巴中市“十四五”工業發展規劃

《巴中市“十四五”工業發展規劃》已經巴中市政府同意,巴中市人民政府於2021年12月30日印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巴中市“十四五”工業發展規劃
  • 頒布時間:2021年12月30日
  • 發布單位:巴中市人民政府
全文,解讀,

全文

前 言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加快實現工業高質量發展,是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射炒疊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的客觀需求。編制和實施《巴中市“十四五”工業發展規劃》,對於搶抓川陝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重大機遇,貫徹實施“兩主故狼連三基、四向發力”工作思路,進一步明確工業發展任務和重點領域,努力提升工業核心競爭力,加快建設“三市兩地一樞紐”具有重要意義。
本規劃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四川省“十四五”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規劃》《四川省“十四五”川陝革命老區發展規劃》《四川省“十四五”特殊類型地區振興發展規劃》《川東北經濟區“十四五”振興發展規劃》和《巴中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共巴中市委關於奮力後發趕超振興發展加快建設“三市兩試戒海危地一樞紐”的決雅煉拳蜜定》《中共巴中市委關於深入推進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等政策法規編制,明確了“十四五”時期巴中市工業發展思路、發展目標、發展方向、實施路徑和保障措施,是巴中未來五年工業發展的行動指南。
本規劃期限2021—2025年。
一、發展基礎與面臨形勢
(一)發展基礎
“十三五”期間,巴中立足工業化初級階段,堅定不移實施產業興市、工業強市戰略,以高質量發展為突破口、項目投資為引領、招商引資為抓手,聚焦企業培育和服務,加快構建食品飲料、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四大新型工業產業體系,工業經濟發展總體平穩、穩中有進。
工業總量穩定增長。“十三五”期間,全市工業總量保持平穩增欠辣拜長,工業投資比“十二五”增長55.2%,完成技改投資年均增長27.9%;規上工業企業總產值達645.79億元,較2015年(下同)增長18.1%;規上工業增加值達121.65億元,增長27.9%,年均增速7.4%;規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595.1億元,提高了16.21%;規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29.1億元,增長71.1%;工業企業入庫稅金28.96億元,增長7.39%;四大主導產業規上企業總產值占工業總產值69.7%,工業對全市經濟支撐效應明顯增強。
企業主體不斷壯大。截至2020年末,全市有工業企業1682家,淨增851家,帶動就業34萬人;規上工業企業322家,淨增82家。將招商引資作為擴總量、提質量的重要抓手,圍繞四大主導產業,引進工業投資項目194個,累計到位資金194.22億元。深入實施“一企一策”幫扶、“駐廠聯絡員”等制度,培育了胡婆婆、國藥天江、泰美克、鑫展望、意科碳素等一批優質企業,促成了南礦集團、建豐林業、華油中藍等企業與省內外知名企業深度合作,市場主體不斷壯大。
科研創新不斷增強。“十三五”期間,累計實施技術改造項目和創新項目200餘個,規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1.99億元,同比增長1.05倍。加快實施海螺水泥熟料線SCR技改、胡婆婆擴能等傳統產業技改升級項目,推動雅姿家居實木家具自動化雕刻、宇光玻璃建設低輻射節能玻璃ERP-MES集成網際網路信息平台等重點項目建設,培育以高性能石墨、人造石墨、負極材料、新能源動力電池為代表的新材料產業,創建兩化融合省級貫標企業4戶、省級兩化深度融合示範企業13戶,組織企業上雲260餘戶。備案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3個,建成市級企業技術中應祖故心等科技平台43個,累計榮獲省科學技術進步獎8項,引進轉化科技成果150餘項,企業科技創新平台體系逐漸完善,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園區建設成效明顯。“十三五”期間,全市工業園區建成面積25.62平方公里,建成標準化廠房23.5萬平方米、園區投融資平台7個、園區污水處理廠6個,全市園區營業收入545.78億元,同比增長118%。成功創建省級經濟開發區1個、省級農產品加工示範園區3個、省級新型工業化示範基地2個、省級特色產業示範基地2個,基本形成“一核多區”發展格局,工業布局由零散分布向集中集聚集群轉變,產業集中度提高至68%。
要素保障不斷完善。“十三五”期間,形成了以曾口500千伏變電站為電源支撐的220千伏雙環網骨幹網路,全市供電能力110萬千瓦,滿足當前工業用電需求。巴中天然氣儲量豐富,全市日供氣40萬立方米,平昌板廟等新興地塊油氣儲量看好,油氣產業具備發展前景。全市工業園區網際網路普及率達槳妹100%、光纖寬頻覆蓋率100%、通信基站覆蓋率100%,為企業兩化融合改造奠定基礎。同時,巴中有適齡勞動力210萬人,具有潛在的勞動力供給優勢,用工成本較低。
(二)面臨形勢
“十四五”時期,國內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巴中著力建設“三市兩地一樞紐”,奮力後發趕超振興發展,融入全國新發展格局,未來五年是全市加快工業發展、推進工業化進程的戰略機遇期。從自身基礎優勢和奮鬥目標出發,找準戰略定位,發揮比較優勢,拓展發展空間,是實現巴中工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1. 發展機遇
戰略政策利好機遇。“十四五”時期,國家深入推進區域平衡協調發展戰略,“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建設、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川東北經濟區振興發展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等政策,有利於巴中定位於綠色產品供應地和產業協作配套基地,再造產業基礎和完善產業鏈,以新供給適配新需求,加快縮短發展差距。國家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深入推進制造強國網路強國戰略,加快製造業數位化轉型,推動工業綠色低碳轉型,實現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等政策,催生大量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有利於巴中立足資源稟賦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培育新的增長極和動力源。
區位改善創造機遇。巴中是聯結成渝—關天經濟區的重要節點,全市推進“8縱8橫4環4航”現代綜合交通體系建設,正在構建南下成渝、北上陝甘的南北大通道和連通大西北、暢通萬達開、快達長三角的新通道,與毗鄰市協同構建“1小時通勤圈”,打造川陝結合部物流樞紐,加快建設成渝地區北向重要門戶樞紐。巴中以交通大改善支撐發展、厚植優勢,徹底改變了區位劣勢,全市綠色生態資源價值顯著、特色產業不斷壯大、工業後發優勢空間巨大、改革開放營商環境持續最佳化、區域戰略定位日益凸顯。
資源比較優勢機遇。巴中生態環境優良、物產豐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四川盆地北緣山地重要生物基因庫”。農產品資源。巴中綠色有機富硒農產品眾多,是全國優質富硒綠茶優勢產區,是南江核桃、通江銀耳、南江黃羊、青峪豬等優勢農產品的原產地。預計2025年,全市糧食播種面積在510萬畝以上,糧食產量穩定在193.5萬噸以上,肉類產量穩定在25萬噸以上,為食品飲料產業發展提供了原料支撐。礦產資源。巴中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石墨資源儲量8337.5萬噸,遠景總體儲量在3億噸以上,主要為晶質中細鱗片,適合發展鋰電池負極材料和先進碳材料等產業。岩漿型霞石礦資源量409萬噸,遠景資源量可達900萬噸,儲量及品位均居亞洲第一,為推進霞石礦精深加工奠定了基礎。天然氣探明儲量280.4億立方米,地質資源量14000億立方米,為加大資源開發、發展天然氣關聯產業奠定了基礎。中藥材資源。巴中素有“秦巴山區天然藥庫”美譽,有藥用價值的動植物2400餘種,野生藥材資源蘊藏量達8萬噸,90多個道地藥材品種被列入《中國藥典》,是中國三木藥材之鄉、銀耳之鄉、金銀花之鄉。預計2025年,全市道地藥材產業基地穩定在80萬畝,為巴中大力發展中藥材產業奠定了豐富的基礎。
2. 面臨挑戰
產業發展空間優中有憂。根據國家的耕地保護和生態環境保護政策,通江縣、南江縣被列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平昌縣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標兵,這為巴中工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撐和優良環境,也在一定程度上抬高全市製造業門檻,限制了部分產業的發展。碳達峰碳中和系列後續政策的出台,嚴控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的實施,對部分行業招商和產業擴能都有較強約束。同時,國家生態環境部發布的《環境保護綜合名錄(2021年版)》,將鱗片狀天然石墨列為高污染產品,這對我市石墨採選行業將產生較大影響。
工業自我發展能力不足。巴中工業經濟總量偏小,工業對經濟社會發展支撐能力較低。主導產業領軍企業偏少,引領性、帶動性、支撐性不強,規模效應不足,集群發展不夠。產業生態建設尚未成型,產業鏈條短,市場競爭力弱,部分產業上下游銜接不緊密,企業間轉化分工協作未成體系,原輔料(配件)供應、製造配套的完整產業鏈模式尚未形成。科技創新投入少,全市R&D遠低於全省平均水平,企業研發能力與技術創新能力弱。工業新舊動能轉換慢,傳統產業比重高,初加工產品多,精深加工和高新技術產業成長滯後,工業水平整體處於國內產業分工和價值鏈低端。
工業發展基礎有待提升。政策體系還不完善。近年來,巴中市為推動“四大新型工業”發展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但尚未形成精準高效的政策體系,重點產業規劃還不完備,財政、金融、人才、土地等政策支持有待加強,鼓勵創新創業、推動綠色發展、提升質量品牌等政策還不夠有力。發展環境不夠最佳化。產業要素市場發育不充分、上下游銜接不緊密、同質化競爭現象明顯,產業園區基礎配套設施有待完善,企業集聚、產業集群、要素集約、技術集成、服務集中的產業生態體系需加快建設,進一步最佳化投資軟環境、政務服務環境和營商環境。服務能力有待提升。對企業的密切對接、精準服務能力還有待提升,各項引導扶持政策落實還不全面,針對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重點項目務實管用的服務舉措還不多,圍繞減輕企業負擔、協調解決企業在發展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等方面的工作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二、發展思路與工作目標
(一)發展思路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搶抓川陝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機遇,貫徹落實省委“一乾多支、五區協同”戰略,圍繞全省“5+1”和全市“1+3”產業布局,突出高質量發展主題,堅持產業培育振興主線,夯實產業基礎、做大工業總量、突出創新引領、注重企業培育、加強園區建設、堅持綠色低碳、完善要素保障、最佳化營商環境,圍繞食品飲料、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主導產業,全力構建“三集群、兩基地、縣域1+1產業”現代工業體系,實現“十億企業、百億園區、千億產業”目標,為建設“三市兩地一樞紐”提供有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科學布局、夯實基礎。堅持全市“一盤棋”,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各縣(區)以“1個主導產業+1個特色產業”為主攻方向,實行錯位布局、特色發展。堅持主業支撐、成鏈集聚,分產業繪製產業鏈圖、技術路線圖,明確攻堅路徑,重點培育支持,構建以食品飲料、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為主導的新型工業體系。
創新驅動、數字賦能。深入推進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充分發揮企業技術創新主體作用,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創新平台建設,加快創新成果市場化轉化,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融合。加快工業經濟數位化轉型步伐,推動大數據在工業企業的研發設計、生產製造、經營管理、銷售和物流服務等全流程融合套用,提升企業自動化、網路化、智慧型化水平。
開放合作、協同發展。把握東西部協作發展機遇,加強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關天經濟區等城市群的產業合作,加強與周邊地區對接,主動承接產業轉移,提升優勢產業基礎,補齊建強產業鏈。圍繞重點產業和重點項目精準招商、定向招商,提升招商引資實效。支持企業參與東協、中西亞、南美、非洲等國家跨境電商交易,開拓國內國際市場。
綠色低碳、最佳化環境。構建綠色低碳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提高工業用地、用水、用能效率,實現可持續發展。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推動要素市場一體化。持續轉變政府職能,深化“放管服”改革,對標國內一流水平,加快服務型政府建設,最佳化行業市場發展環境和營商環境。
(三)工作目標
“十四五”期間,實現工業經濟質效雙提升,產業結構持續最佳化,工業占GDP比重達到全省平均水平,全市“三集群、兩基地、縣域1+1產業”現代工業體系基本形成。
工業總量快速攀升。力爭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8.5%,工業投資年均增速10%,規上工業企業總產值邁上1000億元,工業占GDP比重年均提升2個百分點。
企業主體加快壯大。力爭全市淨增規上工業企業100戶,規上工業企業突破400家,培育50億級企業1戶、10億級企業10戶、主機板上市企業1—2戶、“新三板”上市企業3家、省級“貢嘎”企業2戶。
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力爭引育國家級製造業創新中心1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00戶、國省知名品牌突破100個、省級“專精特新”企業20戶、科技型中小企業200戶。
產業園區突破升級。突出縣(區)“1個主導產業+1個特色產業”主攻方向,構築“一核心五組團”工業空間格局,建好專業園區,探索建立“園中園”、承接產業轉移園或合作共建園,爭創國家級園區1個,建成500億園區1個、100億園區3個。
集約集群綠色發展。加快建設食品飲料、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三大產業集群,成渝地區綠色產品供給地和產業協作配套基地建設取得重大進展。製造業產品單位能耗低於全省平均水平,培育省級綠色園區2家、省級綠色工廠3家。
三、主導產業發展方向和布局
按照全市“1+3”產業布局,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堅持主業成鏈集聚發展,構建以食品飲料、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為主導的新型工業體系。
(一)食品飲料產業
實施食品飲料產業倍增計畫,挖掘“小食品大產業”潛力,圍繞產業高端化、生產智慧型化、產品多樣化,以特色農產品加工、白酒製造為重點,突出專精特新,推動大宗食品規模化、特色食品休閒化發展。重點圍繞“兩瓶酒、一塊肉、一瓶水”等優勢產品,培育龍頭企業,打響“巴食巴適”等區域公用品牌。聚焦巴中雲頂茶、通江銀耳、平昌青花椒、恩陽魔芋、南江黃羊、青峪豬、巴山牛等農特產品,實行“有機產品+綠色產品”兩條腿走路,針對不同消費人群量身定製產品供給。突出一產二產融合發展,按照“企業+”“定製農業”等模式,建設符合加工品質、規模、成本要求的新型種養業基地,推進巴中特色農產品規模化種植養殖。突出創新創造,鼓勵與四川農業大學、省農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推出符合市場需要、引領市場消費的新產品(品種),向下延鏈發展餐飲業預加工食品、優質基酒等產品。補齊產業鏈配套,加強包裝製造、市場行銷服務等配套環節,構建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技術研發、檢驗檢測機構,建立食品生產溯源體系,橫向延伸產業鏈。到2025年,建成2—3條百億級食品飲料產業鏈,培育5家全國知名品牌企業,開發20個重點新產品,年新增“三品一標”10個,打造500億級食品飲料產業集群,建設成渝地區綠色產品供給地。
酒類。引導企業與五糧液等知名企業加深合作,不斷提升巴中白酒產品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推動國家白酒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在巴中成立分檢中心。打響兩朵川酒“小金花”品牌,形成以中高端定位為主的產品體系。培育壯大全豐、花叢、通江銀耳酒業等中小酒企,發展地方特色酒產品。重點發展醇和型、四川小曲清香等優質白酒生產,探索發展利用漿果、銀耳等巴中本土產品為原料的果露酒及其他特色酒飲,構建“原料種植—基酒釀造—成品酒—物流配送—經銷”的巴中酒全產業鏈,打造巴中白酒“產區”概念,建立區域性優質白酒基地、川酒新地標。
精製川茶及飲料類。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發揮“高山、生態、富硒”優勢,持續壯大茶葉加工業,提高富硒、有機茶葉供給。加快發展高附加值茶葉深加工,鼓勵研發生產茶粉、固態速溶茶、茶濃縮液等產品。利用巴中獨特生態資源優勢,發展蘆筍、核桃等為主要原料的營養型飲料、植物抽提液飲料、植物蛋白飲料、天然果肉原汁、複合果汁飲料。規範發展飲用水(山泉水、礦泉水)。立足中藥材產業優勢,大力發展涼茶、青錢柳、紅曲等新型飲品。
肉製品加工。加快建設中國西部肉類食品加工園區,打造全國優質肉製品供應基地。加快南江黃羊、通江青峪豬、巴山土雞等產業化生態養殖區建設,保障肉製品加工企業原材料需求。鼓勵企業基於川式傳統肉製品和西式加工技術,開發中西式肉類香腸、火腿等高端肉製品。完善冷鮮產業鏈,大力發展冷鮮肉、中低溫肉製品和預製肉製品。推進風味罐頭等易攜即食熟肉製品產業發展。發展江口青鱅等特色水產品加工,形成豐富的水產品體系。
果蔬及食用菌加工。積極開發多風味果醬、果脆片、水果罐頭等產品。運用食品生物、保鮮貯藏等高新技術,開發氣調保鮮蘆筍和蔬菜罐頭等方便即食型產品,發展醬醃、乾制蔬菜等綠色和有機食品。依託通江“中國銀耳之鄉”等產業基礎,加快銀耳、香菇等食用菌原料基地建設和轉化利用,提高菌類原料供給能力,鼓勵真菌多糖、嘧啶等有效成分的開發、提取和利用,提升菌類食品價值鏈。
糧油製品。增強食品工業發展與現代社會對營養、保健需求的適應性,大力發展糧油精深加工和副產品綜合利用,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產品附加值。以市場為導向,利用現有產業基礎和品牌優勢,大力發展植物肉、豆乾等豆製品。延伸產業鏈條,鼓勵發展大豆組織蛋白等食品添加劑和大豆卵磷脂等深加工產品。大力發展營養強化米、胚芽米、“雙低”菜籽油、核桃油等產品,加快開發小麥、玉米、薯類為原料的高附加值產品。延長糧油產業鏈,支持糕點、麵包等品牌企業入駐巴中。圍繞餐飲配套,發展速凍、真空類預製軟包裝食品。做好魔芋精深加工,積極引進速食麵、方便冬粉、食品包裝材料等生產企業,不斷提高“巴中造”食品市場占比。
調味品。立足青花椒、辣椒等特色農產品基礎,推進火鍋底料、辣醬等“川味”調味品發展,支持開發花椒精油、香精香料、複合調味料等高價值新產品,延伸食品加工產業鏈條,形成新的經濟成長點。
(二)生物醫藥產業
構建以中藥材為基礎、醫藥工業和健康養生產業為支撐、生物產業為補充、醫藥流通業為紐帶的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新格局。以創建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試驗區為抓手,打造一批中醫藥特色鄉鎮,按照GAP標準建設一批道地藥材種養殖示範園區,支持醫藥企業與中藥材基地實行“訂單式種植”模式。推進中藥材產地初加工,做深中藥材精細加工,引導現有企業開展產能提升和技術改造行動,推廣新工藝、新技術套用,提高產品檔次和附加值,形成“種植—飲片加工—提取物—中成藥”的全產業鏈條。到2025年,建成秦巴生物醫藥產業園,培育發展產值超5億元企業5家以上,培育品牌優勢企業10家,新增生物醫藥國家發明專利5項,開發中藥新產品15個,打造200億級生物醫藥產業集群,打造西部現代生物醫藥康養新興產業基地。
中醫藥。以中央、省、市中醫藥發展規劃為引領,利用巴中優質中藥材資源,加強中藥材精深加工,推動道地藥材開發利用。大力發展丹參、杜仲、芍藥、黃精等主導品種和枳殼、天麻、金銀花、川明參、青錢柳等大宗品種種植及精深加工,加大解毒降脂片、保心寧片、青錢柳製劑、金銀花露等專利產品後續開發和品牌培育力度。加強中醫藥龍頭企業引進,重點發展中藥標準提取物、中成藥、中藥優質飲片、現代生物製品等。推動中醫藥與康養融合發展,加強保健食品、藥膳藥酒、日化產品等中醫藥衍生產品開發。以道地中藥材為主要原料,開發綠色環保中藥殺蟲劑、殺菌劑、飼料添加劑和獸藥等產品。鼓勵中醫藥企業、醫療機構、科研院所等加大中藥研發和產業化關鍵共性技術問題研究,建立信息、檢測、中試、動物實驗等共享平台。加快醫藥創新體系建設和創新能力,爭取知名中醫藥大學、藥企、中醫藥科研機構在巴中建設中醫藥實驗示範基地,推動建設中醫藥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技術創新中心。推進道地藥材質量追溯體系建設,鼓勵藥品生產企業建立上與原藥材產地對接、下與市場銷售相連的生產過程全覆蓋的質量追溯系統,實現內部生產質量過程信息數據可追溯、外部市場銷售流向可追控。
化學藥。引進化學藥龍頭企業,完善醫藥產業體系,增強生物醫藥行業競爭力。適當發展化學藥製劑研發生產,發展原料藥、高級醫藥中間體和生物製藥。
生物製品。積極引進生物醫藥領域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培養基、緩衝液、凍存液、細胞因子和抗體、臨床研究用試劑盒、細胞培養基等生物製品。
化妝品。鼓勵開發以藥食同源產品和道地藥材為原料的藥妝、日化產品等。加大新產品開發力度,豐富產品種類,推進銀耳、核桃產品由單一的食品功能向化妝品和醫藥用品等功能延伸,拓寬延長產業鏈。
醫療器械。推進醫療器械和防疫應急防護物資的研發製造,大力發展醫用衛生材料等第一類醫療器械產品,鼓勵開發第二類、第三類醫療器械產品。
(三)新能源新材料產業
新能源。實施“氣化巴中”行動,加大天然氣、石油資源勘探開發和綜合利用力度,積極爭取中石油、中石化與地方國有資本組建合資公司,開發新區塊,實現就地註冊、就地納稅。爭取提高巴中石油天然氣產量和石油天然氣地方留存轉化比例。規劃建設天然氣調峰電站、天然氣分散式能源、液化天然氣生產配送中心,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建立天然氣直供點,加快推廣清潔能源汽車。有序推進風能、太陽能開發利用,加快推進南江抽水蓄能電站項目前期工作。推廣無氧碳化技術,加大秸稈回收利用,積極實施生物質發電項目。發展非糧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推進纖維素制乙醇等高附加值產品研發。到2025年,新能源產業產值達到70億元,建成川東北清潔能源基地。
新材料。依託優質石墨資源,積極推進石墨精深加工,大力發展以石墨負極材料為代表的新能源材料、以等靜壓石墨為代表的特碳材料、以膠體石墨為代表的導電潤滑材料、以氟化石墨為代表的石墨複合材料和石墨烯新材料。引進新型電池生產研發企業,發展新能源動力電池產業。引進生態環境材料製造企業,推進新型超微細粉體材料生產項目開工。積極推進霞石等礦產資源利用,開發玻璃、陶瓷等建材製品添加劑為代表的建材新材料。到2025年,新材料產業產值達到30億元,建成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園,打造西部先進碳材料基地。
(四)其他產業
以建設成渝地區產業配套基地為統攬,融入成渝雙城經濟圈產業體系,補鏈發展機械製造、電子信息、建材家居、服裝紡織等優勢產業。
機械製造。以承接發達地區產業轉移為契機,積極對接省內外汽車、機車產業發展需求,適度發展汽車、機車零部件及整車製造。加快引進培育一批以新能源汽車及關鍵零部件、現代農業裝備、節能環保裝備等為重點的中高端裝備製造產業。
電子信息。依託巴中優質石墨資源與相關電子材料產業優勢,聚焦積體電路、智慧型電器、電子儀表設備等產品,引進一批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做大產業規模,完善電子元器件製造產業配套建設,促進電子製造企業集群、持續、健康發展。推動5G網路的建設和套用,大力發展雲計算、大數據產業。鼓勵網際網路與產品加工、銷售、物流等環節的融合,發展軟體開發與信息技術諮詢服務業,以信息服務帶動產業價值鏈的提升。
建材家居。堅持綠色環保、資源節約的發展原則,引進實施一批重大建材工業項目,培育壯大建豐新材料等重點企業,突出規模效應。努力實現建材工業從材料製造到製品製造的延伸,著力打造多品種、高品質的建材家居產業集群。積極發展新型、高端建材產品。鼓勵延伸水泥產業鏈,積極發展新型水泥製品,鼓勵發展預拌砂漿、高性能混凝土。發展裝配式建築。培育發展多功能、綠色、安全、環保的新型建築裝飾材料,力爭在防火、隔音、隔熱、輕質、防潮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提高防水材料清潔生產水平。
服裝紡織。以發展鄉村振興特色產業為機遇,發展桑蠶種養殖及絲織品加工。積極推進紡織企業技術升級、裝備改造,提高生產效率,擴大中高端產品占比。鼓勵開展對外代工等產業配套合作,發展服裝服飾、床上用品、鞋帽、箱包等系列化配套產品,推動巴中紡織產業高質量發展。
(五)空間布局
堅持全市“一盤棋”,突出縣(區)“1個主導產業+1個特色產業”主攻方向,依據“工業進園、企業集中、土地集約、產業集聚、因地制宜、綠色發展”的原則,重點構築“一核心五組團”的工業總體空間結構,形成集群集聚、差異發展、優勢互補、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新型工業空間格局。到2025年,“縣域1+1”工業占全部工業比重達到70%。
一核心。巴中經開區為全市工業發展核心區,以“二次創業”爭創國家級經開區為統攬,統籌功能布局,重點發展生物醫藥和新能源新材料產業,打造工業高質量發展新引擎,大力推進“一區三中心”建設。規劃建設總部經濟區,支持億級企業到巴中經開區設立總部,支持縣(區)與巴中經開區按照“總部+基地”“研發+轉化”“終端產品+產業配套”模式,引導資源要素向巴中經開區集聚,實現園區共建、產業共育。
五組團。以現有平昌經開區、巴州工業園、恩陽工業園、南江工業園、通江工業園為基礎,發展工業組團。重點支持巴州組團發展食品飲料和生物醫藥產業,恩陽組團發展食品加工和電子產業,南江組團發展新型材料和食品飲料產業,通江組團發展食品飲料和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平昌經開區發展食品飲料和機械製造產業。
 四、主要實施路徑
   (一)夯實產業基礎,三產互動協調發展
三產融合共建產業生態。圍繞產業鏈建立部門聯動機制,整合科技、生產、服務等要素資源,積極構建開放創新、協同融合、富有活力的製造業產業生態,形成良好的政策、市場、經濟環境。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各縣(區)政府以本地重點產業和重點企業需求為導向,鼓勵優勢特色農產品資源規模化種植養殖,推行“企業+”模式建設原材料基地,提升原材料本地自給水平。支持企業根據生產需要在符合條件的鄉村建設加工基地,鼓勵企業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業專業合作社、專業化社會服務組織等共同投資或獨資創建鄉鎮企業,依託優勢特色資源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加強產業配套建設,引進發展一批印刷包裝、倉儲物流、工業設計服務、園區管理服務、質檢技術服務、職業技能培訓等生產性服務企業,鼓勵現有配套企業做精做強。加強石墨、天然氣產業資源、技術、裝備支撐,引導產業鏈關鍵環節留在巴中,支持企業做大做強。
完善產品質量標準體系。深入開展質量提升行動,推動工業產品質量分級工作,開展製造業質量對標,鼓勵企業參與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提升行動。加強質量標準體系建設,在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基礎上,以更高的標準制定食品安全巴中標準,突出綠色、健康、富硒等本地特色。對檢驗檢測未達到巴中標準的巴中產品,不得使用巴中公用品牌,打響“巴食巴適”“巴山雲頂”等巴中公用品牌全國知名度和品牌形象。鼓勵企業參照國際先進標準制定企業產品標準,並作為出廠交付依據,提升產品品質和市場競爭力,參與國際競爭。建立食品、藥品安全風險監測機制和質量追溯體系,積極引進和培育一批質量檢測中心和標準中介服務機構,對涉及安全、健康、環保等方面的產品,依法實施強制性認證,推動企業嚴格落實質量首負責任制、產品“三包”、缺陷產品強制召回等質量安全責任。到2025年,力爭國省知名品牌突破100個,新增天府質量獎10個、省級品牌示範企業10家,認證綠色、有機、地理標誌產品25個。
強化現代基礎設施建設。突出能源、物流、通信等重點領域,構建補短板、提層次、強配套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有效支撐工業經濟全面發展。加強電網基礎建設,新建(或擴建)500千伏變電站1座,新建220千伏變電站2座,新建(或擴建)110千伏變電站8座,全面完成南江原小水電供區農村電網改造,推進城鄉電網協調可持續發展,實現供電能力提升至150萬千瓦以上。推進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發展,建成投運巴中90萬千瓦燃機電站項目,有序推進80萬千瓦風電項目、3萬千瓦生物質發電項目、LNG 擴能和油氣應急調峰站建設,加快巴中天然氣勘探開發,實現天然氣年產能達20億立方米。培育物流業龍頭骨幹企業,創新“網際網路+”物流新業態,推進人、車、物信息互動的智慧物流平台建設,提升物流體系倉儲、加工、轉運、配送等乾支銜接能力和轉運分撥效率,建設川陝結合部重要物流樞紐。加快5G網路、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數據資源保護和技術平台等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建成“智慧巴中”公共信息服務平台,提升信息化保障能力。
(二)堅持開放合作,引水擴源做大總量
夯實招商引資基礎。建好工業招商引資項目庫,圍繞主導產業和特色優勢資源,編制一批支撐性強、關聯性高、帶動性廣的工業招商引資重點項目,組建專業隊伍對擬招商項目進行包裝提升,提高項目的成熟度、落地性、操作性、支撐性。制定工業招商目錄、目標招引企業清單,推行一個招引項目一套實施方案、一名責任領導、一個招引專班,明確任務要求和時間節點,對表招商、壓茬推進。創新招商引資方式,形成經信、投促、工商聯、駐外辦事處、行業協會“一盤棋”的招商格局,實行抱團招商、委託招商;搭建回引創業平台,借力巴中商會等資源,吸引在外成功人士回鄉創業;採取“市縣聯動、全員參與”模式,組建“經信招商百人團”,實行招商資源統籌、招商成果共享。突出高質量服務,對意向企業持續對接,對落地招商項目跟蹤服務,定期梳理、解決落地招商項目規劃立項、用地審批、環評審批、籌資融資、征地拆遷等難點問題,及時納入“一企一策”幫扶台賬。注重政策落地,對招商落地項目優先爭取項目資金支持,抓好既定招商引資優惠政策清理兌現。落實好企業減費降稅政策,推動降低人工、融資、財務、能源、物流成本和制度性交易成本,最佳化企業發展環境。
圍繞產業鏈抓招商。圍繞主導產業和細分行業抓補鏈強鏈延鏈,編制產業鏈圖和產業技術路線圖,引進落地一批重大項目和重點企業,增強產業集聚集群效應,提升產業規模。圍繞優勢種養、生物醫藥基礎、礦產資源稟賦,招引一批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生物醫藥開發生產、石墨天然氣開發套用企業,做大主導產業總量,提升主導產業發展質量。圍繞傳統產業抓升級,推進現有傳統企業通過項目合作、兼併重組、債權轉化、產學研合作等方式,借力資金、技術、市場優勢,推動企業改造升級和轉型發展。圍繞生產性服務業抓配套,堅持引企與引智、引才、引服務相結合,加強引進現代物流、信息服務、金融、節能環保、商務、人力資源管理與培訓,以及專利事務、設計服務、管理諮詢等生產性服務企業,增強綜合配套服務能力。“十四五”期間,製造業招商項目累計到位投資300億元。
開放合作精準招引。立足全市產業規劃整體布局和各縣(區)主導產業、特色產業發展定位,錯位編制招商引資項目清單,開展差異化、鏈條式招商,推動縣(區)域之間產業互補、良性競爭。按照縣域“1+1”工業體系,支持巴州區重點招引食品飲料、生物醫藥企業,恩陽區重點招引食品飲料、電子信息企業,南江縣重點招引食品飲料、新材料企業,通江縣招引重點食品飲料、清潔能源企業,平昌縣重點招引食品飲料、機械製造企業,巴中經開區重點招引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企業。到2025年,“縣域1+1”工業營收占全部工業比重達到70%。建立各縣(區)協同招商長效機制,對不符合主導產業發展定位、本區域無法落地的招商項目,及時將信息推介給有基礎、能落地的縣(區)。
(三)推進科技創新,助力產業提質增效
大力引育創新型企業。深入實施創新型企業倍增計畫,按照“孵化一批、招引一批、集聚一批”原則,加大科技創新型企業引育力度,推動規模以上製造業企業普遍建立研發機構。建立創新型企業培育庫,對入庫企業給予“一企一策”靶向指導和服務,分類施策、專班推進、協同落實。鼓勵國有企業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將研發投入視同利潤納入績效考核。搭建開放式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台,為中小企業提供委託研發、計量認證、試驗驗證、智慧財產權等公共服務。支持科研機構、企業、園區等合作共建“專業+研發+孵化”功能疊加、“技術+管理+資本”一體運作的新型研發機構。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建設重點(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產業技術研究院、中試基地等創新研發平台。到2025年,力爭引育國家級製造業創新中心1個、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00戶,新增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0個、省級製造業創新中心4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個、省級重點實驗室1個、省級科技型中小企業200戶。
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融合。堅持科技創新的產業化導向,鼓勵企業與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等開展創新合作,突破制約食品飲料、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延鏈補鏈、產品升級、工藝再造等方面技術瓶頸,推動產業向價值鏈中高端邁進。鼓勵開展白酒基酒釀造技術、綠色方便食品關鍵技術和茶葉、花椒、銀耳、核桃、豆類等有效成分的提取及研發利用;鼓勵開展療效確切的單方、驗方、醫療機構製劑等為基礎的中藥新藥研發,開發有中醫藥治療優勢的中成藥品種,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中成藥系列產品;鼓勵開展高碳石墨提純等產業發展關鍵技術研發。推進技術改造,促進全產業鏈技術升級、設備更新和流程再造。推進科技成果信息共享和市場化交易,支持企業引進、消化、再利用現有科技成果。到2025年,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年均增長15%左右,新增國家發明專利20項,推動15項重大科技成果轉化落地。
推廣產業數位化賦能。推動大數據在工業企業的研發設計、生產製造、經營管理、銷售和物流服務等全流程融合套用,通過工業智慧型化、數位化改造、網際網路基礎性改造,推廣智慧型製造新模式,提升企業自動化、網路化、智慧型化水平。實施“5G+工業網際網路”工程,試點一批重點行業和典型工業套用場景、跨行業跨區域創新套用模式的樣板工程。實施“企業上雲”行動,建設工業網際網路平台、生物醫藥網際網路平台、企業服務雲平台,推動重要企業、重點行業數位化轉型。實施智慧型製造行動,推動產品設計、生產流程、市場開發等數位化,支持建設智慧型工廠、數位化車間。深入推進兩化融合,推動消費品工業和服務業、製造業與網際網路融合發展。規劃巴中經開區數字經濟產業園,構建數字經濟“一核多極”發展格局,培育雲創科技、勁威科技等本地信息技術服務企業,支持本地企業重點發展信息安全、信息系統集成、信息技術諮詢等服務,加快軟服行業形成龍頭集聚效應。到2025年,建成智慧型工廠10家、數字車間50個。  (四)培育市場主體,梯度發展鍛造實力
實施優質企業梯度培育。實施製造企業“貢嘎培優”五年計畫,立足三大主導產業,培育發展引領型、補鏈型市場主體,依託特色產業園區建設,打造一批由大企業引領、產業鏈式集聚的產業集群。實施“專精特新”企業培育行動,遴選一批優質企業,建立“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庫,通過五年持續幫扶、分類指導和精準服務,加快培育一批專注於細分市場、聚焦主業、創新能力強、成長性好的創新型骨幹企業。健全完善小微企業培育庫,圍繞重點產業建立企業培育檔案及成長檔案,強化政策扶持和精準服務,引導企業加快升級改造、促進創新發展、提升管理水平,促進企業“上規升級”。用好用活本地企業雲服務等公共平台,實現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利用大企業的引領帶動作用,實現同行業企業產能集群集聚,提升綜合競爭力和產業效能。到2025年,全市工業企業突破2000家,其中規上工業企業達到400家,培育50億級企業1戶,10億級企業10戶,培育省級貢嘎企業2戶、專精特新企業20戶、瞪羚企業5戶、鄉村振興標桿企業7戶。
建設現代企業管理體系。實施規範化公司制改制,推動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決策層、執行層、研發團隊、行銷團隊、人力資源、成本管控等機構,在議事程式、決策程式、財務規劃和工作準則上實現規範化和程式化管理,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引導企業學習精益管理等國內外先進管理理念,建立科學的企業管理體系,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鼓勵企業引入IPD產品開發理念,以產品為驅動組織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注重效率和效益的結合,減少研發成本,提升產品綜合競爭力。支持國有工業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提高質量效益,做大做強做優。推動“企業上雲”,支持企業將現代信息技術與研發、生產、行銷、管理等環節相融合,提高精細化管理水平。到2025年,力爭主機板上市企業1戶,“新三板”上市企業3家。
制定鼓勵企業發展政策。依照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務院規定製定產業發展政策,鼓勵企業做大做強,對符合主導產業導向,年產值首次達到5億元或入選省“貢嘎”企業名單的工業企業給予配套支持;鼓勵企業“小升規”,對首次納入國家統計局統計聯網直報平台(非轉專業)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給予配套支持;引導企業“專精特新”發展 ,對入選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的、入選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名單的工業企業給予配套支持;支持企業提升專業化能力,對首次獲得國家、省製造業“單項冠軍”示範企業、“單項冠軍”產品稱號的企業給予配套支持;對首次認定為省級製造業創新中心的企業給予配套支持;對首次獲得中國馳名商標、國家地理標誌商標、中國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的工業企業給予配套支持;對獲得國、省質量獎和主導參與行業、國家、國際技術標準制修訂的工業企業給予配套支持,不斷增強市場主體的獲得感。積極試行惠企“無申請兌現”改革,科學制定並主動兌現各項降費惠企政策,支持企業高質量發展。鼓勵國有資本進入新興產業,推動產業整合轉型升級,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五)建好工業園區,集群集聚助力發展
加快園區配套建設。按照“一核心五組團”工業空間布局,實施園區提檔升級行動,持續深入推進標準化廠房、園區孵化器建設,提升園區承載能力。建設巴中經開區至清江、曾口快速物流通道,統籌規劃建設綜合物流園區,完善恩陽、清江等園區公共運輸建設,完善園區水、電、氣、路、通信、防汛、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完善與主導產業相適應的諮詢設計、人才服務、技術創新、金融保險、檢驗檢測、物流代辦、市場行銷及產學研用綜合體等生產性服務平台,以及商業、教育、醫療、體育、文化、康養等生活性服務配套。探索“產業園區+主體企業+產業運營+基金資本”運作模式,以管委會負責管理事務、開發商投資開發建設並提供相應的園區服務、龍頭企業入駐引領、基金資本運作的園區複合運營模式,推動巴中經開區爭取國家經開區、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園區建設。到2025年,新增規劃工業用地32.65平方公里,累計規劃工業用地52.63平方公里,新建標準化廠房100萬平方米,爭創國家級園區1個,建成500億園區1個、100億園區3個,建成省級示範園區3個,產業集中度突破75%。
推動園區高質量發展。探索推進“畝均論英雄”綜合評價和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對全市用地5畝以上工業企業開展“畝產效益”綜合評價。以畝均營業收入、畝均固定資產投資強度、畝均稅收、畝均增加值、全員勞動生產率、單位能耗增加值、單位排放增加值、R&D經費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之比等指標為主,確定評價等級,依法依規實施用地、用電、用水、用氣、排污等資源要素差別化政策,加大首檔企業激勵力度,倒逼末檔企業提升資源要素利用效率。加快推進食品飲料、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專業園區建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動企業循環式生產、產業循環式組合、園區循環式改造,推進工業固廢資源綜合利用。推進綠色園區建設,實施綠色製造工程,構建覆蓋全產業鏈和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綠色製造體系。搭建信息技術套用場景,促進園區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轉型,建設建立以園區管理、運營平台為基礎,以產業服務平台為核心,以大數據運營平台為支撐的“智慧園區”。到2025年,入園規上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達到0.95%,單位土地面積產值達到230萬元/畝。
合作共建協同發展。搶抓東西部產業協作和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機遇,高標準建設東西部協作產業園,探索與天府新區、重慶北碚區、自貢市等地合作共建產業園區。採用“一園兩區”模式,在巴中經開區、恩陽柳林食品工業園規劃建設金華-自貢-巴中協作產業園區,打造產業轉移示範區。支持巴中經開區、平昌、恩陽與成渝地區建立機械、電子產業配套區,巴州、通江、南江建立綠色產品供給基地。支持巴中經濟開發區創建國家級開發區,引導各縣(區)在巴中經開區建設“總部經濟”“飛地工業”,每年協助招引落地符合巴中經開區主導產業、且投資不低於5000萬元的項目不少於1個,每年將本轄區內符合巴中經開區主導產業的企業註冊地變更為巴中經開區不少於2戶。市級層面統籌建立“飛地”收益分享機制,以資產為紐帶理順各投資主體的利益關係,“飛地企業”“飛地項目”產生的生產總值、財政收入等收益,由屬地、招引主體、園區建設投入等各方按比例進行分成。
(六)堅持綠色低碳,節能減排持續發展
構建綠色產業結構。積極爭取生態補償政策,爭取開展碳排放權、排污權、林權、水權市場交易試點,著力推動綠色生態資源向綠色生態經濟轉變。推動風能、太陽能就地就近開發利用,因地制宜開發水能,合理利用生物質能。擴大電力市場化交易規模,鼓勵企業直接向發電企業或售電公司購電,提高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比重,提升工業電氣化水平。加快構建便利高效、適度超前的充換電網路體系。鼓勵建材企業使用粉煤灰、工業廢渣、尾礦渣等作為原料或水泥混合材料,推動建築材料循環利用。嚴格規劃環評審查和項目環評準入,嚴控煤電、鋼鐵、電解鋁、水泥、石化等高碳項目投資,落實環境保護、節能節水、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車船稅收優惠,加大對節能環保、新能源等項目的支持力度,激發市場主體綠色低碳投資活力。
推動傳統產業轉型。推動傳統產業綠色低碳改造,推動重點節能技術、設備和產品的推廣和套用,推動能源梯級利用、物料循環利用、廢物綜合利用,建立低耗高產的製造體系。建立市級綠色製造項目庫,組織實施一批節能減排、資源綜合利用、循環經濟技術改造項目,持續提升工業能效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深入實施綠色製造工程,大力推行綠色設計,支持創建綠色園區、綠色工廠、綠色企業、綠色產品,篩選公布一批資源綜合利用骨幹企業,推動企業循環式生產、產業循環式組合、園區循環化改造。加強產能置換監管,加快低效產能退出,嚴禁新增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產能,引導建材行業向輕型化、集約化、製品化轉型。推進工業領域數位化智慧型化綠色化融合發展,加強重點行業和領域技術改造。
落實節能降碳增效。加強節能監察能力建設,建立跨部門聯動機制,綜合運用行政處罰、信用監管、綠色電價等手段,增強節能監察約束力。嚴格落實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嚴把“兩高”項目準入關。實施重點行業節能降碳工程,推動電力、鋼鐵、有色金屬、建材、石化化工等行業開展節能降碳改造,提升能源資源利用效率。以電機、風機、泵、壓縮機、變壓器、換熱器、工業鍋爐等設備為重點,加強重點用能設備節能審查和日常監管,強化生產、經營、銷售、使用、報廢全鏈條管理,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確保能效標準和節能要求全面落實。提高大宗固廢綜合開發利用水平和綜合利用率,完善廢舊物資回收網路,加強資源再生產品和再製造產品推廣套用。
(七)完善要素保障,降低成本促進發展
保障工業用地。挖掘川陝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等政策潛力,積極爭取各類用地指標和資金,切實加強工業用地保障。鼓勵劃定工業用地保護線,適度增加產業空間規模,每年國有建設用地供應計畫根據工業發展實際情況合理安排、全力保障。規範工業項目建設用地管理,對不符合《工業項目建設用地控制指標》要求的工業項目,應不予供地或核減用地面積;科學合理的提出我市固定資產投資強度、土地產出率、土地稅收的控制值,納入工業項目建設用地規範性指標,及時清理“殭屍企業”,提升工業用地利用效率。推行工業用地“標準地”改革,健全長期租賃、先租後讓、彈性年期供應等工業用地市場供應體系,鼓勵工業用地合規“提容增效”。鼓勵建設多層工業廠房,合理開發地上、地下空間,推進工業節約集約用地。對第一、二類產業園開展用地情況調查,完成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會同縣(區)、園區建立項目限時供地機制,確保項目落地不等地,精準對接產業發展規劃,調整最佳化土地利用規劃,優先保障工業用地和主導產業用地需求。
降低融資成本。建立健全財政投入保障制度,依託川陝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基金,支持中小企業公共服務體系和融資服務體系建設、鼓勵企業科技創新和技術設備改造、支持重點工業企業和重大工業項目發展。通過增加政策性融資擔保公司資本金、擴大中小微企業貸款風險補償金和企業“應急轉貸”“園保貸”“創業擔保貸”資金規模、給予重點項目貸款貼息等方式,支持工業企業創新發展。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在境內外發行上市融資、再融資,通過發行公司信用類債券、資產證券化產品融資。用好西部貧困地區企業首次公開發行上市、新三板掛牌、發行債券、併購重組等適用綠色通道政策。推進金融機構 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市場化改革,鼓勵銀行加強金融服務創新,推行專利、商標、地理標誌、預期收益等混合質押融資,利用物聯網等技術為企業使用動產抵押融資工具提供便利條件。建立綜合金融服務平台,構建全生命周期融資服務體系,為企業提供多元化服務。
培育產業人才。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勵企業參與校企合作、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對產教融合型企業給予“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組合式激勵,並作為各類示範企業評選的重要參考。鼓勵行業科技人才採取兼職兼薪、特許權授權、成果入股等方式參與重點龍頭企業發展。認真落實“百千萬引才工程”等人才建設各項激勵政策,有序推進住房安居、醫療保健、家屬就業、子女就學等保障體系建設,破除人才發展體制機制障礙,構建有巴中地域特色和較強競爭優勢的人才政策體系。積極搭建招聘平台,定期收集企業人才需求,支持重點優質企業引進急需人才。用好用活“引進優秀專業人才單列財撥事業編制”,鼓勵企業採取技術開發、產業聯盟、課題招標、項目協作等方式引進急需緊缺高層次人才,鼓勵企業實施股權激勵、分紅等中長期激勵留住人才。統籌政府和社會培訓資源,依託專業培訓機構,實施優秀企業家培育行動,開展技術技能人才專題培訓,弘揚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結合工業企業需求,注重培養儲備一批農作物、中醫藥的種植、鑑別、加工(炮製)等技術人才和電子技術人才。
(八)最佳化營商環境,釐清職能服務發展
持續轉變政府職能。推進政務服務最佳化,用制度和技術辦法讓市場主體依規辦事不求人成為常態。深化“放管服”改革,對標“全省最優、全國一流”目標和“最多跑一次”改革,最大限度精簡行政審批事項和環節,發布“零跑腿”事項清單,加快實現區域內“一網通辦”,暢通服務企業“最後一公里”。推行企業簡易註銷登記,開展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改革。最佳化綜合監管體系,建立健全行政執法聯動回響和協作機制。深化落實企業服務員制度和重點企業、重大項目聯繫制度,拓展創新市級領導掛聯、“一企一策”、“駐廠聯絡員”等制度。開通重大工業項目審批綠色通道,提高工業企業行政審批效率。實施“零增地”技改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對不納入審批制、核准制的項目試點推行承諾備案制度。
營造公平市場環境。創新和完善市場監管,對各類市場主體一視同仁,反對壟斷和不正當競爭,加快清理廢除妨礙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保護市場主體特別是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合法權益和發展空間。建立健全營商環境法規體系,出台中小企業公共法律服務指引,為中小企業提供公共法律服務;推行法律援助告知承諾制,建立企業矛盾糾紛調解工作機制;完善產權保護制度,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打破政策對市場要素流動的不合理限制,推動要素市場一體化,探索以電子營業執照為基礎,加快建立公共資源交易平台市場主體信息共享與互認機制。嚴格落實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嚴禁清單之外違規制定其他形式的負面清單,確保“非禁即入”普遍落實。全面實施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加強完善“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市場主體信用監管,建立市場主體信用記錄,開展公共信用綜合評價,實施分級分類監管,強化高風險環節監管。
切實減輕企業負擔。全面落實國家稅費減免和西部大開發稅收優惠政策,降低重點領域涉企收費,進一步清理轉供電環節不合理加價,降低中小企業寬頻和專線網路平均資費。健全防範和化解拖欠賬款長效機制,強化政府投資項目和預算審核,依法保障中小企業款項及時支付。加強涉企違規收費整治,嚴肅查處擅自設立收費項目、提高收費標準、擴大徵收範圍、亂攤派等問題。開展“治理涉企收費、減輕企業負擔”專項行動,圍繞中介機構、行業協會商會、交通物流、水電氣暖公用事業、商業銀行等重點領域收費開展檢查。清理規範涉企檢驗、檢測、檢查、認證、評估、罰款等行為,取消沒有法律法規依據的項目,精簡合併重複事項,推動同一審查事項結果互認,切實解決企業反映的針對同一問題多頭檢查、檢查標準不一致、執法檢查“一刀切”、相關事項辦理程式複雜、操作不便等問題。
五、環境影響評價
(一)規劃與環境保護、國土資源政策協調性分析
本規劃擬定的工業體系、空間布局等與國家、四川省、巴中市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重大政策及戰略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國土空間規劃、環境保護規劃、資源能源規劃相協調。規劃區內工業發展務必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四川省生態保護紅線方案的通知》《四川省長江經濟帶發展負面清單實施細則(試行)》《四川省“十四五”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規劃》等系列政策,嚴格按照《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分類管理名錄》管理和發放排污許可證。
本規劃與巴中市“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政策保持一致,將全市及各區縣三類環境管控單元(優先保護單元、重點管控單元和一般管控單元)作為編制的重要參考依據,並充分銜接了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成果。工業項目建設需嚴格落實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剛性約束和硬性要求,將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管控要求融入決策和實施過程,充分發揮“三線一單”的基礎支撐作用,把分區管控成果運用於產業準入、結構調整、園區建設等領域,切實保證工業發展規劃與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要求相一致。
(二)環境影響預測及對應措施分析
社會環境影響預測。本規劃將有力推動巴中市工業經濟的綠色發展,在保護生態環境,節能減排降耗的前提下,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部分規劃項目雖對當地農業生產有一定影響,但其經濟收入可從產業結構調整後增加工業產值來彌補,不會對當地社會經濟造成不利影響。
生態系統影響預測。本規劃範圍涉及的工業用地均在國土規劃範圍內,整個工業發展區域開發建設均在國土規劃的工業園區內開展,農田系統景觀功能、生態功能、農田數量和質量不受影響,對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等生態環境敏感脆弱區不產生任何影響。
大氣環境影響預測。本規劃範圍涉及多種工業行業,包括食品飲料、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家居建材等,主要廢氣污染物包括SO2、NOx、煙粉塵、VOCs等。如施工建設、工業生產、污水處理等過程中產生的污染或惡臭等治理不當,將影響巴中市區域大氣環境質量。通過建設大氣污染治理設施、推廣清潔能源等途徑,確保園區企業廢氣排放達到國家和地方排放限值,以滿足園區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要求,減輕或消除工業發展對大氣環境的影響。
土壤環境影響預測。土壤環境影響主要途徑包括大氣沉降和污染物直接滲透。煙(粉塵)等通過自然沉降和雨水進入土壤,固體廢棄物和污水處理過程中未採取土壤保護措施或保護措施不當導致的部分污染物滲透進入土壤,土壤易受到重金屬和揮發性、半揮發性有機污染物的污染。主要採取大氣污染防治和對固廢及污水處理設施進行嚴格的防滲漏管控、對有毒有害物質貯存、運輸進行實時監測等措施,避免土壤受到污染。涉重金屬、持久性有機物等有毒有害污染物工業企業退出用地須經評估、治理,達到相應土壤環境質量要求後方可退出。
水生態環境影響預測。規劃區工業生產、項目基礎設施建設等過程中產生的廢水主要有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部分產業涉及重金屬、持久性有機物、危險廢物和危險化學品等累積性環境風險。現有工業園區雖都建設了園區污水處理廠,但由於園區企業較少,加之雨污分流不徹底,污水處理廠進水濃度較低,導致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運行維護成本較高、部分處理能力被浪費。工業園區須制定“一園一檔、一廠一策”監督管理制度,對污水集中處理設施運行進行嚴格監管,定時開展園區管網、雨污分流系統排查整治,禁止雨污混排,確保已建成污水處理設施正常運行並達標排放。企業廢水預處理和排水嚴格執行污水處理廠接管標準。園區配套建設中水回用設施,鼓勵企業使用再生水,實現串聯用水、分質用水、一水多用和梯級利用。
固體廢物影響預測。規劃區工業生產、項目基礎設施建設等過程中產生的固體廢物主要是生活垃圾和工業固廢,如不能得到妥善的處置,將產生侵占土地、污染水體和土壤等不利環境影響。規劃區產生的生活垃圾為企業職工的生活廢棄物,生活垃圾一般集中清運至城市垃圾處理場或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工業固廢大部分綜合利用,不能利用的部分送垃圾處理廠處理;危險廢物交由具有相應資質的單位進行處置,固體廢物採取相應環保技術措施處理後,對外環境影響較小。規劃區須按照“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原則開展固體廢棄物綜合治理,引導企業降低單位產品固體廢物產生量,提高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水平。
重大環境風險影響預測。規劃區內河流除南江縣北部的焦家河屬嘉陵江一級支流外,其餘均屬渠江水系巴河流域,巴河屬於長江支流渠江支流(河源),流經南江縣、巴中市區、平昌縣、達川區、渠縣境,至渠縣三匯鎮注入渠江,規劃區內沿河公路、過河通道,存在危化品涉江運輸風險。通過制定和落實環境風險防範措施及事故應急預案,著力推進危險廢物跨界運輸管理協作,聯合打擊危險廢物非法跨界轉移、傾倒等違法犯罪活動,可以有效避免重大環境風險。
(三)主導產業環境影響及防治措施分析
1.食品飲料產業
廢氣污染及防治措施。食品飲料產業廢氣污染源包括綜合污水處理站、酒糟堆場、果蔬渣堆場、沼渣堆場產生的惡臭廢氣,以及發酵酒精、白酒、啤酒原料粉碎和固體飲料的乾燥、篩分、包裝等工序產生的含顆粒物廢氣,鍋爐產生的煙塵、SO2等。通過引導企業進工業園區,採用環保鍋爐新技術、新設備,選擇清潔能源,種植易吸附惡臭氣體的樹種,集氣罩收集廢氣並淨化處理後由高排氣筒排放等防治措施可減少對當地大氣環境影響。
廢水污染及防治措施。食品飲料產業廢水污染源主要產生途徑包括製糖、釀造、肉類、乳品加工等生產過程所排出的含有機物廢水,包含原料清洗廢水、設備清洗廢水、洗瓶廢水、地面沖洗廢水、冷卻水系統排水、制水過程排水等。動物性食品加工廢水含有動物排泄物、血液、皮毛、油脂等,耗氧量較高,相比植物性食品加工廢水污染性更高。工業園區採取雨污分流的排水體制,污水處理廠採用生物處理措施,使用兩級曝氣池或兩級生物濾池或多級生物轉盤或聯合使用兩種生物處理裝置或厭氧一需氧串聯生物處理系統等方式處理,能夠有效緩解食品工業廢水的環境影響。
固體廢物污染及防治措施。食品飲料產業固體廢物污染源主要包括原料篩理雜質、袋式除塵器收塵、蔬菜分揀爛葉、果蔬去皮、去核產生的果皮和果核、肉類醃製過程產生的廢大料、肉類分切產生的骨頭、廢肉、豆漿過濾產生的豆渣、油炸產生的廢油及各車間檢驗產生的不合格品等,主要為一般固廢,通過統一收集填埋、綜合再利用等方式處理後,對環境影響較小。
2.生物醫藥產業
廢氣污染及防治措施。生物醫藥產業廢氣污染源主要包括在原材料的分離、蒸餾、回收等藥品製造過程中產生VOCs廢氣,主要成分以醇類、脂類、苯等廢氣為主。企業需按照相關規範和要求安裝處理設備,根據廢氣特點通過催化燃燒進行合理處置、對有機廢氣進行氧化反應以及吸附、冷凝等途徑確保排放的氣體達到環保政策要求,減輕對周邊環境的影響。VOCs污染防治應遵循源頭和過程控制與末端治理相結合的綜合防治原則,在工業生產中採用清潔生產技術,嚴格控制含VOCs原料與產品在生產和儲運銷過程中的VOCs排放,鼓勵對資源和能源的回收利用,鼓勵在生產和生活中使用不含VOCs的替代產品或低VOCs含量的產品。
廢水污染及防治措施。生物醫藥產業廢水污染源包括有毒、有害有機物,生物難降解,呈明顯酸、鹼性,部分污水中含較高鹽分,水體易被污染。醫藥廢水中抗菌素、抗血清等生產廢水除含有以動物器官為主的動物性廢水和以草藥為主的植物性廢水外,一般均含有氟、氰、苯酚、甲酚及汞化合物等有毒物質,同時含有大量的BOD、COD(母液可達數萬毫克/升)及膠體物質。廢水的處理方法以沉澱生化處理(如接觸氧化、延時曝氣、活性污泥法及生物流化床等)方法為主。生物醫藥產業發展過程中要嚴控污染風險,嚴格執行污水處理排放標準。
固體廢物污染及防治措施。生物醫藥產業固體廢物污染源除提取類、中藥類產生的藥材殘渣等一般固廢外,還有含貴金屬的廢催化劑、含重金屬礦物藥渣、有機溶劑、生物工程類發酵菌渣、一次性生物反應器、廢藥品、藥塵、廢試劑、除微生物過濾器的廢濾芯(廢濾膜)和藥品接觸的廢包裝物等危險廢物。一般固廢採取綜合利用,危險廢物採取循環使用,並設定獨立回收系統,按照國家環保標準收集、貯存、運輸,並採取防泄漏、防流失措施,通過焚燒、無害化處置等專業技術手段處理後可降低對環境的影響。
3.新能源新材料產業
(1)石墨產業
廢氣污染及防治措施。石墨產業廢氣污染源主要包括SO2以及粉塵。高純石墨實驗中反應釜採用濃氫氟酸、濃鹽酸和濃硝酸三種混酸反應去除石墨中雜質成分,反應釜廢氣主要污染物為氯化氫、氟化物、硝酸霧和NO2(來自硝酸分解)。高純石墨實驗反應釜和烘乾機廢氣中氯化氫、氟化物和NO2排放濃度及排放速率均須滿足《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GB16297-1996)中二級標準限值要求。
廢水污染及防治措施。石墨產業廢水污染源主要包括高純石墨實驗洗滌廢水、高溫提純爐冷卻廢水、石墨加工設備冷卻循環水及廢氣噴淋系統補水等。脫硫濃縮水委託有處理能力的單位處理。廢水經循環處理後可用於綠化澆灌,不會對水環境造成污染。
固體廢物污染及防治措施。石墨產業固體廢物污染源有:球形石墨實驗產生的石墨微粉,屬一般固體廢物,統一收集作為建築材料添加劑使用;不合格產品及廢邊角料、除塵器收集的粉塵、石墨化爐定期更換的保溫、電阻料,統一收集後作為副產品出售;高純石墨實驗廢酸,經混酸回收中間罐收集後,作為反應釜混酸原料使用;中高碳石墨實驗產生的尾礦和沉澱池污泥中高碳石墨洗選尾礦和沉澱池污泥,屬一般固體廢物;尾礦經濃密機濃縮,再經離心脫水機脫水後,可用於水泥矽質校正原料使用。
(2)LNG產業
廢氣污染及防治措施。LNG產業廢氣污染源主要包括有組織排放廢氣和無組織排放廢氣。有組織排放廢氣包括接收站火炬長明燈燃燒廢氣、SCV(浸沒燃燒式氣化器)燃燒廢氣,通過設定火炬系統,正常狀態下烴類氣體經過燃燒後排放,不會對大氣環境造成影響。無組織排放廢氣包括LNG 接收站BOG系統中的不凝氣和儲罐產生的蒸發氣。不凝氣經加壓冷凝、增壓泵增壓氣化後,通過天然氣管道外輸,儲罐產生的蒸發氣通過再冷凝器進行回收,正常工況下不外排,不會對大氣環境造成影響。
廢水污染及防治措施。LNG產業廢水污染源主要包括:SCV冷凝排水、IFV冷排水。冷排水、SCV廢水屬於浸沒燃燒式氣化器SCV產生的溢流水,是燃燒生成水,水質未被污染,可以直接排放。
固體廢物污染及防治措施。LNG行業固體廢物主要包括壓縮機產生的廢潤滑油(危險固廢)、空分站產生的廢分子篩。廢分子篩為一般固廢,送一般固廢填埋場處置。廢潤滑油在園區危險廢物暫存間存放,定期由有資質的單位外運處置。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健全加快工業經濟發展的工作協調推進機制,市委常委會或市政府常務會每半年專題研究一次全市工業經濟工作,新型工業推進領導小組每季度召開一次新型工業化或產業發展調度會,研究分析全市工業經濟運行情況,處理工業發展相關問題。探索實施產業鏈“鏈長制”,對主導產業分別建立工作專班,由政府主要領導擔任“鏈長”,破除各部門分工界限,實行跨部門、跨分管領域協同作戰,負責定期專題研究和調度產業鏈發展情況,協調解決重大問題和事項,形成“一位鏈長、一個牽頭部門、一個工作專班、一個產業鏈發展方案、一套產業鏈發展支持政策、一個產業鏈技術與創新支持平台”的“六個一”工作推進機制。
(二)強化政策支撐。抓緊推動三大主導產業發展,制定年度實施計畫,分解落實目標任務,明確責任、強化舉措,確保規劃落地生根、取得實效。積極向上爭取各類戰略基金、川商產業基金、項目投資基金等資金扶持,做大做強川陝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基金和政策性融資擔保基金。加大市場主體培育力度,制定鼓勵企業發展政策。深入推進全面創新改革,在創新主體培育、創新基礎提升、創新資源配置、創新環境最佳化等方面持續用力,在招才引智、選人用人、職稱評審、薪酬分配等管理體制上放權,給創新主體留足更大自主空間,促進科技、金融、產業、人才有機結合。
(三)嚴格規劃考核。切實發揮規劃的引領和指導作用,按照本規劃提出的主要目標、重大項目、重點任務,明確責任分工,落實具體措施,跟蹤工作進展,定期公布執行情況。最佳化完善工業經濟考核指標體系,將約束性指標和公共服務領域任務納入部門、地方績效評價考核體系;對創新能力建設、投資規模與質量、經濟規模與效益、優勢特色產業培育與產業集中度、招商引資成效、優質企業培育、綠色發展、融合發展等情況進行定期考核考評。項目審批、資金安排、產業布局、土地供應等必須符合本規劃要求,維護規劃的嚴肅性和權威性。

解讀

現對《巴中市“十四五”工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作如下解讀。
一、編制背景和依據
為加快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提升工業核心競爭力,根據《巴中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和市第五次黨代會精神,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牽頭編制了《規劃》。
二、徵求意見情況
《規劃》初稿形成後,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先後於9月23日、11月2日兩次徵求36個單位意見,共收到135條意見建議,採納134條,經協商一致未採納1條。11月10日,通過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入口網站面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和建議,未收到反饋意見。
三、論證和審議情況
9月27日,召開《規劃》專家評審會議,通過專家評審。11月9日,市發展改革委就《規劃》進行了銜接性審查,所提2條意見,1條採納,1條經協商一致未採納。11月4日,市司法局就《規劃》出具了合法性審查意見書,所提6條意見全部採納。11月15日,市市場監管局就《規劃》出具了公平性競爭審查意見書,所提1條意見已採納。
四、主要內容
《規劃》共6章。
第一章 基礎與面臨形勢。總結“十三五”期間巴中工業發展主要成效,分析“十四五”巴中工業面臨的形勢。
第二章 發展思路與工作目標。提出了“十四五”期間全市工業發展思路、基本原則和系列目標體系。
第三章 主導產業發展方向和布局。分別對食品飲料、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主導產業的發展方向進行了重點闡述,編制了重點行業產業鏈圖和產業技術路線圖,列出相關重點實施項目、計畫引進項目和重點培育企業。提出“一核心五組團”的工業空間布局,編制了《巴中市各縣區主導產業和工業園區分布一覽表》、產業發展規劃圖、工業園區規劃圖。
第四章 主要實施路徑。共8條,包括:夯實產業基礎,三產互動協調發展;堅持開放合作,引水擴源做大總量;推進科技創新,助力產業提質增效;培育市場主體,梯度發展鍛造實力;建好工業園區,集群集聚助力發展;堅持綠色低碳,節能減排持續發展;完善要素保障,降低成本促進發展;最佳化營商環境,釐清職能服務發展。
第五章 環境影響評價。對規劃與環境保護、國土資源政策協調性進行分析,作出環境影響預測,提出應對防治措施。
第六章 保障措施。加強組織領導,強化政策支撐,嚴格規劃考核。
園區建設成效明顯。“十三五”期間,全市工業園區建成面積25.62平方公里,建成標準化廠房23.5萬平方米、園區投融資平台7個、園區污水處理廠6個,全市園區營業收入545.78億元,同比增長118%。成功創建省級經濟開發區1個、省級農產品加工示範園區3個、省級新型工業化示範基地2個、省級特色產業示範基地2個,基本形成“一核多區”發展格局,工業布局由零散分布向集中集聚集群轉變,產業集中度提高至68%。
要素保障不斷完善。“十三五”期間,形成了以曾口500千伏變電站為電源支撐的220千伏雙環網骨幹網路,全市供電能力110萬千瓦,滿足當前工業用電需求。巴中天然氣儲量豐富,全市日供氣40萬立方米,平昌板廟等新興地塊油氣儲量看好,油氣產業具備發展前景。全市工業園區網際網路普及率達100%、光纖寬頻覆蓋率100%、通信基站覆蓋率100%,為企業兩化融合改造奠定基礎。同時,巴中有適齡勞動力210萬人,具有潛在的勞動力供給優勢,用工成本較低。
(二)面臨形勢
“十四五”時期,國內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巴中著力建設“三市兩地一樞紐”,奮力後發趕超振興發展,融入全國新發展格局,未來五年是全市加快工業發展、推進工業化進程的戰略機遇期。從自身基礎優勢和奮鬥目標出發,找準戰略定位,發揮比較優勢,拓展發展空間,是實現巴中工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1. 發展機遇
戰略政策利好機遇。“十四五”時期,國家深入推進區域平衡協調發展戰略,“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建設、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川東北經濟區振興發展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等政策,有利於巴中定位於綠色產品供應地和產業協作配套基地,再造產業基礎和完善產業鏈,以新供給適配新需求,加快縮短發展差距。國家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深入推進制造強國網路強國戰略,加快製造業數位化轉型,推動工業綠色低碳轉型,實現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等政策,催生大量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有利於巴中立足資源稟賦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培育新的增長極和動力源。
區位改善創造機遇。巴中是聯結成渝—關天經濟區的重要節點,全市推進“8縱8橫4環4航”現代綜合交通體系建設,正在構建南下成渝、北上陝甘的南北大通道和連通大西北、暢通萬達開、快達長三角的新通道,與毗鄰市協同構建“1小時通勤圈”,打造川陝結合部物流樞紐,加快建設成渝地區北向重要門戶樞紐。巴中以交通大改善支撐發展、厚植優勢,徹底改變了區位劣勢,全市綠色生態資源價值顯著、特色產業不斷壯大、工業後發優勢空間巨大、改革開放營商環境持續最佳化、區域戰略定位日益凸顯。
資源比較優勢機遇。巴中生態環境優良、物產豐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四川盆地北緣山地重要生物基因庫”。農產品資源。巴中綠色有機富硒農產品眾多,是全國優質富硒綠茶優勢產區,是南江核桃、通江銀耳、南江黃羊、青峪豬等優勢農產品的原產地。預計2025年,全市糧食播種面積在510萬畝以上,糧食產量穩定在193.5萬噸以上,肉類產量穩定在25萬噸以上,為食品飲料產業發展提供了原料支撐。礦產資源。巴中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石墨資源儲量8337.5萬噸,遠景總體儲量在3億噸以上,主要為晶質中細鱗片,適合發展鋰電池負極材料和先進碳材料等產業。岩漿型霞石礦資源量409萬噸,遠景資源量可達900萬噸,儲量及品位均居亞洲第一,為推進霞石礦精深加工奠定了基礎。天然氣探明儲量280.4億立方米,地質資源量14000億立方米,為加大資源開發、發展天然氣關聯產業奠定了基礎。中藥材資源。巴中素有“秦巴山區天然藥庫”美譽,有藥用價值的動植物2400餘種,野生藥材資源蘊藏量達8萬噸,90多個道地藥材品種被列入《中國藥典》,是中國三木藥材之鄉、銀耳之鄉、金銀花之鄉。預計2025年,全市道地藥材產業基地穩定在80萬畝,為巴中大力發展中藥材產業奠定了豐富的基礎。
2. 面臨挑戰
產業發展空間優中有憂。根據國家的耕地保護和生態環境保護政策,通江縣、南江縣被列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平昌縣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標兵,這為巴中工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撐和優良環境,也在一定程度上抬高全市製造業門檻,限制了部分產業的發展。碳達峰碳中和系列後續政策的出台,嚴控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的實施,對部分行業招商和產業擴能都有較強約束。同時,國家生態環境部發布的《環境保護綜合名錄(2021年版)》,將鱗片狀天然石墨列為高污染產品,這對我市石墨採選行業將產生較大影響。
工業自我發展能力不足。巴中工業經濟總量偏小,工業對經濟社會發展支撐能力較低。主導產業領軍企業偏少,引領性、帶動性、支撐性不強,規模效應不足,集群發展不夠。產業生態建設尚未成型,產業鏈條短,市場競爭力弱,部分產業上下游銜接不緊密,企業間轉化分工協作未成體系,原輔料(配件)供應、製造配套的完整產業鏈模式尚未形成。科技創新投入少,全市R&D遠低於全省平均水平,企業研發能力與技術創新能力弱。工業新舊動能轉換慢,傳統產業比重高,初加工產品多,精深加工和高新技術產業成長滯後,工業水平整體處於國內產業分工和價值鏈低端。
工業發展基礎有待提升。政策體系還不完善。近年來,巴中市為推動“四大新型工業”發展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但尚未形成精準高效的政策體系,重點產業規劃還不完備,財政、金融、人才、土地等政策支持有待加強,鼓勵創新創業、推動綠色發展、提升質量品牌等政策還不夠有力。發展環境不夠最佳化。產業要素市場發育不充分、上下游銜接不緊密、同質化競爭現象明顯,產業園區基礎配套設施有待完善,企業集聚、產業集群、要素集約、技術集成、服務集中的產業生態體系需加快建設,進一步最佳化投資軟環境、政務服務環境和營商環境。服務能力有待提升。對企業的密切對接、精準服務能力還有待提升,各項引導扶持政策落實還不全面,針對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重點項目務實管用的服務舉措還不多,圍繞減輕企業負擔、協調解決企業在發展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等方面的工作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二、發展思路與工作目標
(一)發展思路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搶抓川陝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機遇,貫徹落實省委“一乾多支、五區協同”戰略,圍繞全省“5+1”和全市“1+3”產業布局,突出高質量發展主題,堅持產業培育振興主線,夯實產業基礎、做大工業總量、突出創新引領、注重企業培育、加強園區建設、堅持綠色低碳、完善要素保障、最佳化營商環境,圍繞食品飲料、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主導產業,全力構建“三集群、兩基地、縣域1+1產業”現代工業體系,實現“十億企業、百億園區、千億產業”目標,為建設“三市兩地一樞紐”提供有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科學布局、夯實基礎。堅持全市“一盤棋”,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各縣(區)以“1個主導產業+1個特色產業”為主攻方向,實行錯位布局、特色發展。堅持主業支撐、成鏈集聚,分產業繪製產業鏈圖、技術路線圖,明確攻堅路徑,重點培育支持,構建以食品飲料、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為主導的新型工業體系。
創新驅動、數字賦能。深入推進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充分發揮企業技術創新主體作用,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創新平台建設,加快創新成果市場化轉化,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融合。加快工業經濟數位化轉型步伐,推動大數據在工業企業的研發設計、生產製造、經營管理、銷售和物流服務等全流程融合套用,提升企業自動化、網路化、智慧型化水平。
開放合作、協同發展。把握東西部協作發展機遇,加強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關天經濟區等城市群的產業合作,加強與周邊地區對接,主動承接產業轉移,提升優勢產業基礎,補齊建強產業鏈。圍繞重點產業和重點項目精準招商、定向招商,提升招商引資實效。支持企業參與東協、中西亞、南美、非洲等國家跨境電商交易,開拓國內國際市場。
綠色低碳、最佳化環境。構建綠色低碳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提高工業用地、用水、用能效率,實現可持續發展。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推動要素市場一體化。持續轉變政府職能,深化“放管服”改革,對標國內一流水平,加快服務型政府建設,最佳化行業市場發展環境和營商環境。
(三)工作目標
“十四五”期間,實現工業經濟質效雙提升,產業結構持續最佳化,工業占GDP比重達到全省平均水平,全市“三集群、兩基地、縣域1+1產業”現代工業體系基本形成。
工業總量快速攀升。力爭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8.5%,工業投資年均增速10%,規上工業企業總產值邁上1000億元,工業占GDP比重年均提升2個百分點。
企業主體加快壯大。力爭全市淨增規上工業企業100戶,規上工業企業突破400家,培育50億級企業1戶、10億級企業10戶、主機板上市企業1—2戶、“新三板”上市企業3家、省級“貢嘎”企業2戶。
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力爭引育國家級製造業創新中心1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00戶、國省知名品牌突破100個、省級“專精特新”企業20戶、科技型中小企業200戶。
產業園區突破升級。突出縣(區)“1個主導產業+1個特色產業”主攻方向,構築“一核心五組團”工業空間格局,建好專業園區,探索建立“園中園”、承接產業轉移園或合作共建園,爭創國家級園區1個,建成500億園區1個、100億園區3個。
集約集群綠色發展。加快建設食品飲料、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三大產業集群,成渝地區綠色產品供給地和產業協作配套基地建設取得重大進展。製造業產品單位能耗低於全省平均水平,培育省級綠色園區2家、省級綠色工廠3家。
三、主導產業發展方向和布局
按照全市“1+3”產業布局,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堅持主業成鏈集聚發展,構建以食品飲料、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為主導的新型工業體系。
(一)食品飲料產業
實施食品飲料產業倍增計畫,挖掘“小食品大產業”潛力,圍繞產業高端化、生產智慧型化、產品多樣化,以特色農產品加工、白酒製造為重點,突出專精特新,推動大宗食品規模化、特色食品休閒化發展。重點圍繞“兩瓶酒、一塊肉、一瓶水”等優勢產品,培育龍頭企業,打響“巴食巴適”等區域公用品牌。聚焦巴中雲頂茶、通江銀耳、平昌青花椒、恩陽魔芋、南江黃羊、青峪豬、巴山牛等農特產品,實行“有機產品+綠色產品”兩條腿走路,針對不同消費人群量身定製產品供給。突出一產二產融合發展,按照“企業+”“定製農業”等模式,建設符合加工品質、規模、成本要求的新型種養業基地,推進巴中特色農產品規模化種植養殖。突出創新創造,鼓勵與四川農業大學、省農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推出符合市場需要、引領市場消費的新產品(品種),向下延鏈發展餐飲業預加工食品、優質基酒等產品。補齊產業鏈配套,加強包裝製造、市場行銷服務等配套環節,構建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技術研發、檢驗檢測機構,建立食品生產溯源體系,橫向延伸產業鏈。到2025年,建成2—3條百億級食品飲料產業鏈,培育5家全國知名品牌企業,開發20個重點新產品,年新增“三品一標”10個,打造500億級食品飲料產業集群,建設成渝地區綠色產品供給地。
酒類。引導企業與五糧液等知名企業加深合作,不斷提升巴中白酒產品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推動國家白酒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在巴中成立分檢中心。打響兩朵川酒“小金花”品牌,形成以中高端定位為主的產品體系。培育壯大全豐、花叢、通江銀耳酒業等中小酒企,發展地方特色酒產品。重點發展醇和型、四川小曲清香等優質白酒生產,探索發展利用漿果、銀耳等巴中本土產品為原料的果露酒及其他特色酒飲,構建“原料種植—基酒釀造—成品酒—物流配送—經銷”的巴中酒全產業鏈,打造巴中白酒“產區”概念,建立區域性優質白酒基地、川酒新地標。
精製川茶及飲料類。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發揮“高山、生態、富硒”優勢,持續壯大茶葉加工業,提高富硒、有機茶葉供給。加快發展高附加值茶葉深加工,鼓勵研發生產茶粉、固態速溶茶、茶濃縮液等產品。利用巴中獨特生態資源優勢,發展蘆筍、核桃等為主要原料的營養型飲料、植物抽提液飲料、植物蛋白飲料、天然果肉原汁、複合果汁飲料。規範發展飲用水(山泉水、礦泉水)。立足中藥材產業優勢,大力發展涼茶、青錢柳、紅曲等新型飲品。
肉製品加工。加快建設中國西部肉類食品加工園區,打造全國優質肉製品供應基地。加快南江黃羊、通江青峪豬、巴山土雞等產業化生態養殖區建設,保障肉製品加工企業原材料需求。鼓勵企業基於川式傳統肉製品和西式加工技術,開發中西式肉類香腸、火腿等高端肉製品。完善冷鮮產業鏈,大力發展冷鮮肉、中低溫肉製品和預製肉製品。推進風味罐頭等易攜即食熟肉製品產業發展。發展江口青鱅等特色水產品加工,形成豐富的水產品體系。
果蔬及食用菌加工。積極開發多風味果醬、果脆片、水果罐頭等產品。運用食品生物、保鮮貯藏等高新技術,開發氣調保鮮蘆筍和蔬菜罐頭等方便即食型產品,發展醬醃、乾制蔬菜等綠色和有機食品。依託通江“中國銀耳之鄉”等產業基礎,加快銀耳、香菇等食用菌原料基地建設和轉化利用,提高菌類原料供給能力,鼓勵真菌多糖、嘧啶等有效成分的開發、提取和利用,提升菌類食品價值鏈。
糧油製品。增強食品工業發展與現代社會對營養、保健需求的適應性,大力發展糧油精深加工和副產品綜合利用,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產品附加值。以市場為導向,利用現有產業基礎和品牌優勢,大力發展植物肉、豆乾等豆製品。延伸產業鏈條,鼓勵發展大豆組織蛋白等食品添加劑和大豆卵磷脂等深加工產品。大力發展營養強化米、胚芽米、“雙低”菜籽油、核桃油等產品,加快開發小麥、玉米、薯類為原料的高附加值產品。延長糧油產業鏈,支持糕點、麵包等品牌企業入駐巴中。圍繞餐飲配套,發展速凍、真空類預製軟包裝食品。做好魔芋精深加工,積極引進速食麵、方便冬粉、食品包裝材料等生產企業,不斷提高“巴中造”食品市場占比。
調味品。立足青花椒、辣椒等特色農產品基礎,推進火鍋底料、辣醬等“川味”調味品發展,支持開發花椒精油、香精香料、複合調味料等高價值新產品,延伸食品加工產業鏈條,形成新的經濟成長點。
(二)生物醫藥產業
構建以中藥材為基礎、醫藥工業和健康養生產業為支撐、生物產業為補充、醫藥流通業為紐帶的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新格局。以創建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試驗區為抓手,打造一批中醫藥特色鄉鎮,按照GAP標準建設一批道地藥材種養殖示範園區,支持醫藥企業與中藥材基地實行“訂單式種植”模式。推進中藥材產地初加工,做深中藥材精細加工,引導現有企業開展產能提升和技術改造行動,推廣新工藝、新技術套用,提高產品檔次和附加值,形成“種植—飲片加工—提取物—中成藥”的全產業鏈條。到2025年,建成秦巴生物醫藥產業園,培育發展產值超5億元企業5家以上,培育品牌優勢企業10家,新增生物醫藥國家發明專利5項,開發中藥新產品15個,打造200億級生物醫藥產業集群,打造西部現代生物醫藥康養新興產業基地。
中醫藥。以中央、省、市中醫藥發展規劃為引領,利用巴中優質中藥材資源,加強中藥材精深加工,推動道地藥材開發利用。大力發展丹參、杜仲、芍藥、黃精等主導品種和枳殼、天麻、金銀花、川明參、青錢柳等大宗品種種植及精深加工,加大解毒降脂片、保心寧片、青錢柳製劑、金銀花露等專利產品後續開發和品牌培育力度。加強中醫藥龍頭企業引進,重點發展中藥標準提取物、中成藥、中藥優質飲片、現代生物製品等。推動中醫藥與康養融合發展,加強保健食品、藥膳藥酒、日化產品等中醫藥衍生產品開發。以道地中藥材為主要原料,開發綠色環保中藥殺蟲劑、殺菌劑、飼料添加劑和獸藥等產品。鼓勵中醫藥企業、醫療機構、科研院所等加大中藥研發和產業化關鍵共性技術問題研究,建立信息、檢測、中試、動物實驗等共享平台。加快醫藥創新體系建設和創新能力,爭取知名中醫藥大學、藥企、中醫藥科研機構在巴中建設中醫藥實驗示範基地,推動建設中醫藥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技術創新中心。推進道地藥材質量追溯體系建設,鼓勵藥品生產企業建立上與原藥材產地對接、下與市場銷售相連的生產過程全覆蓋的質量追溯系統,實現內部生產質量過程信息數據可追溯、外部市場銷售流向可追控。
化學藥。引進化學藥龍頭企業,完善醫藥產業體系,增強生物醫藥行業競爭力。適當發展化學藥製劑研發生產,發展原料藥、高級醫藥中間體和生物製藥。
生物製品。積極引進生物醫藥領域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培養基、緩衝液、凍存液、細胞因子和抗體、臨床研究用試劑盒、細胞培養基等生物製品。
化妝品。鼓勵開發以藥食同源產品和道地藥材為原料的藥妝、日化產品等。加大新產品開發力度,豐富產品種類,推進銀耳、核桃產品由單一的食品功能向化妝品和醫藥用品等功能延伸,拓寬延長產業鏈。
醫療器械。推進醫療器械和防疫應急防護物資的研發製造,大力發展醫用衛生材料等第一類醫療器械產品,鼓勵開發第二類、第三類醫療器械產品。
(三)新能源新材料產業
新能源。實施“氣化巴中”行動,加大天然氣、石油資源勘探開發和綜合利用力度,積極爭取中石油、中石化與地方國有資本組建合資公司,開發新區塊,實現就地註冊、就地納稅。爭取提高巴中石油天然氣產量和石油天然氣地方留存轉化比例。規劃建設天然氣調峰電站、天然氣分散式能源、液化天然氣生產配送中心,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建立天然氣直供點,加快推廣清潔能源汽車。有序推進風能、太陽能開發利用,加快推進南江抽水蓄能電站項目前期工作。推廣無氧碳化技術,加大秸稈回收利用,積極實施生物質發電項目。發展非糧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推進纖維素制乙醇等高附加值產品研發。到2025年,新能源產業產值達到70億元,建成川東北清潔能源基地。
新材料。依託優質石墨資源,積極推進石墨精深加工,大力發展以石墨負極材料為代表的新能源材料、以等靜壓石墨為代表的特碳材料、以膠體石墨為代表的導電潤滑材料、以氟化石墨為代表的石墨複合材料和石墨烯新材料。引進新型電池生產研發企業,發展新能源動力電池產業。引進生態環境材料製造企業,推進新型超微細粉體材料生產項目開工。積極推進霞石等礦產資源利用,開發玻璃、陶瓷等建材製品添加劑為代表的建材新材料。到2025年,新材料產業產值達到30億元,建成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園,打造西部先進碳材料基地。
(四)其他產業
以建設成渝地區產業配套基地為統攬,融入成渝雙城經濟圈產業體系,補鏈發展機械製造、電子信息、建材家居、服裝紡織等優勢產業。
機械製造。以承接發達地區產業轉移為契機,積極對接省內外汽車、機車產業發展需求,適度發展汽車、機車零部件及整車製造。加快引進培育一批以新能源汽車及關鍵零部件、現代農業裝備、節能環保裝備等為重點的中高端裝備製造產業。
電子信息。依託巴中優質石墨資源與相關電子材料產業優勢,聚焦積體電路、智慧型電器、電子儀表設備等產品,引進一批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做大產業規模,完善電子元器件製造產業配套建設,促進電子製造企業集群、持續、健康發展。推動5G網路的建設和套用,大力發展雲計算、大數據產業。鼓勵網際網路與產品加工、銷售、物流等環節的融合,發展軟體開發與信息技術諮詢服務業,以信息服務帶動產業價值鏈的提升。
建材家居。堅持綠色環保、資源節約的發展原則,引進實施一批重大建材工業項目,培育壯大建豐新材料等重點企業,突出規模效應。努力實現建材工業從材料製造到製品製造的延伸,著力打造多品種、高品質的建材家居產業集群。積極發展新型、高端建材產品。鼓勵延伸水泥產業鏈,積極發展新型水泥製品,鼓勵發展預拌砂漿、高性能混凝土。發展裝配式建築。培育發展多功能、綠色、安全、環保的新型建築裝飾材料,力爭在防火、隔音、隔熱、輕質、防潮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提高防水材料清潔生產水平。
服裝紡織。以發展鄉村振興特色產業為機遇,發展桑蠶種養殖及絲織品加工。積極推進紡織企業技術升級、裝備改造,提高生產效率,擴大中高端產品占比。鼓勵開展對外代工等產業配套合作,發展服裝服飾、床上用品、鞋帽、箱包等系列化配套產品,推動巴中紡織產業高質量發展。
(五)空間布局
堅持全市“一盤棋”,突出縣(區)“1個主導產業+1個特色產業”主攻方向,依據“工業進園、企業集中、土地集約、產業集聚、因地制宜、綠色發展”的原則,重點構築“一核心五組團”的工業總體空間結構,形成集群集聚、差異發展、優勢互補、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新型工業空間格局。到2025年,“縣域1+1”工業占全部工業比重達到70%。
一核心。巴中經開區為全市工業發展核心區,以“二次創業”爭創國家級經開區為統攬,統籌功能布局,重點發展生物醫藥和新能源新材料產業,打造工業高質量發展新引擎,大力推進“一區三中心”建設。規劃建設總部經濟區,支持億級企業到巴中經開區設立總部,支持縣(區)與巴中經開區按照“總部+基地”“研發+轉化”“終端產品+產業配套”模式,引導資源要素向巴中經開區集聚,實現園區共建、產業共育。
五組團。以現有平昌經開區、巴州工業園、恩陽工業園、南江工業園、通江工業園為基礎,發展工業組團。重點支持巴州組團發展食品飲料和生物醫藥產業,恩陽組團發展食品加工和電子產業,南江組團發展新型材料和食品飲料產業,通江組團發展食品飲料和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平昌經開區發展食品飲料和機械製造產業。
 四、主要實施路徑
   (一)夯實產業基礎,三產互動協調發展
三產融合共建產業生態。圍繞產業鏈建立部門聯動機制,整合科技、生產、服務等要素資源,積極構建開放創新、協同融合、富有活力的製造業產業生態,形成良好的政策、市場、經濟環境。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各縣(區)政府以本地重點產業和重點企業需求為導向,鼓勵優勢特色農產品資源規模化種植養殖,推行“企業+”模式建設原材料基地,提升原材料本地自給水平。支持企業根據生產需要在符合條件的鄉村建設加工基地,鼓勵企業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業專業合作社、專業化社會服務組織等共同投資或獨資創建鄉鎮企業,依託優勢特色資源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加強產業配套建設,引進發展一批印刷包裝、倉儲物流、工業設計服務、園區管理服務、質檢技術服務、職業技能培訓等生產性服務企業,鼓勵現有配套企業做精做強。加強石墨、天然氣產業資源、技術、裝備支撐,引導產業鏈關鍵環節留在巴中,支持企業做大做強。
完善產品質量標準體系。深入開展質量提升行動,推動工業產品質量分級工作,開展製造業質量對標,鼓勵企業參與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提升行動。加強質量標準體系建設,在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基礎上,以更高的標準制定食品安全巴中標準,突出綠色、健康、富硒等本地特色。對檢驗檢測未達到巴中標準的巴中產品,不得使用巴中公用品牌,打響“巴食巴適”“巴山雲頂”等巴中公用品牌全國知名度和品牌形象。鼓勵企業參照國際先進標準制定企業產品標準,並作為出廠交付依據,提升產品品質和市場競爭力,參與國際競爭。建立食品、藥品安全風險監測機制和質量追溯體系,積極引進和培育一批質量檢測中心和標準中介服務機構,對涉及安全、健康、環保等方面的產品,依法實施強制性認證,推動企業嚴格落實質量首負責任制、產品“三包”、缺陷產品強制召回等質量安全責任。到2025年,力爭國省知名品牌突破100個,新增天府質量獎10個、省級品牌示範企業10家,認證綠色、有機、地理標誌產品25個。
強化現代基礎設施建設。突出能源、物流、通信等重點領域,構建補短板、提層次、強配套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有效支撐工業經濟全面發展。加強電網基礎建設,新建(或擴建)500千伏變電站1座,新建220千伏變電站2座,新建(或擴建)110千伏變電站8座,全面完成南江原小水電供區農村電網改造,推進城鄉電網協調可持續發展,實現供電能力提升至150萬千瓦以上。推進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發展,建成投運巴中90萬千瓦燃機電站項目,有序推進80萬千瓦風電項目、3萬千瓦生物質發電項目、LNG 擴能和油氣應急調峰站建設,加快巴中天然氣勘探開發,實現天然氣年產能達20億立方米。培育物流業龍頭骨幹企業,創新“網際網路+”物流新業態,推進人、車、物信息互動的智慧物流平台建設,提升物流體系倉儲、加工、轉運、配送等乾支銜接能力和轉運分撥效率,建設川陝結合部重要物流樞紐。加快5G網路、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數據資源保護和技術平台等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建成“智慧巴中”公共信息服務平台,提升信息化保障能力。
(二)堅持開放合作,引水擴源做大總量
夯實招商引資基礎。建好工業招商引資項目庫,圍繞主導產業和特色優勢資源,編制一批支撐性強、關聯性高、帶動性廣的工業招商引資重點項目,組建專業隊伍對擬招商項目進行包裝提升,提高項目的成熟度、落地性、操作性、支撐性。制定工業招商目錄、目標招引企業清單,推行一個招引項目一套實施方案、一名責任領導、一個招引專班,明確任務要求和時間節點,對表招商、壓茬推進。創新招商引資方式,形成經信、投促、工商聯、駐外辦事處、行業協會“一盤棋”的招商格局,實行抱團招商、委託招商;搭建回引創業平台,借力巴中商會等資源,吸引在外成功人士回鄉創業;採取“市縣聯動、全員參與”模式,組建“經信招商百人團”,實行招商資源統籌、招商成果共享。突出高質量服務,對意向企業持續對接,對落地招商項目跟蹤服務,定期梳理、解決落地招商項目規劃立項、用地審批、環評審批、籌資融資、征地拆遷等難點問題,及時納入“一企一策”幫扶台賬。注重政策落地,對招商落地項目優先爭取項目資金支持,抓好既定招商引資優惠政策清理兌現。落實好企業減費降稅政策,推動降低人工、融資、財務、能源、物流成本和制度性交易成本,最佳化企業發展環境。
圍繞產業鏈抓招商。圍繞主導產業和細分行業抓補鏈強鏈延鏈,編制產業鏈圖和產業技術路線圖,引進落地一批重大項目和重點企業,增強產業集聚集群效應,提升產業規模。圍繞優勢種養、生物醫藥基礎、礦產資源稟賦,招引一批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生物醫藥開發生產、石墨天然氣開發套用企業,做大主導產業總量,提升主導產業發展質量。圍繞傳統產業抓升級,推進現有傳統企業通過項目合作、兼併重組、債權轉化、產學研合作等方式,借力資金、技術、市場優勢,推動企業改造升級和轉型發展。圍繞生產性服務業抓配套,堅持引企與引智、引才、引服務相結合,加強引進現代物流、信息服務、金融、節能環保、商務、人力資源管理與培訓,以及專利事務、設計服務、管理諮詢等生產性服務企業,增強綜合配套服務能力。“十四五”期間,製造業招商項目累計到位投資300億元。
開放合作精準招引。立足全市產業規劃整體布局和各縣(區)主導產業、特色產業發展定位,錯位編制招商引資項目清單,開展差異化、鏈條式招商,推動縣(區)域之間產業互補、良性競爭。按照縣域“1+1”工業體系,支持巴州區重點招引食品飲料、生物醫藥企業,恩陽區重點招引食品飲料、電子信息企業,南江縣重點招引食品飲料、新材料企業,通江縣招引重點食品飲料、清潔能源企業,平昌縣重點招引食品飲料、機械製造企業,巴中經開區重點招引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企業。到2025年,“縣域1+1”工業營收占全部工業比重達到70%。建立各縣(區)協同招商長效機制,對不符合主導產業發展定位、本區域無法落地的招商項目,及時將信息推介給有基礎、能落地的縣(區)。
(三)推進科技創新,助力產業提質增效
大力引育創新型企業。深入實施創新型企業倍增計畫,按照“孵化一批、招引一批、集聚一批”原則,加大科技創新型企業引育力度,推動規模以上製造業企業普遍建立研發機構。建立創新型企業培育庫,對入庫企業給予“一企一策”靶向指導和服務,分類施策、專班推進、協同落實。鼓勵國有企業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將研發投入視同利潤納入績效考核。搭建開放式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台,為中小企業提供委託研發、計量認證、試驗驗證、智慧財產權等公共服務。支持科研機構、企業、園區等合作共建“專業+研發+孵化”功能疊加、“技術+管理+資本”一體運作的新型研發機構。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建設重點(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產業技術研究院、中試基地等創新研發平台。到2025年,力爭引育國家級製造業創新中心1個、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00戶,新增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0個、省級製造業創新中心4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個、省級重點實驗室1個、省級科技型中小企業200戶。
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融合。堅持科技創新的產業化導向,鼓勵企業與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等開展創新合作,突破制約食品飲料、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延鏈補鏈、產品升級、工藝再造等方面技術瓶頸,推動產業向價值鏈中高端邁進。鼓勵開展白酒基酒釀造技術、綠色方便食品關鍵技術和茶葉、花椒、銀耳、核桃、豆類等有效成分的提取及研發利用;鼓勵開展療效確切的單方、驗方、醫療機構製劑等為基礎的中藥新藥研發,開發有中醫藥治療優勢的中成藥品種,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中成藥系列產品;鼓勵開展高碳石墨提純等產業發展關鍵技術研發。推進技術改造,促進全產業鏈技術升級、設備更新和流程再造。推進科技成果信息共享和市場化交易,支持企業引進、消化、再利用現有科技成果。到2025年,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年均增長15%左右,新增國家發明專利20項,推動15項重大科技成果轉化落地。
推廣產業數位化賦能。推動大數據在工業企業的研發設計、生產製造、經營管理、銷售和物流服務等全流程融合套用,通過工業智慧型化、數位化改造、網際網路基礎性改造,推廣智慧型製造新模式,提升企業自動化、網路化、智慧型化水平。實施“5G+工業網際網路”工程,試點一批重點行業和典型工業套用場景、跨行業跨區域創新套用模式的樣板工程。實施“企業上雲”行動,建設工業網際網路平台、生物醫藥網際網路平台、企業服務雲平台,推動重要企業、重點行業數位化轉型。實施智慧型製造行動,推動產品設計、生產流程、市場開發等數位化,支持建設智慧型工廠、數位化車間。深入推進兩化融合,推動消費品工業和服務業、製造業與網際網路融合發展。規劃巴中經開區數字經濟產業園,構建數字經濟“一核多極”發展格局,培育雲創科技、勁威科技等本地信息技術服務企業,支持本地企業重點發展信息安全、信息系統集成、信息技術諮詢等服務,加快軟服行業形成龍頭集聚效應。到2025年,建成智慧型工廠10家、數字車間50個。  (四)培育市場主體,梯度發展鍛造實力
實施優質企業梯度培育。實施製造企業“貢嘎培優”五年計畫,立足三大主導產業,培育發展引領型、補鏈型市場主體,依託特色產業園區建設,打造一批由大企業引領、產業鏈式集聚的產業集群。實施“專精特新”企業培育行動,遴選一批優質企業,建立“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庫,通過五年持續幫扶、分類指導和精準服務,加快培育一批專注於細分市場、聚焦主業、創新能力強、成長性好的創新型骨幹企業。健全完善小微企業培育庫,圍繞重點產業建立企業培育檔案及成長檔案,強化政策扶持和精準服務,引導企業加快升級改造、促進創新發展、提升管理水平,促進企業“上規升級”。用好用活本地企業雲服務等公共平台,實現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利用大企業的引領帶動作用,實現同行業企業產能集群集聚,提升綜合競爭力和產業效能。到2025年,全市工業企業突破2000家,其中規上工業企業達到400家,培育50億級企業1戶,10億級企業10戶,培育省級貢嘎企業2戶、專精特新企業20戶、瞪羚企業5戶、鄉村振興標桿企業7戶。
建設現代企業管理體系。實施規範化公司制改制,推動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決策層、執行層、研發團隊、行銷團隊、人力資源、成本管控等機構,在議事程式、決策程式、財務規劃和工作準則上實現規範化和程式化管理,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引導企業學習精益管理等國內外先進管理理念,建立科學的企業管理體系,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鼓勵企業引入IPD產品開發理念,以產品為驅動組織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注重效率和效益的結合,減少研發成本,提升產品綜合競爭力。支持國有工業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提高質量效益,做大做強做優。推動“企業上雲”,支持企業將現代信息技術與研發、生產、行銷、管理等環節相融合,提高精細化管理水平。到2025年,力爭主機板上市企業1戶,“新三板”上市企業3家。
制定鼓勵企業發展政策。依照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務院規定製定產業發展政策,鼓勵企業做大做強,對符合主導產業導向,年產值首次達到5億元或入選省“貢嘎”企業名單的工業企業給予配套支持;鼓勵企業“小升規”,對首次納入國家統計局統計聯網直報平台(非轉專業)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給予配套支持;引導企業“專精特新”發展 ,對入選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的、入選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名單的工業企業給予配套支持;支持企業提升專業化能力,對首次獲得國家、省製造業“單項冠軍”示範企業、“單項冠軍”產品稱號的企業給予配套支持;對首次認定為省級製造業創新中心的企業給予配套支持;對首次獲得中國馳名商標、國家地理標誌商標、中國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的工業企業給予配套支持;對獲得國、省質量獎和主導參與行業、國家、國際技術標準制修訂的工業企業給予配套支持,不斷增強市場主體的獲得感。積極試行惠企“無申請兌現”改革,科學制定並主動兌現各項降費惠企政策,支持企業高質量發展。鼓勵國有資本進入新興產業,推動產業整合轉型升級,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五)建好工業園區,集群集聚助力發展
加快園區配套建設。按照“一核心五組團”工業空間布局,實施園區提檔升級行動,持續深入推進標準化廠房、園區孵化器建設,提升園區承載能力。建設巴中經開區至清江、曾口快速物流通道,統籌規劃建設綜合物流園區,完善恩陽、清江等園區公共運輸建設,完善園區水、電、氣、路、通信、防汛、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完善與主導產業相適應的諮詢設計、人才服務、技術創新、金融保險、檢驗檢測、物流代辦、市場行銷及產學研用綜合體等生產性服務平台,以及商業、教育、醫療、體育、文化、康養等生活性服務配套。探索“產業園區+主體企業+產業運營+基金資本”運作模式,以管委會負責管理事務、開發商投資開發建設並提供相應的園區服務、龍頭企業入駐引領、基金資本運作的園區複合運營模式,推動巴中經開區爭取國家經開區、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園區建設。到2025年,新增規劃工業用地32.65平方公里,累計規劃工業用地52.63平方公里,新建標準化廠房100萬平方米,爭創國家級園區1個,建成500億園區1個、100億園區3個,建成省級示範園區3個,產業集中度突破75%。
推動園區高質量發展。探索推進“畝均論英雄”綜合評價和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對全市用地5畝以上工業企業開展“畝產效益”綜合評價。以畝均營業收入、畝均固定資產投資強度、畝均稅收、畝均增加值、全員勞動生產率、單位能耗增加值、單位排放增加值、R&D經費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之比等指標為主,確定評價等級,依法依規實施用地、用電、用水、用氣、排污等資源要素差別化政策,加大首檔企業激勵力度,倒逼末檔企業提升資源要素利用效率。加快推進食品飲料、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專業園區建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動企業循環式生產、產業循環式組合、園區循環式改造,推進工業固廢資源綜合利用。推進綠色園區建設,實施綠色製造工程,構建覆蓋全產業鏈和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綠色製造體系。搭建信息技術套用場景,促進園區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轉型,建設建立以園區管理、運營平台為基礎,以產業服務平台為核心,以大數據運營平台為支撐的“智慧園區”。到2025年,入園規上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達到0.95%,單位土地面積產值達到230萬元/畝。
合作共建協同發展。搶抓東西部產業協作和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機遇,高標準建設東西部協作產業園,探索與天府新區、重慶北碚區、自貢市等地合作共建產業園區。採用“一園兩區”模式,在巴中經開區、恩陽柳林食品工業園規劃建設金華-自貢-巴中協作產業園區,打造產業轉移示範區。支持巴中經開區、平昌、恩陽與成渝地區建立機械、電子產業配套區,巴州、通江、南江建立綠色產品供給基地。支持巴中經濟開發區創建國家級開發區,引導各縣(區)在巴中經開區建設“總部經濟”“飛地工業”,每年協助招引落地符合巴中經開區主導產業、且投資不低於5000萬元的項目不少於1個,每年將本轄區內符合巴中經開區主導產業的企業註冊地變更為巴中經開區不少於2戶。市級層面統籌建立“飛地”收益分享機制,以資產為紐帶理順各投資主體的利益關係,“飛地企業”“飛地項目”產生的生產總值、財政收入等收益,由屬地、招引主體、園區建設投入等各方按比例進行分成。
(六)堅持綠色低碳,節能減排持續發展
構建綠色產業結構。積極爭取生態補償政策,爭取開展碳排放權、排污權、林權、水權市場交易試點,著力推動綠色生態資源向綠色生態經濟轉變。推動風能、太陽能就地就近開發利用,因地制宜開發水能,合理利用生物質能。擴大電力市場化交易規模,鼓勵企業直接向發電企業或售電公司購電,提高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比重,提升工業電氣化水平。加快構建便利高效、適度超前的充換電網路體系。鼓勵建材企業使用粉煤灰、工業廢渣、尾礦渣等作為原料或水泥混合材料,推動建築材料循環利用。嚴格規劃環評審查和項目環評準入,嚴控煤電、鋼鐵、電解鋁、水泥、石化等高碳項目投資,落實環境保護、節能節水、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車船稅收優惠,加大對節能環保、新能源等項目的支持力度,激發市場主體綠色低碳投資活力。
推動傳統產業轉型。推動傳統產業綠色低碳改造,推動重點節能技術、設備和產品的推廣和套用,推動能源梯級利用、物料循環利用、廢物綜合利用,建立低耗高產的製造體系。建立市級綠色製造項目庫,組織實施一批節能減排、資源綜合利用、循環經濟技術改造項目,持續提升工業能效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深入實施綠色製造工程,大力推行綠色設計,支持創建綠色園區、綠色工廠、綠色企業、綠色產品,篩選公布一批資源綜合利用骨幹企業,推動企業循環式生產、產業循環式組合、園區循環化改造。加強產能置換監管,加快低效產能退出,嚴禁新增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產能,引導建材行業向輕型化、集約化、製品化轉型。推進工業領域數位化智慧型化綠色化融合發展,加強重點行業和領域技術改造。
落實節能降碳增效。加強節能監察能力建設,建立跨部門聯動機制,綜合運用行政處罰、信用監管、綠色電價等手段,增強節能監察約束力。嚴格落實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嚴把“兩高”項目準入關。實施重點行業節能降碳工程,推動電力、鋼鐵、有色金屬、建材、石化化工等行業開展節能降碳改造,提升能源資源利用效率。以電機、風機、泵、壓縮機、變壓器、換熱器、工業鍋爐等設備為重點,加強重點用能設備節能審查和日常監管,強化生產、經營、銷售、使用、報廢全鏈條管理,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確保能效標準和節能要求全面落實。提高大宗固廢綜合開發利用水平和綜合利用率,完善廢舊物資回收網路,加強資源再生產品和再製造產品推廣套用。
(七)完善要素保障,降低成本促進發展
保障工業用地。挖掘川陝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等政策潛力,積極爭取各類用地指標和資金,切實加強工業用地保障。鼓勵劃定工業用地保護線,適度增加產業空間規模,每年國有建設用地供應計畫根據工業發展實際情況合理安排、全力保障。規範工業項目建設用地管理,對不符合《工業項目建設用地控制指標》要求的工業項目,應不予供地或核減用地面積;科學合理的提出我市固定資產投資強度、土地產出率、土地稅收的控制值,納入工業項目建設用地規範性指標,及時清理“殭屍企業”,提升工業用地利用效率。推行工業用地“標準地”改革,健全長期租賃、先租後讓、彈性年期供應等工業用地市場供應體系,鼓勵工業用地合規“提容增效”。鼓勵建設多層工業廠房,合理開發地上、地下空間,推進工業節約集約用地。對第一、二類產業園開展用地情況調查,完成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會同縣(區)、園區建立項目限時供地機制,確保項目落地不等地,精準對接產業發展規劃,調整最佳化土地利用規劃,優先保障工業用地和主導產業用地需求。
降低融資成本。建立健全財政投入保障制度,依託川陝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基金,支持中小企業公共服務體系和融資服務體系建設、鼓勵企業科技創新和技術設備改造、支持重點工業企業和重大工業項目發展。通過增加政策性融資擔保公司資本金、擴大中小微企業貸款風險補償金和企業“應急轉貸”“園保貸”“創業擔保貸”資金規模、給予重點項目貸款貼息等方式,支持工業企業創新發展。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在境內外發行上市融資、再融資,通過發行公司信用類債券、資產證券化產品融資。用好西部貧困地區企業首次公開發行上市、新三板掛牌、發行債券、併購重組等適用綠色通道政策。推進金融機構 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市場化改革,鼓勵銀行加強金融服務創新,推行專利、商標、地理標誌、預期收益等混合質押融資,利用物聯網等技術為企業使用動產抵押融資工具提供便利條件。建立綜合金融服務平台,構建全生命周期融資服務體系,為企業提供多元化服務。
培育產業人才。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勵企業參與校企合作、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對產教融合型企業給予“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組合式激勵,並作為各類示範企業評選的重要參考。鼓勵行業科技人才採取兼職兼薪、特許權授權、成果入股等方式參與重點龍頭企業發展。認真落實“百千萬引才工程”等人才建設各項激勵政策,有序推進住房安居、醫療保健、家屬就業、子女就學等保障體系建設,破除人才發展體制機制障礙,構建有巴中地域特色和較強競爭優勢的人才政策體系。積極搭建招聘平台,定期收集企業人才需求,支持重點優質企業引進急需人才。用好用活“引進優秀專業人才單列財撥事業編制”,鼓勵企業採取技術開發、產業聯盟、課題招標、項目協作等方式引進急需緊缺高層次人才,鼓勵企業實施股權激勵、分紅等中長期激勵留住人才。統籌政府和社會培訓資源,依託專業培訓機構,實施優秀企業家培育行動,開展技術技能人才專題培訓,弘揚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結合工業企業需求,注重培養儲備一批農作物、中醫藥的種植、鑑別、加工(炮製)等技術人才和電子技術人才。
(八)最佳化營商環境,釐清職能服務發展
持續轉變政府職能。推進政務服務最佳化,用制度和技術辦法讓市場主體依規辦事不求人成為常態。深化“放管服”改革,對標“全省最優、全國一流”目標和“最多跑一次”改革,最大限度精簡行政審批事項和環節,發布“零跑腿”事項清單,加快實現區域內“一網通辦”,暢通服務企業“最後一公里”。推行企業簡易註銷登記,開展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改革。最佳化綜合監管體系,建立健全行政執法聯動回響和協作機制。深化落實企業服務員制度和重點企業、重大項目聯繫制度,拓展創新市級領導掛聯、“一企一策”、“駐廠聯絡員”等制度。開通重大工業項目審批綠色通道,提高工業企業行政審批效率。實施“零增地”技改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對不納入審批制、核准制的項目試點推行承諾備案制度。
營造公平市場環境。創新和完善市場監管,對各類市場主體一視同仁,反對壟斷和不正當競爭,加快清理廢除妨礙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保護市場主體特別是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合法權益和發展空間。建立健全營商環境法規體系,出台中小企業公共法律服務指引,為中小企業提供公共法律服務;推行法律援助告知承諾制,建立企業矛盾糾紛調解工作機制;完善產權保護制度,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打破政策對市場要素流動的不合理限制,推動要素市場一體化,探索以電子營業執照為基礎,加快建立公共資源交易平台市場主體信息共享與互認機制。嚴格落實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嚴禁清單之外違規制定其他形式的負面清單,確保“非禁即入”普遍落實。全面實施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加強完善“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市場主體信用監管,建立市場主體信用記錄,開展公共信用綜合評價,實施分級分類監管,強化高風險環節監管。
切實減輕企業負擔。全面落實國家稅費減免和西部大開發稅收優惠政策,降低重點領域涉企收費,進一步清理轉供電環節不合理加價,降低中小企業寬頻和專線網路平均資費。健全防範和化解拖欠賬款長效機制,強化政府投資項目和預算審核,依法保障中小企業款項及時支付。加強涉企違規收費整治,嚴肅查處擅自設立收費項目、提高收費標準、擴大徵收範圍、亂攤派等問題。開展“治理涉企收費、減輕企業負擔”專項行動,圍繞中介機構、行業協會商會、交通物流、水電氣暖公用事業、商業銀行等重點領域收費開展檢查。清理規範涉企檢驗、檢測、檢查、認證、評估、罰款等行為,取消沒有法律法規依據的項目,精簡合併重複事項,推動同一審查事項結果互認,切實解決企業反映的針對同一問題多頭檢查、檢查標準不一致、執法檢查“一刀切”、相關事項辦理程式複雜、操作不便等問題。
五、環境影響評價
(一)規劃與環境保護、國土資源政策協調性分析
本規劃擬定的工業體系、空間布局等與國家、四川省、巴中市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重大政策及戰略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國土空間規劃、環境保護規劃、資源能源規劃相協調。規劃區內工業發展務必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四川省生態保護紅線方案的通知》《四川省長江經濟帶發展負面清單實施細則(試行)》《四川省“十四五”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規劃》等系列政策,嚴格按照《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分類管理名錄》管理和發放排污許可證。
本規劃與巴中市“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政策保持一致,將全市及各區縣三類環境管控單元(優先保護單元、重點管控單元和一般管控單元)作為編制的重要參考依據,並充分銜接了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成果。工業項目建設需嚴格落實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剛性約束和硬性要求,將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管控要求融入決策和實施過程,充分發揮“三線一單”的基礎支撐作用,把分區管控成果運用於產業準入、結構調整、園區建設等領域,切實保證工業發展規劃與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要求相一致。
(二)環境影響預測及對應措施分析
社會環境影響預測。本規劃將有力推動巴中市工業經濟的綠色發展,在保護生態環境,節能減排降耗的前提下,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部分規劃項目雖對當地農業生產有一定影響,但其經濟收入可從產業結構調整後增加工業產值來彌補,不會對當地社會經濟造成不利影響。
生態系統影響預測。本規劃範圍涉及的工業用地均在國土規劃範圍內,整個工業發展區域開發建設均在國土規劃的工業園區內開展,農田系統景觀功能、生態功能、農田數量和質量不受影響,對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等生態環境敏感脆弱區不產生任何影響。
大氣環境影響預測。本規劃範圍涉及多種工業行業,包括食品飲料、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家居建材等,主要廢氣污染物包括SO2、NOx、煙粉塵、VOCs等。如施工建設、工業生產、污水處理等過程中產生的污染或惡臭等治理不當,將影響巴中市區域大氣環境質量。通過建設大氣污染治理設施、推廣清潔能源等途徑,確保園區企業廢氣排放達到國家和地方排放限值,以滿足園區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要求,減輕或消除工業發展對大氣環境的影響。
土壤環境影響預測。土壤環境影響主要途徑包括大氣沉降和污染物直接滲透。煙(粉塵)等通過自然沉降和雨水進入土壤,固體廢棄物和污水處理過程中未採取土壤保護措施或保護措施不當導致的部分污染物滲透進入土壤,土壤易受到重金屬和揮發性、半揮發性有機污染物的污染。主要採取大氣污染防治和對固廢及污水處理設施進行嚴格的防滲漏管控、對有毒有害物質貯存、運輸進行實時監測等措施,避免土壤受到污染。涉重金屬、持久性有機物等有毒有害污染物工業企業退出用地須經評估、治理,達到相應土壤環境質量要求後方可退出。
水生態環境影響預測。規劃區工業生產、項目基礎設施建設等過程中產生的廢水主要有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部分產業涉及重金屬、持久性有機物、危險廢物和危險化學品等累積性環境風險。現有工業園區雖都建設了園區污水處理廠,但由於園區企業較少,加之雨污分流不徹底,污水處理廠進水濃度較低,導致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運行維護成本較高、部分處理能力被浪費。工業園區須制定“一園一檔、一廠一策”監督管理制度,對污水集中處理設施運行進行嚴格監管,定時開展園區管網、雨污分流系統排查整治,禁止雨污混排,確保已建成污水處理設施正常運行並達標排放。企業廢水預處理和排水嚴格執行污水處理廠接管標準。園區配套建設中水回用設施,鼓勵企業使用再生水,實現串聯用水、分質用水、一水多用和梯級利用。
固體廢物影響預測。規劃區工業生產、項目基礎設施建設等過程中產生的固體廢物主要是生活垃圾和工業固廢,如不能得到妥善的處置,將產生侵占土地、污染水體和土壤等不利環境影響。規劃區產生的生活垃圾為企業職工的生活廢棄物,生活垃圾一般集中清運至城市垃圾處理場或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工業固廢大部分綜合利用,不能利用的部分送垃圾處理廠處理;危險廢物交由具有相應資質的單位進行處置,固體廢物採取相應環保技術措施處理後,對外環境影響較小。規劃區須按照“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原則開展固體廢棄物綜合治理,引導企業降低單位產品固體廢物產生量,提高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水平。
重大環境風險影響預測。規劃區內河流除南江縣北部的焦家河屬嘉陵江一級支流外,其餘均屬渠江水系巴河流域,巴河屬於長江支流渠江支流(河源),流經南江縣、巴中市區、平昌縣、達川區、渠縣境,至渠縣三匯鎮注入渠江,規劃區內沿河公路、過河通道,存在危化品涉江運輸風險。通過制定和落實環境風險防範措施及事故應急預案,著力推進危險廢物跨界運輸管理協作,聯合打擊危險廢物非法跨界轉移、傾倒等違法犯罪活動,可以有效避免重大環境風險。
(三)主導產業環境影響及防治措施分析
1.食品飲料產業
廢氣污染及防治措施。食品飲料產業廢氣污染源包括綜合污水處理站、酒糟堆場、果蔬渣堆場、沼渣堆場產生的惡臭廢氣,以及發酵酒精、白酒、啤酒原料粉碎和固體飲料的乾燥、篩分、包裝等工序產生的含顆粒物廢氣,鍋爐產生的煙塵、SO2等。通過引導企業進工業園區,採用環保鍋爐新技術、新設備,選擇清潔能源,種植易吸附惡臭氣體的樹種,集氣罩收集廢氣並淨化處理後由高排氣筒排放等防治措施可減少對當地大氣環境影響。
廢水污染及防治措施。食品飲料產業廢水污染源主要產生途徑包括製糖、釀造、肉類、乳品加工等生產過程所排出的含有機物廢水,包含原料清洗廢水、設備清洗廢水、洗瓶廢水、地面沖洗廢水、冷卻水系統排水、制水過程排水等。動物性食品加工廢水含有動物排泄物、血液、皮毛、油脂等,耗氧量較高,相比植物性食品加工廢水污染性更高。工業園區採取雨污分流的排水體制,污水處理廠採用生物處理措施,使用兩級曝氣池或兩級生物濾池或多級生物轉盤或聯合使用兩種生物處理裝置或厭氧一需氧串聯生物處理系統等方式處理,能夠有效緩解食品工業廢水的環境影響。
固體廢物污染及防治措施。食品飲料產業固體廢物污染源主要包括原料篩理雜質、袋式除塵器收塵、蔬菜分揀爛葉、果蔬去皮、去核產生的果皮和果核、肉類醃製過程產生的廢大料、肉類分切產生的骨頭、廢肉、豆漿過濾產生的豆渣、油炸產生的廢油及各車間檢驗產生的不合格品等,主要為一般固廢,通過統一收集填埋、綜合再利用等方式處理後,對環境影響較小。
2.生物醫藥產業
廢氣污染及防治措施。生物醫藥產業廢氣污染源主要包括在原材料的分離、蒸餾、回收等藥品製造過程中產生VOCs廢氣,主要成分以醇類、脂類、苯等廢氣為主。企業需按照相關規範和要求安裝處理設備,根據廢氣特點通過催化燃燒進行合理處置、對有機廢氣進行氧化反應以及吸附、冷凝等途徑確保排放的氣體達到環保政策要求,減輕對周邊環境的影響。VOCs污染防治應遵循源頭和過程控制與末端治理相結合的綜合防治原則,在工業生產中採用清潔生產技術,嚴格控制含VOCs原料與產品在生產和儲運銷過程中的VOCs排放,鼓勵對資源和能源的回收利用,鼓勵在生產和生活中使用不含VOCs的替代產品或低VOCs含量的產品。
廢水污染及防治措施。生物醫藥產業廢水污染源包括有毒、有害有機物,生物難降解,呈明顯酸、鹼性,部分污水中含較高鹽分,水體易被污染。醫藥廢水中抗菌素、抗血清等生產廢水除含有以動物器官為主的動物性廢水和以草藥為主的植物性廢水外,一般均含有氟、氰、苯酚、甲酚及汞化合物等有毒物質,同時含有大量的BOD、COD(母液可達數萬毫克/升)及膠體物質。廢水的處理方法以沉澱生化處理(如接觸氧化、延時曝氣、活性污泥法及生物流化床等)方法為主。生物醫藥產業發展過程中要嚴控污染風險,嚴格執行污水處理排放標準。
固體廢物污染及防治措施。生物醫藥產業固體廢物污染源除提取類、中藥類產生的藥材殘渣等一般固廢外,還有含貴金屬的廢催化劑、含重金屬礦物藥渣、有機溶劑、生物工程類發酵菌渣、一次性生物反應器、廢藥品、藥塵、廢試劑、除微生物過濾器的廢濾芯(廢濾膜)和藥品接觸的廢包裝物等危險廢物。一般固廢採取綜合利用,危險廢物採取循環使用,並設定獨立回收系統,按照國家環保標準收集、貯存、運輸,並採取防泄漏、防流失措施,通過焚燒、無害化處置等專業技術手段處理後可降低對環境的影響。
3.新能源新材料產業
(1)石墨產業
廢氣污染及防治措施。石墨產業廢氣污染源主要包括SO2以及粉塵。高純石墨實驗中反應釜採用濃氫氟酸、濃鹽酸和濃硝酸三種混酸反應去除石墨中雜質成分,反應釜廢氣主要污染物為氯化氫、氟化物、硝酸霧和NO2(來自硝酸分解)。高純石墨實驗反應釜和烘乾機廢氣中氯化氫、氟化物和NO2排放濃度及排放速率均須滿足《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GB16297-1996)中二級標準限值要求。
廢水污染及防治措施。石墨產業廢水污染源主要包括高純石墨實驗洗滌廢水、高溫提純爐冷卻廢水、石墨加工設備冷卻循環水及廢氣噴淋系統補水等。脫硫濃縮水委託有處理能力的單位處理。廢水經循環處理後可用於綠化澆灌,不會對水環境造成污染。
固體廢物污染及防治措施。石墨產業固體廢物污染源有:球形石墨實驗產生的石墨微粉,屬一般固體廢物,統一收集作為建築材料添加劑使用;不合格產品及廢邊角料、除塵器收集的粉塵、石墨化爐定期更換的保溫、電阻料,統一收集後作為副產品出售;高純石墨實驗廢酸,經混酸回收中間罐收集後,作為反應釜混酸原料使用;中高碳石墨實驗產生的尾礦和沉澱池污泥中高碳石墨洗選尾礦和沉澱池污泥,屬一般固體廢物;尾礦經濃密機濃縮,再經離心脫水機脫水後,可用於水泥矽質校正原料使用。
(2)LNG產業
廢氣污染及防治措施。LNG產業廢氣污染源主要包括有組織排放廢氣和無組織排放廢氣。有組織排放廢氣包括接收站火炬長明燈燃燒廢氣、SCV(浸沒燃燒式氣化器)燃燒廢氣,通過設定火炬系統,正常狀態下烴類氣體經過燃燒後排放,不會對大氣環境造成影響。無組織排放廢氣包括LNG 接收站BOG系統中的不凝氣和儲罐產生的蒸發氣。不凝氣經加壓冷凝、增壓泵增壓氣化後,通過天然氣管道外輸,儲罐產生的蒸發氣通過再冷凝器進行回收,正常工況下不外排,不會對大氣環境造成影響。
廢水污染及防治措施。LNG產業廢水污染源主要包括:SCV冷凝排水、IFV冷排水。冷排水、SCV廢水屬於浸沒燃燒式氣化器SCV產生的溢流水,是燃燒生成水,水質未被污染,可以直接排放。
固體廢物污染及防治措施。LNG行業固體廢物主要包括壓縮機產生的廢潤滑油(危險固廢)、空分站產生的廢分子篩。廢分子篩為一般固廢,送一般固廢填埋場處置。廢潤滑油在園區危險廢物暫存間存放,定期由有資質的單位外運處置。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健全加快工業經濟發展的工作協調推進機制,市委常委會或市政府常務會每半年專題研究一次全市工業經濟工作,新型工業推進領導小組每季度召開一次新型工業化或產業發展調度會,研究分析全市工業經濟運行情況,處理工業發展相關問題。探索實施產業鏈“鏈長制”,對主導產業分別建立工作專班,由政府主要領導擔任“鏈長”,破除各部門分工界限,實行跨部門、跨分管領域協同作戰,負責定期專題研究和調度產業鏈發展情況,協調解決重大問題和事項,形成“一位鏈長、一個牽頭部門、一個工作專班、一個產業鏈發展方案、一套產業鏈發展支持政策、一個產業鏈技術與創新支持平台”的“六個一”工作推進機制。
(二)強化政策支撐。抓緊推動三大主導產業發展,制定年度實施計畫,分解落實目標任務,明確責任、強化舉措,確保規劃落地生根、取得實效。積極向上爭取各類戰略基金、川商產業基金、項目投資基金等資金扶持,做大做強川陝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基金和政策性融資擔保基金。加大市場主體培育力度,制定鼓勵企業發展政策。深入推進全面創新改革,在創新主體培育、創新基礎提升、創新資源配置、創新環境最佳化等方面持續用力,在招才引智、選人用人、職稱評審、薪酬分配等管理體制上放權,給創新主體留足更大自主空間,促進科技、金融、產業、人才有機結合。
(三)嚴格規劃考核。切實發揮規劃的引領和指導作用,按照本規劃提出的主要目標、重大項目、重點任務,明確責任分工,落實具體措施,跟蹤工作進展,定期公布執行情況。最佳化完善工業經濟考核指標體系,將約束性指標和公共服務領域任務納入部門、地方績效評價考核體系;對創新能力建設、投資規模與質量、經濟規模與效益、優勢特色產業培育與產業集中度、招商引資成效、優質企業培育、綠色發展、融合發展等情況進行定期考核考評。項目審批、資金安排、產業布局、土地供應等必須符合本規劃要求,維護規劃的嚴肅性和權威性。

解讀

現對《巴中市“十四五”工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作如下解讀。
一、編制背景和依據
為加快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提升工業核心競爭力,根據《巴中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和市第五次黨代會精神,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牽頭編制了《規劃》。
二、徵求意見情況
《規劃》初稿形成後,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先後於9月23日、11月2日兩次徵求36個單位意見,共收到135條意見建議,採納134條,經協商一致未採納1條。11月10日,通過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入口網站面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和建議,未收到反饋意見。
三、論證和審議情況
9月27日,召開《規劃》專家評審會議,通過專家評審。11月9日,市發展改革委就《規劃》進行了銜接性審查,所提2條意見,1條採納,1條經協商一致未採納。11月4日,市司法局就《規劃》出具了合法性審查意見書,所提6條意見全部採納。11月15日,市市場監管局就《規劃》出具了公平性競爭審查意見書,所提1條意見已採納。
四、主要內容
《規劃》共6章。
第一章 基礎與面臨形勢。總結“十三五”期間巴中工業發展主要成效,分析“十四五”巴中工業面臨的形勢。
第二章 發展思路與工作目標。提出了“十四五”期間全市工業發展思路、基本原則和系列目標體系。
第三章 主導產業發展方向和布局。分別對食品飲料、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主導產業的發展方向進行了重點闡述,編制了重點行業產業鏈圖和產業技術路線圖,列出相關重點實施項目、計畫引進項目和重點培育企業。提出“一核心五組團”的工業空間布局,編制了《巴中市各縣區主導產業和工業園區分布一覽表》、產業發展規劃圖、工業園區規劃圖。
第四章 主要實施路徑。共8條,包括:夯實產業基礎,三產互動協調發展;堅持開放合作,引水擴源做大總量;推進科技創新,助力產業提質增效;培育市場主體,梯度發展鍛造實力;建好工業園區,集群集聚助力發展;堅持綠色低碳,節能減排持續發展;完善要素保障,降低成本促進發展;最佳化營商環境,釐清職能服務發展。
第五章 環境影響評價。對規劃與環境保護、國土資源政策協調性進行分析,作出環境影響預測,提出應對防治措施。
第六章 保障措施。加強組織領導,強化政策支撐,嚴格規劃考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