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陽市“十四五”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發展規劃

《益陽市“十四五”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發展規劃》已經益陽市人民政府第80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益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室2021年12月31日印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益陽市“十四五”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發展規劃
  • 頒布時間:2021年12月31日
  • 發布單位:益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 文號:益政辦發〔2021〕24號
全文,政策解讀,

全文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實“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根據《益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結合益陽工業經濟發展實際,編制本規劃。
一、“十三五”總體發展成效
(一)工業實力明顯提升。
2020年,全市三次產業結構為17.3:42.8:39.9,第二產業占比相比2015年提高0.7個百分點,全市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36.1%,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45.2%;全市規模工業總產值達2870.8億元,是2015年的1.4倍,全市十大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實現產值2400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83%;全市規模工業增加值達657.8億元,是2015年的1.2倍;全市規模工業企業數量達1220家,比2015年淨增274家;全市規模工業企業實現營收2733.3億元,是2015年的1.4倍;全市規模工業企業實現利潤103億元,是2015年的1.5倍;全市工業稅收達35.6億元,是2015年的1.6倍。“十三五”期間,全市規模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達7.0%,高於全省平均水平0.6個百分點;工業稅收年均增速達10.2%,高於全省平均水平7.8個百分點;工業投資年均增速13%,工業技改投資年均增速12.1%。我市認真落實製造強省建設等政策措施,在2020年省政府真抓實幹督查中獲得表彰激勵。
(二)創新能力顯著增強。
2020年,全市擁有高新技術企業312家,是2015年的3.9倍;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429.1億元,是2015年的1.8倍,占GDP比重為23.2%,比2015年提升1.9個百分點;全市工礦企業中,發明專利申請量1199件,是2015年的2.1倍;有效發明專利909件,是2015年的2.1倍;技術契約登記額11.4億元,是2015年的5.4倍。“十三五”期間,全市發明專利申請量年均增速達24%,有效發明專利年均增速達27.7%。全市國家技術創新示範企業3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4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7家、省級重點實驗室4家、院士工作站2家、省級以上科技孵化器5家、省級眾創空間9家。
(三)產業集聚效應凸顯。
一是工業企業向園區集聚。2020年,全市九大省級以上工業園區規模工業企業達813家,占全市總數的66.6%;園區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4.8%,高於全市增速0.3個百分點,總量占全市規模工業增加值的77.9%。二是工業要素向園區集聚。“十三五”期間,對益陽高新區、龍嶺產業開發區、長春經開區、沅江高新區進行了調區擴區,有效破解了工業用地供給瓶頸;全市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投資612億元,新建標準化廠房超800萬平方米,拉通園區公路129公里,新建污水處理站7個,新建或改造變電站12個,園區水、電、路、氣、訊、污染防治等基礎設施和路燈、公交、學校、醫院、酒店、超市等公共配套設施大幅改善。三是特色產業向園區集聚。益陽高新區確定了“兩主一特”,其他省級園區確定了“一主一特”,其中益陽高新區以裝備製造、電子信息和新材料產業為主,龍嶺產業開發區以電子信息和生物醫藥為主,長春經開區以電子信息和裝備製造為主,沅江高新區以裝備製造和船舶製造為主,桃江經開區以裝備製造和竹木加工為主,安化經開區以食品加工和廢棄資源綜合利用為主,南縣經開區以食品加工和紡織服裝為主,大通湖產業開發區以食品加工和生物醫藥為主,灰山港產業開發區以建材加工和裝備製造為主。
(四)數字經濟加快發展。
2017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實施數字經濟發展戰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數字經濟發展“益陽模式”,在2019年省政府真抓實幹督查中獲表彰激勵。我市以“善政、惠民、興業”為目標,整體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編制實施《益陽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頂層設計方案》,規劃項目51個、總投資55.8億元,累計投入資金20多億元、建成項目27個,先後榮獲“中國智慧城市示範城市獎”“中國領軍智慧城市獎”等12項榮譽。2020年,全市數字經濟增加值531億元、總量占全省的4.6%、排名全省第10位,占GDP的比重為28.7%、排名全省第8位,其中數字產業化增加值71億元、排名全省第4位。持續深化與華為及其生態圈企業戰略合作,先後引進信維聲學、超頻三、光智通訊、弗蘭德、軟智電子等企業落地投產。艾華集團、奧士康、萬京源等本土企業成為華為配套企業。持續推進一批重點企業進行數位化改造,“上雲上平台”企業達兩萬餘家,53個項目列入湖南省“兩上三化”重點項目庫,和天電子等10家企業榮獲省“上雲上平台”標桿企業,益陽橡機、克明面業等5家企業榮獲工信部兩化融合貫標試點企業,萬京源等10家企業榮獲省級兩化融合貫標試點企業,華翔智慧型排灌站運維管理系統等6個項目入選湖南省“數字新基建”100個標誌性項目。
(五)發展後勁持續增強。
“十三五”期間,全市完成工業投資3009.8億元,其中工業技改投資2053.5億元。深入實施《益陽市第五代移動通信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畫(2020-2022年)》,3年時間投資50.4億元,基本實現了中心城區和園區5G信號全覆蓋。在全省率先啟動“三型兩網”建設,2019-2020年累計完成投資40.02億元。金博碳素、福德電氣、湘投金天、紫荊鑄業、華慧新能源等5家企業被認定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艾華集團鋁電解電容器被認定為國家級製造業單項冠軍產品,艾華集團、華翔翔能、鑫海股份被認定為國家技術創新示範企業,艾華集團榮獲省長質量獎,一批企業獲批省級相關品牌和榮譽。
(六)綠色發展步伐加快。
“十三五”期間,全市單位規模工業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4.1%。2020年,全市規模工業綜合能源消費量為339.21萬噸標準煤,比2015年下降3%。大力淘汰落後產能,取締關閉“散亂污”企業236家,關停造紙企業26家,徹底淘汰造紙、“地條鋼”產能;全市磚廠由261家減少至28家,且全部是隧道窯磚廠。2家企業被認定為國家級綠色設計產品示範企業,2家企業被認定為國家級綠色工廠,8家企業被認定為省級綠色工廠,10家企業被認定為省級兩型工業企業,13家企業納入全省節能環保新能源企業名單。
“十三五”期間,全市產業鏈發展在取得較好成效的同時,也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一是發展質效有待進一步提升。2020年全市規模工業利潤總額增長1%,低於全省平均水平7.7個百分點;工業稅收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5.5%,低於全省平均水平6.5個百分點。“十三五”期間,全市年均退出規模企業數量超過100家,2011年在庫782家規模企業,目前僅317家在庫。二是龍頭企業有待進一步提質。全市沒有千億產業、千億園區、百億企業,沒有主營業務收入過50億元的工業企業,過30億元的僅4家,市域外上市企業在益投資參股的製造業企業僅39家,沒有進出口額突破2億美元的外貿企業,沒有投資過1億美元的外資企業。三是科技創新有待進一步增強。全市312家高新技術企業以小微企業為主,整體規模偏小。全市財政科技投入占地方財政支出比重1.65%,低於全省平均水平0.54個百分點。四是要素保障有待進一步強化。企業缺錢、缺工、缺電、缺地等要素制約問題仍然存在。工業用電比較緊張,迎峰度夏、迎峰度冬電力負荷調控壓力較大。部分區縣(市)平台公司項目承載能力偏弱,征地拆遷、水電路氣訊公共配套、標準化廠房建設等進度滯後。金融支撐能力仍然不足,融資渠道比較單一。
二、“十四五”面臨的形勢
“十四五”是我市奮力建設現代化新益陽的關鍵時期,在全面落實“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全力推進“五個益陽”建設、推動高質量發展中,有不少重大歷史機遇,也面臨諸多風險挑戰。
從發展大勢來看。我國克服疫情反覆和世界經濟下行的不利影響,國民經濟運行保持穩定恢復態勢。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發展,人工智慧、大數據、5G、區塊鏈、柔性電子、生物科技等新技術加快突破,與製造業加速滲透融合,全方位賦能。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要緊緊扭住先進制造業這個發展方向,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相繼出台了《湖南省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十四五”發展規劃》(湘政發〔2021〕11號)和“五好”園區“1+3”政策體系等重要檔案,即將在全國率先出台《湖南省先進制造業促進條例》,這些都為益陽先進制造業發展確立了新坐標、明確了新定位、賦予了新使命。
從發展格局來看。我國正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國內消費需求正在全面升級,超大規模市場需求驅動工業產品加快向中高端邁進。“一帶一路”、湖南自貿區、中非經貿博覽會、中以合作示範城市建設等高層次開放平台,長江經濟帶發展、中部地區崛起、長株潭一體化、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等重大戰略,以及東接東融戰略深入推進和常益長高鐵即將建成通車,為我市融入新發展格局、擴大高水平開放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
從發展基礎來看。近年來,全市充分發揮區位、人才、資源等方面優勢,工業經濟始終保持穩定、向上、向好的態勢,先進制造業加快發展,產業園區集聚能力增強,經濟外向度進一步提高,全市以先進制造業為主導、數字經濟為特色、園區經濟為支撐的工業經濟新格局基本成型,為我市工業經濟發展夯實了基礎、積蓄了動能。
三、“十四五”總體思路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為指導,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全面落實“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深入實施“產業強市”戰略,加快打造“一個中心、兩個基地、三個產業園”。大力加強產業鏈建設,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人才鏈、政策鏈、資金鍊,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增強產業鏈韌性,提升產業鏈水平,在開放合作中形成創新力更強、附加值更高的產業鏈。
(二)發展原則
1.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牢記“國之大者”。牢固樹立製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的意識,立足新發展階段,不斷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為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根本保證。
2.堅持新發展理念。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貫穿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全過程,推動全市製造業轉變發展方式,提升發展水平。著眼長遠謀劃,加快製造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和高端化、智慧型化、綠色化、集群化、融合化轉型,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3.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鼓勵和引導企業加快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深入實施東接東融戰略,發揮毗鄰長沙、岳陽區位優勢,主動對接“北上廣”、“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湖南自貿區,深度參與渝長廈經濟走廊、長江經濟帶建設,加快融入沿江產業發展鏈,在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擴大對內對外開放。
4.堅持系統觀念。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按照加快優勢產業鍛長板、戰略性新興產業補短板、傳統產業促轉型、未來產業搶布局的思路,實現製造業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同步提升,在全省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的進程中走在前列。
5.堅持底線思維。堅持把綠色安全作為製造業永續發展的關鍵著力點,全面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持續提升工業領域污染防治水平,落實國家碳達峰、碳中和部署,加快構築綠色製造體系,深入開展節能減排、清潔生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產品、企業、園區綠色化水平。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堅決守住安全生產底線。
(三)主要目標
“十四五”期間,大力推進十大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建設,著力打造“一個中心、兩個基地、三個產業園”,經過5年努力,聚力打造以電容器、電子線路板為主導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以工程機械、船舶製造為主導的高端裝備製造產業集群,以碳基複合、先進儲能為主導的新材料產業集群,以黑茶、大米為主導的食品加工產業集群,以醫藥、醫療器械為主導的生命健康製造產業集群,努力推動全市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1.創新能力明顯提升。到2025年,全市規模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達2.0%以上,新產品銷售收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達15%以上,工業技改投資年均增長達12%以上,有效發明專利達2000件以上,製造業高新技術企業達500家以上,培育1-2個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建成5G基站5000個以上。
2.規模質效穩步提高。到2025年,規模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達8.5%以上,製造業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達35.5%以上,工業投資年均增長達10%以上,稅收過億元製造業企業達15家以上,實現工業總量、質量、效益穩步提高。
3.融合發展逐步深化。到2025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11.5%以上,工業APP數量達2000個以上,兩化融合貫標企業達100家以上,軍民融合企業達20家以上。
4.產業結構明顯最佳化。到2025年,全市園區規模工業增加值占全市規模工業增加值比重達85%以上,技工貿總收入超千億元產業園區數量達2個以上,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25%以上,省先進制造業集群競賽獲勝數量達3-5個。
5.骨幹龍頭企業發展壯大。到2025年,全市年均新增規模企業達100家以上,年營業收入超100億元製造業企業達2家以上、超50億元製造業企業達5家以上,上市企業達11家以上,國家技術創新示範企業達5家以上,國家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產品)達3-5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40家以上。
6.綠色製造體系基本形成。落實國家碳達峰、碳中和部署,全面完成全市規模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下降等任務指標,到2025年,省級以上綠色工廠達30家以上。
四、發展重點
(一)5G套用(數字經濟)產業鏈
總體目標:到2025年,全市5G套用(數字經濟)產業鏈規模工業總產值超過1000億元。其中,電容器產業產值超過300億元,線路板產業產值超過300億元,基於5G的設備整機及零部件產業產值超過200億元,新型顯示器、積體電路、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等產業產值超過200億元。規模工業企業超過200家,產值過50億元企業2家以上。
骨幹龍頭企業培育:做強做優做大電容器、線路板等特色優勢產業龍頭企業。引進發展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和較強創新能力的電子信息製造、軟體開發和平台運營類企業。支持行業骨幹企業研發一批基於5G的智慧型終端、元器件、網路設備等產品,著力培育一批基於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超高清視頻、VR/AR、信息安全等技術的數字經濟企業。支持行業龍頭企業聯合下游企業在智慧型製造、民生服務、智慧城市等方面率先開展5G套用,打造一批5G行業套用示範標桿項目。加強行業內骨幹企業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究和協作,不斷提升專業化、集群化水平。
配套產業發展:引進一批低電壓、小體積、多層陶瓷片式電容器企業,培育發展電容器鋁殼、鋁箔、電解液、引線、陶瓷材料等配套企業。引進一批運用於計算機、智慧型手機、智慧型電視機、汽車電子等信息產品的多功能、大容量、小體積、薄型化、輕量化線路板企業。推動5G套用(數字經濟)產業鏈上游的傳輸類設備(基站、天線等)以及終端器件(射頻器件、晶片等),中游移動通信運營商服務,下游產品套用及終端產品套用場景(手機、雲計算、車聯網、物聯網、VR/AR)成鏈成群發展。引進物聯網產品企業和相關項目,引進和發展5G關鍵器件和5G智慧型終端產業,拓展5G套用;助推企業數位化轉型,加快推進智慧型製造;加強大數據中心、信息基礎設施、光網通信、移動通信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夯實5G套用(數字經濟)產業鏈發展的通信網路基礎。
產業鏈基地建設:以益陽高新區為依託,加快建設5G產業園、5G設備整機及零部件生產基地。以龍嶺產業開發區為依託,加快建設世界電容器智慧型製造創新中心,建設華為(益陽)電容雲工業網際網路平台和國家電容器產品質量檢驗中心。以長春經開區為依託,加快建設PCB線路板產業園,打造電子線路板產業科技創新平台。
關鍵技術和產品創新:支持發展感測器、射頻器等產品。重點發展小型化、固體化、大容量、高壓、長壽命的固態電解電容器和多層陶瓷片式電容器;重點發展高密度、多層數、窄間距、超薄型線路板;發展基於5G技術的無人機(車、船)、移動智慧型終端、智慧型家居、智慧型安防、智慧型穿戴等產品。研發高端電容器、精密線路板、筆記本電腦、TFT顯示器、智慧型感測器等產品。支持發展移動智慧型終端、先進儲能產品、第三代半導體材料、新型顯示器、智慧型物聯網終端等5G產品。重點發展移動終端天線及其模組、連線器、感測器、攝像頭、天線及饋線等物聯網產品;重點發展攜帶型無線充電器、無線移動電源、手機充電寶等先進儲能產品;重點發展液晶面板、顯示器模組、智慧大屏等新型電子產品。壯大培育軟體信息服務業,加強基礎軟體、工業軟體和行業軟體的研發及推廣套用。
(二)新材料產業鏈
總體目標:到2025年,全市新材料產業鏈規模工業總產值超過1000億元。其中,碳基複合材料產業產值超過300億元,先進金屬新材料產業產值超過200億元,化工新材料產業產值超過100億元,先進儲能材料產業產值超過100億元,新型合金材料、高分子材料、新型建築材料等產業產值超過300億元。規模工業企業超過160家,產值過50億元企業1家以上。
骨幹龍頭企業培育:先進複合材料中,重點支持碳基複合材料、生物質複合材料方面的優勢企業發展。先進儲能材料中,重點支持氫電池、鎳鉻電池、鎳鋅電池、鋰電池、動力電池、電池材料的優勢企業發展;金屬新材料中,重點支持稀土、高性能金屬繩網、新型輕質合金、粉末及粉末冶金製品方面的優勢企業發展;化工新材料中,重點支持改性工程塑膠製品、建築防水材料、新型膠黏劑製造方面的優勢企業發展;其他新材料中,重點支持玻璃纖維製品、節能玻璃方面的優勢企業發展。支持新材料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提高中小企業對大企業、大項目的配套能力,每年培育3-5家新材料產業的“小巨人”企業,發揮重點新材料企業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加快培育發展具有一定規模、比較優勢突出、掌握核心技術的新材料企業。
配套產業發展:形成涵蓋先進複合材料、先進儲能材料、先進硬質材料、金屬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特種無機非金屬材料、前沿材料及其他新材料領域的新材料產業。延長稀土產業鏈至稀土功能材料研發、深加工、套用等稀土關聯產業。打造新材料產業園,提高產業集中度,整合和完善新材料鏈上下游對接平台,支持新材料產業在5G套用、新能源及電力裝備、軌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領域的套用,加快建立具有較強自主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產學研用緊密結合和軍民融合的新材料產業體系。
產業鏈基地建設:以益陽高新區“中國碳谷”為依託,打造先進碳基複合材料基地。以長春經開區為依託,引進國內稀土行業深加工、配套上下游企業,打造稀土材料及關聯產業特色基地。以安化經開區為依託,加快發展再生鎢鈷資源加工業,建設廢棄資源綜合利用基地。以桃江經開區、灰山港產業開發區為依託,打造新型建築材料基地、化工新材料基地。
關鍵技術和產品創新:做大做強先進複合材料、金屬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特種無機非金屬材料等新材料產業鏈。加快培育和發展前沿新材料,做好超導材料、納米材料、石墨烯材料、生物基材料、智慧型材料等戰略前沿材料提前布局和研製;加強產學研用相結合,引導企業對接中南大學、湖南大學等高校開發的新型產品;加快新材料的套用端技術突破。
(三)生態綠色食品產業鏈
總體目標:到2025年,全市生態綠色食品產業鏈規模工業總產值超過1300億元。其中,大米加工產業產值超過400億元,休閒食品產業產值超過350億元,黑茶加工產業產值超過200億元,肉食水產產業產值超過100億元,掛麵產業產值超過100億元,酒、飼料、蘆筍、竹筍等產業產值超過150億元。規模工業企業超過350家,產值過50億元企業1家以上,過10億元企業30家以上。
骨幹龍頭企業培育:培育一批規模大、技術強、前景好、輻射廣的大中型生態綠色食品企業,鼓勵龍頭企業通過兼併、收購、重組等方式進行資源整合。吸引國內、省內大型工業企業集團和知名品牌企業來益投資或重組企業,提高全市生態綠色食品產業的整體發展水平。加強企業信息化建設,大力推進“網際網路+食品”,全面推廣電子商務,充分運用現代高新技術和信息技術改造提升生態綠色食品產業,促進產業向高端化發展。
配套產業發展:支持引導一批生態綠色食品龍頭企業整合資源,鼓勵與配套的食品機械、印刷、包裝、物流及觀光旅遊產業共同發展,引進食品產業配套服務和深加工的產業鏈中高端項目。
產業鏈基地建設:把握生態綠色食品產業鏈的關鍵環節,聚焦生產端、加工端、市場端和服務端,持續推廣“食品龍頭企業+基地+農戶”模式。推進“一縣一特”向“一特一片”發展,加速黑茶、大米、掛麵、小龍蝦、竹筍、休閒食品、蘆筍、蘆菇等產業集聚發展。支持蘭溪糧食產業園、安化黑茶工業園、資陽休閒熟食產業園、南縣掛麵加工產業園加快發展,建設一批生態綠色食品加工技術集成基地和精深加工示範基地。
關鍵技術和產品創新:堅持以綠色食品、綠色原材料為主導的產業發展方向,走產學研結合的路子,加快食品領域高新技術的開發和套用,掌握食品精深加工、食品質量安全等一批關鍵技術。以科技含量高、特色鮮明的生態綠色食品占領市場制高點,大力開發有機食品、功能食品、綠色食品以及休閒食品,重點是黑茶、大米、掛麵、鮮食米粉、小龍蝦、辣椒醬、蘆筍、蘆菇、熟食、竹筍等。實施“生態綠色食品產業+網際網路”示範工程,加快高新技術和先進裝備的推廣套用,提高產品精細化加工水平。
(四)生命健康製造產業鏈
總體目標:到2025年,全市生命健康製造產業鏈規模工業總產值超過200億元。其中,生物醫藥產業產值超過100億元,醫療器械產業產值超過100億元。規模工業企業超過40家,產值過10億元企業2家以上。
骨幹龍頭企業培育:重點支持研發中醫藥產品、中醫藥功能食品及保健品的企業;重點培育發展生物製藥及中間體、現代中藥、化學合成藥的優勢企業;重點支持發展集中西藥製劑研發、生產、銷售於一體的綜合性企業,支持中藥材種植與提取、關鍵醫藥中間體製造等中游企業,發展中西成藥配送與醫藥物流為主的下游企業,推動醫藥材料和醫療器械套用發展。
配套產業發展:圍繞重大常見多發性疾病治療和重大疫情防治需求,加快發展現代中藥、化學藥、生物醫藥、醫療器械和製藥機械等子行業。引進生物製藥企業,提高生物製藥企業在整個生物醫藥產業中的比重,增強生物藥品生產能力;引進一批市場前景好、產業鏈長、輻射帶動力強、符合國省生物醫藥產業政策的項目,增加生物產業投入,加大新藥材、新藥品開發力度;推動大健康產業發展,培育一批技術成熟、信譽良好的生物醫藥醫療及保健服務機構,推動生物醫藥的臨床套用;強化醫藥應急物資保障,完善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所需應急藥品、器械的生產體系。
產業鏈基地建設:以益陽高新區為依託,加快打造益陽生命健康製造產業園,以龍嶺產業開發區為依託,加快打造生命健康產業園;以安化縣中藥材種植基地和中藥加工生產基地為依託,加快打造益陽中醫藥產業園;以南縣經開區為依託,加快打造醫療健康產業園。
關鍵技術和產品創新:重點抓好中成藥生產和研發,發展中藥種植業,豐富生物醫藥、保健品等產品品種。利用我市中藥材原材料優勢,加快推動傳統飲片、精製飲片、超微飲片的生產加工,打造優質精品中藥飲片產業。重點培育發展生物藥材提取、醫藥中間體製造、中藥飲片、化學藥品製造等新型藥用材料。引進培育高端醫療器械企業,重點推動新型計算機斷層成像、低劑量X射線成像、新一代超聲成像等數字診療技術裝備發展。
(五)船舶製造產業鏈
總體目標:到2025年,全市船舶產業鏈規模工業總產值超過100億元。規模工業企業超過35家,產值過10億元企業5家以上。
骨幹龍頭企業培育:重點培育遊艇、公務船艇、內河運輸工程船製造企業,著重發展液化天然氣船舶、清潔能源船舶和複合材料船舶,引導企業研發生產水上挖掘船、挖泥船、大型港口清淤船等市場緊俏產品,引領推動船舶產業向中高端轉型。
配套產業發展:積極發展現代船舶服務業,推進設計、軟體開發等專業化服務企業發展。打造以船舶設備為主體的船舶及海洋工程設備配套產業,發展船用舾裝件、船舶配套產業等,提升船艇產業本地配套及市場開拓能力。引導本地企業與優質企業加強對接,加快引進關鍵船用設備、海工配套設備、遊艇配套設備、核心零部件等領域的優質企業和研發機構。發展軍民融合產業,向智慧型製造、新能源船舶和海洋船舶等領域精準發力。
產業鏈基地建設:以沅江高新區為依託,加快建設沅江市船舶製造產業園,探索軍地企合作新模式,大力推動沅江市船舶製造小鎮建設。努力打造環洞庭湖液化天然氣船舶港口及集散中心、湖南省船舶研發製造展示中心。
關鍵技術和產品創新:套用先進信息技術、自動化技術和工藝集成技術提高生產效率,研發套用減少船舶排放、降低船舶污染、提高安全風險防範能力等節能環保全全技術,推動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深入套用。
(六)工程機械產業鏈
總體目標:到2025年,全市工程機械產業鏈規模工業總產值超過500億元。其中,混凝土機械產業產值超過250億元,起重機械產業產值超過100億元,環衛機械產業產值超過50億元,礦山機械產業產值超過50億元,樁工機械、挖掘機械等產業產值超過50億元。規模工業企業超過170家,產值過100億企業1家以上,過50億元企業1家以上。
骨幹龍頭企業培育:引進整機、零部件生產企業,壯大現有工程機械產業集群,不斷擴充工程機械產品種類,擴大生產規模,充分發揮整機生產企業龍頭帶動作用。抓住工程機械轉型升級、穩定增長的黃金髮展期,做強混凝土機械、起重機械、樁工機械、挖掘機械等龍頭產品,壯大現有零部件配套企業;支持龍頭企業併購重組,走綜合性、集團化道路,推動傳統企業在生產、管理和市場拓展等方面提質增效。
配套產業發展:一是做強現有零部件配套企業。依託行業龍頭整合發展本地配套企業,推進零部件生產企業與本地龍頭企業配套。二是引進培育零部件生產。重點引進發動機、變速箱、液壓件等關鍵零部件企業,提升本地配套能力。引進與攤鋪機、銑刨機等整機相關的零部件配套生產企業,形成關聯“左右”和供需“上下游”的產業鏈條關係。三是提升配套服務能力。建立規模化的展銷中心,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建立工程機械物流中心,進一步提升工程機械再製造水平和後市場服務能力。
產業鏈基地建設:以益陽高新區為依託,打造起重機械、樁工機械、挖掘機械重要配套產業基地。以沅江高新區為依託,實施“雙百億”工程,打造重要的混凝土機械智慧型製造產業園。以長春經開區為依託,打造環衛機械生產基地。
關鍵技術和產品創新:加大工程機械和汽車零部件的研發和生產力度。發展混凝土機械、環衛機械、改裝車、隨車起重機等整機產品,加強電器元件、齒輪、動力轉檔變速箱等零部件的研發生產。推動動力系統、液壓系統科研成果轉化並實現產業化;重點提升中游零部件研發和生產水平,著重研製開發高品質傳動部件、液壓部件等;強化微電子技術、信息技術、光電技術、新材料技術與機械製造技術的融合,促進產品向多功能、成套化、智慧型化、綠色化邁進;最佳化產品結構,形成具有省內前沿水平的主機產品、功能部件的研發與製造體系。
(七)新型能源及電力裝備產業鏈
總體目標:到2025年,全市新型能源及電力裝備產業鏈規模工業總產值超過250億元。規模工業企業超過90家,產值過30億元企業2家以上。
骨幹龍頭企業培育:做強風力發電裝備、光伏發電裝備、智慧型電網裝備、儲能新能源電池、智慧能源管理系統等龍頭企業。引進智慧型設備生產企業,引導企業從生產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變。
配套產業發展:推進配套輔助設備和關鍵零部件製造本地化。大力開展補鏈、延鏈招商,發展汽車動力電池和各種智慧型設備能源包。引進和培育智慧型燈具、掃地機器人等智慧型設備的生產企業。不斷完善產業配套,形成新能源裝備完整的研發、設計、製造、試驗檢測和認證體系。
產業鏈基地建設:支持光伏發電裝備、風力發電裝備、儲能裝備企業發展,加快打造光伏發電、風力發電成套裝備生產、科研基地,形成完整的光伏發電、風力發電裝備產業。
關鍵技術和產品創新:開展鋰鎳氫電池關鍵材料,加強電解液、動力電池隔膜的技術攻關。重點發展以配套新能源裝備的電子元器件產品、動力電池、太陽能發電、風電裝備、儲能系統整裝等核心產品,尤其是大功率電容、電阻、動力電池、鎳氫電池、石墨烯固態電容、動力電池三元正極材料、太陽能風能發電站、超級電容控制器、全釩液流電池、電容式鋰電池等。加強新能源發電裝備的設計、研發,發展風電發電機組及關鍵部件產業。加快風力發電機、光伏控制器、風機控制器、光伏併網逆變器和風機併網逆變器等系列產品的疊代升級。
(八)裝配式建築產業鏈
總體目標:到2025年,全市裝配式建築產業鏈規模工業總產值超過400億元。規模工業企業超過200家,產值過10億元企業2家以上。
骨幹龍頭企業培育: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引導產業鏈上游水泥、建材企業轉型升級。打造一批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基礎、以BIM技術(建築信息模型技術)為核心的裝配式建築工程設計集團和規模以上生產、施工龍頭企業。依託建築部品、構件生產等龍頭企業,推動建築部品、構件成為建材產業新的增長點,培育發展建築部品部件、特種玻璃新產品及複合材料製品等建材新興產業。
配套產業發展:大力推進裝配式建築“設計-生產-施工-管理-服務”全產業鏈建設。引進裝配式建築配套企業,開發全鋼結構預製裝配式構件,發展多次用鋁製模版、外牆貼片、連線器、高端固定零配件、嵌入式感測設備等備件。引進配套中小型企業,為龍頭企業提供各類科技、服務、檢測等配套支撐。加快壯大集研發、生產、施工、展示、集散、經營、服務於一體的產業集群。重視完善裝配式建築產業管理體系,加快落實預製裝配式建築評價標準,制定完整的施工工藝技術規範,完善質量監督體系。
產業鏈基地建設:加快以鋼筋混凝土結構、鋼結構、木結構、混合結構等產業生產基地以及鋁型材生產加工基地為主的自給性生產基地建設,培育住宅產業化生產集群。以灰山港產業開發區為依託,建設水泥生產基地和中部地區建材新型產業示範區。
關鍵技術和產品創新:重點發展鋼筋混凝土預製裝配式構件、建築輕鋼龍骨裝配式構件、竹木製品結構件等產品,加快預製建材提質升級。開發輕質高強、多功能複合一體化、安全耐久、節能環保、低碳綠色、施工便利的新型多功能牆體材料。加強裝配式建築一體化集成設計,重點加強裝配式鋼筋混凝土結構、鋼結構、木結構、混合結構等結構技術體系研究,加大預製建材的安裝套用和推廣。
(九)農業機械產業鏈
總體目標:到2025年,全市農機產業鏈規模工業總產值超過50億元。規模工業企業超過20家,產值過5億元企業1家以上。
龍頭骨幹企業培育:鼓勵龍頭企業通過兼併、收購、重組等方式向集團化方向發展。培育大型農機流通企業。
配套產業發展:引進優質關鍵零部件生產企業,推進農機核心配件、優質關鍵部件的產業化和本土化。加快發展現代農機具驅動橋、變速箱、底盤、焊架結構、液壓件、齒輪、軸承、輪胎等部件加工業,不斷提升農機產品易用、降噪、減震和節能水平。積極引進培育技術支持、管理諮詢、信息服務、維修保養等生產性服務企業,加大農機培訓、農機監測硬體投入,建設高效的農機維修中心。推動農機行業產學研用協作,支持鼓勵農機企業、科研單位、農機合作社等多元主體投身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完善農機產業技術標準體系。
產業鏈基地建設:依託資陽區、赫山區、南縣的農機生產現有基礎,加快打造農業機械產業基地。針對選定作物,進行智慧型、高端農業裝備驗證和示範推廣,推進全程信息化和智慧農業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集成運用,打造全程全面、智慧型成套的農業裝備套用模式典型示範園。搶抓鄉村振興戰略機遇和湖南省布局洞庭湖片區智慧智慧型農機套用示範片區的政策機遇,推動全市農機生產企業向規模化、集團化方向發展。
關鍵技術和產品創新:以龍頭企業為引領建立農機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通過聯營、投資、參股等方式,組織農機規模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共同研發關鍵技術、瓶頸技術、共性技術。主要做好履帶拖拉機、果蔬分選清洗機、穀物裝袋機、聯合播種機、風冷柴油機、旋耕機、聯合收割機、水泵等整機產品和農機動力部件、傳動部件、行走部件、耕種部件、電控系統等核心部件的研發。推動農機產品向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型化方向升級。重點突破數位化信息技術、感測器與檢測技術、自動和遠程控制技術、人工智慧等關鍵技術,不斷提高農機裝備信息收集、智慧型決策和精準作業水平。
(十)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鏈
總體目標:到2025年,全市先進軌道交通產業鏈規模工業總產值超過100億元。規模工業企業超過30家,產值過10億元企業3家以上。
龍頭骨幹企業培育:依託軌道交通龍頭企業,做好關鍵零部件、整車組裝以及原料生產加工。支持軌道交通裝備龍頭企業提升產品研發和製造能力。引導骨幹企業開展技術攻關、產品試製、市場開拓等,逐步實現由零部件配套向整車製造轉型,形成完整的成套產品供應能力。支持骨幹企業加強與國內外企業的戰略合作,鼓勵企業參與兼併重組,推動企業集團化、國際化進程。
配套產業發展:引導全市具有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配套能力的企業參與配套,助推現有配套企業擴大配套規模和參與程度,積極推動具備配套能力的骨幹企業加快配套速度,成為具有區域性競爭力的產業配套領軍企業;培育一批與主要配套企業建立戰略聯盟、形成產業價值鏈、產業配套鏈的中小企業。依託龍頭企業,圍繞上游材料生產和下游設備維護進行產業鏈補充發展,加強基礎設備配套,推動變壓器、智慧型電網配套產品在有軌電車、動車組、磁懸浮列車路網供變電領域的套用。
關鍵技術和產品創新:重點發展電機加工部件、電機設備,加快功率半導體、機車車軸車輪、超級電容器、機車制動系統等關鍵零部件研發生產,重點突破動力型超級電容器技術儲能式電力牽引、電車組車軸/車輪用鋼質量控制、材料熱處理工藝等關鍵技術。深度套用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實現軌道交通製造業的提質增效。
發展紡織服裝產業。到2025年,全市紡織服裝產業規模工業總產值超過300億元。其中,棉紡產業產值超過100億元、印染服裝產業產值超過150億元,化學纖維、產業用紡織產值超過50億元。規模工業企業超過80家,產值過10億元企業3家以上,培育紡織服裝業“三品”(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標桿企業10家以上。抓好產業鏈向上下游延伸。赫山區重點發展浴巾毛巾、校服,資陽區重點發展時裝、針織服裝,沅江市重點發展品牌服裝,南縣、大通湖區重點發展紡紗,構建紡織、服裝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適應服裝多樣化、個性化、舒適性、時尚化的消費需求,大力發展適銷對路服裝,支持浴巾毛巾、校服優勢生產企業提升品牌影響力。
五、發展措施
(一)凝聚發展合力。全市各級各部門牢固樹立“大工業”“大融合”“大協同”思維,把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列為重點工作統籌推進。堅持產業鏈“六個一”“一單四制”“點評調度”工作機制。要加強規劃實施的組織、協調和督導,切實落實規劃目標任務。建立規劃實施部門協調機制,統籌解決規劃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問題,促進資金、人才、土地、技術等各類要素向產業鏈聚集,推動規劃落實落地。各區縣(市)、園區要以本規劃為統領,科學謀劃和編制產業發展規劃,做好與國土空間規劃的銜接,形成定位準確、邊界清晰、功能互補、統一銜接的產業規劃體系。
(二)打造產業集群。瞄準“一個中心、兩個基地、三個產業園”和千億產業發展目標,大力推進十大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建設,聚力打造電子信息、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食品加工、生命健康製造產業集群。一是抓項目建設。謀劃儲備一批關係全局和發展長遠的重大項目,建立重大項目庫,完善項目前期工作推進機制,制定路線圖、時間表,明確責任人,加快項目實施全過程監管,確保重大項目有序實施。二是抓科技創新。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增量提質行動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倍增計畫,重點支持和鼓勵企業突破一批關鍵共性技術、關鍵核心技術和“卡脖子”技術,提高企業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做大做強市場主體。三是抓產業合作。持續推進東接東融戰略,推動產業靶向對接“長株潭”,促進產業配套、園區合作、企業共生,引進、培育更多先進制造業市場主體。鼓勵龍頭企業牽頭組織產業鏈上下游開展產業化協作,推動建鏈強鏈延鏈補鏈。從規劃和政策引導入手,促進同一集群有互動關聯性的企業、專業化供應商、服務供應商、相關產品的企業形成緊密合作關係。
(三)培育市場主體。一是加快培育優質企業。持續推進“個轉企、小升規、規改股、股上市”,實施區縣(市)企業上市“破零倍增”計畫,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成長為“小巨人”企業,重點行業和領域“小巨人”企業成長為單項冠軍企業,推動企業產品向前端高端尖端進軍。二是加快企業品牌培育。完善全市工業企業品牌培育清單,按照區域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點線面”結合,國家、省、市級品牌梯度培育的思路,實行儲備一批、申報一批、獲批一批的培育模式。三是加快推進數字賦能。推動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數位技術與工業經濟深度融合,加快食品加工、紡織服裝等傳統產業企業數位化改造,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建立工業網際網路平台庫和工業網際網路服務商庫,鼓勵製造業企業開展工業網際網路集成套用創新,著力打造智慧型化生產、網路化協同、個性化定製、服務化延伸的數位化轉型示範企業。
(四)創建“五好”園區。一是最佳化園區產業布局。落實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規劃和“1+3”政策體系,按照益陽高新區“兩主一特”、省級園區“一主一特”發展定位,支持引導園區差異化、特色化發展。二是提升園區承載能力。貫徹“三生融合”“三態協同”理念,加強園區水電路氣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住房、教育、醫療等生活配套,加大物流、倉儲等生產服務機構的投入與建設力度,重點搭建一批國省級研發平台。三是最佳化園區體制機制。加快推進園區管理扁平化、團隊專業化、運營市場化,鼓勵引導市、縣國有或國有控股公司按市場化原則轉型發展。加快向園區放權賦權,堅持園區“畝均效益”績效導向,更加注重有效投資、投資強度、畝均產出、項目質量,總體推進、協同創建綠色園區、平安園區、智慧園區、誠信園區、清廉園區,提升園區發展形象。
(五)加強要素保障。強化煤電油氣運等生產要素保障,確保企業正常生產經營,做好迎峰度夏度冬電力保供工作,最佳化有序用電方案,最大程度減少有序用電對企業生產經營的影響。編制關鍵核心技術清單,集中力量支持科技攻關,解決一批企業反映突出的技術難題。開展企業用工供需對接,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本地院校每年為本地培養產業人才2000人以上,著力緩解企業用工難題。對工業企業用地統籌配置預留計畫,鼓勵區縣(市)對規模工業企業新增產業用地(非住宅)採取彈性供地方式予以支持。加強公路、水路和倉儲物流體系建設,提升物流效率,降低企業物流成本。引導支持企業合理利用信貸、上市、發行企業債券等方式,緩解融資難題,全市每年新增製造業貸款占新增貸款的比重達全省平均水平以上。
(六)最佳化營商環境。一是開展企業幫扶。推進“紓困增效”專項行動,發揮好12345熱線平台“政企通”專席作用,實行“企業吹哨、部門報到”“有求必應、無事不擾”工作機制,採取“店小二”式服務,實現全市規模工業企業對口幫扶全覆蓋。二是推動惠企政策落地。全面梳理國、省、市在減稅降費、項目申報、企業培育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加大惠企政策宣傳力度,採取上門解讀、線上宣傳、會議培訓、座談交流等形式,定期不定期向全市規模工業企業推送惠企政策,打通政策落地“最後一公里”,確保惠企政策直給直兌、落地見效,切實提升企業獲得感。三是最佳化政務、法治、市場、人文環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政務服務“一網通辦”。規範涉企執法,嚴厲打擊涉企犯罪,依法保護各類市場主體合法權益。精簡市場準入行政審批事項,營造公平競爭的發展環境。加強對投資者、企業人員在住房保障、醫療保障、子女入學、公共法律服務等方面的人文關懷,營造尊商、敬商、親商、愛商的發展氛圍。
(七)加強評估考核。一是明確規劃實施責任。各級各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將規劃確定的相關任務納入本地區本部門年度工作計畫,明確責任人和進度要求。對本規劃提出的目標指標,要分解到各有關部門和區縣(市),確保如期完成。二是強化監督評估。完善規劃實施監測評估機制,強化對規劃有關目標指標任務完成情況的綜合評價考核,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機制,強化考核結果運用。完善政府與市場主體信息溝通反饋機制,健全聽證、輿論和公眾監督制度,推動規劃落地落實。
抄送:市委各部門,益陽軍分區。
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室,市政協辦公室,市監委,市法院,市檢察院。
各民主黨派市委。益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1年12月31日印發

政策解讀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實“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根據《益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結合益陽工業經濟發展實際,編制了《益陽市“十四五”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規劃》共包括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十三五”總體發展成效。從工業實力、創新能力、產業集聚、數字經濟、發展後勁、綠色發展六個方面,系統總結了十三五期間工業經濟發展的主要成績。從發展質效、龍頭企業、科技創新、要素保障四個方面,深入分析了工業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
第二部分是“十四五”面臨的形勢。從發展大勢、發展格局、發展基礎三個方面,全面剖析了全市工業經濟發展的政策機遇、戰略機遇等。
第三部分是“十四五”總體思路和主要目標。明確了堅持黨對工業的全面領導、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系統觀念、堅持底線思維五大發展原則。從創新能力、規模質量效益、融合發展、產業結構、骨幹龍頭企業發展、綠色製造體系等6個方面明確了30項具體發展目標指標,每項發展指標都注重了與省製造強省建設“十四五”規劃、省真抓實幹考核指標、益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市第七次黨代會報告和推進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的目標進行有效銜接。
第四部分是發展重點。圍繞全市十大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和紡織服裝產業,從總體目標、骨幹龍頭企業培育、配套產業發展、產業鏈基地建設、關鍵技術和產品創新等5個五方面進行全面謀劃。對每個產業(鏈),既考慮了當前發展現狀,又著眼長遠,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第五部分是發展措施。從凝聚發展合力、打造產業集群、培育市場主體、創建“五好”園區、加強要素保障、最佳化營商環境、加強評估考核等七個方面明確產業鏈發展的保障和激勵措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