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十四五”工業發展規劃

《淮南市“十四五”工業發展規劃》已經第17屆淮南市人民政府第2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淮南市人民政府於2022年3月16日印發,請結合工作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淮南市“十四五”工業發展規劃
  • 頒布時間:2022年3月16日
  • 發布單位:淮南市人民政府
全文,解讀,

全文

“十四五”時期,是淮南厚植優勢加快高質量發展,建設新階段現代化美好淮南的關鍵時期,是淮南工業增強創新驅動、實現轉型升級的戰略機遇期。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巨觀形勢下,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淮河生態經濟帶、合肥都市圈、安徽省推動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建設等重大戰略的區域疊加及效應集中釋放,將為淮南深度參與區域聯動、增強工業競爭優勢,提供更多合作新平台和政策新支持;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進入快速蝶變周期,長三角地區城市數位化轉型加速、產業分工格局正在重塑的新趨勢,將為淮南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先機、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更多融入新空間和創新新動能。工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是淮南立市之本、強市之基。為進一步增強在建設新階段現代化美好淮南中的工業主體作用,特根據《安徽省“十四五”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製造強省建設)規劃》和《淮南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基礎與發展環境
“十三五”時期,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特別是新冠疫情嚴重衝擊,全市工業部門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堅持以提質增效為中心,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紮實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工業發展呈現出結構最佳化、質量提升、平穩發展的良好態勢。
(一)“十三五”發展成效
1.工業經濟穩步增長,發展質量明顯改善
儘管受煤炭去產能政策較大影響,“十三五”時期淮南工業經濟保持了良好增長態勢。隨著中安煤化一體化項目一期、中移動(安徽)數據中心一期、潘集選煤廠等10億元以上重大項目落地生根,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連續跨越4個百億台階,由2015年的917.4億元增加到2020年的1337.2億元。規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由2015年的828.6億元增至2020年的1293億元,平均增速達9.5%;規上工業增加值總量由2015年的331.8億元增加到2020年的406.1億元,年均增速為4.1%;利潤總額從2015年的19.7億元增加到2020年的80.9億元,年均增速達到32.7%,增幅居全省第一,大大高於增加值增速,表明工業發展質量得到了較大改善。2020年面對嚴重疫情衝擊,全市上下同心協力,堅持防疫與復工兩手抓,確保工業穩定,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實現了5.2%的正增長。
圖1:淮南市“十三五”規上工業增加值及利潤增長情況
2.規上企業加快成長,聚力培育成效顯現
高度重視多措並舉推進企業提檔升級,堅持做精做優煤電化氣產業鏈、做大做強非煤產業群,推動“開發區+招商+規上工業企業培育”三位一體突破,以產業鏈建設牽引和推動規上工業企業培育工作。自2018年實施規上工業企業培育“三年行動計畫”以來,全市規上工業企業數由2018年初的609戶增至2020年底的740戶,淨增131戶,淨增數位居全省第2位,比2015年末增加197家。大力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建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庫,實施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市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梯次培育機制,打造具有持續創新力和競爭力的中小企業群體。到2020年底,全市共有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96家、市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83家,省專精特新板掛牌企業24家,省專精特新冠軍企業和工信部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家。
3.新興產業快速崛起,結構轉型進展加快
“十三五”時期,全市工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逐步加大,煤電工業增加值占工業的比重逐漸下降,從2015年的76%降至2020年的69.2%,也是自2002年以來首次降至70%以下。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由2015年的15.5%提高到2020年的18.0%,汽車製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分別為58.6%、56.1%及19.9%。2016年淮南高新區大數據產業集聚發展基地獲批“安徽省第二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是全省唯一的省級大數據產業集聚發展基地,2018年獲批建設安徽省大數據技術標準創新基地,2019年探索建設安徽省大數據交易中心,積極創建長三角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以數字經濟的強勢起跳助推高質量轉型發展。利用先進數位化技術提升智慧型製造水平,“十三五”時期18家企業通過國家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標準評定,共有省級智慧型工廠(數位化車間)15個,市級智慧型工廠(數位化車間)17個,省級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22個,市級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12個。積極推動“企業登雲”,新增雲視訊登雲企業265家。
4.“三重一創”有力推進,創新動能不斷增強
以創新型城市建設為抓手,紮實推進“三重一創”和“1+3+8”科技孵化器體系建設,在全省率先出台《淮南市科技創新促進條例》,積極營造創新環境,加快構建創新型現代產業體系。創新載體建設不斷取得新推進,截至2020年底,全市省級以上工程研究中心(實驗室)12家、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7家、省級重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1家、省級重大新興產業專項3項;共有省級企業技術中心30家、市級企業技術中心74家;省級技術創新示範企業9家、市級技術創新示範企業19家;省級工業精品30個、市級工業精品24個;省級工業設計中心9家、市級工業設計中心14家;省級服務型製造示範企業4家、市級服務型製造示範企業10家;高新技術企業160家;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6.7件,超額完成“十三五”目標。
5.節能減排持續有力,綠色發展初見成效
持續提高企業綠色發展水平,加快重點行業企業脫硫脫硝除塵設施建設,全面完成重點行業、區域、企業揮發性有機物污染整治。重點實施現代煤化工產業園污水處理廠配套管網工程、現代產業園日處理污水1000噸污水處理站等項目,強化企業環保社會責任和主體意識,推動形成支持企業綠色發展的長效機制,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全市共有國家級綠色工廠3家、省級綠色工廠17家、市級綠色工廠19家。積極推進節能環保產業“五個一百”專項行動,全市共有19家優秀生產企業、14項先進技術、17項新裝備產品、39個重點改造項目、1家節能環保服務企業進入全省工業領域節能環保產業“五個一百”推介目錄。
6.製造業投資逐步加大,結構最佳化比較明顯
“十三五”期間,全市共完成工業投資1402億元,與“十二五”期間基本持平;其中製造業完成投資876億元,比“十二五”增長15.7%;製造業投資占工業投資比重由“十二五”的53.6%上升到“十三五”的62.5%,表明我市工業投資結構進一步最佳化。製造業投資和製造業投資占工業投資比重雙雙出現上升,逐步減少對煤電產業的依賴,為“十四五”期間高新技術引領製造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發展形勢
“十四五”時期,淮南工業正處於向高質量發展奮力邁進的戰略機遇期。儘管國際政治經濟格局深度調整,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加,圍繞關鍵核心技術和高端製造業的國際競爭更加激烈,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進入加速突破期,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位化正為工業轉型升級注入強勁動能。特別是,在加快構建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推動產業鏈最佳化升級等國家重大部署,將為工業高質量發展創造更加積極有利的巨觀環境。從區域聯動發展看,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逐漸走向深入、安徽製造強省建設邁上新台階、合肥都市圈建設推動合淮同城化,更將對淮南工業高質量發展產生積極影響。2021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出台,提出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為中部地區工業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
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進入加速期,呈現出上海龍頭高高引領、江浙兩翼開合奮進、安徽強勢發力的高質量發展態勢。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字,長三角一市三省將不斷增強政策協同、深化分工合作、凝聚強大合力,鞏固和放大長三角地區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先行優勢。將著力打造強勁活躍增長極,攜手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建設科技創新共同體,攜手勇當我國科技和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著力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攜手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依託長三角地區強勁活躍的科技和產業創新動力源,全面融入長三角區域分工合作體系,依託國家發改委部署上海市閔行區結對合作幫扶淮南市的重大機遇,共建產業合作園區、承接產業轉移,造就淮南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優勢。
安徽製造業發展進入跨越期,呈現出“銅牆鐵壁+芯屏汽合+大智移雲+集終生智”四大動能接續迸發,科教資源集聚、國家級創新平台“關鍵變數”融合疊加的創新驅動、製造強省態勢。“十四五”時期,全省將堅持製造為基、創新驅動、數字賦能、品質引領,著力構建新型顯示、積體電路、智慧型語音、智慧型家電、汽車及新能源汽車、機器人、光伏等優勢產業新支柱,積極打造鋼鐵、有色、化工、建材、裝備、紡織、食品等基礎產業新優勢,謀劃布局特色新材料、量子計算與通信、先進核能、生命健康等未來產業新基礎,在全國製造業第一方陣中爭先進位。特別是,皖北地區全力打造高水平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更加有力地跟上全省製造業跨越發展的步伐。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紮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強調的,加強欠發達區域高質量發展動能,國家發改委專門制定了《促進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的若干政策意見》,省發改委制定了《皖北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建設方案》。依託製造強省建設邁上新台階的強勁態勢,發揮支持皖北的政策優勢,造就淮南建設工業強市的更強動能。
合肥都市圈建設進入突破期,在合肥市、蚌埠市、淮南市、滁州市、六安市、馬鞍山市、蕪湖市和桐城市的都市圈空間,呈現出率先向更高質量一體化邁進的同城化態勢。合肥都市圈將緊密對接上海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的機制創新與建設進程,增強合肥中心城市輻射帶動功能,以促進合肥與周邊城市同城化發展為主攻方向,以健全同城化發展機制為突破口,著力推動基礎設施一體高效、創新體系協同共建、產業發展分工合作、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生態環境共保共治,共同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高地和國際化現代化都市圈。伴隨同城化進程的加快,緊鄰合肥的淮南,區位優勢進一步凸顯、載體對接更加通暢、資源共享更加便捷、營商環境更加最佳化,推動合淮產業走廊建設進入新階段。
但也要看到,我市以煤電為主的傳統產業占比仍然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還處於培育期;產業鏈集聚度低,產業科技創新能力相對薄弱;園區規模能級相對不高、主導產業分工不突出、土地單位投資強度和產出不高;規上企業數量少、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弱;工業投資總量不大、增幅緩慢、發展後勁不足;融入合肥工業體系明顯不夠;招商引資激勵動力不足。特別是,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硬約束下,推進節能減排,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培育產業新優勢的任務更加緊迫更加艱巨。必須精確對準工業強市建設中的痛點堵點問題,攻堅克難、乘勢而上,把握戰略機遇,適應新形勢,補短板、破瓶頸,奮力推動淮南工業邁上新台階。
二、“十四五”發展的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指示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充分把握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安徽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合肥都市圈發展的戰略機遇疊加,充分發揮合淮產業走廊優勢和促進皖北承接產業轉移區建設政策優勢,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提升工業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為目標,堅定不移推動工業強市建設,加速產業高端化、綠色化、數位化、智慧型化轉型,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加快構建“5+5+1”現代工業體系,努力建設資源型城市綠色轉型發展示範城市、全國重要的新型綜合能源基地,為建設新階段現代化美好淮南作出新貢獻。
(二)基本原則
創新驅動,轉型發展。依託合肥創新資源集聚優勢,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聚力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聚力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製造業企業梯隊。
深化合作,開放發展。加強與長三角、珠三角等地主要城市、開發區的區域合作,加強與行業頭部企業、骨幹企業、研發機構的產業合作。增強區域合作政策支持力度,積極融入長三角特別是閔行區及合肥開放型創新經濟體系。
數字賦能,融合發展。聚焦數字產業化,構建數字經濟生態優勢,推動數字產業聚集發展;推進產業數位化,主動接續工業網際網路,促進數位技術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提升工業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水平。
節能降耗,綠色發展。挖掘工業節能空間,推動能源低碳化、清潔化、智慧型化轉型,助力淮南2030年實現“碳達峰”。推動企業綠色清潔生產,促進資源回收利用,著力構建綠色製造體系。
質量導向,品牌發展。以市場需求升級為導向,樹立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建立健全全生命周期質量管理模式,培育更多優質品牌,推動工業發展從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全麵塑造“淮南製造”品牌形象。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規上企業集聚度、企業創新能力較大提升,園區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民營經濟主體地位更加凸顯,工業增速與全省保持同步,全面形成非煤產業為主的高質量工業結構體系,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工業經濟成長的主動力。
工業經濟實現新跨越。到2025年,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力爭翻一番,製造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達20%,比2020年增加10個百分點;非煤電工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比重提升到50%左右;規上工業企業數量超過1200家。
創新能力得到新提升。規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超過2%,國家和省級企業技術中心數達到50家;高新技術企業320家。企業市場競爭力、產品質量和品牌美譽度明顯提升。
主導產業成為新優勢。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占全市規上工業35%以上,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較2020年翻一番。
民營經濟邁上新台階。民營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達50%,培育市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50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50戶,爭創省級專精特新冠軍和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0戶以上。
數字賦能呈現新成效。大數據產業集聚發展基地數據產業集聚度和影響度大幅提升,建成10個大企業數據中心。數位化技術得到廣泛套用,智慧型工廠(數位化車間)超過60家。
綠色發展成為新常態。全市工業污染物排放顯著減少,循環經濟發展成效突出,規上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及能耗下降幅度達到省控目標,為2030年實現碳達峰打好堅實基礎。
類別
序號
指標名稱
單位
2020年
2025年
指標屬性
產業能級提升
1
規上工業增加值
億元
406
翻一番
預期性
2
製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
%
10.1%
20%
預期性
3
五大新興產業產值
億元
——
翻一番
預期性
4
規上工業企業數量
740
1200
預期性
5
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96
150
預期性
創新能力提升
6
規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
%
0.7
2
預期性
7
省級及以上企業技術中心
32
50
預期性
8
高新技術企業數
160
320
預期性
9
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
6.7
10.0
預期性
資源環境友好
10
單位工業增加值
能耗下降率
%
——
完成市目標
約束性
11
單位工業增加值
碳排放下降率
%
——
完成市目標
約束性
數位化轉型
12
市級及以上智慧型工廠、數位化車間
32
60
預期性
13
省級以上工業網際網路
平台
——
5
預期性
表1:淮南市“十四五”工業發展主要指標
三、重點產業
全面對接合肥及長三角各中心城市產業轉型升級和產業轉移新趨勢,充分發揮淮南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優勢,一手抓新興產業發展壯大,一手抓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培育壯大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五大傳統優勢產業,發展壯大一大特色產業,堅決打好產業基礎高端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聚力推進優勢產業強鏈補鏈延鏈,加快提升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
(一)培育壯大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1.新一代信息技術
搶占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化機遇,積極落實全省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和新型顯示、積體電路、人工智慧、智慧型家電等世界級產業集群建設工程,深入掌握合肥、上海、蘇州、南京、杭州、深圳、廣州等大城市在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中的對外合作與產業轉移趨勢,全面對接合肥的“芯屏汽合”優勢,拓展淮南經開區、淮南高新區、壽縣新橋國際產業園的承接產業轉移空間,聚焦光電信息、智慧型終端、新型顯示、積體電路等重點領域,聚力打造產業配套基地。加快省級大數據發展基地建設,依託淮南網際網路經濟產業園和大數據套用展示中心等功能載體,發揮中科大、江淮雲產業平台、淮南“智慧谷”科技研發平台、淮南大氣科學研究院超算中心、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衛星資源圖片中心、淮南中移動(安徽)數據中心和淮南安徽大數據交易中心等機構載體作用,形成大數據存儲、交易和套用服務三大體系,打造數據綠色存儲示範區,爭創淮南大數據國家級產業集群和長三角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圍繞航天光傳輸、水下光傳輸、海陸空天基信息等軍工領域,組建一批軍地科技協同創新聯盟,建設一批軍地科技協同創新中心,努力打造具有淮南特色的軍民融合產業示範基地(園區)。加快與合肥廬陽大數據產業園、南京江北新區、無錫國家高新區等合作,承接資料庫、雲服務、數據中心的上下游服務、數據衍生增值服務、大數據及網路安全等產業;積極對接阿里巴巴、華為、科大訊飛、浪潮等龍頭企業,吸引一批生物大數據套用、醫療大數據、柔性電子、VR/AR、人工智慧、量子通信等領域的產業項目,培育未來產業。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總產值力爭達到200億元。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重點領域及重點項目
大數據產業:依託省級大數據發展基地建設,進一步推進5G新基建,發揮電力資源優勢,大力引進行業領軍企業數據中心項目。引進集聚一批數字產業化項目,包括大數據、區塊鏈、雲計算、人工智慧等,形成數據歸集、傳輸、存儲、處理、套用等完整的數字產業化產業鏈。積極布局電子商務、移動支付、公共服務數位化產業以及融合創新等智慧服務產業項目。
光電信息:圍繞光電傳輸,以軍民融合產業示範基地建設為依託,大力發展航空航天電纜、光纜設備、光纖光纜、海陸空天基信息基站,以及光電器件、雷射產品等項目。
智慧型終端:圍繞智慧型手機、智慧型家電、智慧型家居、智慧型醫療與健康、智慧型安防、智慧型交通等終端產品的發展,加強與合肥智慧型終端產業配套聯動,大力引進培育各類智慧型終端零配件,主要包括電子元器件、感測器、柔性材料及自控系統等。積極引進智慧型小家電項目。
新型顯示:加強與合肥對接,深入參與新型顯示產業鏈建設,聚焦顯示螢幕、元器件、材料等,打造專業化的配套生產基地。
積體電路:積極參與積體電路產業鏈建設,重點引進發展數據傳輸、智慧型終端、智慧型裝備類的晶片生產項目,及晶片設計、封裝、檢測等項目。
重點項目:淮南市睿欣創新科技產業園、歐達光電建設項目、中國長城工業計算機科技產業園項目、淮南高新區屏顯智造產業園項目、僑聖科技手機蓋板顯示屏加工項目、鵬程天下科創城項目、淮南勝奇電子信息產業園、安徽攀雲空間科技有限公司大數據處理及模擬教學平台建設項目、大通區崑山產業園項目、安徽貝可智慧型顯示終端項目、客來福智慧型家居產業園項目、長沙經緯觸控模組及晶片封測項目、永浩5G覆銅板及電子布生產項目、聯基電子數據連線線生產項目。
2.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
抓住新能源汽車大發展契機,圍繞全省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布局,緊緊依託合肥新能源汽車產業集聚優勢,充分發揮新橋智慧型電動汽車產業園的承接優勢,加大招商力度,積極引進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配套項目,擴大底盤、車用內飾件等零部件生產,集聚一批新能源汽車零部件企業,深度參與全省產業鏈供應鏈建設,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化程度。充分發揮煤電優勢,著力引進新能源汽車鋰電池、氫燃料電池項目,支持氫燃料示範。積極對接上汽、比亞迪、蔚來、小鵬等新能源汽車龍頭企業,力爭布局新能源汽車整車生產。加快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公共領域電動化,以及各領域新能源汽車推廣套用。依託陝汽重卡專用車生產基地及清潔能源儲運裝備製造產業園建設,開發多種類專用車,擴大專用車產能,推動專用汽車向清潔能源車轉型,引領我國天然氣重卡商業化。建設陝汽重卡底盤華東生產基地,推進產業鏈建設。加大節能環保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推進汽車零部件綠色低碳化生產。推動傳統汽車零部件企業加大研發創新,引進和突破汽車電子、高性能感測器、輕量化材料、精密鑄造等關鍵技術。積極融入和接軌全省智慧型網聯汽車生態體系建設,推進智慧型網聯汽車套用場景建設,促進人工智慧、高精度定位、5G通訊在智慧型網聯汽車上的套用。推動汽車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到2025年,力爭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產業總產值350億元,將淮南打造成為長三角地區最具競爭力的專用汽車生產基地和汽車零部件產業基地。
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產業重點領域及其重點項目
新能源專用車:加快發展清潔能源專用車,開發純電動、混合動力專用車和智慧型駕駛重卡。發展輕量化自卸車、廂式運輸車、冷藏保溫車、冷鏈物流運輸車、化工液體罐式車、低溫液體特種運輸車等專用車。
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積極引進電池、電機、電控、儀器儀表、感測器、軸承、車規級晶片、混合動力發動機等配套項目,以及充換電設備項目;積極擴大專用車底盤、汽車軸承、汽車內飾件等零部件生產;積極促進康明斯發動機及其零部件的開發與生產。
汽車服務業:按照“產品+服務”的理念,積極發展重卡專用車後市場服務,包括維修服務、金融服務、零部件服務、貿易服務、數據服務等。統籌發展新能源充電、換電設施,積極開發集中式快速充電站。
重點項目:淮南清潔能源儲運裝備製造產業園項目、綠色智造產業園建設、安徽達因汽車空調壓縮機生產建設項目、安徽九曰興年產值4億元汽車內飾件金屬件骨架項目、中車瑞達淮南電機研發和生產項目、海邦電器年產500萬套汽車注塑件生產基地項目、合博機電年產200萬台汽車空調離合器及50萬台空調壓縮機及100萬台壓縮機罐體項目、安徽恆榮年產100萬米國六發動機專用油管生產線項目、安徽精為動力年產80兆瓦電動車鋰電池組及BMS生產線及相關配套項目、步宇汽車零部件生產項目、安徽鼎富汽車零部件生產項目、安徽華翔汽車零部件生產項目、新南港智慧型安全零部件生產項目、安徽雲拓年產6000噸車用內飾項目、陝汽淮南罐式專用車擴建項目。
3.高端裝備製造
依託煤機裝備基礎優勢,發揮整機牽動作用,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實施智慧型化技術改造,提高成套設備與成套自動化生產線生產製造水平,拓展核心零部件配套生產和煤礦安全控制數位化防爆電氣產品,做大做強煤機裝備產業鏈。進一步拓展工程機械裝備、智慧型裝備和軌道交通裝備,積極承接長三角地區的產業轉移項目,延伸產業鏈,推動高端化、智慧型化、集群化發展。積極引進基於工業網際網路、智慧型感知、數位化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開發套用的高端裝備製造,培育高端裝備製造產業新優勢。以高端裝備製造為重點,聚焦優勢產業聚集區,圍繞“強鏈、建鏈、補鏈”,以產業鏈招商為主線,以引進“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項目為方向,重點瞄準行業龍頭、“隱形冠軍”、“獨角獸”企業,積極爭取合作。加強與三一重工、中聯中科、中國一重、太原重工、機器人、中國核電等上市企業合作,力爭成為這些企業布局長三角區域的重要生產基地,合作建立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園,推動淮南高端裝備製造業加速發展。到2025年,高端裝備製造產業總產值力爭達到200億元,成為淮南重要支柱產業。
高端裝備製造產業重點領域及重點項目
煤機裝備:進一步加強盾構機的生產和研製,從整機製造向大軸承、減速器、大排量液壓泵等核心零部件生產領域延伸,建設智慧型煤機生產製造基地、煤礦安全控制數位化防爆電氣產品產業化基地。發展煤炭採掘、洗選、氣化和礦井安全設備生產和製造項目,發展礦用監控系統、煤礦瓦斯智慧型抽采系統、煤礦安全控制數位化系統、井下製冷系統、井下避險系統、智慧型礦山設備等智慧型裝備產品。
工程機械:推動挖掘機、裝載機、隧道推進機等挖掘機械,以及起重機械、鏟土運輸機械、壓實機械、樁工機械、鋼筋和預應力機械、路面機械等工程機械集聚發展。
智慧型裝備:引進培育工業機器人、智慧型測控裝置、智慧型加工和特種焊接裝備,包括智慧型礦山遙控操作機器人技術研發和生產、工業智慧型成套裝備及成套自動化生產線、感測器、智慧型測量儀器儀表等關鍵部件和配套裝置。
軌交裝備:依託軌道製造公司及現有鐵路專用線,積極發展高鐵、重載、城市軌道用道岔、軌枕、扣件等軌道交通裝備和部件。推動實現軌道裝備向軌道材料拓展。
重點項目:新橋佳海智慧型製造產業園項目、八公山區智慧型製造產業園項目、安徽博美奧齊石材裝備產業園項目、淮南錢潮軸承智慧型製造工廠項目、安徽藍界年產150萬台智慧型產品項目、中南高科·新橋智慧型製造產業園、安徽唐興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園項目、安徽豐力年產23台盾構機再製造項目、安徽華旦年產1300萬套曲軸及曲軸箱項目、安徽卓科複合型岩石破碎頂管掘進設備的研製與產業化。
4.生物醫藥
對接長三角地區共同推進生物醫藥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打造生物醫藥世界級產業集群行動,拓展淮南經開區生物醫藥科技產業園的承載空間,挖掘原醫藥、化工企業遺留或低效利用的廠區資源空間,構建以產業化為主導、孵化轉化為配套的生物醫藥產業鏈條,提升生物醫藥在工業體系中的主導地位。積極開拓與上海、蘇州、無錫、合肥等地生物醫藥園區的合作空間,加強產業鏈創新鏈合作,建設新型創新飛地,大幅提升承接生物醫藥產業轉移的能力。大力推動創新藥、化學製劑藥品的研發創新和產業化;發揮原料藥、藥用輔料、醫美日化生產優勢,固鏈延鏈補鏈;積極引進開發中成藥、特醫食品、保健品、醫用包裝、醫療器械等項目,推動生物醫藥向大健康產業拓展。充分利用淮南現有生物醫藥產業基礎,培育若干家單項冠軍企業。積極探索與國內外生物醫藥行業龍頭企業的合作,爭取成為這些龍頭企業布局長三角區域的重要生產基地,提升淮南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能級。到2025年,力爭形成總產值達到100億元的生物醫藥產業集群。
生物醫藥產業重點領域及重點項目
創新藥:加快發展生物製藥及人血液製品,開發、引進與生產治療心臟病、血液病、肝炎等疾病的專用藥物和提高免疫力的生物藥物。發揮綠十字生物製品專利、市場優勢和企業自身核心技術優勢,做精做大做強,形成安徽重要的生物製藥生產基地。
化學製劑藥品:發揮國藥集團的資源優勢、省級藥物凍乾工程研究中心的科研優勢和新藥製劑凍乾的產品優勢,加大新產品研發力度,重點發展抗感染藥、心腦血管藥、腫瘤治療藥、呼吸系統藥品、凍乾產品、特色化的小容量注射劑產品等,形成安徽最大的化學製劑藥品生產基地。
新型藥用輔料:發揮淮南原料藥生產基礎優勢,通過合資合作、技改擴建新建,提升原料藥實際生產能力。加快高端精細原料藥、新品種原料藥研發和產業化。依託省級藥用輔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院士工作站等創新平台,積極發揮國家藥用輔料龍頭企業、上市融資和產品生產核心技術的作用以及品牌效應,打造全國性藥用輔料生產基地。
現代中成藥:利用安徽豐富的中藥材資源,重點發展中藥濃縮丸系列和中藥微丸系列優勢產品,以及中成藥、中藥材提取藥物。推進現代中藥的提取和新品種研製,鞏固和創新淮南中成藥知名品牌,加快中成藥國際化市場進程。
原料藥:發揮淮南原料藥生產基礎優勢,通過合資合作、技改擴建新建,提升原料藥實際生產能力。加快高端精細原料藥、新品種原料藥研發和項目建設,保障原料藥自用,提高市場占有率。
醫療器械:加快醫藥包裝改造升級,加強高端醫療器械研製,積極培育醫療器械新板塊,引進培育配套型醫療器械項目,如檢驗、康復、理療、保健、強身等器械和可穿戴醫療設備。
重點項目:修正藥業產業園項目、海盛醫藥中間體及製劑項目、振德醫用繃帶生產基地項目、新型藥用輔料系列生產基地項目、淮南錦德年產4800噸三苯基膦系列產品(抗生素原料)生產線項目、安徽森吉高端醫藥原料藥生產基地項目、國瑞藥業有限公司的特醫食品及原料藥生產項目、醫藥產業基地項目 (二期)-原料車間二項目以及口服固體製劑生產線項目、漢邦希瑞新建醫療器械生產項目、安徽堤喀醫藥用品及醫療器械生產建設項目、阜鋒醫療器械電子科技小微創業園項目。
5.新材料
依託煤電資源優勢,積極發展新材料產業,強化產業鏈發展,打造新型功能材料產業基地和國家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循環利用基地。重點打造特鋼產業集群,支持淮南高端金屬製造產業園建設,發揮核心鋼鐵企業的引領作用,最佳化調整產品結構,發展高端裝備用特種合金新型材料,推動企業提高環保設備裝備水平,實施超低排放改造,構建綠色、精品、智慧特鋼產業鏈。重點推進煤礦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循環利用,加快鳳台、潘集兩個產業園建設。積極發展功能高分子材料、特種工程塑膠、高性能聚烯烴材料、高端顯示材料等化工新材料,以及太陽能儲能材料、新能源汽車儲能材料等新型儲能材料。加快籌建新材料產業園區,提升新材料產業全產業鏈招商引資能力,通過引進行業龍頭企業,帶動上下游相關企業跟進,打造全產業鏈的新材料產業集群。瞄準國內頂尖新材料企業,加強合作與交流,重點對接國內新材料行業龍頭企業,積極探索共建共贏合作模式,在淮南共建生產基地,提升淮南新材料產業發展動能。到2025年,力爭新材料產業總產值突破120億元。
新材料產業重點領域及重點項目
特種鋼鐵:挖掘老工業區基礎和資源,結合宏泰鋼鐵、鐵路貨運基地、淮河岸線碼頭等重點項目建設,擴大特鋼產業規模。推進淮南高端金屬製造產業園建設,完善大宗物資倉儲運輸配套設施,儘快形成皖北重要的鋼鐵產業集聚區。
煤系固廢物利用:依託國家級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基地,按照要素集約和產業集聚的標準,建設鳳台、潘集兩個園區。推進煤系固廢物利用產業發展,徹底解決煤矸石、粉煤灰、脫硫石膏等固體廢棄物污染問題,形成綠色循環經濟產業體系。
化工新材料:積極發展茂金屬聚烯烴、高性能複合聚酯纖維材料、新型防水密封材料、新型保溫隔熱材料、感光材料、磁性材料、特種工程塑膠、功能性高分子材料(鋰電池電解液、TAC膜)以及高端顯示材料等化工新材料。加大聚苯乙烯、MBS、重芳烴系列綜合利用,積極引進行業龍頭企業項目,不斷壯大化工新材料產業規模。
新型儲能材料:大力發展超導材料、太陽能電池材料、鋰電池與鋰離子電池材料、儲氫材料、固體氧化物電池材料智慧型材料等。
重點項目:安徽億鴻環保新材料產業園項目、淮南宏泰鋼鐵年產80萬噸棒線材及型鋼複合生產線項目、安徽華舉建築節能環保產品產業園項目、安徽紐航再生資源及報廢機動車回收加工項目、安徽中宏光學材料加工基地項目、變格觸控模組生產項目、安徽赤誠高分子材料項目、安徽龍特高效非織造過濾材料及除塵配件項目、安徽潤業廢鋼回收與利用建設項目、淮南天厚年產500萬平方米高性能覆銅板和絕緣板項目、安徽潤升太陽能配件生產項目。
(二)改造提升五大傳統優勢產業
1.煤炭
以做精做優千億規模的煤電化氣全產業鏈為導向,推動燃料煤向原料煤轉變,大力實施精煤戰略、綠色戰略和智慧戰略,推進安全、高效、集約開採,實現煤炭產業高質量發展。不斷最佳化煤炭產品結構,提高入洗效率、煤電轉化能力和精煤規模,提升煤泥綜合利用效益;推進煤炭綠色開採技術套用,提升抽采瓦斯利用率、煤矸石利用率、礦井水利用率、礦井水達標排放率,實現煤炭生產綠色化發展,全力打造國家煤炭綠色開發利用基地;建設“智慧煤礦”,推動煤炭生產數位化、智慧型化、網路化轉型升級,加大瓦斯災害防控大數據平台成果套用研究。“十四五”期間,煤炭產量年均穩定在6000萬噸左右,到2025年工業總產值保持350億元左右。
煤炭產業重點領域與重點項目
煤炭採掘:推動5G+智慧礦山建設,推進智慧型化採煤工作面和智慧型化高效綜掘示範線建設,推進小斷面盾構機工程實踐,提高巷修機械化水平和輔助運輸水平。加快提高洗煤廢棄物綜合利用水平,提升原煤入洗率,提升煤炭下游產品利用效率以及減少對對自然環境污染。統籌推進採煤沉陷區修復治理與利用,實施差異化生態治理模式。
重點項目:淮河能源8對礦井的瓦斯治理項目;淮滬煤電有限公司丁集煤礦安全改建及二水平延深工程;淮浙煤電有限公司顧北煤礦智慧型化安全改擴建及二水平延深工程;淮河能源煤層氣開發利用公司的煤層氣開發井項目、煤層氣加工中心、關閉煤礦殘存煤層氣資源開發利用等項目;淮南礦業集團煤業公司信息化建設項目;中煤新集的楊村井田深部煤炭地下導控氣化開採及燃氣發電工程;楊村礦楊村深部煤炭地下導控氣化開採、提氫及燃氣耦合發電示範項目;顧橋礦煤系開採技改項目。
2.電力
突出煤電聯營抱團發展,引進超超臨界火電機組等先進裝置,提高煤炭就地轉化率,著力打造國家煤電和新能源清潔電力生產基地。大力推進電力生產綠色化,提升清潔生產能力和廢棄物循環利用能力,有效控制碳排放。積極推進碳捕獲、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研發和示範,支持煤電企業配備CCUS技術。鼓勵煤電企業開展碳排放交易,推廣套用碳金融政策工具。積極推進智慧電廠建設,綜合運用大數據、智慧型最佳化控制、智慧型決策支持等智慧型化技術手段,提高運營管理效率,實現更加安全、高效、清潔、低碳、靈活的生產目標,做精做優電力產業。順應長三角主要城市實施的2025年碳達峰計畫帶來的電力需求新趨勢,支持各電力生產企業挖掘電力生產潛力。鼓勵大中型煤炭企業和有條件的非公企業參與電力項目投資,保障各地電力需求。發展熱電聯產,拓展電力產業鏈條,大規模實現熱能和電能高效率轉換。充分利用採煤沉陷區、湖泊灘涂地建設大型光伏發電基地,積極引進風電項目,提升併網能力,培育光伏、風電新增長點。加強與上海、浙江等地能源企業的合作,引進投資,提高電力輸送和利用能力。到2025年電力產業力爭年發電量達到800億千瓦小時,工業總產值350億元。
電力產業重點領域及重點項目
火力發電:積極釋放產能,保障長三角電力供應。推進各發電廠的降碳行動,深化技術改造,提升智慧型管控水平。加快推進洛河、田家庵電廠“關小上大”,提升規模能級。加強各發電廠的安全運行與智慧型電網建設。
光伏發電:充分利用淮南煤礦沉陷區水域,繼續推動光伏發電機組。促進光伏發電在新建建築的安裝利用,推廣利用光伏發電設備。
風力發電:鼓勵煤電企業加大對風力發電的研發與投入,進一步提升風電發電量以及風力發電的併網能力。積極引入風電項目,並做好相關配套設施建設。
重點項目:錦淮熱電聯產項目,楊村深部煤炭地下氣化發電項目,鳳台電廠三期煤電機組一體化項目;淮河能源集團張集電廠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潘集電廠二期超超臨界燃煤發電等項目;國網淮南供電公司的淮南安豐220kV輸變電工程、淮南煤化工110kV輸變電工程等項目;平圩電廠四期燃煤發電工程、平圩一期亞臨界機組綜合升級提效改造、平圩發電一期機組灰場改造等項目;淮南洛河220kV變電站1號2號主變增容改造工程。光伏、風力發電項目有淮河能源集團的潘三採煤沉陷區光伏發電、丁集採煤沉陷區光伏發電;華潤集團“風光儲”一體化項目;大唐鳳颱風電場二期、港河風力發電項目;三峽新能源潘集區黑河風電場項目。
3.綠色化工
以新型煤化工為主導方向,充分利用淮南煤炭資源優勢,拓展原煤轉化深加工產品的延伸開發能力,促進煤化聯動縱深發展、煤氣聯產一體發展,全面實現煤炭由原料向化學品的價值提升。加強安徽淮南現代煤化工產業園區的後期規劃建設,高質量建設安徽煤化工產業核心區。按照國家產業政策尤其是實施雙碳戰略、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等政策要求,大力發展低能耗、低排放等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高端精細化工及其深加工產業。充分發揮淮南煤化工鏈長企業、群主企業的作用,依託淮南化工行業龍頭企業,充分利用新型煤化工生產的化工中間產品,大力拓展以各類終端產品為主的新型精細化工產品,積極延伸產業鏈,推動精細化工集群化發展。運用先進技術改造化肥工業,大力發展複合肥料和專用肥料。到2025年綠色化工總產值力爭超過160億元。
綠色化工產業重點領域及重點項目
新型煤化工:依託淮南現代煤化工產業園區內的中安聯合,著重引進和發展資本、技術密集型的甲醇、烯烴(丙烯、乙烯)、聚烯烴(聚丙烯、聚乙烯)、苯乙烯、聚苯乙烯、ABS樹脂項目等產品,實現上下游產業鏈的延伸,促進煤化工產業在專業園區的集聚發展。
精細化工:積極擴大減水劑、錨固劑、粘合劑、表面活性劑、食品添加劑、催化劑、防菌防霉劑、化學試劑生產;大力拓展塗料(包括油漆和油墨)、化學藥品(原料藥)、日用化學品(化妝品,沐浴露,洗髮水,肥皂)、合成染料、高端香料等精細化工產品。
重點項目:淮南賽緯鋰電池電解液及配套原料項目、安徽安德豐新能源鋰電項目、安徽卓安高分子新材料項目、安徽祥晟工業防腐塗料一期項目、中安聯合新建8萬噸/年2#OCC裝置、中安一期脫瓶頸挖潛擴能改造、安徽嘉璽C4/C5/C9綜合利用及苯乙烯項目、德邦化工安全節能設備更新改造項目、安徽賽爾沃年產40000噸測土配方肥(摻混肥料)生產項目、勃馬年產5000噸高端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生產項目、騰鋒年產50000噸有機物溶劑綜合回收利用項目、通霸年產200萬千伏安時長壽命石墨烯基鉛炭超級電池項目、遠景年產6000噸蛇床子素項目、景成粉末塗料助劑項目、安徽橙桔年產2萬噸全生物降解材料生產項目。
4.綠色建材
加快綠色建材領域新技術突破,積極發展再生透水路面磚、新型牆體材料、再生水利工程磚、再生骨料等廢棄資源再生新型建材,實現粉煤灰和煤矸石等煤電生產廢料的高效利用,打造“全省最大、全國知名”的資源循環利用新型建材生產基地。推動傳統建材行業的技術改造投入,加快傳統建材產業的轉型升級步伐,加大新型建材領域研發投入力度,打造新型綠色建材產業基地。到2025年,綠色建材產業工業總產值超120億元,同時培育一批具有區域影響力的地方綠色建材品牌。
綠色建材產業重點領域及重點項目
傳統建材:穩定現有水泥熟料產能,發展脫硫石膏、煤矸石建材及製品、高等級水泥、特種水泥、低碳水泥、高性能混凝土、預拌砂漿,大力發展預製構件、混凝土房屋配套製品件、建築骨料等,發展高純石英砂、矽微粉、方石英粉、球形矽微粉的原料製備、產品製造,發展醫用玻璃、食品用玻璃製品等。
新型建材:由單一建材產品向製品化方向發展,積極發展裝配式建築部品部件。利用高性能碳纖維及其複合材料,碳/碳複合材料,高強玻璃纖維、連續玄武岩纖維、陶瓷纖維、石墨纖維等無機非金屬高性能纖維及其複合材料,開發新型防水密封材料、新型保溫隔熱材料、高檔建築塗料等新型建材品種,做精無機非金屬新材料產品。
重點項目:潘集國家級煤電固廢物綜合利用產業集聚基地項目、新橋國際智慧型環保石材示範產業園項目、睿鑫粉煤灰綜合利用循環經濟項目、大通珍珠綜合產業園項目、中享新型鋁幕牆/鋁型材生產線項目、順恆達年產80萬平米新型中空玻璃生產線建設項目、潘集裝配式建築產業園、拓毅瀝青拌合設備和混凝土拌合設備生產加工項目、東利年產3萬噸聚氨酯材料建設項目、九源海綿城市綜合節能環保型排水路面材料生產基地項目、鳳台縣循環經濟產業園(顧橋礦)煤矸石綜合利用項目、雅麗家智慧型家居產業園建設項目。
5.紡織服裝
按照擴大就業導向,積極承接長三角和其他沿海地區紡織服裝業轉移,引導產業布局向園區集中,引導紡織服裝企業在關鍵技術、生產工藝、產品設計及智慧型裝備、智慧車間上實現新突破,不斷推動企業從加工“中間產品”向產出“終端產品”升級,從“貼牌加工”向“品牌經營”升級。重點聚焦精品服裝、車用紡織品,積極發展高檔紗線和面料、產業用紡織品、特色家居用品,以及配套服務業,做長產業鏈,培育形成比較完整的現代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加快開拓環境保護、公共安全、軍民融合、健康及養老等新興領域市場。到2025年,紡織服裝產業工業總產值達到60億元,同時培育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地方品牌。
紡織服裝產業重點領域及重點項目
產業用紡織品:重點發展一批套用於汽車內飾、建築、高鐵交通、醫療衛生等領域的紡織產品;加快發展出口型安全防護、口罩、工業類裝飾等紡織品。
家紡產品:重點發展床單、枕墊、羽絨被等床上用品,窗簾、布藝、毛毯等居室飾品;引進高檔服裝面料、寬幅家紡面料、純棉和混紡高檔面料、生態家用紡織品等生產線。
服裝鞋帽:大力發展以純棉、羽絨、合成纖維等為原料的運動服、休閒服、品牌西服以及女士時尚皮鞋、運動鞋、休閒鞋和專用鞋等產品。
箱包:發展拉桿包、工具包、旅行箱、手提箱等產品。
重點項目:鑫溯八公山鞋業產業園項目、鴻合年產30億米粘扣帶項目、巨源各類箱包研發與生產項目、俊陵非織造布項目、安泰編織布年產5000萬米工業布項目、凱曼年產50萬套羊毛衫紡織品項目、安徽高登地毯年產8000噸無紡材料項目。
(三)發展壯大綠色食品特色產業
充分發揮淮南悠久的糧食生產優勢和特色食品優勢,拓展農產品深加工業和食品精深加工,全面構建綠色食品標準和綠色生產體系,著力打造立足安徽、深入長三角地區、面向全國的網購平台和現代行銷體系,促進綠色食品產業做大做強,塑造綠色食品的淮南名片。著力提升淮南豆製品、淮南牛肉湯及乳品、醋、白酒的市場知名度和品牌價值。推動食品行業從傳統生產向智慧型製造轉變,加強智慧型裝備引進和普及,加快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技術在食品質量管理和安全可追溯體系的套用,推進食品行業標準化建設和品牌建設。深化“製造+電商”“行銷+社交”等新商業模式,加強產銷直接對接,提高生產經營效率。到“十四五”末,形成3—4個國內知名的綠色有機食品產業集群,培育一批有影響力的地方品牌。到2025年,綠色食品產業工業總產值力爭達到300億元。
發揮淮南豆製品品牌優勢,促進豆製品做大做精做深。以“豆腐+”為產品拓展渠道,整合謝家集、潘集、八公山、壽縣等區域的豆製品企業,加強標準化建設,共同打造“淮南八公山豆腐”區域公共品牌。建設“淮南八公山豆腐”博物館,打造具有全國影響的豆腐文化基地,促進傳統豆腐文化、豆腐養生與豆腐產業的深度融合。
借鑑柳州螺螄粉發展模式,推動淮南牛肉湯產業化發展。著力推進標準化,組織制定淮南牛肉湯食品安全地方標準、肉牛飼養標準、湯(配)料包生產規範、生產消毒殺菌規範、授權經營規範等,把標準化理念全面貫穿牛肉湯生產、行銷全過程。著力擴大品牌影響,策劃舉辦淮南牛肉湯美食節,註冊地理標誌證明商標,搭建淮南牛肉湯電子商務平台“網上集聚區”。建設淮南牛肉湯特色小鎮、特色園區。
發揮壽縣、鳳台、潘集糧食大縣區優勢,積極發展營養強化米以及膳食纖維、胺基酸、稻米油和酯化黃油等深加工產品,全面提升糧食深加工能力。
穩步擴大白酒產能,塑造淮南白酒品牌。支持淮南王酒業等釀酒企業做大規模,開拓長三角市場,力爭打造全國白酒知名企業,提升“淮南王”酒的品牌影響力,積極推動企業上市。加強釀酒原料基地建設。支持本地啤酒企業發展。
綠色食品產業重點領域及重點項目
豆製品加工:擴大豆腐、豆腐乳、豆腐乾等淮南豆製品品牌影響力,整合謝家集、潘集、八公山、壽縣等區域的豆製品企業,共同打造“淮南八公山豆腐”品牌,力爭把淮南豆製品加工做成豆腐產業鏈內的單項冠軍。
牛肉湯加工:充分借鑑柳州螺螄粉模式與經驗,加強品牌統籌,擴大對外宣傳,推進標準化建設,大力提升市場知名度和品牌價值。深化經營者培訓,最佳化經營模式,提升產品創新能力。
糧食深加工:發展營養強化米、優質米、膨化食品、烘焙品以及膳食纖維、胺基酸、稻米油和酯化黃油等深加工產品。
乳製品加工:發展適合不同消費者需求的特色乳製品和功能性產品,積極發展脫脂乳粉、乳清粉、乾酪等市場需求量大的高品質乳製品,根據市場需求開發和延長乳製品加工產業鏈。
釀酒加工:重點發展白酒、啤酒的製造。依託淮南糧食原料優勢建設釀酒工業基地,最佳化釀酒產品結構,重視產品的差異化創新。提升“淮南王”酒等地方品牌的知名度。
重點項目:益生年產10萬噸啤酒和10萬噸飼料加工項目、旭咚生態食品供應基地項目、杜阿姨食品加工項目、八公山區食品產業園項目、鳳台牧原生豬屠宰加工廠建設項目、義行記年產5000噸低糖低脂食品項目、溢香蓮蓮藕種植基地及藕製品深加工建設項目、海大年產30萬噸生物飼料項目、六花庭年產20000噸食品生產加工項目、加味可年產1萬噸食品添加劑及植物提取物建設項目、天平功能性營養食品及代用茶生產項目、京創裝飾朱古力生產線項目、優豆坊豆製品加工基地項目、瑪瑙泉年產3萬噸豆製品及休閒食品項目、益益乳業年產10萬噸液態奶生產線及檢測技術中心改擴建項目。
四、空間布局
按照淮南工業發展轉型升級的要求,打造有力支撐工業強市建設的“一廊五區多節點”工業空間發展格局,即加快推動合淮產業走廊建設,著力提升淮南經濟技術開發區、淮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安徽淮南現代煤化工產業園、壽縣新橋國際產業園、鳳台經濟開發區等“五區”產業集聚能級,積極推動其他規模化園區打造“節點型”特色產業集聚。
(一)加快推動合淮產業走廊建設
堅持相向發展、聚力發展,加快形成合淮產業走廊一體化產業空間格局。以合淮數字經濟示範區(依託合淮共建區)為產業走廊核心區域,串聯多個智慧城鎮節點,連線以長豐經開區、合肥新站高新區為核心組團形成北城新站產業集聚區,打造合淮產業走廊發展縱軸(主軸),重點發展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智慧型家居、數字經濟等產業。充分發揮合肥市數位技術產業優勢和淮南市大數據產業基地的良好條件,加快打造合淮數字經濟示範區,成為合淮集中共建的重點。以合肥空港經濟示範區、壽縣新橋國際產業園、壽蜀現代產業園,以及合肥北城新站產業集聚區、合淮都市農業生態產業示範片區等三個產業組團,打造合淮產業走廊橫向連線帶,構成合淮走廊空間布局T型架構東西向主幹,重點發展裝備製造、智慧型家居、光電顯示等產業。依託壽縣新橋國際產業園、壽蜀現代產業園,構建集中共建的重點區域,打造合淮產業走廊淮南等高對接合肥市、合淮共建、加快同城化的橋頭堡。
(二)著力提高“五區”產業能級
1.淮南經濟技術開發區
重點發展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高端裝備製造、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等產業,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實施優勢產業強鏈補鏈工程,培育引進一批產業鏈核心企業、配套企業,打造“龍頭+配套”的產業集聚區,積極創建國家產城融合示範區。依託陝汽新能源專用車、萬向軸承等龍頭企業及陝汽清潔能源零部件產業園、綠色智造產業園等載體,建設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依託重點醫藥企業及淮南醫藥化工產業園等載體,打造生物醫藥產業集群。依託煤礦機械、軌道交通等行業骨幹企業,構建成套化、高端化、智慧型化的裝備產業鏈,打造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園。重點發展智慧型顯示影像設備、智慧型電子影像設備、顯示屏、傳輸數據晶片等電子類產品,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集群。
2.淮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依託省級大數據產業基地,著力布局一批數字產業化項目,重點發展電子信息製造業、軟體和信息服務業、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以及信息通信業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形成數據歸集、傳輸、存儲、處理、套用等完整的數字產業化產業鏈。依託合淮數字經濟示範區建設,加快智慧型顯示產業基地、雲谷大數據產業園、中電科八所光電產業園、網際網路經濟產業園、淮南高新區數據中心產業園、江淮雲大數據產業平台、淮南大數據套用服務中心、電子商務產業園等載體建設。積極引進智慧型機器人、智慧型數控工具機、智慧型網聯汽車、智慧型感測器、無人機等智慧型製造產業項目,形成數字經濟領域製造業融合新業態。
3.壽縣新橋國際產業園
充分發揮空港與合肥都市圈城際樞紐的區位優勢,擴大園區規劃空間,深化合淮合作共建,打造合淮產業走廊T型帶西段增長極和合淮產業融合先行區、合淮同城化的橋頭堡。加快完善道路框架,實現與合肥繞城高速、濟祁高速、城際鐵路、江淮運河北段的無縫對接。主攻電子電器、智慧型製造、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醫用日化、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深度參與合肥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產業鏈建設,打造合肥行業龍頭企業的生產配套基地。積極發展空港經濟,加快引進和集聚生產性服務業,打造合肥航空貨運集散中心北翼核心區。主動對接合肥自貿區,加快複製相關政策與制度創新,力爭成為合肥自貿區聯動區。
4.安徽淮南現代煤化工產業園
堅持特色化、高端化、集群化發展方向,圍繞新型煤化工、化工新材料、高端精細化工等領域,深入開展產業鏈招商,以大型煤化工項目為依託,以精細化工項目為支撐,構築上下游配套的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產業鏈,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努力實現產業集聚、企業集群、安全環保、優質高效的高質量發展目標。依託國內外重點化工企業,重點發展煤制烯烴、煤制天然氣等大型煤化工項目,積極發展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現代高分子材料、聚苯乙烯等化工新材料,大力發展高端顯示材料等高端精細化工產品。
5.鳳台經濟開發區
以打造百億園區為導向,全力推進開發區主區最佳化,桂集產業園與鳳凰產業園二園融合,大力開展創新能力提升、特色產業做強、龍頭企業培育三大專項行動,增強淮南西部工業發展極動能,促進淮南工業空間格局均衡發展。積極培育智慧型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進一步改善基礎設施配套,推動鳳台智慧型裝備製造市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建設,以及電子智慧型製造產業園、鳳凰湖片區雙創產業園、桂集片區產業孵化器、桂集片區創新產業園項目建設,為建設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築牢基礎。
(三)積極打造節點型特色產業園區
大力引進培育新興產業,積極推動傳統產業綠色升級,加快提升園區產業發展能級,打造一批節點型特色產業集聚區,促進分散布局的特色產業向節點型園區集中,有力支撐工業經濟發展。支持具備條件的節點型特色產業園爭創省級特色產業集聚區。
毛集經濟開發區重點發展綠色食品、輕工紡織、電子信息等產業。潘集經濟開發區(北區)重點發展煤化工配套、新材料、農副產品加工等產業。壽縣新橋國際產業園北區重點發展輕紡服裝、農副食品精深加工等產業。大通區重點發展裝備製造、服裝(服飾)加工和現代物流等產業。田家庵區重點發展新能源、節能環保和新型材料產業。謝家集區重點發展高端特鋼和新材料等產業。八公山區重點發展食品加工、新型建材等產業。
打造一批特色產業小鎮。支持曹庵、楊公、炎劉、劉崗等城鎮,按照一鎮一業、特色集聚的要求,高質量建設特色小鎮,為工業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五、重點任務
堅持改革開路、創新賦能,深化“雙招雙引”、聚合發展動能,聚力園區經濟、打造產業集群,加快構建“551”現代工業體系,全面培育發展新優勢,繪就工業強市新格局。
(一)全面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和合肥都市圈
1.全面加強與長三角各地的區域合作。依託淮南資源稟賦優勢和產業基礎,深化與上海、江蘇和浙江等重點區域、重要開發區的合作交流,在產業發展理念、營商環境改善、產業綜合服務等方面全面接軌,在園區合作、產業合作、創新合作等方面全面融合,構建利益共享的合作機制。大力支持長三角各地開發區在淮南建設“飛地經濟”,積極落實與上海閔行區合作共建科創園、與杭州蕭山開發區合作共建產業園區。主動接軌G60科創走廊,在上海松江區設立視窗和平台,構建資源、信息對接通道和機制。
2.有力推動合肥在淮南建設創新產業配套基地。圍繞合淮同城化發展和合淮產業走廊建設,充分發揮國家支持皖北地區的政策優勢,推動合肥在淮南建設科技成果孵化轉化基地和創新產業配套基地。推動合肥自貿區與新橋國際產業園、合淮數字經濟示範區連片建設,加快複製自貿區各項制度創新,開創淮南開放型經濟發展格局。構建合淮兩地開發區之間的對口幫扶機制和一體化合作機制,在規劃建設、產業布局、平台搭建、產業基金、園區管理等方面,充分發揮一體化優勢,構建共建共享的發展格局和運營機制。特別要在區域利益協調機制上,通過“園中園”、委託管理、投資合作等方式,健全利益分享機制,更加有效地調動合肥各開發區的合作積極性。
(二)高水平打造標誌性產業集群
圍繞具有基礎優勢的領域,鍛造長板、補齊短板,打造具有戰略性和全局性的標誌性產業集群,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
1.聚力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在新型煤化工、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高端裝備製造、生物醫藥、新材料、大數據、綠色食品等重點產業領域,組織實施“產業集群建設行動計畫”,實現資源聚焦、政策聚焦、空間聚焦,全面夯實工業結構轉型和工業強市建設的新基礎,力爭成為安徽省標誌性產業鏈建設的重要陣地。組織調研梳理各產業集群發展現狀,制定產業鏈圖、技術路線圖、套用領域圖、產業空間圖,實施產業鏈“四圖”作業。建立產業集群“群長制”,實行“六個一”工作模式,即一位市領導、一個牽頭部門、一套工作班子、一個工作方案、一套支持政策、一個企業發展服務中心。
2.積極開展產業鏈項目招引。聚焦標誌性產業鏈集群建設,制定“雙招雙引”專項配套政策和機制,開展集群化、精準化、目錄化招商,重點鼓勵龍頭企業、行業協會聯合開展“鏈對點招引”,“以內引外”,實施精準招商。積極面向長三角地區和珠三角地區開展精準招商引資活動,在上海、合肥、南京、蘇州、廣州、深圳等重點城市籌備舉辦淮南招商推介活動,利用“雲平台”“雲通道”“雲服務”“雲簽約”等模式,進一步加大產業鏈高質項目、引擎項目的招引力度。發揮重大產業平台招商引資主陣地作用,重點瞄準中國500強、民營500強和上市企業等,加快招引一批十億級的重大產業項目。
3.實施優質企業雁行培育工程。組織實施“產業龍頭企業培育計畫”,明確“一企一策”授權事項,鼓勵龍頭企業帶動同業和上下游企業構建創新協作生態圈,培育一批雄鷹企業和產業鏈“鏈主”企業。組織實施“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計畫”,加快培育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和具有全國競爭力的“小巨人”企業,持續推動個轉企、小升規、規改股、股上市,引導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培育省級專精特新企業120戶、“小巨人”和“冠軍”企業10個。推進骨幹企業股改上市和對接多層次資本市場,建立完善分層次、分類別、分梯隊的上市企業培育名單,新增上市企業3家。鼓勵企業通過橫向併購擴大市場份額,通過縱向併購進行產業鏈整合。
(三)全面推進工業高質量發展
1.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支持在淮高校、企業、科研院所與滬蘇浙和合肥的一流大學、科研院所、大企業開展產學研用合作,融入G60科創走廊和滬寧合科創走廊,爭創區域科技創新中心。積極謀劃在合肥建立淮南科技創新(研發)中心,助力合肥創新鏈與淮南產業鏈的深度融合。打造國家大學科技園,力爭更多項目進入省“一室一中心”建設體系。繼續實施“三重一創”建設行動計畫,力爭更多省級平台落戶,有力支撐企業的科技創新行動。探索“創新飛地”建設的有效模式,推動國家級、省級園區與滬蘇浙、合肥等地國家級高新區建立更加緊密的合作機制。完善人才政策服務體系,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力。健全智慧財產權綜合管理體制,打通智慧財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和服務全鏈條。
2.大力實施技術改造。圍繞“畝均論英雄”,通過“正向激勵+反向倒逼”雙向精準發力,鼓勵企業在零增地基礎上,加大內涵式提升改造,圍繞投資強度、能耗標準、環境標準、畝均稅收等指標,通過“機器換人”等方式,提升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降低單位產品能耗和排放,同時推進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催生一批傳統產業開展智慧型化改造,通過數字賦能,引導企業加快轉型步伐。“十四五”期間力爭實現技術改造投資1000億元。
3.加快提升生產性服務業配套能級。圍繞“551”現代工業體系和標誌性產業集群,發展壯大普惠金融、物流配送、信息數據、研發設計、檢驗檢測、專業中介等生產性服務業,引進和培育一批專業化、網路化、智慧型化的科技金融、智慧物流、能源契約管理、供應鏈管理等新興生產性服務業態,強化生產性服務業對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支撐服務,推廣智慧型製造、綠色製造、共享製造、樓宇製造等新製造模式。
4.積極推動產業節能減排減碳。細化落實省碳達峰行動方案,健全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機制,以煤炭、電力、煤化工、鋼鐵、建材等高耗能行業為重點,合理控制能源消耗總量。加強重點用能單位管理,推進年耗能萬噸以上用能單位接入安徽省重點用能單位能耗線上監測系統,推進用能結構升級,完善能源線上監測平台建設。深化煤電機組淘汰落後產能和節能減排改造升級。組織各類企業積極參與雙碳行動,研究制定雙碳目標及其實現路徑,加快建立碳排放監測系統。編制低碳綠色園區建設標準,樹立一批標誌性示範園區。
5.加強質量品牌建設。深入實施質量品牌提升工程,引導企業追求卓越品質,提升品牌附加值和軟實力,打造淮南製造良好形象。開展質量標桿和領先企業示範活動,對標國內乃至國際先進質量標準,鼓勵企業主導和參與行業標準制修訂,提升關鍵工藝過程控制水平,建設智慧型化質量檢測系統,普及先進質量管理模式和方法。實施“淮南品牌培育計畫”,鼓勵企業制訂品牌培育方案,組織企業申報各級品牌評審,參加各種名特優產品展示活動,維護企業品牌信譽和智慧財產權。
(四)積極推動數字經濟加快發展
1.有力促進產業數位化轉型。充分發揮省級大數據產業發展基地優勢,依託各類數位技術和服務平台,積極引進和培育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充分激發大數據、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人工智慧、區塊鏈、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賦能作用,在煤炭、電力、化工、裝備、汽車零部件、綠色食品等產業領域率先推進數位化轉型,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加快構建智慧型化質量安全管控系統和可溯源系統。積極利用“網際網路+”變革傳統產業行銷模式,加強與大型電商平台、行業電商的深度合作,實現供需精準對接。
2.加快工業網際網路平台套用創新。推進“5G+工業網際網路”,打造一批5G套用亮點工程,繼續支持建設一批數位化車間、智慧型工廠,推動通信技術、網路技術與傳統產業融合。鼓勵製造企業與ICT企業開展合作,共建細分領域的工業網際網路平台。實施工業APP培育行動,鼓勵大型企業、網際網路企業構建工業APP培育新模式。全面推進“淮企登雲”,加大企業上雲、製造業與網際網路融合、工業網際網路類試點示範推廣政策支持力度,推動低成本、模組化工業網際網路設備和系統在中小企業套用,提升企業數位化、網路化水平。依託雲平台服務商,加快推進雲計算等套用普及,構建企業上雲標準體系,力爭到2025年,創建省級以上工業網際網路平台5家。
3.深入推進長三角數字經濟合作。推進安徽(淮南)大數據交易中心與上海數據交易中心戰略合作,建設大數據技術標準創新基地。發揮淮南能源優勢,吸引各地大企業在淮南建設綠色數據中心。依託中移動(安徽)數據中心、中科院大氣所地球系統與環境科學超級計算中心、煤炭安全大數據中心等,積極引進360科技、潤澤科技等一批龍頭企業,構建行業性、專業性數據存儲和套用服務優勢,為長三角各地提供套用服務。
(五)務實推進人力資源開發
1.創新人才引進機制。把引才工作納入產業鏈、產業集群建設計畫,加強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對接,梳理人才需求清單,重點引進領軍人才、緊缺高端人才、緊缺技能人才等。借鑑蘇州、合肥等地引才做法,制定更加積極有效的人才配套政策,調動人才服務部門積極性,加強人才“一站式”服務和全生命周期服務,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
2.加強職業技能教育培訓。把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技能人才隊伍作為工業強市建設的基礎性工作,高度重視職業技能培訓,組織實施“職業技能人才培養計畫”。充實或新建一批職業技能機構,圍繞全市現代工業體系與全市現代工業產業集群建設,調整最佳化職業技能教育專業設定,更好滿足企業用人之需。加強與上海、蘇州、南京、合肥等地職業技能教育機構的共建共享合作,開發實訓項目,開設面向未來產業的職業技能教育項目。面向在崗勞務工,開展“訂單式、定向式、定崗式”培訓,提高相應的技能培訓補貼標準。
3.著力提升勞動力實際供給水平。採取有效措施促使勞動力資源優勢轉化為企業用工優勢,關注企業招工難問題,動員相關部門在企業招工季時提供更多服務,暢通勞動力市場信息,推出用工補貼、免費住宿、生活服務等組合拳政策,留住本地勞動力。
(六)對標先進最佳化營商環境
1.開展營商環境對標找差補短。借鑑上海、蘇州、無錫、寧波、合肥、滁州等地最佳化營商環境的成功做法,加強服務平台建設,著力完善政務服務“一網通辦”,豐富服務項目、簡化審批程式,塑造招商引資和企業服務“保姆式”金字品牌。加強園區“一站式”服務平台功能建設,促進創業孵化、創新轉化與政策服務、融資服務的全面對接,為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多樣服務。推進園區鄰里中心建設,為企業提供完善的生活配套服務。堅持把扶持企業的減稅降費政策落到實處,切實增強企業發展活力和後勁。健全完善市領導聯繫幫扶“市級隊”工業企業聯繫機制,及時了解和解決企業發展中的難點堵點問題,為企業發展和要素流動創造更加積極的環境。
2.積極推進合淮營商環境一體化建設。對標合肥標準,在市場準入、企業開辦、施工許可、資質認定、資源獲取、市場監管、環境保護、企業信用、財稅政策、企業服務等方面對兩地的相關標準和規則進行梳理和統一。把合肥自貿區(聯動區)推行的一些開放舉措和市場規則,積極複製到淮南的國家級開發區和壽縣的新橋、蜀山兩大合作產業園,為淮南創造制度先發優勢。聯動推進合淮“放管服”改革,進一步清理審批事項,推行“不見面審批”模式,探索構建“網際網路+政務服務”體系以及電子證照等政務數據跨區域、跨部門共享機制和智慧型監管體系,推進合淮間的跨區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和全面互認。推動合淮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一體化建設,促進公共信用信息互聯互通、信用產品互認共享,建立跨區域聯合獎懲機制。
3.大力提升招商引資能力。堅持招商引資與產業發展戰略相結合,提高“擇商選資”能力,注重項目綜合效益,瞄準行業龍頭或為行業龍頭配套的企業,實施“產業鏈招商”“綜合環境招商”,從單純項目招商向引進資金、人才、技術和管理相結合的轉變。注重效率,形成系統性招商工作機制,領導重視、部門協同、系統支持,不斷完善綜合環境和服務效能,建立“全過程、全天候、全方位”的親商服務體系,探索“精簡、統一、高效”的招商及後續服務體系與機制。
六、保障措施
(一)發揮規劃引領作用
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全市推進規劃實施的工作機制,市縣區聯動,加強與各縣區以及科技、規劃、金融、財政、環保、安全等部門的統籌協調,推進各項重大任務、重點工程落到實處。建立工業發展規劃目標管理責任制,量化五年規劃任務和目標,分解到各縣區、園區和部門,並納入政府考核體系,強化規劃實施綜合評價與績效考核。推進規劃實施情況的動態監測和評估工作。加強規劃宣傳推廣工作,充分調動市場、企業參與規劃實施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深化產業改革創新
把改革創新落到實處,深入開展有利於產業發展、科技創新、企業成長的政策突破和先行先試,組織實施“比學趕超推進計畫”。既要對標上海、蘇州、合肥等領跑大城市,也要對標南通、嘉興、滁州等卓有成效的追趕城市,對長三角各地正在積極推進的自貿試驗區、現代化引領區、綜合改革試驗區、區域創新共同體、新型合作園區、改善營商環境、科技金融等一系列改革創新舉措,要深入學、大膽試,極大釋放改革創新動能。深化與上海閔行區的全面合作。持續深化政府“放管服”改革,進一步最佳化減少行政審批,放寬新興領域產品和服務準入門檻。著力打造“整體政府”,建設“城市大腦”,推進“一事一次辦”改革和“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城市運行一網統管”。推動園區“標準地”改革,每年儲備一批成熟用地,做到拿地即開工。向開發區授權到位,鼓勵推廣“園區管委會+公司”的管理模式,理順園區與屬地政府管理體制。激發國有企業創新活力和發展動力。
(三)保障產業用地供給
優先保障重大工業項目用地、重點企業擴能用地,用好增量,盤活存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十四五”期間力爭新增工業用地20平方公里以上。加快研究低效用地“退二優二”實施路徑,開展工業企業畝均效益評價工作,建立倒逼和激勵機制。推動工業用地收儲預算資金安排,探索通過財政平衡或商業平衡模式,引導各類市場主體參與盤活存量用地。推動工業用地提容增效,推廣新型產業用地模式,探索適應新興產業發展趨勢的土地政策。
(四)強化財政金融支持
進一步發揮財政資金對產業發展的引導激勵和撬動作用,“十四五”期間市財政每年安排產業發展專項資金5000萬元以上;組建20億元規模的產業投促基金,重點支持合淮產業走廊建設、重大項目引進、“三重一創”、技術改造、節能降碳、“小升規”、工業網際網路等項目。鼓勵和支持縣區、園區設立產業扶持專項資金。發揮政府產業基金引導作用,撬動社會資本投入產業集群項目。推行供應鏈金融、綠色金融、科技保險、資產證券化等新模式。吸引各類社會資本共同建立重點領域特色產業投資基金。發揮政策性擔保基金作用,幫助實體企業降低融資成本。
(五)改善基礎設施條件
推動基礎設施提檔升級,進一步改善各園區對外交通物流基礎設施條件,與長三角高鐵網、高速公路網、港口群、機場群無縫對接,逐步形成公水聯運、鐵水聯運、水水中轉等一體化服務體系。依託安徽大數據發展基地,大力推動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引進或接入物聯網、雲平台,推動各園區建設智慧園區、智慧工廠。進一步推進產城融合建設,支持各重點園區開發配套性的商業設施與住房設施。
(六)提升安全環保水平
加強煤礦、電力、化工、新材料等重點領域的安全生產管理,建立健全常態化安全巡查、監督和整改機制。提升全市工業安全線上監測水平,強化各級政府、各園區、各安全生產管理部門的安全生產責任機制和應急處置機制。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切實抓好工業污染防治工作,加強工業廢氣、廢水、廢渣、粉塵、放射物質、光輻射等污染問題的治理,推動工業環境持續改善。督促工業企業制定環境保護綜合制度和專項制度,不斷提升環境保護監管水平。

解讀

一、編制背景和依據
工業是立市之本、強市之基、興市之要。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巨觀形勢下,伴隨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淮河生態經濟帶、合肥都市圈、安徽省推動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建設等重大戰略疊加效應集中釋放,“十四五”時期既是淮南厚植優勢加快高質量發展,建設新階段現代化美好淮南的關鍵時期,也是淮南工業實現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機遇期。根據《安徽省“十四五”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製造強省建設)規劃》、《淮南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等檔案精神,結合淮南市實際,編制本規劃。
二、制定意義和總體考慮
《規劃》在銜接繼承“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的基礎上,從國際國內、技術創新、產業革命、區域發展等多維度分析了我市“十四五”時期所面臨的發展機遇和挑戰,系統謀劃了未來五年工業發展思路與目標,明晰重點產業、空間布局和重點任務,為全市工業經濟發展遠景指引方向,是未來五年淮南市工業經濟發展的行動綱領,對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三、研判和起草過程
根據全市“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的整體安排,2020年上半年啟動課題研究,2020年11月確立“1+2+10”(即1個總體規劃、2個行業發展規劃和10個專題研究)的規劃體系。
2020年12月通過競爭性磋商談判,確定上海社科院為《規劃》編制單位,成立由上海社科院及市經信局相關人員組成的編寫組。
2020年12月至2021年5月,編寫組在現場調研、座談討論、資料收集和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形成《規劃》初稿,同時開展專項規劃的編制工作。
2021年6月,市經信局在單位內部組織多次討論修改形成徵求意見稿。
2021年7月13日市委副書記汪謙慎、常務副市長孫良鴻專門主持召開規劃匯報會,專門聽取上海社會科學院規劃編制情況匯報,並提出編制修改意見。按照市委、市政府領導的指示要求,經過多輪修改完善,而後多次徵求市直相關部門、各縣區(園區)、重點企業和社會公眾意見建議,進行修改完善形成送審稿。
2021年11月25日在上海社科院召開《淮南市“十四五”工業發展規劃》評審會,來自上海、安徽兩地的專家評審組一致認為《規劃》編制研究思路清晰、基礎工作紮實、成果內容豐富、前瞻性指導性操作性強,一致同意通過《規劃》評審。
2021年12月,市經信局程啟濤局長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分管領導做了匯報。
2022年1月,《規劃》通過市市場監管局公平競爭審查和市司法局合法性審查。
2022年2月,《規劃》提請第17屆市人民政府第2次常務會議審議並通過。
2022年3月16日,《規劃》以市政府名義正式印發。
四、工作目標
到2025年,工業經濟實現新跨越,力爭規上工業增加值翻一番,製造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20%;規上工業企業數量超過1200家。創新能力得到新提升,規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超過2%,高新技術企業數達到320家。主導產業成為新優勢,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占全市規上工業比重35%以上,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較2020年翻一番。民營經濟邁上新台階,民營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達50%,培育市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50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50戶,爭創省級專精特新冠軍和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0戶以上。數字賦能呈現新成效,大幅提升大數據產業集聚發展基地數據產業集聚度和影響度,建成大企業數據中心10個。綠色發展成為新常態,全市工業污染物排放顯著減少,循環經濟發展成效突出,規上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及能耗下降幅度達到省控目標。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規上企業集聚度、企業創新能力較大提升,園區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民營經濟主體地位更加凸顯,全面形成非煤產業為主的高質量工業結構體系。
五、主要內容
《規劃》指導思想明確、架構合理、目標清晰、內容完備,主要內容包括發展基礎與發展環境、“十四五”發展的總體要求,重點產業,空間布局,重點任務。具體為:
第一部分主要從六個方面簡要總結我市“十三五”時期工業經濟發展取得的成效,分析了我市“十四五”時期所面臨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同時指出存在的差距和不足。
第二部分說明了“十四五”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及發展目標,從巨觀層面闡述整個規劃的內容。
第三部分按照淮南產業發展的現狀,圍繞培育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高端裝備製造、生物醫藥、新材料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煤炭、電力、綠色化工、綠色建材、紡織服裝五大傳統優勢產業,發展壯大綠色食品特色產業,提出著力構建“551”的重點產業體系。
第四部分提出“一廊五區多節點”的空間布局體系。“一廊”即合淮產業走廊;“五區”指五大優勢產業集聚區,分別為淮南經濟技術開發區、淮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安徽淮南現代煤化工產業園、壽縣新橋國際產業園、鳳台經濟開發區;“多節點”指毛集經濟開發區、潘集經濟開發區(北區)、壽縣經濟開發區工業園等特色產業集聚區和曹庵、楊公、炎劉、劉崗等特色產業小鎮。
第五部分提出全面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和合肥都市圈、高水平打造標誌性產業集群、全面推進工業高質量發展、積極推動數字經濟加快發展、務實推進人力資源開發、對標先進最佳化營商環境六項重點任務。
六、創新舉措
《規劃》編制緊緊圍繞擴量提質增效三大目標任務,在提升產業能級方面提出構建“551”重點產業體系,在最佳化產業布局方面提出打造“一廊五區多節點”的空間布局體系,通過創新驅動和數字賦能,加速推進產業轉型發展、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
七、保障措施
從用地、財政、改革創新等方面給予全面支持和保障,總體上是健全支持工業經濟轉型升級、製造業擴量提質增效的體制機制。保持政策體系的穩定,形成全市上下推動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合力。形成規劃引導—整體推進—政策扶持的系統推進機制,為高質量建設工業強市提供堅實保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