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一、發展基礎
“十三五”期間,堅持以供給側改革為主線、培育產業為重點、落實政策為核心,統籌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工作,推動全州產業規模進一步壯大,發展質量進一步提升,實現全州工業經濟持續健康穩步發展,較好地完成“十三五”規劃確定的各項目標。
(一)工業經濟穩步增長
工業經濟邁上新台階,產業集聚初現雛形。“十三五”末,全州共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17戶,較2015年增加43戶。“十三五”期間,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從2015年的139.97億元增長至2020年的208.92億元,年均增長10%,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從44.74億元增長至54.38億元,年均增長3.3%。“十三五”末,普洱茶和天然橡膠產業集約、集群、集聚化發展初現雛形,湧現出勐海茶業、雨林古茶坊、陳昇茶業、今大福茶業、田野橡膠、雲錳橡膠、曼列橡膠、英茂糖業、曼香雲天等一批重點行業領軍企業。
(二)工業投資逐步擴大
圍繞精製茶、橡膠加工和食品加工等重點項目,積極向上爭取項目支持,切實做好項目服務跟蹤,抓好重點項目建設。“十三五”期間,工業投資(不含電力)突破100億元,非電工業投資從2015年的10.89億元增長至2020年26.48億元,年均增長26.36%,項目總投資103.97億元,僅2020年,全州投資5億元及以上的重大工業項目7項,橡膠深加工、肉牛加工、優質大米加工等取得突破性進展,加快向規模化、品牌化發展。
(三)園區建設不斷完善
持續強化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園區服務保障能力、投資環境不斷最佳化。2020年,工業園區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7.21億元,比“十二五”末增長73.31%,年均遞增14.74%。2個省級工業園區累計入園企業138戶,累計完成投資472.34億元。勐海工業園區形成了以普洱茶精深加工為主導的特色農產品加工產業集聚區,相繼引進入園企業68戶,其中精製茶企業53戶。西雙版納保健品園區通過多年的前期建設,已取得實質性進展,松哥實業已建成投產,聖耐普特、華源紙品、煌雅傣藥飲片等項目正在積極推進。勐滿工業園區正緊盯橡膠深加工,大力開展招商引資。
(四)民營經濟持續壯大
出台《促進全州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指導意見》《西雙版納州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工作方案》等檔案,完善領導幹部掛鈎聯繫民營企業機制,完善中小微企業服務體系。“十三五”期間全州民營經濟增加值從2016年的216.5億元增長至2020年的325.6億元,年均增長10.07%,占GDP比重從53%提高至53.9%,民營企業上繳稅金從29.73億元增長至42.69億元,年均增長9.5%。截至2020年末,全州有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戶,省級民營小巨人企業1戶,省級成長型中小企業39戶。
(五)技術創新成效顯著
加大企業創新扶持力度,全州累計建成10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29家州級企業技術中心。“十三五”期間,先後研發出國內領先的白炭黑混煉膠、橡膠木製造的仿紅木茶具、普洱茶自動化生產線、罐式固態發酵技術、白炭黑和天然橡膠的濕法混煉技術、橡膠籽綜合開發生產線成套裝備等一批新技術新產品;勐海茶業有限責任公司普洱茶綠色製造及綠色設計平台一體化建設項目作為西雙版納州首個國家綠色製造項目順利通過省級驗收,公司榮獲第二屆“雲南省人民政府質量獎”,實現我州“省政府質量獎”零的突破;勐臘田野橡膠銷售有限責任公司的新型環保高分子高性能特種橡膠研發,是國內首個石墨烯橡膠產業化批量生產項目;西雙版納雲錳新興天然橡膠有限公司新型濃縮乳膠深加工綜合開發項目建成投產,在省內首次實現乳膠精深加工產業化;誠康農業已經在勐臘、景洪口岸建成進口肉牛隔離檢疫場、屠宰加工廠,同時二期牛副產品加工廠、三期生物製藥加工項目也在加快建設。
(六)通信基礎設施建設初見成效
“十三五”期間,全州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得到全面提升和夯實,支撐了全州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完成雲計算大數據產業建設,西雙版納州工業網際網路平台、城市運營管理中心平台等7大業務平台完成部署調試工作。爭取電信普遍服務基站395個,獲省級補助資金7110萬元。推動基礎設施建設,普及光纖網路提速,全州固定寬頻實現100%覆蓋,全面提升5G/4G網路覆蓋範圍和服務質量,城鎮小區已具備4G網路及光纖FTTH接入能力,主要交通要道、重要景區、行政村4G覆蓋率達100%。
二、面臨的新形勢
(一)發展機遇
“十四五”時期是重大戰略機遇疊加期,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考察雲南,為雲南發展明確了“三個定位”的戰略目標,為西雙版納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一帶一路”、RCEP協定、長江經濟帶、新一輪西部大開發、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等戰略及政策的疊加實施,為西雙版納州成為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前沿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國家“兩新一重”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全省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速,萬億級、千億級產業加速布局,特別是中老鐵路的通車,將為西雙版納州工業產業和數字產業帶來強大的動能。“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逐步形成,將為產業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市場前景。
(二)面臨挑戰
在看到有利條件和良好機遇的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目前全州工業產業還存在發展不充分不平衡、基礎薄弱、產業鏈條不完善、產業延伸度不足,科技創新支撐高質量發展的動能不強等問題,未來五年,要打造開放型的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經濟成長極,產業興旺和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
一是產業基礎薄弱。西雙版納州工業起步晚,工業體量小,除膠、茶、糖等傳統產業外,特色新興產業優勢不明顯。集約化程度不高,生態資源的開發還是粗放模式。產業化層次和水平較低,加工企業中龍頭企業較少,帶動能力弱,產品大多停留在原料型、初加工產品階段,“西雙版納製造”和精深加工產品少,價值鏈低端化,產業鏈較短,附加值低。
二是園區建設滯後。園區發展緩慢、項目不多、投資不足、特色不明顯,基礎設施建設及產業配套滯後,產業集聚度較低。特別是省級園區最佳化提升後,景洪工業園區退出省級園區,工業園區產業聚集效應無法得到充分發揮,工業園區對拉動全州工業經濟尚未起到核心作用。
三是環境要求趨緊。全州三縣市均屬於重點生態功能區,自然保護區面積占全州國土面積的比重較大,靜風天氣多,大氣擴散條件差,生態環境問題敏感,對全州工業發展的方式和路徑帶來更高更嚴的要求。
四是工業項目培育不足。項目用地瓶頸問題突出,林地、土地指標等重要資源要素傾斜不足,存量土地利用水平不高,用地報批和土地收儲“兩難”等共性問題造成項目難落地。
五是民營經濟動力不足。民營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小、散、弱”問題突出,全州的工業企業整體實力不強,市場競爭力較弱,大部分企業沿用傳統工藝、傳統產品,缺乏以市場為導向的新產品開發能力,產品市場份額小,企業生存空間狹窄。
三、總體目標
(一)發展思路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圍繞“打造世界一流三張牌”產業強省戰略部署,錨定打造“世界旅遊名城”“沿邊開放示範區”“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的“一城兩區”發展定位,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以產業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為主題,依託自然資源和區位優勢,堅持以“兩型三化”為核心,堅守綠色、安全兩條底線,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著力最佳化結構,加快轉型升級,突出創新驅動,全面提質增效。圍繞“一城兩區”布局新興產業、升級傳統產業,以橡膠、茶業兩大產業鏈為主攻方向,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聚焦工業園區建設的高質量發展,做優初級加工原料標準與質量,做實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新材料、新工藝的運用,做強產品精深加工及深度開發,做大優勢產業集群,促進產業集約、集群、協同發展,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推動產業層次更上一個新台階。
(二)發展原則
1. 堅持綠色發展
嚴守生態紅線和資源底線,認真落實國家碳達峰、碳中和行動,堅持環境保護優先,正確處理加工製造業發展與資源、環境、社會的關係。大力推進和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工業,鼓勵企業採用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方法,改進或新建生產線,全面構建綠色、可持續工業體系。
2. 堅持創新引領
加強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最佳化要素配置,著力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進一步強化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地位,促進高素質、高技能人才聚集。堅持自主創新與技術引進相結合,努力突破制約產業最佳化升級的關鍵核心技術,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加快實現發展動力轉換。
3. 堅持市場導向
持續構建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基礎的推進機制,發揮政府政策導向,運用市場規律,鼓勵社會資金參與,激發產業活力。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以市場需求為根本目的和導向,激發企業技術改造、提升核心競爭力的積極性,促進產業升級。
4. 堅持協同發展
鼓勵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領域的深度融合、製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的滲透融合、產業發展與西雙版納州經濟發展互動融合,推動由各產業、各環節單兵突進式的發展方式向產業間相互滲透、共同促進的融合式發展轉變,推動產業數位化,數字產業化,促進形成新業態。
(三)發展目標
依託西雙版納州的特色生物資源,以綠色化、高質量為發展路徑,以天然橡膠、普洱茶、肉牛、綠色食品、新型建材加工製造、傣醫藥南藥為重點方向,通過實施園區轉型升級、產業創新驅動、產業鏈延鏈強鏈補鏈、綠色化改造、重大技術革新、企業培育、信息技術套用等7大重點任務,著力構建西雙版納州現代工業與信息產業體系,推動西雙版納州經濟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力爭在“十四五”末,工業增加值占全州GDP比重較“十三五”時期提高10個百分點,力爭達到20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以上;新增10億元產值重點企業10戶以上,規模以上企業達到170戶;打造3個百億元支柱產業、3個新興產業、1個“百億”園區、3個“50億”園區,全州工業園區工業總產值突破250億元。
四、重點發展方向
(一)全面推進天然橡膠全產業鏈基地建設
積極鞏固和利用西雙版納州境內外天然橡膠資源,進一步夯實西雙版納州橡膠原料的品質與質量標準,全面延伸產業鏈,鼓勵高附加值精深加工及終端產品的生產研發,打造天然橡膠全產業鏈精深加工產業集群。到2025年末,將西雙版納州建設成為天然橡膠全產業鏈基地,力爭全州天然橡膠產業綜合產值達500億元。
1. 固體天然橡膠加工及其製品
技術分級橡膠。探索產業基金髮展模式,鼓勵支持採取合資合作、兼併重組等方式,統籌綠色發展模式,進一步最佳化產業結構,推進大型天然橡膠初加工廠升級改造,實行規範化管理,促進橡膠初加工向集約化和資源高效利用化發展。
輪胎專用橡膠製品加工。著力最佳化西雙版納州固體天然橡膠產品結構,在原有的合成橡膠基礎上,推進合成橡膠由上游產品向中游產品發展;進一步加強與高校、科研單位的合作,提升高性能合成橡膠研發水平,鼓勵研究開發航空及軍用高品質特種橡膠等產品,增強市場競爭力。依託勐滿口岸優勢,利用境外凝塊膠、煙片膠、白縐片等原料,建設輪胎專用膠保稅加工廠,形成橡膠產業區域“輻射中心”。
工程橡膠製品加工。重點引進橡膠製品行業領軍企業,加強橡膠製品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的研發和引進工作,大力推進橡膠密封圈、橡膠減隔震等製品加工技術的新突破,實現部分產品產業化。
2. 濃縮乳膠加工及其製品
大力發展濃縮乳膠精深加工,利用西雙版納鮮膠乳原料優勢,加強天然膠乳的套用研究,大力發展濃縮乳膠及其精深加工製品。以中膠永生、愛德福為引領,圍繞乳膠床墊、乳膠枕頭、乳膠手套、乳膠導尿管等下游套用方向,開展濃縮乳膠精深加工。
3. 天然橡膠綜合利用
橡膠木材精深加工。利用西雙版納州更新膠林橡膠木資源,開展橡膠木製材、防腐(改性)、乾燥、拼接工藝技術及相關裝備研究,鼓勵建設集約化、自動化生產流水線,進一步提高板材產品質量穩定性;通過招商引資,積極推進與國內大型家具製造廠商的合作,爭取建成大型成品木製家具產業園區。
橡膠籽綜合利用。開展橡膠籽綜合利用研究及產業化,以西雙版納華坤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為龍頭,圍繞油(橡膠籽油)、粕(橡膠籽粕粉)、殼(橡膠籽殼)三個方向,發展功能性油脂、功能飼料、有機肥料等高附加值產品。
副產物綜合利用。利用橡膠鋸末、殼粉等副產物,推進護欄地板、涼亭花架、木塑花箱、木塑家具等木塑產品產業化;利用橡膠木木屑、邊角料等副產物,發展機制炭、生物質燃料、根雕工藝品等產品,提高橡膠木綜合利用價值。
4. 建立完善產業服務體系
圍繞主動服務和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充分利用玉磨鐵路2021年建成通車的機遇,在勐養或磨憨建立國際橡膠產品及物資倉儲交易中心。鼓勵支持龍頭企業建立天然橡膠供應鏈體系,整合全州橡膠產業鏈各環節資源,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形成聚合效益。推進期貨交割倉庫建設,建設30萬噸上海期貨交易所橡膠期貨交割倉庫。
(二)推進普洱茶綠色化加工產業高質量發展
樹立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導向,以產業提質增效為主線,提升精深加工能力,加強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培育壯大經營主體雁陣,打造普洱茶品牌集群,加速茶旅融合發展。到2025年末,把西雙版納州打造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普洱茶加工交易中心和茶旅融合發展示範區,力爭實現茶產業綜合產值突破500億元。
1. 最佳化產業布局
以村為單位建設原料基地,以縣為單位建設加工基地, 實現茶園生態良種化、茶葉綠色化有機化、加工企業規模化、產品生產標準化、市場監管規範化、品牌建設國際化,提高普洱茶精製加工深度,推動普洱茶質量提升。勐海縣做實“一縣一業”,著力打造中國普洱茶第一縣,建設全國茶葉生態種植、精深加工和現代行銷示範區,實現綜合產值350億元;勐臘縣充分利用六大古茶山所積澱的厚重茶文化,打造世界一流茶產業,實現綜合產值80億元;景洪市建設普洱茶一二三產融合示範區,實現綜合產值70億元。
2. 提升茶葉精深加工率
支持企業新建、改擴建標準化精深加工生產線,加大精深加工設施、設備的改造提升力度,提高茶葉精深加工自動化、集成化、信息化水平,推動龍頭企業形成規範化生產體系,進一步推進普洱茶產品精深加工率達到85%以上。積極推進第三方建設普洱茶“公共倉”,嚴格按照進出倉檢驗、全程智慧型化監控、抽樣檢測等程式,做到環境、年份、質量和產品追溯四個可控,實現智慧型化倉儲。
3. 促進產品結構多元化發展
鼓勵企業以市場為導向,針對特定消費人群及場景,開展新工藝、新產品、新包裝等研究,鼓勵“花果”普洱茶、普洱茶飲料、小包裝快消品等多種茶類產品開發。推進茶產業鏈進一步延伸,加大茶保健品、茶食品、茶日化品等產品創新開發。發揮西雙版納旅遊資源和健康養生資源優勢,加快推動茶產業與特色旅遊、民族風情文化、綠色餐飲、“大健康”等第三產業融合發展,發展茶園觀光+生態旅遊、茶文化+體驗旅遊、茶文化+保健旅遊、茶文化+工業旅遊等茶旅康養一體化服務模式。
4. 打造普洱茶品牌
激活品牌活力,打造更多普洱茶品牌,提升西雙版納茶業的知名度和品牌溢價水平。著力打造“勐海茶”、名山名茶等普洱茶區域公共品牌,加強“易武茶”、“老班章”等地理標誌保護,推廣勐海(國際)茶王節、勐臘(國際)貢茶文化節,提升區域知名度;加強獲得雲南省綠色食品“十大名茶”、“10強企業”、“20佳創新企業”等稱號企業宣傳力度,鞏固提升西雙版納普洱茶市場競爭力。
(三)構建肉牛加工全產業鏈發展體系
加快肉牛加工產業創新發展,提升初加工和精深加工能力與水平,促進精深加工產品多元化發展。到2025年末,將西雙版納州建設成為全省最大的肉牛加工基地,實現肉牛加工產值突破30億元。
提升屠宰加工能力。以集中屠宰、科學分割、冷鮮上市為主要方向,推進肉牛標準化屠宰,最佳化肉牛產品結構,加快推進肉製品分類、分級。利用醃製、乾燥成熟和殺菌防腐等現代加工技術,開發低溫牛肉製品、保健牛肉製品以及方便類、速凍類、休閒類牛肉製品。
拓寬和延長肉牛產業鏈條。充分利用肉牛副產品生產工藝品、保健品、化妝品和藥用製品。依託西雙版納州旅遊資源,大力打造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點的加工品,打造知名品牌。
(四)推進能源產業穩步發展
挖掘西雙版納州能源資源勘探開發利用,推進瀾滄江流域水電資源開發,配合相關部門,加快促進回龍山電站建設,推動瀾滄江下游橄欖壩航電樞紐工程建設。科學有序發展風電、水電、生物質能、光伏發電等綠色新能源,依託華能集團,開展瀾滄江雲南段“水風光一體化”清潔能源綜合開發示範基地建設,實現西雙版納州水電、風電、光伏資源的高質、高效利用。到2025年末,實現全州綠色能源產業綜合產值穩定在100億元。
(五)加快綠色食品製造業突破性發展
以技術革新引領蔗糖、糧食加工業高質量發展,加快發展堅果、熱帶水果、滇南小耳朵豬、蜂蜜等精深加工,提高本地特色食品加工率,促進西雙版納州產業結構調整最佳化,推進綠特食品與民族文化相融合,加大食品加工產品品牌建設力度,提升產品包裝設計能力,完善市場物流配送,提高企業經營水平,形成產、加、銷一體化的產業體系。到2025年末,實現西雙版納州綠色食品加工業綜合產值翻一番。
1. 蔗糖產業
充分利用州內甘蔗種植和境外替代種植的原料優勢,鞏固提升白砂糖等優勢產品規模,加快以蔗糖為原料的高附加值產品的研發和生產。推進西雙版納州蔗糖加工綠色高效發展,堅持綠色化理念,推進蔗糖產業加工工藝創新,鼓勵企業進行擴能降耗技術改造。合理布局蔗糖全產業鏈產品的工業化生產,形成多產品、全產業格局,扶持蔗梢飼料、有機肥、漿紙、木糖、可降解製品等產品加工企業,提高蔗糖綜合經濟效益。
2. 堅果加工
合理布局堅果初加工企業,穩步推進堅果規模化加工,實現州內青皮果全部產地加工。提升堅果精深加工水平,豐富休閒食品、功能性食品、保健食品等堅果產品類型,鼓勵開發堅果酥、堅果禮盒等旅遊快銷品,推動堅果產業鏈延伸。整合企業、科研機構等資源,利用堅果油脂開發化妝品、護膚品等高附加值產品,提升產品發展層次。
3. 糧食加工
協調發展糧食初加工、精深加工和副產物綜合利用,提高加工轉化率和附加值,形成一批特色優勢產業集群。推進西雙版納雲天化勐海香米現代農業產業園項目、西雙版納雲天化種養+綠色循環經濟產業項目、雲天化東南亞境外農業產業項目等項目建設,探索糧食生產全產業鏈新模式。豐富糧食加工產品品類,加強市場培育,大力鼓勵青貯飼料、鮮食玉米及等產品加工製造,帶動州內產業發展。
4. 熱帶水果加工
結合西雙版納州豐富的自然資源、旅遊資源,大力發展鳳梨蜜、火龍果、芒果、鳳梨等熱帶水果加工,依託冷鏈做強保鮮水果、冷凍水果、速凍水果加工;拓寬水果加工鏈條,做好飲料、罐頭、果醬等高附加值產品製造;依託州內旅遊優勢,做優水果凍乾、果脯、鳳梨酥等旅遊產品製造,推動產業鏈延伸,打造熱帶水果自主加工品牌。
(六)激發“傣醫藥南藥”發展潛力
依託西雙版納獨特的資源優勢,深度挖掘具有顯著療效的傣醫藥南藥名方,鼓勵企業開展傣醫藥南藥產品研發,支持研究制定傣醫藥南藥的國家、省級製藥標準,加強與國內外科研單位、製藥集團合作,促進傣醫藥品精深加工。
推進特色中藥飲片發展。充分利用西雙版納州得天獨厚的森林資源,積極開展林下傣醫藥南藥仿生種植,實現“林藥間作,以藥養林”,依託砂仁、石斛、沉香、薏苡仁、龍血樹、腎茶、珠子草、傣百解等特色傣醫藥南藥,大力推進中藥飲片的發展。
加強傣醫藥國藥準字品種的深入研究和二次開發。鼓勵有實力的企業和科研單位合作,開展雅叫哈頓、七味榼藤子丸傣醫藥產品的臨床定位研究和二次開發;鼓勵企業通過市場化運作,提升龍血竭膠囊、珠子肝泰膠囊、雙姜胃痛丸、腎茶袋泡茶等傣醫藥南藥產品的附加值,提高市場占有率。
做大醫療機構製劑市場規模。支持43個傣醫藥醫療機構製劑推廣使用,做大市場規模;激活傣醫院的“休眠”“半休眠”品種,最佳化生產工藝、劑型,推廣臨床運用,開展百解膠囊、健胃止痛、保肝膠囊等製劑的臨床前預研究與研究。
加強健康產品的開發及產業化。加強傣醫藥南藥的產學研協同創新,開展金線蓮、腎茶新食品原料申報研究,重點開展以砂仁、辣木、諾麗、美藤果、石斛、絞股藍、藤茶等為原料的健康產品開發及產業化。
(七)推動建材製造業轉型升級
推動建材製造業轉型升級,在河道采沙採石、礦山採石制沙、新型牆材(含新型磚)、新型沙漿等建材領域,對其項目投資、生產產能、企業規模、生產設備進行限定,強化環保制約,最佳化產能布局,提升生產要素配置,主動壓減競爭力不強的過剩產能,推動建材製造產業轉型升級。支持建材企業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以品種質量、節能降耗、環境保護、裝備完善、安全生產、“兩化”融合等為重點,大力推進技術改造。推動建材產業規模化、管理現代化、裝備自動化、生產標準化。積極拓展建材行業發展新業態,支持建材生產與技術研發、工程一體化建材承包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融合發展,支持新型牆材、預拌混凝土等建材企業開展對外合作,積極開拓國外市場。到2025年末,力爭培育新型牆材產業主導企業6-7戶,培育預拌混凝土產業主導企業8-10戶,力爭綜合產值突破20億元。
(八)搶抓進出口加工業發展機遇
推動東部產業加工區、加工貿易園區建設,在進一步擴大中老緬泰經濟走廊的開放合作的同時,不斷提高西雙版納州製造業生產技術水平和能力,促進經濟發展。推動東部產業轉移,在口岸周邊建立出口加工區,提供方便、優惠的出口待遇,瞄準鐵路沿線境外的越南、寮國、泰國、高棉、馬來西亞等國家需求,重點發展機車輪胎生產,機電、汽車組裝等製造業。
(九)加快信息產業融合發展
加快西雙版納州信息產業基礎設施的布局和發展,推進西雙版納州資源數位化、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位化,進一步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其他產業的融合,促進西雙版納州產業的轉型升級。
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加大5G、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強“網際網路+”時代的網路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與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信息安全機制等全面深度融合,提升數據套用能力。
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融合發展。加快製造業企業數位化改造,加速製造業生產方式和企業形態變革,支持發展工業研發設計、生產製造、經營管理、行銷服務等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工業軟體產品及套用解決方案,培育一批工業APP。
加強智慧城市建設。依託物聯網、移動互聯、遙感等信息化技術,全方位提升城市的自我感知能力。完整、深入地呈現西雙版納經濟和社會運行狀態,為城市管理治理的科學決策和精準調度搭建綜合指揮平台,提供實時的監控、分析與決策,實現對城市和區域的所有要素和事件的智慧型化管理。
五、主要任務
(一)實施園區轉型升級工程
貫徹落實《中共雲南省委雲南省人民政府關於<雲南省各類開發區最佳化提升總體方案>的通知》(雲委發〔2020〕287號)檔案精神,加快各類園區最佳化提升及園區產業承載能力建設,以普洱茶加工為主導產業,依託精製茶骨幹企業,以技術領先、關聯度高、帶動力強的重大項目,提檔升級勐海工業園區,依託泛亞鐵路線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發展特色農林產品精深加工產業、傣醫藥(植物藥)民族醫藥大健康產業、外向型物流合作產業,全面提升西雙版納保健品園區,充分發揮勐臘(磨憨)開發開放試驗區、中老磨憨-磨丁經濟合作區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全面參與中老、中緬、中老泰經濟走廊建設,全力推進國際橡膠產業園建設,形成生產、加工、倉儲、物流、銷售的全產業鏈,積極推進浙商產業園區、松江產業園區建設,按照“高端、高質、高效”的發展思路,鼓勵招商引資項目和產業轉移企業入駐園區,實現產業鏈對接、延伸,提升產業縱向延伸和橫向拓展能力。引導人才、技術、資金等要素向產業園區、生產基地等平台和載體轉移與聚集,推動產業集聚區製造業向研發設計、倉儲物流、行銷推廣、品牌建設和系統集成等方面延伸,處理好生產空間布局與集約化的關係,推進產業從分散布局轉向融合集群,提高園區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配套服務能力。到“十四五”末,全州工業園區工業總產值突破220億元;西雙版納保健品園區、勐滿國際橡膠產業園爭取列入省級工業園區。
(二)實施產業創新驅動工程
建設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和科技孵化器,推進產業共性技術、關鍵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為提升製造業新技術和新產品開發能力提供支撐。強化企業自主創新和科技投入的主體地位,以提升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為主攻方向,支持骨幹企業建立企業技術中心,培育一批創新企業和自主品牌。大力推廣標準化戰略,支持龍頭企業參與相關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的制定,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壯大一批行業龍頭企業,建立一批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培育一批創新型企業,以創新型企業引領產業轉型升級。
(三)實施產業鏈延鏈補鏈強鏈工程
著力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推動供應鏈、金融鏈、政策鏈多鏈融合,加快培育天然橡膠、普洱茶、綠色食品等標誌性產業鏈,制定產業鏈行動方案,“一鏈一策”制定產業鏈發展政策措施,加強產業鏈招商,緊盯產業鏈核心企業和配套企業,引進一批產業鏈關鍵環節、投資規模大、科技含量高、發展前景好的重大項目。支持建設一批對全州工業高質量發展具有示範引領作用的產業鏈延鏈補鏈強鏈重大項目。
(四)實施綠色化改造工程
貫徹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發展要求,加強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管控,分類推進行業節能降耗工作,強化綠色發展理念,圍繞資源利用效率和清潔生產水平提升,以傳統製造業綠色化升級改造為重點,以資源循環利用綠色發展為牽引,以試點示範為抓手,加快構建綠色工業體系,推動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和綠色供應鏈全面發展。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能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建立工業綠色發展長效機制,積極推進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和推廣套用,努力實現工業高效清潔低碳循環和可持續發展。力爭“十四五”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累計下降15%,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10%。
(五)實施重大技術革新工程
加快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新材料提升競爭力的全方位技術革新,加快重大產業升級、產品結構最佳化、裝備水平提升、產業鏈延伸、創新能力提高、工業綠色發展和“兩化”深度融合等項目建設工程,推廣套用自動化、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等先進制造系統,強化技術改造與技術引進、技術創新的結合,突破共性關鍵技術及其產業化套用。
(六)實施企業培育工程
加快工業項目投產納規,推動規下工業企業“小升規”,穩住存量規上工業企業“防退規”持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鼓勵三次產業中工業生產活動占比較大的企業納入工業統計範圍,引導涉工企業轉化,到2025年,力爭全州規上工業企業達到170戶。招引一批國內製造業領軍企業,培育一批產業鏈領航企業,培育國家級、省級一批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國家級、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雲南省專精特新“成長”企業。支持大企業聯合中小企業,推動供應鏈整合和創新能力共享,推動形成大中小企業梯度成長和融通發展的格局。
(七)實施新一代信息技術套用工程
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套用,充分運用雲計算和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物聯網等技術,深入開展信息政務、信息公共服務、“智慧+”服務、信息網路平台等領域服務平台建設。鼓勵發展新零售、新電商等新興業態,通過網際網路信息技術及物流網路體系,匯聚大量的市場供求信息,降低經營成本,減少信息不對稱等帶來的交易成本,支撐西雙版納州實體經濟的發展,開闢就業增收新渠道,為西雙版納州產業發展提供新動能。
六、保障措施
(一)強化要素保障
劃定工業用地保護紅線,將重點工業企業和重點招商項目用地計畫納入國土利用空間規劃,精準保障工業用地。強化工業園區功能性基礎設施建設,補齊園區信息安全、網路傳輸等建設短板,提升園區綜合承載能力。加強對入園企業的發展引導,支持企業建設企業技術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實驗室等創新研發機構。加快推進南方電網和農墾電網“一張網”改造,優先保障工業企業及項目用電。組織實施一批企業重點信息化項目,支持鼓勵企業實施信息化建設,全力推進兩化融合。
(二)強化政策導向
建立更加完善的政策體系和重點產業扶持機制。由各級政府領導牽頭,積極向上級部門爭取資金扶持,建立與金融機構定期協調機制,對中小微企業的增資擴產、公共服務平台建設、中小企業服務機構、金融機構合作項目大力扶持。資金重心向重點產業、項目偏移,綜合運用財政、金融等政策,引導社會資金優先投向西雙版納州工業發展的重點領域、薄弱環節。整合本級財政資金,對橡膠新材料、生物醫藥(傣醫藥南藥)等新興產業進行財政支持,加大對本土企業自主創新產品的支持力度,建立工業發展長效激勵機制。
(三)加強招商引資
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完善吸引投資的體制機制,進一步創新招商模式,實行精準招商。依託西雙版納州優勢產業和特色園區,建立有效的招商引資機制和渠道,形成政府推動和園區自主相結合的共同招商局面。推進開放載體和配套服務設施建設,積極承接國內外重大產業轉移,注重招大引強與招才引智相結合,整體引進與柔性引進相結合,促進相關產業迅速崛起、發展壯大。強化與周邊市(州)的產業分工合作與相互配套,加快推進產業聚集,以骨幹企業為紐帶,篩選包裝一批可信度高、吸引力強的產業配套項目,帶動優勢產業上下游及相關配套企業聚集,形成工業園區支撐配套的產業協作體系。
(四)推進品牌建設
立足優勢產業現狀,提升品牌競爭力,帶動和促進產業品牌最佳化升級。充分利用市場機制,不斷放大各類政策、資金的引導和扶持作用,完善品牌建設激勵,加大對優勢產業企業的培育力度,著力培育一批優勢企業和優勢產品,顯著提升西雙版納州企業在市場分工中的地位。充分發揮優勢企業在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中的主力軍作用,樹立企業品牌意識,突出特徵,強調提升產品知名度和服務質量,實行差異化戰略。整合內外資源,通過打造指導、培訓、保護、宣傳、服務五大平台,不斷提升品牌發展水平,構築品牌區域比較優勢,打造一批公共區域品牌、產品品牌,進一步制定完善激勵政策和措施,鼓勵產業品牌建設。
(五)壯大人才隊伍
壯大企業領軍人才、聚集“高精尖”人才、培養急需緊缺技能人才,構建多層次人才支撐體系。以提升人才素質為核心,以調整人才結構為主線,以最佳化人才環境為重點,培養適用人才,利用區位、氣候等優勢,以候鳥等方式柔性引進急需人才,儲備未來人才。深化改革、創新機制,造就層次分明、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企業人才隊伍。重點抓好人才隊伍建設,圍繞企業經營、管理和科技創新需要,加快培養造就一支經營管理人才隊伍,著力提高戰略決策能力、經營管理能力、企業創新能力和應對複雜局面的能力。依託科研院所、高校、重點項目和重點產業,培養造就和留住掌握核心技術的高層次人才。加速培養知識技能型、技術技能型、複合技能型人才,逐步建立起一支技能人才隊伍。
解讀
一、出台背景
按照《西雙版納州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西雙版納州“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方案的通知》和《雲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辦公室關於印發雲南省“十四五”工業和信息化發展規劃編制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編制《西雙版納州“十四五”工業和信息化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二、意義作用
《規劃》總結了“十三五”時期全州工業和信息化工作取得的成效,分析研判“十四五”時期面臨的新形勢、新問題、新任務,對西雙版納州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及雲南省發展戰略,促進西雙版納州工業和信息化最佳化結構、轉型升級、創新引領、提質增效,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三、主要內容
《規劃》共6章,主要包括:發展基礎、面臨的新形勢、總體目標、重點發展方向、主要任務、保障措施。
(一)發展基礎。“十三五”期間,西雙版納州堅持以供給側改革為主線,培育產業為重點,落實政策為核心,統籌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工作,全州工業經濟穩步發展、工業投資逐步擴大、園區建設不斷完善、民營經濟持續壯大、技術創新成效明顯、通信基礎設施建設初見成效,產業規模進一步壯大,發展質量進一步提升,工業和信息化發展基礎得到夯實。
(二)面臨的新形勢。“十四五”期間,“一帶一路”、RCEP協定、長江經濟帶、新一輪西部大開發、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等戰略及政策的疊加實施,為西雙版納州成為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前沿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全省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速,萬億級、千億級產業加速布局,特別是中老鐵路的通車,將為西雙版納州工業產業和數字產業帶來強大的動能。
(三)總體目標。提出“十四五”時期全州工業和信息化工作發展思路、總體目標、主要任務,力爭在“十四五”末,我州工業增加值占全州GDP比重較“十三五”時期提高10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以上;規模以上企業達到170戶;全州工業園區工業總產值突破250億元;推進通信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信息技術與製造業融合發展,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我州產業層次更上一個新台階。
(四)發展重點方向。提出“十四五”期間工業和信息化八大重點發展方向:全面推進天然橡膠全產業鏈基地建設,推進普洱茶綠色化加工產業高質量發展,構建肉牛加工全產業鏈發展體系,推進能源產業穩步發展,加快綠色食品製造業突破性發展,激發“傣醫藥南藥”發展潛力,推動建材製造業轉型升級,搶抓進出口加工業發展機遇。
(五)主要任務。通過實施園區轉型升級、產業創新驅動、產業鏈延鏈補鏈強鏈、綠色化改造、重大技術革新、企業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套用等六大工程,提升產業承載能力,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最佳化產業結構,提升產業層級,為西雙版納州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提供新動能。
(六)保障措施。強化要素保障、政策導向、招商引資、品牌建設和隊伍建設,劃定工業用地保護紅線,將重點工業企業和重點招商項目用地計畫納入國土利用空間規劃,精準保障工業用地,建立有效的招商引資機制和渠道,提升品牌競爭力,培育技能人才隊伍,形成更加完善的政策體系和重點產業扶持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