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為深入貫徹落實《雲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雲南省“十四五”產業園區發展規劃的通知》(雲政辦發〔2022〕76號,以下簡稱省規劃)精神,進一步推動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結合我州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實王寧書記調研西雙版納指示要求,落實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精神及州第九次黨代會、州委九屆四次全會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堅持低碳化、集群化、數位化、高端化方向,推進產業富州建設,統籌園區產業布局,完善管理機制、突出創新驅動、推動綠色發展、強化招商引資,形成優勢互補、產業聯動、區域協同、錯位發展、鏈條完備的高質量發展格局,將園區打造成為產業強州的主引擎、經濟發展的增長極、改革開放的先行區、創新驅動的引領區和高水平營商環境的示範區。
(二)基本原則
堅持規劃引領、統籌發展。發揮規劃對全州園區發展的統籌引領作用,強化對產業發展和空間布局的引導;加強規劃銜接,突出各級各類園區總體規劃指導作用,確保園區科學有序發展。
堅持創新驅動、高端發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持續增加科技研發投入,支持和鼓勵企業自主創新,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和高端人才引進;打造特色化高端園區,主動參與全球、全國、全省產業分工,建立新優勢,搶占新市場。
堅持節約集約、綠色發展。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導向,加快資源、能源節約集約循環利用,加強用地、用能管理,促進工業企業向綠色低碳方向轉型升級,提升園區綠色發展水平。
堅持深化改革、開放發展。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完善園區管理體制,最佳化營商環境,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創新招商引資方式,提升園區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水平。
堅持聚焦重點、集群發展。以產業集群化發展為目標,以延鏈補鏈強鏈為重點,突出主導產業,強化鏈主企業帶動,加快上下游產業配套,推動生產要素跨區域流動,促進產業向園區集中、要素向園區流動。
(三)發展目標
經濟規模顯著提高。到2025年,力爭園區工業總產值占全州比重提高10個百分點,園區營業收入年均增長15%左右。培育打造營業收入超100億元園區1個以上,工業企業數量、州級以上龍頭企業數量實現翻番。
質量效益全面提升。到2025年,園區產業集聚效應不斷增強,產業分工明確、產業鏈互補的特色產業集群基本形成。各園區主導產業營業收入占全部營業收入的60%以上,主導產業在國內和國際產業鏈中競爭力顯著增強,力爭培養出細分領域或行業的“領頭羊”企業。產業、產品高端化發展取得明顯進步,橡膠、普洱茶、生物醫藥(傣醫藥)、熱帶水果等重點產業全產業鏈格局基本形成。樹立“以畝產論英雄”導向,國家級、省級、州級園區畝均營業收入分別不低於600萬元、400萬元、300萬元。
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到2025年,創新發展能力穩步提升,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實現翻番。國家級和省級工程研究中心力爭達到5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占營業收入比重達到2%以上,園區研發經費支出年均增長15%以上。
綠色發展全面加強。到2025年,園區綠色低碳發展格局初步構建,工業企業向綠色低碳方向轉型升級取得明顯成效,力爭創建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循環化改造園區、國家低碳工業園區試點、綠色園區以及省級綠色低碳示範產業園區,園區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水耗逐年下降,污水集中治理率、固體廢物綜合處置率均達100%。
開放水平顯著提升。到2025年,以國家級園區為帶動,全面提高園區對外開放水平。雲南勐臘(磨憨)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建設取得明顯成效,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15%左右,國際產能合作取得重大突破,園區產業聯動和協同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
管理機制不斷健全。到2025年,園區組織管理、規劃編制、監測評價等體系全面建立,與園區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管理機制不斷健全。“放管服”改革持續深化,投融資水平不斷加強,招商引資成效顯著。
到2035年,園區發展質量效益全面提升,產業布局進一步最佳化,產業關聯性、集聚性顯著增強,形成橡膠、普洱茶、生物醫藥(傣醫藥)、熱帶水果等一批在全國有影響力的特色產業集群,園區實現錯位發展、差異化競爭。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格局全面形成,多元化運營園區模式全面建立,支撐園區高質量發展的管理機制更加健全。
二、發展布局
(一)園區空間布局
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為基礎,以“三線一單”為約束,圍繞以中老鐵路為縱軸、輻射帶動周邊發展的沿邊開放立體化發展新格局,以資源、交通等要素布局為基礎,以產業、城鎮、人口協調發展為導向,構建與全州區域經濟相協調的“一軸兩翼”園區發展空間布局。
1.“一軸”。以泛亞鐵路中線、昆曼大通道為發展軸線,依託中老鐵路、昆曼高速、瀾滄江·湄公河3條對外通道,以雲南勐臘(磨憨)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為核心,帶動西雙版納工業和信息化產業集聚區,利用內聯外通的交通和口岸優勢,強化招商引資和對外開放,積極發展進出口貿易加工、倉儲商貿物流等外向型產業,打造面向大湄公河次區域產業對接和合作前沿陣地、泛亞中線重要的進出口加工基地,助推沿邊開放。
2.“兩翼”。依託勐海產業園區和雲南勐臘(磨憨)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勐滿、勐侖、勐捧等集鎮,圍繞以橡膠、普洱茶為重點的特色農林產品加工產業,發揮氣候和資源優勢,推動優勢產業集群化、規模化發展,打造特色產業集群,建成全省重要的生態產品、綠色食品生產和加工基地,助推工業發展。
(二)重點產業布局
結合西雙版納參與全球、全國及全省產業鏈現狀,立足產業基礎,圍繞資源優勢和市場需求,堅持全州“一盤棋”統籌布局,培育優勢產業集群,推動產業鏈上下游配套、集群化和全產業鏈發展,最佳化園區重點產業布局。
1. 橡膠產業。以雲南勐臘(磨憨)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為核心布局發展,圍繞天然橡膠生產基地提質改造、良種繁育能力研究、初加工產能最佳化、精加工水平提升、進口儲備能力建設等環節,重點發展高端用膠、濃縮乳膠等高級初加工產品,鼓勵發展醫療用品、勞保用品、床上用品等精深加工產品及高端橡膠木製品,統籌推進橡膠全產業鏈發展,建設國家級橡膠產業基地。
2. 普洱茶產業。以勐海產業園區為核心布局發展,錨定“中國最優、世界一流”的發展目標,加快茶產業全產業鏈發展,推進普洱茶產地標誌化、品種標準化、企業品牌化、產品綠色化、消費便捷化,積極研發精製茶等養生保健食品,推進普洱茶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打造普洱茶加工交易中心和茶文旅融合發展示範區。
3. 其他綠色食品產業。發揮西雙版納資源優勢,結合“一縣一業”,統籌發展綠色食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綜合利用加工,促進產業差異化發展。聚焦熱帶水果、肉製品、製糖等打造精深加工標誌性產業鏈,大力發展火龍果、柚子等特色果種,打造完整的肉牛進口加工產業體系,鞏固蔗糖產業規模,將產業延伸到高附加值領域,進一步做強“綠色食品牌”。其中,熱帶水果產業以雲南勐臘(磨憨)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西雙版納工業和信息化產業集聚區為重點布局,肉製品產業以雲南勐臘(磨憨)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為重點布局,製糖產業以雲南勐臘(磨憨)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勐海產業園區為重點布局。
4. 數字經濟產業。在全州各類產業園區開展數位化園區建設,推動新型基礎設施與傳統基礎設施統規統建,夯實數字基礎設施發展基礎,促進傳統產業數位化轉型、數位化產業發展,實施園區數位化升級改造,推進“智慧園區”建設工程,鼓勵數字經濟企業向產業園區聚集,推進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在各類產業園區實現特色化、集群化發展。
5. 生物醫藥(傣醫藥)產業。以西雙版納工業和信息化產業集聚區為重點布局,依託西雙版納豐富的生物資源,整合科研機構、高等院校、龍頭企業,統籌推進傣藥種質保護、野生馴化及品種繁育能力建設,促進傣醫藥產品及大健康產品研發創新,推動傣藥經典名方從院內製劑向國藥準字轉化,形成完整的生物醫藥(傣醫藥)產業集群。
6. 口岸經濟產業。以雲南勐臘(磨憨)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為重點布局,加強口岸基礎設施建設,提升通關便利化水平,提升口岸綜合能力,積極發展落地加工、跨境電子商務、跨境旅遊、邊境貿易等口岸特色產業,完善交通物流基礎設施,吸引進出口、外資企業向園區集聚,支持園區大力開展外貿業務,提高園區開放水平。
7. 文旅康養產業。加強各類產業園區與周邊城市(城鎮)充分銜接,推動城市(城鎮)文旅康養、公共服務功能向園區延伸,為園區提供旅遊產品和公共服務。聚焦全產業鏈培育“旅遊+”新業態,實現三產單一發展向一二三產融合疊加創新轉型,推進文旅商康農茶林融合發展,助推輻射南亞東南亞的世界旅遊名城建設。
三、主要任務
(一)理順園區管理機制
堅持規劃引領,理順管理機制,創新運營模式,落實監測評價體系,為園區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的制度基礎。
1. 強化頂層設計。各園區管理機構承擔組織編制和實施園區總體規劃的主體責任,主動落實和銜接省、州、縣(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多規合一”的園區總體規劃。園區四至範圍應符合屬地縣(市)國土空間規劃對空間管控的要求,確保在底圖底數、三條控制線等方面取得一致,並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管理。園區總體規劃編制(修編)時同步依法組織開展規劃環境影響報告書編制及審查工作。(責任單位:州自然資源局、州生態環境局,各縣、市人民政府,各園區管委會)
2. 健全管理機制。構建發展改革、工業和信息化、商務等部門各負其責、協同高效的管理機制。理順園區管理機構與屬地政府權責關係,強化園區經濟功能定位,把加快產業發展、培育市場主體、最佳化營商環境作為主要任務。充分依託屬地政府開展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和市場監管,穩妥推進社會事務管理職能移交。完善園區財政預算管理和獨立核算機制,在依法合規的前提下,探索建立完善園區與地方財政收入分享機制,探索實施激勵補助和土地收益按比例返還,用於園區建設和產業發展。適時推動州級管理審批許可權下放,在符合法律法規的前提下,鼓勵將園區規劃建設、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土地開發管理、環評審批等管理許可權授權或委託園區管委會行使。支持各園區積極推進差異化的人事和薪酬制度改革,逐步推行身份檔案制、人員聘任制、競爭上崗制、績效工資制改革,適度推行激勵性的收入分配製度,將個人收入與崗位、業績考核掛鈎,激勵幹部擔當作為。(責任單位:州發展改革委、州工業和信息化局、州商務局、州財政局、州自然資源局、州住房城鄉建設局、州生態環境局、州委組織部、州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各縣、市人民政府,各園區管委會)
3. 探索多元化開發模式。創新政府推動、企業運營、市場運作、多元投入的開發模式,在符合國家有關規定的前提下,探索把園區建設、招商、運營、管理服務委託給市場主體進行市場化運作,實行“黨工委(管委會)+事業單位+企業”或“黨工委(管委會)+企業”的管理模式。積極探索將園區公共服務、基礎設施項目建設運營等事務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等模式交由市場主體承擔,鼓勵社會資本獨立或與政府共同興辦、運營特色園中園。充分發揮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在各類園區建設運營中的投融資、產業培育、資本運作的功能作用,依託各類產業基金,擔當園區全產業鏈、全生命周期、全要素運作的招商戰略運作平台,促進投融建管營一體化高質量發展。鼓勵國有資本與社會資本合作,探索引入專業第三方運營建設公司或由社會資本出資成立園區平台運營公司,提高園區運營管理水平。(責任單位:州財政局、州國資委、州投資促進局、州發展改革委,各縣、市人民政府,各園區管委會)
4. 創新園區投融資機制。鼓勵園區嘗試設立產業投資基金、創業投資基金、股權投資基金,支持園區開展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試點。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在園區設立信貸融資等功能的分支機構。探索設立園區企業融資風險分擔資金池,建立園區信貸風險共擔機制。鼓勵融資擔保機構加大對園區基礎設施類項目的融資擔保力度,積極為符合條件的項目提供貸款擔保和發行債券擔保。支持符合條件的國家級園區的投資、建設、運營主體申請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發行債券融資。(責任單位:州財政局、州金融辦、西雙版納銀保監分局,各縣、市人民政府,各園區管委會)
5. 落實監測評價體系。執行全省統一的園區統計體系和報表制度,配合省級建設園區發展監測平台、編制園區“產業地圖”。按照全省各類園區評價辦法的要求,加強園區發展情況監測分析,做好定期評價與動態管理,強化結果運用。(責任單位:州統計局、州發展改革委、州財政局,各縣、市人民政府,各園區管委會)
(二)完善園區功能配套
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適度超前的原則,統籌園區與周邊區域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基礎設施“七通一平”,完善公共服務配套。
1. 完善園區基礎設施。加快園區內部道路建設,打通“一園多片區”之間快速連線通道。完善能源設施建設,推進變電站及智慧型電網建設,鼓勵建設天然氣輸配系統、分散式能源系統。完善供水管網建設,加快管網升級改造,提高園區供水保障能力;科學布局排水和污水處理體系,確保每個獨立片區具備污水處理能力,推進雨污分流和管網清淤,建設園區防洪排澇系統,探索打造海綿型園區。全面推廣綠色建築,鼓勵實施“零增地”技術改造,推廣套用訂單式、裝配式標準化廠房,支持兩層以上、統規統建的工業標準廠房建設。實施園區淨化、綠化、美化,加強園區風貌管控。加快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因地制宜配套建設大宗物資運輸場站、智慧型立體倉庫、貨物配載中心等設施,積極發展冷鏈物流智慧型監控與追溯平台,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切實降低企業物流成本。嘗試推動鐵路專用線進園區,加快園區與中心城區(城鎮)、交通物流樞紐的連線道路建設。(責任單位:州住房城鄉建設局、州發展改革委、州能源局、州工業和信息化局、州商務局、州交通運輸局,各縣、市人民政府,各園區管委會)
2. 加快數位化園區建設。將新型基礎設施和傳統基礎設施統籌融合,同步規劃、建設和使用。著力推進5G網路規模化部署,支持園區圍繞產業發展需求打造5G精品示範網路和“5G+”套用場景,推動園區骨幹通信網路、數據中心、計算平台等信息通信基礎支撐的IPv6改造。積極開展數位化轉型培育行動,加快工業網際網路發展,推進企業“上雲用數賦智”,開展標識解析節點等項目建設。圍繞綠色食品加工等重點產業實施網路化、數位化、智慧型化改造工程,鼓勵建設數字產業創新中心、智慧型工廠、智慧型車間。實施園區數位化升級改造,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園區深度融合,推進園區智慧型管理信息系統建設,提高公共信息、技術物流等智慧化服務水平。(責任單位:州委網信辦、州發展改革委、州工業和信息化局,各縣、市人民政府,各園區管委會)
3. 加快推動產城融合發展。加強園區交通、能源、信息、物流等基礎設施與周邊城市(城鎮)充分銜接、共建共享。最佳化園區功能布局,科學合理分配產業、居住、公共服務和生態用地。推動城市(城鎮)公共服務設施向園區延伸,為園區提供教育、醫療、文化、社區、社會保障等各類服務設施,探索建設“鄰里中心”,實現城市功能與產業功能的有機融合。鼓勵有條件的園區完善功能,開展城市功能區轉型試點,發展為城鎮重要功能的承載區。學習昆明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全國“兩業”融合試點、玉溪、普洱國家級產城融合示範區試點優秀經驗,探索融合發展新業態新模式,推進產城融合發展。(責任單位:州住房城鄉建設局、州發展改革委、州工業和信息化局、州教育體育局、州衛生健康委、州文化和旅遊局,各縣、市人民政府,各園區管委會)
(三)增強園區創新能力
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加快科技創新平台和創新創業服務體系建設,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著力提升園區集聚創新要素能力,打造創新驅動的引領區。
1. 加強科技創新平台建設。加強橡膠、綠色食品、生物醫藥(傣醫藥)等產業和節能減排領域創新試驗力度,積極爭取在園區布局建設國家級和省級“雙創”示範基地、工程研究中心和省重點實驗室,培育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利用現有園區存量資源探索發展返鄉入鄉創業園。到2025年,力爭全州園區實現省級及以上工程研究中心全覆蓋。(責任單位:州科技局、州發展改革委、州工業和信息化局,各縣(市)人民政府,各園區管委會)
2. 加速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推動建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平台、技術產權交易平台、研發設計服務平台、智慧財產權服務平台等園區公共服務平台。圍繞重點產業,以“揭榜制”等方式組織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套用,攻克制約產業發展和轉型升級的關鍵核心技術。引導園區與高校、科研院所加強合作,共建科研基地,積極爭取承擔國家級和省級重大科技計畫項目,推動產教融合。積極落實支持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有關政策,強化智慧財產權保護,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到2025年,力爭在橡膠、綠色食品、生物醫藥(傣醫藥)等產業領域實現一批科技成果的順利轉化。(責任單位:州科技局、州教育體育局,各縣、市人民政府,各園區管委會)
3. 加快促進創新主體集聚。落實高新技術企業“三倍增”行動計畫要求,著力提升園區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和質量,建立健全高新技術企業資料庫和培育後備庫。積極打造新領軍者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細分領域“單項冠軍”企業,引進和培育一批產業鏈主導型企業和龍頭骨幹企業。實施“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培育計畫。支持入園企業建設企業研究院、企業技術中心等各類研發機構。支持領軍企業聯合行業上下游、產學研用力量組建創新聯合體。支持創新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為創新重要發源地。鼓勵對科技型企業生產的首台(套)創新產品實行政府首購和訂購。落實好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減免、小微企業普惠性稅收減免等政策。(責任單位:州科技局、州工業和信息化局、州投資促進局、州財政局、州稅務局,各縣、市人民政府,各園區管委會)
4. 加強創新人才培引。落實“優勢產業人才集聚行動”、“高層次人才引進計畫”和“高層次人才培養支持計畫”等,搭建人才發展平台,大力引進和培育“高精尖缺”優秀高層次人才和高層次創新創業團隊參與園區項目建設和企業發展。支持科技人員攜帶科技成果在園區孵化和培育科技型創業團隊和初創企業。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與園區企業掛鈎合作,開展“雙向兼職”,實行“雙導師”制,設立“創新崗”。聚焦園區重點產業鏈和“鏈主”企業發展需求,建立園區人才需求信息庫,鼓勵建立人才服務工作站。賦予重點產業鏈“鏈主”企業高層次人才自主認定權,認定的高層次人才納入州級人才計畫。暢通企業專業技術人才職稱評審通道,按規定下放產業人才職稱評審權。到2025年,力爭每個重點行業有3—5名國內行業領軍人才。(責任單位:州委組織部、州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州科技局,各縣、市人民政府,各園區管委會)
5. 最佳化園區創新環境。健全科技成果科學評估和市場定價機制,探索深化股權激勵改革。推動企業開展智慧財產權規範化建設工作,培育智慧財產權優勢、示範企業。引導金融機構在園區設立科技金融分支機構。鼓勵有條件的園區內設科技創新管理部門、申報國家智慧財產權試點示範園區、建設科技金融創新發展示範區等。(責任單位:州市場監管局、州知識產權局、州科技局、人民銀行西雙版納州中心支行、西雙版納銀保監分局,各縣、市人民政府,各園區管委會)
(四)加快園區綠色發展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強化“三線一單”約束,完善綠色發展機制,推動園區向綠色化、低碳化、循環化轉型,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的工業體系。
1. 推動傳統產業綠色化改造。運用先進適用技術和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動橡膠、綠色食品、生物醫藥(傣醫藥)等產業技術升級、設備更新和綠色低碳改造。嚴格執行能源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標準,建立園區生態環境準入清單和高耗低效整治企業清單,利用環保、質量、安全、技術等綜合標準依法依規推動傳統製造產業淘汰落後產能,嚴格落實產能等量或減量置換要求,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加強“散亂污”企業處置,依法依規採取關停取締、限期搬遷、停產整治等方式分類施治。最佳化產品結構和產能布局,引導企業開發高性能、高附加值、綠色低碳的新產品,推動全州綠色製造產業發展。(責任單位:州發展改革委、州工業和信息化局、州生態環境局,各縣、市人民政府,各園區管委會)
2. 促進園區資源綜合利用。加快編制園區循環化改造方案,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到2025年,具備條件的園區全部實施循環化改造。加強園區水資源循環利用和工業廢水處理回用,實施水資源梯級最佳化利用和廢水集中處理回用,推動工業企業節水減排。最佳化能源供應結構,推廣天然氣、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套用,開展清潔能源替代改造,提高能源利用管理水平。支持園區企業通過電力市場化交易等方式,逐步實現園區全綠電供應,對參與綠電交易的企業,提供綠色用電憑證。結合行業、產品、工藝用能需求,規劃設計能源梯級利用技術方案。推行清潔生產,促進原材料和廢棄物源頭減量。加強資源深度加工、伴生產品加工利用、副產物綜合利用,加快建設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基地,探索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區域協同發展新模式,提高固體廢物綜合利用能力,確保固體廢物綜合處置率達到100%。(責任單位:州發展改革委、州能源局、州工業和信息化局、州生態環境局、州住房城鄉建設局,各縣、市人民政府,各園區管委會)
3. 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把園區節約集約用地與產業結構升級、最佳化資源配置、提升土地使用效益緊密結合起來,加快轉變土地資源觀念、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管理方式,強化節約集約用地理念。鼓勵用地企業在符合規劃的前提下,通過廠房加層、廠區改造、內部用地整理、地下空間利用等途徑提高土地利用率。對現有工業用地在符合規劃和安全生產要求、不改變原用途的前提下,提高工業用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積率,不再增收土地價款。嚴格執行土地出讓制度和用地標準、國家工業項目建設用地控制指標,加大對批而未供、閒置土地以及低效用地的處置力度,積極推進“殭屍企業”土地資產處置工作,促進園區存量用地二次開發,按照省級要求做好園區土地集約利用評價工作。(責任單位:州自然資源局、州工業和信息化局,各縣、市人民政府,各園區管委會)
4. 建設綠色低碳園區。推動實施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國家低碳工業園區試點、綠色園區等創建工程。嚴格落實雲南工業碳達峰行動計畫,爭取創建雲南省綠色低碳示範產業園區,探索建設零碳產業園區。支持園區圍繞產業綠色發展、生態環境治理等領域,培育一批綠色技術創新龍頭企業,支持企業創建綠色技術工程研究中心等。積極發展綠色金融,推廣綠色信貸,創新金融制度,引導和激勵更多社會資本投入綠色產業領域。(責任單位:州發展改革委、州工業和信息化局、州生態環境局、州財政局、人民銀行西雙版納州中心支行、西雙版納銀保監分局,各縣、市人民政府,各園區管委會)
5. 強化園區環境污染治理。完善園區污水集中處理配套設施和管網建設,提高污水收集和處理能力,確保污水集中收集處理率達到100%(含特殊污染物的污水除外)。推進污水集中處理設施線上監測設備安裝,實現與生態環境部門的監控設備聯網。強化園區沿河沿江區域水環境監測和綜合治理,規範管理入河排污口。加強重點排污企業監管,做好固廢等重點污染物的監測和處理。加強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將建設用地土壤環境管理要求納入國土空間規劃和供地管理,實現建設用地污染地塊安全利用。加強大氣污染防治,實施重點行業提標改造。積極套用物聯網、大數據和雲計算等信息技術,實現污染物排放動態監管全覆蓋。培育或引入綠色製造服務機構,鼓勵行業協會、科研院所、第三方服務機構、金融機構等共同參與,探索統一規劃、統一監測、統一監管、統一運營的園區環境第三方治理服務模式。(責任單位:州生態環境局、州住房城鄉建設局、州自然資源局,各縣、市人民政府,各園區管委會)
6. 加強園區安全生產。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失職追責”要求,建立健全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工作機制,強化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加大執法檢查力度。加強園區規劃、建設、運營安全管理,嚴格執行安全設施“三同時”制度。嚴格執行安全生產和環境保護所需的防護距離要求。健全風險分級管控和安全生產事故隱患排查治理體系雙重預防工作機制,開展園區安全風險評估工作,提升安全生產管理水平,推進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建立健全園區消防安全體系,完善公共消防設施。建立健全災害預警預報系統、防災指揮系統、避難場所等綜合防災應急保障系統,提高園區綜合防災保障能力。(責任單位:州工業和信息化局、州生態環境局、州應急局、州地震局、州氣象局、州消防救援支隊,各縣、市人民政府,各園區管委會)
(五)推動園區開放發展
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強化跨境、跨區域、跨園區協同發展,打造一流營商環境,提升園區開放發展水平。
1. 提升園區開放合作水平。吸引進出口、外資企業向園區集聚,支持園區大力開展外貿業務,推進雲南勐臘(磨憨)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企業到境外開展國際產能合作、資源開發、銷路拓展等,培育建設國際產業合作園區。積極做好東部沿海省份產業轉移承接工作,依託各類園區和開放平台,主動承接綠色食品等下游產業。找準融入“大循環、雙循環”切入點,吸引發達省份和周邊國家生產要素到園區集聚,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發展水平,積極參與國內分工和國際合作。(責任單位:州商務局、州發展改革委、州工業和信息化局,各縣、市人民政府,各園區管委會)
2. 推動園區與自貿區聯動發展。積極學習借鑑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經驗,推動各類園區與自由貿易試驗區建立聯動協作發展機制,抓住建設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聯動發展創新區的機遇,鼓勵開展平台、產業、項目、人才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推動產業優勢互補、協調聯動、錯位發展。(責任單位:州商務局、州發展改革委,各縣、市人民政府,各園區管委會)
3. 推動園區跨區域協同發展。建立完善協同發展機制,推動各類園區良性競爭、合作共贏。打破行政區劃限制,按照全州產業總體布局,結合產業鏈強化園區企業之間、園區之間、區域之間協同發展、鏈式發展,推動實現優勢互補發展。學習雲南保山產業園區“園中園”建設模式,圍繞合作雙方共同協商合作模式、效益分配、招商引資、項目審批、安全管理、資金保障等方案,與上海、浙江、廣東等地區探索“合作共建”、“飛地經濟”等跨區域協同發展模式,爭取發達省份在西雙版納建立產業園區。(責任單位:州投資促進局、州發展改革委、州工業和信息化局,各縣、市人民政府,各園區管委會)
4. 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各園區抓緊制定發布產業準入清單和項目準入標準,全面推行企業投資項目備案承諾制。全面落實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推行“多證合一”、“多批合一”、“多圖聯審”等制度。深化“放管服”改革,最佳化政務服務環境,推行“網際網路+政務服務”,推進並聯審批、網上辦理、容缺受理等模式創新,探索實施“先建後驗”管理模式。鼓勵園區設立“一站式”綜合服務平台或在屬地政務服務大廳設立園區專屬服務視窗,推廣運用“一部手機辦事通”,建立特殊事項現場辦事目錄清單,實現清單外所有辦事項目全程網辦。實行首問負責、一站式服務和限時辦結制度,為園區企業和產業發展提供優質服務。探索建立企業參與園區開發建設的會商議事決策機制,營造誠信經營、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責任單位:州發展改革委、州政務服務局,各縣、市人民政府,各園區管委會)
(六)強化園區招商引資
充分發揮西雙版納資源、區位、生態等優勢,圍繞重點產業,最佳化引資結構,突出重點招商,加強招商隊伍建設,努力把園區打造成全州招商引資的重要平台。
1. 統籌招商引資工作。立足園區自身產業基礎和全州產業布局,圍繞園區主導產業,有針對性地承接引進產業鏈、配套鏈,推動特色產業集群發展。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堅持環保不過關的企業不引、過剩產能和產出強度不達標的不引、不符合產業政策的不引。突出不同類型園區招商引資重點,雲南勐臘(磨憨)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要突出區位優勢,打造吸引外資的重要平台。(責任單位:州投資促進局,各縣、市人民政府,各園區管委會)
2. 創新招商引資方式。探索多元化招商引資模式,開展整體開發招商、園中園招商、飛地招商、區域合作招商、專題招商、集群招商、板塊招商等多元化招商。用好滬滇、滇閩、滇粵、滇浙合作機製作用,支持引入企業增資擴產、抱團發展、以商招商.建立全州重大項目招商引資項目協調機制,支持園區成立招商戰略聯盟和產業聯盟,探索建立州內跨區域、跨園區的招商引資項目流轉和共享利益機制,對各園區在招商引資中不符合本地園區主導產業布局的項目,推動跨區域流轉、集群化發展,實現互利共贏。(責任單位:州投資促進局,各縣、市人民政府,各園區管委會)
3. 突出抓好招大引優。實施龍頭企業培引計畫和招大引強專項行動,引進一批產業鏈主導型企業和龍頭骨幹企業。緊密結合產業發展重點,圍繞補鏈、延鏈、強鏈的目標,制定全產業鏈招商方案,力爭引進一批世界500強和行業100強“鏈主”企業,每個重點產業鏈至少引進落地1個投資額超5億元的重大產業項目。堅持“引新”,注重引進平台型項目、專精特新項目。建立健全園區重大招商引資項目儲備、重大項目綜合協調服務推進等工作機制。落實州級重大招商引資項目獎勵政策。鼓勵有條件的園區積極發展“總部經濟”。(責任單位:州投資促進局,各縣、市人民政府,各園區管委會)
4. 加強招商隊伍建設。堅持“一把手”招商,加快組建各地黨委、政府主要領導和園區管理機構負責人為主要成員的專業招商隊伍,採取推薦選拔、公開選聘等方式,選聘一批政治素質好、交際能力強、熟悉經濟工作的優秀幹部、精幹人員充實專業招商隊伍。注重後備招商人才的引進和培養,開展招商培訓,提高招商人員素質。大力培育扶持專業化、社會化招商隊伍,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或園區成立混合所有制招商公司,聘用東部發達地區投資促進部門、商會負責人和專家作為招商顧問。(責任單位:州投資促進局、州委組織部,各縣、市人民政府,各園區管委會)
四、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保障
州發展改革委、州工業和信息化局等園區主管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指導各類園區落實實施方案目標任務,在規劃編制、政策制定、改革創新試點和資金爭取等方面給予支持。其他州級行業主管部門結合職能職責,對園區發展給予支持。各縣(市)人民政府、各園區管委會要切實加強對園區的組織領導,形成“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協調推進工作機制。各園區按照省規劃、實施方案提出的產業發展方向,結合自身實際,編制(修編)園區總體規劃;重點產業園區編制行動方案或計畫,做實項目支撐。州工業和信息化局、州發展改革委要加強實施方案實施監測評估,確保實施方案有效實施。
(二)加強政策支持
1. 完善土地利用政策。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的基礎上,依據園區總體規劃和用地計畫,合理確定園區用地結構,科學劃分產業用地與配套設施用地比例。支持通過創新產業用地分類、土地混合使用、試點縣(市)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等方式滿足園區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用地需求。實施產業用地“彈性出讓”方式,探索供給方式和供地年限差別化管理,採取長期租賃、彈性年期出讓、先租後讓、租讓結合等工業用地供地方式,滿足園區項目用地需求。支持園區加強低效用地、批而未供和閒置土地處置利用,多渠道保障項目建設用地。結合試點經驗成效,積極推行工業用地“標準地”改革。
2. 加大財稅政策支持。積極爭取國家、省級有關專項資金,統籌州級資金並多渠道籌集資金,支持發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鼓勵縣(市)安排一定規模的專項資金,支持園區建設。全面落實園區有關稅收優惠政策,加大對產品研究開發、技術轉化等科技創新環節的稅收支持力度。
3. 突出項目支撐。堅持重點突出、循序漸進、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的原則,聚焦重點產業發展、基礎設施改造提升、智慧園區建設等領域謀劃、包裝、儲備項目。州直有關部門及縣(市)、園區要加大項目前期工作力度,強化要素匹配,加快項目建設。州直有關部門要加強對重點建設項目的督查督辦,發揮好州級重大項目綜合協調服務推進機製作用,協調解決項目建設存在的困難問題。
解讀
西雙版納州人民政府印發了《西雙版納州“十四五”產業園區發展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為了便於各級各部門更好地理解和貫徹執行,現就《實施方案》作如下解讀:
一、背景依據
按照省委、省政府“大抓發展、大抓產業、大抓項目、大抓招商、大抓市場主體、大抓營商環境”的發展思路和西雙版納州產業強州決策部署,產業園區必須更加全面發揮資源、生態、區位等優勢,搶抓政策支持、產業轉移、數位化變革等機遇,破解人才、技術、資金、土地等瓶頸,努力培育更多的市場主體,努力營造更優的營商環境,為全州重點產業發展、產業項目建設及產業招商做出更多實質性貢獻。
為貫徹落實《雲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雲南省“十四五”產業園區發展規劃的通知》(雲政辦發〔2022〕76號),進一步推動西雙版納州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結合州情實際,制定《西雙版納州“十四五”產業園區發展實施方案》。
二、任務目標
堅持低碳化、集群化、數位化、高端化方向,統籌園區產業布局,完善管理機制、突出創新驅動、推動綠色發展、強化招商引資,形成優勢互補、產業聯動、區域協同、錯位發展、鏈條完備的高質量發展格局,將園區打造成為產業強州的主引擎、經濟發展的增長極、改革開放的先行區、創新驅動的引領區和高水平營商環境的示範區。
到2025年,全州產業園區經濟規模顯著提高、質量效益全面提升、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綠色發展全面加強、開放水平顯著提升、管理機制不斷健全。
到2035年,園區發展質量效益全面提升,產業布局進一步最佳化,產業關聯性、集聚性顯著增強,形成橡膠、普洱茶、生物醫藥(傣醫藥)、熱帶水果等一批在全國有影響力的特色產業集群,園區實現錯位發展、差異化競爭。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格局全面形成,多元化運營園區模式全面建立,支撐園區高質量發展的管理機制更加健全。
三、主要內容
《實施方案》共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為總體要求,提出我州產業園區發展的指導思想,確定4大基本原則,即:堅持規劃引領、統籌發展,堅持創新驅動、高端發展,堅持節約集約、綠色發展,堅持深化改革、開放發展。圍繞經濟規模、質量效益、創新能力、綠色發展、開放水平、管理機制6個方面提出到2025年的發展目標,遠期目標展望到2035年。
第二部分為發展布局,圍繞以中老鐵路為縱軸、輻射帶動周邊發展的沿邊開放立體化發展新格局,構建與全州區域經濟相協調的“一軸兩翼”園區發展空間布局。產業布局方面,圍繞資源優勢和市場需求,堅持全州“一盤棋”統籌布局,培育優勢產業集群,推動產業鏈上下游配套、集群化和全產業鏈發展,合理布局橡膠、普洱茶、其他綠色食品、數字經濟、生物醫藥(傣醫藥)、口岸經濟、文旅康養7大重點產業。
第三部分為主要任務,圍繞理順園區管理機制,提出強化頂層設計、健全管理機制、探索多元化開發模式、創新園區投融資機制、落實監測評價體系5項重點任務。圍繞完善園區功能配套,提出完善園區基礎設施、加快數位化園區建設、加快推動產城融合發展3項重點任務。圍繞增強園區創新能力,提出加強科技創新平台建設、加速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加快促進創新主體集聚、加強創新人才培引、最佳化園區創新環境5項重點任務。圍繞加快園區綠色發展,提出推動傳統產業綠色化改造、促進園區資源綜合利用、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建設綠色低碳園區、強化園區環境污染治理、加強園區安全生產6項重點任務。圍繞推動園區開放發展,提出提升園區開放合作水平、推動園區與自貿區聯動發展、推動園區跨區域協同發展、打造一流營商環境4項重點任務。圍繞強化園區招商引資,提出統籌招商引資工作、創新招商引資方式、突出抓好招大引優、加強招商隊伍建設4項重點任務。總計6個方面提出27項工作任務。
第四部分為保障措施,提出強化組織保障、加強政策支持2個方面的要求,突出完善土地利用政策、加大財稅政策支持、突出項目支撐3個重點。
四、涉及範圍
《實施方案》面向全州以發展工業為主的產業園區、開發開放試驗區等各級各類園區(含產業集聚區),實施年限為2021—2025年,遠景展望到2035年,是指導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推進西雙版納州產業園區發展的綱領性檔案。
五、執行標準
無。
六、注意事項
(一)與相關檔案相銜接。《實施方案》與《雲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雲南省“十四五”產業園區發展規劃的通知》(雲政辦發〔2022〕76號)、《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及其他相關檔案相互銜接。
(二)方案目標的落實。《實施方案》的發展目標、工作任務落實到年度具體工作及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