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十四五”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規劃

《雲南省“十四五”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規劃》是根據國家有關民營經濟、中小企業的部署和《雲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總結了全省“十三五”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狀況,分析了“十四五”時期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提出“十四五”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思路和目標、發展重點和方向、主要任務、保障措施,為全省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提供指引,為政府部門履行職責提供依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雲南省“十四五”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規劃
  • 頒布時間:2022年2月18日
  • 發布單位雲南省人民政府
  • 發文字號:雲政發〔2022〕9號
印發通知,規劃內容,政策解讀,

印發通知

雲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雲南省“十四五”民營經濟暨中小踏敬她企業發展規劃的通知
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辦欠協戲、廳、局:
現將《雲南省“十四五”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雲南省人民政府
2022年2月8日

規劃內容

第一章 發展基礎和環境
一、“十三五”發展回顧
“十三五”時期,面對錯綜複雜的國內外經濟發展形勢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以及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省各級各部門深入落實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各項決策部署,不斷完善政策體系、最佳化營商環境、提升服務水平、激發企業活力,推動全省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保持平穩較快發展。
(一)經濟規模和社會效益持續增長。全省民營市場主體持續增長,總量突破352萬戶,其中企業70.2萬家。民營經濟增加值跨越式發展,從2015年的6389.7億元躍升至2020年的11411.3億元,五年跨越5個千億級台階,按可比價格計算,年均增速達到8.1%,高於全省GDP增速0.3個百分點。民營經濟社會效益持續提升,貢獻了全省近50%的地區生產危臭嚷艱總值和稅收、60%以上的進出口總額、70%以上的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就業、90%以上的企業戶數。
(二)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不斷提升。全省創新支持體系不斷夯實,區域創新載體和成果轉化體系建設取得明顯進展,昆明市和玉溪市、臨滄市、通海縣分別獲批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國家創新型縣,帶動一批政策先行先試,推動各地加快提升創新能力。截至2020年,全省形成省級科技型中小企業8386家、民營高新技術企業近1100家、民營省級及以上創新平台近500個,民營企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水平不斷提升。
(三)數位化轉型和智慧型升級逐步深入。全省以兩化融合貫標、智慧型製造、服務型製造、製造業與網際網路融合發展、新型信息消費等國家級、省級試點示範項目為引領,推動民營經濟數位化轉型和智慧型升級取得成效。全省民營企業共獲得省級及以上數位化轉型和智慧型升級試點示範項目180餘項,參與兩化融合評估和對標企業增至2627家,企業套用電子商務比例達53.4%,製造業生產設備數位化率達到40.8%,實現網路化協同製造的企業比例達到7.7%,智慧型製造就緒率達到4.9%,企業智慧型融合發展步伐逐步加快。
(四)特色產業和優勢領域更加凸顯。全省民營經濟特色產業持續增長。綠色食品產業蓬勃發展,催生一批雲南“10大名品汽企去糠”和綠色食品“10強企業”、“20佳創新企業”。鋼鐵、建材、電子信息等民營製造業較快發展,支柱作用愈發凸顯,63家製造企業入圍2020雲南非公企業100強。生物醫藥、新材料、先進裝備製造、綠色矽、綠色鋁等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湧現一批製造業單項冠軍等優秀企業。
(五)“專精特新”企業培育成效顯著。全省構建形成以省級成長型中小企業為基礎、雲南省民營“小巨人”企業為骨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為排頭兵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體系。通過遴選和動態培育,形成省級成長型中小企業1980家、省級民營“小巨人”企業100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5家。通過精準化的直通車服務、財政金融扶持、素質提升工程、人才培育服務、信息化建設支持等,分層引導一批中小企業走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發展道路,取得明顯成效。
(六)政策環境和服務體系不斷最佳化。全省圍繞放寬市寒察埋場準入、加大財稅金融支持、減輕企業負擔、加強企業服務體系建設、最佳化營商環境等出台和實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企業開辦實現“一網通辦”,中央及省級財政支持民營經濟資金達162億元,建立了省級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機制,中小微企業貸款餘額達到14001.6億元,累櫃殃試計為實體經濟企業降低成本4843.7億元,累計清理拖欠民營經濟中小企業賬款525億元。中小企業服務中心擴展至16個州、市和50個縣、區,省級中小企業服務平台網路覆蓋16個州、市、1個國家級新區、13個重點產業,省級平台累計開展服務活動達1.3萬餘場次,服務企業近27萬家次。推動修訂《雲南省中小企業促進條例》,出台《雲南省最佳化營商環境辦法》,建立了營商環境“紅黑榜”、“好差評”評價制度,推動“放管服”改革向更深層次推進,營商環境持續最佳化。
以上成績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兩個毫不屑蜜動搖”、“三個沒有變”,團結帶領全省各族人民和社會各界奮力拚搏的結果。
同時,對標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對標高質量發展要求,我省民營經濟發展水平仍有較大差距,仍處於市場主體培育不充分、區域發展不平衡、要素資源不協同、科技和人才短板較為突出的發展階段。
主要問題:一是發展規模不大。體現為市場主體少、規模總量小、占GDP比重低,全省每千人擁有市場主體80.6戶,低於全國平均水平(102.1戶),排在全國第26位,西部第9位;全省民營經濟增加值總量不大,僅相當於四川、重慶、廣西的41.7%、77.9%、78.1%;民營經濟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連續多年徘徊在47%左右,在西部地區12個省份位列第9,較重慶、貴州、四川分別低12.2、10.3、9.1個百分點。二是發展質量不高。體現為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帶動作用不足,產業集聚發展不充分;企業主要集中在原材料初級加工和銷售環節,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不高,長期處於價值鏈中低端環節;以製造業為主的實體經濟發展不平衡,中低端產能過剩與高端供給不足等矛盾較為突出,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製造業占比低,經濟開放水平不高等。三是發展環境亟待最佳化。體現為營商環境競爭優勢不足,在軟環境、基礎設施、社會服務等方面存在明顯差距;科技企業和人才培育不足,在創業創新載體、高新技術企業、企業辦研發機構數量和研發投入等方面存在明顯差距;融資支持不足,企業融資難問題仍然突出;企業公共服務投入不足,覆蓋面不夠;支持政策合力不足,需要加強涉企惠企政策的梳理最佳化和宣傳貫徹落實等。
二、“十四五”面臨形勢
(一)發展機遇
1.長期制約瓶頸加快破除。雲南為邊疆、民族、山區、美麗、後發展和欠發達地區,山區和半山區占全省總面積的94%,由此帶來的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緩慢、工業化進程滯後、商貿物流效率不高等問題,曾是長期制約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瓶頸。到“十三五”末,這些瓶頸和問題已實現從“基本緩解”到“基本適應”的重大轉變,且“十四五”期間還將加快破除。體現在:全省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不斷提速,快速通達省內外和周邊國家的鐵路、公路、水路和空中運輸通道基本成型並加快延伸;省內物流網路基本成型,內聯外通現代物流樞紐體系建設加快推進;全省能源網路建設成效明顯,電力、石油、天然氣等項目建設持續推進;信息網路建設不斷加快,“數字雲南”建設取得積極進展。隨著制約瓶頸的破除,雲南正在由“邊疆”轉向改革開放前沿,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將迎來重大機遇。
2.政策支持環境持續最佳化。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從基本方略、法律保障、政策支持、深化改革等方面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國家層面相繼出台《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營造更好發展環境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的意見》(中發〔2019〕49號)等法規政策。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先後出台“雙十條、兩意見、一辦法”等系列措施,保障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的財稅、金融、創業創新、公共服務等基礎性制度體系更加完備。同時,隨著全省“放管服”改革深入推進,商事制度改革不斷深化,《雲南省最佳化營商環境辦法》及營商環境評價制度等持續發力,我省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環境將更加最佳化,創業創新動力活力必將持續增強。
3.產業發展新機遇不斷湧現。隨著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新能源、新材料、現代生物、智慧型製造等技術和產業加速融合,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等不斷湧現,帶動全球產業組織變革和國內外產業梯次轉移不斷加速,國內外既有的產業分工格局將被打破和重塑,產業分工更加細化,產業鏈增值環節更加豐富,我省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將迎來更多的產業發展新機遇。
4.區域發展新格局加快形成。區域發展新優勢正在凸顯。雲南地處中國與東南亞、南亞三大區域的結合部,是中國通往東南亞、南亞的視窗和門戶。正在建設的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將成為聯通“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重要通道、構建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和開放前沿的重要載體,將成為吸引發達省份和周邊國家生產要素集聚、暢通國內市場與南亞東南亞國際市場的開放合作平台。我省正在以此為切入點,推動企業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快發展,雲南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的區域發展新優勢正在凸顯。
5.市場發展新空間更加廣闊。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費需求不斷增長,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不斷擴大,新一輪消費結構升級動力持續增強,綠色消費、信息消費、數字消費、智慧型消費、康養消費等新興消費增長點不斷湧現;我省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建設、生態文明排頭兵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數字雲南”建設、現代基礎設施網路建設及鄉村振興戰略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等不斷推進,將為全省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帶來巨大的市場空間。
(二)面臨挑戰
1.巨觀經濟不確定性持續增加。“十四五”時期,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經濟成長乏力,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抬頭,貿易和技術交流受限,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壓力持續加大,經濟發展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增加。同時,我國經濟正處於新舊動能轉換、多種矛盾相互交織的新常態,疊加階段性局部性疫情衝擊和常態化防控等因素,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的巨觀經濟環境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風險。
2.產業轉型升級壓力更加凸顯。當前,我國經濟正處於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的關鍵時期,經濟結構轉換複雜性持續上升,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較為突出。發達地區企業正在憑藉先發優勢加快形成產業規模和質量效益兼具的比較優勢,我省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將同時面臨規模總量和發展層次提升的雙重壓力,科技創新和人才資源不足的短板將愈發凸顯。與此同時,周邊國家對中低端產能的吸納逐步加劇,進一步擠壓我省企業的發展空間,全省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轉型升級的壓力更加凸顯。
3.生態環境保護要求更加嚴格。“十四五”時期,全省將深入貫徹落實《雲南省創建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促進條例》,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加大生態環境保護,推動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全省各地各部門將持續加大對大氣污染防治、水資源保護與污水治理、土壤污染防治、固體廢物污染防治、碳達峰碳中和約束和環境風險防控等方面的工作力度,對能源、水、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雙控”的範圍將更加全面,對於重點用能單位的節能管理和對鋼鐵、建材、化工、有色等高耗能行業的能效標準將更加嚴格,全省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須加快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步伐。
4.幹事創業氛圍亟待提升。雲南經濟文化發展相對落後,人民民眾對創業興業雖有願望但是思想觀念往往較為謹慎和保守,長期制約著人們幹事創業的闖勁。一些市場主體存在“小成即滿”、“小富即安”等心態,缺乏做大做強的膽量、氣魄和恆心。一些市場主體特別是傳統企業缺乏創新意識、轉型意識,長期制約民營經濟的最佳化升級。部分領導幹部存在“懼私心理”,影響民營經濟的發展。
綜合研判:“十四五”時期,全省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既有重要戰略機遇,也面臨複雜形勢和嚴峻挑戰,總體上機遇和挑戰並存。全省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需準確把握新形勢,積極搶抓新機遇,加快融入新發展格局,主動擁抱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更加突出和專注主業,更加注重揚長避短和風險管控,才能贏得新優勢,實現新跨越。
第二章 發展思路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及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和企業家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貫徹落實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加快推動全省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深入推動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加快集聚集群集約發展、加快提質增效補短板為發展方向,以構建完善中小企業“321”工作體系為主要抓手,圍繞“政策體系、服務體系、發展環境”三個領域,聚焦“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加強中小企業合法權益保護”兩個重點,緊盯“提升中小企業創新能力和專業化水平”一項關鍵任務,不斷增強民營企業綜合實力和競爭力,持續壯大民營經濟特色優勢產業,著力推進民營經濟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培育民營經濟戰略性新興產業,為高質量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和聚力打造“三張牌”提供有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堅持創業興業,激發市場活力。加快培育壯大市場主體和經濟發展生力軍,擴大就業規模。大力弘揚創業精神,持續拓寬創業渠道,不斷加強創業興業指導和政策扶持,完善創業服務。積極破除各類體制機制障礙,保障民營企業依法平等使用資源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
——堅持創新引領,提升專業化水平。聚力打造高能級創新載體,加快培育科技型企業和創新團隊。著力最佳化資源配置,深入推動民營企業實施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模式創新,不斷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大力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製造業單項冠軍,推動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走專業化發展道路。
——堅持特色發展,形成比較優勢。立足資源稟賦、產業基礎,推動各地加快產業鏈招商和補鏈延鏈強鏈,分類引導企業進區入園、集聚發展,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加強協作配套,加快形成根植於地方特色的產業集群。圍繞特色產業,推動區域間合作互助、協同創新,促進產業互聯、業務互通、融合發展,整體提升區域經濟、民營經濟發展水平。
——堅持綠色發展,築牢生態底線。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築牢生態底線,嚴格源頭控制,構建中小企業綠色製造體系,提升企業綠色製造技術水平。倡導資源循環利用,推進綠色能源與製造業深度融合,加快淘汰落後產能,構建綠色產業體系。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能源綜合利用效率,推動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堅持開放合作,加快內聯外通。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和戰略紐帶作用,加快構建暢通國內市場與南亞東南亞國際市場的合作平台,積極吸引發達省份與周邊國家生產要素在我省集聚。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引導全省民營企業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積極參與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和跨境融通發展,成為面向南亞東南亞開放合作的重要力量。
——堅持資源共享,提升服務效能。加強部門協同,強化支持政策的協調性、連貫性,強化政策宣傳與貫徹落實,推動涉企政策充分形成合力。加強政府公共服務資源整合,提升服務效能。健全中小企業公共服務體系,倡導差異化、精準化、特色化、國際化服務。推動優質服務資源開放共享、融合套用,滿足中小企業共性需求,提升服務針對性和有效性。
三、“十四五”時期主要目標
到2025年,力爭全省民營經濟規模總量實現“一個跨越”、產業發展實現“兩個突破”、優質企業實現“兩個倍增”,發展環境實現“四個提升”,全省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達到西部地區中等以上水平。
(一)規模總量實現“一個跨越”
力爭全省民營經濟增加值年均增速高於同期GDP增速1—2個百分點。到2025年,實現民營經濟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達到50%的跨越。
(二)產業發展實現“兩個突破”
全省民營實體經濟的發展水平得到鞏固和提升,抗風險能力不斷增強,以高技術製造業為代表的新產業不斷壯大,產業層次和發展質量持續提升,結構更趨合理均衡。到2025年,實現民營製造業規上工業總產值占全省製造業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突破54%,高技術製造業工業總產值占民營製造業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突破15%。
(三)優質企業實現“兩個倍增”
全省民營經濟市場主體培育體系不斷健全,優質企業不斷湧現。到2025年,全省民營市場主體戶數、民營企業戶數、民營“四上”企業戶數分別實現大幅增長,民營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戶數、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戶數實現倍增。優質企業研發投入明顯提升,數位化轉型、智慧型升級和綠色發展取得較大進展。
(四)發展環境實現“四個提升”
全省惠企政策落實、企業融資可獲得性、營商環境建設、企業服務體系建設4個方面取得明顯提升,政務服務更加高效便捷,企業負擔進一步減輕,市場準入環境更加寬鬆,經營環境更加公平,退出程式更加便捷。
到2025年,全省企業服務體系更加健全,省級及以上產業園區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實現全覆蓋,縣級中小企業服務中心或公共服務平台覆蓋率達到90%以上。中小企業公共服務供給總量有效擴大,協同服務能力顯著增強,培育省級及以上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範基地80個、省級及以上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範平台100個,持續帶動一批服務機構創新發展。
雲南省“十四五”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規劃
“十四五”時期主要目標
四、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和展望
(一)遠景目標
到2035年,力爭全省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達到全國中等水平,全省民營經濟規模總量邁上新台階,民營經濟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超過60%。
(二)遠景展望
展望2035年,力爭全省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實現:
1.民營企業綜合實力顯著提升。全省各地各產業聚集區培育形成大量市場前景好、成長活力足、創新能力強的中小企業和一大批主營業務收入過億元、過十億元的民營“四上企業”,持續湧現一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全國工業質量標桿企業、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百億級標誌性企業、中國民營500強企業,真正形成中小企業“鋪天蓋地”、大企業“頂天立地”、高新技術企業“花開遍地”的發展格局。全省製造業企業數位化轉型、智慧型升級普遍完成,綠色集約安全體系全面形成,企業的產品研發、生產銷售、客戶服務、質量保證和現代化管理水平等與國際國內全面接軌。
2.特色產業發展取得較大成效。圍繞綠色能源、綠色食品、生物醫藥大健康、文化旅遊等地方特色產業,新材料、先進裝備製造、數字經濟、現代服務等新興產業,培育形成多家在全國具有影響力和帶動作用的龍頭企業,打造形成一批“產業競爭力突出、協同創新能力強、開放包容程度高、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特色產業集群,成為全省現代化經濟體系重要支柱。
3.科技創新和人才資源短板全面補齊。培育形成一大批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國家創新型示範企業,擁有一批國家級、省級研發平台,建成多個製造業創新中心和新型研發機構,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能力達到全國中等水平,位列西部地區前5位。
4.民營經濟發展環境形成較強競爭力。發展環境不斷最佳化,軟環境、基礎設施、社會服務等方面的短板全面補齊,逐步拉近與東南沿海地區差距,市場活力得到充分釋放。
5.民營經濟成為面向南亞東南亞開放合作的重要支撐。民營企業參與國際國內經濟合作與競爭的優勢明顯增強,成為面向南亞東南亞開放合作的重要支撐。
第三章 發展重點和方向
一、發展重點
深入貫徹全省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聚力打造“三張牌”和大力推進“數字雲南”的戰略規劃,認真落實“大抓產業、主攻工業、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策部署,找準切入點和突破口,推動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積極融入和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持續壯大民營經濟特色優勢產業,著力推進民營經濟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培育民營經濟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提升全省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質量和核心競爭力。
(一)持續壯大民營經濟特色優勢產業
1.大力發展綠色矽、綠色鋁產業。依託我省水電資源和矽、鋁資源富集優勢,大力支持民營頭部企業發展綠色矽、綠色鋁產業,加快帶動下游精深加工項目落地集聚、集群發展,持續推進綠色能源與綠色製造產業鏈深度融合和高端躍升,助力打造“綠色能源牌”。以曲靖、昭通、楚雄、保山、麗江等州、市為重點打造綠色矽精深加工產業基地,拉長晶矽材料製造長板,重點打造“光伏級多晶矽—單晶矽—矽片—電池片—組件”矽光伏產業鏈;積極構建從有機矽單體到終端加工套用的矽化工產業鏈;積極發展電子級矽晶材料及切片、晶片設計、晶片製造、封裝測試等相關多元配套的多規格、全流程矽半導體及電子元器件矽電子產業鏈,持續壯大產業集群效應,建設“光伏之都”。以文山、大理、曲靖、紅河、昭通等州、市為重點,聚焦輕量化、智慧型化、高端化發展方向,重點發展“建築用鋁、包裝用鋁、裝備用鋁”等上游產業,加快延伸汽車輪轂、變速器、航空航天鋁材配件等下游精深加工產業,著力構建“價值鏈趨向高端、產品鏈趨向終端”的綠色鋁產業鏈,建設“中國綠色鋁谷”。
2.做強做大綠色食品產業。緊密圍繞全省打造“綠色食品牌”的規劃部署,加快推進高原特色農業現代化發展,做強做大綠色食品工業。以“一縣一業”、“一村一品”為基礎,引導民營市場主體積極運用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加快推進高原特色農業現代化,大力發展生豬、牛羊、蔬菜、花卉、中藥材、茶葉、堅果、水果、咖啡和食用菌等優勢產業,積極發展糧油、糖料和薯類,推動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休閒農業、跨境農業、鄉村旅遊等,加快培育一批具有示範帶動作用的民營農業龍頭企業,打響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的高原特色現代農業品牌,引領帶動“雲品出滇”。圍繞“大產業+新主體+新平台”發展思路,以優質農產品產業為基礎,以“育龍頭、抓有機、創名牌、建平台、占市場”為主線,以大力培育龍頭企業帶動產業集聚、集群發展為突破口,引導和支持民營企業加快農副食品加工業現代化發展步伐,提升食品製造業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推動酒、飲料和精製茶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著力提升高原特色食品精深加工水平、產品附加值、品牌影響力和市場占有率,加強區域協同發展,打造全國綠色食品產業新高地。
3.培育壯大生物醫藥產業。充分發揮雲南藥用資源豐富、醫藥研發資源富集和產業集聚發展成效明顯等優勢,以增加優質品種、做強龍頭企業、提升製造能力、補齊平台短板、最佳化產業布局、增強產業集聚、提升“雲藥”品牌影響力為抓手,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新型疫苗、單抗藥物和以幹細胞為重點的細胞治療產品等生物技術藥;支持民營企業加快現代中藥轉型發展,夯實中藥質量基礎,推進中藥創新,發展中藥配方顆粒,提升特色植物提取物發展水平,創新中藥發展模式;支持民營企業開展化學藥新藥、改良型新藥、高端仿製藥研發,大力引進仿製藥落地生產,推動化學藥走高端化、綠色化之路;積極培育基因檢測和幹細胞套用產業,推動精準醫療、“網際網路+”醫療等新業態發展,進一步提升“雲藥”品牌的影響力和市場份額。以昆明國家生物產業基地為載體,推動昆明、玉溪、楚雄、文山等地加快構建跨區域集群合作機制,著力打造產業互聯、業務互通、資源互助、配套成鏈的雲南生物醫藥特色產業集群。
4.推動文化旅遊和健康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圍繞全省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牌”的規劃部署,以大滇西旅遊環線、瀾滄江沿岸休閒旅遊示範區、昆玉紅文化旅遊帶、沿邊跨境文化旅遊帶建設和國家級旅遊景區及度假區、國際健康醫療城、國際一流高原體育訓練基地群和研學科普基地等建設為依託,以雲南全力打造國際康養旅遊示範區為契機,以文化和旅遊、康養和旅遊深度融合為重點,推動民營經濟融入發展以“文、游、醫、養、體、學、智”為主要內容的文化旅遊和健康產業,開發適合不同年齡階段、不同需求層次的新型鄉村旅遊、生態旅居、休閒度假、戶外運動、研學科考、養生旅遊、新型養老、養身養心等新業態新產品;加大功效性食品等研發和市場推廣力度,開發和推廣具有雲南特色的旅遊美食、文創產品(伴手禮)、民族工藝品等。增加高品質供給,滿足多元化、個性化、定製化消費需求,推動我省旅遊產品由觀光型向文化體驗、休閒度假等複合型旅遊升級,消費結構由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最佳化,助推雲南成為人人嚮往的健康生活目的地。
(二)著力推進民營經濟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1.大力支持消費品製造業轉型升級。發揮資源和區位優勢,推動民營特色消費品製造業加快轉型升級。推進橡膠製品、包裝印刷、林板、林產化工等優勢行業創新發展;積極發展具有民間工藝傳承或民族特色的珠寶玉石、工藝美術、戶外用品等旅遊消費品製造業;大力發展天然香料、香水、精油、護膚及化妝品、洗滌清潔用品等日用化學品製造業;積極發展節能節水器具等綠色消費品,加快家具產業發展。以沿邊、節點城鎮和開放載體為支撐,布局建設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加快承接家電、紡織服裝、鞋帽、塑膠製品、玩具、五金等出口導向型消費品製造業,打造面向南亞東南亞的輕工紡織產業平台和加工貿易平台。以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的“三品”戰略為抓手,積極開展消費品工業“三品”專項行動,加快推動消費品工業向中高端躍升。
2.持續推進鋼鐵產業綠色發展。把握新興產業發展機遇,以昆明、玉溪、曲靖、楚雄四大鋼鐵基地為中心,繼續推動民營鋼鐵企業“集約化、大型化、智慧型化、綠色化”發展,建立資源回收循環利用機制,實現固廢消納和資源再生利用;在鞏固提升傳統鋼材產業基礎上,瞄準高端裝備製造、新基建等新興領域用鋼,引入高端鋼材生產線、研發高端市場鋼材產品,以補鏈延鏈強鏈促產業轉型升級。
3.加快推動建材和建築產業轉型發展。以昆明、玉溪、文山、保山、楚雄等地為重點,推動民營企業大力發展節能環保新型建築材料;積極發展與裝配式建築配套的節能環保綠色建築材料;積極發展建築陶瓷、衛生潔具、高檔瓷器,推動陶瓷產業較快發展;加快石材開發,發展多品種、多規格、多檔次的裝飾石材,豐富產品結構,做優做強石材加工業,加快形成石材產業集群;引導企業加強新型建材及深加工產品的研發,增加品種、提高質量,加快產品結構最佳化。圍繞“標準化設計、工廠化生產、裝配化施工、一體化裝修、信息化管理、智慧型化套用”的路徑,積極引導支持民營建築業企業加快轉型升級,加快套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和新設備發展綠色建築、裝配式建築、節能建築、智慧型建築,加快推進建築信息模型(BIM)技術在規劃、勘察、設計、施工和運營維護全過程的集成套用,不斷提高綠色化、工業化、信息化建造能力,推動裝配式建築產業化發展。
(三)加快培育民營經濟戰略性新興產業
1.做優做強新材料產業。發揮產業基礎和資源優勢,支持民營企業做優做強先進光電子微電子材料、先進有色金屬材料、綠色能源新材料、貴金屬新材料、稀土新材料、高性能纖維及其複合材料、前沿新材料等七大細分產業。聚焦高端裝備製造、綠色低碳環保、新能源及其套用、新一代信息技術等產業對先進材料的需求,通過引進、消化、重組、聯合,加快推進一批服務於鋼鐵、有色金屬、建材、化工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先進基礎材料項目,培育壯大高端鈦合金、鋁合金、稀貴金屬、稀土催化功能材料、關鍵電子材料等一批關鍵戰略材料,重點培育液態金屬、新型顯示材料、3D列印等前沿新材料。依託龍頭骨幹企業,建立健全協同創新體系,強化人才和項目支撐,帶動中小企業培育重點產品市場,推動新材料產業向集約集聚邁進。
2.加快提升先進裝備製造業。加快對接東部產業轉移,加強內培外引,以提升產品信息化、智慧型化、自動化水平為重點,引導支持民營企業參與發展新能源汽車和乘用車、數控工具機、自動化物流成套設備、軌道交通設備、鐵路養護設備、電力和新能源裝備、重化礦冶設備、工程機械、農業機械裝備、節能環保裝備等先進裝備,培育發展機器人、3D列印等智慧型裝備。引導支持龍頭企業縱向延伸、橫向聯合跨越發展,構建以龍頭企業為核心的供應鏈,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供需對接、新產品互采互用,引領帶動產業集群發展。
3.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依託滇中經濟圈、沿邊開發開放經濟帶等區位優勢,引導支持民營企業積極參與承接東部電子信息產業轉移基地和出口加工中心建設,搶抓機遇加快發展關鍵電子材料、積體電路、新型電子元器件、新型網路設備、新型計算機及信息終端、智慧型終端、智慧型可穿戴設備、智慧型家居等數字核心產業。引導民營企業搶抓“數字雲南”建設機遇,積極參與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參與政務雲、工業雲、農業雲、益民服務雲和旅遊、林業等重點領域的行業雲和大數據中心建設;積極套用5G、IPv6、區塊鏈、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參與推動數字政府、數字社會、數字城市建設,積極套用“5G+工業網際網路”、工業區塊鏈、工業機器視覺識別、工業大數據、工業人工智慧等新一代智慧型製造技術,推動民營傳統產業數位化轉型、智慧型升級。引導民營製造業加快產業數位化步伐,通過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改造,提升產銷平台,重塑生產服務模式,加快產品和服務疊代升級。
4.培育發展現代服務業。以服務和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為導向,以省級及以上產業園區為依託,引導民營企業大力發展現代生產性服務業,引領全省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聚焦提高產業創新力,加快發展民營研發設計、成果轉化、檢驗檢測認證、計量和標準化、高效節能、先進環保等服務。聚焦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加快培育人力資源與培訓、信息技術、電子商務、生產性商務服務、生產性租賃、生產性金融與保險等服務。聚焦增強全產業鏈優勢,加快提升現代物流、採購分銷、供應鏈管理等發展水平,加快培育專業化、社會化大型物流企業,鼓勵快遞服務製造業,發展生產服務型物流園區和配送中心。推動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深化業務關聯、鏈條延伸、技術滲透,支持智慧型製造系統解決方案、流程再造等新型專業化服務機構發展,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服務業集群。加快發展民營健康、養老、托育、家政、物業等生活性服務業,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
二、發展方向
(一)推動民營經濟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
緊扣全省“加快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國際交通樞紐、國際數字樞紐、國際能源樞紐、國際物流樞紐、高質量開放合作平台、全方位合作機制,努力成為強大國內市場與南亞東南亞國際市場間戰略紐帶”的規劃部署,找準切入點和突破口,推動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以更大範圍、更深層次和更廣領域參與國內分工和國際合作。
充分發揮區位優勢與各類開放合作平台作用,推動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積極參與我省與粵港澳大灣區和珠三角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等發達地區的經濟合作,打造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合作開展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等產業轉移與承接,培育發展先進的生物醫藥、健康養生、旅遊等產業集群。積極參與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和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合作共建綠色食品、裝備製造、鋼鐵、建材、化工等境外產業基地和物流樞紐節點,合作推進與經濟走廊沿線國家在互聯互通、農林牧漁、產能經貿、科技教育、文化旅遊等領域的深度合作,大力發展跨境貿易、跨境電商、跨境物流、跨境產能合作、跨境人力資源合作、跨境旅遊等新業態新模式。
(二)推進民營經濟集聚集群集約發展
圍繞“一核、一圈、一帶、多點”的全省產業園區布局,緊扣“專業化聚集、園區化承載、集群化推進”的工作思路,推動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集聚集群集約發展。堅持以產業園區為載體,加強園區規劃建設和功能配套,完善園區產業政策和培育措施,提升園區服務能力和水平,分類引導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進區入園、聚塊成片、集聚發展,加快形成“主業突出、各具特色”的產業發展新格局。堅持以產業鏈為紐帶,推進產業鏈招商和補鏈延鏈強鏈,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大中小企業協作配套和集群發展,加快形成根植於地方特色的產業集群,不斷提升產業集群的規模效益和比較優勢,吸引和支持更多中小企業抱團發展、合作互助、共享共贏。
結合雲南省“十四五”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目標和任務,推動實施省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競賽,建立集群發展“賽馬”機制,加快培育“產業競爭實力突出、協同創新能力強、開放包容程度高、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省級先進制造業集群。以集群競賽為支撐點,推動各地加快構建和完善“政府部門+集群促進機構+大中小企業+科研機構+金融機構+中介機構”的集群合作與治理機制,推動龍頭企業、科研機構溢出優勢資源,搭建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和協同創新中心,聯合攻關產業關鍵共性技術和核心零部件瓶頸,加快研發成果轉移擴散,打造貫穿整個產業鏈的創新生態系統,推動各個特色產業向價值鏈中高端躍升,支持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
(三)促進民營經濟提質增效補短板
深入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以“五化”(業態新型化、生產智慧型化、產品品質化、管理現代化、創新內生化)為抓手,著力推動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加快提質增效補短板,不斷增強綜合實力和競爭力。
鼓勵民營企業積極拓展“業態新型化”,加快培育和發展“網際網路+”協同製造、“網際網路+”現代農業、“網際網路+”高效物流、“網際網路+”現代服務、“網際網路+”創業創新等基於網際網路的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大力拓展網際網路與民營經濟各領域融合發展的廣度和深度,增強各行業創新能力,培育壯大民營經濟發展新動能和新優勢。
支持民營企業深入推進“生產智慧型化”,加快生產平台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改造,縮短產品研發和生產周期、提高產品質量和綜合效益、創新產品生產運作模式,實現對核心業務的精準預測和最佳化,加快“雲南製造”向“雲南智造”轉型進程。
引導民營企業加快推進“產品品質化”,推動企業更加重視技術貫標、生產工藝升級、產品功能創新、質量能力提升、品牌塑造等工作,推動企業產品和服務向品質化、品牌化、品位化發展,加快形成品牌、技術、質量、服務等核心競爭優勢。
推動民營企業持續提升“管理現代化”水平,加快構建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實現治理結構合理化、管理方法科學化、管理理念現代化和管理手段先進化,夯實可持續發展能力。
激發民營企業“創新內生化”,推動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加強技術創新,加快技術成果轉化和套用,不斷強化創新對企業成長的內生推動作用。
第四章 主要任務
聚焦我省民營經濟“發展規模不大、發展質量不高、發展環境亟待最佳化”等突出問題,以“壯大規模、提升質量、最佳化環境”為著力點,推動全省民營經濟加快量質齊升。
一、培育壯大市場主體
(一)加強雙創載體建設
1.擴大創業空間。推動各地加強體制機制創新,充分利用閒置廠房、樓宇、園區等資源建設創業創新載體,為更多創業者和企業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創業空間。
2.強化載體建設。增強政策合力,推動各地加快建設投資主體多元化、組建方式多樣化、運行機制市場化,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創業孵化示範基地、青年創業示範園、電商創業園、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範基地、眾創空間、科技企業孵化器、大學生創業園等創新創業載體。
3.推動載體升級。推動現有載體提檔升級,提升專業化、集成化服務能力。推動“政產校”合作,促進大學生創業園蓬勃發展。支持構建“生產—加工—科技—行銷—品牌—體驗”多位一體、上下游產業銜接的創業新格局;支持構建“預孵化—孵化器—加速器—穩定器”全產業鏈孵化體系,支持打造“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孵化鏈條。支持搭建信息服務、技術服務、市場推廣等功能齊全、線上線下協同的公共就業創業服務示範平台、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範平台、科創服務示範平台、電子商務示範平台。
4.提升創業服務能力。加快構建完善“載體+平台+服務”創業孵化支持體系,不斷增強載體的“專業化管理、社會化服務、市場化運營”能力;持續孵化新企業、催生新產業、形成新業態,不斷培育壯大區域經濟發展新動能。
(二)加大市場主體培育
樹牢“抓發展必須抓產業,抓產業必須抓市場主體培育”的鮮明導向,圍繞“保存量、擴增量、提質量”,實施市場主體培育計畫。大力引進外地企業,著力培育本土企業,充分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不斷提高市場主體活躍度和存活率,讓市場主體多起來、活起來、大起來、強起來。支持各類市場主體提高質量、做大做強,為高質量發展打牢基礎、增添活力。
1.最佳化市場準入。深入推進“證照分離”、企業開辦全程網上辦、企業住所登記自主申報承諾制、企業名稱自主申報便利化、電子營業執照等改革事項,進一步提高企業登記註冊效率。
2.支持自主創業。鼓勵高校畢業生、各類專業技術人才、退役軍人、返鄉農民工等主體打破傳統觀念束縛和限制積極自主創業;鼓勵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員、企業高管等攜成果自主創業;引導各地創業者搶抓“網際網路+”機遇,大力開展新型創業;引導行業領軍企業積極運用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裂變一批具有前沿技術和全新商業模式的創業企業。
3.大力營造創業創新氛圍。探索建立雲南省工商聯小微企業工作委員會,加強與小微企業的聯繫,了解和反映訴求,推動改善小微企業發展環境,推動委員會與龍頭企業、平台機構、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機構等單位融合發展,推動小微企業與大企業協作發展,推動廣大小微企業抱團發展。提升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強化創業意識,營造有利於創業的政策環境、市場環境和社會輿論環境,讓個人和企業勇於創業創新,在全社會厚植創業創新文化,讓全社會都來關心關注創業創新,鼓勵企業增加創新投入,讓創業創新之樹枝繁葉茂。
4.加強創業服務。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多種形式,充分發揮社會化創業服務機構作用,提供政策諮詢、開業指導、創業輔導、項目孵化等專業化創業服務。定期組織舉辦各類高質量的創業創新大賽,進一步活躍創業氛圍。
5.加大創業扶持。進一步完善創業扶持政策措施,推動稅收、資金、信貸等支持政策進高校、進園區、進創業載體,著力培育一批新生代企業家和創客團隊。
雲南省“十四五”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規劃
市場主體培育提升工程
(三)加速企業梯度培育
遵循“個轉企—小升規—規改股—股上市”發展路徑,聚焦重點和難點,分類別、按梯度完善政策措施,構建從對象篩選、入庫培育、成長扶持到成熟壯大的梯度培育機制,促進各類民營經濟市場主體量質齊升,打造一批行業龍頭企業、培育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增加一批成長入規企業、支持一批上市掛牌企業,加快形成大企業“頂天立地”、中小企業“鋪天蓋地”、微型企業及個體工商戶“枝繁葉茂”的發展格局。鼓勵各地建立企業梯度培育儲備庫,推進個體工商戶轉為微型企業,加快規模(限額)以下小微企業壯大升級為“四上”企業,推動“四上”企業實施股份制改造,支持具備條件的股份制企業在境內外資本市場掛牌上市,加快形成結構合理的企業發展梯隊。
雲南省“十四五”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規劃
企業梯度培育加速工程
(四)強化產業招商引資
聚焦產業鏈強鏈補鏈延鏈,制定重點產業招商引資指導目錄,積極整合各類優勢資源實施“大招商”、“招大商”,打造多渠道、多形式、多主體的招商格局。探索依託在滇異地商會、協會、金融機構以及外埠雲南商會招商,加強以商招商、產業園區整體招商。完善招商引資工作機制,分解落實工作任務,強化激勵約束,調動社會各界力量共同參與招商引資。構建完善重大招商項目儲備、簽約、落地、建設“四位一體”推進機制,加快推動項目落地建成達產。
(五)拓寬民資進入領域
深入貫徹落實國家鼓勵民間資本投資發展的相關政策,為民間資本進入電力、電信、交通、石油、天然氣、市政公用等行業提供支持。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先導作用和對民間投資的帶動作用,鼓勵引導民間資本以多種形式參與基礎設施建設。通過投資補助、產業基金注資、財政擔保補貼、銀行貸款貼息等多種方式,支持民間資本參與土地整治、污染治理、水利工程等重點領域項目。通過獨資、合資、合作、聯營、租賃等途徑,採取特許經營、公建民營、民辦公助等方式,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全省教育、醫療、養老、體育健身、文化設施建設等社會事業項目投資。
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一)培育壯大創新主體
1.加快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畫,推動全省各主要產業園區加快培育一批市場前景好、創新能力強、成長速度快的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提升全省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的科技創新水平與發展質量。
2.推動民營規上企業建立研發機構。加快推動規模以上工業、規模以上高技術服務業企業建立完善從事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研發與設計的企業辦研發機構,提升產品和服務的研究開發水平。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創建研發機構,加快高原特色農業現代化步伐。
3.支持民營大中型企業創建省級及以上研發平台。加強政策引領,鼓勵具備條件的民營企業創建省級、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院士專家工作站;支持大型民營企業加強產業關鍵共性技術創新平台、製造業創新中心等建設,加快引領全省民營企業轉型升級。
(二)構建協同創新體系
以產業功能互聯、高校、科研院所及大中小企業互通、設施平台互用、人才和技術資源互助、政策制度互補為核心,推動構建面向特色產業重點領域的協同創新體系。
1.支持高校、科研院所、重點實驗室等搭建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平台、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台,向民營企業開放大型科研儀器和實驗設施及科學數據、生物種質與實驗材料等科技資源,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基礎環境。
2.推動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組建面向重點產業的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搭建面向全產業鏈的公共研發服務平台、公共技術服務平台,持續構建完善產業創新生態體系,支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鼓勵有條件的大企業聯合科研機構搭建開放式產業協同創新平台,向中小企業開放入口、數據信息、計算能力,通過資源開放、任務眾包、協同支持等,大力支持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開展技術創新。
3.引導支持中小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重點實驗室、製造業創新中心等各類研發機構開展產研需求對接,加強產學研用合作,實現協同創新,增強共性技術研究開發、中間試驗、工業性試驗、工程化開發等服務針對性和有效性。
(三)推動企業科技創新
繼續完善創新支持體系,積極發揮財政資金槓桿作用,引導民營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加強技術創新,加快新產品研發、新技術運用和新設備更新。探索施行企業科技特派員制度,深入推動中小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推廣科技創新券制度和科技項目揭榜制,鼓勵企業向科技服務機構購買專業服務,開展科技揭榜攻關。發揮高校、科研院所、製造業創新中心、新型研發機構等協同創新支持體系作用,通過市場化、項目化等形式加大面向民營企業的技術創新研發供給服務,幫助企業解決技術創新過程中的問題。推動政府採購中小企業創新產品和服務,支持中小企業針對細分市場,開發專項技術或生產工藝,形成比較優勢。支持中小企業套用先進技術、工藝等,加快數位化、綠色化轉型步伐。
(四)促進智慧財產權保護
推動建立專利導航工作站,推廣套用《專利導航指南》系列推薦性國家標準,引導產業園區實施一批專利導航項目,推動中小企業加強核心產品、關鍵技術、重點研發項目專利布局和智慧財產權保護,推動中小企業智慧財產權管理標準化。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搭建智慧財產權對接平台、舉辦交流活動等方式,支持智慧財產權服務機構為中小企業提供智慧財產權託管、諮詢培訓、權利維護、質押融資、成果轉化等服務,覆蓋技術創新到市場化套用智慧財產權服務全過程。落實推進專利開放許可制度,鼓勵高校、科研院所將專利許可給中小企業使用。
(五)加快科技成果轉化
健全成果轉移轉化合作機制,構建“產權擁有—技術套用—收益分享”協調共生模式,強化成果轉移轉化績效補助激勵導向,鼓勵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出讓科技成果,深化產學研合作過程中的技術成果中試和熟化服務,加速推進科研成果轉化。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構,著力做強技術轉移機構及隊伍,做暢技術轉移轉化通道,做實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繼續完善雲南省技術市場,著力打造線上線下相結合,覆蓋全省的網路化、開放式、專業化平台,為全省技術市場提供智慧財產權、技術評價、科技金融、政策法規等綜合服務。加大技術轉移機構和人員的培育培養力度,著力培育技術轉移服務機構,建立技術經理(紀)人培訓、培養體系通道,探索技術經理(紀)人職稱評審路徑模式,壯大成果轉化複合型高層次技術經理(紀)人隊伍。
雲南省“十四五”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規劃
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提升工程
三、促進企業綠色轉型
(一)推進節能減排
強化民營企業節能減排主體責任,嚴格執行節能、環保標準。推動企業積極開展能效水效對標達標活動,引導中小企業清潔生產,進一步降低能耗、物耗和水耗。增加綠色產品供給,倡導綠色消費。推動企業加快套用綠色低碳、節水節材、減污降耗等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裝備實施技術改造,進一步挖掘節能潛力,持續提升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推動企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最佳化能源消費結構,加快推進燃煤替代,積極發展分散式光伏電站和需求側儲能,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積極推廣使用新能源汽車、可降解塑膠、綠色建材等節能環保產品,為全省碳達峰碳中和作貢獻。
(二)提高固廢綜合利用
引導支持民營企業進一步加強工業資源的高值化、規模化、集約化利用,不斷強化尾礦、採礦廢石、煤矸石、冶煉渣、赤泥、磷石膏等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推廣一批先進適用技術裝備,引導產廢企業主動開展工業固體廢物資源綜合利用,支持水泥等行業協同處置固體廢棄物,推動打造完整的固廢綜合利用產業鏈,不斷提高固廢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在牟定、安寧、東川、蘭坪、箇舊等資源綜合利用基地全面推行循環生產方式,促進不同產業耦合,加強產業協同利用,減少原料使用和廢物排放,促進循環發展。
(三)推動企業綠色發展
按照雲南省“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目標和任務,在矽、鋁、稀貴金屬、資源綜合利用等特色領域積極培育創建綠色企業,鼓勵民營企業積極實施綠色戰略、綠色管理和綠色生產,牽頭制定綠色標準,打造有國際影響力的綠色製造標桿,引領行業綠色發展。按廠房集約化、原料無害化、生產潔淨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原則,重點圍繞生物製藥、電子信息產品製造、現代物流、高原特色現代農業、新材料、先進裝備製造、食品與消費品製造等行業,引導支持中小企業創建綠色工廠。強化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推行產品綠色設計,支持民營企業開發綠色產品。全面提升工業產品的綠色設計能力,加強綠色設計關鍵技術研發和套用,圍繞化工產品、機械裝備、電子電器、汽車及配件、特色食品等典型產品,突破輕量化設計、節能降噪技術、可拆解與回收技術等核心技術,推廣易拆解、易分類的產品設計方案。
四、推動企業提質增效
(一)推動企業“專精特新”發展
進一步完善全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加強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動態監測和服務,最佳化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遴選標準和支持方式,強化對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服務和支持。鼓勵省、州市中小企業專項資金加大對企業轉型升級、研發創新、市場開拓、人才引進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引導中小企業聚焦主業,專注核心業務,提高專業化生產、服務和協作配套能力,推動中小企業走專業化發展道路。推動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範平台、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範基地、眾創空間、孵化器等載體平台,培育更多主營業務突出、競爭力強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打造一批專注於細分市場、技術或服務出色、市場占有率高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
雲南省“十四五”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規劃
“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工程
(二)推動企業實施數位化轉型
順應消費結構持續升級、新型信息消費模式不斷湧現、線上新經濟蓬勃發展的浪潮,以更好地滿足和適應消費升級為著力點,以深入推動網際網路由消費領域、虛擬經濟向生產領域、實體經濟延伸和融合發展為導向,推動民營企業實施數位化轉型,加快推進“行銷、渠道、產品、運營”網際網路化,加快培育發展基於網際網路的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
以加快推動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數位化轉型為目標,實施中小企業數位化賦能工程,廣泛徵集一批技術力量強、服務效果好的數位化服務商,培育推廣一批符合中小企業需求的數位化平台、解決方案、產品和服務,通過低成本、模組化、集成化、雲化等方式,加快提升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在研發設計、生產製造、經營管理、市場行銷等環節的數位化、信息化套用水平。
聚焦綠色食品加工、生物醫藥、新材料、先進裝備製造、電子信息製造、綠色鋼鐵、綠色建材、綠色消費品製造等重點產業,引導支持民營企業參與實施智慧型製造試點示範工程,引導民營企業深入推進智慧型裝備、智慧型生產線、智慧型車間、智慧型工廠、智慧型製造企業改造升級,推動民營企業提升數位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生產設備數位化率、數位化設備聯網率、智慧型製造就緒率,帶動民營企業實施設備換芯、生產換線、機器換人,大幅提升產品生產製造平台和效率。
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實施“網際網路+”協同製造、製造業與網際網路融合發展等試點示範項目,支持企業利用網際網路精準對接用戶需求,發展大規模個性化定製。鼓勵企業通過網際網路與產業鏈上下游各環節緊密銜接,提升網路化協同設計與製造水平,發展基於網際網路的協同製造新模式。鼓勵企業運用網際網路發展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服務,拓展產品價值空間,實現從製造向“製造+服務”轉型升級。
總結推薦一批數位化賦能標桿企業典型案例,帶動更多中小企業通過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賦能提升敏捷製造、精益生產和現代化管理能力,增添發展後勁,提高發展質量。
雲南省“十四五”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規劃
中小企業數位化賦能工程
雲南省“十四五”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規劃
中小企業數位化賦能工程
(三)開展質量品牌提升行動
大力推廣套用先進質量管理技術,引導民營企業建立全過程質量管理體系,支持企業健全企業技術標準,推動企業積極開展對標達標行動,持續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保證能力。加強中小企業品牌服務指導,培養壯大品牌服務專業隊伍,提高企業品牌創造、管理、推廣等專業能力。建立健全中小企業產品質量追溯管理體系,完善產品質量信息歸集、發布制度,依託雲南知名品牌及特色產品追溯管理服務平台,組織實施一批工業質量品牌提升重點項目,切實維護區域品牌形象和美譽度,提升“雲品”市場競爭力。實施地理標誌品牌培育,加大普洱茶、保山小粒咖啡、文山三七、宣威火腿等馳名地理標誌商標和產品保護和套用力度,推動更多地理標誌產品進入中歐地理標誌保護協定互認名錄,提升雲南地理標誌產品品牌影響力,助推打造“綠色食品牌”、促進鄉村振興,鞏固扶貧成果,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雲南省“十四五”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規劃
中小企業質量管理提升工程
(四)提升企業經營管理水平
引導民營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現治理結構合理化、管理理念現代化、管理方法科學化和管理手段先進化,不斷強化和提升企業的財務、質量、安全、用工、信用、風險等基礎管理水平。鼓勵民營企業引入先進生產管理理念、方法和模式,積極探索和推行個性化定製、柔性化加工、精益化生產、敏捷化製造、協同供應鏈管理等先進運作模式,持續開展生產經營模式、商業模式和服務模式創新。
加快提升企業家素質,加大新生代企業家和職業經理人隊伍的培育力度,鼓勵和支持企業開展各類技能培訓,培養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持續開展企業經營管理能力提升行動,通過組織企業中高級管理者到發達地區點對點實地參觀交流,學習先進的經營管理理念和經驗,開拓經營管理的視野和思路,提高經營管理的素質。組織優秀企業家赴國內外知名高校、企業學習交流,參加各類管理提升培訓和管理經驗推廣活動,著力培育一批新生代企業家隊伍。
五、強化企業人才支撐
(一)完善人才引培機制
構建完善面向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的人才引培機制。建立人才供需信息發布制度,年初發布人才白皮書,提出主導產業重要領域急需緊缺人才需求,年末發布人才建設藍皮書,總結人才發展現狀。暢通產學研合作培養碩士、博士通道,推進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科研力量最佳化配置、資源共享和學科交叉融合發展,加大科技研發經費投入,強化科技成果激勵,大力培養創新型人才和團隊。重視企業育才引才用才經驗做法的總結推廣,鼓勵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探索飛地引才新模式,支持重點企業在區外設立研發機構,運用飛地引才加快科技創新。健全柔性引才制度,創新柔性引才分類支持和高效管理機制,探索建立一批柔性引才示範基地。
(二)健全人才流動機制
完善人才流動配置巨觀調控機制,更好發揮市場在配置人才資源中的作用,促進人才合理有序流動。主動對接和引進發達地區人力資源市場和各類人才服務機構,建設具有區域影響力、輻射南亞東南亞的國際人力資源市場。促進人才跨地區、跨行業、跨體制合理流動。健全人才“雙向兼職”機制,推動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和民營企業間有序流動,鼓勵科研機構、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按照國家規定到民營企業兼職掛職。
(三)強化人才激勵機制
建立項目獎勵、成果獎勵、特殊津貼相結合的優秀人才支持激勵體系。鼓勵各類成果持有人(單位)以科研成果作價入股企業,鼓勵企業推行面向高層次人才的股權激勵制度。出台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激勵制度,加大科技成果職務擁有人對轉移轉化收入分配激勵,推動更多高水平科研成果轉化。健全完善人才獎勵和榮譽制度,加強人才激勵。
(四)提高人才服務水平
健全與人才引進、培育和發展等相匹配的人才服務保障制度,不斷加強對各類高層次人才的體檢、就醫、療養、出行、考察學習、子女入學等服務保障。提升人才服務信息化水平,為各類人才提供個性化、精準化、優質化服務。深入落實有利於人才創新創業的稅收優惠政策。通過配套建設、集中新建、購租市場房源、盤活政府存量房源等方式,在高層次人才聚集的大型企業、事業單位和產業園區,推行人才公寓供給個性化、精準化服務。
雲南省“十四五”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規劃
企業人才引培提升工程
六、提高企業融資可得性
(一)最佳化信貸融資環境
促進“政銀企”有效對接,構建“省級政府部門+州市政府+企業+金融機構”的“四位一體”協調聯動機制,加強與各類金融機構有效對接,促進“產融合作”,爭創國家產融合作試點城市。推進建立健全面向民營企業的“敢貸、願貸、能貸”長效機制,強化中小微企業金融差異化監管,加大對小微企業首貸、信用貸、無還本續貸以及中長期貸款的支持,落實盡職免責和容錯糾錯機制。完善“政銀擔”合作與風險分擔機制,實施小微企業融資擔保降費獎補政策、貸款風險補償機制和績效考核激勵機制。鼓勵保險機構開展各類貸款保證保險業務,為企業融資提供增信支持,提高中小企業貸款保證保險的信貸覆蓋率。持續推進供應鏈金融場景化和生態化,強化各類金融機構和產品對中小微企業的服務能力。
(二)加大直接融資支持
探索設立省級中小企業發展基金,遵循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和專業管理原則,推動有條件的州、市設立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引導和帶動社會資金投資中小企業。建立上市培育資源庫,依託重點園區遴選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創新型中小企業等優質企業入庫,實行分級評價,優先支持入庫企業上市或利用“新三板”、“雲南省股權交易中心”掛牌(融資)。加大企業債券融資力度,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公司債和銀行間市場債務融資工具。引導企業利用股權質押融資、定向資管、資產證券化等方式拓展融資渠道。
(三)提升企業融資能力
深入開展小微企業金融知識普及教育,推動企業提升經營管理規範性,增強融資能力。鼓勵金融機構與中小微企業加強合作,按企業生命周期設計指導方案,幫助企業更有效地獲得融資支持。推動構建完善中小微企業綜合金融服務平台,鼓勵專業服務機構加強對中小微企業的融資輔導、財務和法律諮詢。引導金融機構創新金融服務方式,運用金融科技手段,為中小企業提供線上線下聯動的金融服務。進一步推進中小企業信用制度建設,健全社會化的信用信息徵集與信用評價體系,實現中小企業信息信用主動公開、部門共享。
雲南省“十四五”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規劃
企業融資促進專項工程
七、完善公共服務體系
(一)加強服務平台建設
鼓勵社會力量通過公建民營、政府購買服務、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等方式參與公共服務供給。推進省、市、縣各級中小企業服務中心體制機制創新,激發運營活力,充分發揮好公益性服務主力軍作用。加強縣級中小企業服務機構和載體建設,構建縱向貫穿“省—州市—縣”三級的網路化、生態化服務體系。進一步引導支持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做優做強,走專業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道路。鼓勵各類主體興辦市場化的中小企業服務機構,推動建設一批綜合實力強、市場需求大、服務效率高的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範平台和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範基地。推動有條件的州、市開展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試點示範,總結典型經驗和做法在全省推廣。
(二)提升服務質量和水平
推動各級中小企業服務中心建立健全企業服務評價體系,構建完善的服務標準和服務流程,探索《雲南省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分類》、《雲南省中小企業公共服務規範》地方標準的制定。為中小企業提供政策信息、技術創新與質量、投資融資、管理諮詢、創業輔導、市場開拓、人才與培訓、法律服務等八大類服務,豐富服務功能,提高服務水平。探索建立激勵評價機制,促進服務機構改進和提升服務質量。推動提升服務人員專業化能力,鼓勵服務機構聯合高校和職業院校建立專業服務人員培養基地,通過育才和引才相結合,建立高素質服務人員隊伍。
(三)推廣社會化公益服務
充分調動社會化公益服務資源,推進志願服務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打造相對穩定的志願服務隊伍,針對中小企業在發展過程不同階段面臨的新問題,為中小企業提供政策、法律、金融、管理等方面的諮詢和個性化解決方案。逐步完善志願服務模式,建立健全志願服務體系,對中小企業公共服務體系形成有力支撐。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商會、服務聯盟等組織自律、維權、服務作用,為中小企業提供優質服務。
(四)創新數位化服務
充分運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整合線上線下服務資源,推動服務方式變革升級,促進服務體系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發展。鼓勵建設面向中小企業的雲服務平台,探索通過“數字+”服務、選單式服務、定製化服務等方式,提升服務資源配置和利用效率,提高服務便捷性和精準度,推動中小企業“上雲上平台”。
雲南省“十四五”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規劃
企業服務體系提升工程
雲南省“十四五”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規劃
企業服務體系提升工程
八、推動對外開放合作
(一)大力發展跨境電商
加強部門統籌協調,加快推動海關、稅務、邊檢等標準數據接口與雲南省跨境電子商務公共服務平台樞紐、州市跨境電子商務平台節點、縣區平台觸角對接,實現企業信息多部門共享、商品信息多主體共享,形成集政務、商務、服務於一體、聯通境內外的中國(雲南)國際貿易“多站點融通、一站式服務”平台。發揮雲南省跨境電子商務公共服務平台樞紐作用,聚焦德宏、紅河等跨境貿易重點區域,拓展、延伸、創新和整合跨境電子商務平台資源,打造一批特色鮮明的跨境電子商務地方套用集群。聚焦邊境貿易重點州、市、縣、區,提升機場、口岸功能,搭建一批跨境電子商務產業園、國際物流產業園等線下園區平台,探索開展跨境電子商務B2B出口、B2C進口業務,形成玉石珠寶、農特產品、紡織服裝、家居家電等跨境電子商務產業集聚區和孵化基地,推動邊民互市貿易線上線下融合發展、農村電子商務與跨境電子商務聯動發展,促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
(二)推動企業跨境合作
依託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聚焦中緬、中老經濟走廊,落實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引導和支持有條件的產業園區和民營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設立境外產業合作園區,積極開拓南亞、東南亞、中東等國際市場,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拓展國際市場空間。聚焦沿邊特色優勢產業,深入推進邊(跨)境經濟合作區建設,重點布局邊境貿易、進出口加工、口岸物流、大健康、旅遊等特色產業,聚集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企業,打造面向南亞東南亞及國內的農產品、日用消費品等特色產品專業市場、邊境貿易採購中心和集散中心。
(三)支持開拓兩個市場
發揮面向南亞東南亞區位優勢,支持民營企業“抱團”參與境外園區建設,搭建對接平台,開展跨境合作,加快拓展南亞東南亞市場。支持企業開展市場對接和產業經貿合作交流,參加進博會、廣交會、中小企業博覽會等各類境內外重點展會,依託行業協會(商會),加強與北京、上海、香港、深圳等市場輻射力強的中心城市開展經貿交流與合作,加快拓展國際國內市場,推動“雲品”走出去。支持邊(跨)境經濟合作區開展高層次招商、產業招商等活動,吸引優秀內外資項目在園區集聚發展,培育國際國內聯通、上下游完整的特色產業鏈,提高“引進來”和“走出去”水平。落實政府採購支持中小企業相關政策,確保政府採購中小企業的份額占比超過30%、其中小微企業比例不低於60%。
九、持續最佳化營商環境
(一)強化政策落實
加強涉企部門的統籌協調,建立完善惠企政策統一梳理、銜接、匯總、發布、辦理機制。依託全省一體化政務服務平台和“一部手機辦事通”,加快構建完善惠企政策統一歸集、發布、申報、受理、兌現公共服務平台,儘快實現政策發布、宣傳貫徹、諮詢、申報、分送、兌現等,形成惠企政策申報及時接收、按責轉辦、限時辦結、統一督辦、評價反饋的業務閉環,確保企業能夠及時、充分地享受惠企政策紅利,不斷增強企業獲得感。強化政策落實評估督導,充分發揮工商聯對惠企政策落實情況的評估督導作用,完善評估指標體系,分級開展政策落實評估工作,公開發布評估結果,督促有關地區和部門認真落實各項政策措施。
(二)完善長效機制
推動營商環境建設納入“一把手”工程,著力解決“重視不夠”、“協同不暢”、“約束不硬”、“導向不明”等突出問題,努力打造“辦事不求人、審批不見面”、“最多跑一次”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建立健全企業家參與制定涉企政策的制度,規範參與程式、階段形式和意見反饋方式,增強企業家參與政策制定的獲得感和成就感。進一步完善營商環境評價制度,切實發揮營商環境評價的引領和督促作用。
(三)最佳化準入環境
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精簡市場準入行政審批事項,最佳化審批程式和環節,全面推行證明事項和涉企經營許可事項告知承諾制。全面排查清理各類壁壘,嚴禁設定民營企業準入條件,對政府主導的重大項目,堅持民營和國有一視同仁,堅決破除“玻璃門”,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加快推動基礎設施、社會事業、金融服務等重點領域深化改革,更快更好推進深層次系統性改革,力爭營商環境“創一流”。
(四)推進降本減負
嚴格落實國家減稅降費惠企政策,加強部門統籌協調,細化落實措施,強化主體責任,抓好抓實減稅降費工作。加大減稅降費政策宣傳力度,創新宣傳方式,推動政策解讀“雲到戶”,確保惠企政策應知盡知、應會盡會,提高政策知曉度。精簡最佳化企業申辦和享受減稅降費政策的環節與程式,充分利用網際網路和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動企業享受政策便利化,擴大政策享受惠及面。貫徹落實降低社會保險費政策,規範行政事業性收費和經營服務性收費行為,完善涉企收費清單制度,繼續清理涉企不規範收費,取締不合理收費,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落實企業減負相關政策措施,積極配合國家層面做好企業減負專項工作,切實降低企業稅費、融資、物流、人力等生產經營成本,減輕企業負擔。
(五)激發乾事創業正能量
暢通政企溝通渠道,規範政商交往行為,建立真誠互信、清白純潔、良性互動的工作關係。推動商會協會開展行業自律與誠信建設活動,建立健全行業標準規範,引導企業誠實守信、合法合規經營、公平競爭、規範發展,強化行業自律。樹立正面激勵導向,定期開展雲南省優秀民營企業評選表彰活動,塑造先進典型,凝聚崇尚創新創業正能量,營造尊重企業家價值、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積極向上的文化和社會氛圍。推動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在吸納就業、科技創新、創造稅收、節能環保等方面作出更大貢獻。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充分發揮雲南省促進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作用,進一步建立健全支持企業發展的工作協調機制。加強統籌協調,推進各項工作任務落實,及時幫助解決企業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突出問題。推動州市、縣級人民政府全面建立健全促進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由擔任黨委常委的政府領導任組長。強化民營經濟發展考核,壓實省對州、市民營經濟發展的責任,持續完善領導幹部掛鈎聯繫民營企業制度,進一步拉近領導幹部與企業的距離,加快實現重點民營企業全覆蓋,著力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
二、推進非公黨建
持續改進民營企業黨建工作,不斷強化黨組織在民營企業中的戰鬥堡壘作用。主動適應民營經濟改革發展新形勢,緊緊圍繞不同類型、不同行業、不同規模民營企業開展黨建工作。加大向民營經濟領域選派黨建工作指導員力度,推動符合條件的民營企業建立黨組織,做好黨員發展工作,探索抓好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專業市場黨建工作,不斷擴大黨的組織和工作覆蓋面。促進黨組織和黨員有效發揮作用,不斷激發企業內生動力,努力使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的發展優勢。
三、強化資金支持
設立省級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制定完善資金使用管理辦法,通過資助、購買服務、獎勵等方式,支持中小企業轉型升級、開拓市場,支持企業公共服務體系和融資服務體系建設。推動州、市、縣、區根據實際情況,在本級財政預算中安排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探索設立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完善“投貸補”聯動機制,帶動更多社會資本投資民營(中小)企業,引導民間資本公平參與重點領域和產業建設投資。
四、加大要素保障
強化用地保障,鼓勵各地採取長期租賃、先租後讓、租讓結合、彈性年期出讓等方式供應土地,允許中小企業在國家規定期限內按照契約約定分期繳納土地出讓價款。強化用電保障,降低企業用電成本,鼓勵民營企業參與電力市場化交易,清理轉供電加價,降低一般工商業用電價格。建立應急聯絡機制,探索建立中斷供電懲罰機制,制定供電可靠性指標管制計畫,保障用電需求。強化用水保障,加大階段性降低工商業用水價格的力度,全力降低用水成本。深入實施“獲得用水”服務,加強企業和工業園區的用水保障。
五、強化權益保護
強化《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雲南省中小企業促進條例》等法規落實,研究制定《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配套措施,建立預防和化解拖欠中小企業款項問題的長效機制。加強智慧財產權風險防範機制建設,推動建設智慧財產權保護中心和快速維權中心,完善維權援助線上服務機制,提升中小企業智慧財產權保護和管理能力。開展中小企業權益維護活動,最佳化中小企業維權機制,構建維權援助工作體系。建立中小企業應急援助制度,幫助受到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等突發事件影響的中小企業解決人員和財產安全、物資供應、要素保障等問題,並納入相關突發事件應對預案。加強法治宣傳,引導企業增強法治意識,合法經營、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建立完善企業訴困脫困機制,暢通投訴渠道,及時處理中小企業、行業組織對相關工作的意見和建議。
六、完善統計監測
建立健全適應全省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特點的統計制度,完善企業統計監測指標體系,探索利用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手段開展全省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運行監測分析。依託知名高校、商協會、專業機構等社會資源,逐步建立重點領域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市場監測、風險防範和預警機制。密切關注和跟蹤分析巨觀經濟形勢,加強對經濟運行中傾向性問題的研究,夯實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政策儲備。
七、營造良好氛圍
大力宣傳促進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的方針政策與法律法規,充分肯定民營經濟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樹立民營經濟和企業家先進典型,讓企業有更多獲得感和榮譽感。加強民營企業家的理想信念教育,激勵做有立場、有理想、有情懷、有匠心的新時代企業家。進一步最佳化創業創新生態環境,充分釋放全社會創業創新潛能,加大先進經驗和典型案例的宣傳,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的良好氛圍。
第六章 環境影響評價
規劃期間,全省將堅持業態新型化、生產智慧型化、產品品質化、管理現代化、創新內生化等五化發展方向,聚焦綠色能源、新材料、先進裝備製造、食品與消費品製造、生物醫藥和大健康、信息技術、文化旅遊、高原特色農業、現代物流等重點產業大力推動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將較好地支撐全省的經濟社會發展,但同時也帶來一定的環境影響。為貫徹落實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的戰略定位,通過分析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規劃環境協調性、資源環境承載力、以及規劃實施對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提出了規劃實施過程中需要採取的環境保護措施,以便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規劃符合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促進雲南省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一、規劃協調性
(一)整體協調性
《雲南省“十四五”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在巨觀政策上,符合《雲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要求,在定位、布局和選址上總體符合省委、省政府《關於著力推進重點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總體要求,同時與雲南省國土空間規劃緊密銜接,符合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符合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管控要求。規劃發展理念符合《雲南省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規劃(2016—2020年)》、《雲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畫(2012—2030年)》、《雲南省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方案》等相關環境保護規劃的要求。規劃發展目標與雲南區域發展、經濟轉型和環境保護的政策、規劃相符。
(二)主體功能區劃
規劃對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的定位和布局基本符合雲南省國土空間規劃總體要求。從區域發展定位來看,其重點產業符合主體功能區劃相關要求,在布局上具有一定靈活性,只要按照不同區域的主體功能定位要求,有條件避開主體功能區規劃中的禁止開發區域。
(三)生態功能區劃
規劃在布局上總體符合《全國生態功能區劃》、《雲南省生態功能區劃》的要求,規劃實施不會對農產品生態功能區、林產品提供生態功能區、土壤保持生態功能區、農業與集鎮生態功能區、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功能區、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和城市群生態功能區產生大的影響。從區域發展定位來看,發展規劃總體符合生態功能區劃要求。
(四)生物多樣性保護
規劃貫徹落實《雲南省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實施方案》等一系列舉措,堅持“生態立省、環境優先”的發展理念,不會對《雲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畫(2012—2030年)》和《雲南省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方案》中“三屏兩帶”的生態安全空間格局產生影響,不會對雲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產生大的影響。
(五)環境敏感區和生態保護紅線
統籌全省生物醫藥和大健康、信息技術、高原特色農業、旅遊文化、新材料、先進裝備製造、現代物流、食品與消費品製造等重點產業,規劃實施過程中可能涉及環境敏感區。在規劃實施過程中,嚴格落實生態保護紅線和自然保護地的管控要求,減少對敏感區域的擾動。
二、資源環境承載力
雲南省自然資源豐富,環境容量較大,土地資源較為不足。總體來看,雲南省資源環境承載力可保障規劃實施。
(一)土地資源
規劃是在省內現有產業、園區基礎上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技術改造、協同創新、集聚發展,基本不涉及新增園區、產業用地等,現有土地資源可滿足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的用地需求。
(二)碳容量
雲南省森林植被總碳儲量約為8.93億噸,平均碳密度約為39.260噸/公頃。其中,喬木林碳儲量占總碳儲量的95.7%,鄉土樹種雲南松和櫟類碳儲量占喬木林總碳儲量的58.3%,幼、中齡林碳儲量占喬木林總碳儲量的49.9%。天然林的碳儲量、碳密度均高於人工促進林和人工林,森林植被碳儲量和碳密度的空間分布總體上為西部高、東部低。在人工造林、撫育和封山育林管理等措施下,全省森林碳儲量和碳密度將進一步提高。目前來看,雲南省碳容量可滿足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的發展。
(三)水環境容量
全省水系分布豐富,主要有長江水系、珠江水系、紅河水系、瀾滄江水系、怒江水系、伊洛瓦底江水系。除了局部水體如滇池等無水環境容量外,其他主要河流可利用環境容量較大。在不達標水體整治、黑臭水體整治、生態修復建設等多項環保舉措的實施下,雲南省內水環境將會進一步得到改善,可滿足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的需要。
(四)大氣環境容量
近五年,雲南省大氣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粉)塵排放量均呈下降趨勢,2017年全省環境空氣優良天數全國第一,2020年全省環境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率高達98.8%,雲南省大氣環境容量較大。根據大氣環境容量估算結果,在實施大氣污染物總量消減措施、滿足各行業減排控制指標的情況下,綜合考慮環境空氣品質現狀,雲南省大氣環境容量總體可以保障五年規劃的發展。在規劃實施過程中,需要進一步最佳化產業結構,嚴格落實大氣污染源減排工程,確保大氣環境容量支撐區域發展。
三、環境影響分析
規劃實施會對水環境、大氣環境、固體廢物和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通過採取嚴格的環境保護措施,可將污染物的排放控制在可接受的範圍內,避免對生態系統造成破壞,實現綠色發展。
(一)水環境
規劃實施過程中的主要水環境影響為生活污水及生產廢水排放對受納水體的影響,如電鍍廢水(含鎘、鉻、銅、鎳、鋅、金等)、酸鹼廢水、含油廢水等。2020年,全省主要河流水質優良率達84.5%,出境、跨界斷面水質有90.6%符合Ⅱ類標準,湖泊、水庫有82.1%符合Ⅲ類以上標準,水環境質量總體保持優良穩定。隨著全省黑臭水體治理、不達標斷面改善措施的實施,全省水環境容量持續增大。在產業升級、嚴格環保措施的情況下,發展產生的水環境影響不大,水環境容量可滿足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需要。
(二)大氣環境
規劃實施過程中的能源燃燒廢氣、工業廢氣排放對區域環境空氣產生一定的影響,如粉塵、酸鹼廢氣、生產有機廢氣(苯系物、非甲烷總烴)、燃油廢氣(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碳、非甲烷總烴等)。但由於雲南省環境空氣品質優良,超標污染物主要為細顆粒物和臭氧,雲南省大氣環境容量較大,對各產業廢氣污染物均具有一定承載能力,區域大氣環境質量總體上可保障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的發展。
(三)固體廢物
規劃實施過程中會產生一定量的工業固體廢物,固體廢物尤其是危險廢物若不採取安全有效的處理處置,將會對大氣、地表水、土壤、地下水以及人體健康造成較大影響。此外,油品泄漏或含重金屬廢水事故排放可能污染地表水及地下水。在採取嚴格的固體廢物保護措施後,固體廢物可得到有效處置,規劃實施的影響不大。
(四)生態環境
雲南省植被覆蓋率高,環境敏感區多,生態環境較為敏感。規劃實施過程中將會對植被群落種類組成和數量分布、景觀結構和功能等產生一定的不利影響,可能造成水土流失、景觀破壞及生態功能退化,特別是製造相關產業發展可能涉及生態保護紅線,對重要生態功能區產生一定的不利影響。在下一步規劃實施過程中,應協調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紅線的關係,完善區域生態安全格局和建設行為空間管制,避免破壞生態保護紅線,確保重要生態要素的系統完整性,使規劃的實施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
四、環境影響減緩措施
(一)樹立綠色生態發展理念
規劃實施過程中,注重生態環境保護,落實“三線一單”要求,結合雲南省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情況,統籌保護好水陸域自然生態空間,對優先保護、重點保護的環境敏感區、生態保護地,優先採取避讓措施;對重要保護動植物,針對物種的保護需求,採取相應的保護措施;對重要生態功能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等重要生態保護區域,規劃實施時儘量減少對主導生態功能的影響,努力促進主導生態功能的恢復。確保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的同時,區域生態功能不退化,環境質量不降低。
(二)倡導環境友好設計
提倡環保早期介入,從規劃階段就開始強調生態環境保護,提出最佳化方案建議。在規劃實施過程中深入貫徹循環經濟理念,結合規劃內容及其所處環境特點,適時最佳化設計方案,同步完善設計環境保護設施,提升環保措施的有效性。
(三)定期開展環境監測
強化區域性生態環境監測,建立產業聚集區生態環境基礎資料庫。在水污染防治重點地區開展城市徑流污染、農業面源污染監測治理工作。對新材料、先進裝備製造、食品與消費品製造等重點行業實行大氣污染全防全控,建立PM2.5、TVOC、苯、甲苯、二甲苯等特徵污染物的長期監測網路。開展生態環境跟蹤監測評價工作,同時根據動態監測結果及時完善、強化各項環保措施。
(四)強化污染物排放源頭控制
切實推動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綠色發展,進一步加強廢水廢物處理設施的日常管理,對污水進行再生回用,對固體廢物進行分類收集和處置。從源頭削減污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或避免生產、服務和產品使用過程中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鼓勵引導企業使用綠色能源,以清潔生產促進工業節能減排,實現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過程的“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減少污染物排放量。

政策解讀

《雲南省“十四五”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是經雲南省政府批准、由雲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編制的重點專項規劃。《規劃》提出了“十四五”時期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思路和目標、發展重點和方向、主要任務、保障措施,為全省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提供指引,為政府部門履行職責提供依據。現就《規劃》相關內容解讀如下:
一、《規劃》編制背景
我省民營經濟、中小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技術創新的重要動力和解決就業的主要渠道。“十三五”時期,民營經濟、中小企業貢獻了全省近50%的地區生產總值和稅收、60%以上的進出口總額、70%以上的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就業、90%以上的企業戶數,對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但對照全國和發達省區,我省民營經濟、中小企業仍存在較大差距,如發展規模不大、質量不高,發展環境亟待最佳化等。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黨和國家基本方略、法律保障、政策支持、深化改革等各個方面作出了一系列事關民營經濟、中小企業發展全局的重大決策部署。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聚焦我省民營經濟、中小企業發展面臨的問題和短板,加快推動全省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省委、省政府將《雲南省“十四五”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規劃》列入“十四五”省級重點專項規划進行編制。
二、《規劃》編制依據和基本原則
(一)編制依據。《規劃》主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雲南省中小企業促進條例》和《雲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Ο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等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
(二)基本原則。牢牢把握全省民營經濟、中小企業發展的階段性特徵,以“堅持創業興業,激發市場活力;堅持創新引領,提升專業化水平;堅持特色發展,形成比較優勢;堅持綠色發展,築牢生態底線;堅持開放合作,加快內聯外通;堅持資源共享,提升服務效能”為六個基本原則貫穿《規劃》各個部分,在《規劃》實施中必須遵循執行。
三、《規劃》主要內容
本《規劃》編制中,聚焦三個突出問題、圍繞三個發展重點、緊扣三大發展方向、突出三個重要著力點、設定四類綜合目標、構建七項保障措施、實施九項主要任務、推進九項重點工程,總共形成了《規劃》六部分內容(見規劃全景圖)。
第一章發展基礎和環境。總結了“十三五”時期全省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取得的成績,分析得出了“發展規模不大、發展質量不高、發展環境亟待最佳化”三個突出問題和短板,研究了“十四五”時期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第二章發展思路和目標。提出了“十四五”時期全省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目標、2035年遠景目標和展望。針對短板問題,我們從壯大規模、提升質量、最佳化環境三個方面著力,設定了規模總量實現“一個跨越”、產業發展實現“兩個突破”、優質企業實現“兩個倍增”、發展環境實現“四個提升”,總計4類10項綜合目標。
第三章發展重點和方向。一是結合全省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的戰略部署,從產業發展三個方面著手,提出了持續壯大民營經濟特色優勢產業、著力推進民營經濟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培育民營經濟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十四五”時期的發展重點;二是從拓展發展空間和提升企業質量角度出發,發展方向為結合我省背靠祖國腹地,緊鄰南亞東南亞的區位特徵,推動民營經濟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圍繞產業園區布局推進集聚集群集約發展;以“五化”升級即“業態新型化、生產智慧型化、產品品質化、管理現代化、創新內生化”為抓手,加快提質增效補短板,增強企業的綜合實力和競爭力。
第四章主要任務。依據發展思路和發展目標、發展重點和方向,明確了“十四五”時期推動全省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九項主要任務(培育壯大市場主體、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促進企業綠色轉型、推動企業提質增效、強化企業人才支撐、提高企業融資可得性、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推動對外開放合作、持續最佳化營商環境)和九個重點工程(市場主體培育提升工程、企業梯度培育加速工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提升工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工程、中小企業數位化賦能工程、中小企業質量管理提升工程、企業人才培引提升工程、企業融資促進專項工程、企業服務體系提升工程)。
第五章保障措施。提出了全面保障和支撐本《規劃》發展目標、主要任務、重點工程的七項重要保障措施。
第六章環境影響評價。把環境影響評價篇章作為發展民營經濟、中小企業領域落實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舉措。
四、《規劃》主要目標
到2025年,力爭全省民營經濟規模總量實現“一個跨越”、產業發展實現“兩個突破”、優質企業實現“兩個倍增”,發展環境實現“四個提升”,全省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達到西部地區中等以上水平。
(一)規模總量實現“一個跨越”。“十四五”期間,力爭全省民營經濟增加值年均增速高於同期GDP增速1—2個百分點。到2025年,實現民營經濟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達到50%的跨越。
(二)產業發展實現“兩個突破”。“十四五”期間,全省民營實體經濟的發展水平得到鞏固和提升,抗風險能力不斷增強,以高技術製造業為代表的新產業不斷壯大,產業層次和發展質量持續提升,結構更趨合理均衡。到2025年,實現民營製造業規上工業總產值占全省製造業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突破54%,高技術製造業工業總產值占民營製造業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突破15%。
(三)優質企業實現“兩個倍增”。“十四五”期間,全省民營經濟市場主體培育體系不斷健全,優質企業不斷湧現。到2025年,全省民營市場主體戶數、民營企業戶數、民營“四上”企業戶數分別實現大幅增長,民營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戶數、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戶數實現倍增。優質企業研發投入明顯提升,數位化轉型、智慧型升級和綠色發展取得較大進展。
(四)發展環境實現“四個提升”。“十四五”期間,全省惠企政策落實、企業融資可獲得性、營商環境建設、企業服務體系建設四個方面取得明顯提升,政務服務更加高效便捷,企業負擔進一步減輕,市場準入環境更加寬鬆,經營環境更加公平,退出程式更加便捷。全省企業服務體系更加健全,省級及以上產業園區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實現全覆蓋,縣級中小企業服務中心或公共服務平台覆蓋率達到90%以上。中小企業公共服務供給總量有效擴大,協同服務能力顯著增強,培育省級及以上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範基地80個、省級及以上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範平台100個,持續帶動一批服務機構創新發展。
五、《規劃》主要特點
(一)緊扣上位規劃。編制過程中,嚴格遵循“下位規劃服從上位規劃、下級規劃服務上級規劃、等位規劃相互協調”,認真對接上位規劃和等位規劃,確保與各項相關規劃協調一致、有效銜接,做到方向明確、目標明確。
(二)把握研究重點。《規劃》的對象是民營暨中小企業,對象群體龐大,涉及問題龐雜,重點是研究如何儘可能解決企業生命周期不同階段面臨的共性難題,以及研究如何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幫助相對弱勢的民營(中小)企業群體獲得更多發展資源。
(三)明確責任分工。對《規劃》中的重點工程列出責任單位,找到與部門、州市工作的契合點,避免《規劃》內容脫離實際。
(五)“專精特新”企業培育成效顯著。全省構建形成以省級成長型中小企業為基礎、雲南省民營“小巨人”企業為骨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為排頭兵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體系。通過遴選和動態培育,形成省級成長型中小企業1980家、省級民營“小巨人”企業100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5家。通過精準化的直通車服務、財政金融扶持、素質提升工程、人才培育服務、信息化建設支持等,分層引導一批中小企業走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發展道路,取得明顯成效。
(六)政策環境和服務體系不斷最佳化。全省圍繞放寬市場準入、加大財稅金融支持、減輕企業負擔、加強企業服務體系建設、最佳化營商環境等出台和實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企業開辦實現“一網通辦”,中央及省級財政支持民營經濟資金達162億元,建立了省級中小企業貸款風險補償機制,中小微企業貸款餘額達到14001.6億元,累計為實體經濟企業降低成本4843.7億元,累計清理拖欠民營經濟中小企業賬款525億元。中小企業服務中心擴展至16個州、市和50個縣、區,省級中小企業服務平台網路覆蓋16個州、市、1個國家級新區、13個重點產業,省級平台累計開展服務活動達1.3萬餘場次,服務企業近27萬家次。推動修訂《雲南省中小企業促進條例》,出台《雲南省最佳化營商環境辦法》,建立了營商環境“紅黑榜”、“好差評”評價制度,推動“放管服”改革向更深層次推進,營商環境持續最佳化。
以上成績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三個沒有變”,團結帶領全省各族人民和社會各界奮力拚搏的結果。
同時,對標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對標高質量發展要求,我省民營經濟發展水平仍有較大差距,仍處於市場主體培育不充分、區域發展不平衡、要素資源不協同、科技和人才短板較為突出的發展階段。
主要問題:一是發展規模不大。體現為市場主體少、規模總量小、占GDP比重低,全省每千人擁有市場主體80.6戶,低於全國平均水平(102.1戶),排在全國第26位,西部第9位;全省民營經濟增加值總量不大,僅相當於四川、重慶、廣西的41.7%、77.9%、78.1%;民營經濟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連續多年徘徊在47%左右,在西部地區12個省份位列第9,較重慶、貴州、四川分別低12.2、10.3、9.1個百分點。二是發展質量不高。體現為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帶動作用不足,產業集聚發展不充分;企業主要集中在原材料初級加工和銷售環節,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不高,長期處於價值鏈中低端環節;以製造業為主的實體經濟發展不平衡,中低端產能過剩與高端供給不足等矛盾較為突出,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製造業占比低,經濟開放水平不高等。三是發展環境亟待最佳化。體現為營商環境競爭優勢不足,在軟環境、基礎設施、社會服務等方面存在明顯差距;科技企業和人才培育不足,在創業創新載體、高新技術企業、企業辦研發機構數量和研發投入等方面存在明顯差距;融資支持不足,企業融資難問題仍然突出;企業公共服務投入不足,覆蓋面不夠;支持政策合力不足,需要加強涉企惠企政策的梳理最佳化和宣傳貫徹落實等。
二、“十四五”面臨形勢
(一)發展機遇
1.長期制約瓶頸加快破除。雲南為邊疆、民族、山區、美麗、後發展和欠發達地區,山區和半山區占全省總面積的94%,由此帶來的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緩慢、工業化進程滯後、商貿物流效率不高等問題,曾是長期制約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瓶頸。到“十三五”末,這些瓶頸和問題已實現從“基本緩解”到“基本適應”的重大轉變,且“十四五”期間還將加快破除。體現在:全省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不斷提速,快速通達省內外和周邊國家的鐵路、公路、水路和空中運輸通道基本成型並加快延伸;省內物流網路基本成型,內聯外通現代物流樞紐體系建設加快推進;全省能源網路建設成效明顯,電力、石油、天然氣等項目建設持續推進;信息網路建設不斷加快,“數字雲南”建設取得積極進展。隨著制約瓶頸的破除,雲南正在由“邊疆”轉向改革開放前沿,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將迎來重大機遇。
2.政策支持環境持續最佳化。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從基本方略、法律保障、政策支持、深化改革等方面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國家層面相繼出台《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營造更好發展環境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的意見》(中發〔2019〕49號)等法規政策。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先後出台“雙十條、兩意見、一辦法”等系列措施,保障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的財稅、金融、創業創新、公共服務等基礎性制度體系更加完備。同時,隨著全省“放管服”改革深入推進,商事制度改革不斷深化,《雲南省最佳化營商環境辦法》及營商環境評價制度等持續發力,我省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環境將更加最佳化,創業創新動力活力必將持續增強。
3.產業發展新機遇不斷湧現。隨著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新能源、新材料、現代生物、智慧型製造等技術和產業加速融合,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等不斷湧現,帶動全球產業組織變革和國內外產業梯次轉移不斷加速,國內外既有的產業分工格局將被打破和重塑,產業分工更加細化,產業鏈增值環節更加豐富,我省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將迎來更多的產業發展新機遇。
4.區域發展新格局加快形成。區域發展新優勢正在凸顯。雲南地處中國與東南亞、南亞三大區域的結合部,是中國通往東南亞、南亞的視窗和門戶。正在建設的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將成為聯通“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重要通道、構建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和開放前沿的重要載體,將成為吸引發達省份和周邊國家生產要素集聚、暢通國內市場與南亞東南亞國際市場的開放合作平台。我省正在以此為切入點,推動企業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快發展,雲南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的區域發展新優勢正在凸顯。
5.市場發展新空間更加廣闊。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費需求不斷增長,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不斷擴大,新一輪消費結構升級動力持續增強,綠色消費、信息消費、數字消費、智慧型消費、康養消費等新興消費增長點不斷湧現;我省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建設、生態文明排頭兵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數字雲南”建設、現代基礎設施網路建設及鄉村振興戰略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等不斷推進,將為全省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帶來巨大的市場空間。
(二)面臨挑戰
1.巨觀經濟不確定性持續增加。“十四五”時期,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經濟成長乏力,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抬頭,貿易和技術交流受限,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壓力持續加大,經濟發展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增加。同時,我國經濟正處於新舊動能轉換、多種矛盾相互交織的新常態,疊加階段性局部性疫情衝擊和常態化防控等因素,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的巨觀經濟環境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風險。
2.產業轉型升級壓力更加凸顯。當前,我國經濟正處於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的關鍵時期,經濟結構轉換複雜性持續上升,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較為突出。發達地區企業正在憑藉先發優勢加快形成產業規模和質量效益兼具的比較優勢,我省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將同時面臨規模總量和發展層次提升的雙重壓力,科技創新和人才資源不足的短板將愈發凸顯。與此同時,周邊國家對中低端產能的吸納逐步加劇,進一步擠壓我省企業的發展空間,全省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轉型升級的壓力更加凸顯。
3.生態環境保護要求更加嚴格。“十四五”時期,全省將深入貫徹落實《雲南省創建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促進條例》,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加大生態環境保護,推動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全省各地各部門將持續加大對大氣污染防治、水資源保護與污水治理、土壤污染防治、固體廢物污染防治、碳達峰碳中和約束和環境風險防控等方面的工作力度,對能源、水、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雙控”的範圍將更加全面,對於重點用能單位的節能管理和對鋼鐵、建材、化工、有色等高耗能行業的能效標準將更加嚴格,全省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須加快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步伐。
4.幹事創業氛圍亟待提升。雲南經濟文化發展相對落後,人民民眾對創業興業雖有願望但是思想觀念往往較為謹慎和保守,長期制約著人們幹事創業的闖勁。一些市場主體存在“小成即滿”、“小富即安”等心態,缺乏做大做強的膽量、氣魄和恆心。一些市場主體特別是傳統企業缺乏創新意識、轉型意識,長期制約民營經濟的最佳化升級。部分領導幹部存在“懼私心理”,影響民營經濟的發展。
綜合研判:“十四五”時期,全省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既有重要戰略機遇,也面臨複雜形勢和嚴峻挑戰,總體上機遇和挑戰並存。全省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需準確把握新形勢,積極搶抓新機遇,加快融入新發展格局,主動擁抱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更加突出和專注主業,更加注重揚長避短和風險管控,才能贏得新優勢,實現新跨越。
第二章 發展思路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及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和企業家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貫徹落實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加快推動全省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深入推動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加快集聚集群集約發展、加快提質增效補短板為發展方向,以構建完善中小企業“321”工作體系為主要抓手,圍繞“政策體系、服務體系、發展環境”三個領域,聚焦“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加強中小企業合法權益保護”兩個重點,緊盯“提升中小企業創新能力和專業化水平”一項關鍵任務,不斷增強民營企業綜合實力和競爭力,持續壯大民營經濟特色優勢產業,著力推進民營經濟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培育民營經濟戰略性新興產業,為高質量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和聚力打造“三張牌”提供有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堅持創業興業,激發市場活力。加快培育壯大市場主體和經濟發展生力軍,擴大就業規模。大力弘揚創業精神,持續拓寬創業渠道,不斷加強創業興業指導和政策扶持,完善創業服務。積極破除各類體制機制障礙,保障民營企業依法平等使用資源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
——堅持創新引領,提升專業化水平。聚力打造高能級創新載體,加快培育科技型企業和創新團隊。著力最佳化資源配置,深入推動民營企業實施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模式創新,不斷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大力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製造業單項冠軍,推動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走專業化發展道路。
——堅持特色發展,形成比較優勢。立足資源稟賦、產業基礎,推動各地加快產業鏈招商和補鏈延鏈強鏈,分類引導企業進區入園、集聚發展,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加強協作配套,加快形成根植於地方特色的產業集群。圍繞特色產業,推動區域間合作互助、協同創新,促進產業互聯、業務互通、融合發展,整體提升區域經濟、民營經濟發展水平。
——堅持綠色發展,築牢生態底線。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築牢生態底線,嚴格源頭控制,構建中小企業綠色製造體系,提升企業綠色製造技術水平。倡導資源循環利用,推進綠色能源與製造業深度融合,加快淘汰落後產能,構建綠色產業體系。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能源綜合利用效率,推動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堅持開放合作,加快內聯外通。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和戰略紐帶作用,加快構建暢通國內市場與南亞東南亞國際市場的合作平台,積極吸引發達省份與周邊國家生產要素在我省集聚。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引導全省民營企業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積極參與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和跨境融通發展,成為面向南亞東南亞開放合作的重要力量。
——堅持資源共享,提升服務效能。加強部門協同,強化支持政策的協調性、連貫性,強化政策宣傳與貫徹落實,推動涉企政策充分形成合力。加強政府公共服務資源整合,提升服務效能。健全中小企業公共服務體系,倡導差異化、精準化、特色化、國際化服務。推動優質服務資源開放共享、融合套用,滿足中小企業共性需求,提升服務針對性和有效性。
三、“十四五”時期主要目標
到2025年,力爭全省民營經濟規模總量實現“一個跨越”、產業發展實現“兩個突破”、優質企業實現“兩個倍增”,發展環境實現“四個提升”,全省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達到西部地區中等以上水平。
(一)規模總量實現“一個跨越”
力爭全省民營經濟增加值年均增速高於同期GDP增速1—2個百分點。到2025年,實現民營經濟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達到50%的跨越。
(二)產業發展實現“兩個突破”
全省民營實體經濟的發展水平得到鞏固和提升,抗風險能力不斷增強,以高技術製造業為代表的新產業不斷壯大,產業層次和發展質量持續提升,結構更趨合理均衡。到2025年,實現民營製造業規上工業總產值占全省製造業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突破54%,高技術製造業工業總產值占民營製造業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突破15%。
(三)優質企業實現“兩個倍增”
全省民營經濟市場主體培育體系不斷健全,優質企業不斷湧現。到2025年,全省民營市場主體戶數、民營企業戶數、民營“四上”企業戶數分別實現大幅增長,民營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戶數、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戶數實現倍增。優質企業研發投入明顯提升,數位化轉型、智慧型升級和綠色發展取得較大進展。
(四)發展環境實現“四個提升”
全省惠企政策落實、企業融資可獲得性、營商環境建設、企業服務體系建設4個方面取得明顯提升,政務服務更加高效便捷,企業負擔進一步減輕,市場準入環境更加寬鬆,經營環境更加公平,退出程式更加便捷。
到2025年,全省企業服務體系更加健全,省級及以上產業園區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實現全覆蓋,縣級中小企業服務中心或公共服務平台覆蓋率達到90%以上。中小企業公共服務供給總量有效擴大,協同服務能力顯著增強,培育省級及以上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範基地80個、省級及以上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範平台100個,持續帶動一批服務機構創新發展。
雲南省“十四五”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規劃
“十四五”時期主要目標
四、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和展望
(一)遠景目標
到2035年,力爭全省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達到全國中等水平,全省民營經濟規模總量邁上新台階,民營經濟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超過60%。
(二)遠景展望
展望2035年,力爭全省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實現:
1.民營企業綜合實力顯著提升。全省各地各產業聚集區培育形成大量市場前景好、成長活力足、創新能力強的中小企業和一大批主營業務收入過億元、過十億元的民營“四上企業”,持續湧現一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全國工業質量標桿企業、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百億級標誌性企業、中國民營500強企業,真正形成中小企業“鋪天蓋地”、大企業“頂天立地”、高新技術企業“花開遍地”的發展格局。全省製造業企業數位化轉型、智慧型升級普遍完成,綠色集約安全體系全面形成,企業的產品研發、生產銷售、客戶服務、質量保證和現代化管理水平等與國際國內全面接軌。
2.特色產業發展取得較大成效。圍繞綠色能源、綠色食品、生物醫藥大健康、文化旅遊等地方特色產業,新材料、先進裝備製造、數字經濟、現代服務等新興產業,培育形成多家在全國具有影響力和帶動作用的龍頭企業,打造形成一批“產業競爭力突出、協同創新能力強、開放包容程度高、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特色產業集群,成為全省現代化經濟體系重要支柱。
3.科技創新和人才資源短板全面補齊。培育形成一大批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國家創新型示範企業,擁有一批國家級、省級研發平台,建成多個製造業創新中心和新型研發機構,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能力達到全國中等水平,位列西部地區前5位。
4.民營經濟發展環境形成較強競爭力。發展環境不斷最佳化,軟環境、基礎設施、社會服務等方面的短板全面補齊,逐步拉近與東南沿海地區差距,市場活力得到充分釋放。
5.民營經濟成為面向南亞東南亞開放合作的重要支撐。民營企業參與國際國內經濟合作與競爭的優勢明顯增強,成為面向南亞東南亞開放合作的重要支撐。
第三章 發展重點和方向
一、發展重點
深入貫徹全省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聚力打造“三張牌”和大力推進“數字雲南”的戰略規劃,認真落實“大抓產業、主攻工業、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策部署,找準切入點和突破口,推動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積極融入和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持續壯大民營經濟特色優勢產業,著力推進民營經濟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培育民營經濟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提升全省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質量和核心競爭力。
(一)持續壯大民營經濟特色優勢產業
1.大力發展綠色矽、綠色鋁產業。依託我省水電資源和矽、鋁資源富集優勢,大力支持民營頭部企業發展綠色矽、綠色鋁產業,加快帶動下游精深加工項目落地集聚、集群發展,持續推進綠色能源與綠色製造產業鏈深度融合和高端躍升,助力打造“綠色能源牌”。以曲靖、昭通、楚雄、保山、麗江等州、市為重點打造綠色矽精深加工產業基地,拉長晶矽材料製造長板,重點打造“光伏級多晶矽—單晶矽—矽片—電池片—組件”矽光伏產業鏈;積極構建從有機矽單體到終端加工套用的矽化工產業鏈;積極發展電子級矽晶材料及切片、晶片設計、晶片製造、封裝測試等相關多元配套的多規格、全流程矽半導體及電子元器件矽電子產業鏈,持續壯大產業集群效應,建設“光伏之都”。以文山、大理、曲靖、紅河、昭通等州、市為重點,聚焦輕量化、智慧型化、高端化發展方向,重點發展“建築用鋁、包裝用鋁、裝備用鋁”等上游產業,加快延伸汽車輪轂、變速器、航空航天鋁材配件等下游精深加工產業,著力構建“價值鏈趨向高端、產品鏈趨向終端”的綠色鋁產業鏈,建設“中國綠色鋁谷”。
2.做強做大綠色食品產業。緊密圍繞全省打造“綠色食品牌”的規劃部署,加快推進高原特色農業現代化發展,做強做大綠色食品工業。以“一縣一業”、“一村一品”為基礎,引導民營市場主體積極運用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加快推進高原特色農業現代化,大力發展生豬、牛羊、蔬菜、花卉、中藥材、茶葉、堅果、水果、咖啡和食用菌等優勢產業,積極發展糧油、糖料和薯類,推動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休閒農業、跨境農業、鄉村旅遊等,加快培育一批具有示範帶動作用的民營農業龍頭企業,打響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的高原特色現代農業品牌,引領帶動“雲品出滇”。圍繞“大產業+新主體+新平台”發展思路,以優質農產品產業為基礎,以“育龍頭、抓有機、創名牌、建平台、占市場”為主線,以大力培育龍頭企業帶動產業集聚、集群發展為突破口,引導和支持民營企業加快農副食品加工業現代化發展步伐,提升食品製造業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推動酒、飲料和精製茶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著力提升高原特色食品精深加工水平、產品附加值、品牌影響力和市場占有率,加強區域協同發展,打造全國綠色食品產業新高地。
3.培育壯大生物醫藥產業。充分發揮雲南藥用資源豐富、醫藥研發資源富集和產業集聚發展成效明顯等優勢,以增加優質品種、做強龍頭企業、提升製造能力、補齊平台短板、最佳化產業布局、增強產業集聚、提升“雲藥”品牌影響力為抓手,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新型疫苗、單抗藥物和以幹細胞為重點的細胞治療產品等生物技術藥;支持民營企業加快現代中藥轉型發展,夯實中藥質量基礎,推進中藥創新,發展中藥配方顆粒,提升特色植物提取物發展水平,創新中藥發展模式;支持民營企業開展化學藥新藥、改良型新藥、高端仿製藥研發,大力引進仿製藥落地生產,推動化學藥走高端化、綠色化之路;積極培育基因檢測和幹細胞套用產業,推動精準醫療、“網際網路+”醫療等新業態發展,進一步提升“雲藥”品牌的影響力和市場份額。以昆明國家生物產業基地為載體,推動昆明、玉溪、楚雄、文山等地加快構建跨區域集群合作機制,著力打造產業互聯、業務互通、資源互助、配套成鏈的雲南生物醫藥特色產業集群。
4.推動文化旅遊和健康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圍繞全省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牌”的規劃部署,以大滇西旅遊環線、瀾滄江沿岸休閒旅遊示範區、昆玉紅文化旅遊帶、沿邊跨境文化旅遊帶建設和國家級旅遊景區及度假區、國際健康醫療城、國際一流高原體育訓練基地群和研學科普基地等建設為依託,以雲南全力打造國際康養旅遊示範區為契機,以文化和旅遊、康養和旅遊深度融合為重點,推動民營經濟融入發展以“文、游、醫、養、體、學、智”為主要內容的文化旅遊和健康產業,開發適合不同年齡階段、不同需求層次的新型鄉村旅遊、生態旅居、休閒度假、戶外運動、研學科考、養生旅遊、新型養老、養身養心等新業態新產品;加大功效性食品等研發和市場推廣力度,開發和推廣具有雲南特色的旅遊美食、文創產品(伴手禮)、民族工藝品等。增加高品質供給,滿足多元化、個性化、定製化消費需求,推動我省旅遊產品由觀光型向文化體驗、休閒度假等複合型旅遊升級,消費結構由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最佳化,助推雲南成為人人嚮往的健康生活目的地。
(二)著力推進民營經濟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1.大力支持消費品製造業轉型升級。發揮資源和區位優勢,推動民營特色消費品製造業加快轉型升級。推進橡膠製品、包裝印刷、林板、林產化工等優勢行業創新發展;積極發展具有民間工藝傳承或民族特色的珠寶玉石、工藝美術、戶外用品等旅遊消費品製造業;大力發展天然香料、香水、精油、護膚及化妝品、洗滌清潔用品等日用化學品製造業;積極發展節能節水器具等綠色消費品,加快家具產業發展。以沿邊、節點城鎮和開放載體為支撐,布局建設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加快承接家電、紡織服裝、鞋帽、塑膠製品、玩具、五金等出口導向型消費品製造業,打造面向南亞東南亞的輕工紡織產業平台和加工貿易平台。以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的“三品”戰略為抓手,積極開展消費品工業“三品”專項行動,加快推動消費品工業向中高端躍升。
2.持續推進鋼鐵產業綠色發展。把握新興產業發展機遇,以昆明、玉溪、曲靖、楚雄四大鋼鐵基地為中心,繼續推動民營鋼鐵企業“集約化、大型化、智慧型化、綠色化”發展,建立資源回收循環利用機制,實現固廢消納和資源再生利用;在鞏固提升傳統鋼材產業基礎上,瞄準高端裝備製造、新基建等新興領域用鋼,引入高端鋼材生產線、研發高端市場鋼材產品,以補鏈延鏈強鏈促產業轉型升級。
3.加快推動建材和建築產業轉型發展。以昆明、玉溪、文山、保山、楚雄等地為重點,推動民營企業大力發展節能環保新型建築材料;積極發展與裝配式建築配套的節能環保綠色建築材料;積極發展建築陶瓷、衛生潔具、高檔瓷器,推動陶瓷產業較快發展;加快石材開發,發展多品種、多規格、多檔次的裝飾石材,豐富產品結構,做優做強石材加工業,加快形成石材產業集群;引導企業加強新型建材及深加工產品的研發,增加品種、提高質量,加快產品結構最佳化。圍繞“標準化設計、工廠化生產、裝配化施工、一體化裝修、信息化管理、智慧型化套用”的路徑,積極引導支持民營建築業企業加快轉型升級,加快套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和新設備發展綠色建築、裝配式建築、節能建築、智慧型建築,加快推進建築信息模型(BIM)技術在規劃、勘察、設計、施工和運營維護全過程的集成套用,不斷提高綠色化、工業化、信息化建造能力,推動裝配式建築產業化發展。
(三)加快培育民營經濟戰略性新興產業
1.做優做強新材料產業。發揮產業基礎和資源優勢,支持民營企業做優做強先進光電子微電子材料、先進有色金屬材料、綠色能源新材料、貴金屬新材料、稀土新材料、高性能纖維及其複合材料、前沿新材料等七大細分產業。聚焦高端裝備製造、綠色低碳環保、新能源及其套用、新一代信息技術等產業對先進材料的需求,通過引進、消化、重組、聯合,加快推進一批服務於鋼鐵、有色金屬、建材、化工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先進基礎材料項目,培育壯大高端鈦合金、鋁合金、稀貴金屬、稀土催化功能材料、關鍵電子材料等一批關鍵戰略材料,重點培育液態金屬、新型顯示材料、3D列印等前沿新材料。依託龍頭骨幹企業,建立健全協同創新體系,強化人才和項目支撐,帶動中小企業培育重點產品市場,推動新材料產業向集約集聚邁進。
2.加快提升先進裝備製造業。加快對接東部產業轉移,加強內培外引,以提升產品信息化、智慧型化、自動化水平為重點,引導支持民營企業參與發展新能源汽車和乘用車、數控工具機、自動化物流成套設備、軌道交通設備、鐵路養護設備、電力和新能源裝備、重化礦冶設備、工程機械、農業機械裝備、節能環保裝備等先進裝備,培育發展機器人、3D列印等智慧型裝備。引導支持龍頭企業縱向延伸、橫向聯合跨越發展,構建以龍頭企業為核心的供應鏈,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供需對接、新產品互采互用,引領帶動產業集群發展。
3.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依託滇中經濟圈、沿邊開發開放經濟帶等區位優勢,引導支持民營企業積極參與承接東部電子信息產業轉移基地和出口加工中心建設,搶抓機遇加快發展關鍵電子材料、積體電路、新型電子元器件、新型網路設備、新型計算機及信息終端、智慧型終端、智慧型可穿戴設備、智慧型家居等數字核心產業。引導民營企業搶抓“數字雲南”建設機遇,積極參與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參與政務雲、工業雲、農業雲、益民服務雲和旅遊、林業等重點領域的行業雲和大數據中心建設;積極套用5G、IPv6、區塊鏈、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參與推動數字政府、數字社會、數字城市建設,積極套用“5G+工業網際網路”、工業區塊鏈、工業機器視覺識別、工業大數據、工業人工智慧等新一代智慧型製造技術,推動民營傳統產業數位化轉型、智慧型升級。引導民營製造業加快產業數位化步伐,通過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改造,提升產銷平台,重塑生產服務模式,加快產品和服務疊代升級。
4.培育發展現代服務業。以服務和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為導向,以省級及以上產業園區為依託,引導民營企業大力發展現代生產性服務業,引領全省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聚焦提高產業創新力,加快發展民營研發設計、成果轉化、檢驗檢測認證、計量和標準化、高效節能、先進環保等服務。聚焦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加快培育人力資源與培訓、信息技術、電子商務、生產性商務服務、生產性租賃、生產性金融與保險等服務。聚焦增強全產業鏈優勢,加快提升現代物流、採購分銷、供應鏈管理等發展水平,加快培育專業化、社會化大型物流企業,鼓勵快遞服務製造業,發展生產服務型物流園區和配送中心。推動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深化業務關聯、鏈條延伸、技術滲透,支持智慧型製造系統解決方案、流程再造等新型專業化服務機構發展,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服務業集群。加快發展民營健康、養老、托育、家政、物業等生活性服務業,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
二、發展方向
(一)推動民營經濟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
緊扣全省“加快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國際交通樞紐、國際數字樞紐、國際能源樞紐、國際物流樞紐、高質量開放合作平台、全方位合作機制,努力成為強大國內市場與南亞東南亞國際市場間戰略紐帶”的規劃部署,找準切入點和突破口,推動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以更大範圍、更深層次和更廣領域參與國內分工和國際合作。
充分發揮區位優勢與各類開放合作平台作用,推動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積極參與我省與粵港澳大灣區和珠三角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等發達地區的經濟合作,打造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合作開展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等產業轉移與承接,培育發展先進的生物醫藥、健康養生、旅遊等產業集群。積極參與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和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合作共建綠色食品、裝備製造、鋼鐵、建材、化工等境外產業基地和物流樞紐節點,合作推進與經濟走廊沿線國家在互聯互通、農林牧漁、產能經貿、科技教育、文化旅遊等領域的深度合作,大力發展跨境貿易、跨境電商、跨境物流、跨境產能合作、跨境人力資源合作、跨境旅遊等新業態新模式。
(二)推進民營經濟集聚集群集約發展
圍繞“一核、一圈、一帶、多點”的全省產業園區布局,緊扣“專業化聚集、園區化承載、集群化推進”的工作思路,推動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集聚集群集約發展。堅持以產業園區為載體,加強園區規劃建設和功能配套,完善園區產業政策和培育措施,提升園區服務能力和水平,分類引導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進區入園、聚塊成片、集聚發展,加快形成“主業突出、各具特色”的產業發展新格局。堅持以產業鏈為紐帶,推進產業鏈招商和補鏈延鏈強鏈,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大中小企業協作配套和集群發展,加快形成根植於地方特色的產業集群,不斷提升產業集群的規模效益和比較優勢,吸引和支持更多中小企業抱團發展、合作互助、共享共贏。
結合雲南省“十四五”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目標和任務,推動實施省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競賽,建立集群發展“賽馬”機制,加快培育“產業競爭實力突出、協同創新能力強、開放包容程度高、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省級先進制造業集群。以集群競賽為支撐點,推動各地加快構建和完善“政府部門+集群促進機構+大中小企業+科研機構+金融機構+中介機構”的集群合作與治理機制,推動龍頭企業、科研機構溢出優勢資源,搭建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和協同創新中心,聯合攻關產業關鍵共性技術和核心零部件瓶頸,加快研發成果轉移擴散,打造貫穿整個產業鏈的創新生態系統,推動各個特色產業向價值鏈中高端躍升,支持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
(三)促進民營經濟提質增效補短板
深入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以“五化”(業態新型化、生產智慧型化、產品品質化、管理現代化、創新內生化)為抓手,著力推動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加快提質增效補短板,不斷增強綜合實力和競爭力。
鼓勵民營企業積極拓展“業態新型化”,加快培育和發展“網際網路+”協同製造、“網際網路+”現代農業、“網際網路+”高效物流、“網際網路+”現代服務、“網際網路+”創業創新等基於網際網路的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大力拓展網際網路與民營經濟各領域融合發展的廣度和深度,增強各行業創新能力,培育壯大民營經濟發展新動能和新優勢。
支持民營企業深入推進“生產智慧型化”,加快生產平台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改造,縮短產品研發和生產周期、提高產品質量和綜合效益、創新產品生產運作模式,實現對核心業務的精準預測和最佳化,加快“雲南製造”向“雲南智造”轉型進程。
引導民營企業加快推進“產品品質化”,推動企業更加重視技術貫標、生產工藝升級、產品功能創新、質量能力提升、品牌塑造等工作,推動企業產品和服務向品質化、品牌化、品位化發展,加快形成品牌、技術、質量、服務等核心競爭優勢。
推動民營企業持續提升“管理現代化”水平,加快構建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實現治理結構合理化、管理方法科學化、管理理念現代化和管理手段先進化,夯實可持續發展能力。
激發民營企業“創新內生化”,推動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加強技術創新,加快技術成果轉化和套用,不斷強化創新對企業成長的內生推動作用。
第四章 主要任務
聚焦我省民營經濟“發展規模不大、發展質量不高、發展環境亟待最佳化”等突出問題,以“壯大規模、提升質量、最佳化環境”為著力點,推動全省民營經濟加快量質齊升。
一、培育壯大市場主體
(一)加強雙創載體建設
1.擴大創業空間。推動各地加強體制機制創新,充分利用閒置廠房、樓宇、園區等資源建設創業創新載體,為更多創業者和企業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創業空間。
2.強化載體建設。增強政策合力,推動各地加快建設投資主體多元化、組建方式多樣化、運行機制市場化,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創業孵化示範基地、青年創業示範園、電商創業園、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範基地、眾創空間、科技企業孵化器、大學生創業園等創新創業載體。
3.推動載體升級。推動現有載體提檔升級,提升專業化、集成化服務能力。推動“政產校”合作,促進大學生創業園蓬勃發展。支持構建“生產—加工—科技—行銷—品牌—體驗”多位一體、上下游產業銜接的創業新格局;支持構建“預孵化—孵化器—加速器—穩定器”全產業鏈孵化體系,支持打造“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孵化鏈條。支持搭建信息服務、技術服務、市場推廣等功能齊全、線上線下協同的公共就業創業服務示範平台、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範平台、科創服務示範平台、電子商務示範平台。
4.提升創業服務能力。加快構建完善“載體+平台+服務”創業孵化支持體系,不斷增強載體的“專業化管理、社會化服務、市場化運營”能力;持續孵化新企業、催生新產業、形成新業態,不斷培育壯大區域經濟發展新動能。
(二)加大市場主體培育
樹牢“抓發展必須抓產業,抓產業必須抓市場主體培育”的鮮明導向,圍繞“保存量、擴增量、提質量”,實施市場主體培育計畫。大力引進外地企業,著力培育本土企業,充分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不斷提高市場主體活躍度和存活率,讓市場主體多起來、活起來、大起來、強起來。支持各類市場主體提高質量、做大做強,為高質量發展打牢基礎、增添活力。
1.最佳化市場準入。深入推進“證照分離”、企業開辦全程網上辦、企業住所登記自主申報承諾制、企業名稱自主申報便利化、電子營業執照等改革事項,進一步提高企業登記註冊效率。
2.支持自主創業。鼓勵高校畢業生、各類專業技術人才、退役軍人、返鄉農民工等主體打破傳統觀念束縛和限制積極自主創業;鼓勵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員、企業高管等攜成果自主創業;引導各地創業者搶抓“網際網路+”機遇,大力開展新型創業;引導行業領軍企業積極運用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裂變一批具有前沿技術和全新商業模式的創業企業。
3.大力營造創業創新氛圍。探索建立雲南省工商聯小微企業工作委員會,加強與小微企業的聯繫,了解和反映訴求,推動改善小微企業發展環境,推動委員會與龍頭企業、平台機構、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機構等單位融合發展,推動小微企業與大企業協作發展,推動廣大小微企業抱團發展。提升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強化創業意識,營造有利於創業的政策環境、市場環境和社會輿論環境,讓個人和企業勇於創業創新,在全社會厚植創業創新文化,讓全社會都來關心關注創業創新,鼓勵企業增加創新投入,讓創業創新之樹枝繁葉茂。
4.加強創業服務。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多種形式,充分發揮社會化創業服務機構作用,提供政策諮詢、開業指導、創業輔導、項目孵化等專業化創業服務。定期組織舉辦各類高質量的創業創新大賽,進一步活躍創業氛圍。
5.加大創業扶持。進一步完善創業扶持政策措施,推動稅收、資金、信貸等支持政策進高校、進園區、進創業載體,著力培育一批新生代企業家和創客團隊。
雲南省“十四五”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規劃
市場主體培育提升工程
(三)加速企業梯度培育
遵循“個轉企—小升規—規改股—股上市”發展路徑,聚焦重點和難點,分類別、按梯度完善政策措施,構建從對象篩選、入庫培育、成長扶持到成熟壯大的梯度培育機制,促進各類民營經濟市場主體量質齊升,打造一批行業龍頭企業、培育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增加一批成長入規企業、支持一批上市掛牌企業,加快形成大企業“頂天立地”、中小企業“鋪天蓋地”、微型企業及個體工商戶“枝繁葉茂”的發展格局。鼓勵各地建立企業梯度培育儲備庫,推進個體工商戶轉為微型企業,加快規模(限額)以下小微企業壯大升級為“四上”企業,推動“四上”企業實施股份制改造,支持具備條件的股份制企業在境內外資本市場掛牌上市,加快形成結構合理的企業發展梯隊。
雲南省“十四五”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規劃
企業梯度培育加速工程
(四)強化產業招商引資
聚焦產業鏈強鏈補鏈延鏈,制定重點產業招商引資指導目錄,積極整合各類優勢資源實施“大招商”、“招大商”,打造多渠道、多形式、多主體的招商格局。探索依託在滇異地商會、協會、金融機構以及外埠雲南商會招商,加強以商招商、產業園區整體招商。完善招商引資工作機制,分解落實工作任務,強化激勵約束,調動社會各界力量共同參與招商引資。構建完善重大招商項目儲備、簽約、落地、建設“四位一體”推進機制,加快推動項目落地建成達產。
(五)拓寬民資進入領域
深入貫徹落實國家鼓勵民間資本投資發展的相關政策,為民間資本進入電力、電信、交通、石油、天然氣、市政公用等行業提供支持。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先導作用和對民間投資的帶動作用,鼓勵引導民間資本以多種形式參與基礎設施建設。通過投資補助、產業基金注資、財政擔保補貼、銀行貸款貼息等多種方式,支持民間資本參與土地整治、污染治理、水利工程等重點領域項目。通過獨資、合資、合作、聯營、租賃等途徑,採取特許經營、公建民營、民辦公助等方式,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全省教育、醫療、養老、體育健身、文化設施建設等社會事業項目投資。
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一)培育壯大創新主體
1.加快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畫,推動全省各主要產業園區加快培育一批市場前景好、創新能力強、成長速度快的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提升全省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的科技創新水平與發展質量。
2.推動民營規上企業建立研發機構。加快推動規模以上工業、規模以上高技術服務業企業建立完善從事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研發與設計的企業辦研發機構,提升產品和服務的研究開發水平。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創建研發機構,加快高原特色農業現代化步伐。
3.支持民營大中型企業創建省級及以上研發平台。加強政策引領,鼓勵具備條件的民營企業創建省級、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院士專家工作站;支持大型民營企業加強產業關鍵共性技術創新平台、製造業創新中心等建設,加快引領全省民營企業轉型升級。
(二)構建協同創新體系
以產業功能互聯、高校、科研院所及大中小企業互通、設施平台互用、人才和技術資源互助、政策制度互補為核心,推動構建面向特色產業重點領域的協同創新體系。
1.支持高校、科研院所、重點實驗室等搭建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平台、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台,向民營企業開放大型科研儀器和實驗設施及科學數據、生物種質與實驗材料等科技資源,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基礎環境。
2.推動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組建面向重點產業的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搭建面向全產業鏈的公共研發服務平台、公共技術服務平台,持續構建完善產業創新生態體系,支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鼓勵有條件的大企業聯合科研機構搭建開放式產業協同創新平台,向中小企業開放入口、數據信息、計算能力,通過資源開放、任務眾包、協同支持等,大力支持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開展技術創新。
3.引導支持中小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重點實驗室、製造業創新中心等各類研發機構開展產研需求對接,加強產學研用合作,實現協同創新,增強共性技術研究開發、中間試驗、工業性試驗、工程化開發等服務針對性和有效性。
(三)推動企業科技創新
繼續完善創新支持體系,積極發揮財政資金槓桿作用,引導民營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加強技術創新,加快新產品研發、新技術運用和新設備更新。探索施行企業科技特派員制度,深入推動中小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推廣科技創新券制度和科技項目揭榜制,鼓勵企業向科技服務機構購買專業服務,開展科技揭榜攻關。發揮高校、科研院所、製造業創新中心、新型研發機構等協同創新支持體系作用,通過市場化、項目化等形式加大面向民營企業的技術創新研發供給服務,幫助企業解決技術創新過程中的問題。推動政府採購中小企業創新產品和服務,支持中小企業針對細分市場,開發專項技術或生產工藝,形成比較優勢。支持中小企業套用先進技術、工藝等,加快數位化、綠色化轉型步伐。
(四)促進智慧財產權保護
推動建立專利導航工作站,推廣套用《專利導航指南》系列推薦性國家標準,引導產業園區實施一批專利導航項目,推動中小企業加強核心產品、關鍵技術、重點研發項目專利布局和智慧財產權保護,推動中小企業智慧財產權管理標準化。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搭建智慧財產權對接平台、舉辦交流活動等方式,支持智慧財產權服務機構為中小企業提供智慧財產權託管、諮詢培訓、權利維護、質押融資、成果轉化等服務,覆蓋技術創新到市場化套用智慧財產權服務全過程。落實推進專利開放許可制度,鼓勵高校、科研院所將專利許可給中小企業使用。
(五)加快科技成果轉化
健全成果轉移轉化合作機制,構建“產權擁有—技術套用—收益分享”協調共生模式,強化成果轉移轉化績效補助激勵導向,鼓勵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出讓科技成果,深化產學研合作過程中的技術成果中試和熟化服務,加速推進科研成果轉化。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構,著力做強技術轉移機構及隊伍,做暢技術轉移轉化通道,做實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繼續完善雲南省技術市場,著力打造線上線下相結合,覆蓋全省的網路化、開放式、專業化平台,為全省技術市場提供智慧財產權、技術評價、科技金融、政策法規等綜合服務。加大技術轉移機構和人員的培育培養力度,著力培育技術轉移服務機構,建立技術經理(紀)人培訓、培養體系通道,探索技術經理(紀)人職稱評審路徑模式,壯大成果轉化複合型高層次技術經理(紀)人隊伍。
雲南省“十四五”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規劃
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提升工程
三、促進企業綠色轉型
(一)推進節能減排
強化民營企業節能減排主體責任,嚴格執行節能、環保標準。推動企業積極開展能效水效對標達標活動,引導中小企業清潔生產,進一步降低能耗、物耗和水耗。增加綠色產品供給,倡導綠色消費。推動企業加快套用綠色低碳、節水節材、減污降耗等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裝備實施技術改造,進一步挖掘節能潛力,持續提升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推動企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最佳化能源消費結構,加快推進燃煤替代,積極發展分散式光伏電站和需求側儲能,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積極推廣使用新能源汽車、可降解塑膠、綠色建材等節能環保產品,為全省碳達峰碳中和作貢獻。
(二)提高固廢綜合利用
引導支持民營企業進一步加強工業資源的高值化、規模化、集約化利用,不斷強化尾礦、採礦廢石、煤矸石、冶煉渣、赤泥、磷石膏等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推廣一批先進適用技術裝備,引導產廢企業主動開展工業固體廢物資源綜合利用,支持水泥等行業協同處置固體廢棄物,推動打造完整的固廢綜合利用產業鏈,不斷提高固廢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在牟定、安寧、東川、蘭坪、箇舊等資源綜合利用基地全面推行循環生產方式,促進不同產業耦合,加強產業協同利用,減少原料使用和廢物排放,促進循環發展。
(三)推動企業綠色發展
按照雲南省“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目標和任務,在矽、鋁、稀貴金屬、資源綜合利用等特色領域積極培育創建綠色企業,鼓勵民營企業積極實施綠色戰略、綠色管理和綠色生產,牽頭制定綠色標準,打造有國際影響力的綠色製造標桿,引領行業綠色發展。按廠房集約化、原料無害化、生產潔淨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原則,重點圍繞生物製藥、電子信息產品製造、現代物流、高原特色現代農業、新材料、先進裝備製造、食品與消費品製造等行業,引導支持中小企業創建綠色工廠。強化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推行產品綠色設計,支持民營企業開發綠色產品。全面提升工業產品的綠色設計能力,加強綠色設計關鍵技術研發和套用,圍繞化工產品、機械裝備、電子電器、汽車及配件、特色食品等典型產品,突破輕量化設計、節能降噪技術、可拆解與回收技術等核心技術,推廣易拆解、易分類的產品設計方案。
四、推動企業提質增效
(一)推動企業“專精特新”發展
進一步完善全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加強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動態監測和服務,最佳化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遴選標準和支持方式,強化對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服務和支持。鼓勵省、州市中小企業專項資金加大對企業轉型升級、研發創新、市場開拓、人才引進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引導中小企業聚焦主業,專注核心業務,提高專業化生產、服務和協作配套能力,推動中小企業走專業化發展道路。推動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範平台、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範基地、眾創空間、孵化器等載體平台,培育更多主營業務突出、競爭力強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打造一批專注於細分市場、技術或服務出色、市場占有率高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
雲南省“十四五”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規劃
“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工程
(二)推動企業實施數位化轉型
順應消費結構持續升級、新型信息消費模式不斷湧現、線上新經濟蓬勃發展的浪潮,以更好地滿足和適應消費升級為著力點,以深入推動網際網路由消費領域、虛擬經濟向生產領域、實體經濟延伸和融合發展為導向,推動民營企業實施數位化轉型,加快推進“行銷、渠道、產品、運營”網際網路化,加快培育發展基於網際網路的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
以加快推動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數位化轉型為目標,實施中小企業數位化賦能工程,廣泛徵集一批技術力量強、服務效果好的數位化服務商,培育推廣一批符合中小企業需求的數位化平台、解決方案、產品和服務,通過低成本、模組化、集成化、雲化等方式,加快提升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在研發設計、生產製造、經營管理、市場行銷等環節的數位化、信息化套用水平。
聚焦綠色食品加工、生物醫藥、新材料、先進裝備製造、電子信息製造、綠色鋼鐵、綠色建材、綠色消費品製造等重點產業,引導支持民營企業參與實施智慧型製造試點示範工程,引導民營企業深入推進智慧型裝備、智慧型生產線、智慧型車間、智慧型工廠、智慧型製造企業改造升級,推動民營企業提升數位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生產設備數位化率、數位化設備聯網率、智慧型製造就緒率,帶動民營企業實施設備換芯、生產換線、機器換人,大幅提升產品生產製造平台和效率。
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實施“網際網路+”協同製造、製造業與網際網路融合發展等試點示範項目,支持企業利用網際網路精準對接用戶需求,發展大規模個性化定製。鼓勵企業通過網際網路與產業鏈上下游各環節緊密銜接,提升網路化協同設計與製造水平,發展基於網際網路的協同製造新模式。鼓勵企業運用網際網路發展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服務,拓展產品價值空間,實現從製造向“製造+服務”轉型升級。
總結推薦一批數位化賦能標桿企業典型案例,帶動更多中小企業通過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賦能提升敏捷製造、精益生產和現代化管理能力,增添發展後勁,提高發展質量。
雲南省“十四五”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規劃
中小企業數位化賦能工程
雲南省“十四五”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規劃
中小企業數位化賦能工程
(三)開展質量品牌提升行動
大力推廣套用先進質量管理技術,引導民營企業建立全過程質量管理體系,支持企業健全企業技術標準,推動企業積極開展對標達標行動,持續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保證能力。加強中小企業品牌服務指導,培養壯大品牌服務專業隊伍,提高企業品牌創造、管理、推廣等專業能力。建立健全中小企業產品質量追溯管理體系,完善產品質量信息歸集、發布制度,依託雲南知名品牌及特色產品追溯管理服務平台,組織實施一批工業質量品牌提升重點項目,切實維護區域品牌形象和美譽度,提升“雲品”市場競爭力。實施地理標誌品牌培育,加大普洱茶、保山小粒咖啡、文山三七、宣威火腿等馳名地理標誌商標和產品保護和套用力度,推動更多地理標誌產品進入中歐地理標誌保護協定互認名錄,提升雲南地理標誌產品品牌影響力,助推打造“綠色食品牌”、促進鄉村振興,鞏固扶貧成果,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雲南省“十四五”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規劃
中小企業質量管理提升工程
(四)提升企業經營管理水平
引導民營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現治理結構合理化、管理理念現代化、管理方法科學化和管理手段先進化,不斷強化和提升企業的財務、質量、安全、用工、信用、風險等基礎管理水平。鼓勵民營企業引入先進生產管理理念、方法和模式,積極探索和推行個性化定製、柔性化加工、精益化生產、敏捷化製造、協同供應鏈管理等先進運作模式,持續開展生產經營模式、商業模式和服務模式創新。
加快提升企業家素質,加大新生代企業家和職業經理人隊伍的培育力度,鼓勵和支持企業開展各類技能培訓,培養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持續開展企業經營管理能力提升行動,通過組織企業中高級管理者到發達地區點對點實地參觀交流,學習先進的經營管理理念和經驗,開拓經營管理的視野和思路,提高經營管理的素質。組織優秀企業家赴國內外知名高校、企業學習交流,參加各類管理提升培訓和管理經驗推廣活動,著力培育一批新生代企業家隊伍。
五、強化企業人才支撐
(一)完善人才引培機制
構建完善面向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的人才引培機制。建立人才供需信息發布制度,年初發布人才白皮書,提出主導產業重要領域急需緊缺人才需求,年末發布人才建設藍皮書,總結人才發展現狀。暢通產學研合作培養碩士、博士通道,推進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科研力量最佳化配置、資源共享和學科交叉融合發展,加大科技研發經費投入,強化科技成果激勵,大力培養創新型人才和團隊。重視企業育才引才用才經驗做法的總結推廣,鼓勵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探索飛地引才新模式,支持重點企業在區外設立研發機構,運用飛地引才加快科技創新。健全柔性引才制度,創新柔性引才分類支持和高效管理機制,探索建立一批柔性引才示範基地。
(二)健全人才流動機制
完善人才流動配置巨觀調控機制,更好發揮市場在配置人才資源中的作用,促進人才合理有序流動。主動對接和引進發達地區人力資源市場和各類人才服務機構,建設具有區域影響力、輻射南亞東南亞的國際人力資源市場。促進人才跨地區、跨行業、跨體制合理流動。健全人才“雙向兼職”機制,推動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和民營企業間有序流動,鼓勵科研機構、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按照國家規定到民營企業兼職掛職。
(三)強化人才激勵機制
建立項目獎勵、成果獎勵、特殊津貼相結合的優秀人才支持激勵體系。鼓勵各類成果持有人(單位)以科研成果作價入股企業,鼓勵企業推行面向高層次人才的股權激勵制度。出台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激勵制度,加大科技成果職務擁有人對轉移轉化收入分配激勵,推動更多高水平科研成果轉化。健全完善人才獎勵和榮譽制度,加強人才激勵。
(四)提高人才服務水平
健全與人才引進、培育和發展等相匹配的人才服務保障制度,不斷加強對各類高層次人才的體檢、就醫、療養、出行、考察學習、子女入學等服務保障。提升人才服務信息化水平,為各類人才提供個性化、精準化、優質化服務。深入落實有利於人才創新創業的稅收優惠政策。通過配套建設、集中新建、購租市場房源、盤活政府存量房源等方式,在高層次人才聚集的大型企業、事業單位和產業園區,推行人才公寓供給個性化、精準化服務。
雲南省“十四五”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規劃
企業人才引培提升工程
六、提高企業融資可得性
(一)最佳化信貸融資環境
促進“政銀企”有效對接,構建“省級政府部門+州市政府+企業+金融機構”的“四位一體”協調聯動機制,加強與各類金融機構有效對接,促進“產融合作”,爭創國家產融合作試點城市。推進建立健全面向民營企業的“敢貸、願貸、能貸”長效機制,強化中小微企業金融差異化監管,加大對小微企業首貸、信用貸、無還本續貸以及中長期貸款的支持,落實盡職免責和容錯糾錯機制。完善“政銀擔”合作與風險分擔機制,實施小微企業融資擔保降費獎補政策、貸款風險補償機制和績效考核激勵機制。鼓勵保險機構開展各類貸款保證保險業務,為企業融資提供增信支持,提高中小企業貸款保證保險的信貸覆蓋率。持續推進供應鏈金融場景化和生態化,強化各類金融機構和產品對中小微企業的服務能力。
(二)加大直接融資支持
探索設立省級中小企業發展基金,遵循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和專業管理原則,推動有條件的州、市設立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引導和帶動社會資金投資中小企業。建立上市培育資源庫,依託重點園區遴選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創新型中小企業等優質企業入庫,實行分級評價,優先支持入庫企業上市或利用“新三板”、“雲南省股權交易中心”掛牌(融資)。加大企業債券融資力度,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公司債和銀行間市場債務融資工具。引導企業利用股權質押融資、定向資管、資產證券化等方式拓展融資渠道。
(三)提升企業融資能力
深入開展小微企業金融知識普及教育,推動企業提升經營管理規範性,增強融資能力。鼓勵金融機構與中小微企業加強合作,按企業生命周期設計指導方案,幫助企業更有效地獲得融資支持。推動構建完善中小微企業綜合金融服務平台,鼓勵專業服務機構加強對中小微企業的融資輔導、財務和法律諮詢。引導金融機構創新金融服務方式,運用金融科技手段,為中小企業提供線上線下聯動的金融服務。進一步推進中小企業信用制度建設,健全社會化的信用信息徵集與信用評價體系,實現中小企業信息信用主動公開、部門共享。
雲南省“十四五”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規劃
企業融資促進專項工程
七、完善公共服務體系
(一)加強服務平台建設
鼓勵社會力量通過公建民營、政府購買服務、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等方式參與公共服務供給。推進省、市、縣各級中小企業服務中心體制機制創新,激發運營活力,充分發揮好公益性服務主力軍作用。加強縣級中小企業服務機構和載體建設,構建縱向貫穿“省—州市—縣”三級的網路化、生態化服務體系。進一步引導支持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做優做強,走專業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道路。鼓勵各類主體興辦市場化的中小企業服務機構,推動建設一批綜合實力強、市場需求大、服務效率高的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範平台和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範基地。推動有條件的州、市開展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試點示範,總結典型經驗和做法在全省推廣。
(二)提升服務質量和水平
推動各級中小企業服務中心建立健全企業服務評價體系,構建完善的服務標準和服務流程,探索《雲南省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分類》、《雲南省中小企業公共服務規範》地方標準的制定。為中小企業提供政策信息、技術創新與質量、投資融資、管理諮詢、創業輔導、市場開拓、人才與培訓、法律服務等八大類服務,豐富服務功能,提高服務水平。探索建立激勵評價機制,促進服務機構改進和提升服務質量。推動提升服務人員專業化能力,鼓勵服務機構聯合高校和職業院校建立專業服務人員培養基地,通過育才和引才相結合,建立高素質服務人員隊伍。
(三)推廣社會化公益服務
充分調動社會化公益服務資源,推進志願服務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打造相對穩定的志願服務隊伍,針對中小企業在發展過程不同階段面臨的新問題,為中小企業提供政策、法律、金融、管理等方面的諮詢和個性化解決方案。逐步完善志願服務模式,建立健全志願服務體系,對中小企業公共服務體系形成有力支撐。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商會、服務聯盟等組織自律、維權、服務作用,為中小企業提供優質服務。
(四)創新數位化服務
充分運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整合線上線下服務資源,推動服務方式變革升級,促進服務體系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發展。鼓勵建設面向中小企業的雲服務平台,探索通過“數字+”服務、選單式服務、定製化服務等方式,提升服務資源配置和利用效率,提高服務便捷性和精準度,推動中小企業“上雲上平台”。
雲南省“十四五”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規劃
企業服務體系提升工程
雲南省“十四五”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規劃
企業服務體系提升工程
八、推動對外開放合作
(一)大力發展跨境電商
加強部門統籌協調,加快推動海關、稅務、邊檢等標準數據接口與雲南省跨境電子商務公共服務平台樞紐、州市跨境電子商務平台節點、縣區平台觸角對接,實現企業信息多部門共享、商品信息多主體共享,形成集政務、商務、服務於一體、聯通境內外的中國(雲南)國際貿易“多站點融通、一站式服務”平台。發揮雲南省跨境電子商務公共服務平台樞紐作用,聚焦德宏、紅河等跨境貿易重點區域,拓展、延伸、創新和整合跨境電子商務平台資源,打造一批特色鮮明的跨境電子商務地方套用集群。聚焦邊境貿易重點州、市、縣、區,提升機場、口岸功能,搭建一批跨境電子商務產業園、國際物流產業園等線下園區平台,探索開展跨境電子商務B2B出口、B2C進口業務,形成玉石珠寶、農特產品、紡織服裝、家居家電等跨境電子商務產業集聚區和孵化基地,推動邊民互市貿易線上線下融合發展、農村電子商務與跨境電子商務聯動發展,促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
(二)推動企業跨境合作
依託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聚焦中緬、中老經濟走廊,落實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引導和支持有條件的產業園區和民營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設立境外產業合作園區,積極開拓南亞、東南亞、中東等國際市場,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拓展國際市場空間。聚焦沿邊特色優勢產業,深入推進邊(跨)境經濟合作區建設,重點布局邊境貿易、進出口加工、口岸物流、大健康、旅遊等特色產業,聚集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企業,打造面向南亞東南亞及國內的農產品、日用消費品等特色產品專業市場、邊境貿易採購中心和集散中心。
(三)支持開拓兩個市場
發揮面向南亞東南亞區位優勢,支持民營企業“抱團”參與境外園區建設,搭建對接平台,開展跨境合作,加快拓展南亞東南亞市場。支持企業開展市場對接和產業經貿合作交流,參加進博會、廣交會、中小企業博覽會等各類境內外重點展會,依託行業協會(商會),加強與北京、上海、香港、深圳等市場輻射力強的中心城市開展經貿交流與合作,加快拓展國際國內市場,推動“雲品”走出去。支持邊(跨)境經濟合作區開展高層次招商、產業招商等活動,吸引優秀內外資項目在園區集聚發展,培育國際國內聯通、上下游完整的特色產業鏈,提高“引進來”和“走出去”水平。落實政府採購支持中小企業相關政策,確保政府採購中小企業的份額占比超過30%、其中小微企業比例不低於60%。
九、持續最佳化營商環境
(一)強化政策落實
加強涉企部門的統籌協調,建立完善惠企政策統一梳理、銜接、匯總、發布、辦理機制。依託全省一體化政務服務平台和“一部手機辦事通”,加快構建完善惠企政策統一歸集、發布、申報、受理、兌現公共服務平台,儘快實現政策發布、宣傳貫徹、諮詢、申報、分送、兌現等,形成惠企政策申報及時接收、按責轉辦、限時辦結、統一督辦、評價反饋的業務閉環,確保企業能夠及時、充分地享受惠企政策紅利,不斷增強企業獲得感。強化政策落實評估督導,充分發揮工商聯對惠企政策落實情況的評估督導作用,完善評估指標體系,分級開展政策落實評估工作,公開發布評估結果,督促有關地區和部門認真落實各項政策措施。
(二)完善長效機制
推動營商環境建設納入“一把手”工程,著力解決“重視不夠”、“協同不暢”、“約束不硬”、“導向不明”等突出問題,努力打造“辦事不求人、審批不見面”、“最多跑一次”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建立健全企業家參與制定涉企政策的制度,規範參與程式、階段形式和意見反饋方式,增強企業家參與政策制定的獲得感和成就感。進一步完善營商環境評價制度,切實發揮營商環境評價的引領和督促作用。
(三)最佳化準入環境
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精簡市場準入行政審批事項,最佳化審批程式和環節,全面推行證明事項和涉企經營許可事項告知承諾制。全面排查清理各類壁壘,嚴禁設定民營企業準入條件,對政府主導的重大項目,堅持民營和國有一視同仁,堅決破除“玻璃門”,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加快推動基礎設施、社會事業、金融服務等重點領域深化改革,更快更好推進深層次系統性改革,力爭營商環境“創一流”。
(四)推進降本減負
嚴格落實國家減稅降費惠企政策,加強部門統籌協調,細化落實措施,強化主體責任,抓好抓實減稅降費工作。加大減稅降費政策宣傳力度,創新宣傳方式,推動政策解讀“雲到戶”,確保惠企政策應知盡知、應會盡會,提高政策知曉度。精簡最佳化企業申辦和享受減稅降費政策的環節與程式,充分利用網際網路和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動企業享受政策便利化,擴大政策享受惠及面。貫徹落實降低社會保險費政策,規範行政事業性收費和經營服務性收費行為,完善涉企收費清單制度,繼續清理涉企不規範收費,取締不合理收費,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落實企業減負相關政策措施,積極配合國家層面做好企業減負專項工作,切實降低企業稅費、融資、物流、人力等生產經營成本,減輕企業負擔。
(五)激發乾事創業正能量
暢通政企溝通渠道,規範政商交往行為,建立真誠互信、清白純潔、良性互動的工作關係。推動商會協會開展行業自律與誠信建設活動,建立健全行業標準規範,引導企業誠實守信、合法合規經營、公平競爭、規範發展,強化行業自律。樹立正面激勵導向,定期開展雲南省優秀民營企業評選表彰活動,塑造先進典型,凝聚崇尚創新創業正能量,營造尊重企業家價值、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積極向上的文化和社會氛圍。推動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在吸納就業、科技創新、創造稅收、節能環保等方面作出更大貢獻。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充分發揮雲南省促進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作用,進一步建立健全支持企業發展的工作協調機制。加強統籌協調,推進各項工作任務落實,及時幫助解決企業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突出問題。推動州市、縣級人民政府全面建立健全促進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由擔任黨委常委的政府領導任組長。強化民營經濟發展考核,壓實省對州、市民營經濟發展的責任,持續完善領導幹部掛鈎聯繫民營企業制度,進一步拉近領導幹部與企業的距離,加快實現重點民營企業全覆蓋,著力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
二、推進非公黨建
持續改進民營企業黨建工作,不斷強化黨組織在民營企業中的戰鬥堡壘作用。主動適應民營經濟改革發展新形勢,緊緊圍繞不同類型、不同行業、不同規模民營企業開展黨建工作。加大向民營經濟領域選派黨建工作指導員力度,推動符合條件的民營企業建立黨組織,做好黨員發展工作,探索抓好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專業市場黨建工作,不斷擴大黨的組織和工作覆蓋面。促進黨組織和黨員有效發揮作用,不斷激發企業內生動力,努力使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的發展優勢。
三、強化資金支持
設立省級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制定完善資金使用管理辦法,通過資助、購買服務、獎勵等方式,支持中小企業轉型升級、開拓市場,支持企業公共服務體系和融資服務體系建設。推動州、市、縣、區根據實際情況,在本級財政預算中安排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探索設立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完善“投貸補”聯動機制,帶動更多社會資本投資民營(中小)企業,引導民間資本公平參與重點領域和產業建設投資。
四、加大要素保障
強化用地保障,鼓勵各地採取長期租賃、先租後讓、租讓結合、彈性年期出讓等方式供應土地,允許中小企業在國家規定期限內按照契約約定分期繳納土地出讓價款。強化用電保障,降低企業用電成本,鼓勵民營企業參與電力市場化交易,清理轉供電加價,降低一般工商業用電價格。建立應急聯絡機制,探索建立中斷供電懲罰機制,制定供電可靠性指標管制計畫,保障用電需求。強化用水保障,加大階段性降低工商業用水價格的力度,全力降低用水成本。深入實施“獲得用水”服務,加強企業和工業園區的用水保障。
五、強化權益保護
強化《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雲南省中小企業促進條例》等法規落實,研究制定《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配套措施,建立預防和化解拖欠中小企業款項問題的長效機制。加強智慧財產權風險防範機制建設,推動建設智慧財產權保護中心和快速維權中心,完善維權援助線上服務機制,提升中小企業智慧財產權保護和管理能力。開展中小企業權益維護活動,最佳化中小企業維權機制,構建維權援助工作體系。建立中小企業應急援助制度,幫助受到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等突發事件影響的中小企業解決人員和財產安全、物資供應、要素保障等問題,並納入相關突發事件應對預案。加強法治宣傳,引導企業增強法治意識,合法經營、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建立完善企業訴困脫困機制,暢通投訴渠道,及時處理中小企業、行業組織對相關工作的意見和建議。
六、完善統計監測
建立健全適應全省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特點的統計制度,完善企業統計監測指標體系,探索利用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手段開展全省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運行監測分析。依託知名高校、商協會、專業機構等社會資源,逐步建立重點領域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市場監測、風險防範和預警機制。密切關注和跟蹤分析巨觀經濟形勢,加強對經濟運行中傾向性問題的研究,夯實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政策儲備。
七、營造良好氛圍
大力宣傳促進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的方針政策與法律法規,充分肯定民營經濟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樹立民營經濟和企業家先進典型,讓企業有更多獲得感和榮譽感。加強民營企業家的理想信念教育,激勵做有立場、有理想、有情懷、有匠心的新時代企業家。進一步最佳化創業創新生態環境,充分釋放全社會創業創新潛能,加大先進經驗和典型案例的宣傳,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的良好氛圍。
第六章 環境影響評價
規劃期間,全省將堅持業態新型化、生產智慧型化、產品品質化、管理現代化、創新內生化等五化發展方向,聚焦綠色能源、新材料、先進裝備製造、食品與消費品製造、生物醫藥和大健康、信息技術、文化旅遊、高原特色農業、現代物流等重點產業大力推動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將較好地支撐全省的經濟社會發展,但同時也帶來一定的環境影響。為貫徹落實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的戰略定位,通過分析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規劃環境協調性、資源環境承載力、以及規劃實施對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提出了規劃實施過程中需要採取的環境保護措施,以便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規劃符合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促進雲南省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一、規劃協調性
(一)整體協調性
《雲南省“十四五”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在巨觀政策上,符合《雲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要求,在定位、布局和選址上總體符合省委、省政府《關於著力推進重點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總體要求,同時與雲南省國土空間規劃緊密銜接,符合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符合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管控要求。規劃發展理念符合《雲南省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規劃(2016—2020年)》、《雲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畫(2012—2030年)》、《雲南省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方案》等相關環境保護規劃的要求。規劃發展目標與雲南區域發展、經濟轉型和環境保護的政策、規劃相符。
(二)主體功能區劃
規劃對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的定位和布局基本符合雲南省國土空間規劃總體要求。從區域發展定位來看,其重點產業符合主體功能區劃相關要求,在布局上具有一定靈活性,只要按照不同區域的主體功能定位要求,有條件避開主體功能區規劃中的禁止開發區域。
(三)生態功能區劃
規劃在布局上總體符合《全國生態功能區劃》、《雲南省生態功能區劃》的要求,規劃實施不會對農產品生態功能區、林產品提供生態功能區、土壤保持生態功能區、農業與集鎮生態功能區、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功能區、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和城市群生態功能區產生大的影響。從區域發展定位來看,發展規劃總體符合生態功能區劃要求。
(四)生物多樣性保護
規劃貫徹落實《雲南省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實施方案》等一系列舉措,堅持“生態立省、環境優先”的發展理念,不會對《雲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畫(2012—2030年)》和《雲南省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方案》中“三屏兩帶”的生態安全空間格局產生影響,不會對雲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產生大的影響。
(五)環境敏感區和生態保護紅線
統籌全省生物醫藥和大健康、信息技術、高原特色農業、旅遊文化、新材料、先進裝備製造、現代物流、食品與消費品製造等重點產業,規劃實施過程中可能涉及環境敏感區。在規劃實施過程中,嚴格落實生態保護紅線和自然保護地的管控要求,減少對敏感區域的擾動。
二、資源環境承載力
雲南省自然資源豐富,環境容量較大,土地資源較為不足。總體來看,雲南省資源環境承載力可保障規劃實施。
(一)土地資源
規劃是在省內現有產業、園區基礎上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技術改造、協同創新、集聚發展,基本不涉及新增園區、產業用地等,現有土地資源可滿足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的用地需求。
(二)碳容量
雲南省森林植被總碳儲量約為8.93億噸,平均碳密度約為39.260噸/公頃。其中,喬木林碳儲量占總碳儲量的95.7%,鄉土樹種雲南松和櫟類碳儲量占喬木林總碳儲量的58.3%,幼、中齡林碳儲量占喬木林總碳儲量的49.9%。天然林的碳儲量、碳密度均高於人工促進林和人工林,森林植被碳儲量和碳密度的空間分布總體上為西部高、東部低。在人工造林、撫育和封山育林管理等措施下,全省森林碳儲量和碳密度將進一步提高。目前來看,雲南省碳容量可滿足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的發展。
(三)水環境容量
全省水系分布豐富,主要有長江水系、珠江水系、紅河水系、瀾滄江水系、怒江水系、伊洛瓦底江水系。除了局部水體如滇池等無水環境容量外,其他主要河流可利用環境容量較大。在不達標水體整治、黑臭水體整治、生態修復建設等多項環保舉措的實施下,雲南省內水環境將會進一步得到改善,可滿足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的需要。
(四)大氣環境容量
近五年,雲南省大氣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粉)塵排放量均呈下降趨勢,2017年全省環境空氣優良天數全國第一,2020年全省環境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率高達98.8%,雲南省大氣環境容量較大。根據大氣環境容量估算結果,在實施大氣污染物總量消減措施、滿足各行業減排控制指標的情況下,綜合考慮環境空氣品質現狀,雲南省大氣環境容量總體可以保障五年規劃的發展。在規劃實施過程中,需要進一步最佳化產業結構,嚴格落實大氣污染源減排工程,確保大氣環境容量支撐區域發展。
三、環境影響分析
規劃實施會對水環境、大氣環境、固體廢物和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通過採取嚴格的環境保護措施,可將污染物的排放控制在可接受的範圍內,避免對生態系統造成破壞,實現綠色發展。
(一)水環境
規劃實施過程中的主要水環境影響為生活污水及生產廢水排放對受納水體的影響,如電鍍廢水(含鎘、鉻、銅、鎳、鋅、金等)、酸鹼廢水、含油廢水等。2020年,全省主要河流水質優良率達84.5%,出境、跨界斷面水質有90.6%符合Ⅱ類標準,湖泊、水庫有82.1%符合Ⅲ類以上標準,水環境質量總體保持優良穩定。隨著全省黑臭水體治理、不達標斷面改善措施的實施,全省水環境容量持續增大。在產業升級、嚴格環保措施的情況下,發展產生的水環境影響不大,水環境容量可滿足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需要。
(二)大氣環境
規劃實施過程中的能源燃燒廢氣、工業廢氣排放對區域環境空氣產生一定的影響,如粉塵、酸鹼廢氣、生產有機廢氣(苯系物、非甲烷總烴)、燃油廢氣(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碳、非甲烷總烴等)。但由於雲南省環境空氣品質優良,超標污染物主要為細顆粒物和臭氧,雲南省大氣環境容量較大,對各產業廢氣污染物均具有一定承載能力,區域大氣環境質量總體上可保障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的發展。
(三)固體廢物
規劃實施過程中會產生一定量的工業固體廢物,固體廢物尤其是危險廢物若不採取安全有效的處理處置,將會對大氣、地表水、土壤、地下水以及人體健康造成較大影響。此外,油品泄漏或含重金屬廢水事故排放可能污染地表水及地下水。在採取嚴格的固體廢物保護措施後,固體廢物可得到有效處置,規劃實施的影響不大。
(四)生態環境
雲南省植被覆蓋率高,環境敏感區多,生態環境較為敏感。規劃實施過程中將會對植被群落種類組成和數量分布、景觀結構和功能等產生一定的不利影響,可能造成水土流失、景觀破壞及生態功能退化,特別是製造相關產業發展可能涉及生態保護紅線,對重要生態功能區產生一定的不利影響。在下一步規劃實施過程中,應協調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紅線的關係,完善區域生態安全格局和建設行為空間管制,避免破壞生態保護紅線,確保重要生態要素的系統完整性,使規劃的實施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
四、環境影響減緩措施
(一)樹立綠色生態發展理念
規劃實施過程中,注重生態環境保護,落實“三線一單”要求,結合雲南省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情況,統籌保護好水陸域自然生態空間,對優先保護、重點保護的環境敏感區、生態保護地,優先採取避讓措施;對重要保護動植物,針對物種的保護需求,採取相應的保護措施;對重要生態功能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等重要生態保護區域,規劃實施時儘量減少對主導生態功能的影響,努力促進主導生態功能的恢復。確保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的同時,區域生態功能不退化,環境質量不降低。
(二)倡導環境友好設計
提倡環保早期介入,從規劃階段就開始強調生態環境保護,提出最佳化方案建議。在規劃實施過程中深入貫徹循環經濟理念,結合規劃內容及其所處環境特點,適時最佳化設計方案,同步完善設計環境保護設施,提升環保措施的有效性。
(三)定期開展環境監測
強化區域性生態環境監測,建立產業聚集區生態環境基礎資料庫。在水污染防治重點地區開展城市徑流污染、農業面源污染監測治理工作。對新材料、先進裝備製造、食品與消費品製造等重點行業實行大氣污染全防全控,建立PM2.5、TVOC、苯、甲苯、二甲苯等特徵污染物的長期監測網路。開展生態環境跟蹤監測評價工作,同時根據動態監測結果及時完善、強化各項環保措施。
(四)強化污染物排放源頭控制
切實推動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綠色發展,進一步加強廢水廢物處理設施的日常管理,對污水進行再生回用,對固體廢物進行分類收集和處置。從源頭削減污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或避免生產、服務和產品使用過程中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鼓勵引導企業使用綠色能源,以清潔生產促進工業節能減排,實現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過程的“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減少污染物排放量。

政策解讀

《雲南省“十四五”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是經雲南省政府批准、由雲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編制的重點專項規劃。《規劃》提出了“十四五”時期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思路和目標、發展重點和方向、主要任務、保障措施,為全省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提供指引,為政府部門履行職責提供依據。現就《規劃》相關內容解讀如下:
一、《規劃》編制背景
我省民營經濟、中小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技術創新的重要動力和解決就業的主要渠道。“十三五”時期,民營經濟、中小企業貢獻了全省近50%的地區生產總值和稅收、60%以上的進出口總額、70%以上的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就業、90%以上的企業戶數,對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但對照全國和發達省區,我省民營經濟、中小企業仍存在較大差距,如發展規模不大、質量不高,發展環境亟待最佳化等。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黨和國家基本方略、法律保障、政策支持、深化改革等各個方面作出了一系列事關民營經濟、中小企業發展全局的重大決策部署。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聚焦我省民營經濟、中小企業發展面臨的問題和短板,加快推動全省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省委、省政府將《雲南省“十四五”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規劃》列入“十四五”省級重點專項規划進行編制。
二、《規劃》編制依據和基本原則
(一)編制依據。《規劃》主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雲南省中小企業促進條例》和《雲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Ο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等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
(二)基本原則。牢牢把握全省民營經濟、中小企業發展的階段性特徵,以“堅持創業興業,激發市場活力;堅持創新引領,提升專業化水平;堅持特色發展,形成比較優勢;堅持綠色發展,築牢生態底線;堅持開放合作,加快內聯外通;堅持資源共享,提升服務效能”為六個基本原則貫穿《規劃》各個部分,在《規劃》實施中必須遵循執行。
三、《規劃》主要內容
本《規劃》編制中,聚焦三個突出問題、圍繞三個發展重點、緊扣三大發展方向、突出三個重要著力點、設定四類綜合目標、構建七項保障措施、實施九項主要任務、推進九項重點工程,總共形成了《規劃》六部分內容(見規劃全景圖)。
第一章發展基礎和環境。總結了“十三五”時期全省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取得的成績,分析得出了“發展規模不大、發展質量不高、發展環境亟待最佳化”三個突出問題和短板,研究了“十四五”時期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第二章發展思路和目標。提出了“十四五”時期全省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目標、2035年遠景目標和展望。針對短板問題,我們從壯大規模、提升質量、最佳化環境三個方面著力,設定了規模總量實現“一個跨越”、產業發展實現“兩個突破”、優質企業實現“兩個倍增”、發展環境實現“四個提升”,總計4類10項綜合目標。
第三章發展重點和方向。一是結合全省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的戰略部署,從產業發展三個方面著手,提出了持續壯大民營經濟特色優勢產業、著力推進民營經濟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培育民營經濟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十四五”時期的發展重點;二是從拓展發展空間和提升企業質量角度出發,發展方向為結合我省背靠祖國腹地,緊鄰南亞東南亞的區位特徵,推動民營經濟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圍繞產業園區布局推進集聚集群集約發展;以“五化”升級即“業態新型化、生產智慧型化、產品品質化、管理現代化、創新內生化”為抓手,加快提質增效補短板,增強企業的綜合實力和競爭力。
第四章主要任務。依據發展思路和發展目標、發展重點和方向,明確了“十四五”時期推動全省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九項主要任務(培育壯大市場主體、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促進企業綠色轉型、推動企業提質增效、強化企業人才支撐、提高企業融資可得性、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推動對外開放合作、持續最佳化營商環境)和九個重點工程(市場主體培育提升工程、企業梯度培育加速工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提升工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工程、中小企業數位化賦能工程、中小企業質量管理提升工程、企業人才培引提升工程、企業融資促進專項工程、企業服務體系提升工程)。
第五章保障措施。提出了全面保障和支撐本《規劃》發展目標、主要任務、重點工程的七項重要保障措施。
第六章環境影響評價。把環境影響評價篇章作為發展民營經濟、中小企業領域落實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舉措。
四、《規劃》主要目標
到2025年,力爭全省民營經濟規模總量實現“一個跨越”、產業發展實現“兩個突破”、優質企業實現“兩個倍增”,發展環境實現“四個提升”,全省民營經濟暨中小企業發展達到西部地區中等以上水平。
(一)規模總量實現“一個跨越”。“十四五”期間,力爭全省民營經濟增加值年均增速高於同期GDP增速1—2個百分點。到2025年,實現民營經濟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達到50%的跨越。
(二)產業發展實現“兩個突破”。“十四五”期間,全省民營實體經濟的發展水平得到鞏固和提升,抗風險能力不斷增強,以高技術製造業為代表的新產業不斷壯大,產業層次和發展質量持續提升,結構更趨合理均衡。到2025年,實現民營製造業規上工業總產值占全省製造業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突破54%,高技術製造業工業總產值占民營製造業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突破15%。
(三)優質企業實現“兩個倍增”。“十四五”期間,全省民營經濟市場主體培育體系不斷健全,優質企業不斷湧現。到2025年,全省民營市場主體戶數、民營企業戶數、民營“四上”企業戶數分別實現大幅增長,民營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戶數、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戶數實現倍增。優質企業研發投入明顯提升,數位化轉型、智慧型升級和綠色發展取得較大進展。
(四)發展環境實現“四個提升”。“十四五”期間,全省惠企政策落實、企業融資可獲得性、營商環境建設、企業服務體系建設四個方面取得明顯提升,政務服務更加高效便捷,企業負擔進一步減輕,市場準入環境更加寬鬆,經營環境更加公平,退出程式更加便捷。全省企業服務體系更加健全,省級及以上產業園區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實現全覆蓋,縣級中小企業服務中心或公共服務平台覆蓋率達到90%以上。中小企業公共服務供給總量有效擴大,協同服務能力顯著增強,培育省級及以上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範基地80個、省級及以上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範平台100個,持續帶動一批服務機構創新發展。
五、《規劃》主要特點
(一)緊扣上位規劃。編制過程中,嚴格遵循“下位規劃服從上位規劃、下級規劃服務上級規劃、等位規劃相互協調”,認真對接上位規劃和等位規劃,確保與各項相關規劃協調一致、有效銜接,做到方向明確、目標明確。
(二)把握研究重點。《規劃》的對象是民營暨中小企業,對象群體龐大,涉及問題龐雜,重點是研究如何儘可能解決企業生命周期不同階段面臨的共性難題,以及研究如何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幫助相對弱勢的民營(中小)企業群體獲得更多發展資源。
(三)明確責任分工。對《規劃》中的重點工程列出責任單位,找到與部門、州市工作的契合點,避免《規劃》內容脫離實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