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綠色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

《雲南省綠色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已經雲南省人民政府同意,雲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於2022年12月30日印發,請認真貫徹執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雲南省綠色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
  • 頒布時間:2022年12月30日
  • 發布單位:雲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全文,解讀,

全文

前 言
能源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戰略性、基礎性產業,關係國家安全,關係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關係人民幸福安康。
回望“十三五”,雲南省委、省政府做強做優能源產業的科學決策為能源發展指明了方向,綠色成為雲南能源的鮮明底色,綠色能源綜合保障能力全面增強,協同發展格局總體形成,能源產業躍升為全省第一大支柱產業,顯著增強了發展動能,堅定了發展共識。雲南能源行業凝心聚力、蓄勢待發。
展望“十四五”,站在全國和全省全面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新起點,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持續踐行“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全力適應能源安全供應已經進入關鍵攻堅期,能源低碳轉型進入重要視窗期,現代能源產業進入創新升級期,能源普遍服務進入鞏固提升期的新形勢,著力推動綠色能源乘勢而上、促進綠色能源應勢而動、支持綠色能源借勢而為,化解階段性電力短缺新矛盾,加快構建以綠色為核心競爭力的現代能源產業體系,堅持新時代能源高質量發展道路,推進能源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重塑雲南能源新優勢,更好服務國家戰略和支撐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滿足全省人民民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根據《雲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秉持“開門編規劃”的理念,《雲南省綠色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與國家綜合能源規劃、分領域能源規劃充分銜接,深入總結了“十三五”能源發展成就、存在問題,系統探討了“十四五”雲南能源發展形勢,具體闡明了雲南能源實現綠色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重點任務、保障措施,分析銜接了環境影響、國土空間規劃布局,是“十四五”時期雲南能源綠色高質量發展的總體藍圖和行動指南。規劃期為2021—2025年,遠景目標展望到2035年。
第一章 發展基礎
一、資源稟賦
(一)能源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
雲南清潔能源資源豐富,在全國能源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綠色電力可開發量超2億千瓦,居全國前列。水能資源全國領先,技術可開發量居全國第3位,約占全國水能可開發量的1/5;風能、太陽能資源開發潛力巨大;煤炭、煤層氣資源利用空間大,煤炭保有儲量居全國第9位,預測煤層氣資源量居全國第9位,僅少量開發;頁岩氣資源豐富,昭通地區被列入全國頁岩氣勘探五個重點建產區域之一;生物質能富集,生物質原料種質居全國之首;乾熱岩資源豐富。
(二)區位優勢獨特,合作空間廣闊
雲南區位優勢顯著,與周邊能源合作空間巨大。雲南“東連黔桂通沿海、北經川渝進中原,西接西藏連西北”,是“一帶一路”倡議、長江經濟帶發展兩大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交匯點,面向南亞東南亞和環印度洋地區開放的大通道和橋頭堡,可實施雲貴兩省互濟,可利用四川天然氣資源,可從廣西輸入海氣。
二、發展成就
雲南能源行業深入踐行“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做強做優綠色能源產業,著力提升能源發展質量,釐清發展思路,實施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設,推動一系列重大政策落地,尤其是2020年以來,全力以赴戰疫情、保穩定、促發展,全面完成了“十三五”規劃既定目標任務。
(一)能源成為第一支柱產業,綠色底色更加鮮明
“十三五”期間,能源工業累計完成投資3300億元以上;2019年能源工業躍升為全省第一支柱產業,連續幾年成為全省經濟成長第一拉動力,拉動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增速位居全國前列。全省水電、光伏、風電裝機達8830萬千瓦,占全省電力總裝機的比重超85%,比全國平均水平高45個百分點左右;綠色能源發電量占比90%左右,比全國平均水平高60個百分點;綠色電力市場化交易占比97%;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42.2%,位居全國前列;全國首家全面推廣使用國Ⅵ(B)標準車用汽油。能源領域多項指標全國領先。
(二)能源保障能力顯著增強,利用效能穩步提高
電力保障能力大幅提高,2020年全省電力總裝機突破1億千瓦大關,達10340萬千瓦,居全國第7位,較2015年增長29.2%;全省發電量3675億千瓦時,較2015年增長44%。省內電網網架邁上新台階,500千伏電網形成了圍繞滇中負荷中心的“一中心三支撐”格局;220千伏電網覆蓋全省16個州、市;城鄉配電網供電能力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原煤產量達到5300萬噸。油氣管道總里程超過6000公里,累計生產成品油2879萬噸,徹底改變雲南能源生產缺油少氣狀況;昭通頁岩氣勘探開發取得突破,累計產量達到1.2億立方米。2020年,全省能源生產總量13600萬噸標準煤,較2015年增長22.6%。
2020年,全省能源消費總量12982萬噸標準煤,單位GDP能耗由2015年的0.7噸標準煤/萬元GDP下降至0.6噸標準煤/萬元GDP;全社會用電量2026億千瓦時,年均增速7.1%。“十三五”期間,雲南結束了大規模“棄水”歷史,棄水電量由最高315億千瓦時大幅下降至25億千瓦時。
(三)能源科技創新能力增強,體制改革成效顯著
水電開發技術領先,烏東德、白鶴灘等大型水電站帶動國內全產業鏈發展,創造多項全國及全世界第一,柔性電網交直流輸電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積極壯大電力裝備產業,形成了昆明、玉溪、大理等能源裝備製造及新能源產業基地。電力體制改革先行先試,成為全國第一批電力體制改革綜合試點省,全面放開一般工商業用戶參與電力市場,年交易電量突破1200億千瓦時,市場化程度全國領先。大力推進增量配電業務改革,列入國家試點項目29個。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顯著,煤礦企業整治重組取得成效。推進石油天然氣體制機制改革,全面實行天然氣購銷契約制度,天然氣下游市場秩序不斷規範。“放管服”水平進一步提高,主動簡政放權144項,減少比例達90%;營商環境不斷最佳化,有效降低企業用電成本。
(四)能源普遍服務不斷深入,助力脫貧成效明顯
民眾用能水平全面提升,人均生活用能、用電與全國平均水平差距進一步縮小。提前1年完成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任務,實現了農村用電由“用上電”向“用好電”的轉變,農村用電量年均增加10%以上。全省天然氣利用水平大幅提升,年均增長近30%。
全面完成“三區三州”、烏蒙山區等深度貧困地區、抵邊村寨農村電網建設,確保易地扶貧搬遷配套電網項目“房成電通”,推進燃氣下鄉,補齊深度貧困地區能源基礎設施短板。發揮地方能源企業、能源項目作用,大力開展光伏扶貧、產業扶貧,在深度貧困地區發展綠色製造產業,增強內生動力。持續加大就業扶貧力度,拓寬貧困戶就業和增收渠道,多措並舉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五)綠色能源與綠色製造融合發展,“西電東送”保障有力
能源產業鏈不斷延伸,綠色能源與綠色先進制造業融合發展成效明顯,綠色能源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崛起,綠色能源與綠色製造協同發展格局總體形成。
建成金中、魯西背靠背、滇西北、昆柳龍等直流工程和雲貴互聯工程,跨省區外送輸電通道由2015年的“七交五直”提升為“十直一交”的10條直流和1條交流通道,通道能力由2500萬千瓦提升至4540萬千瓦。以可再生能源為主的“西電東送”累計送電超7000億千瓦時,折算2.2億噸標準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7億噸以上,為東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節能減排、打贏藍天保衛戰作出重大貢獻。
(六)能源國際合作成果豐碩,輻射效應正在顯現
推進與周邊國家能源互聯互通,中緬油氣管道全面建成投運,13回電力互聯互通通道建成。能源國際貿易不斷提升,越南、寮國、緬甸的80餘家購售電主體在昆明電力交易中心註冊交易,“十三五”期間,我省電力進出口貿易年均增長7.5%。
(七)能源生產安全平穩有序,安全狀況穩步好轉
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進一步健全電力安全監管體制機制,安全生產管控能力顯著增強,全省未發生重大及以上電力生產安全事故。煤礦生產安全事故總數、死亡人數總體下降。持續開展油氣輸送管道隱患排查和治理,及時消除事故隱患,油氣領域重大安全生產實現“零事故”。
三、困難問題
“十三五”期間,在雲南能源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時,也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與問題。一方面,電力的主要矛盾由解決“棄水”,轉變為快速增長的用電需求與電量供給不足、用電負荷建設周期明顯短於電源建設周期之間的矛盾,水電汛枯矛盾仍然突出,供應能力亟待加強;另一方面,能源資源開發制約因素增多,能源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資源保護的統籌協調難度大、落地難,局部電網與生產力布局不相適應,煤電虧損嚴重,紓困面臨巨大壓力;此外,省內用電、“西電東送”需要進一步協同發展,對外合作不確定性增加,油氣供應對外依存度較高,體制改革與營商環境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一)保供任務較為艱巨,供應能力亟待加強
1.電力供需矛盾突出。自2018年以來,全省能源和電力需求均迎來新一輪增長。全省用電規模快速增長,剛剛解決了“棄水”問題,即由總體富餘迅速逆轉為“豐平枯緊”,統籌省內、省外及境外三個市場難度增大。
2.電源結構性矛盾突出。主要依靠大水電支撐,但水電調節能力不足,有調節能力的大水電少,火電裝機占比僅為15%,汛枯矛盾仍然突出。新能源開發不足,項目建設與生態環境、資源保護的統籌協調難度大導致項目落地難;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的隨機性、間歇性、波動性等特性給電網安全穩定運行帶來巨大挑戰。煤電長期小方式運行,虧損嚴重,經營情況不佳,上網電價機制需要進一步完善,煤電紓困面臨巨大壓力。
3.系統協同互補不足。各類電源融合協同不足,輔助服務市場建設進展緩慢,需求側引導作用未充分發揮。電網系統性風險突顯,電網基礎設施仍然較弱,局部電網與生產力布局不相適應,部分新增產業布局在現有電網盲端、末梢,電源支撐和變電容量不足,配網與主網協調發展不足。配網與農網存在短板,重過載、低電壓、供電半徑過長、停電時間長等問題突出,配電網環網率、絕緣率、可靠性、電壓合格率、自動化水平、用戶平均停電時間等關鍵指標較全國平均水平有較大差距。作為南網區域唯一異步運行的送端大電網,電網智慧型化發展、安全穩定可靠運行面臨重大挑戰。
4.煤炭保供任務艱巨。煤炭產業布局有待最佳化,煤礦機械化、規模化、智慧型化、綜采綜掘水平低,整合重組動能不足,投融資渠道不暢。生產煤礦數量僅占36%,省外煤採購困難,對外依存度40%以上。有效供給能力不足,電煤供應緊張,價格持續攀升,保供任務十分艱巨。
5.油氣對外依存度高。原油完全依賴進口,天然氣主要依託緬氣;煤層氣、頁岩氣等非常規天然氣資源區塊勘探難度較大,頁岩氣空白區塊礦權申辦難度大;油氣管網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管網密度低,覆蓋面不夠;天然氣儲備能力不足,油氣市場機制不健全,推廣利用不充分,居民用氣水平偏低,工業用氣面偏窄;天然氣產供儲銷體系存在短板。
(二)消費結構還需升級,利用水平有待提高
能源消費結構亟待最佳化,消費低碳轉型進程緩慢。雲南仍然處於工業化的初、中期,產業結構偏重,重點耗能行業能耗占全社會能源消費總量比重與工業增加值貢獻率不對等,省內高耗能行業主要能耗水平、用電比重、萬元產值能耗、萬元產值電耗等指標較全國平均水平有不小差距。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壓力大,能源消費總量需求旺盛,強度下降壓力大。重點耗能行業能耗占比高,產業結構需進一步最佳化調整。能源綜合利用效率低、形式粗放,經濟效益未能全面挖掘。能源產業鏈短、附加值不高,仍處於價值鏈低端,資源優勢還沒有充分轉化為產業優勢、發展優勢。煤炭消費減量替代不足,消費轉型亟待加強。
(三)科技創新驅動不足,能力建設投入不夠
能源創新驅動力不足,關鍵技術亟待突破,科研成果轉換套用不足,裝備自給率有待提高;人才隊伍建設需要加強;能源行業仍然存在信息、數據壁壘,信息化程度低,尚未形成上下聯動的能源科技產業鏈與產業生態;前端研究領域投入不足,科研水平不高,技術創新能力薄弱。
(四)能源改革難度加大,營商環境仍需改善
能源體制改革進入攻堅期,利益分配機制不完善,權責利不對等,和諧共贏的能源生態圈尚未形成。跨省跨區電力市場建設、電價形成機制涉及各方核心利益,各方訴求難以平衡。能源財政、稅收、價格、環保等政策缺乏有機銜接。綠色能源價值未得到充分體現,電力營商環境亟待進一步提升,資源更大範圍配置和互濟機制尚不完善。省內企業參與有礦權的頁岩氣區塊勘探開發難度大,油氣管網運營機制改革難度大。
(五)安全生產壓力較大,監管工作有待加強
能源領域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嚴峻,監管體系還需進一步完善。煤礦安全生產基礎薄弱,防治重大災害能力有待提高,防範化解煤礦重大災害風險機制需進一步落實。油氣管道距離長,沿線地質、地貌、地形情況複雜,地質災害頻發,管道保護工作難度增加。跨省跨區超高壓輸電工程、500千伏輸變電工程安全運行風險高、壓力大。大江幹流高壩大庫、中小水電地質災害多發、頻發,安全隱患大。
(六)國際環境錯綜複雜,樞紐建設面臨挑戰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經濟發展放緩,影響加快推進能源產業國際合作。能源國際合作聯繫協調機制尚不完善,項目推進抓手不多。
第二章 發展形勢
一、形勢分析
隨著“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以及打造綠色能源強省的深入實施,雲南能源正逐步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同時,構建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以及碳達峰碳中和的重大戰略決策部署對全省能源行業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雖然約束性條件不斷趨緊,慣性發展空間逐步收窄,但能源行業總體態勢向好,全省能源發展正處於變革轉型的重要戰略視窗期和機遇期,新型消費模式和新業態的湧現將進一步促使能源產業轉型升級,不斷推進高質量發展。
(一)國際形勢複雜多變,能源變革不斷加快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帶來能源產業鏈的快速演變,擴大了能源生產、運輸、儲存等環節的供應鏈風險;世界能源結構呈現供應和需求同時多極化、多元化轉型變革的複雜挑戰局面,增加了能源安全保障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能源發展面臨全球政治、經濟、科技、社會和環境發展等諸多挑戰。縱觀全球能源發展趨勢,綠色、清潔、低碳仍是主旋律,能源新技術與現代信息、材料和先進制造技術深度融合,太陽能、風能、新能源汽車技術不斷成熟,大規模儲能、氫燃料電池等技術不斷突破,能源利用新模式、新業態、新產品日益豐富,能源技術創新進入活躍期。
(二)國內總體形勢穩定向好,能源發展轉型加速
能源發展轉型,要求能源產業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系統觀念,統籌發展和安全,更加注重依靠科技創新。我國能源區域協調發展與能源高質量發展預期不斷增強,國內市場規模擴大,健全產業鏈、供應鏈將賦予能源產業發展新的使命,能源產業面臨深刻的消費革命,充分適應能耗“雙控”、碳排放“雙控”要求,將對未來能源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帶來巨大影響。
(三)省內優勢突出機遇難得,能源發展前景廣闊
在打造綠色能源強省,大力培育萬億級、千億級產業背景下,我省能源具備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多方面優勢和條件。綠色能源與綠色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為能源技術革命帶來突破機會。清潔低碳的能源結構和新業態、新技術、智慧能源等結合,將推動綠色能源高效發展,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區域協調發展與能源高質量發展預期不斷增強。推進能源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更深層次能源體制改革增強內在動力。綠色能源開放合作前景廣闊。
(四)全省能源行業轉型發展迎來歷史性拐點
國內外環境、形勢的變化,使我省能源行業發展面臨艱巨挑戰,同時也為全省能源革命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保障能源安全和堅強供應的要求更加迫切,能源行業轉型迎來歷史性拐點。
1.供需形勢的拐點。隨著綠色鋁、矽等項目陸續投產,未來雲南省內用電將大幅攀升,將由“供大於求”向電力供應階段性困難轉變。
2.資源開發的拐點。“十三五”期間基本建成國家大型水電基地後,後續大水電項目儲備缺乏,“汛枯”結構性矛盾仍然存在,長周期電力供應短缺矛盾顯現。新能源儲備不足,開發要素保障困難,外部條件落實周期長。
3.環境容量的拐點。“十四五”期間,能源重大工程、重點項目開發與避讓生態紅線矛盾突出,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難,碳排放總量將上升,能耗總量和強度“雙控”、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面臨較大壓力。
二、供需平衡
以能源實物量需求預測為基礎,綜合運用能源彈性係數法、能源消費強度法、線性回歸法、投入產出法等測算方法進行驗證分析,預計“十四五”能源供需平衡情況如下:
(一)電力供需平衡分析
“十四五”期間,按規劃經濟增速和產業結構調整測算,省內需求和外送規模較“十三五”增長較快,但大水電項目建設和投產有限,新增電源以光伏等新能源為主,主要發揮電量效益,電力支撐不足,且“十四五”前期投產較少,集中在中後期投產,局部時段存在一定電力電量缺口。在規劃電源如期投產、科學規劃匹配高載能產業發展規模及加強負荷側需求管理基礎上,至“十四五”末電力、電量供需基本平衡。但因以水電、新能源為主的電源結構和出力特性受氣候變化、季節更替影響較大,全省電力供需形勢依然嚴峻,呈現出“豐緊枯缺、總體偏緊、有一定缺口”的特徵,電力供需緊平衡,存在一定風險和不確定性。
(二)煤炭供需平衡分析
2025年,煤炭缺口1000萬噸,煤炭對外依存度約10%,可以通過外調(省外調入或進口)彌補以及煤炭減量替代予以保障。煤炭需求主要在煤電、冶金、化工、建材等行業。電煤需求占40%左右,是“十四五”煤炭需求增量的主要行業,受煤炭產業布局、煤礦投產時序,以及電煤價格等多重因素影響,電煤保障較為緊張;建材、化工、冶金等原煤需求基本穩定。
(三)成品油供需平衡分析
在全國煉油能力總體過剩的形勢下,全省成品油供應有保障,可以滿足需求。
(四)天然氣供需平衡分析
在多氣源保障、多渠道供應的情況下,全省天然氣供應有保障,供需總體平衡。近年來,因需要保障北方冬季清潔取暖用氣需求,供暖季等局部時段可能採取“壓非保民”措施。
(五)全部能源供需平衡預測
1.能源需求總量折標預測
預計到2025年,按分品種實物量消費折標測算,全省能源消費總量約1.79億噸標準煤,綜合考慮“十四五”能耗強度下降的因素後,全省能源消費總量約合1.557億噸標準煤,與全省規劃綱要確立的2025年目標基本吻合匹配。
2.能源綜合生產能力預測。預測到2025年,全省能源綜合生產能力達到2億噸標準煤左右。
3.能源供需平衡結果
“十四五”期間,從全省分品種能源實物量供需平衡分析來看,電量供需平衡壓力較大,保供條件增多,保供風險增大,電力供應存在階段性困難,部分時段或出現電力短缺局面,部分年度供需緊平衡,到2025年可以基本平衡;煤炭有缺口,逐年在減少,需要部分調入方可平衡;成品油、天然氣供應有保障。從能源總量折標量供需平衡分析來看,“十四五”能源生產總量折標量略大於消費總量折標量,全省能源供需總量大體平衡。
國家下達我省“十四五”單位GDP能耗降低基本目標,在滿足“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的政策紅利、超額完成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激勵指標等前提下,緊緊抓住能源消費強度控制的關鍵因素,強化工業、建築、交通等重點領域節能降碳,大力引導耗能行業向低能耗低碳排放轉型,有力引導新增需求發展規模、布局時序,力爭完成能耗強度指標。同時,力爭完成國家下達的能源消費總量控制目標任務。
第三章 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碳達峰碳中和決策部署,全面落實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和2022年省“兩會”部署,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以“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為遵循,堅持新時代能源高質量發展道路,全面建設以綠色為核心競爭力的現代能源產業體系,保障綠色能源安全穩定供給,推進綠色能源高質量協調消費,推進綠色能源和綠色製造深度融合,推進能源產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打造綠色能源強省,更好服務“西電東送”等國家戰略,為全省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提供堅實可靠的能源保障。
二、發展原則
“五個”堅持:堅持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繼續深入落實“一帶一路”建設及“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西電東送”等戰略;堅持區域發展布局總體要求,保障能源安全;堅持服務全省產業發展以及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建設需要,推動綠色能源與綠色製造相互促進、融合發展;堅持智慧型化發展方向,發展能源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堅持打造綠色能源強省,構建綠色、和諧、共贏的能源生態圈,系統謀劃、統一規劃、分步實施。
“五個”統籌:抓住關鍵、把握要害、破解難題,統籌全省能源供需平衡,緩解、化解用能項目建設周期短與能源項目建設周期長、快速增長的能源需求與供應相對不足的矛盾;統籌協調省內、省外、周邊國家3個市場,充分滿足省內產業布局、新型城鎮化、民生用能、軍民融合深度發展需求,持續實施“西電東送”,積極推進電力國際貿易,平衡市場需求;統籌化解汛期與枯期電力供需的矛盾,構建“源網荷儲一體化”體系,最佳化“產供儲銷”體系;統籌處理能源布局與生態環境保護,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統籌項目建設和各方權益的關係,共贏發展,共享能源改革發展成果。
三、發展思路
保供應。做足電源、做強電網、做優煤炭、做大油氣,積極推進水電開發,加快布局“風光水火儲”多能互補基地,加大煤田地質勘探力度,推進油氣開發,豐富能源供應品種,推動多能互補協調發展,化解電力、電量“雙缺”主要矛盾及系統風險,保障能源供需平衡,增強能源供應鏈產業鏈穩定安全。
調結構。擴大綠色能源優勢,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最佳化用能結構,引導用能領域節能提效,推動重點行業低碳改造,推廣能源替代,提升能源利用效能,推動落實能源消費和碳排放“雙控”,實現綠色、高效發展。
優運行。最佳化運行調度,提高調節能力,增強系統的靈活性和安全性。強化需求側管理,加快智慧能源建設,統籌能源“產供儲銷”各環節資源配置,加快“源網荷儲一體化”建設,構建新型電力系統。
增動力。加快新技術研究開發和成果轉化,依託重大工程推進技術創新,提升能源裝備水平,以科技創新驅動能源產業轉型升級,提高能源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建機制。深化能源體制改革,完善價格機制,放寬市場準入,最佳化市場監管,建立資源、環境補償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最佳化營商環境,改進能源行業服務水平,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構建和諧共贏的能源生態圈。
強合作。發揮區位優勢,統籌省內、國內、國外資源和市場,實現開放條件下的互聯互通、產能合作、能源貿易,加強省際聯動,推進國際合作,打造能源合作的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
促融合。推動產業結構調整與能源結構最佳化互驅共進,充分發揮綠色能源優勢,持續推進綠色能源與綠色製造深度融合,推動產業體系最佳化升級,藉助產業帶動優勢,強化綠色製造業對綠色能源發展的支撐作用,形成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四、發展目標
著力打造綠色能源強省、“一基地三示範一樞紐”,即:建設國家清潔能源基地、創建新型電力系統先行示範、綠色能源和綠色製造融合發展示範、綠色能源試點示範,打造國際區域性綠色能源樞紐。到“十四五”末,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取得顯著成效,重塑全省綠色能源新優勢,千億級能源優勢產業效應發揮更加明顯,完成構建高質量現代能源產業體系框架,綠色能源基地建設步入快車道,基本建成國家清潔能源基地,新型電力系統初具雛形,統籌近期、中期與遠期關係,打出“擴綠、建新、降碳、減量、轉型、節能、升級、改革、合作”組合拳,完成能源碳達峰階段性目標,形成較為完整的綠色製造產業鏈、高端綠色製造產業集群和雲南跨境電力交換的骨幹網路,推進國際能源合作,綠色能源成為雲南標誌性品牌,主要指標全國領先,雲南能源在全國和全省的地位作用進一步鞏固提升,人民民眾從能源普遍服務中獲得更多實惠,助力加快建設能源強國,為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支撐和保障。
到2025年,全省能源產業銷售收入力爭達到5200億元,綠色能源工業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達到6%左右,綠色能源投資力爭達到4500億元,全省能源綜合生產能力達到2億噸標準煤左右。電力總裝機1.6億千瓦以上,發電能力達到5000億千瓦時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比2020年提高4個百分點以上,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明顯下降,原煤產量達到9000萬噸/年,天然氣管道里程累計達到5000千米,力爭16個州、市重點城市用上管道氣。能源消費總量及強度“雙控”控制在國家下達目標內,完成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階段性目標任務。
展望2035年,綠色能源優勢進一步發揮,基本建成新型能源體系,綠色成為雲南能源最靚麗名片,形成以非化石能源為主導的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供應體系,全面建成源網荷儲協同、多能互補融合的新型電力系統,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60%。能源行業治理能力達到世界一流水平,產業鏈更加完備,科技創新顯著增強,全面帶動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充分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用能需求。
第四章 重點任務
一、綠色優先,多能互補,完善能源供給體系
樹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立足省內實際,以充分保障經濟社會需求和產業發展為導向,積極壯大清潔能源產業,統籌水風光電綜合開發,完善新能源供給消納體系,持續最佳化煤炭生產結構,積極擴大非常規天然氣資源勘探開發,持續服務“西電東送”戰略,確保能源穩定生產可持續供給,全面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對能源的需求,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貢獻雲南力量。
(一)做足電源
分時序快節奏推進電源建設,強化電源保障,協調發展各類清潔能源。提前謀劃,深入挖掘水電開發潛力;創新開發模式,加快布局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積極布局“風光水火儲”多能互補基地建設;積極探索,研究發展燃氣發電,有序推進其他類型電源。到2025年,全省電源裝機容量超過1.6億千瓦。
1.持續優先開發水電。積極推動金沙江、瀾滄江國家大型水電基地建設,確保烏東德、白鶴灘、托巴水電站等續建電站全部建成投產。在做好環境保護、移民安置工作和統籌電力市場的基礎上,加快推進金沙江旭龍、奔子欄及瀾滄江古水電站開工,積極穩妥推進大江幹流剩餘水電資源開發深化論證,提高流域水電質量和開發效益。加快提高金沙江下游電源支撐能力,協調國家電網爭取溪洛渡水電站右岸機組增發。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促進水資源綜合利用,深入開展大江幹流的其他水電項目前期論證。積極開展“西電東送”接續電源和電網互聯相關研究。加強中小水電管理,堅持生態優先,嚴格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要求,原則上不再新開發中小水電。“十四五”期間,全省新增水電裝機1110萬千瓦。
2.最佳化布局全面有序開發風電光伏新能源。按照“能開全開,能開盡開,依法依規,科學有序”的原則,全面有序放開新能源開發,推動新能源成為未來增量電源主體。加快新能源布局規劃、研究等工作,推行規劃+動態項目庫管理,支持條件成熟的項目儘快啟動建設,動態調整,滾動發展,宜開全開。統籌考慮生態保護、電力供需、要素保障、電網接入消納等因素,加快推進適宜地區適度開發利用新能源項目建設。充分利用現有調節能力,打造“風光水火儲”多能互補基地,重點布局金沙江下游、瀾滄江中下游、紅河流域、金沙江中游、瀾滄江與金沙江上游“風光水儲”和曲靖“風光火儲”基地;加快推進集中式複合新能源項目,打造一批新能源+生態修復、新能源+鄉村振興以及農光、林光互補試點示範。以整縣分散式光伏、產業園區分散式光伏和多場景套用分散式光伏為重點,積極發展分散式光伏。“十四五”新增裝機規模5000萬千瓦以上。
3.發揮煤電支撐性調節性作用。統籌電力保供和減污降碳,發揮煤電的基礎保障性和系統性調節電源作用,加快實施煤電機組“三改聯動”改造,積極推動煤電與煤炭、煤電與新能源聯營,完善煤電可持續發展機制,加快紅河州、昭通市、曲靖市480萬千瓦煤電項目建設。深入研究論證再新增煤電項目可行性、建設時序和實現路徑,加快項目前期工作,適時啟動建設。
4.積極發展其他類型電源。因地制宜發展生物質能、地熱能等其他新能源。適時啟動一批生物質能熱電聯產等多元化利用試點示範項目;加快推進垃圾發電廠建設,確保項目按期完工,提升垃圾發電效率,增強經濟性。
(二)做強電網
圍繞產業發展布局,最佳化電力生產、輸電通道建設布局,形成“四橫四縱五環三中心”的骨幹網架。保障重點產業發展,加強中東部南北向輸電通道布局,研究推動跨區域互聯互濟。支撐大規模新能源接入,加強新能源富集地區送出通道建設。落實鄉村振興、邊境小康村和新型城鎮化建設要求,加強配網建設,消除電網薄弱環節,打造高可靠性的城市供電示範區。推進智慧型電網建設,提高電網調節性、靈活性,提高電網安全可靠穩定水平,促進能源就地消納。持續鞏固提升農村電網,提高農村電氣化水平。
1.500千伏電網建設。“十四五”期間,積極爭取一批500千伏輸變電項目納入國家規劃和建設。“十四五”末期,形成“四橫四縱五環三中心”的省內骨幹網架。
2.大力提升配網建設。“十四五”期間,圍繞“滇中崛起、沿邊開放、滇東北開發、滇西一體化”的空間發展布局,與經濟發展、生產力布局和重點產業布局相適應,進一步最佳化完善配電網結構、消除電網薄弱環節,基本解決城鄉電網發展不平衡問題。推進配電設備智慧型化改造升級,提高配電網供電能力和供電可靠性、降低電網損耗;加強停電計畫管理、強化日常運行維護、推廣帶電作業等措施,減少用戶停電時間;推動雲南電力新基建發展,加快布局充電基礎設施,全力支持新能源汽車發展;統籌推進煤礦“雙電源、雙迴路”供電配網建設,構建覆蓋城鄉的國內一流配電網,運行管理高效協同,客戶服務全方位互動。
3.數位化綠色智慧型電網建設。以數位化、綠色化為引領,加快5G、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數位技術在電網的套用,推進智慧型電網示範區建設,提高電網調節性、靈活性,保障電力供給和電網安全穩定。重點推進昆明、玉溪、大理、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等智慧型電網示範區以及維西、滄源、元陽鄉村振興現代化農村電網示範縣建設。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雲南特色的安全、可靠、綠色、高效、智慧型的現代化電網。
(三)開展新型電力系統創建
充分發揮雲南綠色能源優勢,充分適應高比例、大規模新能源接入需要,初步構建數字賦能、柔性開放、綠色高效的新型電力系統,大力實施“源網荷儲一體化”建設,加快市場機制形成,推動電網智慧型化、數位化轉型,助力高質量能源供給體系建設。
1.建設適應新型電力系統的智慧型調控體系。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等先進技術,依靠“網際網路+”行動,建立“信息完備、預測精準、調整靈活”的新能源調控智慧型化系統,構建新能源、儲能、可控負荷“可觀、可測、可控”調控體系,建設功能齊全、覆蓋全時間尺度的新能源電源出力預測技術支撐,研究高比例新能源併網情況下的省級異步電網頻率特性及其對各種調頻措施的要求,建立適應新形勢的調頻技術體系。
2.增強電源協調最佳化運行能力。提高風光發電功率預測水平,完善併網標準體系。實施煤電機組靈活性改造,因地制宜建設天然氣調峰電站,推動氣電、火電與風電、光伏發電融合發展、聯合運行。科學制定抽水蓄能電站規劃,積極推動條件成熟、環境可行的抽水蓄能電站開工建設。
3.加快新型儲能技術套用。推進電化學儲能試點,並加強儲能電站安全管理。加快電源側儲能示範和建設,“十四五”力爭新建電化學儲能200萬千瓦,配套存量火電機組靈活性改造和新建具有深度調峰能力煤電機組等多元方式提升儲能能力。發揮儲能消納新能源、削峰填谷、增強電網穩定性和應急供電等多重作用。研究探索梯級電站儲能、壓縮空氣儲能、飛輪儲能等技術多元化套用和推廣。
4.大力提升電力負荷彈性。加強需求側回響能力建設,制定電力需求側回響工作方案,提升終端能源智慧型化,鼓勵用戶參與能源契約管理,高比例釋放居民、一般工商業用電負荷彈性,引導大工業負荷參與輔助服務市場,力爭至2025年電力需求側回響能力達到省內最大用電負荷的3%以上。在工業負荷大、新能源條件好的區域,開展源網荷儲一體化供電園區建設。因地制宜發展分散式微電網。推進分散式光伏建設,在工業園區、經濟開發區、增量配電網試點園區建設屋頂分散式光伏發電系統,大力發展戶用光伏。
(四)做優煤炭
堅持轉型升級、綠色低碳,釋放先進產能,淘汰落後產能,整合全省煤炭資源,最佳化產業布局,構建安全綠色開採、清潔高效利用的煤炭產業體系,建設綠色礦山,推進煤炭產業綠色發展。到2025年,全省煤炭結構明顯最佳化,生產能力顯著提高,煤炭產量達到9000萬噸左右。
1.加快現代化智慧型化煤礦建設步伐。積極培育先進產能,淘汰落後生產工藝,加快煤礦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智慧型化、標準化“五化”建設;以技術為驅動,積極引導煤礦最佳化井下布局、最佳化生產系統,推廣“一礦(井)一面”、“一礦(井)兩面”生產模式,提高裝備信息化、智慧型化水平,提升綜采綜掘和機械化水平,採煤工作面機械化率達到100%,採煤工作面綜采化率達到90%,掘進工作面機械化率達到75%,引導煤礦減人提效。
2.推進煤炭集約化綠色化發展。以老廠礦區、恩洪礦區、鎮雄礦區、小龍潭礦區、跨竹礦區等國家規劃礦區為重點,加快新建和改擴建項目建設,加快符合條件的煤礦核增產能,支持曲靖、昭通、紅河等地建設一批中型以上煤礦項目。推動行業重組,整合全省煤炭資源,以發展先進產能為重點持續最佳化生產布局,以曲靖、昭通、紅河3個州、市為重點,以麗江市華坪縣,楚雄州楚雄市、南華縣和文山州富寧縣4個縣、市為補充,昆明市和普洱市按照資源賦存條件、煤炭市場供求、環境承載能力等控制區域煤炭開發規模和開發強度,實現全省煤礦由“小型煤礦為主”逐步向“大型煤礦示範、中型煤礦為主、小型煤礦為輔”的產能結構轉變,推進煤炭企業兼併重組,培育20—30家大中型煤炭企業集團。推進煤炭生產、加工和消費全過程綠色發展,促進煤化工行業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發展,將生態環境約束轉變為煤炭綠色持續發展的推動力,從煤炭開發、轉化、利用各環節著手,推進煤炭安全綠色開發,促進清潔高效利用,加強礦區生態環境治理修復,創新礦區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最大限度減輕煤炭開發利用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3.推進煤炭物流基地建設。以增儲保供為目標,完善煤炭集疏運體系,構建多通道、多節點、多層次的煤炭物流布局,發展煤炭綠色物流,推進封閉運輸,依託煤炭交易(儲備)中心,在曲靖、紅河、大理、昭通、文山等州、市規劃建設煤炭儲配基地,根據需求在雲南省內設立相應的煤炭交接點,實現鐵路和公路貨運站無縫銜接,有效保障煤炭運輸儲備能力,穩定全省煤炭市場,平抑全省煤炭價格,有效調控全省煤炭供應。
4.推動建立煤炭供應保障機制。合理增加煤炭儲備調運能力,加強供應保障機制建設,保證用煤產業穩定運行。加快煤礦產能釋放,出台推動煤礦產能釋放政策措施,推行並聯審批,加快採礦權、環評等手續辦理,優先支持電煤保供煤礦審批手續和證照辦理。拓寬原煤採購渠道,制定積極穩妥的燃煤採購辦法和庫存策略,與煤炭企業、鐵路有關部門加強溝通聯繫,爭取相關優惠政策,調整入廠原煤單價,積極採購電煤。推動簽訂電煤中長期契約,促進電煤量、價基本穩定。搭建煤礦與火電企業溝通協調機制,努力推進實施產運需三方互保,保障長協契約兌現率。加強汛期存煤蓄水,通過市場化交易疏導、備用容量補貼、增加枯期發電補償等措施,鼓勵火電企業汛期多存煤,千方百計購煤增發,調動電煤保障各方積極性。鼓勵重點用戶參與儲備能力建設,在重點用煤州、市布局建設煤炭儲備基地。
5.推動煤層氣綜合利用。加強煤層氣(煤礦瓦斯)勘查,以曲靖、昭通、紅河3個州、市為重點,開展煤礦區(盆地)煤層氣及煤系地層氣、全省關閉煤礦剩餘煤層氣(煤礦瓦斯)資源調查評價,實施煤系地層“三氣共探共采”綜合勘探、關閉煤礦剩餘煤層氣(煤礦瓦斯)綜合開發利用先導性試驗,探索煤系地層氣、關閉煤礦剩餘瓦斯綜合治理與開發利用技術,推動老廠、恩洪、新莊、鎮雄等礦區煤層氣(煤礦瓦斯)開發利用。加快推動煤層氣產業化基地基礎設施建設,以曲靖、昭通為重點,結合頁岩氣輸氣管道規劃建設情況,統籌規劃建設煤層氣專線輸氣管道、煤層氣(煤礦瓦斯)下游綜合利用設施,促進煤層氣(煤礦瓦斯)開發利用。
(五)做大油氣
積極適應國際複雜形勢變化,立足省內實際,挖掘油氣自給潛能,加強源頭保障和儲備供應。完善油氣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儲備保障能力,提高油氣供應安全,著力構建安全穩定、開放競爭、綠色高效、協調發展的現代油氣供應體系。
1.大力提升油氣勘探開發力度。增強氣源保障,加快滇東北頁岩氣勘探開發,鼓勵多元投入和自主勘探,實現“多氣源保障、多渠道供應”。增強油氣進口多元化和安全保障能力。加快推進非常規天然氣勘探開發。鼓勵多元投入頁岩氣勘探開發,推動全省頁岩氣資源勘查評價,加快省內頁岩氣勘探開發。重點布局鹽津、威信、彝良、鎮雄、大關、永善頁岩氣區塊,積極推動楚雄盆地、陸良盆地、寧蒗等天然氣資源勘探開發。到“十四五”末,昭通頁岩氣產能達到5億立方米/年。因地制宜選擇資源豐富、畜禽養殖集中便於收集的縣、市、區布局生物天然氣示範項目,推動生物天然氣工程項目健康發展,對天然氣供應起到一定的補充作用。
2.完善油氣管網。推進油氣管網運營機制改革,加快石油天然氣管網建設,推動形成“全省一張網”。建設安全高效的成品油供應網路。加強內聯外通,加快國家骨幹成品油管線省內支線建設,形成以昆明為中心,連線全省主要消費區、聯通省外的放射狀成品油管道輸送網路。“十四五”期間,建設建水—普洱—西雙版納成品油輸送支線管道(建水—普洱段),推動昆明長水國際機場航煤專線前期工作。加強互聯互通,統籌省內外各種氣源,構建覆蓋全省的“一橫一環四縱”的天然氣輸送網路,基本形成“全省一張網”。加強省際間天然氣幹線管道互聯互通,爭取建成桂氣(海氣)入滇輸送通道,開展“川氣入滇”前期工作,爭取形成昭通頁岩氣、中緬管道氣、川氣、桂氣(海氣)、曲靖和昭通等煤層氣多渠道供應、多方向輸送的局面。加快推進天然氣管道建設,力爭完成昭通支線(三期)、開遠—蒙自支線、文山—硯山支線等建設。
3.增強油氣儲備保障。推進原油、成品油儲備體系建設。加快石油和成品油儲備能力建設,推動企業落實社會責任儲備,形成政府儲備、企業社會責任儲備和生產經營庫存有機結合、互為補充的儲備體系,提高石油保障能力。加快天然氣應急調峰儲備體系建設。落實《全國儲氣能力建設實施方案》,圍繞省內主要天然氣消費區域,加大天然氣應急和調峰儲氣設施建設力度,發揮政府儲備引導作用,鼓勵發展企業、商業儲備,提高儲氣規模和應急調峰能力,構建安全穩定高效的省內天然氣儲氣體系。城鎮燃氣企業按國家要求具備年消費量5%的儲氣能力,各州、市人民政府形成不低於保障本行政區域3天日均消費量的儲氣能力。鼓勵大型企業用戶建立自有儲備設施,配合調峰。加快推進大型儲氣庫項目。配套建設天然氣管網、城市應急調峰儲氣設施、儲氣庫互聯互通設施。
二、最佳化結構,節能減排,提高綠色消費效能
堅決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戰略決策,立足國家和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用能需求,堅持節約優先,形成能源需求牽引生產轉型、能源供給引導消費需求升級的動態平衡,注重能源需求側改革,推進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和推廣套用,推動能源消費模式向綠色低碳高效變革,提升能源利用效能,增進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積極推動能源替代,能耗水平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步縮小,當好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
(一)合理控制煤炭消費
推進煤炭消費替代和轉型升級,嚴格控制鋼鐵、化工、建材等主要用煤行業煤炭消費,新建、改擴建項目實行用煤減量替代。大力推動煤電機組節能降碳改造、靈活性改造、供熱改造“三改聯動”,新增煤電機組煤耗標準達到先進水平,在大方式運行的基礎上,逐步實現煤電由基礎性向系統性轉型。
(二)加快天然氣利用提質增效
1.提高工業天然氣利用水平。開展工業燃煤、燃油鍋爐、窯爐燃料改造,鼓勵重點工業領域天然氣替代和利用,穩步推進重點工業建設項目“煤改氣”工程,擴大工業天然氣利用規模。推進大工業天然氣用戶直供,推動工業園區用氣管道、場站和配套液化天然氣(LNG)或壓縮天然氣(CNG)建設。
2.擴大城鎮天然氣利用。重點推廣城鎮居民日常生活用氣、公共服務設施用氣,加快提高城鎮居民氣化水平。適度超前規劃建設城市燃氣管網。加強城中村、城鄉結合部、棚戶區天然氣替代改造,加快推進燃氣下鄉。支持有條件的地區開展天然氣分戶式採暖試點。
3.推進交通領域天然氣利用。重點發展物流配送、重卡以及作業和擺渡等以天然氣為燃料的運輸車輛,支持具備場地等條件的加油站增加加氣站功能,鼓勵有條件的交通運輸企業建設自備加氣站。
4.推進天然氣多元利用。鼓勵城市工業園區、旅遊集中服務區等區域建設天然氣冷熱電聯產的分散式能源項目,適時開展集中式天然氣發電前期工作,充分發揮熱電聯產、燃氣電廠發電、供熱、供冷、調峰的作用。積極推廣頁岩氣就地轉化利用,探索布局頁岩氣發電等項目。
(三)推動用能領域節能降碳
圍繞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的目標,有序引導主要領域、重點行業的達峰目標並組織實施,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落實用能預算管理制度,嚴格實施節能評估和審查制度,研究建立與能耗強度、增加值貢獻等掛鈎的用能權新機制,推進能效管理,精準、有序、高效用能。促進鋼鐵、有色金屬、建材、石化、化工等行業碳達峰,採取政策、經濟、技術、能耗指標等多重措施,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推動“上大關小、上新關舊、扶優扶強、淘汰落後”,引導高耗能行業推廣新技術套用,實施節能降碳改造,提升能源利用效能。支持配合推廣綠色交通運輸和綠色建築,促進可再生能源在交通和建築領域的套用。實施綠色低碳全民行動,堅決遏制不合理能源消費。到2025年,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明顯下降,為實現碳達峰打好基礎。
(四)提升終端用能低碳化電氣化水平
加快推進建築、交通、鄉村電氣化等重點領域電能替代,採用多種電能替代技術,推動開展電能替代新技術示範、項目示範、區域示範、產業園區示範。推行燃煤替代,以氣代煤、以電代煤。以重點煤耗行業為突破口,大力實施煤炭消費減量替代行動,倒逼落後產能轉型升級和退出,鼓勵燃煤鍋爐升級改造,緩解煤炭資源相對短缺形勢。推動可再生能源與常規能源體系融合,統籌熱力和電力等能源系統,建立可再生能源與傳統能源協同互補、梯級利用的綜合熱能供應體系。
(五)促進能源惠民服務
1.加快完善農村和邊遠地區能源基礎設施。推進農村電網鞏固提升工程,著力建設現代化農村配電網,補齊農網短板,消除重過載和電壓質量問題,全面解決“一線多T或多串”、10千伏超長線路頻繁停電和低電壓問題。更換和改造安全隱患設備,提高設備水平,滿足電網安全供電要求。
2.加快推進燃氣下鄉工程。將農村氣化列為重點工作之一,在氣源有保障、經濟可承受的情況下,有序推動供氣設施向農村延伸。結合鄉村振興引導農村居民因地制宜使用天然氣,加強農村供氣設施建設,完善天然氣“最後一公里”。按照“宜管則管、宜罐則罐”的原則,採用管道氣、液化天然氣(LNG)等多種形式,提高偏遠和農村地區天然氣通達能力。
3.加強鄉村清潔能源保障。實施千家萬戶沐光行動,充分發揮能源產業投資規模大、上下游拉動作用強等特點,探索、建立、完善能源開發利益共享機制,依託能源產業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完善易返貧地區優先傾斜支持政策。推動農村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以縣為單位開展綠色低碳發展示範區建設。
三、創新驅動,智慧型引領,提高技術裝備水平
以創新驅動為引領,牢牢把握能源科技前沿趨勢,以綠色低碳和智慧能源為主攻方向,著力推動能源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大力推進能源領域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發揮信息技術支撐和引領作用,建立研發、套用、產業化緊密結合、具備能源發展特色的創新鏈條。
(一)推進提升能源技術創新能力
發展高效與環境友好的可再生能源技術,推進水電產業和新能源發電產業發展與技術創新,探索高效協同融合的綜合能源技術。推進綠色能源裝備產業和清潔載能產業科技創新發展,實施先進電網技術與裝備創新,加快高海拔及特殊環境區域能源技術套用、複雜大電網安全穩定技術研究套用,推進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併網與傳輸技術研究套用;探索主動靈活的儲能調峰調頻技術和儲能相關材料製造技術,推動車載、液儲等儲氫裝備技術套用研發及儲氫材料研究,推進氫能儲能產業技術創新與套用,支持麗江等有條件的地區開展氫能產業試點;推進前瞻性能源技術研究,推廣套用減污降碳技術,加快先進充換電技術研發與套用,探索超導輸電技術研發與示範。加速煤炭資源勘探與無害化開採技術創新,促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和加工轉化;加快頁岩氣開發利用技術和天然氣高效清潔利用技術研發套用。加大財政對能源領域科技創新支持力度,圍繞能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符合條件的項目按科技揭榜制組織實施。
(二)推動創新平台建設及發展先進裝備
激發市場主體技術創新內在動力,鼓勵企業牽頭建立能源產業發展創新聯合體,推進制約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技術攻關、人才引培和創新平台建設;探索成立“新能源+儲能”研究平台;以資源開發合作帶動裝備製造、諮詢設計、施工建設、運維服務發展。
(三)推進能源產業數位化智慧型化升級
建設綠色能源大數據中心,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區塊鏈等技術在能源領域的推廣套用,構建科學完善的智慧能源體系,提升能源行業智慧型化水平,進一步提高能源服務質量。按照國家和省級有關政策法規做好能源領域網路和數據安全、管理、保護等有關工作。
四、深化改革,完善機制,激發能源發展動能
深化能源體制改革和“放管服”改革,重點構建適應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市場機制和消納保障機制,加快推動形成天然氣勘探開發競爭機制,繼續推進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能源行業治理能力,實現能源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一)深化電力體制改革
融入國家統一電力市場體系,積極參與融入南方區域電力市場建設;完善中長期交易市場,推動現貨、輔助服務市場建設;加強能源資源市場化配置,健全項目開發管理機制,探索抽水蓄能電站投資主體多元化;持續推進增量配電業務改革;落實分散式電源發展機制和管理辦法,創新電力“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項目規劃建設管理機制;研究建立適宜可再生能源消納的市場交易機制、保障性消納機制、價格形成和補償機制;引導支持儲能設施、需求側資源參與市場;探索建立適應送受兩端供需形勢變化的動態最佳化調整機制和免責對沖機制;推動構建源網荷儲全生態鏈協調發展的價格機制,落實國家輸配電價等相關政策;推動落實電網企業代理購電機制,完善分時電價政策,建立火電、新能源發電成本多方疏導機制,建立完善電力調峰、儲能系統調節服務成本補償機制,健全推動用戶主動參與負荷側調節的市場化機制,更好引導用戶削峰填谷,改善電力供需狀況;統籌電力市場、碳排放市場、可再生能源配額消納等,推廣“綠色用電憑證”、“綠色電力證書”,積極參與綠色電力試點交易和碳匯交易。
(二)推動油氣體制改革
持續推進油氣管網公平開放,油氣管網設施向第三方市場主體平等開放,提供輸送、儲存、液化和壓縮等服務。探索推動煤層氣區塊競爭設定出讓制度,積極爭取大關—永善頁岩氣礦權配置。
(三)加快煤炭市場交易體系建設
按照國家統一部署,有序建設統一開放、層次分明、功能齊全、競爭有序的現代煤炭市場體系。研究加快推進煤炭產能釋放的政策措施。健全煤炭中長期契約制度。積極引導各類市場主體參與煤炭交易市場建設;研究煤炭期貨交易,創新煤炭金融服務,最佳化煤炭資源配置;推動煤炭交易平台信息共享,形成跨區域和行業的智慧型物流信息服務平台。
(四)加強能源治理體系建設
構建覆蓋能源投資、規劃、審批、建設、運行、監管全過程清晰、高效、規範的能源管理機制。推進修訂《雲南省供用電條例》等地方性法規;深入推進行政執法“三項制度”和能源項目審批建設管理法制化建設;消除能源全產業鏈廉政建設風險點。精簡整合能源項目投資建設審批流程,加強項目立項與用地、規劃等建設條件銜接。大力最佳化營商環境,全面提升“獲得電力”服務水平,提升供電質量,規範新能源、分散式能源、新型儲能、微電網和增量配電網等併網服務;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重視市場主體合理訴求,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完善能源監管體系,健全監管規則,創新和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全面實施“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健全完善信用監管;推行“網際網路+監管”,加強能源監管領域數據匯集;積極探索提高協同監管能力,建立跨部門綜合監管機制。
五、統籌謀劃,融合發展,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堅持產業帶動,以綠色能源優勢支撐綠色先進制造業發展,以綠色先進制造業促進綠色能源發展,推動綠色能源和綠色製造產業鏈深度融合和高端躍升,將綠色能源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推進綠色能源多元化、融合化發展。引導產業合理布局,做好用電、用氣、配套基礎設施等支持,協同綠色鋁矽項目與電力保障工程協同投產,加快配套供電工程建設,做好供電保障及電力服務;做好綠色鋁材產業鏈延伸用氣保障,有力支撐打造“中國綠色鋁谷”、“光伏之都”。促進儲能產業與有色、矽電子等新材料協調發展,大力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一)支撐打造“中國綠色鋁谷”
推動原材料向新材料提升、由材料向裝備進軍,為打造綠色鋁先進制造業集群提供堅實用能保障。著力構建價值鏈配套合理、上下游銜接有序、加工能力突出、產業集聚度高、綠色製造特徵明顯的綠色鋁精深加工產業鏈。遵循發展規律,為布局綠色鋁提供能源保障,促進同步布局精深加工產業鏈,圍繞工業、建築結構、交通領域等精深加工及終端產品等,同步布局精深加工全產業鏈,打造綠色鋁先進制造業集群。
(二)支撐打造“光伏之都”
重點支撐補齊電池片環節短板,延伸下游組件產業,完善產業配套,推動光伏產業有序發展,推動形成貫穿矽光伏全產業鏈的綠色製造“閉環”,打造矽、光伏、精深加工產業基地,加強太陽能級多晶矽、單晶矽棒/片、電池片及組件等光伏製造產業引導,支持形成輻射中東部地區和南亞東南亞的矽光伏產業基地,開創“清潔能源製造清潔能源”新模式。
(三)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充分發揮雲南豐富的清潔能源優勢,加快開展“新能源+綠氫”試點示範,探索推進氫能產業發展。以新能源產業發展為依託,加強對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用能保障,全力支持發展數字經濟、智慧型製造、新材料等新興產業、未來產業,著力培育發展新動能。
1.最佳化完善儲能產業鏈條。積極引導產業布局,充分發揮全省資源優勢,推動做強正極材料產業,穩步提升負極材料、隔膜等配套供應能力,以儲能項目建設需求為基礎,統籌上下游產業布局,延伸儲能電池產業鏈、提升產業附加值,促進積極引進整裝電池龍頭企業和配套原輔料生產項目落地,打造曲靖、玉溪等電池整裝產業和新材料基地,滿足新型電力系統建設需求。
2.支持氫能產業試點示範。支持適宜地區、具備自主創新、市場推廣及經濟基礎的各類開發區先行先試,支持有條件的地區打造“新能源+綠氫”產業示範區和氫能綜合套用試點。鼓勵電力企業在保障電力供應的前提下,整合資源,採用合適的技術路線制氫;推進包括氫能的綜合加能站建設;有序推進氫燃料電池景區公車、物流車等示範運營,探索氫燃料電池在應急保供、應急調峰等領域的示範套用,為新裝備、新技術提供實證場所。
3.支持探索發展高端矽電子產業。支持引進晶片製造企業,打通矽電子、積體電路產業鏈,同步培育發展矽化工等產業集群。
(四)謀劃推進石油煉化一體化
緊密銜接國家部委,與煉油企業加強溝通,培育完善下游產業鏈,依據市場需求,按照“產能置換、減油增化”等原則,謀劃推進煉化一體化,延伸石油煉化產業鏈,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提升對地方經濟的貢獻率,發展西南地區特色石化產業。
(五)推進煤炭綜合利用
加強煤炭洗選加工,實現深度提質和分質分級利用。提高煤矸石、粉煤灰、煤系共生伴生礦產資源、劣質煤和煤炭副產品綜合利用水平。延伸煤炭產業循環經濟鏈,鼓勵“煤-化-電-熱”一體化發展,推進煤化工與發電、油氣化工、鋼鐵、建材等產業間的耦合發展,降低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六、加強合作,共贏發展,建設國際能源樞紐
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訪緬成果和“一帶一路”見簽項目,充分發揮雲南區位優勢,主動服務“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堅持共商共建、合作共贏原則,著力推進能源高水平對外開放合作,打造國際區域性綠色能源樞紐,推動構建能源利益共同體,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為開放條件下的能源安全作出新貢獻。
(一)加快互聯互通建設
以跨境電力聯網為重點,推進電、油、氣綜合輸送網路建設,全力打造國際區域性綠色能源樞紐。
(二)深化國際產能合作
統籌推進境外電源合作開發,積極支持省內能源企業“走出去”,參與周邊國家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合作開發和其他能源基礎設施規劃、設計、建設、運營。
(三)打造跨境電力合作交易平台
積極爭取國家支持,以企業為主體,深化國際電力合作。逐步完善交易機制和市場規則,不斷擴大交易範圍和交易規模,研究建立面向南亞東南亞的跨境電力合作交易平台。
七、加強監管,健全體系,保障能源安全生產
統籌好發展和安全,切實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政治責任感,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牢固樹立“安全生產重於泰山”的理念,堅守“發展絕不能以犧牲人的生命為代價”的紅線,強化能源安全生產的紅線意識,規範能源安全監管機制,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促進提昇州、市能源安全監管業務能力,構建上下通達的能源安全監管體系,紮實開展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建立健全“三管三必須”監管體系,著力加強能源產業安全督導管理,切實提高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和風險管控應對能力。
(一)提升安全生產水平
健全安全生產責任制,明確所有管理人員安全職責與許可權,細化操作規程和手法。加強最佳化安全生產環境,提高安全設備設施、技術裝備、施工環境安全水平,加強現場安全檢查,規範現場作業管理,落實現場安全措施。
積極爭取中央相關專項資金,引導淘汰落後生產設備,推廣先進安全生產技術裝備和生產工藝。夯實人才基礎,完善政府巨觀管理、市場有效配置、單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擇業的能源安全生產人才管理體制,健全以品德、能力和業績為導向的能源安全生產人才考核評價體系。
(二)加強安全生產監管
全面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堅持管行業必須管安全、管業務必須管安全、管生產經營必須管安全,強化和落實生產經營單位主體責任與政府監管責任,建立生產經營單位負責、職工參與、政府監管、行業自律和社會監督的機制。
完善煤礦安全生產體系,配齊與煤礦安全監管任務相適應的煤礦安全監管機構和人員,加強安全監管執法能力建設,建立煤礦重大災害防治體系。做好油氣管道管理,充分發揮多部門協調聯動作用,加強油氣管道保護,加快人防、物防、技防、信息防能力建設,突出重點管段、重要場所、重要時段的安全保護。加強電力工程安全管理,加強在建工程安全管理,做好水電防洪度汛,強化水電大壩、火電灰壩安全管控,加強發輸變電設備管理運維和電網網路安全,保障電力系統有序、可靠、安全運行。充分發揮能源安全監測中心全省煤礦安全風險監測預警系統平台作用,超前預判煤礦重大安全風險,做到“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置、早報告”,有效防範遏制煤礦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發生。
(三)最佳化應急處置機制
制定應急預案。健全應急預案體系,注重預案情景構建,突出風險分析和應急資源能力評估,提高預案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推動應急演練常態化,創新演練模式,逐步實現桌面推演與實戰演練、專項演練與綜合演練、常態化演練與示範性演練相結合。制定應對極端天氣等情況的應急保供預案,制定大面積停電事件應急預案,明確各部門職責,每年選取1—2個重點州、市開展大面積停電事件應急演練;配合落實《電力安全風險管控專項行動計畫》,加強電力安全風險管控,做好應對極端天氣等情況能源應急保供預案。
提高應急處置和抗災能力。做好資金保障,積極支持應急能力建設、隱患排查治理等相關工作。建設應急救援設施、打造應急保障專業化隊伍、提升極端情況下應急處置能力;提高電網黑啟動能力,提升電網安全運行能力;鼓勵具備條件的重要用戶發展分散式電源和微電網,完善用戶應急自備電源配置;強化電力系統網路安全,提高電力系統信息安全係數;進一步加強大面積停電事件應急能力建設,加強極端情形下電力風險管控,強化電力系統網路安全,提高電力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強化儲能電站設備管網運維保障,嚴格落實防山火、防雷擊、防汛等反事故措施,重視消防安全。
第五章 組織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強化督導落實、工作統籌和協同聯動。推動建立省能源委員會。建立健全省能源委員會統籌協調、有關部門協同推動、州市政府和重點能源企業細化落實的規劃實施工作機制。建立健全省級綠色能源發展工作協調機制,協調能源規劃、建設、運行、管理中的困難問題,研究推動各項支持政策落地生效。加強能源規劃與經濟社會發展及其他規劃銜接,統籌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與能源開發布局,發揮能源規劃對重大項目布局的引導作用,完善規劃引導約束機制。
二、健全責任分工
建立能源產業政企溝通會商機制,每季度共商供需形勢、支持政策等事項。制定規劃年度目標並加強年度綜合平衡。各地根據規劃確定的重要目標、重點任務、重大工程、重點項目,制定具體工作方案,細化時間表、路線圖、優先序,編制年度實施計畫,及時研究解決實施中遇到的問題。
三、強化要素保障
加強規劃引領,統籌生態文明建設與綠色能源發展,各有關部門要根據職責分工細化任務舉措,加強資金、用地等對重大能源項目支持保障力度,充分銜接國土空間規劃、“三區三線”劃定成果,保障綠色能源發展空間。各要素保障部門研究落實支持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具體舉措,研究出台支持能源發展特別是新能源項目用地、用林、資源配置等政策,協調推進電源與電網建設時序相匹配。建立綠色能源項目高效審批機制,進一步最佳化審批程式,開闢綠色通道,推行煤礦建設、電網接入等並聯並行審批和“容缺、承諾”審批服務機制,全方位推進審批提質增效。
四、加強監督考核
配套出台《規劃》實施方案,加強能源發展戰略規劃、政策法規、規範標準等實施情況監管,開展《規劃》實施情況年度監測分析、中期評估和總結評估。對於《規劃》提出的重點任務和重點項目,提出分年度工作計畫,加強前期規劃、核准報批、實施建設和後期驗收的全周期全過程管控,嚴格履行基本建設程式,全面加強《規劃》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建立《規劃》動態評估機制和重大情況報告制度,根據《規劃》實施情況對《規劃》進行滾動調整和修編。根據《規劃》分年度、分部門任務分解,考核目標任務落實情況。完善實施《規劃》的公眾參與和民主監督機制,拓展公眾參與渠道,做好有關信息公開。建立中長期能源保障發展協作機制,進一步加強負荷發展和能源保障之間的匹配度和協調性。
五、落實政策支持
加大資金支持,積極爭取中央預算內資金並向能源領域傾斜支持,省財政統籌相關專項資金重點支持新能源等清潔低碳能源開發、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探索政府儲氣項目等領域,引導鼓勵各州、市、縣、區出台相應財政支持政策,落實地方財政配套資金。落實稅收政策,強化政策引導和扶持,促進能源產業可持續發展。拓寬融資渠道,創新投融資模式,建立綠色能源融資服務“白名單”機制,支持民間和外來資本以多種方式進入和參與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做好人才保障,加強能源發展智庫建設,有針對性地開展能源人才引進培養,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六、加大招商引資
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建立以市場化為主的運營模式。持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引進多元化市場主體,充分利用我省綠色能源資源、價格、供給保障能力等方面優勢,鼓勵、吸引國內外有實力、有影響、技術領先、管理先進、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強的企業集團投資我省能源建設項目、技術裝備製造、科技研發等,提振投資預期和信心。
第六章 環境影響分析與國土空間規劃銜接性評價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及相關法律法規和《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總綱》等技術導則,開展《規劃》環境影響分析。本《規劃》屬於指導性的行業發展戰略規劃,僅編制環境影響篇章。《規劃》實施過程中,所有建設項目均要根據有關法律法規要求編制環境影響評價檔案,並充分銜接國土空間規劃“三區三線”。
一、《規劃》協調性分析評價
結合雲南資源、生態和環境承載力,本《規劃》形成的相關能源發展布局、重點任務和重大工程符合法律法規、政策要求,與國家和雲南省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綱要、國家能源專項規劃等上位規劃保持一致,與生態文明、國土空間、鄉村振興、工業產業等規劃,以及生態修復、節能減排、生態環境保護、戰略性新興產業等專項規劃相銜接,與生態保護紅線和重大政策戰略相適應。
從生態環境保護的角度看,本《規劃》強調能源發展和環境保護並重,加強對大氣、水環境、土壤的保護,與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方向一致。從節能減排的角度看,本《規劃》以節能減排、最佳化結構、保障安全為重點,聚焦能源清潔低碳方向。
二、《規劃》實施環境影響分析評價
“十四五”時期,《規劃》項目開發建設對環境的主要影響有:火電建設運行會產生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等大氣污染物,可能對生態環境產生負面影響。油氣管道建設及石油煉化項目,發生管道和設備破壞等事故將使油氣大量外泄,對周圍土壤、植被、水體等造成污染和損害,引發火災、爆炸和泄露等環境風險。水電、新能源項目開發和送出工程,可能對環境敏感區產生影響,可能帶來上下游水文泥沙情勢變化,可能對水生生物及陸生生物造成一定影響。總體來看,在能源重大項目具體推進過程中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和生態環境保護策略基本可以避免實施《規劃》產生的環境負面影響。同時,《規劃》實施可推動雲南能源資源有效利用和清潔低碳發展,促進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更加平衡協調。按照《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總綱》的有關要求,根據規劃的環境影響分析結果,擬採取以下對策措施:
(一)發揮《規劃》的指導約束作用
發揮能源規劃及規劃環評的指導約束作用,合理規劃項目布局,避讓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各類自然保護地和集中居民區等環境敏感區,採取工程和生態保護措施,減少樹木採伐,及時進行生態修復,降低生態影響。
(二)嚴格各類能源開發生產的過程控制
做好項目建設涉及的自然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注意避讓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加強施工準備、籌建和施工過程中的環境保護。提高電網運行安全穩定水平,降低電磁環境影響。制定礦區生態綜合整治目標,嚴格控制施工占地。加強油氣管網運營與環境保護。
(三)嚴格落實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機制
繼續貫徹落實國家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要求,調整能源需求結構,加強節能和需求側管理,推進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循環經濟發展。健全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加強監測能力建設。實施全面節能行動方案,逐步構建以企業為主體、政府引導、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合理用能、科學用能、節約用能的長效機制。
(四)加強能源發展的環境管理
建立覆蓋全社會的能源環境監管體制,明確各部門監管職責,完善監管標準、監管規則和監管程式,形成規範有序、公開透明的監管體系。開展項目環境保護工作階段性檢查和驗收工作,適時開展環境影響回顧性評價和後評價,注重主要環境影響覆核和環境保護措施效果分析,及時調整補充相應環保措施。
三、國土空間規劃銜接性評價
根據《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統一規劃體系更好發揮國家發展規劃戰略導向作用的意見》、《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並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及相關法律法規要求,本《規劃》與國土空間規劃“三區三線”進行了初步銜接,部分項目受前期工作深度影響需在具體工作中進一步加強銜接,科學謀劃項目選址。
本《規劃》有關建設項目在推動中均須與各級國土空間規劃銜接,嚴格落實國土空間規劃管控要求,儘量避讓生態保護紅線、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部分項目符合國家規定且確需占用的,嚴格按照國家和雲南有關規定辦理。

解讀

按照《雲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雲南省行政機關政策解讀工作辦法的通知》(雲政辦發〔2023〕13號)要求,為便於全省各級各部門更好理解《雲南省綠色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雲政辦發〔2022〕99號,以下簡稱《能源規劃》),省能源局現將政策解讀如下:
一、出台背景和意義
進入“十四五”,構建現代能源體系是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關鍵舉措,是力爭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內在要求,是推動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因此,更有必要系統性、全局性謀劃雲南綠色能源的整體發展,充分利用綠色低碳發展的有利條件,做好“十四五”期間乃至2035年雲南能源體系建設的謀篇布局,加快構建以綠色為核心競爭力的現代能源產業體系,推進能源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重塑雲南能源新優勢,才能更好服務國家戰略和支撐全省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根據《國家能源局關於印發“十四五”能源規劃工作方案的通知》(國能發〔2019〕41號)、《雲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做好“十四五”省級重大專項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雲政辦發〔2020〕65號),由省能源局會同有關部門組織編制《雲南省綠色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
二、主要內容和措施
《能源規劃》深入總結了“十三五”能源發展成就、存在問題,系統探討了“十四五”雲南能源發展形勢,具體闡明了雲南能源實現綠色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重點任務、保障措施。《能源規劃》文本共6個部分:
(一)發展基礎
在分析我省能源資源稟賦、能源產業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分析我省能源產業發展取得的主要成就和存在的困難問題。
(二)發展形勢
在分析國際、國內、省內能源發展格局與形勢的基礎上,結合雲南發展實際情況,提出全省能源行業轉型發展迎來供需形勢、資源開發和環境容量的3大拐點。同時,對電力、煤炭、石油、天然氣消費量與供給情況進行了預測,分析了全省能源供需情況。
(三)總體要求
1.指導思想
圍繞“碳達峰 碳中和”“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等部署,全面建設以綠色為核心競爭力的現代能源產業體系,保障綠色能源的安全穩定供給,推進綠色能源的高質量協調消費,促進綠色能源與綠色先進制造深度融合,推進能源產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深度融入和服務新發展格局,打造綠色能源強省。
2.發展原則
提出堅持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堅持區域發展布局總體要求,堅持服務全省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建設需要,堅持智慧型化發展方向,堅持打造“綠色能源強省”共“五個堅持”,提出“統籌全省能源供需平衡,統籌協調省內、省外、周邊國家三個市場,統籌化解汛期與枯期電力供給的矛盾,統籌處理能源布局與生態環境保護,統籌項目建設和各方權益的關係”共“五個統籌”。
3.發展思路
提出了“保供應、調結構、優運行、增動力、建機制、強合作、促融合”的發展思路。
4.發展目標
著力打造“一基地三示範一樞紐”,科學預測了“十四五”能源發展主要目標,並以建成以綠色為核心競爭力的高質量現代能源產業體系為遠景發展目標。到2025年,全省能源產業銷售收入力爭達到5200億元,綠色能源工業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達到6%左右,綠色能源投資力爭達到4500億元,全省能源綜合生產能力達到2億噸標準煤左右。電力總裝機1.6億千瓦以上,其中綠色能源裝機1.4億千瓦以上,發電能力達到5000億千瓦時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比2020年提高4個百分點以上,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明顯下降,原煤產量達到9000萬噸/年,力爭16個州(市)重點城市用上管道天然氣。能源消費總量及強度“雙控”控制在國家下達目標內,完成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階段性目標任務。
(四)重點任務
明確了供給、消費、創新、改革、融合、合作、安全7個方面重點任務。一是綠色優先,多能互補,完善能源供給體系;二是最佳化結構,節能減排,提高綠色消費效能;三是創新驅動,智慧型引領,提高技術裝備水平;四是深化改革,完善機制,激發能源發展動能;五是統籌謀劃,融合發展,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六是加強合作,共贏發展,建設國際能源樞紐;七是加強監管,健全體系,保障能源安全生產。
(五)保障措施
為推動規劃目標和任務貫徹落實,提出加強組織領導、健全責任分工、強化要素保障、加強監督考核、落實政策支持、加大招商引資6條保障措施。
此外,還對《規劃》實施的環境影響程度進行了評估,並與國土空間規划進行了銜接性評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