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河州林業和草原保護髮展“十四五”規劃

 《紅河州林業和草原保護髮展“十四五”規劃》已經紅河州人民政府同意,紅河州人民政府辦公室於2022年4月12日印發,請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紅河州林業和草原保護髮展“十四五”規劃
  • 頒布時間:2022年4月12日
  • 發布單位:紅河州人民政府辦公室
全文,政策解讀,

全文

第一章 林業和草原保護髮展回顧及形勢分析
  “十三五”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紅河州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努力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圍繞“綠色生態靚州”和建設新時代團結進步美麗紅河主線,堅持“保護優先、發展最佳化、治污有效”工作思路,以“大力度推進、大手筆投入、大規模建設、高質量管護”良好勢頭,繪就了紅河林草事業發展速度最快、投入最多、效益最好的美麗畫卷,人民民眾生態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面增強,為全州生態文明建設、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了林草貢獻,林草事業全面進入高質量發展現代化建設新階段。
  第一節 “十三五”指標完成情況
  “十三五”時期,紅河州以林草生態資源保護和發展為重點的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變化。一是數據攀升喜人。林地面積由“十二五”末的188萬公頃增加到2020年的214萬公頃,森林蓄積量由0.878億立方米增加至1.097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由47.00%提高至57.32%,濕地保護率由33.00%提高至55.58%,全州林草產業總產值從115.8億元增至283.9億元。二是示範創建有力。2017年,紅河州作為環境改善明顯的4個州市之一,受到國務院辦公廳表彰;2018年,世界文化遺產元陽哈尼梯田被生態環境保護部命名為第二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2019年,屏邊縣創建成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箇舊白雲山國有林場、雲南黃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雲南大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3家單位被授予“雲南省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稱號。三是獲得榮譽耀人。五年間,紅河州林業和草原局先後榮獲全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先進集體、全國林業系統先進單位、雲南省文明單位,雲南省綠化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2020年,紅河州獲得全國第二個“天然氧吧城市”榮譽稱號,成為全國首個“天然氧吧州”。
  第二節 “十三五”主要建設成效
  一、堅持保護優先護綠,綠色發展取得新突破
  “十三五”期間,紅河州堅持“依法護林、依法治林、依法興林”的原則,實現涉林執法從以往以罰代刑、多緩刑到現在多實刑、重實刑的歷史性轉變,全州累計辦理涉林行政、治安、刑事案件10989件,共挽回直接經濟損失4902.8萬元,在依法護綠中提升了全社會的林草保護意識。一是依法打擊到位。由林草部門牽頭,協調聯動生態環境、森林公安等部門,相繼組織開展了“綠衛行動”“綠劍行動”“打擊破壞野生動物資源”“打擊毀林種植三七”等專項整治行動,全力打擊各類破壞森林草原資源違法犯罪行為,對亂砍濫伐、亂征濫占、亂采濫挖、亂捕濫獵等破壞森林資源的“四亂”行為做到“林法長牙、露頭就打”。二是科學管護到位。從2018年起,在全州開展以“三個全覆蓋”“四個到位”為目標的森林督查工作,建成全州森林資源“一張圖”;嚴格執行森林採伐限額管理政策,認真落實全面禁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十三五”期間,省人民政府下達紅河州年森林採伐限額為297.9萬立方米,累計執行296.0萬立方米,林木採伐管理更加規範;實施森林生態效益補償面積1839.8萬畝,其中國家級公益林900.1萬畝、省級公益林317.5萬畝、天然商品林622.2萬畝;建立各級自然保護地41處,總面積29.12萬公頃,占全州國土面積的9.05%;切實加強極小種群保護工作,多歧蘇鐵、華蓋木、毛果木蓮、天星蕨等珍稀植物種群得到拯救與保護。三是災害防控到位。投資4000多萬元,建成全省最先進的森林防火監測指揮中心,不斷壯大森林消防專業撲火隊,實現航空護林的歷史性跨越,森林草原火災受害控制率在0.03‰,全州連續26年無重特大森林火災發生;構建紅河、玉溪、文山林草有害生物聯防聯治工作機制,開展松材線蟲病等重大林草生物災害防治工作,打贏黃脊竹蝗遷飛入境防控阻擊戰,林業有害生物成災率連續5年控制在4‰以下,防治率98.5%,種苗產地檢疫率100%。
  二、堅持多元發力增綠,國土綠化得到新提升
  一是綠色版圖不斷擴大。“十三五”期間,州委、州政府把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抓緊抓實,出台了《紅河州以生態文明建設引領紅河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決定》,積極構建有人增綠、有錢增綠的兩大機制,啟動實施國土綠化、城市通道面山綠化、城市“兩園”、林業產業基地四大增綠工程,森林綠量迅速增加,國土綠化提質增效,綠水青山再添顏值,生態質量明顯提升。五年間,累計籌資117.8億元完成營造林455.45萬畝,建成15個城市森林公園和濕地公園,實施草原生態修復工程項目7萬畝。二是綠色守護治理有效。採取以小流域為治理單元,開展集中連片綜合治理,石漠化治理穩步推進,石漠化得到有效遏制。五年間,實施石漠化綜合治理人工造林23.35萬畝、封山育林20.71萬畝,全州彌勒、建水、蒙自、瀘西、開遠、箇舊、屏邊、河口8個石漠化重點監測縣市石漠化面積從417.3萬畝縮小到351.8萬畝,減少65.5萬畝中林草貢獻44.06萬畝。
  三、堅持生態惠民用綠,林草產業邁出新步伐
  “十三五”期間,紅河州堅持“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原則,緊緊圍繞八屆州委“13611”工作思路,把森林康養和森林旅遊、特色經濟林、珍稀用材林、林下經濟、國家戰略儲備林建設等作為發展重點,全面持續推進全州林草產業發展,推進綠水青山賦能轉化金山銀山。一是特色發展有效聚焦。“十三五”期間,累計投資20.25億元,成功打造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民政部、國家中醫藥局四部委認定的森林康養示範基地1家、國家林草局認定的森林康養特色小鎮2家、國家級森林康養示範基地試點4家、國家級林下經濟示範基地3家、國家和省級森林鄉村120家。二是森林旅遊加快發展。以紅河哈尼梯田國家濕地公園為核心,依託可邑小鎮、太平湖森林康養小鎮、龍韻養生谷、石屏異龍湖國家濕地公園、馬鞍底“中華蝴蝶谷”、大圍山省級森林公園等,建成“一核兩翼多點”生態旅遊和森林康養新業態產業集群,年接待森林旅遊人數1700萬人次以上,實現森林旅遊收入33.9億元,直接帶動其他產業產值3.71億元。三是林業企業加快培育。截至“十三五”末,全州累計培育林草企業500餘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省級龍頭企業48家,發展省級林業專業合作社41家,企業從業人數15000餘人,帶動農戶10餘萬人。四是基地建設初具規模。“十三五”期間,全州建成商品林基地1671萬畝,年產商品材104.58萬立方米;建成木本糧油種植基地85.77萬畝,發展林果種植面積298.72萬畝,林下經濟產業基地244.8萬畝,綠化觀賞苗木7.9萬畝。全州打造規模化林草產業基地1500餘萬畝,林農人均達5畝以上,林業產值年均增幅達16%以上,2020年林業產值實現283.9億元。
  四、堅持機制創新活綠,林草改革煥發新活力
  一是深化林地抵押融資改革。五年來,完成723182戶684953宗2062.1萬畝集體林改革確權,完成林權流轉4270宗96.9萬畝,實現流轉金28384.7萬元,全州林權抵押面積59.32萬畝,累計發放林權抵押貸款399戶12.14億元,集體林發展活力不斷增強,承包大戶、林農專業合作社等新型主體輻射帶動作用全面凸顯。二是深化國有林場管理體制改革。紅河州國有林場是林場生態建設的重要陣地,總面積268.5萬畝,占全州國土面積的5.4%,占全州林地面積的8.5%,活立木總蓄積735.4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72.4%。“十三五”期間,加快推進國有林場改革,促進國有林場科學發展,充分發揮國有林場在生態建設中的重要作用,組建國有林場管理站,核定人員編制6名,確保深化改革各項任務落實到位,嚴格對標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有林場改革方案》,完成全州13個國有林場改制工作,全部明確為公益類事業單位,核定人員編制670名,林場職工實現全額財政撥款供養,實現從“伐木人”到“護林人”的歷史性轉變。三是深化保護區管理體制改革。紮實推動自然保護區管理體制改革,全面完成全州3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省級自然保護區上劃轉隸工作,全體上劃人員納入州級預算保障,逐步配齊保護區領導班子和隊伍,為築牢生態安全螢幕障奠定了基礎。四是深化林草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五年來,共辦理各類審核審批件1155件,按時辦結率100%。努力探索建立與州情相適應的森林火災保險制度,1146.7萬畝公益林、1040.7萬畝商品林全部投保。林長制試點工作有力有效。在彌勒市啟動實施林長制試點工作,為全省探索了可複製、可推廣、可借鑑的成功經驗。
  五、堅持精準脫貧攻堅,生態扶貧結出新碩果
  “十三五”期間,紅河州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充分發揮林草行業特點和優勢,通過加大生態補償帶脫貧、發展特色林果穩脫貧、抓好生態就業促脫貧、定點掛鈎扶貧幫脫貧四條有效措施,精準推進生態扶貧工程,實現生態保護與脫貧攻堅雙推進雙共贏,做到“綠了山林、富了村民、帶動脫貧”。全州累計投入生態扶貧資金23億元,州本級選派38名駐村工作隊員,全州林草系統1600多名幹部職工結對幫扶;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97.66萬畝,補助資金15.4億元,惠及貧困戶24423戶11.16萬人;安排中央造林補貼12.5萬畝,資金2250萬元,覆蓋全州52%的建檔立卡戶,帶動20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免徵森林植被恢復費2979萬元,涉及13個縣市68個涉林地易地扶貧搬遷項目;選聘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生態護林員崗位12260個,年投入補助資金10088萬元,累計安排管護1220.5萬畝生態公益林,覆蓋全州527個貧困村。五年來,全州22.2萬建檔立卡戶因生態扶貧如期實現全面脫貧,占全州脫貧人數的24.3%,紅河州用實幹擔當把生態扶貧助力脫貧攻堅的論文寫在紅河大地上。
  六、堅持服務發展供地,支撐發展作出新貢獻
  “十三五”期間,紅河州圍繞雲南打造“三張牌”和紅河州“六個大抓”,以法治化思維為紅河經濟社會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提供林地要素支撐,確保重大項目林地及時有效供給,在決戰脫貧攻堅和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體現了林草擔當。五年來,全州共辦理涉及使用林地項目1083件,累計依法使用林地10238公頃,對脫貧攻堅、民生公益項目累計減免植被恢復費用17079萬元。
  七、堅持加強基礎建設,保障能力得到新強化
  一是深入實施科技興林戰略。“十三五”期間,紅河州累計投入林業科研及林業科技推廣經費3000多萬元,科研項目結題推廣73項,獲得專利授權7項,通過審(認)定林木良種67個,制定地方規範70個,獲省部級以上科技進步獎5項,林業科技對社會發展的貢獻率達48.3%。二是林草人才培養和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全州從事林業和草原科技工作中、高職比例達48.8%,1人獲雲南省有突出貢獻優秀專業技術人才稱號,2人獲雲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貼。三是合作交流成效顯著。積極對外開展與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合作項目。與北京林業大學共建雲南建水縣生態系統國家定位觀測站一期工程項目,實施喀斯特斷陷盆地石漠化演變機理及綜合治理技術與示範項目;與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合作、肯亞世界農用林業中心共建紅河山地未來創新中心,開展乾熱河谷區農林牧複合經營產學研平台試驗示範項目,填補了我國乾熱河谷生態系統治理與修復研究野外研究站的空白。四是數字林草建設紮實推動。成立紅河州林業雙中心,建成紅河州森林生態信息指揮系統,6個縣市建成森林和草原防火視頻監控系統,森林和草原防火資料庫基本建成,實現州、縣市、鄉鎮(街道辦事處)三級信息數據共享,預警監測、輔助決策、應急處置、護林員監管能力明顯提升。完成以無人機、高智慧型監測站、蟲情測報燈、遠程監測設備為主要建設內容的3個國家級中心測報點能力提升項目,推進了有害生物監測預警體系智慧型化進程。五是強化種苗執法和良種育苗保障。著力構建林木良種選育推廣、林木種苗生產供應、林木種苗市場監管和林木種苗社會化服務四大體系。建成禿杉、杉木、擬單性木蘭等良種基地1165畝,建成瀘西縣薄殼山核桃良種繁育基地300畝。全州建成的苗木培育基地共培育苗木52966萬株,使用良種造林面積為194.7萬畝。
  第三節 發展機遇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重要階段,是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時期,是紅河高質量建成“三個示範區”的戰略機遇期,發展空間和潛力巨大。
  一、生態文明建設為林草高質量發展營造了濃厚氛圍
  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事關“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生態良好和美麗中國成為全面現代化的重要標誌,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安全螢幕障更加牢固成為“十四五”發展的重要目標。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成為重要導向,加大生態優質產品供給、發展綠色產業成為服務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舉措。林業草原是生態文明建設主體,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林業草原建設高度重視,作出了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全面保護修復自然生態、建立國家公園體制、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推行林長制等重大決策部署,賦予林業草原部門新的歷史責任和使命,也為林業草原發展提供了歷史機遇。紅河州是滇中城市群、雲南省“三屏兩帶”生態安全格局重要組成部分,國家“雙重規劃”的項目實施區域。林草系統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戰場和主力軍,必將為擘畫美麗紅河與共保滇中城市群生態安全格局奉獻力量。
  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賦予林草高質量發展重大使命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時,對雲南的發展提出了“三大定位”,指出雲南作為祖國西南生態安全螢幕障,承擔著維護區域、國家乃至國際生態安全的戰略任務,同時雲南又是生態環境比較脆弱敏感的地區,生態環境保護的任務很重,一定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堅決保護好雲南的綠水青山、藍天白雲;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考察雲南時,指出雲南是“植物王國、動物王國、世界花園”。這些定位和要求,為紅河州林草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紅河州是雲南省兩大生物多樣性中心之一,是祖國西南部重要生態安全螢幕障,也是我國重要的生物物種資源基因庫。林草部門不僅要保護好這些珍貴的資源,維護和加強習近平總書記對雲南的這些定位要求,更要發揮生態文明建設主力軍作用,加快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最佳化生態安全螢幕障體系,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路,全面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三、國家戰略疊加為林草高質量發展凸顯了資源優勢
  國家“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西部大開發、鄉村振興、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簽署、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COP15)“春城之約”“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碳中和”“國家生態工程雙重規劃”等重大戰略和政策的實施,為我州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凸顯區位優勢、拓展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建設內容、提升我省在國家開放大局中的重要戰略地位帶來重大機遇。紅河系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節點和雲南省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重要前沿,亦是雲南兩大生物多樣性中心之一,祖國西南重要生態安全螢幕障。紅河州作為雲南省森林資源大州,要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增加森林面積、提高森林質量,提升生態系統碳匯增量,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為實現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維護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林草更大貢獻。
  四、省州決策部署為林草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廣闊平台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林草事業發展,立足雲南實際,先後提出了爭當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把雲南建設成為中國最美麗省份,打好“三張牌”,加快滇中城市群發展,構建“5+8”現代化產業體系等發展戰略,省委省政府紅河現場辦公會為紅河發展作出了建設“三張牌”示範區、沿邊開放示範區、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的戰略定位,州第九次黨代會提出“13568”工作思路,這些戰略目標和工作思路的底色都是綠色,都與生態休戚有關,都是林業草原建設的重要內容。這些戰略目標和工作思路的實施落地見效,為林草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林草部門應緊緊抓住這一機遇,充分發揮戰略目標實施中的重要作用,走進山水林田湖草沙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的新時代,準確把握新形勢、瞄準新任務,進一步增強抓好林草工作,爭當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建設中國最美麗省份和建成“三個示範區”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凝集推動紅河林草高質量發展現代化建設的動能,為紅河高質量跨越式發展作出林草新貢獻。
  五、系統長效治理為林草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更大空間
  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要求,在全國全面推行林長制,明確地方黨政領導幹部保護髮展森林草原資源目標責任,構建黨政同責、屬地負責、部門協同、源頭治理、全域覆蓋的長效機制,為做好林草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機構改革後,林草部門對各類自然保護地實行統一監管。隨著自然保護地整合最佳化工作的開展,長期積累的各種邊界不清、交叉重疊、管理混亂等問題逐步得到解決,為林草部門強化系統思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提供了重要保障,是實現紅河林草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關鍵舉措。
  六、人民民眾需求為林草高質量發展增添了強大動力
  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為實現高質量發展,加大生態優質產品供給、發展綠色產業成為服務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舉措。新時代人民對於美好生活的需求更加強烈,良好的生態已成為品質生活剛性需求,人民民眾的生態意識不斷增強,對生態環境高度關注,不僅要求物質生活更富足,而且期待天更藍、地更淨、水更清、空氣更清新、城鄉更美麗。立足紅河林草產業現狀,發揮紅河林草資源稟賦,全面推進現代林草經濟發展,著力推動林草一二三產業融合創新發展。加快建設林草優勢特色產業,培育壯大林草龍頭企業,強化林草品牌建設,提升林草產業服務能力,不斷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優質生態產品和優美生態環境需求,為建設美麗紅河奠定良好的生態基礎。
  第四節 面臨挑戰
  一、生態短板依然突出
  紅河州森林資源雖然類型豐富,但森林資源空間分布不均,森林整體質量不高。據《雲南省2020年森林資源主要指標監測報告》顯示,全州平均單位面積每公頃活立木蓄積僅72.5立方米,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6.6立方米,森林覆蓋率比全省平均水平低7.72個百分點。森林結構不盡合理,中幼林比重大,近成過熟林較少,中幼林與近成過熟林比例為66.4:33.6。潛在病蟲害風險較高,森林火險等級高,生態系統穩定性差。生態修復投入不足,區域生態功能脆弱未得到根本改善,紅河水系與珠江水系乾熱河谷區域生態十分脆弱,立地條件差,造林難度與造林成本較高,是全州較突出的生態短板。濕地面源污染尚未得到全面控制,受乾旱等因素影響,水位下降,局部功能退化。經過多年大規模造林綠化,全州可造林地結構和分布發生了顯著變化。北部石漠化區域、紅河谷乾熱河谷等困難立地造林成林越來越困難,成為當前和今後生態修復的“硬骨頭”。據云南省第三次石漠化監測數據顯示,岩溶面積占國土面積30%以上有蒙自、箇舊、開遠、彌勒、屏邊、建水、瀘西、河口8個縣市。石漠化面積中,輕度石漠化166.6萬畝、中度石漠化145.3萬畝、重度石漠化33.7萬畝、極重度石漠化6.2萬畝,水土流失面積達7803平方公里以上,生態保護修復責任重大,治理任務依然繁重。
二、資源保護壓力加大
  機構改革後,林草監管生態空間職能擴大,涵蓋了新的國土空間規劃中的森林、草原、濕地、自然保護區、地質公園、風景名勝區等生態空間的主體與精華,維護生態空間安全責任重大。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鎮化快速推進,林地征占用監管、遏制資源破壞流失等林草資源保護壓力越來越大。一是防火任務繁重。新的防滅火體制機制尚處於磨合期,防滅火聯動機制還不健全,信息交流共享不暢,沒有形成工作合力,且現有專業隊伍水平不高、裝備落後、人員老化,與繁重的防滅火任務不相匹配。紅河州邊境線長848公里,邊境森林火災防控能力依然薄弱,境外火防控形勢嚴峻、任務艱巨,亟待加強機構能力建設和完善工作機制。二是森林公安轉隸後,林業行政執法工作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存在執法機構不健全、執法人員人數不足、業務能力和素質亟待提高等問題。三是一些歷史遺留問題依然存在,“一地多證”現象突出,林農、林牧、林礦等交叉重疊用地矛盾仍然突出,亟待開展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四是草原管理移交工作不暢,草原家底不清,管理界線不明。五是生物多樣性保護壓力大,外來物種入侵風險加大。野生動植物資源動態變化不夠清,監測和保護體系不健全,重要物種種群數量下降,部分極小種群野生動植物保護形勢不容樂觀,重要生態系統片段化、破碎化及退化趨勢未得到全面遏制,給保護區管理帶來新的挑戰。由於邊境線較長,邊境沿線管控外來物種入侵任務十分繁重,防控工作面臨本地和外來有害生物的雙重挑戰。
  三、基礎設施依然薄弱
  林業多元化投入保障體系不夠健全,林草行業項目資金搞建設投資標準低、覆蓋面小。基層林草單位機構特別是鄉鎮涉林站所不健全,隊伍不穩定。林草信息化技術套用滯後,資源配置效率不高,大數據融合度低,與生態保護修復和資源監督管理一體化、數位化、智慧型化要求差距較大。全州國有林區(場)、森林草原防火、林草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自然保護地等基礎設施欠賬過多,尤其管護用房、防火通道等無法滿足林業草原保護和發展實際需求。
  四、資源優勢尚未凸顯
  林草資源優勢尚未轉化為產業優勢,特色優勢產業和新型經營主體發展遲緩,優質林草產品供給不足,林產業“少、弱、散”問題依然突出。產品品牌效應不強,數量與質量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產品研發嚴重滯後,制約精深加工及產業鏈延伸,產業鏈短,產品附加值低。政策保障不完善,林下資源開發利用仍然處於較低層次,資源開發不規範且利用率低、產業規模小、效益低等問題依然是我州林下經濟發展的短板。依託森林、濕地資源開展的生態旅遊、森林康養等新興產業,起步晚、規模小,有待探索解決用地等政策瓶頸的有效途徑。重一產建設,標準、質量、深加工、市場拓展和行銷體系建設相對滯後,產業結構不合理。林草產業對鞏固脫貧攻堅成效,助力鄉村振興需求有一定差距。
  五、隊伍建設有待加強
  州、縣市兩級林草系統人員老化、技術力量匱乏,鄉鎮(街道辦事處)林業站在機構改革後與有關事業單位合併改為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編制減少,力量被削弱,專業技術人員業務素質普遍偏低。林業科技高層次人才與高技能實用人才總體偏少,人才隊伍結構性矛盾突出,新技術推廣、科研成果轉化比較欠缺,理論研究與工程實踐存在一定程度脫節現象,科技成果儲備不足,一些亟待解決的生態建設、產業發展基礎性研究課題未能紮實推進。基層林業單位專業技術隊伍不穩定,力量薄弱,科技推廣人才與鄉土專家缺乏,推廣服務嚴重不足,科技引領支撐服務作用有待進一步加強。村組幹部對保護髮展森林草原資源責任意識普遍較低,現有林業法律、法規、制度對其約束力不強。護林員管理普遍粗放,不能管、管不了的問題突出。
  第二章 總體思路
  第一節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以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學習貫徹雲南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州第九次黨代會精神,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新時代林草發展需求為導向,以全面推行林長制改革為動力,圍繞州委“13568”工作思路,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加快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鎖定築牢滇南生態安全防線實現紅河林草高質量發展總目標,始終堅持黨建引領林草高質量發展總抓手,突出聚焦護綠和用綠兩大立足點,鞏固拓展增綠、活綠、治地三個著力點,努力做實合法最佳化重點項目林地要素支撐,加快推進林草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斷提高紅河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奮力開啟紅河林草高質量發展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為高質量建成“三張牌”示範區、沿邊開放示範區、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推進紅河高質量跨越式發展作出新貢獻。
  第二節 基本原則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
  ——堅持質量優先、量質並進。樹立質量導向、效益導向,實現發展規模、速度、質量、結構、效益、安全相統一。尊重自然規律,著力補齊生態短板,在生態建設與修復中,以自然恢復為主,與人工修復相結合,切實增強自然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優質性。尊重市場規律,優先發展優質生態產業,促進產業升級。
  ——堅持人民主體、綠色惠民。認真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不斷滿足人民民眾對優美生態環境、優良生態產品、優質生態服務的美好追求。
  ——堅持改革創新、高效治理。堅持改革創新,擴大改革紅利和創新紅利,釋放各類主體參與林草建設的內在潛力和活力。著力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不斷完善體制、制度、機制,努力把林草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
  ——堅持開放合作、互惠共贏。著眼於區域國際生態治理和資源保護利用,推進與東南亞國家的務實合作,共建綠色“一帶一路”。共抓跨境生態安全、野生動植物保護,共推貿易服務和生態旅遊。加強林草產業發展、科研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第三節 目標思路
  一、發展目標
  到2025年,美麗紅河建設取得顯著進步,自然生態系統更加穩定,生態安全螢幕障更加穩固,生物多樣性保護更有成效,綠色惠民生態產業更有活力,生態公共服務能力不斷提高,保障能力和治理能力明顯增強。主要發展目標是:
  ——生態安全螢幕障更加穩固。全州森林覆蓋率進一步提高,森林蓄積量持續增長,生態安全螢幕障更加穩固。到2025年森林覆蓋率達到60.0%,森林蓄積量達到1.2億立方米,天然林面積達到1998萬畝;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80.0%,濕地保護率達60.0%;森林、草原火災受害率分別不超過0.9‰和2‰,林業、草原有害生物成災率分別不超過8.2‰和9.5%。
  ——生物多樣、美麗紅河根基更加堅實。推進自然保護地整合最佳化,自然保護地面積進一步增加,全州重要自然生態系統、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和極小種群得到有效保護,重點野生動植物種數保護率穩定在90%以上。生態景觀修復從“三沿”綠化向國土空間全域延伸,美麗紅河顏值持續提升,全州呈現生態美、環境美、城市美、鄉村美、山水美良好格局。
  ——生態產品供給能力顯著增強。“綠色食品牌”“健康生活目的地”影響力日益增強,特色經濟林、林下經濟、生態旅遊、森林康養等特色產業不斷壯大,林草產品加工產業得到鞏固提升,優質林草產品供給能力持續增強,市場建設日趨完善,初步形成高效的林草產業體系,林草產業成為持續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重要產業,林草產業總產值達到600億元。
  ——生態公共服務更加完善。不斷滿足人民對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持續開展國家森林城市創建和森林鄉村建設,森林城市(縣城)達到5個,森林鄉村達到1000個,積極申報和認定20個國家級森林康養試點單位、基地和體驗區,創建省級生態文明(自然)教育基地達3個以上,村莊綠化覆蓋率達45%,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量達1313.88億元/年。
  ——林草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林草信息化、科學化、標準化、機械化水平明顯提升,林草視頻監控覆蓋率80%,科技貢獻率達55%以上,主要造林樹(草)種良種使用率達75%以上。林草制度體系更加完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
  到2035年,生態安全螢幕障更加牢固,重要和典型生態系統、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生境)得到全面保護,森林覆蓋率穩定在60%以上,森林蓄積量達到1.5億立方米以上,草原退化狀況得到好轉,濕地保護率、自然保護地占國土面積比例達到或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建成發達高效的現代化林草產業體系,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能力顯著增強;林草法規、制度更加成熟完善,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林草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實現現代化。
  二、發展思路
  基於“十三五”全州林草發展的基礎,針對“十四五”全州林草發展的形勢,確定紅河林草“十四五”“11231”發展思路。
  ——鎖定一個總目標。鎖定築牢滇南生態安全防線實現紅河林草高質量發展一個目標。重點建成保護優先樣板區、發展最佳化先行區、治理有效示範區、國家級森林城市。
  ——堅持一個總抓手。堅持黨建引領林草高質量發展一個總抓手。堅持以黨建工作為統領,不斷提升黨建引領林草高質量發展能力水平,為全州林草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組織保障。
  ——聚焦兩大立足點。突出聚焦護綠和用綠兩大立足點。紅河州作為祖國西南生態安全螢幕障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維護區域、國家乃至國際生態安全的戰略任務和重大職責,必須時刻胸懷“兩個大局”、心懷“國之大者”,深刻把握“保護”的核心要義,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正確處理好發展和保護的關係,當好綠水青山的守護者、金山銀山的轉換者。
  ——抓住三個著力點。鞏固拓展增綠、活綠、治地三個著力點。不斷挖掘潛力,在確保護綠和用綠目標結果導向的同時,想方設法做足國土綠化、涉林改革、修復治理等文章,實現林草工作從“十三五”跨越式發展向“十四五”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性轉變。
  ——做實一大支撐點。做實、合法、最佳化重點項目林地要素支撐,圍繞國家鄉村振興、雲南省“三張牌”、紅河州“三個示範區”等基礎性、公益性、產業化重大項目提供項目用地林地支撐,為紅河建設“三個示範區”體現林草擔當、貢獻林草力量。
第四節 建設布局
  一、生態保護建設布局
  根據紅河州自然地理、資源本底、林草高質量發展目標和社會可持續發展需要,以《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和《雲南省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布局為指導,實施“北建南保”的生態建設生產力總體布局,強化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突出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點、線、面結合,構建“一核一區一帶一屏多點多廊”的紅河州林草生態重點建設發展格局。
  “一核”為滇南中心城市生態系統核心保護圈。包括蒙自、箇舊、開遠3箇中心城市森林生態系統保護圈,以城市外延30千米範圍,加快推進城市森林和森林鄉村建設,突出城市面山、交通廊道、郊區村莊綠化美化,森林景觀質量精準提升,構建城市近自然森林生態系統生態屏障,提升生態環境承載力;強化郊野森林、濕地公園建設,提升人居環境質量和宜居度。
  “一區”為北部石漠化區。主要包括瀘西、彌勒、石屏、建水、箇舊、開遠、蒙自、屏邊等8個縣市。全面加強森林保護,實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復等措施,加大對石漠化土地的生態修復,提高林草覆蓋;開展森林撫育,提升森林質量,全面提升區域生態承載力。
  “一帶”為紅河乾熱河谷帶。主要包括紅河幹流和主要支流河谷區域,涉及紅河、石屏、元陽、建水、箇舊、蒙自、金平、河口等8個縣市22個鄉鎮和2個農場。加大紅河乾熱河谷山地植被恢復,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全面提升流域生態系統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的功能,保障紅河流域生態安全,增強對紅河谷經濟開發開放帶發展的生態支撐能力;推進紅河兩岸水、陸通道綠化美化,加快打造紅河綠色美麗廊道。
  “一屏”為南部邊境生態屏障。主要包括金平、綠春、河口、紅河、元陽、屏邊等6縣。強化邊境自然保護地、國防林保護和修復,突出綠春黃連山、金平分水嶺、大圍山、元陽觀音山、紅河阿姆山熱帶雨林生態保護修復,保護綠春蘇鐵、長臂猿、印支虎、馬來熊等珍稀瀕危物種及其棲息地生態環境,加強邊境森林火險防範合作、有害生物和疫情疫病控制,保障邊境生態安全。
  “多點”為自然保護地、重要濕地、國有林場。此區域為自然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和森林資源的精華部分,以點狀分布於各縣市。加快建立健全自然保護地體系,突出對熱帶濕潤雨林、濕性季風常綠闊葉林、山地苔蘚常綠闊葉林為主的森林生態系統,以蘇鐵、桫欏、望天樹、龍腦香、伯樂樹、毛坡壘等為代表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以蜂猴、雲豹、黑熊、黑冠長臂猿、巨蜥、蟒等為代表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生態環境保護,加強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棲息地及生物走廊修復。加大異龍湖等重要濕地徑流區生態治理,增強水源涵養及水土保持功能,加強濕地恢復,增強濕地生態功能。加強國有林場森林資源保護,精準提升森林質量,增加國有林場木材戰略儲備能力。強化自然保護地、重要濕地、國有林場基礎建設,增強公共生態產品服務能力和發揮自然教育等功能。
  “多廊”為主要公路、鐵路、河流沿線。重點在沿線兩側、面山增綠、補綠,建立以穩定生態系統為基底,多色彩、多層次、季相變化分明的具有紅河區域特色的廊道森林生態景觀。
  二、產業建設布局
  (一)特色產業基地
  1.特色經濟林。主要為木本油料類(核桃、油茶)、藥用經濟林類(沉香、八角、肉桂等)和特色林果類(石榴、枇杷、芒果、荔枝、柚子、花椒等)。木本油料類,重點布局在彌勒、建水、石屏、瀘西、箇舊、屏邊、金平、綠春等8縣市;藥用經濟林類,重點布局於屏邊、元陽、金平、綠春、河口等5縣濕熱河谷區;特色林果類,芒果、荔枝、柚子等熱帶林果主要布局於紅河幹流及其主要支流的乾濕熱區域,石榴、枇杷、楊梅、桃、李等亞熱帶林果,以突出壯大縣域優勢產業為主的原則,因地制宜,科學布局於各縣市。
  2.林下經濟。林下種植:主要以林菌、林下藥材、林下香料為重點,體現各縣市地域特色,主要依託商品林地開展。林下養殖:重點發展林下家禽、家畜和林蜂養殖,主要依託經濟林地開展,服務於人口集聚度相對較高的城鎮布局。
  3.生態旅遊和森林康養。濕地生態旅遊重點布局在石屏、紅河、元陽、綠春、金平等5縣,森林、地質、草原景觀旅遊重點布局在開遠、建水、瀘西、屏邊等4縣,森林康養重點布局在箇舊、蒙自、彌勒、石屏、屏邊、河口等6縣市。
  4.綠化觀賞苗木。服務於城鎮建成區、公園、微景觀、鄉村庭院、通道綠化美化等工程,主要布局於蒙自、箇舊、開遠、彌勒、建水等5縣市。
  5.木材原料林。一般用材:主要為杉木、榿木、禿杉速生豐產林和松類一般用材林,重點布局在南部6縣。珍貴用材林:主要為柚木、紫檀、黃花梨、沉香等珍貴用材林,重點布局在屏邊、金平、河口等3縣。
  (二)林產品加工
  1.木材產品加工。木材產品加工以發展板材和家具為主要方向,重點布局於蒙自、屏邊、金平等3縣市。
  2.林果產品加工。林果產品加工結合林果基地布局和昆河線、紅河谷、雞石線三條經濟幹線布局,重點布局於蒙自、開遠、建水、石屏、彌勒、河口等6縣市。
  (三)產品交易市場
  重點布局在蒙自、開遠、建水、石屏、瀘西、河口等6縣市,建設林果電商物流中心,支持跨境貿易,集林果分選、包裝、倉儲、物流為一體,融入快速投遞系統,實現產業基地、經銷商、客戶等協同對接管理,提升林果產品運轉時效。
第三章 築牢滇南生態安全螢幕障
  全面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堅持保護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綜合採取保護保育、自然恢復、人工輔助修復、生態重建等措施,圍繞森林、草原、濕地等重要生態系統,著力推進國土山川綠化、森林質量精準提升、草原保護修復、濕地保護修復、林草資源監督管理,築牢紅河生態安全螢幕障,保障國土生態安全。
  第一節 推進國土山川綠化
  一、科學推進國土綠化
  結合國土三調成果和紅河州國土空間規劃,科學劃定綠化用地,科學推動國土綠化向縱深發展,實施石漠化區域、生態脆弱區、紅河谷乾熱河谷、異龍湖流域及宜林荒山荒地荒灘、荒廢和受損山體、退化林地草地等重點區域開展國土綠化,嚴禁違規占用耕地綠化造林。充分考慮水資源時空分布和承載能力,宜綠則綠、宜荒則荒,把荒山荒坡綠化與促進鄉村振興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切實加強貧困地區生態建設,提高森林覆蓋率。大力推行良種良法造林模式,推廣石漠化區造林科研成果套用,合理選擇樹種草種,優先使用鄉土樹種草種,積極營造混交林。加強新造幼林地封育、撫育、補植補造,建立完善後期管護制度和投入機制,提高成林率。
  二、加強重點區域綠化
  根據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布局,針對長江中上游岩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區紅河州所涉重點區域,以及省級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布局中針對南部邊境生態區、滇東滇東南石漠化帶紅河州所涉重點區域的突出生態問題,因地制宜確定綠化方式。以紅河、綠春、元陽、金平4縣為重點,實施紅河哈尼梯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項目,提升哈尼梯田水源區涵養水源功能,促進哈尼梯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加大異龍湖、長橋海、大屯海、黃草洲等重要湖泊徑流區生態治理,對湖泊流域集水區周邊面山、廊道進行生態修復,強化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加強滇南中心城市生態保護圈的城市面山綠化、鄉村綠化美化,不斷提升人居環境;加強高速鐵路、高速公路、紅河谷經濟開放帶沿線植被恢復與綠化美化,打造綠色通道;加大紅河乾熱河谷區、破損山體和災毀林地生態治理和植被恢復,興林與治山相結合,著力拓展生態空間。
  三、加強石漠化綜合治理
  逐步啟動紅河州滇東南和滇中山地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嚴格保護石山植被,科學開展造林種草、封山育林育草,不斷提升植被質量。推廣優良樹種草種、困難立地造林種草技術、生態經濟型綜合治理模式。加強對潛在石漠化地區石漠化監測和生態環境保護,優先保護岩溶地區現有林草植被與治理成果,協調推進石漠化土地預防與治理。
  四、推進退耕還林還草
  以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成果為基礎,依據國土空間規劃管控要求,按區域穩步推進退耕還林還草工程,以長江重點生態區紅河州所涉區域為重點,落實國務院批准的退耕還林還草任務。結合生態建設和產業發展需要,充分考慮民眾意願,兼顧生態和經濟效益,進一步鞏固退耕還林還草成果。
  五、大力推動全民義務植樹
  堅持全民動員植樹造林,深入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活動,弘揚生態文明理念,落實部門綠化責任制,強化綠化委員會的作用,創新義務植樹形式,推進“網際網路+全民義務植樹”,推行二維碼植樹履責形式,建立義務植樹“樹木履歷”,豐富民眾參與義務植樹獲得感,形成全民參與大綠化的新格局。
第二節 精準提升森林質量
  一、全面保護天然林和強化森林經營
  認真落實《天然林保護修複製度方案》,繼續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科學劃定重點天然林區域,將天然林和公益林納入統一管護體系。加強自然封育,持續增加天然林資源總量。加大森林撫育、退化林修復力度,最佳化森林結構和功能,提高森林生態系統質量、穩定性和碳匯能力,培育健康穩定優質高效的森林生態系統。建立和實行以森林經營規劃和森林經營方案為基礎的森林培育、保護、利用決策管理機制。國有林業企事業單位要科學編制森林經營方案,科學、規範、可持續開展森林經營活動。積極開展森林經營試點示範。
  二、科學開展退化林修復
  根據森林演替規律和發育階段,科學提質培優、改培、更新退化林,遏制森林繼續退化。加大退化次生林封育力度,以自然恢復為主,人工輔助修復的修復措施。退化防護林採取小面積塊狀皆伐更新、帶狀更新、林(冠)下造林、補植更新等方式進行修復,配置形成混交林,增強防護效能;低質低效商品林,採取撫育間伐、補植補造、更替改造等措施,增加珍貴樹種,培育優質大徑材,最佳化林分結構,提高林地生產力。
  三、推進國家儲備林建設
  根據《國家儲備林貸款業務規程(試行)》,針對國家儲備林項目培育周期長、前期投入大、回報周期長的特點,充分利用國家政策性和商業性貸款,積極拓寬投融資渠道,探索國家儲備林建設投融資、信用擔保等機制,組建項目公司,採用政府主導、社會資本廣泛參與、開發性政策性金融大力支持的國家儲備林融資方式,在具備條件的縣市開展國家儲備林建設。堅持科學經營,推廣先進實用技術和目標樹培育模式,優先選擇《國家儲備林樹種目錄(2019年版)》中的樹種,通過人工林集約栽培、現有林改培、撫育及補植補造等措施,集約培育鄉土樹種、速豐林、大徑級用材林和珍稀樹種用材林,培育多功能混交林和復層異齡林,提高國家木材資源供給能力。
第三節 加強草原保護修復
  一、加強天然草原保護
  嚴格保護江河源頭、自然保護地等重要生態區位天然草原,嚴禁擅自改變草原用途和性質。摸清草原資源現狀,把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保障草原畜牧業健康發展最基本最重要的草原劃定為基本草原,實行嚴格保護管理,確保基本草原面積不減少、質量不下降、用途不改變。加強草原承包經營管理,鼓勵建立草業合作社,規範草原經營權流轉。
  二、加快退化草原修復
  因地制宜開展封禁封育,促進自然恢復,嚴格控制天然草原載畜量,減輕天然草原放牧壓力,提高草原綜合植被蓋度,提升草原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繼續修復重點區域退化草原,輕度退化草原降低人為干擾強度,中度退化草原適度開展植被、土壤等生態修復,重度退化草原通過封育、種草改良等重建草原植被。加強鄉土優良草種選育、擴繁和推廣利用,不斷提高草種生產能力和質量,滿足草原生態修復和國土綠化用種需要。
  三、統籌禁牧草畜平衡
  推行草原休養生息,科學劃定禁牧區,對嚴重退化草原、生態脆弱區的草原和禁止生產經營活動的草原實行禁牧封育。依據牧草生產能力和承載力核定載畜量,對禁牧區以外草原開展草畜平衡,引導鼓勵牧民科學放牧,實施季節性休牧和劃區輪牧。建立和完善草原防火防災、監測預警、草種基地建設等草原支撐體系。加強草原承包經營管理,鼓勵建立草業合作社,規範草原經營權流轉。
第四節 加強濕地保護修復
  一、加強濕地資源保護
  以國土“三調”成果為基礎,科學確定濕地管控目標,確保濕地總量穩定。最佳化濕地保護體系空間布局,加強高生態價值濕地保護,逐步提高濕地保護率,形成覆蓋面廣、連通性強、分級管理的濕地保護體系。加強對紅河哈尼梯田、蒙自長橋海、石屏異龍湖、瀘西黃草洲國家濕地公園的保護,強化江河源頭、上中游濕地和泥炭地整體保護,減輕人為干擾,提高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功能。加強江河下游及河口濕地保護,改善濕地生態狀況,維護生物多樣性。
  二、推進濕地生態修復
  採取近自然措施,增強濕地生態系統自然修復能力。以國家級濕地公園為重點,加大退化濕地生態修復和綜合治理,組織實施濕地保護與恢復、退耕還濕、濕地生態效益補償等項目。協調推進小微濕地保護修復,增加濕地面積。
  三、全面加強濕地管理
  在全州國土“三調”成果正式啟用基礎上,建立全州濕地資源資料庫,為濕地資源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統一完整、及時準確的基礎資料和科學依據。制定《紅河州濕地資源保護專項規劃》,提出全州濕地保護的總體思路、空間管控、主要任務和規劃目標,切合實際的濕地保護措施,提升全州濕地資源保護與恢復能力。全面構建邊界清晰、主體明確、事權清晰的濕地管理體系,加強重要濕地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保護邊界標識設定,建立健全濕地分級管理體系,制定分級管理措施,推動政府與社區、企業共管,開展合理開發利用濕地。全面提升濕地保護管理能力,加大濕地監測體系建設,完善建設濕地監測網路,統籌濕地生態監測站點建設,提高監測數據質量和信息化水平。加強濕地宣傳,普及濕地知識,形成全社會保護濕地良好氛圍。 
第五節 加強林草資源監督管理
  一、加強林草資源管理
  嚴格資源管理,以國土空間規劃為統領,編制《紅河州林地保護利用規劃》,落實林地分級管控,嚴格控制占用公益林、天然林和蓄積量高的林地,強化林地定額5年總額控制機制。加強草原征占用審核審批管理,加強礦藏開採和工程建設等征占用草原審核審批管理,嚴格管理超載過牧、違規放牧等行為,強化源頭管控和事中事後監管。實施濕地負面清單管理,強化自然濕地用途監管。對自然保護地內人為活動實施全面監控,定期開展自然保護地監督檢查專項行動。規範採伐管理,落實採伐限額和憑證採伐管理制度,強化對限額執行和憑證採伐的監督檢查,深化告知承諾制等便民舉措,提升便民服務水平。
  二、強化林草資源監督
  持續開展森林督查,加強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敏感脆弱區、重點違法領域問題的監管,強化森林督查制度化、規範化。深入開展打擊涉林草違法犯罪專項行動。堅決查處非法占用林地、草原、濕地、自然保護地及毀林毀草開墾等案件。加強森林草原管護制度體系建設,壓實村組幹部、護林員森林草原資源保護責任。加強林草工作基層管理機構和隊伍建設,提升資源監督管理能力。
  三、開展林草監測評估
  建立州縣市一體化管理綜合監測制度和“天空地網”一體化的技術體系,健全完善監測評價標準規範,整合開展森林、草原、濕地、石漠化綜合監測。以國土空間一張圖為基礎,構建林草資源一張圖,將綠化任務和綠化成果落到實地、落到圖斑、落到資料庫,全面監測林草資源動態變化。開展林草突變圖斑實時監測預警,輔助監督執法,應對突發事件。探索新技術套用,研建基礎數表。
  第四章 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
  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加快推進自然保護地整合最佳化,提升自然保護區管護水平,增強自然公園生態服務能力。全面保護野生動植物資源,禁止非法捕殺、交易和食用野生動物,全面加強野生動植物管理,積極開展極小種群保護和種質資源保護蒐集保存,開展重要物種棲息地保護恢復和生物廊帶建設。
  第一節 加快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
  一、全面完成自然保護地整合最佳化
  完成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整合最佳化,構建統一的自然保護地分類分級體系。通過科學規劃,明確自然保護地發展目標、規模和劃定區域,將孤立於保護地之外的重要森林生態系統及生態功能重要、生態系統脆弱自然生態保護空缺的區域,規劃為重要的自然生態空間納入自然保護地體系。配合有關部門依法整治清理探礦、採礦、水電開發等項目。制定自然保護地建設項目負面清單。完善保護地勘界定標,在重要地段、重要部位設立界樁和標識牌。科學劃定保護地核心保護區和一般控制區,實行差別化保護管理。守護自然生態,保育自然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與地質地貌景觀多樣性,維護自然生態系統健康穩定,提高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提供高質量生態產品,維護生態安全。圍繞石漠化區、邊境地區熱帶森林生態系統、紅河哈尼梯田,探索國家公園的建立機制。到2035年,自然保護地面積占全州國土面積比例達到或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二、全面提升自然保護地保護水平
  最佳化自然保護地布局。科學界定自然保護地範圍。以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為基礎,科學規劃自然保護地空間、功能區劃和發展方向,最佳化管控分區,確保重要生態系統、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區、具有特殊意義的自然遺蹟等重點保護對象得到有效保護。開展各自然保護地勘界立標,確定自然保護地邊界,在重要分界分區點、人為活動頻繁的位置設立標識碑牌,並藉助地理信息系統強化邊界管理。
  加強保護管理能力建設。開展自然保護地本底調查,協調整合保護地數據,形成全州自然保護地一張圖、一套數。編制(修訂)各級各類保護地總體規劃。加強自然保護地基礎設施建設,有效解決自然保護區管護局業務用房問題,完善管護、巡護、保護和保育、科研監測和宣傳教育等設施設備,強化巡護網路建設。加強保護地管理隊伍建設,理順管理體制,創新運行機制,強化監督管理,完善政策支撐,提高自然保護地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根據上位法制(修)訂情況適時探索制定或完善與之相配套的地方性法律、法規。開展自然保護地科研監測工作,以大圍山、黃連山、分水嶺為重點開展熱帶濕潤雨林以及完整的熱帶山地森林生態系統研究,開展蘇鐵植物、伯樂樹、毛坡壘、東京龍腦香、水松、雲南穗花杉、蜆木、篦子三尖杉等明星樹種遷地保育技術研究,開展蜂猴、雲豹、黑熊、長臂猿、孔雀雉、白鷳等重點保護動物的監測研究,不斷提升保護地科研監測水平。在金平分水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設生態廊道,全面提升金平分水嶺自然保護區生態功能,改善野生動物棲息環境,有效防控境外森林火災燃入隱患。
三、全面增強自然保護地生態服務功能
  提升生態服務能力。進一步完善各類自然生態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在自然保護地一般控制區科學劃定適當區域開展生態旅遊、生態教育、自然體驗活動,提升自然公園生態服務功能。新建一批生態文明教育基地、自然教育基地,打造青少年自然科普及全民生態文明教育的天然陣地。
  提升自然公園生態文化價值。依據不同類型自然公園特色,確保森林、生物、濕地、水域、地質遺蹟等珍貴自然資源,以及所承載的景觀文化價值得到有效保護。對森林自然公園,開展自然植被恢復和林相改造、加大退化林修復、營造優美森林生態系統;對濕地自然公園,盤活自然水系,保證生態用水,控制污水排放,恢復自然岸線和原生植被;對風景自然公園,提升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融合水平;對地質自然公園,加強地質遺蹟的保護與研究、展示。
 第二節 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
  一、加強野生動物保護
  開展野生動物資源本底調查。開展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及棲息地狀況調查和評估,逐步構建協調統一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資源及其棲息地監測體系,開展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資源信息化管理,制定《紅河州野生動物保護專項規劃》,編制《紅河州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
  加強野生動物收容救護建設。依託現有動物園或者新建紅河州野生動物收容救護中心,提昇州級野生動物收容救護能力。完善救護、救助制度,完善救護、救助設施設備,明確救護流程,規範收容標準,制定不同動物的救護和放歸標準,規範開展野生動物收容救治。探索開展人工繁育技術研究,特別是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人工繁育技術研究,有效保護物種種質資源。
  提升野生動物疫病防控能力。強化疫源疫病監測防控體系建設,建設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管理機構,建設野生動物疫源疫病檢測實驗室,完善疫源疫病監測站點,補充、布局應急防控物資儲備庫,構建疫源疫病監測信息系統管理平台,提高疾病預警分析和風險評估能力。
  建立野生動物損害補償機制。建立績效評價和激勵獎懲制度,完善損害補償機制,明確保險資金投入渠道。實施野生動物安全防範工程,編制野生動物安全防範手冊及有關宣傳品,加強公眾安全防範意識。對野生動物肇事頻發區,根據不同物種建立防範設施。完善野生動物損害補償制度,穩定保險資金投入,維護人與動物和諧相處。
  強化野生動物及其製品利用監管。全面禁食野生動物,嚴厲打擊非法野生動物交易,科研、藥用、展示等特殊用途動物,按國家有關規定實行嚴格審批和檢疫檢驗。大力開展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教育。
  開展國際生物多樣性保護合作。開展印支虎、印度野牛等重要保護物種跨境聯合保護,建立健全人員交流與培訓、聯合巡護、信息共享等合作機制,實施合作保護行動,實現保護物種及其棲息地(生境)整體保護;與東南亞國家建立健全跨境野生動物違法犯罪活動聯合打擊機制,開展國際合作共同打擊跨境違法犯罪活動。
 二、加強野生植物資源保護
  開展野生植物資源調查。完成第三次野生植物資源調查,全面掌握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種群及生境、保護狀況等,逐步構建珍稀瀕危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監測體系,建立信息數據檔案,編制《紅河州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
  開展極小種物種群保護。開展極小物種種群野生植物本底調查,掌握其分布、數量、瀕危、生境狀況等信息,切實採取有效措施,全面推進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就地保護、近地保護或遷地保護;開展珍稀瀕危野生植物生境重構,未納入自然保護地的瀕危野生植物原生境保護點,以自然恢復為主,輔以人工促進恢復等人工措施,修復受損生境。
  開展生物走廊帶設施建設。在重要典型自然生態系統保護的基礎上,改善動物活動通道,增進物種基因交流,採取自然植被恢復、人工生境改造、棲息覓食場所重建、生態廊道連通等多種手段,促進重要生物走廊帶恢復連通,改善棲息地受損、破碎化、孤島化現象。
  加強種質資源收集保護。建立種質資源儲備制度,科學開展珍稀瀕危特有野生植物、鄉土樹種、觀賞苗木和觀賞草種質資源收集,依託紅河生態園、國有林場、自然保護區等,新建和擴建一批設施完備的種質資源圃或種源繁育基地,開展種質資源收集保護。建設一批種質資源繁育基地,建設珍稀瀕危植物園區、優質樹木園、古茶園區、花卉園區、觀賞草本園區等,開展瀕危野生植物種質資源擴繁,為物種科研、放歸、回植提供種源保障,夯實種群擴增基礎。
三、推進社區共管機制建設
  以鄉村振興為契機,推進自然保護地社區共管制度機制建設。為自然保護地管理機構和社區民眾共同參與討論、協商、制定保護區保護規劃和保護區周邊社區綜合發展規劃,幫助社區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從經濟、技術方面協助社區發展,把社區民眾經濟收入放在突出位置,解決好社區資源利用與保護、只索取不養護的生產方式、林權爭議、野生動物肇事、社區建設與保護等矛盾和衝突,建立起責、權、利有機結合的保護管理制度,使社區民眾從防範者變為保護者,推進保護地和社區和諧發展。
  四、全面加強古樹名木保護
  全面加強古茶樹保護。推進古茶樹保護管理區區劃,制定加強古茶樹保護措施。以保護地為核心,加強野生古茶樹保護。積極開展古茶樹種質資源保存收集、引種馴化、異地保護、古茶樹文化等保護研究。
  全面加強古樹名木保護。完善古樹名木調查、鑑定、定級、登記、編號、建檔及設立標誌等保護性基礎工作。積極開展古樹名木研究,普及保護知識及生態文化價值。加強對古樹名木的監測及管理技術指導,提高保護和管理水平,按實際情況,分株制定養護、管理方案,落實養護責任單位、責任人,對受到損害或者長勢衰弱古樹名木,指導養護單位和個人開展治理復壯。從嚴管理古樹名木的移植。
 第五章 發展生態富民產業
  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化“雙循環”動能,以構建林草現代化產業體系為目標,著力打好“綠色食品”牌、“健康生活目的地”牌,突出打造“一縣一業”縣市特色產業,推進現代化產業基地和園區建設。不斷壯大特色經濟林、林下經濟、生態旅遊與森林康養、觀賞苗木產業等特色產業,鞏固提升木竹加工傳統產業,發展優勢產業集群,加強產業品牌建設與保護,完善產供銷一體化,完善產業發展服務體系,促進林草產業高質量發展。持續發揮林草生態脫貧致富優勢,促進林草產業發展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第一節 促進林草產業高質量發展
  一、發展壯大特色產業
  (一)特色經濟林產業
  木本油料。主要品種為核桃、油茶,重點布局在彌勒、建水、石屏、瀘西、箇舊、屏邊、金平、綠春等8縣市。基地建設以提質增效為主,在集中種植區優先開展提質增效,通過品種改良、整形修剪、改善生產設施條件,推進標準化、集約化、規模化、產業化基地建設,提升產品品質和產出效益。依靠經營主體,在彌勒、金平、紅河、綠春適度擴大油茶基地建設。
  藥用經濟林。推進以修復濕熱河谷森林生態為目標,重點做好“蕉退林進”文章,建成年出圃300萬株沉香良種種苗基地2個,推廣10萬畝沉香產業基地。加大八角、肉桂林為主的提質增效,適度擴大種植面積。
  特色林果。主要為花椒、石榴、枇杷、楊梅、桃、李、芒果、荔枝、柚子等。基地建設仍以提質增效為主,在集中種植區優先開展提質增效和標準化栽培基地建設,提升產品品質和產出效益。充分挖掘熱區稀有土地資源,在紅河幹流及其主要支流的乾濕熱區域,適度擴大芒果、荔枝、柚子等熱帶林果種植規模;合理利用石漠化區土地資源,因地制宜,以突出壯大縣域優勢產業為主的原則,適度擴展花椒、石榴、枇杷、桃、李等亞熱帶林果種植面積。
  經濟林果加工。鼓勵企業開展林果新產品開發和精深加工,改善產品供給結構,豐富產品門類,拓展市場維度,提升市場競爭力和附加值。產品研發和精深加工重點方向為旅遊食品、食用油、保健食飲品、冷藏保鮮果品、果醬等。
  (二)林下經濟產業
  林下種植。主要發展林藥、林下香料、林草產業。積極穩妥引導在人工商品林發展林下中藥材種植,一方面發展重樓、石斛、黃精、三七等珍貴藥材,另一方面依據市場需求發展砂仁、板藍根等大宗藥材種植,結合膠園保護,推動橡膠林下金花茶種植示範。林下香料主要為草果、八角、肉桂等香料種植,一方面開展林下香料提質增效,改善林下草果集中種植區的土肥水管理,防治病蟲害,促進草果的豐產穩產,對八角、肉桂林開展撫育、增肥作業等,提高八角、桂皮產量和品質;另一方面,因地制宜,適度發展林下香料基地種植面積。大力推進林下牧草種植,促進家畜圈養,保護森林資源,重點推行經濟林下種植飼草,努力改善林下灌溉條件,提高林草產量,同時促進經濟林中提質增效。
  林下養殖。充分利用人工商品林空間,開展林下家畜、家禽及林蜂生態養殖。林下養殖與林草、作物種植結合,有效增加飼草(料)供給,家畜、家禽糞便作為有機肥料可促進經濟林木生長,實現林下種養鏈有機循環。利用林花發展林蜂養殖,在增加林蜂養殖產品同時,有利於減少森林蟲害發生。林下家畜、家禽養殖重點布局於人口集中分布的中心城市外圍區域。
  林下產品採集。以彌勒、建水、石屏、瀘西為主的北部針葉林重點分布縣市,推進封山育菌、包山拾菌、人工促進野生繁育等措施,實現封育區野生菌優采多采。利用人工針葉林資源,開展牛肝菌、松茸、乾巴菌、羊肚菌等珍貴野生菌的人工仿野生種植技術研究和栽培,不斷提高優質野生菌供給能力。
  林下產品加工。引進先進加工技術和設備,開展配方香料、生物製藥、禽畜食品、野生菌冷藏及製品精深加工,擴大深加工產能,延長產業鏈。引入現代物流,鼓勵發展冷鏈運輸,在野生菌、禽畜食品加工地與市場之間建成暢通的保鮮產品物流通道。
  (三)森林生態康養旅遊產業
  生態旅遊產業。在保護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森林、濕地、草原等景觀資源,積極發展觀光、科考科普、休閒度假、探險和鄉村民俗體驗等特色生態旅遊,提升和打造知名品牌,開發特色生態旅遊線路,將紅河打造成健康生活重要目的地。按照“堅持以農耕原生態民族文化為魂、以美麗田園為韻、以生態農業為基”繼續實施裝點哈尼梯田,美化哈尼特色村寨,保護哈尼梯田森林及水源,進一步提升哈尼梯田影響力;提升異龍湖國家濕地景觀,加強面山森林資源保護和森林景觀提升,打造石屏異龍湖至建水的米軌鐵路旅遊美麗通道,將石屏異龍湖國家濕地公園打造成又一極具影響力的濕地生態旅遊目的地;加大對長橋海、大屯海、黃草洲等一批重要濕地修復及景觀提升,將其打造成城市居民休閒、開啟慢節奏生活的好去處;利用黃連山、金平分水嶺、大圍山、金平馬鞍底中華蝴蝶谷、燕子洞、阿廬古洞等豐富的森林、地質景觀資源,拓展觀光、野生動植物及地質科考科普、探險等旅遊項目,提升旅遊項目品質;繼續開展屏邊滴水苗城、彌勒可邑小鎮、元陽哈尼小鎮、彌勒東風韻小鎮等一批森林特色小鎮建設,將其建設成為體驗民族風情、品嘗民族特色美食的理想之所;利用人字橋、碧色寨等人文、地質景觀,打造滇越鐵路生態旅遊線路,藉助金平、河口開放口岸,打造紅河谷跨境生態旅遊線路;大力推進森林鄉村、森林人家等建設,推進紅河向全域旅遊方向發展。
  森林康養產業。充分發揮紅河獨特多樣的森林、濕地、草原及氣候、特產資源優勢,將民族特色飲食,民族特色養生藥膳引入森林康養項目,大力興辦休閒養生、療養康復、休閒運動、生態養老、環境教育、保健食療等多種康養產業新業態。以建設標準化康養基地的發展思路,漸進開展適宜區特色康養基地規劃、設立標準化建設試點、引入森林療養認定體系。創新土地整治利用思路,解決康養設施建設用地問題。加快推進彌勒太平湖森林小鎮、石屏龍韻養生谷等一批森林康養基地建設,建設森林浴場、休閒運動、康復中心、食療場館、養身步道、自然教育、生態養老、導引服務等系統設施,將紅河建成面向東南亞開放沿線重要的森林康養基地。
  (四)觀賞苗木產業
  積極開展景觀植物的馴化、選育和栽培工作,以蒙自、箇舊、開遠、彌勒、建水等5縣市為重點,加大以具有紅河特色的木蘭科樹種、樟樹、榕樹及石楠等常用鄉土景觀綠化樹種為重點的苗木培育力度,大力培育在國內、國際具有競爭力的名特優新品種,整合和擴大現有觀賞苗木的基地化、良種化、標準化、精品化建設和產業化生產。
  二、鞏固提升傳統產業
  (一)木材及加工利用產業
  加大木材原料基地建設。充分利用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和國家儲備林建設等項目,加大木材原料林基地建設。一方面加大對杉木類、西南樺、松類等用材中幼林撫育,推行目標樹經營技術方法,並以國有林場為主,鼓勵培育大、中徑材用材林,增加木材儲備能力;另一方面,通過低效林改造、退耕還林(退蕉還林)、更新造林、鄉村綠化等,營建用材林,其中,以杉木、禿杉為主的速生豐產林主要布局在屏邊、蒙自、金平等縣市,以柚木、紫檀等為主的珍貴用材林主要布局在紅河流域,北部縣市仍以發展松類為主的用材林。
  最佳化木材加工產業發展。最佳化木材加工業產業布局,推動木材製品深加工發展,推進木材節約利用,提高木材綜合利用水平。重點在屏邊、金平、蒙自等3縣市著力開發綠色人造板和高檔家具等產品,加強技術創新、新技術引進和技術升級改造,促進產品升級換代和木材高效利用,推進木材加工產業現代化、集團化發展。
  三、發展優勢產業集群
  開展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建設輻射中心,引領林草產業高質量發展。發揮區域產業競爭優勢,促進產業聚集和融合發展,培育現代化林業產業示範園區和加工貿易區。創建一批特色林產品標準化種植、加工、倉儲貿易基地,培育特色優勢產業集群。重點突出、各具特色的全鏈產業、核心優勢產業、產業集群和產業園區。
  推進加工園區化建設。堅持園區化、專業化、集約化發展方向,按照“大產業+新主體+新平台”發展模式和“科研+種養+加工+流通”全產業鏈發展思路,支持引導各類專業化經營主體發展林產品加工業,提高林產品加工水平,做大做優綠色食品產業,打造特色林產品多層次、多環節轉化增值的精深加工全產業鏈,提升產業競爭力。各縣市根據自身優勢推動集群企業重點選取關鍵環節,逐步向產業鏈價值鏈高端發展。完善林下經濟、特色經濟林、觀賞苗木、木材綜合加工等基地園區布局,加強高產穩產示範基地建設,合理劃定特色種養業發展區域和規模,打造精深加工產業集群,建設特色林業精品園等現代產業示範園區,組建集種養加服於一體、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各類林草產業聯盟,提升產業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加快專業集貿市場建設。結合林草產業基地布局,以蒙自、開遠為中心,主要在昆明—河口、紅河—河口、石屏—雞街3條經濟幹線沿線布局林草產品專業集貿市場和現代物流中心,連線電商平台,集林果分選、包裝、加工、倉儲、物流為一體,融入快速投遞系統,實現產業基地、經銷商、客戶等協同對接管理,提升林果產品運轉時效。
第二節 完善產業發展服務體系
  健全林業產業和林產品標準體系,逐步建立林產品產前、產中、產後全系列標準規範,把無公害、綠色標準推廣與優質林產品基地、現代林業標準化科技示範園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制定林業產業和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在主要公路、鐵路沿線加強專業市場建設,產品與快遞對接,市場與基地對接。依託雲南省林業雙中心,搭建全省林草產業管理信息系統,推進產銷監管鏈和生態產品服務認證機制,建立健全林產品質量檢測認證體系和林業產業信用體系,積極開展地理保護標誌認證,建設國家森林生態標誌產品體系,進一步加強產品質量檢驗檢測和監督管控;著力培育林草品牌建設主體、實施林草產品品牌提升行動,加快形成以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特色林草產品品牌為核心的品牌格局。加強林草品牌保護監管、加大品牌產品行銷和宣傳力度、完善林草品牌服務體系。建立林草產業發展創新聯盟,發展社會化服務體系,提供政策、技術、市場、信息等諮詢服務。建設林產品電子商務交易平台,大力發展會展經濟,舉辦重點森林生態產品專場選品推介會,組織優勢林草產品赴消費發達地區開展推介及招商引資活動,鼓勵森林產品連鎖超市、新型電商企業和倉儲物流業發展。將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紅河片區打造成為面向東協的加工製造基地、商貿物流中心和中越經濟走廊創新合作示範區。
  第三節 鞏固脫貧成果與助推鄉村振興
  一、林草生態脫貧政策與鄉村振興融合
  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按照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和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要求,充分認識生態扶貧對促進貧困山區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重要作用,繼續落實生態脫貧有關政策,保持政策的穩定性和延續性,進一步補短板,強弱項,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防止返貧發生。依託生態護林員、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保護、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石漠化綜合治理等生態惠民項目,持續推動生態保護、生態治理和生態產業工作,惠及廣大山區農戶。鼓勵推廣以工代賑方式實施林草生態工程項目,提高林農的參與度和收入水平。加強生態護林員動態監測、教育培訓和考核管理,提升素質和履職能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續幫扶工作,逐步建立生態扶貧增收長效機制,夯實鄉村振興基礎。
  二、推進鄉村綠化美化與鄉村振興融合
  按照《雲南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和國家林草局《關於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的實施意見》,重點圍繞“美麗鄉村”和“美好生活”雙美目標主動融入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大局,充分發揮林草資源優勢,推進鄉村生態文明建設。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宜居鄉村。通過在鄉村大力實施生態工程,推進難造林地綠化攻堅,加快鄉村綠化美化,配合自然資源部門做好“五採區”復綠,加強濕地恢復及小微濕地建設,實施森林質量提升工程,開展“森林鄉村”創建,改善鄉村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提升鄉村生態宜居水平,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三、推進林草產業發展與鄉村振興融合
  依託紅河豐富的氣候、土地、物種、自然景觀等資源,因地制宜發展特色林草產業,進一步夯實農民增收致富的產業基礎,鞏固脫貧成效。重點加大特色經濟林、林下經濟、生態旅遊與森林康養等生態產業的支持力度,強化創新成果與技術的轉化套用,積極培育龍頭企業和其他新型經營主體,創新發展模式,發揮小額信貸對農戶的資金支持作用,培育一批增收帶動作用明顯、市場相對穩定、經濟價值較高的特色經濟林基地和生態旅遊基地。按照做優一產、做強二產、做精三產的目標,加快生態產業融合發展,促進生態產業從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構建高質量林草產業體系,為社會提供更加豐富的生態產品,逐步解決產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全力推進鄉村生態產業振興。
  第六章 助推美麗紅河建設
  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強化功能定位,推進生態融城,大力實施城鄉綠化行動,聚焦城鎮、鄉村、廊道、濕地生態建設及生態文化宣傳,著力打造一批最美公路、最美鐵路、最美湖泊,鞏固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成果,持續推進省級森林縣城、森林鄉村、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建設,加強古樹名木保護,促進生態美、環境美、城市美、鄉村美、山水美目標的實現,助推美麗紅河建設。
  第一節 建設城鎮生態“美”
  持續實施包括蒙自、箇舊、開遠在內的滇南中心城市面山綠化,加強自然山水、風景名勝與城市形態布局有機融合,提升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和城鎮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強化森林生態系統城市保護圈保護與建設,對外環路以內植被嚴加保護,禁止一切開發建設項目,將外環路以外十或三十公里範圍內確定為森林生態系統城市保護圈,進行現有植被保護和恢復。大規模開展沿集鎮綠化,城鎮範圍實現應綠盡綠,建設一批郊野公園,全力打造街旁綠地、防護綠地、道路綠地、居住綠地、公共建築綠地、小遊園等,不斷提高綠地覆蓋率,完善城市森林綠地系統。確保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成功並不斷鞏固有關成果,繼續推進國家森林城市、省級森林縣城建設,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塑造城市新形象、提升城市品質和宜居度。
  第二節 建設鄉村生態“美”
  打造鄉土鄉風濃郁的森林村鎮,保護鄉村自然生態風貌,加快改善人居環境,結合美麗鄉村示範行動,深入推進鄉村綠化美化行動,大力開展省級森林鄉村建設,積極開展國家森林鄉村認定申報工作,建設富有紅河特色的山地型森林鄉村。結合村落古建築、名人古蹟等保護,依據地形地貌,加強護村林、風水林、景觀林保護,促進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和諧統一。加強鄉村原生林草植被、自然景觀、小微濕地等自然生境及野生動植物棲息地保護,全面保護鄉村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以鄉土植物和觀賞花卉為主,輔以具有區域優勢的珍貴樹種或特色經濟林果,因地制宜開展村鎮周邊、景觀通道、庭院綠化、四旁綠化、鄉村綠道、小微綠化公園建設,構建布局合理、配套完善、人文豐富、景觀多樣的鄉村綠網。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將森林鄉村建設與發展特色經濟林、家庭林場、村莊休閒旅遊等有機結合、協調發展,帶動林農增收,助推鄉村振興。
  第三節 建設廊道生態“美”
  挖掘公路鐵路沿線自然景觀,創新“路景融合”建設模式,建設一批各具特色的林蔭大道、鮮花大道、生態景觀大道、綠色騎行環道等綠色生態大道,建設一批最美公路,以彌勒至蒙自鐵路為重點建設一批最美鐵路。在全面完成紅河州城市和通道面山綠化三年行動計畫的基礎上,總結經驗,推廣成功做法,開展鐵路、公路沿線的綠化美化,拓展以森林生態景觀為主的綠色空間。持續開展城鎮面山、裸露山體造林綠化,實現可視範圍內無明顯宜林荒山、荒坡。聚焦水清、岸綠、景美,以流域上游到下游狹長帶為軸線,統籌水域、邊坡、陸域,對河流沿岸進行披綠改造,建設一批最美河流。
  第四節 建設濕地生態“美”
  著力推進湖泊水體岸線區域補綠增彩,在環湖及周邊區域大力推進植樹造林,加快環湖植被恢復,促進湖岸景觀美化、協調,以異龍湖、長橋海、大屯海、黃草洲、鳳凰湖、三角海等為重點建設一批最美湖泊及水體。實施湖濱帶濕地連片建設工程,實現濕地與入湖河道、濕地與湖體連通,提升濕地環境效能,加強城鎮近郊濕地公園建設。
  第五節 建設生態文化“美”
  弘揚民族優秀生態文化,傳承發揚哈尼梯田精神,以自然保護區、自然公園等自然保護地為主要載體,建設一批省級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加強生態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強化生態文化科普教育功能,促進生態文化傳播。加強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全面深入、系統傳播生態文化的豐富內涵和科學知識。突出打造好一批森林生態文化品牌,為建設繁榮的生態文化體系打下良好基礎。多舉措加強古樹名木保護管理,有序推進古樹名木認定掛牌工作,並積極加強宣傳、管理保護和科學利用。充分利用新媒體時代的網路化、社交化模式開展森林生態文化宣傳推廣。
第七章 推進數字林草建設
  全方位融入我省數字林業建設,以紅河數字林草建設項目為抓手,將數字林草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統籌規劃建設,到規劃期末,與省級平台完成無縫對接,為全州林草資源監管、產業規劃、生態環保提供精準的決策支撐,促進多業務間的高效協同管理,提高工作管理效率;帶動林業產業推廣,推動紅河州生態建設,實現林草行業生態建設科學化、智慧化、系統化、精準化。
  第一節 林草基礎設施建設
  一、建設林草大數據中心
  依託紅河州雲計算大數據中心,配置必要的數據中心機房核心設備和運行環境,提高數據管理穩定性並降低運維成本,建設紅河州林業大數據中心,實現各類數據匯聚,在一個物理空間內完成集中處理、存儲、傳輸、交換、管理各類數據信息。搭建涵蓋林草資源、地理空間、林草業務等方面的紅河州數字林業資料庫,積極探索數據、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新機制,開展大數據套用研究,為建設資源一張圖和業務系統開發奠定基礎,助力紅河州林草資源監管、生態保護、產業發展、文化宣傳、政務管理等方面全面發展。
  二、構建數據傳輸網路體系
  遵循“統一規劃、安全保密、高效經濟”的原則,構建不受地域限制,連線州、縣市各級林草部門的數據傳輸網路體系,實現行業內信息的共建共享。
  加大網際網路的擴容與最佳化。依託國家網際網路建設工程,加快推進全州林草網際網路的擴容與最佳化,按照分級推進、多種方式結合的原則,通過購買或租賃頻寬的方式,在網路出口和關鍵節點擴容速度或設定冗餘,提升網路容量,並通過負載均衡,實現多制式、多系統共存,形成高速接入、安全穩定的傳輸網路。
  推進林業專網的改造與升級。根據管理許可權,按照分步實施,分級負責的原則,改造現有林草專網,提升出口頻寬,實現林草系統內部業務網省、州、縣市、鄉鎮(街道)網路互聯,滿足林草系統各類業務模組正常運行和數據快速傳輸的需要。
  打通地面感知設備的互聯互通。完善和提升數據感知體系局域物聯網路,因地制宜,通過配置高性能網路通信設備(如光纖、金屬導線等有形媒質)與無線通信技術相結合的方式,實現監測區內各地面感知設備之間內部組網,保證感測設備採集到的實時數據,經物聯監測網路匯聚,上傳林草業務網路進行匯聚和處理。
  實現林區應急通信網路全覆蓋。以數字超短波技術和無線聯絡組網技術為核心,著力構建空中與地面、有線與無線,固定與機動相結合的鏈式、立體應急通信網路,全面提高通信覆蓋度和傳遞率,確保緊急情況下能夠使用多種通信手段保障信息傳輸暢通。“十四五”期間,重點升級現有對講指揮系統,構建簡單實用、性價比高的無線通信系統,實現對講系統由模擬信號向數位訊號的轉變。
  三、加強林草終端軟硬體
  在統一標準規範和安全體系框架下,根據需要配置、安裝、聯調終端軟硬體,解決林草數位化建設“最後一公里”瓶頸,滿足各級林業單位辦公、管理、協調、監督、應急以及決策需要。
  加強終端硬體設備建設。根據使用方向,結合處理速度、存儲容量、可靠性、系統開放性、性價比等因素,按需求配置滿足各級林草部門資源數據處理的硬體接入設備,包括主機、各類型終端、存儲設備、網路設備等,為套用系統的建設提供良好硬體基礎。
  加強終端軟體設備建設。選用主流、通用、安全的作業系統和基礎管理軟體,包括資料庫管理系統、網路及系統管理軟體、套用中間件等。資料庫管理系統應具備運行穩定、方便易用,具備大數據管理能力及良好的數據備份和恢復能力;網路及系統管理軟體應具備地理空間數據管理能力;套用中間件應具有支持套用系統運行及服務能力。
  建設終端安全管理系統。配置包括本機安全軟體、認證系統軟體、防火牆軟體等終端安全管理系統,確保各類終端軟體在信息採集、存儲、傳輸、處理、使用、銷毀整個生命周期內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
  第二節 林草感知體系建設
  運用先進的感測設施、通信網路、5G等技術,構建以“衛星遙感、航空攝影、視頻監控、地面巡護”為一體的綜合監控體系,推動天空地人四網聯動的林草感知“一張網”建設,涵蓋森林、草原、濕地等範圍內的信息採集、傳輸、處理、存儲和預警,為紅河州數字林業建設提供重要的數據支撐。林草感知體系的建設,將全面提高管理部門的預警、決策、調度、指揮能力,顯著提升紅河州林草行業信息化水平,強化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眾服務能力,逐步實現紅河州林草業務監管的實時性、準確性和高效性,有效保護林草資源。
  一、“天網”建設
  依託省級林業衛星影像雲平台,通過多源衛星遙感數據的集中接入、管理、生產和分發,使衛星遙感數據廣泛運用於全州林草各類套用系統或平台,藉助對高解析度、多層次、動態衛星遙感數據的判讀識別和對比分析,實現全州林草資源監測管理、有害生物防治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準確化、精細化、實時化和高效化,為數字林業建設提供強有力支撐。
  二、“空網”建設
  利用航空護林直升機攝影和無人機低空巡航監控等手段,實現對林地局部狀況、林火、動植物、車輛、人員等的實時監控和監測識別,並及時、準確地傳輸數據。“十四五”期間,聯合套用航空護林直升機攝影、無人機低空巡航監控及其他感知系統,積極探索建立無人機自動巡航監測,建設空網感知體系,組織開展對目標區域的林草資源進行監測管理,推進機載雷射雷達、紅外感知設備、實景三維的套用,實現提前預警、精確定位、科學調度和及時處理。
  三、“地網”建設
  全面推進全州高點視頻監控系統建設與升級改造,加快地表火監測、卡口監控、電子圍欄、紅外相機、定位觀測站等其他地面物聯網感知設備建設,織密地面感知網路,實現全州聯網和各級共享,發揮地面感知系統在森林和草原防火監控、野生動植物保護、林草資源監管、生態環境保護、有害生物防治和環境因子監測等工作上的作用。構建協同高效的監測預警體系,提高監控網路智慧型化水平,實現智慧型監測、自動識別、自動報警,提高林草資源管控效能。
  四、“人網”建設
  依託全州各級林草工作人員和各級護林員,充分利用移動多功能智慧型手持終端、可穿戴林政執法記錄儀,實現對人員、車輛等進行實時定位,對林草資源信息進行實時採集、數據傳輸和對全州各級林草工作人員和各級護林員實時指揮調控。
  第三節 數據管理體系建設
  一、林草數據標準化
  積極配合省級部門梳理各類業務需求,制定統一的數據標準化規範,按照省級制定的數據標準化標準規範,對分散在各部門的信息資源進行匯聚、整合、存儲、互動、清洗、轉換、標準化等工作,建立數據資源目錄,為形成林草大數據、精細化業務辦理、巨觀數據管理、便捷化信息服務奠定數據基礎,為構建林草資源“一張圖”提供技術支撐。
  二、林草資源“一張圖”
  在省級林草部門的指導下,做好各年度資源監測工作,確保資源數據及時更新,及時滿足生態建設和全社會發展需要,確保各年度資源監測工作質量和效率。按照“省級主導、州縣配合”的原則,按照統一技術標準和空間基礎,匯聚全州各類林草生態資源、產業資源和保護管理數據,建成林草資源“一張圖”,推動“以數管資源”向“以圖管資源”的林草管理方式變革,支撐全州各級林草部門業務需求,實現山水林田湖草沙全方位管理,促進紅河林草現代化建設。
  第四節 數據套用體系建設
  按照“套用引領,急用先建,兼容通用,安全規範”的原則,根據各業務部門實際工作需要,在林草資源“一張圖”的基礎上,參考省級數字林業套用平台,整合完善現有套用系統,遷入新建數據管理平台,開展紅河州數字林業套用系統開發建設。組織開發森林資源、草原資源、濕地資源、保護地、野生動植物、天然林、公益林、生態修復、行政審批等各類業務管理套用系統,各套用系統與全省林草資源“一張圖”共用資料庫和底圖,實現各類資源邊界清晰準確,數據共享互動,保持與省級平台兼容和數據通用。同步開發面向業務管理與公眾服務的智慧型移動端多功能APP。為紅河州林草實“行業監管實時化,資源管理精準化,產業服務智慧化,生態文化大眾化”打下基礎。
第八章 加強應急防災體系建設
  著力解決林草裝備落後、管理手段粗放、應急能力不足、科技含量不高等突出問題,全面提升林草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治設施裝備保障能力,提高生態風險防控能力。加強邊境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防控,確保不發生重大疫情。
  第一節 增強森林草原防火能力
  一、健全預防管理體系
  嚴格落實黨政同責、行政首長負責制,各級林草部門積極承擔防火責任,健全防火組織體系。運用先進技術和科學手段,建設各縣市森林草原防火預警監測系統,形成聯網、上下聯通、信息暢通、反應快捷的森林草原滅火預警監測體系。加快野外視頻終端建設,完善瞭望塔配套設施和設備配套,提高森林瞭望監測的覆蓋範圍、監測質量和準確度。加強森林草原防火通信和信息指揮系統建設,完成基礎通信指揮網路的升級改造、更新,使重點治理區森林草原防火基礎通信平均覆蓋率、應急通信平均覆蓋率和林區無線通信覆蓋率均達95%以上。補充和更新森林防火信息指揮設備,完成數位化設備更新換代。有效預防和控制森林草原火災發生次數。
  二、提高早火處置能力
  加強森林草原防火道路與阻隔系統建設,在重點林區和目前林火阻隔系統不完備的區域通過新建和維護防火道路等,結合防火阻隔設施建設和自然阻隔系統形成均衡的網路化林火阻隔系統。在森林資源分布的重點地區、重點部位,加強視頻監控系統建設;適當新建和維修瞭望塔,充分發揮現有瞭望塔的瞭望監測功能,對森林火災高危區現有瞭望塔升級改造,完善瞭望塔配套設施,改善瞭望塔工作生活條件,配備必要的瞭望監測、語音通信設備。完善大面積林區瞭望監測網路,進一步提高瞭望監測覆蓋率。通過綜合利用“天基、空基、陸基”監測手段,共享衛星圖像資源和信息,建成集衛星遙感、高山瞭望、視頻監控、無人機監測和地面巡護的立體林火預警監測系統,提升森林火險預警、火情實時監測能力。
  三、提升防控保障水平
  加大森林草原防火裝備與設施建設力度,完善各種以水滅火系統,提高滅火效率;加快專業隊營房、物資儲備庫和培訓基地建設,對縣市、鄉鎮(街道)兩級的物資儲備庫進行改擴建,根據實際需求,及時補給森林草原防火物資和裝備(滅火水車、運兵車等)配套建設。提升隊伍綜合能力建設,加強基層專業隊伍營房、物資儲備庫、培訓基地建設。健全森林專業撲火隊、半專業撲火隊和民眾義務撲火隊相結合的三級撲火隊伍體系,基本滿足“打早、打小、打了”需要。
  充分利用現有鐵塔、電力、網路等公共資源,採用先進的紅外探測技術、高清可見光視頻技術、多光譜視頻火災探測技術、智慧型煙火識別技術,實現森林火情24小時不間斷探測和自動報警。在森林資源分布集中、關注度高、火源控制難度大等重點區域和重點部位建設視頻監控系統,增強新技術瞭望火情和及時發現火源的能力。其中在森林集中連片、人工瞭望盲區較大的重點林區、邊境地區和部位布設監測火情視頻監控系統,及時自動發現火情;在人員活動、野外用火、農事用火頻繁的重點區域和部位布設監控火源視頻監控系統,嚴格監管野外用火行為,減少人為火源引發森林火災的頻度。選擇適宜型號無人機,通過購買服務等方式,推進無人機在火場偵察和航空巡護中的套用。加強與應急部南方航空護林總站協作,加強地空配合,推廣以水滅火和化學滅火,實施機群滅火,提高滅火效率。
  第二節 加強林草有害生物防治
  一、強化林草有害生物防控工作
  加強草原有害生物危害情況普查及監測防治。套用無人機技術開展林草有害生物輔助監測和防治示範。按照“突出重點,分類施策”的原則開展林業有害生物防控。加大檢疫性和外來危險性有害生物防控力度。持續防控松小蠹、木蠹象、松褐天牛等蛀乾性和松毛蟲、扁葉蜂、毒蛾、葉甲等食葉性主要林業有害生物;對核桃、八角、橡膠等主要經濟林有害生物實施無公害防治。北部縣市以嚴防松材線蟲病入侵為主,南部以預防蝗蟲(黃脊竹蝗)入侵為主。完善監測預報體系、檢疫御災體系、防治(應急)減災體系建設。
  二、加強有害生物防控體系建設
  建立林草有害生物監測資料庫和監測信息處理系統,完善州級、縣市級、鄉鎮(街道)級測報站(點)監測站設備配置。鄉鎮(街道)級快速上報災害信息;縣市級對林草有害生物進行短期預報;州級測報站適時發布林草有害生物發生中、短期趨勢預報。建立健全全州林草有害生物檢驗鑑定系統,完善州、縣市級檢疫實驗室、除害處理設施設備。完善州、縣市級應急防控指揮系統,實現重大或突發林草有害生物災害事件應急回響,及時指揮和調度應急救災隊伍,配備轄區內林草有害生物防治所需的防治器械、物資和運輸工具,開展應急救災工作。建設林草有害生物災害監測預警平台和監測網點,建立監測、防治檢疫管理資料庫;完善檢驗檢測實驗設施設備;逐步建立檢疫追溯體系,對產地檢疫、調運檢疫實行信息化管理;建立邊境外來入侵物種監測防控體系,嚴防外來入侵物種危害;培育社會化防治專業隊伍,健全林草有害生物聯防聯控協作機制,推動州、縣市區域協同防控工作。
  第三節 加強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防控
  進一步完善州、縣市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疫情監測與防控體系,實現重點區域和重要疫源動物監測全覆蓋。在疫情發生區和重點預防區、邊境地區的交通要道探索建立野生動物檢疫檢查站,配備執法裝備和檢疫處理設施,對疫源、疫病、疫情實施有效封鎖。建立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信息管理平台,加強疫源疫病監測人才培養和儲備,不斷完善疫源疫病監測基礎設施建設。實現疫源疫病監測信息快速準確交換、完成數據查詢、分析、匯總、報告,確保快速全面應對突發重大疫情,維護公共衛生安全和生態安全。加強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培訓,提高監測人員的業務水平,確保不發生重大疫情。開展形式多樣的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防控宣傳。
  第四節 加強林草外來物種管控
  實施林草外來物種綜合防控,完善預警體系,布局林草外來物種監測站點,開展外來物種風險調查評估。建立防控體系,組織編制外來入侵物種災害防控應急預案,健全應急防控指揮和應急處置系統。建立部門間外來入侵物種重大生物災害防治檢疫執法聯動機制,嚴格外來物種審批和管控。提升防控能力,加強檢疫基礎設施建設,建立隔離試種苗圃。加強基層應急防治物資儲備庫、藥劑藥械庫等建設。
第九章 深化重點領域改革與制度體系建設
  全面深化林草改革,堅持向改革要動力、用創新添活力、形成推動林草事業發展的強大合力。繼續深化國有林場改革,統籌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林草自然資源產權制度改革,大力推動草原管理改革,積極推進全民所有林草自然資源資產有償使用制度改革,繼續推動林草“放管服”改革。健全完善林草現代化治理制度,重點健全完善國土綠化制度、林(草)長制度、自然保護地管理制度、林草法制制度、投入補償制度,探索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動林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切實將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全面轉化為林草治理效能,全面提升林草治理能力。
  第一節 深化重點領域改革
  一、繼續深化國有林場改革
  鞏固擴大國有林場改革成果,出台《紅河州國有林場管理辦法》,進一步建立健全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的國有林場管理制度體系。強化國有林場森林資源保護管理情況考核,加強國有林場森林資源監測體系建設,建立健全國有林場森林資源管理檔案,定期向社會公布資源狀況,接受社會監督。進一步理順國有林場管理體制,加強國有林場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拓寬國有林場融資渠道,有效盤活森林資源。強化國有林場管理機構和人才隊伍建設,開展國有林場場長任期森林資源離任審計,加強林場職工績效考核。全面落實國有林場森林經營方案,提升林場建設發展能力。
  二、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繼續完善集體林權制度,保持集體林地承包關係長久穩定。健全集體林地“三權”分置運行機制,放活集體林地經營權,鼓勵各種社會主體通過租賃、入股、合作等形式參與林權流轉,積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促進集體林地適度規模經營。規範林權流轉市場運行行為,創新林權流轉交易監管方式,平等保護所有者、承包者、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完善集體林權保護制度,賦予商品林經營主體更多自主權,建立重要區域集體公益林政府贖買置換機制。完善林權抵質押貸款制度,推行集體林經營收益權和公益林、天然林保護補償收益權市場化質押擔保,支持林權收儲機構開展市場化收儲擔保,引導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進山入林。
  三、大力推動草原管理改革
  深化草原產權制度改革,建立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多種經營形式並存、責權利相統一的草原經營體制。推進草原監督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完善草原資源用途管制,加強征占用審核審批,強化基層監管隊伍建設。借鑑國有林場創建的經驗和做法,由國家投資,探索建立一批國有草場,組建專門隊伍,開展國有草場建設試點。探索草原分類經營制度改革,合理劃分天然草原恢復區和利用區,執行不同的保護利用政策,對草原恢復區,嚴格禁止放牧,給野生動物生存空間,最大限度發揮生態效益及生物多樣性保護作用,給予利益受損的集體和個人補償;對草原利用區,嚴格實行草畜平衡,科學利用草原。
  四、推進林草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改革
  以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為基礎,適時開展森林、草原、濕地三類自然資源的專項調查,掌握森林、草原、濕地的數量、質量、分布、權屬、保護和開發利用狀況。建立森林、草原、濕地動態監測制度,及時掌握資源變化情況。配合自然資源部門建立統一權威的林草自然資源調查監測評價信息發布和共享機制,實現林草自然資源調查監測成果數據共享套用。加快推進各類保護地、重點國有林區、濕地、大江大河重要生態空間為重點的確權登記工作,逐步實現林草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全覆蓋,清晰界定以上各類自然資源資產產權主體,劃清以上各類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使用權的邊界。積極預防、及時制止破壞林草自然資源資產行為,強化林草自然資源資產損害賠償責任。完善林草自然資源資產分等定級價格評估制度和資產審核制度,促進林草自然資源資產集約開發利用。
  五、推進林草資源資產有償使用制度改革
  嚴格執行森林採伐限額政策、國有天然林商業性禁伐與公益林保護政策,國有林地使用權在國家未出台有關政策前不得出讓。本著尊重歷史、照顧現實的原則,全面清理規範已發生的國有森林資源流轉行為。嚴格執行國家全民所有草原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改革有關政策,積極推進全省全民所有草原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改革重點任務。健全基本草原保護制度,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徵用、占用基本草原或改變其用途,嚴控建設占用和非牧使用。健全草原產權制度,推進草原資源調查,摸清草原資源底數,明確草原權屬。完善草原承包經營制度,規範草原經營權流轉。建立健全草原用地預審協商機制,做好涉及國有草原的建設用地審批工作。明確國有森林、國有草原資源資產有償使用範圍、方式、時限,規範國有林地、國有草原使用權流轉程式和使用權價值評估審核機制。
  六、深化林草行政審批“放管服”改革
  持續深化林草“放管服”改革,精簡和最佳化林草業行政許可事項,提升行政審批效率。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全覆蓋,加強事中事後監管。深化林木採伐審批改革,逐步實現依據森林經營方案確定採伐限額,改進林木採伐管理服務。建設林業基礎資料庫、資源監管體系、林權管理系統和林區綜合公共服務平台。強化鄉鎮林草工作站公共服務職能,全面推行“一站式、全程代理”服務,最佳化林草營商環境。
  第二節 健全林草治理制度
  一、健全完善國土綠化制度
  充分發揮全民綠化的制度優勢,創新全民義務植樹盡責形式,推進“網際網路+全民義務植樹”。探索建立先造後補、以獎代補、購買服務、贖買租賃、以地換綠等機制,引導各方面參與國土造林綠化。積極培育新型營造林主體,鼓勵家庭林場、林業專業合作組織、企業、社會團體、個人開展專業化規模化造林綠化,認捐、認養林木。創新造林投入機制,推動工程造林和補貼造林相結合,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造林綠化投資機制,促進金融機構加大對綠化造林的有效信貸投入。建立集體林地限期綠化機制,依法落實經營權所有人的綠化責任,實行集體林地限期綠化機制,已分山到戶和經營權流轉的集體林地,經營權所有人必須限期綠化,凡在規定期限內沒有開展綠化的,由縣市人民政府統一規劃實施造林。
  二、全面構建推行林長管理制度
  建立以林長制為總抓手的發展目標責任制,構建由各級黨政領導擔任林長,覆蓋州縣鄉村四級的林長制管理體系,開展林長制度試點工作,構建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運行高效的林草生態保護髮展機制。將森林資源保護髮展、森林防火、重大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濕地保護、自然保護地管理、天然林保護目標責任制和林長制督導考核融合到自然資源發展目標責任制。
  建立以林長制為主體的黨政領導保護髮展森林資源責任體系,州、縣、鎮、村分級設立林長,健全林長制工作機構,綜合考慮區域、資源特點和自然生態系統完整性,科學確定林長責任區域,明確各級林長責任。建立林長制考核評價制度,對各級林長實行年度量化考核,科學制定考核評價指標,落實發展目標責任,營造全社會尊重自然、愛林護綠的良好氛圍。
  按照紅河州全面推行林長制實施方案,組織制定森林資源保護髮展規劃計畫,依法全面保護森林資源,推動生態保護修復,組織落實森林防火、重大有害生物防治責任和措施,強化森林資源行政執法,推動制度建設,構建黨政同責、屬地負責、部門協同、源頭治理、全域覆蓋的長效機制。
  三、健全完善自然保護地管理制度
  全面落實《關於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啟動紅河國家公園創建工作。對各類自然保護地進行統一管理、全面保護、系統治理。明確各類自然保護地的功能,整合最佳化自然保護地,合理調整邊界範圍和功能分區。堅持一個保護地一套機構、一塊牌子,劃清保護地內各種自然資源資產的所有權、使用權邊界,構建自然保護地分級分類分區管理體制。推行特許經營制度,制定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完善評估考核機制。加強自然保護地建設和管理,構建“天地空一體化”監測監管網路體系,強化生物多樣性和自然資源監測,著力提升自然保護地生態功能。
  四、健全完善林草法治制度
  完善立法體制機制,遵循法律體系內在規律和立法工作規律,按照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的要求,在國家立法的空白領域,積極推動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提出修訂完善自治州有關單行條例及加強自然保護地、濕地、天然林保護等重要領域立法建議項目。最佳化行政決策體制,推動用權公開,規範工作流程,嚴格落實重大行政決策法定程式。加快理順林業草原行政執法體制,按照 “一個部門設有多支執法隊伍的,原則上整合為一支隊伍”的要求,全面整合木材檢查、草原監理、森林植物檢疫、林草種苗等執法隊伍,推動執法重心下移,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度。協調處理好林業草原綜合行政執法與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的關係,推動自然保護地統一執法。在行政處罰、行政強制、行政許可、行政檢查、行政徵收等執法活動中全面推行“三項制度”。推動建立執法司法協調配合機制,協同推進民事公益訴訟,積極配合檢察機關開展行政公益訴訟有關工作,建立健全森林草原資源損害賠償和責任追究制度。完善工作人員學法用法制度,完善領導班子集體學法、搭建日常學法平台、旁聽庭審、重點崗位培訓、考核評估等制度措施,推進學法用法制度化、規範化、常態化,提高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應對風險的能力,努力提高全州林草乾部法治素養。
  五、健全完善林草投入補償政策制度
  堅持林草公益事業屬性定位,完善以公共財政為主的生態保護修復投入政策,建立健全以全面保護資源、推動各項改革為重點的多元投入機制。創新投融資體制機制,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運用開發性政策性金融貸款、綠色債券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政策性森林保險等多種金融工具,吸引社會資本投入林草事業。探索建立跨地區、跨流域的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完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建立健全草原、濕地、荒漠生態保護以及野生動物肇事補償機制。加大對生態保護修復第三方的支持力度,探索實行先造後補、以獎代補、規模經營補助、貸款貼息、林權收儲擔保費用補助、購買服務、以地換綠等多種方式,推進造林種草、撫育、管護等任務由各類社會主體承擔,引導國企、民企、外企、集體、個人、社會組織等各方面資金投入。
  六、探索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建立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套用機制。開展林草生態產品基礎信息調查,形成生態產品目錄清單。探索森林、草原、濕地等自然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核算方法,推動核算結果在生態保護補償、生態損害賠償、經營開發融資、生態資源權益交易等方面套用。探索綠化增量責任指標交易,合法合規開展森林覆蓋率等生態資源權益指標交易。推進林草碳匯進入碳交易市場。
  健全生態產品經營開發機制。在嚴格保護生態環境前提下,打造旅遊與康養休閒融合發展的生態旅遊開發等多樣化模式和路徑,拓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模式。鼓勵將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與生態產品經營開發權益掛鈎,對開展荒山荒地、石漠化等綜合整治的社會主體,在保障生態效益和依法依規前提下,允許利用一定比例土地發展生態旅遊獲取收益。
  健全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完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逐步提高森林、草原、濕地生態補償標準,建立健全能夠體現生態產品價值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健全國家公園等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協調爭取省級財政加大對省級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力度,推進上下游建立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健全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
  推進碳中和碳交易行動。加強林業生物質能源開發利用與木竹材料替代,減少碳排放。科學開展植樹造林、森林保護與森林經營,提高森林生態系統碳匯增量。開展林草碳匯計量監測評估,有序開展省州縣林草碳匯潛力評價,科學評價林草碳匯能力,建立健全森林碳匯基礎資料庫,建立分年度發布林草碳匯報告制度。深入研究森林、草原、濕地等陸地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及實現路徑。在省級指導、全州統籌的基礎上,鼓勵社會主體參與林草碳匯項目開發建設,指導開展林草碳匯項目開發交易和碳中和行動。
  第十章 全面提升支撐能力
  加快構建林草支撐保障體系,夯實發展基礎,維護資源安全,有力保障和諧人居環境,有效保護生態建設成果。重點解決林業設施裝備、林業機械化、林區基礎設施、基層站所建設等突出問題,堅持重點突破,有序推進林業發展基礎建設,加強科技人才引進和培養,提升林草種苗保障能力。到2025年,主要造林樹種良種使用率達到75%以上,主要造林樹種種子基地供種率達到70%,草種自給率顯著提升。
  第一節 加強基礎設施設備建設
  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切實加強林區基礎設施建設,將林區道路、供電、用水、管護房和網路通信等基礎設施納入政府基本建設計畫,同步納入鄉村振興建設規劃,同等享受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各類支農惠農政策和扶持獎勵政策。加強林區林場防火道路、管護用房、飲水、供電、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鞏固國有林區林場棚戶區改造成果,完善配套基礎設施和社會保障體系,以及營造林機械設備,推進林區裝備現代化。
  二、加強基層林業站建設
  大力加強全州基層站所建設,按照“突出重點、先易後難、輕重緩急”的原則,以“標準化、規範化”為重點,建設維護業務用房,更新完善必要的業務設備。對未達標國有林場、鄉鎮(街道)林業站、木材檢查站、種苗站、技術推廣站、疫源監測站等基層站所進行改造和改擴,逐步將其建設成制度健全、管理規範、業務設備和工作器械基本完備的規範化基層站所。爭取專項資金,確保基層林業站全面建設,得到持續進步和整體提升,切實做到“五有”(有辦公場所,有一套自動化辦公設備,有一整套規章制度,有基本交通工具和有關技術保障條件,有一支能夠應對林業災害的基層隊伍),增強基層林業站在資源保護管理、行政執法、災害防控、技術服務等方面管理服務能力,全面實施基層站點能力提升工程。
  三、提升林草機械化水平
  推進林草機械化建設,支持引進先進的林草生產加工機械,支持和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單位聯合進行林業機械化科技研發與推廣,加強林機科技創新平台建設。支持種苗繁育、營造林工程、果實採摘、產品加工和消防機械設備的開發和套用,大力推廣先進適用林業機械化技術,加強林機推廣隊伍建設,強化對操作人員的培訓,提高操作、維修和保養林機具的技能。
第二節 強化林草種苗保障
  一、提高良種生產供應能力
  加快構建具有紅河特色的林草種質資源保存體系,加強良種資源保存,積極選育林草良種和新品種。加大鄉土綠化樹(草)種利用力度,推進特色鄉土樹(草)種的良種選育,加快選育一批抗逆、廣適、高產的優良林草品種,積極營造良種示範林。積極引導高校、科研機構及本領域專家與各縣市密切合作,支持引導各類社會主體參與林草良種選育工作,鼓勵規模企業向育繁推一體化方向發展。強化具有開發利用價值和潛在利用價值的優良鄉土樹種的林木種質資源調查工作。對具有開發利用價值和潛在利用價值,特別具有觀賞性或珍稀瀕危的優良鄉土樹種,加大良種繁育和推廣利用力度。
  二、全面提高苗木供應能力
  推進林草種質資源調查試點工作,摸清紅河州林草種質資源家底。開展主要造林樹種、特色經濟林樹種、重要鄉土樹種和草類種質資源收集。加大林木種質資源保存庫建設力度,開展特色鄉土樹種保障性苗圃基地建設、林草種質資源保存庫和良種基地建設,推進林草種苗法治化和規範化建設,推動林草種苗科技創新,建立林草良種壯苗供需對接機制,提高苗木供應能力和良種壯苗使用率。
  三、強化林木良種基地建設
  在對現有良種基地實施產能提升措施,提高現有良種基地生產能力的基礎上,結合林草發展需要,重點建設以特色經濟林、珍貴用材林、竹材等為主的林產業主要造林樹種良種基地。採取產能提升措施,加強對現有基地的撫育管理以促進開花結果,提高產量,以滿足林草生產需要。新建當前林草生產上良種缺乏或具有較大潛在需求的主要造林樹種採種基地。為解決現有良種基地撫育管理粗放、產種量低的問題,滿足林草發展對良種的需求,根據紅河州林草產業發展對林木良種的現實需要或潛在需求,新建一批生產上緊缺的良種基地。
  四、加強種苗管理能力建設
  以種苗管理機構為主導,以科研單位為技術支撐,以林木良種基地為平台,形成科研—生產—管理相結合的良種選育體系。強化各級林草部門的林木種苗管理職能,明確管理機構,落實工作責任。建立種苗信息服務平台,種苗市場交易網,實現種苗行政許可業務網路辦公,種苗法規政策、生產技術信息網路公開,種苗科技專家便民坐診,種子、苗木和資材網上交易,種苗社會化服務效率明顯提升。建立健全林木種苗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強林木種苗信息服務,加快林木種苗專業合作社等社會團體發展,開拓種苗交易市場。加大州、縣市兩級種苗質量檢驗機構建設和能力提升,加強林草種苗法制宣傳教育,加強種苗行政管理人員執法業務培訓、質量檢驗人員檢測能力素質培訓,初步建成一支管理法制化、質量標準化、監管制度化,權責明確、管理規範、監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林草種苗質量監管隊伍。
第三節 強化科技支撐能力建設
  一、加強科技創新平台建設
  圍繞林草科技需求,強化本地科研基地作用,加強石漠化區、乾熱河谷造林等實用技術研究、科技成果轉化和示範、定位監測等條件能力建設,不斷增強林草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加強林草科學數據、種質資源圃(庫)、質檢中心、新品種測試、生物安全、智慧財產權等技術服務平台建設。合理布局,完善體系,最佳化運行機制,拓展平台功能,提高科技公共服務能力。
  二、加強科技創新成果轉化
  要突出重點推進科研工作,圍繞全州生物多樣性保護、石漠化地區造林綠化樹種選擇及集成技術、林木種質資源的收集保存、科技培訓、林下種植綜合配套技術研究與示範、油茶提質增效技術示範與推廣、油茶高產無性系評選及栽培組合研究等需求,以支持區域典型縣市建設為主要目標,提出一批對全州林草發展有重大影響的科研項目,由科研專家領銜組成研究團隊開展科研工作,產出一批對經濟社會發展和行業科技進步有突破性、帶動性、關鍵性的科研成果,形成科研項目“儲備一批、開展研究一批、試驗示範推廣一批”的良性機制。構建有利於科技成果推廣套用的環境,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和激勵機制。建立科技成果推廣、轉化的利益分配獎勵等方面的機制,努力實現林草科技工作者的價值,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
  加快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技術、困難立地生態修復技術、退化天然林修復技術、生態景觀修復技術等林草關鍵技術研究。加強州、縣市、鄉鎮(街道辦事處)三級林草科技推廣服務網路體系建設,推廣先進、實用的科技成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套用,建設一批林草科技試驗林場和示範基地;加強基層林農技術培訓,培養一批農村林草實用技術人才;加強林草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組建一支高素質科普人才隊伍;加強林草智慧財產權保護,加強林草植物新品種保護,強化林草生物遺傳資源管理。充分發揮科普教育基地示範作用,加強林草科普宣傳,讓林草科技走進千家萬戶。通過自主研發、引進吸收、集成創新,推廣運用一批先進成熟的科技成果和實用技術,提高科技對林草發展的貢獻率。
  三、加強林草標準體系建設
  完善林草標準體系建設。加強林草標準化制(修)定和實施,完善林草標準體系建設。圍繞林草重點產業和重大生態工程制(修)定一批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鼓勵林草企業制定企業標準。推進林草政務服務標準化,樹立依法依標管理和服務的意識,使標準成為管理、服務和準入的“硬約束”。
  推動林草標準套用示範。圍繞林草生態建設和產業轉型升級,開展林草標準示範基地建設,發揮林草標準化示範基地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將現有林草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有機地套用到林草生產實踐中,加大標準示範和推廣實施力度,各項林草工程建設做到按標準設計、按標準施工、按標準驗收,實施全過程質量監理,提高林業工程建設科技含量,實現林草產業全過程標準經營生產和管理,提升生態建設和林草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
  第四節 強化科技人才隊伍支撐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實施人才培養計畫,建立激勵競爭機制,營造有利於各類人才潛心鑽研、創新創業、履職盡責的良好環境,支持優秀中青年人才脫穎而出,培養一批高素質管理人員、高層次科研人員、高水平技術人員。
  一、科技領軍人才培養
  以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為主要目標,突出培養高層次創新型林業科技人才。圍繞提高林業自主創新能力,注重培養一線創新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學術技術帶頭人,建設和培養高層次創新科技人才隊伍和科技創新團隊;大力開發急需緊缺骨幹人才,做好林草生態修復、森林經營、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管理、濕地保護、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等領域急需緊缺骨幹人才的培養,確保人才配備較好地滿足林草發展的需要,適應林業多功能利用和工作領域不斷拓寬的需要。
  二、基層科技人才培養
  完善林業技術人才評價標準,引導林業科技人員紮根生產一線、創造工作實績,加快林業人才資源開發和人才隊伍建設;完善基層林業專業技術人才繼續教育體系,加快實施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增加林業系統人才培訓資金支持力度,制定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選擇合理有效的方式提升人才培養力度,組織開展科技幹部業務能力實踐活動,與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關係,制定人才培養計畫,切實將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完善知識結構,鍛鍊專業技能,以求為社會培養更多套用型的專業人才,實現科技創新目的,同時,與其他行業科技隊伍建立交流渠道,拓寬科技人員視野,提升科技幹部業務能力和素質。
第十一章 環境影響評價
  第一節 環境影響分析依據
  本規劃中提出的發展特色經濟林、林下經濟、生態旅遊與森林康養、觀賞苗木、木材原料林、林產品加工等林業和草原產業開發性規劃建設任務,以及標準化林業基層站所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符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十部委聯合出台的《關於科學利用林地資源促進木本糧油和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發改農經〔2020〕1753號)、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等四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促進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的意見》(林改發〔2019〕20號),雲南省委、雲南省人民政府出台的《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決定》,以及紅河州委印發的《關於以生態文明建設引領紅河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決定》(紅髮〔2020〕1號)、紅河州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的《關於促進農產品加工業跨越發展的實施意見》(紅政辦發〔2019〕47號)等檔案精神,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雲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規劃發展思想。依據《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 第559號)、《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總綱》(HJ 130-2019)的要求和規定,對本規劃中的開發建設性任務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第二節 環境影響預測與分析
  一、對水土環境的影響
  通過發展木本油料類和特色林果類的特色經濟林產業,以及加強木材原料林基地、觀賞苗木產業基地建設等規劃任務實施後能逐年增加森林面積,增加規劃區域內森林涵養水源功能和保土固土功能,有效調節地表徑流,減少水土流失。但種植整地、森林旅遊與森林康養必要基礎設施的建設期,將會改變地表徑流。林下種植過程中化學肥料和化學農藥的施用、林果加工廢棄物排放處理不當,可能導致土壤環境和附近水體污染。林業保護經營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受施工方式和選址制約,若操作不規範,有引起塌方、滑坡的風險,施工過程中所產生的棄土、建築垃圾、生活垃圾等固體廢棄物,若清理不當,將會導致土壤及水體污染。因此,應採取科學有效的措施預防規劃建設任務、項目在實施過程中對土壤環境、水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
  二、對大氣環境的影響
  規劃建設任務實施後森林面積增加,將有效增加規劃實施區域內森林固碳釋氧、吸收有害氣體、阻滯降塵的功能,能促進大氣環境得到進一步淨化,改善大氣環境質量,提升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有效改善人居環境。但木材加工時產生的大量灰塵,將會對生產周圍的大氣環境造成影響,若木材加工廠的廠址選擇不當、生產防護不規範、防護措施不力,將對大氣環境造成不良影響。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施工過程中渣土運輸和棄土等作業會使空氣中的懸浮顆粒增加,將會導致局部空氣環境質量下降。因此,應採取科學有效的措施預防規劃建設任務、項目實施過程中對大氣環境的負面影響。
  三、對聲環境的影響
  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施工過程中不可避免產生一定的噪聲,其噪聲主要來源於推土機、挖掘機和運土車輛等機器設備的施工作業,對項目區沿線及周邊區域將產生一定影響。木材加工過程中推、拉、刨、鋸、敲、打、壓等會產生機器生產噪聲。因此,在規劃建設任務、項目實施前後應採取科學措施減弱噪聲。
  四、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規劃任務實施過程中必要的森林撫育、林地清理等措施,會改變林分鬱閉度、灌木蓋度、地被物覆蓋度和微生物數量;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將占用一定面積的土地,會使部分動植物數量減少。由於所受影響的生物物種較為常見,分布範圍較廣,不會造成這些物種在區域內消失,對生物多樣性影響較小。但在規劃建設任務、項目實施前後也不應忽視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五、對其他方面的影響
  規劃建設任務、項目實施過程中,增加了人為活動的程度和頻度,增加了生態保護的難度,林下產品加工、林果加工過程所需要的烘焙、蒸煮等工序,存在火災發生的風險,因此應在規劃建設任務實施前後採取必要的措施預防或減緩這些不良影響。
  第三節 環境影響減緩措施
  一、政策措施
  嚴格按照最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等有關法律法規開展規劃建設任務和項目,按照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有關要求,制定林業和草原生態環境保護政策措施,在促進林業和草原發展的同時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
  二、管理措施
  加強項目林地使用監管。對使用林地的建設項目應嚴格按照法律法規規定依法進行審核審批管理;對林下種植經營活動應嚴格按照《雲南省林下種植林地利用規範》(雲林規〔2020〕4號)的要求,優先使用人工商品林,合理布局林下種植範圍,確保區域生物多樣性、重要水資源環境等不受影響,實行用地報備制度,並完善有關手續,並定期開展林下種植生態監測評估;加強林地使用監督管理,加大森林督查力度,建立用地監督監測機制,嚴格控制用地範圍,禁止超範圍使用林地,嚴厲打擊藉機破壞森林和非法侵占林地的違法行為。
  加強森林草原火災預防。完善森林火災預防機制,加強森林防火宣傳,壓實各級森林防火責任制,加大依法治火力度,建立健全森林防火長效機制,強化火源管理。與應急管理部門共建共享數字林草森林防火監測預警系統,建立隱患排查和宣傳教育聯合機制,建立健全協同高效的森林草原防火工作新格局。
  加強林草安全生產管理。落實安全生產、消防及森林防火工作責任制,強化組織領導,完善安全生產研判會商制度,加強巡查管控,完善安全生產隱患排查整治和監管措施,加大宣傳、教育、培訓、演練力度,完善安全生產知識普及機制,對安全生產工作持續保持高壓態勢。
  加強林草有害生物防治。特色經濟林、林下種植基地的建設應優先選擇鄉土樹種,外來物種在引種栽培前應實施栽培試驗及風險評估,禁止栽培和種植有害外來物種。加強林木種苗檢驗檢疫,杜絕帶病蟲苗木的運輸和栽植。採取有效的營林控制措施,增強林木抗病蟲能力,使森林保持健康狀態。
  加強噪音及污染物排放管理。生態環境管理部門及加工廠、施工部門自身應加大執行監督管理力度,加強對噪聲及污染物排放監管。
  三、環保措施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開展特色經濟林、林下經濟基地、木材原料林等建設時應按照有關技術規範進行,防止因整地、地被物清理或林下養殖密度不合理而造成水土流失。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開展時儘可能避免在雨季施工,防止在暴雨期間造成大量水土流失,臨時取土和棄土應採取攔擋措施,防止雨季徑流沖刷,項目完工後應按綠化方案要求進行生態恢復綠化。
  水土污染防治措施。林產品加工廠應嚴格執行生態環境部門規定的污水處理標準和排放標準。林下種植提倡使用無公害有機肥,減少化學肥料的施用,有效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選用高效生物農藥防治病蟲害,禁止使用高農殘農藥,防止對土壤及水體造成污染。
  大氣污染防治措施。在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施工過程中遇到乾燥、易起塵的土方工程作業時,應輔以灑水壓塵,儘量縮短起塵操作時間,遇到大風天氣,應停止土方作業,同時作業處覆以防塵網;施工過程中使用水泥、石灰、砂石、塗料、鋪裝材料等易產生揚塵的建築材料,應採取密閉存儲、設定圍擋、堆砌圍牆或採用防塵布苫蓋等措施。
  固體廢棄物防治措施。規劃任務、項目建設過程中產生的渣土和建築垃圾應按有關部門要求及時清運至規定地點進行堆放或填埋,對其中具有利用價值的加以回收,生活垃圾應集中收集並統一清運。
  噪聲污染防治措施。木材加工廠址應選擇遠離居住區1千米以外、交通便利、取水方便的地方,並儘量減少工廠生產噪聲對附近居民的影響。基礎設施建設施工應嚴格按照施工噪聲管理的有關規定執行,嚴禁夜間進行高噪聲施工作業,如確需夜間施工須取得有關部門的批准並採取必要的噪聲控制措施(如設定移動式聲屏障等),降低施工噪聲對環境的影響。
  生物多樣性保護措施。森林康養基地、生態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林下經濟基地建設時應嚴格遵循現行建設標準,並在項目實施前編制有關規劃,經科學論證後實施,做到項目有序、科學開展,確保項目實施範圍內生物多樣性受到保護。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開展前應進行實地充分考察、謹慎選址,做到合理布局,選址均避開植被良好、生態良好、物種豐富、自然景點良好的地塊,避開可能影響周圍敏感性景觀的區域,建設規模應合理,儘量減少對動植物棲息地(生境)的破壞。禁止在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重要棲息地(生境)內開展建設任務項目。
  第四節 環境影響結論
  本規劃是“十四五”期間紅河州林業和草原保護髮展的指導性檔案。開發性規劃建設任務在採取科學有效的減緩措施後,將減弱負面影響、提升正面影響力,有效促進林木生長,增加商品林面積和蓄積量,提升森林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固碳釋氧、淨化大氣等生態服務功能,能提供多元化的木材產品、林果產品、油料產品、林下經濟產品、景觀產品,以滿足城鄉居民對優質林產品的需要,既能改善人居環境,又能改善生產條件,提高林農收入,促進經濟發展。
  第十二章 強化規劃實施保障
  第一節 全面加強黨的領導
  大力實施森林草原生態保護和修復建設行動,是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築牢祖國西南生態安全螢幕障、爭當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和建設中國最美省份的重要保障。要始終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擁護“兩個確立”、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深刻認識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美麗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林草系統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戰場和生力軍,林業和草原是改善生態環境最重要的物質基礎,要始終把林業和草原生態保護與修復放在突出位置,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鍥而不捨、久久為功。要推動部門協同,加強與發改、財政、自然資源、農業農村、交通運輸、水利、生態環境等部門的溝通協調,解決規劃實施過程中跨部門、跨行業、跨地區的重大問題。加強林草行業有關群團組織領導,不斷提高黨的民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激發全黨全社會為持續高效推進規劃實施落地貢獻智慧和力量。
  第二節 健全規劃實施機制
  一、明確規劃實施責任主體
  明確目標任務工作分工,制定規劃涉及部門的主要目標和任務實施方案,明確責任主體、實施時間表和路線圖,確保規劃各項目標任務落地。強化領導責任和實施職責,各級林草部門要將規劃重大任務落實情況和下一年度實施計畫列入部門會議年度重點事項,主要負責同志為第一責任人,班子其他成員按照分工抓好主要指標以及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重大政策的落實工作。
  二、抓好重點任務落地見效
  將規劃中約束性指標分解落實到各縣市,並加快完善有關指標的統計、監測和考核辦法,確保主要指標順利實現。加強對預期性指標的跟蹤分析和政策引導,確保如期完成。推動重大工程項目加快實施,加大對規劃中重大工程項目的推進力度。推動重大改革政策儘快落地,做好規劃提出的重大改革和制度建設與上級深化改革年度工作要點的對接工作,加強督促檢查,確保按時保質完成任務。
  三、健全細化專項規劃體系
  健全專項規劃體系,專項規劃要細化落實規劃特定領域目標任務,根據規劃重點領域的發展任務,做好專項規劃編制實施工作。縣市規劃要細化落實規劃涉及本縣市的目標任務,縣市規劃和年度計畫與州級規劃密切銜接,貫徹落實規劃涉及本縣市的目標任務和重大工程項目。各縣市林草局加強規劃實施的動態監測,及時發現問題和風險,並上報州林草局。
  四、營造規劃實施良好氛圍
  營造良好輿論環境,加強規劃編制、實施、監測評估、監督考核全過程的輿論宣傳,營造良好輿論氛圍。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加快職能轉變,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最佳化服務改革,創新服務和監管方式,提高行政效能,推廣“網際網路+政務服務”,將規劃實施情況作為政務公開重要內容。強化規劃制度保障,研究制定專項規劃管理辦法。
  五、強化規劃實施監測評估
  加強動態監測分析,創新和改進統計工作,充分利用各類信息和數據資源,提高規劃實施監測分析的及時性、全面性和準確性。健全動態調整修訂機制,基於規劃監測分析及評估結果,確需對規劃內容進行調整的,制定調整方案,報規劃批准部門同意後調整,並報同級發展改革部門備案。完善中期評估和總結評估機制,規劃中期實施完成中期評估,評估各主要任務完成情況和重大建設工程推進執行情況,對重大工程推進不力的提出推進措施,對預期無法完成的任務和無法實現的目標及時作出調整。規劃末期完成總結評估,全面評估規劃主要任務和重大建設工程完成情況,總結取得的成功經驗和存在的問題,為下一期林草發展規劃提供決策依據。
  六、完善監督考核工作機制
  完善社會監督機制,各實施責任主體要及時發布規劃實施進展情況,保障社會公眾知情權。暢通公眾監督渠道,更好發揮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對規劃實施的民主監督作用。加強規劃實施考核評價,強化中期評估、總結評估及專項評估結果的運用。探索將規劃實施考核結果與被考核責任主體績效掛鈎。
  第三節 強化資金保障
  按照中央和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將林業草原保護髮展作為各級財政重點支持領域,切實加大資金投入。積極推進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養生息制度,建立完善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加大支持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積極爭取國家、省級科技專項資金投入,提升科技支撐能力。力爭預算編制的超前性、針對性,突出重點,調整預算結構,積極與地方財政對接,爭取各級政府每年安排專門用於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建設的資金。創新機制,爭取更多的金融支持和社會資金參與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積極開發綠色債券、生態基金等綠色金融產品,靈活運用各類融資工具,充分利用各級政府財政專項債券,積極爭取開發性政策性金融支持。運用減免稅費、專項補貼、貸款貼息等政策優惠。積極引導各類社會資本參與工程建設,探索重大工程市場化建設、運營、管理有效模式,建立健全多元化投融資機制,規範使用PPP模式支持建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強化資金監管,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第四節 形成社會各界共建共享氛圍
  州級各有關部門要各司其職、強化責任、加強溝通、通力合作,科學細化建設目標、重點任務,抓好任務落實,確保各項工作有力有序完成。大力宣傳林業草原在國家重大戰略中的重要地位,宣傳林業草原在生態文明建設和改善生態及人居環境中的主導作用,結合實施林草重大工程,樹立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典範,在廣大山區民眾中樹立“開展生態建設就是走脫貧致富的希望之路”“不砍樹,也致富”等綠色發展理念;樹立和宣傳先進典型,弘揚生態文化,增強林草事業感召力,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自覺履行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和義務,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和美麗紅河建設,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多元投入、協力發展新格局,努力實現全社會參與林草事業共建共享。

政策解讀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重要階段,是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時期,是紅河高質量建成“三個示範區”的戰略機遇期,發展空間和潛力巨大。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事關“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為貫徹落實國家發改委、自然資源部印發《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的精神,2019年4月全國林草系統“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啟動;雲南省林草局根據國家林草局電視電話會議精神和要求,隨即啟動全省規劃編制工作。2020年3月紅河州林草局成立“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領導小組,啟動紅河州林業和草原保護髮展“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2022年4月13日,紅河州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了《紅河州林業和草原保護髮展“十四五”規劃的通知》(以下簡稱規劃),為更好地理解和貫徹執行,現就《規劃》內容解讀如下:
  一、《規劃》出台的背景及意義
  2020年6月,國家發改委、自然資源部印發《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的通知;2020年12月,雲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雲南省自然資源廳、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聯發《雲南省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雙重規劃”),將生態區位重要和敏感區域生態修復治理作為今後生態文明建設工作重點,實行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規劃的起草和編制以國家和省“雙重規劃”為重點,緊緊銜接上位規劃《國家林業和草原保護髮展“十四五”規劃》和《雲南省林業和草原保護髮展“十四五”規劃》,結合紅河州實際開展規劃編制工作。
  2020年7月完成13縣市調研和州林草局各科室單位座談及資料收集;2020年10月完成《規劃》初稿,2021年2月5日經局黨組會初審,2021年3月—4月完成州林草局各科室單位和13縣市林草局徵求意見建議,並進行了修改完善;2021年9月底省林業和草原保護髮展“十四五”規劃公布後,進行了銜接修改;2021年11月再次徵求州林草局各科室單位和13縣市林草局意見建議,並組織召開專家論證會,進一步進行修改完善,形成徵求意見稿;2021年12月徵求州級28家部門意見建議,再次修改完善;2021年12月24日經局黨組審核,形成《紅河州林業和草原保護髮展“十四五”規劃(送審稿)》[以下簡稱規劃(送審稿)];2022年4月州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了《紅河州林業和草原保護髮展“十四五”規劃》。
  二、《規劃》的主要內容
  《規劃》共分5部分12章。第一部分:第一章是保護髮展回顧和形勢分析;第二部分:第二章是發展思路;第三部分:第三至第十章,屬發展目標;第四部分:環境影響評價;第五部分:保障措施。
  (一)保護髮展回顧和形勢分析
  總結了“十三五”林草發展取得的7個方面主要成效,分析了“十四五”面臨的5個方面機遇和5個方面的問題。從總體上看,“十三五”期間圓滿完成規劃主要任務,森林覆蓋率和森林蓄積量兩個核心約束性指標均實現了“雙增長”。森林覆蓋率年均提高2個百分點,森林蓄積年均增長43.8萬立方米,增長率4.5%,林業綜合產值年均增速19.6%,森林城市、特色小鎮、森林鄉村建設全面提速,優質林草產品和生態公共產品供給和服務能力大幅提高。
  (二)發展思路
  高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以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學習貫徹雲南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州第九次黨代會精神,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立足新發展階段,堅持新發展理念,融入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滿足人民美好生態需求和提供優質生態產品為目標,以全面推行林長制為抓手,以加快推進以林業、草原、國家公園“三位一體”融合和林草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深化重大改革和制度創新為動力,深入推進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穩步提升自然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構建邊疆生態安全新格局,大力發展綠色富民產業,加速推進林業草原現代化,努力提高生態系統碳匯能力,為高質量建成世界一流“三張牌”示範區、沿邊開放示範區、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推進新時代團結進步美麗紅河建設作出新貢獻。
  (三)發展目標
  “十四五”期間,將圍繞州委“13568”工作思路和把紅河州建成保護優先的樣板區、發展最佳化的先行區、治理有效的示範區和國家級森林城市的目標定位,突出“護綠、增綠、用綠、活綠、治地、供地”重點,從國土生態安全、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美麗紅河建設、優質生態產品供給、生態公共服務能力和林草現代化建設5個主要方面發力,助推新時代團結進步美麗紅河建設。制定如下主要發展目標:
  到2025年,美麗紅河建設取得顯著進步,自然生態系統更加穩定,生態安全螢幕障更加穩固,生物多樣性保護更有成效,綠色惠民生態產業更有活力,生態公共服務能力不斷提高,保障能力和治理能力明顯增強。森林覆蓋率達到60.0%,森林蓄積量達到1.2億立方米,天然林面積達到1998萬畝;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80.0%,濕地保護率達60.0%;森林/草原火災受害率不超過0.9‰/2‰,林業/草原有害生物成災率不超過8.2‰/9.5%。全州重要自然生態系統、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和極小種群得到有效保護,重點野生動植物種數保護率穩定在90%以上。
  到2035年,生態安全螢幕障更加牢固,重要和典型生態系統、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生境)得到全面保護,森林覆蓋率穩定在60%以上,森林蓄積量達到1.5億立方米以上,草原退化狀況得到好轉,濕地保護率、自然保護地占國土面積比例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建成發達高效的現代化林草產業體系,優質生態產品的供給能力顯著增強;林草法規、制度更加成熟完善,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林草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實現現代化。
  (四)環境影響評價
  根據云南省環保廳《關於進一步加強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通知》要求,規劃中增加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內容。此部分分析了規劃實施對土壤環境、水環境、大氣環境、聲環境、生物多樣性等的影響和採取的相應控制措施。說明規劃建設任務在採取科學有效的減緩措施後,將減弱負面影響、提升正面影響力,將有效促進林木生長,增加商品林面積和蓄積量,提升森林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固碳釋氧、淨化大氣等生態服務功能,能提供多元化的木材產品、林果產品、油料產品、林下經濟產品、景觀產品,以滿足城鄉居民對優質林產品的需要,既能改善人居環境,又能改善生產條件,提高林農收入,促進經濟發展。
  (五)保障措施
  從加強領導、健全實施機制、強化資金保障、調動社會積極性4方面提出保障措施,確保“十四五”規劃任務落實,目標實現。
  本規劃共六張附圖,分別為《紅河州行政區劃圖》《紅河州森林覆蓋率現狀圖》《紅河州林分質量現狀圖》《紅河州天然林分大布現狀圖》《紅河州生態建設布局圖》《紅河州產業發展布局圖》,作為對規劃文本的輔助參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