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十四五”林業草原發展規劃

《遼寧省“十四五”林業草原發展規劃》是遼寧省人民政府辦公廳2022年1月3日印發的檔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遼寧省“十四五”林業草原發展規劃
  • 發布單位:遼寧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 發布日期:2022年1月3日
  • 批准文號:遼政辦發〔2022〕4號
印發通知,內容全文,政策解讀,

印發通知

遼寧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遼寧省“十四五”林業草原發展規劃的通知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廳委、各直屬機構:
《遼寧省“十四五”林業草原發展規劃》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遼寧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2年1月3日

內容全文

遼寧省“十四五”林業草原發展規劃
在充分總結“十三五”成就和分析研判“十四五”發展環境的基礎上,結合遼寧實際,編制本規劃。本規劃是《遼寧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導和推進“十四五”全省林業草原高質量發展的行動綱領和編制相關規劃的重要依據。規劃期為2021年至2025年。
  一、“十三五”時期主要成就
  “十三五”期間,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林草工作,先後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制度和方案,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為做好林草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省委、省政府圍繞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採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實施了多項重大生態工程。全省林草系統在省委、省政府和國家林草局的堅強領導下,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主動融入全省發展大局,立足主責主業,充分發揮優勢,在生態建設、資源保護、林業改革、民生改善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全面完成“十三五”規劃確定的各項任務目標,全省林草各項事業保持良好運行態勢,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成果,美麗遼寧建設邁上新台階。
  (一)林草資源穩步增長。
  全省林地面積713.6萬公頃,森林面積612.9萬公頃,森林蓄積量3.47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42%。全省確權草原面積102.68萬公頃,劃定基本草原83.11萬公頃。2020年全省草原綜合植被蓋度為66.05%。全省濕地保護率40.3%。
  (二)國土綠化成效顯著。
  生態價值快速增長。全省森林、濕地、草地生態系統生態效益總價值量達7345.25億元/年。其中,森林生態系統5213.50億元/年,濕地生態系統1966.03億元/年,草地生態系統165.72億元/年,森林生態系統年碳匯量1938.5萬噸。
  國土綠化持續推進。完成造林77.07萬公頃,森林撫育27.67萬公頃,全民義務植樹3億株,沙化土地治理面積26.26萬公頃,各類草原生態修復7.4萬公頃,落實禁牧草原33.37萬公頃,完成遼西北草原沙化治理工程區管護維修46萬公頃。
  (三)資源管護持續加強。
  森林資源保護力度加大。嚴格林地使用定額管理和用途管制制度,加大森林資源督查和案件查處力度。積極推進林木採伐限額“放管服”改革工作。
  濕地保護修復持續加強。將濕地保護率納入全省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制度體系。在18處國家濕地公園和保護區實施了中央財政等濕地保護與恢復項目40個。全省濕地保護率40.3%。
  野生動植物保護積極推進。組織開展全國第二次重點保護野生植物資源調查和全國第二次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強化野生動植物保護,實施丹頂鶴、白鶴、東方白鸛、東北紅豆杉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拯救項目。
  自然保護地建設成效突出。開展自然保護地整合最佳化,全省各類自然保護地234處,總面積達205.96萬公頃。遼河國家公園創建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穩步推進自然保護區和自然公園晉升和劃建,新晉升國家和省級自然保護區3處,新劃建省級自然保護小區7處,新增森林公園4處、濕地公園6處。
  防火綜合能力得到提升。全省重點火險區域專業森林消防隊伍配備率達85%。森林防火重點區域航空消防覆蓋率達78%。新建市、縣級草原防火物資站9座、火情監控站9個。全省年均森林火災受害率為0.12‰,低於國家控制指標。
  有害生物防控效果顯著。有效遏制了松材線蟲病疫情暴髮式增長勢頭。累計開展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作業面積341.9萬公頃次、草原有害生物防治面積137.33萬公頃。林業有害生物成災率低於4.5‰。
  生態監測廣泛開展。建立年度林地變更調查制度,逐年開展森林資源管理“一張圖”年度更新工作。建成省級國家標準草原固定監測點24個、監測樣地120個。組織10處濕地類型保護地和省重要濕地的監測工作。開展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監測工作。持續開展國家級公益林定點監測工作。
  (四)林業產業蓬勃發展。
  林業產業發展紮實推進。全省特色經濟林達40萬公頃以上,林下經濟開發達26.7萬公頃以上。林產品加工企業達4000多家。依託各類生態旅遊資源,發展森林生態旅遊,旅遊人數6999萬人次。全省實現林業年產值883.2億元。
  龍頭企業培育和特色品牌打造工作穩步開展。全省現有國家林業產業重點龍頭企業10家,省級林業產業龍頭企業110多家。國家命名“全國林業產業第一縣”7個,“中國經濟林之鄉”17個,地理標誌認證產品達到14項,“遼寧省名牌農產品”4個,省級名牌林產品90多個。
  (五)生態文化穩步提升。
  森林城市創建有序推進。積極推進森林城市創建工作,累計有7個城市獲國家森林城市稱號,17個縣(市、區)獲省級森林城市稱號。
  古樹名木保護全面加強。積極組織開展古樹名木普查工作,現有的3.4萬株古樹名木全部實現掛牌保護。加強古樹名木養護和搶救復壯,對776株生長衰弱或涉危的古樹採取了有效搶救復壯措施。
  村莊綠化加快推進。開展村莊“四旁”植樹、圍村林建設、廊道綠化、小遊園建設。村莊綠化植樹5106萬株,創建全國生態文化村42個、國家森林鄉村125個、省級美麗示範村1000個。
  林業草原宣傳和生態文化傳播力度加大。充分利用傳統媒體和網路、移動端等現代媒體廣泛宣傳,營造了良好的林草生態建設輿論氛圍。通過植樹節、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月、愛鳥周、世界濕地日、防治荒漠化日等重要節點,開展公益廣告、專家訪談等宣傳活動,進一步擴大生態文化社會影響。
  (六)林草改革不斷深化。
  國有林場改革順利完成。完成全省國有林場改革任務,並精簡整合為178個國有林場。國有林場職工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及住房公積金等繳存率均達到100%。國有林場森林蓄積量較改革前上升了11.1%。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不斷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深入推進,集體林確權面積99.95%。組建新型林業經營主體3808個,經營面積76萬公頃。
  營商環境進一步最佳化。推進林草“放管服”改革,進一步精簡調整審批服務職能。將全部省級涉及林業草原行政許可全流程進駐省政務服務中心,推進“一網通辦”,壓縮承諾審批時限達到48.8%,調整2項審批為即時辦結件,全部審批實現“零跑腿”。
  (七)保障能力顯著增強。
  種苗生產供應穩步提升。完成育苗12.82萬公頃、96.8億株,苗木合格率95%,種子合格率100%。抗性樹種選育成果顯著,完成林木良種審(認)定49個。種苗基地儲備足,良種苗木生產供應有空間,省級以上種質資源庫達12處、林木良種基地29處、保障性苗圃43處。
  基層站所建設不斷完善。新建國家級標準化林業站119個。推進40個木材檢查站規範化建設。
  林草信息化快速推進。完善人工造林、防火預警、公益林等管理系統。改版省林草局入口網站,改造升級協同辦公自動化系統,開展系統的定級備案與安全等級測評工作。保障省委專網、國家林草局專網、省內林業專網等運行,開展政務服務資源數據共享工作。
  科技攻關成果顯著。實施各類科研、推廣項目239項,取得科技成果704項,獲得省級以上科技進步獎12項,申請專利和著作權1000餘項、植物新品種權53項。制定林草行業地方標準129項。培育植物新品種46項。獲批組建各類科技平台42個。
  科技推廣服務能力增強。完成林業科技推廣示範1.05萬公頃。轉移轉化推廣成果82項,建設省級推廣示範基地67個。聘任“林草鄉土專家”36名。舉辦林草技術培訓班和科技培訓班242期,培訓人員1.7萬人次。
  資金保障和政策扶持有效加強。累計爭取中央和省級林業草原建設資金115.78億元。積極吸引社會資本,形成多種形式、多元化投資格局。引導和鼓勵企業和個人利用金融保險扶持政策。
  二、發展環境
  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林業草原作為生態文明建設主力軍,肩負時代發展新使命。省委“十四五”規劃《建議》和全省“十四五”規劃《綱要》要求築牢生態安全螢幕障,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遼寧林業草原事業發展面臨新機遇和新挑戰。
  (一)面臨機遇。
  1.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明遼寧林草發展新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戰略全局,高度重視林業草原國家公園事業,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為林草保護髮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遼寧林草發展要堅持系統觀念,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在維護生態安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基礎性、戰略性作用,奠定遼寧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生態根基。
  2.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明確遼寧林草發展新目標。
  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明確了林草發展要提供更優美的生態環境和更優質的生態產品。迫切要求遼寧林草發展必須把保護生態環境、增加生態產品供給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建設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空氣更新鮮、環境更優美的美麗遼寧,增強民生福祉。
  3.碳達峰碳中和要求提供遼寧林草發展新機遇。
  黨中央強調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有效發揮森林、草原、濕地等自然生態系統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遼寧林草發展要牢牢把握這一重大發展機遇,在森林經營、造林綠化、資源保護等方面下功夫,大規模精準提升森林草原質量,充分發揮林草碳匯功能,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作出更大貢獻。
  4.科學綠化提出遼寧林草發展新要求。
  國土綠化是改善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維護生態安全的重要舉措,要遵循科學、生態、節儉的綠化發展新要求。在國土“三調”成果底圖上落實綠化空間,堅持宜封則封、宜造則造、宜林則林、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宜沙則沙,因地制宜、分區施策,科學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實現遼寧林草高質量發展。
  5.積極創建遼河國家公園,建立自然保護地體系賦予遼寧林草發展新任務。
  遼河國家公園創建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加快推進遼河國家公園建設,保護生態系統原真性和完整性,穩步推進自然保護區、自然公園整合最佳化,進一步最佳化國土空間布局,有效保護全省自然生態系統最重要、自然景觀最獨特、自然遺產最精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部分,更好履行林草部門新職能,推動林業、草原、國家公園“三位一體”融合發展。
  6.全面推行林長制夯實遼寧林草發展新機制。
  全面推行林長制,是黨中央、國務院立足生態文明建設全局作出的重要制度安排,進一步夯實了林業草原發展的制度基礎,有利於壓實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保護髮展林草資源的主體責任,有利於推動構建黨政同責、屬地負責、部門協同、源頭治理、全域覆蓋的長效機制,有利於推動遼寧林草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台階。
  (二)面臨挑戰。
  1.生態修復難度加大。
  全省宜林地、疏林地以及嚴重沙化耕地等潛在的可造林地主要分布在遼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由於自然立地條件差,資金投入不足,傳統的單一治理措施難以奏效,需要用科學和系統的視野,從自然生態系統內在的整體性考量,對生態修復模式設計、工程實施、治理效果評估和投入機制等方面進行變革和創新。同時,林業傳統的勞動力、用地等要素優勢逐步喪失,規模經營困難,造林撫育用工短缺,勞動力和用地成本不斷上漲,一些地方甚至出現了造林任務分解難、落實難問題。
  2.森林質量總體不高。
  “十三五”以來,全省國土綠化取得較好成效,森林面積和蓄積實現“雙增長”。但森林資源質量總體不高,喬木林平均鬱閉度0.6,平均胸徑不足13厘米;林地產出率偏低,喬木林每公頃蓄積量75立方米/公頃,僅是全國平均水平的80%;中幼齡林占54%,樹種結構單一,且多為單層純林;森林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等生態功能不足;沿海防護林和濕地生態系統受損或退化,天然次生林生態系統有待恢復。
  3.森林草原資源保護壓力增大。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鎮化推進,各類建設項目對林地、草地、濕地的用地需求日益增加。一些不合理的開發利用活動擠占和破壞生態空間,出現“舊賬”未還、又欠“新帳”的問題;亂占濫砍林地林木、亂開濫墾草原、非法侵占濕地等問題時有發生。森林防火形勢依然嚴峻,松材線蟲病等重大有害生物防治壓力較大,防控能力和水平亟待提高。生態補償機制仍不健全,導致生態保護難度大,在綠色發展進程中,亟需花大力氣統籌好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關係。
  4.產業發展規模化程度較低。
  全省林草產業經營管理水平整體不高,生態產業體系尚未形成。生態產業碎片化嚴重,主導產業不突出,產業融合發展深度不夠,經營方式單一,組織形式趨同,精深加工水平不高,市場化融資運用較少,林農發展林業產業貸款難,產業發展勢頭不足。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內生動力不足,生態富民潛力未能充分激發,與鄉村振興要求有較大差距。高品質生態旅遊產品相對缺乏,特色品牌少,以森林康養為主的結合休閒、運動、文化等滿足人們高質量需求的生態公共服務供給不足。
  5.改革後續任務依然繁重。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有待繼續深化,林權流轉相關法律制度還不完善,流轉市場發展滯後,流轉的中介服務機構不夠健全,流轉程式及流轉後的管理不規範。集體林業投融資存在成本高、難度大、手續繁多等問題,優勢資源向富民資本轉變效率不高。個別地區國有林場改革仍不徹底,改革後的工作任務仍很繁重,各項後續規章制度尚需完善。由於建設資金來源渠道有限,國有林場基礎設施建設欠賬較多,部分林區道路、安全飲水、電力等設施仍處於落後狀態。
  6.林草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有待加強。
  林業草原以及自然保護地等相關法規政策有待完善,管理體制機制尚未健全。多元化投入機制尚未建立,社會資本進入林草領域的意願不強,吸引投資的渠道和路徑亟待拓寬。林草信息化整體合力不足,工作抓手不強,缺少關鍵支撐平台。林草資源數據獲取和分析決策能力尚需提升,數位化改革需進一步深化。林草科技創新驅動有待提升,技術儲備亟待加強,科技推廣率不高,良種壯苗套用不足。基礎設施建設薄弱,資源保護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落後,基層林業機構和管理人員弱化。
  三、總體思路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遼寧考察和在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精神,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國家林草局的戰略部署。牢固樹立和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以林業、草原、國家公園融合發展為主線,結合實際,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以實施重大戰略、推進重大工程、深化改革創新、完善重大制度為抓手,全面推行林長制,著力加強資源保護和生態修復,科學推進國土綠化,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提升林草生態系統碳匯能力,積極創建遼河國家公園,加強自然保護地建設,增進綠色惠民,強化基礎保障,實現新時代林業草原事業高質量發展。
  (二)基本原則。
  1.全面保護,科學修復。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嚴格保護自然生態系統,把生態保護放在林草發展的首要地位,全面保護森林、草原、濕地和野生動植物等資源。遵循自然生態系統演替規律,科學推進國土綠化,加強森林草原經營管理,堅持質量優先,全面提升自然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態服務功能。
  2.綠色發展,產業惠民。
  充分發揮林草資源優勢,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綠色發展、低碳發展,提升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能力,提高林草資源利用效率。積極發展森林旅遊、林下經濟等綠色富民產業,壯大產業集群,最佳化產業結構,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促進生態惠民、產業富民。
  3.分區施策,工程帶動。
  結合區域林草資源稟賦和全省“一圈一帶兩區”總體布局,因地制宜,分區施策,構建遼寧林草發展新格局。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要求,最佳化生態功能空間,堅持生態工程的主體作用,實施生態保護修復重點工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遼寧。
  4.改革創新,完善機制。
  以創新意識深化林草事業改革,以體制機制改革激發創新活力,實現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拓寬林草事業投融資渠道,引導多元化投入,完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提高全民生態保護意識,推進形成政府主導、多元主體參與的林草發展長效機制。
  (三)主要目標。
  到2025年,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水平顯著提高;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初步建成;林草生態系統對碳中和貢獻明顯增強;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能力日益提升;林草科技支撐保障更加有力;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得到全面保護。
專欄1 “十四五”時期林草保護髮展主要指標
序號
指標
2020年
2025年
屬性
1
森林覆蓋率(%)
42
42.5
約束性
2
森林蓄積量(億立方米)
3.47
3.81
約束性
3
草原綜合植被蓋度(%)
66.05
64.5
預期性
4
濕地保護率(%)
40.3
40.8
預期性
5
治理沙化土地面積(萬公頃)
26.26
10.5
預期性
6
自然保護地面積(萬公頃)
205.96
210
預期性
7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數保護率(%)
73
75
預期性
8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種數保護率(%)
66
80
預期性
9
森林火災受害率(‰)
≤0.9
≤0.9
預期性
10
林業有害生物成災率(‰)
≤4.5
≤8
預期性
11
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效果(%)
≥85
≥85
預期性
12
林草產業總產值(億元)
883.2
900
預期性
13
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億元)
5213.5
5800
預期性
14
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億元)
1966.03
2075
預期性
15
草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億元)
165.72
175
預期性
16
森林生態系統年固碳量(萬噸)
1938.5
2080
預期性
  注①:“十三五”期間指標為各部門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務匯總數,國家林草局沒有下達目標任務;“十四五”期間指標為國家林草局下達目標任務數。
  到2035年,全省森林、草原、濕地、沙地等自然生態系統狀況實現根本好轉,生態系統質量明顯改善,生態穩定性明顯增強,生態服務功能顯著提高,林草固碳釋氧能力進一步提升,自然生態系統基本實現良性循環,為築牢國家生態安全螢幕障奠定堅實基礎,美麗遼寧建設目標基本實現。
  (四)規劃布局。
  圍繞全省“一圈一帶兩區”發展格局和國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結合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成果和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規劃總體布局,綜合考慮林草發展條件和需求,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的理念,構建以遼河平原生態建設廊道、沿海生態修復帶、遼東森林生態屏障、遼西防風固沙屏障為主體,以點狀分布的各類自然保護地為重要組成部分的“一廊一帶兩屏”林草發展新格局。
專欄2 林草發展總體布局
區域名稱
區域範圍
區域定位
遼河平原
生態建設
廊道
瀋陽市全域,鞍山市海城市、台安縣,遼陽市白塔區、文聖區、太子河區、宏偉區、燈塔市,鐵嶺市市轄區及開原市、鐵嶺縣、調兵山市、昌圖縣,盤錦市全域,瀋撫示範區。
積極創建遼河國家公園,加快造林擴綠,保障糧食生產安全,服務區域經濟發展。
沿海生態
修復帶
大連市全域,丹東市振興區、東港市,錦州市市轄區及凌海市,營口市全域,盤錦市全域,葫蘆島市市轄區及興城市、綏中縣。
推進黃渤海生態綜合整治與修復重點工程建設,強化自然岸線生態保護修復,發展特色旅遊。
遼東森林
生態屏障
鞍山市千山區、岫巖縣,撫順市全域,本溪市全域,丹東市振安區、元寶區、鳳城市、寬甸縣,遼陽市弓長嶺區、遼陽縣,鐵嶺市西豐縣。
以遼東綠色經濟區森林生態保育工程為重點,積極開展森林保護和質量提升,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和冰雪經濟。
遼西防風
固沙屏障
錦州市黑山縣、義縣、北鎮市,阜新市全域,朝陽市全域,葫蘆島市建昌縣。
推進遼西北防風固沙生態建設工程建設,築牢防風固沙生態屏障,適度發展生態經濟。
  四、規劃任務
  (一)科學開展國土綠化。
  推進資源培育由擴面向提質轉變,推動國土綠化由規模化向精細化轉變,拓展綠化空間,以森林撫育、退化林修復、低產林改造為重點,全面加強森林經營,提升森林質量,科學開展荒漠化沙化治理,提高林草生態功能,增加林草碳匯。
  1.造林種草。
  開展科學造林綠化行動,增加森林面積和蓄積。精準落實綠化空間,科學確定綠化方式,科學配置林草植被,嚴禁違規占用耕地綠化。堅持以水定綠、量水而行,積極採用鄉土樹種草種,加強精細化管理,推行造林任務落地上圖。對成活率在41%—85%(不含)造林地塊及時開展補植補造,使其儘快轉化為森林資源。做好全國科學綠化示範省建設,加強困難立地造林綠化技術研究,總結推廣困難立地造林成功經驗和先進技術措施,因地制宜選擇綠化方式,倡導有條件地區營造伴有珍貴樹種的混交林。以落實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等項目建設為抓手,加強遼東重要水源地生態保育、遼西北防風固沙、三北防護林、國家儲備林等重點工程建設。推進“網際網路+”義務植樹,提高義務植樹盡責率。完成造林56.67萬公頃,其中,飛播造林6.67萬公頃。完成全民義務植樹3億株。
專欄3 科學綠化示範省建設
  (一)建設石質山地、高遠山、鹽鹼地、重度沙化土地等困難立地人工造林示範林。
  (二)結合松材線蟲病等有害生物防治,開展人工針葉純林改造、人工誘導針闊混交林示範建設。
  (三)建設特色經濟林、珍貴樹種等培育示範林。
  (四)完成人工種草、濕地修復、城市綠化等其它類型示範基地建設。
  (五)完成鄉村綠化美化示範村、示範鎮建設。
  (六)研究制定困難立地造林綠化實用技術模式。
  (七)制定和修訂造林綠化相關地方標準、規程。
  2.森林經營。
  加強森林科學經營,最佳化森林結構,提高森林質量,在統籌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的基礎上,最大限度提高林地利用率。實施公益林和商品林分類經營管理,對公益林實施嚴格保護,縣級以上林業主管部門有計畫地組織公益林經營者對公益林中生態功能低下的疏林、殘次林等低效林,採取林分改造、森林撫育等措施,提高公益林的質量和生態保護功能。加強森林經營方案的制定,並監督經營方案的有效實施,使長周期的森林經營質量得到持續提升。加強森林經營技術支撐和保障,完成遼寧省地方標準《森林經營技術規程》修訂。
  按照森林演替規律和林分發育階段,全面推進中幼齡林撫育。對密度過大、林木競爭激烈的林分,採取撫育間伐等措施,調整林分密度,最佳化林分結構,促進林木生長;對密度過疏、目的樹種缺乏、天然更新不良的林分,通過補植補造、人工促進天然更新等措施,調整樹種組成,增加鄉土樹種比例,培育混交林;對遭受有害生物侵害等受損林分,採取衛生伐、補植補造等措施,改善林分健康狀況,增強林分活力;對新造幼林,加大割灌除草等措施,增強幼樹競爭能力,促進林木生長,加快幼林鬱閉成林。到2025年,完成森林撫育10.67萬公頃。
  3.防沙治沙。
  科學開展荒漠化沙化治理,推廣優良樹種草種、困難立地造林種草技術。強化荒漠化沙化分類治理,對重度以上區域,以封山育林育草為主,增加林草植被;對中度區域,適度開展植樹造林、人工種草和草地改良,調整種植業結構;輕度化區域,推廣生態經濟型綜合治理模式,在恢復林草植被的同時適度發展沙區特色產業。一是保護沙區林草植被,綜合治理荒漠化沙化土地。全面實施封山(沙)禁牧,對流動和半流動沙地實行工程圍欄封育,禁止在沙區濫墾、濫牧、濫挖、濫樵等行為。二是綜合推進流域生態修復治理,修復退化林分。以小流域為單元,集中、連續治理。大力營造水土保持林,修復改造沙區退化林分,加強空中雲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改善沙化土地質量。三是發展沙區特色產業,促進沙區經濟發展。鼓勵建設沙區經濟林、生物能源林、灌木飼料林、藥材和牧草基地等,實行集約經營。四是建設國家沙漠公園。做好彰武縣、康平縣等國家沙漠公園建設工作,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參與沙漠公園建設和保護。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積10.5萬公頃。
  4.林草碳匯。
  科學評估林草碳匯能力,圍繞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編制提升林草碳匯能力行動方案,提出林草碳匯任務和目標。積極推進以增匯為主要目標的可持續經營,合理安排綠化用地,穩定和擴大森林綠地面積,精準提升森林質量,提高森林蓄積,加強林草資源管護,降低碳匯流失。推進林草碳匯計量監測體系建設,加強草原、濕地碳匯計量監測研究,制定相關技術標準。加強植被—氣候相互作用動態過程觀測,開展森林固碳釋氧、森林資源和濕地保護氣象影響評估。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碳匯林草建設,探索開展碳匯交易,推進碳匯產品價值實現途徑。開展林草碳匯試點工作,完成1000塊碳匯樣地調查和數據分析,制定主要造林綠化樹種碳匯模型。
專欄4 國土綠化工程
  (一)做好全國科學綠化示範省建設,合理落實造林綠化用地,堅持以水定綠、量水而行,加強精細化管理,積極採用鄉土樹種草種,科學恢復林草植被。加強困難立地造林綠化技術研究。
  (二)加強遼東重要水源地生態保育、遼西北防風固沙、三北防護林、國家儲備林等重點工程建設,完成造林56.67萬公頃。
  (三)加強森林科學經營,積極開展混交林、復層林培育,完成森林撫育10.67萬公頃。
  (四)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積10.5萬公頃。
  (五)開展林草碳匯試點工作,完成1000塊碳匯樣地調查。
  (二)不斷加強自然保護地建設。
  按照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要求,完成自然保護地整合歸併最佳化,並與生態保護紅線銜接,加強體制機制的建設和創新,完善全省自然保護地體系的地方性法規規章、管理和監督制度,落實國家自然保護地分類分級管理體制,保障自然生態空間承載力和自然保護地生態功能不斷提升,逐步建成以遼河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1.創建遼河國家公園。
  創建遼河國家公園,明確國家公園管理範圍,實施生態系統保護修復項目,推動智慧國家公園建設。開展科學研究、自然教育、遊憩體驗等活動,完善服務體系。推動傳統利用模式轉型。
  完成遼河國家公園勘界定標工作。嚴格在國家生態環境保護政策框架內,依法構建保護站、點兩級管護體系,完成保護管理站新建和提升改造,設定檢查哨卡。建成以巡護路網、巡護碼頭、巡護設備等為主的國家公園巡護體系。建設國家公園實時監控系統。
  開展生態修復,改善流域水質。對現有封育圍欄維護升級,擴大自然封育範圍,持續鞏固遼河幹流等自然封育成果。開展退養還濕、潮溝疏通,加強水域岸線保護,恢復遼河口濕地生態功能。在遼河口、大麥科等區域實施退化濕地修復。開展遼河幹流和支流河口(灘區)生態恢復。
  加強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保護。恢復擴大鴴鷸類、雁鴨類、鶴類等水鳥栖息地和黑嘴鷗繁殖地。選擇有條件的地方設定試驗性魚道,補建魚類洄游通道,恢復遼河刀鱭洄游路線。開展斑海豹種群保護和野大豆原生境保護。實施丹頂鶴人工繁育和野外放歸。建設盤錦野生動物保護救護中心。
  建立遼河國家公園研究院,圍繞保護對象和保護目標,有重點地開展科研工作。完善科研基礎設施建設,深入開展以濕地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水域生態環境修復、鳥類生態學、斑海豹等水生生物保護、國家公園文化為核心的科學研究。
  建立遼河國家公園生態大數據平台,逐步積累長期監測數據,利用監測數據開展生態系統保護成效評估。提高信息化和智慧化管理水平,將遼河國家公園建成在重要江河全流域保護和鳥類生物多樣性保護具有突出特色的國際一流研究和交流平台。
  建設高質量的遼河國家公園科普教育基地。開展各類專題生態教育主題活動和生態保護相關實踐活動,增強社會公眾參與度。依託網際網路新媒體渠道,擴寬遼河國家公園自然教育客群群體,提升遼河國家公園影響力。
專欄5 遼河國家公園建設工程
  (一)國家公園生態保護。
  完成遼河國家公園勘界定標和保護管理站新建及提升改造,建設以巡護路網、巡護碼頭、巡護設備等為主的國家公園巡護體系和國家公園實時監控系統。
  (二)國家公園生態修復。
  對現有封育圍欄維護升級,擴大自然封育範圍。開展退養還濕、潮溝疏通,加強水域岸線保護。在遼河口、大麥科等區域實施退化濕地修復。開展遼河幹流和支流河口(灘區)生態恢復。
  (三)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保護。
  恢復擴大鴴鷸類、雁鴨類、鶴類等水鳥栖息地和黑嘴鷗繁殖地。選擇有條件的地方設定試驗性魚道,補建魚類洄游通道,恢復遼河刀鱭洄游路線。開展斑海豹種群保護和野大豆原生境保護。實施丹頂鶴人工繁育和野外放歸。在盤錦建設野生動物保護救護中心。
  (四)國家公園科研監測。
  建立遼河國家公園研究院,完善科研基礎設施建設。建立遼河國家公園生態大數據平台,提高信息化和智慧化管理水平。
  (五)國家公園自然教育。
  建設自然教育中心、生態博物館等綜合場館和自然教育解說系統。建設遼河國家公園科普教育基地。
  2.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
  全面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整合最佳化及調整43處自然保護區,新晉升5處自然保護區。加強自然保護區基礎設施和監督管理等能力建設,開展18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31處省級自然保護區界樁、界碑、宣傳牌等標識系統建設;開展5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保護系統建設,對部分管理功能薄弱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加強管理哨卡、巡護道路、監測線路、防火道路等保護工程建設;構建以遠程監控、紅外相機監測等技術手段為基礎的自然保護區科研監測和保護管理體系;強化對自然保護區規劃與實施的指導,構建完善的自然保護區評估體系。實施10處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開展動植物標本館、自然生態展示廳等宣教系統及生態旅遊等設施設備建設和升級改造。
  3.提升自然公園功能。
  開展全省144處自然公園整合最佳化及範圍調整。開展自然公園保護恢復和功能提升工程,風景名勝區自然和人文景觀保護2處,地質公園地質遺蹟搶救性保護修復5處,海洋公園海洋生態恢復2處。通過升級改造標識標牌、解說系統、宣教中心、標本展示中心、監測體系等,構建自然公園監測網路體系和監督管理平台。
  4.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地。
  加強大連蛇島老鐵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長海縣長山群島、丹東鴨綠江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盤錦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4處中國黃(渤)海候鳥栖息地世界自然遺產提名地的保護和管理,積極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地,提升遼寧自然保護地體系的國際影響力。
  (三)全面加強林草資源管護。
  強化森林、草原、濕地資源保護管理,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維護生物多樣性,健全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防控體系,提升森林草原防火能力,加強林草有害生物防治。
  1.天然林保護修復。
  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天然林保護修複製度方案〉的通知》(廳字〔2019〕39號)要求,按照全面保護、公益林和天然林管護並軌、劃定重點保護區域、分區分類管理等原則,保護所有天然林和生態公益林,將天然林和生態公益林納入統一管護體系。
  繼續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明確天然林用途管制措施,嚴格控制天然林地轉為其他用途;確定天然林保護重點區域和基礎區域,分區施策;採用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促進為輔的複合生態修復措施,精準提升天然林質量;加強管護站點和管護隊伍建設,採用全方位、多角度、高效率的管護方式,提高天然林管護能力;依據天然林保護修復所需,培育鄉土樹種、珍貴樹種、闊葉樹種等良種壯苗,加強重點苗圃建設。
  對結構受到破壞、目的樹種缺乏、林分生長退化,或者受到病蟲害、森林火災、氣象災害等強幹擾的天然林,以及完全退化需要重建森林生態系統的土地、建設生態廊道需要恢復森林植被的土地採用補植、冠下補植、人工促進天然更新等綜合修復措施,抑制天然林退化,加快森林正向演替,逐步使天然次生林等生態系統恢復到一定的功能水平,不斷提升天然林生態功能。
  落實生態公益林管護責任,明確管護主體,建立健全生態效益補償機制,逐步提高補償標準,保障林權所有者權益。積極配合做好天然林保護條例的立法論證工作,研究制定天然林保護地方性法規,歸納總結天然林保護管理的有效措施,建成政策制度完備、組織機構健全、林地占比科學、地類結構合理、生態效益顯著的天然林保護體系。
  2.森林資源管護。
  組織開展新一輪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編制工作,確定林地保護利用總體格局。加強林地用途管制,嚴格林地分類、分級管理。大力推行節約集約利用林地,實行占用林地總量控制。組織開展建設項目使用林地專項檢查和部分縣(市、區)使用林地情況抽查,加強經常性的事中、事後監督。
  認真執行“十四五”期間年森林採伐限額計畫,落實採伐限額和憑證採伐管理制度,強化對限額執行和憑證採伐的監督檢查。加強森林採伐工作指導,嚴格保護森林資源,確保森林資源安全。深入開展林木採伐限額“放管服”改革,積極推進林木採伐限額“進村入戶”,確保限額的依法科學使用。
  持續開展“天上看、地面查、網路傳”的森林督查,加強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敏感脆弱區、重點違法領域問題的監管,強化森林督查制度化、規範化。開展打擊涉林草違法專項行動。堅決查處非法占用林地及毀林開墾等案件。
  3.草原保護。
  進一步強化草原管護,大力實施退化草原生態修復、退牧還草等工程,增強草原生態功能。加大遼西北草原沙化治理工程區管護力度,確保通過圍欄封育、牧草補播、有害生物防治等措施建設的46萬公頃工程區持續發揮草原生態屏障功能,有效阻遏科爾沁沙地南侵趨勢。
  對全省草原開展補播改良、草原有害生物防治等措施,促進草原生態修復,實施草原生態修復7萬公頃和草原有害生物防治56萬公頃。在重點草原區實施禁牧輪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對受損嚴重地塊進行退牧還草和草種補播,促進退化草原生態修復和農牧交錯帶已墾草原資源植被恢復,實施退牧還草3萬公頃。
  持續開展草原生態監測,不斷提高監測能力和水平。建立完善24個省級國家標準草原固定監測點,完成草原有害生物發生和防治關鍵時期監測數據上報和監測預警報告,擴展草原監測內容,提高科技水平,完善草原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建設。
  加強草原生物災害監測預警,提高防控能力。逐步建立健全全省草原有害生物資料庫,完成草原有害生物普查任務。強化基層草原科技推廣體系建設,提升草原科技支撐能力,維護草原生態工程成效,推廣新技術示範5項,建立科技示範基地5處。
專欄6 草原保護修復工程
  (一)完成草原圍欄管護46萬公頃。
  (二)完成草原生態修復7萬公頃和有害生物防治56萬公頃。
  (三)完成退牧還草3萬公頃。
  (四)建立完善24個省級國家標準草原固定監測點。
  4.濕地保護。
  加強濕地保護與管理,實現濕地生態功能增強、生物多樣性增加,濕地資源全面保護。開展重要濕地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完成退化濕地修復4000公頃,進一步豐富濕地生物多樣性,改善生態狀況和區域生態環境,提高重要濕地生態功能。
  實施濕地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和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落實國家濕地生態效益補償政策,在2處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開展國家濕地生態效益補償項目,提高濕地保護能力和管理水平,提升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和質量。
  開展小微濕地保護修復,加強小微濕地保護宣傳教育,分類型、分區域開展坑塘、湖泊及景觀水體等小微濕地保護與修復示範,適時開展小微濕地試點建設,積極探索小微濕地保護恢復、管理與合理利用的新形式。
  強化國家濕地公園建設,提升國家濕地公園建設質量,完善省重要濕地、省級濕地公園保護基礎設施,提高保護管理能力和水平。
  逐步完善全省濕地監測體系和宣傳網路,提高濕地監測、宣傳教育、科學研究能力和水平。在條件具備的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省重要濕地開展監測工作,新建省級濕地監測中心1個,重點濕地監測站點8個。通過基礎設施建設,配備科普宣教設施和設備,加強科普技術人員培訓等措施,增強濕地宣教與培訓能力,建設地方濕地宣教中心2個,改擴建宣教展示館1座。
專欄7 濕地保護恢復工程
  (一)完成退化濕地修復4000公頃。
  (二)在2處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開展國家濕地生態效益補償項目。
  (三)開展小微濕地保護修復,分類型、分區域開展坑塘、湖泊及景觀水體等小微濕地保護與修復示範,適時開展小微濕地試點建設,積極探索小微濕地保護恢復、管理與合理利用的新形式。
  (四)逐步完善全省濕地監測體系,新建省級濕地監測中心1個,重點濕地監測站點8個。
  (五)增強濕地宣教與培訓能力,建設地方濕地宣教中心2個,改擴建宣教展示館1座。
  5.野生動植物保護。
  完善野生動物保護法規制度體系。配合省人大有關部門修訂《遼寧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辦法》,出台地方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及管理辦法,調整《遼寧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加強野生動物保護執法。對野生動物重要分布地組織開展野外巡護看守,聯合公安、市場監管、農業農村等部門開展流通領域檢查,堅決遏制破壞野生動物資源違法犯罪行為。深入開展野生動植物保護宣傳教育。持續開展“愛鳥周”“野生動植物日”“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月”等大型宣傳活動,不斷增強全社會野生動植物保護意識。
  強化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保護。採取封山育林、調整樹種比例、控制競爭植物等措施,改善東北紅豆杉、紅松、水曲柳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的生存環境,營造最佳生境。開展東北紅豆杉種源繁育和野外回歸試驗。採取植被改造、水源維護、豐富食物鏈、改善隱蔽條件等措施,提高白鶴、丹頂鶴、黑鸛、東方白鸛、大鴇、黑嘴鷗、中華秋沙鴨等珍稀瀕危物種的棲息地質量,創造更適宜的棲息繁殖條件。
  開展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調查監測,查清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的種群數量、分布現狀、棲息地狀況、保護管理狀況、受威脅因素等內容,分析野生動植物資源動態變化。進行白鶴、丹頂鶴、黑鸛、東方白鸛、大鴇、黑嘴鷗、中華秋沙鴨、原麝、東北紅豆杉等瀕危物種監測。全面完成全國第二次陸生野生動物調查,開展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調查監測,掌握資源本底和動態變化。
  在鳥類遷飛重要停歇地、越冬地、繁殖地、主要遷飛路線等區域,設立巡護監測站點20處,加大巡護監測力度,深入開展保護宣傳教育,嚴防亂捕濫獵和破壞棲息地違法行為發生。
  以野生動物觀賞展覽單位和野生動物人工繁育機構為依託,提升野生動物救護能力。在現有救護站、動物園、人工繁育場基礎上,補充建立野生動物救護站10處,開展受傷、病弱、飢餓、迷途及執法罰沒野生動物救護,建立瀕危野生動物人工種群,開展人工繁育丹頂鶴放歸自然試驗。
  在營口市和鐵嶺市增設2處國家級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站,使全省國家級監測站布局更合理。每個市確定2個區域作為重點監測區,重點監測高致病性禽流感和非洲豬瘟等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
專欄8 野生動植物保護工程
  (一)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
  採取植被改造、水源維護、豐富食物鏈、改善隱蔽條件等措施,提高白鶴、丹頂鶴、黑鸛、東方白鸛、大鴇、黑嘴鷗、中華秋沙鴨等珍稀瀕危物種的棲息地質量。
  (二)候鳥遷飛通道保護。
  在鳥類遷飛重要停歇地、越冬地、繁殖地、主要遷飛路線等區域,設立巡護監測站點20處。
  (三)野生動物救護繁育。
  在現有救護站、動物園、人工繁育場基礎上,補充建立野生動物救護站10處。開展人工繁育丹頂鶴放歸自然試驗。
  (四)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
  在營口市和鐵嶺市增設2處國家級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站。在每個市確定2個區域作為高致病性禽流感和非洲豬瘟等野生動物疫源疫病重點監測區。
  (五)野生動植物調查監測。
  開展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調查和白鶴、丹頂鶴、黑鸛、東方白鸛、大鴇、黑嘴鷗、中華秋沙鴨、原麝、東北紅豆杉等瀕危物種監測。
  (六)野生植物保護。
  開展東北紅豆杉種源繁育和野外回歸試驗。改善東北紅豆杉、紅松、水曲柳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的生存環境。
  6.林草防火。
  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生命至上”“安全第一”“源頭管控”“科學施救”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預防為主,強化底線思維,實現“防危、防未、防違”與“打早、打小、打了”全鏈條管理。完善森林草原防火“五個機制”,即五級林長抓防火的防火責任機制,全省覆蓋與重點林區監測“點面”結合的火險預警機制,以護林員、草管員為“探頭”的源頭防控機制,以全民參與防火為核心的群防群治機制,林草部門防撲火隊伍快速機動的早期火情處理機制。實現防火責任常態化、宣傳教育精準化、隱患排查清單化、制度管理規範化、防火設施現代化、隊伍建設標準化“六落實”,確保全省森林草原防火工作態勢平穩,維護全省生態安全,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到“十四五”期末,全省森林草原防火長效機制基本形成,森林草原火災防控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顯著提升,森林火災受害率穩定控制在0.9‰以下。
  升級完善遼寧省森林草原防火輔助決策系統平台。開展森林草原火災風險普查,摸清風險底數,推進成果轉化套用,完成森林草原火災風險評估。依託國家林業生態建設與保護北斗示範套用系統和超短波應急通訊系統,推動基層生態護林人員、防撲火隊伍開展森林草原防火要素信息採集,實現8000部森林草原防火北斗巡護終端入網運行。
  綜合利用“天空地”監測手段,提高主動掌握火情能力,推進撫順、鐵嶺、營口森林草原火災高風險區綜合治理項目建設,增設29套林火預警監控系統。利用氣象衛星遙感數據,加強林區和草原熱點監測,建設全省森林火險監測預報業務系統,提升火點監控和火場精細化、智慧型化預測預報能力。制定全省林火阻隔系統建設方案,推進200公里防火隔離帶建設。完善分區域治理,新組建20支專業、半專業森林草原防撲火隊伍,實現重點火險區域專業隊伍配備率達到85%。加強與應急管理、公安等部門工作銜接和協同配合,營造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7.林業草原有害生物防治。
  深入貫徹《生物安全法》《森林病蟲害防治條例》,建立林業和草原病蟲害預防控制機構,全面提升林業草原有害生物監測預警、檢疫執法、綜合防控能力。以防災減災為重點,全面做好林業有害生物災害綜合治理工作。以松材線蟲病疫情防控為核心,全面加強林業有害生物防控和檢疫監管工作。以監測預警技術為突破點,全面強化林業有害生物預測預報工作。以省重點實驗室建設為依託,全面開展生產中急需解決的技術難題和瓶頸問題的科研攻關。全省70%的縣(市)實施空地一體化監測,林業有害生物無公害防治率達90%以上,成災率控制在8‰以下。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效果達到85%以上,促進森林和草原健康發展,維持生態平衡,保障生態安全。
  建立以林長制為核心的疫情防控責任制,全面打好松材線蟲病疫情防控攻堅戰。堅持實施以清理病死(瀕死、枯死)松樹為核心,嚴格疫源管控、媒介昆蟲防治、打孔注藥等為輔助措施的綜合防控策略。分區分級、實事求是、因地制宜採取“一地一策、一縣一策”,做好疫情精準監測、疫源封鎖管控、除治質量提升、健康松林保護,確保全面整體治理,壓縮疫情危害範圍,逐步降低危害,提高疫情防控成效,扭轉疫情擴散蔓延態勢。建設松材線蟲病疫情防控精細化監管平台,實現疫情狀態監測、運行監控、任務管理、應急處置、評價考核等全鏈條數位化、精細化管理。制定遼寧省松材線蟲病疫情防控技術要點,形成科學可行的疫情防控指南。
  加強森林植物檢疫監管,抓好產地檢疫和監管,推進應施檢疫的林業植物及其產品全過程追溯監管平台建設,加強調運檢疫監管。健全風險評估、產地檢疫、隔離除害、種植地監管等制度。加大外來物種監測調查,積極開展外來物種入侵防範。
專欄9 有害生物防治工程
  (一)有害生物災害綜合治理。
  治理松材線蟲病3.33萬公頃次,治理美國白蛾53.33萬公頃次,治理紅脂大小蠹1.67萬公頃次;治理松毛蟲23.33萬公頃次,治理楊樹病蟲害33.33萬公頃次,栗山天牛綜合防治46.67萬公頃次,其他林業有害生物綜合防治7萬公頃次。
  (二)有害生物預測預報。
  一是建立全省林業有害生物資料庫。二是及時發布林業有害生物警示信息和巨觀預測。三是建立國家級中心測報點主測和監測對象數碼影像庫,建設15個省級監測站。四是推進無人機監測預警、林業有害生物智慧型識別、空地一體化監測技術的套用升級。
  (三)有害生物防控科研攻關。
  一是開展研究平台建設。推進省重點實驗室拓展升級。二是加強檢驗鑑定能力建設。構建檢驗鑑定網路,增設2-4個省級松材線蟲病檢驗鑑定機構。三是開展科技攻關和技術標準制定。
  8.林草資源監測。
  建設天地空和點線面一體化,遙感分析、地面調查、定位觀測與生態物聯網多維度結合的全省林草生態綜合監測評價體系。建設林草資源監測“一張圖”,形成統一的林草資源底圖底版。完成全省林草綜合監測與評價技術方法研究和相關技術標準規程的編制與更新。開展林草綜合監測技術培訓,進一步提高監測技術水平。
  在國土空間規劃框架內,整合林地、草地、濕地和荒漠化沙化土地等基礎資源數據,融合自然保護地、野生動植物和林草災害防控等專題調查數據,進一步完善林草數據變化感知和即時更新體系,建立全省林草生態綜合監測大資料庫。對接林草管理各業務系統,以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為支撐,建設“遼寧省智慧林草管理平台”,提升林草智慧化、現代化管理水平。
  積極推動現代化信息技術在林草行業的套用。加強物聯網、人工智慧、遙感等技術在林草資源變化實時監測中的套用研究和推廣,充分利用物聯網設備、5G行動網路等開展林草生態數據的採集和傳輸網路體系建設,以智慧林草管理平台為依託加快建設林草生態網路感知系統,探索推進格線化、精細化管理。
  (四)紮實推進林草產業發展。
  深入發展特色經濟林產業、林下經濟、林產品加工、生態旅遊等綠色產業,推動林草產業興旺發展。堅持以優質和高效為核心,加快林草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和轉型升級。依託各地資源優勢,按照資源利用型、林產品加工型、生態旅遊型、森林康養型等主導發展方向,通過村集體經濟帶動、大戶示範帶動、家庭林場帶動、打造地方特色品牌、改造升級等措施,促進林草產業優質高效發展,培育綠色產業示範基地。
  1.特色經濟林產業。
  進一步調整最佳化樹種、品種結構,加強名特優新品種引進和豐產栽培技術套用,積極推進和實施無公害、綠色、有機栽培模式,提高優質果率和產品品質。重點發展紅松果材兼用林和榛子、核桃、板栗、大棗、仁用杏等特色經濟林產業基地1萬公頃。開展特色經濟林標準化示範園建設,促進特色經濟林產業發展。
  2.林下經濟開發產業。
  鼓勵和支持各類林業經營主體利用林地資源,採取立體綜合開發模式,發展林下經濟開發項目。重點發展林下參和刺五加等森林中藥材基地、刺龍芽等山野菜基地、黑木耳等林地食用菌基地。推進適度規模經營、專業化發展,提高產品質量。新發展森林中藥材、山野菜等林下經濟開發面積0.67萬公頃。
  3.林產品加工業。
  引導和鼓勵企業加強技術研發,提升企業發展內生動力。重點發展經濟林、森林中藥材、森林食品等非木質林產品精深加工業,加快推進木質地板、木家具等木材精深加工業發展。積極發展林產品倉儲保鮮、冷鏈運輸、物流配送等現代林產品物流業,加快推進林產品加工產業園區發展。
  4.龍頭企業和品牌培育。
  積極扶持省級林業龍頭企業和國家級林業重點龍頭企業發展,培育和發展一批技術含量高、產業鏈條長的林產品精深加工龍頭企業,培育省級以上龍頭企業5家。加強品牌創建,引導和鼓勵企業和專業合作社開展綠色、有機地理標誌、森林認證,培育品牌。提升林產品知名度和市場影響力。
  5.森林康養產業。
  充分利用森林、濕地等生態景觀資源,發展森林康養產業。加強森林康養產業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提檔升級。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森林康養產業基地建設,構建集森林體驗、教育文化、醫療康養於一體的森林養生養老基地,打造設施先進、管理高效、服務一流的森林康養產業基地,加快森林康養產業發展,培育省級以上森林康養產業基地5個,完善1—2處森林旅遊精品路線。
專欄10 林草產業工程
  (一)建設特色經濟林產業基地1萬公頃。
  (二)完成林下經濟開發0.67萬公頃。
  (三)培育省級以上龍頭企業5家。
  (四)培育省級以上森林康養產業基地5個,完善1—2處森林旅遊精品路線。
  (五)著力提升林草生態文化。
  緊緊抓住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機遇,全面推進國家森林城市、省級森林城市建設;加強古樹名木保護,推進古樹名木管理信息化;完善生態網路,推動綠色生態空間共享,改善人居環境;充分利用新媒體,積極展示遼寧林草生態建設成效。
  1.森林城市創建。
  進一步強化森林城市建設在國土綠化中的抓手和牽動作用,認真踐行山水林田湖草統一治理理念,推行條塊結合、分工協作,堅持造林、封育、飛播、改造、補植、修復、撫育相結合,推進國家森林城市建設,深入開展“省級森林城市”創建活動,加強城市周邊綠化和森林城市群建設,加強森林城市建設監測監管,鞏固建設成果,提高城鄉綠化美化水平。
  2.古樹名木保護。
  加強古樹名木保護復壯,明確責任,加強監管,及時對出現生長異常古樹名木採取養護和搶救復壯措施。推進古樹名木立法保護,積極爭取將古樹名木保護管理制度列入立法計畫。完善古樹名木管理平台建設,進一步健全全省古樹名木資料庫和信息管理系統平台,推進古樹名木保護管理信息化建設。
  3.鄉村綠化美化。
  深入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結合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千村美麗、萬村整潔”專項行動,積極爭取鄉村綠化美化資金,加大村莊綠化投入力度,持續推進鄉村綠化美化行動,充分利用村屯周邊、路邊水旁、田間地頭、房前屋後等可綠化用地加強植樹綠化,提升鄉村綠化美化水平。
  4.森林公益宣傳。
  抓好重點工程宣傳,圍繞全省林草建設的重點工程,對進展、成效、經驗、做法等進行重點宣傳。深入開展“關注森林”活動,以新調整的關注森林活動組織機構為契機,組織相關部門結合各自職責搞好關注森林活動。繼續抓好重點典型宣傳,深入實地挖掘各地林草建設中的好經驗好做法,選出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先進單位和個人。展示林草建設成果,惠及廣大公眾,做好生態修復、資源管理、自然保護地、森林康養、林業產業等宣傳,講好綠色故事,展示林草風采。
  (六)積極深化林草制度改革。
  全面推行林長制,健全國有林場經營機制和管理體制,盤活集體林地資源,落實草原承包經營制度,推動林草各項改革不斷深化。
  1.推行林長制。
  全面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全面推行林長制的意見〉的通知》(廳字〔2020〕34號)精神,依法制定出台遼寧全面推行林長制實施方案及相關制度(辦法),構建黨政同責、屬地負責、部門協同、源頭治理、全域覆蓋的長效機制,建立省、市、縣、鄉、村五級林長體系,進一步壓實地方各級黨委政府保護髮展森林草原資源的主體責任。通過建立林長會議制度、信息公開制度、部門協作制度、督查制度、巡林制度和考核機制,研究解決全省森林草原資源保護髮展中的重大問題,定期通報森林草原資源保護髮展重點工作,及時協調解決森林草原資源保護髮展存在的問題,逐步形成山有人管、林有人護、責有人擔的管護機制。
  2.國有林場改革。
  總結經驗,鞏固成果,提升質量,持續深化國有林場改革。完善國有林場改革發展的政策支持體系。科學經營管理,強化國有森林資源經營工作。科學編制國有林場森林經營方案,到2025年初步建立國有林場森林經營方案制度框架,嚴格實施森林經營方案。加大國有林場產業發展力度。研究不同區域國有林場產業發展項目,結合國有林場改革,因地制宜,指導支持林場發展以經濟林、果材林、中草藥、種苗花卉、山野菜、食用菌等為主的林下經濟。大力發展森林旅遊、森林康養等新業態,促進林場可持續發展,探索開展創建現代國有林場試點工作。加強國有森林資源管護,嚴格管理國有林地資源,強化國有林場基礎建設,推動國有林場高質量發展。
  3.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不斷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進一步規範林地承包經營,維護農民合法權益。探索完善“三權分置”運行機制,鞏固所有權、保障承包權、落實經營權,鼓勵公益林經營,放活商品林經營。規範林權流轉、完善林權流轉服務、推行林地流轉備案制度、強化流轉管理、加強林權流轉用途監督、推進林權流轉市場信用體系建設,做好林權管理社會化服務。引導和鼓勵農民以林地使用權和林木所有權入股、合資、合作等形式組建專業合作組織。鼓勵和支持民間資本以合資、合作等多種形式參與林業專業合作組織建設,推動新型林業經營主體規範發展,推進分類管理,活化經營機制。進一步開展專業合作社質量提升行動,促進合作社提質提效。到2025年,培育提質提效示範新型林業經營主體100個。
  完善資源流轉制度,推動資源流轉,激活經營權交易;改革創新用林政策;改革創新林業稅收等扶持政策。創新林業投融資機制。完善林權抵質押貸款制度,推進公益林補償收益權質押貸款,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積極推進林權抵押貸款業務;探索建立林權收儲機制,成立國有、混合所有或私營等多種形式的林權收儲機構。
  4.草原改革。
  進一步推進草原權屬和承包經營制度改革。堅持“穩定為主、長久不變”和“責權清晰、依法有序”的原則,依法賦予廣大農牧民長期穩定的草原承包經營權,穩定完善現有草原承包關係,規範承包工作流程,完善草原承包契約,頒發草原權屬證書,加強草原確權承包檔案管理,健全草原承包糾紛調處機制,紮實穩妥推進承包確權登記試點,實現承包地塊、面積、契約、證書“四到戶”。深化草原生態補償和有償使用制度改革。進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加大草原保護力度,確保全省草原面積不減少,質量不下降,用途不改變。探索草原生態科學修復和草原資源合理利用模式改革。探索草原碳匯機制和交易模式。
  (七)加強基礎保障能力建設。
  完善林木種苗、林業草原人才、科技、基礎設施、基層能力、信息化體系建設,夯實林草發展基礎,全面提升支撐保障能力,為林業草原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基礎。
  1.林木種苗。
  完成全省林木種質資源普查,建設林木種質資源庫5個,面積100公頃,實現林木種質資源安全保存和可持續利用。新建林木良種基地5處,面積120公頃;林木採種基地5處,面積100公頃。建成生產規模化、管理精細化、設備現代化、人員專業化的保障性苗圃10處。選育並通過審(認)定高產優質用材林、高產經濟林、高抗的林木良種品種15個以上。保障國土綠化種苗供應,提高林木種苗質量,推進林木良種化進程,大力開展林木良種選育推廣,創新體制機制,完善法律法規,加強行政執法,健全管理體系,強化社會服務,全面提升林木種苗生產供應能力和良種化水平。依法完善遼寧林木品種審(認)定製度,將林木新品種審(認)定工作納入常態化軌道。
  2.林業站建設。
  大力夯實基層基礎,做好林業站本底調查關鍵數據年度更新,新建國家級標準化林業站150個。全面提升隊伍水平,開展林業站站長能力培訓測試、重點地區林業站崗位人員專項培訓。開展“全國鄉鎮林業工作站崗位培訓線上學習平台”學習培訓,提高線上學習人員的上線率和學習時長,強化專業技術能力培訓。最佳化公共服務,抓好“林業站服務能力提升項目”的落實,繼續推行林業站“一站式”“全程代理”等便民服務模式,進一步探索林業站簡化辦事程式、最佳化服務模式的有效措施。指導林業站開展對林農技能培訓和技術服務,提升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技能。
  3.林草信息化建設。
  全面加快套用系統建設,優先開展急需的和基礎性的套用系統建設,有計畫地改造和完善已建套用系統,加強北斗導航系統在林業草原生態建設中的套用。結合國家IPv6部署和國產化進程,突出抓好計算機系統、機房及配套、網路、安全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林草基礎資料庫、專題資料庫等建設。大力加強安全體系建設,為信息化設備設施、套用系統和資料庫提供安全保障。
  4.國有林場基礎設施建設。
  力爭國有林場447處管護站點用房建設需求納入國家計畫,安排完成維修加固、新建管護站點用房。突出重點、有序實施國有林場道路建設,完善通場部道路451.5公里,基本實現硬化路連通。逐步推進國有林場64個林下經濟節點外部連線道路275公里建設。
  5.人才培養。
  加快健全林草行業人才培養培訓體系,加強同林草專業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業集團以及林草行業發展較快的地區進行溝通交流。加強林草行業廣播、電視、網路、APP等教育培訓平台建設,積極探索“網際網路+”等手段,打造林草行業遠程教育培訓體系。加強林業和草原科技示範基地等相關技能培訓基地建設。紮實推進林草行業專業技術人才培養工作,通過國際合作、地區交流、開展林草科技項目等方式,切實提升專業技術人員的業務能力和林草治理現代化水平。加強人才教育培養,繼續支持幹部參加學歷教育培訓。充分利用遼寧省幹部線上學習網、學習強國APP等平台,推動實現學習教育經常化。安排不同領域、不同層次的培訓,切實提高林草行業幹部隊伍的綜合素質和整體水平。完善人才激勵機制,進一步建立完善幹部能上能下的選拔任用制度。進一步完善正向激勵和容錯糾錯機制,積極推進公務員平時考核工作制度和事業單位工作實績考核制度,不斷完善激勵保障機制和幹部監督機制。著力改善幹部工作條件和福利待遇,充分調動林草行業人才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
  6.科技推廣。
  充分發揮涉林草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優勢,加強林草良種選育和資源培育、森林草原生態監測評價、林草災害防控、林草產品開發利用等領域科技創新。重點突破關鍵技術問題30項以上,重點科技成果轉化率達70%以上,林草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70%以上。制(修)訂林草技術標準120項,完善林草標準體系建設。開展食用林產品質量安全監測5000批次,食用林產品質量安全合格率99%以上。引進消化吸收林草業先進技術和新品種10項以上,取得林草植物新品種權100項以上。組建國家林草業中長期科研基地5個以上,創建國家級科技與產業創新聯盟10處以上,完善各類研發中心與創新團隊15處以上。開展中央財政林業科技推廣示範項目90項,營建示範林(園)1200公頃,建設推廣示範基地80處。建設40個推廣機構,舉辦林草技術培訓班80期,培訓林農4000人次,遴選林草鄉土專家100人。
  五、保障措施
  (一)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確保規劃實施。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把黨的領導貫穿到規劃實施的各領域和全過程。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東北、遼寧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建立健全規劃實施的體制機制,做好規劃系統銜接和科學實施,為規劃實施提供方向引領和政治保障,完善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組織體系,推進遼寧林草事業高質量發展。
  (二)狠抓責任落實,創新考核評價。
  健全規劃實施考核機制,結合全省林長制推行,把保護髮展森林草原濕地資源作為各級政府目標考核的重要內容,將森林覆蓋率、森林蓄積量等規劃核心指標納入政府績效考核,形成省市縣三級責任傳導機制,實行嚴格的考核獎懲措施。根據國家和省相關工作要求,建立規劃實施情況動態監測和定期評估制度,開展規劃實施情況中期評估和終期考核。針對實施中出現的新情況,及時調整工作任務和協調解決重大問題,對規划進行合理的動態調整完善,確保規劃任務高效落實。
  (三)加強法治建設,推進依法治林。
  加強林業草原法治建設。突出抓好森林法普法宣傳培訓和實施落實工作。積極推動遼寧省實施森林法辦法等法律法規修訂和遼寧省遼東綠色經濟區林業發展、遼河國家公園管理等地方性法規的立法工作。繼續推進行政執法公示制度、執法全過程記錄製度、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推進執法透明、合法、公正,確保行政機關依法履職,切實維護人民民眾合法權益。依法辦理行政訴訟和行政複議案件,加強規範性檔案合法性審核。加強依法治林,增強廣大人民民眾的法制觀念,督促行政相對人遵法、守法,依法依規辦事。
  (四)實施科技興林,推動科技創新。
  緊緊圍繞林業重點工程,集中解決制約林業發展的重大科技難題,提高林業建設的科技含量。加強林業科學基礎研究、套用研究和高新技術開發,提高林業科技創新能力和科技推廣服務能力。引進國內外優良樹種,研究鄉土樹種經濟開發技術。推進種苗、造林、封山育林和現代森林經營模式的標準建設,深入推行造林綠化工程招投標制、監理制,發揮林業專業隊伍優勢,提升造林、營林質量。
  (五)規範項目管理,拓展資金渠道。
  健全和完善項目及資金管理制度,做好項目前期工作,加強項目庫建設,爭取政策和資金支持。強化項目和資金監管,全面實施績效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加大對林草生態保護修復支持力度,發揮財政資金引導和撬動作用,建立多元化、多渠道資金籌集機制。推廣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等模式,與政策性金融機構開展深度合作,提高與商業性金融機構合作水平。完善森林、草原、濕地、沙地等領域多元化、差異化生態保護補償制度。
  (六)凝聚全民共識,打造綠色戰線。
  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及網際網路、自媒體等新興傳媒,加大社會公眾宣傳,投放公益廣告,加強林草相關政策宣傳。發動和組織各行各業、社會各界人士積極投身國土綠化和林業草原生態保護事業。同時,完善林業和草原生態保護的公共參與政策,探索建立林業和草原生態建設全民共建共享的長效機制,不斷創新公眾參與林業草原推動生態建設的方式和渠道,打造遼寧最廣泛的綠色統一戰線,形成林業和草原生態建設的最大合力。

政策解讀

一、背景依據
  根據《森林法》第二十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森林資源保護和林業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要求,為進一步推動全省林草事業高質量發展,在充分調研、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我省組織編制本規劃。
  二、“十三五”時期主要成就
  (一)林草資源穩步增長。
  全省林地面積713.6萬公頃,森林面積612.9萬公頃,森林蓄積量3.47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42%。
  (二)國土綠化成效顯著。
  全省森林、濕地、草地生態系統生態效益總價值量達7345.25億元/年。完成造林77.07萬公頃,森林撫育27.67萬公頃,全民義務植樹3億株。
  (三)資源管護持續加強。
  在18處國家濕地公園和保護區實施了中央財政等濕地保護與恢復項目40個。全省濕地保護率40.3%。
  (四)林業產業蓬勃發展。
  全省特色經濟林達40萬公頃以上,林下經濟開發達26.7萬公頃以上。林產品加工企業達4000多家。
  (五)生態文化穩步提升。
  積極推進森林城市創建工作,累計有7個城市獲國家森林城市稱號,17個縣(市、區)獲省級森林城市稱號。
  (六)林草改革不斷深化。
  完成全省國有林場改革任務,並精簡整合為178個國有林場。
  (七)保障能力顯著增強。
  完成育苗12.82萬公頃、96.8億株,苗木合格率95%,種子合格率100%。
  三、“十四五”時期主要目標
  到2025年,全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水平顯著提高;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初步建成;林草生態系統對碳中和貢獻明顯增強;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能力日益提升;林草科技支撐保障更加有力;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得到全面保護。
  四、“十四五”時期重點任務
  (一)科學開展國土綠化。重點開展科學綠化示範省建設,加強森林經營,強化防沙治沙,發展林草碳匯。
  (二)不斷加強自然保護地建設。重點開展遼河國家公園創建,自然保護區和自然公園建設,世界自然遺產地申報。
  (三)全面加強林草資源管護。重點加強森林、草原、濕地、野生動植物保護和天然林保護修復,強化林業災害防控體系建設,加強林草資源監測。
  (四)紮實推進林草產業發展。積極發展特色經濟林產業,推進林下經濟開發,加快林產品加工業發展,加強龍頭企業和品牌培育,大力發展森林康養產業。
  (五)著力提升林草生態文化。開展森林城市創建,加強古樹名木保護,推進鄉村綠化美化,抓好森林公益宣傳。
  (六)積極深化林草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林長制,持續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和國有林場改革,推進草原權屬和承包經營制度改革。
  (七)加強基礎保障能力建設。提升林木種苗保障能力,推進基層林業站建設,提高林草信息化水平,強化人才隊伍培養,加大科技推廣力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