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十四五”林業高質量發展規劃

《巴中市“十四五”林業高質量發展規劃》已經巴中市政府同意,巴中市人民政府於2021年9月26日印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巴中市“十四五”林業高質量發展規劃
  • 頒布時間:2021年9月26日
  • 發布單位:巴中市人民政府
全文,解讀,

全文

前 言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之一是“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賦予了林業新使命、釋放新機遇,對林業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巴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林業工作,將《巴中市“十四五”林業高質量發展規劃》確定為全市“十四五”重點專項規劃之一。本規劃編制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精準銜接國家林業草原保護髮展規劃綱要(2021—2025年)、四川省林草發展“十四五”規劃、巴中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0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十四五”時期巴中市林業發展主要目標、空間布局、具體任務等,是指導全市“十四五”時期林業工作的綱領性檔案。規劃範圍為巴中市域,規劃年限為2021年至2025年。
第一章 奮力開啟巴中林業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十四五”時期是全國、全省、全市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是全市建設“三市兩地一樞紐”再次創業的歷史新時期、後發趕超的關鍵突破期、振興發展的黃金機遇期,巴中林業必須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奮力開啟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第一節 基礎條件
在區位上,巴中市背靠秦嶺,地處中國地理南北分界線,是全國主要山脈橫貫東西、縱向南北的聯結交匯處,奠定了全國森林生態體系中心的區位優勢。境內河流自北向南匯入長江,除南江縣北部焦家河屬嘉陵江一級支流外,其餘均屬渠江水系且是渠江源頭,奠定了長江流域嘉陵江支流渠江源頭重要生態屏障的生態位勢。巴中位於成都、重慶、西安三大城市幾何中心地帶,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品質生態宜居供給地。
在資源上,巴中市是全國重點林區。有光霧山-諾水河世界地質公園、光霧山-諾水河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諾水河珍稀水生動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駟馬河國家濕地公園、米倉山國家森林公園等自然保護地17個。有古樹名木7571株。13個國有林場經營森林面積99.7萬畝。境內野生動植物2650餘種,屬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28種、珍稀瀕危保護植物27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四川盆地北緣山地重要生物基因庫”。
在功能上,巴中市是秦巴生物多樣性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核心區域。橫向來看,居於北緯31度,是“北方的南方、南方的北方”,成為抵禦北部風沙向南侵襲的重要防線,在調節北部溫帶季風氣候、南部亞熱帶季風氣候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為南方地區提供了有力的生態支撐。縱向來看,位於大巴山系米倉山南麓,山脈自北向南由高到低走向,是長江上游森林生態屏障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保持水土、涵養水源、淨化空氣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多重生態任務,為長江經濟帶建設提供了豐富的生態產品。
舉足輕重的地理區位、極其重要的生態功能、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巴中林業未來可期、大有可為。
第二節 發展現狀
“十三五”時期,巴中市林業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緊緊圍繞市委“建設川陝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示範區”總體要求,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秀美巴中為總目標,如期完成各項工作任務,為巴中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積極貢獻,為“十三五”劃上圓滿句號。
一是生態屏障本底進一步築牢。全力推進“七大森林工程”和“九大綠化行動”,完成營造林222.8萬畝,長效保護濕地2.3萬畝,森林蓄積達到6496萬立方米,森林面積達到1162.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63%。榮獲“國家森林城市” “中國氣候養生之都” 等金字招牌。
二是林業產業基礎進一步夯實。積極培育現代林業園區,發展核桃、青花椒、木本藥材等特色產業235萬畝,平昌縣青花椒產業園區、巴州區中藥材產業園區作為全省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現場會點位。依託“好山、好水、好空氣”綠色生態優勢,建成國家級、省級森林康養基地29個、省級森林鄉鎮7個、省級自然教育基地3個、市級森林康養試點示範基地28個、縣(區)森林康養精品點102處。
三是生態扶貧成效進一步凸顯。投入退耕還林、生態效益補償、生態護林員等生態扶貧專項資金12.6億元,覆蓋全市2231個行政村、其中貧困村699個,惠及建檔立卡貧困戶13.2萬戶、42.6萬人次,實現貧困人口年均增收1380元,為全市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同步小康作出重要貢獻。
四是林業改革聲音進一步唱響。創新集體林權改革方式和途徑,流轉林地24.3萬畝,落地林權抵押貸款2.4億元,培育家庭林場75家、林業專合組織98個、林業重點企業8個。巴州區入選全省唯一“全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縣級試驗區”。國有林場改革將全市17個國有林場最佳化整合為13個,全部轉為公益一類事業單位。
五是生態安全防線進一步築牢。堅守森林防滅火底線,編髮《巴中市森林防火規劃(2019—2025年)》,建立健全包乾責任體系,森林火災損失率每年控制在0.1‰以下。嚴格落實“林業有害生物防治雙線目標管理責任制”,完成全國第三次林業有害生物普查,防治林業有害生物331.4萬畝,測報準確率達到98%以上,年成災率均低於3‰。全面落實“兩增一保”黨政同責制度,嚴格依法使用林地和採伐林木。
第三節 機遇挑戰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占市域總面積3/5的森林是巴中發展的核心優勢和比較優勢,市委將文旅康養作為“首位產業”,讓林業成為“重要資源”,廣大市民日益迫切的美好生態需要,多重戰略機遇與現實需求疊加,巴中市林業必將迸發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頂層設計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結合市情林情,“十四五”時期巴中市林業主要面臨五大機遇。
一是國家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機遇。國務院《關於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正式印發,明確提出將大力支持培育壯大特色產業、促進綠色轉型發展等涉林利好政策,巴中市作為原川陝蘇區中心和首府,正處在振興發展的黃金機遇期。
二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機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綠色生態是巴中最鮮明的特質,市委建設“三市兩地一樞紐”目標定位,與林業息息相關。
三是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機遇。強化舉措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是黨中央國務院從全局出發,順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區域協調發展進入新階段的重大部署,築牢綠色屏障、建設綠色家園、發展綠色經濟、完善綠色制度、培育綠色文化是新時代西部大開發給予巴中林業的重大政策機遇。
四是長江經濟帶發展機遇。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黨中央國務院主動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科學謀劃中國經濟新棋局,作出的既利當前又惠長遠的重大決策部署。巴中致力於打造綠色經濟核心增長極,與長江經濟帶發展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戰略定位高度契合。
五是碳達峰碳中和機遇。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是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然選擇,已經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的碳庫,在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戰略推動下,讓林業迎來又一個高質量發展“春天”。
但也要清醒認識到,在奮力開啟巴中林業高質量發展新征程進程中,還有諸多挑戰,需要逐一破題。
一是使用林地定額指標缺口較大。“十三五”期間,全市使用林地定額指標出現缺口。“十四五”時期,全市必將迎來新的更快發展,交通、水利、城市建設等使用林地資源需求迫切,但林業以生態保護為主的政策走向愈加明確,使用林地定額指標難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二是造林用地瓶頸制約明顯。經過多年大規模國土綠化,全市森林覆蓋率接近“天花板”,集中連片可造林用地成為稀缺資源,加之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對“生態紅線”的劃定以及對“生態保護、基本農田”的空間管控邊界提出更高要求,造林空間受到進一步壓縮,造林用地更加嚴謹規範。
三是投融資渠道發生深刻變化。近年來,財政投入逐年減少、社會投入持續放緩成為影響林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十四五”時期,國家支持地方發展的方向從財政無償投資轉變為發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政策性金融等有償融資的趨勢十分明顯,從“等錢”到“找錢”,會不會、行不行成為林業發展的一大挑戰。
四是管理運行機制尚不健全。機構改革後,隨著林權管理、自然保護地管理、林業行政執法、森林防滅火等職能調整,基層管理體制還未完全理順,機構設定、隊伍建設、設施設備成為林業發展薄弱環節。
第二章 總體要求
“十四五”時期,巴中市林業機遇與挑戰並存、動力與壓力同在,必須緊緊圍繞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林業工作部署,把準方位、融入大勢、主動擔責、再次創業,才能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
第一節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全面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省委十一屆八次、九次全會、市委四屆十二次全會精神,以建設“三市兩地一樞紐”為統攬,以推動林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產業培育振興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持久動力,以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態需要為根本目的,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築牢生態安全螢幕障,健全林業治理體制,提升產業發展質效,厚植生態文化底蘊,奮力開啟巴中林業高質量發展新征程,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巴中開好局、起好步奠定堅實的生態基礎、提供優質的生態服務。
第二節 基本原則
——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根本遵循。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新發展理念和系統觀念,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統籌協調保護與發展之間的關係,推進森林資源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實現森林資源永續發展。
——堅持以滿足人民民眾需求為一切工作著力點。以人民需求為林業建設出發點,著力提高生態產品質量,豐富生態文化內涵,創新生態供給形式,提升生態幸福指數,盡全力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態需要。
——堅持以突破發展文旅康養首位產業為首要任務。瞄準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帶來的重大市場機遇,以光霧山-諾水河世界地質公園和光霧山國家5A級旅遊景區為重點打造中國知名森林康養目的地、中國內陸養生福地,以市中心城區和3個城市副中心為重點系統布局城郊森林康養休閒度假綜合體,在綠色發展上率先示範。
——堅持以建設成渝地區綠色產品供給地為重要突破。最佳化森林空間布局和功能分區,突出“綠色、生態、有機、富硒”地域特色,大力發展林業特色產業,加快建設成渝地區綠色產品供給地。探索公共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動“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持續轉化。
——堅持不懈推進生態保護修復築牢生態安全螢幕障。突出林業生態功能優先地位,建立健全生態保護修復責任落實和約束管控制度,完善林業治理體系,提升林業治理能力。推進國土綠化和森林質量精準提升,深化林業綜合改革,高質量築牢長江上游渠江源頭生態安全螢幕障。
第三節 主要目標
綜合考慮發展現狀、內部支撐、外部環境,統籌短期與長遠,兼顧需要與可能,擬定巴中市林業“十四五”時期主要目標,為2035年基本實現巴中市林業現代化打下堅實基礎。
一是渠江源頭生態屏障得到新提升。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深化國土綠化行動,推進重要道路河流森林廊道建設、國家儲備林建設、脆弱區生態保護修復、森林質量精準提升等重大生態工程,築牢創建全國生態文明示範市的生態基礎。
二是綠色產品供給能力實現新跨越。依託區域資源稟賦和發展基礎,構建以森林康養為旗艦,以木本油料、木本中藥材、花卉園藝為主的 “1+3”林業主導產業,協同推進林下經濟、用材林等配套產業,繪製“一地兩線六園”(126)區域布局的現代林業生態產業體系,顯著增強綠色產品供給能力。
三是生態文化傳承弘揚取得新成就。鞏固國家森林城市建設成果,深化自然教育科普基地建設,加強古樹名木保護,完善區域動植物志,推進義務植樹基地化、數位化,打造一批生態文化產品和品牌,夯實秦巴生物多樣性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資源基礎、生態價值、人文底色。
四是改革創新支撐體系形成新格局。健全林業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全面推行林長制,穩步推進國有林場林區、集體林權等重點領域改革,加強科技創新及成果轉化運用,構建種質資源安全體系,建設林業生態網路感知系統,對標碳達峰碳中和推進林業碳匯開發,夯實組織、人才、投資等基礎保障。
第三章 空間布局
綜合考量巴中市在全國、全省所處的地理區位、生態位勢及林業資源分布情況,按照市委市政府林業發展部署,結合廣大市民對林業的現實需求,“十四五”時期,巴中市林業以“一核四區八廊”統攬發展空間。
第一節 最佳化“一核”保護空間
以生態區位最重要、森林資源最富集、生態品牌最響亮、生態產出最高效的南江縣、通江縣北部區域為板塊,系統最佳化調整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地質公園、風景名勝區等各類自然保護地,結合巴中市在全國生態體系中的定位,主動融入國家生態安全大格局,劃定“一核”自然保護空間。深度挖掘北緯31度物種起源故事,與南充市、達州市、廣元市、漢中市、安康市、襄陽市共建大巴山-米倉山生態屏障,打響自然科普教育品牌,築牢秦巴重點生態功能區、渠江源頭生態安全螢幕障。
第二節 培育“四區”支柱產業
圍繞以森林康養為旗艦,以木本油料、木本中藥材、花卉園藝為主的 “1+3”林業主導產業體系,結合各縣(區)林業基礎及發展思路,全力培育“四區”支柱產業,創建“六園”引領示範,打響巴中市生態產品品牌,服務“三市兩地一樞紐”建設。
森林康養示範區。以“光霧山-諾水河-空山”為核心,以米倉大道為軸線,覆蓋南江縣7個鄉鎮、通江縣3個鎮,星羅密布康養基地、康養社區、康養人家,打造中國知名森林康養目的地、中國內陸養生福地。
木本油料主產區。覆蓋巴州區5個鄉鎮、恩陽區3個鎮、南江縣10個鎮、通江縣20個鄉鎮、平昌縣31個鎮(街道),集中發展核桃、花椒、油茶、油牡丹等木本油料產業,打造“川東北特色經濟林產業集群”核心。
木本中藥材核心區。覆蓋巴州區6個鄉鎮、恩陽區4個鎮(街道)、南江縣3個鄉鎮、通江縣11個鎮,專注發展以杜仲、青錢柳、枳殼、千佛手為主導品種的木本中藥材產業。
花卉園藝培育區。覆蓋巴州區5個鎮(街道)、恩陽區8個鎮、南江縣5個鎮(街道)、通江縣4個鎮,以七彩林科、恩陽空港為核心,輻射帶動周邊聯動發展花卉園藝特色產業,實現從小到大、從有到優突破。
第三節 推進“八廊”生態修復
堅持科學、生態、節儉原則,以渠江源頭生態綜合治理為抓手,在國土“三調”成果一張圖上落實綠化空間,宜封則封、宜造則造、宜林則林、宜灌則灌,科學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重點打造渠江(巴中段)、恩陽河、大通江河、小通江河、駟馬河、澌灘河6條岸線生態廊道,在重要水源地布局精品濕地公園,建成“兩岸青山、千里林帶”。深度融入文旅康養首位產業,重點打造米倉大道彩林、通江燕亭山-王坪竹林2大風景線,在重要節點布局精美景觀景點,形成“千里彩林網紅打卡地”。推動文旅康養產業提檔升級,促進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實現經濟、社會、生態價值共贏。
第四章 堅持保護優先嚴守生態安全邊界
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道路,堅持把生態保護放在首要位置,強化落實森林資源保護髮展目標責任制,守衛綠水青山生態本底。
第一節 完善自然保護地體系
完成自然保護地整合最佳化。科學確定自然保護地範圍,最佳化自然保護地空間布局,按照國家、省自然保護地體制改革總體部署,統籌推進自然保護地整合最佳化。整合交叉重疊、歸併相鄰相連的自然保護地,將不符合自然保護地管理規定的永久基本農田、成片人工集體商品林等調出自然保護地。
推進自然保護地規劃建設。推進自然保護地總體規劃編制修訂。開展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修復,加強野外保護站點、巡護路網、監測監控、應急救災、森林防滅火、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和野生動物疫源疫病防控等保護管理基礎設施建設。圍繞極小種群、中國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等珍稀生態資源新建自然公園、自然保護小區。力爭光霧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神門省級風景名勝區晉升為國家級。主動對接毗鄰市州,著力推動建立大巴山自然保護地聯盟。
提升生態文化服務能力。統籌保護與發展,落實差別化管控,在自然保護地內劃定適當區域開展生態教育、自然體驗、生態旅遊等活動,加強自然教育和生態體驗服務設施建設,提升自然保護地生態產品服務供給能力,推動自然保護地建設與光霧山諾水河文旅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協調共進。探索經營性項目特許經營管理辦法,建立健全特許經營制度,鼓勵原住居民參與特許經營活動。
第二節 強化森林資源法治化監管
嚴格林地用途管理。完成新一輪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編制,科學確定森林覆蓋率、森林蓄積量、林地保有量等發展指標。實施林地和森林總量管控,嚴格落實林地用途管制、林地使用審核審批和使用林地定額制度,從嚴控制林地向非林地逆轉。強化使用林地總量控制,優先保障民生項目、重大項目用地需求,從嚴控制經營性項目使用林地,加強臨時使用林地監管。
加強林木採伐管理。嚴格憑證採伐和限額採伐,建立健全以森林經營方案為基礎、總量與強度雙控制的森林採伐管理制度。嚴格控制公益林、天然林、國有林採伐,適當放寬放活商品林、人工林、非國有林採伐。推行集體人工商品林採伐指標進村入戶和“一站式辦理”採伐審批服務。
強化林業行政執法。推進森林資源“一張圖”建設和動態更新,紮實抓好森林督查“回頭看”,科學運用監測即報DPS系統及衛星遙感影像、無人機等現代化技術,持續加強“天上看、地上巡、圖上比”的林地全方位監管體系建設。深化林業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建強林業行政執法隊伍,加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工作,依法查處破壞森林資源違法行為。加大破壞森林資源監督執紀力度,樹牢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廣大民眾“不敢亂砍林木、亂占林地”法治思維和行動自覺。
深入開展普法宣傳。持續推進“法律七進”,嚴格落實“誰執法誰普法”責任,組織實施林業普法年度計畫,充分運用新媒體新技術創新普法形式,及時曝光典型案例,增強黨政領導、項目業主、廣大市民法治觀念。
最佳化林業審批服務。最佳化林業營商環境,深化放管服改革,細化林業行政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推進審批服務“網上辦、一次辦、就近辦、馬上辦”,實現政務服務全網路化。最佳化事前對接指導、事中審批服務,強化事後跟蹤監管,提升政務管理能力。
第三節 加強濕地保護修復
嚴格濕地保護。落實《巴中市濕地保護修複製度實施方案》,建立完善縣(區)、鄉鎮、村三級管護聯動機制,加強濕地用途“負面清單”管理,開展濕地生態狀況評價,保持2.3萬畝濕地保有量,確保國家重要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不低於95%、重要水域、自然岸線保有率不低於50%。
修復濕地生態。推進以自然恢復為主和人工修復相結合的濕地修復,通過退耕還濕、退養還灘、排水退化濕地恢復等措施大力建設小微濕地,依託水庫資源打造濕地公園,增加濕地面積1000畝。
第四節 嚴格保護野生動植物
摸清野生動植物家底。結合全國第二次、第三次野生動植物調查,系統開展野生動植物資源普查,編寫《巴中市野生動植物志》。深度挖掘野生動植物科普、生態、經濟價值,精選歷史悠久、獨具特色、品種名貴的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建設基因庫。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和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擴繁,完善物種結構,豐富基因群落,推進官方認證,夯實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區基礎。
做好禁食野生動物“後半篇”文章。按照新修訂《野生動物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理順野生動物人工繁育體制機制。嚴格落實野生動物監管職責,加強非洲豬瘟、禽流感、小反芻獸疫等疫源疫病監測防控,維護公共衛生安全。爭取擴大陸生野生動物致害補償範圍,將野生動物致害納入林業政策性保險範疇。
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救護。加大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紅豆杉、連香樹、巴山水青岡等物種遷地保護力度,建成市級公立野生動物收容救護機構1個、縣(區)野生動物收容救護點5個。開展多形式宣傳教育,提升公眾愛護野生動植物意識。加大對鳥類遷徙路線管理和巡護看守,推進野生動物遷徙通道建設。
第五章 推進重大工程築牢生態屏障本底
依託林業重大生態工程建設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持續增加森林覆蓋率,提高森林品質,改善生態環境,讓巴中“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
第一節 天然林保護修復工程
嚴格保護天然林資源。落實《巴中市天然林保護修複製度實施方案》,完成縣(區)天然林保護修復實施方案,建立全面保護、系統恢復、用途管控、權責明確的天然林保護修複製度體系。到2025年,天然林面積穩定在435.2萬畝。依據生態保護紅線及生態區位重要性、自然恢復能力、生態脆弱性、物種珍稀性、自然保護地等指標,劃定天然林保護重點區域,實行分類施策、分區管理。
科學修復天然林。開展退化天然林專項調查,摸清退化天然林規模和分布,編制退化天然林保護修復規劃,對鬱閉度過低、過高的喬木林及天然殘次林,採取宜造則造、宜撫則撫、宜改則改、宜補則補等方式適度精準修復。
落實天然林監管責任。按照目標、任務、資金、責任“四到縣(區)”管理原則,落實縣(區)政府天然林保護修復主體責任,將目標任務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推行天然林保護與公益林管理並軌,實行天然林管護責任協定書制度。嚴格責任追究,對破壞天然林資源、保護天然林不力的責任主體依法依規依紀終身追責問責。
第二節 退耕還林工程
推進新一輪退耕還林建設。堅持政策引導與農民自願相結合,對符合國家政策規定的25度以上非基本農田坡耕地、重要水源地15-25度非基本農田坡耕地實施還林。根據“國土三調”公布數據,科學規劃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
鞏固前一輪退耕還林成果。依法將前一輪退耕還林納入森林資源管理,壯大退耕還林後續產業。貫徹落實項目支持、後續產業發展等政策,提高退耕還林綜合效益。
探索退耕還林品種更新。結合核桃、花椒、木本中藥材、花卉園藝等林特產業發展,推進以退耕還生態林為主的品種更新,改良退耕樹種,最佳化產業布局,提高經濟產出。
第三節 國家儲備林建設工程
推進財政投資國家儲備林建設。圍繞增加森林蓄積、保障木材安全目標,以國有林場為主體,大力建設中長周期鄉土大徑級用材林和珍貴樹種用材林為主的國家儲備林基地,集約培育人工林,科學改培現有林,實施馬尾松、柏木等低產低效林改造,定向撫育中幼林,為國儲林,藏富於林。
推進國家儲備林融資項目建設。搶抓國家、省支持國家儲備林建設政策機遇,以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政策性金融融資“債融組合”項目為突破,緊扣國家、省重大戰略規劃和服務市、縣(區)黨委政府中心大局,大力編報“儲備林+森林康養”“儲備林+現代林業園區(花卉園藝、富硒核桃、木本藥材等)”“儲備林+城市森林(濕地)公園”“儲備林+自然科普教育”等重大項目,推進國家戰略儲備林融資項目落地。
第四節 生態廊道建設工程
打造渠江流域岸線生態廊道。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生態廊道建設,在渠江流域主要河道及其支流兩岸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綠化,對流域兩岸林相單一、功能退化、破壞嚴重的防護林及經果林進行提質增效,增強渠江源頭水土保持和水源涵養功能,擴大生態容量。完成水系防護林新(補)植1000公里,到2025年,重要河流宜綠地段綠化率達到95%以上,主要河流流域內宜林荒山全部復綠。
打造通道綠化景觀帶。實施道路綠美相連工程,按照適地適樹、能栽盡栽、應補盡補原則,著力開展客運專線、國道、快速通道、旅遊公路綠化彩化美化,持續鞏固森林走廊建設成果,改造提升道路綠化品質。完成森林生態廊道建設2000公里,到2025年,通道綠化率達到95%以上。
第五節 森林城市最佳化工程
圍繞以綠興城、以文興城、以遊興城、以產興城、以彩靚城“五篇文章”,持續鞏固提升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成果,完善城市綠地系統,大力建設城市森林(濕地)公園、休閒綠地,精品打造重要節點景觀綠化,推進城周環山、軸線環水森林步游道、康養體驗道建設,通過見縫插綠、立體植綠、暫未開發土地復綠等方式持續提升城市綠量和綠化品質,進一步提高城市綠化覆蓋率、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加快打造“步步見綠、百米見景、五百米見園、千米見水”的標準彩化、亮化、美化城市,不斷提高廣大市民生態獲得感和生活幸福感。
第六節 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
開展森林撫育。通過最佳化密度、調整樹種組成、人工促進天然更新等方式,最佳化林分結構,增強森林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態功能。重點撫育人工杉木、柏木、香樟、馬尾松純林等,圍繞竹產業發展推進竹林撫育建設。
推進低效林改造。因林制宜間伐改造、補植補造、調整樹種、更替改造低效林,重點改造經濟林、用材林及主要河流防護林,提高森林質量、林地生產力和綜合效益。加強疏林地、未成林地及灌木林地補植補造和封育管護,促進尚未鬱閉成林的森林儘快鬱閉成林。
強化質量提升示範。對結構單一、林相殘次的退化林分進行改造培育。採取連片造林、撫育補植、改造培育等措施,實施渠江流域生態廊道森林質量精準提升示範項目。
實施生態修復治理。加快宜林荒山、荒坡、荒地造林,推進礦區植被修復,加大滑坡、山洪土石流崩塌等自然災損土地及城市工程建設、水電開發、公路建設等工程創面生態修復,及時開展跡地復綠和林業有害生物病死木更新。
第六章 做優林業價值轉化助推鄉村振興
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主線,以林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抓手,大力構建“1+3”特色產業、“一地兩線六園”區域布局的現代林業生態產業體系,高質量轉化林業價值,助推鄉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第一節 打造中國知名森林康養目的地
全域化發展森林康養旅遊。以“光霧山-諾水河-空山”為核心, 以米倉大道為軸線,整合森林康養資源,著力發展康養、療養、養老、體驗、觀光旅遊融合的綜合性康養產業,打造中國知名森林康養目的地、中國內陸養生福地。以都市圈為依託,構建市場共享、分工合作的森林康養產業發展帶,挖掘城市周邊森林康養資源,提升業態品質。南江縣、通江縣重點發展森林康養+觀景納涼產業帶,巴州區、恩陽區著力打造森林康養+中藥養生產業帶,平昌縣主要發展森林康養+鄉村旅遊產業帶。在重要節點設定多個森林康養基地、森林康養人家、森林人家、森林康養醫療養生服務中心,構建森林康養全業態集群。
完善森林康養服務配套。提高森林康養遊客接待能力和服務水平,鼓勵和引導企業投資、整合和新建一批滿足多層次需求的服務接待設施,大力發展中高端候鳥式養老產業。結合自然保護地保護管理能力提升,實施森林康養基地標準化建設工程、森林康養林培育提升工程、森林康養步道體系建設工程。最佳化配置醫療衛生資源,開展森林康養醫學實證研究及健康管理、健康體檢、美容養顏、康復療養等醫療健康服務,發展“森林康養+醫療、養生、文旅、體育、教學”等新業態,開發“養生、養性、養眼、養胃、養肺”等“食住行游購娛”系列森林康養產品,規劃打造特色鮮明的森林康養精品線路。
第二節 建設產景融合風景線
加強竹產業培育。堅持適地適竹,推廣種植雷竹、楠竹、慈竹等筍材兩用高產竹,重點推進通江縣楠竹、南江縣雷竹產業基地建設。加快竹林公園、竹林濕地、竹林人家、竹林康養基地建設。到 2025年,現代竹產業基地穩定在7萬畝以上,竹產業總產值突破2 億元。
建設現代彩林示範區。大力發展設施花卉苗木產業,推動南江縣七彩長灘花卉苗木產業基地、通江縣食藥用觀賞植物特色產業園提檔升級。開展以光霧山彩色植物為代表的鄉土品種選育和改良提升,建設南江縣彩葉苗木科技實驗推廣中心,爭創“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到2025年,彩林產業基地總規模突破3萬畝。
推進產景融合發展。依託“光霧山-諾水河-空山”旅遊環線,打造米倉大道彩林風景線100公里;依託“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打造通江燕亭山-王坪竹林風景線30公里。
第三節 培育現代林業園區提升林產品供給質效
積極培育現代林業園區。對標國家級、省級現代林業園區創建標準,集聚項目、資金、資源、人才、技術集中扶持現代林業園區建設。重點培育建設“六園”,即:南江縣核桃產業園、七彩林科彩林園藝產業園2個省級現代林業園區和通江縣金萬博杜仲產業園、通江縣核桃現代產業園、通江縣竹林產業園、平昌縣核桃青花椒產業園4個市級現代林業園區。
加快核桃產業提質增效。按照“適度新造、重點改造”原則,選育引進優質特色品種,大力實施低產林提質增效。著力推進產業補鏈延鏈強鏈,開展核桃主產區產地初加工,強化以食用核桃油為主的精深加工和功能性產品開發,打響“米倉山核桃”區域公用品牌,做大做強“良源核桃油”“銳嘉核桃食品”等產品,力爭將“米倉山核桃”品牌創建成為中國馳名商標。到2025年,核桃高產豐產面積突破15萬畝,年乾果產量達到3.5萬噸,核桃產品就地加工和商品化率達到60%以上,年精深加工能力突破2萬噸。
大力發展木本中藥材。搭乘國家中醫藥走向世界戰略快車,積極開展木本道地藥材生態種植、野生撫育、仿野生栽培,做強杜仲、青錢柳、枳殼、川佛手等產業,支持藥食兩用成長新興品種發展。重點推進通江縣杜仲、南江縣青錢柳、巴州區枳殼、恩陽區川佛手等示範園區建設。推動中藥材加工能力提升,重點培育保健食品、天然植物藥物提取、藥品生產龍頭企業,打響“南江青錢柳”“金萬博杜仲”“巴州枳殼”“恩陽川佛手”等木本中藥材品牌。到2025年,木本中藥材規模化產業基地面積突破5萬畝,采後初加工和商品化處理率達到60%以上。
提高木材培育能力。大力發展榿木、楊樹、桉樹、柳杉、杉木等短周期工業原料林和速生豐產用材林。適度發展銀杏、楠木、香樟、柏木、巴山水青岡等珍貴樹種和大徑級用材林基地。著力提高林木產品市場競爭力,加快調整產業結構,重點發展人造板、家具、木製工藝品等林木產品,重點推進巴中經開區建豐林業60萬立方米刨花板項目建設。
推進林下經濟多元化。立體開發林下空間,探索林果、林藥、林菌、林苗、林茶、林花等多種複合經營模式,深入挖掘雞、牛、豬、羊、蜂等優良地方品種林下養殖潛力,培育建設國家林下經濟示範基地。到2025年,林下經濟利用面積達到110萬畝,林下經濟總量達到14億元。
健全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立林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和運行機制,開展林產品質量安全技術培訓與技術指導,建設林產品質量檢測中心。推廣核桃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力爭核心產區病蟲害統防統治率達到80%以上。加強林產品質量認證體系建設,積極開展ISO、“三品一標”等國際國內質量認證。
第四節 探索林業碳達峰碳中和試點試驗區
切實扛牢碳達峰碳中和林業職責,編制《巴中市林業碳匯行動方案》和《林業溫室氣體排放清單》,啟動碳普惠試點,力爭“十四五”時期率先實現林業碳達峰碳中和。
推進增匯減排行動。科學實施造林、天然林保護修復、森林質量精準提升等項目,持續增加生態綠量,提升生態系統碳匯增量。嚴格林地用途管制和定額管控,嚴厲打擊毀林毀濕、亂砍亂伐、亂占濫挖等破壞林業資源行為,加強森林火災防控和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有效減少林業活動碳排放量。
加快林業碳匯開發。開展森林資源現狀及生長規律研究,摸清森林碳儲量資源本底和碳增量潛力。建立森林現狀及動態變化資料庫,抓好溫室氣體排放林業指標基礎統計、森林增長及增匯能力評估,逐步建立方法準確、參數合理、數據權威、模型可靠的林業碳匯計量監測體系。按照林業碳匯項目開發的相關規定和要求,積極開發和申報造林、森林經營、生態修復等林業碳匯項目,推進符合要求的林業碳匯項目參與碳排放權交易,積極探索林業碳匯價值實現新路徑。“十四五”期間,力爭開發林業碳匯項目1-2個,項目規模達到10-20萬畝。
第五節 開展鄉村綠化美化
提高鄉村綠化指數。堅持應綠盡綠,因地制宜選用珍貴鄉土樹種,以村旁、宅旁、路旁、水旁為重點,推進農田林網花果化、道路林蔭化、水系綠洲化、村居景觀化,鄉村綠化覆蓋率達到98%以上。
打造特色品味庭院。在農戶自願的前提下,堅持小規模、微田園、精品式,建設以特色經果林為主、瓜果蔬菜和觀賞食用兩相宜的藤蔓植物為輔的“小花園、小果園、小公園”,打造“四季有花、四季有果、四季皆景”的鄉村美景。
建設森林鄉鎮。結合特色鎮建設,集中連片發展經果林、彩林、花卉園藝等林業特色產業,打造產業景觀長廊、鄉鎮產業主題小公園、小園區,高質量建設一批森林鄉鎮。
第六節 鞏固生態扶貧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保持現有生態脫貧政策穩定。持續發揮生態就業扶貧、生態產業扶貧、生態建設扶貧等綠色減貧措施兜底作用,及時兌現生態效益補償、天然商品林停伐補助、退耕還林補助等惠農政策,增強生態脫貧穩定性,降低返貧風險。
搭建林農利益聯結有機體。緊扣核心產業、特色產業,積極培育龍頭企業,支持龍頭企業整合中小企業,組建大集團、大企業。加快創辦一批優質林業專業合作社、家庭林場,培養一批新型職業經理人。到2025年,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等模式,引領帶動50萬農民通過發展林業產業、林地流轉、股權分紅、勞務輸出等方式參與林業建設,提高林農獲得感、幸福感,助推鄉村振興。
第七節 建立生態產品價值評價和套用機制
探索建立生態產品價值核算體系。利用格線化監測手段,開展林業生態產品基礎信息調查,摸清森林、濕地、野生動植物、林特產業等各類生態產品數量、質量,形成生態產品目錄清單。建立動態監測制度,及時跟蹤掌握生態產品數量分布、質量等級、功能特點、權益權屬、保護和開發利用情況等信息,適時動態更新,探索建立生態產品信息資料庫及雲平台。充分吸納國際、國內生態產品價值評價先進經驗,探索建立符合通行標準和地方實際的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指標體系。
推進生態產品核算結果運用。推進林業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結果在政府決策和績效考核評價中的套用,爭取將核算結果作為國家、省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配額及林地使用、林木採伐限額指標下達依據。推進建立森林生態保護者受益、使用者付費、破壞者賠償的利益導向機制,引導形成以綠色為底色的經濟發展方式和生產生活方式。建立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結果發布制度,開展生態產品線上線下“雙線”交易和招商,探索與生態受益地區開展橫向森林生態保護補償。
第七章 強化防控舉措維護林業發展安全
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統籌發展與安全,切實提高林業防範風險、抵禦風險、化解風險能力,夯實林業安全基礎,護航全市林業高質量發展。
第一節 嚴密防控森林火災
推進宣傳教育入腦入心。深入開展森林防滅火安全知識“三進”“小手拉大手”等活動,發動學校、駐村工作隊、村社幹部和生態護林員等力量,緊盯重點時段、重點地段、重點人群,全覆蓋、無死角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森林防火條例》、省市《森林防火命令》等法律規定及森林防滅火知識,讓“帶火不進山、進山不用火”防火常識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廣泛開展以案釋法,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
織密格線化責任體系。壓實“縣(區)領導包片、鄉鎮幹部包村、村社幹部包點”森林防滅火轄區屬地責任,建立“市、縣(區)、鄉鎮(國有林場)、村級管護站(國有林場工區)、護林員”5級格線化體系和“十戶聯保”責任體系,細化各層級格線清單制責任,落實森林防滅火格線責任。全面推廣套用“防火碼”,建立“人為火”管控體系,用好護林員定位管理系統及監測即報DPS,做到“山有人管、林有人護、火有人防、責有人擔”。
常態化開展火災風險隱患排查。嚴格依法用火,落實森林防火期野外用火審批和森林防火巡查制度,實行重點人群實名制管理、特殊人群一對一監管,堅決管住野外火源。推進火災隱患排查“責任制+清單制+問責制”,緊盯喪葬祭祀、燒荒燒秸稈、燒烤野炊、建設施工、煉山造林等林區用火行為,持續深入開展森林火災隱患大排查、大整治,建立隱患排查台賬,限期整改銷號,對周期性森林火災隱患點實施“定時巡邏管護、排查整改、覆核驗收”閉環管理。依法查處違規用火行為。
提高應急救援能力和水平。建強地方專業撲火力量,縣(區)分別組建不少於50人的地方專業撲火隊伍,配齊單兵裝備、撲火機具、防火車輛等設備,加強專業隊伍營房和訓練場地建設,強化日常訓練和靠前駐防,定期開展培訓和演練,提高森林火災處置能力。完善防火道路、林火阻隔帶、防火水池、防火物資儲備庫等防滅火基礎設施布局,構建“天空地人”預警監測體系,配備巡護無人機系統,改造升級視頻預警指揮中心,依託現有鐵塔建設視頻監控系統,提升基礎通信和數據共享等監控能力。
第二節 科學防治林業有害生物
加強監測預警。建立以護林員為基礎的林業有害生物格線化日常監測體系,結合無人機等智慧型監測技術,構建立體化監測體系。最佳化調整2個國家級中心測報點,建立有獎舉報制度及社會化防治服務機制,提高監測數據準確率。
嚴密防控重大林業有害生物。大力推進松材線蟲病疫情防控“五年攻堅行動”,細化完善、落地落實松材線蟲病疫情防控“四大機制”,以病死松樹清理為重點持續抓好疫情防治,結合媒介昆蟲藥物防治、誘捕器誘殺、打孔注藥等綜合防治措施,控制增量、消減存量,嚴防“光霧山-諾水河-空山”、城市周邊等核心生態區域感染松材線蟲病疫情,實現發生面積和疫點數量雙下降,力爭拔除1個疫區。加強蜀柏毒蛾等主要林業有害生物綜合治理,常態化開展森林鼠害、雲南松毛蟲、落葉松葉蜂、經濟林病蟲害防治。
嚴格檢疫執法。健全市、縣(區)兩級檢疫御災體系,強化檢疫封鎖,嚴防美國白蛾、紅火蟻等檢疫性有害生物入侵。加強檢疫除害設施設備建設,完善林業有害生物檢測實驗室1個,提高檢疫執法、檢疫檢驗、檢疫追溯和除害水平。深化區域聯動協作,完善松材線蟲病等林業有害生物協同防控機制,推進秦巴山區松材線蟲病聯防聯控聯治。
第三節 加強林業安全生產監管
分級落實監管責任。加強林業安全生產工作組織領導,嚴格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失職追責”要求,壓實林業安全生產屬地管理責任,依法開展林業安全生產監督檢查,排查治理生產安全隱患。落實林業生產經營單位主體責任,法定代表人和實際控制人第一責任人責任。實行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制度,細化落實主要負責人、管理人員和具體崗位責任。
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建立全過程安全生產和職業健康管理制度,嚴格落實安全教育培訓制度,做到安全責任、管理、投入、培訓和應急救援“五到位”。建立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預防制度,定期開展風險辨識評價,制定安全防護措施和安全操作規程,督促林業生產經營單位消除隱患。建立應急救援制度,做好事故救援、調查處理和信息發布工作,維護林區穩定。
強化應急救援準備。完善應急救援預案,每年組織1-2次應急預案演練,普及生產安全事故預防、避險、自救和互救知識,提高從業人員安全意識和應急處置技能。支持林業安全生產科研項目,鼓勵林業生產經營單位研發、推廣、套用有利於保障生產安全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提高生產經營的機械化、自動化和信息化水平。
第四節 保障種苗質量安全
提高林木種苗質量。開展林木種質資源普查,摸清林木種質資源家底,加強地方優質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建立一批國家級、省級林木種質資源庫。加大林木良種推廣力度,加強林木種苗質量監管,建立並定期發布林木良種目錄清單,嚴格執行林木種苗質量溯源追責制度,持續開展打擊制售假劣林木種苗和侵犯智慧財產權工作。
大力培育推廣良種。加強林木良種選育、申報認(審)定和擴繁,突出本地鄉土樹種、特色經濟林樹種、珍貴用材林樹種、速生用材林樹種、名特優花卉等良種選育,開展種質資源評價利用、良種篩選、區域試驗及繁育技術攻關,選育一批林木良種。依託科研力量開展植物新品種研發,強化重點林木良種基地建設,大力建設種子園、采穗圃、良種繁育基地等,提高林木種子和苗木生產供應能力。
積極推廣套用良法。堅持良種良法,緊密結合造林、森林撫育等技術規程,按照適地適樹原則,科學採用相匹配的技術措施,不斷提高生產效能。加強與科研院校合作,大力開展核桃、木本中藥材、青花椒等良種良法研究,探索編制適宜於不同區域、不同自然環境、不同樹種的良法技術規程並推廣套用。
第八章 聚力改革創新提升林業治理效能
持續推進林業機制體制創新,不斷深化林業綜合改革,充分發揮改革創新動力,推進林業發展新賦能,加快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第一節 全面推行林長制
建立組織體系。構建黨政同責、屬地負責、部門協同、源頭治理、全域覆蓋的長效機制。縱向設立黨委、政府主要領導掛帥的市、縣(區)、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林長責任體系,建立“市縣(區)林長+國有林場林長、鄉鎮(街道)林長+警長、村(社區)林長+監管員+護林員”分層分級監管體系,定人員、定職責、定區域。橫向建立部門協作機制,市、縣(區)建立林長會議制度,加強組織協調和信息溝通,合力推進林長制工作。
落實職責任務。聚焦森林生態保護、森林生態修復、森林資源安全、林業改革發展、林業支撐保障5大任務,綜合區域、資源特點和自然生態系統完整性等,科學確定各級林長責任區域,因地制宜確定保護、發展和安全目標任務。建立健全以黨政領導負責制為核心的責任體系,明確各級林長森林資源保護髮展職責,推動保護髮展森林資源目標責任制落地見效。
強化推進保障。壓實各級黨委、政府推行林長制主體責任,強化組織領導,細化工作安排,2022年6月底前全面建立林長制。建立健全林長會議制度、監督管理制度、工作考核制度、信息公開制度。建立林長制信息發布平台,向社會公告林長名單。推行林長制實施情況第三方評估,每年公布森林資源保護髮展情況。將林長制督導考核納入各級黨委、政府目標績效考核,考核結果作為黨政領導幹部綜合考核評價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依據。
第二節 深化重點領域改革
做好國有林場林區改革“後半篇”文章。明確國有林場林區生態安全功能定位,嚴格落實國有森林資源保護政策,進一步理順管理體制,強化資源監管,全面提升國有森林質量。科學開展國有森林經營活動,落實國有森林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爭取全民所有森林資源資產所有權委託代理機制試點,在保持國有林場林區生態系統完整穩定的前提下,鼓勵國有森林資源資本化、市場化運行,支持發展森林康養、林下經濟等綠色低碳產業,持續釋放國有林場林區改革發展內生動力。加強國有林場能力建設,建立精幹高效的林場隊伍,培育國有示範林場5個。
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持續推進集體林地“三權分置”,推進林地流轉法制建設、平台建設、信息化建設,促進適度規模經營。完善市、縣(區)林權流轉交易市場,建立林權流轉徵信制度,及時發布林權政策、林權流轉交易等服務信息,引導社會主體通過出租、入股、合作等形式參與林權流轉。落實集體林權交易支持政策,建立林權抵押貸款價值評估制度,完善政策性森林保險政策,探索創新“生態銀行”和地役權機制,開展公益林補償收益權質押貸款、公益林補償收益權反擔保質押貸款,盤活集體林資源。
第三節 搭建生態數字感知體系
集成林業大資料庫。開展林業全行業數據本底調查,全面收集匯總資源、產業、政策、項目、市場等各類基礎數據,建立林業大資料庫。充分運用定位、通信、物聯網、移動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加強無人機、視頻監控、生態因子採集、智慧型無線感知等設施設備建設,通過感知化、物聯化、智慧型化手段,動態收集、後台處理即時數據,實現數據實時更新。
打通數據連結渠道。加強數據互聯共享,探索接入國家、省衛星遙感體系連線埠,融入國家、省林業信息資源發布、監測、評估、交易等平台,接入政務服務一體化平台、巴中市政務信息資源共享平台,在林業重點企業官網設定連結連線埠。探索建立市級林業數據終端,連結各縣(區)子連線埠,形成“市+縣(區)”林業大數據體系。
科學套用數據資源。建立健全林業數據評估機制,充分利用雲計算,通過大數據結構性、預測性分析,科學指導林業決策。通過林業數據監測、更新,實現非涉密數據智慧型化、一鍵式查詢,提升公共服務能力,最佳化行業內部管理。推進森林資源信息智慧型感知實時採集傳輸,及時發現破壞森林資源行為,及時預警森林火災、林業有害生物及其他自然災害,增強林業防災減災救災現代化水平和能力。
第四節 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
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建強市、縣(區)林業科研機構創新平台。圍繞生態保護修復,開展森林經營、天然林保育、森林火災防控、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等領域研究,形成一批技術先進、高效實用的生態保護修復關鍵技術。圍繞產業發展,開展品種選育、高產優質種植技術集成和精深加工新產品等科技研發。圍繞主體培育,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建立科研中心,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關鍵技術突破。
加大實用技術套用。加強科技成果推廣,重點推廣經濟林、用材林、竹林、名特優花卉良種繁育、現代育苗、高效栽培及產品加工等科技成果。加強造林綠化、森林經營、產業發展新技術、新工藝、新標準推廣示範。結合林業園區創建,培育一批林業科技示範園,打造林業特色產業創新高地。
完善科技支撐體系。廣泛開展林業科技領域多元化合作,加大科技創新型企業培育和政策扶持力度,深化與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探索組建林業產學研協同創新聯盟,開展科研自主創新。完善科技推廣體系,健全集科研院所、涉林高校、林業科技推廣機構、林業企業相結合的培訓體系,加強基層林技人員和林農技術培訓,造就一批懂技術、懂管理、懂經營的新型林農。
第九章 挖掘文化內涵擦亮生態文明底色
突出生態文化培育和價值再造,完善生態文化科普體系,推進生態文化多元化融合發展,不斷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態需要,增強全社會保護和建設生態的觀念認可和價值追求,提高生態文明水平。
第一節 開展全民自然教育
打造自然教育品牌。挖掘森林、野生動植物、濕地等生態文化資源,開展生態文化文創活動,攜手科研院校設立自然科研基地。大力創建以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區、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等獨特自然資源為支撐的自然教育基地,重點建設川東北特色植物科普教育基地。打造一批文化濃郁、獨特創新的生態文化產品和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態文化品牌,打響光霧山-諾水河世界地質公園品牌。
推進全民自然教育。廣泛開展自然科普宣傳,開展“植樹節”“世界環境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濕地日”“愛鳥周”“世界動植物日”“野生動物保護月”“自然教育周”等主題活動,提升公眾生態文明意識。推進自然教育進校園入課本,加強自然教育導師培育,探索在中國小開設自然教育公開課,定期舉辦“學+游”“學+研”“小手+大手”科普活動,評選“綠化小衛士”“生態知識小專家”,豐富自然教育載體。
探索自然教育市場化。依託自然教育基地資源,配套開發科普長廊、體驗館、夏令營地、團建基地、野外探秘基地等自然教育項目,研發一批特色自然教育課程和線路,孵化一批自然教育市場主體,培育一批自然教育品牌。
第二節 加強古樹名木保護
強化古樹名木管理。建立古樹名木信息庫和智慧管理系統,完善古樹名木資源數據,實現古樹名木規範化、動態化信息管理。開展多平台全視角古樹名木保護宣傳,搭建社會公眾捐資認養信息平台,提高古樹名木全民保護意識和社會參與度。加強古樹名木建檔立卡、掛牌登記、信息錄入管理。探索建立個人所有古樹名木保護補償制度。
保護古樹名木資源。加強古樹名木生長、病蟲害等監測,完善支撐架、保護欄、避雷裝置等保護設施。加強古樹名木日常管護,分批次開展瀕危古樹搶救性保護復壯。嚴格古樹名木移植、砍伐審批,嚴禁古樹違規進城,加強古樹名木後備資源調查和保護。挖掘古樹名木文化歷史價值和實用功效,豐富古樹名木文化底蘊。啟動古樹公園建設,重點推進南江縣古樹公園建設試點。
第三節 推進網際網路+義務植樹基地化
建設義務植樹基地。持續深入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堅持每年組織開展各級黨政軍領導義務植樹活動。科學布局義務植樹空間,編制市、縣(區)“1+6”義務植樹基地化方案,完善義務植樹定點定量推進計畫,向全社會發布義務植樹基地點位、造林計畫等信息,引導全社會自覺履行植樹義務。鼓勵單位、社會組織和個人建設“巾幗林”“青年林”等義務植樹紀念林。
創新義務植樹履責模式。積極推進“網際網路+義務植樹”基地建設,探索設立義務植樹微信公眾號,形成義務植樹線上“下單”、線下植樹雙向互動新格局。開通義務植樹履責公用賬戶,鼓勵支持公眾通過公用賬戶開展義務植樹認捐、認建、認養活動,拓寬履責渠道,最佳化履責平台。鼓勵支持單位、社會組織和個人組建公益性綠化組織,給予技術指導和適度的政策扶持,壯大綠化公益力量。探索推行義務植樹積分制,將義務植樹積分與公眾低碳生活有機融合。
第四節 探索生態文化融合發展
積極推進生態文化多元化融合發展,深度挖掘紅軍文化、巴文化、古道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傳承,結合經濟社會發展,探索“生態文化+”發展新模式。融入紅色文化,打造紅色線路景觀綠廊,開展紅色文化教育基地綠化提檔升級行動,建設紅色文化自然公園。融入巴文化,探秘巴人生態保護和建設印記,以川東北林盤、木質古建築、古樹名木等生態元素為切入,打造巴人生態文化博物館,探索編制古樹名木“故事會”。融入古道文化,開展米倉古道森林生態修復。
第十章 夯實保障基礎推動規劃落地落實
第一節 強化組織保障
加強組織領導,充分發揮林業部門牽頭作用,統籌協調落實各項工作。加強林業部門與發展改革、農業農村、財政、公安、水利、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和規劃、科技等部門信息溝通,協調解決具體問題。完善重大規劃、重大項目建設成效評估等制度。爭取縣(區)黨委政府支持,理順機構改革後基層林業單位體制機制。
第二節 最佳化人才保障
加強專業人才引進。依託“百千萬引才計畫”,通過考核招聘、公開遴選、選調等方式,引進森林資源管理、重點產業發展等急需緊缺和高層次專業人才。到2025年,新招引專業人才50人以上,擁有碩士以上學位20人以上。
最佳化幹部人才隊伍。加強行業內部中層幹部輪崗交流,鼓勵上下級機關事業單位按規定流動,注重推薦選拔德才兼備、實績突出、民眾公認的幹部。推進行業職稱和科技人才評價體制等改革,完善專業人才培養、評價、使用、激勵機制。建立森林康養、核桃產業、森林防滅火、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等重點項目專家服務團隊,開展團隊攻關,解決行業發展共性難題,促進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
強化人才教育培養。加大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龍頭企業等交流合作,加強林業行業內實用性人才培養。結合人才崗位開展分類培訓,推進林業項目帶動基層技能人才和實用人才培養。加大市、縣(區)優秀林業人才到國家、省林業主管部門及“三個一線”鍛鍊力度。到2025年,累計培訓培養林業基層人才5萬人次以上。
第三節 落實投入保障
完善多元化投融資機制。大力爭取國家、省財政項目資金投入,強化預算管理和執行,建立項目績效評價與資金調控掛鈎機制,實施財政投入考評激勵制度,整合用好財政性資金。落實森林保險保費補貼政策,爭取提高政策性森林保險、涉林特色保險保費補貼規模、範圍和標準,鼓勵形成政策性保險與商業保險相結合的森林保險體系。
加大金融領域合作。探索建立“林銀”戰略合作關係,支持金融機構開發適合林業特點的信貸產品、放大林業信貸配額,支持擔保機構開展貸款擔保業務。搭建金融資本投資林業的投融資平台,推進國有森林資源資產資本化融資。
廣泛吸納社會資本。落實林業貸款貼息、減稅降費、補助補償、審批服務等扶持政策,引導各類經營主體參與林業發展。支持個人、社會團體等開展公益性植綠護綠活動,無償投入林業建設。
第四節 環境影響評價
系統分析環境影響。本規劃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和高質量發展理念,將生態建設貫穿始終,主要建設內容為國土綠化,主要建設方式為植樹造林,將大幅最佳化巴中市生態環境、提高生態質量、增加生態供給。規劃實施的森林撫育、低效林改造等建設內容,均在森林內作業,將顯著提高森林質量,產生的噪音污染、空氣污染、水污染等幾乎為零,對民眾正常生產生活秩序幾乎不造成影響。規劃的各類林區道路、房屋、森林資源保護設施等基礎建設內容將對空氣、水、森林造成一定不利影響,但建設目的均是為更好保護和利用森林資源,且建設內容少、建設規模小,空氣、水、噪音污染及對森林資源產生的破壞能夠通過人為措施和自然恢復儘快修復,對環境影響較小,長遠來看對生態環境利遠大於弊。
做好環境風險防控和影響修復。制定並落實詳細可行的工程項目建設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補償辦法,通過環境影響風險排查,“1對1”落實防控措施,將對環境影響降到最低。針對空氣、噪音、水污染,採取就近增綠、設定隔離牆和聲屏障、減少車輛機械使用、灑水降塵、禁止污水直排、開展污水無害化處理等方式減少污染。針對森林破壞,在依法依規辦理相關手續的基礎上,通過最佳化建設方案減少林地使用和林木採伐、就近增綠、及時復綠等方式儘快恢復森林生態,減少對森林生態系統的影響。

解讀

現對《巴中市“十四五”林業高質量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作如下解讀。
一、《規劃》編制背景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關於林業工作系列部署,持續發揮巴中森林生態核心優勢,有效提高廣大民眾生態幸福感和獲得感,市林業局牽頭編制了《規劃》,提出“十四五”時期全市林業發展主要目標、空間布局、具體任務等。規劃範圍為巴中市域,規劃年限為2021年至2025年。
二、徵求意見情況
2021年7月6日以來,市林業局先後將《規劃(徵求意見稿)》印送至各縣(區)人民政府、巴中經開區、文旅新區管委會及29個市級相關部門徵求意見,共收到11個單位修改意見29條,其中採納22條、部分採納3條、未採納4條。
三、論證和審議情況
(一)可行性論證。2021年7月14日,組織省、市專家對《規劃》進行了評審,一致認為《規劃》符合國家、省“十四五”時期林業發展部署和巴中實際,可操作性強。
(二)規劃銜接審查。2021年7月26日,《規劃》通過市發展改革委規劃銜接審查,提出的5條審查意見全部採納。
(三)合法性審查。2021年8月2日,《規劃》通過市司法局合法性審查,提出的6條合法性審查意見全部採納。
四、主要內容
《規劃》含前言和10章42節正文內容、3張附圖、23個專欄表格,全文共3萬餘字。
前 言。簡要介紹《規劃》編制背景、規劃範圍、規劃年限。
第一章 奮力開啟巴中林業高質量發展新征程。闡述了巴中林業發展的3個基礎條件,總結了“十三五”時期取得的5個方面成績,分析了面臨的5個機遇和4個挑戰。
第二章 總體要求。提出了《規劃》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4個方面重點任務。
第三章 空間布局。從自然保護、產業發展、生態修復3個方面對“十四五”時期林業工作進行系統的空間布局。
第四章 堅持保護優先嚴守生態安全邊界。規劃了完善自然保護地體系、強化森林資源法治化監管、加強濕地保護修復、嚴格保護野生動植物4個方面的森林生態保護工作。
第五章 推進重大工程築牢生態屏障本底。規劃了天然林保護修復、退耕還林、國家儲備林建設、生態廊道建設、森林城市最佳化、森林質量精準提升6個方面森林生態建設工作。
第六章 做優林業價值轉化助推鄉村振興。規劃了打造中國知名森林康養目的地、建設產景融合風景線、培育現代林業園區提升林產品供給質效、探索林業碳達峰碳中和試點試驗區、開展鄉村綠化美化、鞏固生態扶貧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建立生態產品價值評價和套用機制7個方面林業產業發展工作。
第七章 強化防控舉措維護林業發展安全。規劃了嚴密防控森林火災、科學防治林業有害生物、加強林業安全生產監管、保障種苗質量安全4個方面林業發展安全工作。
第八章 聚力改革創新提升林業治理效能。規劃了全面推行林長制、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搭建生態數字感知體系、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4個方面林業創新改革工作。
第九章 挖掘文化內涵擦亮生態文明底色。規劃了開展全民自然教育、加強古樹名木保護、推進網際網路+義務植樹基地化、探索生態文化融合發展4個方面森林生態文化建設工作。
第十章 夯實保障基礎推動規劃落地落實。從組織、人才、投入3個方面提出落實《規劃》的保障措施,並進行了環境影響評價,提出了相應對策和保護措施。
五、特色亮點
(一)從國家戰略高度定位巴中林業。緊扣長江上游渠江源頭、秦巴生物多樣性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等“國字號招牌”布局巴中林業發展。
(二)用圖表方式細化《規劃》目標。製作3張空間布局圖,通過“文字+23個專欄表格”,將目標任務細化量化到各縣(區)和具體點位,提高《規劃》操作性和針對性。
(三)從巴中實際出發探索林業發展創新。緊扣最新工作要求,提出探索林業碳達峰碳中和試點試驗區、建立生態產品價值評價和套用機制、全面推行林長制、搭建生態數字感知體系等創新之舉。注重區域聯動發展,新提出共建米倉山-大巴山生態屏障、建立大巴山自然保護地聯盟等目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