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雙版納州“十四五”林業草原發展規劃

《西雙版納州“十四五”林業草原發展規劃》已經西雙版納州人民政府同意,西雙版納州人民政府於2022年7月12日印發,請認真貫徹執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雙版納州“十四五”林業草原發展規劃
  • 頒布時間:2022年7月12日
  • 發布單位:西雙版納州人民政府
全文,解讀,

全文

第一章 新時代林業草原發展形勢分析
“十三五”以來,生態建設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西雙版納州林業草原建設迎來重大歷史機遇,取得快速發展,但也進入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機遇與挑戰並存。
第一節 “十三五”林業草原建設主要成效
“十三五”規劃任務全面完成,約束性指標順利實現。截至2020年底,西雙版納州森林面積155.500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81.34%,森林蓄積量1.9316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位居全省第一。有國家、州、縣級保護區和保護小區622.862萬畝、占全州國土面積22.2%,另有濕地27.3萬畝,主要為河流及庫塘型濕地。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保護率達95%以上,完成規劃目標任務。
一、森林資源保護成效顯著
統籌協調森林資源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紮實開展森林督查和森林資源監測工作,全面推進各類打擊破壞森林資源專項整治行動,認真開展森林資源管理“一張圖”年度更新。五年來,共辦理各類林木採伐許可證41182份、採伐木材455.6995萬立方米,累計辦理林地征占用面積3835.26公頃(其中,永久使用3051.36公頃、臨時使用783.9公頃),有力保證全州經濟社會發展對林地和林木資源的需求;從2018年開始連續開展森林督查工作,陸續開展非法侵占林地種植三七、非法侵占林地修建別墅、綠衛“2019”森林草原執法、非法侵占林地種茶毀林等各類破壞森林資源違法行為專項整治行動,全州各種違法侵占林地行為得到有效遏制;通過有序紮實開展森林資源管理“一張圖”年度更新(林地年度變更)和森林資源監測工作,全州現有林地面積164.2692萬公頃(其中,國有林地91.1406萬公頃、集體林地73.1286萬公頃;公益林84.0884萬公頃、商品林80.1808萬公頃;森林面積155.5005萬公頃)。“十三五”時期,全州森林蓄積量和森林覆蓋率實現連續增長,其中,森林覆蓋率增長了0.55個百分點、森林蓄積量增加了770.0225萬立方米,森林生態效益進一步凸顯,森林資源蓄積量、森林覆蓋率較“十二五”時期實現穩定增長。
二、改革創新成果豐碩
堅持圍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以“保生態、保民生”為改革目標,全面完成國有林場改革工作,並於2018年10月通過省國有林場改革領導小組驗收,評定為優秀等次。通過改革,解決大量歷史遺留問題,基本做到林場公益性質明確到位,事業編制落實到位,財政預算保障到位,初步建立有利於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有利於改善生態和民生、有利於增強林草發展活力的國有林場新體制。改革工作成效明顯:一是將縣(市)改革前在國家備案的12個國有林場整合最佳化為3個國有林場,一個縣(市)只設立一個國有林場,並將國有林場定性為公益一類財政全額撥款副科級事業單位。二是國有林場人員經費和機構經費納入同級政府財政全額預算,妥善解決國有林場職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工傷保險、失業保險、住房公積金和住房補貼等社會保障問題,職工福利待遇顯著提升。三是加大森林資源培育力度,夯實基礎設施建設。改革期間,建設國家木材戰略儲備林2.3萬畝,新植和改培珍貴用材林基地1.5萬畝,完成森林撫育24.5萬畝,國有林場森林質量得到大幅提高。四是各縣(市)財政共投入137萬元為國有林場配備無人機、林業E通定位手機、機車、GPS定位儀等設備,國有森林資源管護能力得到明顯提升。五是全州累計投入3120餘萬元,重建和新建管護站(點)31個,正在建設管護站(點)8個;投入41萬元解決景洪市國有林場、勐臘縣國有林場821人的飲水安全問題。國有林場基礎設施得到全面加強,職工生產生活條件得到切實改善。進一步深化全州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創新集體林草保護髮展體制機制,盤活集體森林資源,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通過改革,全州集體林草良性發展機制基本形成,集體林產權保護更加有力,承包權更加穩定,經營權更加靈活,集體林權流轉和林權抵押貸款制度更加健全,管理服務體系更加完善,農民林草人均收入達到4800元,實現森林資源持續增長、森林生態安全得到保障、林產業健康發展、林農持續穩定受益的總目標。
三、生物多樣性保護不斷加強
按照“保護地面積不減少、保護強度不降低、保護性質不改變”的原則,正式啟動全州自然保護地整合最佳化工作,並按相應流程報批評審。濕地管理工作有序開展,舉辦全州濕地保護管理業務培訓會,啟動濕地保護規劃編制及濕地保護小區建設工作。截至2020年底,全州濕地保護率39.30%;為進一步規範魚類自然保護區管理,確保魚類自然保護區資源得到科學保護,組織開展魚類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編制,同步進行魚類自然保護區資料收集、資源本底調查等工作;極小種群保護工作有序開展,開展綠孔雀種群現狀調查監測工作;強化野生植物保護,嚴厲打擊亂采濫挖野生植物、破壞生態環境和非法採集、交易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的行為,對1832條樣線進行監測、巡護,開展監督檢查18次,檢查農貿、花鳥等市場591個次,線上檢查短視頻、直播、電商等網路平台1286個,監測廣告42條,發放宣傳材料3.6萬份,受教育人數達3.8萬人;古樹名木保護工作紮實開展,2017年5月啟動的古樹名木資源普查工作中,全州共錄入全國古樹名木信息系統1923株(古樹1859株;名木64株),錄入古樹群落1個,工作任務完成率達到100%;不斷加強冬季候鳥停留區的保護宣傳工作,強化亞洲象肇事防範,做好肇事補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設完成1500畝森林修復及亞洲象食物源基地,勐海縣建設完成360畝臨時應急處置管控區。保護區內投資2970萬元(分兩期建設)搭建亞洲象監測預警體系,一期完成設立40多個野外監測點,實時發布亞洲象監測預警信息。在風景名勝區建設方面,爭取到位中央財政預算內資金960萬元,2景區4景點詳細規劃通過省級審批,《<西雙版納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修編)(2011-2025)>規劃實施評估報告》編制完成,風景名勝區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前期工作有序開展,其他相關風景區項目管理日漸規範,風景名勝區資源得到切實有效保護。與中國太平洋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簽訂亞洲象公眾責任保險服務協定,在全國率先創立野生動物公眾責任險,累計投入8622.5萬元,理賠案件4514件,傷亡247人,涉及43236戶次理賠7633.46萬元,較“十三五”期末增長19.85%;積極開展野生動物收容救護工作,共收容救護野生動物1293頭(只)。
四、林業產業發展穩步推進
“十三五”期間,反覆念好“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這篇生態文明產業經,全州林業產業發展穩步推進,林草產業總產值從2015年的183.64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238.10億元。珍貴用材林基地建設面積達100萬畝,已圓滿完成總體規劃制定的目標任務並通過國家林草局組織的專家評審。完成各類營造林項目共141.399萬畝,主要造林項目中,天保工程人工造林4.7萬畝、退耕還林7.29萬畝、封山育林4萬畝、陡坡地治理2.2萬畝、國家特殊及珍稀林木培育1.04萬畝、森林撫育60.59萬畝、征占用林地植被恢復造林4.36萬畝、州級珍貴用材林基地建設44.96萬畝;充分利用現有的林地資源,在林下發展森林藥材、香料植物、仿野生種植蔬菜和菌類。目前,全州林下種植面積達21.65萬畝,產值達5.18億元;生態旅遊產業穩步發展,各森林生態旅遊景區累計完成投資57693.26萬元,接待遊客2245.56萬人次,實現經營收入151018.89萬元。木本油料(堅果、核桃)種植面積達17.2萬畝,綜合產值達2.5億元。
五、生態扶貧成績顯著
“十三五”期間,各項林草惠民政策極大程度向貧困地區傾斜。截至“十三五”期末,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涉及建檔立卡貧困戶1123戶,15097.7畝,總投資2383.142萬元;陡坡地生態治理涉及建檔立卡貧困戶236戶,2395.4畝,總投資359.31萬元;自2016年以來,中央和省級下達西雙版納州生態護林員指標共677人,實聘681人,報酬標準為800元/人·月,年收入可達9600元,實現一人護林、全家脫貧的目標,精準帶動1052戶家庭脫貧;組織種植養殖技術培訓,持續鞏固提升已幫扶的金煌芒、澳洲堅果、沉香、砂糖橘、林下養蜂等脫貧致富產業健康發展,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衛生整治村莊清潔行動,改善村容村貌。
六、數字林業建設紮實開展
森林防火視頻監控系統建設項目申報和實施方案編制穩步推進,申請到位補助資金712萬元,實施方案已通過省級專家評審。目前,森林防火監測覆蓋率達38%,無線通信覆蓋率達60%;已建設完成森林防火視頻系統4套,建成森林防火視頻監控攝像頭274個,火源管理卡口監控系統96個。在全州亞洲象頻繁活動的西雙版納保護區開展紅外相機監測預警系統建設,設立40多個野外監測點,安放299台紅外相機,19路攝像頭,35台智慧型廣播,並開發手機APP軟體,累計拍攝數量321433張,識別亞洲象並預警2654次,傳送監測預警信息12640條。無人機監測預警平台用戶量已達91420多人,公眾號關注人數已達41220多人,成功避免典型的“人象衝突”事件約380起。
七、生態文化蓬勃發展
州委、州政府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堅定實施“生態立州”戰略,在全州範圍內掀起“綠化傣鄉—鞏固提升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州”新高潮,大力推進“生態文明排頭兵”建設。期間,西雙版納入選“中國2018美麗山水城市”,景洪市榮獲“國家森林城市”稱號,勐臘縣榮獲“國家園林縣城”,勐海縣榮獲省級“可持續發展試驗區”,勐臘縣勐臘鎮曼龍代村和景洪市勐罕鎮曼聽村入選省級“美麗村莊”,8個村委會榮獲“國家森林鄉村”,17個村委會榮獲“雲南省森林鄉村”,2個村民小組榮獲“全國生態文化村”,2020年西雙版納勐巴拉特色小鎮入選“全國森林康養基地試點”建設單位。城鄉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人民民眾幸福指數顯著提升。
第二節 面臨機遇
一、生態文明建設為林業草原發展帶來歷史性機遇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生態良好和美麗中國成為全面現代化的重要標誌,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安全螢幕障更加牢固成為“十四五”發展的重要目標。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成為重要導向,加大生態優質產品供給、發展綠色產業成為服務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舉措。林業草原是生態文明建設主體,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林業草原建設高度重視,作出了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全面保護修復自然生態、建立國家公園體制、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推行林長制等重大決策部署,賦予林業草原部門新的歷史責任和使命,也為林業草原發展提供歷史性機遇。
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的重要講話為林業草原發展指明方向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時,對雲南的發展提出了努力成為“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三個定位,西雙版納作為西南生態安全螢幕障排頭兵中的先行者,在維護區域、國家乃至國際生態安全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考察雲南時,指出雲南是“植物王國、動物王國、世界花園”,西雙版納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是雲南獲此殊榮的關鍵之一。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充分體現了總書記對雲南乃至西雙版納生態建設極大的關切和期盼,為新時代西雙版納生態文明建設賦予新的歷史責任,指明了前進方向。
三、省委、省政府召開西雙版納現場辦公會帶來重大戰略機遇
2021年5月20至21日,省委、省政府召開西雙版納現場辦公會。會上,省委書記阮成發強調:“打造以熱帶雨林為依託、康養旅居為特色的世界旅遊名城,是發揮西雙版納獨有優勢的必由之路”。省長王予波強調要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做強旅遊產業。現場會議指出:“打造世界級的康養旅遊目的地城市”戰略定位是西雙版納從“熱帶風情旅遊”轉型為“全季節度假型旅居目的地”的一個重要契機,十分契合西雙版納資源特徵、區位優勢以及市場發展需要,為打造世界旅遊名城帶來重大戰略機遇,為雲南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呈現一個“西雙版納樣板”。
四、州委第九次黨代會新的戰略機遇
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上,州第九次黨代會指出:“要凝心聚力推進高水平‘一城兩區’建設,以保生態為最重大的使命,打造聞名世界的森林公園和康養旅遊名城,打造世界一流茶產業、中國天然橡膠全產業鏈基地和‘滇南糧倉’‘熱帶果園’,打造經得住細看、耐得住細品的精品城市”。“一城兩區”發展目標鼓舞人心,中老鐵路通車機遇千載難逢,沿邊開放空間廣闊,西雙版納高質量發展勢頭強勁,譜寫西雙版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篇章,我們動力和信心十足!
五、國內國際生態保護重大舉措為林業草原發展帶來新發力點
西雙版納是雲南生態建設排頭兵,國家“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西部大開發、鄉村振興、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等重大戰略在雲南交匯和聚集,為西雙版納州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凸顯區位優勢、拓展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建設內容、提升西雙版納州在國家開放大局中的重要戰略地位帶來重大機遇。2021年10月生物多樣性大會在昆明召開,我州派代表參加了大會,來自140多個締約方及30多個國際機構和組織總計5000餘位代表通過線上線下結合方式參加大會。大會通過“昆明宣言”,釋放出全力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積極信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願景愈加清晰。“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站在新起點上,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進程全新開啟,西雙版納作為我國熱帶生態系統保存最完整的地區之一,它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和面臨的歷史機遇不言而喻。
第三節 存在問題
生態環境保護壓力加大,林業草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森林結構不合理,生物多樣性保護形勢依然嚴峻,林草產業發展與稟賦資源不匹配,體制機制改革創新不夠,科技引領支撐服務能力弱,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依然存在。
一、林分結構不合理
西雙版納森林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人工林面積和蓄積比重逐漸提高且優勢樹種單一化,其中,人工橡膠林已大面積進入衰產期,且更新遲緩,導致膠園無法保持最好產膠狀態,橡膠周期效益有所削減;天然林蓄積雖然仍占森林蓄積的主體,但面積和蓄積比重有所下降;防護林經營問題凸顯,森林資源經營還處在向可持續經營不斷接近過程中的森林多資源、多功能利用的初期。加強森林資源培育,提高森林經營水平,加快林草建設以滿足經濟社會對森林的需求,依然任重道遠。
二、生物多樣性保護形勢依然嚴峻
西雙版納三縣市都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屬南部邊境熱帶雨林生態安全螢幕障,生態保護紅線劃定面積8213.23平方公里,占全州總面積的43.01%,保護任務重、壓力大。全州野生動物資源豐富,在已公布的全省385種國家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物中,西雙版納有179種,占比為46.5%,保護任務異常艱巨。同時,由於野生動物數量增長,人象衝突等問題突出,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事件頻發,全州面臨著既要拯救保護野生動物,又要保障損害補償資金的巨大壓力。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開發與保護的矛盾不斷顯現,歷史遺留問題、社區居民發展問題、多頭管理交叉重疊問題依然存在,毀林開墾等破壞森林資源情況時有發生,部分水源林遭受破壞,土壤肥力減弱,局部區域出現生態功能退化、生態環境破壞嚴重。另外,西雙版納州地處西南邊陲,外來有害生物入侵威脅在所難免,生物多樣性保護任重道遠。
三、林草產業發展與稟賦資源不匹配
全州“大資源小產業”的現狀依然沒有得到根本性扭轉,森林資源的低價值消耗依然較大,“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林草產業發展路徑還有待探索。林地經營水平相對粗放,集約化程度較低,森林經營效益較低。林草產業規模小、產業化水平較低、龍頭企業少,產品科技含量低,初級產品多,精深加工產品少,產業鏈短,林產品加工附加值低,市場競爭力弱。產業結構不合理,傳統的林草產業生產方式仍占主導地位,資源利用較為粗放,林產品加工業不發達和研發能力不足,林草第三產業發展滯後,難以形成集資源培育、產品研發、市場行銷的“林工貿一體化”產業格局。
四、體制機制改革創新不夠
機構改革後體制機制創新不夠,諸多歷史遺留問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存在經營權落實不到位、處置權設定不完整等問題,林權流轉和林權抵押貸款渠道單一,林權交易、林權抵押管理、擔保、監管與森林資產收儲機制與社會需求不匹配,承包大戶、家庭林場、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經營管理水平不高,集體林草業良性發展機制尚不完善;以國家公園為主體、以自然保護區為基礎、以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有待進一步完善;森林草原防火機構、防滅火體制機制和林草執法機制體系雖已建立,執法隊伍建設也有所加強,但防火能力的全面提高依然任重道遠;林草業投融資機制不活,財政投入不足,森林、草原、濕地等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問題突出;林草生態保護修復缺乏市場化機制,社會資本投入生態保護修復仍存一定顧慮,改革紅利、創新紅利、各類主體參與林草建設的內在潛力和活力遠未釋放;森林公安管理體制調整轉隸公安部門領導和管理後,已不能接受縣級以上林業主管部門委託從事林業行政執法,不能以歸屬的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名義查處林政案件,相應出現了林業行政執法“空窗”,為切實保護森林和野生動植物資源安全、確保林業行政執法無縫銜接,在明確林業行政處罰許可權和組建林業行政執法隊伍等方面的體制機制改革創新仍在摸索中艱難前行。
五、科技引領支撐服務能力弱
科技創新工作有待加強。林草科研單位創新研究領域面窄,林草科技創新平台建設不受重視,資金投入不足,科技創新團隊弱,關鍵技術創新發展不強,科研基礎平台及設施設備落後,科技創新成果與社會需求脫節,科技成果儲備不足,科技成果轉換系統和體制有待健全,成果轉化率低,科技貢獻率有待提高;科技推廣示範效果不明顯。在特色經濟林豐產栽培、生態修復、災害預警與防控、森林經營、珍貴用材林營造、水肥一體化等技術成果的科技推廣示範效果不佳,部分示範基地建設推進速度緩慢,相關標準的制定、技術培訓和技術服務滯後;林草科普宣傳工作落後。在林草科普知識展覽、林草科普現場互動活動、林草科普數字型驗活動、林草專家科普報告會和林草科技下鄉扶貧活動等方面重視程度不夠、宣傳力度不強,尚未形成以科技創新驅動林草業發展的良好氛圍;人才隊伍建設有待加強。基層專業技術隊伍不穩定,力量薄弱,科技推廣人才不足,科技引領支撐服務作用有待進一步加強;林業草原信息化技術套用滯後。資源配置效率不高,大數據融合度低,與生態保護修復和資源監督管理一體化、數位化、智慧型化的要求差距較大。
第二章 總體思路
第一節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考察雲南重要講話及批示精神,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落實州委以保生態為重要使命的定位,堅持“生態立州”戰略不動搖,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主動服務和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和沿邊開發開放戰略,充分發揮熱帶雨林地區森林資源稟賦,以加快推進林業、草原、國家公園“三位一體”融合發展為主線,以滿足人民美好生態需求和提供優質生態產品為目標,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為舉措,以實施重大工程為抓手,築牢西南生態安全螢幕障,全方位打造國際生物多樣性寶庫,發展生態富民產業,推進數字林業建設,加強應急防災體系建設,深化重點領域改革與制度體系建設,全面提升支撐保障能力,努力在建設世界旅遊名城、沿邊開放示範區、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上不斷取得重大進展,譜寫好中國夢西雙版納新篇章。
第二節 基本原則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促進發展和保護協同共生。加大森林、草原、濕地、自然保護地、野生動植物保護,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積極構建以亞洲象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確保各類生態系統安全穩定。
——堅持質量優先、量質並進。樹立質量導向、效益導向,實現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尊重自然規律,切實增強自然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質量,提升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注重提升生態質量和效益,開展國土綠化,加強林草生態科學經營,提高森林經營管理水平,最佳化林種、樹種、草種結構配置,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升林業草原基礎設施和現代化裝備水平。
——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全力推進生態保護與修復,全面保護重要生物群落、珍稀瀕危特有物種和極小種群、重要遺傳資源,加大重要物種保護力度,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全面保護天然林,恢復棲息地植被和適生生境,對退化林分、退化草原等生態系統進行系統修復,開展外來入侵物種防治,促進天然林自然恢復。
——堅持人民主體、綠色惠民。認真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讓自然生態美景永駐人間,滿足人民民眾對優美生態環境、優良生態產品、優質生態服務的迫切需求。充分發揮林業草原優勢,積極探索將綠水青山轉化為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高質量發展模式,形成最普惠的綠色福利和生態福祉。
——堅持改革創新、高效治理。始終把握改革創新的正確方向,擴大改革紅利、創新紅利,釋放各類主體參與林草建設的內在潛力和活力。著力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加強體制、制度、機制的頂層設計和完善提升,努力把林草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充分發揮科技的引領作用,充分發揮法治的保障作用。
——堅持開放合作、互惠共贏。全面深化林業草原對外開放合作,著眼於區域國際生態治理和資源保護利用,推進與南亞東南亞國家的務實合作,共建綠色“一帶一路”。共抓跨境生態安全,共抓野生動植物保護,共推貿易服務和生態旅遊。加強與林業已開發國家在林草產業發展、科研領域的合作。
第三節 戰略定位
總體定位:以努力建成世界旅遊名城、沿邊開放示範區、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為總體發展定位,充分發揮西雙版納生態良好、民族風情濃郁、歷史文化厚重、區位條件優越的比較優勢,聚焦打造以熱帶雨林為依託、康養旅居為特色的世界旅遊名城,全力推進“美麗雲南先行示範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示範州”向縱深開展。持續築牢西南生態安全螢幕障,全方位打造國際生物多樣性寶庫,全域打造聞名世界的森林公園和康養旅遊名城,以優美的生態環境為載體,圍繞建設生態美、環境美、城市美、鄉村美、山水美的目標,充分發揮林業草原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核心作用,加快推進美麗西雙版納建設,為雲南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呈現一個“西雙版納樣板”。
一、築牢西南生態安全螢幕障
全州3縣市都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範圍面積約占全州土地總面積的一半,屬南部邊境熱帶雨林生態安全螢幕障,是雲南省築牢西南生態安全螢幕障的重點區域之一。全面最佳化整合各類保護地,積極推進以亞洲象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紮實開展好新一輪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編制工作,加強森林資源保護管理,保護山清水秀生態空間,築牢生態安全螢幕障。
二、打造國際生物多樣性寶庫
依託獨特的自然生態資源優勢,堅持“保護生態環境、發展生態經濟、弘揚生態文化、建設生態文明”的發展思路,積極開展國際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聯合周邊國家共同打造東南亞國際生態保護圈。把西雙版納打造成生態文明建設東南亞樣板區;以西雙版納為基地打造國際生物多樣性保護示範區,傳播中國生態文明價值觀。
三、打造聞名世界的森林康養旅遊名城,推進美麗西雙版納建設
以西雙版納雨林生態、民族文化兩大世界級資源為核心依託與內涵,以邊境風情為特色,以度假旅遊目的地作為旅遊產業轉型方向,以“康養旅居生活目的地”為目標,以“跨境旅遊示範建設”為創新,大力實施雨林保護、雨林修復、雨林回歸、林城融合、環境治理五大行動,全域打造聞名世界的森林公園,保護美麗中國雨林勝地,讓北回歸線上的綠寶石永放光芒、永葆風采,把西雙版納建設成生態美、環境美、山水美、城市美、鄉村美的世界級康養旅居名城。
第四節 發展目標
一、西南生態安全螢幕障更加穩固。全州森林覆蓋率繼續保持在全省前列並穩步前進,森林覆蓋率保持在80%以上,森林蓄積量保持在1.9億立方米以上,天然林面積達1454.58萬畝;草原綜合植被蓋度不低於88.0%;濕地保護率不低於60.0%;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保護地體系基本建立,自然保護地面積占國土面積28%以上,重要生態系統和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得到有效保護,保護能力切實加強,“植物王國”“動物王國”地位得到鞏固提升,生態安全螢幕障更加穩固。
二、世界旅遊名城綠色生態支撐力量更加強勁。積極構建綠色生態體系,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理念,從源頭上系統開展生態環境修復和保護,著力實施雨林保護行動、雨林修復行動和雨林回歸行動,大力推進全域景區化建設,充分發揮林草資源稟賦,為世界旅遊名城建設提供強勁綠色生態力量。
三、綠色生態產業體系骨架基本形成。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全面融入國內國際“大循環、雙循環”產業新發展格局,按照“大產業+新主體+新平台”發展模式和“科研+種養+加工+流通”全產業鏈發展思路,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加快構建特色鮮明、技術先進、綠色安全、動態疊代的綠色生態產業體系。“綠色食品牌”“健康生活目的地牌”影響力日益增強,珍貴用材林、特色經濟林、林下經濟、生態旅遊與森林康養、觀賞苗木等特色產業不斷壯大。茶葉、橡膠、木材等綠色產業競爭力不斷加強,提升林草生態產業在全州經濟發展中的地位。
四、生態公共服務更加完善。持續鞏固國家森林城市、國家森林鄉村、省級森林鄉村建設,積極創建國家級森林康養基地、省級森林康養基地、省級生態文明教育基地、自然教育基地。
五、林草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林草數位化、機械化、科學化、標準化水平明顯提升,科技貢獻率不低於58%,主要造林樹種良種使用率不低於75%。
六、森林質量顯著提升。綜合考慮生態區位、自然條件等因素,採取森林撫育、退化林修復、低效林改造及集約人工栽培等措施,實施多目標、全周期經營,大力培育鄉土、混交、異齡、復層森林,增強森林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等生態功能,促進天然林分向地帶性頂級群落演替,培育健康穩定優質高效的森林,提高森林生態系統生產力,全面精準提升森林質量。
第五節 空間布局
緊緊圍繞《雲南省國土空間規劃(2020-2035年)》《西雙版納州國土空間規劃(2020-2035年)》《雲南省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等相關規劃,按照生態文明建設總體布局和西雙版納州“一城兩區”發展戰略定位,綜合考慮林草發展條件和需求,構建與主體功能區相適應的生態安全格局、生態建設布局和產業發展布局。
一、生態安全格局
根據全州森林資源尤其是熱帶雨林資源在全省乃至全國的重要性,結合其獨特生態區位條件、生態功能,嚴保天然林,堅持點、線、面結合,構建以“一屏一帶多點”為主體的生態安全戰略格局。
邊境生態安全螢幕障。以西雙版納南部及東南部邊境一線林地為域,以各級保護區為核心,以構建邊境生態安全螢幕障為重點,以珍貴用材林基地建設、生物多樣性膠園建設、森林化茶園建設、防護林體系建設、生物廊道建設等各項生態工程建設為抓手,加強熱帶森林保護、退化林修復和草原生態修復,對熱帶雨林實施搶救性保護;積極構建以亞洲象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突出對原生地帶性植被、特有珍稀物種及其棲息地的保護;加強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和監測,嚴防外來有害生物入侵,持續建設雲南省西南面最有效的生態安全螢幕障。
生態保護帶。以國家級、州級和縣級保護區為核心,拓展外延,以亞洲象國家公園建設為契機,加強各級自然保護地建設,嚴格保護好現有天然林資源,重點開展亞洲象保護、極小種群保護、物種零滅絕等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
各類保護小區。包括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等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外建立的自然保護小區。提升區域植被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功能,加強生態系統保護及修復,開展自然保護地最佳化整合,強化保護管理能力及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各項生態工程建設。
二、生態建設布局
聚焦“打造世界旅遊名城”目標,依託天然林保護與修復等重點工程建設,大力實施雨林保護、雨林修復、雨林回歸等重大生態工程,突出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按照點、線、面結合的布局思路,構建“一保一修一歸”雨林生態建設布局。
“一保”,即雨林保護。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加大雨林生態系統保護力度,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重大工程,最佳化生態安全螢幕障體系。開展熱帶雨林生態系統調查,完善熱帶雨林生態系統保護體系;加大外來入侵物種防治力度,構築生物安全防範體系;弘揚民族傳統生態文化,提升公眾熱帶雨林保護意識;執行最嚴格的天然林保護制度,認真實施好天然林資源保護國家生態工程;重點推進亞洲象保護、生物廊道建設、特有珍稀瀕危物種保護小區建設、熱帶雨林保護自然教育基地建設、瀾滄江生物與文化多樣性保護示範區建設、跨境生物多樣性聯合保護區建設等項目,極力保護熱帶雨林,築牢生態安全螢幕障。
“一修”,即雨林修復。大力推進茶園森林化生態修復、生物多樣性膠園建設、碳匯林建設等生態修復項目,按照統籌推進、系統治理、整體保護的要求,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原則,穩定橡膠種植面積,建立生態補償制度,將“山水林田湖草沙”保護修復與生態產業發展有機結合,打造實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樣板。
“一歸”,即雨林回歸。針對熱帶雨林的標誌性樹種進行回歸規劃,採取立體複合修複方法,改造區域現有植被,以古茶園生態環境修復回歸、亞洲象棲息地食源地修復回歸、熱帶雨林回歸項目建設為抓手,恢復區域雨林景觀,逐步實現雨林回歸,大幅度提升森林生態效益、景觀效益。
三、產業發展布局
重點發展好珍貴用材林、特色經濟林、林下經濟、生態旅遊與森林康養、普洱茶、觀賞苗木、木竹加工、林化工等8個重點產業。按照帶狀集聚、點狀支撐的思路,最佳化產業布局,引導建立若干產業集群,促進重點產業向優勢區集聚。依據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各類生產要素配置情況,構建“兩園、三沿、四帶”林草產業發展布局。
“兩園”,即茶園森林化生態修復和生物多樣性膠園建設。通過“兩園”示範(試點)項目的開展積累技術措施和經驗,逐步在全州推廣,提升茶園和膠園生態效益,促進茶葉和橡膠產業的最佳化升級。
“三沿”,即生態景觀修復從沿路、沿河湖、沿集鎮(簡稱“三沿”)綠化向國土空間全域延伸。以一市兩縣城區為核心,大力發展城市生物多樣性,推動城鄉綠化,建設優美多樣的城市森林景觀,積極開展城鎮面山生態修復工程。
“四帶”,即瀾滄江沿岸生態景觀帶、中老鐵路及美麗公路景觀帶、生態農業觀光帶、南臘河風情景觀帶。瀾滄江沿岸生態景觀帶。以瀾滄江為軸,推進沿江開發開放,以綠色發展為主線,以發展生態旅遊康養文化產業為重點,著力推進瀾滄江沿岸的濕地修復和第一分水嶺以內區域的生態修復,恢復瀾滄江沿岸優美的生態景觀,形成兩橫兩縱四條綠色生態廊道;中老鐵路及美麗公路景觀帶。以境內中老鐵路、思小高速為軸線,通過大規模、高標準增綠,建設沿線高品質綠化帶、景觀帶,提升服務區功能和品質,打造擁有綠色長廊、鮮花大道、景點式服務區的最美麗省份靚麗風景線;生態農業觀光帶。配合生態農業觀光帶建設,為全州圍繞生態旅遊開展森林城鎮、森林人家、森林村莊等建設提供林草綠色保障;南臘河風情景觀帶。積極推動南臘河汽車營地項目建設,為全州圍繞生態旅遊開展南臘河野趣漂流、竹林生態旅遊及戶外體育運動區等建設提供林草綠色保障。
第三章 主要任務
第一節 築牢西南生態安全螢幕障
西雙版納州是築牢雲南省生態安全螢幕障的重要防線,肩負國家生態安全重大職責,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生態修復相關重大工程的啟動實施,必將為雲南生態保護修復建設帶來新發力點。圍繞森林、草原、濕地等重要生態系統,聚焦雲南省生態安全格局與西雙版納州重要生態功能區,實施生態空間規劃管控、山水林田湖草沙保護與修復工程,建設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綜合採取保護保育、自然恢復、人工輔助修復、生態重建等措施,著力加強森林資源保護,推進國土綠化,精準提升森林質量,推進生物多樣性膠園建設,推進茶園森林化生態修復,加強草原保護與修復,加強濕地保護與恢復,保護山清水秀生態空間,持續築牢西南生態安全螢幕障。
一、加強森林資源保護
(一)全面保護天然林
全面保護天然林,繼續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採伐。實行天然林和公益林統一管護。大力推行天然林保護修複製度,強化天然中幼林撫育,開展退化林分等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加強外來入侵物種防治,確保天然林資源總量不減少。實施森林經營規劃和森林經營方案制度,編制天然林保護工作實施方案,進一步加強天然林資源保護。
(二)強化公益林管理
實行天然林和公益林的統一管護。最佳化整合全州國家級、省級公益林區劃界定;穩步推進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工作;對公益林中生態功能低下的疏林、殘次林等低質低效林,採取林分改造、森林撫育等措施,提高公益林質量和生態功能,促進公益林形成高效、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
(三)嚴格保護監管林地
編制新一輪《西雙版納州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科學確定林地保有量,實行林地總量控制、定額管理和林地審核審批制度。健全林地保護利用規劃體系,嚴格限制重點區域林地轉為建設用地,確保林地保有量不減少。完善森林採伐限額、林木採伐許可制度,建立總量控制與分項管理的森林採伐管理機制,嚴格林木採伐限額管理,穩妥推進集體林管理改革和服務。
(四)加強森林資源管理體系建設
建立健全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森林資源保護管理責任體系,建立森林資源保護管理長效機制。全面推行“監測、核查、執法”全覆蓋的森林督查機制,加強森林資源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升森林資源管理水平,保持常態化打擊破壞森林資源行為的高壓態勢;加強林草工作基層管理機構和隊伍建設,健全各級森林資源管理機構,為資源林政管理提供技術支撐。
二、推進國土綠化
(一)林草重點工程建設
堅持大工程帶動大綠化,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修復,持續推進和最佳化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穩步推進防護林建設、天然林保護、荒山荒地綠化造林,科學推進公路沿線綠化美化、江河兩岸生態修復等生態工程,採取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復等綜合措施,構建帶、片、網相結合的多樹種、多層次、多功能的防護林體系,推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向縱深發展。
(二)提升森林城市建設和城市綠化服務
持續鞏固並發展森林城市、園林縣城等生態城市,把好山好水好風光融入城市,有機融合自然山水、人文景觀與城市形態布局,加強城鎮區原生植被、自然景觀、古樹名木、濕地的保護,使城市森林、綠地、水系、河湖、耕地形成完整的生態網路,成片建設生物多樣性城市森林、濕地和永久性公共綠地,著力提升具有西雙版納熱帶雨林特色的生態文明示範州,全力推動森林城市建設。
(三)加強鄉村綠化
持續鞏固並發展國家、省級森林鄉村、生態文化村建設。以自然原生態為基礎,以生態修復為手段,加強鄉村原生林草植被、自然景觀、濕地等自然生境及野生動植物棲息地的保護和修復,開展鄉村片林、景觀通道、庭院綠化、四旁綠化、鄉村綠道、休憩公園建設,最佳化鄉村森林結構,提升鄉村綠化質量,提高村莊綠化率、古樹名木掛牌保護率,構建景觀優美、健康穩定的鄉村森林生態景觀。
三、精準提升森林質量
(一)全面提升森林質量
綜合考慮生態區位、自然條件等因素,採取森林撫育、退化林修復、低效林改造及集約人工栽培等措施,實施多目標、全周期經營,大力培育鄉土、混交、異齡、復層森林,增強森林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等生態功能,促進天然林分向地帶性頂級群落演替,培育健康穩定優質高效的森林,提高森林生態系統生產力,全面精準提升森林質量。
(二)推進國家儲備林建設
大力發展國家儲備林建設,實施儲備林制度,利用好國家開發性、政策性和商業性金融渠道,完善財政貼息激勵機制,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儲備林投資、運維和管理,加快推進國家儲備林建設。著力培育和保護珍稀樹種種質資源,科學營造和發展鄉土樹種、速豐林、大徑級用材林和珍稀樹種用材林,提高優質木材生產能力,定向集約提高國家木材資源供給能力。
四、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
(一)全面保護野生動物資源
野生動物資源本底補充調查。積極配合國家、省開展的野生動物種群、數量、疫源疫病、繁殖地、遷徙通道、集群活動區的監測和調查,補充並完善資源數據。將重要保護動物棲息地納入森林資源“一張圖”,依託監測預警系統,實施重點野生動物動態監測。加強同科研機構的合作,對自然保護區內的動植物物種種群分布進行科考。
珍稀瀕危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保護修復。強化重要鳥類遷飛通道保護,連通生態廊道,擴大棲息地範圍,完善野生動物救護體系,開展人工擴繁、野外放歸,確保野外種群穩中有升,建立健全野生動物科研監測、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防控體系,以及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基因保存設施。
亞洲象保護工程。積極爭取資金支持,完善亞洲象監測預警平台,購買亞洲象監測預警第三方服務,做好亞洲象肇事防範工作。加強防象設施建設,與社會團體簽署戰略合作協定,開展電子圍欄、防護欄、生境棲息地改造等方面的工作;將亞洲象種源繁育和救助中心改擴建工程納入國家新一輪自然保護區建設與野生動植物保護工程,實施亞洲象棲息地修復改造和食源地建設,引導亞洲象在固定棲息地內生活繁衍;提高亞洲象防護隊伍人員素質,完善格線化的巡護監測系統,建設完善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體系,提升預警處置的效率。建成“人象隔離”安全防範設施。
野生動物救護繁育。最佳化調整野生動物收容救護機構,進一步規範收容救護和放歸管理,提升珍稀瀕危動物救護能力和水平。建立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完善救護設施設備,增加動物容量,實施重要物種人工繁育和野化放歸。
(二)不斷加強植物資源保護
古茶樹(園)資源保護及其生態環境回歸建設。依託資源優勢,以打造“綠色食品牌”“健康生活目的地牌”為契機,加強古茶樹(園)資源保護,修復古茶樹(園)生態環境;科學經營,合理開發,發揮資源優勢,打造名山、名園古樹茶品牌,形成穩定、健全的古茶樹(園)資源保護管理與開發利用機制,實現古茶樹(園)資源有效保護和持續利用,社區環境提升,古茶山與社區和諧發展的目標。到2025年,形成完善的古茶樹(園)資源管理保護體系;全州古茶樹資源保有量不低於9萬畝,重點保護古茶園面積穩定在5萬畝;建立茶樹種質資源保護小區;通過資源監測,逐年補充調查完善古茶樹(園)資源庫;建成全州古樹茶產品質量追溯體系,產品可追溯比達到50%。
極小種群保護工作。強化野生動植物保護,建立珍稀瀕危動植物保護小區,嚴厲打擊亂采濫挖野生植物、破壞生態環境和非法交易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的行為,多部門機動聯合執法,多點布局,全面監測、巡護,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宣傳力度和執法力度。
(三)推進生物多樣性膠園、茶園森林化生態改造
生物多樣性橡膠園、茶園森林化生態改造是西雙版納州林業和草原局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考察雲南重要講話指示精神,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發展理念,按照雲南省委省政府西雙版納現場辦公會和州第九次黨代會提出的目標任務,圍繞“一城兩區”建設和“生態保護五大行動”,打造中國雨林勝地而創造性地提出並實施的重大生態保護修復措施。
根據生態學原理,按照“三超退改,林下還草木,溝谷還雨林濕地”,穩定面積,鞏固天然橡膠國家戰略資源地位,因地制宜分類實施,兼顧經濟、生態、社會效益,堅持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和總體設計,對全州人工橡膠園進行生態系統修復重建。“十四五”期間計畫完成2萬畝以上樣板林。通過示範帶動一百萬畝以上橡膠林改造修復,使傳統橡膠種植園物種單一,水土流失嚴重,病蟲害易發多發,投入管理成本高,收益低等問題得到改善和解決,從而構建一個既有綜合產出經濟價值,又有生態服務功能,且兼具物種多樣性的新型近天然林“雨林膠園”。建設推廣生物多樣性膠園,需要從國家、省爭取資金項目支持,需要各級人民政府出台鼓勵性扶持政策,需要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
以提升茶園的生態環境與茶葉品質質量為著力點,以“森林化、生態化、喬木化、優質化”為目標,採取以點帶面、穩步推進、突出質量、生態與產業共贏的方式推進茶園森林化生態修復。按照“周邊圍林、中間打傘”的總體設計,科學選擇適宜茶園種植,有利於防控病蟲害發生,提升茶葉品質,香氣的本地樹種,在茶園周邊恢復重建混交防護林,在茶園中間種植高大喬木形成鬱閉度0.2~0.5之間的林茶共生生態系統。打造自然、綠色、健康、環保的茶林共生產業。2021年完成1000畝茶園森林化生態修復示範項目,“十四五”期間全州完成50萬畝茶園森林化改造,把人工茶園打造成“森林化、喬木化、生態化、優質化”的普洱茶產業基地,實現茶產業由注重規模數量型向注重質量生態效益型轉變,注重產品初級型向注重精緻、原生態產品型轉變,注重大眾產品向注重綠色品牌產品轉變,把西雙版納建設成全國最大、最優、最安全的普洱茶生產基地。引導茶產業走綠色可持續健康發展的道路,從根本上消除種茶毀林破壞森林資源的違法違規行為。
(四)鞏固提升中老跨境生物多樣性聯合保護區域
以跨境生物多樣性聯合保護區域為基礎,在保護區開展提升培訓、跨境亞洲象調查、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跨境聯合巡護、邊民交流及跨境交流年會等方面的合作,構建中老邊境綠色生態長廊,促進聯合保護區域內物種交流與繁衍,築牢中老邊境生態安全螢幕障。“十四五”期間,在繼續鞏固和提升“中老跨境生物多樣性聯合保護區”保護能力的基礎上,爭取將全州跨境生物多樣性聯合保護區域總面積擴充到350萬畝。
五、加強草原保護與修復
堅持全面保護、系統治理,提高草原綜合植被蓋度和生物量,提升草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質量。促進草原休養生息,落實禁牧輪牧和草畜平衡,科學推進退化草原治理修復。將生態區位重要的草原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實行最嚴格的保護措施。
(一)全面保護天然草原
嚴格實施草原管理制度。摸清草原資源現狀,全面落實草原保護制度,強化草原空間用途管制,嚴格控制礦藏開採和工程建設等征占用草原審核審批管理,強化源頭管控和事中事後監管。嚴守草原生態保護紅線,嚴格保護江河源頭、自然保護地等重要生態區位天然草原,嚴禁不符合草原保護功能定位的各類開發利用活動,逐步恢復和提升草原生態質量。結合森林防火設施,建立和完善草原防火防災、監測預警、草種基地建設等草原支撐體系。
(二)實施草原保護和修復工程
因地制宜,綜合施策,以自然恢復為主,實施退牧還草,嚴格控制天然草原載畜量,減輕天然草原放牧壓力,提高天然草原綜合植被蓋度和生物量,提升草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質量。繼續實施重點區域退化草原生態修復,實施人工種草、草地改良,防止草地資源過度利用。加強鄉土優良草種選育、擴繁和推廣利用,不斷提高草種生產能力和質量,滿足草原生態修復和國土綠化用種需要。
(三)探索人工經濟林下種草技術,建設“林下草原”
充分利用現有土地資源林下種植牧草,使土地利用最大化,廣開飼草飼料來源,緩解飼草飼料供給不足,為畜牧業的發展和實施鄉村振興發揮重要作用,為種草養畜提質增效奠定堅實基礎。
六、加強濕地保護與恢復
(一)強化濕地管理
堅持生態優先、保護優先,堅持全面保護、分級管理,擴大濕地保護範圍,落實濕地面積總量管控,確保濕地面積不減少。一是濕地管理體系建設。加強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濕地保護小區等建設,形成覆蓋面廣、連通性強、層級合理的濕地保護管理體系,重點加強珍稀瀕危物種集中分布區域以及重要濕地保護,穩步提高濕地保護率。建立邊界清晰、管理明確、事權清晰的濕地分級管理體系;二是濕地監測體系建設。完善濕地監測網路,統籌濕地生態監測站點建設,提高監測數據質量和信息化水平;三是強化濕地保護措施。圍繞保護恢復健全評估考核制度,壓實各級各部門責任。加強濕地宣傳,普及濕地知識,形成全社會保護濕地良好氛圍。
(二)加強濕地生態修復
實施濕地保護恢復工程,對集中連片、破碎化嚴重、功能退化的濕地進行修復和綜合整治,優先修復生態功能嚴重退化的重要濕地,增強濕地生態自我修復能力,提高濕地資源利用率,推動濕地可持續發展。
(三)加強濕地保護對外合作
加強“濕地公約”履約合作,協助有關部門開展湄公河流域國家在濕地保護方面的合作,促進大湄公河流域濕地保護。
第二節 助推世界旅遊名城建設
加快以亞洲象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建設高質量國家公園,提升自然保護區保護水平,增強自然公園生態服務能力;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全面保護野生動植物資源,加強野生動植物管理,禁止食用野生動物,積極開展重要物種棲息地保護恢復和生物廊道建設。打造一批美麗公路、美麗鐵路、美麗湖泊、美麗河流、美麗鄉村、美麗景區,持續推進森林城市、森林鄉村創建,建設一批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助推最美西雙版納建設。
一、加快以亞洲象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
(一)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
構建以亞洲象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完成現有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整合最佳化,構建統一的自然保護地分類分級體系。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理念整合交叉重疊的自然保護地,加快推進整合最佳化進度,適時進行修編調整,著力解決在各類保護地歷史遺留問題。以保護地最佳化整合為契機,合理區劃界定各類保護地,完成全州自然保護地勘界立標並與生態保護紅線銜接。各級自然保護地、國有林場等森林經營管理單位壓實管護責任,堅決杜絕非法侵占林地、種植毀林等破壞森林資源違法違規行為出現反彈。加大各級財政對自然保護地建設的投入力度,妥善處理好地方經濟發展與自然保護地建設管理的關係。
(二)提升自然保護地保護水平
嚴格落實應劃盡劃、應保盡保,按照保護面積不減少、保護強度不降低、保護性質不改變的要求,科學推進自然保護地整合最佳化。以自然恢復為主,輔以科學合理的人工措施,開展受損自然生態系統修復,連通生態廊道,促進重要棲息地恢復和廢棄地修復。自然保護地核心區原則上禁止人為活動,其他區域嚴格禁止開發性、生產性建設活動,在符合現行法律法規前提下,除國家重大戰略項目外,僅允許對生態功能不造成破壞的有限人為活動,嚴禁開展與其主導功能定位不相符合的開發利用活動。制定人為活動準入“正面清單”,並嚴格監督管理。
全面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完成保護區範圍和功能區整合最佳化,在重要地段、重要部位設立界樁和標識牌,利用現代高科技手段和裝備,完善和提升資源管護、科研監測、自然教育、應急防災、基礎設施等體系。
開展風景名勝區建設。按照“科學規劃、統一管理、嚴格保護、永續利用”的原則,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資模式,鼓勵公眾參與,探索建立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管理體制,提高管理能力,完善規劃體系,積極推進總體規劃修編和詳細規劃編制工作,加大建設項目監管和巡查力度,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風景名勝資源,建設高水平的、完整的熱帶雨林及少數民族文化保護、觀光體系,使景區的自然、人文景觀有機融合。將西雙版納風景名勝區建設成為國內一流的風景名勝區、國際知名的旅遊目的地。
(三)推進亞洲象國家公園建設
積極申報亞洲象國家公園項目建設,加快建設亞洲象管理中心、生物廊道、特有珍稀物種保護區。以亞洲象保護、救助為重點,建成5個以熱帶雨林、亞洲象為主題的,集成熱帶雨林體驗、科普宣教、研學遊憩等功能的熱帶雨林保護自然教育示範基地,為全面建設亞洲象國家公園奠定基礎。
二、增強自然公園生態服務能力
進一步完善自然公園生態服務基礎設施建設,科學劃定適當區域開展生態旅遊、生態教育、自然體驗活動,加強自然公園生態系統、自然遺蹟、自然景觀保護,實施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採用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促進為輔的恢復措施,強化原生植被和原生生境恢復,提升不同保護主體自然景觀水平,提升自然公園生態服務功能。對森林自然公園,開展自然植被恢復和林相改造、加大退化林修復、營造優美森林生態系統;對風景自然公園,提升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融合水平。
第三節 發展生態富民產業
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基本形成林草生態產業體系,為形成全州綠色生態產業體系骨架添磚加瓦。加強經營主體培育,著重培育發展特色綠色品牌龍頭企業、農民林草專業合作組織、林草種植大戶以及發展家庭林場。著力促進珍貴用材林、特色經濟林、橡膠林下經濟、生態旅遊和森林康養、觀賞苗木等優勢綠色產業提質增效,促進茶葉、橡膠等食品與消費品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取得實效。引導木材加工、林化工等產業轉型升級,支持開展產品認證,增強產業綜合競爭力,促進林草產業高效、綠色、健康、持續發展,充分發揮林草產業在促生態、調結構、穩增長、惠民生和拓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作用。
一、特色經濟林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科技創新為手段,高標準建設一批栽培技術先進、配套設施完善、區域特色鮮明的名、優、特、新經濟林生產加工基地和現代產業示範園區,加大產品研發、科技成果轉化、標準化建設、品牌創建、精深加工及市場培育投入,延長產業鏈,培育示範帶動強的龍頭企業,做優做強熱帶水果、澳洲堅果產業,大力發展花椒、筍用竹類等特色經濟林。
二、林下經濟
積極推動以橡膠等人工林為主的林下經濟發展,在不破壞生態平衡的前提下,規範林下經濟發展,鞏固提升林下經濟產業化發展水平,增加生態資源和林地產出,提升林下經濟質量效益和品牌建設能力。建成一批規模大、效益好、帶動力強,且各具地域特色的林下經濟示範基地,重點扶持一批龍頭企業和林下經濟專業合作組織,把林下經濟產業建設成促進生態保護、農民增收、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重點發展以林藥和林菌為主的林下種植、以林禽、林畜及林蜂等為主的林下養殖、以野生菌為主的林下產品合理採集及加工,以及牛肝菌仿野生種植業。
三、生態旅遊和森林康養產業
(一)生態旅遊
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的原則,充分發揮林草資源優勢,為森林生態觀光、野生動植物科考、森林休閒度假、森林探險、森林科考科普和生態旅遊村等特色生態旅遊建設提供綠色保障,為全州圍繞生態旅遊開展森林城鎮、森林人家、森林村寨等建設開通綠色通道。
(二)康養旅遊名城
充分發揮西雙版納獨特多樣的森林康養資源優勢,以森林生態環境、景觀資源、食品藥材和文化資源為基礎,聚焦“康養旅居、跨境旅遊”,依託網際網路建設“智慧型康養旅居”服務套用,吸引高端醫療機構和康養服務機構入駐,建設森林浴場、森林氧吧、森林康復中心、森林療養場館、康養步道、導引系統等服務設施,實現全域城鎮公共服務與康養旅居的配套。推動實施森林康養基地質量評定標準,打造“全季旅遊產品體系”,創建國家森林康養基地和旅居目的地“西雙版納範本”。
(三)國家森林步道建設
以茶馬古道為主題線路,選擇最具代表性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進行串聯,規劃建設森林步道,通過有限度的建設,保留步道及其周邊的自然荒野風貌,保持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利用沿途村鎮、林區管護站點等,完善服務設施,發展成為步道補給點,為徒步者提供必要的交通接駁或食宿等生活服務,同時帶動林區民眾增收致富。
四、茶產業
西雙版納是大葉種茶的原生地、普洱茶的故鄉。繼續推進普洱茶基地建設,加強中低產茶園改造和古茶園綜合管理及有機茶園建設與茶葉產業標準化體系建設,大力發展綠色有機茶,積極推進古茶園生態旅遊項目。加強古茶樹和古茶園的保護,劃定古茶樹(園)保護範圍和認證工作,編制古茶樹(園)保護規劃,科學合理利用古茶樹(園)資源。加強品牌建設,大力拓展市場,圍繞市場調整產品結構。藉助茶園森林化生態修復項目的帶動示範效應,大力推進人工台地茶園改造,把人工台地茶園打造成“森林化、喬木化、優質化”的茶產業基地,實現茶產業由注重規模數量型向注重質量生態效益型轉變,注重產品初級型向注重精緻、原生態產品型轉變,注重大眾產品向注重綠色品牌產品轉變,延長產業鏈條,把西雙版納建設成全國最大、最優、最安全的普洱茶生產基地。
五、觀賞苗木產業
積極開展西雙版納特色鄉土樹種及熱帶觀賞苗木的馴化、栽培和選育工作,全面推進熱帶珍貴用材樹種、景觀樹種和花卉苗木的基地化、良種化和產業化生產,努力創建有規模、上檔次的苗木基地和經營組織。將西雙版納建成全省重要的熱帶綠化苗木、熱帶珍稀花卉種植生產、集散地。
觀賞苗木:主要培育椰子、貝葉棕、油棕、大王棕、糖棕、假檳榔、魚尾葵、酒瓶棕等熱帶棕櫚科植物,熱帶榕樹、團花木、八寶樹、木棉樹、變葉木、巴西木、蘇鐵等綠化觀葉植物,及望天樹、羯布羅香、鐵力木、降香黃檀、印度紫檀、大果紫檀、香樟、西南樺、火燒花、雲南藍果樹、版納粗榧、版納青梅、滇南風吹楠、紅花蒲桃、無憂花、紅光樹、雞毛松、阿丁楓、山桂花、大葉藤黃、雲樹、肋果茶、長葉竹柏、梭果玉蕊、沉香、山紅樹、百日青、大黃梔子等珍貴用材觀賞植物及蕨類植物。
六、木材加工產業
科學規劃引導木材加工產業轉型升級,提升產業發展水平。一是引導扶持木材加工企業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森林資源綜合利用率。強化經濟調控手段,調高木竹半成品計稅、計費基價,鼓勵精深加工,發展最終產品,促進木材加工企業加快改造和提升。二是大力實施品牌化戰略,加大對重點規模企業的扶持力度,引導中小木材加工企業為大規模企業提供半成品,通過再加工和品牌包裝,提升產品品質,提高產品附加值,推動形成龍頭帶動、骨幹支撐、小企業為基礎的西雙版納木材加工產業集群,重點打造橡膠木、杉木、紅木等特色木竹精深加工產業。三是轉變觀念,跳出林草求發展,將林草資源培育保護與改善森林景觀、提高文化品位相結合,大力發展森林觀光、生態旅遊等第三產業,將發展傳統木材加工業與發展旅遊工藝品相結合,不斷挖掘提升林草發展水平。
七、林化工產業
加快推進高效林化工業原料林建設,加強橡膠膠乳、橡膠籽等綜合利用,創新思茅松脂加工利用,以宜林地造林、現有林培育及提質增效等方式,以定向培育為手段,開展林化工產業原料林基地建設。加大機制創新,通過招商引資、資產重組、產業聯盟等形式,整合林化企業。大力扶持新興產業發展,培養林草生物產業、新材料產業,加強林草生物產業高效轉化和綜合利用。積極鼓勵技術創新、新技術引進,發展思茅松脂、橡膠製品等精深加工,拓展產品市場占有率,增加產品附加值和競爭力。加強對思茅松人工幼齡林撫育管理,提高其生長量。
八、碳匯產業
聚焦國家《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深入踐行“碳達峰十大行動”之“碳匯能力鞏固提升行動”,積極布局碳匯產業,搶占未來經濟發展轉型升級的制高點。大力開展造林綠化,加強森林經營,提高森林質量,增加森林碳匯。推進碳匯造林試點,積極開展清潔發展機制(CDM)碳匯造林項目活動和林草溫室氣體自願減排項目活動。建立健全西雙版納州資源、環境有償使用制度,構建發展碳匯產業的長效機制;出台相關政策,引導和鼓勵碳匯產業發展,建立有利於發展碳匯的保障體系與激勵機制,推進碳排放權交易。鼓勵科研機構開展林草增匯技術、森林應對氣候變化能力等關鍵技術研究以及政策研究。推動信息化與碳匯經濟的融合,提升信息化技術對碳匯產業發展的支撐。
第四節 推進數字林草建設
以西雙版納州數字林業重點工程建設為抓手,全面推進林草資源數位化、生態保護數位化、生態修複數字化、生態產業數位化、生態文化數位化、林草政務數位化建設,初步建成全州數字林業框架體系,基本實現行業監管實時化、資源管理高效化、生態修復精準化、產業服務智慧化、生態文化大眾化的發展目標。
一、林草資源數位化
推動全州林草資源“一張圖”的建設、管理和套用。按照統一的技術標準和空間基礎,匯聚全州各類林草資源和保護管理數據,建成多源海量數據集成、二三維可視化展示,多層次、全方位反映各類林草資源空間分布及其變化規律的全州林草資源“一張圖”,各類資源不重不漏,推動“以數管資源”向“以圖管資源”的林草管理方式變革。建立西雙版納州林草資源“一張圖”管理使用制度,賦予“一張圖”基礎性、唯一性、合法性地位。強化和規範“一張圖”系統的套用。
二、保護修複數字化
生態保護數位化。基於林草資源“一張圖”,推進以地面物聯網感知設備為主的地網建設,綜合運用智慧型視頻監控、紅外相機觀測、智慧型視覺感知、定製感測器採集等多種手段,實現林草資源監測預警的實時性、準確性和高效性。
林草防火數位化。充分套用衛星遙感分析、無人機航攝、地面巡護及其他感知監測手段,建立州級森林草原防火監測預警平台,對轄區內的防火監控進行全方位管理,實現森林草原火情提前預警、精確定位、科學調度和及時處理。
有害生物防治數位化。將州級森林草原防火監測預警平台融入省級林草有害生物可視化監測與防治系統,提高有害生物防治水平。搭建林草疫源疫病追蹤分析與預警系統,實現疫源疫病擴散追蹤與預警。
野生動植物保護數位化。以自然保護地為重點,以野生亞洲象監測預警系統建設為主體,總結經驗教訓,探索創新轄區內其他主要旗艦物種的實時監控和智慧型管理。構建協同高效的監測預警體系,助推珍稀野生動植物的科學研究,為制定保護管理政策提供數據支撐。
工程管理數位化。建設西雙版納州林草工程項目監管平台,對工程項目實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健全項目申報、立項、批覆、實施、驗收、評價制度,落實工程項目信息,實時工程項目進展,監督項目進展,保證項目順利實施,解決項目空間上不重疊、進度可監控、質量可監管等問題,進一步提高林草部門工程管理能力。
林草種苗管理數位化。以省級林草種苗管理系統為基礎,以信息科技為支撐,高標準建設一批栽培技術先進、配套設施完善的標準化、數位化林草種苗基地。數位化管理林草種苗培育,實時追蹤林草種苗質量,從源頭上保障林草種苗質量,提升造林成效。
營林服務數位化。根據國家政策引領,順應國家發展趨勢,結合西雙版納地理優勢,搭建西雙版納“網際網路+全民義務植樹”信息管理系統。整個系統建設將秉承創新義務植樹活動形式,引導廣大人民民眾積極參加義務植樹的工作理念,不斷提升居民綠色生態意識,實現義務植樹項目風采、政策法規、互動交流、成果展示、綠色故事、通知公告、科普宣傳等管理功能,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實現義務植樹盡責盡職管理,為加快國土綠化步伐、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作出更大貢獻。
三、生態產業數位化
基地管理智慧化。加快基地數位化建設,圍繞西雙版納州特色經濟林、林下種植養殖等領域,建設物聯網套用示範基地,推廣物聯網套用,形成產品生產過程可追溯的新型物聯網運營模式。利用視頻監控聯網套用和集群調度等技術,促進基地管理實現實時監控、精準管理、遠程控制和智慧型決策。
產品加工數位化。推進生產加工流程數位化升級,向數字集成化、高度智慧型化和數字林業定製化方向發展。引進智慧型化設備、自動化生產線、智慧化監測裝置等,全面提升產品加工數位化。
質量追溯數位化。推動林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台建設,推行綠色產品電子身份證,實現林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生產過程可監控,構建“來源可追溯、去向可追蹤、責任可追究”的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網路,達到精準管理、遠程控制和智慧型決策的發展目標。
產品交易數位化。依託現有資源,加大政企合作,引入大型平台企業,構建農戶、企業、線上平台一體化的生產銷售網路,推進電子商務技術套用,實現產品生產流通和電子商務無縫對接。推廣線上平台帶貨銷售模式,在抖音、微視等短視頻平台推廣銷售特色林產品。加快移動網際網路、物聯網、二維碼、無線射頻識別等信息技術套用,鼓勵產品銷地市場和產地市場完善信息管理系統,推動智慧型批發市場建設。
生態旅遊數位化。推進智慧生態旅遊建設,實現生態旅遊管理數位化、服務智慧型化、體驗個性化。匯聚整理全州森林康養基地、體驗基地、養生基地等森林康養資源,開發生態康養線上服務系統,集成和發布森林浴、森林步道、養生溫泉、養生飲食、森林茶館、運動養生等信息,探索茶園森林化生態修復途徑,創新生態旅遊發展方式,個性化定製旅遊康養方案等。大力扶持生態旅遊、森林康養企業,全面提升行業形象和綜合效益,形成重要的富民產業,助推美麗西雙版納建設。
四、生態文化數位化
網上場館建設。推進林草網上數字博物館、標本館、圖書館、動植物館建設,讓人們充分享受林草生態文明成果,汲取林草生態文化營養。建設生態系統多樣性、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資源庫;創建野生生物電子標本庫,結合實物、標本、產品等傳統方法,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和網上展覽技術融合,推送逼真的現場效果,實現即時互動體驗。
全媒體建設。做好入口網站的規劃、設計、建設、上線和運營等工作。創新生態文化傳播形式。充分運用各種新媒體如微信公眾號、微博、微視、抖音等APP加強林草宣傳,提高林草部門與人民民眾之間的溝通互動,對林草政務宣傳、林草形象提升起到有效作用。
林草線上教育。依託國家和省級線上教育平台,帶領全州各地林草人員進行教育培訓。採用線上互動式網路學習模式和網路課程自主學習模式,讓學員接觸學習最新的專業技術和管理知識,不斷提升自身能力,提高工作效率,為林草信息化建設輸送人才。
野生動植物網上直播。依託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森林防火等方面的野外視頻監控系統,建立網路古樹名木園、森林草原景觀和野生動植物直播觀賞平台,開啟林草生態文化展示、宣傳、交流的視窗,展示美麗西雙版納多姿多彩的生態景觀和生物多樣性。
五、林草政務數位化
行政審批數位化。加快推進“網際網路+政務服務”,圍繞“辦事不求人、審批不見面、最多跑一次”和“全程服務有保障”的目標,加快林草行政審批標準化、規範化、透明化,基本實現“一網、一門、一次”,推動更多林草服務事項“一網通辦”、更多林草涉企服務事項“一站式”辦理和“不見面”審批,讓百姓少跑腿、數據多跑路,切實解決企業和民眾辦事難、辦事慢、辦事繁問題。
辦公智慧型化。在現有林草辦公系統上最佳化改進,簡化辦公流程,進一步推廣智慧型辦公系統的套用,檔案線上實時推送,倡導無紙化辦公。最佳化移動設備端辦公系統程式,開發移動設備端檔案簽字功能,縮短辦公時間。智慧型推送提醒緊急林草工作,保障林草工作及時完成。
行政決策智慧化。探索運用大數據分析挖掘和可視化展現技術開展專項分析,為巨觀決策提供大數據支撐。匯聚林草資源數據、建設超算分析平台、創新協同套用模式,採用雲計算、數據分析、人工智慧決策等,綜合運用海量數據進行態勢分析,提供科學決策新手段。
第五節 加強應急防災體系建設
著力解決林草應急防災基礎建設滯後、物資儲備不足、裝備落後、科技含量不高、應急能力不足等突出問題,全面提升林草應急防災預警、物資及裝備保障能力,加強森林草原防滅火和林草有害生物防治基礎設施建設,加強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防控,提高林業草原風險防控能力。
一、森林草原防滅火
(一)健全防火預警監測系統
嚴格落實黨政同責、行政首長負責制,各級政府逐級簽訂責任狀,將森林防火工作納入目標考核內容,把行政首長負責制貫穿到森林防火工作全過程。落實森林草原經營單位和鄉(鎮)長、村長、村民小組長、戶主、林權所有者“五個關鍵人”主體責任,森林防火指揮部成員單位根據任務分工,進一步完善本部門森林防火專項預案,認真抓好部門責任和包片責任的落實。強化格線化管理隊伍建設,充分發揮護林員、瞭望員預防“探頭作用”,探索實行購買服務機制,鞏固基層聯防聯保的森林防火工作機制,繼續簽訂管護責任書,吸引社會力量參與森林草原防火工作,做到山有人管、林有人護、火有人撲、責有人擔。健全各級森林防火機構。加強管理隊伍建設,增設林火監測中心,積極引進人才,確保信息指揮、預警監測等先進系統及設備使得上、用得好,發揮最大的效用。加強專業隊伍正規化建設,把專業撲火隊納入地方事業編制,提高撲火裝備科技含量,強化撲火實戰演練,推動消防隊伍向正規化方向發展。強化專業撲火隊和州級應急撲火隊伍業務素質,加強培訓,配齊必要物資,建立有效使用機制,依託駐軍、武警、民兵等力量,提高應急防火效率。加強信息化建設,完成州、縣、鄉三級森林防火地理信息系統和護林員定位管理系統建設。積極爭取國家、省的支持,實施“西雙版納州森林火災高危區綜合治理項目”,力爭全州重點區域防火視頻監控全覆蓋,健全重點林區主要路口火源監測系統。
(二)提高早期火情處置能力
進一步提升森林草原防火信息化水平,加快構建全州森林草原防火視頻監控網路系統,完善瞭望塔配套設施和設備,推廣無人機套用,提高瞭望監測的覆蓋範圍、監測精度及智慧型輔助。完成森林草原防火基礎通信指揮網路的升級改造,重點區域火場通信覆蓋率達90%以上。加強重點區域的工程阻隔帶和生物隔離帶建設,與自然阻隔帶形成均衡的網路化林火阻隔系統。加大森林草原防火裝備與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提高滅火效率;加強基層專業隊營房、物資儲備庫和培訓基地建設,對縣、鄉兩級的物資儲備庫進行改擴建。健全森林專業撲火隊、半專業撲火隊和民眾義務撲火隊相結合的三級撲火隊伍體系,基本滿足“打早、打小、打了”需要。
(三)提升防控保障水平
繼續爭取加大公共財政支持力度。將森林草原火災預防和撲救經費以及專業隊伍建設經費納入各級財政預算並逐步加大投入力度。堅持把森林草原防火基礎設施及裝備能力建設納入各地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林草發展和生態建設規劃,準確把握國家、省的《森林草原防火發展規劃》實施原則、投資方向,制定本地區的《森林草原防火發展規劃》,做到與《規劃》直接有機銜接,確保到2025年,全州瞭望覆蓋監測率達80%以上,無線通信覆蓋率達90%以上,森林草原防火物資儲備庫建設全面到鄉鎮。加大依法治火力度,切實履行起林草部門監督管理職能,開展監督檢查、火案查處和違規用火處罰。力爭森林火災當日撲滅率保持在98%以上、查處率80%以上,森林火災受害率穩定控制在0.9‰以下,堅決遏制重大森林火災發生,堅決避免重大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
(四)加強跨境森林草原防滅火防控合作
積極與寮國、緬甸開展森林草原火災聯防工作,建立密切聯防聯控機制,提高中老緬邊境地區森林草原火災防控水平。加強邊境地區森林草原火災監測預警網路及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抵禦境外森林草原火災綜合防控能力。
二、林草有害生物防治
(一)加強林草有害生物防控
開展林草有害生物監測普查,摸清全州林草有害生物種類及分布情況,按照“突出重點,分類施策”的原則開展林草有害生物防治,防範沙漠蝗、黃脊竹蝗遷飛入境,以及松材線蟲入侵。重點加強黃脊竹蝗、薇甘菊、紅火蟻、銹色棕櫚象、椰心葉甲等林草檢疫性有害生物防治,按照“黨委領導、黨政同責、部門協同、屬地負責”和林草有害生物疫區管理要求,全面開展監測、檢疫、除治等工作。對蛀乾性有害生物和松毛蟲等食葉性有害生物等持續做好防控。對澳洲堅果等主要經濟林有害生物實施無公害防治。
(二)加強林草有害生物監測預警
建立和完善林草有害生物監測預警、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林草有害生物測報預警平台和監測網點。建立邊境外來入侵物種監測防控體系,嚴防外來入侵物種危害。培養社會化防治專業隊伍,健全林草有害生物聯防聯控協作機制,推動州、縣(市)域協同防控工作。
全州林草有害生物防控體系建設林草有害生物成災率4‰以下;林草有害生物無公害防治率85%以上;林草有害生物測報準確率90%以上;林草有害生物種苗產地檢疫率100%,主要林草有害生物常發區監測覆蓋率100%。
(三)加強跨境有害生物防控合作
依託跨境聯合保護,推動與周邊國家林草有害生物聯防聯控合作機制,加強雙邊和多邊林草有害生物防控合作,降低有害生物入侵的風險,提升林草有害生物防控能力。推進林草產品進出口的邊境檢疫合作,創新合作機制,切斷林草產品國際貿易環節中可能發生的有害生物轉移,確保邊境地區生物安全。
三、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防控
抓緊跨境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項目推進,完善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防控體系。全面實施監測站標準化建設,升級軟硬體配置,落實應急防控物資儲備。加強人員培訓,提高從業人員業務能力,提升監測工作水平。加強與科研院所等機構的橫向協作,推進建立野生動物疫源疫病聯防聯控機制,合作開展野生動物病源調查、主動預警和風險評估工作。
第六節 深化重點領域改革與制度體系建設
全面深化林草改革,堅持向改革要動力、用創新添活力,形成推動林草事業發展的強大合力。繼續深化國有林場改革,統籌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林草自然資源產權制度改革,大力推動林業草原管理改革,積極推進全民所有林草自然資源資產有償使用制度改革,繼續推動林草“放管服”改革。健全完善林草現代化治理制度,重點健全完善國土綠化制度、林(草)長制度、自然保護地管理制度、林草法制制度、投入補償制度,探索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動林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切實將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全面轉化為林草治理效能,全面提升林草治理能力。
一、深化重點領域改革
(一)繼續深化國有林場改革
進一步深化國有林場改革,鞏固擴大國有林場改革成果,建立健全國有林管理制度,強化國有林場管理和服務職能,著力提升國有林場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推進綠色林場、科技林場、文化林場、智慧林場建設。實行最嚴格的國有林場林地和林木資源管理制度,建立績效考核評價機制和分配激勵機制,強化國有林場森林資源保護管理情況考核,加強國有林場森林資源監測體系建設,建立健全國有林場森林資源管理檔案,定期向社會公布資源狀況,接受社會監督。加強國有林場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拓寬國有林場融資渠道,有效盤活森林資源。創新發展模式,支持發展生態旅遊、森林康養、林下經濟等綠色低碳產業。開展國有林場場長任期森林資源離任審計,編制並落實國有林場森林經營方案。強化國有林場管理機構和人才隊伍建設,加強林場職工培訓,提升林場建設發展能力,實現保護生態和改善民生雙贏的目標。
(二)統籌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培育新型經營主體,促進適度規模經營,加快形成集體林地三權分置和互惠共贏的權利關係。鼓勵發展各類專業大戶、家庭林場、股份制林場,加快發展合作經營,鼓勵組建林草合作社,推進產加銷融合發展,引導開展適度規模經營。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建立林權交易平台、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林草融資擔保、林權收儲等中介服務機構。
(三)大力推動草原管理改革
按國家、省的統一部署,全面推進草原管理改革,做好草原資源統計和動態監測,積極參與推動完善草原承包改革,規範草原經營權流轉,精準實施草原生態保護工程,加強草原生物災害防治,加強草原執法力度,規範草原征占用審核審批,加強草原普法宣傳和科技創新,推進草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二、完善林草法治制度
(一)積極推進林草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改革
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是加強生態保護、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性制度,也是實現林草有效保護管理的決定性保障。當前,西雙版納正處於建立以亞洲象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關鍵時期,探索並建立適合西雙版納林草自然資源資產產權的體制機制迫在眉睫。林草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改革舉措主要從5個方面著手:一是健全林草自然資源資產產權體系。在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已經取得突破的基礎之上,逐步建立並完善林草自然資源資產產權體系,積極探索林地所有權、使用權、經營權與地上、地表附著物使用權之間的產權關係,推進林草可持續發展;二是明確林草自然資源資產產權主體。國家公園等自然保護地屬於中央政府直接行使所有權,並由國家林草局進行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國土空間用途管制;三是開展林草自然資源統一調查監測評價。藉助機構整合的制度優勢,積極配合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針對自然保護地進行專門最佳化,建設各類自然保護地資料庫;四是林草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強化林草不動產登記工作,全力配合自然資源登記事項;五是健全林草自然資源資產監管體系。深入實施林草自然資源資產報告制度、資產負債表制度、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度、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制度等監管制度體系,組織開展自然保護區專項督查。
(二)積極推進全民所有林草自然資源資產有償使用制度改革
完善自然資源資產有償使用政策體系。以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有償使用的法律政策體系為基準,梳理森林、草原、濕地等自然資源資產的法律政策,找出“短板”和“缺項”,健全完善林草有償使用法律政策體系,推進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在法律、法規、政策層面的完整性、系統性和程式上的可操作性。
完善自然資源有償使用管理制度。有針對性地借鑑土地有償使用制度的成熟經驗,明確林草自然資源資產有償使用的實體性內容,如有償使用的範圍、條件、程式、價格、收益等,並作出具體分類規定。建立林草資源交易平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做到公平、公開交易,統一監管。
(三)深化林草“放管服”改革
以放活木材經營權為重點,加大放權力度。繼續推進林木採伐審批許可權下放到相應各級部門,放寬用材林採伐限制,開展速豐林採伐管理改革試點,探索按面積控制、以每公頃蓄積核算採伐限額的新模式。
強化森林資源管理。將保護髮展森林資源列入市縣政府的績效考評內容,落實地方政府森林資源保護責任。積極推進公益林商品林分類經營和商品林的規模經營,開展公益林最佳化整合工作,開展森林資源“一張圖”和第三次國土資源調查成果數據融合,認真做實做細林地保護利用規劃,強化公益林的保護監管。通過編制森林經營規劃和經營方案,推廣混交林、複合經營、立體經營及大徑材、無節材、異齡復層林培育技術,開展速豐高產林示範競賽,提高商品林經營水平。放活集體林權流轉,推進規模經營。利用年度檢查、專項檢查和明察暗訪等方式,加強對下放行政審批事項的跟蹤監督,嚴厲查處打擊破壞森林和野生動植物資源的違法行為。加強林草調查規劃設計管理。在網路和辦證大廳公開伐區調查設計公司信息,建立不良行為記錄和黑名單管理制度,加強對林草中介服務行為的管理和監督。著眼於解決林草經營周期長和農民短期增收的矛盾,採取成立領導小組、編制發展規劃、安排專項資金等措施,大力推進林下經濟發展。發展林藥、林禽、林菌和珍貴樹種下種植等多種經營模式,實現“不砍樹能致富,林下種養更致富”。
改進林草服務方式,提高服務水平。一是繼續將申請類林草行政權力事項全部納入政務服務中心視窗辦理,實行視窗“一站式集中”,“一個視窗對外”;建立權力清單制度,向社會公布林草權責清單事項,並將林草行政審批事項納入政府公布的行政審批目錄庫。二是加強對森林資源管理隊伍的培訓,舉辦林政資源管理人員培訓班,規範森林資源管理流程,系統深入學習相關法律法規及政策。三是完善林草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森林防火協會、鄉村聯防組織、民眾森林消防隊等,完善數位化森林防火通訊系統和森林防火體系,降低林草經營風險。
三、健全完善國土綠化制度
充分發揮全民綠化的制度優勢,創新全民義務植樹盡責形式,推進“網際網路+義務植樹”。探索建立先造後補、以獎代補、購買服務、贖買租賃、以地換綠等機制,引導各方面參與國土造林綠化。積極培育新型營造林主體,鼓勵家庭林場、林草專業合作組織、企業、社會團體或個人開展專業化、規模化造林綠化,認捐、認養林木。創新造林投入機制,推動工程造林和補貼造林相結合,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的造林綠化投資機制,促進金融機構加大對綠化造林的有效信貸投入。
四、建立健全林長制度
全面推行林長制,建立林長制領導小組,分級設立州縣鄉村四級林長制,分級建立林長制聯席會議制度,建立督察體系,落實林長工作報告制度,明確責任區域等。建立以各級黨委、政府主要領導擔任雙組長的林長制領導小組。各縣(市)參照州級設立林長制領導小組。林長制領導小組負責全面推行林長制的組織領導,推行林長制管理機構建設,審核林長制工作計畫,組織協調林長制相關綜合規劃和專業規劃的制定與實施,協調處理部門之間、地區之間的重大爭議,統籌協調其他重大事項。各級林長定期不定期開展巡查,州級林長每年巡查不少於2次,縣(市)級林長半年巡查不少於2次,鄉鎮(街道)級林長每季度巡查不少於2次,村(社區)級林長每月巡查不少於2次,護林員加強對管護責任區內森林資源和自然保護地的巡護、值守。各鄉鎮(街道)督促指導村集體依法依規、科學合理利用森林資源,將保護森林資源納入村規民約。
五、健全完善自然保護地管理制度
全面落實《關於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對各類自然保護地進行統一管理、全面保護、系統治理。合理確定自然保護地類型和功能定位,整合最佳化自然保護地,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理念,初步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堅持一個保護地、一套機構、一塊牌子,劃清保護地內各種自然資源資產的所有權、使用權邊界,構建統一的自然保護地分類分級管理體制。推行特許經營制度,制定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完善評估考核機制。加強自然保護地建設和管理,強化生物多樣性和自然資源監測,著力提升自然保護地生態功能。
六、探索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探索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積極向州級財政部門爭取加大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力度。健全生態產品市場交易體系,促進地區之間生態產品價值交換。建立綠色金融支持保障機制,協調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對綠色企業和項目的信貸支持,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生態修復。綜合運用財政、產權、金融及稅收減免等政策工具,吸引社會資本直接參與或支持生態保護和修復。發揮財政資金和預算內投資的引導作用,通過政府投資、財政補助、基金注資、購買服務、運營補貼等方式,對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和修復予以支持;在科學評估的基礎上,允許在社會資本投資修復的區域內,將一定數量的土地、森林等可經營性自然資源交付社會資本開發利用,以產權激勵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和修復;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以“生態修復+產業導入”方式,利用生態修復后土地及其他自然資源發展相關產業,以良好生態促進土地溢價,提升產品生態附加值,推動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
第七節 全面提升保障支撐能力
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一)加強林區基礎設施建設
大力加強基層站所建設,按照“突出重點、先易後難、輕重緩急”的原則,以“標準化、規範化”為重點,建設維護業務用房,更新完善必要的業務設備。力爭國有林區(場)場部硬化路和林下經濟節點對外連線公路納入農村公路建設,爭取國有林區防火應急道路納入國家試點。繼續推進國有林場管護房、保障性苗圃等基礎設施建設。
(二)加強鄉鎮林草基層站所標準化建設
標準化基礎設施建設。針對全州鄉鎮林草服務中心、技術推廣站等站所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後、支撐保障能力極為薄弱的狀況,加大對基層站所辦公條件、辦公用房、危舊房改造和改擴建力度,逐步將其建設成制度健全、管理規範、業務設備和工作器械基本完備的標準化林草站所。加強林權管理服務中心、州市和縣級林木種子貯備庫等建設。建立林草植物檢疫檢查站,配備執法裝備和檢疫處理設施,對疫情實現有效封鎖。力爭把各項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國家、省林草基礎設施建設的盤子,獲得國家、省的政策和資金扶持。
制度化管理建設。州、縣(市)、鄉(鎮)三級政府逐年安排專項資金,確保基層林草服務中心達到“五有”標準(有辦公場所,有一套自動化辦公設備,有一整套規章制度,有基本交通工具和相關技術保障條件,有一支能夠應對林草災害的基層隊伍),增強基層站點在資源保護管理、行政執法、災害防控、技術服務等方面管理服務能力。
林草信息化建設。重點加強“網際網路+”、物聯網、移動網際網路、智慧型終端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套用,打造“網際網路+林草”發展新模式,推動林草生產轉型升級,全面提升林草現代化水平,實現網際網路思維、大數據決策、智慧型型生產、協同化辦公、雲信息服務,走智慧林草發展之路。積極參與推進中國林業大數據與中國林權交易(收儲)“雙中心”建設。
生態監測評價體系建設。建立健全州、縣(市、區)級生態監測體系。建設自然生態狀況監測評估信息系統、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監測示範站、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監測示範站和自然生態監測評估研究中心,開展森林群落動態、森林氣候特徵和森林涵養水源、淨化水質、固土保肥、固碳釋氧、淨化空氣、物種保育等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長期連續觀測和研究,開展森林、濕地、荒漠化土地等自然生態狀況及動態變化監測,建立生態監測基礎資料庫及保護地數據化信息平台,為全州生態監測與評估工作提供技術支撐,為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科學詳實的自然生態空間數據。分別建立1處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監測示範站;選擇一處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濕地,建立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監測示範站;建立1個自然生態監測評估研究中心。
(三)提升林草機械化水平
加強林機科技創新平台建設和關鍵技術攻關,積極引進先進的林草業生產加工工藝和設備,支持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在種苗繁育、營造林工程、果實採摘、產品加工和消防等領域,引進一批適合西雙版納現代林草發展的林機新產品、新技術,積極推廣先進適用林草機械化技術,加強林機推廣隊伍建設,強化對操作人員的培訓,提高操作、維修和保養林機具的技能。建立一批林草機械化示範區(基地),組織實施林草主導產業機械化示範工程。
二、強化林草種苗保障
(一)提高良種生產供應能力
依託現有基礎設施設備,推進特色鄉土樹種的良種選育,加快選育一批抗逆、廣適、高產的優良林木品種,積極與科研機構開展密切合作,支持各類社會主體參與林木良種選育工作,推動林木種苗科技創新。加強保障性苗圃建設,引導種苗有序生產,建立林木良種壯苗供需保障機制,構建以國有林場和國有苗圃為主體的特色鄉土樹種苗木保障體系,切實提升林草工程建設苗木保障能力水平,不斷提高良種壯苗使用率。
(二)加強優良種質資源開發利用
以資源保護和種苗繁育為抓手,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加大種質資源的收集、保存、利用,提高林草種質資源保護意識,引導從單純保存收集向綜合利用轉變,建立科學保護與合理利用相結合的林草種質資源保護模式,逐步形成保、育、繁、推一體化發展的保護利用體系。
三、強化科技支撐體系建設
(一)科技創新平台建設
依託數位化西雙版納建設,健全完善林草創新體系。圍繞西雙版納州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通過加強與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林業草原方面的協同創新,深入實施智慧財產權強企強州工程,形成一批特色鮮明的林草創新產品品牌。大力培育發展創新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支持州內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強在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的主體地位。推動西雙版納橡膠、茶葉、澳洲堅果等大數據平台建設,努力搭建科技成果轉換管理系統建設、病蟲害智慧型監測系統建設、產銷分析預測系統建設,構建全產業鏈智慧型化管理。推進州內林草科技研發、服務平台建設,促進資源開放共享和高效利用。積極申請財政投入、政府採購,加大高科技企業認定等政策實施力度。
(二)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與推廣
建立健全林草成果轉化工作機制,藉助州級科技成果轉化管理服務機構和科技成果信息系統,向社會提供科技成果信息公共服務,利用政策激勵效應,鼓勵發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新的創新創業模式,完善和提升創新創業服務功能,積極促進州內外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將適合西雙版納發展的科技成果在西雙版納實現成果轉換,進而推動林草科技成果轉化示範推廣,實施林草科技支撐鄉村振興行動。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全面建立“先確權、後轉化”的科技成果轉化模式。
四、科技人才隊伍支撐
大力實施人才戰略,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理念,加快推進人才強林戰略,著力加強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遵循人才發展規律,抓住培養、引進、服務3個環節,建立健全人才選拔、培養、使用和人才合理流動機制,營造有利於創新人才成長的社會環境。建立科學的培訓機制,不斷加大對幹部職工的學習培訓力度,逐步造就一支總量適度、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多層次、多門類、套用型林草人才隊伍,為林草提質增效發展提供有力智力支撐。
(一)領軍人才與工程技術人才培養
大力實施高層次人才服務計畫,借鑑勐臘(磨憨)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等全州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示範基地成功經驗,強化各級林草行政管理機構職能,多渠道引進和培養高水平專業技術和經營管理人才,廣泛提升黨政領導幹部的林草治理能力,提升林草機構隊伍整體素質,統一行使對森林、草原、濕地等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與修復職責。加強林草職業教育,依託西雙版納職業技術學院等州內外高校、科研院所、規劃設計等專業平台,著力培養林草工程技術人才,打造和建設高水平的林草智庫,提高林草發展的綜合研判和戰略謀劃能力。
(二)基層林草隊伍建設
強化基層技術人才隊伍建設,改善其工作和生活條件,提高人員素質和工作積極性,適應現代林草發展需要,注重加強面向生產一線的技能人才培養,加快基層科技人才培養,全面提升管理、科技服務水平。鼓勵和支持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牽頭建立林草專業合作組織和專業技術協會,並在創業培訓、項目審批、信貸發放、土地使用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大力開展林業和草原職工在職教育,全面提高林草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加大林業和草原技工教育投入,支持全面開展林業職業技能培訓、職業資格考核認定工作,提高崗位業務技能。同時,培養和引進一批科技創新和企業發展急需的戰略規劃、資本運作、科技管理、項目管理等方面專門人才。探索建立以政府獎勵為導向、用人單位和社會力量獎勵為主體的人才獎勵體系,不斷壯大基層林草人才隊伍。
五、推進科技教育國際交流合作
搶抓機遇、主動融入,發揮優勢、積極作為,合理調用內外兩種資源,積蓄內外增長動力,深度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林草科技教育國際合作新格局。
(一)林草國際合作平台建設
穩步開展與周邊國家的互利合作,結合勐臘(磨憨)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中老磨憨—磨丁經濟合作區和景洪、磨憨、打洛、關累等通商口岸建設,積極參與南亞東南亞合作平台建設,鞏固和拓展林草合作渠道,促進形成政府部門、社會團體、企業、科研機構間相互依託、相互促進、規範有序的合作體系。發揮西雙版納良好生態優勢,打造東南亞生態保護中心,建設國際生態保護合作示範區。依託獨特的自然生態資源優勢,堅持“保護生態環境、發展生態經濟、弘揚生態文化、建設生態文明”的發展思路,建設西雙版納生物多樣性博物館,積極開展國際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聯合周邊國家共同打造東南亞國際生態保護圈。把西雙版納打造成生態文明建設東南亞樣板區;以西雙版納為基地打造國際生物多樣性保護示範區,傳播中國生態文明價值觀。
(二)林草援外培訓
積極融入國家援外戰略,豐富援外內容,拓展援外空間,提升援外質量,重點推進面向南亞東南亞的林草科學技術合作與交流,向東南亞開發中國家輻射和推廣西雙版納州在熱帶人工林可持續經營、珍貴樹種培育、經濟林開發等領域的新成果、新技術和新經驗,提高相關國家的森林經營水平。
第四章 環境影響分析
第一節 環境影響分析依據
本規劃中提出的發展特色經濟林、林下經濟、生態旅遊、森林康養、觀賞苗木等林草產業開發性規劃建設任務,以及自然保護地基礎設施、林區道路、國有林場管護房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符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十部委聯合出台的《關於科學利用林地資源促進木本糧油和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發改農經〔2020〕1753號)、國家林草局等四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促進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的意見》(林改發〔2019〕20號),以及省委、省政府出台的《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決定》等檔案精神,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十四五”林業草原保護髮展規劃綱要》《雲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雲南省“十四五”林業和草原保護髮展規劃》等規劃發展思想。依據《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559號)《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總綱》(HJ 130-2019)的要求和規定,對本規劃中的開發建設性任務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第二節 環境影響預測與分析
一、對土壤、水環境的影響
通過發展特色經濟林產業,以及工業原料林基地、觀賞苗木產業基地建設等規劃任務的實施,能逐年增加森林面積,增強規劃區域內森林涵養水源功能和保土固土功能,有效調節地表徑流,減少水土流失。但種植基地建設或林下種植整地過程中若操作不規範,林下養殖若密度過大,將會改變地表植被數量,從而導致土壤緊實度、土壤孔隙度等理化性質改變。林下種植過程中化學肥料、化學農藥的施用,將可能導致土壤環境受到污染,在降雨沖刷後,容易造成附近水體污染。林化工加工廢棄物排放處理不當也將會造成水污染。森林旅遊和森林康養任務實施過程中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和自然保護地基礎設施、林區道路、國有林場管護房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將占用一定的土地面積,施工過程中會擾動土壤,若操作不規範還存在塌方、滑坡的風險;施工過程中所產生的棄土、建築垃圾、生活垃圾等固體廢棄物,若清理不當,將會導致土壤及水體污染。因此,應採取科學有效措施預防規劃建設任務、項目在實施過程中對土壤環境、水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
二、對大氣環境的影響
規劃建設任務、項目實施後森林面積增加,將有效增強規劃實施區域內森林固碳釋氧、吸收有害氣體、阻滯降塵的功能,能促進大氣環境得到進一步淨化,改善大氣環境質量,提升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有效改善人居環境。但木材加工時會產生大量灰塵,若工廠選址不當、生產防護不規範、防護措施不力,將對大氣環境造成不良影響。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施工過程中渣土運輸和棄土等作業會使空氣中的懸浮顆粒增加,將會導致局部空氣環境質量下降。因此,應採取科學有效措施來預防規劃建設任務、項目實施過程中對大氣環境的負面影響。
三、對聲環境的影響
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施工過程中不可避免要產生一定的噪聲,其噪聲主要來源於推土機、挖掘機和運土車輛等機器設備的施工作業,對項目區沿線及周邊區域將產生一定影響。木材加工過程中推、拉、刨、鋸、敲、打、壓等會產生機器生產噪聲。因此,在規劃建設任務、項目實施前後應採取科學措施減弱噪聲。
四、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規劃任務實施過程中必要的森林撫育、林地清理等措施,會改變林分鬱閉度、灌木蓋度、地被物覆蓋度和微生物數量;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將占用一定面積的土地,會使部分動植物數量減少。由於所受影響的生物物種較為常見,分布範圍較廣,不會造成這些物種在區域內消失,對生物多樣性影響較小。但在規劃建設任務、項目實施前後也不應忽視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五、其他影響
規劃建設任務、項目實施過程中,增加了人為活動的程度和頻度,增加了生態保護的難度,林下產品加工過程所需要的烘焙、蒸煮等工序,存在火災發生的風險,因此應在規劃建設任務實施前後採取必要的措施預防或減緩這些不良影響。
第三節 環境影響減緩措施
一、政策措施
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法規開展規劃任務和項目建設,按照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相關要求,制定林業和草原生態環境保護政策措施,在促進林業和草原發展的同時,還應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
二、管理措施
加強林地使用管理監督。對使用林地的建設項目應嚴格按照法律法規的規定依法進行審核審批管理;對林下種植經營活動應嚴格按照《雲南省林下種植林地利用規範》(雲林規〔2020〕4號)等的要求,優先使用人工商品林和退耕還林地,合理布局林下種植範圍,確保區域生物多樣性、重要水資源環境等不受影響,實行項目備案制度,並定期開展林下種植生態監測評估;加強林地使用監督管理,加大森林督查力度,建立用地監督監測機制,嚴格控制用地範圍,禁止超範圍使用林地,嚴厲打擊藉機破壞森林和非法侵占林地的違法行為。
加強森林防火。提高預防和控制森林火災的綜合能力,建立完善規劃建設任務區域內火災預警機制,加大防火知識宣傳教育,減少規劃建設任務實施範圍內發生火災的機率。
加大有害生物防治管理。人工造林應優先選擇鄉土樹種,外來物種在引種栽培前應實施栽培試驗及風險評估,禁止栽培和種植有害外來物種。加強林木種苗檢驗檢疫,杜絕帶病蟲苗木的運輸和栽植。採取有效的營林控制措施,增強林木抗病蟲能力,使森林保持健康狀態。
加強噪聲、污染物排放監管。環境管理部門及加工廠、施工部門自身應加大監督管理力度,加強對噪聲及污染物排放監管。
三、環保措施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開展特色經濟林、林下經濟、林化工原料林等建設時應按照有關技術規範進行,防止因整地、地被物清理或林下養殖密度不合理而造成水土流失。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開展時儘可能避免在雨季施工,防止在暴雨期間造成大量水土流失,臨時取土和棄土應採取攔擋措施,防止雨季徑流沖刷,項目完工後應按綠化方案的要求進行生態恢復綠化。林區道路建設時還應順著坡面建設,儘量減少開挖面積,減少植被破壞。
土壤、水污染防治措施。林化工廠應嚴格執行環保部門規定的污水處理標準和排放標準。林下種植提倡使用無公害有機肥,減少化學肥料的使用,有效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選用高效生物農藥防治病蟲害,禁止使用高農殘留農藥,防止對土壤及水體造成污染。
大氣污染防治措施。在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施工過程中遇到乾燥、易起塵的土方工程作業時,應輔以灑水壓塵,儘量縮短起塵操作時間,遇到大風天氣,應停止土方作業,同時作業處覆以防塵網;施工過程中使用水泥、石灰、砂石、塗料、鋪裝材料等易產生揚塵的建築材料,應採取密閉存儲、設定圍擋、堆砌圍牆或採用防塵布遮蓋等措施。
固體廢棄物防治措施。規劃任務、項目建設過程中產生的渣土和建築垃圾應按有關部門要求及時清運至規定的地點進行堆放或填埋,對其中具有利用價值的加以回收,生活垃圾應集中收集並統一清運。
噪聲污染防治措施。木材加工廠址應選擇遠離居住區1公里以外、交通便利、取水方便的地方,並儘量減少工廠生產噪聲對附近居民的影響。基礎設施建設施工應嚴格按照施工噪聲管理的有關規定執行,嚴禁夜間進行高噪聲施工作業,如確需夜間施工須取得有關部門的批准並採取必要的噪聲控制措施(如設定移動式聲屏障等),降低施工噪聲對環境的影響。
生物多樣性保護措施。林下經濟、生態旅遊、森林康養等項目建設時應嚴格遵循相關技術規範,加強生物多樣性影響評估論證,做到項目科學、有序開展,確保項目實施範圍內生物多樣性受到保護。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開展前應進行實地充分考察、謹慎選址,做到合理布局,選址均避開植被良好、生態良好、物種豐富、自然景點良好的地塊,避開可能影響周圍敏感性景觀的區域,建設規模應合理,儘量減少對動植物棲息地(生境)的破壞。禁止在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重要棲息地(生境)內開展建設任務、項目。
第四節 環境影響評價
本規劃是“十四五”期間林業和草原保護髮展的指導性檔案。開發性規劃建設任務在採取科學有效的減緩措施後,將減弱負面影響、提升正面影響,將有效促進林木生長,增加商品林面積和蓄積量,提升森林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固碳釋氧、淨化大氣等生態服務功能,能提供多元化的木材產品、油料產品、林下經濟產品、景觀產品,以滿足城鄉居民對優質林產品的需要,既能改善生態環境,又能提高林農收入,促進經濟發展。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全面加強黨的領導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確保黨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切實加強各級政府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把深入實施生態文明建設、爭當生態文明建設先行示範區和森林雲南的典範放在突出的戰略位置。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健全組織領導機構,制定具體政策措施,明確目標任務、責任分工和時間要求,確保各項目標任務完成,為西雙版納林草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提供根本保證。
二、調動社會各界積極性
全州各級林業草原主管部門要各司其職、強化責任、加強溝通、通力合作,科學細化建設目標、重點任務,抓好任務落實,確保各項工作有力有序完成。要大力宣傳林業草原在國家重大戰略中的重要地位,宣傳林業草原在生態文明建設和改善生態及人居環境中的主導作用,結合實施林草重大工程,樹立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典範,在廣大山區民眾中樹立“開展生態建設就是走脫貧致富的希望之路”“不砍樹,也致富”等綠色發展理念;樹立和宣傳先進典型,弘揚生態文化,增強林草事業感召力,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自覺履行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和義務,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和美麗版納建設,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多元投入、協同發展新局面,努力實現全社會參與林業草原事業共建共享。
三、強化資金保障
按照中央和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將林業草原保護髮展作為各級財政重點支持領域,切實加大資金投入。完善天然林保護、鞏固退耕還林還草、草原生態獎補等政策,逐步提高森林、草原獎補標準。建立“十四五”林業草原保護髮展項目庫,統籌資金,堅持集約節約,把有限資金用在刀刃上。加強鄉鎮林草工作站、管護用房等建設,補齊林區林場草原等民生設施短板。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體系,豐富國家儲備林、木本油料、竹產業等優惠金融產品,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建設,建立多元化林草融資體系。運用減免稅費、專項補貼、貸款貼息等政策優惠,支持建立生態保護修復PPP項目示範機制。強化資金監管,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四、健全規劃實施機制
一是明確實施責任主體。明確目標任務工作分工,制定規劃實施時間表和路線圖,確保規劃各項目標任務落地。強化領導責任和實施職責,各級林草部門要將規劃重大任務落實情況和下一年度實施計畫列入單位年度重點工作事項,單位主要負責人為第一責任人,班子其他成員按照分工抓好主要指標及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重大政策的落實工作。
二是抓好重點任務落實。規劃約束性指標落實到各縣(市),加快完善相關指標的統計、監測和考核辦法,確保主要指標順利實現。加強對預期性指標的跟蹤分析和政策引導,確保如期完成。加快推動重大工程項目實施,重大改革政策儘快落地。做好規劃提出的重大改革和制度建設與上級深化改革年度工作要點的對接工作,加強督促檢查,確保按時保質完成任務。
三是健全專題規劃體系。健全專題規劃體系,專題規劃細化落實規劃特定領域目標任務,根據規劃重點領域的發展任務,做好專題規劃編制實施工作。各縣市編制地方專題規劃和年度計畫,與本規劃密切銜接,落實本規劃涉及各地區的目標任務和重大工程項目。各縣(市)林草局加強規劃實施的動態監測,及時發現問題和風險,並上報州林草局。
四是營造規劃實施良好氛圍。營造良好輿論環境,加強規劃編制、實施、監測評估、監督考核全過程的輿論宣傳,營造良好輿論氛圍。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加快職能轉變,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最佳化服務改革,創新服務和監管方式,提高行政效能。推廣“網際網路+政務服務”,將規劃實施情況作為政務公開重要內容。強化規劃法治保障,研究制定專項規劃管理辦法。
五是強化規劃實施監測評估。加強動態監測分析,創新和改進統計工作,充分利用各類信息和數據資源,提高規劃實施監測分析的及時性、全面性和準確性。健全動態調整修訂機制,基於規劃監測分析及評估結果,確需對規劃內容進行調整的,制定調整方案,報規劃批准部門同意後調整,並報同級發展改革部門備案。完善中期評估和總結評估機制,規劃中期完成中期評估,評估各主要任務完成情況和重大建設工程推進執行情況,對重大工程推進不力的提出推進措施,對預期無法完成的任務和無法實現的目標及時做出調整。規劃末期完成總結評估,全面評估規劃主要任務和重大建設工程完成情況,總結取得的成功經驗和存在的問題,為下一期林草發展規劃提供決策依據。
六是完善監督考核機制。完善社會監督機制,各實施責任主體及時發布規劃實施進展情況,保障社會公眾知情權。暢通公眾監督渠道,更好發揮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對規劃實施的民主監督作用。加強規劃實施考核評價,強化中期評估、總結評估及專項評估結果的運用。探索將規劃實施考核結果與被考核責任主體績效掛鈎。

解讀

經2022年7月4日第十四屆西雙版納州人民政府第10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西雙版納州人民政府於2022年7月12日印發了《西雙版納州“十四五”林業草原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為了便於各級各部門更好地理解和貫徹執行,現就《規劃》作如下解讀:
一、背景依據
(一)編制背景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編制和實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生態良好和美麗中國成為全面現代化的重要標誌。”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安全螢幕障更加牢固成為“十四五”發展的重要目標。林業草原是生態文明建設主體,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林業草原建設高度重視,作出了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全面保護修復自然生態、建立國家公園體制、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推行林長制等重大決策部署,賦予林業草原部門新的歷史責任和使命,也為林業草原發展提供歷史性機遇。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科學編制並有效實施《西雙版納州“十四五”林業草原發展規劃》,對西雙版納州緊抓重要戰略機遇期,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提升對外開放水平,推動商務高質量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編制依據
《規劃》起草過程中,在大原則和大方向的把握上,主要遵循以下依據:
一是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理念、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省委省政府召開西雙版納現場辦公會提出的“打造世界級的康養旅遊目的地城市”戰略定位、州第九次黨代會提出的“一城兩區”發展目標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重大戰略和決策部署。
二是緊密結合國家《“十四五”林業草原保護髮展規劃綱要》《雲南省“十四五”林業和草原發展規劃》等上位規劃、《西雙版納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等州級出台的重大戰略政策、國土空間規劃等相關重大專項規劃,確保我州規劃編制在形勢研判、主要任務、重大項目、重要改革等內容上與國家和省級保持上下一致,並使《規劃》目標和各重點項目落到實處。
三是全面堅持近期發展與長期發展相結合、質量優先與量質並進相同步、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統一、頂層設計與落地實施相協調,使《規劃》更加全面、科學、嚴謹、務實。
二、任務目標
以加快推進林業、草原、國家公園“三位一體”融合發展為主線,以滿足人民美好生態需求和提供優質生態產品為目標,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為舉措,以實施重大工程為抓手,築牢西南生態安全螢幕障,全方位打造國際生物多樣性寶庫,發展生態富民產業,推進數字林業建設,加強應急防災體系建設,深化重點領域改革與制度體系建設,全面提升支撐保障能力,努力在建設世界旅遊名城、沿邊開放示範區、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上不斷取得重大進展,譜寫好中國夢西雙版納新篇章。
三、主要內容
(一)新時代林業草原發展形勢分析
回顧總結“十三五”林業草原建設取得的顯著成效,分析目前面臨的發展機遇和存在的主要問題。
(二)總體思路
1.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考察雲南重要講話及批示精神,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落實州委以保生態為重要使命的定位,堅持“生態立州”戰略不動搖,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主動服務和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和沿邊開發開放戰略。
2.基本原則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持質量優先、量質並進;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堅持人民主體、綠色惠民;堅持改革創新、高效治理。
3.總體定位
以努力建成世界旅遊名城、沿邊開放示範區、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為總體發展定位,持續築牢西南生態安全螢幕障,全方位打造國際生物多樣性寶庫,全域打造聞名世界的森林公園和康養旅遊名城,加快推進美麗西雙版納建設,為雲南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呈現一個“西雙版納樣板”。
4.發展目標
到2025年,西南生態安全螢幕障更加穩固,世界旅遊名城綠色生態支撐力量更加強勁,綠色生態產業體系骨架基本形成,生態公共服務更加完善,林草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森林質量顯著提升。全州森林覆蓋率繼續保持在全省前列並穩步前進,森林覆蓋率保持在80%以上,森林蓄積量保持在1.9億立方米以上,天然林面積達1454.58萬畝;草原綜合植被蓋度不低於88.0%;濕地保護率不低於60.0%,自然保護地面積占國土面積28%以上,重要生態系統和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得到有效保護,保護能力切實加強,“植物王國”“動物王國”地位得到鞏固提升,科技貢獻率不低於58%,主要造林樹種良種使用率不低於75%。
5.空間布局
(1)構建以“一屏一帶多點”為主體的生態安全戰略格局(邊境生態安全螢幕障、生態保護帶、各類保護小區);
(2)構建“一保一修一歸”雨林生態建設布局(雨林保護、雨林修復、雨林回歸);
(3)構建“兩園、三沿、四帶”林草產業發展布局(茶園森林化生態修復和生物多樣性膠園;沿路沿河湖沿集鎮;瀾滄江沿岸生態景觀帶、中老鐵路及美麗公路景觀帶、生態農業觀光帶、南臘河風情景觀帶)。
(三)主要任務
1.築牢西南生態安全螢幕障
加強森林資源保護、推進國土綠化、精準提升森林質量、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加強草原保護與修復、加強濕地保護與恢復。
2.助推世界旅遊名城建設
加快以亞洲象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增強自然公園生態服務能力。
3.發展生態富民產業
著力促進特色經濟林、林下經濟、生態旅遊和森林康養產業、茶產業、觀賞苗木產業、木材加工產業、林化工產業、碳匯產業高質量發展取得實效。
4.推進數字林業建設
全面推進林草資源數位化、生態保護數位化、生態修複數字化、生態產業數位化、生態文化數位化、林草政務數位化建設,初步建成全州數字林業框架體系,基本實現行業監管實時化、資源管理高效化、生態修復精準化、產業服務智慧化、生態文化大眾化的發展目標。
5.加強應急防災體系建設
著力解決林草應急防災基礎建設滯後、物資儲備不足、裝備落後、科技含量不高、應急能力不足等突出問題,全面提升林草應急防災預警、物資及裝備保障能力,加強森林草原防滅火和林草有害生物防治基礎設施建設,加強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防控,提高林業草原風險防控能力。
6.深化重點領域改革與制度體系建設
全面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完善林草法治制度,完善國土綠化制度、林長制度、自然保護地管理制度,探索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全面提升林草治理能力。
7.全面提升支撐保障能力。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強化林草種苗保障、強化科技支撐體系建設、強化科技人才隊伍支撐、推進科技教育國際交流合作。
(四)環境影響分析
依據《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 第559號)《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總綱》(HJ 130-2019)的要求和規定,對《規劃》中的開發建設性任務進行環境影響分析。
(五)保障措施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健全規劃實施機制,完善資金政策,調動社會各界積極性。
四、涉及範圍
《規劃》是未來五年乃至更長時期推動全州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宏偉藍圖,內容涉及林業草原發展的方方面面。
五、執行標準
《規劃》是相關部門履行職責的重要依據,是市場主體行為的導向,是全州各族人民齊心協力,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提升對外開放水平,推動林業草原事業高質量發展行動綱領。
六、注意事項
專項發展規劃是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特定領域為對象制定的規劃。
森林覆蓋率、濕地保護率以雲南省2020年森林資源主要招標監測數據為基數測算,待林草濕數據與第三次國土調查數據對接融合後,相應數據可能發生變化,屆時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國家公園等自然保護地面積占比是以目前編制完成的《自然保護地整合最佳化預案》為基礎測算,下一步自然保護地整合最佳化政策可能發生變化,屆時該指標將發生變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