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發信息
廣東省林業局關於印發《廣東省林業保護髮展“十四五”規劃》的通知
各地級以上市林業主管部門,縣(市、區)林業主管部門,局直屬各單位:
現將《廣東省林業保護髮展“十四五”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附屬檔案:廣東省林業保護髮展十四五規劃.doc
廣東省林業局
2021年8月25日
規劃全文
廣東省林業保護髮展“十四五”規劃
廣東省林業局
二〇二一年八月
目 錄
第一章 全面開啟南粵秀美山川建設新征程................................................................. 1
第一節 “十三五”成效顯著...................................................................................... 1
第二節 “十四五”發展形勢.................................................................................... 10
第二章 總體要求........................................................................................................... 16
第一節 指導思想.................................................................................................... 16
第二節 基本原則.................................................................................................... 16
第三節 發展目標.................................................................................................... 17
第四節 發展格局.................................................................................................... 19
第五節 發展路徑.................................................................................................... 21
第三章 大規模提升森林質量,促進碳達峰碳中和................................................... 22
第一節 強化經營提高森林固碳能力.................................................................... 22
第二節 科學造林增加森林碳儲量........................................................................ 23
第三節 保護森林減少碳排放................................................................................ 25
第四章 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推動生態永續發展............... 26
第一節 高質量建設國家公園................................................................................ 26
第二節 高水平建立自然保護地體系.................................................................... 27
第三節 提高自然保護區保護水平........................................................................ 28
第四節 提升自然公園生態服務能力.................................................................... 29
第五節 健全自然保護地發展機制........................................................................ 30
第五章 開展林草保護修復,增強自然生態系統功能............................................... 32
第一節 開展森林生態保護修復............................................................................ 32
第二節 開展濕地生態保護修復............................................................................ 34
第三節 開展沿海生態帶保護修復........................................................................ 35
第四節 開展石漠化地區植被恢復........................................................................ 36
第五節 開展草地生態保護修復............................................................................ 36
第六章 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提高生物多樣性水平............................................... 37
第一節 加強野生動物保護.................................................................................... 37
第二節 加強野生植物保護.................................................................................... 37
第三節 維護生物多樣性........................................................................................ 38
第七章 建設全域森林城市,提升城鄉生態能級....................................................... 39
第一節 全域建設國家森林城市............................................................................ 39
第二節 建設森林城市群........................................................................................ 40
第三節 統籌城鄉綠化............................................................................................ 40
第八章 建設一流生態灣區,服務“雙區”戰略........................................................... 42
第一節 建設世界級森林城市群............................................................................ 42
第二節 建設灣區生態濕地.................................................................................... 42
第三節 建設灣區紅樹林生態帶............................................................................ 43
第四節 建設灣區水鳥生態廊道............................................................................ 44
第九章 發展生態富民產業,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45
第一節 助力鄉村振興............................................................................................ 45
第二節 做強做優林業產業.................................................................................... 45
第三節 擴大高質量生態產品供給........................................................................ 47
第四節 提升產業服務能力.................................................................................... 48
第五節 提升生態價值實現能力............................................................................ 49
第十章 加強森林資源保護,夯實生態安全基礎....................................................... 50
第一節 加強林地林木保護.................................................................................... 50
第二節 加強森林火災防控.................................................................................... 50
第三節 加強林業有害生物防治............................................................................ 51
第四節 加強資源監測評價.................................................................................... 53
第十一章 強化林業改革創新,推進治理能力現代化............................................... 54
第一節 全面推行林長制........................................................................................ 54
第二節 推進林業改革創新.................................................................................... 55
第三節 健全林業法治制度.................................................................................... 56
第四節 推進林業科技創新.................................................................................... 56
第五節 建設智慧林業............................................................................................ 57
第六節 開展目標責任制考核................................................................................ 58
第十二章 開展重點工程建設,推動綠美廣東大行動全面實施............................... 59
第一節 森林質量提升類工程................................................................................ 59
第二節 自然保護地建設類工程............................................................................ 60
第三節 自然生態系統保護修復類工程................................................................ 60
第十三章 加強規劃實施保障,確保規劃落地見效................................................... 62
第一節 加強組織領導............................................................................................ 62
第二節 健全實施機制............................................................................................ 62
第三節 強化資金保障............................................................................................ 63
第四節 鼓勵全民參與............................................................................................ 63
資料性附錄
廣東省林業保護髮展“十四五”規劃主要指標計算說明
第一章 全面開啟南粵秀美山川建設新征程
廣東省委省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林業建設,尤其是改革開放四十餘年來,堅持不懈推進國土綠化和林業生態建設,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省委、省政府自1985年作出了“五年消滅宜林荒山,十年綠化廣東大地”的戰略決策後,還於1994年、2005年和2013年相繼出台了《關於鞏固綠化成果,加快林業現代化建設的決定》《關於加快建設林業生態省的決定》及《關於全面推進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的決定》,這些政策的出台實施有力促進了我省林業可持續穩步發展,取得矚目成就,為社會經濟發展奠定紮實的生態基礎。
“十三五”期間,廣東林業深入推進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取得顯著成效。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廣東林業發展指明新的方向,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為廣東林業發展提供新的機遇。“十四五”是我省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的第一個五年,也是廣東林業進入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五年,必須牢牢抓住這些重大戰略機遇,乘勢而上,全面開啟南粵秀美山川建設新征程,奮力開創廣東林業保護髮展新局面,推動廣東林業生態文明建設走在全國前列。
第一節 “十三五”成效顯著
“十三五”期間,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國家林業局的指導支持下,廣東林業主動擔當、積極作為,順利完成“十三五”規劃主要任務和目標,取得顯著成效。截至2020年,全省林地面積1057.12萬公頃[[1]],森林面積1053.22萬公頃,森林覆蓋率58.66%,森林蓄積量5.84億立方米,林業總產值8212億元。
一、國土綠化美化深入推進
——深入開展重點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全省完成碳匯造林37.87萬公頃,中幼林撫育237.93萬公頃;建設生態景觀林帶工程3519千米;綠化美化鄉村9563個。建設沿海防護林基幹林帶2.41萬公頃、縱深防護林11.15萬公頃,啟動實施雷州半島生態修復。
——紮實推進森林城市建設。全省有廣州、惠州、東莞、珠海、肇慶、佛山、江門、深圳、中山、汕頭、梅州共11市獲得“國家森林城市”稱號,珠三角國家森林城市群初具雛形。認定廣東省森林小鎮175個。全省累計2.18億人次義務植樹6.52億株。開展古樹名木普查,建檔保護古樹名木8萬多株,全省古樹名木資源實現網上一張圖信息化動態管理。
二、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穩步推進
——南嶺國家公園創建取得階段性進展。省政府成立廣東國家公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馬興瑞省長擔任組長,南嶺國家公園設立前期材料順利通過國家預審評估。
——自然保護地最佳化整合預案通過審核。省委、省政府出台《關於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實施意見》。開展全省1331個自然保護地(不含風景名勝區)整合最佳化,編制《廣東省自然保護地整合最佳化預案》,獲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審核通過。
——加強自然保護地管理監督。組織開展綠盾行動、碧海行動等專項執法行動,全面清理整頓自然保護地內違法違規行為,認真落實中央環保督察整改任務。
三、林業資源管護有效開展
——嚴格林地林木管理。嚴格執行林地定額管理和用途管制制度,“十三五”期間,共審核審批建設項目使用林地8852宗,批准使用林地4.85萬公頃,服務保障重大項目用林需求。嚴格執行森林採伐限額制度,完成全國森林資源連續清查廣東第九次清查和全省第四次森林資源二類調查,建立廣東省森林資源信息管理平台,初步建成森林資源一張圖、一套數、一平台,實現數據實時線上更新和動態監測,積極銜接國土“三調”成果。組織開展森林督查及執法專項行動,打擊非法破壞森林資源違法犯罪行為。
——強化公益林(天然林)管理。嚴控公益林採伐,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完善落界省級以上公益林476.67萬公頃,率先建設公益林精細化管理系統,實施公益林激勵性補助和分區域差異化補償,健全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穩步增長機制,平均補償標準由2016年每公頃390元提高到2020年每公頃600元,五年來累計投入財政補償資金140.05億元。加強天然林保護,基本完成天然林核定落界,累計落實中央財政國有天然商品林停伐和管護補助資金1.32億元,管護天然商品林1.16萬公頃。
——加強林業災害防治。嚴格管控火源,加強森林防滅火能力建設,開展航空護林滅火,建成專業森林消防隊伍108支、專職護林員2.67萬人,推行格線化巡山防護模式,森林火災受害率控制在0.06‰。加強松材線蟲、薇甘菊等林業有害生物聯防聯治,強化檢疫監管,推進檢疫執法常態化,全面開展災害監測預警,實施防治面積181.5萬公頃次,林業有害生物成災率控制在2.3‰。
——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開展珍稀瀕危物種就地、遷地保護,籌建廣東省中華穿山甲國家保護研究中心,建立省打擊野生動植物非法貿易部門間聯席會議制度,加強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管理,做好禁食禁養野生動物後續處置工作,率先把全面禁止食用陸生野生動物寫入地方性法規,率先出台禁食陸生野生動物後續處置工作指導意見,100%完成處置任務。
——加強濕地資源保護。全省濕地總面積175.34萬公頃[[2]],濕地保護率達到50.27%。“十三五”期間,中央和省財政累計投入2.55億元,修復退化濕地6286.11公頃,紅樹林恢復造林3071.9公頃。《廣東省濕地保護修複製度實施方案》《廣東省濕地公園管理暫行辦法》等相繼印發實施。
四、林業重點改革持續深化
——深入推進林業行政改革。落實省機構改革方案,其中原省林業廳改為廣東省林業局,是省自然資源廳的部門管理機構,為副廳級。改革後林業部門統一管理各類自然保護地,統籌管理森林、濕地、草原等生態系統。為適應機構改革職能調整新要求,省森林公安正式轉隸,增設森林火災預防處,核增全省行政編制138名。理順生態環境綜合執法改革工作。推進林業“放管服”改革,省級林業行政職權由103項壓減至22項,壓減78.6%。
——基本完成國有林場改革。全省國有林場由217個整合為202個,其中123個定性為公益一類事業單位。加快推進國有林場事企分開,實現國有林場由生產經營向森林資源培育保護管理職能轉變,探索實行以國有林場為重點的國有森林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改革。
——持續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在蕉嶺縣、始興縣開展全國集體林業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制訂出台完善集體林權制度的實施方案,鞏固完善林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運行機制。規範林地林木流轉,流轉林地林木136.64萬公頃,流轉金額30.7億元。出台鎮村林場規範發展指導意見,推動全省鎮村林場改革發展。
——創新營造林體制機制。建立重點林業生態工程建設資金競爭性分配製度,在平遠、連州等10個縣(市)開展“先造後補”試點工作,推廣“一種三撫育”、“珍貴樹種+”造林模式,豐富工程造林形式。
——大力推動林業金融創新。引導社會資本投入林業生態建設,探索集體林經營收益權和公益林補償收益權質押擔保貸款,試點建立林權收儲機構,完善林權抵質押貸款。積極推進森林保險,累計參保面積2046.67萬公頃,支出保費6.23億元,提供風險保障1635億元。
——積極推進林長制試點。出台《廣東省林長制試點工作方案》,積極推進廣州增城、韶關翁源、梅州平遠和茂名化州林長制試點工作,建立由黨委和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擔任總林長的縣、鎮、村三級林長制體系,探索森林資源保護和發展新體制。
五、綠色富民產業成效明顯
——堅決落實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決策。積極實施鄉村振興林業行動計畫,堅定不移抓好脫貧攻堅工作,通過提升公益林補償標準,實施生態護林員政策,主動融入全省“一縣一園、一鎮一業、一村一品”建設,大力發展鄉村林業產業。省林業局定點幫扶的雷州沈塘鎮揖花村和掛牌督戰的興寧市順利實現脫貧。
——林業產業持續做大做強。林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產業結構不斷最佳化,2020年全省林業總產值達8212億元,一二三產值分別為1264億元、5177億元、1771億元,產業結構比例為15.4∶63.0∶21.6。林業總產值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第一。
——新興林業產業蓬勃發展。大力推進林下經濟、森林旅遊、森林康養等新業態,認定國家級林下經濟示範基地14個、省級林下經濟示範基地130個、森林旅遊特色線路100條、新興品牌地100個,建設全國森林旅遊示範縣(區)5個,建設國家級森林康養基地5個、省級森林康養基地30個。積極培育新型林業經營主體,認定國家林業重點龍頭企業30個、省級林業龍頭企業300個、省級林業專業合作社示範社60個、示範家庭林場30個。
六、林業保障能力不斷提升
——加強林業立法執法。新出台《廣東省種子條例》《廣東省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調解處理條例》《廣東省林地林木流轉辦法》《廣東省森林和陸生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等;修訂《廣東省野生動物保護管理條例》《廣東省濕地保護條例》《廣東省森林防火條例》《廣東省木材經營加工運輸管理辦法》《廣東省植物檢疫實施辦法》等。嚴格規範林業行政執法程式和行政處罰裁量權基準,切實提高林業系統依法履職能力。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完成省林業局職能整合和機構設定工作。用好用活職務與職級資源,推進幹部選拔任用,加強幹部監督管理。加強幹部隊伍建設,著力引進重點領域高層次和緊缺人才,幹部隊伍年齡結構持續最佳化。加強教育培訓,嚴格開展職稱評審工作,激活人才發展動力。加強全省林業工作站標準化、規範化和信息化建設。堅持分類指導,穩定機構隊伍,完善保障制度。5年來,全省共有517人通過評審獲得高級職稱資格、647人獲得中級及以下職稱資格,為我省林業治理提供了堅實的專業人才支撐。
——加強林木種苗建設管理。加強林木種苗質量監管,完善種苗生產基地建設,加大良種選育和品種審(認)定力度,健全種苗信息化服務,加快林木良種化進程。全省建有國家重點林木良種基地9處,國家林木種質資源庫3處,審(認)定林木良種24個,林業主要苗圃400多個,年供應各類苗木4億多株。
——強化林業科技創新。成立中國森林認證華南推廣中心,建立廣東森林生態大數據監測平台、林業碳匯計量監測中心、林業生態監測聯盟等科研平台。開展林地土壤調查和食用林產品安全監測。全省獲植物新品種授權71件,發布省地方標準68項,獲省部級以上科技獎項50項[[3]]。林業科普工作取得長足進展。落實《粵澳林業合作意向書》和粵港林業及護理專題小組工作,進一步加強粵港澳林業交流合作。
七、繁榮生態文化亮點紛呈
——自然教育方興未艾。舉辦首屆粵港澳自然教育講壇,成立粵港澳自然教育聯盟,全省認定自然教育基地50個,建立生態文化教育場所341個。積極推動生態文學、影視作品創作,拍攝播映7集紀錄片《森林家園》,以及拍攝的18段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視頻通過央視一套播出,展示了具有嶺南特色的森林生態系統保護成果。
——綠色共建蔚然成風。組織營建“廣東扶貧濟困林”“我為家鄉種棵樹”等主題林,廣州長隆、香港馬會、中石油集團等主動捐資營造碳匯林和水源涵養林。設立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廣東碳匯基金專項、綠色寶安基金、潮州市綠色生態發展基金會等公益平台。深圳市成立我省首個綠色生態公益組織聯盟,中山市成立“美麗中山”青年公益聯盟。
——生態宣傳豐富多彩。成功承辦首屆國際森林城市大會和首屆亞太城市林業論壇。高質量參展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廣東室內展區被選為李克強總理與各國領導人參觀的三個展區之一,“南粵園”榮獲中華展園特等獎、廣東室內展區榮獲中國省區市展區金獎。高規格舉辦2018年全國森林旅遊節和全國森林城市建設座談會。全省聯動舉辦首屆森林文化周、生態公益林效益補償20年、森林城市建設、保護野生動物、“穿越北回歸線風景帶-廣東自然保護地探秘”等系列活動。打造廣州草地音樂節、深圳森林音樂會等生態文化品牌。
表1-1 廣東省林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主要指標完成情況表
註:相關指標2020年規劃值調整情況說明。
1.林地保有量、森林保有量、森林覆蓋率、森林蓄積量。《廣東省林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林地保有量指標為1088.03萬hm、森林保有量指標為1087.34萬hm、森林覆蓋率指標為60.5%、森林蓄積量指標為6.43億m。2014-2018年全省森林資源二類調查,森林覆蓋率、森林蓄積量指標有變動,根據《廣東省“十三五”規劃<綱要>總結評估報告》,森林覆蓋率指標規劃值調整為58.62%、森林蓄積量指標規劃值調整為5.84億m,通過調整後森林覆蓋率58.62%計算出調整後的森林保有量規劃值為1052.50萬hm,林地保有量規劃值調整為1056.0萬hm。
2.生態公益林占林地面積比例。《廣東省林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公益林占林地面積比例指標為50%。截至2020年12月,全省省級以上公益林面積476.67萬hm,總量已經很大,按照十三屆省政府第103次常務會議精神,適當調整省級以上公益林面積目標值,公益林占林地面積比例調整為45%,同時我省認真抓好公益林提質增效,2020年省財政公益林效益補償標準已提高到平均每公頃600元,公益林一、二類林比例已提高到86.5%。
3.林業總產值。2019年12月,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召開了第四次全國林業產業大會。為貫徹落實全國林業產業大會精神,我省全面分析林業產業發展面臨新形勢,研究提出將“十三五”規劃中到2020年林業總產值預期目標調整為達到8000億元以上。
4.森林公園面積占國土面積比例。《廣東省林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森林公園面積占國土面積比例指標為6.5%(含鎮級森林公園面積)。2020年8月,經十三屆省政府第111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和2021年4月省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林業局聯合向國家有關部門上報的《廣東省自然保護地整合最佳化預案》最新成果數據,森林公園面積占國土面積比例為5.54%。
第二節 “十四五”發展形勢
對標總定位總目標這一更高要求,“十四五”廣東林業面臨發展新形勢,存在發展短板和挑戰,更迎來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的重大機遇。
一、發展短板
森林資源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實施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特別是“十三五”以來,全省國土綠化取得較好成效,基本實現“滿山皆綠”。但森林資源質量總體不高,林地產出率偏低,表現為小樹多,大樹少;純林多、混交林少。根據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中國森林資源報告(2014-2018)》第九次森林資源連續清查成果,廣東省森林覆蓋率53.52%,位居全國第7,森林蓄積量4.67億立方米,位居全國第11,喬木林公頃蓄積59.87立方米,位居全國第23,森林資源質量總體處於全國中等稍偏上水平。
生態系統功能有待進一步最佳化。生態資源空間分布不均,生態系統破碎化,連通度不夠。生物多樣性指數不高,原生、次生植被少,人工林樹種相對單一,全省喬木林中,桉樹林面積占比19.81%,松杉林面積占比27.21%。沿海防護林和濕地生態系統受損或退化,雷州半島熱帶季雨林生態系統有待恢復。森林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等生態功能不足。局部區域開發強度過高,生態環境承載力已趨上限。
優質生態產品供給有待進一步拓展。優質的生態資源尚未有效地轉化為優質的生態產品,特別是都市圈內優質生態產品相對缺乏;以森林康養為主的結合休閒、運動、文化等滿足人們高質量需求的生態公共服務供給不足;森林旅遊業發展仍然不夠完善,特色品牌少;自然教育起步晚,產品不豐富;木本油料、森林食品、道地林藥等林源產品精品少。
創新發展動力有待進一步增強。林業發展體制機制不夠靈活,重點領域改革創新效果還不明顯;科技創新能力不足,重點領域關鍵技術突破不夠,成果轉化率低;科研試驗基地、推廣示範基地較分散,尚未形成集中規模和聯動機制;高層次、複合型人才缺乏,尤其缺乏創新性領軍人才。
二、面臨挑戰
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統籌壓力大。廣東作為全國主要經濟發達省份之一,人口密度高,經濟發展迅速,各類建設對林地、濕地需求大量增加,且利用效率不高,非法占用林地、濕地現象時有發生,而且目前生態補償機制還不健全,濕地補償制度等尚未建立,導致生態保護難度大,在綠色發展進程中,亟需花大力氣統籌好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關係。
生態富民潛能與鄉村振興要求有差距。鄉村振興林業大有可為,但目前林業產業經營管理水平整體不高,大規模企業少,產業鏈不長,精深加工水平不高;資源利用率低,創新開發能力不高,產品附加值低。森林康養、森林旅遊等新興產業發展不充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不通暢,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內生動力不足,生態富民潛力未能充分激發,與鄉村振興要求有差距。
林業生產周期長與快速見效的社會期望有差距。林業是生態建設的主體,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作為生產周期長、產品供給需要積累的行業,同通過生態建設快速解決突出生態問題的社會期望,以及林農要求的依靠林業產業短期致富的願望形成了矛盾反差。“十四五”期間,林業需要利用自身的資源特色和優勢,創新驅動發展,協調好林業生產周期長與快速見效的社會期望間的關係。
林業治理能力與現代化要求有差距。新一輪機構改革後,林業內涵外延發生變化。林業部門統籌森林、濕地、草原保護管理,加快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任務更加艱巨,但黨政領導林業發展責任制沒有得到很好落實,地方林業局和森林火災預防機構或被撤併或被整合,運行體制機制尚未完全理順,與相關部門銜接聯動低效,大部分林業工作站被撤併,加上人員年齡老化、素質參差不齊,導致基層末端管理力量薄弱,總體表現出發展動力受限,林業治理體系治理能力與現代化要求有差距。
三、發展機遇
生態文明建設賦予廣東林業發展新使命。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林業作為生態文明建設主力軍,肩負時代發展新使命。廣東林業要緊緊圍繞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提升森林、濕地、草原、荒漠生態系統的質量和穩定性,在維護生態安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基礎性、戰略性作用,為廣東經濟社會發展奠定生態根基。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明確廣東林業發展新目標。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明確了林業發展要提供更優美的生態環境和更優質的生態產品。迫切要求廣東林業必須把保護生態環境、增加生態產品供給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營造天藍、地綠、水淨美好家園,增強民生福祉。
碳達峰碳中和提供廣東林業發展新機遇。黨中央強調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有效發揮森林、草原、濕地、海洋、土壤、凍土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態系統碳匯增量。廣東林業要牢牢把握這一重大發展機遇,在科學造林、森林經營、資源保護等方面下功夫,大規模精準提升森林質量,充分發揮森林碳匯功能,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作出更大貢獻。
對標總定位總目標提出廣東林業發展新要求。廣東省委十二屆十二次全會提出,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為總定位總目標,對廣東各項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廣東林業必須走高質量發展之路,堅持節約優先、高效利用、高水平保護,加快林業由數量發展向質量發展轉變,加快林業現代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推動廣東林業在生態文明建設中走在全國前列。
全面推行林長制提供廣東林業發展新機制。全面推行林長制,是黨中央、國務院立足生態文明建設全局做出的重要制度安排,進一步夯實了林業保護髮展的制度基礎,有利於壓實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保護髮展林草資源的主體責任,有利於推動構建黨政同責、屬地負責、部門協同、源頭治理、全域覆蓋的長效機制,有利於推動廣東林業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台階。
第二章 總體要求
第一節 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緊緊圍繞“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貫徹落實“1+1+9”工作部署,以建設南粵秀美山川為目標,全面實施綠美廣東大行動,推動廣東林業生態文明建設走在全國前列,為廣東實現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提供強有力的生態支撐。
第二節 基本原則
一、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毫不動搖堅持黨對林業工作的全面領導,全面推行林長制,建立以黨政領導負責制為核心的林業發展責任體系,確保黨在林業工作中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為林業發展提供堅強的政治保障。
二、堅持聚焦總定位總目標。聚焦總定位總目標,確定林業發展方向,謀劃林業發展任務,提升林業現代化治理效能,固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推動林業各項工作乾在實處,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
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始終做到發展為了人民,努力擴大高質量林業生態產品有效供給,不斷滿足人民對優美生態環境、優良生態產品、優質生態服務的迫切需求,促進生態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
四、堅持高質量發展。把新發展理念貫穿林業發展全過程,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激發發展活力;深化科技創新,增強發展動力;構建林業發展新格局,轉變林業發展方式,實現規範化、精細化、科學化發展。
五、堅持系統觀念。遵循自然規律,統籌各類自然生態系統、生態系統各要素,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推動“核、帶、區” 林業協同發展,抓重點、破難點、帶全面,整體推進。
第三節 發展目標
一、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
展望2035年,山水林田湖草生態功能穩定恢復,自然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明顯增強,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能力極大提升,森林固碳抵排貢獻更加突出,綠水青山成為常態,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更加完善,林業現代化基本實現,南粵秀美山川基本建成。
二、“十四五”發展目標
全面實施綠美廣東大行動,推動廣東林業生態文明建設走在全國前列。到2025年,全省森林覆蓋率58.9%,森林蓄積量6.2億立方米,林業產業總產值達10000億元以上,城鄉綠化水平不斷提高,森林碳匯能力不斷提升,自然保護地體系初步建成,資源保護持續加強,生態富民產業更加興旺,林業現代化治理能力顯著提升。
——加快全域創建森林城市,積極打造珠三角、汕潮揭、湛茂陽三大森林城市群,提升城鄉生態能級,推動全域森林城市建設走在全國前列。
——加快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加強自然保護地規範化、精細化管理,提升管理效能,推動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走在全國前列。
——加快建設大灣區世界級森林城市群[[4]]、生態濕地、沿海紅樹林生態帶、水鳥生態廊道等,最佳化灣區宜居宜業宜游生態環境,推動建設國際一流生態灣區。
——加快發展森林康養、自然教育、森林旅遊等新業態,增強高質量生態產品供給能力,推動林業生態共建共享走在全國前列。
——全面推行林長制,加強體制機制創新,加快建設智慧林業,提升治理能力,推動林業現代化治理走在全國前列。
表2-1 林業保護髮展“十四五”規劃主要指標表
註:[1]森林覆蓋率、森林蓄積量兩個指標值,屆時根據國土“三調”融合數據進行修正。
第四節 發展格局
緊扣全省“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銜接“一鏈兩屏多廊道”國土空間保護格局,根據全省自然地理特徵和林業發展需求,構建廣東林業保護髮展“一核一帶一區”新格局。
一、“一核”:珠三角森林城市群
珠三角國家森林城市群,引領全省城市生態林業發展的核心區。提升珠三角國家森林城市群建設水平,最佳化城市群內部“通山達海”生態空間,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森林城市群。開展灣區生態濕地和紅樹林生態帶建設,推動(國際)濕地城市創建,推動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生態灣區。
二、“一帶”:沿海生態帶
沿海生態帶,為新時代全省發展主戰場保駕護航。加強紅樹林保護恢復和沿海防護林建設。加強山地森林生態修復,推進粵東、粵西諸河水源涵養林建設,推動雷州半島熱帶季雨林生態修復。發展特色經濟林,西翼重點培育商品林大徑材。
三、“一區”:北部生態發展區
北部生態發展區,全省重要的生態屏障。以國家公園建設為抓手,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完整性。提升自然保護區保護水平,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維護生物多樣性。建設北部環形山體生態屏障,加強森林保護,大力推進公益林大徑材培育,積極實施石漠化地區植被恢復。激發生態富民潛力,助力鄉村振興。
圖2-1 廣東林業保護髮展“一核一帶一區”新格局圖
|
一核:珠三角地區,引領全省發展的核心區和主引擎。範圍: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9市。 一帶:沿海經濟帶,新時代全省發展的主戰場。範圍:珠三角沿海廣州、深圳、珠海、惠州、東莞、中山、江門7市;東翼以汕頭為中心,包括汕頭、汕尾、揭陽、潮州4市;西翼以湛江為中心,包括湛江、茂名、陽江3市。 一區:北部生態發展區,全省重要的生態屏障。範圍:韶關、梅州、清遠、河源、雲浮5市。 |
第五節 發展路徑
推動林業高質發展,主要有如下三條發展路徑。
一、最佳化結構提升資源質量
最佳化調整森林、濕地空間結構。科學精準提升森林質量,加強濕地和紅樹林保護修復,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推行林長制,壓實黨政領導責任,強化資源保護。
二、拓展高質量生態產品供給
建設國家公園,建立高水平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推進森林城市建設,建設粵港澳國際一流生態灣區,拓展生態空間,提升城鄉生態能級。做強做優林業產業,豐富高質量生態產品。
三、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制訂生態產品目錄清單,開展森林、濕地等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推動生態補償、生態轉移支付、生態贖買、生態資產交易等政府和市場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第三章 大規模提升森林質量,促進碳達峰碳中和
森林碳匯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中具有重要作用。通過強化森林經營提高森林固碳能力、科學造林增加森林碳儲量、保護森林減少碳排放三個途徑,實現增匯抵排。根據小區域林相特徵,合理採取造林、低效林改造、撫育、大徑材培育等精準經營措施,最佳化林分結構,加強森林保護,通過持續性的小區域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小片連大片,大規模提升全省森林質量,增強森林碳匯能力,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作出積極貢獻。
第一節 強化經營提高森林固碳能力
培育大徑材(大徑級林木)資源。以國有林場為主,帶動林業企業、林業合作社、家庭林場、造林大戶等建設主體,選擇相對集中連片、交通條件便利、立地條件較好、林分條件適宜的地方,按照建設程式要求,採用現有林提質培育、改造培育,以及造林培育三種方式,圍繞目標樹,全周期經營,精準選培,基地化、標準化管理,培育優質大徑材資源。加強全省森林經營技術人才培訓,為優質森林資源培育提供支撐。“十四五”期間全省規劃建設16.67萬公頃大徑材基地,其中:公益林大徑材基地13.34萬公頃,商品林大徑材基地3.33萬公頃。
建設國家儲備林。利用政策性資金,組建項目公司,在具備條件的地區開展國家儲備林建設,負責項目的投資、建設、運營和管理。不斷創新適合廣東實際的國家儲備林建設模式。優先選擇《國家儲備林樹種目錄(2019年版)》中的樹種,通過人工林集約栽培、現有林改培、撫育及補植補造等措施,營造和培育工業原料林、大徑級用材林等。根據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與國家開發銀行共同下發《國家儲備林貸款業務規程(試行)》,針對國家儲備林項目培育周期長、前期投入大、回報周期長、投資風險高的特點,形成政府主導、社會資本廣泛參與、開發性政策性金融大力支持的國家儲備林融資方式。“十四五”期間,充分發揮梅州市、肇慶市、南雄市國家儲備林項目的試點示範作用,推進全省國家儲備林建設。全省規劃建設國家儲備林總面積20萬公頃。
實施高質量森林撫育。實施森林撫育,最佳化樹種空間結構,提高林地產出率。統籌中央和省財政森林撫育補貼項目,加強中幼林撫育經營管理,做實作業設計,對中幼齡林採取科學合理的間伐、割灌除草、整枝、施肥、補植等森林撫育措施,促進林木生長,提高森林質量,提升森林碳匯量。大力引導社會資本投入森林撫育。“十四五”期間,全省財政投資森林撫育面積25萬公頃,社會投資森林撫育面積100萬公頃。
第二節 科學造林增加森林碳儲量
建設高質量水源林。以飲用水源保護區、重要水源保護地和大江大河集雨區範圍內的宜林地、疏殘林、低效純松林、桉樹林、果樹林等為修復對象,採取新造、改造的方式,培育多樹種混交的近自然林,提升森林涵養水源功能,結合萬里碧道建設,增強河流生態廊道功能,滿足公眾對“有水喝、喝好水”的美好生活需求。“十四五”期間全省規劃建設高質量水源林33.33萬公頃。
營造高質量防火林帶。在省界、市界、縣界,以及田林交界、入山道路兩旁、林緣山腳、村莊周圍林地,選用抗火能力強的樹種,通過科學配植組合成林帶,形成相對閉合的生物防火林網。對生長不良、經營狀況較差及寬度與密度不夠的林帶進行加寬加密,加強撫育管理,提高防火效能。“十四五”期間,規劃在全省重點火險區、省屬國有林場和自然保護地等區域新建生物防火林帶6500千米,維護提升生物防火林帶15000千米。
開展低效林高質量改造。對公益林中低質低效林,開展提質改造,重點改造桉樹、馬尾松等樹種組成的低質低效林和疏殘林,最佳化樹種組成,補植荷木、紅錐、火力楠等鄉土闊葉建群樹種,在石灰岩等立地條件較差的地方,適地適樹適綠,逐步形成以鄉土闊葉樹種為主的混交林,修復和增強森林生態系統功能。 “十四五”期間,開展低效林改造11.0萬公頃。
培育良種壯苗。開展林木種質資源調查、鑑定與評價。加強良種選育和推廣,完善品種審定工作,建立良種推廣使用和種子應急儲備制度。加強林木種苗生產基地建設和管理,推進保障性苗圃建設。健全種苗法規、規範和標準體系,建立健全省級良種補助制度,加強種苗銷售和使用的監督,逐步建立種苗可追溯制度,推進種苗信息化建設,打擊種苗違法經營行為,維護種苗市場秩序,促進種苗產業發展。“十四五”期間,建立林木種質資源庫和良種基地各5處,總面積200公頃。
第三節 保護森林減少碳排放
建立健全森林防火長效機制,加強森林防火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森林火災早期處置能力。嚴厲打擊亂砍濫伐、毀林開墾、亂占林地等破壞森林資源的行為。加強林業有害生物綜合防治,重點加強松材線蟲病防治力度。通過保護現有森林減少毀林和森林退化的碳排放。
第四章 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推動
生態永續發展
高質量建設國家公園,高水平建立自然保護地體系,提高自然保護區保護水平,提升自然公園生態服務能力,健全發展機制,推動生態永續發展,推動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走在全國前列。
第一節 高質量建設國家公園
高質量建設南嶺國家公園。南嶺是我國南部最大山脈和重要自然地理界限,具有生態系統的國家代表性和生物物種的國家代表性。整合南嶺國家公園範圍內的自然保護地,構建具有全球意義的中亞熱帶生物多樣性保護地。堅持生態保護優先,科學設定管控分區,保護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森林生態系統,中國特有種莽山原矛頭蝮、國家I級保護野生動物鱷蜥等國家代表性生態系統和旗艦物種,以及以華南五針松為代表的獨特的針葉林景觀等。建立健全利益協調、社會參與、特許經營等機制,按照“公園引領、旅線串聯、圈層聯動、節點支撐”的聯動方式,促進區域聯動發展。豐富旅遊產品供給,結合鄉村振興戰略,推動國家公園建設和綠色產業協同發展。
推動丹霞山國家公園創建。丹霞山是世界丹霞地貌中發育最典型、類型最齊全、造型最豐富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區,是世界自然遺產地,具有地質資源的國家代表性。開展丹霞山國家公園建設前期相關論證工作,編制總體規劃,積極推動丹霞山國家公園設立。
健全國家公園管理機制。積極推動省人民政府整合設立統一的國家公園管理機構和執法隊伍。制定國家公園自然資源資產管理權責清單,建立國家公園資源利用和特許經營等規章制度,形成國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傳承的體制機制。
第二節 高水平建立自然保護地體系
建立自然保護地體系。堅持“嚴格保護、科學利用、精細管理、高效共享”理念,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以自然保護區為基礎、以自然公園為補充的高水平自然保護地體系。依託南嶺、丹霞山自然資源稟賦,高質量建設國家公園,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完整性;最佳化自然保護區功能分區,提升保護水平,加強生態修復;提升自然公園生態服務能力,拓展優質生態產品供給。
推動整合最佳化預案落地。按照整合最佳化工作部署,根據國家認可後的廣東省自然保護地整合最佳化預案,按照整合最佳化規則,推動預案落地,明確自然保護地範圍及管控區劃邊界,完成勘界立標。開展自然保護地自然資源資產確權登記,明晰自然保護地內土地及其附屬資源的邊界、權屬和管理許可權。
建立健全規劃體系。依據國家自然保護地規劃和省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全省自然保護地規劃,各地級以上市和自然保護地管理任務較重的縣(市、區)應編制本轄區自然保護地規劃。各自然保護地管理機構組織開展科學考察,編制或修訂單個自然保護地總體規劃及相關專項規劃。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自然保護地管護巡護、防災減災、生物防控、宣教場館、解說標識系統、公眾教育路線、道路、通訊、網路、給排水、供電和綠化美化等基礎設施設備建設,不斷提高自然保護地在保護管理、生態教育、自然體驗、科研監測等方面的水平。
第三節 提高自然保護區保護水平
高水平建設自然保護區。對於國家級、省級和市縣級不同級別的自然保護區,實施分類施策保護;最佳化自然保護區功能分區,實施分區精準保護;選取部分保護對象價值較高、管理水平較好的國家級、省級自然保護區,建設高標準自然保護區,示範帶動提升全省自然保護區保護水平。加強自然保護區物種棲息地和關鍵生境等修復,提高保護區保護能力。
物種棲息地和關鍵生境保護修復。對分布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物受損棲息地,分布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和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關鍵生境,以及分布中華白海豚等重要水生或海洋生物的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棲息地和洄游通道等進行保護恢復。根據全國第二次野生動植物調查成果,採用以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促進為輔的方法,開展受損生境修復,對於受損程度較輕的區域,主要依靠自然恢復;對於受損程度嚴重的區域,主要採取人工生境改造、近地保護等措施,促進生境植被恢復、棲息覓食場所重建。
生態廊道保護修復。在調查評估物種分布區及種群擴散趨勢的基礎上,對分布旗艦種、傘護種的自然保護地科學建立必要的生態廊道,提高生態系統完整性和連通性。加強重要鳥類遷飛通道保護,在重要區域設立保護管理站,加強生境管理,開展遷飛種群動態監測,建立遷飛沿線信息共享機制,加大巡護執法力度。
自然遺蹟保護修復。重點對喀斯特地貌、瑪珥式火山地貌等類型的重要特殊地質遺蹟和古生物遺蹟開展搶救性保護,針對威脅保護對象的因素進行適當工程疏導。推動由注重搶救性保護修復向搶救性與預防性保護修復並重轉變,由注重自然遺蹟本體保護修復向本體與周邊環境、文化價值的整體保護修復轉變。
第四節 提升自然公園生態服務能力
提升自然公園生態功能。確保自然公園內的珍貴自然資源,及其所承載的生態、景觀、文化、科研價值得到有效保護,提升生態功能和景觀品質,增強自然公園生態服務能力。
積極開展生態教育和自然體驗。依法依規合理利用自然資源,設計和定製生態教育和自然體驗項目,打造一批自然學校。利用宣教設施、巡護線路、解說系統、監測樣地等建設內容,組織公眾參與資源巡護、野外觀測、防火監測、社區生產、野外宿營等體驗活動,引領參與者投身自然、探知體驗。逐步完善科普宣教體系,著力推進一批自然保護地示範性宣教基地建設。
適度開展生態旅遊。堅持貼近自然、生態友好的自然保護地生態旅遊方向,適當利用景觀資源和高質量生態普惠產品,結合當地風情文化,凸顯地域性和文化特色,開展資源友好型生態旅遊活動。
第五節 健全自然保護地發展機制
建立完善管理制度。依據國家有關自然保護地法律法規,完善我省自然保護地地方性法規、管理和監管制度,規範各類自然保護地建立、調整和撤銷程式。加強涉自然保護地各類開發建設活動的準入管理,定期開展自然保護地監督檢查專項行動。完善自然保護地生態補償制度,推進建立核心保護區生態移民制度,建立野生動物肇事補償制度,建立健全特許經營制度。加強自然保護地有效管理評價指標考核,強化管理有效性。
科學設定管理機構。結合自然保護地整合最佳化工作進度,逐步理順管理體制,做到一個自然保護地、一套機構、一塊牌子。探索自然保護地群管理模式,科學設定自然保護地管理機構,分批有序完成全省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管理機構設定,確保每個自然保護地都有相應的機構管理。
建立完善標準體系。加強制修訂自然保護地設立、建設、管理、標識等統一的技術標準規範,銜接“國家公園等自然保護地標準技術委員會”的自然保護地標準體系建設計畫,印發各類自然保護地建設技術指引,構建自然保護地規範發展的技術支撐體系。制訂自然保護地自然資源資產價值評估標準,發布資源利用負面清單。
建設智慧型感知監測體系。開展自然保護地內森林、濕地、海洋、水資源、野生動植物等自然資源的分布、數量、質量和權屬狀況本底調查,並制定計畫長期監測,形成自然保護地本底資源基礎資料庫。評估和預警保護地生態風險,定期發布自然保護地內自然資源及生態環境狀況報告。結合大數據、雲計算等信息手段,構建天空地監測一體化的“國家-省-保護地”三級監測平台,形成自然保護地“一套數、一張圖”。
加強人員隊伍建設。保障各自然保護地機構設定和人員配置到位,形成多層次、多專業、多學科的人員隊伍體系。重視人才梯隊培養,建立分類別、分層級、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訓體系,形成覆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內不同專業工作人員的培訓機制。
建立共建共治共享機制。充分考慮自然保護地內及周邊區域的社區民生髮展需求,鼓勵、扶持原住民從事環境友好型經營活動,支持和傳承傳統文化及人地和諧的生態產業模式,促進轉產增收;根據生態保護需求設立護林員等資源管護崗位,優先安排周邊社區原住居民,提升社區民眾參與感、獲得感;完善公共服務設施,提升公共服務功能。建立志願者服務體系,探索志願活動組織、人員培訓、工作保障、服務記錄的有效途徑,探索建立公益基金會等自然保護地社會捐贈制度,鼓勵社會參與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建設與發展。
第五章 開展林草保護修復,增強自然生態系統功能
堅持系統觀念,加強森林、濕地、草地生態系統和沿海生態帶、石漠化地區植被等保護和修復,注重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推動“單個系統、單個要素”保護修復模式向“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保護修復模式轉變,增強自然生態系統功能,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確保生態系統持續向好。
第一節 開展森林生態保護修復
以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與自然恢復相結合,增強自然恢復能力。加強中亞熱帶典型常綠闊葉林、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北熱帶季雨林等地帶性植被恢復和“風水林”的保護修復。
加強天然林保護修復。在森林資源“一張圖”的基礎上,完成天然林核定落界,區劃天然林保護重點區域,建立全省天然林信息資料庫。建立天然林保護修複製度體系,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繼續實施國有天然林停伐和管護補助。推進天然林與公益林並軌管理,實行天然林差別化管控措施,嚴管天然林地占用。加強“風水林”保護修復。加強目標責任制考核,開展天然林功能修復關鍵技術科研攻關。到2025年,全省天然林保有量達240萬公頃以上。
加強公益林建設。持續合理最佳化調整公益林布局,對公益林實行分級保護,穩定維持公益林面積總量。持續推進公益林樹種結構調整,重點對布局不合理的桉樹純林、疏殘林和低效純松杉林進行改造。在符合公益林生態區位保護要求和不影響公益林生態功能的前提下,鼓勵和支持科學合理經營公益林,組織編制公益林發展林下經濟負面清單。加強與數字廣東協作,建設基於網路平台的全省公益林和天然林精細化管理系統,全面提升數位化服務能力和治理水平。開展森林資源(公益林)督查,構建國家省市縣一體化的公益林和天然林森林資源監測體系。推進公益林示範區建設,集中力量打造一批高質量示範區,展示公益林建設成效。
推進雷州半島森林生態修復。以恢復熱帶季雨林生態系統為目標,壓實地方政府的主體責任,繼續推進雷州半島生態修復。依法嚴格保護天然林,嚴禁將天然林改造為人工林。加快退化天然林、次生林修復,以封育管護為主,結合低強度疏伐和林冠下補植,培育優質天然林。對桉樹等人工純林,調整樹種組成,培育以珍貴樹種用材為目標的混交林。
推進南粵古驛道森林生態修復。對全省18條古驛道兩側1千米範圍內的林地以及沿線鄉村綠化用地,以南粵古驛道活化利用為紐帶,組織實施生態保護修復,開展林相改造,打造景觀節點,建設美麗鄉村,建設各具特色南粵古驛道,形成“驛道網+綠道網”的生態景觀廊網。到“十四五”期末,將古驛道沿線區域建成生態修復綜合治理示範區,區域森林覆蓋率提高到52.5%;喬木林每公頃蓄積量達到65立方米;針葉混交林和闊葉混交林比例各增加3%。
第二節 開展濕地生態保護修復
加強濕地保護。加強國家和國際重要濕地保護。大力開展重要濕地建設,積極創建一批國家重要濕地和國際重要濕地,認定一批省重要濕地。到2025年,全省重要濕地數量28處以上。開展創建國際濕地城市建設,推薦濕地資源豐富、保護成效顯著、符合國際濕地城市認定標準的城市申報國際濕地城市。加強濕地保護監管,對範圍不明晰、管護不到位、過度利用和生態系統退化的現有濕地進行整改提升。對未納入保護的濕地,通過新建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濕地保護小區等多種形式加強保護,進一步擴大濕地保護面積。加強保護能力建設,建設廣東重要濕地監測網路平台;推進濕地宣教中心建設,重點加強基礎設施、陳列設施建設等;加強專業技術隊伍和巡護執法隊伍建設。“十四五”期間,建設省級層面的濕地監測中心,在重要濕地建設濕地生態監測站10處以上;在全省重要濕地和國家濕地公園建設宣教基地30處以上。到2025年,全省濕地保護率達52%以上。
加強濕地修復。以重要濕地、自然保護區和濕地公園為重點,以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促進恢復為輔,通過水系連通、水質改善、水體治理、疏浚改造、植被恢復、生境提升、野生動物隱蔽地建設、有害生物治理等措施,修復退化濕地,恢復野生動植物生境或棲息地,保護濕地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
建設示範性濕地公園。選擇資源稟賦條件較好、建設條件完備的地方,按照相關要求高標準高品質建設類型多樣的示範濕地公園,發揮示範帶動作用。嚴守生態保護線,科學合理開展遊客中心、體驗設施、園區內外交通網路等配套設施建設。創新管理方式,建立完善濕地公園管理機構,建立和諧的社區共管機制,探索濕地公園委託管理新模式。結合海綿城市建設,拓展濕地公園服務功能,緩解城市內澇,恢複流域洪澇調蓄與生態自淨功能。做好財政資金保障工作,以財政投入撬動社會資本參與濕地公園建設與運行。“十四五”期間,規劃建設21處示範濕地公園。
|
一、國際重要濕地 1.廣東惠東港口海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3.廣東海豐濕地 4.廣東南澎列島濕地 二、國家重要濕地 1.廣東深圳福田紅樹林 2.廣東中華白海豚 |
第三節 開展沿海生態帶保護修復
加強紅樹林保護修復。按照應劃盡劃、應保盡保的要求,實施紅樹林整體保護,優先保護紅樹林生態系統,嚴格紅樹林地用途管制,除國家重大項目外,禁止占用紅樹林地。推進典型濱海濕地和河口生態保護修復,加強紅樹林自然保護地管理,完成現有紅樹林自然保護地的最佳化調整,推進新建一批紅樹林自然保護地。改善紅樹林保護管理、監測和宣教等基礎設施,提升裝備水平。摸清紅樹林本底,有序清退自然保護地內養殖塘,實施紅樹林生態修復,提高生物多樣性。“十四五”期間,營造紅樹林5500公頃,修復現有紅樹林2500公頃。
加強沿海防護林建設。繼續實施新一期沿海防護林建設,保護和恢復一級基幹林帶,完善和拓展二、三級基幹林帶,持續開展縱深防護林建設,形成結構穩定、功能完備、多層次的綜合防護林體系,使沿海防護林質量顯著提高,整體防護功能顯著提升。“十四五”期間規劃建設基幹林帶1.53萬公頃,縱深防護林總面積4.74萬公頃。
第四節 開展石漠化地區植被恢復
加強石漠化地區植被的恢復,因地制宜,宜林則林、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宜封則封,種植任豆、烏桕、柏木、陰香等喬木樹種。重點對韶關和清遠等粵北岩溶石漠化地區開展植被恢復治理。加快推進連南萬山朝王國家石漠公園、乳源西京古道國家石漠公園建設,打造石漠化綜合治理示範樣板。
第五節 開展草地生態保護修復
調查摸清全省草地資源現狀,科學確定草地範圍,制定草地保護修複方案。嚴格管控天然草地,堅決遏制各種違法違規擠占行為,堅持自然修復為主,減少人為干擾,修復退化草地,適度開展植被土壤生態修復。加強本地優良草種資源的保護培育利用,指導人工草規範經營。
第六章 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提高生物多樣性水平
摸清野生動植物資源本底,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構建野生動植物保護和監管體系,提高生物多樣性水平。
第一節 加強野生動物保護
開展野生動物資源調查、監測,評估物種種群和生境狀況,特別是珍稀瀕危野生動物資源情況。開展一批國家重點保護和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物種及其棲息地搶救性保護,實施華南虎、穿山甲等重點物種保護工程。保護重要鳥類遷飛通道,加強鳥類遷飛保護巡護,開展遷飛沿線宣傳警示教育工作。防範和降低野豬等野生動物致害風險,在科學評估基礎上,有計畫實施種群調控,開展主動防範野生動物致害國家試點省建設。加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保護體系建設,健全野生動物救護網路,提高救護繁育能力。嚴禁野生動物非法交易和使用,加強野生動物及其相關產品的鑑定和檢測工作。健全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體系,提升3-5個區域野生動物監測救護中心收容救護、監測設施水平,全面提升野生動物疫病監測預警能力。重點建設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穿山甲保護研究中心。
第二節 加強野生植物保護
開展野生植物資源調查,建立野生植物資源監測體系,掌握物種種群和生境狀況、保護狀況等,特別是珍稀瀕危野生植物資源情況,構建完整珍稀瀕危野生植物基礎資料庫。加強珍稀瀕危野生植物保護,劃定未納入自然保護地的瀕危野生植物原生境保護點,加強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建立種源儲備制度,開展珍稀瀕危野生植物種質資源保存工作,為物種科研、復壯、回植提供種源保障,夯實種群擴增基礎。加強珍稀瀕危嶺南中藥材種質資源保護,完成重點南藥野生植物的分布調查,開展種質資源的收集與保存,建立重點南藥資源庫。繼續開展極小種群野生植物野外回歸,加強野外回歸種群的管護和動態監測。重點建設華南植物物種鑑定中心和華南珍稀植物保育研究中心、中亞熱帶(南嶺)、南亞熱帶(大灣區)和北熱帶(陽江)珍稀植物保育基地。
第三節 維護生物多樣性
加強以旗艦物種為核心的野生動植物物種及其棲息地狀況的調查、監測與評估。開展搶救性保護,加強珍稀野生動植物種質資源的收集和保護,建立和發展人工培育種群,加強野生動植物棲息地修復,做好野外回歸自然和野外種群恢復。加強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和紅色名錄物種的保護。加強外來物種和有害生物監測,建立外來入侵物種名錄,提高對重要生態系統構成威脅的外來物種和有害生物治理水平。
第七章 建設全域森林城市,提升城鄉生態能級
加快推動具有嶺南特色的森林城市建設,推進全域森林城市、森林城市群建設,統籌城鄉綠化,拓展城鄉生態空間,提升城市品質、提高生態承載力、改善人居環境,促進城鄉生態能級升級換擋,推動全域森林城市建設走在全國前列。
第一節 全域建設國家森林城市
建設國家森林城市。推動粵東西北地區建設國家森林城市。加強創森工作組織領導,編制森林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圍繞國家森林城市評價指標,開展國家森林城市建設,增加城市森林面積,“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增加城市居民遊憩空間,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多種生態需要,最大限度增強城鄉居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到2025年,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實現國家森林城市全覆蓋,推動各地級以上市創建1個以上縣級國家森林城市,全省推進40個縣級國家森林城市建設。
建設森林鄉村。實施鄉村綠化美化工程,提升鄉村綠化質量,最佳化鄉村生態空間格局,把鄉村建設成為生態宜居、富裕繁榮、和諧發展的美麗家園,“十四五”期間,每年建設50個綠美古樹鄉村、50個紅色鄉村。支持將自然生態風貌保存完好、鄉土田園特色突出、森林氛圍濃郁、森林功能效益顯著、涉林產業發展良好、人居環境整潔、保護管理有效的生態宜居鄉村申報國家森林鄉村。
第二節 建設森林城市群
深入推進珠三角森林城市群建設,依託汕頭、湛江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推動汕潮揭、湛茂陽森林城市群創建活動,不斷提升生態資源總量、最佳化森林生態網路、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提升生物多樣性水平、彰顯生態文化、增加生態福利,達到國家森林城市群評價指標,使城市群藍綠空間格局優、生態廊道連通好、生態緩衝區資源足、生態涵養區功能強。
第三節 統籌城鄉綠化
推進城鄉綠化美化。統籌城市、郊區、鄉村綠化美化,推進村莊綠化行動,開展美麗宜居村莊和美麗庭院示範創建活動,構建城鄉一體的生態網路。建立城鄉協調、優勢互補、融合發展的綠化美化機制。
積極推動全民義務植樹。豐富義務植樹盡責形式,增強義務植樹效果。深入挖掘 “網際網路+”項目,通過搭建平台,推進義務植樹基地建設,提高公眾對義務植樹的知曉率和參與度。
加強古樹名木保護。建立全省古樹名木資料庫,加強數據年度更新。明確縣域範圍內古樹名木管理主體,加強管護、復壯,打擊破壞古樹名木行為,推進古樹公園建設。
加強生態文化服務。推動各類自然生態博物館的建設,創新套用現代傳播媒介和創作方式,依託直播+公益的新型活動模式,開展“森林+”生態文化傳播宣教。“十四五”期間,全省建設10處高水平林業主題生態文化展示場館、120個生態文化示範基地和林業生態文化宣教中心。
第八章 建設一流生態灣區,服務“雙區”戰略
依託粵港澳大灣區北部綿延山體、南部海岸帶、豐富的濕地等自然資源稟賦,抓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建設的戰略機遇,建設世界級森林城市群、生態濕地、紅樹林生態帶等,推動建設國際一流生態灣區,為打造宜居宜業宜游國際一流灣區提供強有力生態支撐。
第一節 建設世界級森林城市群
高品質提升珠三角森林城市群,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的生態屏障、高連通的生態廊道、高水平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高品質的自然公園覆蓋”世界級森林城市群建設。推動大灣區北部山地、丘陵為主體組成的環狀區域森林生態屏障建設。推動城市內部或城市之間的山體和綠色生態開敞空間保護和連通建設,打造完備的城市森林生態網路,拓展區域發展空間。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促進珍稀瀕危野生動物資源保護、恢復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以森林為主體的各具特色的自然公園高度覆蓋,營造城市宜居環境,推動城市群綠色發展,實現全民共享森林城市建設的生態福利。到“十四五”期末,珠三角地區人均公園綠地達18平方米以上,生態廊道連通度達90%以上,20公頃以上成片森林面積達90%以上,各市建設具有世界級水平的生態文化科普場館1處,建成獨具特色的植物園(樹木園)1個。
第二節 建設灣區生態濕地
推動建設“保護水平高、空間格局優、服務功能強、生態景觀美”的灣區生態濕地,切實增進濕地民生福祉。確保濕地總量不減少,重要濕地有效保護,濕地保護率穩步提升;將濕地保護成效指標納入大灣區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考核制度體系;構建粵港澳大灣區濕地保護與修復的法規規章體系。最佳化濕地空間格局,加強自然濕地保護,開展城鄉小微濕地、人工濕地等生態休閒空間建設,拓寬濕地生態福祉。建設示範性濕地公園,挖掘特色濕地文化,建設高品質濕地科普宣教場館,開展濕地自然教育,提升濕地生態服務能力。加強濕地景觀建設,建成林水相依、城濕相融的生態濕地。“十四五”期間,修復濕地(不含紅樹林濕地)300公頃,最佳化濕地景觀2000公頃以上,建設示範性濕地公園12處,支持廣州市建設國際濕地博物館。推動(國際)濕地城市創建工作。
第三節 建設灣區紅樹林生態帶
嚴格紅樹林用途管制,推進紅樹林自然保護地建設,將連片面積較大、生態功能較好的天然紅樹林納入保護體系,在適宜灘涂地營建地帶性紅樹林。依託灣區豐富的紅樹林自然資源稟賦,以江門台山鎮海灣原生紅樹林展示、珠海淇澳人工紅樹林修復、廣州南沙紅樹林候鳥遷徙地營建、深圳福田-香港米埔紅樹林科技交流合作、惠州大亞灣紅樹林城市生態休閒為重點,建設具有灣區特色的紅樹林沿海生態帶。完善粵港澳濕地交流合作機制與平台,探索大灣區濕地保護跨境合作新機制。“十四五”期間,營造紅樹林1085公頃,修復現有紅樹林769公頃;支持深圳市建設中國紅樹林博物館。
第四節 建設灣區水鳥生態廊道
全面推進水鳥生態廊道建設。東亞—澳大利亞西路線是中國鳥類遷徙最重要的路線,在粵港澳區域內劃分“主廊道—次廊道—支廊道”的三級廊道結構,加強候鳥遷徙路線重要節點的濕地保護和修復,將重要濕地節點和水鳥集中分布區聯為一體,採取水鳥聚集區保護、踏腳石質量提升、接受地生境營造、生態斷裂點修復、三級生態廊道連通等拓展水鳥分布空間,改善水鳥繁殖地、遷徙停歇地、越冬地生態環境質量。在鳥類遷飛重要停歇地、越冬地、繁殖地、主要遷飛路線等區域,設立保護管理站,加強生境管理。利用環志標記、紅外相機等,開展遷飛種群動態監測,建立遷飛沿線信息共享機制。
第九章 發展生態富民產業,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充分發揮林業資源優勢,拓寬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途徑,鞏固生態脫貧成果。全力擴大高質量生態產品有效供給,充分利用各行業發展相關政策,促進林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做強、做優林業產業,推動生態富民,助力鄉村振興,推動林業生態共建共享走在全國前列。
第一節 助力鄉村振興
持續發揮林業生態脫貧致富優勢,在林業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推廣以工代賑方式,吸納更多脫貧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就地就近就業。拓展林業生態效益補償、林業碳匯交易等生態扶貧途徑。探索非國有天然林、公益林託管模式,支持自然保護地管理機構開發公益就業崗位。推進生態護林員績效評價體系建設,建立穩收益不返貧的長效機制。促進林業保護髮展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實施鄉村綠化行動,改善脫貧地區人居環境。挖掘林業產業發展潛力和比較優勢,補齊技術、設施、行銷等短板。做好生態扶貧政策措施、工作體系與鄉村振興平穩有序銜接。
第二節 做強做優林業產業
科學發展商品材。調整最佳化桉樹發展布局,推動發展黑木相思、杉木等速生豐產林和毛竹材,發展大徑材,引導發展黃花梨、楠木、紅錐、格木等珍貴樹種用材。鼓勵商品林基地建設,重點在粵西地區培育珍貴和速生商品大徑材,促進規模化生產,增加木材有效供給。
做大花木產業。加強生產要素、土地等政策扶持,做大做強中山橫欄、小欖,順德陳村,花都,翁源等地花木產業,充分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加大新品種培育力度。建設全省花木產業交易平台。
做強南藥產業。扶持博羅、東莞、中山、電白、信宜等地發展沉香產業。扶持梅州右旋龍腦(梅片)生產基地建設,提高產業聚集度,形成藥用植物產業化聚集區。有序發展春砂仁、巴戟、牛大力、化橘紅、肉桂等南藥,推動南藥規範化規模化種植、生產、經營管理,完善質量標準和檢驗檢測體系,建立覆蓋主要南藥品種的全過程追溯體系。
升級林產工業。促進家具業、漿紙業、人造板業和林產化工業技術升級改造,提升發展紅木家具製造業,不斷提升產業發展水平。鼓勵發展竹產業。推動木材加工剩餘物和廢棄木質材料的循環利用。
發展木本糧油。扶持河源、梅州、韶關、清遠、雲浮、惠州等地油茶企業發展。開展良種培育和推廣,提高單株茶果產量,提高機械化水平,降低成本;積極引進具有產品研發、精深加工、推廣銷售能力的大規模企業,帶動油茶產業發展。到2025年,建設省級油茶產業發展基地10個,油茶種植面積達到21.33萬公頃。大力發展粵北地區板栗產業。
做優林下經濟。重點發展林下藥食同源植物,緊密結合市場需求,以基地建設為載體,發展石斛、林菌、茶葉等林下種植業,規範發展蜂、羊、兔、雞等優良地方品種資源的林下養殖業,統籌推進林下產品採集、經營加工等。“十四五”期間,培育發展國家級、省級林下經濟示範基地累計達200個以上。
發展林果產業。推動青梅產業發展,提高以果醬為主的青梅精深加工水平,延長產業鏈,促進發展以青梅為主題的森林旅遊,打造種植、精深加工和旅遊相融合的青梅產業發展基地。支持澳洲堅果產業發展,研發區域性良種,提高豐產栽培技術,開發澳洲堅果油及其它精深加工產品。發展柑橘、荔枝、龍眼等林果產業。
第三節 擴大高質量生態產品供給
發展高品質自然教育。依託自然保護地、國有林場、科普場館等,建立自然教育基地、自然教育之家和自然教育徑。搭建粵港澳自然教育合作交流平台,打造自然教育特色品牌。做好自然教育頂層設計,加強自然教育科學研究,建立自然教育標準。依託古驛道獨特的自然資源和文化元素開展自然教育。加強組織培訓和人才培養,打造一批專業化複合型的自然教育人才隊伍。開展林業科普活動,普及林業科學知識,提高公眾生態意識。“十四五”期間,建設100個廣東省自然教育基地。
發展高品質森林康養。培育一批特色鮮明的森林康養基地,科學利用森林資源、景觀資源、地熱資源、文化資源和林源產品等,建設集療養、養生、休閒、運動於一體的森林康養綜合體,助力全域旅遊。制定森林康養基地和森林康養綜合體建設標準。“十四五”期末,全省國家級、省級森林康養基地達到100個。
發展高品質森林旅遊。發展“森林+”的森林旅遊新業態,打造森林旅遊精品線路和新興品牌地。加快森林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森林旅遊交通與道路交通聯通;挖掘森林旅遊地的文化內涵,助力各具特色的地方旅遊節;建立廣東省森林旅遊智慧信息服務平台。不斷提升森林生態旅遊產品的惠民能力,打造一批“南粵森林人家”,支持建設森林生態露營地。“十四五”期間,繼續做好100條森林旅遊特色線路、100個森林旅遊新興品牌地的建設維護、宣傳推介工作。
第四節 提升產業服務能力
創新產銷對接,搭建林產品展示交易平台。支持林業企業加大品牌創建力度,創建具有廣東特色、市場競爭力強、認同度高的林業產品優質品牌、著名品牌,建立品牌管理體系。實施森林生態標誌產品建設,開展森林生態標誌性產品認證試點。完善林業產業標準體系建設,建立健全林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檢測、監測和追溯機制。結合綠色產品評價的客觀要求,著力推進森林認證標準在油茶、人造板、木製家具、木地板、紙和紙製品等企業的套用與實踐。到“十四五”期末,創建國家現代林業產業示範區5個,省級以上林業龍頭企業累計達500家以上。
第五節 提升生態價值實現能力
完善生態補償。健全公益林補償機制,建立公益林補償標準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穩步增長的機制,依據不同地區和生態區位完善差異化補償機制,探索開展濕地生態補償。推動建立桉樹改造退出補償機制。
探索生態贖買。對劃入各類自然保護地的集體所有土地及其附屬資源,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探索通過租賃、置換、贖買、合作等方式維護產權人權益,實現重要生態資源資產的多元化價值實現。鼓勵地方政府在重點生態區位推行商品林贖買制度,加大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力度。
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建立森林、濕地生態產品價值評價機制,推動生態資源權益交易。健全碳排放權交易機制,積極開發林業碳匯項目,推動林業碳匯交易發展。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以“生態修復+產業導入”方式,利用生態修復后土地及其他自然資源發展相關產業,以良好生態促進土地溢價,提升產品生態附加值,推動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支持北部生態發展區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
第十章 加強森林資源保護,夯實生態安全基礎
加強林地林木保護、森林火災防控、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和資源調查監測,提升資源精細化管護水平,加強森林資源保護,夯實生態安全基礎。
第一節 加強林地林木保護
加強林地保護利用。強化林地用途管制,實行林地分類管理、分級保護,嚴格保護重點生態區域林地,重點加強對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國有林場、天然林、公益林的保護管理,建立科學的林地保護利用管理機制。嚴格按照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管理林地,強化林地規劃管控和使用計畫約束,優先保障重大基礎設施、民生項目使用林地需求,嚴格控制採石採礦、房地產等經營性項目使用林地,加大林地定額統籌力度。
加強林木採伐管理。加強對林區林木採伐的檢查監督,依法查處違法採伐林木案件,結合森林督查等工作,加強對各地案件查處工作的指導。落實天然林和公益林的採伐管理規定,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嚴格保護公益林。
第二節 加強森林火災防控
完善森林火災的預防機制。加強森林防火宣傳教育,充分運用網際網路+新媒體宣教手段,突出宣傳重點,豐富宣傳形式,擴大宣傳廣度,深化宣傳實效,提高宣傳覆蓋面。壓實各級森林防火責任制,建立健全森林防火長效機制。與應急管理部門共建共享森林防滅火監測預警系統,建立隱患排查和宣傳教育聯合機制。常態化引導社會公眾參與森林火災隱患排查,科學引導林區流動用火主體和人流,切實做好火源管控。積極開展森林火災風險普查。
提升森林火情早期處置能力。加強野外火源管控力度。在交通要道、進山路口等重點敏感地段配置宣教、管控等設施設備,全力推廣“防火碼”,加大巡護和檢查力度。協調公安機關持續嚴厲打擊違法違規野外用火行為。強化早期火情應急處理,推行突發火情應急處理一區一策、一地一案。加強防撲火力量技能培訓,開展帶裝巡護。各級單位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理,實行報撲同步。
加強森林防火基礎保障能力。加強林中高位水池、瞭望(台)等森林防火基礎建設,完善防火應急道路網路,加強生物防火林帶、防火隔離帶、重點區域防撲火物資儲備庫等建設,推廣無人機套用和以水滅火運用,強化敏感區域火災防控。在國有林場、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和風景名勝區等森林防火重點單位建設規模適度、管理規範的森林消防半專業隊伍體系,指導全省民眾森林防火隊伍建設。加強護林員隊伍建設,提升管護巡護能力。開展系統培訓,提升森林防火隊伍的綜合技能。
第三節 加強林業有害生物防治
加強林業有害生物綜合防治。落實地方人民政府的防治主體責任和林業主管部門的部門主管責任,加強部門協作與區域聯防聯治。以松材線蟲病、薇甘菊和紅火蟻等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為重點,統籌林業生態災害修復系統治理,開展松材線蟲病五年攻堅行動和林地薇甘菊、紅火蟻五年防治行動。加強和防範外來有害生物入侵,組織外來入侵林業有害生物普查和紅樹林有害生物調查,強化突發林業有害生物災害治理,著力防範和化解重大林業有害生物災害風險。加強防治質量監管和成效核查,全面推進年度績效承包專業化防治,提升災害治理能力和水平。“十四五”期間,每年實施林業有害生物防治面積36.67萬公頃次以上,將林業有害生物成災率控制在8.2‰以下。
強化林業植物檢疫監管執法水平。健全市縣林業植物檢疫行政許可事項“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模式,規範產地檢疫、調運檢疫和檢疫復檢。嚴格林業檢疫監管,加大對涉松木和苗木生產、加工、經營、運輸企業(個人)的檢疫檢查,持續推進檢疫執法行動。推進林業植物檢疫行政許可“電子證照”、“跨省通辦”,提升政務服務能力。加強檢疫隊伍建設,加強檢疫員培訓,強化檢疫執法裝備建設。加強宣傳,普及林業植物疫情防控知識。
提升林業有害生物防控能力。完善國家級中心測報點管理,健全省級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物資儲備庫,充實監測防治設施裝備,提升監測預警和災害防控能力。藉助廣東省森林資源監測平台,構建以護林員為觸角、國家級中心測報點為骨幹的格線化監測體系,推動林業有害生物監測格線化管理。加快林業有害生物信息化建設,完成不少於100種主要有害生物人工智慧識別基礎資料庫。推廣示範套用無人機、遙感等防治監測新技術。
第四節 加強資源監測評價
開展林草生態綜合監測評價。依託森林資源“一張圖”“一套數”,以國土“三調”數據為統一底版,加強森林、草地、濕地、荒漠以及生態公益林等監測數據的有機融合,構建涵蓋各類林草生態系統狀況信息的綜合監測評價體系,發布年度林草生態綜合監測評價成果。推動省級生態綜合監測評價中心建設,完善監測現代化技術裝備體系。
開展專項監測。開展全省草地資源專項調查監測,對“三調”確定的草地進行細化調查,查清類型、權屬、面積、分布、質量以及利用狀況等。加強野生動植物、林地土壤等專項監測。在國家級生態站的基礎上,整合、最佳化、補充全省生態監測點位,按照統一的標準規範開展生態系統觀測和評價。
第十一章 強化林業改革創新,推進治理能力現代化
全面推行林長制,創新體制機制,健全林業法治制度,推進林業科技創新,建設智慧林業,開展目標責任制考核,推動林業現代化治理走在全國前列。
第一節 全面推行林長制
全面推行林長制。貫徹落實中央《關於全面推行林長制的意見》,省-市-縣-鎮-村分級設立林長,明確各級林長責任,在重點區域劃定由省副總林長兼任的省級林長責任區域。各級林長組織領導責任區域森林草原資源保護髮展工作,落實保護髮展森林草原資源目標責任制,因地制宜確定目標任務;組織協調解決責任區域的重點難點問題,依法全面保護森林草原資源,推動生態保護修復,組織落實森林防滅火、重大有害生物防治責任和措施,強化林業行政執法。縣級及以上林長負責組織對下一級林長的考核。力爭到2021年底,全面建立省市縣鎮村五級林長體系。
格線化管理。格線化管理是實施林長制、落實林長責任的基礎。按照森林資源管理“一張圖”管理要求,建立以縣為單位,以鄉鎮為劃分單元的管理格線,推動和完善全省格線化管理套用。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和人為擾動程度,分類制定格線管護標準(1000~5000畝/人)。整合現有資源管護、公益林管護、森林防火、自然保護區、森林病蟲害防治等人員為格線護林員,鼓勵格線護林員年輕化,承擔格線資源保護職責。建立格線護林員工作績效考核機制。整合建設森林資源巡護系統。到2025年底,實現資源格線化管護率80%。
第二節 推進林業改革創新
深化和完善國有林場改革。推進國有林場林地登記確權,探索實行以國有林場為重點的國有森林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國有森林資源資產管理制度。通過租賃、特許經營等方式積極發展森林康養旅遊。建立健全森林經營管理制度,探索建立與森林資源培育質量掛鈎的績效獎勵機制。探索大徑材培育、中幼林撫育等工程自主設計、施工、監理的運營新模式,提高資源培育質量和資金使用效率。加強森林資源巡護,嚴格管理國有林地資源,強化國有林場基礎建設,推動國有林場高質量發展。大力建設省級示範林場,積極創建國家級示範林場。
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探索完善“三權分置”運行機制,鞏固集體所有權、保障農戶承包權、落實經營自主權,鼓勵公益林經營,放活商品林經營。規範林權流轉、完善林權流轉服務、推行林地流轉備案制度、強化流轉契約管理、加強林權流轉用途監督、推進林權流轉市場信用體系建設,做好林權管理社會化服務。推動鎮村林場規範發展,落實林地林木權屬,推進分類管理,活化經營機制。積極創建10個省級鎮村示範林場。
創新林業體制機制。創新森林資源培育機制。全面施行“先造林後補貼”機制,探索大徑材培育激勵機制。創新政策供給機制。完善產權流轉制度,推動產權流轉,激活經營權交易;改革創新用林政策;改革創新林業稅收等扶持政策。創新林業投融資機制。完善林權抵質押貸款制度,推進公益林補償收益權質押貸款,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積極推進林權抵押貸款業務;進一步最佳化森林保險政策制度和工作機制,建立完善以政策性森林保險為基礎,商業保險為輔的多層次、多品種森林保險保障體系;建立健全林權收儲機制,探索成立國有、混合所有或私營等多種形式的林權收儲機構。
第三節 健全林業法治制度
全面推進依法治林,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國家公園等自然保護地、濕地、天然林保護等重要領域立法,制定《廣東省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廣東省野生植物保護管理辦法》《廣東省省級重要濕地認定辦法》等;修訂《廣東省森林保護管理條例》《廣東省封山育林條例》等。建立健全林業幹部學法用法制度,制定普法責任清單,創新普法形式,提高普法工作實效。深化林業行政執法體制改革,積極銜接鄉鎮街道綜合行政執法並加強監督指導,加快構建新形勢下林業行政執法體系。理清林業和草原行政案件及違法行為,研究制定“恢復植被和林業生產條件”費用等標準,修訂林業行政處罰裁量基準制度,積極配合省司法廳在林業系統全面推廣套用行政執法“兩平台”,進一步強化林業行政執法制度化、規範化建設。
第四節 推進林業科技創新
依託省內外林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最佳化研發資源,打造新型研發平台,持續開展林木種質資源保護利用、林木新優種質選育、森林資源定向培育、生態保護與修復、森林質量精準提升、野生動植物保育、林業重大災害防控、綠色林產品精深加工等領域的核心關鍵技術攻關。加強科技成果推廣轉化,推進林業標準化建設,強化智慧財產權保護,加強科技交流合作,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建立鄉土專家體系,支撐林業高質量發展。依託國有林場和自然保護地,建設具有良種選育、資源培育、生態建設、成果轉化、科普教育等功能的林業科技示範基地。開展省級林業科技示範縣創建。“十四五”期間,建設3~5個區域性林業科技示範基地;建設省級以上林業科技示範縣1~2個;林業系統力爭國家科技獎有新突破,獲得省部級科技獎5~8項。
第五節 建設智慧林業
綜合集成林業大數據。整合現有的森林、濕地、自然保護地、國有林場、生態保護紅線等數據,做好自然資源調查和森林資源調查相關標準的制定和銜接,依託省政務大數據中心,建立統一數據標準、統一操作平台的林業大數據中心庫,實現“一套數”、“一張圖”目標,與國土“三調”和年度變更數據相銜接。做好全省森林資源檔案數據的年度更新與通報。
建設智慧林業套用系統。融入全省“數字政府”改革建設總體框架,堅持統一標準、統一管理和統一套用,建設以全省林業數據“一張圖”為核心,林業綜合管理平台、林業監測數據管理平台為基礎的信息化體系。建立林業大數據專網,在統一操作平台下開發森林資源監測、智慧林長、濕地資源監測、生態監測、森林火災監測、林業有害生物監測、林木種苗信息服務平台、林業政務服務平台、遠程指揮管理等智慧林業套用系統。
第六節 開展目標責任制考核
建立健全以黨政領導負責制為核心的責任體系,認真落實地方各級政府森林資源保護髮展、森林防火、重大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濕地保護、自然保護地管理、天然林保護目標責任制,依託林長制督導考核,制定考核指標體系、考核標準,上級人民政府對下級人民政府進行年度發展目標考核,公開考核結果。以省政府名義發布年度《廣東省林業生態文明建設白皮書》。
第十二章 開展重點工程建設,推動綠美廣東大行動全面實施
開展精準提升森林質量、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自然生態系統保護修復等類重點工程項目建設,推動綠美廣東大行動全面實施,建設南粵秀美山川。
第一節 森林質量提升類工程
包括大徑材基地建設、高質量森林撫育、高質量水源林建設、生物防火林帶建設、低效林高質量改造重點工程項目。
|
| 針對林分狀況和目的樹種情況,採取提質培育、定向改培、新造林培育等三種方式,培育公益林大徑材和商品林大徑材。加強苗圃、道路和生物防火林帶等基礎配套建設。“十四五”期間,全省建設大徑材基地16.67萬公頃,其中公益林大徑材基地13.34萬公頃,商品林大徑材基地3.33萬公頃。 |
| 以中央財政森林撫育補貼和省級新造林撫育項目為載體,加強中幼齡林撫育,最佳化森林結構,促進林木生長。“十四五”期間,全省財政投資森林撫育任務總計25萬公頃。 |
| 在飲用水源保護區、重要水源保護地和大江大河集雨區範圍內,以宜林地、疏殘林、低效純松林、桉樹林、果樹林等為修復對象,建設高質量水源林。 “十四五”期間,規劃建設33.33萬公頃。 |
| 在省界、市界、縣界,以及田林交界、入山道路兩旁、林緣山腳、村莊周圍,新造6500千米生物防火林帶,維護提升15000千米生物防火林帶。 |
接上表
|
| 對公益林中低質低效林進行提質改造,重點改造桉樹、馬尾松等樹種組成的低質低效林和疏殘林,最佳化樹種組成,補植荷木、紅錐、火力楠等鄉土闊葉建群樹種,逐步形成以鄉土闊葉樹種為主的混交林。 “十四五”期間,開展低效林改造11.0萬公頃。 |
第二節 自然保護地建設類工程
包括南嶺國家公園建設、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重點工程項目。
|
| 加強南嶺國家公園生態保護與修復,保護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森林生態系統,以及國家代表性生態系統和旗艦物種。創新南嶺國家公園體制機制,建立健全利益協調、社會參與、特許經營等機制,促進區域聯動發展。推進智慧國家公園建設。加強基礎建設,包括保護設施、科研監測設施、自然教育設施、現有道路改擴建、鄉村環境整治、交通互聯、基礎設施配套提升、國家公園集體土地和林木流轉等。 |
| 推進國家認可後的自然保護地整合最佳化預案落地,開展自然保護地勘界立標、確權登記、本底調查、總體規劃編制等相關工作。著重提高自然保護區保護水平和修復能力,提升自然公園生態服務能力。完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法律法規、管理和監督制度。開展生態保護、物種保育、生態治理、生態監測、科普宣教和標準化、規範化、信息化等自然保護地能力建設。健全自然保護地管理髮展機制。 |
第三節 自然生態系統保護修復類工程
包括天然林保護修護、紅樹林保護與恢復、沿海防護林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工程項目。
|
| 貫徹落實國家天然林保護修復分級管理制度,加強天然林用途管制,推進天然林保護修復和公益林管理並軌。全面保護常綠闊葉林等原生地帶性植被,加大保護小區建設力度,有效保護風水林和圍村林,搶救性保護熱帶季雨林。加強天然林撫育經營和實施退化天然林修復。繼續實施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根據實際情況申請和使用中央停伐和管護資金。到“十四五”期末,全省天然林保有量達240萬公頃以上。 |
| 加強紅樹林整體保護,從嚴管控涉及紅樹林的人為活動。加強紅樹林自然保護地管理,推進新建一批紅樹林自然保護地。開展紅樹林宜林灘涂造林,逐步有序清退自然保護地內養殖塘。改善紅樹林保護管理、監測和宣教等基礎設施,提升裝備水平。加強紅樹林監測與評估。“十四五”期間,營造紅樹林5500公頃,修復現有紅樹林2500公頃。 |
| 在沿海17個地級及以上市,總計92個縣(市、區、林場),繼續開展沿海防護林建設,“十四五”期間,建設基幹林帶1.53萬公頃,縱深防護林4.74萬公頃。 |
| (1)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穿山甲保護研究中心建設。建設穿山甲相關的科研防控實驗室、動物救護籠舍、隔離檢疫、野化場地以及動物製品倉儲等設施設備,開展中華穿山甲保護研究。 (2)廣東省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防控體系建設。建設廣東省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體系,包括組建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預警中心、野生動物疫病研究中心等。 (3)廣東珍稀與重要南藥植物保育“一中心三基地”建設。建設華南植物物種鑑定中心和華南珍稀植物保育研究中心、中亞熱帶(南嶺)、南亞熱帶(大灣區)和北熱帶(陽江)珍稀植物保育基地。 |
第十三章 加強規劃實施保障,確保規劃落地見效
第一節 加強組織領導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編制和實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林業發展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各級黨委、政府要切實加強對林業工作的領導,充分發揮黨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的政治優勢,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對重大事項進行統一部署、綜合決策,以釘釘子精神抓好規劃落實,久久為功,做到一張藍圖乾到底。各地、各級林業主管部門及相關部門應充分認識林業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切實發揮大局意識,各負其責,通力協作,積極支持,群策群力地抓好林業保護髮展“十四五”工作。
第二節 健全實施機制
充分發揮規劃對各項林業工作的戰略引領作用,推動項目跟著規划走,資金和要素跟著項目走,加大規劃實施力度。根據國家和省相關工作要求,建立規劃實施情況動態監測和定期評估制度,加強對規劃實施情況進行中期評估和終期考核,結合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和規劃中期評估結果,及時調整工作任務和協調解決重大問題,對規划進行合理的動態調整完善,確保規劃任務高效落實。
第三節 強化資金保障
推動建立健全資金保障機制,完善財政扶持林業政策,對森林資源培育、生態保護修復、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地建設等社會公益型項目,要以政府投資為主,鼓勵各地積極發揮涉農資金統籌的政策優勢,爭取加大各級財政對林業投入力度。對國家儲備林建設、森林康養、森林旅遊、林下經濟等項目,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完善林業信貸資金扶持政策,探索林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途徑,創新多元化投融資機制,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引導更多社會資本投入林業建設,形成資金合力,強化林業重點工程資金保障,規範資金管理,保障規劃落地見效。
第四節 鼓勵全民參與
加大規劃宣傳,凝聚社會共識,完善規劃實施的公眾參與和科學決策機制。積極發動、組織引導公眾感知並參與林業建設工作,建立和完善公眾參與制度,涉及民眾利益的決策和項目,應充分聽取民眾的意見。大力開展各類民眾性公益活動,擴大生態建設成果共享的覆蓋面。
資料性附錄
廣東省林業保護髮展“十四五”規劃主要指標計算說明
1.森林覆蓋率。指行政區域內,森林面積占陸域國土面積的比例,森林面積=喬木林面積+竹林面積+紅樹林面積+國家特別規定灌木林面積。
2.森林蓄積量。指行政區域內,森林面積內現有林木材積總量。
3.喬木林單位面積蓄積量。指行政區域內,喬木林蓄積量和面積的比值。
4.濕地保護率。指行政區域內,受保護濕地面積占其濕地總面積的比率。受保護濕地是指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濕地保護小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海洋特別保護區、海洋公園、森林公園、濕地多用途管理區等9種濕地保護形式範圍內符合《全國濕地資源調查技術規程(試行)》定義及面積標準的自然濕地為受保護的自然濕地。
5.國家公園等自然保護地面積占比。指行政區域內,陸域自然保護地總面積占全省陸域國土總面積的比率。
6.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數保護率。指行政區域內,受保護的國家重點野生動植物種數占本地應保護的國家重點野生動植物種數的比例。受保護的國家重點野生動植物物種是指通過自然保護地、動物園、植物園、繁育中心、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建設,以及瀕危物種拯救和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專項保護等,受保護的國家一、二級野生動、植物物種。
7.森林火災受害率。指行政區域內,發生火災森林面積占森林總面積的比率。
8.林業有害生物成災率。指行政區域內,森林有害生物實際成災面積占森林面積的比率。
9.林業產業總產值。指行政區域內,年度林業一、二、三產業總值。
10.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計算方法按照《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規範 GB/T 38582-2020》的規定執行。
11.新增森林質量精準提升面積。指行政區域內,“十四五”期間,大徑材基地建設、高質量森林撫育、高質量水源林、高質量生物防火林帶、低效林高質量改造的總任務面積。
12.資源格線化管護率。指行政區域內,實現格線化綜合管護的林地面積占林地總面積的比率。
[[1]] 源於森林資源二類調查系統數據,森林覆蓋率含非林地上的森林,下同。
[[2]] 源自第二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數據。
[[3]] 包括林業系統外單位獲得的林業類獎項。
[[4]] 《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森林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