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銷現狀
百年老店和百年品牌行銷的基本情況
所謂“百年老店和百年品牌”,指的就是在社會上擁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且具有悠久歷史的品牌。在我國的市場化進程中也湧現出了諸多的百年老店和百年品牌,這些品牌在一定時期對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和豐富行銷理論、實踐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隨著市場化的深入特別是國際市場的日益開放和多元化,我國的諸多百年品牌正招致來自各方面的競爭壓力,生存的空間逐漸縮小,從而引起了一大批的百年老店的績效銳減甚至倒閉。
如20世紀六、七十年代非常有名的“
張小泉”剪刀就是百年品牌衰退的典型一例。即使有些百年品牌還能夠在當今市場上拼殺,但是這些品牌也存在一個難以做大做強的問題,我國很少出現在國際上有相當知名度的百年品牌。衰亡率高與難以做大做強的兩難境地是當前我國百年老店和百年品牌的主要難題和基本現狀。造成這種局面的一個根本性原因就在於我國百年老店和百年品牌的行銷水平滯後,只有正確把脈它們在行銷中存在的一些主要問題,百年老店和品牌才能夠實現新的突破和成長。
百年老店和百年品牌行銷面臨的突出問題
1、品牌的國際化難題
我國的百年老店和百年品牌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品牌的國際化程度低,與國際上的知名品牌有一定的差距。造成這些問題的一個主要原因就在於我國品牌的運作模式與國際知名品牌的運作模式具有較大的差距,國外知名企業大多非常重視設計研發和行銷網路,能夠快速適應市場的變化;而我國的許多百年老店恰好相反,過度重視生產環節、忽視設計研發和行銷環節,造成對市場變化的反應緩慢。在這種運作模式的支撐下,我國的百年品牌要想在國際化的道路上有所作為是很難的。
我國的許多企業特別是一些百年老店所生產的產品已經具有很高的技術和質量水準,但是由於產品檔次低、價格低,造成產品的附加價值低,使得許多品牌產品由於缺少能夠使消費者產生心理滿足的額外價值特別是文化內涵,從而影響了我國百年品牌的社會和國際形象,以至於在國際市場上留下“一流產品、二流價格、三流包裝”的不良形象。
一方面,品牌運作應該從產品研發、質量、定位、形象設計、文化內涵、價格、服務、廣告、企業形象等形成一個全方位、全過程、全員化的系統工程。但是我國的諸多百年品牌的運作過程非常不規範,往往是忽視品種、質量、價格、服務、信譽等要素中的一個或某幾個要素的建設,造成品牌行銷的整合性和系統性差。另一方面,大部分百年老店沒有樹立正確的品牌行銷觀念,在競爭中,或打質量戰、價格戰,或打廣告戰、服務戰,只是強調
品牌行銷的某一個方面、一個環節,品牌行銷的手段單一和缺乏整合。
4、品牌行銷缺乏系統性和長遠性
我國許多百年品牌的運作缺乏
戰略思維,短期行為嚴重,缺乏長遠規劃和系統性,如在對品牌的保護上特別是品牌的國際保護等問題是嚴重缺少前瞻性。造成短期行為與中國目前的市場環境有關,由於中國市場正處在變數極多的轉型期,企業對未來的動很難把握,無法預測未來太遠的政策和環境變化,所以短期規劃似乎比長遠規劃更重要、更現實。
行銷對策思路
我國百年老店和百年品牌在成長特別是行銷的道路上的確存在諸多嚴重的問題,這些問題解決得好與壞關係到品牌能否健康成長和成為國際化品牌管理強勢品牌。只有通過行銷戰略和戰術的有效組合運用,才能夠為我國百年品牌建設走出誤區指明正確的方向和尋找到捷徑。
樹立科學的行銷戰略思維
市場開發指企業把現有產品賣給新的地區或市場,即通過開拓新的市場來擴大現有產品的銷售量。其主要形式是在新地區或國內外增設新的銷售網點,開闢新的銷售渠道,並輔之以廣告等各種促銷方式來達到在新市場上擴大現有產品的銷售。作為一個百年老店和百年品牌的建設來說,一定有著自己的獨特資源和特色,怎樣將這種資源和特色進行推廣和宣傳,以至於建立和升級為一個區域性、全國性甚至國際性的強勢品牌,是我們的百年老店和品牌進一步發展、提升其知名度的必油之路。這些品牌不能只顧在一個地區的或狹小範圍內的得與失,而要樹立一種長遠的、全局的
經營觀念,要有一種全球化的經營和擴張思路。
因此,建設百年老店要樹立“百年計畫”的意識,如百年老店
同仁堂決定在2005年前建立100家連鎖店,同時對這些連鎖店實施
信息化管理,根據信息系統提供的連鎖店需求總量來制定生產計畫,此舉即實現了企業的快速擴張,有提升了品牌形象。
素有中國啤酒業 “併購大王”之稱的
青島啤酒集團為我們提供了成功的範例。
自1994年 10 月收購揚州啤酒廠起,短短几年間,青啤集團在10省市收購、兼併了 30 家企業,青啤的全國大市場格局已具雛形。特別令人高興的是,青啤集團不光揮動大手筆收購國內啤酒廠,而且開始吞併“洋啤”。青啤集團在擴大穩定國內市場的基礎上,向海外市場進軍,現已準備在南非、馬亞西亞、台灣建廠,定牌生產青島啤酒。青島啤酒的這條快速擴張之路,不僅有力地反擊了競爭勢力,而且向公眾和全球證實了自己的勢力和特色,全面增強了企業的品牌知名度、美譽度和忠誠度。
網路行銷戰略是指主要是internet為手段,以用戶和消費者的需要為中心,以網路行銷文化為核心,以用戶和消費者的效用最大化為目標的互動的管理過程。它企業利用現代信息網路資源開展行銷活動的一種戰略思想。它具有跨時空、多媒體、雙向互動和個性化
集中行銷等特點。隨著計算機與通信技術的發展,人類進入網際網路時代。網際網路超越時空,為企業帶來新的契機。網路行銷,不受時空限制,24小時提供全球性行銷服務;網路行銷,圖文並茂,
展示商品的原型。網路儲存與傳遞信息的數量和準確度,遠遠超過其他媒體。
同時,網路行銷能適應市場需求變化,及時更新產品和調整優勢。網路行銷的交易成本約為
傳統行銷成本的1/10,使企業更具有低成本的競爭優勢。
網路行銷戰略的優勢還在於使企業將產品說明、顧客意見、廣告、公共關係、顧客服務等各種行銷活動整合在一起,進行一對一的雙向互動溝通,真正達到
行銷組合所追求的綜合效果。基於網路行銷的眾多優勢,百年老店和百年品牌的建設必須依託網路這個現代化的有效工具開展行銷活動,如建立企業入口網站,實施電子商務等等。
3、全球化行銷戰略
全球化行銷戰略是指企業樹立全球競爭意識,積極參與全球競爭,在全球範圍內廣泛開展行銷活動,以此提高企業的國際影響力。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下,西方已開發國家總是以老字號充當開路先鋒,代表美國文化的 “萬寶路”、“可口可樂”、“麥當勞”等老字號,就是率先打入國際市場的“金牌殺手”。反觀之,我國雖有不計其數的中華老字號,但在國際市場上,也就是“英雄牌”、“天壇牌”等少數幾個老字號略有名氣,而就是這些老字號企業也因不重視開拓國際市場,導致其產品市場份額減少地位日益下降。
一些本來市場信譽頗佳的名特優品牌並不珍惜來之不易的老字號,動輒通過聯營許可等方式甩賣老字號;一些產品順利打入國際市場的企業對於商標這一企業無形資產沒有引起足夠重視,沒有及時在國外進行商標註冊,讓外國企業捷足先登進行
商標搶注,致使自己的老字號
招牌得不到應有的法律保護,使好不容易打開的國際市場也逐步淪喪。
面對加入WTO的衝擊,國外知名品牌正大軍壓境,中華老字號將面臨嚴峻考驗。因此,要在國際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獲得新生和加速發展,中國的百年老店和百年品牌的建設必須走國際化的道路,在國際行銷網路和產品研發、設計環節加大力度,尋求國際合作,積極參與全球競爭,樹立全球行銷的思維和意識。
加強對行銷策略選擇和利用
產品策略是指在行銷活動中加強對產品質量、技術、包裝、外觀、形式和服務等產品本身各個要素的改進以及各要素的組合運用。加大研發力量和提高科技水平,不斷改進和提高百年老店和百年品牌的質量,以質量興市,爭取其質量在同行業中處於領先水準。如貴陽百年老店
同濟堂藥店嚴格加工炮製,成藥製作精良,尤以貴陽同濟堂的
熟地黃、虎骨膠、魚膠、白芍、
桔梗、
黃精等加工炮製品特別出名。在確保產品質量的前提下,突出百年老店的經營特色和獨特資源,通過對品牌賦予其相應的款式設計和合理、創新的包裝,突顯百年老店和百年品牌的非凡魅力和個性。最後,要加大經營服務的力度,確保產品在售前、售中和售後服務的及時跟進和圓滿完成。
價格策略是在行銷活動中根據企業、消費者和競爭對手三者的情況,為企業的發展制定合適的市場價格。由於百年老店和百年品牌的內在特色和其孕育的民族文化特色,注定了它有著同行業其他品牌無可比擬的優勢。一般而言,老字號品牌應該多採用高價策略。高價往往利潤也高,這意味著企業可以投入更多的
研發費用和廣告等促銷支出,使企業更具競爭實力,提高品牌價值。
問題是高價策略往往需進行高檔定位,但這可能使企業面對長期的投入、低利潤甚至虧損的風險,才能最終贏得市場。而眾多“老字號”企業往往不願承受這種長期的低利潤或虧損,他們傾向於定位低檔來迅速占領市場。而
低檔商品剛好相反,品質形象低劣,沒有降價空間,市場逐步萎縮,往往被擠退到周邊市場和農村等二、三級市場,去和假冒偽劣商品爭市場,最後容易被其他品牌甚至洋品牌吃掉。所以,走高價策略之路是百年老店和百年品牌謀求長遠發展的一條有效途徑,儘管這需要冒一定的風險,但是對“老字號”企業的長期品牌的建設意義重大。
通路策略是為企業和產品的入市制定和選擇正確的分銷路徑,使得產品和服務能夠更加順利到達消費者。百年老店和百年品牌建設的渠道選擇可以採取
特許經營和連鎖經營兩種模式。特許經營有利於企業節約運營成本,又可以起到融資的功能。而連鎖有利於提高市場覆蓋面和占有率,擴大企業銷售規模。同時,這兩種模式的採用,易統一店面形象,有利於樹立和傳遞百年老店的品牌形象和提升品牌價值。
促銷策略是企業綜合運用各種
促銷工具如廣告、營業推廣、公共關係和人員推銷對企業的產品和服務進行市場推廣和宣傳。對於百年老店和百年品牌的促銷策略,應該運用整合行銷溝通的基本思想。圍繞基本
促銷目標,將一切促銷工具與活動一體化、立體化,打一場總體戰,將廣告、有衝擊力的社會
公共關係活動、現場促銷與直銷、產品與包裝等一切消費者能夠接受的武器整合為一體,把企業的價值形象與信息以最快的時間和最有效的途徑整齊化一地傳達給消費者。應該結合具體行銷戰略推進步驟、市場特性和產品的情況,有目的的設計和實施各個戰略階段的媒體投放計畫、
廣告訴求方式、
現場促銷等具體的促銷方式。
如一生產日化用品的百年老店,當其戰略區域計畫推進到全國範圍,且其在公眾中已經有一定的知名度,就需對媒體和廣告進行調整,媒體宜採用以全國性的強勢電視媒體為主,同時結合現場的
售點廣告(pop廣告)為輔,廣告的訴求方式應由功能性的理性訴求逐漸轉向重視消費者精神滿足的感性訴求。在公共宣傳和推進上可以採用製造新聞事件的形式或各種公益主題活動間接宣傳企業,提升品牌內涵和形象。
百年老店
大慈閣香油坊
大慈閣以“
市閣凌霄”之美譽位居“
上谷八景”之首,成為古城
保定的象徵,故有“不到大慈閣,何曾到保定”之說。大慈閣自古為佛教聖地,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
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在
乾隆皇帝途經保定時,因機緣際會,大慈閣香油被乾隆皇帝欽點為御用膳食。
秉承古寺悠久歷史,大慈閣香油選料上乘、做工嚴謹,以精選芝麻為原料,利用小石磨採用特殊工藝加工製作,保持了芝麻香油的古樸風味,其顏色呈棕紅色,清澈透亮,味香持久。
大慈閣香油歷代薪火相傳,雖歲月變遷,但其風味依舊。
十八街麻花店
桂發祥十八街麻花是天津的傳統食品,是秉承傳統工藝的百年老字號麻花老店。
清朝末年,在天津衛
海河西側,繁華喧鬧的
小白樓南端,有一條名為“
十八街”的巷子,有一個叫
劉老八的人在這個巷子裡開了一家小小的麻花鋪,字號喚作“
桂發祥”。這個人很聰明又能幹,炸麻花可以說有一手絕活。他炸的麻花真材實料,選用精白麵粉,上等清油。每天做的麻花香味能傳遍整條巷街,人們聞到香味紛紛蜂擁到他的鋪子購買,因此他的鋪子總是顧客盈門。
十八街麻花選料考究,工藝精良,色澤金黃,酥脆香甜,風味醇厚,在國內外都享有盛名。什錦夾餡的麻花不僅酥脆不艮、口感油潤、越嚼越香、甜口適度、造型美觀,而且由於炸得透,無水分,不含防腐劑,春秋季可存放三個月,夏季也可存放兩個月,令人叫絕,在乾燥通風處放置數月不走味,不綿軟、不變質。
在製作過程中,麻花成型後,放進花生油鍋里在微火上炸透,再夾上冰糖塊,撒上青紅絲、瓜條等
小料,使炸出的麻花酥軟香甜與眾不同,創造出的什錦夾餡
大麻花。因店鋪曾坐落大沽南路
十八街處,人們又習慣稱其為十八街麻花。
大慈閣醬園
大慈閣醬園起源於南宋寶慶三年(公元1227年),大慈閣醬園的創始人是元朝
蔡國公張柔部將、元朝易國公
何伯祥之弟
何伯策。大慈閣醬園是我國歷史最古老的醬園之一。
清
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大慈閣醬園的
醬菜被乾隆皇帝欽點為御用膳食。
大慈閣醬菜購進原料,務求精良,不惜重價。如收購
小紅蘿蔔,論個給價,但必須保持嫩脆。收購韭菜花,則要鮮嫩的純花,不帶花籽、花鈴。但收購價格往往要高於普通韭菜花的一倍。這樣的原料製成的成品,質優則無柴,食之無渣滓。
大慈閣醬菜為保證口味純正,其售賣環節要求嚴格,醬菜要存放在醬缸內,售賣多少出缸多少,從出缸到顧客手中都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
大慈閣醬園不僅保持北方風味優良傳統,而且吸收南方醬園特長,形成自己獨有的工藝,其特點甜、鹹、嫩、脆,醬香濃郁,始終傳承
大慈閣醬菜既有的老輩子口味。
全聚德烤鴨店
全聚德創始人是
楊全仁。他初到北京時在前門外肉市街做生雞鴨買賣。楊全仁對販鴨之道揣摩得精細明白,生意越做越紅火。他平日省吃儉用,積攢的錢如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多。楊全仁每天到肉市上擺攤售賣雞鴨,都要經過一間名叫“德聚全”的乾果鋪。這間鋪子
招牌雖然醒目,但生意卻江河日下。到了
同治三年(1864年)生意一蹶不振,瀕臨倒閉。精明的楊全仁抓住這個機會,拿出他多年的積蓄,買下了“德聚全”的店鋪。
有了自己的鋪子,該起個什麼字號呢?
楊全仁便請來一位風水先生商議。這位風水先生圍著店鋪轉了兩圈,突然站定,捻著鬍子說:“啊呀,這真是一塊風水寶地啊!您看這店鋪兩邊的兩條小胡同,就像兩根轎桿兒,將來蓋起一座樓房,便如同一頂八抬大轎,前程不可限量!”風水先生眼珠一轉,又說:“不過,以前這間店鋪甚為倒運,晦氣難除。除非將其‘德聚全’的舊字號倒過來,即稱‘
全聚德’,方可沖其霉運,踏上坦途。” 風水先生一席話,說得楊全仁眉開眼笑。“全聚德”這個名稱正和他的心意,一來他的名字中占有一個“全”字,二來“聚德”就是聚攏德行,可以標榜自己做買賣講德行。於是他將店的名號定為“全聚德”。接著他又請來一位對書法頗有造詣的秀才--錢子龍,書寫了“全聚德”三個大字,製成金字匾額掛在門楣之上。那字寫得蒼勁有力,渾厚醒目,為小店增色不少。
在
楊全仁的精心經營下,全聚德的生意蒸蒸日上。楊全仁精明能幹,他深知要想生意興隆,就得靠好廚師、好堂頭、好掌柜。他時常到各類
烤鴨鋪子裡去轉悠,探查烤鴨的秘密,尋訪烤鴨的高手。當他得知專為宮廷做御膳
掛爐烤鴨的金華館內有一位姓孫的老師傅,烤鴨技術十分高超,就千方百計與其交朋友,經常一起飲酒下棋,相互間的關係越來越密切。孫老師傅終於被楊全仁說動,在重金禮聘下來到了
全聚德。
全聚德聘請了孫老師傅,等於掌握了清宮掛爐烤鴨的全部技術。孫老師傅把原來的烤爐改為爐身高大、爐膛深廣、一爐可烤十幾隻鴨的掛爐,還可以一面烤、一面向裡面續鴨。經他烤出的鴨子外形美觀,豐盈飽滿,顏色鮮艷,色呈棗紅,皮脆肉嫩,鮮美酥香,肥而不膩,瘦而不柴,為全聚德烤鴨贏得了“京師美饌,莫妙於鴨”的美譽。
全聚德能夠成為有名的大飯館,首要原因是選料實在,廚工手藝精,操作認真;店伙招待顧客熱情。
烤鴨是全聚德的主要經營品種,從選鴨、填餵、宰殺,到燒烤,都是一絲不苟的。
張一元茶莊
位於前門
大柵欄內的
張一元茶莊由安徽歙縣定潭村人張文卿於清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所建。店名取自“一元復始 萬象更新”之意。寓意開市大吉,不斷創新發展。 張文卿是安徽省
歙縣定潭村人,年青來京在崇文門外瓷器口榮泰茶莊學徒。後在花市擺茶葉攤,買賣很好,在創辦大柵欄張一元茶莊後,張文卿親自到福建開辦茶場。 在福州郊外半山坡上,蓋了幾十間房子,僱傭當地僱工按時收購新摘的茶葉,並買花自己熏制。依京城及北方人的口味,就地進行窨制、拼配,形成具有特色的小葉花茶,並以湯清、味濃、入口芳香、回味無窮在京城百姓中得以認可,廣為流傳。
張文卿自己辦茶廠,不僅可以熏制特味的茶葉,而且要比在北京從茶葉批發商手中買貨價碼便宜得多。所以,同等級的茶葉,
張一元茶莊比別的字號
茶莊賣得便宜。張一元茶莊還經常派人到一些茶店了解售價,掌握商品行情,並且買回別人銷售的茶葉,與自家同級茶葉比較,以便使自家的茶葉質量優於同行。他依京城及北方人的口味,就地進行窨制、拼配,形成具有特色的小葉花茶,並以湯清、味濃、入口芳香、回味無窮。張一元茶莊貨色齊全、質優而價廉,招待顧客有禮貌,態度和氣,經營靈活。張一元茶莊店堂中不僅設有品茶桌,而且可以看茶葉小樣,使顧客先看貨後買茶葉。
狗不理包子鋪
“
狗不理”創始於1858年。清鹹豐年間,河北武清縣楊村(現天津市武清區)有個年輕人,名叫
高貴友,因其父四十得子,為求平安養子,故取乳名“狗子”,期望他能像小狗一樣好養活(按照北方習俗,此名飽含著淳樸摯愛的親情)。狗子十四歲來天津學藝,在天津南運河邊上的劉家蒸吃鋪做小夥計,狗子心靈手巧又勤學好問,加上師傅們的精心指點,高貴友做包子的手藝不斷長進,練就一手好活,很快就小有名氣了。
三年滿師後,
高貴友已經精通了做
包子的各種手藝,於是就獨立出來,自己開辦了一家專營包子的小吃鋪--“德聚號”。他用肥瘦鮮豬肉3:7的比例加適量的水,佐以排骨湯或肚湯,加上
小磨香油、特製醬油、薑末、蔥末、調味劑等,精心調拌成包子餡料。
包子皮用
半發麵,在搓條、放劑之後,擀成直徑為8.5厘米左右、薄厚均勻的圓形皮。包入餡料,用手指精心捏折,同時用力將褶捻開,每個包子有固定的18個褶,褶花疏密一致,如白菊花形,最後上爐用硬氣蒸製而成。
由於高貴友手藝好,做事又十分認真,從不摻假,製作的
包子口感柔軟,鮮香不膩,形似菊花,色香味形都獨具特色,引得十里百里的人都來吃包子,生意十分興隆,名聲很快就響了起來。由於來吃他包子的人越來越多,
高貴友忙得顧不上跟顧客說話,這樣一來,吃包子的人都戲稱他“狗子賣包子,不理人”。久而久之,人們喊順了嘴,都叫他“
狗不理”,把他所經營的包子稱作“
狗不理包子”,而原店鋪字號卻漸漸被人們淡忘了。
據說,
袁世凱任
直隸總督在天津編練新軍時,曾把“狗不理”包子作為貢品進京獻給
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嘗後大悅,曰:“山中走獸雲中雁,陸地牛羊海底鮮,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長壽也。”從此,狗不理包子名聲大振,逐漸在許多地方開設了分號。
狗不理包子以其味道鮮美而譽滿全國,名揚中外。狗不理包子倍受歡迎,關鍵在於用料精細,製作講究,在選料、配方、攪拌以至揉面、擀麵都有一定的絕招兒,做工上更是有明確的規格標準,特別是包子褶花勻稱,每個包子都是18個褶。剛出屜的
包子,大小整齊,色白面柔,看上去如薄霧之中的含苞
秋菊,爽眼舒心,咬一口,油水汪汪,香而不膩,一直深得大眾百姓和各國友人的青睞。
都一處燒麥館
在北京前門外繁華的商業區、著名的
大柵欄商場對面,有一家很吸引人的飯館,那就是歷史悠久、中外馳名的
都一處燒麥館。 人們紛至沓來,除了因為
燒麥這個食品北京經營者不多,而這家專營燒麥館又名聲遠播外,還因為"
都一處"燒麥館有著神秘的傳奇色彩和動人的故事。
這家飯店是1738年(
乾隆三年)由山西浮山縣一個姓王的青年開辦的。當時,只是個經營些應時飯菜和酒的小飯攤,後來雖蓋起了一間小樓,但經營了十四五年後仍沒有什麼發展,主要是因為前門外飯店、酒館太多,而且有幾家很有名氣。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環境中,這個山西人早開店晚關門,甚至到農曆大年三直也如此。 那年除夕之夜,乾隆皇帝從郊外私行回城,見家家商店、飯館都已關門,只有這一處還燈光閃亮,便和隨從一同來到這家飯店。店主為這么晚了還有人光顧而格外高興,於是殷勤招待、熱情問候,飯菜也做得精細。乾隆飲酒用飯時對這家飯店的酒飯和招待都很讚賞,尤其對他們在除夕之夜仍開門迎客感到興趣,於是問店主這個飯店叫什麼字號,店主說:"只是個小店,沒有起什麼字號。"
乾隆有些感嘆地隨口說道:"歲末之夜全城商店都關了門,京都里大概只有你們這一處還在營業,你們就起個店名叫'
都一處'吧!"店主並不知道面前坐的就是當朝皇帝,對他的讚揚雖覺得很愜意,但也沒有放在心上。 誰想過了兩三天,突然有幾個皇宮的人威威風風來到這家小店,把一塊題有"都一處"三個字的匾牌送給他們,落款為"乾隆御筆",皇宮來人告訴店主:除夕夜來這裡用餐的就是
乾隆皇帝。 乾隆題字號的匾上下左右有四個虎頭樣的圖案,虎眼內射亮光,護圍著中間的"都一處"三個大字。店老闆驚喜萬分,當即讓夥計們把這虎頭匾高懸店堂正中;把
乾隆徐夕夜坐的椅子用黃綢布蓋嚴,說這是"寶座",把它供在那裡,還把乾隆走過的從店門口到"定座"處的那條土甬道保護好,從此不再打掃它,說這條路下邊藏著一條"
土龍",土路因此年年長高,直到解放前,這條永不清掃的甬道土路還保留著。 "天子"臨駕,又題了店匾,"
都一處"的名聲自然震動京城,生意也就特別紅火了。 都一處的
燒麥,做工非常講究,燒麥皮是
燙麵的,餡有三鮮的、豬肉的、蟹肉的,包出的形狀如同石榴,又似蓮花,吃起來格外鮮美。 燒麥是都一處的"拳頭產品",除燒麥外,他們還有一些很有特色的食品、酒菜、炒菜等。
功德林飯莊
一提到素食,人們可能大多數人都會想到吃齋念佛,實際上
齋菜和素菜是有區別的。齋菜是專指在寺院內由寺內人員烹製的食品。佛教認為食素、不殺生是虔誠的表現。而素菜,指的是面向大眾的,素菜館開在鬧市區,和佛門清靜之地不同,所以只能稱作“素菜”,而不是齋菜。 其素菜顯著特點是以時鮮為主,選料考究、技藝精湛,品種繁多,風味獨特。通常以植物油、食用菌、新鮮果蔬、大豆類製品、
麵筋、竹筍、藻類和乾鮮果品等植物性原料烹製而成。
佛門淨素菜餚非常講究。菜品原料以“
三菇六耳”為主。這三菇是指,香菇、
草菇、蘑菇,六耳說的是
黑耳、白耳、雲耳、
地耳、石耳和
銀耳。當然還有其各種食用菌類、新鮮果蔬、大豆及再製品。“大
五葷類”食物絕對禁用,同時在烹製過程中“小五葷”也不讓使。也就是說,平常調味的蔥、姜、蒜、蔥頭、韭菜等帶有辛辣、且有
壯陽作用的調味品和青菜,在功德林的菜餚中是絕對不能用的。不過,不用這些調料,卻並不能說素菜就沒了滋味。就說十八羅漢這道菜。相傳有一寺院的和尚們下山化緣,回來每人化緣的食物都很少,都不能獨炒一盤菜。一個和尚說:“合起來炒,不就夠了。”沒想到,出鍋後味道極佳。眾和尚都說:“好菜好菜。”給這菜起個什麼名字呢?有個聰明的和尚數了一下周圍的人數,正好十八個人,就說:“叫十八羅漢吧。”後來,這道菜傳入了民間,隨之又被引進餐館。
功德林飯莊的師傅們將原有菜餚的主料本著投料科學化、營養合理化的原則,重新調整搭配,使這道菜不僅色香俱佳、味足爽口,而且營養豐富。十八羅漢已成為食客到功德林飯莊用餐的首選菜品。
看到香油脆鱔、清炒蟹粉、
孜然羊肉串、
素紅燒肉、紅燒海參、焦淄魚片……估計您怎么也想像不到自己是進了一家經營佛門淨素菜餚的飯莊。如您細細的品嘗,似肉非肉的口感中能品味出若有若無的清香,這正是
功德林素菜館與別家餐館的不同之處。功德林的另一大特色在於它所做出的素食不僅味道酷似葷菜,連形狀也如同葷菜,讓您難辨真假。
功德林的素菜以
淮揚風味為基礎,兼容了釋菜及民間素菜的精華,結合了北方人的口味,確立了自己的獨特風格。
功德林的素菜不僅僅是諸如以上提到的香油脆鱔、清炒蟹粉等,其金剛火方、天竺素齋、羅漢素齋、如意紫鮑、普渡眾生、
白果蘆薈等才是功德林的招牌菜,同時也是受到食客贊嘗最多的菜餚。不過,看到這些菜名您可千萬別以為自己進到寺廟了,這些精緻菜餚只是功德林為你打造的淨素菜品,而體現了佛教文化的功德林裝修風格和獨具匠心營造的“清、淨、潔”氛圍才是您修心養性的絕佳之選。
耳朵眼炸糕店
耳朵眼炸糕起源於清
光緒庚子年間(1892年),當時的天津北門外大街是去往京師的通得街大道,東西兩側的
估衣街、針市街、竹桿巷等,有著,全市最大的乾鮮果、皮貨、染料、藥材市場。商號鱗次楷比,顧客車水馬龍,吸引了眾多經營各種食品的小商販來此擺攤設點,招攬生意。
耳朵眼炸糕店的第一代掌柜
劉萬春(1874年─1962年)就是由原來推著獨輪車在
鼓樓,北大關一帶走街串巷流動售貨,改為在
估衣街西口的北門外大街上擺攤設點現做現賣的。後來,劉萬春與他的外甥張魁元合夥,在北門外大街租下一間八尺見方的門臉,掛起“劉記”
炸糕的
招牌,辦起了炸糕店。
起初,每天不過賣二、三十斤左右,由於劉萬春的炸糕選料精,製作細,物美價廉,因而在北門外大街賣的炸糕中,出類、拔萃、獨樹一幟,使劉萬春贏得了“炸糕劉”的綽號,買賣日漸興隆。
以後劉萬春的兒子劉玉才、劉玉山、劉玉書等陸續進店,每天炸糕銷售量達100多公斤,逢年過節,人們借“糕”字的諧音,取步步登高之意,爭先購買,互相饋送,銷售量達400多公斤。每逢生孩子,過生日,辦喜壽事,人們更是提前預約,大量購買,使得
炸糕生意蒸蒸日上,劉記炸糕店開始顯露名聲,因為炸糕店緊靠一條只有一米多寬的狹胡同─
耳朵眼胡同,人們便風趣地以耳朵眼來稱呼劉記炸糕。
日偽時期,耳朵眼炸糕店被迫加入商會,起名“增盛成”,但並不為民眾所接受。久而久之,增盛成的官號逐漸被人們遺忘,而耳朵眼的綽號卻不脛而走,廣為流傳至今。
傳統的
耳朵眼炸糕採用
北運河沿岸
楊村、
河西務和
子牙河沿岸文安、
霸縣產的
黃米和
江米經水泡漲後用石磨磨成粥狀,盛在布袋中。經淋水發酵後兌好鹼當作麵皮;再用天津出產的硃砂
紅小豆,製成豆餡,加優質的
紅糖在鍋內熬汁炒成
豆沙餡,涼後作餡心,包好後溫油(130℃)下鍋,勤翻勤轉,這樣炸出的
炸糕,色澤金黃爆"刺兒",炸糕外皮酥脆不艮,內里柔軟糯粘,豆餡細甜爽口,別有風味。
東來順飯莊
東來順飯莊坐落於北京
王府井大街的東安市場,是馳名海內外的清真老字號飯莊。清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河北滄州的回民丁德山(字子青),在王府井大街東側的東安市場內,擺設了一個小飯攤,經營平民小吃
豆汁、
扒糕和雜麵條。清真素來以潔淨、慎食為本,丁德山又善於誠信經營,小飯攤生意越做越大。
三年後,在原飯攤處,搭蓋起鋪棚,正式掛上了
招牌“
東來順粥攤”,這便是東來順飯莊之始。1912年,竊取了辛亥革命勝利果實的
袁世凱,製造了“
北京兵變”,一把火把東安市場燒為灰燼,東來順粥棚也未能倖免。丁德山苦心經營的“東來順”招牌,第一次遭到了致命的打擊。這場災難並未使丁德山灰心喪氣。他看準了王府井這塊經商的寶地,又籌措獎金,得到友人、廣興木廠老闆張某的幫助,待兵變過後,又在原鋪棚地址,蓋起瓦房數間,於1914年重新開張,將店名更為“東來順羊肉館”。
1914年,東來順增添了爆、烤、
涮羊肉和炒菜,同時更名為東來順羊肉館。他想方設法高報酬挖來前門外
正陽樓飯莊的一位
名廚幫工傳藝,使
東來順的羊肉刀工精湛,切出後鋪在青花瓷盤裡,盤上的花紋透過肉片隱約可見。
到三四十年代,東來順的涮羊肉己馳名京城,三十年代一些帳面記載,每年旺季銷出的羊肉在五萬公斤以上。東來順還在後開辦
醬園作坊,涮羊肉所需的醬油、香油、芝麻醬、
糖蒜、韭菜花、火鍋等都由這些作坊加工製作。經過幾代廚師博採眾家之長,苦心鑽研羊肉菜品的製作技藝,在爆、烤、涮的基礎上逐漸總結出一套具有獨家風味的熘、炸、扒、炒等烹調技法,經營的菜品日益精美。
東來順飯莊以經營
涮羊肉久負盛名,多年來一直保持選料精、加工細、佐科全、火力旺等特點。羊肉只選用內蒙古地區
錫林郭勒盟產羊區所產的經過閹割的優質小尾綿羊的上腦、大三岔、小三岔、磨檔、黃瓜條五個部位。切出的肉片更以薄、勻、齊、美著稱,半公斤羊肉可切二十厘米長八厘米寬的肉片80到100片,每片僅重4.5克,且片片對摺,紋理清晰,“薄如紙、勻如晶、齊如線、美如花”,投入
海米口蘑湯中一涮即熟,吃起來又香又嫩,不膻不膩。佐料包括芝麻醬、
紹酒、
醬豆腐、
醃韭菜花、
滷蝦油、醬油、辣椒油及蔥花、香菜等,集香、鹹、辣、鹵、糟、鮮等多種口味為一體,加上自製的白皮
糖蒜和
芝麻燒餅,吃起來醇香味厚,口感獨特,加之該店在數十年前率先改革的涮肉火鍋身高膛大,容炭多而不飛灰,底部的鐵箅子粗而疏,易於通風供氧,保證炭火始終硬旺。
近百年來,
東來順人在秉承傳統的同時,博採眾長,精益求精,創造了獨特的色、香、味、形、器的和諧統一,形成了風味涮肉的八大特色:選料精,刀工美,調料香,火鍋旺,底湯鮮,
糖蒜脆,配料細,輔料全,形成了獨樹一幟的特色。
大慈閣糕點鋪
大慈閣以“
市閣凌霄”之美譽位居“
上谷八景”之首,成為古城保定的象徵,故有“不到大慈閣,何曾到保定”之說。大慈閣自古為佛教聖地,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慈閣糕點鋪始於南宋寶慶三年(公元1227年),創始人是
何伯策。大慈閣糕點雖歷史久遠、世代相傳、味美色佳、獨具風味,但在歷史上最初只有皇帝、大臣、
大慈閣僧眾等少數人才能享用。
大慈閣糕點有外用糕點、內用糕點兩大類,講究現吃現烤,味美色佳、獨具風味。
外用糕點主要用於進貢、饋贈、恩賞等。
內用糕點分為應時糕點、常年糕點、到門糕點、宴席糕點、節用糕點五類,各類皆獨具特色。
應時糕點是根據花卉開放季節而製作,有春季的藤花餅、百合餅;夏季的薄荷餅、
綠豆餅;秋季的
菊花餅、桂花餅;冬季的
蘿蔔餅、
豆沙餅等。常年糕點有大酥合、
菊花酥、
百合酥等。到門糕點是專作賓客上門款待用,如
一口盅、
棉花糖。宴席糕點是根據宴席的性質而做,如壽宴用“壽”字餅、“如意”餅等。節日糕點有元宵、月餅等。
大慈閣糕點是歷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傳統飲食文化中的瑰寶!
味香齋麵館
常州味香齋麵館始創於1912年,已有百年的歷史,其創製的
常州銀絲面譽滿常州、無錫和上海一帶。1985年江蘇省飲食服務公司編輯出版的《中國小吃(江蘇風味卷)》一書第93頁載明:“常州銀絲面由味香齋麵館創製,又在麵粉中直接加入雞蛋清,再用細齒
面刀軋製成麵條。因麵條潔白如銀,纖細如絲,故而得名。”。
常州味香齋麵館的
常州銀絲面配料講究,操作工序嚴格,具有面細如絲,色白似銀,柔軟滑爽,富有韌性,下鍋不糊、湯鮮味美等特點。常州味香齋麵館的銀絲麵條是用上白麵粉來軋制,還要在10斤麵粉中加入1.5斤蛋清,在軋面的過程中要比普通的麵條多軋二道,使麵條更筋道,最後用每寸有30個齒口的“面刀”來軋制出“白如雪、細如髮、韌勁足、滑而爽”的銀絲麵條來。這就是“面”的講究。當年常州味香齋麵館一天要賣10包麵粉的
銀絲面,當年的麵湯大都是用
黃鱔骨,豬肩
胛骨、雞、
海蜒等經廚師精心煲制出來的。過去面
澆頭大都是小鍋現炒的,講究的是
紅案師傅與
白案師傅的配合,這一邊灶頭上炒菜師傅的炒勺哐哐哐的一敲,那邊下面師傅的
撈麵剛好送到。當年一角四分錢一碗
鹹菜肉絲麵、六角洋鈿一砂鍋的什錦鍋面,是大家一致公認的好澆頭。
常州銀絲面配料講究,操作工序嚴格,具有面細如絲,色白似銀,柔軟滑爽,富有韌性,下鍋不糊、湯鮮味美等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