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起源
菊花或稱秋菊是自古以來深受我國人民喜愛的一種花卉植物。這不僅僅是由於它的豐富各異的色彩,或白之素潔,或黃而雅淡,或紅或紫,沉穩而渾厚。也是由於它的頭狀花序的奇特姿態,或飄若浮雲,或矯若驚龍。所以,我國的歷代詩人們,常以菊花為題詠。如唐代李商隱的“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陶令籬巴色,羅舍宅里香”;宋朝
韓琦的“莫嫌老圃秋容淡,猶看黃花分外香”。借菊觸景,倚菊抒情,不一而足。
歷代的詩人們愛菊、詠菊,可能也偶然成為菊花的栽培者。如晉代
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但是,真正的菊花栽培者是我國的廣大勞動民眾。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歷史實踐中,不但對菊花的栽培、管理技術方面累積了一套完好的實際經驗,而且在培育新品種方面有了一套全面的遺傳學知識。我國的菊藝是很發達的。清朝《廣群芳譜》所記載的菊花品種,就有300-400種。今天已擁有1000餘個菊花品種,成為所有花卉中品種最多的一個種了。作為菊花故鄉的我國,由於過去歷史上的國際文化交流,也把這一名貴花卉相繼傳到了國外。相傳,唐宋時代,菊花經朝鮮傳到日本。十七世紀傳到歐洲,然後再傳到美洲。今天,我國的菊花已成為世界的名卉了。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60-150厘米。莖直立,分枝或不分枝,被柔毛。葉卵形至披針形,長5-15厘米,羽狀淺裂或半裂,有短柄,葉下面被白色短柔毛。
頭狀花序直徑2.5-20厘米,大小不一。
總苞片多層,外層外面被柔毛。
舌狀花顏色各種。
管狀花黃色。
株高20-200cm,莖色嫩綠或褐色,基部半木質化。
單葉互生,卵圓至長圓形,邊緣有缺刻及鋸齒。頭狀花序頂生,舌狀花為雌花,分為下、匙、管、畸四類。筒狀花為
兩性花,發展成為具各種色彩的"托桂瓣"。花色有紅、黃、白、紫、綠、粉紅、
複色、間色等色系。
花序大小和形狀各有不同,有
單瓣,有重瓣;有扁形,有球形;有長絮,有短絮,有平絮和卷絮;有空心和實心;有挺直的和下垂的,式樣繁多,品種複雜。根據花徑大小區分,花徑在10厘米以上的稱大菊,花徑在10—6厘米的為中菊,花徑在6厘米以下的為小菊。根據瓣型可分為平瓣、管瓣、匙瓣三類十多個類型。
生長環境
秋菊為多年生草植物,喜涼爽、較耐寒,生長適溫18-21℃,地下根莖耐旱,最忌積澇,喜地勢高、土層深厚、富含腐殖質、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在微酸性至微鹼性土壤中皆能生長,而以PH6.2-6.7最好。為短日照植物,在每天14.5小時的長日照下進行
營養生長,每天12小時以上的黑暗與10℃的夜溫適於花芽發育。
分布範圍
菊花品種遍布全國各城鎮與農村,尤以北京、南京、上海、杭州,青島、天津、開封、武漢、成都、長沙、湘潭、西安、瀋陽、廣州、中山市
小欖鎮等為盛。
8世紀前後,作為觀賞的菊花由中國傳至日本,被推崇為
日本國徽的圖樣。17世紀末葉荷蘭商人將中國菊花引入歐洲,18世紀傳入法國,19世紀中期引入北美。此後菊花遍及全球。
亞種種類
在《巢林筆談》的最後一篇,羅列了佳種,分別是:黃微、紅幢、紫幢、松針、
破金、鶴翎、松子、
蜂鈴、獅蠻、
蟹爪、金超銀超、蜜珀、
月下白、青心白、二喬、
醉楊妃、玉樓春、三學士。
秋菊品種繁多,
頭狀花序皆可入藥,味甘苦,微寒,散風,清熱解毒。這就是藥菊。按頭狀花序乾燥後形狀大小,
舌狀花的長度,可把藥菊分成 4 大類,即
白菊花、滁菊花、
貢菊花和
杭菊花四類。在每一類里則根據原產地取名。在白菊花類里,以產安徽
亳縣的
亳菊品質最佳,其次如河南
武陟的
懷菊,四川中江的川菊,河北安國的祁菊,浙江德清的德菊等。
由於菊花栽培歷史悠久,中國歷代都相繼有關於菊花品種的大體記錄和分類——菊譜的出現。1967年湯忠皓對秋菊品種提出過一個較為完整的分類法,他根據花徑的大小分為
滿天星和大花兩個大區,然後再根據
頭狀花序中
舌狀花與
管狀花數量之比,在每個區里分舌狀花系與管狀花系,最後依據瓣型及瓣化程度分成類與型。在滿天星區里,舌狀花系有3 類4 型:平瓣類:1、平瓣小菊型;匙瓣類:2、匙瓣小菊型,3、蜂窩小菊型;管瓣類:4、管瓣小菊型。在盤狀花系裡有 1 類 2 型:托柱類:5、平柱小菊型,6、管柱小菊型。在大花區里,舌狀花系有 4 類 21 型:平瓣類:7、寬瓣型,8、
芍藥型,9、翻卷型;匙瓣類:10、蓮座型,11、卷散型, 12、舞蓮型,13、 圓球型, 14、舞球型;管瓣類:15、圓盤型,16、 疏管型, 17、 管球型, 18、翎管型, 19、 枯針型,20、紐絲型,21、散髮型,22、大勾環型,23、小勾環型,24、垂珠型,25、飛舞型, 26、龍爪型;毛刺類:27、毛刺型。盤花系裡有 3 類 3 型:平瓣托柱類:28、平瓣托柱型;匙瓣托柱類:29、匙瓣托柱型;管瓣托柱類; 30、 管瓣托柱型。
通過對菊花品種分類的一般認識,我們便可以大體了解菊花品種的極大的多樣性。菊花品種的極大多樣性,或認為 Dendranthema lavandulifolium (Fisch. ex Trautv.) Ling et Shih 是原祖,或認為它的原祖是 Dendranthema chanetii (Levl.) Shih,或者開出一系列的可能的原祖名單。我國科學工作者有的還進行過屬間雜交實驗,在探討菊花真源方面做了一些推測性和實驗性工作。無論推測和實驗,都是試圖把菊花的來源落實於本屬的某一個或某兩個種上,並且試圖指出,在這些浩瀚的品種中,哪一個品種最為原始,即是說,想找出最原始的菊花品種。
但是,我們必須指出,似乎可以肯定,菊花的來源是多方面,即是說多元的,不是單元起源的。斷不能用簡單化的方法來概括。菊花是異花受粉植物。人們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運用種間,甚至屬間雜交的辦法,來獲取菊花的新性狀,並通過返交、互交等有性過程來獲得新性狀的分離。這樣如此返復的遺傳重組合和性狀的分離,新性狀就越來越多。在這個過程中,有意識的人工雜交和隨機的自然選擇都可以同時出現或交替發生。但是,去劣擇優的
人工選擇過程,卻永遠起著主導作用。
菊屬的其他種的細胞染色體資料,說明這個屬的種間是非常容易雜交的。但是,非常遺憾,對菊花染色體的記錄是極其有限的。僅記錄到的,菊花是6倍體,2n=54。還必須指出,菊花新品種產生的另一個可能的途徑是體細胞的突變(
芽變),用固定芽變的辦法來獲得新品種。
因此可以相信,菊花是一種多來源的,是通過人們長期的定向(主要是取其觀賞價值)的
人工選擇的雜種混合體。確信,未來對菊花諸品種以及菊花以外的鄰近屬的細胞遺傳學的研究,定能揭示菊花的來龍去脈。
然而,儘管如此,作為長期的人工選擇的結果,菊花應該與
自然發生的種等量齊觀,即是說,應該與自然種等值地、獨立的作為種看待。
鑑別測定
化學鑑別
取該品1g,剪碎,加
石油醚20ml,
超聲處理10分鐘,棄去石油醚,藥渣揮乾,加
稀鹽酸1ml與醋酸乙酯50ml,超聲處理30分鐘,濾過,濾液蒸乾,殘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為
供試品溶液。另取
綠原酸對照品,加乙醇製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
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0.5~1μl,分別點於同一
聚醯胺薄膜上,以
甲苯-醋酸乙酯-
甲酸-
冰醋酸-水(2:30:2:2:4)的上層溶液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顯微鑑定
粉末:黃棕色。①
花粉粒黃色,類圓形,直徑22~38μm,有3孔溝,表面有刺,刺長3.4~7μm4,每裂片~5刺。②
花冠表皮細胞表面觀垂周壁波狀彎曲,表面有微細緻密的輻射狀紋理。③
花粉囊內壁細胞壁條狀或網狀增厚。④苞片表皮細胞垂同壁波狀彎曲,表面角質紋理較粗;氣孔為不定式,
副衛細胞3~6個。⑤腺毛少,頭部表面觀鞋底形,4、6或8個細胞,兩兩相對,長徑32~127μm,短22~74μm;無柄。⑥T形非腺毛較少見,頂端細胞長大,基部2~5細胞。此外,有藥隔頂端附屬物及基部細胞、花柱碎片、
分泌道、子房表皮細胞等。
含量測定
照
高效液相色譜法(附錄Ⅵ D)測定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用十八烷基矽烷鍵合矽膠為填充劑;0.1mol/L
磷酸二氫鈉緩衝液〔取磷酸二氫鈉(NaH2PO4·2H2O)15.6g,加水至1000ml,製成0.1mol/L的溶液,加入磷酸適量,使PH值為2.7〕-甲醇(70:30)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328nm。
理論板數按
綠原酸峰計算應不低於2500。
對照品溶液的製備 精密稱取綠原酸對照品適量,置棕色量瓶中,加水製成每1ml含0.1mg的溶液,即得(10℃以下保存)。
供試品溶液的製備 取該品粉末(過一號篩)約1g〔同時另取該品粉末測定水分(附錄ⅨH第一法)〕,精密稱定,置錐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50ml,稱定重量,加熱回流2小時,冷卻,再稱定重量,用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精密量取續濾液10ml,蒸乾,殘渣加
氯仿5ml,浸漬3分鐘,棄去氯仿液,殘渣揮去氯仿,加水適量使溶解,並轉移至5ml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搖勻,用
微孔濾膜(0.45μm)濾過,即得(應於當日測定)。
測定法:分別精密吸取
對照品溶液與
供試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該品按乾燥品計算,含
綠原酸(C16H18O9)不得少於0.20%。
【英文名】 FLOS CHRYSANTHEMI
【來源】該品為
菊科植物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的乾燥
頭狀花序。9~11月花盛開時分批採收,陰乾或
焙乾,或熏、蒸後曬乾。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我國人民對菊花投以極大的注意和興趣,最早也並不止因為它有獨特的觀賞性,主要還在於它的藥用價值。在
春秋戰國時代,屈原的離騷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足見,當時已將菊花的花當作蔬菜使用了。但是,到了漢朝及唐朝對菊花的藥用價值引入了極大的注意。菊花的花是清涼藥,味寒、甘苦、散風清熱,明目
平肝。這就叫藥菊。根據
頭狀花序大小、色質,藥菊也有它自己的分類法。
基本藥性:
【性味歸經】甘、苦,微寒。歸肺、肝經。
【用法用量】 5~9g。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密閉保存,防霉,防蛀。
【備註】
(1)菊花
疏風較弱,清熱力佳,用於
外感風熱常配桑葉同用,也可配黃芩、
山梔治熱盛煩躁等症。菊花治
目赤腫痛,無論屬於
肝火或風熱引起者,均可套用,因該品既能清肝火,又能散風熱,常配合蟬衣、
白蒺藜等同用。如肝陰不足,眼目昏花,則多配
生地、杞子等同用。菊花清熱解毒之功甚佳,為外科要藥,主要用於熱毒瘡瘍、紅腫
熱痛之症,特別對於疔瘡腫痛毒尤有良好療效,既可內服,又可搗爛外敷。臨床上常與
地丁草、
蒲公英等清熱解毒之品配合套用。菊花能平降肝陽,對
肝陽上亢引起的頭目眩暈,往往與
珍珠母、
葛藤等配伍套用。
(2)菊花一藥,主要分白菊、
黃菊、野菊。黃、白兩菊,都有疏散風熱、
平肝明目、清熱解毒的功效。
白菊花味甘、清熱力稍弱,長於平肝明目;
黃菊花味苦,泄熱力較強,常用於疏散風熱;
野菊花味甚苦,清熱解毒的力量很強。
野菊的莖、葉,功用與花相似,無論內服與外敷,都有功效。桑葉與菊花,均能疏散風熱,清泄肺肝,故在
外感風熱、發熱頭痛及
目赤腫痛等症,兩藥往往相輔為用。但桑葉
疏風清肺的功效較好,故治肺燥咳嗽,往往用桑葉而不用菊花;菊花則長於平肝陽,且能清熱解毒。
保健功能:
●
菊花酒:由菊花加糯米、酒麴釀製而成,古稱“長壽酒”,其味清涼甜美,有
養肝、明目、健腦、延緩衰老等功效。
●
菊花粥:將菊花與
粳米同煮製粥,濡糯清爽,能清心、除煩、悅目、去燥。
●菊花茶:用菊花泡茶,氣味芳香,可消暑、
生津、祛風、潤喉、養目、
解酒。
●
菊花糕:把菊花拌在米漿里,蒸製成糕,或用
綠豆粉與菊花制糕,具有清涼去火的食療效果。
●菊花餚:由菊花與豬肉、
蛇肉炒或與魚肉、雞肉煮食的“
菊花肉片”,葷中有素,補而不膩,清心爽口,可用於頭暈目眩、風熱上擾之症的治療。
●
菊花羹:將菊花與銀耳或蓮子煮或蒸成羹食,加入少許冰糖,可去煩熱、利五臟、治頭暈目眩等症。
●
菊花膏:以鮮菊花加水煎熬,濾取藥汁並濃縮,兌入煉好的蜂蜜,製成膏劑,具有
疏風清熱、明目之效用。
●
菊花枕:將菊花瓣陰乾,收入枕中,對高血壓、頭暈、失眠、
目赤有較好療效。
●菊花護膝:將菊花、
陳艾葉搗碎為粗末,裝入紗布袋中,做成
護膝,可祛風除濕、消腫止痛,治療
鶴膝風等關節炎。
●菊花香氣:有
疏風、平肝之功,嗅之,對感冒、頭痛有輔助治療作用。
【套用】菊花為園林套用中的重要花卉之一,廣泛用於
花壇、地被、盆花和切花等。
●現代科學已能提取菊花中的有效成份,製成
菊花晶、菊花可樂等飲品,讓喜愛快捷省時的人飲用起來更為方便。
菊花茶是老少皆宜的茶飲品。健康的人平常也可當開水飲用。
在 中國,不少地方都有食菊的風俗。菊花氣味芬芳,綿軟爽口,是入餚佳品。吃法也很多,可鮮食、乾食、生食、熟食,燜、蒸、煮、炒、燒、拌皆宜,還可切絲入 餡,
菊花酥餅和菊花餃都自有可人之處。菊花入食多用黃、白菊,尤以
白菊花為佳,
杭白菊,
黃山貢菊,
福山白菊等都是上品。
【警 告】高血壓病患者按中醫辨證可有多種證型,屬於
陰虛陽亢型者用菊花最好。屬於
陰陽兩虛型者則不宜用寒涼的菊花,只宜用培補陽氣,滋養腎陰的藥,治療這一證型的 病人多用溫熱的
黨參、黃芪、
杜仲、
熟地等,用之則血壓回歸正常;若用菊花、
鉤藤、
石決明等,血壓則效果不佳。另外,
痰濕型、
血瘀型高血壓病患者也不宜用菊 花。
觀賞價值
根據花期遲早,有早菊花(九月開放),秋菊花(十月至十一月),晚菊花(十二月至元月),但經過園藝家們的辛勤培植,改變日照條件,也有五月開花的五月菊,七月開花的七月菊。
菊花是短日照植物。在我國菊藝上,已經根據這一生物學特性提早或延遲秋菊開花,以供節日場景布置、公園花壇或盆景布置。
栽培技術
這是很清楚的,還是利用菊花的
有性繁殖(人工的或自然的昆蟲傳粉)藉助遺傳重組合和
性狀分離或
基因突變,來進行新品種的選擇,而利用無性繁殖的方法,來固定新性狀,培育新品種。菊花的無性繁殖法有扦插、分枝、壓條等。扦插是普通的方法。
種植方法
扦插繁殖:秋菊生產中以
扦插法繁殖為主,又可分為根櫱插、嫩枝插、單芽插及帶蕾插等。還可用分株和
組織培養法繁殖。
(1)扦插可分為芽插、嫩枝插、
葉芽插。
芽插,在秋冬切取植株腳芽扦插。選芽的標準是距植株較遠,芽頭豐滿。除去下部葉片,按株距3-4厘米,行距4-5厘米,插於溫室或大棚內的花盆或插床中,保持7-8℃室溫,春暖後栽於室外。嫩枝插,此法套用最廣,多於4-5月扦插,截取嫩枝8-10厘米作為插穗,在18-21℃的溫度下,3周左右生根,約4周即可定植。露地插床,介質以素沙為好,床上應遮蔭。全光照噴霧插床無需遮蔭。葉芽插,從枝條上剪取一張帶
腋芽的葉片扦插,此法僅用於繁殖珍稀品種。
(2)分株 一般在清明前後,把植株掘出,依根的自然形態帶根分開,另植盆中。
(3)嫁接 為使菊花生長強健,用以做成“十祥錦”或
大立菊,可用
黃蒿或青蒿作
砧木進行嫁接。秋末蒿種,冬季在溫室播種,或3月間在溫床育苗,4月下旬苗高3—4厘米時移於盆中或定植田間,5—6月間在晴天進行
劈接。
(4)組織培養用
組織培養技術繁殖菊花,有繁殖迅速、成苗量大、
脫毒及保持品種特性等優點。基本培養基為MS,附加適量植物激素,pH5.8。用菊花莖尖、嫩莖或
花蕾為
外植體,切成0.5厘米的小段接種。培養室溫度為25℃+1℃。每日照光8小時,光強3000—4000
勒克斯。經1—2個月培養,可誘導成苗。
也可播種繁殖,發芽適溫25℃,2-4月播種,當年可開花。
菊花在世界
切花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切花要求花型整齊,花徑7-12cm,花色鮮艷,無病蟲為害,葉濃綠,莖通直,高80cm以上,水養期長。
切花菊可地栽,株距12-13cm,行距約15cm。每平方米達50株,需設網扶持,以保植株直立。
菊花可
促成和抑制栽培,長日照季節,每天17時至次晨9時遮光,每天日照10小時,至花蕾現色時停止遮光,可提前開花。短日照季節每天加不至14小時,可控制
花芽分化,延遲供花時間。
病蟲害預防
鏽病:鏽病有黑鏽病、
白鏽病、褐鏽病等,都是病菌
孢子傳染的,氣候濕潤時容易發病。最早在7月初出現,而以9月發病嚴重。
鏽病主要危害菊花的葉和莖,以葉受害為重。黑鏽病是鏽病中危害較普遍的一種,開始葉片表面出現蒼白色的小斑點,逐漸膨大呈稍圓形突起,不久葉背表皮破裂生出成堆的橙黃色粉末,隨風飛散,大面積傳染。隨後葉片上生出暗黑色橢圓形斑點,葉背表皮破裂後又生出黑色粉末,嚴重時自下而上全株染病,致葉片乾枯。
白鏽病葉子表面發生灰白色圓形病斑,逐漸發乾呈紅褐色,最後變成黑褐色,嚴重時會導致菊株枯死,比黑
鏽病危害嚴重。褐鏽病葉子表面密生淡褐色或橙黃色的細小斑點,致葉子枯黃。
鏽病是菊花常見的病害,病原為
擔子菌亞門,白鏽病由柄鏽菌屬引起,而黑鏽病則由菊柄菌引起。病原菌一般在植株新芽中越冬,隨菊苗繁殖而傳播,通過風、雨、昆蟲等進行傳播。病原菌喜涼,不耐高溫,最早在6-7月出現,而以9-12月發生較多,6℃以下或31℃以上不易侵染,而溫暖多濕季節有利病害發生,在濕度大、光照足、通風不良、晝夜溫差大、10-24℃條件下最易發生,以寒冷、陰雨、日暖夜寒、潮濕天氣發生較嚴重。
栽培管理不良、通風透光條件差、地勢低洼排水不良、土壤缺肥或氮肥過量、空氣濕度大等,都會促進
菊花鏽病的發生。通風不良、透光性差、
土壤板結、排水不暢、施氮肥過多、缺肥、多年
連作等均發病嚴重。
防治方法:
⑴選用抗病良種;
⑵繁殖時母本植株應保證無病蟲害,扦插時用代森錳鋅溶液浸泡插穗,可預防插穗帶菌傳播;
⑶加強栽培管理。土壤濕度大、
地下水位高的,要注意開溝瀝水,盆栽植株要注意疏通排水孔或洞,防止灌水。避免密植,加強通風透光,控制肥水,不使土壤過於潮濕。遇降雨天氣,應排清田間積水,以免病菌隨水飛濺傳播。在氮、磷、鉀合理配合的基礎上,適當增施磷、鉀肥,以提高菊花的抗病能力。栽培土要用消毒新土,切忌連作。地栽菊花在9-11月份受病害較重,連陰雨多,空氣濕度大,連年栽種,極易發病。應注意加強通風,排水降濕,增加光照;
⑷控制病害蔓延,一旦發現病葉、病枝要及時剪除,集中深理或
漚肥,可消滅上面的病原,以防病菌蔓延。花後要徹底清除病株葉,並集中燒毀,消滅侵染源;
⑸
早春發芽前,噴波美3-4度
石硫合劑。發病期間噴灑80%
代森錳鋅50O倍液、25%
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20%
萎銹靈乳油4O0倍液、25%
甲霜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5%
甲霜銅可濕性粉劑6O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每7-10天噴一次,交替使用,連噴3-4次,可達到良好防治效果。
白粉病:主要危害葉及莖,受害葉片上呈白色粉末狀病斑,由點成片,如同白霜。嚴重時葉片變形,停止生長,植株凋萎。
該病由真菌中的一種半知菌所引起,從8-9月間到入冬由真菌傳染髮病。發病初期,出現白色小斑點,逐漸擴大成不規則形病斑,病斑上長出白色粉狀物,致使葉片捲曲,枝條畸形,花少而小,甚至全株枯死。發病嚴重時,在葉和花蕾上可發現灰白色菌絲,似一層粉霜,使嫩枝花葉皺縮變形,嚴重影響觀賞效果。特別是在溫室栽培時,病勢蔓延非常迅猛。
此病在溫度較高、濕度較大、光照少、通風不良、晝夜溫差10℃左右時最易感染髮病。
防治方法:⑴注意通風透光,行距不能過密,土壤濕度不能過高;⑵摘除早期病葉燒毀;⑶7-8月發病前噴灑多菌靈、50%可濕性
托布津800-1000倍液、
二硝散200倍液、50%
代森銨1000倍液或0.2-0.5%
石硫合劑,每周一次,連續噴施4-5次。
灰霉病:灰霉病主要危害菊花的葉、莖、花等部位。葉受害時在葉片邊緣呈褐色病斑,表面略呈輪紋狀波皺,葉柄和
花柄先軟化,然後外皮腐爛。花受害時影響
種子成熟。高溫多雨、氮肥施用過多、栽植過密以及
土壤質地粘重等,都有利於
灰霉病的發生。
防治方法:
⑴
客土栽植。病菌主要在土壤中越冬,因此,無論是園栽還是盆栽,一律要求土壤是無病菌新土;
⑵發現病葉及病重株應及時清除,集中燒掉或深埋,以防病害傳播蔓延;
⑶新栽菊花定植前可用65%
代森鋅300倍液浸根10-15分鐘;
⑷重視栽培管理,注意改善通風透光條件,不偏施氮肥,雨季注意開溝,嚴防土壤灌水;
⑸發病初期可噴灑波美0.3-0.5度的
石硫合劑、代森鋅、多菌靈等
殺菌劑。
植物文化
秋菊花語
在古代秋菊歷來被視為孤標亮節、高雅傲霜的象徵,代表著名士的高潔品行與卓爾不群的風範。
菊花:清淨、
高潔、長壽 、吉祥 、我愛你、真情 ;如今在網路上,流行將人的肛門戲稱為菊花.。
菊花(紅):喜戀
菊花(白):誠實君子
菊花(黃):失戀
春菊:為愛情占卜
六月菊:別離
冬菊:別離
法國小菊:忍耐
瓜葉菊:快樂 守護13(妖精之花 super junior的代表花之一)
大波斯菊:少女純情 堅強
矢車菊:纖細、優雅
秋菊傳說
東漢時,
汝南汝河一帶瘟魔為害,疫病流行,呻吟痛苦之聲遍布。有個名叫
桓景的人,歷經艱險入山,拜
費長房為師,學消災救人的法術。一天,費長房告桓景:“九月九日瘟魔又要害人,你快回去搭救父老親人。”並告訴他:“那天登高,再把
茱萸裝入紅布袋裡,扎在胳膊上;喝
菊花酒,就能挫敗瘟魔,消除災殃。”桓景回鄉,遍告鄉親,於九月九日那天,汝河洶湧澎湃,雲霧瀰漫,瘟魔來到山前,因菊花酒氣刺鼻、茱萸異香刺心,難於靠近。
桓景揮劍激戰,斬瘟魔于山下。傍晚,人們返回家園,家中“雞犬牛羊,一時暴死”,而人們卻免受災殃。從此,重陽登高避災的風俗,就世代相傳了。
秋菊,在日本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傳說。古時候,從中國駛出一條大船,載了12個貴族童男童女,為尋找長生不老藥面遠航海外。作為交換,他們攜帶最為貴重的物品—金菊花。後來大船遭遇了風暴,被衝到一個無人的荒島,被迫在那裡住下,繁衍子孫,並在島上種下了金菊花。之後那裡的人們就自稱“日本帝國”。
日本國旗上被大家誤認作太陽的圖案實際是一朵金色的菊花。而且日本天皇的象徵符號也是一朵16瓣菊花。
古詩記載
擢秀三秋晚,開芳十步中。分黃俱笑日,含翠共搖風。
碎影涵流動,浮香隔岸通。金翹徒可泛,
玉斝竟誰同。
李師廣《菊韻》
秋霜造就菊城花,不盡風流寫晚霞;信手拈來無意句,天生韻味入千家。
風子《秋聲》
廊下階前一片金,香聲潮浪涌遊人。只緣霜重方成傑,梁苑
東籬共古今。
王如亭《菊城吟》
獅龍氣象竟飛天,再度輝煌任自威!淡巷濃街香滿地,案頭
九月菊花肥。
芳菊開
林耀,青松冠岩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傑。
階蘭凝暑霜,岸菊照晨光。露濃希曉笑,風勁淺殘香。
細葉抽輕翠,圓花簇嫩黃。還持今歲色,復結後年芳。
寒花開已盡,菊蕊獨盈枝。舊摘人頻異,輕香酒暫隨。
一夜
新霜著瓦輕,芭蕉新折敗荷傾。耐寒唯有東籬菊,金粟初開曉更清。
白居易 《重陽夕上賦白菊》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吳履壘《菊花》
粲粲黃金裙,亭亭白玉膚。極知時好異,似與歲寒俱。
墮地良不忍,抱技寧自枯。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輕肌弱骨散幽葩,更將
金蕊泛流霞。欲知卻老延齡藥,百草摧時始起花。
寂寞東籬濕露華,依前金屋照泥沙。世情幾女無高韻,只看重陽一日花。
黃花
芬芬絕世奇,重陽錯把配萸技。開遲愈見凌霜操,堪笑兒童道過時。
土花能白又能紅,晚節猶能愛此工。寧可抱香枝頭老,不隨黃葉舞秋風。
秋香舊入騷人賦,晚節今傳好事家。不是西風若留客,衰遲久已退
梅花。
秋滿籬根始見花,卻從冷淡遇繁華。西風門徑
含香在,除卻陶家到我家。
物性從來各一家,誰貪寒瘦厭年華?
菊花白擇風霜國,不是春光外菊花。
秋菊能傲霜,風霜重重惡。本性能耐寒,風霜其奈何?
一叢寒菊比瓊華,掩映晴窗動綠紗。
乍覺微香生暖室,真擬奇艷出誰家。
奇花獨立樹枝頭,玉骨冰肌眼底收。
不去西山相紅葉,來對叢黃。
人倚疏籬,華傍宮牆,邑英紅幛,門樓仰天望。
借芬芳,只獨賞,念天涯分飛雁行。
不須持鰲把酒,默誦佳句分外香。
人影瘦,精神暢,昂首向東天一方。
名種菊逾百,花開麗且妍。
秋容圃外淡,春意眼前旋。
造化功誰與?勤勞智自專。
賞心邀客共;歌詠樂延年。
張志真《詠秋菊》
蜂蝶早知秋風涼,東籬黃蕊正飄香。
百花園裡無雙艷,唯有秋菊獨傲霜。
栽種歷史
中國古代文人對菊花倍加稱譽,菊花被稱為花卉“
四君子”(梅、蘭、竹、菊)之一。菊花是中國傳統名花,有悠久的栽培歷史。因菊花有其獨特的觀賞價值,中國歷代詩人畫家賦予其獨特的精神內涵,以菊花為題材吟詩作畫眾多,因而歷代歌頌菊花的大量
文學藝術作品和藝菊經驗,給人們留下了許多名譜佳作,並將流傳久遠。
根據經典的記載,中國栽培菊花歷史已有3000多年。最早的記載見之於《周官》、《埠雅》。《禮記·月令篇》:“季秋之月,鞠有
黃華”,說明菊花是秋月開花,當時都是野生種,花是黃色的。從周朝至
春秋戰國時代的《詩經》和屈原的《離騷》中都有菊花的記載。《
離騷》有“朝飲木蘭之墮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說明菊花與中華民族的文化,早就結下不解之緣,在秦朝的首都鹹陽,曾出現過菊花展銷的盛大市場,可見當時栽培菊花之盛了。
漢朝《神農本草經》記載:“菊花久服能輕身延年”。《
西京雜記》:“菊花舒時,並采莖葉,雜
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
菊花酒”。“當時帝宮后妃皆稱之為“長壽酒”,把它當作滋補藥品,相互饋贈。這種習俗一直流行到三國時代。“蜀人多種菊,以南可入萊,花可入藥,園圃悉植之,郊野火采野菊供藥肆”。從這些記載看來,中國栽培菊花最初是以食用和藥用為目的的。
晉朝
陶淵明(355~417年)愛菊成癖,曾廣為為流傳。他寫過不少詠菊詩句,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秋菊有佳色,更露攝其英”等名句,至今仍膾炙人口。當時上大夫慕其高風亮節,亦多種菊自賞,並誇讚菊花是“芳熏百草,色艷群英”。
南北朝的
陶弘景(452~536年)將菊花分為“真菊”和“
苦薏”兩種。莖紫、氣香而味甘,葉可作羹食者為真菊;青紫而大,作蒿艾氣,味苦不堪食者名苦薏,非真菊也。這對菊花的認識又進了一步。
唐朝(618——907年)菊花的栽培已很普遍,栽培技術也進一步提高,採用
嫁接法繁殖菊花;並且出現了紫色和白色的品種。如李商隱詩:“暗暗淡淡紫,融融冶治黃”。白居易詩:“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等就是明證。這時,菊花從中國傳到日本,得到日本人民的讚賞。之後他們將菊花與日本若干野菊進行雜交,而形成了日本栽培菊系統。
宋朝栽培菊花更盛,隨著培養及選擇技術的提高,菊花品種也大量增加,這是從藥用而轉為園林觀賞的重要時期。在此期間的
菊譜,對所栽的品種即以花色歸類,並對花形也有較詳細的記載。
劉蒙的《菊譜》(1104年)是最早記載觀賞菊花的一本專著,記有菊花品種26個。范成大菊譜(1018)記載有35個品種,其中的“合蟬”、“紅二色”是管瓣出現的最早記載。其後,花色又出現了綠色的“綠芙蓉”和黑色的“
墨菊”。在栽培上對菊花的整形
摘心、養護管理和利用種子繁殖獲得新品種等都有了進一步的經驗。《致富廣集五記》記載:“
臨安園子,每至重九,各出奇花比勝,謂之開菊會”。《杭州府志》中記載:“臨安有花市,菊花時制為花塔”。可見南宋時的首都臨安有了花市、花會。流傳至今的
菊花會是在南宋時開封開始的。宋未史鑄的《
百菊集譜》記載有131個菊花品種。
明朝栽菊技術又進一步提高,菊花品種又有所增加,
菊譜也多了起來。如
黃省曾、馬伯州、周履臣、高濂、樂休園等人都著,有《菊話》。在黃省曾的《菊譜》中記載了220個菊花品種。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1580年)和
王象晉的《群芳譜》(1630年)對菊花都有較多記載。《群芳譜》對菊花品種作了綜合性研究,記有黃色92個品種,白色73個品種,紫色32個品種,紅色35個品種,粉紅22個品種,異品17個品種,共6類、271個品種;至少有16種花型。
清朝的菊花專著更多,有陳昊子《花鏡》、
劉灝《
廣群芳譜》、許兆熊《東籬中正》、陸延燦《藝菊志》、閩延楷《養菊法》、
徐京《藝菊簡易》、顏祿《藝菊須知》、計楠《菊說》、陳謀善《藝菊瑣言》、
吳儀一《徐園秋花譜》等等。《花鏡》一書記載當時菊花有黃色的54種,白色的32種,紅色的41種,紫色27種,總計154個品種。計楠的《菊說》載有菊花品種233個,其中新培育的品種有100多個,並提出了菊花育種的方法。清朝菊花品種日益增多,在乾隆年間還有人向清帝獻各色奇菊,乾隆曾召集當時花卉畫家鄒一注進宮作畫,並裝訂成冊。在文人中畫菊題詩,也蔚然成風。中國菊花傳入歐洲,約在明未清初開始,1688年荷蘭商人從中國引種菊花到歐洲栽培,1689年荷蘭作家白里尼曾有《偉大的東方名花——菊花》一書。18世紀中葉,法國路易·比爾塔又將中國的大花菊花品種帶到法國。19世紀英國植物學家福窮(Fortune)曾先後在中國浙江省
舟山群島和日本引入菊種,並進行
雜交育種,而形成英國菊花各色類型。不久,又由英國傳至美國。從此,這一名花遍植於世界各地。中國的栽培菊花也就成為今天西洋菊花的重要親本。
菊花的栽培歷史,是中國花卉園藝發展的一部分。在繼承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提高栽培技術,採用雜交育種、輻射誘變、組織培養等新技術,不僅提高了菊花的生產質量,並使品種數量劇增,據不完全統計已經達7000個品種以上。
大立菊一株可開花5000朵以上,
案頭菊、
盆景菊的發展,更提高了菊花的觀賞價值。一些省(市)還選菊花為省(市)花,如
開封市。相繼召開全國性的學術討論會,或成立菊花協會,出版菊花書刊,每年舉辦菊花展覽會,大大普及了菊花知識和交流了藝菊經驗,為中國的菊花栽培、套用,開拓了廣闊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