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慈閣香油坊

大慈閣香油坊

大慈閣香油坊始創於南宋寶慶三年(公元1227年),原位於大慈閣禪院,創始人是元朝易國公何伯祥之弟何伯策。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乾隆皇帝途經保定觀視腰山王氏莊園時,因機緣際會,大慈閣香油被乾隆皇帝欽點為御用膳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慈閣香油坊
  • 起源時間:南宋寶慶三年(公元1227年)
  • 發源地點大慈閣禪院
  • 發源地區:河北省保定市
  • 創始人何伯策
  • 傳承人王錫袞
  • 文物保護: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文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概況,歷史,

概況

大慈閣以“市閣凌霄”之美譽位居“上谷八景”之首,成為古城保定的象徵,故有“不到大慈閣,何曾到保定”之說。大慈閣自古為佛教聖地,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慈閣香油坊始建於南宋寶慶三年(公元1227年),原位於大慈閣禪院。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在乾隆皇帝途經保定時,因機緣際會,大慈閣香油被乾隆皇帝欽點為御用膳食。
秉承古寺悠久歷史,大慈閣香油選料上乘、做工嚴謹,以精選芝麻為原料,利用小石磨採用特殊工藝加工製作,保持了芝麻香油的古樸風味,其顏色呈棕紅色,清澈透亮,味香持久。大慈閣香油歷代薪火相傳,雖歲月變遷,但其風味依舊。
大慈閣香油以其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優秀的內在品質飽經歲月洗禮並傳承至今,成為古城保定傳統素食文化之瑰寶。

歷史

大慈閣香油坊歷史悠久,據載始建於南宋寶慶三年(公元1227年)。一直以來,大慈閣香油有“觀其色如琥珀,聞其香則沖鼻,饋親友為上禮”、“秉古寺之遺風,傳莊園之佳肴”之說。
這“秉古寺之遺風,傳莊園之佳肴”很容易引發人們探究的興致。這古寺是哪座寺廟?這莊園又是哪座莊園?這古寺和莊園今猶在否?這香油與古寺和莊園又有怎樣的聯繫,這裡面又有怎樣的故事?
經考證,這裡說的古寺就是保定大慈閣(也叫真覺禪寺),莊園就是保定腰山王氏莊園
清順治四年,清正黃旗武官王錫袞受封於保定府後,開始在保定腰山建造王氏莊園。當時,在莊園後廚有一位姓何的小伙子,精明強幹,手腳利索,白案紅案都很在行,技藝與眾不同。每天飯菜花樣層出,味道鮮嫩清香,老幼皆宜,眾人不免交口稱讚。王錫袞一家久居關外,長年戎馬生涯,無暇過多顧及飲食,再加之東北天寒地凍,食品種類不多,難得消受這中原內地的珍饈美味。何姓小伙子靠其出類拔萃的後廚技藝,甚得莊園主人喜歡,很快便當上了伙房的掌勺大師傅。
大慈閣香油大慈閣香油
一日,王錫袞與管家談起後廚事,管家告訴他飯菜之所以味道獨特,除了菜品精細外,還緣於何姓小伙子用的小磨香油味道獨特。等到王錫袞把何姓小伙子叫到跟前問起這香油技藝的來歷,沒想到小伙子面露難色,幾番欲言又止。精明的王錫袞覺得這裡面定有隱情,經多方開導和一再追問,小伙子才吞吞吐吐述說起來。
原來,這何姓小伙子祖居易州,其祖先何伯祥曾經在元朝為官。在金朝末年,國勢日衰,河北一帶盜寇蜂起,局勢混亂。家在定興的張柔乘機聚眾結寨,招兵買馬,建立隊伍,族黨壯士紛紛響附,勢力很快擴大。他的行為和勢力引起金國中都經略使苗道潤的注意和讚賞,發現他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便招為朝庭所用,先是任命他為定興縣令,不久又提拔為青州防禦使。而此時,何姓小伙子的先祖何伯祥就在苗道潤麾下。後來,苗道潤被其副將賈瑀陷害,張柔怒傳檄苗道潤的部下,發誓為他復仇,這位何伯祥想方設法得到苗道潤所佩的金虎符,並把它進獻給張柔。於是,眾人就推舉張柔代行苗道潤的職權,這位何伯祥也一直跟隨張柔南征北戰。
蒙古兵出紫荊口,張柔率所部於狼牙嶺迎擊,馬倒被俘。蒙古人知道張柔的重大價值。遂許諾承認和保留張柔在金朝時的所有職務和級別,繼續維持他在河北一帶原有的“世侯”地位,對轄區繼續進行統治和擴充。即集軍事、行政、財政、監察等大權於一身。世侯的權力可以父去子繼,兄終弟及。在自己封地內還可以開設幕府,招賢納士。
南宋寶慶三年(公元1227年),已被元蒙提拔為保州都元帥的張柔感到滿城臨近西山,地區狹小,又位置偏僻,對加強東部、南部廣大地區的統治和進一步發展壯大勢力很不方便。而東面的保州城,地處平原,又為南北要塞,戰略地位顯然要比滿城重要得多。這年春天,張柔移鎮保州,走進順天府這座荒蕪之城。他看好這塊風水寶地,開始了對保州城的重建和復興工作。由於工程浩大,費時長達數十年之久,動用了大量的財力物力,參加施工的勞力,除了軍隊、當地民夫之外,還有大批從南方來的工匠藝人。許多文人才俊因戰亂外逃,張柔就招賢納士,用為府中幕僚,幫助他運籌謀劃。著名文學家、史學家元好問撰寫的《順天府建設記》和文學家郝經寫的《臨猗亭記略》中都記載了重建後的保州城,規模空前,氣勢宏大,幽美宜人。在保州建設的過程中,恢復和新建15座佛寺,11座道院,4座神祠。重點創建了大慈閣,元好問《順天府建設記》說:“獨大慈閣出侯新意,尤為殊勝,金碧燦然,高出空際,唯燕中仁王佛壇成於國力,可等而上之耳。”大慈閣為官方寺廟,不同於普通寺廟。當時,何伯祥帶領部隊南征平定南宋,其弟何伯策曾經參與了大慈閣等寺廟的建築工作,並出任管理大慈閣等寺廟的官吏。
在元蒙時代,僧侶、道徒皆享有政治與經濟上的特殊優遇,寺廟可以獲取土地及經營射利。故此,大慈閣所有不僅限於土地、山林川澤,還兼營窖冶、作坊、典庫、浴堂、店舍、棧場等商業與手工業。在眾多行業中,何伯策及其家族在大慈閣名下經營的香油坊最為出名。其香油味道獨特,特色鮮明,久而久之,民間便呼其為大慈閣香油。
元朝滅亡後,明朝建立,鑒於何姓家族在元朝為官的經歷,為逃避打擊,他們在無奈之下流落到易州、完州等農村躲避災難。家道中落後的何姓家族,抱著“一招鮮吃遍天”的樸實觀念,一直傳承著小磨香油的技藝,在鄉間過著普通百姓的生活。但是,由於連年戰亂,何姓家族也是顛沛流離,居無定所,何姓小伙子為生活所迫只好投奔保定腰山王氏莊園成為莊園傭工。
王錫袞聽完這何姓小伙子的一番表述,不禁唏噓不已,世事無常,風雲變換!同時,王錫袞從他的經歷中發現了商機,香油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大有可為,也開始更多的關照何姓小伙子。王氏莊園發展很快,等到開始籌備香油坊時,已經人到中年的這位何姓小伙子自然而然成為大慈閣香油坊的大掌柜。
日月既往,不可復追。但保定腰山王氏莊園秉承的大慈閣香油卻歷代薪火相傳,雖歲月滄桑變遷,但其古樸風味依舊飄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