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基督宗教)

基督教

基督宗教一般指本詞條

基督教是對奉耶穌基督為救世主的各教派統稱,亦稱基督宗教。公元1世紀,發源於羅馬的巴勒斯坦省(今日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約旦地區)。它建立的根基是耶穌基督的誕生、傳道、死亡與復活。基督教主要包括:天主教新教東正教三大教派和其他一些較小教派。在中國,因為歷史翻譯的原因,通常把新教稱為基督教,為了說明“基督教”的確切概念,本詞條稱“新教”為“基督新教”,而不是慣稱的“基督教”。

基督教信仰以耶穌基督為中心,以聖經為藍本,核心思想是福音,即上帝耶穌基督的救恩,充分彰顯了上帝對全人類和整個宇宙舍己無私的大愛。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耶穌基督)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基督教與佛教伊斯蘭教並稱三大宗教。但是,基督教無論從規模,還是從影響方面,都堪稱世界第一大宗教。基督教在人類發展史上一直有著極為重要且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和深遠影響。至今主要已開發國家,除了日本,都是基督教文化主導的國家。尤其在歐洲、美洲、非洲、亞洲、大洋洲的廣泛地區,無論是政治、經濟、科學、教育、文化和藝術,基督教塑造了人類文明的方方面面。中國也是20世紀除了南美、非洲、亞洲的韓國等地,基督徒人數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基督教
  • 外文名:Χριστιανισμός,Religio Christiana,Christianity,נצרות,Cristianesimo,Христианств,Cristianismo,キリスト教,기독교,مسيحية
  • 別名:基督宗教
  • 創始領袖耶穌
  • 創始時間:西元(公元)一世紀/夏曆2746年
  • 創始地點耶路撒冷
  • 宗教體系有神論一神論
  • 官方定位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 主要誡命:愛神與愛人
  • 主要典籍:《聖經新約》《聖經:舊約
  • 三大流派天主教基督新教東正教
  • 同源宗教猶太教
  • 註冊信徒:24.6億(2016年)
  • 註冊宗派:45,000(2014年)
  • 朝聖地耶路撒冷
  • 主要成就:現信仰人口最多的宗教
基督教基本信仰,耶穌,聖經,藏經,教會和教堂,主要宗派,天主教,(東)正教,(基督)新教,基督教歷史,早期教會,中世紀,宗教改革,現代時期,中國基督教,信仰生活,主要聖禮,主要節期,倫理禁忌,基督教文學、音樂和藝術,基督教文學,基督教音樂,基督教藝術,當代基督教發展,基督教人物名錄,神學家,哲學家,政治家,商界,科學家,藝術家,文學家,基督教對文明的貢獻,倡導生命的神聖,倡導愛和自由,對醫療和健康的貢獻,對教育的貢獻,基督教與科學,科學與基督教的關係,識別邪教,

基督教基本信仰

公元1世紀,基督教為猶太的拿撒勒人耶穌在今日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約旦地區所創立,繼承了猶太教的《聖經》和許多文化傳統,信仰上帝(天主)創造並主宰世界。它認為人類從始祖起就因不遵守上帝的律法而犯了罪,並在罪中悲苦受死,只有信仰三位一體的上帝,藉助耶穌基督,才能獲救。耶穌降生並犧牲自己,救贖人類,標誌著上帝與人類重立新約,帶來上帝救世的福音,宣告舊約時代的結束。耶穌在宣道過程中招收12個使徒,以十字架上的犧牲,為世人贖罪。耶穌死後3天復活,復活後第40天升天,於第50天差遣聖靈降臨,開啟了持續到今日的輝煌與發展。
基督教信仰的表述是以《聖經》為核心藍本,以歷代使徒教會公會等形成的信仰檔案為載體,內容非常豐富。其中《使徒信經》被歷代教會和神學家公認為最可欽佩、最為可靠的摘要。如基督教(新教)版《使徒信經》所言:
“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主,我信我主耶穌基督,上帝的獨生子。因聖靈感孕由童貞女馬利亞所生,在本丟彼拉多手下受難,被釘在十字架上,受死,埋葬,降在陰間,第三天從死里中復活,升天,坐在全能父上帝的右邊,將來必從那裡降臨,審判活人死人。我信聖靈,我信聖而大公之教會,我信聖徒相通,我信罪得赦免,我信身體復活,我信永生。阿門!”
聖子基督耶穌是三位一體中第二位,他在萬世以先,為父所生“萬物都借著他受造”,是全人類的救贖主。我們都是因他的緣故靠恩典被收納為上帝的兒女。耶穌基督的本源是出於上帝,而不是人,他是為成全天父上帝拯救世人的旨意,由聖靈感應,童真女馬利亞而取了肉身,成為世人。即所謂“道成肉身”。上帝是基督教信奉的最高唯一真神,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並主宰著世界。上帝只有一個,但包含聖父聖子聖靈(聖神)三個位格,同為一個獨一真神,完全同具一個本體。聖父也稱天父上帝,是全知、全能、全愛的主,自在、永在的神,也是忌邪的上帝。基督教堅信獨一的真神,反對偶像崇拜。把認識上帝、榮耀上帝,作為人生的首要目的。
基督徒的核心信念在於:上帝在耶穌之肉身中臨到人類的感性世界,而耶穌關於上帝的本質以及人類存在的可能性之問題的宣告,則使其歷史生命成為人們信奉的圭臬。這也是基督教的核心啟示之一。作為完全的神上帝,也是完全的人。他的一生是完美無缺的模範。沒有罪性,沒有過犯,因對世人的大愛,完全順服上帝的旨意,承受莫須有的罪名,在當時的統治者本丟彼拉多手下受難,被釘在十字架上,受死,埋葬,降在陰間。基督教相信十字架彰顯了上帝的大愛和救恩。
耶穌在被埋葬的第三天從死里復活,可以說沒有耶穌基督的死里復活,就沒有基督教。復活後的耶穌在40天之久向門徒們顯現,講述上帝國度的事物,後來升天坐在全能父上帝的右邊。
基督徒相信並盼望耶穌再來,也就是世界的末日的審判與新天新地的降臨。基督教相信上帝一直呵護,領導著人類歷史的進程,他的審判隨時都在進行,只是在歷史結束的時候達到高峰。基督徒要衷心堅守上帝的律法和旨意,完成上帝所交託的傳播福音,治理全地的使命。
基督教相信聖靈,認為聖靈是賜生命的主,從父與子而出,與父和子同受敬拜,同受尊榮。相信被聖靈所賜的新生命,並能因此獲得重生。重生也體現在父上帝的揀選,子基督的救贖,聖靈的更新。
基督教不僅關注個人的拯救,更關注群體的發展,基督徒個人是不能與上帝建立完美的關係,只有在愛人如己中才能成全愛神的誡命。
基督徒的成長離不開教會,教會被稱為是一切敬誠之人共同的母親,是神聖而聖潔的,也是公義而普世的。教會並不限於某一個地方,而是遍布全球,教會因對上帝及其真道的認信,聯合一致。
基督徒相信自己都是基督的肢體,都因基督的寶血和福音,在基督里追求成聖的人。上帝因基督救贖的緣故,不再記著人類的罪,而是仁慈的將基督的義分享給人類,將人類永遠不被定罪。基督徒也相信,在死後不僅靈魂立刻被帶到基督那裡,我們的身體也要因基督的全能活過來,再與靈魂聯合,並與基督榮耀的身體相似。基督徒相信被聖靈充滿的人,他的身體稱為聖靈的殿堂,不再順服肉體的私慾。
基督徒相信在基督里沒有死亡,只有永恆的快樂。永生就是蒙上帝揀選和保守永遠在主耶穌里。是上帝的恩賜,是因著上帝的揀選和預定,耶穌基督的救贖從聖靈里得到新的生命。
基督教認為當自己相信這一切的時候,自己就在上帝面前,在基督里稱義,並且承受永生。但這本身並不是因為自己的努力,而是因為上帝白白的恩典。
基督教將其信仰的全部真理和核心歸納為愛上帝(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和愛人如己(不可報仇,也不可埋怨你本國的子民,卻要愛人如己)這一最根本準則,視愛之律法為最大的律法。彼此相愛也成為新約聖經中的核心命令,並認為這種靈性真愛和神聖集中體現在基督耶穌身上,因此也被稱為愛的宗教。

耶穌

《新約》福音最常出現的名字,又稱基督耶穌或者耶穌基督
據《福音書》記載:耶穌是上帝的兒子,是由聖靈感孕童真女馬利亞取肉降世成人的救贖主。歷史上對耶穌記載不詳,曾有人懷疑是否有其人。公元1世紀的猶太人史學家約瑟弗斯(Josephus)在《猶太古史》中曾稱耶路撒冷教會的領袖雅各是”那被稱為基督的耶穌的兄弟”。古羅馬史學家塔西陀(Tacitus)的《編年史》寫道:“那個使他們有基督徒稱號的人——基督,已在提庇留時期,為巡撫所殺。”這些資料間接說明,歷史上確層有過耶穌其人。
有關耶穌生平的記載主要在《新約》,尤其在4本《福音書》中。福音書稱:耶穌的母親瑪麗亞從聖靈懷孕,並得知她要生的兒子就是人們常盼望的彌塞亞。當時正值羅馬皇帝奧古斯都(即羅馬第1位皇帝屋大維,公元前27—公元14年)下令猶太人報名上冊之際,瑪利亞隨著丈夫木匠約瑟加利利的拿賽勒到猶太的伯利恆城註冊登記。耶穌就降生在伯利恆的馬槽里。生下8天后,按猶太人的規矩行了割禮,取名“耶穌”,意謂“主是拯救”。後世把耶穌的誕生年定為公曆的紀元。距聖經學者推證,耶穌降生當在公元前6至前4年之間,因為考證,希律王死於公元前4年,而耶穌的誕辰日今稱為“聖誕節”。
福音書記載,耶穌幼年聰明好學,12歲時已認識到上帝是他的父,“智慧和身量,並上帝和人喜愛他的心,都一齊增長”。成年後,耶穌到施洗約翰那裡受洗,真切感到自己是“上帝的愛子”。接著耶穌在曠野里40天,經受撒旦的試探,拒絕了各種誘惑而選擇完全上帝撫育的“救贖世人”的重要使命。於是他開始宣傳天國(即上帝的國)的福音。先在猶太地南部,後又巴勒斯坦北部的加利利地區傳道。他宣講上帝的國近了,勸人們要悔改,相信福音。他自稱自己是“人子”,說“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
耶穌在傳道時,選召了12名門徒,最初的,也是比較親近的是彼得雅各、約翰。他們多數是漁民。除12門徒外,耶穌又設立470個人,差他們兩人一行地去各地傳福音。耶穌的言論與行動觸犯了猶太教中占統治地位的大祭司、法利賽人撒都該人,與社會上層當權者發生了衝突。他不同意法利賽人關於守安息日的煩瑣教條,斥責法利賽人等上層社會的民族偏見和等級歧視,主張上帝是愛,人們也要彼此相愛。他將猶太教律法歸結為“盡心、盡性、盡意,愛上帝”和“愛人如己”,認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猶太教當權者撒都該派和法利賽派對耶穌極端仇視,他們千方百計要置耶穌於死地。逾越節前夕,耶穌被門徒之一加略人猶大出賣,被猶太教大祭司和差役拘捕,交給羅馬的猶太巡撫彼拉多,並使彼拉多同意將耶穌釘於十字上。《福音書》記載,耶穌死後第3天復活,並向門徒和眾人顯現,第40日升天,第50日差遣聖靈降臨。眾門徒領受聖靈,開始傳教。從此,基督教在羅馬帝國領域內逐漸傳布,後來從一個猶太民族的宗教(猶太教)發展成世界性的宗教。

聖經

《聖經》是基督教重要的經典,在基督徒心中,《聖經》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是其信仰和生活的唯一準則。其具體包括《舊約聖經》和《新約聖經》。《舊約聖經》即猶太教的《聖經》,是從猶太教承受下來的。全書卷數和次序,基督教各派略有不同。新教多數教派只承認希伯來文原本,因此只有39卷;天主教則套用《七十子希臘文譯本聖經》,並收該書中未見於希伯來文本的一些希臘文補篇等7卷希臘文經典,合為46卷。《新約聖經》是基督教的經典,共27卷,包括記載耶穌生平、言行的“福音書”,敘述早期教會情況的《使徒行傳》,傳為使徒們所寫的《書信》和《啟示錄》。
《聖經》的四十幾位作者,不僅各自所處的時代、職業、身分不同,寫作的環境也有很大差異。摩西是政治領袖,約書亞是軍事領袖,大衛和所羅門是君王,但以理是宰相,保羅是猶太律法家,路加是醫生,彼得、約翰是漁夫,阿摩司是牧羊人,馬太則是稅吏。有的寫於皇宮之中,有的則在牢獄或流放島上;有的寫於戎馬戰時,有的卻完成於太平盛世;有的寫於喜樂的高潮,有的則寫於悲慟、失望的低谷之中。《聖經》各卷書都是獨立寫成的,寫成後即在各猶太會堂或基督教堂傳讀。基督徒認為神是《聖經》的真正作者,是神的話語的默示。
《聖經》伴隨著基督教的傳播發展,已經成為現今最暢銷且發行量最大的書。據英國劍橋大學的一個圖書管理機構統計,自基督教誕生以來,一直不斷向全球發行,至今發行量已達100多億冊。2000多年來《聖經》被視為世界文化的瑰寶,先後被翻譯成200多種語言,然而人類在《聖經》翻譯史上也付出了巨大的辛苦和代價。
現在通行的基督教聖經中文版是和合本的聖經,其由來要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的清末時期。當時有三個版本,即《文理和合譯本》、《淺文理和合譯本》和《官話和合譯本》。其中的《官話和合譯本》就是後來流傳最廣的中文和合本聖經。其中新約的翻譯於1906年完成,1919年新舊約全書完成面世。由於時代的原因,文字特點採用了半文半白的風格。以此譯本為基礎,聖經公會在1989年重新採用新標點、新型態編印、出版了《新標點和合本》。和合本的重要貢獻不能否認,近百年來的中文基督徒(新教)都直接受其深刻影響,只是由於時代所限,一些新接觸者產生了閱讀困難,因此一些新的中文譯本也相繼出現。所以,除了和合本的中文聖經之外,還有兩個版本的中文聖經可以看到,即《現代中文譯本》和《呂振中譯本》。前者譯文是較為淺白的現代文字,後者是呂氏(牧師)一人的翻譯,其譯文儘可能符合原文的表達,比較直譯。另外,天主教聖經的中文版本通行的是天主教思高聖經學會翻譯的《思高譯本》(1968年)。
江蘇省愛德基金會所屬的聖經印刷廠三十多年來為全球不同國家的讀者印刷了包括盲文在內的超過1億6000萬冊《聖經》,為當代《聖經》出版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

藏經

有人常以基督教經典寥寥無幾來做無所謂的討論,這是因為討論者語言、知識面不廣所帶來的阻礙以及誤解。我們通常所討論的大藏經、道藏,與之相對於的,不是聖經,而是:聖經+前尼西亞教父全集+尼西亞及後尼西亞教父全集+歷代神學家著作+歷代聖經學家的注釋+歷代教法與所有教會決議=大景藏或尊經(唐朝時基督教經典被稱為尊經)。
關於經典的文學性,若不懂阿拉伯語,沒法討論《古蘭經》的文學水平;若不懂希臘語和希伯來語,沒法評價《聖經》的文學水平;若不懂梵語,沒法討論佛經的文學水平;若不懂古文,也沒法評價先秦經典的文學水平。
拉丁教父全集拉丁教父全集
希臘教父全集希臘教父全集
關於經典的經典性,如果說佛經的漢語譯文,那是多少代高僧的辛苦努力。如果以白話文論該拿今日翻譯的白話文巴利三藏和聖經比較,如果以文言論則該拿千年前翻譯的大乘經典和盛唐時期的尊經以及大明經典比較。

教會和教堂

基督教的基本組織被稱為教會,基督教認為教會是全體在世和已死基督徒的總體。
“教會”一詞,源於希臘文εκκλησία,意為“聚會”,在古代希臘化國家中主要指城邦公民的立法性議事聚會。《舊約聖經》七十子希臘文本用以指崇拜雅赫維的以色列民族集體。在《新約聖經》中,教會指信仰耶穌基督的團體。後世說“教會”含義較廣,既可指基督教各派的整個組織,如基督教會天主教會、正教會等,也可指某一國家、某一地區或某一教堂全體基督徒的組織,如英國教會、耶路撒冷教會、某某教堂的教會等。
教堂亦稱“禮拜堂”,是基督教舉行宗教儀式的建築物,源於希臘文Kryiakon,意為“主的居所”。4世紀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後,始建造教堂。最早的教堂多由宮殿改建或仿照宮殿式樣建造。11世紀有羅馬式教堂,12世紀由哥德式教堂,15世紀又有文藝復興式教堂。東方正教會和其他東方教會還有拜占庭式教堂等。中國最早的教堂為唐代景教在長安所建大秦寺。元代天主教方濟各會在大都(今北京)等地所建教堂稱“十字寺”。明萬曆十一年(1583)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在廣東肇慶建造教堂,初名“仙花寺”,後改“寺”字為“堂”,俗稱“教堂”或“天主堂”。新教傳入中國後,常稱教堂為“禮拜堂”,意為禮拜上帝的殿堂。

主要宗派

天主教

1.隱修院修會
從隱修休會發展而來,後逐漸發展到有組織的集體隱修,遵守統一的規章制度的基督教教會。主要包括本篤會、苦修會、克呂尼修會西多會加爾都西會等。
基督徒譜系圖基督徒譜系圖
本篤會:529年,本篤(一譯尼狄克)在義大利中部卡西諾山建造了第一座本篤會修院。主要規定包括 “ 發三願”和詠唱“大日課”。該會規成為天主教修會制度的範本。
克呂尼修會:本篤會的一個分支,又稱“重整本篤會”。該修會要求恢複本篤修道團嚴格的規矩,培育個人屬靈的生活。史稱“克呂尼修院改革運動”。
2.托缽修會
亦稱“乞食修會”,始於13世紀。規定不置恆產,會士以托缽乞食為生。開始時,僅包括方濟各會多明我會加爾默羅會奧斯定會,15世紀後,續有增加。
方濟各會:又譯法蘭西斯派、小兄弟會。該會會規要求會士必須效忠教皇,並提倡過清貧生活,衣麻跣足,托缽行乞。會士間彼此互稱“小兄弟”。
多明我會:又譯多米尼克派、布道兄弟會。該會以布道為宗旨,著重勸化異教徒和排斥異端,主要在城市的中上階層傳教。
3.耶穌會
該會反對宗教改革運動,仿效軍隊編成半軍事性的組織,紀律森嚴,機構嚴密。正式會士需發四願,並對會士進行長期的靈性訓練和知識培養,也鼓勵信徒為保衛天主教的利益進入世界。

(東)正教

1.君士坦丁正教會
最古老的自主正教會之一。4世紀在君士坦丁堡主教區基礎上形成。7世紀開始在正教中起領導作用,使正教傳入東歐和東南歐各國。後因奧斯曼土耳其的侵入,逐漸失勢,僅保留有普世牧首的榮譽首席地位。
2.亞歷山大里亞正教會
最古老的自主正教會之一,因埃及北部名城亞歷山大而得名。現牧首尊稱“亞歷山大里亞和全非牧首”,府邸在亞歷山大
3.安提阿正教會
最古老的自主正教會之一。因敘利亞古都安提阿而得名。現牧首尊稱安提阿和全東方牧首,是由聖主教公會和組成全體大會的平信徒代表秘密選出,府邸在大馬士革
4.耶路撒冷正教會
最古老的自主正教會之一。因基督教誕生地耶路撒冷聖城而得名。其教會被稱為所有教會之母。其職能之一是保護巴勒斯坦聖地。現牧首尊稱為“耶路撒冷聖城和全巴勒斯坦牧首”。
5.希臘正教會
亦稱“埃拉多斯正教會”。為希臘國教。源於1世紀下半葉保羅的傳教活動,4世紀起受君士坦丁堡管轄,19世紀中葉,君士坦丁堡教會教會承認其自主地位。大主教府邸設在雅典
6.俄羅斯正教會
俄羅斯最大的正教組織。11世紀成立,原屬君士坦丁堡牧首管轄,16世紀宣布自主。自主後的教會進行了改革,統一了禮儀,修訂了俄譯本《聖經》,後又取消牧首制改為主教公會制。1943年牧首制恢復。現為正教中最大的自主教會。

(基督)新教

1.路德宗
亦稱“信義宗”。因以馬丁·路德的宗教學說為依據的各派思想的統稱。,強調“因信稱義”,認為人的得救在於信仰上帝,強調《聖經》的權威高於教會的權威,主張建立不受羅馬教廷管轄的民族教會,採用民族語言和禮儀的形式。
2.加爾文宗
亦稱“歸正宗”、“長老宗”。因以加爾文的宗教學說為依據的各派思想的統稱。主張《聖經》是信仰的唯一根據和權威,強調因信稱義,宣揚上帝預定,並在教會建立長老制
3.安立甘宗
即“聖公會”。16世紀30年代,從羅馬教會中獨立出來,但在教義、禮儀、組織制度等方面則保留了天主教會的大部分傳統。同時也具有新教的基本信仰如堅持《聖經》為教義的最高權威等。
4.公理宗
採用公理制形式。公理會的多數教派採用正統加爾文派的觀點,強調信仰自由、個人與上帝的聖約。主張各教堂獨立自主,由教徒公眾管理;教徒行政上沒有各級總機構,只有團契聯誼組織。
5.浸禮宗
17世紀初,浸禮宗從英國清教徒獨立派中分離出來的一派。反對嬰兒受洗,堅持成人施洗;主張全浸符合《聖經》原則,是合法的洗禮方式。
6.衛斯理宗
又稱“循道宗”。其主要是以約翰·衛斯理的宗教思想為依據的各教會的統稱。主要包括:衛理公會中華基督教衛理公會循道公會、聖道公會等。
7.靈恩派
靈恩派,即聖靈降臨派。強調基督是上帝啟示的中心,聖靈的位格是建立在與聖父聖子的關係之上,所以聖靈不只是聖靈本身,同時也是聖父的靈和聖子的靈。
8.福音派
亦稱“新福音派”。強調耶穌基督福音、個人悔改得救、以聖經為唯一信仰基礎的基督教新教教會及其信徒的通稱。福音派是在中國影響較大的基督教派之一。

基督教歷史

早期教會

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基督教始於耶穌基督的來臨。
誕生時期:公元1世紀30—40年代由其使徒以領受聖靈為“靈召”以耶路撒冷為中心開始傳教,建立初期基督教教會。4 0年代後期,隨著保羅等人向非猶太人的傳教,教會相續在敘利亞的安提阿、埃及的亞歷山大、羅馬、君士坦丁堡等地建立教,在思想信仰上和組織結構上逐步走向完備。
公教會或普世教會時期:早期基督徒曾受到羅馬帝國的10次大迫害,後因教會不斷傳播而使羅馬執政當局最終取消反教政策,並於392年被定位帝國國教。在繼承、揚棄猶太宗教傳統和結合、改造古希臘羅馬思想文化的基礎上形成較為完備的教義神學體系。其內部也出現神學爭論、興起各類異端教派運動,如阿里烏斯派、多納特派、彼拉久派、一性論派聶斯脫利派等。3世紀,逐漸發展出隱修制度,建立起各類修院。
東西教會分裂時期: 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西派教會以羅馬為中心形成天主教傳統,東派教會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形成正教傳統。1054年東西兩派教會正式分裂,東派自稱正教(即東正教),西派自稱公教(即天主教)。

中世紀

天主教東正教各成體系、分別發展的過程中,西羅馬帝國於476年被推翻,教會隨之進入漫長的中世紀基督教發展階段。其間東正教會因東羅馬帝國的衰落及其最後滅亡,逐漸分化為15個相互獨立的正教會即自主教會,形成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語言的多元局面。
西方天主教會在中世紀發展中經歷教權與王權之爭,於13世紀達到教會權力的鼎盛,形成以羅馬為中心、跨越國界的西歐天主教世界。其修會體制不斷變革,曾興起各國軍事修會和托缽修會。天主教會為遏制伊斯蘭教的影響,在奪回“聖地”的口號下,從1096至1291年近二百年時間裡,先後組織向東地中海沿岸各國的8次十字軍東侵,並為鎮壓“異端”建立宗教裁判所,殘酷鎮壓“異端”和具有進步思想的人士及自然科學家。在重建西歐基督教文化體系的進程中曾促成加洛林王朝文化復興和12世紀文化復興,推動中世紀歐洲學校、圖書館的建立和大學的興起,形成基督教文化教育及文學藝術發展的基本特色。在神學理論上通過“唯名”、“唯實”論之爭,以及改造利用亞里士多德哲學,建立起體態完備的經院哲學,並確立以托馬斯.阿奎那思想理論為主體的天主教正統教神學哲學體系。

宗教改革

隨著14世紀以來興起的突出人文主義的歐洲文藝復興運動,以及16世紀教會內部爆發的宗教改革運動,天主教又一分為二,陸續分化出脫離天主教會、被統稱為新教的一些新宗派,形成舊教新教的對立。
1517年,神學家馬丁·路德在維滕貝格教堂門上貼出《九十五條論綱》,反對台徹爾銷售教廷贖罪券等,由此揭開了宗教改革的序幕。他的工作引發了由數位基督徒學者和領袖所領導的更深入的運動,包括烏爾里希 .茨溫利約翰·加爾文。這些新教會被稱為抗議宗(新教)。從此開始近代基督教的發展,其三大系派(天主教正教新教)基本定型,並在世界各地廣泛傳播,造成全球性影響。
宗教改革運動促成天主教會內部實行一些革新措施,並產生出新型修會耶穌會。其會士不穿僧衣,不住修道院,深入到世界各地開展廣泛的傳教活動,興起天主教會海外傳教高潮。同時,在17世紀初,歐洲啟蒙時代不可知論、泛神論、無神論的興起以及法國大革命蔓延西歐大陸,越來越多的人退出教會,整個基督教社會都陷入信任危機。
17世紀,英國爆發了清教徒革命。18世紀,伴隨著美國的大覺醒運動為代表,以及信仰復興運動、再臨運動、五旬節運動在內的宗教運動陸續發起,也出現了一個又一個的新興宗教和邪教組織,並波及到歐洲與世界各地。

現代時期

19世紀後期,教皇國其大部分領土併入義大利王國,1929年《拉特蘭條約》簽訂後改稱梵蒂岡國,1984年又與義大利政府簽署協定,不再把天主教作為義大利的國教,但羅馬教廷仍為世界天主教會的中心和最高權利機構。20世紀的現代天主教以教會革新與對話運動、其本色化和多元趨勢,以及對社會現實的關注和時代發展的適應為特色。
隨著近現代以來的啟蒙運動大覺醒運動唯物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等思潮的不斷湧現,以及兩次世界大戰帶來的震盪,新教神學理論亦呈多元和分化局面。一些被壓迫民族利用宗教為其生存而鬥爭,則使基督教有了新的政治色彩。另外,東正教在近現代繼續形成新的自主教會和自治教會。
1910年以來,教會內部開始形成基督教“普世合一”運動。新教各派曾於1921年成立國際宣教協會,此後新教和東正教各派又於1948年在荷蘭阿姆斯特丹正式成立世界基督教協進會(即世界基督教教會聯合會)。距2016年的統計,基督教各派已分布在世界上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信徒人數達24.6億之多,約占世界總人口的33%。但其發展也受到政教分離、社會世俗化和現代化的影響與衝擊,經歷內部的革新與重建,原主流教會人數減少,教派分化加劇,並出現各類本色教會和自立教會運動。

中國基督教

1.基督教傳入的歷史
唐貞觀九年(635),基督教聶斯脫利派曾於傳入中國,稱“景教”。太宗、高宗兩朝,景教受到寬容對待,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以至於當時各州都普遍建有景教寺院,稱“發流十道”“寺滿百城”的繁榮境況。但會昌五年(845)因朝廷下詔禁絕佛教而被波及,在中原地區中斷傳播。
元代時又傳入天主教和聶斯脫利派,通稱“也里可溫教”或“十字教”。到14世紀30年代時教徒已達3萬人。其活動範圍除大都、江南等地外,最遠達新疆、蒙古等邊疆地區。該派在蒙古貴族和朝廷官吏中接受較多,但在民間流傳不廣,後隨著元朝的滅亡而告中斷。
明萬曆十年(1582)天主教由耶穌會傳教士再度傳入,以利瑪竇為代表的傳教士帶來了大批西方科學技術與知識文化,推動了中國的天文、曆法、水利等多個領域的發展。特別是中國文化向西方的傳播更是作出了突出的貢獻。當時的中國官員如徐光啟都紛紛受洗,宮廷內外士大夫階層就有超過500人入教。康熙皇帝與傳教士親密交往的故事,並為基督教題寫了許多詩詞和對聯,可以說是基督教與中國的熱戀期。18世紀因“中國禮儀之爭”而被清朝禁止。
利瑪竇利瑪竇
17世紀末葉俄羅斯正教傳教士開始在黑龍江六月建堂立院,隨之亦在北京設立教堂。1715年沙俄派出第一屆駐北京傳教士團。清雍正五年(1727)中俄簽訂《恰克圖條約》後,其傳教士團成為駐華常設機構。從1715年至1956年,共有20屆俄羅斯正教駐北京傳教士團來華活動。
1807年新教傳教士馬禮遜到廣州傳教,此乃新教傳入中國之始。鴉片戰爭後基督教各派再次大量傳入中國,因其傳教受到不平等條約的保護而發生多起教案(如天津教案、山東巨野教案義和團運動等)和1922年的非基督教運動。
中國教徒自20世紀初開始要求實行中國教會自立。1919年五四運動後,天主教在中國推行“中國化”措施,大量起用中國籍神職人員。新教各派亦於1922年在上海召開全國基督教大會,提出“本色教會”的主張和“自養、自治、自傳”的“三自”原則,並成立中華全國基督教協進會。1949年後中國教會逐漸割斷與外國傳教修會及差會的聯繫,進入其自立發展的時期。
2.中國基督教的現狀
自唐太宗時代的阿羅本(635年)以來,基督教在中國已經有近1400年的歷史。基督新教從馬禮遜1807年來華算起,已有200多年的發展史。改革開放以後,隨著宗教政策落實和社會經濟發展,中國基督教不但迅速復甦,而且有了引入注目的發展,成為國內文化界、思想界、學界、政界共同關注的問題。然而,由於種種複雜困難的原因,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也即是“當代”的基督教發展狀況,由於缺乏全面、客觀、深入的調查研究,所以很難以完整真實的面貌展現給世人。
根據中國人民大學關於宗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的研究報告中的結論,中國基督教是當代中國包括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在內的五大宗教合法宗教中,與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最為適應,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宗教。
關於中國基督徒人數問題研究結論不一,最權威的數據來源於2010年8月11日,第三屆當代中國宗教論壇暨2010年《宗教藍皮書》發布會中國社會科學院首次發布的有關基督教的調查數據,這也是全國3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基督教入戶調查數據的首度公布,調查顯示:我國現有基督教徒約占全國人口總數的1.8%,總數估計為2305萬人。也有學者估計我國現有基督徒總數約為7000萬人左右,國外個別學者聲稱中國有超過1億基督徒。

信仰生活

主要聖禮

基督教聖禮,或稱“聖事”,是基督教重要的禮儀。基督教認為聖事是耶穌基督親自定立,並具有一定形式的宗教禮儀,它藉助一定可見的形式賦予領受者不可見的基督的“寵愛”和“保佑”,凡誠心領受者,都能獲得。天主教和正教認為“聖事”有七件,即聖洗(洗禮)、堅振告解聖體(正教稱“聖體血”)、終傅神品(亦稱“受職禮或祝聖神父、主教”)和婚禮。新教一般僅承認洗禮和聖餐為“聖禮”。
洗禮
洗禮被普世教會視為基督教一項重要的宗教儀式,是基督教入教儀式,分注水洗禮和浸禮兩種。基督教認為這是耶穌立定的聖事,可赦免入教者的“原罪”和“本罪”,並賦予“恩寵”和“印號”,使其成為教徒,此後有權領受其他“聖事”。
聖餐禮
或譯“主的晚餐”,是被普世教會承認的另一重要聖禮。指耶穌被捕前與門徒最後一次的晚餐。當時他以餅代表自己的身體,以葡萄汁代表自己的血,分給門徒吃,成為歷代教會遵守的禮儀。聖餐的主要材料是葡萄汁和無酵餅。

主要節期

聖誕節
聖誕節是基督教重要的節日,為慶祝耶穌誕生,定於每年的12月25日為聖誕日。12月24日通常稱為聖誕夜,一般教堂都要舉行慶祝耶穌降生的夜禮拜(根據聖經耶穌降生於晚上)。
受難日
受難日是紀念耶穌受難的日子。根據《新約聖經》:耶穌於復活之前三天被釘十字架而死。這天在猶太教的安息日前一天,因此規定復活節前兩天星期五為受難日。基督教多教派都紀念這一日子。
復活節
為紀念耶穌復活的節日。根據《新約聖經》記載,耶穌受難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後,第三天復活。根據公元325年尼西亞大公會議規定,復活節在每年春分後第一個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一般在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間。基督教多數教派都紀念這個節日。慶祝活動的具體內容各地不一,最流行的是吃復活節蛋,以象徵復活和生命。
聖靈降臨節
聖靈降臨節,亦稱五旬節。據《新約聖經》記載,耶穌後第50天差遣聖靈降臨,門徒領受聖靈後開始向世界各地傳布福音。教會規定每年復活節後第50天為聖靈降臨節。

倫理禁忌

基督教倫理禁忌通常被劃分為,道德律、禮儀律和民事律三部分。隨著歷史的推演,以及地域文化的差異,基督教倫理禁忌中的禮儀律和民事律部分發生巨大的改變及差異,然而基督教倫理禁忌中的道德律部分卻是永恆不變的。
摩西十誡”作為《聖經》中的基本行為準則,流傳了下來,影響深遠。它是以色列人一切立法的基礎,也是西方文明核心的道德觀。“摩西十誡”在《聖經》出現了兩次,一次是在《出埃及記》(Exodus),另一次是在《申命記》(Deuteronomy)。兩次語句有差異,但是基本內容是一致的。《聖經》中並沒有明確提出“十誡”,具體十條誡文是後人總結歸類的,因此,各個教派的“十誡”條文都不完全一樣,但其內容沒有爭議。
第一條誡命:我是耶和華你的神,曾將你從埃及地為奴之家領出來。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
第二條誡命: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什麼形象,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事奉它,因為我耶和華你的神是忌邪的神,恨我的,我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愛我,守我誡命的,我必向他們發慈愛,直到千代。
第三條誡命:不可妄稱耶和華你神的名,因為妄稱耶和華名的,耶和華必不以他為無罪。
第四條誡命:當記念安息日,守為聖日。六日要勞碌作你一切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華你神當守的安息日;這一日你和你的兒女、僕婢、牲畜,並你城裡寄居的客旅,無論何工都不可作;因為六日之內,耶和華造天、地、海,和其中的萬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華賜福與安息日,定為聖日。
第五條誡命:當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神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
第六條誡命:不可殺人。
第七條誡命:不可姦淫。
第八條誡命:不可偷盜。
第九條誡命:不可作假見證陷害人。
第十條誡命:不可貪戀人的房屋,也不可貪戀人的妻子、僕婢、牛驢,並他一切所有的。
在新約中,耶穌親自將其總結歸納概括為“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其次也相仿,就是要愛人如己。”因此作為基督教的基本倫理,按聖經所述可歸納為“愛神與愛人”。

基督教文學、音樂和藝術

基督教文學

基督教對文學世界做了巨大貢獻,同時,它也有大力支持文學事業的優秀傳統。《聖經》是作為上帝話語而被信徒們奉為經典,而且,作為文學作品也成為全人類的重要範本。基督教與文學和科學的親密都表明了基督教不是反智主義。而且事實上,基督教文學和它的文化一直都與希伯來,特別是希臘文學、哲學分不開。而且,基督教精神作為一個核心,在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中都大放異彩。羅伯特.哈欽斯說:“沒有一種文明像西方文明,這種對話的貢獻是一大批思想巨著。”西方社會發展的目標就是“對話的文明”。西方文化的精神就是探索的精神。它的主宰因素是“邏各斯”。(邏各斯:即Logos,基督教教義中指上帝的道,就是上帝的話,上帝就是用它創造世界,耶穌基督就是道成肉身。)

基督教音樂

幾個世紀以來,西方社會的聖樂許多都是由基督徒或者受基督教影響的音樂家所創造,其對人們的啟迪影響甚為深遠。西方音樂之所以取得偉大的成就,是因為它的這些作曲家,如安布羅斯、巴赫、亨德爾、莫扎特孟德爾頌,受到基督的生、死和復活的激勵,音樂家認識到上帝存在並引導他們的生活。他們相信他們的存在是上帝的意志而不是生物學上的偶然。他們的生命有意義,他們的音樂就是對這些信念的共鳴。這就是為什麼,比如巴赫,感到所有的音樂,甚至世俗音樂,都是“一種神性的表達”。唐納德.格勞特(Donald Grout)也是如此,他毫不懷疑地說“西方音樂藝術的歷史確切始於基督教會的音樂”。
從基督教存在的最早年代以及之後的幾個世紀,基督徒音樂家賦予了西方音樂甚至世俗音樂以美麗和莊嚴。從他們身上反映出耶穌基督的影響。公正的說,就其影響來看,基督教在其音樂方面取得的成就,已經取得了人們的共識,成為了人類共同的經典。真正做到了其教義中所宣揚的“耶穌是為全人類而生的”,他超越了民族、宗教、文化等人為的所有的藩籬。

基督教藝術

基督教藝術幾乎每一個時期每一位藝術家的創作都非常明顯的受到了耶穌基督生死和復活的感動和影響。基督教愛的不僅是希臘藝術的自然之美,更是一種超越自然的神聖的美。
早期的基督教藝術,特別是在公元頭3個世紀,由於基督徒的歷史處境,大多數作品局限於地下墳墓和基督徒有限的敬拜場所里。伴隨著12世紀哥德式教堂的出現,真正表達屬靈的藝術形式橫空出世。至今,哥德式教堂已經成為基督教教堂藝術的某種範式。哥德式建築甚至成為基督教建築的“語言”。“它深不可測的高度表達了人性嚮往一位被愛和被尋求的上帝的熱望。”他使人意識到那看不見和無限的,以至神變得無處不在。他真正做到了把石頭和藝術精神化了。是用石頭和玻璃寫成的聖經。當文藝復興三傑: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登上歷史舞台的時候,基督教藝術登上了最輝煌了時期。
基督教藝術的真理和宗教意義不僅僅在藝術本身,它還是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一部分,藝術被視為有內在的力量去更新人類的生活。因此,不管是在基督教的早期,在中世紀,在文藝復興時期或者宗教改革時代,基督教藝術普遍展示了人類生活的圖景,在聖經歷史的光照和背景下,它傳遞著一個宇宙性的認識,即上帝無處不在,不管他是通過聖靈還是他的兒子耶穌基督。正是基督教藝術的這種品質使它成為藝術世界的一個偉大和歷久不衰的貢獻者。

當代基督教發展

基督教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中的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的最大的宗教,也是中國(大陸)的第三(舊教)、第四(新教)宗教。該教在世界最已開發國家組成的八國集團(G8)與經濟大國二十國集團的19個國家及1個聯盟里,是日本以外的7個已開發國家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加拿大、俄羅斯,與其他6個經濟大國的阿根廷澳大利亞巴西墨西哥南非以及歐盟13個國家的最大宗教,在印度尼西亞韓國及中國三國也是主要宗教之一。
世界宗教勢力格局世界宗教勢力格局
完全基督徒組成的國家及地區是羅馬天主教會的梵蒂岡,以及基督復臨安息日會(新教)的皮特凱恩群島。法定唯一國家宗教或政治面貌的15個主權國家包括羅馬天主教會的梵蒂岡、阿根廷、玻利維亞哥斯大黎加、薩爾瓦多、列支敦斯登、馬爾他、摩納哥,以及東正教會裡希臘教會的希臘、亞美尼亞宗徒教會的亞美尼亞、喬治亞正教會的喬治亞、衣索比亞正教會的衣索比亞,還有新教安立甘宗里英格蘭教會的英格蘭、路德宗里丹麥教會的丹麥與冰島教會的冰島、挪威教會的挪威。
根據2000年的統計,信仰該教人口最多的地區是歐盟,人口在3.43億以上;不包括歐盟的十個國家則是美國、巴西、墨西哥、俄羅斯、菲律賓、奈及利亞、剛果(金)、中國(大陸)、衣索比亞、義大利,人口分別在2.4億和0.54億之間。千萬以上人口比例最高的十個國家是希臘、厄瓜多、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尚比亞、羅馬尼亞、瓜地馬拉、波蘭、剛果(金)、墨西哥,不信比例在3%以內。不信比例在10%以內的一共52個。整體信仰人比例在50%以上的廣義基督教國家126個,包括美國;其他71個比例在50%以下的屬於非基督教國家,包括5%的中國。
截止2014年,全球總人口72億746萬,廣義基督徒23億7561.9萬,註冊22億6582.4萬,參加禮拜者15億7123.5萬;增長率1.32%,繼續保持第一大宗教地位,但不及伊斯蘭教1.81%增長率。全球總人口48億3184.1萬不信該教,包括伊斯蘭教的穆斯林16億6072.9萬、泛印度教徒10億19.3萬、無宗教信仰者6億8300萬、佛教徒5億1359.3萬、民間信仰華人4億3641.3萬、民間宗教信仰者2億5067.2萬、無神論者1億3653.3萬、新興宗教6366.9萬、錫克族2551.1萬、猶太教徒1406.4萬。其中羅馬天主教會12億1995.2萬,東羅馬正教會2億7996.1萬,更正派教會4億4144.4萬及聖公會9226.8萬,獨立或小眾的更正派教會、正教會、天主教會等4億770.3萬,未分類1億979.5萬。

基督教人物名錄

神學家

彼得保羅、約翰(耶路撒冷的)、路加、馬可(隱士)、狄奧多爾、狄奧多萊(居比路的)、狄奧多魯斯·阿布·庫拉、狄奧多圖斯(安科拉的)、狄奧多西(亞歷山大)、威廉·德拉·梅爾、奧古斯丁本篤、伯爾諾、托馬斯·阿奎納方濟各多明我依納爵·羅耀拉約翰·威克里夫馬丁·路德加爾文、鄧斯·司各特、阿明尼烏德日進巴特朋霍費爾布爾特曼

哲學家

笛卡爾帕斯卡查士丁克萊門奧里根德爾圖良傑羅姆、安布羅斯、奧古斯丁、格雷高里、托馬斯·阿奎那、曼爾西埃、格拉布曼、J.馬里旦、吉爾松、Y.西蒙、G.A.韋特爾、J.M.波亨斯基康德、黑格爾、克爾凱郭爾、斯賓塞

政治家

哥倫布喬治·華盛頓威爾遜、林肯、孫中山、宋美齡、馮玉祥、蔣介石、艾森豪、邱吉爾、喬治五世、約翰·甘迺迪曼德拉馬丁·路德·金、張學良、楊虎城、戴高樂、戈巴契夫、布萊爾、普京、里根、歐巴馬、曾蔭權

商界

卡耐基洛克菲勒、斯坦福、福特、麥克唐納、比爾蓋茨巴菲特帕特·基辛格邵逸夫、約翰貝克特、王永慶、威廉 ·B·特納、王雪紅、吳遠之、郭炳江、玫凱琳、鄭勝濤、蔣友柏、周奇迪、張汝京、劉永寧

科學家

克卜勒、牛頓萊布尼茨、培根、哥白尼伽利略、帕斯卡爾、法拉第波義耳、焦耳、麥克斯韋、愛迪生、道爾頓、開爾文、居維葉、法布爾、林奈司、孟德爾、巴斯德、哥白尼、伏特、歐姆、安培、庫侖、倫琴、馬克尼、莫爾斯、薛丁格、笛卡爾、高斯、歐拉、普萊特、康普敦、費米、盧瑟福、居里夫人、萊特兄弟、徐光啟、宋尚節、李政道

藝術家

莎士比亞貝多芬、查爾斯·衛斯理、蒙特威爾第、海頓、莫扎特、羅西尼、威爾第、巴赫、豪斯曼

文學家

但丁、歌德、列夫·托爾斯泰、約翰·彌爾頓、狄更斯、奧斯卡·王爾德、雨果、林語堂、老舍、晏陽初、陶行知、聞一多、冰心、馬相伯、張伯苓、許地山、馬祖常、海尼、弗朗西斯·培根陀思妥耶夫斯基、奧卡姆

基督教對文明的貢獻

倡導生命的神聖

反對殺嬰棄嬰:基督教強調生命神聖性的一個方式是積極地反對世界範圍內普遍存在的殺嬰棄嬰行為(包括墮胎),也促進了相關禁止的法律的出現,並使這一觀念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
反對自殺:基督教強調生命神聖性的另一個重要的方式是反對自殺。基督教認為,結束一個人的生命是上帝的絕對主權。基督教的反對,影響並促使全世界許多地區廢除了自殺惡俗,也推動了全球性死刑的廢除。

倡導愛和自由

反對性混亂和同性戀:基督教認為夫妻以外的性行為都是犯罪,惟有夫妻之間的性行為才是上帝所喜悅的,反對一切同性戀和獸奸的行為。儘管許多以基督教為文化背景的國家紛紛支持同性戀的合法化,但基督教對同性戀的態度是堅決而清楚的。
提升婦女地位:基督教認為不論男女,在耶穌基督那裡都是一樣的。基督賜予婦女自由和尊嚴,就像耶穌充滿仁慈地對待撒瑪利亞婦人和馬大。在基督教的世界裡,耶穌賜予了婦女與男性同等的尊榮和地位。
取消一夫多妻:基督教認為一夫一妻制是設定婚姻生活的唯一形式。隨著基督教的廣泛傳播與興盛發達,在世界的很多地方一夫一妻制已經成為主要的婚姻模式。
廢除奴隸制度:基督教的信仰促使許多教徒參與到廢除奴隸運動的運動中去,並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廢除奴隸制度是基督教的一項偉大的成就。
平等、自由和公正:基督教認為,從屬靈來講上帝面前人人擁有平等、自由和獲得公正對待的權利。
慈善事業:基督教會一直是人類慈善公益事業的主要推動者,許多學者認為現代慈善事業源於基督教會的社會服務。基督教信仰鼓勵人行善,鼓勵人積極參加各種自願性團體進行慈善事業。

對醫療和健康的貢獻

基督教徒把醫學視為行善,促進了最早的基督教醫院和隨之而來的醫療護理的產生。受基督的影響,從過去促使其門徒建造醫院和發展醫療護理,到現在蔓延開來,滲入到世界各地。可以說現代醫療體系和健康系統都源於基督教會與基督徒們一直以來的努力和貢獻。尤其是絕大部分開發中國家的公共衛生系統的建立離不開傳教士們的奉獻。如1948年中國的10大醫院有9家是由教會發起建立的。今天影響最大的世界衛生組織的前身就是基督徒企業家洛克菲勒發起的洛克菲勒基金會醫學部。

對教育的貢獻

基督教重視教育。早期基督教在教育方面的貢獻,是對來自不同社會階層和種族背景的人都一視同仁,男女平等接受教育。中世紀的教育主要在宗教或政治層面,重視教會領袖與神職人員的訓練超過普通個人;而文藝復興時期,逐漸將焦點由僧侶轉移到世俗人上,但多為上層社會子弟和社會菁英。16世紀的新教改革,也間接促成了普世教育和具有初級、中級、大學的學校系統的發展。人們熟知的當代著名大學大部分都與教會有關。第一所英語為主的牛津大學校訓就是“上帝耶和華是光”;哈佛大學的創始人也是牧師。

基督教與科學

科學與基督教的關係

基督教因猶太教傳統,總是教導並堅持只有一個上帝,一位理性的存在。基督教預設:假如上帝是一位理性的存在,那么按照上帝形象所造的人類,也可能通過理性的過程去學習和研究我們生存的世界。
基督教的另一個預設是:上帝創造了世界,並獨立和區別於世界。相信上帝的理性,不僅推導出歸納法,也得出宇宙是由可發現的規律理性地控制的結論。只有在這種思想下,科學的存在和研究才成為可能。
在分析科學與宗教在歷史上的關係時,單純使用負面或者正面的表述都是不可接受的。一個簡單的事實是:二者在歷史上的互動關係是複雜而矛盾的。宗教信仰既鼓勵又阻礙了自然科學的出現。若認為信仰和科學彼此相敵,永無止境,這就過於簡單化,而且毫不合理。但是毫無疑問,兩者關係是相當複雜和矛盾的。對該問題的調查顯示,在對待上帝是否存在這一問題上,持肯定和否定態度的自然科學家幾乎平分秋色。

識別邪教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條規定:邪教組織是指“冒用宗教、氣功或者其他名義建立、神化首要分子,利用製造、散布迷信邪說等手段蠱惑、矇騙他人,發展、控制成員,危害社會的非法組織”。
邪教一般指的是新興宗教中那些導致信眾或者無辜百姓蒙受巨大生命財產損失,造成嚴重危害社會秩序、違反法律和滅絕人性的事件的極為個別的教團。目前舉世公認的邪教包括:人民聖殿教奧姆真理教、上帝的兒女(愛的家庭)、大衛支派、太陽聖殿教、拉傑尼希靜修會等。
在我國,明確認定的邪教組織共有14個。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檔案明確的7個邪教組織包括:呼喊派、徒弟會全範圍教會靈靈教新約教會觀音法門主神教。公安部認定和明確的7個邪教組織包括:被立王同一教三班僕人派、靈仙真佛宗、天父的兒女達米宣教會世界以利亞福音宣教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