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教會
- 外文名:church
- 拼音:jiào huì
- 相關:基督、福音
詞語簡介
教會詞源
個別性教會
世界性機構
基督教會發展
教會大事記
482年 | 東羅馬皇帝澤諾發布由君士坦丁堡牧首阿卡西烏起草的《合一諭》,對在卡爾西頓公會議上受譴責的一性論派作出讓步。 |
484年 | 羅馬教皇費利克斯三世譴責阿卡西烏為“異端”,將其開除教籍,引起東派與西派教會的分裂,史稱“阿卡西烏分裂”。 |
519年 | 君士坦丁堡牧首與羅馬教皇達成《何爾米斯達公式》,結束兩派的分裂。 |
529年 | 義大利人本尼狄克在卡西諾山建立一所修道院,並制訂嚴格會規。後此類修道院在西歐不斷建立,成為西歐第一個有系統會規的修會,稱“本篤會”。 |
532年 | 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在君士坦丁堡興建聖索菲亞大教堂,537年建成。 |
543年 | 支持一性論派的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頒布敕令,譴責西奧多爾、西奧多萊、依巴斯三位主教支持“基督二性論”的文章,史稱“三章案”。 |
553年 | 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在君士坦丁堡召開第五次公會議,會議譴責西奧多爾等三位主教的論點為“異端”,羅馬教皇維吉里被迫同意。 |
590年 | 格列高利一世當選為羅馬教皇,他在位時,實行教會改革,乘倫巴德人入侵意大刺之機,擴大教會勢力。 |
638年 | 阿拉伯人攻占耶路撒冷。耶路撒冷、安提阿和亞歷山大里亞三大教區先後被併入阿拉伯帝國統治範圍,羅馬和君士坦丁堡成為基督教世界最重要的中心,拜占庭帝國皇帝席哈克略為調和東西方教會關於基督一性論與二性論之爭頒布敕令,宣布基督具有二性但只有一個上帝的意志(“基督一志論”),此敕令由君士坦丁堡牧首塞爾吉烏斯起草,並得到羅馬教皇洪諾留一世同意。在該年和次年的君士坦丁堡宗教會議上,基督一志論獲得通過。 |
680-681 | 拜占庭帝國皇帝君士坦丁四世在君士坦丁堡召開第六次公會議,會議譴責基督一志論為“異端”,確定基督有神、人兩個意志為正統教義,開除塞爾吉烏斯和洪諾留一世教籍。 |
726年 | 拜占庭帝國皇帝利奧三世頒布敕令,禁止聖像崇拜,開始聖像破壞運動。 |
756年 | 法蘭克國王丕平(矮子)將臘萬納至羅馬一帶土地贈給教皇,此即教皇國之始。 |
787年 | 拜占庭帝國女皇伊琳娜在尼西亞召開第七次公會議,會議譴責聖像破壞運動。 |
800年 | 羅馬教皇利奧三世在羅馬為法蘭克國王查理加冕,稱“羅馬人的皇帝”,在西歐重建帝國稱查理帝國或加洛林帝國)。 |
815年 | 拜占庭帝國皇帝利奧五世召開宗教會議,再次宣布禁止聖像崇拜,開始“聖像破壞運動” 的第二時期。 |
843年 | 攝政的拜占庭帝國皇后西奧多拉再次宣布恢復聖像崇拜,聖像破壞運動結束。 |
858年 | 拜占庭帝國皇帝米海爾三世將君士坦丁堡牧首依納爵革職,任命在俗學者佛提烏為牧首, 羅馬教皇尼古拉一世不予承認。 |
863年 | 拜占庭帝國皇帝米海爾三世派遣西里爾和美多迪烏弟兄赴大摩拉堆亞傳教。羅馬教皇尼 古拉一世宣布開除佛提烏教籍,但佛捉烏否認羅馬教皇的權威。 |
867年 | 佛提烏在君士坦丁堡召開宗教會議,開除教皇尼古拉一世教籍,東西方教會發生分裂,吏稱“佛提烏分裂”。 |
869-870年 | 羅馬教皇阿德里安二世召開的第四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舉行,會議將佛提烏開除教籍,但東部教會不予承認。 |
877年 | 依納爵去世,佛提烏重任君士坦丁堡牧首。 |
879-880年 | 教皇使節在佛提烏同意保加利亞教會加入西部教會的條件下,予以承認。 |
886年 | 利奧六世成為拜占庭帝國皇帝後,佛提烏再次被撤職。 |
910年 | 伯爾諾在法國建立克呂尼修道院,後以此為中心開展起改革修道院制度、嚴守本篤會規章的“克呂尼運動”。 |
962年 | 教皇約翰十二世為德意志國王奧托一世加冕為皇帝。歷史學上一般以此年為神聖羅馬帝國建立之期。 |
988年 | 基輔羅斯大公弗拉基米爾受洗加入基督教(東正教).並立為國教。 |
1054年 | 發生“色路拉里烏分裂”,天主教與東正教正式分裂。 |
1059年 | 教皇尼古拉二世建立樞機團作為選舉教皇的機構。 |
1075年 | 教皇格列高利七世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在主教敘任權問題上發生激烈爭執。 |
1076年 | 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宣布開除亨利四世教籍,亨利四世亦在沃爾姆斯召開會議,宣布廢黜格列高利七世。 |
1077年 | 皇帝亨利四世被迫到義大利卡諾莎城堡向教皇格列高利七世求饒屈服,史稱“卡諾莎事件”。 |
1084年 | 皇帝亨利四世在羅馬由其所立敵對教皇克雷芒三世加冕為皇帝.希魯諾(科隆的)在法國加爾都西山建立修道院,後形成加爾都西會,為天主教隱修院修會之一。 |
1095年 | 教皇烏爾班二世召開克萊蒙宗教會議,會後發表演說,號召組織十字軍,將耶路撒冷從異教徒手中奪回來。 |
1096年 | 西歐封建主發動第一次十字軍東侵。 |
1098年 | 法國人羅貝爾(莫萊斯姆的)在西多建立修道院,後形成西多會,為天主教隱修院修會之一。 |
1099年 | 十字軍占領邪路撒冷。後相繼建立邪路撒冷王國等四個封建國家。醫院騎士團在耶路撒冷建立。 |
1115年 | 法國人伯爾納(明谷的)建立明谷修道院,為西多會主要中心之一。 |
1118年 | 聖殿騎士團在耶路撒冷建立。 |
1122年 | 教皇卡利克斯特二世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五世簽訂《沃爾姆斯宗教協定》。歷時多年的主教敘任權之爭暫告妥協。 |
1123年 | 教皇卡利克斯特二世在羅馬拉特蘭宮召開第一次拉特蘭公會議,批准《沃爾姆斯宗教協定》。為在西方召開的第一次公會議。 |
1139年 | 教皇英諾森二世召開第二次拉特蘭公會議,會議譴責阿爾諾德(布雷西亞的)。 |
1145年 | 教皇尤金三世號召組織第二次十字軍東侵。 |
1147年 | 第二次十字軍東侵開始。 |
1159年 | 亞歷山大三世當選羅馬教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紅鬍子)另立敵對教皇維克托四世與之對抗。 |
1177年 | 亞歷山大三世與腓特烈一世簽訂《威尼斯條約》,後者承認前者為教皇,雙方合作。 |
1179年 | 亞歷山大三世召開第三次拉特蘭公會議,會議指責韋爾多派,規定教皇由樞機團三分之二多數選舉產生。 |
1184年 | 維羅納宗教會議譴責韋爾多派,將韋爾多及其追隨者開除教籍;阿爾比派亦遭譴責。 |
1187年 | 由埃及蘇丹薩拉丁領導的穆斯林軍隊重占耶路撒冷。 |
1189年 | 第三次十字軍東侵開始。 |
1190年 | 條頓騎士團在巴勒斯坦的阿克建立。 |
1204年 | 第四次十字軍占領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建立拉丁帝國。 |
1205年 | 教皇英諾森三世頒布詔書,嚴禁對“異端”提供任何幫助。 |
1208年 | 教皇英諾森三世發動十字軍,征討法國南部的阿爾比派。 |
1209年 | 義大利人方濟各(阿西西的)創立方濟各會,為天主教托缽修會之一。 |
1215年 | 教皇英諾森三世召開第四次拉特蘭公會議,首次以“變體論”解釋聖餐。 |
1217年 | 教皇批准建立多明我會,為天主教托缽修會之一。 |
1224年 |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規定對判為異端者處以火刑。 |
1226年 | 教皇批准建立加爾默羅會,為天主教托體修會之一。 |
1229年 | 阿爾比派被鎮壓後,在法國土魯斯舉行宗教會議,決定系統地建立宗教裁判所,鎮壓異端。 |
1231年 | 教皇格列高利九世派遣宗教裁判所法官赴西班牙的阿拉貢,此後在歐洲各地常設宗教裁判所,法官多由教主任命的多明我會修士擔任。 |
1237年 | 在西班牙萊里達舉行的宗教會議上,正式規定宗教裁判所由多明我會和方濟各會管理。 |
1245年 | 教皇英諾森四世召開第一次里昂公會議,宣布開除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教籍。 |
1256年 | 教皇亞歷山大四世建立隱修會奧斯定會,後為天主教托缽修會之一。 |
1260年 | 義大利出現苦行派“鞭笞派”。 |
1261年 | 尼西王帝國皇帝米海爾八世收復君士坦丁堡,恢復拜占庭帝國。 |
1274年 | 教皇格列高利十世召開第二次里昂公會議,天主教會與東正教會暫獲統一。 |
1281年 | 教皇馬丁四世宣布開除拜占庭帝國皇帝米海爾八世教籍,天主教會與東正教會關係重又破裂。 |
1291年 | 十字軍在巴勒斯坦的最後據點阿克被埃及穆斯林軍隊攻克,十字軍東侵以失敗告終。 |
1302年 | 教皇卜尼法斯八世頒布通諭,宣布“教權至上”,遭法國國王腓力四世反對。 |
1303年 | 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在義大利的阿納尼被腓力四世的使者拘捕,不久獲釋去世。 |
1305年 | 在法王腓力四世支特下,克雷芒五世(法國人)當速教皇。 |
1309年 | 克雷芒五世將教皇駐地遷往阿維尼翁,此後至1377年六任教皇(均為法國人)駐此地,史稱“阿維尼翁教皇”,又有教皇的“巴比倫之囚”之謂。 |
1311-1313年 | 教皇克雷芒五世召開維埃納公會議,宣布解散聖殿騎士團。 |
1376年 | 英國人威克里夫撰文《世俗統治》,抨擊教會腐敗,號召教會改革。 |
1377年 | 教皇格列高利十一世將教廷遷回羅馬,“阿維尼翁教皇”時期結束。 |
1378年 | 格列高利十一世去世,出現兩個教皇(分駐羅馬和阿維尼翁)井立的局面,史稱“天主教會大分裂”。 |
1380年 | 威克里夫開始將《聖經》譯成英文。威克里夫的支持者形成羅拉德派。 |
1402 年 | 受威克里夫思想影響,捷克教士胡斯開始宣傳宗教改革。 |
1409年 | 比薩公會議召開,旨在消除天主教會分裂局面,會議宣布廢黜兩位對立教皇,另選新教皇亞歷山大五世,但被廢的兩位教皇拒不退位,形成三位教皇鼎立的局面。 |
1414年 | 康斯坦茨公會議召開,會議譴責威克里夫為異端首腦,並誘騙胡斯到會,宣布他為異端分子。 |
1415年 | 胡斯被處以火刑。 |
1417年 | 根據康斯坦茨公會議決定,三位教皇鼎立的局面結束,馬丁五世當選新教皇;會議宣布公會議的權威高於教皇。 |
1419年 | 胡斯戰爭開始。 |
1431年 | 巴塞爾公會議召開,主要議題為東西方基督教會的聯合問題和捷克胡斯派異端問題。 |
1433年 | 巴塞爾公會議與捷克聖杯派達成《布拉格協定》,承認其“餅酒同領”的主張。 |
1437年 | 教皇尤金四世下令解散巴塞爾公會議,另在義大利費拉拉舉行公會議,但部分主教拒不從命,仍在巴塞爾舉行會議。 |
1438年 | 費拉拉公會議召開,拜占庭帝國皇帝約翰八世以及君士坦丁堡牧首等出席,尋求西方幫助抵抗奧斯曼土耳其人進攻。法國國王查理七世頒布《布爾日國事詔書》,否定教皇權威,法國教會自主。 |
1439年 | 費拉拉公會議移至佛羅倫斯舉行,東西方教會達成統一決議(後為東正教會拒絕)。巴塞爾會議宣布廢黜尤金四世,另選敵對教皇利克斯五世。 |
1448年 | 俄羅斯正教會脫離君士坦丁堡教會,成為自主教會。 |
1452年 | 教皇尼古拉五世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五世在羅馬加冕,為最後一位在羅馬加冕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
1453年 | 奧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國滅亡。 |
1454年 | 奧斯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允許東正教君士坦丁堡牧首返回伊斯坦堡。 |
約1455年 | 德國工匠古登堡用活字印刷術印出《聖經》(被稱為《古登堡聖經》》),促使《聖經》印刷量增加和普及,對推動歐洲宗教改革起了一定作用。 |
1478年 | 經教皇西斯克特四世批准,卡斯蒂利亞女王伊薩貝拉一世和阿拉貢國王費爾南多二世建立西班牙宗教我判所,迫害猶太人和摩爾人。 |
1498年 | 義大利宗教改革家薩伏那羅拉以“異端罪”被處以火刑。 |
1501年 | 教皇亞歷山大六世頒令,焚毀反對教皇權威的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