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爾都西會

加爾都西會

天主教隱修院修會之一,又稱苦修會。因創始於法國加爾都西山中而得名。1084年由法國人聖布魯諾創立。原以本篤會會規為藍本但紀律更為嚴格。修士務必獨居一室,苦身、默想、誦經,終身嚴守靜默,只許每周六聚談一次。在俗人員也須經過集體生活,嚴守教規。每年40天的封齋期間,僅能以麵包清水充飢。該會在11—12世紀隱修院改革運動中曾起到重要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加爾都西會
  • 外文名:Carthusian Order
  • 創立地點:法國加爾都西山
  • 創立者:法國人聖布魯諾
  • 創立時間:1084年
修會及會規發展,創始人,修道院,

修會及會規發展

加爾都西會
羅馬天主教隱修院修會。因創始於法國格雷諾布爾(Grenoble)北部的加爾都西山中而得名。其名稱源自法語chartreuse,英文譯為charterhouse。1084年,由德國人的聖布魯諾(St. Bruno ,約1032—1101)創立。以本篤會會規作藍本,但會規更嚴格。第一座修道院為加爾都西大修道院;第二座修道院於1092年成立於義大利卡拉布里亞的拉托雷(La Torre);12世紀,總計有38所加爾都西修道院,其中包括2所修女院,成立於英國和歐洲大陸各地;1521年,該會的發展達到頂峰,有195所修道院。1127年,修道院長蓋谷斯·杜·查泰爾(Guigues de Châtel)制定第一部會規即《加爾都西會規(Consuetudines Carthusiae);1133年,得到宗教英諾森二世(Innocentius Ⅱ,1130—1143年在位)的認可。嚴格持守簡樸的生活;禁食肉類;修士各居一小室,以便獨自專務苦身、默想、誦經;終身嚴守靜默,只能在每周六聚談一次;在每年的40天封齋期內,僅食麵包與清水,故有“苦修會”之稱;會員穿白衣。設有女修會。1378—1400年,該會發生大分裂。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時期以及後來,曾在各地遭到迫害。18世紀晚期在法國大革命期間,受到重大衝擊。至20世紀初,加爾都西大修道院在以塞(Isēre)的修道院被法國驅逐出境,轉往義大利的法爾內塔(Farneta)。1929年,修士重回蒙楚科斯(Montrieux)修道院。1960年末,法國、西班牙、波蘭、義大利、德國、瑞士和英國約有25所加爾都西修道院,600位修士和在俗修士,140位修女和在俗修女。1950年,美國佛蒙特州的懷廷漢成立一所修道院。

創始人

加爾都西會
聖布魯諾 St. Bruno 約1032—1101
中世紀基督教神學家。生於德國科隆。約1056年在法國蘭斯城任神學教授和主教秘書。1080年入法國郎格勒隱修院。1084年在法國格雷諾布爾(Grenoble)創建加爾都西修會,以本篤修會規則為藍本,訂立更嚴格的會規。1089年任羅馬教宗烏爾班二世(Urban Ⅱ,1088—1099年在位)助手。1091年到義大利卡拉布里亞(Calabria)創建德拉托雷隱修院。

修道院

米拉弗洛雷斯加爾都西會隱修院
Charterhouse of Miraflores
加爾都西會
西班牙古修道院。距布爾戈斯約4km,在阿蘭松河南岸,隱現在白楊和榆樹叢中。建於公元15世紀。具典型的西班牙伊薩伯拉時代建築藝術風格,擁有珍貴古代文物。加爾都西會為天主教隱修院教派之一,1084年由法國人聖布魯諾創立,因創始於法國加爾都西山而得名。修士各居一室,以便獨自專務苦身、默想、誦經,終身嚴守靜默,每年40天的封齋期內,僅食麵包、飲清水以維持體力,故有苦修會之稱。聖堂內修士唱詩班座位上的幾何形圖案用金絲嵌制,祭壇後面則為鎏金雕刻屏風,均採用從美洲大陸運回的第一批黃金,畫面晶光景耀,金碧生輝,描繪的宗教故事和花紋圖案,巧奪天工,反映了中世紀布爾戈斯精湛的工藝水平。院內有卡斯提爾國王約翰二世、王后伊薩伯拉和王子阿方索的陵墓,均採用精美雪花石膏雕制而成,其中王子陵墓上的石膏全身雕像作合掌朝拜狀,周圍的鏤空浮雕,線條流暢,工藝絕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