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發展
以苦行虔修為宗旨,集體隱居修道為特徵。大約起源於埃及,一些虔誠的基督徒離家至埃及的荒漠中獨自苦修。
公元3世紀時,許多人因仰慕埃及的獨修隱士安東尼(Antony,約251—356)而追隨其隱修,安東尼為這些門徒傳授修行之道,並制訂了簡單的修行規則,修行內容主要有靜默、齋戒、祈禱、苦行等,他被認為是基督教隱修制的創始人。另一位埃及基督徒帕科米烏(Pachomius,約290—約346)建立隱修院,組織修士過集體隱修生活,開創集體隱修制。
至3世紀末已流行於地中海東部地區。306年在西班牙愛爾維拉(Elvira)舉行的宗教會議制訂了一些隱修規則,使隱修修會制度初具規模,為修道院修會制度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據傳,5世紀初,單在埃及尼羅河流域,已有5萬多隱修院修士。
6世紀初,義大利人本尼狄克創立了比較完備的隱修院修會形式,擬訂了詳細的修會規章,遂成為日後隱修院修會的范型。
創始之人
帕科米烏
Pachomius 約290—約346
早期基督教集體隱修制度創始人。生於埃及。曾參加羅馬帝國軍隊,信奉異端派別,20歲左右皈依基督教,成為一名獨居的隱修士。約公元320年在埃及南部一個荒涼村莊創建第一所基督教隱修院,召募修士度集體隱修生活。後又建成10座隱修院,修士總數達9000人。也曾協助其妹建立一座女隱修院。用埃及文著《隱修規則》,後由哲羅姆譯成拉丁文。其所開創的集體隱修制度,對後世基督教的隱修生活產生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