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派教會
- 外文名:Western Church
古代基督教分布在歐洲西部和北非西部的教會。在經典、教父著作和禮儀中主要使用拉丁文。基督教產生後不久,逐漸形成了東西派;羅馬帝國設立東西二都後,兩派間的分化...
325年尼西亞公會議以後,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東派教會和以羅馬為中心的西派教會間,因政治、經濟、文化上的差異,矛盾逐漸尖銳。330年君士坦丁一世遷都君士坦丁堡後,...
正教也稱“東正教”。與天主教、基督教新教並稱為基督教三大教派。基督教產生後不久,就逐漸分化為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東派教會和以羅馬為中心的西派教會。1054...
彌撒在教會中,只有神父、主教有神權主持。東西派教會禮儀的形式都各有特點。西派教會(包括後來的天主教)用拉丁語,聖餐用無酵餅,神父領聖體和聖血,信徒只領聖體;...
325年在尼西亞公會議上通過20項法令,由君士坦丁一世頒行,被認為歷史上第一部正式的法規,為東、西派教會所遵奉。此後教會法受到羅馬法(如439年的《狄奧多西法典》...
1054年東西教會大分裂以後,西派教會勢力增強,歐洲各地競相興建或修復教堂和修院。11~12世紀盛行的羅馬式教堂突破早期羅馬長方形會堂的傳統,平面呈拉丁十字架形,橫廳...
4、5世紀後西派教會漸用以專指被認為是由宗徒伯多祿(彼得)所建的羅馬教會。現主要有三種涵義:(1)指教皇及其職責;(2)指羅馬教廷, 包括教廷的各個局、法庭...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西派教會的修院制度是以本尼狄克修道制 度為樣板的。本尼狄克制定了嚴厲的《本尼狄克會規》,禁慾、安貧、 聽命是其核心內容,救贖論是...
上帝聖靈。基督教基本信條三位一體中的第三位。《尼西亞信經》規定:他“是主,是賜生命的,從父出來(西派教會後又增作‘從父子出來’),與父子同受敬拜、同受...
在此背景下,宗教禁慾主義開始復甦,克呂尼派的改革運動在基督教西派教會內部逐漸開展起來。910年,法國人伯爾諾創辦克呂尼隱修院,該院不受一切主教或世俗法律的管轄,...
著有《反駁阿里烏派》、《駁異端》等。西派教會自5 世紀以來所傳的《亞大納西信經》經考證被認為並非由他所作。詞條標籤: 人物 ...
1054年東西教會大分裂後,西派教會勢力增強,歐洲各地競相興建或修復教堂和修道院。現在,羅馬式建築在世界上也享有一定的名譽,在中國多地,也有“羅馬式”這類說法。...
教皇制(Papacy)天主教以教皇為管理教會最高元首的教政制度。教皇一詞源自希臘文pappas,原意為父親,初為基督教各派對聖職人員的尊稱(今東派教會仍有以此稱神父者...
東派教會自稱正教,西派教會自稱公教。大主教會及其教宗制,作為獨特的單一教會和體制,至此乃正式確立。中世紀時,天主教是西歐各國封建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宗教,16...
古代基督教東、西兩派教會教義爭端之一。公元5世紀末,西派某些教會單方面在兩派共同確認的《尼西亞信經》中聖靈“從父出來”一句插入“和子”一詞(拉丁文Filioque...
君士坦丁堡公會議,在君士坦丁堡舉行的基督教世界性主教會議。共4次:(1) 381年由羅馬帝國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召開, 東派教會主教約150名參加。會議確認《尼西亞信經》...
聖彌愛爾大教堂 紀,基督教分裂為東西派教會,西派教會成為羅馬公教,即天主教,東派教會稱為東正教。傳入中國到公元十六世紀,新教又從羅馬公教中分裂出來,在中國稱...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西派教會的修院制度是以本尼狄克修道制 度為樣板的。本尼狄克制定了嚴厲的《本尼狄克會規》,禁慾、安貧、 聽命是其核心內容,救贖論是...
Monasticism in the Catholic Church 古代公教會和天主教中,以離世苦修為宗旨,...西派教會隱修制度最重要的改革者是努西亞的本篤。 529年,他在義大利卡西諾山...
升天,在世界末日時再次降臨;天主聖神(即聖靈)聖化人類;教會為基督所創立,並有赦罪權;人的肉身將於世界末日復活並接受基督的審判,善人得享永福,惡人要受永苦等...
476 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東羅馬帝國的皇帝和主教們起初還想著把 羅馬教會從“蠻族”和“異教徒”手中解救出來,但很快便開始實施統 一教會,取得教會首席地位的...
作為一種隱修的特殊形式和制度,從3世紀起,流行於東派教會間。4世紀中葉傳至西派教會後,逐漸形成天主教隱修制度。 目錄 1 主要形式 2 早期發展 3 等級...
經文中有一句“聖靈從父出來”,在5~6世紀間由西派教會單方改為“聖靈從父和子出來”,因而引起東西兩派教會為“和子”句的長期紛爭,東正教與天主教文本之區別...
公元9世紀基督教東、西兩派教會的一次分裂。858年在俗學者佛提烏被拜占庭皇帝米海爾三世任命為君士坦丁堡牧首以代替被革職的依納爵(Ignasius),羅馬教皇尼古拉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