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式

羅馬式

羅馬式指正好在哥德式(Gothic style)藝術發展之前,歐洲藝術的一個階段。儘管有些人士將11世紀定為羅馬式藝術的起點,某些權威人士卻將早在7世紀產生的藝術稱為羅馬式。1200年左右,羅馬式為哥德式所取代。羅馬式藝術主要出現在教堂藝術中,在許多地區風格之中亦見到。主要地保存在彩飾手抄本(illuminated manuscripts)中而留傳至今的羅馬式繪畫,具有線性裝飾性質,並顯示出受到拜占庭(Byzantine)藝術風格的影響。濕壁畫和鑲嵌畫也很流行。這一階段以紀念性石雕的復興為標誌,雖然大型人物雕像很少出現在神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羅馬式
  • 提出者拜占庭敘利亞
  • 提出時間:10-12世紀
  • 含義:一種藝術風格
簡介,建築,特徵,歷史,雕刻和繪畫,美術,

簡介

9至12世紀,西歐興起“羅馬式”藝術風格,主要體現在建築、雕刻、繪畫及工藝美術等
方面。“羅馬式”(Romanesque)一詞意指“羅馬的影子”,最初由19世紀法國歷史學家
德熱維爾從語言學角度用來指使用羅馬語(即拉丁語)系的各國,如用義大利語、法語、
西班牙語的西南歐各國,但自1824年起被法國藝術史學家德科蒙用作表達一種受到古羅
文化影響的歐洲中世紀早期藝術風格。
羅馬式藝術在1075-1125年間達到高潮。在愛爾蘭和英格蘭的早期基督教藝術(8-10世紀)中。吸收北方異教徒和創造性主題組成的曲線風格。特別重要的實例是十字架和教會手抄本,其中的幾何形和生物裝飾巧妙地交織在一起,變化無窮。這時期中受教會支持的克爾特,撒克遜和英格蘭諸流派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明顯的差異。

建築

特徵

其典型特徵是拉丁十字布局,交錯拱頂,牆體巨大而厚實,牆面用連列小券,門窗洞用同心多層小圓券,以減少沉重感。窗戶較小,內部空間的氣氛陰暗而神秘。在門楣中心(門上方楣和拱間的部分)通常有取材於〈舊約〉,襯以異物和動物形象以及裝飾浮雕,拉文納的中心式建築樣式被仿效。 隨著建築的發展,中廳越來越高,為減少和平衡高聳的中廳上拱腳的橫推力,並使拱頂適應於不同尺寸和形成的平面,它的貢獻不僅在於把沉重的結構與垂直上升的動勢結合起來,而且在於它在建築史上第一次成功地把高塔組織到建築的完整構圖之中。〈比薩大教堂〉是義大利羅馬建築的著名實例。始建於1063年,它繼承了古羅馬長方形會堂的形式,逼供年切運用了傳統的科林斯式柱式,不設立中庭,外牆用磨光的大力士貼面,逐層用修長纖巧的柱子和連拱裝飾,使建築的外部與內部一樣華美。
羅馬式
羅馬式藝術中教堂建築依然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形式基本上延續了羅馬時期的風格。但是,大量使用石材,此與羅馬時期使用磚塊是有說不同的。高牆塔樓的結構是羅馬式建築的顯著特徵。通常外牆是比較簡樸,早期的教堂建築更是如此。
就建築而言,最有特色的就是其外部的裝飾。主立面中的小圓柱加一排排的連拱是一種獨特的井然有序是結構,仿佛是音樂節奏的淋漓盡致的展示,既傳達出莊重肅穆的氛圍,又有變化有致的情調。
牆體巨大而厚實,牆面用連列的小券,門宙洞口用同心多層小圓券,以減少沉重感,西面有一,二座鐘樓,有時拉丁十字交點和橫廳上也有鐘樓。中廳大小柱有韻律地交替布置,視窗窄小,在較大的內部空間造成陰暗神秘氣氛,樸素的中廳與華麗的聖壇形成對比,中廳與側廊較大的空間變化打破了古典建築的均衡感。
最博得人們注意的當然是比薩斜塔。此塔高54.5米,是1173年動工建造的。遺憾的是,建築師未能看到塔的落成就去世了,事實上一直要到14世紀的下半葉,人們才能看到此塔的獨特身影。整個鐘樓是圓形的,雅致的入口正面是層層敞開的拱廊。沒有人會相信這一如今已傾斜了四米多的鐘樓是有意讓其傾斜的,而且一旦體會到在攀登到294級台階時人被拖往一側的奇特感覺時,對於這一建築的驚訝只會是有增無減的。16世紀的科學家伽利略在塔上所作的著名實驗不過是傳說而已,雖難以確證,卻為鐘樓增添了更多的談資。

歷史

羅馬式建築古羅馬建築是古羅馬人沿習亞平寧半島上伊特魯里亞人的建築技術,繼承古希臘建築成就,在建築形制、技術和藝術方面廣泛創新的一種建築風格。古羅馬建築在公元一~三世紀為極盛時期,達到西方古代建築的高峰。古羅馬建築的類型很多。有羅馬萬神廟、維納斯和羅馬廟,以及巴爾貝克太陽神廟等宗教建築,也有皇宮、劇場角斗場、浴場以及廣場和巴西利卡(長方形會堂)等公共建築。居住建築有內庭式住宅、內庭式與圍柱式院相結合的住宅,還有四、五層公寓式住宅。古羅馬世俗建築的形制相當成熟,與功能結合得很好。例如,羅馬帝國各地的大型劇場,觀眾席平面呈半圓形,逐排升起,以縱過道為主、橫過道為輔。觀眾按票號從不同的入口、樓梯,到達各區座位。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舞台高起,前有樂池,後面是化妝樓,化妝樓的立面便是舞台的背景,兩端向前凸出,形成台口的雛形,已與現代大型演出性建築物的基本形制相似。古羅馬多層公寓常用標準單元。一些公寓底層設商店,樓上住戶有陽台。這種形制同現代公寓也大體相似。從劇場、角斗場、浴場和公寓等形制來看,當時建築設計這門技術科學已經相當發達。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寫的《建築十書》就是這門科學的總結。古羅馬建築能滿足各種複雜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券結構,獲得寬闊的內部空間。巴拉丁山上的弗萊維王朝宮殿主廳的筒形拱,跨度達29.3米。萬神廟穹頂的直徑是43.3米。公元一世紀中葉,出觀了十字拱,它覆蓋方形的建築空間,把拱頂的重量集中到四角的墩子上,無需連續的承重牆,空間因此更為開敞。把幾個十字拱同筒形拱、穹窿組合起來,能夠覆蓋複雜的內部空間。羅馬帝國的皇家浴場就是這種組合的代表作。古羅馬城中心廣場東邊的君士坦丁巴西利卡,中央用三間十字拱,跨度25.3米,高40米,左右各有三個跨度為23.5米的筒形拱抵抗水平推力,結構水平很高。劇場和角斗場的龐大的觀眾席,也架在複雜的拱券體系上。拱券結構得到推廣,是因為使用了強度高、施工方便、價格便宜的火山灰混凝土。約在公元前二世紀,這種混凝土成為獨立的建築材料,到公元前一世紀,幾乎完全代替石材,用於建築拱券,也用於築牆。混凝土表面常用一層方錐形石塊或三角形磚保護,再抹一層灰或者貼一層大理石板;也有在混凝土牆體前再砌一道石牆做面層的作法。古羅馬建築的木結構技術已有相當水平,能夠區別桁架的拉桿和壓桿。羅馬城圖拉真巴西利卡,木桁架的跨度達到25米。公元一世紀建造的羅馬大角斗場,可容五萬觀眾,只用了5~6年時間就建成了。它建在一個填沒的湖上,但地基竟沒有明顯的沉陷。公元二世紀中葉建造的巴爾貝克太陽神廟,周圍45根柱子,每根高19.6米,底徑2米,都是用整塊花崗石加工而成的。在神廟後牆8米高處,砌有三塊各約500噸的大石塊,可見當時起重能力之大。公共浴場一般都有集中供暖設施。從火房出來的熱煙和熱氣流經各個大廳地板下、牆皮內和拱頂里的陶管,散發熱量。據維特魯威《建築十書》記載,劇場的座位下埋有銅質的共鳴瓮,以改善音質。此外,至遲在公元1世紀中葉,已經在窗上安裝幾十厘米見方透明度很高的平板玻璃。除了在首都羅馬城集中了古羅馬建築的最高成就以外,帝國各地都有水平很高、規模很大的各類建築物。古羅馬建築藝術成就很高,大型建築物的風格雄渾凝重,構圖和諧統一,形式多樣。羅馬人開拓了新的建築藝術領域,豐富了建築藝術手法。其中比較重要的是:新創了拱券覆蓋下的內部空間,有莊嚴的萬神廟的單一空間,有層次多、變化大的皇家浴場的序列式組合空間,還有巴西利卡的單向縱深空間。有些建築物內部空間藝術處理的重要性超過了外部體形。發展了古希臘柱式的構圖,使之更有適應性。最有意義的是創造出柱式同拱券的組合,如券柱式和連續券,既作結構,又作裝飾。帝國各地的凱旋門大多是券柱式構圖。出現了由各種弧線組成的平面、採用拱券結構的集中式建築物。公元2世紀上半葉建於羅馬郊外的哈德良離宮,是成熟的實例。公元四世紀下半葉起,古羅馬建築潮趨衰落。十五世紀後,經過文藝復興古典主義。古典復興以及十九世紀初期,法國的“帝國風格”的提倡,古羅馬建築在歐洲重新成為學習的範例。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二十世紀20~30年代。古羅馬建築的書籍和圖畫在明代末年開始傳入中國。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從義大利索來《羅馬古城輿圖》畫冊3卷,存放北京耶穌會圖書館。1672年,義大利傳教士阿萊尼帶兩冊《廣輿圖說》到中國。這些書里有羅馬角斗場、浴場、神廟和羅馬街市的圖畫。此外,十七世紀初北京耶穌會圖書館裡有過三冊維特魯威的《建築十書》但古羅馬建築對中國建築沒有發生實際影響

雕刻和繪畫

滲透諸種表現主義的傾向。是這時繪畫和雕塑的共同屬性。紀念性雕塑是羅馬時期最重要的人像藝術,它以柱頭浮雕和大門緣記錄了歷史和教義,技法一般缺乏寫實感。 自教會訓誡的概念化內容的大大削弱了視覺的真實性,在僵硬的形體中,顯示出宗教的熱情和興奮,帶有日耳曼集合形的遺風。在以動植物為題材的中楣,柱頭,側壁的裝飾雕刻上,表現出變形和風格化的傾向。體積塑造方法出自與加洛林王朝手抄本上的原形。 羅馬藝術家竭力仿效這些現象。殘存的可仁嵌扳中(mandorla)有幾副描繪嫉妒的壁畫。為了湊嵌扳的空間,比例做任意的處理,平面的,細小的基督形象是神秘的和有預示性的。

美術

Romanesque Art  11~12世紀西歐藝術風格。11世紀時,西歐城市重新興起,封建制度日趨穩固,修道院制度也更加完備。隨著1096年的十字軍東征及大規模的傳道活動,在歐洲掀起了宗教的熱潮。統治者都為各自的城市興建宏偉的教堂和修道院,建築史上稱這種新形制為羅馬式。而此期的其他造型藝術如雕刻、繪畫等,也都成為與建築不可分割的裝飾部分。美術史上遂將這個時期的藝術風格統稱為羅馬式。其成熟於11世紀中葉,盛行於12世紀末,但有些國家則延續到13世紀以後。  雕刻作為教堂建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隨著建築的發展而發展。羅馬式教堂大量地使用雕刻裝飾,特別是開始使用浮雕和圓雕。其題材也更加廣泛,如常常出現民間寓言和具有諷刺性的題材等,且多採用寓意、象徵、誇張、變形等非寫實性手法。法國奧頓大教堂山牆上的浮雕裝飾《最後的審判》,以基督巨大的身體和帶稜角的輪廓控制著整個構圖。其左邊是善者進入天堂,右邊是天平衡量靈魂,下面一層是復活的人群。由於人物被誇張變形,表現為比例拉長、頭部細小,面部表情十分恐怖,這種形象性的感染勝過文字的表達力量,也是中世紀藝術特有的造型方式。  羅馬式教堂的壁畫和玻璃畫,保存下來的很少。法國聖薩凡教堂的門廊壁畫,取材於《新約》故事,畫面是單線平塗的羅馬式特徵。而細密畫的發展出現新的突破,對所描繪的對象多作概括處理,很少關注細節的刻畫。法國的勃艮第四托修道院畫派、德國的雷赫瑙畫派等都為中世紀細密畫藝術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在工藝品方面的代表作品是法國裝飾教堂的掛毯《哈斯廷之戰·諾曼入侵者渡過海峽》,運用細密畫手法,以彩色絨線繡成,畫中將故事性的敘述與裝飾趣味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此外,小型手工藝品也異常豐富多彩,如法國的羅浮宮花瓶,德國科隆的聖龕,尼德蘭的青銅聖水盒等,都反映出羅馬式時期工藝美術的突出成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