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式美術

羅馬式美術

羅馬式美術,11~12世紀西歐藝術風格。11世紀時,西歐城市重新興起,封建制度日趨穩固,修道院制度也更加完備。隨著1096年的十字軍東征及大規模的傳道活動,在歐洲掀起了宗教的熱潮。統治者都為各自的城市興建宏偉的教堂和修道院,建築史上稱這種新形制為羅馬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羅馬式美術
  • 外文名:Romanesque Art
  • 盛行時期:盛行於12世紀末
  • 代表作品:哈斯廷之戰·諾曼入侵者渡過海峽
序言,羅馬式建築,教堂,羅馬式教堂,代表作品,

序言

Romanesque Art
而此期的其他造型藝術如雕刻、繪畫等,也都成為與建築不可分割的裝飾部分。美術史上遂將這個時期的藝術風格統稱為羅馬式。其成熟於11世紀中葉,盛行於12世紀末,但有些國家則延續到13世紀以後。

羅馬式建築

從古代羅馬的巴西利卡式演變而來。並開始使用石頭屋頂和圓拱,創造出用複雜的骨架體系建築拱頂的辦法。在教堂的平面設計上,由巴西利卡式變化為十字架形,又在聖壇後面加建一些小屋稱為聖器屋。這種羅馬式十字形成為羅馬式的主要代表形式。在當時封建割據的情況下,羅馬式教堂特別加厚外牆,窗戶開得很小,且距地面較高。教堂縱橫兩廳交叉處的上方,往往配有碉堡式的塔樓。整個外形像封建領主的城堡,以堅固、沉重、敦厚的形象顯示了當時封建宗教的權力。法國的聖塞爾南教堂、德國的沃爾姆斯教堂、英國的杜漢姆教堂、義大利的比薩教堂等,都是羅馬式建築的典型代表。

教堂

雕刻作為建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隨著建築的發展而發展。羅馬式教堂大量地使用雕刻裝飾,特別是開始使用浮雕和圓雕。其題材也更加廣泛,如常常出現民間寓言和具有諷刺性的題材等,且多採用寓意、象徵、誇張、變形等非寫實性手法。法國奧頓大教堂山牆上的浮雕裝飾《最後的審判》,以基督巨大的身體和帶稜角的輪廓控制著整個構圖。其左邊是善者進入天堂,右邊是天平衡量靈魂,下面一層是復活的人群。由於人物被誇張變形,表現為比例拉長、頭部細小,面部表情十分恐怖,這種形象性的感染勝過文字的表達力量,也是中世紀藝術特有的造型方式。

羅馬式教堂

的壁畫和玻璃畫,保存下來的很少。法國聖薩凡教堂的門廊壁畫,取材於《新約》故事,畫面是單線平塗的羅馬式特徵。而細密畫的發展出現新的突破,對所描繪的對象多作概括處理,很少關注細節的刻畫。法國的勃艮第四托修道院畫派、德國的雷赫瑙畫派等都為中世紀細密畫藝術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在工藝品方面的

代表作品

是法國裝飾教堂的掛毯《哈斯廷之戰·諾曼入侵者渡過海峽》,運用細密畫手法,以彩色絨線繡成,畫中將故事性的敘述與裝飾趣味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此外,小型手工藝品也異常豐富多彩,如法國的羅浮宮花瓶,德國科隆的聖龕,尼德蘭的青銅聖水盒等,都反映出羅馬式時期工藝美術的突出成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