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6 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東羅馬帝國的皇帝和主教們起初還想著把 羅馬教會從“蠻族”和“異教徒”手中解救出來,但很快便開始實施統 一教會,取得教會首席地位的戰略計畫。482 年東羅馬帝國皇帝芝諾(474 —491 在位)為了結束東派教會各派之間圍繞 451 年查爾西頓公會議決議 形成的分裂局面,並對西派教會採取壓迫性攻勢,發布了《赫諾肯提諭》, 也稱《合一諭》。《赫諾肯提諭》表面上尊重查爾西頓公會議決議,但 實際上取消了基督“神人”二性說,對一性論派作了讓步,這遭到西方 教會的詛咒。484 年羅馬教皇斐理克斯二世(483—492 在位)指控《赫 諾肯提諭》的起草者,君士坦丁堡主教阿卡西烏為異端,予以“絕罰”, 革除教籍,宣布斷絕與東方教會的聯繫。對此,阿卡西烏堅決拒絕。從 此,東西教會在 36 年間幾乎斷絕了任何往來。《赫諾肯提諭》公案被稱 為東西教會史上的第一次分裂,史稱“阿卡西烏分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赫諾肯提諭
- 別稱:合一諭
- 類別:歷史法規
- 發布方:東羅 馬帝國
- 發布時間:公元451 年
- 歷史影響:東西教會史上的第一次分裂
由來,後續影響,
由來
這次公案不僅使東羅馬帝國皇帝壓迫西方教會就範的目的遭到失 敗,而且使緩和東派教會紛爭,特別是緩和一性論派的不滿情緒的企圖 也未實現。亞美尼亞、埃及、敘利亞的一性論派教會無視《赫諾肯提諭》, 繼續反對查爾西頓公會議決議,在政治上也積極謀求擺脫東羅馬帝國皇 帝的控制,分裂傾向更加嚴重。
後續影響
《赫諾肯提諭》公案之後,東西兩派的分裂局面持續了 36 年。519 年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一世(518—527 在位)繼位後正式重申確認查 爾西頓決議,宣告了兩派分裂歷史的結束。但這樣雖緩和了東西方矛盾, 卻使君士坦丁堡與埃及、敘利亞教會的關係更加疏遠。但儘管如此,東 派教會在皇帝支持下,不僅得與羅馬教會相對抗,取得了種種經濟和宗 教特權,而且得以在安定的環境中繼續保持用希臘哲學研究神學理論的 傳統,從一定程度上成為希臘文化的保存者和傳播者,同時也使皇帝對 教會擁有無上權威的羅馬帝國傳統保持下來,這又進一步導致東西派之 間的差異和裂痕日益增大。在帝國實力的支持下,東派教會積極開始了 與西派較量、謀求基督教首席地位的興盛時期。
527 年查士了尼一世(527—565 在位)繼位,開始了恢復羅馬帝國 的偉業。他在軍事和政治上取得了顯著成功,562 年建立了對整個義大利 的統治。在控制教會方面也遠勝羅馬其它皇帝。帝國的強盛帶來了東派 基督教發展的繁榮。查士丁尼一世積極支持東派教會,給予種種賞賜和 特權,建造了許多雄偉的教堂,其中有著名的君士坦丁堡聖索菲婭大教 堂。529 年他主持編訂了《查士丁尼法典》,在有關基督教方面,規定了 皇權與教會的關係,以法律形式賦予修院和修士以特權地位,這時的東 派教會實際上已成為國家的一個部門,宗教異端受到了空前的壓制和迫 害。查士丁尼一世本人也是個傑出的神學家,為統一紛爭,緩和東派教 會內部和東西兩派之間的衝突,他採取一種新的宗教政策,試圖建立一 種為多方面接受的正統神學思想。他用亞歷山大里亞西利爾派的正統神 學來解釋查爾西頓信經,既肯定了信經本身,不致開罪西方教會,又使 對信經的解釋與安提阿派或聶斯托利派無關係,無矛盾,同時緩和一性 論,還使得東方大多數正統派教會感到滿意。為此,他採用了“上帝受 苦”的說法來闡明三位一體中有一位在肉身受苦的意義。同時,他還運 用政權強制貫徹他的神學主張,544 年召開了著名的“三章”辯論會,譴 責了三位主教堅持基督二性論的三篇文章。533 年又在君士坦丁堡召開第 5 次主教公會議,結束了“三章”案的爭論,通過了“上帝受苦”說,並 規定君士坦丁堡牧首區高於羅馬教會。這些主張得到了東派正統教會的 支持,而羅馬教皇維吉里(537—555 在位)雖然對會議不滿,但迫於意 大利在皇帝的征服統治下,教權受制於皇權,不得不予以接受。查士丁 尼在位期間,對羅馬教皇頤指氣使,隨意操縱主教人選,並把屬於羅馬 教會管轄的一些地區賞賜給東派教會,大大增強了東派的威勢,而壓抑 了西派的氣勢,由此而在兩派之間埋下的仇恨,隨著以後西派漸漸強壯 而爆發出來。此外,會議後一性論派的離心傾向也更為嚴重了。查士丁 尼一世去世後,帝國開始告別輝煌,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