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體經文
【聖經】:“起初神創造天地”,在希伯來文中,“神”(Elohim)一字乃複數,
本來在希伯來文中,Eloah 是單數, Elohim 是複數。然而,聖經作者故意用 Elohim, 然後又故意指出他乃獨一無二的神
他的名字指出他乃獨一無二的真神。“耶和華神”這名字在舊約聖經中出現不下300次,“耶和華”是單數的(He is),是獨一的神的名字,但 Elohim 卻是複數的
【聖經】《
創世記》一章:26 節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象,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
【聖經】 新約《
馬太福音》28章 19節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在此,“奉…的名”是單數的,三位同享一名 清楚啟示 三一神。 (或作給他們施洗歸於父子聖靈的名)
【聖經】新約 《
約翰福音》10章30節:耶穌說 我與父原為一。意思就是完全合而為一
【聖經】新約 《約翰福音》14章16—17節:我要求父,父就另外賜給你們一位保惠師 乃是真理的聖靈注意是(一位)聖靈聖靈是位格的
【聖經】啟示
耶穌是神
【
聖經】約翰一5章20節 我們也知道神的兒子已經來到,且將智慧賜給我們,使我們認識那位真實的,我們也在那位真實的裡面,就是在他兒子耶穌基督裡面。這是真神,也是永生。
約翰福音一章18節稱主耶穌為“在父懷裡的神”(希臘文原文的意思)
希伯來書1章8節“論到子卻說,‘神阿,你的寶座是永永遠遠的,你的國權是正直的。’”子就是指耶穌基督。本處清楚表明論到了,就是神,所以說:“神阿,你的寶座是永永遠遠的。”
【聖經】羅9章5節:[列祖就是他們的祖宗.按肉體說,基督也是從他們出來的.他是在萬有之上,永遠可稱頌的神.阿們].
【聖經】提前3章16節:[大哉,
敬虔的奧秘,無人不以為然,就是神在肉身顯現,被聖靈稱義,被天使看見,被傳於外邦,被世人信服,被接在榮耀里]. 神在肉神顯現 只的就是耶穌基督道成肉身
i. 與父是同等,是一樣,是同質的(約十四9-11)。
ii. “除了父,沒有人知道子;除了子,沒有人知道父”(太十一27)。
iii. 人有了神的兒子,就有了神,就有生命(約壹二23,五12)。
iv. 他與父、聖靈是同為一體,同享一名的(太廿八19)。
v. 他是全地的主(彼後二17)。
vi. 他是先存的,是父從天上差到世上來的(約三16-17;約壹四14)。
在約翰福音十章30至33節中,主耶穌只稱神為自己的父,以自己為神的兒子,但猶太人卻要用石頭打他,說“是為你說僭妄的話,又為你是個人,反將自己當作神”。主什麼時候稱過自己是神?猶太人是否“誣告”他?主沒有否認,他自己也清楚,“神的兒子”乃“百分之百的神”的意思。他也直言自己乃與神同等,是一樣的,是與父二而為一的。可見這名字
宣告了,他乃是
基督教的Trinity
三一論主張,
聖父、聖子、聖靈(天主教會譯為聖神,東正教會和新教則譯為
聖靈)為同一本體(本性)、三個不同的位格,他們以希臘語:homoousios 來表達他們之間的關連。三位格為同一本質,三個位格為同一屬性。通俗地說,僅有獨一的
天主;聖天父完全是耶和華上帝,聖子完全是肉身降世的耶穌基督,聖靈是在末後時期降臨的再臨基督;《
新約聖經》並沒有明確使用“三位一體”一詞,該教義是後來在公元325年5月20日,在君士坦丁親自主持尼西亞大公會議上所確立的。
(摘自《不列顛百科全書》(1970年,英語)第6冊386頁)相信三位一體的人認為聖經新約中雖沒有明確提到該詞,但部分經文暗示了這個教義。其中包括在
馬太福音28:19:“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經文用“名”是單數,三位一體的支持者指聖父、聖子、聖靈乃共用上帝的名。一些經文被視為隱含三位一體的思想,而
教父和
護教士加以立論及宣講。歷史上不斷有一些教派及個別人士否定此教義。基督宗教的教會接納三位一體為傳統教義之一;反對方則支持“一位格論”,否定三一論。傳統天主教會把
聖靈降臨節第一主日定為
三一主日,紀念天主
聖父、
聖子、聖靈是三位一體。
相信三位一體的人認為英文Trinity(三位一體)不是好的用詞,因為“Trinity只強調神的三個位格,而未能強調三個位格的合一”。他們認為德文Dreieinigkeit(three-oneness)則能較為準確地表達出三位一體的觀念。正確的定義必須能說明,三位一體中三個位格的獨立與平等,也能說明三個位格的合一。英文有另一個字Triunity,是可以較為恰當地表達這個教義的。以下可以作為相信“三一論”的人對其的恰當的定義:「三位一體是由三個合一的位格所合成;這些位格不是分離的存在(separate existence)——而是完全的合一,作為一位神。但按神聖本性而言,三位一體是三個獨立的存在——父、子及聖靈。」
神(或表述作“上帝”、“天主”)是“三位一體”的觀點從古至今一直受到各種各樣的反對。
在基督宗教的教會成立初期,《聖經》所記載的歷史沒有記錄耶穌和使徒討論三位一體的問題。直至2-3世紀,有些古代教父開始用
希臘哲學思想去論證天主。自那時開始,天主是三位一體的討論便越趨熾熱了。發展至第一次尼西亞大公會議前,三位一體已發展為教內爭論。其後君士坦丁大帝召開了
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會議亦通過《尼西亞信經》列明“聖子與聖父同質”,並將亞流派判為異端。但大公會議以後,有關三位一體的爭論持續了數十年。曾經有段時期,亞流派的勢力反過來壓倒
亞他那修派的勢力。兩方勢力仗賴羅馬皇帝的支持互相抗衡,直至公元381年。公元380年2月27日,羅馬皇帝
狄奧多西一世正式宣布基督教為羅馬帝國
國教,並在次年的
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將《尼西亞信經》確立為“國家標準信仰”。至此,三位一體的教義隨之而被確立,反對勢力再次被壓制。反對三位一體教義的人被審判為異端,有的被直接處死或者死於
火刑。這一鬥爭持續了多個世紀。直到中世紀,人們再用哲學和心理學去解釋教義,三位一體完全確立。
宗教改革運動前,反對三位一體之聲音被武力壓制,但反對聲仍零星出現,其中包括12世紀活躍於法國的
清潔派。
馬丁路德發起宗教改革後,亦有提倡與三一論相對的一位論的教派成立。波蘭兄弟會在波蘭興起,極力反對三位一體。
一位論派隨即遭到來自天主教會的反對,也為馬丁·路得、
加爾文、
慈運理等宗教改革家所不容。1689年,英王
威廉三世頒布宗教容忍法令(Toleration Act),但禁止任何人發表反對三位一體的言論。很多人在天主教會、政府和新教勢力的排擠和壓迫下被迫流亡,被投入監獄或者被處以極刑。反對三一論的人士有
牛頓、
威廉·惠斯頓(William Whiston)、
伊曼紐·斯威登堡和
塞爾維特等。其中西班牙神學家塞爾維特反對三一論,終被
加爾文派日內瓦政府予以逮捕和處死。
18世紀至20世紀初,一位論派已在歐美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早期的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曾大力反對三位一體,但現在已改變初衷。除此之外,19世紀80年代“聖經研究者”公開否定三位一體的神學體系,並在當時的美國和歐洲廣泛傳播。及至現在,一位論派和三位一體論者亦互相衝突,個別基督教教派不支持三一論。其中
召會領袖李常受認為傳統三位一體教義過分強調神格中的三個身位,易有
三神論的傾向。他因此主張:子就是父、主就是靈;他亦因此主張而被部分基督教界指責。反對三位一體的聲音亦有來自反基督教的人士、哲學家和其他宗教。基督教是由猶太教發展而來的,但猶太教堅信上帝是只有一個位格的,猶太教徒認為三位一體教義是變相的“多神崇拜”。而伊斯蘭教亦認為真主是獨一的,並非三位一體。
天主教、東正教、基督新教三大基督宗教主流教派堅持認為信仰“三位一體”的信條是正統基督宗教所必須的,但這也招來了來自其他反對“三位一體”的人士的批評。
Trinity的認識
當年主耶穌在升天之時向他的門徒這樣說:天上地下所有的
權柄都賜給我了,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很多人依據這話的字句將父、子、聖靈美其名曰“三位一體”,並為了使人明白,附加了諸多的解釋。於是出現了“位格”之說,這樣關於“三位一體”的說法多如牛毛,人的解釋越解越離譜,越解越深奧,最終不能給人一個準確的作法讓人歸於父、子、聖靈的名。於是搬弄出
施洗約翰的水禮,故弄玄虛,把人帶入飄飄忽忽的雲霧之中,使人的想法離奇怪異,讓無知的人充滿迷信的想像,為基督教的
聖禮添加了幾分神秘色彩。
那么,到底主耶穌這話是指什麼說的呢?福音書的某一處,從主說話的另一角度闡述了主的一片心意,主在復活升天之前,為了要讓門徒知道他是全人類的救主曾說了這樣的話: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這裡的“信”就是讓人相信他是神,是人類的拯救,“受洗”就是讓人遵守他的話語,人只要遵守了他的話語,他就與人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並說過,凡相信他話照他話去行的有諸多的神跡隨著。律法向人類的普及,人只懂得了正常的衣食住行,人沒能從心靈上感受到神給人的拯救到底有多大的功效。那時,地上的權柄,還沒有讓神完全得著,就是人的心還沒有獲得釋放,人還是撒但的階下囚,當主走上十字架,就背負了全人類的罪,罪由一人入了世界,此刻也就由一人所代替。當主從十字架上復活,將預示著整個人類從此面臨的是光明的人生,是從牢籠脫離的開端,所以他要向全人類宣告這一救贖,就向他的門徒如此囑託。凡接受主救贖的人,將會重新認識
耶和華的律法,學習主耶穌的舍己,領受聖靈從天而來的餵養、澆灌。所以奉父、子、聖靈的名施洗就是接受律法的教導,活出主耶穌的愛人如己,領受聖靈的生命供應,進而成為新造的人。但這一切要不脫離耶穌的教訓,就是耶穌之話的內在開啟、光照和引導,人一但脫離耶穌之靈的教訓,就挪移了根基,失去主的同在,聖靈的看顧,活在字句之中,規條之中,更活在思維觀念之中,成為神的敵人。父代表耶和華的工作,子代表主耶穌的工作,聖靈就是指主要在末世所要講的審判的道。奉父的名為人施洗是讓人認識何為罪,知道哪些是人該作的,哪些是人不該作的,讓人懂得怎樣敬神愛人,讓人認識耶和華是宇宙萬物的主宰,使人能生髮善良仁義的心以至於得蒙保守,凡信耶和華的人免去了“無神論”之屠刀的砍殺、削剮,使許多有害思想不能侵襲他們,腐蝕他們,雖然愚昧和無知會使他們做許多錯事,但他們的心在事實面前反思以至棄舊迎新,愚夫仆倒,智者起來,始終在等候至大的耶和華向他們親臨。奉子的名為人施洗總結了律法,承接律法的愛神愛人,以
道成肉身的主耶穌的實際活出為依據,使人擺脫了撒但的殘害、撕咬,在神的恩光中度日。人活在聖靈的帶領之中,用粗淺的對神所是的認識在戰勝情慾的敗壞,一直等候主的二次顯現。奉聖靈的名為人施洗,用全能者審判的話語擊碎了人心中的頑症,回擊了人所有的觀念,使人徹底從敗壞中走出來,脫離了撒但的權勢,超脫世界,活在靈里,活在神為人建造的永堅不摧的國度之中,享受安息的幸福與甘美。也就是說,施洗的工作就是潔淨的工作,用父、子、聖靈三個時代的工作使人的心得以守護,不被撒但的惡所玷污,洗當然是指保守和潔淨說的,屬乎靈的語言與人類從勞動和生產中所總結出來的意識反應是天壤之別。人用自己的頭腦定規神的作工,於是超然成分與迷信成分隨之而出現。但神是實際的,正常的,與人的現實和心靈反應是吻合的,只有邪靈才抓住人的思維如放飛的彩帶一樣波折漂浮,讓人飄渺反常,與現實和事實相違背。如上的認識能否使人對“三位一體”有個正確的領受呢?那就要考驗一下人敬虔的程度了。
反對解釋
三神論(Tri-thiesm):初期教會人物如亞空拿卓斯(John Ascunages),和斐羅龐努士(John Philoponus)曾說,有三位神,彼此之間只有一種疏遠的聯繫,就好像彼得、雅各、約翰三位門徒一樣。這種錯謬否定了三位一體的合一性,將神說成是三位神,而不是一位神有三個位格。
撒伯流主義(Sabellianism)或形態論(Modalism):這教訓始自撒伯流(Sabellius,約主流200年)。他的錯誤,是走向三神論的另一個極端。雖然撒伯流也談論父、子、聖靈,但父、子、聖靈不過是一位神的三種存在形態,或稱三種顯現。這種教訓稱為「形態論」(modelism),是認為神以父、子、聖靈三種存在形態來表明自己。
亞流主義(Arianism):亞流教訓的根源可追溯至
特土良,特土良曾說子的地位次於父。
俄利根還進一步發展特土良的概念,說子「在本質(essence)上」次於父。這教訓最終形成了亞流主義,否認基督的神性。亞流說,只有神才是非受造的;因為基督從父而生,這就是說,基督也是父所創造的。根據亞流說,有一個時期基督是不存在的。主後325年的
尼西亞會議(Council of Nicea),否定了亞流和他的教訓,亞流被放逐,而亞流的影響後來漸漸消除。而在19世紀,耶和華見證人卻重新恢復了亞流的教義。
經上記著說:
1、神吩咐這一切的話說:“我是耶和華你的神,曾將你從埃及地為奴之家領出來。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出20:1-3申5:7詩81:9-10)耶穌舉目望天說:“父啊……認識你獨一的真神,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這就是永生。”(約17:1-3)
2、有一個文士來,聽見他們辯論,曉得耶穌回答的好,就問他說:“誡命中哪是第一要緊的呢?”耶穌回答說:“第一要緊的就是說:‘以色列啊,你要聽,主我們神是獨一的主。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其次就是說:‘要愛人如己。’再沒有比這兩條誡命更大的了。”那文士對耶穌說:“夫子說,神是一位,實在不錯;除了他以外,再沒有別的神。”(可12:28-32申6:4約5:44太23:9-10可10:18)
3、然而我們只有一位神,就是父,萬物都本於他;我們也歸於他,並有一位主,就是耶穌基督,萬物都是藉著他有的;我們也是藉著他有的。(林前8:4-6,12:6羅3:30,16:27提前1:17加3:20)只有一位神,在神和人中間,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為人的基督耶穌。(提前2:5)
4、你信神只有一位,你信的不錯;鬼魔也信,卻是戰驚。(雅2:19)
5、“耶和華說:你們是我的見證,我所揀選的僕人。既是這樣,便可以知道,且信服我,又明白我就是耶和華。在我以前沒有真神;在我以後也必沒有。惟有我是耶和華;除我以外沒有救主。”(賽43:10-11,44:6-8,45:5-6,45:14-22亞14:9瑪2:10)無論是主耶穌的教訓,還是使徒保羅的書信,或是先知,他們都承認耶和華我們的天父是獨一無二的神。
支持解釋
神在本質(essence)上是一:初期教會曾產生過這樣的問題,究竟基督在實質上(substance),或本質上(essence),是不是與父相同的亞流說,基督在實質上是與父相同的,但父比基督大。這表示說,實質或本質的相同還不足夠,三位一體的正確解釋應該是,「在本質上為一」(one in essence)。神在本質上為一的根據,是申命記六章4節:「以色列啊!你要聽,耶和華我們神是獨一的主。」(「獨一」在
希伯來文echad,意思,是「合一」)。這節經文不但強調,神的獨一性,也強調神的合一性(另比較雅二19〕。三位都擁有神性屬性的總和,而神在本質上沒有被分割。本質上為一,也就是說,三位並不是各自獨立行動的,這也是
耶穌對猶太人的指斥(比較約五19,八28,十二49,十四10)。
就位格說,神是三位的:「位格」(persons)一詞似乎減損了三位一體的合一性,其實位格這名詞,是不足以形容三位一體的相互關係的。有些神學家改用「存有」(subsistance),就是說,「神有三個存有。」此外三者之間還有相距、關係及形態之別。位格這名詞,可幫助說明,三位一體並不單是一種顯現方式,而是有個別位格的存在。當我們說,神的位格有三,意思是指:(Ⅰ)每位都有神的本質(essence),及(Ⅱ)每位都擁有神的豐滿(fullness)。「在神來說,不是有三個一起存在或分開的個性,而是在一個神聖本質之內,有位格上的自我區分。」這與形態論(撒伯流主義)有重大的不同。形態論說,神是一位,但以三種不同的方式表現自己。三個位格的合一,在
舊約常常被提及,如以賽亞書四十八章16節,父差遣了彌賽亞和聖靈,向復興的國說話。在以賽亞書六十一章1節,父以聖靈膏立彌賽亞,給他任命。這些經文都強調了,三個位格的平等和合一。
三個位格有相距的關係(distinct relationships):三位一體記憶體在著一種存有(subsisteace)上的關係。父不是被生的,也不是從別的位格而有的;子是從父永遠被生的(begotten)(約一18,三16、18 ;約壹四9)。「生出」(generation)這詞,說明了三位一體的關係。子是永遠從父而生的,聖靈是永遠從父和子發出(proceeds)(約十四26,十六7)。「發出」這名詞,也說明了一種三位一體的關係;聖靈是父和子所差派的。我們須要注意,這些名詞只是表達出三位一體裡的一種關係,並不說明有等級上的分別。由於這些名詞都有等級意味,有些神學家就索性不用。
三個位格在權力上是相等的:「生出」和「發出」這些名詞,可以說明三位一體之間的職能,但三位一體彼此間,是有同等的權柄。父在權柄上是至高者(林前八6);子在每一方面與父同等(約五21至23);而聖靈又被稱為與父和子同等(比較太十二31)。(這題目會進一步,在基督的神性和聖靈的神性題目下討論。)
舊約教訓
雖然舊約沒有明確的定義,或在教訓上清楚講明三位一體,但我們有足夠理由說,舊約是贊成三位一體的;而且舊約許多經文,都表明神是一個三位的存有。創世記一章的創造記錄,提到父神和聖靈都參與創造的工作,神創造天地(創一1),而聖靈就運行在地面上,叫地不致空虛混沌(創一2)。
創世記一章1節所用
神的名字,是Elohim,那是一個複數字。雖然這個名字未能清楚說明三位一體,但創世記一章26節所使用的複數代名詞「我們」,說明了聖經接受三位一體。大衛在詩篇一一○篇:節,將「主」和「我主」區分,大衛是說,彌賽亞比任何人的君王都大,他給彌賽亞一個神性的稱號:「我主」。在以賽亞書七章14節,神在有關基督的預言裡,清楚說明,從童女而生的一位,將要稱為以馬內利,就是「神與我們同在」。這也是另一次對彌賽亞神性的肯定。此外還有兩段前面提過的經文。以賽亞書四十八章16節,和六十一章1節,都說出了三位一體的真理,在兩段經文中,神的三個位格都被提及,而且加以個別區分。
新約教訓
有關聖經中三位一體的道理,有兩件事情是必須謹記的:神只有一位,三個位格皆被稱為神。以下是這教義簡單的陳述:父被稱為神(林前八6);子被稱為神(來一8至10);聖靈也被稱為神(徒五3至4);神是一位(申六4)。這四句陳述句子的綜合,就是三位一體的教訓。我們另外還有一些新約的經文,證明父、子、聖靈之間的這種關係,確定他們之間的合一及平等。
耶穌吩咐使徒為信徒施洗時,是「奉父、子、聖靈的名」施洗的(太二十八18)。這清楚說明,三位是平等和合一的。
馬利亞的懷孕,也是三位一體神的工作:聖靈臨到馬利亞的身上,神的能力蔭庇她,她所生的兒子,被稱為神的兒子(路一35)。耶穌受洗時,神的三位格個別地顯現(這是對形態論的駁斥,比較路三21至22)。
約翰福音十四章16節是另一次提及三位的合一。子求父,父就差遣聖靈,永遠住在信徒裡面。三位的合一清楚不過了。羅馬書八章9至11節又提及,神的三位都位在信徒裡面。哥林多後書十三章14節的祝福語,是父、子、聖靈的平等和合一,一個強而有力的證據(另比較林前二4至8;啟一4至5)。
教義難解
否定三位一體的人,有時會提出一些字眼上的用法,表明基督是次於父神的。這如果屬實,三位一體的教義就不能成立了。以下是幾個問題名詞的探討。
生(begotten)的意思:「生」這個詞用在基督身上,有幾方面的意思。第一,根據馬太福音一章20節,基督是在人性中出生,而不是在神性中出生的;在亘古時,基督已是神(彌五2),但在
伯利恆時,基督增加了一種本性(an additional nature),就是人性。馬利亞的懷孕,是在聖靈的監管下完成的,以確保基督的人性無罪。基督獲得這種人性,就是「生」這個字所指的;這名詞不能用在他的神性之上。「生」這個字,也不是用來指,耶穌作為神的兒子而說的,耶穌曾在時間和空間裡,宣稱自己是神的兒子(詩二7;徒十三32至33,
羅一4)。這些經節都強調,耶穌之為
神子,是復活之後的明證,但這不是說,復活使他成為神的兒子。基督從亘古已經是神的兒子了。詩篇二篇7節和
使徒行傳十三章33節都強調,基督的出生,只是對基督兒子的地位的一種公開的顯明(兒子的地位並不是這時才開始的)。
頭生(first-born)的意思:否認
基督的神性的人,都喜歡引用「頭生」這個名詞。他們說,基督在時間上是有開始的。可是如果我們探討字義(lexical),和這字在上下文的用法(contextual),就會對頭生一詞有新的理解。在舊約,這字是用來說明長子的地位。長子擁有雙份的產業(申二十一17);他比其他家庭成員有更大的優惠(創二十七1至4、35至37)。更多的特權(創四十三33)和更大的尊敬(創三十七22)。長子是優先的地位,和無上權力的一個象徵稱號(出四22;耶三十一9);而這字就是按這意義,用在基督身上。歌羅西書一章18節所說基督的頭生地位,是清楚不過了:作為頭生的基督,做了教會的頭和萬有的元首。希伯來書一章6節又提到,基督作為頭生者,擁有至高的權力,天使都要拜他;本來只有神才能接受敬拜的。詩篇八十九篇27節,也許是關於頭生最清楚的解釋,這段經文也是希伯來詩歌綜合體(synthetic poetry)的一個例子。詩歌第二行是第一行的解釋,在這篇彌賽亞詩里,神確定了彌賽亞是頭生的,他要作世上至高的君王。稱為「頭生」,是指這位君王要管治全世界。無論從語言學或注釋學去看,「頭生」都是強調,耶穌作為彌賽亞的卓越地位。
獨立(only-begotten)的意思:「獨生」(希臘文monogenes)(比較約一14至18,三16;約壹四9)並沒有提供一個時間開始的觀念。它只是說明,耶穌是神獨生的兒子,是「獨一無二的」、「沒有相同的」及「在這範疇里,是唯一的」。獨生「說明了耶穌是獨一無二,超乎所有在地上和天上的存有。」創世記二十二章2、12、16節提到,以撒是
亞伯拉罕「獨生的、所愛的」兒子。使徒約翰又形容,神獨生子所發出的榮耀——從來沒有人這樣發出過父的榮耀(約一14)。不但如此,子也表明了父——除了這位獨生子外,沒有人能表明父。這位獨一的兒子是由神差到世上的,永生只能由神獨一的兒子所賜」(約三16)。仔細研究這些經文,「獨生」一詞,並不是表明存在的開始;反之它表明了存有者的獨特性(uniqueness)。基督是獨一無二的神的兒子,由父從天上差派而來。
歷史緣由
奧古斯丁有一部很重要的著作《論三位一體》,這裡所說的位指的是位格,是最早的出處,政治上的或者生活中所說的“三位一體”是不明意義的借用。其實,有關上帝本質的三一論是要深奧得多的,三一論既然是聖經的啟示,就絕非人的杜撰,是上帝將他自己顯明給被造的世人。
但是,有關三位一體說的看法在基督教的早期曾有過長期而極端激烈的爭論。
早在公元1世紀裡,有關聖子的性質問題導致了伊比奧尼教派和
諾斯替教派的互相對立的兩種異端。到了該世紀末,這兩種異端都被第四福音書的作者
聖約翰所駁倒,他用基督教的觀點解釋了
柏拉圖的宇宙論:他解釋說,
耶穌基督就是柏拉圖所謂的邏各斯,或理智的化身,而這理智對於上帝則是與生俱來的。
公元313年的“
米蘭敕令”使基督教恢復了平靜和安寧。之後,有關三位一體的論爭又復活了,並且這種宗教紛爭的火焰也迅速從學術界傳到教士中,傳到人民中,傳到
羅馬帝國各省--包括巴勒斯坦和埃及。在多年的爭論之後,聖父聖子同體的學說在具有最高權威的尼西亞會議上得到了確認,後來希臘、拉丁、東方以及新教的教會都一致同意它是基督教的根本信條。
當時一位在普瓦蒂埃的主教的一段話記述了這種爭論:
“同樣可悲,也同樣危險的一件事是,人間有多少種觀點就有多少種教義,有多少種思想傾向就有多少種宗教學說,有多少種錯誤就有多少種不敬神的緣由;因為我們全都隨意制訂信條,並隨意對它們進行解釋。對本體同一說問題接連舉行的宗教會議上,在這次會上被否定,下次會上又被接受,再下次會上又被取消了。在那段令人痛心的日子裡,聖父和聖子的部分或全部相似的問題竟變成了爭論的題目。每一年,不,每個月,我都在制訂新的信條,以描述那些看不見的不解之謎。我們為我們所做的事懺悔,我們為那些懺悔的人辯護,我們又詛咒那些我們為之辯護的人。我們或者譴責在我們之中出現的別人的學說,或者譴責在別人之中出現的我們的學說;於是,不惜相互把對方撕成碎片,我們彼此成為對方毀滅的根源。”
而一位歷史學家(阿米阿努斯)則記述為:
“基督教本身是十分簡單的,但他(君士坦提烏斯)卻把它和愚蠢的迷信混為一談了。他非但不利用自己的權威使各方和解,卻反而通過口頭上的爭辯使得被他無聊的好奇心所挑起的分歧日益擴大和四處傳播。大道上整天賓士著來自四面八方前往參加他們所謂的宗教會議的主教們的馬隊;而在他們盡力使得整個教派統一於他們的特殊觀點的時候,公共驛站的全部設施幾乎已被他們如此匆促、頻繁的奔忙毀滅殆盡了。”
在19世紀撰寫的法國《拉魯斯百科全書》中關於認一論和三位一體的詞條時寫道: “三位一體的信條在《舊約》、《新約》、《使徒行傳》以及這些使徒的弟子並不存在,但是卻被
天主教會、傳統的
基督教派別奉為教義信條。這兩派都宣稱,三位一體一直以來便為所有
基督徒所接受,但是,我們手中的歷史證據卻顯示,這個信條是如何出現、發展,並最後成為基督教會教義的。”
拉魯斯百科全書又寫道: “在那個時代,信仰耶穌的人性是早期教會中改宗基督教的猶太人在很長一個時期的主流信仰。
拿撒勒城的基督教徒和所有由猶太人組成的基督教派中都認為耶穌只是一個受到聖靈的支持人,他們中沒有任何人指責別人是宣揚異端和無神論者。這之後,隨著那些偶像崇拜者的改宗基督教,才出現了一些原來沒有的基督教教義。
在基督教認可的
天主教百科全書中也承認,
早期的基督徒並不知道三位一體說,這一原則是在公元四世紀才添加到基督教義中的。這套大百科全書寫道: “在二十世紀後期,我們要想清楚、客觀地闡釋神聖的三位一體的來龍去脈、歷史演進及期神學的解釋,無疑是困難的。討論三位一體就像學討論不確定的陰影,這對於羅馬天主教會和其它基督教會來說都是一樣的。”
在另外一章中,這本天主教的大百科全書中還寫道: “在公元四世紀末之前,這種後來被冠以三位一體原則之名的說法,在基督教生活和宗教儀式中從未出現過,我們在耶穌的門徒中也找不到任何與三位一體相似的思想或觀念。”
尼西亞會議後,本體同一論的旗幟雖曾被動搖,但一直並未倒下,本體同一論的旗幟此後在基督教會中更牢固地樹立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