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西亞公會議

尼西亞會議一般指本詞條

基督教會史上在小亞西亞北部尼西亞城召開的兩次世界性主教會議。分別稱為第一次和第七次公會議。

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 325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召開。324年,君士坦丁統一羅馬帝國後,繼續支持和扶植已傳遍帝國全境的基督教,親自召開約有300名主教參加的會議,解決一些長期陷於紛爭的神學和教會體制問題;以使基督教教義規範化,並有助於鞏固帝國統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尼西亞公會議
  • 外文名:Councils of Nicaea
真正的尼西亞會議,第二次尼西亞公會議,

真正的尼西亞會議

會議由皇帝的宗教事務顧問西班牙柯都伐主教何西烏主持。議題中心是如何解釋道成肉身的基督和上帝,即三位一體中的父與子的關係。會上以主張“父先於子,子為被造而次於父”的阿里烏為一方,以堅持“父子同質,子為道成肉身”的亞大納西為另一方,展開複雜的鬥爭。
這場爭論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當時帝國內部各民族以及各地方勢力間的矛盾。君士坦丁一世對神學問題並無興趣,因而想以妥協辦法來平息爭論。最後,根據何西烏的建議,以該撒利亞主教、教會史家猶西比烏所提出的信經為基礎,添上父子“同質”一詞,由皇帝施加壓力強行通過,作為正統三一論教義的標準。
這個信經後經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修改,成為後世大多數教會所公認並接受的《尼西亞信經》,阿里烏被斥為異端,遭到放逐。此外,會議還制訂了肯定主教制,按帝國行省劃分教區,加強帝國政權對教會的控制等條規,並確定以每年春分後第一次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天為復活節。

第二次尼西亞公會議

787年由東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六世和皇太后愛利尼召開。會議討論“破壞聖像”問題並作出決定:聖像是道成肉身的可見之像,可對其表示恭敬,但應不同於對上帝的崇拜。
羅馬帝國前期的信仰是綜合了古希臘和古羅馬眾多神邸的多神教,羅馬人基本上處於信仰自由的境況。在此之中,篤信一神論的基督教顯得特別另類。
早期的基督教主要在貧苦人之中傳播,信徒之間平等互助,患難相恤。由於他們有明顯的反抗意識,不與統治階級合作,不服兵役,不敬羅馬舊神,因此多次遭到羅馬統治者的迫害。
早在尼祿時代,年輕的基督教就遭到歷史上第一次迫害,此後在三世紀中期狄修斯(249—251年)、瓦列利亞努斯(253—260年)時代,又一次遭到殘暴迫害。到了戴克里先(284—305年)時代,自稱羅馬舊神朱庇特之子的皇帝自然視基督教為異端,基督教又一次遭到了厄運。在此之間,猶太人和基督教一樣守安息日過逾越節,羅馬地區基督教為了和猶太教區分出來逐漸有人放棄收安息日,守當時極盛一時的太陽日sunday基督教在公元1—3世紀中仍呈迅速發展之勢,到3世紀已有教徒600多萬人,羅馬境內已有教堂1800多個。
但是世俗化的基督教的本質發生改變,就是和當時的羅馬最大的宗教太陽神教合併,使羅馬皇帝對基督教的態度發生180度的轉變,改而扶持基督教,但以理書7.25可知皇帝君士坦丁是魔鬼的使者。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