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中華民國,新中國時期,行政區劃,沿革變遷,政區劃分,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水文,人口民族,人口,民族,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教育,科學技術,衛生事業,文化事業,廣播電視,體育事業,城市,文化,地名來源,民風民俗,交通,公路,鐵路,航空,風景名勝,文物古蹟,旅遊景點,著名人物,地方榮譽,
歷史沿革
先秦兩漢
西漢高祖六年(前201年),劍地分屬於
廣漢郡梓潼縣、葭萌縣和巴郡閬中縣。
東漢建武十二年(36年),分屬於梓潼縣、葭萌縣、
德陽縣、閬中縣四縣管轄。
東漢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
劉備據蜀,分廣漢郡葭萌縣、梓潼縣、
白水縣、
涪縣置梓潼郡時,始在今劍閣境內新立
當德縣,治地在今劍閣縣
漢陽鎮境內,故城名黃蘆城,隸屬梓潼郡。
魏晉南北朝
三國時,
漢德縣(當德縣更名)為蜀漢領地。蜀漢丞相
諸葛亮以漢德縣有“大劍至小劍隘束之路三十里,連山絕險”,於此“鑿石架空為飛梁閣道,以通行旅”。又於
大劍山峭壁中斷兩崖相峙處,倚崖砌石為門,置閣尉,設戍守,成為軍事要隘。
西晉
泰始三年(267年),漢德縣屬梁州梓潼郡。
太安二年(303年)至永和三年(347年),漢德縣為“
成漢”領地。東晉永和三年(347年),於
晉壽縣境新置劍閣縣(治地在今劍閣縣
下寺鎮大倉壩,即小劍故城),與漢德縣同屬梓潼郡;
太元十五年(390年)廢劍閣縣。
南朝宋大明中(457~464年),南安郡始改僑置為實郡,領南安縣(今普安鎮為郡治)、白水(今
店子鄉)、
華陽縣(今
王河鎮南)、梓潼(今梓潼縣
文昌鎮)4縣及寄治南秦州桓道縣、中陶縣2縣。
南朝梁天監二年(503年),始在境內立
南梁州(州郡縣同治今普安),轄南安郡(領縣未變)、輔劍郡(扶風郡更名)、南新巴郡。
天監四年(505年)至
大同元年(535年)其間30年,南梁州3郡及屬縣入於北魏。
梁末,武陵王據蜀稱帝,改南梁州名
安州,仍領原郡縣。
北朝
西魏廢帝三年(554年),因先下安州,始通巴蜀,改安州為
始州,改南安郡、南安縣名
普安郡、
普安縣,領4郡6縣:普安郡轄普安縣、
永歸縣(白水縣更名);黃原郡轄
黃安縣(華陽縣改置)、茂陵縣(自輔劍郡改隸,後廢);安都郡轄武連縣(輔劍縣、武功縣更名);
潼川郡(今梓潼縣石牛鋪)。
北周時,始州隸於利州總管府,仍轄普安、黃原、安都、潼川4郡,除茂陵縣廢外,安都郡增領胡原縣(天監十八年分
巴西郡閬中地新置縣來屬,治今
香沉鎮群英村)。
隋唐五代
大業三年(607年)改始州為普安郡,領縣未變,安壽縣還名為梓潼縣(治地移今梓潼縣連枝壩)。
唐
武德元年(618年),普安郡復稱始州,屬利州總管(都督)府,
貞觀六年罷,改屬
劍南道及劍南東川節度。
唐
先天二年(713年)改始州為
劍州,“取劍閣為名也”。至此,劍州之名始見於世。
天寶元年(742年)改劍州為普安郡。
乾元元年復名劍州,領普安縣、黃安縣(唐末更名普成縣)、武連縣、梓潼縣、陰平縣、臨津縣(遷治今
白龍鎮)、永歸縣、劍門縣共8縣。
隋唐時,於劍門關設軍事建置,立關令並置大劍鎮(治地劍門場),小劍戍(今下寺鎮大倉壩)。
宋元明清
北宋乾德三年(965年),置劍州普安軍,屬
西川路,仍領原縣。
景德二年(1005年),劍門縣隸屬於劍門關
都監。景德三年,劍門關直隸京師,以東京兵出戍。劍州只領6縣。
熙寧五年(1072年),關、縣析而為二,皆還隸劍州,並省臨津縣為臨津鎮併入普安縣。
元符中,劍門關下隸於劍門縣,“敕縣令通管關事”。
南宋
紹興四年(1134年)後,利州路分為東、西二路,幾經分合,劍州均屬利州東路。
寶祐三年(1255年)蒙軍攻蜀,隆慶府治所移至苦竹寨(今
劍門關鎮朱家寨)。
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改隆慶府為劍州,普成、劍門2縣併入普安縣,陰平縣因戰亂荒廢。
泰定中(1324年至1328年),省武連縣入梓潼縣,劍州領普安、梓潼2縣,屬
四川等處行中書省廣元路。
明
洪武六年(1373年)省普安縣入劍州。洪武九年(1376年)省州,罷置劍州。洪武十三年(1380年)復置劍州,領梓潼縣、江油縣(治今江油市
武都鎮)2縣,屬
四川承宣布政使司保寧府(治今閬中)。
洪武三十一年,廢劍門關,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重立劍門關,置百戶戍守。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江油縣劃屬龍州。
清順治三年(1646年),劍州領梓潼1縣。
雍正五年(1727年),梓潼縣劃屬
綿州,劍州始無領縣,遂成“
單州”。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劍州直隸
大漢四川軍政府,下轄劍門、武連2分州。
民國二年(1913年)始將劍州改為劍閣縣,下置劍門、武連2分縣;民國三年(1914年),廢劍門、武連分縣,劍閣縣劃屬四川省
嘉陵道。
民國七年(1918年)至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四川“防區”時期,劍閣縣先後為靖國軍
呂超、靖川軍
劉存厚、川北邊防軍王鴻恩、第二十九軍川西北屯殖軍
田頌堯的防區。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增轄青川縣、旺蒼縣2縣,專區至此共轄11縣。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劍閣解放前夕的12月15日,劍閣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暨保全司令部遷往江油縣
中壩鎮,不久後撤銷。
新中國時期
1952年9月1日撤銷川北行署區併入恢復設定的四川省後,劍閣縣改屬四川省劍閣專區專員公署。
1953年3月廣元專區(劍閣專區1952年12月20日更名)撤銷併入
綿陽專區(1968年改為
綿陽地區)後,劍閣縣改屬綿陽專區專員公署。
2003年9月28日,劍閣縣城正式由普安鎮遷址下寺鎮。
2015年4月正式開展撤縣建市工作,計畫2017年完成縣級
劍門關市的申報工作。
行政區劃
沿革變遷
劍閣境內基層政權設定,唐代中期始有記載,《
元和郡縣圖志》記:“開元間,劍州八縣下設二十五鄉,元和間設八十五鄉”。
宋太平興國前後,劍州7縣,下設74鄉,後合為60鄉。熙寧間,縣下設鄉鎮,劍州6縣設53鄉,17鎮。其中普安縣置9鄉,臨津、永安2鎮;梓潼縣置4鄉,亮山、稷連、龍池、上亭4鎮;陰平縣軒置7鄉,全門、百頃、長坪3鎮;武連縣置5鄉,柳池、長江(開封)2鎮;普成縣置8鄉,豐饒、馬順(馬迎)、長興、茆城、香城(香沉)5鎮;劍門縣置20鄉(《元豐九域志》校勘記48條:錢本、盧木均作一十鄉),豐盛1鎮和小劍、白綿、巴砍、糧谷、龍聚、托溪6寨。改行保甲制後,按戶編保,改鄉為都保,鎮名仍舊。
明初,劍州編設3里,110戶為一里,里以下10戶為1甲。
清雍正時,劍州下轄普成、劍門、廣義3鄉,每鄉設4甲。同治十一年(1872年)改劃為13保,為普安(治州城)、雲平(治三郎廟)、體仁(治下寺場)、劍義(治劍門關)、廣安(治張王廟)、泰和(治木馬寺)、隆禮(治火燒寺)、講信(治白龍場)、劍安(治金仙場)、廣誠(治開封場)、修睦(治元山場)、明德(治武連場)、普合(治西廟場)。宣統二年,辦理地方自治,劍州自治區劃設1城(城廂治普安)、2鎮(誠睦鎮治元山場,轄廣誠、修睦2保;講信鎮治白龍場,轄講信、劍安2保)、4鄉(禮合鄉治木馬寺,轄隆禮、泰和2保;安仁鄉治劍門關,轄廣安、劍義2保;安平鄉治下寺場,轄體仁、雲平2保;德合鄉治武連場,轄明德、普合2保)。
民國二年(1913年),劍州改為劍閣縣。民國3年,廢城、鎮、鄉,縣下改原13保為13團,名稱及區域仍舊。後將劍安團分為一、二團,全縣有14個團。
民國十九年(1930年),改團為區,將普安分為一、二區,隆禮分為上、下區,共設16個區辦事處。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秋,將16個區整理合併為6個區署。原普安一、二區為第一區(治普安),明德、廣誠、普合為第二區(治武連),修睦、劍安二區為第三區(治元山),講信、劍安一區、隆禮下區為第四區(治土主廟),泰和、廣安、隆禮上區為第五區(治江口),劍義、體仁、雲平為第六區(治劍門),區下劃設40個聯保,以序號定名,城廂為第1聯保,依區順列,至三郎馬鹿為第40聯保。聯保下共設364保。民國25年6月,調整區劃,縮編聯保,更用新名,全縣設4區,26聯保,255保,2638甲。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8月,推行新縣制,廢除聯保,設鄉鎮,全縣劃為4區(一區裁署,改設指導區),7鎮、10鄉、141.保、1931甲。
民國三十年(1941年)2月,劍閣整編政區和保甲,裁第三區署為指導區,進行鄉鎮保甲擴編,共設377保、3809甲。民國31年,再裁第四區署為指導區,設1個區署(次年亦撤署改為指導區),3個指導區,全縣置1鎮、25鄉、339保、3232甲。民國34年全縣定鄉鎮編制,普安鎮為甲等鎮,其餘25鄉為乙等鄉,保調整為373保。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10月,重新調整政區,全縣劃為3個指導區,1鎮,25鄉,369保,3613甲。第一區轄普安鎮、北廟、西廟、柳溝、武連、龍源、白龍、楊村、碑埡9鄉,132保,1303甲;第二區轄元山、仁和、寶石、柘梖、開封、馬迎、演聖、金仙、香沉9鄉,154保,1486甲;第三區轄江口、張王、漢陽、劍門、下寺、三郎、鶴齡、木馬8鄉,83保,827甲。民國36年全縣復調為4個指導區,373保。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鄉鎮未變,縮編保甲為207保,2494甲。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鄉鎮保甲數未變。
附:蘇維埃政區
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4月,
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在劍閣設普安縣、赤化縣、金仙縣3個縣
蘇維埃後,廢區保,縣下設定區、鄉、村蘇維埃。共設普安、西廟、北廟、抄手、武連、罐鋪、金仙、元山、店子、石城、木馬、赤化12個區蘇維埃,設西廟一鄉、二鄉、三鄉、四鄉、五鄉、柳溝、毛壩、涼山、義興、武連、北廟、龍源、田井山、田家、白圖、高觀、漢陽、天生橋、劍門、下寺、三郎、馬鹿、元山、演聖、王河、黑土、仁和、寶石、大興、文興、興隆、吼獅、圈龍、香沉、開封、馬迎、觀音寺、高池、赤化、楊村、官店、白龍、江口、張王、紅岩寺、沙壩等46鄉和普安鎮蘇維埃,235個村蘇維埃。
1950年1月,劍閣縣基層政區設城關、元山、白龍、劍閣4個區公署,下轄1鎮25鄉。
1951年3月,調整行政區劃,全縣分建8區、1鎮、63鄉、470村。5月,新建江石、劍生、柳埡、毛壩、回龍、公興、石板、文筆8鄉共為71個鄉。
1952年,政區調整較大。新建仁和、鶴齡2個區和甘水、鶴鳴、樵店、官店、石岩、姚家6個鄉。政區序列是一區(城關)、二區(武連)、三區(開封)、四區(元山)、五區(仁和)、六區(金仙)、七區(鶴齡)、八區(白龍)、九區(江口)、十區(漢陽),下分設1鎮74鄉。
1953年1月,劃西廟、甘水、柳溝、毛壩、義興等鄉成立十一區(柳溝),區署改稱區公所。6月,新建四合、觀龍、柏埡、涼山等鄉,全縣為11區,1鎮,77鄉。不久,將五區全部劃屬梓潼縣,又為10區,1鎮,71鄉。
1954年7月,增加東興、五福2鄉。12月,將
馬迎鄉劃屬梓潼縣。
1955年2月,將西廟、甘水、涼山調入一區,茆溝、毛壩、義興調入二區,有9區,72鄉。10月撤第十區公所,其所屬鄉由劍閣縣人民委員會直轄。12月,撤一、二、九區公所,留5個區公所,均以治地命名。鄉鎮調整合併為37鄉1鎮。
1957年7月,城關、武連、江口、漢陽四區恢復區黨委會(
中共基層機構),為9區、1鎮、37鄉,1613個
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8年4月,增設城郊鄉,有38鄉。9月,實現
人民公社化,實行政社合一體制,改鄉為
人民公社。
1961年5月,調整部分公社規模,新建聞溪、姚家、江石、土門、公店、時古、垂泉、涼山、吼獅、樵店、兩河、石板、高觀、小劍等人民公社。劃西廟、涼山、義興、茆溝、垂泉復建柳溝區。12月,又分設柏埡、毛壩、圈龍、水磨、廣坪等人民公社,共57個公社。1962年3月,再分設柳埡、鶴鳴、馬燈3個人民公社。
1963年9月,恢復城關等5個區公所。至1965年,全縣為10區、1鎮、60個人民公社,531個生產大隊,3369個生產隊。
1966年11月17日,經四川省人民委員會、綿陽專區行政公署批准,以地名命名的區公所和52個公社改為具有“革命意義”的新名稱:北廟稱五星,姚家稱雙豐,鹽店稱金星,龍源稱新民,田家稱火炬,江石稱戰鬥,鶴鳴稱光榮,柳埡稱建國,柳溝稱東方紅,垂泉稱紅太陽,義興稱紅日,毛壩稱紅光,西廟稱紅星,涼山稱紅峰,武連稱五一,馬燈稱紅燈,秀鐘稱星火,開封稱工農,高池稱燈塔,迎水稱前鋒,碗泉稱新華,土門稱東升,元山稱躍進,王河稱曙光,演聖稱光明,時古稱愛國,柘壩稱黎明,公興稱前進,圈龍稱紅旗,香沉稱先鋒,塗山稱東風,吼獅稱向前,金仙稱紅衛,復興稱新建,鶴齡稱赤衛,楊村稱迎新,鴦溪稱長征,水磨稱解放,樵店稱建設,太平稱前衛,白龍稱勝利,店子稱永興,碑埡稱紅埡,石板稱高鋒,兩河稱新生,廣坪稱前途,張王稱上游,木馬稱幸福,高觀稱光輝,柏埡稱光華,漢陽稱永勝,抄手稱新勝。1967年區、公社恢復原來名稱。
1968年5月11日,劍閣縣革命委員會成立後,區、公社、大隊均成立革命委員會,生產隊成立革命領導小組。
1981年
第一次全國地名普查時,城關區更名為
龍泉區,城關鎮更名為普安鎮。人民公社更名的有:城郊改劍城,東興改東寶,土門改國光,復興改長嶺,太平改羊嶺,水磨改錦屏,石板改搖鈴,兩河改禾豐。對部分重名的生產大隊也稱新名。
1984年初,劍閣縣基層政區改制,政社分設,恢復鄉鎮建制,生產大隊、生產隊改為村、組。同年6月,撤銷劍城鄉併入普安鎮。
1985年1月,元山、開封、白龍、武連、劍門、龍源6鄉改建為鎮。10月,江口、公興、鶴齡、東寶4鄉改建為鎮。至年底,劃為10區,11鎮、49鄉,529村、3474
村民小組。
1989年,柳溝、漢陽2鄉改建為鎮,全縣為10區,13鎮、47鄉,529村、3479村民小組、20
社區居民委員會、68
居民小組。
1991年,廣元市
市中區的上寺、下寺、普廣3鄉鎮20村132組劃歸劍閣縣管轄,並新建
下寺區。至此,全縣為11區,14鎮、49鄉,共549村、3611村民組、20
社區居民委員會、68居民小組。
1992年,劍閣縣實行撤區並鄉建鎮,全縣原11區、14鎮、49鄉調整為22鎮、17鄉,共撤銷32鄉、新建8鎮。具體為:撤銷龍泉、柳溝、武連、開封、元山、金仙、鶴齡、白龍、江口、劍門、下寺11個區公所;柳埡、抄手、北廟3鄉和普安鎮的城北、劍北、劍公、聞溪4個村及普安鎮原三江、劍門、聞溪3個居民段合併,新建
城北鎮;長嶺、金仙2鄉合併為金仙鎮;錦屏、楊村、樵店3鄉合併為楊村鎮;石城、羊嶺2鄉合併為羊嶺鎮;普廣、上寺2鄉併入下寺鎮;公店、王河2鄉合併為王河鎮;時古、演聖2鄉合併為演聖鎮;小劍鄉併入漢陽鎮;鶴鳴、涼山2鄉併入普安鎮;禾豐、搖鈴、碑埡3鄉併入白龍鎮;吼獅、圈龍、塗山3鄉併入公興鎮;毛壩、垂泉2鄉併入柳溝鎮;西廟、鹽店2鄉合併為鹽店鎮;國光鄉併入開封鎮;柏埡、木馬2鄉合併為木馬鎮。
1995年,復置長嶺、錦屏、涼山、北廟、公店、禾豐、搖鈴、碑埡、吼獅、圈龍、塗山、上寺、毛壩、垂泉、西廟、國光、江石、樵店、柏埡19鄉;同時,撤銷鴦溪鄉併入鶴齡鎮,演聖鎮所轄的原時古鄉行政區域劃歸元山鎮。全縣轄22鎮、35鄉,共57個鄉鎮,形成今日區劃格局。
|
普安區 | 城北區 | | | 劍閣區 | 漢陽區 | 江口區 | 柳溝區 | 武連區 | |
| | 金仙區 | 仁和區 | 城關區 | | | | | |
|
| | | | | | | | | 官店鄉 |
| | 甘水鄉 | 劍生鄉 | 劍城鄉 | 石岩鄉 | 文筆鄉 | 回龍鄉 | 四合鄉 | 觀龍鄉 |
五福鄉 | | | | | | | | | |
1996年,設立下寺經濟開發區。同年,香沉鄉改建為
香沉鎮。
2003年縣城遷址下寺後,設立普安商貿園區。12月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覆同意將城北鎮的第一、第二、第三社區劃歸普安鎮管轄。
2006年3月,撤銷下寺經濟開發區。6月,撤銷普安、城北、柳溝、武連、開封、元山、金仙、鶴齡、白龍、江口、劍門11個督導室,歷經77年的“
縣轄區”正式成為歷史,鄉鎮全面實現由縣直接管轄。
政區劃分
鄉鎮 | 政區劃分 |
| 4個社區、13個村:鼓樓社區、 小玲玲社區、臥龍社區、較場壩社區、雙劍村、劍西村、中坪村、江東村、劍坪村、燈光村、光榮村、城東村、白虎村、 鶴鳴村、銀山村、豐光村、同心村 |
| 9個社區、7個村:修城壩社區、 沙溪壩社區、雷鳴社區、渡口社區、 清江社區、下寺社區、翰林社區、三江社區、窯溝社區、冠京村、風埡村、麻柳村、空木村、石瓮村、五台村、硝廠村 |
| 1個社區、16個村:龍源寺社區、一心村、尖嶺村、先化村、永紅村、青桿村、寶泉村、登雲村、姜灣村、中嶺村、龍石村、紅彤村、七寶村、演正村、文筆村、青龍村、興泉村 |
| 2個社區、15個村:城北社區、劍公社區、聞溪村、劍北村、碑梁村、紅雙村、柳埡村、石廟村、前鋒村、聞風村、民主村、新華村、亮埡村、水池村、鋸山村、飛鳳村、龍鳳村 |
| 1個社區、9個村:紅旗社區、鹽河村、紅花村、雙馬村、青林村、五豐村、石筍村、蓮花村、五指村、拱石村 |
| 1個社區、8個村:靈泉社區、新民村、三清村、石龍村、四五村、長安村、光明村、文星村、南廟村 |
| 3個社區、9個村:武侯社區、覺苑社區、新橋社區、計畫村、水泉村、寨橋村、棗埡村、武五村、東埡村、廟嶺村、四合村、興隆村 |
| 2個社區、12個村:寶石社區、東升社區、桐梁村、長梁村、新建村、迎春村、雙華村、西林村、雙井村、青山村、樓台村、龍泉村、涼安村、西陽村 |
| 3個社區、9個村:文廟社區、光輝社區、和平社區、鞍山村、龍橋村、同壩村、永生村、中營村、東華村、友愛村、高山村、白雲村 |
| 1個社區、21個村:元山社區、福泉村、寶田村、白壩村、七一村、普同村、平橋村、盤石村、糧豐村、松嶺村、二教村、金竹村、石樓村、鐵爐村、石板村、廣化村、愛國村、魚嶺村、幸福村、紅旗村、柳河村、雙獅村 |
| 1個社區、10個村:平壩社區、寅聖村、亭壩村、金剛村、天馬村、大坪村、中子村、梁埡村、切山村、龍灘村、天井村 |
| 1個社區、8個村:王石社區、南華村、新電村、板橋村、皇觀村、深埡村、鳴鳳村、吳家村、魯埡村 |
| 1個社區、6個村:大橋社區、新生村、九龍村、大梁村、茶埡村、文林村、鳳凰村 |
| 1個社區、9個村:金仙社區、金仙村、井峰村、西河村、賽金村、柏埡村、雙河村、大順村、小橋村、雙柏村 |
| 3個社區、7個村: 躍進社區、衛星社區、元柏社區、東溝村、乘風村、 群英村、陽明村、劍南村、 龍台村、三堆村 |
| 4個社區、7個村:龍洞社區、魯班社區、三灣社區、青豐社區、石灘村、春風村、寨門村、槐樹村、小埡村、廟埡村、古樓村 |
| 2個社區、15個村:鳳凰社區、赤化社區、金珠村、柏林村、長壽村、永興村、石埡村、龍潭村、青木村、會龍村、翠柏村、化林村、岳坪村、白鶴村、金銀村、綠水村、印盒村 |
| 1個社區、7個村:龍鞍社區、楊埡村、石門村、長湖村、官店村、建設村、柏梓村、三合村 |
| 2個社區、10個村:太平社區、廟壩社區、太平村、茶角村、蒲花村、橋河村、靈泉村、馬鞍村、大堰村、劍寺村、鐘鼓村、青柏村 |
| 3個社區、10個村:聞江社區、木林壩社區、罐林社區、新禾村、清明村、長江村、新莊村、七林村、高堂村、春雷村、百包村、陵峰村、金鐘村 |
| 1個社區、10個村:木馬寺社區、魁陵村、松木村、威靈村、庵子村、七柏村、停船村、華峰村、金魁村、後坪村、前坪村 |
| 2個社區、14個村: 雄關社區、志公社區、劍雄村、 劍門村、大房村、青樹村、雙魚村、劍華村、劍山村、元安村、梁山村、風埡村、高峰村、桂花村、劍城村、雙旗村 |
| 1個社區、18個村:翠雲社區、新場村、雲豐村、天橋村、東風村、青春村、永泉村、陡嘴村、壯山村、壯嶺村、燈煌村、登山村、七里村、中心村、二龍村、金星村、順風村、鎖溪村、青松村 |
| 7個村:江石村、明鏡村、西山村、五台村、雙塔村、天堂村、梨埡村 |
| 8個村:田廟村、龍池村、石泉村、響水村、中鳳村、雙豐村、共和村、石磐村 |
| 10個村:檬樹村、魯公村、新關村、新中村、永豐村、長春村、中山村、建興村、大灣村、二郎村 |
| 1個社區、9個村: 向陽社區、團結村、柳場村、銀溪村、 天字村、元寶村、繁榮村、高台村、關刀村、立前村 |
| 8個村:五星村、星光村、孤玉村、石橋村、鐘嶺山村、水井岩村、明興村、青碑村 |
| 7個村:上游村、清潭村、八一村、南山村、鮮花村、石花村、石柱村 |
| 1個社區、7個村:新星社區、工農村、勞動村、沙河村、土埡村、雙流村、紅星村、宮堂村 |
| 7個村:百花村、元山村、光華村、茶園村、斑竹村、團山村、寶橋村 |
| 9個村:皇柏村、雲鳳村、五羊村、珠珍村、甘水村、聯合村、鹽井村、清涼村、松林村 |
| 7個村:清泉村、白楊村、春光村、清水村、壽山村、回龍村、寶珠村 |
| 9個村:秀山村、東山村、柏堰村、興盛村、太清村、王河村、雙星村、青嶺村、荷花村 |
| 9個村:星火村、河西村、三元村、孔龍村、崇嶺村、郭溝村、龍虎村、金頂村、華山村 |
| 7個村:馬燈村、三江村、瓦子村、雙坪村、武庵村、陳灣村、純陽村 |
| 10個村:高池村、勝利村、作坊村、大營村、莊子村、高塔村、牌坊村、青榮村、燈塔村、楊嶺村 |
| 9個村:碗泉村、石靴村、杏埡村、廟灣村、高埡村、大林村、白兔村、大山村、泉水村 |
| 9個村:迎水村、燕子村、玉清村、馬林村、慈恩村、天珠村、雙龍村、寺壩村、白頂村 |
| 10個村:五愛村、土門村、走馬村、東王村、寨山村、石印村、朝陽村、石堰村、青溪村、慶豐村 |
| 11個村:銀河村、龍柏村、群力村、彈埡村、南橋村、林茂村、迎豐村、林山村、小倉村、玉龍村、大華村 |
| 8個村:智積村、紅碑村、平樂村、六一村、新家村、華光村、五一村、榮光村 |
| 8個村:龍座村、人馬埡村、龍角村、天星村、來龍村、向前村、興峰村、石馬村 |
| 9個村:井壩村、橋樓村、紅岩村、曙光村、玉溪村、玉台村、金城村、雙橋村、金像村 |
塗山鎮 | 9個村:塗山村、太和村、蘇維村、石劍村、罐鋪村、東河村、大橋村、皇山村、迎新村 |
| 6個村:新風村、金鈴村、三泉村、太吉村、新橋村、登桿村 |
| 6個村:小碑村、松柏村、大埡村、山峰村、劉家村、先鋒村 |
| 6個村:快樂村、健康村、前途村、小河村、柿埡村、拱橋村 |
| 6個村:劍峰村、雲起村、油坊村、兩河村、三尖村、健全村 |
店子鎮 | 1個社區、10個村:永興社區、大河村、天台村、盤龍村、聯盟村、元豐村、西至村、龍水村、尖山村、登高村、石岩村 |
| 7個村:黃林村、雙碑村、山嶺村、永安村、獅子村、樓房村、唐家村 |
| 7個村:木林村、井田村、蒲李村、新房村、元包村、岱嶺村、中岩村 |
| 6個村:水磨村、錦屏村、佛山村、燈河村、青墟村、白水村 |
| 8個村:雲頂村、柳青村、新廟村、井泉村、紅梁村、共同村、青坪村、程山村 |
高觀鎮 | 11個村:黃坪村、元嶺村、向陽村、健民村、龍山村、新田村、張帽村、茶坪村、禾豐村、田壩村、雞鳴村 |
張王鎮 | 1個社區、10個村:青龍社區、嘉陵村、蒼山村、大柏村、紫荊村、長石村、金光村、金黃村、穿井村、號角村、陵江村 |
| 4個村:上寺村、貓兒村、桅桿村、三房村 |
註:1、村、社區按行政區劃代碼序號排序;2、XX社區 指縣政府駐地,XX社區指鄉鎮政府駐地。 |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劍閣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低山地貌特點顯著。地貌形態差異懸殊,海拔500米至700米的寬谷低山區占總面積的50.34%;海拔700米至1000米的窄谷低山區占 40.23%。地貌類型以低山區為主。平均海拔540米。
氣候
劍閣縣屬
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光照比較適宜,四季分明,大陸性季風明顯。由於地理位置和多變地貌影響,垂直氣候明顯,小區域氣候差異大,出現海拔高程不同,氣候各異,高山頂和漕谷地氣溫相差大。氣候隨海拔升高而降低。降水充分,但呈陡峭單峰型分布,時空分布不均,常有“東邊日出西邊雨”情形。劍閣縣一般年平均氣溫約15.4℃,年均降水量1039.4毫米,境內風向隨季節變化明顯,夏半年盛行偏南風,冬半年盛行偏北風。全年無霜期約270天。秋冬兩季多霧,多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328.3小時。
水文
劍閣縣境內
劍門山脈積石阻雲,溝壑縱橫,下自成溪,劍門山匯集的雨水,都是順著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勢,由涓涓細流聚成條條河流,流經溪澗溝壑,注入清水江水系,匯入江陵江。發源於劍門山的水有西河、聞溪河、大小劍溪。西河源於五子山分水嶺西南,其流經劍閣縣境內東寶、武連、正興、開封、迎水、柘壩、長嶺等地,流經南部縣、閬中市匯入
嘉陵江。聞溪河源於五子山分水嶺東南,流經鹽店、北廟、普安、聞溪至江口注入嘉陵江。大、小劍溪分別出源於劍門關鎮黑山觀、漢陽鎮北蒲家溝,兩溪在劍門隘口至大石溝匯合流入清江河,清江河在利州區
寶輪鎮注入
白龍江後於昭化區
昭化鎮匯入嘉陵江。
人口民族
人口
2016年末全縣戶籍總人口66.38萬人,同比下降0.04%。其中:鄉村人口57.49萬人,城鎮人口8.89萬人;男性人口34.68萬人,女性人口31.7萬人,男女性別比為109.4(以女性人口為100)。全縣符合政策生育率95.44%,人口出生率10.69‰,人口死亡率6.87‰,人口自然增長率3.82‰。
2017年末全縣戶籍總人口65.77萬人,同比下降0.9%。其中:鄉村人口56.84萬人,城鎮人口8.92萬人;男性人口34.36萬人,女性人口31.4萬人,男女性別比為109.43(以女性人口為100)。全縣符合政策生育率為99.72%,人口出生率 10.88‰,人口死亡率 6.62‰,人口自然增長率 4.27‰。
民族
劍閣縣屬
漢族聚居區,以漢族為主體民族,漢族人口占總人口的絕大多數。
經濟
綜述
2016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98.3億元,同比增長8.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5.33億元,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36.88億元,增長9.4%;第三產業增加值36.09億元,增長9.7%。一、二、三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2.8%、44.5%和42.7%,分別拉動經濟成長1.0、3.6、3.5個百分點。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0385元,增長7.7%。年末城鎮常住人口16.42萬人,城市化率34.02%,比上年提高1.52個百分點。
2017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10.15億元,比上年增長8.5%,增速同比加快0.4個百分點,超全省、全市0.4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6.98億元,增長4.0%;第二產業增加值41.93億元,增長9.9%;第三產業增加值41.24億元,增長10.0%。一、二、三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2.0%、45.3%和42.7%,分別拉動經濟成長1.0、3.9、3.6個百分點。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2534元,增長7.0%。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25.8:37.5:36.7調整為24.5:38.1:37.4。
第一產業
2016年,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9.25億元,同比增長4.3%。糧食播種面積110.78萬畝,增長0.5%。糧食總產量 42.09萬噸,增長1.7%,實現“十連增”。其中,小春糧食產量9.65萬噸,增長0.5%;大春糧食產量32.43萬噸,增長2.1%。經濟作物中,油料產量10.75萬噸,增長1.1%,其中,油菜產量5.89萬噸,增長1.6%;蔬菜產量33.08萬噸,增長2.0%;菸葉產量0.58萬噸,增長0.7%。
全年肉類總產量7.45萬噸,同比下降3.0%,其中豬肉產量6.27萬噸,下降4.6%。出欄生豬89.86萬頭,下降5.0%;出欄牛1.56萬頭,增長3.3%;出欄羊11.77萬隻,增長3.5%;出欄小家禽563.67萬隻,增長8.5%。
全年完成營造林面積6924公頃,其中造林面積5391公頃。新增森林面積1.34萬畝,新增森林蓄積7.89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51.45%。自然保護區2個,保護面積5.06萬公頃(翠雲廊1.58萬公頃, 西河濕地3.48萬公頃)。林果產業鞏固提升,新栽核桃7.38萬畝,新建林下種植(養殖)基地2.49萬畝。建成區綠地率達到35.6%,綠化覆蓋率38.1%。
全縣水產品產量7000噸,同比增長6.0%,其中,淡水養殖面積2370公頃,魚苗9044萬尾,產量5924噸。
當年新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0.36千公頃,改善灌溉面積0.53千公頃,發展節水灌溉面積0.11千公頃,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千公頃。年末農機總動力85.33萬千瓦,增長3.2%。化肥施用量(折純)3.2萬噸,下降26.8%。
第二產業
2016年,全部工業實現總產值132.45億元,同比增長14.5%,實現增加值28.13億元,增長9.6%,占GDP比重達28.6%,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為34.7%,拉動經濟成長2.8個百分點。
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7戶,完成總產值96.49億元,增長14.7%。億元產值企業增加1戶,達到29戶。分行業產值看,重工業增長13.5%;輕工業增長15.1%。分三大門類看,採礦業增長15.8%,製造業增長14.7%,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增長13.3%。分行業看,18個行業大類全部實現增長,建材、電子機械、食品飲料、金屬和能源化工五大特色支柱產業實現產值81.01億元,增長6.6%;醫藥、紡織服裝兩大特色培育產業完成產值6.14億元,增長19.9%。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7%。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89.68億元,增長17.1%;產品銷售率94.3%;利稅總額3.99億元,增長2.5%;利潤總額2.57億元,增長8.5%;總資產貢獻率12.2%,下降1.5個百分點;資產負債率55.4%,下降0.2個百分點;流動資產周轉率6.4次,增長0.3%。
統計監測的37種工業產品中有21個產品產量增長,增長面為56.8%。鋰離子電池12.5萬隻,同比增長50.6%;實木地板177.9萬立方米,增長15.3%;人造板48.2萬立方米,增長14.8%;電光源2494.4萬隻,增長14.4%;鮮、冷藏肉5.6萬噸,增長3.7%;家具24.6萬件,增長2.1%;服裝176.0萬件,下降13.7%;水泥73.6萬噸,下降2.1%。
全年全社會建築業完成增加值8.75億元,同比增長8.9%。資質以上建築企業(不含勞務分包企業)10戶,實現建築業總產值8.5億元,增長30.7%。建築施工企業房屋施工面積37.48萬平方米,增長73.5%;房屋竣工面積18.35萬平方米,下降5.4%,其中住宅10.76萬平方米,下降13.2%。
第三產業
2016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5.02億元,同比增長11.5%。其中,限額以上單位零售額7.40億元,增長12.9%,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6.4%。分經營地看,城鎮市場消費品零售額33.33億元,增長11.2%;鄉村市場消費品零售額11.69億元,增長12.2%。分行業看,批發業4.39億元,增長10.6%;零售業30.09億元,增長11.4%;住宿業0.99億元,增長18.6%;餐飲業9.55億元,增長11.5%。
全年進出口總額120萬美元,下降11.5%。其中,出口總額120萬美元,下降11.5%。
劍門關旅遊區被評為“十一”旅遊秩序最佳景區;劍門蜀道翠雲廊國際自駕游營地對外開放;劍門關低空旅遊項目完成一期建設;劍門關山水實景演藝項目穩步推進。2016年全縣接待遊客662.2萬人次,同比增長19.8%,其中,景區接待遊客385.5萬人次,增長15.1%,旅遊票務收入2.07億元,增長28.2%。旅遊產業總收入72.02億元,增長42.0%。
全年郵電主營業務收入3.1億元,同比增長24.0%,其中電信主營業務收入2.75億元,增長27.3%。年末固定電話用戶4.67萬戶,增長24.5%;行動電話33.74萬部,增長2.8%。新增國際網際網路用戶0.72萬戶,累計達5.58萬戶,增長14.6%。
社會事業
教育
2017年,全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123所(不含國小教學點),在校生68198人,專任教師4452人。其中,普通高中5所,在校生8432人,專任教師856人;普通國中17所,在校生10750人,專任教師949人;中等職業教育學校3所,在校生4161人,專任教師279人;國小63所,在校學生29529人,專任教師2080人;幼稚園33所,在園幼兒14180人,幼兒教師220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生94人,專任教師24人;職業培訓機構1所,在校生1052人,專任教師44人。普通高考本科上線1285人,其中:重本上線380人,增加61人,增長19.1%,被北大錄取1人。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創建工作通過省級督導評估。國小學齡兒童淨入學率達100%、國小畢業生升學率達101.4%、國中畢業生升學率達117.9%。
科學技術
2016年,全年專利申請量達241件,同比增長14.2%,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72件、專利授權74 件。培育省創新型企業1家、市級高新技術企業2家、民營科技型企業8家。促成企業與高校簽訂產學研合作協定5項。科技進步對全縣經濟成長貢獻率44.0%,比去年提高1.3個百分點。
衛生事業
2016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面達100%,參合農民57.76萬人,參合率99.6%。新農合門診費用報銷比達72%,政策範圍內住院費用實際報銷比65 %,城鄉居民醫療報銷比例進一步提高。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分級診療制度穩步推行,縣域內就診率達到90.8%。全縣共有醫療衛生機構(含村衛生室、民營醫療機構)667個,實有病床 2837張,每千人擁有病床5.89張。衛生技術人員2102人,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4.36個。全縣醫院、衛生院62個,實有病床2704張,衛生技術人員1943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640人;村衛生室550個,鄉村醫生829個。
文化事業
2016年,創作編排扶貧攻堅題材快板劇《扶貧春風綠劍門》、小品《接地氣》等節目,排演四川盤子《劍門豆腐》入圍 “大年小戲”視頻節目“觀眾最喜愛的十部曲藝”作品,《閣之韻》藝術團獲得全市廣場舞比賽一等獎;攝影作品《劍山流雲》獲全省十七屆攝影大會銀獎,編輯出版劍閣“十二五”成就大型畫冊《跨越》。3件廣電作品分獲全省公益廣告創作大賽特別獎和二等獎。開展“歡樂鄉村行”、“《直通鄉鎮》“長征勝利八十周年書畫攝影展”等民眾性文化活動。送文化下鄉101場次,開展大型廣場文藝演出4場次,開展各類藝術展覽6場次。
2016年全縣現有藝術表演團218個,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美術館1個,博物館(紀念館)1個,鄉鎮綜合文化站57個,公共圖書館總藏書110千冊。全縣有廣播站57個,廣播綜合覆蓋率97.8%。
廣播電視
2016年,有線廣播電視傳輸幹線長度1328公里,有線電視用戶7.89萬戶,直播衛星用戶3.1萬戶。年內開辦欄目55期、廣播節目82期,完成電視內宣稿件2360條、專題片20餘部。在中央、省、市電台電視台播出稿件833條。鄉鎮農村公益固定放映點57個,放映公益性電影6516場。
體育事業
2016年,體育場館免費開放15萬人次。全年舉辦“金穗杯”桌球團體邀請賽、中國亭子湖第一屆釣魚比賽、全市第二屆老運會健身秧歌等民眾性體育賽事活動。積極開展藍球、桌球、羽毛球等業餘聯賽。高水平承辦四川省青少年散打錦標賽、健身秧歌比賽。參加全省中老年人健身球操大賽和全市女兒節鳳舟賽分獲一等獎。全縣235名註冊運動員訓賽結合,積極備戰十三屆省運會。全縣體彩銷售額達760萬元,同比增長1.6%。
城市
2014年末,全縣城鎮人口約14.94萬人,城鎮化率達31.2%,較2013年提高1.0個百分點左右。縣城
建成區總面積約7.51平方公里,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2.79平方公里,城市道路長度22.5公里,公車48輛,計程車100輛,城市自來水普及率100%。
2014年,城市地標性建築、劍門關景區“新名片”——清江河景觀廊橋投入使用,
劍門新區東濱大道建設加快推進,大型山水實景演藝項目進入實質推進階段。城市功能配套項目進一步完善,劍門關國際溫泉大酒店投入運營,蜀漢王朝、龍江漢城、佳源紫金城、天賜溫泉二期等高端星級酒店即將竣工。房地產開發投資領先全市,全年實施推進房地產開發項目51個,新開發面積86萬平方米。2014年7月,下寺鎮、普安鎮、白龍鎮獲批國家級重點鎮,截至2014年,白龍鎮、普安鎮為省級新型城鎮化試點小城鎮。
文化
地名來源
“劍閣縣”之名,始見於《
晉書》。何時置劍閣縣,歷來有三種說法:
一說“
桓溫入
蜀置”。《晉書·地理志》載:“桓溫入蜀後,┅┅又於晉壽置劍閣縣,屬
梁州,後孝武帝分梓潼北界立
晉壽郡,┅┅罷劍閣縣”。《
輿地廣記》、《
輿地紀勝》、《劍閣縣續志》等書引用此說。
據查史籍考證,第一種說法較為正確,第二、三種說法依據不足。因此,自唐至清的許多史籍中使用的“劍閣”、“劍門”之名均指劍門關一地。民國二年(1913年)改劍州為劍閣縣後,“劍閣”才專指縣名,沿用至今。
民風民俗
飲食
民國時期,劍門山區民間飲食習俗,多數地方以大米為主食,輔之以小麥、玉米、豆類和紅苕等雜糧。少數地方以玉米、小麥面為主食。普遍吃酸菜,一般人家,除逢年過節,或家中來客,央(雇)人請工吃乾飯外,習慣一天三頓酸菜稀飯,有“糠菜半年糧”之說。
建國後,特別是1979年以來,生產發展,人民生活改善,飲食習俗變為以大米、小麥為主,雜糧減少,一般人家都是早上稀飯,中午乾飯,晚上稀飯或麵食,但仍普遍以酸菜佐餐,口味習慣偏酸辣。開放後,擴大了城鄉交流,蔬菜品種多樣,供應充足,城鄉人民食品結構逐漸發生了變化,食品中奶、蛋、雞、魚增多,喜吃瘦肉。飲酒從單一的白酒,變為啤酒、紅酒和各類飲料。劍門關白酒、劍門醋、劍門豆油除了自給外,暢銷各地。
祭祀
民國年間的祭祀活動主要有祭孔子、祭關羽、祭文昌、祭名宦鄉賢。以社稷壇、先農壇、先蠶祠等廟祠為祭祀場所。以文廟祭孔,武廟祭關羽較為隆重。宗祠祭祀,每年三次,春祭在清明前後,秋祭為中元節,年祭除夕舉行。由族長主祭,戶主陪祭。祭祀過程有:“啟戶”、“迎神”、“參神”、“獻饌”、讀祭文等。祀畢,族眾聚會飲宴。一般人家堂屋內均設有祭祀用的神龕。神龕中書貼“天地君親師位”,兩邊豎祖先牌位。富家的神龕十分講究,以木雕飾圖案,有匾額楹聯等。祭祀活動一年主要有三次:一是清明節,到祖先墳頭植樹、掛紙錢。二是中元節,在門前或野外燒紙錢,祭祀祖先。三是“除夕”,全家人懷念祖先,在神龕前焚香、化紙錢跪拜行禮。
臘八
臘八節為農曆臘月初八,源於遠古的“臘祭”,流傳為“臘八節”。是日,要做“臘八粥”。以大米、黃豆、豌豆、小豆、綠豆、蔬菜、豆腐等糧菜混煮而成,有肉為“葷臘八”,無肉為“素臘八”。吃“臘八粥”,意在慶祝和祈求豐收。此俗至今仍在民間流傳。
中秋
中秋節為農曆八月十五。這天,要吃圓形糖餅,名“月餅”。民間傳說,八月十五是“月亮婆婆”生日,一般人家都要在院內陳列瓜果,燒香拜月,全家人圍坐吃月餅、瓜果共賞“月花”。中秋節也是劍門山民間入秋後的嘗新節,紅薯、芋子初熟上市,民諺“蒼不蒼(老不老),嫩不嫩,八月十五嘗一頓”。建國後,特別是1979年以來,每逢中秋節,家人都要團聚,加餐過節。親友互送月餅,表示賀節。縣城有關部門都要舉行中秋茶話會,邀請台屬、僑屬參加,暢談形勢,思親、思友,表述祖國統一之情。
中元
中元節為農曆七月十五日,俗稱“亡人節”或“鬼節”。城鄉人家要備置香蠟、紙錢、水飯等供於墳前,或在野外燒化紙錢,祭祀祖先。這種習俗在民間普遍流傳。
端陽
端陽節為農曆五月五日。又名“端五”、“端午”。城鄉居民視作重要節日。家家門口掛菖蒲、白艾,因之又稱為“蒲陽節”。劍門人習慣蒸饃,新婚歸,逢端五,要送饃回娘家,叫“送節”。大人小孩喝雄磺酒,用雄磺粉調酒塗在小兒臉、手足心和耳朵,給小孩掛香包,以避病祛邪。沿嘉陵江岸居民常有劃龍船競賽活動。建國後,境內民間仍過此節,並以五月五日為“頭端陽”,十五日為“二端陽”,二十五日為“三端陽”。節日期中,親友互相饋送新麥面饃、雞蛋等,表示祝節。
過年
劍門山區民間過年與外地不同,從農曆臘月二十三祭奠灶王菩薩升天起,到除夕之夜算是年關的準備階段,殺年豬,打掃清潔衛生等。臘月二十三晚要“祭灶”。傳說灶神是“人間司命主,天上耳目神”。人家要燃點香蠟,供獻米糖,送“灶神”升天,祈灶神“上天奏善事,下地降吉祥”。二十四日起,打掃揚塵,掏陰陽溝,洗衣服,洗廚具,備辦節日食品。三十日要吃“團圓飯”。“團圓飯”,做足三天的乾飯,即初一到初三,不能生米下鍋。還要貼春聯、鬥神、年畫、掛燈籠,晚上為除夕夜,意味舊年至夕而除,明日另換新年。大人小孩都要洗腳,稱“脫窮皮”。合家人圍火爐暢敘。長輩要給晚輩發“壓歲錢”。成年男子打鑼鼓響器,放鞭炮,小孩子做遊戲。通宵不眠,謂之“守歲”,至凌晨,要搶“金銀水”,聽開山鳥叫,預測來年的豐收。富人家逢年關狂歡陣陣,窮苦人家愁債累累,唯小孩,有幾天的放肆日子,不犯大的規矩,家長是不會出手打罵孩子。正月初二至初五日,為拜新年的時期。新婚的小夫妻,必回娘家賀拜,家族親友彼此宴請,稱“吃年酒”。城市和集鎮上,初二日晚上互送拜年片,用紅紙寫上“恭賀新年”等字樣貼在親友大門上,表示祝賀。民間組織龍燈、花燈到大院落賀年。初五日,稱“破五”。這天過後,城鎮行業開始營業,農村開始農事活動。初七為人過年,只在飯菜上升級。建國後,“過年”改稱“春節”,仍是重要節日。
慶祝
祝壽,劍門民間也稱“做生”,就是過生日。多數是滿60歲才祝壽。民間也有滿36歲時請客“做生”,但不能稱祝壽,多為晚輩為長輩過生日,送“壽禮”。一般人家只有親友送點禮品,客主歡聚。有錢人家過生日,講排場,設壽宴,掛壽匾、壽帳,貼壽聯,請樂班吹打,舉行祝壽儀式,大宴賓客收錢收物。建國後,中共中央明令“禁止給領導祝壽。”影響所及,城鄉一般人對祝壽逐漸淡化。每逢長輩生日,親朋與家人相聚,向長輩祝福,表示敬意。
慶坐月,婦女生小孩叫“座月”。鄰居及其親友興送雞、雞蛋、肉、掛麵、白糖等禮物,也有直接送錢的,產婦娘家要送油、大米等,少數人在嬰兒滿月時宴請送禮的親朋吃“滿月酒”。
慶修新房,民間以新修房為喜事,親友要幫工並送糧、錢。稱為“待匠”。竣工時,建房家備辦筵席酬謝送禮者。城鎮居民遷新房時,稱“喬遷之喜”,亦有慶賀。
慶開業,民國年間,城鎮從事商業經營者,新辦店鋪,首次營業時親友要掛彩紅、放炮、送禮,賀“開張之喜”。店主設宴招待。
交通
公路
高速公路
編號 | 公路名稱 | 起止點 | 級別與技術等級 | 本縣途徑地 | 出入口 | 通行情況 |
G5 國道主幹線 | | 北京-西安-成都-昆明 | 國家級高速公路 | 下寺鎮 | 劍閣/劍門關 | 已通車;將複線擴容 |
暫無 | | 綿陽-蒼溪-巴中-萬源 | 省級高速公路 | 國光鄉、迎水鄉、碑埡鄉、圈龍鄉、錦屏鄉、羊嶺鎮 | 國光、白龍 | 規劃中 |
暫無 | | 金子山-普安-蒼溪-旺蒼 | 市級高速公路 | 姚家鄉、北廟鄉、普安鎮、柏埡鄉、鶴齡鎮 | 普安、柏埡、鶴齡 | 規劃中 |
國道
編號 | 公路名稱 | 起止點 | 本縣途徑地 | 通行情況 | 技術等級 | 備註 |
G108 | | | 下寺鎮、劍門關鎮、漢陽鎮、城北鎮、普安鎮、涼山鄉、柳溝鎮、垂泉鄉、武連鎮 | 已通車 | 下寺至普安段為二級、三級、四級公路,其中普安至漢陽鎮中心村段改線二級公路已通車。中心村至下寺段改線二級公路在建;普安至梓潼界段為三級公路,已納入該縣“十三五”計畫改建為二級公路 | 下寺至普安段(下普快速通道)二級公路改造在建 |
G347 | | | 塗山鄉、金仙鎮、長嶺鄉、演聖鎮、元山鎮 | 已通車 | 馬家侖至閬中界段為二級公路;馬家侖至梓潼界段為三級至四級公路,已納入該縣“十三五”計畫改建為二級公路 | 馬家侖至閬中界段與該縣縣道劍南路共線 |
省道
編號 | 公路名稱 | 起止點 | 本縣途徑地 | 通行情況 | 技術等級 | 備註 |
S205 | 省道205線/205省道 | 廣元-廣安 | 江口鎮、柏埡鄉、木馬鎮、樵店鄉、鶴齡鎮 | 已通車 | 柏埡至江口至昭化區界段為三級公路;柏埡至蒼溪界段為二級公路 | 柏埡經鶴齡至蒼溪界段與該縣原縣道劍蒼路共線 |
S208 | 省道208線/208省道 | | 姚家鄉、北廟鄉、城北鎮、普安鎮、田家鄉、柏埡鄉、店子鄉、白龍鎮、碑埡鄉、公興鎮、金仙鎮、長嶺鄉 | 已通車 | 柏埡經普安、姚家至青川界段為二級公路,柏埡至白龍段為三級公路;白龍至馬家侖段為二級公路;馬家侖經長嶺鄉至南部縣界為三級公路 | 青川界經普安至柏埡段與該縣原縣道劍青路、劍蒼路共線;白龍至公興段與該縣原縣道劍南路共線 |
S302 | 省道302線/302省道/喻馬公路 | | 鶴齡鎮、樵店鄉、楊村鎮、白龍鎮、迎水鄉、開封鎮、碗泉鄉 | 已通車 | 鶴齡至蒼溪縣界段為四級公路;鶴齡至碗泉段為三級公路;碗泉至梓潼界為四級公路。 | 該省道該縣境內段與該縣原縣道喻馬路共線 |
以上3條
省道根據
四川省人民政府批覆的《四川省普通省道網布局規劃(2014—2030年)》於2014年新增,線路由包括原
縣道劍青公路、劍蒼公路、喻馬公路全線和劍南公路白龍至馬家倫段、開紅公路柏埡鄉至紅岩鎮段、柏河公路柏埡鄉至白龍鎮段以及
鄉道碾西公路等升級而來,馬家倫至長嶺鄉碾盤埡段與347國道共線。
原省道S302線已於2013年升級為國道347線。
縣道
劍江公路(普安鎮至江口鎮);
劍南公路(普安鎮至馬家倫
347國道路口)普安鎮至白龍鎮段;
開紅公路(開封鎮至昭化區
紅岩鎮)開封鎮至柏埡鄉段;
根據《四川省普通省道網布局規劃(2014-2030年)》,原縣道劍青公路(普安鎮至青川縣
喬莊鎮)、劍蒼公路(普安鎮至
蒼溪縣陵江鎮)、
喻馬公路(蒼溪縣
橋溪鄉喻家嘴至梓潼縣
馬鳴鄉)全線和劍南公路(普安鎮至馬家倫
347國道路口)白龍鎮至馬家倫347國道路口段、開紅公路(開封鎮至昭化區紅岩鎮)柏埡鄉至紅岩鎮段、柏河公路(柏埡鄉至閬中市
河樓鄉)柏埡鄉至白龍鎮段已升級為省道。
鐵路
航空
風景名勝
文物古蹟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鐘鼓樓古建築群(普安鎮)
中國共產黨十大政綱石刻(普安鎮)
劍州文廟(普安鎮)
白兔寺(開封鎮)
大路河紅軍石刻標語及紅軍墓(秀鐘鄉)
化林大隊舊址(鶴齡鎮)
廣元市文物保護單位
苦竹寨遺址(劍門關鎮)(2013年第四批,下同)
長寧山抗元遺址(鶴齡鎮)
何璋墓(迎水鄉)
檬子梁墓地(劍門關鎮)
蒹山書院(普安鎮)
白龍廟(白龍鎮)
雙松廟(錦屏鄉)
梵天院(上寺鄉)
公輸橋(白龍鎮)
江神廟(下寺鎮)
彰順王廟(北廟鄉)
環梁子摩崖造像(武連鎮)
龍泉題刻(普安鎮)
遷河馬溝事狀碑(下寺鎮)
東升村趙家灣摩崖造像(東寶鎮)
旅遊景點
劍門關風景區
茶園溝
茶園溝是始建於20世紀七十年代初期的一座中型水庫,由眾多溪流匯集形成一個高山湖泊。
攔馬牆
攔馬牆景區位於四川省劍閣縣劍州古城西8公里處,地處涼山鄉,是劍門蜀道中翠雲廊的一段。
著名人物
魏徵,字玄成,隋唐時
始州普安郡(今劍閣縣)人,曾任唐朝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以直言敢諫著稱,生於公元580年,卒於645年,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政治思想家。
趙昚(shèn),
宋太祖七世孫,
宋高宗養子,
南宋第二位皇帝,史稱
宋孝宗。初名趙伯琮,後歷改趙瑋、趙昚。
紹興十二年(1142年)正月,封
普安郡王,三月,前往封地
劍州。紹興三十年(1160年)二月,立為皇子,進封建王。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稱帝。淳熙十六年(1189年)二月禪位於
宋光宗,自稱太上皇。紹熙五年(1194年)六月逝世,終年68歲。即位前曾任普安王長達19年。
隆興二年(1164年),因劍州(古
普安郡)曾為宋孝宗“
藩邸”,升劍州為
普安軍節度,
紹熙元年(1190年)再升為
隆慶府,直至元
至元二十年(1283年)。
黃裳,南宋時劍州(今劍閣縣)人,字文叔,號兼山。生於高宗紹興十六年(1146年),卒於光宗紹熙五年(1194年)。他曾輔佐過孝宗、光宗、寧宗三朝皇帝,先後任國子博士、中書舍人、待講、禮部尚書等職。
趙炳然,字子晦,號劍門,明武宗正德二年(1500年)農曆十一月十八日生於劍州城南二十里許的石盤山(今劍閣縣田家鄉趙家灣)。14歲進秀才,25歲中舉人,29歲(嘉靖十四年)賜進士,先後任(含兼任)江西新喻縣任知縣、貴州道監察御史、河南道監察御史、順天府北京巡按御史、江西監察御史、巡按雲南、巡按江浙、兵部待郎、總督宣化、大同兩鎮及山西軍務、兵部尚書、太子少保資政大夫等。
李榕,字申夫,名甲先,世居劍州東南大涼山下(今劍閣樵店鄉),曾祖父李葦始遷於劍州東北下寺場河馬溝,李榕生於嘉慶丁卯(1818年)農曆八月十八日。1864年,李榕中舉人,1852年中進士,時年34歲,先後任翰林院
庶吉士、禮部主事、湖北按察使、湖南布政使(相當於省長)。
地方榮譽
2017年12月14日,劍閣縣獲評第四屆四川省文明城市。
2018年6月15日,劍閣縣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命名為第一批省級生態園林縣城。
2018年9月25日,獲得商務部“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