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州(四川北部歷史政區)

劍州(四川北部歷史政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劍州是今四川省北部曾經存在的一個行政區劃,轄域以今劍閣縣為主體,盛時包括今梓潼縣江油市東部等地,以境內的劍閣得名,州治在普安縣(今劍閣縣普安鎮)。唐初先天二年(713年)置,此後兩次短暫更名改制,一直到民國二年(1913年)改為劍閣縣,歷時近1200年。

劍州是劍閣縣歷史上最主要的建制,劍閣縣因此又別稱“劍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劍州
  • 別名:南梁州、安州、始州、普安郡
  • 行政區類別
  • 所屬地區:今四川省
  • 地理位置:今四川省北部
建置沿革,唐至五代,兩宋,元代,明代,清朝,民國,行政區域,史籍記載,歷史遺蹟,

建置沿革

唐至五代

唐先天二年(713年)改始州劍州,“取劍閣為名也”(古劍閣指劍門關),是為劍州建制之始,治普安,屬劍南道(因處劍閣以南而名,治成都)。開元23年 (公元735年),劍南道分為劍南西川節度和劍南東川節度,劍州屬劍南東川節度(治梓州,今四川三台縣)。天寶元年(742年)改劍州為普安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劍州,領普安、黃安(唐末更名普成縣)、武連、梓潼、陰平、臨津、永歸、劍門8縣。五代十國前蜀後唐後蜀時期,劍州為其領地,轄縣未變,屬昭武軍節度。
劍州古城劍州古城

兩宋

北宋乾德三年(965年),屬西川路,仍領原縣。乾德五年,省永歸縣隸屬劍門縣。開寶六年(973年)屬峽西路,太平興國六年(981年)屬川峽路,鹹平四年(1001年)後,屬利州路。景德二年(1005年),劍門縣隸屬於劍門關都監。景德三年,劍門關直隸京師,以東京兵出戍。熙寧五年(1072年),關、縣析而為二,皆還隸劍州,並省臨津縣為鎮併入普安縣。元符中,劍門關下隸於劍門縣,“敕縣令通管關事”。南宋紹興四年(1134年)後,利州路分為東、西二路,幾經分合,劍州均屬利州東路。隆興二年(1164年),因“藩邸”(宋孝宗即位前曾封普安郡王)升劍州為普安軍節度。紹熙元年(1190年)再升為隆慶府。寶祐三年(1255年)蒙軍攻蜀,隆慶府治所移至苦竹寨(今劍門關鎮朱家寨)。

元代

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改隆慶府為劍州,普成、劍門2縣併入普安縣,陰平縣因戰亂荒廢。泰定中(1324年至1328年),省武連縣入梓潼縣,劍州領普安、梓潼2縣,屬四川行中書省廣元路。元末,劍州為明玉珍夏國轄地,領縣未變。

明代

明洪武六年(1373年)省普安縣入劍州。洪武九年省州。洪武十三年(1380年)復置劍州,領梓潼、江油(治今江油市武都鎮)2縣,屬四川承宣布政使司保寧府(治今閬中)。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江油縣劃屬龍州。明末,劍州為張獻忠大西政權領地。

清朝

清順治三年(1646年),劍州領梓潼1縣,雍正五年(1727年),梓潼縣劃屬綿州,劍州始無領縣,遂成“單州”。

民國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劍州直隸四川省軍政府,下轄劍門、武連2分州。民國2年(1913年)始將劍州改為劍閣縣至今。

行政區域

劍州按疆域基本分為兩個階段:唐初至清雍正年間的850餘年,疆域包括今劍閣全境以及江油梓潼鹽亭南部蒼溪元壩青川等部分區域;清雍正年間至民國初的180餘年,基本以今劍閣縣為主體。
唐先天二年(713年)置劍州起至五代十國200餘年間,劍州領普安、黃安、武連、梓潼、陰平、臨津、永歸、劍門8縣,轄今劍閣全境以及江油、梓潼、鹽亭南部蒼溪元壩青川部分區域;
北宋利州路劍州疆域北宋利州路劍州疆域
宋乾德五年(967年)廢永歸縣(治今店子鄉),領7縣,轄區未變;
景德二年(1005年)至熙寧五年(1072年)間,劍門縣(治今劍門關鎮)分出,領6縣,省今劍閣縣東北部與元壩部分;
熙寧五年(1072年),劍門縣還屬,廢臨津縣(治今香沉鎮群英村,758年遷白龍鎮)併入普安縣(治今普安鎮),故仍領6縣,轄區同唐與五代;
宋隆興二年(1164年)到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短暫為隆慶府,領縣未變;
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復為劍州,廢普成(原名黃安縣,治今王河鎮)、劍門2縣併入普安,陰平縣(治今江油市小溪壩鎮陰平村)廢設,後又於泰定年間(1324年至1328年)廢武連縣(治今武連鎮)併入梓潼,領2縣,省今青川和江油部分;
明洪武六年(1373年)省普安縣入劍州,原普安地直屬劍州,領梓潼1縣,轄區未變;
洪武十三年(1380年)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間,江油縣(今江油市大部區域,治今江油市武都鎮)屬劍州,領2縣;江油分出後領梓潼1縣;
雍正五年(1727年),梓潼縣(治今梓潼縣城)分出,自此無領縣,始為單州,基本奠定今劍閣縣行政疆域。
民國2年(1913年),劍州改為劍閣縣,劍州遂成歷史。劍州疆域最盛時包括今劍閣、梓潼、江油以及鹽亭、南部、蒼溪、元壩、青川的部分區域。除江油部分外,這一疆域基本上維持於自唐玄宗先天年間至清雍正年間,長達850餘年。清雍正年間至今疆域大體穩定。
建制沿革領縣表
713年—967年
序號
縣名
縣治所
轄區位置
備註
1
普安縣
今普安鎮
今劍閣縣中部西北部、青川縣南部
原名南安縣,554年南安郡縣更名,時屬始州,州郡縣同駐
2
永歸縣
今劍閣東部、東北部
原名白水縣,554年更名永歸縣
3
黃安縣
今劍閣縣西南部
554年華陽縣改名黃安縣,原屬始州黃原郡,583年廢郡直隸始州,
4
梓潼縣
今梓潼縣城
今梓潼縣大部
原名安壽縣,607年復改名梓潼,遷治今梓潼城,原屬始州潼川郡,583年直隸始州
5
武連縣
今劍閣縣西部、江油市東部
原屬始州安都郡,583年直隸始州
6
臨津縣
香沉鎮群英村
今劍閣縣東南部、閬中市西北部
519年,分巴西郡轄地新設胡原縣,屬始州安都郡,583年直隸始州,587年改名臨津縣
7
陰平縣
今江油市小溪壩鎮陰平村
今江油市中部、東部
原屬龍州,583年改屬始州
8
劍門縣
劍門(今劍門關鎮
今劍閣縣北部、青川縣南部
699年,新置劍門縣,時屬始州
967年—1005年
序號
縣名
縣治所
轄區位置
備註
1
普安縣
今普安鎮
今劍閣縣中部西北部、青川縣南部
2
普成縣
今王河鎮
今劍閣縣西南部
黃安縣唐末更名為普成縣
3
梓潼縣
今梓潼縣城
今梓潼縣大部
4
武連縣
今武連鎮
今劍閣縣西部、江油市東部
5
臨津縣
今白龍鎮
今劍閣縣東南部、閬中市西北部
758年,臨津縣治所遷至白龍
6
陰平縣
今江油市小溪壩鎮陰平村
今江油市中部、東部
7
劍門縣
劍門(今劍門關鎮)
今劍閣縣東部、北部、青川縣南部
967年,廢永歸縣併入劍門縣
1005年—1072年
序號
縣名
縣治所
轄區位置
備註
1
普安縣
今普安鎮
今劍閣縣中部西北部、青川縣南部
1005年,劍門縣劃出直屬劍門關都監;次年直隸京師;1072年,關、縣分治,兼還屬劍州
2
普成縣
今王河鎮
今劍閣縣西南部
3
梓潼縣
今梓潼縣城
今梓潼縣大部
4
武連縣
今武連鎮
今劍閣縣西部、江油市東部
5
臨津縣
今白龍鎮
今劍閣縣東南部
1072年,廢臨津縣併入普安縣
6
陰平縣
今江油市小溪壩鎮陰平村
今江油市中部、東部
1072年—1164年
序號
縣名
縣治所
轄區位置
備註
1
普安縣
今普安鎮
今劍閣縣中部、西北部、東南部、青川縣南部
2
普成縣
今王河鎮
今劍閣縣西南部
3
梓潼縣
今梓潼縣城
今梓潼縣大部
4
武連縣
今武連鎮
今劍閣縣西部、江油市東部
5
陰平縣
今江油市小溪壩鎮陰平村
今江油市中部、東部
6
劍門縣
今劍門關鎮
今劍閣縣東部、北部、青川縣南部
1072年,劍門關都監、劍門縣分治,兼還屬於劍州
1283年—1328年
序號
縣名
縣治所
轄區位置
備註
1
普安縣
今普安鎮
今劍閣縣大部
1283年,隆慶府復為劍州,普成縣、劍門縣併入普安縣
2
梓潼縣
今梓潼縣城
今梓潼縣大部
3
武連縣
今武連鎮
今劍閣縣西部、江油市東部
1328年,廢武連縣併入梓潼縣
1328年—1373年
序號
縣名
縣治所
轄區位置
備註
1
普安縣
今普安鎮
今劍閣縣大部
1373年,廢普安縣併入劍州,其地直屬劍州,劍州開始直轄鄉鎮
2
梓潼縣
今梓潼縣城
今梓潼縣大部
1328年,廢武連縣併入梓潼縣
1373年—1566年
序號
縣名
縣治所
轄區位置
備註
1
梓潼縣
今梓潼縣城
今梓潼縣大部
1376年至1380年短暫廢劍州
2
江油縣
今江油市武都鎮
今江油市中北部、東部
1380年至1727年,江油縣屬劍州
1566年—1727年
序號
縣名
縣治所
轄區位置
備註
1
梓潼縣
今梓潼縣城
今梓潼縣大部
1727年,梓潼縣劃屬綿州
1727年—1912年
單州,無領縣。
1912年—1913年
序號
縣名
縣治所
轄區位置
備註
1
劍門分州
今劍門關鎮
今劍閣縣北部
1912年,新設劍門分州,1913年改為劍門分縣
2
武連分州
今武連鎮
今劍閣縣西部、西南部
1912年,新設武連分州,1913年改為武連分縣

史籍記載

元和郡縣圖志》記載原文:
劍州,普安。上。開元戶一萬三千九百七十六。鄉二十五。元和戶二千九百二。鄉八十五。
本漢廣漢郡之梓潼縣地,武帝置十三州,屬益州。宋於此置南安郡,梁武陵王蕭紀改郡立安州。後魏廢帝二年,先下安州,始通巴、蜀,故改安州為始州。
隋大業三年,罷始州為普安郡,武德元年復為始州。先天二年改為劍州,取劍閣為名也。
州境:東西二百六十七里。南北二百五十六里。
八到:東北至上都一千四百三十里。東北至東都二千三百里。東南閬州二百二十里。西北至龍州三百二十里。西南綿州二百九十里。東北至利州一百九十里。
貢、賦:開元貢:蘇熏席。賦:綿,絹。元和貢:蘇熏席六領,巴戟天,重台。
管縣八:普安,梓潼,黃安,永歸,陰平,武連,臨津,劍門。
普安縣,中。郭下。本漢梓潼縣地,宋於此置南安縣,周改為普安縣。
大劍山,亦曰梁山,在縣北四十九里。初,姜維自沓中為鄧艾所摧,與張翼、董厥合,還劍門以拒鐘會,即此也。
石新婦東北一里千人岩之南崖,絕壁高數千丈,即劍山之危峰,見是里外,旁視眾嶺,猶平地也。岩下高百許丈,有石壁,紅色,方如座席,即張孟陽勒銘之處也。
千人岩,有石室,可容千人,故名。
大劍水,出縣西四十九里空冢山下。
漢德政城,又名黃蘆城,在縣東北四十六里。三面並阻絕澗,唯西面少平。
周回百五十步。
鐘會故壘,一名開遠戍,在縣東北五十三里。亦名空冢戊,晉鐘會軍至此,既度劍閣,居死地,遂掘冢決為死戰。既無所埋,故曰空冢。後魏改名開遠戍,大劍鎮,在縣東四十八里。本姜維拒鐘會壘也,在開遠戍東十一里。其山峭壁千丈,下瞰絕澗,飛閣以通行旅,梁時於此置大劍戍。
劍閣道,自利州益昌縣界西南十里,至大劍鎮合今驛道。秦惠王使張儀、司馬錯從石牛道伐蜀,即此也。後諸葛亮相蜀,又鑿石駕空為飛梁閣道,以通行路。
初,李特入漢川,至劍閣,顧盼曰:“劉禪有如此地,而面縛於人,豈非庸才!”
石新婦神,在縣東北四十九里,大劍東北三十里。夫遠征,婦極望忘歸,因化為名。
梓潼縣,上。東北至州一百六十里。本漢舊縣,屬廣漢郡。蜀先主分廣漢置梓潼郡,以縣屬焉。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始州,後改屬劍州。
梓潼水,一名馳水,北自陰平縣界流入。
鄧艾祠,在縣南百步。
黃安縣,中下。北至州一百四十里。本漢梓潼縣地,宋於此置華陽縣,屬南安郡,後魏禪帝改為南安縣,周武帝改為黃安縣。
永歸縣,中下。西北至州五十三里。本漢梓潼縣地,宋於此置白水縣,周閔帝改為永歸縣。
陰平縣,中。東至州一百四十里。本漢梓潼縣地,宋明帝泰始中於此置北陰平郡並縣。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始州。皇朝初因之,後改入劍州。
龍血山,亦曰龍象岩,在縣北五十里。絕壁高岩,萬有餘丈,有四石龍在石壁間,昔者群龍共斗,四龍疲衄嘔血死,因化為石。血變成鱉,堪充器物,但不耐風日。綿布四五里,土人取之。今龍象猶存,石不復入用。
岐江水,下流即梓潼水也,東流,縣西南五里。
武連縣,中。東北至州八十五里。本漢梓潼縣地,宋元嘉中,於縣南五里僑立武都郡下辨縣,又改下辨僑置武功縣。周明帝改武功為武連縣。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始州。
臨津縣,西北至州一百三里。本漢梓潼縣地,南齊於此置胡原縣,隋開皇七年改為臨津縣。
掌夫山,在縣西南六十里。晉太安元年,遣都護衛博討李特,特遣將李盪自掌夫山要博,博為伏兵所圍,即此山。山出名柘,堪為弓材,雖?桑、燕角,不能勝也。
劍門縣,中。西南至州六十里。本漢葭萌縣地,聖歷二年分普安、永歸、陰平三縣置劍門縣,因劍門山為名也。
梁山,在縣西南二十四里。即劍門山也。

歷史遺蹟

由於劍州建制長達1200年,且治所一直駐普安(今劍閣普安鎮),故劍閣縣今仍別稱“劍州”。加上在劍州之前設於普安的州、府、郡、縣建制,總長達1700多年。始建於明清的劍州古城,又名劍閣古城,為四川省首批公布的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現保存較好的有鐘鼓樓、箭樓、劍州白塔、南門、西街、小南門、火神廟、較場壩、兼山書院、古城牆、鶴鳴山唐代道教摩崖石刻、學街、煙街等,古建築與新城區交相輝映,風景優美。以此命名的有如劍州中學、劍州白塔、劍州大橋、劍州賓館(縣委招待所)、寶利-劍州花園、劍州律師事務所、劍州燃氣公司、擬建劍州廣場、劍州電力公司(縣電力部門)、劍州商場等。2005年,劍閣縣政府出台了《劍閣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並規劃將劍州古城創建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鎮)。
劍州古城全景劍州古城全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