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沉鎮

香沉鎮

香沉鎮隸屬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位於四川盆地北部,廣元市南部,劍閣縣東南部邊陲,地處廣元、南充兩市和劍閣、閬中蒼溪三縣(市)結合部,中心坐標北緯31°24′,東經105°43′,東與羊嶺鎮、閬中市橋樓鄉接壤,南與塗山鎮、閬中市河樓鄉為鄰,西與圈龍鄉公興鎮相連,北與錦屏鄉毗鄰,總面積53平方公里,轄3個社區、7個行政村,2011年末總人口14748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479人,流動人口1396人。

南北朝南朝齊時境內始置胡原縣,隋改臨津縣,唐代遷治今白龍鎮。宋初置香城鎮,因香城院得名,始稱香城;元代改建香沉寺,以“香霧沉沉”而名,地名漸改稱香沉寺;清以前曾設有龍爪驛;1935年設香沉鄉,多經變革後1996年改設香沉鎮。20世紀90年代被列為“廣元市試點小城鎮”,2001年被廣元市授予“小康鎮”稱號,2006年後改由劍閣縣直轄。

縣道鶴八路、柏河路,鄉道分香路、香河路、吼香路、公河路及規劃綿萬高速公路等貫穿境內。香沉集鎮位於鎮境東南部香沉河河谷,分布於香城壩、對河壩、井壩子三個平壩,涉及躍進、元柏和衛星3個社區,截至2015年有12條街道,常住人口3000餘人。城鎮規劃定位為縣域三級城鎮,以集市商貿和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的農貿型城鎮。

四川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香沉寺位於境內,現存建築最早建於元代,距今已有600多年,是四川省僅存的十餘棟元代建築之一,是廣元市唯一的元代木質建築和廣元市最古老的木質建築群,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2018年正在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建置沿革,民國以前,民國時期,新中國時期,行政區劃,沿革變遷,政區劃分,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特徵,人口民族,人口,民族,經濟,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城鎮建設,教育,醫療衛生,文化事業,廣播電視,社會保障,郵政電信,交通運輸,交通,運輸,歷史文化,地名來源,名勝古蹟,民俗文藝,著名人物,

建置沿革

香沉鎮歷史十分悠久。鎮境先後隸屬閬中縣胡原縣臨津縣普成縣普安縣劍州劍閣縣管轄。南朝齊時期(公元479年至502年)至唐乾元元年(758年)期間依次為胡原縣、臨津縣治所。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始置基層建制延續至今。
香沉鎮城鎮中心俯瞰香沉鎮城鎮中心俯瞰

民國以前

周慎靚王五年(秦惠文王後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秦滅巴國後行郡縣制,置閬中縣(治今閬中),屬巴郡(治今重慶),今香沉境域屬閬中縣。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南朝宋、齊時期隸屬不變,期間閬中縣先後改屬巴西郡北巴西郡
南北朝南齊時代(公元479—502年)在此始設定胡原縣(治今劍閣縣香沉鎮群英村1組),屬北巴西郡(治今閬中市區)。南朝南梁時仍置,屬南梁北巴州北巴西郡(州郡同治今閬中市區)。南朝梁天監十八年(519年)改屬輔劍郡(扶風郡更名,治今劍閣縣武連鎮,屬南梁州)。南朝梁天監四年(505年)至大同元年(535年)其間30年,南梁州3郡及屬縣(包括胡原縣)併入北朝北魏。南梁末,武陵王據蜀稱帝,改南梁州名安州(治今劍閣縣普安鎮),仍領原郡縣,胡原縣仍屬之。北朝西魏廢帝二年(公元553年)改南梁北巴州為隆州,胡原縣屬隆州盤龍郡(州郡同治今閬中市區)。西魏廢帝三年(公元554年),西魏攻下安州,以“先下安州,始通巴蜀”改安州為始州(治今劍閣縣普安鎮),領普安、黃原、安都、潼川46縣,胡原縣屬始州普安郡(州郡同治今劍閣縣普安鎮)。北朝北周時仍置,始州改屬利州總管府(治今廣元市區),其餘隸屬不變。
隋文帝開皇七年(587年),胡原縣改置為臨津縣(治今劍閣縣香沉鎮群英村1組),直屬始州(治今劍閣縣普安鎮)。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始州改為普安郡(治今劍閣縣普安鎮),臨津縣直屬之。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普安郡復稱始州(屬利州總管(都督)府),臨津縣仍屬之。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改始州為劍州(治今劍閣縣普安鎮),“取劍閣為名也”,臨津縣仍屬之。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劍州為普安郡,臨津縣仍屬之。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普安郡復名劍州,同年臨津縣治所遷至今劍閣縣白龍鎮,仍屬劍州,今香沉境域不再作為縣治駐地。
五代十國前蜀後唐後蜀時臨津縣(治今劍閣縣白龍鎮)仍置,今香沉境域屬之。
北宋太祖乾德三年(公元965年)置劍州普安軍(治今劍閣縣普安鎮,屬西川路,973年改屬峽西路),臨津縣仍屬,今香沉境域屬之。北宋熙寧(1068年~1077年)年間,置香城鎮(治今劍閣縣香沉鎮),屬劍州(治今劍閣縣普安鎮,鹹平四年(1001年)後改屬利州路)普成縣(治今劍閣縣王河鎮)。北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廢臨津縣(治今劍閣縣白龍鎮)併入普安縣(治今劍閣縣普安鎮,屬普安郡(劍州改置,治今普安鎮))為臨津鎮(治今劍閣縣白龍鎮),後不復置。今香沉境域改屬普安縣管轄。
南宋孝宗隆興二年(1164年),因宋孝宗“藩邸”(宋孝宗即位前曾被封普安郡王)升劍州為普安軍節度(治今劍閣縣普安鎮,屬利州東路),今香沉境域屬利州東路普安軍普安縣。南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年)普安軍再升為隆慶府,今香沉境域屬隆慶府普安縣(府、縣同駐今劍閣縣普安鎮)。
元朝至元二十年(1283年)改隆慶府為劍州,今香沉境域屬四川等處行中書省廣元路(駐綿谷縣,今廣元市利州區)劍州普安縣(州、縣同駐今劍閣縣普安鎮)。
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年)廢普安縣併入劍州;洪武九年(1376年)廢劍州,境入梓潼縣;洪武十三年(1380年)復置劍州(屬四川承宣布政使司保寧府(治今閬中市保寧街道)),今香沉境域屬之。
清朝同治十一年(1872年),今香沉境域隸屬劍州(治今劍閣縣普安鎮,屬嘉陵道保寧府)隆禮保(治火燒寺,今劍閣縣鶴齡鎮)。

民國時期

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今香沉境域改屬劍州(治今劍閣縣普安鎮,同年劍州改為劍閣縣至今)隆禮團(治火燒寺,今劍閣縣鶴齡鎮)。民國十九年(1930年),今香沉境域改屬劍閣縣(治今劍閣縣普安鎮)隆禮下區(辦事處)(治土主廟,今劍閣縣公興鎮)。
1935年4月,中國工農紅軍設金仙縣(治地金仙場,今劍閣縣金仙鎮蘇維埃政權,下設區、鄉、村蘇維埃,置“香沉鄉”蘇維埃,以香沉寺得名,屬罐鋪區(治地罐兒鋪,今劍閣縣塗山鄉罐鋪村)。此為“香沉鄉”建制之始,至此“香沉”開始作為行政區劃專名並沿用至今。
香沉鎮城鎮中心香沉鎮城鎮中心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國民黨政府統一川政後,劍閣縣政府置香沉聯保,屬四川省第十四行政督察區劍閣縣(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縣政府同駐劍閣縣第一區城廂,今劍閣縣普安鎮)第四區(治土主廟,今劍閣縣公興鎮)。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香沉聯保改屬第三區署(治今劍閣縣白龍鎮),不久與罐鋪聯保、土主廟聯保合併更名為罐鋪聯保(治地罐兒鋪,今劍閣縣塗山鄉罐鋪村)。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八月,罐鋪聯保改置為香沉鄉(治地罐兒鋪,今劍閣縣塗山鄉罐鋪村),香沉聯保辦事處改為香沉鄉公所,屬第三區署(治今劍閣縣白龍鎮)。民國三十年(1941年)二月,第三區署改為第三指導區,香沉鄉仍屬之。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香沉鄉治地罐兒鋪(今劍閣縣塗山鄉罐鋪村),不久遷至香沉寺。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十月,香沉鄉改屬第二區(治今劍閣縣元山鎮)。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香沉鄉屬第三指導區(治今劍閣縣白龍鎮)。

新中國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復置香沉鄉,廢除香沉鄉公所,設立香沉鄉人民政府,屬劍閣專區行政專員公署(駐廣元縣,今廣元市利州區嘉陵街道)劍閣縣(駐城關鎮,今劍閣縣普安鎮)第五區(1952年改為第六區,治金仙場,今劍閣縣金仙鎮)。
1953年3月4日,廣元專區行政專員公署(劍閣專區更名)撤銷,劍閣縣劃歸綿陽專區行政專員公署管轄。
1955年12月,香沉鄉人民政府改為香沉鄉人民委員會。同月,第六區更名為金仙區(治今劍閣縣金仙鎮),香沉鄉屬之。1958年9月,香沉鄉改置為香沉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制度,鄉人民委員會改稱人民公社人民委員會,屬金仙區(區公所同年遷於公興場,今劍閣縣公興鎮)。1961年12月析置水磨人民公社(今錦屏鄉),水磨壩及附近區域不再由香沉人民公社管轄。1966年11月17日,經四川省人民委員會、綿陽專區行政公署批准,全縣52個公社改為具有“革命意義”的新名稱,香沉人民公社改為先鋒人民公社,屬金仙區(治今劍閣縣公興鎮);1967年復名香沉人民公社。1968年5月11日,劍閣縣革命委員會成立後,區、公社、生產大隊均成立革命委員會,生產隊成立革命領導小組。1984年初,基層政權改制,實行政社分設,恢復建制為香沉鄉,香沉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改稱香沉鄉人民政府,大隊、隊改為居民村、組。
1985年5月,撤銷綿陽地區(綿陽專區更名),新設綿陽、廣元、遂寧三個地級市,劍閣縣由綿陽地區劃歸廣元市,香沉鄉屬廣元市劍閣縣管轄。
1996年,撤銷香沉鄉,改設為香沉鎮。2006年6月14日,劍閣縣(2003年9月28日駐地遷址下寺鎮)撤銷11個“區”督導辦公室建制,“公興區”督導室被予以撤銷,香沉鎮改由劍閣縣直接管轄。
香沉鎮

行政區劃

沿革變遷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香沉鄉蘇維埃政權。同年,國民黨政府劍閣縣政府置香沉聯保。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香沉聯保與罐鋪聯保、土主廟聯保合併更名為罐鋪聯保(治地罐兒鋪,今劍閣縣塗山鄉罐鋪村)。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八月,罐鋪聯保改置為香沉鄉。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香沉鄉(治地罐兒鋪(今劍閣縣塗山鄉罐鋪村),不久遷至香沉寺)轄17,167甲,1707戶,面積140.4平方公里,轄區包括今罐兒鋪、香沉寺、水磨壩、金盔埡等。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香沉鄉轄18保,168甲。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香沉鄉轄7保,105甲。
香沉鎮政區圖香沉鎮政區圖
解放後1950年復置香沉鄉。1958年9月,香沉鄉改為香沉人民公社。1961年12月將水磨壩及附近區域劃出設定水磨人民公社(今錦屏鄉)。1968年5月香沉人民公社轄衛星、元柏、東風、乘風、劍南、先鋒、建華、金星等共8個生產大隊,69個生產隊。1976年初,將所轄建華大隊劃歸圈龍人民公社(今圈龍鄉)管轄,圈龍人民公社所轄群英大隊劃歸香沉人民公社管轄,將原群英大隊改設為群英、陽明2個大隊,至此香沉人民公社共轄衛星、元柏、東風、乘風、群英、陽明、劍南、先鋒、金星等共9個大隊,面積53平方公里。1982年,所轄東風大隊更名為東溝大隊,先鋒大隊更名為龍台大隊,金星大隊更名為三堆大隊,至此香沉人民公社共轄衛星、元柏、東溝、乘風、群英、陽明、劍南、龍台、三堆等共9個大隊。1984年初,基層政權改制,實行政社分設,恢復建制為香沉鄉,香沉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改稱香沉鄉人民政府,大隊、隊改為行政村、組,至此全鄉共轄衛星、元柏、東溝、乘風、群英、陽明、劍南、龍台、三堆等共9個行政村。1996年,撤銷香沉鄉,改設為香沉鎮。1999年,以衛星村分設躍進社區,至此香沉鎮共轄躍進、衛星、元柏、東溝、乘風、群英、陽明、劍南、龍台、三堆等共1個社區、9個行政村至今。2017年,撤銷元柏村衛星村,分別設立元柏社區、衛星社區。

政區劃分

截至2017年,香沉鎮轄3個社區,7個行政村,共82個村(居)民小組,包括18個居民小組和64個村民小組
其中,躍進社區5個居民小組、衛星社區6個居民小組、元柏社區7個居民小組、東溝村10個村民小組、乘風村10個村民小組、群英村10個村民小組、陽明村6個村民小組、劍南村11個村民小組、龍台村10個村民小組、三堆村7個村民小組。
香沉鎮一隅鳥瞰香沉鎮一隅鳥瞰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香沉鎮位於四川省劍閣縣東南部邊陲,東接蒼溪縣,南鄰閬中市,位於三縣(市)結合部,總面積53平方公里,東與羊嶺鎮、閬中市橋樓鄉接壤,南與塗山鎮、閬中市河樓鄉為鄰,西與圈龍鄉公興鎮相連,北與錦屏鄉毗鄰。地處北緯31°24′,東經105°43′。鎮人民政府駐香沉寺,位於躍進社區香沉寺街29號,集鎮距劍閣縣城下寺鎮126公里,劍閣縣老縣城普安鎮82公里,閬中43公里,蒼溪40公里(經橋樓鄉),距南充市暨閬中市邊界僅1公里。
香沉鎮位置

地形地貌

香沉鎮屬於深丘陵地帶,地處四川盆地北部邊緣,劍閣縣東南部山地,海拔高度在453.3——863.8米之間,平均高程623米,最高海拔863.8米(群英村六組左家山),最低海拔453.3米(香沉場)。

氣候特徵

香沉鎮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水充沛,光照充足,無霜期長。多年平均氣溫為23℃,夏季最高氣溫為37℃,冬季最低溫度-4℃,年平均降雨量為900毫米(夏秋多陰雨,雨量占全年的60%)。

人口民族

人口

根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00年,香沉鎮總人口14593人,其中男7548人,女7045人;家庭戶4138戶,家庭戶總人口14533人,其中男7518人,女7015人;0-14歲3753人,其中男1986人,女1767人;15-64歲9906人,其中男5164人,女4742人;65歲及以上934人,其中男398人,女536人;戶口本地住在本地總人口14361人。
2011年末,香沉鎮轄區總人口13352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479人,城鎮化率9%。另有流動人口1396人。人口密度為280人/平方公里。2011年人口出生率6.17‰,死亡率6.88‰,人口自然增長率-0.71‰。

民族

香沉鎮屬漢族聚居地區,人口以漢族為主。

經濟

第一產業

傳統農業
2011年末,全鎮有耕地面積15572.2畝,其中水田7368.05畝,旱地8204.15畝,人均耕地1.04畝,是以糧棉油生產為主的農業鎮,農業總產值2011年達到360萬元,人均純收入4429元。
位於元柏村四組的恆昌養殖公司一角位於元柏村四組的恆昌養殖公司一角
畜牧業
香沉鎮畜牧業以飼養豬、羊、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39056頭,羊飼養量6870隻,家禽年飼養量29.1萬羽。
特色產業
香沉鎮特色經濟作物產業以烤菸葉為主。
2012年全鎮菸葉計畫種植面積1900畝,實際共種植面積2034畝,有菸農共274戶。全鎮共交售菸葉272841.8公斤,5454.8擔,產值596.7萬元,均價21.87元,實現稅收134萬元,戶均收入2.2萬元,畝均產值近4000元,其中10萬元以上的戶有3戶,5-10萬元的戶有9戶,2-4萬元的戶有115戶,1-2萬元的戶有75戶,1萬元以下的戶有72戶,較2011年淨增3100擔,產值淨增400萬元,產值、產量、均價較2011年增長300%、234%、146%,是全縣唯一個淨增3000擔以上的鄉鎮,增長幅度全縣第一名,完成目標任務全縣第六名。
2013年香沉鎮菸葉收購現場一隅2013年香沉鎮菸葉收購現場一隅
2013年,全鎮發展菸農322戶,種植面積1676畝,其中,20畝以上的大戶9戶,11-20畝的戶26戶,5-10畝的戶115戶;交售烤菸4566.89擔,交售金額480餘萬元,收入10萬元以上的1戶,收入5-10萬元的6戶,收入1-5萬元的182戶。

第二產業

香沉鎮以預製板頁岩磚產業為該鎮的主要工業。2011年末全鎮有工業企業35家,職工140人。產值765萬元。截至2012年其中坐落於元柏村一組的香沉鎮頁岩機制磚廠因資源枯竭已停業。

第三產業

財政金融
2011年財政總收入440.36萬元。金融機構2家;各類存款餘額7812萬元,人均儲蓄5850元,各項貸款餘額3290萬元。

社會事業

城鎮建設

基礎設施
香沉集鎮位於鎮境東南部,距閬中界1公里,地處香沉河河谷,分布於香城壩、對河壩、井壩子三個平壩地形區,涉及躍進社區、元柏村和衛星村,依山傍水,縣道鶴八路公興至香沉段、香沉至羊嶺段、鄉道分香路、香河路及多條通村路在此交匯。截至2014年5月,集鎮建成區內有經正式命名的街道10條,橋樑7座,廣場和居民小區分別1個。香沉鎮政府2013年8月開始對香沉集鎮進行改造,除“5.12”地震災後重建硬化3條街道外,硬化街道9條,面積19900平方米,硬化率100%,整治下水道760米,對全部12條街道完成人行道改造,安砌街沿石4843米,貼人行道街面磚12840平方米,實現平整統一,改造自來水管道6000米,綠化植樹300多株,安裝路燈150多盞。截至2014年8月已基本完工。截至2015年,完成劃設交通標識線,編制並安裝門樓牌號,改造滑坡3處,並安裝景觀石欄桿。
香沉鎮鎮區示意圖香沉鎮鎮區示意圖
街道
  1. 香沉路:起於元柏橋,經對河壩、衛生院、信用社、郵政所、獸醫站、林業站,止於嚴家壩集鎮進口處,長2100米。
    香沉北路:元柏橋至衛星橋
    香沉中路:衛星橋至香河橋
    香沉南路:香河橋至嚴家壩集鎮進口處
  2. 會龍路:起於香沉中路王健林房子處,止於國小門口處集鎮進出口,長290米。
  3. 臨津街:起於香沉北路,經計生站,止於香沉河河邊,長160米。規劃河西延伸段也以此為名。
  4. 對河街:起於香沉北路,止於派出所房子,長120米。
  5. 四壩街:起於香沉中路王健林房子處,止於衛生院後門,通往母家壩,長85米。
  6. 躍進街:起於香沉中路,止於香沉河河邊,長275米。
  7. 香沉寺街:起於中學門口,經鎮政府、香沉中路、原供銷社、梯步,止於會龍路,長295米。
  8. 黃金街:起於原供銷社,經農貿市場內,止於會龍路,長215米。農貿市場區域房屋以黃金街編門牌號。
  9. 井壩街:起於香沉南路,經躍進社區居委會,止於河邊(含規劃段),長195米。
  10. 繭莊巷:起於香沉寺街,止於河邊(含規劃段),長90米。
橋樑
  1. 元柏橋:香沉至錦屏公路過東溝河的橋樑。
  2. 臨津橋:臨津街過香沉河的橋樑,也是規劃中的城鎮橋樑。
  3. 母家橋:對河壩連線母家壩過香沉河的橋樑,也是規劃中的城鎮橋樑。
  4. 衛星橋:香沉北路連線香沉中路過香沉河的橋樑。
  5. 躍進橋:躍進街過香沉河的橋樑。
  6. 趙家橋:中學門口至趙家過香沉河的人行橋樑。
  7. 香河橋:香沉中路連線香沉南路過香沉河的橋樑。
廣場
  1. 長青廣場:元柏社區居委會所在地廣場,占地面積2400平方米。
居民小區
  1. 交通小區:原香沉糧站位置新開發的居民自建小區。
城鎮規劃
根據《劍閣縣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劍閣縣將香沉鎮規劃定位為縣域三級城鎮,10個農貿型城鎮之一,以集市商貿和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的農貿型城鎮,規劃人口0.4萬人。到2020年,完成鋪設設計壓力4Mpa王河鎮經香沉鎮至羊嶺鎮配氣高壓管線;途徑香沉鎮的縣道鶴八路達到二級公路標準;完成縣域規劃的12個四級車站之一的香沉汽車站建設;等等。
香沉鎮集鎮改造示意圖(2013~2014年)香沉鎮集鎮改造示意圖(2013~2014年)

教育

2011年末,全鎮有幼稚園(所)3所;國小1所,在校生520人,專任教師27人;國中1所,在校生208人,專任教師21人。
香沉鎮國小校園一隅香沉鎮國小校園一隅
劍閣縣香沉國小校創辦於1989年,1993年學校進入教學樓房化。劍閣縣香沉初級中學校創辦於1987年8月,是一所農村公辦初級中學,2017年併入並遷入香沉國小,原中學校園部分校舍用作幼稚園及教師宿舍。
2017年,香沉國小總編制34名,其中事業編制31名,工勤編制1名,管理崗位2名。在職人員總數25人。在職教職工中級職稱10人,初級職稱14人,工勤1人。在校學生484人。固定資產總額約387萬元。截至2018年,香沉國小總編制50名,其中行政編制4名,事業編制45名,工勤編制1名。在職人員總數40人,事業人員39人,工勤人員1人;退休人員53人。固定資產總額966萬元。

醫療衛生

2011年末全鎮有各級醫療衛生機構1個,即劍閣縣香沉鎮衛生院,門診部(所)12個,農村有9個村實行合作醫療,固定資產總值800萬元。行業從業人員9人。
香沉鎮衛生院院內一角香沉鎮衛生院院內一角
2011年全鎮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10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10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13163人。

文化事業

2011年末,全鎮有香沉文化藝術團(乘風村龍獅花燈隊)、躍進社區文藝宣傳隊、香沉鎮群陽文藝隊等文藝團體3個。以“香沉花燈”為代表的劍閣縣“白龍花燈”已成功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並被命名為“四川省四大花燈”之一。躍進社區文藝宣傳隊的“錢架子”項目正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全鎮有鄉鎮文化站1個,建築面積300平方米,文化行業從業人員1人。

廣播電視

1999年7月開通有線電視。2011年末,鎮廣播電視站轉播節目100多套(其中劍閣縣廣播電視台節目3套),有線電視用戶930戶,其中數位電視用戶580戶,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100%。

社會保障

2011年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35戶,人數35人,支出9.3萬元,月人均222.4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296戶,人數705人,支出42.3萬元,月人均50元,農村五保集中供養0人,支出0萬元,農村五保分散供養124人,支出22.3萬元;農村醫療救助93人次,共支出20.35萬元;農村臨時救濟475人次,支出157850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12人,支出31.6萬元。

郵政電信

2011年末,全鎮有郵政所1座,電信代辦所1處,平均每個所服務人員2人。有電信企業3家,電話交換機總容量800門,固定電話用戶760戶,電話用戶普及率達到15%,行動電話用戶3100戶,行動電話普及率為75%。
香沉鎮郵政所暨郵儲銀行香沉鎮營業所香沉鎮郵政所暨郵儲銀行香沉鎮營業所

交通運輸

交通

2011年末,全鎮境內已建成公路213公里,其中縣道公路23.6公里,鄉道公路10公里,村、組、戶道路179.4公里,連線貫通鎮、村、組及農戶。縣域規劃“國道108線青武環線”、“劍蒼路劍南路環線”2條環線公路以及鄉鎮進出口道路鄉道“分香公路”貫穿香沉鎮。縣際進出口通道香沉鎮至閬中河樓鄉界水泥路即將建成投入使用,公路按四級公路標準建設。縣道鶴八公路香沉鎮至羊嶺鎮段、柏河公路圈龍鄉至香沉鎮至河樓鄉段已列入劍閣縣“十二五”規劃,逐年爭取建設計畫。縣際進出口道路香沉鎮至橋樓鄉公路,已列入“十二五”規劃。過境該鎮的鶴八公路計畫於2020年以前由三級公路改造升級為二級公路標準。規劃中的綿萬高速公路將從香沉鎮附近經過。
2012年2月,劍閣縣批准縣道鶴八公路香沉鎮至羊嶺鎮段實行委託招標,起於香沉鎮元柏新街,經元柏村、青柏村,止於羊嶺鎮新街,項目全長9.29公里,建設業主為劍閣縣交通運輸局,估算總投資1500多萬元,建設資金來源於上級補助和縣級自籌資金。由於多種原因,至2015年開工建設,路面寬5米,水泥混凝土路面。
高速公路
  • 綿萬高速公路(規劃)
縣道
鶴八路暨香沉鎮出口交通示意圖鶴八路暨香沉鎮出口交通示意圖
鄉道
  • 分香公路(097鄉道,楊村鎮分水嶺至香沉鎮)
  • 香河公路(102鄉道,香沉鎮至閬中市河樓鄉)
  • 公河公路(鄉道,公興鎮學房梁至閬中市河樓鄉)
  • 吼香公路(鄉道,楊村鎮吼獅埡至香沉鎮)

運輸

2011年末,全鎮有汽車站1座,日均傳送客車4輛。有貨運汽車59輛,876噸位;客運汽車3輛,87座位。截至2015年,有日均首末往返客運班車5輛,其中香沉-普安(經公興)2輛、香沉-普安(經錦屏)1輛、龍台-白龍1輛、河樓-閬中1輛,經停班車1輛,即楊村-閬中,香沉-下寺班車即將開通。

歷史文化

地名來源

香沉,古稱香城。北宋熙寧(公元1068年~1077年)年間,此地置香城鎮。香沉鎮以“香沉寺”得名。元代,母大成建香沉寺,上廟多眾,香霧沉沉,遂稱名香沉寺。寺在香城壩,循舊名香城諧音。寺前的石碑刊載:“香沉古剎,建自元代。經明朝多次擴建,才成今之藕雲觀也”。後歷興場開市,逐漸成為較為興盛的農村集市。1935年4月中國工農紅軍設香沉鄉。此後,“香沉”作為行政區劃專名沿用至今。

名勝古蹟

  • 香沉寺
香沉寺位於香沉鎮香沉寺街1號,元代母大成建殿,經明朝多次擴建,以“香霧沉沉”得名。廟內奉儒教孔子道教李冉像。2012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四川省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類別屬古建築。該寺整體呈四合院布局,坐東北朝西南。寺院主體由前殿(觀音殿)、正殿(大佛殿)、後殿(藏經樓)及左右廂房組成。現存正殿,大梁題有“大元國四川道廣元路思都分題記”,內有明代殘碑一塊、清代石碑一通、“德著香山”匾額一塊,占地面積1740平方米(按四至檐口延長線圍合成的矩形計算),總建築面積735平方米(按建築台明計算)。香沉寺原名香城寺,是當地自宋元以來世代居住於此的母氏家族的功德寺,寺廟由家族子弟出家住持,族人捐建,相沿七八百年至今。是四川省僅存的十餘棟元代建築之一,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
香沉寺全貌香沉寺全貌
  • 胡原縣城遺址
胡原縣(臨津縣)城治所遺址位於香沉鎮群英村一組王家河,為南北朝、隋、唐古縣城遺址,暫未列為文物保護單位,類別屬古遺址。南朝齊時期(公元479~502年)分閬中縣西境置胡原縣,隋開皇七年(公元587年)改為臨津縣,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縣治所遷至今劍閣縣白龍鎮。
  • 母照墓
母照墓位於香沉鎮元柏社區一組,為清代母照墓地,暫未列為文物保護單位,類別屬古墓葬。

民俗文藝

香沉鎮有香沉花燈、錢架子、耍猴、舞龍、儺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民間藝術。

著名人物

  • 母大成,元代人,建香沉寺。
  • 母守先,元末明初人,蒼溪縣知縣母興龍之子,元末任文林郎賜進士,升授保寧府劍州知事。明洪武二年(1369年),辭去明夏政權劍州知事一職,落業於香沉寺白果樹壩(今母家壩),是香沉鎮母姓人口的重要始祖之一。
  • 母照,清代劍州香沉寺人,當地知名人士,曾為香沉寺撰寫補修碑文。
  • 母毓楠,字健棠,清末民國初香沉寺人,清末拔貢。民國十六年(1927年)發起並參與創辦劍閣中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