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沉鄉

香沉鄉是四川劍閣縣已撤銷的一個鄉級行政區,1935年設定,同年改為香沉聯保,1940年8月改為香沉鄉,1958年9月改置為香沉人民公社,1966年11月改稱先鋒人民公社,1967年恢復,1984年初恢復建制為香沉鄉,1996年撤銷,改為香沉鎮,位於劍閣縣東南部,駐地香沉寺(今劍閣縣香沉鎮躍進社區),20世紀40年代曾一度駐罐兒鋪(今劍閣縣塗山鄉罐鋪村)。

基本介紹

名稱由來,歷史,民國時期,新中國時期,行政區劃,

名稱由來

香沉鄉以“香沉寺”得名,據《劍州志》記載:“香沉寺在州南一百六十里,母大成建殿”。廟前的石碑刊載:“香沉古剎,建自元代。經明朝多次擴建,才成今之藕雲觀也”。廟內奉儒教孔子道教李冉像。上廟多眾,香霧沉沉,遂稱名香沉寺。歷興場開市,成為較為興盛的農村集市。1935年4月中國工農紅軍設香沉鄉蘇維埃,至此“香沉”開始作為行政區劃專名並沿用。

歷史

民國時期

1935年4月,中國工農紅軍設金仙縣(治今劍閣縣金仙鎮蘇維埃政權,下設區、鄉、村蘇維埃,置香沉鄉蘇維埃,屬罐鋪區。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置香沉聯保,屬第四區(治土主廟,今劍閣縣公興鎮)。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香沉聯保改屬第三區署(治今劍閣縣白龍鎮),不久與罐鋪、土主廟合併更名為罐鋪聯保。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八月,改置香沉鄉,屬第三區署(治今白龍鎮)。民國三十年(1941年)二月,第三區署改為第三指導區,香沉鄉仍屬之。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香沉鄉(治地罐兒鋪,不久遷至香沉寺)轄17,167,1707戶,面積140.4平方公里,轄罐兒鋪、香沉寺、水磨壩、金盔埡等。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十月,香沉鄉改屬第二區(治今劍閣縣元山鎮)。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香沉鄉屬第三指導區(治今白龍鎮),轄18保,168甲;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轄7保,105甲。

新中國時期

1949年12月1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劍閣縣城,劍閣宣布解放,同日成立劍閣縣人民政府,國民黨在劍閣的統治崩潰。1950年恢復設定香沉鄉,廢除香沉鄉公所,成立香沉鄉人民政府,屬第五區(治地金仙場,今劍閣縣金仙鎮)。1952年政屬第六區(治金仙場,今金仙鎮)。1955年12月,香沉鄉人民政府改為香沉鄉人民委員會。1958年9月,改置香沉人民公社。1961年12月,析置水磨人民公社,水磨壩及附近區域不再由香沉人民公社管轄。1966年11月17日,經四川省人民委員會、綿陽專區行政專員公署批准,全縣52個公社改為具有“革命意義”的新名稱,香沉人民公社改為先鋒人民公社;1967年復名香沉人民公社。1968年5月11日,劍閣縣革命委員會成立後,區、公社、生產大隊均成立革命委員會生產隊成立革命領導小組,香沉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成立,既是香沉人民公社的基層政權組織,又是集體經濟的領導機構。此時香沉人民公社革委會下轄衛星大隊、元柏大隊、東風大隊、乘風大隊、建華大隊、先鋒大隊、金星大隊、劍南大隊等共8個大隊,69個生產隊。1976年初,香沉人民公社所轄建華大隊劃歸圈龍人民公社管轄,圈龍人民公社所轄群英大隊劃歸香沉人民公社管轄,並將原群英大隊改設為群英大隊、陽名大隊等2個大隊。1982年,香沉人民公社所轄東風大隊更名為東溝大隊,先鋒大隊更名為龍台大隊,金星大隊更名為三堆大隊。1984年初,基層政權改制,實行政社分設,恢復建制為香沉鄉,大隊、隊改為居民村、組,至此全鄉共轄衛星村、元柏村、東溝村、乘風村、群英村、陽名村、龍台村、三堆村、劍南村等共9個行政村。1985年5月,香沉鄉所屬劍閣縣由綿陽地區劃歸地級廣元市管轄。1996年撤銷香沉鄉,改設為香沉鎮

行政區劃

1968年香沉人民公社下轄8個生產大隊:
  1. 衛星大隊
  2. 元柏大隊
  3. 東風大隊
  4. 乘風大隊
  5. 建華大隊
  6. 先鋒大隊
  7. 金星大隊
  8. 劍南大隊
1976年區劃調整後香沉人民公社下轄9個生產大隊:
  1. 衛星大隊
  2. 元柏大隊
  3. 東風大隊
  4. 乘風大隊
  5. 群英大隊
  6. 陽名大隊
  7. 先鋒大隊
  8. 金星大隊
  9. 劍南大隊
1982年東風、先鋒和金星3個生產大隊更名後香沉人民公社下轄9個生產大隊:
  1. 衛星大隊
  2. 元柏大隊
  3. 東溝大隊
  4. 乘風大隊
  5. 群英大隊
  6. 陽名大隊
  7. 龍台大隊
  8. 三堆大隊
  9. 劍南大隊
1984年初香沉人民公社恢復建制為香沉鄉後下轄9個行政村:
  1. 衛星村
  2. 元柏村
  3. 東溝村
  4. 乘風村
  5. 陽名村
  6. 龍台村
  7. 三堆村
  8. 劍南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