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

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

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簡稱紅四方面軍,與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並稱,為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部隊之一,僅紅軍時期殲敵88萬,為第一,總計走出700多位開國將領。

紅四方面軍以鄂豫皖蘇區部隊為主力組成,於1931年11月7日在湖北黃安七里坪成立。總指揮徐向前、政治委員陳昌浩、政治部主任劉士奇。下轄紅四軍(軍領導由方面軍總部兼任)和紅二十五軍(軍長曠繼勛、政治委員王平章),總兵力共4.5萬人,不久,又建立紅九軍,全軍共有六個師。

1932年7月開始,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以30萬人的兵力,對鄂豫皖蘇區發起圍剿,這是第四次圍剿戰爭的一部分。10月10日,張國燾在黃安縣黃柴畈召開緊急會議,10月12日,迫於國民革命軍的強大壓力,紅四方面軍決定放棄鄂豫皖蘇區,除留下紅七十四師和紅七十五師及各獨立部隊編成紅二十五軍沈澤民負責堅持游擊戰之外,軍部和主力紅十師、紅十一師、紅十二師和紅七十三師等4個主力師及少共國際團共2萬餘人轉戰西進,取消各軍番號。1932年12月在陝西和四川邊界創建川陝蘇區

1933年7月,紅四方面軍擊敗川軍的三路圍攻,力量迅速發展,遂將所轄四個師升格為軍,依次改編為紅四軍、紅九軍(軍長何畏、政治委員詹才芳、副軍長許世友、參謀長王學禮、政治部主任王新亭)、紅三十軍(軍長余天雲、政治委員李先念)和紅三十一軍(軍長王樹聲、政治委員張廣才),又將川東遊擊隊改編為紅三十三軍(軍長王維舟、政治委員楊克明、副軍長羅南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
  • 簡稱:紅四方面軍
  • 成立:1931年11月7日
  • 總指揮:徐向前
  • 政治委員:陳昌浩
  • 政治部主任:劉士奇
  • 總兵力:20萬
成立,反圍剿,紀念碑,粉碎圍攻,訓詞,長征,前期,嘉陵江戰役,戰果,川陝序列,主力會師,西征,奔赴前線,

成立

  • 紅四軍
  • 紅10師,轄28、30、34、36團
  • 紅11師,轄31、32、33團
  • 紅九軍
  • 紅25師,轄73、74、75團
  • 紅27師,轄79、80、81團
  • 紅30軍
  • 紅88師,轄263、265、268團
  • 紅89師,轄262、264、266團
  • 紅90師,轄267、269、270團
  • 紅31軍
  • 紅91師,轄272、273、275團
  • 紅93師,轄271、274、279團
  • 紅33軍
  • 紅98師,轄294、295團
  • 紅99師,轄296、297團
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政委陳昌浩、副總指揮王樹聲、參謀長倪志亮。紅四方面軍接受張國燾為主席的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1932年11月19日一1935年6月29日)領導。
紅軍第四方面軍序列紅軍第四方面軍序列
“六路圍攻”失利後,國民革命軍開始策劃“川陝會剿”。
1933年10月至1934年8月,紅四方面軍再一次擊敗以劉湘為首的川軍的六路圍攻,殲滅大量川軍部隊,並繳獲眾多武器物質,大大充實了紅四方面軍的實力,使川陝蘇區到達頂峰時期,紅四方面軍轄5個軍11個師32個團約5萬人。
1935年1月22日,長征途中的中共中央、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電令紅四方面軍“實行向嘉陵江以西進攻”,策應中央紅軍作戰。接電後,紅四方面軍在廣元縣旺蒼壩召開緊急會議,決定迅速打造船隻,解決渡江工具;收縮東線部隊,主動出擊陝南,調動敵人北移,創造渡江條件。紅四方面軍隨即發動廣昭戰役,意圖開闢川甘邊根據地,戰役受阻。1935年3月29日至4月21日,紅四方面軍發起了強渡嘉陵江戰役,殲滅川軍近萬人,占領嘉陵江以西大片地區。隨後,紅四方面軍放棄川陝蘇區,部隊及撤出的蘇區地方幹部總計10萬人西進,奪取茂縣、理番縣、松潘等地,開始長征。6月18日,紅四方面軍一部在四川懋功與紅一方面軍會師。6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懋功縣兩河口召開常委會議,決定統一領導指揮中央紅軍與紅四方面軍,張國燾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徐向前、陳昌浩任中革軍委委員,原川陝蘇區的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歷史結束。8月,兩軍混編共同北上,紅四方面軍主力和中共中央軍委為左路軍。不久,張國燾率左路軍穿過松潘草地到達阿壩後,拒絕繼續北上,南下再過草地,希望能在西康創建根據地,但屢遭挫折,部隊損失嚴重。
1936年7月初,紅二軍團和紅六軍團與紅四方面軍在甘孜會師。二、六軍團旋即組成紅二方面軍,與紅四方面軍共同北上。10月22日,紅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
隨後,根據中共中央軍委的命令,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被迫率紅五軍4600人、紅九軍9000人、紅三十軍8000人總計6個師16個團及部分直屬部隊約2.2萬人奉命西渡黃河,致力於打通前往蘇聯的通道。11月8日改稱西路軍。但是因受馬家軍阻截,加之後無援軍,而全軍覆滅。餘部僅存436人由李先念率領進入新疆,被當地軍閥盛世才繳械。
1937年8月,紅四方面軍餘部紅四軍5700人、紅三十一軍5000人及部分直屬部隊和紅二十九軍1200人等整編為八路軍第一二九師,投入抗日戰爭
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即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團。紅軍第四方面軍是在1931年10月底,由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第四軍、第二十五軍開始組建。11月7日,在湖北省黃安縣(現為紅安縣七里坪鎮建立,徐向前總指揮陳昌浩政治委員劉士奇政治部主任,實際領導權由張國燾控制,軍事指揮由徐向前負責。方面軍下轄第四軍、第二十五軍。第四軍軍長為徐向前(兼),政委為陳昌浩(兼);第二十五軍軍長鄺繼勛,政委為王平章。原四軍部改為方面軍總部,兩軍所轄各師歸總部直接指揮。總兵力3萬餘人,民兵16萬。時為中國共產黨控制下僅次於中央紅軍的軍事力量。不久,又建立紅九軍,全軍共有6個師。
長征後紅四方面軍一部在陝北長征後紅四方面軍一部在陝北
紅四方面軍成立初期,在1931年12月下旬其攻克鄂東重鎮黃安獲重大勝利後,《紅色中華》報導中即稱紅四方面軍為“紅軍第四軍團”。史載此時在鄂豫皖蘇區活動和取得上述戰績的紅軍非四方面軍莫屬,故紅四軍團即是紅四方面軍無疑。
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誕生地及指揮部舊址

反圍剿

1932年7月開始,國民黨軍隊以30萬人的兵力,對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發起圍剿,這是第四次反圍剿戰爭的一部分。10月12日,紅四方面軍主力離開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除留下紅七十四師和紅七十五師及各獨立部隊編成紅二十五軍由沈澤民負責堅持游擊戰之外,軍部和主力紅十師、紅十一師、紅十二師和紅七十三師轉戰陝西南部,取消各軍番號,12月轉移到位於四川、陝西邊界的通江縣,在四川省通江縣建立了川陝革命根據地總指揮部。

紀念碑

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誕生地紀念碑位於七里坪西門外河灘上。1979年10月,縣革命委員會在此修建紀念碑。紀念碑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碑為方柱形的鋼筋混凝土建築物,高16米。碑的正面和背面鑲滿漢白玉,正面鐫刻著徐向前題寫的碑名:“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誕生地”;背面鐫刻著紅安縣革命委員會撰寫的碑文。
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誕生地紀念碑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誕生地紀念碑

粉碎圍攻

1933年7月,紅四方面軍擊敗川軍的三路圍攻,力量迅速發展,遂將所轄四個師升格為軍,依次改編為紅四軍、紅九軍(軍長何畏、政治委員詹才芳、副軍長許世友、參謀長王學禮、政治部主任王新亭)、紅三十軍(軍長余天雲、政治委員李先念)和紅三十一軍(軍長王樹聲、政治委員張廣才),又將川東遊擊隊改編為紅三十三軍(軍長王維舟、政治委員楊克明、副軍長羅南輝),共轄5個軍,總兵力達8萬人,軍政幹部2萬餘,地方武裝25萬。1933年10月至1934年8月,紅四方面軍再一次擊敗以劉湘為首的川軍的六路圍攻,殲滅大量川軍部隊,並繳獲眾多武器等物資,大大充實了紅四方面軍的實力,使川陝革命根據地到達頂峰時期。
政治委員李先念政治委員李先念

訓詞

1934年11月1日至9日,紅四方面軍在赤江縣委駐地,即今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毛浴鎮召開了規模空前的黨政工作會,到會代表800餘人。這次會議,將全軍各部隊軍訓時的訓詞進行了規範,統一為“智勇堅定,排難創新,團結奮鬥,不勝不休”,並莊嚴地舉行了以“訓詞”為基本內容的軍訓宣誓。
為便於廣大指戰員對這一訓詞的深入理解,紅四方面軍印發了一個《說明》,其全文如下:“智”是學習,有階級自覺有深刻的政治認識,深湛的軍事知識和戰鬥經驗,學習無產階級的一切聰明;“勇”是勇敢,敢於犧牲,勇於吃苦耐勞,有百折不回的精神;“堅定”,有克服一切困難艱苦環境的決心,在任何困苦之下絕不動搖,鋼一樣的堅,泰山一樣的定,為革命鬥爭到底;“排難”,排除一切困難,有克服任何困難的決心,決不在困難面前投降;“創新”,有創造性,有創造新局面、新蘇區,挽回戰局,創造新的戰術戰略等;“團結”,在共產黨正確的領導之下,千萬人團結如同一人的奮鬥協同一致的努力;“奮鬥”,就是堅決向前沖,努力猛進百折不回;“不勝不休”,即是不消滅劉湘,不赤化全川,不實現蘇維埃新中國,不打倒帝國主義,就誓不停止的意思。

長征

前期

紅四方面軍的長征,從1935年3月強渡嘉陵江西進開始,到1936年10月與紅一方面軍會寧會師結束,歷時1年零7個月,途經4省,行程1萬餘里。
1935年3月,紅四方面軍奉命退出川陝革命根據地,開始長征。

嘉陵江戰役

1935年3月,紅四方面軍為向四川、甘肅邊界發展,並配合中央紅軍在川、黔、滇邊境地區的作戰行動,決定發起嘉陵江戰役。國民黨川軍鄧錫侯第28軍和田頌堯第29軍共52個團的兵力,布防於廣元至南部長約300公里的嘉陵江西岸,企圖憑藉嘉陵江及其西側後劍門關險要地形,扼住紅軍西進發展的通路。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政治委員陳昌浩決定集中方面軍主力,分成第1、第2兩個梯隊,選擇守軍防禦薄弱部位實施多路而有重點的突破,爾後向兩翼及縱深發展,進占嘉陵江、涪江間廣大地區,求得在運動中大量殲敵。
為奪取渡江作戰的勝利,紅四方面軍各部進行了充分準備,並於3月上、中旬攻克儀隴、蒼溪,掃清了渡江障礙。28日晚,戰役開始。紅30軍一部在蒼溪城南塔子山附近秘密渡江,迫近對岸時被守軍發現,突擊部隊在炮火支援下登岸,全殲守敵1個營,攻占灘頭陣地。29日拂曉,紅30軍主力相繼渡江投入戰鬥,攻占西岸飛虎山、高城山、萬年山等制高點,並擊退援敵1個旅。與此同時,紅31軍在蒼溪城北鴛溪口強渡成功,一舉攻占對岸險要陣地火燒寺,擊潰守敵1個旅,直插劍門關。紅9軍一部在閬中城北澗溪口順利渡江,於31日攻占閬中。第1梯隊占領西岸要點後,迅速向守敵縱深及兩翼發展進攻。第2梯隊紅4軍從蒼溪渡江投入戰鬥。紅9軍一部擊潰守敵2個旅的阻擊後向南疾進,並在紅4軍一部配合下,於4月2日攻占南部縣城。紅30軍及紅9軍另一部於3月31日攻占劍閣後,紅30軍一部和紅31軍進攻戰略要衝劍門關。4月2日抵達劍門關,經激戰,全殲守敵3個團。接著星夜兼程,於3日攻占劍門關西北的昭化縣城。
1935年3月的嘉陵江1935年3月的嘉陵江
國民黨軍遭此打擊後,其第29軍退守射洪、鹽亭、三台,第28軍主力退縮廣元及其以北地區,另以一部布防梓潼、江油、中壩等地。據此,紅四方面軍首長決定集中主力殲滅梓潼、江油地區之敵,並伺機向川甘邊發展攻勢。10日,紅四方面軍主力攻占梓潼,包圍江油縣城,前鋒直逼戰略要地中壩。鄧錫侯急忙親率10個團增援江油。紅四方面軍主力於14至15日,在江油以南擊潰援敵,並於18至19日連克中壩、彰明。同時,紅30軍一部溯白龍江而上,於10日攻占青川,而後北上摩天嶺,殲胡宗南部1個營,14日攻占平武。紅四軍一部於21日攻占北川。至此,戰役結束。

戰果

嘉陵江戰役歷時24天,共殲國民黨軍12個團多約1萬人,攻克縣城8座,控制了東起嘉陵江、西迄北川、南起梓潼、北抵川甘邊界縱橫100餘公里的廣大新區,為紅四方面軍向川甘邊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並從戰略上配合了中央紅軍的行動。

川陝序列

一、入川初期部隊序列表(1933年春)
總 指 揮 徐向前
政治委員  陳昌浩
參 謀 長 曾中生①
政治部主任 張琴秋②
副 主 任 傅 鍾
第十師師長  王宏坤  政 委  周純全 參謀長 吳展  政治部主任 傅鍾(兼)
28團團長 汪烈山 政 委 甘良發
29團團長 徐士奎 政 委 肖永貴
30團團長 方慶焱 政 委 詹才芳
第十一師師長 倪志亮 政 委 李先念 政治部主任  周光坦
31團團長 李德堂(後陳再道) 政 委 葉成煥
32團團長 孫玉清  政 委 徐長勛
33團團長 程世才(兼政委)
第十二師師長 曠繼勛 政 委  甘元景 副師長 何畏  政治部主任 韓繼祖
34團團長 許世友 政 委 熊國其
35團團長 王學禮
36團團長 余天雲 副團長 韓東山
第七十三師師長 王樹聲 政 委 張廣才 參謀長 李特  政治部主任 黃超
217團團長 洪美田 政 委 聞盛世
218團團長 徐深吉 政 委 陳少清
219團團長 陳友壽 政 委 曾傳六
二、1933年秋擴編時部隊序列表
方面軍總指揮部
總 指 揮 徐向前
政治委員  陳昌浩
副總指揮  王樹聲
參 謀 長 倪志亮
政治部主任 陳昌浩(兼)
副 主 任 曾傳六 傅鍾
第四軍
軍 長 王宏坤 政 委  周純全 副軍長 劉世模 政治部主任 徐立清(後洪學智)
第10師師長 汪乃貴   政 委 甘良發 (轄第 28、第 29、第 30團)
第11師師長 陳再道  政 委 葉成煥 政治部主任 彭瑞珍 (轄31、32、33團)
第12師師長 劉世模(兼後張才千) 政 委 徐長勛 政治部主任 吳世普 (轄34、36團)
第九軍
軍 長 何畏 政 委 詹才芳 副軍長 許世友 參謀長 王學禮 政治部主任 王新亭
第25師師長 許世友(兼) 政委 陳海松 (轄73、74、75團)
第27師師長 王學禮(後劉理運) 政委 梅宏華 副師長 武傳聖(後汪成功)(轄79、80、81團)
第三十軍
軍 長 余天雲 政 委 李先念 參謀長 文建武 政治部主任 張成台(後李天煥)
第88師師長 汪烈山 政委 王建安 政治部主任 汪加申 (轄262、263、264團)
第89師師長 柴洪儒 政委 杜義德 政治部主任 裴壽月 (轄265、266、267團)
第90師師長 鄒洪盛(後徐盛禮) 政委 程世才 政治部主任 李述方 (轄268、270團)
第三十一軍
軍 長 王樹聲(兼)孫玉清 政 委 張廣才 參謀長 李特 政治部主任  黃超(後張成台)
第91師師長 朱德崇 政委 林英安 政治部主任 張仕全 (轄271、273團)
第92師師長 陳友壽 政委 楊朝禮 政治部主任 洪學智 (轄274、275、276團)
第93師師長 葉道志 政委 王德安 政治部主任 馮秀之 (轄277、279團)
第三十三軍(1933年10月)全軍共1萬餘人
軍 長 王維舟③ 政委 楊克明 副軍長 羅南輝(11月後到職)
第97師師長 師長羅南輝(兼任) (轄289、290、291團)
第98師師長 師長蔣群麟 政委 龔堪彥 (轄292、293、294團)
第99師師長 師長冉南軒 (轄295、296、297團)
三、與一方面軍懋功會師後部隊序列表
總 指 揮 徐向前
政治委員  陳昌浩
參 謀 長 倪志亮
副 參 謀 王宏坤 李特
政治部主任 陳昌浩(兼) 副主任 曾傳六 傅 鍾
第四軍
軍 長 許世友 政 委 王建安 參謀長 張宗遜 政治部主任 劉志堅
第十師師長 王友均(後王近山) 政委 葉道志
第十一師師長 周世元 政委 陳錫聯
第十二師師長 張賢約 政委 胡奇才
第九軍
軍 長 孫玉清 政委 陳海松 參謀長 陳伯鈞 政治部主任 王新亭
第二十四師師長 韓東山 政委 盛修鐸
第二十七師師長 陳家柱 政委 李德明
第三十軍
軍 長 程世才(代理) 政 委 李先念 參謀長 黃鵠顯 政治部主任 李天煥
第八十八師師長 熊厚發 政委 鄭維山
第八十九師師長 邵烈坤 政委 張文德
第九十師師 長 汪乃貴
第三十一軍
軍 長 余天雲 政委 詹才芳 參謀長 李聚奎 政治部主任 張成台(後朱良才、王新亭)
第九十一師師長 余家壽(後徐深吉) 政委 桂乾生
第九十三師師長 柴洪儒 政委 葉成煥
第三十三軍
軍 長 王維舟 政委 張廣才 參謀長 李 榮
第九十八師師長 吳世安 政委 吳成忠
第九十九師師長 王 波 政委 王德安
注釋:
①曾中生時任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參謀長。
②張琴秋在小河口會議上對張國燾提了意見,入川不久即調任紅江縣委書記,政治部主任由陳昌浩兼。
③王維舟自1934年夏離開33軍後不一直在位,工作一直由副軍長羅南輝負責。

主力會師

1935年6月,紅四方面軍在四川懋功與紅一方面軍會師。8月,兩軍混編共同北上,紅四方面軍主力和紅軍總司令部為左路軍。不久,張國燾率左路軍穿過松潘草地到達阿壩後,拒絕執行中央北上方針,擅自率領左路軍重過草地,向南退卻到天全、蘆山、大小金川等地。南下途中,部隊損失嚴重,付出了重大代價,紅軍由南下時的10萬之眾銳減為4萬餘人。在黨中央和共產國際的一再電令下,1936年3月,南下部隊陸續撤離天(全)蘆(山)地區,向西康東北部轉移。4月上旬,攻占道孚,爐霍、甘孜等地後,部隊進行了整編。整編後紅四方面軍的序列是:總指揮徐向前,政治委員陳昌浩,參謀長李特,政治部主任李卓然。轄5個軍1個騎兵師,第4軍轄第10師、第11師、第12師和獨立師,各師直轄營,不設團部;第9軍:轄第25師、第26師、第27師和模範師,師直轄營,不設團部;第30軍、第31軍仍各轄兩個師;第33軍番號撤銷併入第5軍:軍長董振堂,政治委員黃超,副軍長羅南輝,參謀長李屏仁,政治部主任楊克明,下轄第30師、第15師和兩個直屬團;第32軍:轄第94師、第96師;紅軍騎兵師:師長許世友,下轄3個團,約3000人騎。還有紅軍大學:校長劉伯承、政治委員何畏;中共大金省委:省委書記何柱成(後為邵式平);大金省蘇維埃政府:主席邵式平;“抗日救國軍”總指揮部:總指揮王維舟;金川軍區:司令員倪志亮,政治委員邵式平。
紅軍主力會師示意圖紅軍主力會師示意圖
1936年6月,紅四方面軍與長徵到達甘孜地區的紅2、6軍團會師。7月2日,根據黨中央的指示,紅2、6軍團正式編成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紅軍總部決定將第32軍編入二方面軍建制。這時,張國燾在黨中央的耐心爭取和二、四方面軍廣大指戰員的強烈要求下,同意北上同中央紅軍會合。7月初,紅二、四方面軍編成左、中、右三路縱隊北進。左路縱隊,由第四軍第10師、第11師、第30軍第88師和紅二方面軍組成,由賀龍率領,7月3日從甘孜地區出發。中央縱隊,由第4軍第12師、第4軍獨立師、第9軍全軍、第31軍第93師和四方面軍總部組成,由徐向前率領,7月2日,從爐霍地區出動。右路縱隊,由第5軍和第31軍第91師組成,由董振堂率領,7月10日,從綏靖(大金)、崇化地區出動,負責後衛。7月27日,中央批准紅二、四方面軍組成西北局,張國燾任書記,任弼時任副書記。
10月,紅四方面軍同紅一方面軍在會寧地區勝利會師。11月中旬,在“前敵總指揮部”總指揮彭德懷、總政委任弼時、總參謀長劉伯承的統一指揮下,紅四方面軍第4軍和第31軍協同紅一、二方面軍,取得了山城堡戰鬥的勝利。朱德、張國燾率紅軍總部到達保全同黨中央及中革軍委會合。7日,中革軍委擴大組織,由毛澤東擔任主席。此時第4軍:軍長陳再道,政治委員王宏坤;第31軍:軍長蕭克,政治委員周純全(後為郭述申)。“西安事變”以後,紅4軍、紅31軍向東開進,於1937年1月到達三原、淳化地區。

西征

此外,紅四方面軍總部率第5軍、第9軍、第30軍,共21800餘人,於1936年10月下旬,根據黨中央和中革軍委的指示西渡黃河。11月10日中革軍委電令授予渡河部隊“西路軍”稱號,指示組成西路軍軍政委員會,並指定陳昌浩為軍政委員會主席,徐向前為副主席,統一指揮西路軍的作戰行動。西路軍統率第5軍、第9軍、第30軍和騎兵師。第5軍:軍長董振堂,政治委員黃超,副軍長羅南輝,參謀長李屏仁,政治部主任楊克明;第9軍:軍長孫玉清,政治委員陳海松,參謀長李聚奎,政治部主任曾日三;第30軍:軍長程世才政治委員李先念,參謀長黃鵠顯,政治部主任李天煥;騎兵師:師長董俊彥,政治委員秦賢道。由於敵人的強大和處境的惡劣,雖經半年的征戰廝殺,付出了重大犧牲,陳昌浩指揮失誤到1937年4月,西路軍終遭失敗,餘部的一部800多人由李先念等率領轉戰祁連山,在中央代表陳雲的接應下,至新疆後返延安;另一部900餘人在王樹聲、李聚奎等率領下分散游擊繞回陝北。徐向前秦基偉在警衛全部戰死的情況下,喬裝商人艱難返回陝北。陳昌浩突圍後,在當地一湖北老鄉家隱藏近半年,尋找黨組織未果,返回湖北老家,三年後返回陝北,遭批判,1967年被迫害至死.

奔赴前線

1937年8月,紅四方面軍餘部萬餘人和紅29軍等整編為八路軍第129師、115師徐海東部、新四軍2、3、4、5 師高敬亭部、李先念部、山東八路軍等,抗日時期僅僅129師就殲敵50餘萬人,排名第一,解放戰爭時期129師又改編為第二野戰軍,殲滅敵人330餘萬,紅四方面軍結束了艱苦的歷程,廣大指戰員緊密地團結在黨中央和中革軍委的周圍,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投入抗日戰爭。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