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江

涪江

涪江,因流域內綿陽在漢高祖時稱涪縣而得名,長江支流嘉陵江的右岸最大支流。發源於四川省松潘縣與平武縣之間的岷山主峰雪寶頂。涪江南流經四川省平武縣江油市、綿陽市、三台縣射洪縣遂寧市、重慶市潼南區銅梁區等區域,在重慶市合川區匯入嘉陵江。全長700千米(一說670千米),流域面積3.64萬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徑流量572立方米/秒。

涪江流域水資源的開發早流域內有唐代的折腳堰、雲門堰灌溉工程。現代主要有被小平同志譽為“第二個都江堰”的武都引水工程。乾支流上建有多處梯級電站,大型的柳樹電航工程也於2014年啟動。涪江中下游是四川省蠶繭生產的重要基地,三台縣的產繭量居全省第一。涪江中遊人口眾多,城鎮密集,交通發達。沿江城市已初步建成各具特色的輕、重工業體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涪江
  • 所屬水系:長江支流嘉陵江的右岸最大支流
  • 地理位置:四川省東北部
  • 流經地區:四川省、重慶市
  • 發源地:岷山主峰雪寶頂
  • 主要支流:火燒河、平通河、梓潼江、郪江等
  • 河長:700千米(一說670千米)
  • 河流面積:3.64萬平方千米
  • 平均流量:572立方米/秒
  • 流域面積:3.64萬平方千米
幹流概況,主要支流,水文特徵,洪澇災害,水利概況,灌溉工程,水電工程,防洪工程,航道航運,流域概況,地貌特徵,氣候特徵,社會經濟,風景名勝,

幹流概況

涪江流域水系及位置示意圖涪江流域水系及位置示意圖
涪江,發源於四川省松潘縣境內岷山主峰雪寶頂(藏語:哈肖冬日,意為東方海螺山)東北坡三岔子。據清《蜀水考》所載:“涪水源出松潘衛(今松潘縣)風洞頂興龍泉”;“興龍泉在衛東六十里,源出雪欄山風洞頂黃龍寺後”;“其山平坦,上有龍潭。”雪欄山俗稱寶頂山,即雪寶頂。涪江的江源,與龍有密切關聯,雪寶頂下有藏龍山、黃龍寺,平武縣城龍安鎮,古稱龍安府。在松潘、平武有許多帶龍的地名:龍溪、龍池、龍峰、龍巖、龍鳳、龍治、龍歸寺,還有龍王包。
發源地岷山主峰雪寶頂發源地岷山主峰雪寶頂
涪江上游松潘縣小河鄉段涪江上游松潘縣小河鄉段
涪江從松潘縣黃龍寺東南(衛風洞)而下,流經黃龍鄉施家堡鄉小河鄉,接納了眾多的溪流,出黃龍,進入平武縣界。
涪江平武縣闊達段涪江平武縣闊達段
平武縣境內,經水晶鎮闊達鄉、過龍安鎮(平武縣政府駐地),在平武縣城以北約10公里的鐵龍堡,接納了從左岸匯來的第一條支流火溪河,過古城鎮壩子鄉南壩鎮、轉向南流,至響岩鎮,衝過兵家重地江油關,進入江油市境。
四川江油北城到平驛鋪涪江峽谷四川江油北城到平驛鋪涪江峽谷
江油市境,涪江開始迂迴曲折於四川盆地北麓,江面寬闊,流向盆地東南。涪江在流經北城鄉武都鎮,至中壩鎮(市政府駐地)分為兩支,過中壩鎮又合二為一(區間右為太平鎮,左為三合鎮)。流過川北重鎮江油縣後,約5公里,至彰明鎮,左岸支流平通河從北而來,匯入涪江。又過青蓮鎮李白故里),通口河(湔江)(該河經青蓮鎮)。區間沿青蓮鎮、龍鳳鎮九嶺鎮邊界南行,出江油界。
涪江綿陽市段涪江綿陽市段
涪江繼續下行,進入了流域內最大的沖積平原-綿陽平原。流經綿陽市北部涪城區(原涪縣)的龍門鎮遊仙區石馬鎮涪城區(原涪縣)的青義鎮,進入綿陽市區。芙蓉溪在市區東部遊仙區遊仙鎮自左岸匯入,安昌河自西而來,在綿陽市區東南匯入涪江。涪江南出綿陽市區,再過涪城區的塘汛鎮豐谷鎮,出綿陽。綿陽平原面積170多平方公里,土質肥沃、物產豐富,川北重鎮綿陽就座落在平原西北緣。
綿陽市三台縣段綿陽市三台縣段
涪江過綿陽市區後,進入綿陽市三台縣境,轉向東南流,經蘆溪鎮花園鎮劉營鎮靈興鎮新德鎮,縣城潼川鎮,在潼川鎮東塔山下,接納右岸支流凱江。涪江接納凱江後,經三台縣百頃入射洪縣境。
涪江射洪縣城區段涪江射洪縣城區段
四川省遂寧市射洪縣境,經香山鎮金華鎮廣興鎮,在唐代詩人陳子昂墓地獨座山下,左岸支流梓潼江又來匯合。過縣城太和鎮、大於鎮、瞿河鄉青堤鄉沱牌鎮(原楊樹鎮),出射洪縣
涪江向南流,過遂寧市蓬溪縣大英縣邊界,在大英縣的郪口鎮,右岸支流郪江在郪口匯入涪江。郪口是涪江幹流上最寬的河谷所在,也是射洪、遂寧兩縣交界之處。入遂寧市船山區,經桂花鎮唐家鄉遂寧市區,仁里鎮,老池鄉,蓬溪縣荷葉鄉,有一段遂寧市、重慶市界河,在潼南縣玉溪鎮西進入重慶市境。
南流經重慶市潼南區玉溪鎮、安興鄉、桂林鎮桂林街道),城區梓潼街道上和鎮別口鎮,合川區太和鎮、小河鄉,成為合川區銅梁區界河,經銅梁區高樓鎮,在銅梁區安居鎮納入右岸支流瓊江。東流,經川北門戶合川區的銅溪鎮渭沱鎮皂角鎮,最後一條支流小安溪由右岸匯入涪江。涪江接納小安溪後,在合川城南釣魚城下,結束了670公里的流程。匯入由合川城東北而來的嘉陵江
涪江與嘉陵江交匯於合川區涪江與嘉陵江交匯於合川區

主要支流

主要支流有10條。除火溪河、梓桐江自左岸匯入外,其餘各主要支流均自右岸匯入,涪江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主要支流有火燒河(火溪河)、平通河、通口河、安昌河、凱江、梓潼江、郪江、安居河、小安溪等9條。涪江流域內山區占37.9%,丘陵占56.9%,平壩占5.2%。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眾多的支流呈下對稱狀分布;右岸就有8條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而在左岸支流卻較少且短。河網密度每平方公里0.40公里,形成不對稱的羽狀水系。
火溪河,因源於白馬藏族聚居地,又名白馬河,藏語稱“奪布河”、“奪補河”。火溪河發源於平武縣西北色潤坪大窩凼,源頭處海拔高程4233米,流域面積1490平方公里,河長119公里,河道陡峻,平均比降達21‰。流經平武白馬、藏區、木座、木皮等區鄉至平武鐵籠堡匯人涪江。火溪河灘多流急,上遊河谷兩岸,經常可見瀑布凌空而下,如百丈銀煉掛在崖壁之間,河谷地帶藏族民眾的板屋樓寨,掩映在山坡綠蔭之中,別具一格。這種樓屋可分三層,上層放物,中層住人,下層圈養牛羊,外有迴廊陽台圍護,鋪以木質樓梯。火溪河流經之處,山高谷深,森林茂密,人煙稀少。山巔河谷立體氣候分明,既有古樹參天,濃蔭蔽日的原始森林,又有高山草甸、喬灌木和各種竹類植物,由於北有秦嶺阻擋寒流的襲擊,西北有高原的屏障,具有明顯的寒濕性亞熱帶氣候特徵。源頭一帶棲居著大熊貓、金絲猴、蘇門羚、扭角羚、雲豹、金貓等各種珍稀動物和白馬雞、藍馬雞、藏雪雞、棕毛虹雞、綠尾虹鳴等珍稀鳥類。在拖綠曳翠的深澗,綠蔭蔽岸的溪邊,蒼翠欲滴的樹下,時時可見大熊貓憨態可鞠的身影。火溪河下游左岸與青川縣唐家河大熊貓保護區為鄰,源頭一帶則建有王朗自然保護區
火溪河火溪河
平通河,古名廉水、讓水、青漪江,源於平武縣境內藥叢山六角頂東南麓平羌崖。藥叢山因盛產當歸。黨參、仕仲、貝母、天麻等藥材而得名。平通河出於羌崖後,流經平武、江油兩縣的大印、平通、桂溪、大康、讓水、河西等鄉鎮,在江油縣彰明鎮匯人涪江。平通河河長126公里,流域面積1166平方公里,平武境內平均比降16‰。進入江油後河道逐漸開闊,坡度漸緩,平均比降約2.1‰。由於河流流經之處屬鹿頭山、龍門山暴雨區,年平均降雨量達1400毫米以上,水量豐富,多年平均經流總量達7.4億立方米。河道洪枯水量懸殊較大,相差達1000多倍。平通河水資源開發較早,在明代即已築堰開渠,引水灌溉農田。
通口河,又名盤江、湔江、白草河,發源於松潘縣境內岷山山脈東南麓玉壘山,源頭海拔高程4000米以上。流經松潘牡羊,平武泗耳,北川小壩、曲山等鄉鎮,過通口經江油青蓮從右岸匯入涪江。河長145公里,流域面積4160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9‰。河流上游高山矗立,森林茂密,植被良好,河道千迴百折於深澗峽谷之中,進入北川後支流發育,谷間沖積小盆地較多。由於通口河流域中下游位於鹿頭山、龍門山暴雨區,水量豐沛,多年平均經流總量達33億立方米。因河道陡峻、集流歷時短,汛期洪水峰高量大,據歷史記載,1902年洪峰流量曾這8000立方米/秒。通口河水力資源豐富,可開發量達13.76萬千瓦,僅次於火溪河。已建、在建的水電站有兩座,裝機容量約2萬千瓦。
芙蓉溪,位於四川省綿陽市境內,芙蓉溪系涪江左岸小支流,共有兩源,西源為正源名杜家河,東源名戰旗河,兩源分別發源於江油市新興、新安、雙河3鄉交界海拔825米的垮石岩南坡和東坡,杜家河與戰旗河南流至綿陽市遊仙區太平場鎮北面匯合後始名芙蓉溪,再南流至綿陽市區東面沈家壩注涪江。河流全長90.7公里,流域面積594.9平方公里。
安昌河,發源於北川縣南面龍門山地千佛山南華嶺,嶺下分為兩支,東支出北川擂鼓鎮;南支出安縣茶坪鄉,至安縣安昌鎮西匯合。流入綿陽市涪城區,在綿陽市區注入涪江。安昌河長95公里,流域間積1180平方公里,中上游屬鹿頭山、龍門山暴雨區,多年平均徑流總量約12億立方米。安昌河水資源較早得到開發利用,中、下游段沿岸多引水工程。多年平均流速37m3/s。
凱江,亦名中江,發源於綿陽市安州區西北海拔高程2700米的千佛山西麓一碗水,河長213公里,流域面積2620平方公里,流經安縣、德陽、中江,至三台縣城潼川鎮匯人涪江。凱江中、下遊河谷寬闊,江面寬淺,兩岸多漫灘,沿岸間斷分布著大小不等的沖積平壩。中、下游地區屬春旱與夏伏旱過渡地帶,常多旱災之苦,儘管沿江水利開發較早,由於洪枯水量懸殊,上游無骨幹水庫調蓄,每到春夏時節,旱象嚴重。為了解決抗旱保收問題,1965~1967年建成了人民渠六期工程,乾渠經安縣、德陽、中江至三台,灌溉涪江幹流與凱江之間丘陵區67.8萬畝農田。1970~1974年,又建成了人民渠七期工程,乾渠沿龍泉山東側,經德陽至中江,向東折入丘陵區,沿凱江與江的分水嶺東南進入三台縣。隨著兩大幹渠的建成,凱江兩岸百萬畝農田得到了灌溉。
梓潼江,是涪江最大的一條支流,也是平武以下涪江左岸唯一的一條流城面積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梓潼江又名梓江,發源於龍門山東南麓江油縣藏王寨棋盤山鷹咀崖一帶,源頭海拔1700米,河長達340公里,流域面積5200平方公里,占涪江流域面積的1/7。梓潼江經江油二郎廟、小溪壩穿過寶成鐵路,由河口入桿潼縣低山、深中丘陵區,經仙峰、豢龍繞檸潼縣城西,由交泰進入三台縣東北後,折入鹽亭縣,經玉龍鎮復入射洪縣境,至獨座山下匯入涪江。由於涪江在獨座山下向南折了一個90度的彎,梓潼江每到汛期江水如箭直奔獨座山而來,所以梓潼江古時又名射江。梓潼江多年平均徑流總量約4.7億立方米,僅為通口河徑流總量的1/7。儘管徑流總量不大,但因其源遠流長,城內年降水量分配差異大,是涪江中下游洪水的主要來源。最大洪峰流量曾達8580立方米/秒。梓潼江中下游,也是涪江水源開發最早之地,唐代起即有引水工程建設。
梓潼江射洪縣段梓潼江射洪縣段
郪江,發源於中江縣銅山,河長145公里,流域面積209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總量3.5億立方米。郪江流域內降雨量在800毫米左右,土地墾殖率高,森林覆蓋差,多光山禿嶺,水土流失嚴重。蓬溪縣境內森林覆蓋率僅0.7%。流域內農業主產深受春、夏伏旱之累,乾旱嚴重年頭,連人畜飲水都很困難,是十年九旱的著名老旱區。隨著人民渠六、七期工程的相繼建成,情況得到了很大改善。
瓊江,又名大安溪、安居河,發源於樂至縣北三星橋,經遂寧、潼南等縣市,至重慶市銅梁區安居鎮匯人涪江,河長237公里,流域面積456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總量11.91億立方米,域內水資源貧乏,每畝耕地平均占有徑流量僅318立方米。瓊江流域內墾殖率高,全流域森林覆蓋率僅4%左右,水土流失十分嚴重,在四川盆地乾旱區有一定的代表性。嚴重的水土流失和水資源短缺,制約著域內工農業生產的進一步發展。重慶市水土保持辦公室在80年代初,即對瓊江流域水土流失情況進行了綜合調查,將瓊江流域列為重慶市水土保持重點區。經幾年的小流域治理,情況已有所好轉。瓊江,是江河三級支流中實現渠化最早的河道。渠化通航工程始於1956年,1976年全部建成,國家投資300萬元,建成梯級船閘14座,通航里程達150公里,年通航能力達12~20萬噸。潼南縣高肯電站梯埂,採用升船機,噸位20噸,提升高度20.4米,是我省內河水運最高航運梯級。近幾年由於水上運輸發展停滯不前,瓊江渠化通航工程能力未能得到充分發揮。
小安溪,又名臨渡河,發源於永川區巴岳山東麓永興鄉白龍洞,流經永川、大足、銅梁、合川,在距涪江匯嘉陵江的河口以上3公里處匯入涪江。小安溪河長170公里,流域面積172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總量4.8億立方米。域內人口稠密、土地肥沃,工農業生產發達。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煤、鐵、銅、天然氣等。域內交通方便,從永川至合川有沿河公路,成渝鐵路橫過上游,中、下游可通行木船及小機動船。農作物以水稻、小麥、玉米、油菜、甘蔗、柑桔、茶葉為主。工業有採礦、煉焦、煉鐵、造紙、蠶絲、製糖等。沿河一帶廠礦較多,水質污染嚴重。下游主河道水體所含酚、氰化物、氟化物及有毒元素砷、汞、錳等均超過國家飲用水標準,其他物理指標也大都超過國家標準,致使河中魚類大量死亡,人畜不能飲用。小安溪是涪江流域水資源污染最嚴重的一條支流。
土門河,發源於茂縣境中部土地嶺,向東流經土門區4個鄉。入北川縣注入涪江支流通口河上源青片河。源頭海拔1733米,出境海拔890米,境內流長37.8公里,多年平均出境流量12.33立方米/秒,枯水流量2.96立方米/秒,每公里比降20.36米,集水面積497.2平方公里,有穩定流量較大的支溝20餘條。多年平均輸沙長量62.54萬噸,輸沙率167.7千克/秒,含沙量1504克/立方米。
涪江主要支流一覽表
河名
流域面積(平方公里)
河長(公里)
一級
二級
一級
二級
火溪河
1490
 -
119
平通河
1166
126
通口河
4160
145
白草河
1303
80
安昌河
1180
95
凱江
2620
213
梓桐江
5200
340
2090
145
瓊江
4560
237
小安溪
1720
170

水文特徵

西北部受地形影響,降水較多的安縣、武都鎮一線流域暴雨中心區,最大24小時降水量可達577毫米(1972年)。上游地區,年平均降水量850毫米左右,5~9月占全年降水總量的84%,常有暴雨、大風和冰雹天氣。中、下游地區,年平均降水量1000毫米,7-9月可占全年降水總量的74%。
河流補給主要來自降水,其次是地下水。據下游小河壩站34年統計,多年平均流量490立方米/秒。徑流在年內的變化很大,代表年內分配的最大月(8月)水量為最小月(2月)水量的20餘倍,7-9月水量可占全年總水量的58%。
徑流的年際變化是上游較小,下游較大。其變差係數值,上游在0.2以內,中、下游可超過0.20。
涪江洪水頻繁。據省洪水辦公室及內河航運史資料統計,公元277年以來的1000餘年中,涪江曾發生過上百次洪水,《綿陽縣誌》載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曾有大洪水。較大的洪水有中游的1889、1902、1917、1945、1981年,下游的1879、1903、1945、1937、1981等年的洪水。中游排位第五的1981年洪水,綿陽地區受災的縣市即有11個。近500年來,涪江沿岸的15座城鎮中,幹流7座,支流6座城市曾被淹沒過。
涪江泥沙較多,每立方米中為1.23公斤(小河壩),是嘉陵江泥沙的主源之一。河流水力資源蘊藏量372.3萬千瓦,可開發量133.2萬千瓦。內河航乾支流通航里程1328公里。

洪澇災害

涪江的多年平均徑流息量為180.4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490立方米/秒。徑流量年內分配差異大,6~8月的三個月總量一般占年徑流總量的50%以上。洪、枯流量變幅也大,涪江在下游合川最大流量曾達30000立方米/秒,最小僅53立方米/秒。由於上游位於龍門山、鹿頭山暴雨區,雖然羽狀流域有延緩洪峰的效果,但也易造成幹流的流域性洪災。
涪江沿岸人口稠密,城鎮密集,沿幹流僅鄉以上集鎮即達80餘個,歷來是我省重點防洪區域。據歷史資料記載,僅1744至1949年間,就出現過地跨上中下游的流域性大洪水15次,平均不到14年即發生一次,200年間,沿江縣以上城市遭受洪災50城市次,幹流上的綿陽、三台、射洪、遂寧、潼南五城即遭洪災達32次,平均22年被洪水洗劫一次。涪江流域大範圍洪水在個別時段,更有連年發生的情況,如1781年與1782年,1920年與1921年,1936年與1937年都是連年洪水,沿江農田、集鎮連遭劫難。據記載,綿陽在1692年至1770年不到八十年時間,曾連遭4次洪災,被迫將地方政府遷往羅江。《直隸綿州志》載:“康熙三十一年(1693),綿州涪水異漲,沖城而過,東北二門盪為水國,堤亦烏有。城圮,後因徙治羅江。”第二年即康熙三十二年(1693),涪江洪水又沒綿州:“壬申,涪江暴漲,沖刷城恆,公廨、倉庫胥付波臣。”“城淪於水,文廟獨存。”至乾隆三十二年(1767),綿陽又遭洪水,“城堤並遭沖圯。”綿陽連遭洪水之災,乾隆三十五年(1770),綿陽“涪水異漲,城垣傾紀,裁汰羅江,移州焉。”
涪江在三台縣城以上的長坪鄉鹽井村向東折了個90°的大灣,由東塔山下流過三台縣城,這就減輕了洪水對縣城的威脅。但在一千多年以前,涪江並不是這樣的,而是從鹽井直迫三台城下。每到汛期,涪江洪水“狂瀾陸高,突堤齧涯,包城盪壚,歲殺洲民,以為官憂”,城外防洪堤常被洪水沖毀,唐開成五年(公元840),梓州州官鄭復調三千兵卒在今鹽井柳林灘一帶涪江東岸低洼處,開闢了一條新河,使涪江改道東折,減輕了三台縣城的洪水威脅。三台另開新江,是古代治江防洪的一次大膽行動,功垂青史。

水利概況

涪江上游水量豐沛,每年平均徑流總量48.4億立方米;水能蘊藏量145萬千瓦,可開發量50萬乾瓦,至今開發利用率仍很低。江油以上的水資源開發,除現復工興建的武都引水工程外,尚無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開發程度還僅限於沿江築堰開渠,就近灌溉河谷地帶田土及建小型電站。平武縣境內長157公里的涪江幹流和主要支流火溪河、平通河,現有500餘處渠堰,引水總量1100萬立方米,灌溉面積不足3萬畝;至1989年南壩電站建成,江油以上涪江乾、支流已建水電站總裝機容量僅1.12萬千瓦(包括戶辦微型電站)。涪江上游水資源開發,還遠遠不能滿足上游工農業生產和城鄉人民生活的要求。
涪江中游是省內水資源開發利用較好的地區之一,兩岸平原台地的農田灌溉,基本上已得到引水渠堰或機械提灌的保證。有400多年歷史的綿陽惠澤埝、三台永成堰,經過多次擴建整治,有效灌溉面積已分別從建國前的1.1萬畝和4萬多畝,增加到7萬畝和9萬多畝。射洪縣於70年代後期在涪江右岸建成前鋒渠,設計有效灌溉面積11.7萬畝,現已受益。水能資源開發也比較早,1944年即在三台涪江幹流柳林灘,修建了省內主要江河上的第一座引水式電站。中游現已建成永安、東風、螺絲池、紅江、龍風等水電站。
涪江下游水利、水能資源豐富,年過境水量100多億立方米,水能蘊藏量僅潼南、合川兩縣即達30萬乾瓦。涪江下遊河道大多曲折於U型河谷之中,洪枯水位變幅較大,沖積階地一般高出水面20米左右。

灌溉工程

涪江流域水資源的開發,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唐代是一個水利建設的高潮期。唐太宗貞觀元年(627),涪江支流凱江上游安縣茶坪河上,修築了折腳堰。同年,安昌河上游右岸黃土鎮建成了雲門堰。據清乾隆《安縣誌》載,雲門堰“灌田三千餘畝”,民國《安縣誌》則稱:“灌田二千餘畝”。現此堰猶存,總灌溉面積達到4200餘畝。“唐貞觀六年(632),梓潼江上游現綿陽境內柏林鄉的扎土堰建成,後來淤廢,清嘉慶二年(1797)重建,建國後又經改建,灌田近千畝。同期,在羅江鎮的凱江右岸建成茫江堰,江油馬角壩的梓江上建成利人渠。
到7世紀末葉,隨著盛唐時期的到來,涪江上游水利資源的開發,也從支流發展到幹流。《新唐書·地理志》載:“唐武后垂拱四年綿州巴西郡巴西,南六里有廣濟陂,引渠溉田百餘頃,垂拱四年長史樊恩孝、令夏侯因故渠開。”這是涪江幹流最早的引水工程。
三台縣永和古堰引水口三台縣永和古堰引水口
明末清初涪江上至平武,下至遂寧,乾、支流上興建了大批水利工程,在1680年前後,平武縣境內涪江幹流上修建了長春坪堰、東皋堰。古城河堰等7處引水渠堰,引涪江水灌田千餘畝;江油境內在涪江幹流及支流平通河上,相繼在明末建成了姚濟、永豐、真陽、豈窩、夾馬、雷鳴、龍洲、松潘等引水渠堰,灌溉農田約3.14萬畝。清初,涪江幹流及支流平通河、通口河。梓潼江上。相繼建成大小引水渠堰近五十道,使江油縣境涪江流域內引水灌田面積,最高時達到8萬餘畝,綿陽市境內重建洛水堰,興建李公堰、惠澤堰、廣濟堰等,灌田2萬餘畝,三台縣境內興建永成堰、永和堰、簡車堰等,射洪縣境內興建長溪、西洲、廣寒堰等,灌田數百畝;遂寧市境內興建蘇家、永濟堰等灌田千餘畝。隨著涪江水資源的開發,開發方式也從挑土壘堤,開溝引水,發展到砌石築壩,穿山打洞。公元1760年建成的射洪廣寒埝,就是在涪江支流武安溪上築石壩攔水,在左岸堰頭鑿隧洞引水,灌射洪縣太和鎮南北壩田3000餘畝。廣寒堰渠引水隧洞高2米、寬1米、長60米,是四川省較早的引水隧洞。民國時期涪江水利也有較大規模的開發。1939年前後又在江油、綿陽、三台、射洪、遂寧等地陸續興建、改建了女兒堰、龍西堰、鄭澤堰、袁公堰、永成堰、大囤堰、可亭堰、四聯堰等一批引水渠堰。但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涪江水資源開發仍僅限於幹流及主要支流的沿江平壩地區,加之眾多的渠堰工程年久失修,沿江一帶灌溉面積僅11.2萬田。
1958年射洪縣開始修建前鋒渠引水工程,設計引水流量7立方米/秒,灌溉面積11.7萬畝。中江、遂寧、潼南、安岳、永川等縣市僅1958年動工建成的中型水庫就有5座,有效水量近1億立方米。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的引岷濟涪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人民渠六、七期工程,經過近20年的建設,到1982年基本建成。至此,涪江左岸支流郪江河兩側100多萬畝農田得到了有效的農田用水保證。
涪江下游岸高水低,廣闊的丘陵地區,建國以來也相繼建成一批中、小型水庫和機電提灌工程。潼南、合川兩縣在涪江流域內即建成中型水庫3座,小型水庫70座;電力提灌站近200座,僅涪江幹流上單機55乾瓦以上電力接灌站即45座。有效灌溉面積達到84,13萬畝,是建國前的20倍。
20世紀80年代後,隨著社會主義經濟改革的發展,涪江上游綜合性大型水利工程-武都引水工程,控灌涪江中游左岸上起江油,下至射洪六縣市近200萬畝農田,並可向嘉陵江流域輸水2.5億立方米/年。
涪江流域有大型水庫一座,中型水庫20座,小型水庫1764座,跨流域輸水渠道兩條,各種引水、提水工程5000餘處,眾多的塘、堰工程更如天上群星,熠熠生輝。流城內各種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達30億立方米,人民渠六、七期工程每年引來岷江水近5億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達600多萬畝,城鄉生活用水和防洪,也得到了很大改善。
武都水利工程武都水利工程
武都水利工程,由武都水庫和武都引水工程組成,武都引水工程是涪江流域綜合利用規劃選擇的第一期開發工程之一,取水口位於幹流上游四川省江油市武都鎮以上三公里處的燈籠橋,取水高程570.5m,設計流量60立方米/s,灌溉嘉涪之間中游地區228.5萬畝耕地,已建第一期工程,灌溉涪江、梓潼江之間127萬畝耕地。武都水庫位於武都引水樞紐上游的摸銀洞河段,控制流域面積580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總量46.7億立方米,水庫正常水位658m,採用混凝土重力壩,最大壩高119.1m,總庫容5.59億立方米,有效庫容3.55億立方米,裝機15.0萬千瓦。是調節幹流中下游防洪、灌溉、供水、發電等綜合利用水利樞紐工程。武都引水工程,被小平同志譽為“第二個都江堰”,是川西北地區工農業生產和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水源工程,是四川省“再造一個都江堰”戰略目標的重點工程。工程因從江油市武都鎮的涪江取水而得名。武引工程經歷三上兩下,20世紀50年代規劃設計,1958年開工,1960年因壓縮基建而停工,1978年復工,1980年因國民經濟調整而再次停工,1987年再度復工,期間歷時30年。包括:武引一期灌區工程、武都水庫工程、武引二期工程包括武都水庫和二期灌區工程、武引二期灌區工程、涪江六峽景區等。

水電工程

涪江有豐富的水力資源,乾、支流水能蘊藏量總計有372萬千瓦,可開發水力資源總量為133萬千瓦。江油以上乾、支流每年平均徑流量達91.8億立方米,從1953年開始,在涪江上游乾支流規劃了鐵籠堡、南壩、武都、風箱灘、桂溪5座控制性綜合利用水庫工程。總庫容22.45立方米,有效庫容17.44億立方米,除可滯洪削峰,調節洪水外,還可建5座總裝機58萬千瓦,保證出力20萬千瓦的中型水電站。支流火溪河,可作5級開發,總裝機31萬乾瓦。幹流江油以下水能蘊藏量138萬乾瓦,採用低壩引水或低水頭河河床式開發,規劃有21個梯級,共可裝機37.4萬千瓦,保證出力17.7萬千瓦。
涪江幹流水力資源的開發,從1944年伊始至1988年,已建成平武南壩、大坪、三台永安(即前柳林灘電站),射洪東風、螺絲池,遂寧小白塔、龍鳳,潼南三塊石等8處梯級電站。裝機37台、容量共6.7萬千瓦。另有綿陽開元,三台文峰,潼南安居3處梯級及射洪螺絲池電航工程電站正在建設之中,建成後涪江幹流將出現12座水電站,裝機共達16.3萬千瓦。支流也將陸續建成一批小水電站,裝機近3萬千瓦。
射洪縣涪江柳樹電航工程,是涪江幹流梯級開發總體規劃中的第31級,也是涪江開發、規劃在射洪縣境內四個梯級。水庫正常蓄水位314米,相應庫容0.95億立方米,總庫容1.92億立方米;電站額定水頭12.5米,額定引用流量418立方米每秒,裝機容量48兆瓦;船閘設計通過能力近期34萬噸,遠期65萬噸。根據涪江流域綜合利用規劃,結合本工程的特點,柳樹電航工程開發任務是發電、航運為主,兼有美化沱牌酒城的水生態環境作用。2013-10開工。

防洪工程

涪江是四川省江河防洪開展較早的河道之一。據記載,涪江中下游防洪堤早在公元835年的唐代即已興建。以江油為例,在18世紀中,1781年建中壩豬市河堤,1793年建中壩大河堤,1794年建武都潘公堤等;綿陽築堤防洪始於1195年的宋代,射洪金華防洪堤建於1199年,由宋提刑王勛主持興建。射洪縣城所在地太和鎮地勢窪下,“城垣位於江濱河東大山逼處”,1734年建鎮後以土築城牆防禦洪水侵襲。1891年始,又築順水竹籠卵石堤於渡口;遂寧縣的柳堤建於1543年。1199年,王勛在三台、射洪修建的涪江堤高5米以上,並留有一級馬道,採用了複式斷面。公元1548年的明代遂寧知縣肖禹臣,用木樁填石方式處理基礎,建護堤二百餘丈。1737年的清代、射洪知縣莊大椿修建金華鎮東關外堤,“鑄鐵娛蚣二十四鎮之,水不為患”。以上江堤所採用的堤壩斷面、材料及防沖措施業已初具現代防堤之雛形。建國40年來,隨著涪江流域國民經濟的發展和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沿江兩岸及河心洲壩,修建了大批防汛抗洪工程。
1976年以前,江油縣城中壩鎮沿江上下僅有重點堤防17.7公里,且防洪標準低,不能有效防禦涪江洪水。1976年後,對原有堤防進行加固整治,疏竣了被淤積的河道、拓寬行洪斷面,按5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新建中壩至彰明鎮沿江防洪大堤25.8公里。建成後經受了1978年9月2日和1981年7月13日兩次大洪水的考驗,有效地保護了大片農田免受淹沒,使特殊鋼公司、江油發電廠、氮肥廠等廠礦企業在兩次大洪水襲擊下安然無恙。
射洪、蓬溪、遂寧市中區沿江地帶,歷史上常受洪水襲擾,建國以來陸續修建了一些防洪堤、救生台,但標準較低。1981年後,射洪、遂寧城區修築了7.5公里能抵禦50年一遇洪水的混凝上斜牆防洪堤壩,提高了城市防洪能力。至今兩縣一區已在沿江興修了主要防洪工程94處,其中堤防長41公里。並在60個河心洲壩上建救生台55處。
建國40年來,涪江乾、支流沿線興建、改建了各類防洪工程數千處,各式防洪堤總長近千公里,僅中下游重點地段堤防就有156.28公里,在上自綿陽下至潼南的100多個河心洲壩上,還修建了防洪救生台102座。眾多的防洪救生工程在汛期對沿江數十個城鎮、上百萬畝農田及眾多的廠礦企業,以及河心孤洲上的居民提供了極大的保護。

航道航運

涪江內河航運在重慶、四川水陸運輸網中占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北起四川綿陽,與西南大動脈寶成鐵路相接;下匯嘉陵江,與中國黃金水道長江相連,幾乎與通過本流域的鐵路、公路幹線垂直交叉,成為連線陸路運輸幹線的水運中樞,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到21世紀初有乾支流通航里程796公里。
據《綿陽市志》記載:涪江綿陽市轄418公里,其中通航河段為平武縣城關至三台縣與射洪交界處的石榴咀257.21公里,定級為六級的有86.17公里,其餘為七級航道。綿陽港位於綿陽城東涪江南岸,港區岸線上起東方紅大橋上游的彰明河壩,下至東門口,全長2.6公里。清代,綿陽輸出糧食、食鹽、山貨等物資,輸入百貨、布匹、鍋碗等日用品,主要靠涪江及其支流水運。清乾隆年間,涪江長航運輸極為興盛,有木船3000餘艘,行駛於中壩至重慶之間。綿陽大米水運經重慶轉運省外;三台、鹽亭等地的食鹽經涪江運至重慶,再轉運到貴州等地;江油、平武的山貨、木材經涪江輸往沿江各縣。清光緒末年,綿陽麥冬經涪江運至重慶轉銷上海就達1000餘噸。民國時期,綿陽市轄區除梓潼外,均有水路運輸,涪江沿岸的三台、綿陽、江油及鹽亭等縣的水運尤為繁忙。20世紀50年代,寶成鐵路通車後,各地煤炭、水泥、化肥、農藥等物資通過鐵路運至綿陽,再裝船沿涪江運至三台遂寧方向,綿陽港逐漸成為涪江最大的物資起運港,運輸量逐年上升。1956年,綿陽專區涪江水運有木船2071艘,從業人員達7000餘人。1977年,涪江航道僅綿陽港口年吞吐量就達238.7萬噸(不含木筏運量),為歷史最高水平。1975年後,因航道時常斷航,航運周期增長,運輸成本增加,加之受涪江沿線公路運輸衝擊,1979年,涪江水運日漸衰落,綿陽港口貨物吞吐量逐年減少。1990年後,涪江長途航運業務停止,只有區間短途沙石運輸,一些渡口依然在靠船舶通行。

流域概況

涪江幹流在江油中壩鎮涪江大橋以上為上游,上遊河長254公里,流域面積5930平方公里。涪江以江油至遂寧段為中游,江段長237公里,平均比均1‰,遂寧以上流域面積約27000平方公里。涪江遂寧以下至合川河口為下游,下游江段長179公里,平均比降0.5‰。涪江下游段流經潼南、銅梁直至合川。

地貌特徵

流域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江油以上延伸至若爾蓋高原東南邊緣山地,其下始入盆地。武都鎮以上為上游,地處海拔4500-5000米的高、中山區,河流深切,河谷狹窄,谷寬100~300米,谷坡45°左右,呈“V”型或箱型谷,嶺谷高差200米以上。水面寬一般為30-80米,河道比降5.8‰,河中灘多流急。平武以下山勢降低,兩岸有斷續階地分布。武都鎮至遂寧為中游,河流流經方山丘陵及緩丘平壩區,河谷寬闊,谷寬一般為2-8公里,郪口一帶可達10公里。河道比降減為0.9‰,河流水面開闊,水較淺,河中分流汊道較多,沙洲、漫灘發育。河流兩岸有廣大的沖積階地。遂寧至河口為下游,河流為中丘束狹,河床穩定,坡度平緩,比降僅0.4‰,兩岸階地與江面高差增大,到合川附近,一級階地相對高度達25米。
流域內最高處為源頭雪寶頂,海拔高程558S米:最低處為合川河口,海拔高程約200米。域內包括23個縣(區、市),耕地面積1300萬畝,居住著漢、藏、回等民族,人口1200餘萬。
涪江源頭松潘縣黃龍至平武一帶,地處川西北高山區,兩岸層巒迭峰,絕壁對峙,河谷寬多在100米以內,在懸崖絕壁的挾持下,狹窄的河谷多呈“V”型或“U”形,江中亂石縱橫,江水迂迴跌宕,江面寬大多不足30米,河床陡峻,平均比降15‰以上。平武以下為高、中山過渡區至盆周低山帶。涪江由平武縣城龍安鎮西南流過,兩岸山勢漸低,河流穿行於山間小盆地與山嶺之間,時而兩山對峙,呼之欲應,時而河谷開闊,人稠物豐。河谷寬一般在100~250米之間,間有300米以上寬度的河谷,枯水期江面寬30~100米,江中灘多流急,河床平均比降6.3‰。平武至江油中壩有險灘50多處,灘口處水深一般0.4米左右,槽寬多數不足10米,江中可漂運竹木,偶有農用木船作短途運輸。
涪江中游段流經江油、綿陽、三台、射洪、蓬溪、遂寧等市、縣。域內包括低山、深丘、中丘、低丘、河谷平原等多種地貌,以中、低丘為主,域內高程700~300米。丘陵區多渾圓丘頂,成串珠狀分布,間有台狀、方山狀丘原,相對高差一般在100米以下。涪江中遊河道遷迥曲折,水流平緩,江面寬200~500米,江中漫灘發育,多沙洲、支濠,汛期河床變化大。江油至遂寧有灘140餘處,枯水期航道水深0.6米,槽寬8~10米,可通行小型機動船及30噸級以下木船。沿江一帶河谷開闊,谷寬一般2~8公里,最寬處遂寧郪口河谷,寬達10公里。河流兩岸間隔分布著河流沖積層形成的一階台地小平原,地面一般高出江面5~10米。
下游域內以中、低丘丘陵地貌為主,至台川後受華瑩山、歌樂山影響,間有嶺伏深丘、低山帶,海拔高程600~200米。下遊河谷寬闊,沿江兩岸間隔分布著河流沖積層形成的一、二階台地平壩,地面高出江面8~20米,合川境內台地高出水面在20米以上。下遊河道河曲發育,灘沱相間,多沙洲、支濠。下游有灘80餘處,以合川境內刮骨、青竹偏二灘落差最大,均在1.5米以上,水流湍急、行船困難,是涪江下游有名的險灘。下游航道河槽水深在0.8米左右,槽寬一般10~15米,可通行50~70噸以下機動船和木船。

氣候特徵

涪江流域屬亞熱帶濕潤性氣候區,多年平均氣溫在攝氏14.7度(平武)~18.2度(合川)之間。域內氣候溫和、濕度大、雨量豐沛、無霜期長,除上游山區外,無霜期一般在300天左右,是四川省主要農業生產區之一。流域內雨量豐沛,但時空差異較大,上游平武、北川、安縣、江油處於龍門山、鹿頭山暴雨區,多年平均降水量達1200毫米,北川、安縣達1400毫米以上,下游合川、潼南、銅梁每年平均年降水量也可達1100毫米,但流域內大部分地區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不足1000毫米,中江、鹽亭、射洪、三台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僅800餘毫米。年降水量不但空間差異大,年際問變化也大,多年平均降水量與少水年之比一般為1.7,個別地方達到3以上,降水量年內分配也很不均,每年6~8月降水量一般占全年的50%以上,12月至次年5月則不足年度的20%。涪江流域的氣候特點,大致可分為上游亞熱帶寒濕潤山區氣候、中游亞熱帶偏乾濕潤丘陵區氣候與下游亞熱帶濕潤性丘陵區氣候。受不同區域氣候特點與下墊層的影響。使涪江流域從上游到下游,形成春旱、夏旱為主過渡到伏旱的分布模式。據歷史記載,從1648年到1949年的301年問,有27年發生大旱,平均11年發生一次嚴重旱災。特別是中、下游丘陵區,狹窄的流域特性,極度的土地墾殖,使覆蓋率低、缺乏水土涵養自我調節能力,以致乾旱年年發生。春旱連夏早、夏旱接伏旱的嚴重旱災也傾頻出現,是歷史上著名的川中老旱區。

社會經濟

春秋戰國時,涪江即為巴國蜀國的界河。三國時,梁州益州以此為界。歷史上涪江的戰略意義很重要,凡東道入蜀取成都的,到重慶後多分兩路西進,一路安昌河,又名安昌江,是中國四川省境內的河流,屬於長江流域、嘉陵江水系,流經綿陽市下的北川羌族自治縣、安縣、涪城區等,是涪江的一條支流,發源於龍門山地,於綿陽市區注入涪江,長度76.24公里,流域面積1,180km2,多年平均流速37m3/s。長江岷江,稱“外水”;另一路則是溯涪江而西北上,經綿陽、廣漢到達成都,稱“內水”。東漢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岑彭公孫述,東漢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劉備入蜀,晉文熙三年(公元407年)劉敬宣譙縱,晉義熙九年(公元413年)劉裕西蜀,均由涪江入蜀。
流域內的綿陽在漢高祖時稱涪縣。古代巴蜀以嘉陵江為界,蜀為內,巴為外,所以涪江又稱內水或內江。涪江流域人口稠密,農業發達,是四川開發較早的地區。雄踞川北的重鎮綿陽位於陰平、金牛兩條古道的會合之處,西北倚龍門山、摩天嶺,東北臨劍門山,據兩山之險要,扼百川之要衝,自古為囤糧駐兵的重地。自漢、晉以來,涪縣(綿陽)就是涪江流域政治、經濟、軍事的中心,涪江也因此得名。
上游山區屬於農作區,主產玉米、小麥、馬鈴薯等。龍門山摩天嶺的原始森林連綿無際;平武一帶喬木、灌木叢從山腳延伸到山腰,拖綠曳翠,森林茂密,植被較好。這一地區有大熊描、蘇門羚、扭角羚、金絲猴等珍稀動物。在主要支流火溪河源頭,1965年9月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總面積330平方公里的王朗自然保護區。上游地區上特產眾多,如平武縣是全國木耳和省核心桃生產基地縣,歷史上的傳統產品茶葉,近幾年也有所發展。此外,還盛產桐油、生漆及蟲草、川貝、天麻、當歸、黨參等中藥材。礦產資源也較豐富,有煤、鐵、銅、錳、金等礦藏。
涪江中遊人稠物豐,早在舊石器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農作物以水稻為主,其次有小麥、紅苕、玉米、棉花、油菜、甘蔗、花生等。農業生產人平糧食占有量高出全省平均數10%以上;棉花產量占全省總產量的40%以上,是四川省主要糧棉產區之一。涪江中下游也是全省蠶繭生產的重要基地,1987年產蠶繭近3萬8千噸,占全省總量的三分之一強;三台縣的產繭量達到4848噸,居全省第一。同時中游地區還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水果有聞名省內外的柑桔、蘋果、藥材有白芷、麥冬、半夏、香附子、暢銷各地,尤以遂寧特產白芷為著。涪江中遊人口眾多,城鎮密集,交通發達。勾通南北的重要鐵路--寶成線,橫貫綿陽、江油,綿陽以下除水運外,還有沿江而下的國道公路直達下游潼南、江津。沿江城市已初步建成各具特色的輕、重工業體系。江油市是四川省鋼鐵、水泥等建材工業的重要基地之一。綿陽市是新興的電子工業城,遂寧市是聞名全省的紡織城。
涪江下游土地開墾率高、森林覆蓋率低,水土流失較嚴重。農作物以水稻、小麥、玉米、油菜、甘蔗為主,土特產有桐油、棕片、茶葉、水果等;中藥材有川芎、杜仲、生地、白芷、苡仁等,下游又是歷史上有名的蠶桑養植區,礦產資源有煤、石油、天然氣等,橫跨遂寧、蓬溪、潼南等地,方圓120公里的磨溪氣田,是四川新探明的第三大型氣田,現正在開發中,預計在1993年可全部建成投產,年產氣將達到數億立方米:工業有機械製造、農業機械、紡織、蠶絲及食品加工等。

風景名勝

涪江流域有眾多的風光景物、名勝古蹟,它們把這條江點綴得更加多姿多彩。
源頭就有被人們讚譽為“世界上最美的天然公園”-黃龍寺自然保護區。那一帶上有莽莽雪嶺,下有清泉淙淙,尤以重重疊疊、美如璞玉、明淨無瑕、流紅盪綠的湖沼蔚為奇觀,號稱人間瑤池。黃龍位於松潘古城東側約70華里處,背靠“川西第一峰”雪寶頂,巍峨壯麗的皚皚雪山象是她忠實的衛士,滿山的青松、冷杉蒼翠欲滴,碧藍如緞的溪水清澈見底,漫坡淌下,在濃密的樹叢中穿行,淙淙地流向遠方,象是要把黃龍的聖浩帶向人間。山上有寺,名為“黃龍寺”,又叫“雪山寺”,亦稱“白鹿寺”,其實這是三群寺廟,他們依次在山腳、山腰、山頂,因而又分別稱為“前寺”、“中寺”、“後寺”。
“前寺”在山腳,整個建築面積約有400多平方米,可惜現只留下幾塊殘存的基石和四周高大、粗壯的雲杉、冷杉。
“中寺”座落在一處小山崗上,周圍叢林密布,瀑布眾多。四壁上殘留著許多明代以來的詩句,憂國憂民、敘懷述志,或讚頌黃龍美景,或記述黃龍傳說。
“後寺”在山頂,庭堂整齊,結構嚴謹。從山門起直至後殿,四周題滿了歷代墨客騷人各種字型的詩句。最使人讚不絕口的是大門外那塊匾額。從正、左、右三個方向看,分別呈現出“黃龍古寺”、“山空水碧”、“飛閣流丹”四個不同的字。
黃龍風景區的主體結構是從山頂到山腳互相銜接、緊密相連的3000多個大大小小的“水池”,大者有一、二畝,碧波蕩漾,宛如天池,小者僅一平方米左右,池中綠樹婆婆,婷婷玉立。每個水池均有金黃閃光的邊壁,碧如翡翠的池水充盈其中。從山頂望下去,整座山恰似一條鱗光燦燦的大黃龍,俯臥在這雪山幽谷之中。
涪江流到平武,在那萬山深處,隱藏著一座金碧輝煌的“王宮”,它就是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平武報恩寺。這座宮殿,相傳為明朝英宗時,鎮守龍州的世襲土官王璽,用重金招聘曾修建過北京“紫禁城”的工匠,仿其形制,大興土木而建的。它是我國保存較完整的古代宮殿式建築群之一,現占地近2.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500多平方米。主要建築布置在一條長約300米的中軸線上,共分二進院落,由東而西,地勢次第升高,規模宏大,布局嚴謹,裝飾華麗,工藝精湛。是宮殿、廟宇兼而有之的旅遊名勝。這裡有9999條龍,有1004隻手的千手觀音,有堪稱稀世珍寶的轉輪藏,被譽為報思寺的“三絕”。報恩寺獨特的建築結構、優美的藝術造型,動人的故事傳說吸引著四方遊人。
江油是涪江幹流流經的第三個縣,這裡是唐代詩人李白的故鄉,太白故里遺址有:宋朝時建,清代又重建的隴西院;李白妹月圓舊居的粉竹樓,竹影婆娑,清幽雅靜,殿宇輝煌、芳草四溢的太白祠;松柏蒼翠、枝葉扶疏的李白衣冠墓;水泉清澈、清雅幽靜的太白洞,還有洗墨池、月圓墳等古蹟;以及20世紀60~70年代建成的李白紀念館;數十畝的庭園,地勢開闊,溪流環繞,林木森森,頗富田園野趣。
竇山,在江油縣城北的涪江東岸。相傳唐代彰明(今屬江油縣)主簿竇隱居於此,故名。由麓至頂約5公里,行道迂迴盤旋,林木蒼翠,景色秀麗。山巔三峰,拔地而起。高逾100米。峰頂各有古廟一座,名東嶽、竇真、魯班。三峰之中唯一峰有險路可通,其餘兩峰由上下兩根鐵索組成的懸橋相連。峰下不遠處的雲岩寺,始建於唐,明末毀於兵火,清代重修,殿宇五重,建築雄偉。地勢開闊。殿內有工藝精美、世所稀有的宋代木作轉輪經藏(又稱飛天藏、星辰車)一具。寺前山門外有唐李白題贊山石碑一通,謂:“樵夫與耕者,出入畫屏中。”
滾滾涪江,直奔綿陽,繞城而過。綿陽,在戰略家眼裡,乃是“控扼西川,推為要害”的軍事重鎮;在政治家和歷史學家眼中,它是川西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而在神州大地旅遊業發展方興未艾的當今,它又是“涪水蕩蕩,綿山麗麗”,魂系中外遊子的旅遊勝地。綿陽境內有名揚天下的西蜀子云亭,乃西漢著名文學家、哲學家揚雄曾經讀書、作賦的地方。它亭閣宏麗、高雅。登其頂可俯覽全市風貌,那鬱郁街樹,濃濃花香,峨峨新樓,浩浩東流的涪江,連同那遠山近水,歷史風雲皆躍然於目,奔來眼底;平陽府君闕,是保存較好的全國重點文物,對研究我國漢代歷史、藝術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富樂山,是三國蜀漢皇帝劉備和蜀郡主劉璋曾經會聚的地方,而今是林木蔥籠。風景優美的苑囿;蔣琬祠墓,是三國蜀漢著名大將軍蔣琬的陵園,莊建肅穆,引人遐想,玉女泉摩崖造像,為隋唐時代作品;碧水寺(又稱觀音堂),是寺廟與園林相結合的遊覽勝地,寺中有眾多的摩崖觀音造像,尤以唐代巨型圓雕觀音石像最珍貴,越王台,是唐太宗第八子李貞封為越王,當年在錦州作刺史時所建,六一堂,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著名文學家歐陽修出生在此的紀念堂,李杜祠,是現存罕見的李白、杜甫合祠;仙雲觀,是傳說蜀中八仙之一爾朱先生的道觀,還有抗日愛國將領宋哲元陵墓、環秀樓、北亭、南湖、白鶴林、南山公園、人民公園等遊樂場所。
綿陽不僅風光綺麗,而且地靈人傑,這裡出生了許多歷史名人:有中國最早的王朝??夏朝第一代君王大禹;北宋大文豪歐陽修,宋代著名詩人、畫家文同;清代著名文學家李調元,當代著名作家沙汀等。而司馬相如、楊雄、諸葛亮、王勃、唐玄宗、杜甫、唐僖宗、白居易、蘇軾、陸游、楊慎、張向陶等等歷代名流騷客,則都在綿陽旅居過,他們留下的勝跡華章,為綿陽;平添了不少光輝。
湯湯涪水繼續向前流去,三台縣的雲台觀,射洪縣的金華山又迎面而立。雲台觀綿延1公里余,樓台殿宇,翠柏參天,始建於宋,重建於明清,至今保存完好:金華山居涪江西岸,是唐代著名詩人陳子昂讀書台所在地,早為蜀中名勝。滿山古柏,茂林森秀,“白日沉沉不到地,秋風颯颯生寒煙。”山中道觀建築鱗次櫛比,其間亭台錯落,斗拱飛檐、古樸雅致,歷時千餘年,迭經修葺,獨具藝術特色。站在金華山巔,滾滾涪江,陣陣松濤,悅耳滌胸。
涪江幹流中游下段的遂寧有川中著名佛寺廣德寺,下游潼南的大佛寺,建於唐代,涌地插天,凌空而立,十分雄偉壯觀,慢步亭樓,詩畫滿壁,盡收眼底,臨窗遠眺,奔騰的涪江,萬舟千帆,輸貨載客,來往如梭。潼南大佛寺還有許許多多的洪水題刻,它是整個涪江涪域洪水刻記最完整的,對流域洪災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價值。
涪江的最後一站合川,更是一座歷史名城。那裡有明清時期建造的古聖寺,有南宋時期留下來的英雄名城??鉤魚城,它更為涪江增添了可歌可泣的壯烈景觀。
涪江,不單幹流多姿多彩,就是支流也不乏其美。支流火溪河源頭就有以保護我國特有的珍稀動物大熊貓為主的王朗自然保護區。區內還有金絲猴、牛羚等多種其它國家保護的珍貴動物。這裡自然植被完好,原始森林和竹類茂密,山水奇麗,景色幽深;梓江上有“九曲潼水七曲山”的梓潼七曲山大廟,被譽為“三百長程十萬樹”的蜀道翠雲廊,蓬溪河上有省管文物寶梵寺大殿及壁畫,鳳光旋麗的赤城湖等。
涪江流域的這些風光瑰寶,千百年來吸引著無數觀光旅遊者,不僅使涪江名聲顯揚,而且給流域各地帶來了不少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