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概況
名稱來歷
縣城鹽關埡口為梓潼街道發端地,明清於此設鹽業批驗公所,盤查過往鹽船,民眾於此開店設肆。1701年(清康熙40年)重建廟宇,裝修帝像,祭祀文昌,興建場鎮,定名梓潼鎮,隸屬遂寧。建國初更名為城關鎮,1981年恢復梓潼原名。境內大佛,下縣壩為古縣城遺址,398年,新置遂寧郡設治於此,708年置為遂寧縣,1282年併入小溪縣(今遂寧市中區)後廢止。
歷史沿革
1701年重建廟宇,裝修帝像,興建場鎮。因鎮內有梓潼宮而定名為梓潼鎮。1722年,清廷分遂寧縣丞駐鎮兼鹽業批驗。民國元年(1912年)為東安縣治。1914年為潼南縣治。1915年改名城區鎮。1915年建城關鄉。1953年建城關鎮。1981年恢復梓潼鎮。 2006年改為梓潼街道
自然環境
梓潼街道以丘陵為主,是川中丘陵的一部分。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7.8℃,年均降水量為980.5毫米,年無霜期為329天。土壤以灰棕紫色土為主。
區位優勢
梓潼街道是潼南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
潼南區擴大對外開放和進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視窗。它是連線川渝兩地的黃金通道,龍頭帶動優勢突出,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和人力資源,地處全國無公害蔬菜示範縣域內。有豐富的天然氣資源。隨著涪江南北兩區建設步伐明顯加快和百鎮工程建設的啟動,為梓潼街道大力建設山水園林中等城市,加快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人口民族
梓潼街道轄25個行政村、9個社區居委會,幅員面積151.1平方公里,城鎮規劃面積22平方公里。2002年底,梓潼街道總人口13.1萬人,大多數為漢族,還有回族、滿族等少數民族。其中城鎮人口8.3萬人,占總人口的61.8%,農業人口4.8萬人,占總人口的38.2%。勤勞聰慧的梓潼人民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征程中,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經濟建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亮點。對外交通 遂渝高速公路、快速鐵路穿境而過,至重慶、成都均只需1小時,梓潼街道將成為成渝兩地的近效短程鎮。南接國道319線,西接國道205線,省道國道四通八達。鎮內村村通公路。
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健全,充分發揮效力。現有中學10所、國小63所,幼稚園20餘所,適齡兒童入學率為100%。有體育館1座,影劇院2座,公園2個。有國家二級醫院2家。城鎮道路全部硬化。有日供水能力20000噸以上的供水站2座,220千伏變電站1個,110千伏變電站2個,汽車站4個,航運碼頭1個。交通運輸、通訊信息、市政公用等服務設施配套齊全。
經濟狀況
梓潼街道圍繞建設山水園林中等城市這一目標按照“農業穩鎮、工業強鎮、旅遊興鎮、科技富鎮”的發展思路,大力實施“城鎮帶動、商貿旅遊、農業產業化”三大戰略,經濟社會取得了長足發展。2002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完成6.9億元,其中農業總產值1.56億元,非公有制經濟總產值5.34億元。財政收入實現2155萬元,農民可支配收入達到2180元。固定資產投入實現1400萬元。
通過大力發展“三精”農業,廣泛套用“三新”科技,培植無公害蔬菜業、觀光旅遊業、萬畝茶葉業、經果業、筍竹業五大特色產業,農業產業結構更加合理,已建成無公害蔬菜、茶葉、筍竹業三大現代化農業園區,農村經濟快速發展。
通過大力實施工業強鎮戰略,工業經濟快速發展,梓潼工業已形成了機械加工、建築建材、能源、化工、紙業、鑄塑、農副產品加工等七大支柱產業。現有工業企業1564家。
三產業蓬勃發展,形成了交通運輸、通訊信息、金融保險、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飲食服務、休閒娛樂、觀光旅遊等多元化產業結構。
對外交通
於
遂渝高速公路穿境而過,緊鄰渝遂快速鐵路,至
重慶、
成都均只需1小時。南接國道319線,西接國道205線,省道國道四通八達。梓潼街道內村村通公路,社通公路率達到90%。以涪江河為主的水路上通綿陽,下達合川、北碚、
重慶。村級交通建設突飛猛進,形成了以主幹道為依託、以社道路為基礎、以高速公路為支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村道路通客車率80%。
文物古蹟
定明山。位於梓潼街道以西1.5公里處。以“八丈金仙”為軸,隔七檐佛閣、鑒亭等古建築群於一體,轄東西佛灣和十大勝景合於一壁的名寺古剎__潼南大佛寺(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有高18.43米的全國最大的飾金佛、占岩回音壁建築之一的“石磴琴聲”及“海潮音”、“黃羅帳”、“翠屏秋月”等。
西郭尖山子,有鄧小平題字的楊闇公烈士陵園。用大理石雕塑的楊闇公全身像。在全身像下的石壁上刻有吳玉章<<憶楊闇公>>的詩句:“血沃鵑花紅四野,巴山蜀水更神奇。”
楊家嘴,位於縣城以西3.5公里處,是楊尚昆陵園所在地。陵園坐南朝北,後有青龍山,左右有鳳凰坡、木魚坡,長河堰環繞,蜿蜒奔向涪江。建築古樸壯觀,景色高雅清麗。
恐龍化石博物館,鎮內出土了堪稱亞洲第一的恐龍化石,恐龍化石博物館建設項目已經有慶部門立項批准,即將調動建設。
發展前景
根據
重慶市百個經濟強鎮發展總體規劃,到2015年梓潼街道總量翻三番,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64萬元;二、三產業收入達到1.7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000元,比全國提前5年實現小康。
未來幾年梓潼街道要繼續圍繞“科學發展、構建和諧梓潼”這一主題,貫穿新農村建設和社區建設兩條主線,抓好非公制經濟上台階、重點建設工程以及黨的建設這三大工程,力爭到2011年,區域生產總產值達到34億元,年均增長20%以上;本級財政收入達到4000萬元,年均增長16%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15億元,年均增長26%以上;年均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500人以上,農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達到5800元;年均新引進縣外資金4000萬元以上,
外貿出口創匯2000萬美元以上;建設潼南經濟高地、重要增長極、城鄉統籌發展的街道,為在潼南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