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長江上游支流)

岷江(長江上游支流)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岷江,長江上游的重要支流。歷史上,岷江曾被認為是長江正源,明代徐霞客通過實地踏查得出:金沙江一支才是長江正源。岷江傳統上以發源於四川松潘縣岷山南麓的一支為岷江正源,但實際上,其西支大渡河從河源學上才是正源。這一觀點,中科院於2013年予以確認。

但從傳統上,水文水利界仍以東支為正源。以東支為正源,岷江有東西二源:東源出自高程3727米的弓槓嶺;西源出自高程4610米的朗架嶺,一般以東源為正源,兩源匯合於虹橋關上游川主寺後,自北向南流經茂汶、汶川、都江堰市;穿過成都平原的新津、彭山、眉山;再經青神、樂山、犍為;於宜賓市注入長江。幹流全長711公里(一說735公里,以大渡河(1062公里)為正源,則全長1279公里。

岷江總落差3560米(一說總落差2877米(▽3143-▽266)),流域面積135881平方公里,其中四川126280平方公里。岷江各支流流域面積大於500平方公里的支流30條,流域面積大於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10條。河口流量2830立方米/秒。水能蘊藏量820萬千瓦。

岷江是成都平原的最重要的水資源,歷史上岷江以都江堰為代表的灌溉工程造就了四川成都平原天府之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其乾支流上還建設了諸多水利工程,特別是水電工程,給流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巨大動力。

名片圖:岷江茂縣疊溪海子上游段河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岷江
  • 別稱:汶江、都江、岷江河
  • 所屬水系:長江支流
  • 地理位置:自北向南貫穿四川省中部
  • 流經地區:四川省阿壩州、成都、眉山、樂山、宜賓市
  • 發源地:岷山南麓弓槓嶺、朗架嶺
  • 主要支流黑水河雜谷腦河大渡河
  • 河長:711公里,一說735公里(以大渡河為正源1279公里)
  • 河流面積:135881平方公里
  • 平均流量:2830立方米/秒
  • 落差:3560米(一說總落差2877米)
  • 河口:宜賓城區東北合江門
幹流概況,河源段,上游段,中游段,下游段,支流水系,徑流,湖泊,成都平原渠系,水文特徵,自然災害,水利工程,古引水工程,現代水利工程,航道航運,航道狀況,航道整治,流域概況,自然環境,社會經濟,

幹流概況

岷江,古稱瀆水、汶水、汶江、汶川。因先秦以來即視為長江上源,故又稱江、江水、大江水;各段又有古稱玉輪江、箭水、導江、都江、皂江、大皂江、沫江、武陽江、合水、金馬河、皂里水、水、三渡水、玻璃江、熊耳水、蜀江,異名甚多。
岷江,根據幹流地理特點,都江堰市以上為上游,都江堰市至樂山為中游,樂山至宜賓為下游。
岷江位置及走向示意圖岷江位置及走向示意圖

河源段

岷江東源弓槓嶺南麓隆板溝岷江東源弓槓嶺南麓隆板溝
岷江松潘縣漳臘村段岷江松潘縣漳臘村段
岷江東源(漳臘河),源頭松潘縣北部的岷山山系弓槓嶺南麓隆板溝(弓槓嶺位於九寨溝縣塔藏鄉和松潘縣交界。藏語"都喜歡山"。埡口海拔3690米。弓槓嶺因其嶺如弓之槓得名。其鬥雞台有白河(嘉陵江上游最大的支流白龍江(墊江)支流白水江的上源)發源。南麓隆板溝又為岷江發源地),是一個分水埡口,岷江上源隆板溝從埡口流出,自北向南,左納曲壤柯河、阿擁溝,右納扎依溝,《水經注》述:“緣崖散漫,小水百數,殆未濫觴矣。”江寬不過1-3米,水深0.1-0.2米;向下江流漸漸擴大,寬度到3-10米,水深到0.2-0.4米;河谷也漸漸寬闊,谷內一般有兩級階地,四邊山丘低平。流經山巴鄉、水晶鄉,至虹橋關上游川主寺,匯合了來自朗架嶺的西邊一支。
黃勝關河黃勝關及黃忠廟段黃勝關河黃勝關及黃忠廟段
岷江西源(黃勝關河),發源於松潘縣岷山山系郎架嶺(又作浪架嶺、南雜嶺,古稱羊膊嶺,又稱大分水嶺)。上源稱霍隆溝,南轉東流,左納大塔瑪溝;轉東南過高台子,左納羊洞河(古稱浪架水、滴漏水);又轉南至兩河口,右納熱瑪宗溝;轉南偏東,右納大龍溝,再過黃勝關,左納牙夷溝,此段又稱黃勝關河(古稱郎架水、潘州河)。又過東北寨,右納老熊溝;東南至川主寺鎮漳臘村(原漳臘鎮,有一個民國時期修建的飛機場約有200米見方,是岷江上源谷地中最大的一塊台地。2003年改建為九黃機場),與東源漳臘河匯合。以下即稱岷江(古稱闊水,又稱松潘河)。
岷江上源相匯後的松潘縣川主寺鎮段岷江上源相匯後的松潘縣川主寺鎮段

上游段

岷江松潘縣十里鄉段岷江松潘縣十里鄉段
岷江南流過虹橋關(川主寺鎮南,為松州北部交通咽喉),至十里回族鄉(火燒屯)右納大溝;再南過松潘縣進安鎮。過松潘水文站向南偏東流,過紅花屯、青雲(雄雞屯),左納泥巴河。又過西寧關,此處河寬20-35米,岸高2.3-2.5米。又過安宏鄉,右納牟尼溝。又過新塘關至岷江鄉,左納歸化溝。南至北定關,左納若爾溝(又稱三條溝);以下有一河曲,再南至鎮江關鄉,右納小姓溝。過鎮江關水文站南至格達壩,右納麻柳溝;至永和村,左納雪姑寨溝;至金瓶岩,左納先進溝,右納西格溝;南過鎮坪鄉,至甲竹寺,左納磨子溝,又左納大溝,及入茂縣境。南至太平鄉,左納羅卜溝,此處河寬31米,岸高2米。
岷江茂縣疊溪海子峽谷段岷江茂縣疊溪海子峽谷段
又南過普安寨,有1933年疊溪地震形成的堰塞湖大海子、小海子,右納松坪溝、魚兒寨溝,過較場壩、疊溪故城址,至小關子,右納燒炭溝。此處河寬30-40米。在大海子出口處成為62.5米高的瀑布,小海子出口處成為123米高的瀑布。
岷江茂縣段岷江茂縣段
又南過瑪腦頂、大店、石大關,至回龍鄉兩河口,右岸有黑水河來匯。以上河長168公里,流域面積5860平方公里;河口流量112立方米/秒(按:黑水河長207公里,流域面積7249平方公里,河口流量139立方米/秒,但習慣仍視為支流)。總落差2403米水能蘊藏量19萬千瓦。岷江在黑水河匯入後,東南流過飛虹橋(屬飛虹鄉),河寬40-60米,至松溪堡右納黑虎溝(古稱北松溪);又至溝口左納水磨溝(又稱刁林溝)。東南又轉東至渭門鄉椒園堡,左納核桃溝(又稱竹壩子溝);轉南過十里舖而至茂縣城鳳儀鎮西,以下河寬增為70-97米,岸高3.5米。轉西南過大宗渠、石鼓鄉,至七星關,右納棉簇溝,左納大水溝(古稱龍溪、白水);又西南至文鎮,左納文鎮溝,右納牟托溝。以下入汶川縣境(此段古稱玉輪江、翼水)。
汶川縣城威州鎮段(左上為雜谷腦河口)汶川縣城威州鎮段(左上為雜谷腦河口)
綿虒鎮綿虒鎮
西南至雁門鄉(過街樓),左納雁門溝(古稱磨刀溪)。此處有姜舢壩水文站。過站轉西至汶川縣威州鎮,右納大支流雜谷腦河。以下河寬增至115米,岸高5米。南偏西流至新橋,左納七盤溝(古稱大溪);又至板橋,左納板橋溝,右納板子溝(古稱登溪;又稱福煙溝)。再過玉龍、綿虒鎮、刳兒坪,南至草坡鄉下索橋,右納草坡河。此處河寬71米,岸高5米。南至桃關左納桃關溝(古稱桃川);又至福堂壩,左納福堂壩溝;又至徹底關,右納徹底關溝;其處有太平驛水電站閘壩,左岸引水。南至沙坪,左納羅圈灣溝;又至蘇坡店,右納野牛溝。向南過銀杏、興文坪,此處河寬115米,岸高10米;有太平驛水電站廠房裝機容量26萬千瓦。又南至東界腦,右納小溝。此處有映秀灣水電站閘壩,高19.4米,左岸開隧洞引水。電站在映秀灣北,裝機容量13.5萬千瓦。南流過映秀後,于楓香樹右納漁子溪。再南至白花,右納右溪溝;繼又至漩口鎮,河道有一大河曲,急轉東北,右納壽溪河。東北入都江堰市境。東流環過茅亭,左納龍溪河。東偏北流至麻溪(沙金壩),又折而向南。轉折處有紫坪鋪水庫壩址。有紫坪鋪水文站。過站東南行,左納白沙河。此處河寬180米。然後南偏東流,有都江堰引水樞紐魚嘴於此分江為兩股,左稱內江,右稱外江。外江為其正流,樞紐以下改稱金馬河。岷江上游段即止於此。
紫坪鋪水庫及下遊河段紫坪鋪水庫及下遊河段
此段河長341公里,流域面積23037平方公里(包括黑水河流域7240平方公里),河口流量483立方米/秒,總落差906米,水能蘊藏量220萬千瓦。此段水能開發規劃,共有沙壩、太平驛、映秀灣、紫坪鋪、魚嘴5級,沙壩梯級為龍頭水庫,總裝機容量預計為186萬千瓦。1972年及1991年先後建成映秀灣與太平驛兩級,採用低閘壩引水開發,裝機容量共39.5萬千瓦,保證出力16萬千瓦,年發電量22.4億千瓦h。規劃紫坪鋪水庫壩高156米,總庫容11億立方米,裝機容量76萬千瓦。此段河流湍急,比降平均7.8‰,難以通航,以往為漂木河道。

中游段

都江堰將岷江分為內江(左)外江(右)都江堰將岷江分為內江(左)外江(右)
岷江都江堰外江金馬河岷江都江堰外江金馬河
岷江中游段金馬河,古稱水、江、南江。過都江堰引水樞紐,稱為外江(又稱正南江),南流出分水堤段至鯉魚沱,原有沙溝河分水口在右岸,現已封閉改造。再南過木觀音,左有古沱江分水口,今亦湮失。原有黑石河分水口在右岸,今亦封閉。南過都江堰市青城大橋,原有江安河分水口在左岸,羊馬河分水口在右岸,今亦封閉改造。南偏東流過文勝橋,為都江堰市與溫江縣之界河,過玉石(河壩場)、沿江(順河),依次右納外江乾渠黑石河分出的止水堰、臨江堰、擁軍渠、愛民渠;至河壩場,左納內江乾渠江安河分出的一支渠。南偏東過通平(趙家場)後,又為崇州市與溫江縣之界河。過永盛、金馬,沿程依次右納黑石河分出的一、三支渠,左納江安河分出的二、三支渠;入溫江區境。
岷江金馬河段雙流區段岷江金馬河段雙流區段
溫江區境,復左納江安河四支渠,右納黑石河五支渠。左分大朗堰。過金馬(劉家灣),入雙流區境,南偏東行於雙流、崇州界上,右納黑石河七、九支渠,南過擦耳,入新津縣境,左分石馬堰。南過花橋子,於橋墩子右納西河。又南過新津岷江大橋,左納大朗堰。再南於新津縣城(五津鎮)東,右納南河(蒲江)。右分通濟堰(前曾稱解放渠)。又東南,左納楊柳河。轉南入彭山區境。穿過成昆鐵路,於江口鎮左納府河。金馬河之名即止於此。
岷江新津縣通濟堰一段岷江新津縣通濟堰一段
都江堰引水工程迎江分引,構成水網,而左岸水網又與沱江連通為非封閉型。此段河長100公里,流域面積30637平方公里(金馬河段區間面積7600平方公里)。首部有都江堰樞紐引水,內江寶瓶口實測多年平均引水流量230立方米/秒(32年),外江沙黑總河多年平均引水流量65.7立方米/秒(14年)。河道雖較順直,但河心多卵石沙洲,分叉較多,演變亦劇,最寬處達800-1200米,窄處僅300-350米。兩岸堤高5-8米。此段河道總落差306米,平均比降3.1‰。水能蘊藏量60萬千瓦。
岷江東坡區崇禮鎮段岷江東坡區崇禮鎮段
金馬河以下岷江南偏西流過眉山市彭山區(原彭山縣)城東,有彭山水文站。過站又南入眉山市東坡區(原眉山縣)境。南過新江,右納毛河,又過太和鎮轉東南,左納筒車河。又南過富牛,至崇禮鎮北,左分蟆頤堰(引水流量40立方米/秒),其乾渠南偏西流過眉山市城區東,以下河面寬闊,分叉增多。至松江口,右納醴泉河。又南入青神縣境;至張壩右分鴻化堰(乾渠23公里,引水流量5立方米/秒,灌溉農田3.1萬畝)。南流過古井壩,左納鯽江(粵江河、月江河)、沙溪河;又過白果渡,經青神縣城東,左納官廳河,右納思濛河。折而向西,形成較大河曲,南過漢陽壩,右納金牛河。以下進入樂山市平羌峽區,河道變窄,寬約120米,舊稱犁頭、飛鵝、平羌三峽,總長約8公里,作形轉折,於板橋溪出峽。以下河寬又增,西南過關廟轉南過通江,至羅塘口左納泥溪河,右納通江。南過樂山市城區東,大渡河於右岸來匯。中游段即止於此。
樂山市岷江、大渡河匯合處樂山市岷江、大渡河匯合處
彭山江口至樂山城區段河長115公里,流域面積34127平方公里,河口流量485立方米/秒,總落差68米(▽425一▽357),河道平均比降0.59‰,水能蘊藏量31萬千瓦。此段有灘險50餘處,河面寬200-400米(平羌峽區減為120米),枯水流量20-40立方米/秒,一般枯水航深0.5米,航槽寬100米,彎曲半徑不小於110米,常年可行25噸木船及小馬力拖輪。中游段總長215公里,江口至樂山區間流域面積3490平方公里。樂山以上岷江河長556公里,若以黑水河為河源計算,則河長為595公里。

下游段

岷江犍為縣下渡鄉沙壩村段岷江犍為縣下渡鄉沙壩村段
下游段起自樂山市城東大渡河入匯處,河床顯著增寬,分叉增多,流至烏尤寺下瓦廠壩,左納九峰河(九豐河);有烏尤寺水文站。過站再南過牛華鎮,左納牛華溪;又南至五通橋,左納茫溪河。又至橋溝鎮(西溶),右納沫溪河。南偏東流至梁家山,左納杏林河;過金粟鎮,南偏西入犍為縣境,南至石溪鎮右納石板溪;左納石馬河;東南經鎮江壩而過犍為縣城東,河寬約300米,南至河口村右納馬邊河。繼又南過孝姑沱,至莊房頭左納百支溪;又於利家坳右納沐溪河(沐川河)。又東南過新民鎮(麻柳場)、桂家壩,入宜賓市境。
岷江宜賓市段岷江宜賓市段
岷江入宜賓市,右納箭板河龍溪河)。東南至月波,左納陽公溪(古稱浞溪);此處河寬約380米。又至泥溪,左納文星河。以下又有叉道。東南轉南至蕨溪,右納蕨溪河;又右納七里河、真溪河。於鄧頭溪左納大支流越溪河。又左納母豬河;有高場水文站。過站後右納高場河。東南至牛口壩,左納香廠溝;於下食堂右納鴛溪河(堰溪);以下又有叉道。東過喜捷場,右納龍船溪;轉東北至魚尾壩,左納思波溪,此處河寬350-500米。轉東南流穿過內昆鐵路大橋,於宜賓市東北翠屏區合江門(三江口、合江口),匯入長江川江河段。
宜賓市三江口(左上岷江、左下金沙江)宜賓市三江口(左上岷江、左下金沙江)
下游段自樂山市大渡河口至宜賓市岷江河口,河長155公里,區間流域面積11294平方公里。

支流水系

徑流

較大支流有320條,主要支流右岸有黑水河雜谷腦河、漁子溪、壽江(壽溪河)、白沙河大渡河馬邊河,左岸有泥溪河、越溪河
牟尼溝,岷江的支流,河流經松潘縣牟尼溝鄉所轄5村的上寨、中寨、三聯、包座和石壩村,在安宏匯入岷江,流長37公里。
黑水河,位於阿壩州黑水縣茂縣境內,是岷江上游最大的支流,有西、北兩源:西源發源於黑水縣西部的羊拱山麓(一說埡口山東麓);北源發源於毛爾蓋草原,其流程和面積均大於西源,但習慣上以西源為幹流。於茂縣境西部赤不蘇河後向東流經4個鄉,在沙壩區的兩河口注入岷江。全流域面積為7240平方公里,占岷江上游流域面積的31.4%。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40立方米/秒,幹流全長122公里,落差達1048米,平均比降8.6%,水能資源十分豐富,乾支流水能蘊藏量達170萬千瓦。黑水河長度大於松潘縣一支,應為岷江正源,但習慣上仍以松潘一支為正源。
雜谷腦河,系岷江支流。古名沱水。據《理番廳志》所載,自江水溢出,別為支流者,皆名曰沱,故名沱水。後因沱水流經重鎮雜谷腦鎮,因而更名雜谷腦河。位於四川省中部。發源於鷓鴣山的南麓,經理縣境內的米亞羅、雜谷腦、薛城先進水平地,而後進入汶川縣,在威州江匯入岷江。全長158公里,流域面積4629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9.9-122立方米/秒,最大含沙量為51.9公斤/立方米。雜谷腦河水量豐富,落差大,水力資源豐富。雜谷腦河幹流實行了“一庫七級”梯級開發(後增為九級)。
漁子溪,官方稱二河,《漢川縣誌》記:“在漢除崛江外,即以此水為大,故名二河”(注:現縣境內,岷江支流流量以雜谷腦河較二河為大)。發源於臥龍鄉西南,儀(川)小(金)交界之巴朗山東坡,由西南流向東北至耿達鄉龍潭磨子溝村附近轉向東,經臥龍、耿達、映秀三鄉鎮,在映秀鎮中灘堡匯入岷江,全長約89公里。集水面積約1690平方公里。根據漁子溪水位站有記載的資料,年平均流量最高是1966年79.1立方米/秒。二河源長,積水面的森林復蓋面大,植被好,水的含沙量小,流量較穩,落差大,下游(兩水合點以上)河床比降是千分之24.4,是較理想的開發河流之一。二河兩岸山青水秀,氣候溫和,有極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是世界著名的大熊貓棲息之地。是臥龍自然保護區的主要組成部份。
草坡河,地處汶川縣境中部,草坡鄉境內。發源於理縣海子塘背坡的草坡境,源頭名日正溝,上游稱正河,經樟排村境稱草壩河。流經沙排、克充,足灣,樟排四個村,與主要支流草坡溝匯合於兩河口後稱草坡河,在綿虒鎮下索橋匯入岷江,全長45.5公里。其中源頭至兩河口長38公里,以下至下索橋7.5公里。集水面積約500餘平方公里。草坡溝是其主要支流,上游赤充溝,發源於梯子山,流經金波、碼頭和兩河村一部份後匯入主流,長約24公里。有水電站14座,幹流截流形式的大型水壩2座,徑流引流形式的小型水壩12座,構成了密集而連續的水利發電系統。
壽溪河,地處汶川縣境南部,上游為西河。《汶川縣誌》載:“西河,源出終年積雪之大塘山"。(注;現汶川縣和大邑縣之交界處)。“入灌縣境,稱壽注,以其經老人村故名。西河是壽溪河的上游和主流,從源頭至三江口約40公里,其主要支流-正河(全長約33公里)和黑石江(全長約13公里)在三江口匯入,經白石、水磨鎮,在漩口匯入岷江。從三江口到漩口長約25公里,故壽溪河全長65公里左右。年平均流量最高34.6立方米/秒,最小是1969年19.7立方米/秒,年平均含沙量最高是8800克/立方米,最少為167克/立方米。
松坪溝河,發源於茂縣境北部日多沃山之魯茲郎古東南,自西北向東南流經松坪溝、較場兩鄉,注入岷江小海子,全長39公里,多年平均流量7.13立方米/秒,枯水流量2.33立方米/秒,集水面積504平方公里。
白沙河,是岷江上游左岸的一級支流,因其下遊河沙泛白而得名。其全部流域都位於成都市都江堰市境內。白沙河年均徑流量15.8立方米/秒,水能資源豐富,徑流年際變化較穩定,水質也較為清澈,是成都市的重要水源之一。
西河,岷江右岸一級支流,發源於崇慶縣西部山區火燒營,上游蜿蜒於苟萬山區的深山峽谷中,河源至鷂子崖河段稱文井江,鷂子崖至味江河口段稱朱崇河。在元通場附近與乾五里河、味江河、泊江河、沙溝河相匯,以下始稱西河。經崇陽鎮至集賢鄉後,入大邑縣境,在沙渠與白馬河匯合後,於蒙渡入新津縣境,又於順江與黑石河、羊馬河相匯,至白溪堰注入岷江正流(金馬河)。幹流河長108公里,平均比降4‰,總流域面積1156平方公里。
南河,古名邛水、赤水,岷江右岸一級支流,發源於邛崍縣西部山區,上游分二源,源於鎮西山的稱火井河(又稱文井江),源於天台山的稱夾關河(又稱白木江),二河於齊口相匯後始稱南河。流至白鶴鄉出山谷入平原,至臨邛鎮西石灰包納出(chu)江,至回龍鄉兩河口納蒲江河,到羊安鎮合江寺納斜江,於戴林出邛崍縣入新津縣境,再經商隆場,最後於新津縣城五津鎮匯入岷江。幹流河長135公里,平均比降1.06‰,流域面積3640平方公里。
府河,為走馬河下段河道,與毗河同起於郫縣石堤堰閘,南流經郫縣團結鄉,於郫縣安靖鄉南左分東風渠總乾渠,以下行進於郫縣與金牛區界,南到雍家渡,右納沱江河,經成都城區,接納清水河下段錦江(南河)、沙河,入雙流縣境,納江安河、蘆溪河。乃出雙流縣境,入樂山市彭山縣境,又西南流至江口鎮匯入岷江左岸。府河自石堤堰至江口,全長115公里,流域面積2090平方公里,進水口年平均流量48立方米/秒,年徑流量14.33億立方米。
馬邊河,是岷江中游的主要支流之一,是岷江僅次於大渡河和青衣江的第三大支流,全長192千米,流域面積3582平方千米,因發源於大涼山腹部的馬邊彝族自治縣而得名。流經四川省樂山市馬邊彝族自治縣,沐川縣,和犍為縣,於犍為縣玉津鎮河口街道附近匯入岷江。從河流源頭至河口總落差1890米,平均比降0.98%,水能蘊藏量豐富,達到55萬千瓦。
越溪河,古名擁斯茫水,又名大牢溪,自榮縣入宜賓縣境內,經合什、征遠、柳嘉、沙溝、改進、觀音、徐家、隆興、越溪、古柏、缸平、黃傘等十三個鄉鎮匯入岷江,流長105公里。越溪河在宜賓縣段山清水秀,岩岸千姿百態,風光奇異,景色迷人。名人樊曙的《越溪河記》(收載清嘉慶《宜賓縣誌》),詳細記述其風光、產物、人物、民情。建國後,因建築電站,越溪河被分段渠化,昔日怪石嶙峋,驚濤拍岸的險灘已化為晶瑩平湖。
大渡河,古稱北江、戢水、涐水、沫水、大渡水、濛水、瀘水、瀘河、陽、陽山江、羊山江、中鎮河、魚通河、金川、銅河。位於四川省中西部,歷史上被作為中國長江支流岷江的最大支流。但從河源學上應為岷江正源。大渡河發源於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境內阿尼瑪卿山脈的果洛山南麓,上源足木足河經阿壩縣於馬爾康縣境接納梭磨河、綽斯甲河後稱大金川,向南流經金川縣、丹巴縣,于丹巴縣城東接納小金川後始稱大渡河,再經瀘定縣、石棉縣轉向東流,經漢源縣、峨邊縣,于樂山市城南注入岷江,全長1062公里,流域面積7.77萬平方公里,大渡河支流較多,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28條,10000平方公里的2條,河網密度0.39。
鯽江,岷江一級支流,古稱魚蛇水,又稱月江河、粵江河。發源於仁壽縣馬鞍山秧雞口,南流人東風渠五期工程囤蓄水庫黑龍灘水庫庫區.出庫後蛇蜒向西南流.又折向西流,經仁壽縣龍正鎮.右納中江河;折南過金順,左納廖白河,又轉西流過順河後即入眉山縣境,曲折西流至家相,右納蟆頤水,折南流於五皇場左納鹽溝,乃入青神縣境,過高台,於楊柳嘴匯入岷江。鯽江河道長76公里,流域面積527平方公里。流域河系發育,支流密布,最大的支流為廖白河(又稱正江河)。
茫溪河,古稱擁斯茫水、四望溪,系岷江左岸一級支流。上游分東西二源,東源殷家河發源於仁壽縣松峰鄉雙河口,由東北流向西南,經雙河水庫,至觀音村出仁壽縣進井研縣境,經研經、農新兩鄉(鎮),至來夙鄉與西源相匯。西源研溪河又名中秋河,發源於井研縣分全鄉,由西北流向東南,經大佛水庫,至東方紅村折向南流,沿途經金紫、金峰、長河、研城等鄉(鎮),於來夙鄉與東源相匯。東西兩源在來夙鄉相匯後,曲折南流,至千佛鄉右納偏龍溪,左納東林河;至三江鎮,左納月波河,折向西南流;過馬踏鎮,至王村鄉,左納黃缽河,經梅旺鄉永忠村出井研縣境入樂山市五通橋區,至金山鎮左納敖家河,右納最大支流石磨池河;復經柑子、楊柳鄉,於五通橋匯入岷江。茫溪河河道長91公里,流域面積1227公里。流域呈扇形,河系發育,支流密布。
蒲江河蒲江縣段蒲江河蒲江縣段
蒲江,又名蒲江河,古以沿岸產蒲藺(席草)而得名。發源於總崗山-丹稜縣新場(今名王場)土地坳之楊山。此水經名山縣小海子、吳崗,繞中峰寺,北東流至中壩,納觀音堂水(觀音堂古稱康樂場,水有兩源:一出丹稜老毛溝;一出境內燈草溝)。再北東流至兩合水,納名山縣乾木溝水(源出名山縣月兒崗分水嶺)。在兩合水入彭州市境後稱蒲江河。境內,沿流路接納源出長秋山、小五面山諸山溪水,北東流至五星鄉上場口匯臨溪河,折東流至劉碼頭出境。復轉北東流至邛崍市兩河口匯南河,繼流至新津縣縣城五津鎮南、通濟堰下,注入岷江。全流程62公里,全流域面積462.8平方公里。彭州市境內流程44公里,境內流域面積287.5平方公里,流經成佳、朝陽、霖雨、光明、西南、鶴山、東北、天華、壽民、插旗、壽安、五星等2鎮、10鄉。
醴泉河,發源於彭山縣邛崍縣以及東坡區與蒲江縣交界的長丘山脈,是東坡區的母親河。該河流經東坡區盤鰲、多悅、悅興、尚義、象耳、松江等6個鄉鎮,在東坡區松江鎮與青神縣黑龍鎮交界處流入岷江。醴泉河全長66.77公里,流域面積523.02平方公里。根據眉山縣誌上的資料,醴泉河多年平均流量11.5立方米/秒,枯水平均流量3.13立方米/秒,評價河段平均比降0.2%,河面寬20-50米,枯水期流速0.3-0.4米/秒。醴泉河自金象化工園區排口下游約13公里進入岷江。醴泉河主要水體功能為農灌、泄洪和工業取水。
金牛河,又名梧夙河、三洞河,古稱濰甘水、金流江,發源於丹稜縣與大岩山。源流北轉東流,過童場,人眉山縣境,折東南流,經群光、馬祠,入夾江縣境,右納古井溝;繼續東南流,過吳場鎮,穿成昆鐵路,至梧夙鄉,左納三洞橋溝;至青州鄉〔土主廟),右納土門河;再東南流入青神縣境,經羅波鄉(順河場),右納小河(又名宋江);旋向東南匯人岷江。按《巴蜀江河辭典》資料,金牛河千流河長50公里,流域面積341平方公里;按《樂山市水利志》資料,幹流河長為50.6公里,流域面積為329.6平方公里;按《夾江縣地名錄》資料,幹流河長為40公里,流域面積為270平方公里。
思濛河(思蒙河),又名芙蓉溪,古稱雍甘水、雍甘泉、思濛水、思濛江、夷郎川、難江,發源於丹稜縣石橋鄉插旗山。上游龍鵠溪(古名果溪),由北向南流,經唐河鄉,又稱唐河,于丹棱縣城西與石河相匯後始稱丹稜河,石河又稱黃金河、中隆河;折東流,人眉山縣境,轉向東北流,經伏東鄉(伏龍場),左納廣濟河後始稱思濛河;又折向東流,左納盤鰲河(又名萬勝河),再東流經三寶場,折向東南流,經修文鎮(冬瓜場),右納龍興河;繼續東南流,穿成昆鐵路,經思濛鎮,右納蒙仁河;經蓮花鄉後,入青神縣境,經西龍鎮,至瑞豐鎮易祠堂匯入岷江。據《巴蜀江河辭典》資料,幹流河長79公里,流域面積691平方公里;《岷江志》記載,幹流河長為76公里,流域面積為730平方公里;《樂山市水利志》記載,幹流河長為51.8公里,流域面積為548.6平方公里。
沐溪河,又稱沐川河,古稱沐源川、沐溪。發源於沐川縣與屏山縣邊界五指山北麓老官碉,南向北流,經建和鄉、幸福鄉,左納燕家壩溝;又北流至沐川縣城,右納沐卷河,左納洗腳河;繼續北流經新凡鄉,左納富和溝;折向東流,納新街河;又經炭庫鄉,右納炭庫河(劉家溝)、馬草溝;折向東北流,入犍為縣境,過文池,右納文昌溝;折北流,過鐵爐場,繞一大彎,於劉家場附近匯入岷江。幹流長度57km,流域面積538平方公里。
龍溪河,又稱箭板河,上游分二源,東源稱大龍溪,西源稱小龍溪。大龍溪發源於屏山縣螞蝗崗,小龍溪發源於屏山縣老君包。二源皆南向北。於龍華寺匯合後始稱龍溪河;又北流過龍水,左納福壩溝;又過打魚至屏山與沐川兩縣縣界,至兩河口右納商州河;兩河口以下進入沐川縣境,折向西北流,至於劍口左納田家河;又北偏東流,至底堡有水文站,過站後曲折向東北流,於新街場急轉東南流;以下為沐川與宜賓兩縣界河,右納龍撲溝;至廟壩轉東北流,至龍池轉西北流,至關刀岩又轉東北流;過箭板鎮後又稱箭板河,出沐川縣入犍為縣境,沿犍為縣與宜賓兩縣邊界北流,至龍溪鄉舍子山匯入岷江。河長82km,流域面積644平方公里。
沙溪河,位於岷江東岸。其上游為二大支流:左岸支流發源於仁壽縣金鳳鄉的王店子,從青神縣屬羅灣鄉入境,右岸支流發源於仁壽縣景賢鄉的壺蓋山,從縣屬河壩子鄉入境.兩支流於河壩子鄉安家壩相匯,然後自東向西於高台鄉石青岩注入岷江。青神縣內流長14公里,流域面積68平方公里,天然落差1米,平均比降千分之7.8,多年平均流量為2.26立方米/秒。
筒車河,發源於井研縣鎮陽鄉的乾佛洞,自東向西流經鎮陽後,入青神縣屬白果鄉,直到瓮家鄉象鼻咀匯人岷江。青神縣內流長10公里,流域面積33平方公里,天然落差13米,多年平均流量0.77立方米/秒。

湖泊

疊溪海子,全稱上疊溪海、下疊溪海,位於茂縣疊溪鎮岷江幹流與松坪溝河交匯處。形成於1933年大地震,為兩道大堰塞湖,全長10餘公里,面積3.89平方公里,最寬處69.2米,最深處81米。

成都平原渠系

岷江幹流經都江堰首部樞紐,魚嘴分水堤將岷江水一分為二,左邊是內江,右邊是外江。分水堤一直延伸到離堆處,中間有兩處溢洪孔道,名叫飛沙堰和人字堤,當內江接納了超量洪水時,洪水就自動翻過這些孔道泄入外江,緊接是內江總進水口-寶瓶口。寶瓶口下取四大幹渠:蒲陽河、柏條河、走馬河、江安河。在外江,1974年從魚嘴到右岸修了一道節制閘,岸邊設有沙黑河進水閘,外江乾渠沙溝黑石河從那裡分水。內外江引走大部水量之後,岷江被人稱為正南江或金馬河。內外江各大幹渠最終在新津、彭山水網全部收束於岷江幹流,又恢復了“岷江”名稱。
都江堰及內江乾渠水系圖都江堰及內江乾渠水系圖
都江堰灌溉水系,歷史上屢經修繕改線,到21世紀初,內江乾渠已變成四大支:蒲陽河、柏條河、走馬河、江安河。蒲陽河分出人民渠:柏條河流過石堤堰節制閘後,稱為毗河,最後與蒲陽河下段青白江會合,流入沱江。走馬河分出徐堰河,而徐堰河流經石堤堰後成為府河,分出東風渠;走馬河又一分為二,成為沱江河、清水河,它們最後都與府河匯合:江安河在1957年以前由外江分水,1957年納入內江系統:原來外江下游的分支楊柳河,這時也成了江安河的分支;江安河尾端匯入府河,而府河最後流入岷江幹流,現在的蒲、柏二河進入沱江,走、江二河歸納成府河,進入岷江,系統很分明。
外江系統在建國前,習慣上稱金馬大河、羊馬大江、黑石大堰,似乎羊馬河是外江的主流;建國後,東側的金馬河規模增大,理所當然地成為岷江幹流,1957年以前,由都江堰魚嘴處岷江西岸分出沙溝河黑石河,而由金馬河分出羊馬河,並與黑石河聯通。1970年渠系改進後,沙溝河匯入崇慶西河;羊馬河與黑石河合併,最後仍入西河,西河在新津匯入岷江。
蒲陽河,是都江堰內江的極北幹流,因位於灌縣蒲村(後改蒲陽鎮)之南,流至廣漢之三水關,有彭縣之蒙(水蒙)陽河自北來匯,故名蒲陽河。《成都志》謂之“外江”。此河系人工開鑿的河道。蒲陽河由都江堰市太平橋下丁公魚嘴與柏條河分流。經志城鄉、新民鄉、蒲陽鄉、駕虹、金馬鄉,崇寧縣(郫縣唐昌鎮)境內,納土溪河;至崇、彭兩縣交界之石壩子,右分一支為錦水河,以下正流名青白江,入廣漢縣後,又東南流入金堂縣,經青江鎮而達趙家渡,與雒水匯合,是為湔江,即入沱江。此河全長107公里。民國時期,蒲陽河灌縣段有民堰九條,灌溉面積二萬四千餘畝。至20世紀80年代,有引水口一個,灌溉二萬二千餘畝。1952年開工興建人民渠,在彭州市境內內江乾河的蒲陽河上引水,乾渠沿著成都平原邊緣向川東北方向延伸。
柏條河,內江水系乾渠之一,柏條河為李冰“穿二江成都之中”的一江,亦稱柏橋河、郫江。自蒲柏閘至石堤堰,河長44.8公里,流域面積258平方公里。進水口年平均流量41.5立方米/秒,年徑流量11.76億立方米。在灌縣太平橋(後稱蒲陽橋)下丁公魚嘴與蒲陽河分流,東流至灌縣新民鄉三官橋,右分一支為沙子河;再東流至新民鄉十里主央,左分一支為馬鞍河;再東流經胥家、金馬鄉,在餓狗堰入崇寧縣境,穿城至郫縣與新繁交界處之石堤堰上,有徐堰河南來匯入。石堤堰右分一支為府河,其正流為毗河,經新繁縣龍橋斑竹園入新都縣;經金堂縣之康家渡而達趙家渡,與蒲陽河合流,經淮州而下簡陽縣,是為沱江。其分支府河南流至成都之築斷堰,有汕子河自西來匯,復東南流,經成都、華陽、與走馬河合流;又復東南流至華陽縣中興場下,有外江之江安河自西來匯;復東南經仁壽縣直達江口,與岷江正流全流,下統稱岷江。該河至古堤堰全長四十八公里,在灌縣境內長一十七公里。
江安河川大江安校區境內江安河川大江安校區境內
江安河,又名江安堰。起於走江閘,順金馬河流向東南,是都江堰市與溫江縣、溫江縣與郫縣、金牛區與雙流縣等的界河,最後流入雙流縣境內,於二江寺注入府河,是都江堰內江主要乾渠之一。乾渠長95.8公里,過水能力154立方米/秒,分出支渠26條,斗渠196條,控灌農田31.27萬畝。
走馬河,走馬河起於走江閘,止於郫縣兩河口,是都江堰內江的主要乾渠之一。長26.7公里,過水能力297立方米/秒。灌溉農田49萬餘畝,其中郫縣16萬多畝。走馬河原在灌縣馬爾墩從岷江分水,李冰建都江堰時改由寶瓶口進水。從進水口至郫縣兩路口鄉兩河口一段為走馬河,兩河口以下改稱為清水河,流入成都市郊名錦江。走馬河流至新勝鄉金沙村江西灘抵縣界,經過邋遢堰、龍家灣、兩河口、釋迦橋、花石橋、青龍場、毛家橋,到合作鄉順江村垮河坎以下出縣界,流入成都市郊金牛區。

水文特徵

岷江幹流鎮江關以上春季有極少量雪水補入,年內徑流季節變化與降雨季節相應。大面積暴雨發生或隨洪峰傳播,乾支流洪峰重疊遭遇,則造成幹流峰高量大,嚴重威脅中下游安全。岷江上游多年平均年徑流量松潘縣鎮江關水文站約為18億立方米,到都江堰市紫坪鋪水文站增為145億立方米。以下因引水灌溉至中游彭山水文站為141億立方米。岷江下游由於納入大渡河,幹流水量猛增,匯口下不遠的五通橋水文站多年平均年徑流量約780億立方米。至距河口29公里的岷江控制站高場水文站,多年平均年徑流量約為890億立方米。幹流實測最大流量分別是:紫坪鋪站5480立方米/秒(1964年),彭山站11600立方米/秒(1984年),五通橋站35300立方米/秒(1955年),高場站34100立方米/秒(1961年)。根據洪水調查,1917年7月,岷江中下游包括青衣江發生大面積強大暴雨,幹流出現了歷史特大洪水,洪峰流量推算值為:彭山站15100立方米/秒;五通橋站54000立方米/秒;高場站水位295.75米,流量51000立方米/秒。岷江幹流洪、枯流量變幅也很大,枯水流量上游鎮江關站一般不到20立方米/秒;紫坪鋪站90立方米/秒;彭山站30立方米/秒;五通橋站400立方米/秒;高場站450立方米/秒,實測歷年高場站最小流量為364立方米/秒(1980年)。岷江河口多年平均流量2850立方米/秒,年徑流量900億立方米,
岷江泥沙含量相對較少,據高揚站資料統計,多年平均含沙量0.58kg/立方米,多年平均懸移質輸沙量5210萬噸,其中大渡河3297萬噸,占63.2%;青衣江近900萬噸,占17.3%。岷江推移質主要產於上游,數量較大,且具有粒徑大,年內集中,年際變化大的特點。岷江流域以大渡河為主要產沙區,多年平均年輸沙量上游紫坪鋪站812萬噸,至下游五通橋站增為3784萬噸,高場站達5260萬噸。
隨著工農業的飛速發展,人口的不斷增多。岷江乾支流的水質遭到了一定的污染。工業廢水和城市污水向江河排放,農業上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使這種污染有增無減。化學耗氧量、氨氮和汞這些水質指標,岷江水中都大大超出限度,新津江段重金屬汞超標5倍;樂山江段化學耗氧量超標11倍、揮發酸最大值超標32倍,宜賓江段發現有機物污染嚴重。成都市工業和城市廢水,每天排放70-80噸到沙河、府河、南河。

自然災害

漢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岷江“溢”出,“漂流萬家”。漢成帝時,岷山發生地震山崩,上遊河道潰決。晉武帝期間,同樣的禍患重演。唐代,有記錄的岷江大洪水就有公元795、869、902等年。五代時期的後蜀廣政十五年(952年),岷江洪水淹沒當時都城成都市區,延秋門城牆衝垮。
宋代的岷江洪水,更加頻繁。從趙匡胤上台的第四年起,就發生了“西山積霖,江水騰漲”,“洶洶趨下”,“尾向橫決”的事件,見於記錄的洪水,有公元966、976、977、983、986、989、991、1023、106、1135、1137、1172,1190,1199、1217,1223等年,不是上中游泛濫,就是中下游成災。下至元、明、清三代,岷江仍未馴服,還在時時暴虐。1454年,岷江洪水泛入成都,把城牆衝倒“三百餘丈”,北門駟馬橋、西門萬里橋都被衝垮。
清代,據《灌縣誌》記載,康熙四十五年,岷江上游支流雜谷腦河上,孟屯溝在秋季暴雨中“有二物如牛相鬥,山為之崩,橫截谷口,水不得流者三載。瀰漫浸淹,逆上數十里,官民時驚恐。1709年,鹹州、保縣沿河大水決,理縣、位川城區全都淹在水中。“水至灌口,尚湧起三四十丈”,水頭涌到都江堰高達100米,由外江向東南經江津、樂山而下。都江堰面目全非,二十多年後,人們甚至找不到寶瓶口在什麼地方,後來總督杭愛,才在荊棘草莽中發現寶瓶口,挖掉大量壅塞的砂石,恢復了都江堰渠首原貌。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大渡河山崩堵江,壅塞了九天。五月十六日,堰塞體忽然潰決,潰水從峨眉縣衝到樂山,“濤頭高數十丈,如山行然,漂沒居民以萬計。
1933年8月25日15時50分30秒,中國四川茂縣疊溪鎮(北緯32.0度,東經103.7度)發生震級為7.5級的大地震。巨大山崩使岷江斷流,壅壩成湖。1933年10月9日19時,地震湖崩潰,洪水傾湖潰出,霹靂震山,塵霧障天,造成下游嚴重水災,僅灌縣(都江堰市)境內撈獲的屍體就有4000多具。疊溪地震和地震引發的水災,共使2萬多人死亡。
2008年5月12日,岷江上游汶川地震,大面積山體滑坡致使岷江河流改道。汶川縣岷江及其主要支流的嚴重滑坡區,共有22處滑坡.局部或嚴重堵塞河道。形成墁塞湖。岷江幹流有局部堵塞河道,但未彤成明顯的雍水。其中支流二河頭道橋桃子坪一帶有7處河道堵塞嚴重。在支流草圳河上也有2處滑坡堰塞湖。

水利工程

古引水工程

都江堰,是岷江流域開發最早和效益顯著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經過歷年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擴建、改造,新建了自都江堰引岷江水跨岷江、沱江涪江的人民渠和東風渠後,擴大了灌溉面積,現已超過1000萬畝。
通濟堰,是唐代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在漢代蒲江大堰(馨堰)基礎上重建,自新津縣邛江口(今大南河口)開渠,向南延伸百餘里,經歷代整修改建,1949年前灌溉面積為16萬畝,1949年以後,於1955年起又改造擴展,至1985年達到52萬畝。
醴泉堰,位於東坡區象耳寺腳下的東、西醴泉江匯合處,始建於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1959年冬整修支、斗渠,改造檀木林、老婆凼兩處渡槽。1975年,將醴泉堰溢流壩頂木質翻板閘改建為鋼質翻板閘,設計最大泄洪能力220立方米/秒。醴泉堰支渠進口設計流量3.0立方米/秒,支渠長10.468公里,灌溉面積3.9萬畝。醴泉堰工程是通濟堰灌區的組成之一,俗稱堰中堰。
流域內還有:眉山蟆頤堰、青神鴻化堰、大邑出江堰、邛崍八和堰、大邑三輪堰。

現代水利工程

岷江水資源的利用,據1973年資料:農田灌溉50億立方米,工業用水6.7億立方米:加工漂木10.4億立方米(木材年漂運量是50萬立方米)。岷江乾支流水能理論蘊藏量為1332萬千瓦(不包括大渡河、青衣江),其中幹流為821.7萬千瓦,而灌縣至樂山段即育106.3萬千瓦。樂山以下287萬於瓦。岷江上遊河道比降大,汶川至灌縣平均每公里河長有水能資源2.5萬千瓦。岷江幹流上可以作為電站位置的有30處,上游有虹橋關、西寧關、龍灘、五星堡、蓮花岩、十里溝、石鼓、桃關等處,據幹流梯級開發規劃,共有引水式、河床式梯級5處,其中映秀灣電站已經建成;支流黑水河、雜谷腦河、漁子溪、壽江、白沙河還有9個梯級,其中漁子溪一級電站業已建成。
毛爾蓋水電站,位於黑水縣境內支流黑水河上,是阿壩州投運最大的年調節水庫電站,水庫容量5.35億立方米。樞紐、引水建築、廠房樞紐三大部分組成。擋水工程攔河大壩為礫石土心牆壩,壩高147米,庫容5.35億立方米,列同類型大壩世界第三;引水隧洞全長16.15公里,直徑9米;調壓井井深175米,直徑22米,列亞洲第一。2008年2月13日通過國家發改委項目核准,同期主體工程開工,2011年10月併網發電。
紫坪鋪水利樞紐紫坪鋪水利樞紐
紫坪鋪水利樞紐,於2001年3月29日正式動工興建。因其壩基地址選在成都市都江堰市紫坪鋪鎮(前稱白沙)紫坪村而得名。水庫正常蓄水位為877米,最大壩高156米,總庫容11.26億立方米,其中調節庫容7.74億立方米,水電站裝機容量76萬千瓦,電站裝機760MW,多年平均發電量34.17億KW.H,建成後除了滿足川西灌溉、城市供水、防洪發電外,還將是一個比西湖大100倍的最大“水上公園”。2004年12月1日開始蓄水,2005年5月第一台機組發電,2006年12月整個工程竣工投入使用。
映秀灣電站,位於汶川縣映秀鎮岷江幹流,1964年設計。從岷江左岸山腳開挖一條引水隧洞,一直通到坐落在山腹里的發電廠房,它距江邊約有280米,埋深有170米。1966年由解放軍工程兵61支隊承擔施工,1970年,第一台和第二台4.5萬千瓦的水輪發電機組,相繼運行發電。1972年又接著安裝了第三台。於是岷江幹流上第一處水電站就順利誕生,總裝機容量是13.5萬乾瓦。它除了每年漂送木材50萬立方米外,每年可以提供7.1億乾瓦小時的電力。
映秀灣上馬的是支流漁子溪上的一級電站,那是一座高水頭引水式發電站,與映秀灣風格略有不同。1965年由清華大學設計,水電部六局負責施工。這個電站也有攔河閘、引水隧洞和地下廠房,但引水系統設計得十分獨特,進水口分成兩叉,一叉是供枯水期和平水期用的,另一叉是供洪水期用的,後一叉設有治沙設備。這個水電站引用水270米,裝機4台,總容量16萬千瓦。
壇罐窯電站,在岷江支流馬邊河上。1958年初建未成,1961年停建。1977年,重新修改設計,從頭做起,由犍為縣組織施工,以5年時間完成了54米高的攔河大壩,在右岸安排了兩級舶閘,讓船支順利通行。大壩的中間,開了6個孔道,分別用閘門控制。最後安裝好兩台發電機組,總容量達到1.2萬千瓦。1984年10月,第一台機組發了電,1986年10月竣工。
草坡電站,1985年興建,在岷江上游支流草坡河上,這座電站正在草坡河匯入岷江的地方。布置有17.3米高的攔河壩,通過5公里多的引水渠,引水發電。這個電站設計水頭391米,裝設水輪發電機組2合,總容量3萬千瓦。
沙牌水電站,位於汶川縣境內岷江一級支流草坡河上游,是草坡河流域最上的一個梯級龍頭電站.電站設計水頭284.4米,引用流量15.6立方米/秒,裝機3.6萬千瓦,年發電量1.79億千瓦*小時,尾水匯入岷江水電公司已建成的草坡電站日調節水庫.電站大壩壩高132米,為碾壓混凝土三心圓單曲拱壩,庫容0.18億立方米,具有季調節功能。沙牌水電站於1997年6月16日開工建設,2003年12月全面竣工。
耿達水電站,是岷江上游右岸支流漁子溪的第二個梯級,距成都市公路里程99公里,為高水頭引水式電站,裝機容量160兆瓦(4台40兆瓦),平均年發電量8.74億千瓦·h,正常水位以下庫容69.5萬立方米。1988年6月工程竣工。
漁子溪水電站,位於成都市西北,為高引水頭式電站。閘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積167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58.8立方米/秒。電站為三等工程,攔河閘洪水標準按50年一遇設計,500年一遇校核,總庫容為40.3萬立方米,為日調節水庫。電站總裝機容量160兆瓦(4×40兆瓦),多年平均發電量9.6億千瓦·h。電站於1966年9月開工,1972年7月首次蓄水,同年第一台機組併網發電,1976年1月工程竣工。漁子溪水電站是震中映秀鎮三大水電站之一,是岷江上游右岸支流漁子溪上最下游的一個水力梯級電站。
太平驛水電站,位於四川省汶川縣銀杏鄉,由華能四川水電有限公司控股,總裝機容量26萬千瓦,1991年被列為國家“八五”重點建設工程電站安裝4台6.5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於1991年7月開工建設,1996年2月全部投產發電。
黑龍灘水庫,黑龍灘水庫位於成都平原的東南邊緣,龍泉山脈的二峨山西麓,仁壽縣城西北16公里處,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景區年平均氣溫14.4℃,森林覆蓋率90%,始建於1970年,於1972年竣工。水庫湖岸線長310公里,南北長25公里,水面23.6平方公里,大壩高53米,長271米,最大蓄水3.6億立方米,被譽為“西蜀第一海”。
毛壩水庫,位於岷江水系泥溪河上游,大壩座落在井研縣天雲鄉毛壩村境內,水庫下游距樂山市中區45公里與岷江匯合,南距井研縣城22.4公里。該水庫於1977年動工修建,1980年建成蓄水,集雨面積34.3平方公里,設計總庫容1720.6萬立方米,正常庫容1144.8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3.26萬畝,現實際灌溉面積3.47萬畝。庫區主要建築物有:樞紐工程分為均質土壩一座,岸邊開敞式溢洪道一處,放水塔一座,放空底洞一處;渠系工程分為主幹渠一條長32.4公里,支渠二條長21.0公里,斗渠18條長70.8公里。
長灘水庫長灘水庫
長灘水庫,是玉溪河引水工程的配套工程,是蒲江也是成都市最大的蓄水工程,壩址位於蒲江縣朝陽湖鎮蒲江河上游喳口石,是一座以灌溉為主兼有供水、防洪、發電、旅遊、養殖等綜合功能的中型水庫,主要控灌蒲江河沿岸6萬餘畝農田。水庫樞紐工程包括大壩、溢流設施、放水設施及電站四部分,按三級建築物設計。
梅灣水庫,位於丹稜縣中隆鄉,所在河流為思檬河上游丹稜河(又稱中隆河),集雨面積15.3平方公里。梅灣水庫為中型水庫,總庫容1008萬立方米,興利庫容595萬立方米,死庫容163萬立方米。樞紐工程包括主壩、副壩、滋洪道、取水建築物、放空底孔。主壩為均質土壩,最大壩高38.2m。該工程於1977年10月動工,1978年主體工程完成,1983年8月開始受益,設計灌溉面積2000公頃,有效灌溉面積已達到1000公頃。
蓮花洞水庫,從1957年3月開工,歷時兩年多,於1959年7月建成。它是一座以滯洪為主兼有灌溉及水產養殖等綜合效益的中型水庫壩,壩址以上集雨面積92.6公里,總庫容1870萬立方米。樞紐建築位於彭州市境內蒲陽河的支流土溪河與蘇家店溝的匯口處,轄屬磁豐鎮。庫區地跨都江堰和彭州兩市,其中三分之二庫區位於都江堰市境內。

航道航運

航道狀況

岷江是川西、川南物資聚散和對外交流的水上通道,幹流樂山以下162公里河道視水情可航行50-300噸級輪駁,直接進入川江,樂山以上以及大渡河等支流也有水運之利,過去山區中盛產的竹木等森林資源,都以江水漂放為主要運輸手段。岷江流域主要通航河道有岷江樂山-宜賓段長162公里、成都-樂山長186公里。岷江航道位於長江黃金水道上游,是中國12條高等級航道之一,歷經多次整治,到21世紀初基本達到國家四級航道標準(下游四級,中游五級)。
宜賓港宜賓港
主要港口有:宜賓港,樂山港(擴建),2007年規劃有成都、青神、犍為、華陽、黃龍溪等港口。

航道整治

2007年,交通部把樂山—宜賓162公里航道列入《全國內河航道與港口布局規劃》,航道等級規劃為Ⅲ級2009年,四川省政府批覆了《岷江(樂山—宜賓段)航電規劃報告》,同時確定了項目開發業主,實質性啟動項目前期工作。2012年2月,國家發改委批覆《岷江航電綜合開發(樂山至龍溪口)航道渠化工程項目建議書》,同意開展岷江下游4個航電樞紐建設。完工後,樂山至宜賓162公里航道可達到三級航道標準,常年能保證1000噸級船舶通航,豐水期能保證3000至5000噸級船舶通航。
共包括6個項目,分別是老木孔、東風岩、犍為、龍溪口4級航電樞紐,龍溪口至宜賓合江門航道整治和樂山港的建設。航電樞紐主要建設內容包括:一線船閘、發電廠房、大壩、泄水閘等,通航標準為內河三級航道,並預留二線船閘位置,電站總裝機容量約165.58萬千瓦。
老木孔航電樞紐。位於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口以下的岷江幹流上,是岷江下遊河段航道(樂山~宜賓)段的第一個梯級。庫區內規劃布置有樂山港老江壩作業區,老江壩作業區為腹地貨櫃及重大裝備和工業產成品提供運輸中轉服務。
東風岩航電樞紐。位於岷江下遊樂山市五通橋境內道士觀附近的岷江幹流河段上,是岷江(樂山~宜賓)幹流自上而下開發的第二個梯級。與上游老木孔、下游犍為規劃壩址間的距離分別為14.8公里和20.2公里。
犍為航電樞紐。壩址位於犍為大橋上游約1.45公里處,距上游大渡河與岷江匯合河口約50公里。距上游東風岩梯級約18.1公里,距下游龍溪口梯級約31.8公里。樞紐主要建築物包括船閘、泄洪沖砂閘、發電廠房、混凝土重力壩、開關站、魚道和庫區防洪堤等。於2015年12月開工。
龍溪口航電樞紐。位於犍為縣新民鎮上游,是岷江(樂山~宜賓)幹流自上而下開發的第四個梯級。
樂山港,老江壩作業區一期工程建設貨櫃泊位3個,件雜貨泊位5個,設計年吞吐量貨櫃25萬標箱、件雜貨210萬噸,投資17.3億元。其中一階段估算投資12.8億元,建設貨櫃泊位1個,件雜貨泊位3個,設計吞吐量貨櫃8萬標箱、件雜貨142萬噸。
下段航道整治。龍溪口至宜賓段航道按三級航道標準進行整治,工程估算投資11.5億元,整治航道里程81公里,整治灘險27個,航道尺度達到2.0*60*480米。
2009年7月6日,四川省發改委通過《岷江幹流(彭山江口至樂山岷江三橋段)航電規劃報告審查意見》岷江幹流彭山江口至樂山岷江三橋段,河道長102.4公里,達到Ⅳ級航道標準,航道條件得到了明顯改善,航寬增加,流速減小,終年可通行500t級船舶(隊)。共擬定8個梯級,自上而下依次為江口、尖子山、湯壩、張坎、季時壩、虎渡溪、漢陽及板橋。
漢陽航電工程漢陽航電工程
到2015年底,漢陽電航樞紐已基本建成,壩址位於眉山市青神縣城下游約18公里,是岷江中游航電規劃的第7個梯級,是岷江中游第一個取得項目核准並開工建設的電航工程。裝機容量7.2萬千瓦,年發電量約3.08億度。達到4級航道標準,常年可通行2×500噸級船舶。

流域概況

自然環境

岷江上游地帶北部屬岷山邛崍山高山區,中下游地帶屬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區。以都江堰-大邑-洪雅-峨眉-線為界,東西兩區境內自然景觀和社會經濟狀況有顯著差別。此線以西,地勢高聳,嶺谷相間,地形複雜,水能、森林、礦產資源十分豐富,此線以東,系著名的成都平原和丘陵盆地,地勢平坦,田連阡陌,物產豐富,人口、城鎮集中,工農業發達。
岷江都江堰以上地區地處青藏高原邊緣和成都平原接壤處,地質構造具有幾個構造運動強烈的褶皺帶,又是我國南北地震活動帶的一部分,區域地質較複雜,出露地層從上至下以寒武-泥盆系砂岩、千枚岩和前震系花崗岩、黃崗閃長岩侵入岩體及泥盆至侏羅系砂頁岩和灰岩等為主。本段地震基本烈度一般為Ⅶ至Ⅷ度,但松潘茂汶地震中區烈度>Ⅸ度。都江堰以下屬四川地台西部邊緣,構造簡單,其間只有一些寬平的穹隆和較小的褶皺,地層較平緩,出露岩層多為侏羅系及白堊系砂岩、頁岩、粘土岩等,岩性不均一,多軟弱夾層,該區域地震烈度較低,僅V至Ⅵ度。
上游屬高原氣候區,中下游屬亞熱帶氣候區,氣溫與降雨量均隨地勢由北向南遞增。海拔高程2500米以上地區,多年平均氣溫5-9℃,多年平均年降水量700-800毫米;海拔高程1500至2500米地帶,多年平均氣溫11至13℃,多年平均年降雨量400-800毫米;海拔高程750至1500米地帶,多年平均氣溫15℃以上,多年平均年降雨量1000至1600毫米;海拔高程750米以下地區,多年平均氣溫均在15℃以上,多年平均年降雨量1000毫米以上。

社會經濟

岷江流域包括8個市、地、州的36個縣。據第三次人口普查資料,人口在1500萬人左右,約占四川省總人口的15%,人口密集於灌縣、峨邊、馬邊縣以東平原及淺丘地區。岷江流域是多民族居住的地區,有漢、藏、彝、羌、回、滿等族。流域內森林資源豐富,上游阿壩州木材總蓄積量為1.46億立方米,以樟科、殼斗科及衫科為主。林區又是天然動物園,汶川臥龍自然保護區中有多種珍稀動物,高原區更有多種毛皮獸。岷江流域內最著稱的是土地資源。平原區水田可占耕地的90%以上,是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主產水稻、小麥、玉米、油菜、紅苕、蔬菜、棉花、甘蔗、茶葉等。流域內還有豐富的礦產資源,金、鋰、鈹、泥炭、鈣芒硝、磷、岩鹽等儲量可觀。松潘漳臘金礦、眉山芒硝礦、馬邊磷礦遠近知名。1952-1982年,流域內工業總產值每年平均遞增12%,農業總產值每年遞增3.3%,其中以機械工業發展為最快。流域內交通發達,中上游公路鐵路成網,下游以水運為主,成都、樂山、宜賓等重要城市,控制著上、中、下游,成為政治經濟中心。成都為一省首府,樂山為三江所歸,宜賓是國際聞名的酒城,住居長江口岸,發展前途光明。
岷江流域(不包括大渡河、青衣江)內有四川省阿壩州、成都、眉山、雅安、樂山、內江、自貢以及宜賓市總計8地市州32個市縣(區)。至1999年底域內總人口1399萬人,國民生產總值達1033億元。其中第一產業191億元,第二產業467億元,第三產業375億元。
岷江上游屬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包括松潘、黑水、茂縣、汶川、理縣五縣。上游森林資源豐富,木材總蓄積量為1.46億立方米,礦藏資源主要有煤、鐵礦等。境內多高山峽谷,耕地、人口較稀少。地方經濟以農、牧、林、電業為主。近年來,水電開發在阿壩州有了長足發展,已成為地方財政的支柱產業。沿河交通以公路為主,較為方便。
岷江中下游自古以來農墾發達,秦蜀守李冰建成都江堰後成都平原成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包括19個市、縣、區,面積近8000平方公里,為四川重要的糧油產區,農業基礎較好。該區域內高科技產業和現代化的工礦企業均較發達,航空、鐵路、公路等交通運輸四通八達。充分體現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都江堰,其作用和效益在不斷增加,現灌溉面積已達1006萬畝,也是目前四川最大的自流灌溉區,是成都市城市供水的主要來源。成都市是四川省省會,是全省政治、經濟、交通和文化中心,是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成都市已成為新興工業基地,我國西部地區中心城市。目前,成都市正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不斷增強綜合服務功能,向國際大都會邁進。
岷江在彭山江口以下為盆地丘陵區,是四川省糧食經濟作物的重要產地,水陸交通較方便,礦產資源較多,尤以鹽、煤、磷、硫磺等最為豐富。主要工業有製鹽、毛紡、煤、鐵、化工、造紙、建材、機械、電力等。
流域內城鎮林立,經濟繁榮,以成都、樂山、都江堰、宜賓等久負盛名。各城鎮的交通方便。鐵路有成渝、寶成、成昆諸線;公路有國道108、213、317、319、321及川藏、川陝、成渝、川雲、成阿等幹線及省道、縣道、鄉道公路;岷江水運起源甚早,江口一樂山中游幹流航程115公里,可通25t級船舶,枯水期須減載40%-50%,下遊樂山至宜賓航程162公里,水量充足,可通50-300t級駁船;上游水勢湍急,不便通船。
上游地震湖大小海子,現在雖未公開向旅遊者開放,但卻引起國內外人上的注意。有些專家認為,那裡除了山光瀲灩、水色清澄以外,對於研究地震湖的生成,恐怕全球都找不到比它更好的地方。那裡的峭崖斷壁,頹垣荒墟,仍然保留著50年前強震後的原貌,對科學考察有很大幫助。著名的臥龍自然保護區和四姑娘山,就在汶川縣西南漁子溪的上游,對於生物科學研究和山地地質考察,是十分理想的勝地。
都江堰也是一處著名的風景名勝。魚嘴處的安瀾索橋,導引人們登上玉壘山腰的二王廟,俯瞰江流,領略壁上那些古代留下的許多治水格言,在山光水色之中啟發人們獻身水利的意願。寶瓶口處的離堆上,有一座古老的伏龍觀,站在觀內亭中都江堰內江進水情景盡收眼底。觀中存放的許多文物,都足以喚起人們思古之幽情。不遠處的青城山,以“天下幽”著稱,那裡原是中國道教發祥地之一,山中處處有道教宇觀,尤其是半山的天師洞景色更勝。近年開發的青城後山,風景更勝前山,一路上幽谷深林,水流潺緩,瀑布迭現,濤聲伴送遊人,可稱一絕。由都江堰市到成都一帶,文化名城接踵比肩,風景名勝相不勝屈,舉其主要,就有郫縣望叢祠,新都寶光寺和桂湖,成都武侯祠、草堂寺、望江樓、百花潭、青羊宮、昭覺寺、王建墓等等。沿江而下,則有彭山的漢代崖墓,眉山的三蘇祠,夾江的千佛岩,五通的小西湖,樂山大佛更是聞名海內,下游宜賓有翠屏山、千佛岩、大觀樓、白塔等勝景。這些旅遊勝地中,還伴有名揚四海的特產,上游汶川以雪梨、蘋果及藥材知名,成都自古有多種名小吃,夾江的宣紙,樂山的絲綢、宜賓的府席、糟蛋、敘府花生等,早就聞名於世。
樂山大佛濱臨岷江,在這裡略作介紹。大佛本是唐代所鑿,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之稱,高大宏偉,號稱世界最大佛像。大佛全高71米,頭長14.7米,耳長6.2米,眼長3.3米,肩寬24米,坐落在岷江東岸,與樂山城遙遙相望,大佛所在的凌雲山,山上綠樹蔥蘢,山下三江聚會,煙波浩渺,景象萬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