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江縣

蒲江縣

蒲江縣是成都市下轄縣,位於成都眉山雅安三市交匯處。縣域東鄰眉山市東坡區彭山區,西靠名山區,南接丹稜縣,北接邛崍市。毗鄰天府新區,屬成都“半小時經濟圈”,是“進藏入滇”的咽喉要道,交通便利。全縣幅員面積583平方公里,轄8鎮4鄉。

蒲江始建於公元554年,是宋代理學家魏了翁和抗日名將李家鈺的故鄉,森林覆蓋率50.8%,地表水達到國家Ⅲ類水域標準,空氣品質優於國家Ⅱ級標準,有“綠色蒲江·生態新城”之美譽。2017年12月14日,蒲江縣獲評第四屆四川省文明示範城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蒲江縣
  • 外文名稱:Pujiang County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成都市
  • 下轄地區:1個街道、7個鎮、4個鄉
  • 政府駐地:鶴山街道政府街31號
  • 電話區號028
  • 郵政區碼:611630
  • 地理位置成都平原
  • 面積:580平方公里
  • 人口:25.62萬(2017年常住人口)
  • 方言:蒲江方言
  • 氣候條件亞熱帶濕潤氣候
  • 著名景點:石象湖、朝陽湖等
  • 機場成都雙流國際機場、成都天府國際機場
  • 火車站:蒲江站
  • 車牌代碼:川A、川G
  • 行政代碼:510131
  • 地區生產總值:135.95億元(2017年)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質地貌,氣候,水文,自然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人口,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科技,教育,醫療,郵電,人民生活,社會保障,就業,資源環境,交通,特產,歷史名人,考古,

建制沿革

蒲江歷史悠久。據縣內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文物鑑證,至少在4000年前,就有人類活動。蒲江地域,古代屬蜀國地。秦滅蜀後,隸蒲陽縣。漢屬臨邛縣。南北朝西魏恭帝元年(554年)正式建縣,名廣定。隋仁壽元年(601年)改名蒲江。
成都市行政區劃影像圖成都市行政區劃影像圖
蒲江縣古名廣定,始置於西魏恭帝元年(554年)。同時置蒲原郡,郡、縣治同地,址在今縣城北1里地(原東嶽廟一帶)。恭帝二年(555年)析臨邛縣置臨溪縣,治地在今西崍鄉殘城址村。是時,廣定、臨溪縣屬邛州蒲原郡。
北周(557至581年)時,在州郡之上置總管府。蒲原郡仍領廣定、臨溪兩縣,郡仍屬邛州。
開皇三年(583年)悉罷全國諸郡,以州統縣,廣定、臨溪縣屬邛州。隋仁壽元年(601年),改廣定曰蒲江(“以南枕蒲水故”)。隋大業三年(607年)罷總管府,改州為郡,以郡統縣。同年合邛、雅、登3州為臨邛郡,蒲江、臨溪縣屬臨邛郡(郡治與嚴道縣治同地,今雅安縣多營坪)。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臨邛郡為雅州(州治置嚴道縣),蒲江、臨溪等16縣屬雅州。同年,割雅州之蒲江、臨溪、臨邛等5縣,置邛州(州治置依政縣)。唐貞觀元年(627年)分全國為十道,蒲江、臨邛等縣屬劍南道邛州。唐天寶元年(742年)改州為郡,邛州改為臨邛郡。唐至德二年(757年)分劍南道為東、西兩川,各置節度使,蒲江臨溪縣屬劍南道西川臨邛郡。唐乾元元年(758年),悉罷全國諸郡,改郡為州。臨邛郡改曰邛州,蒲江、臨溪屬劍南道西川邛州。唐大曆四年(769年)臨溪縣設刪華就嶲州,轄臨溪、蒲江2縣。唐大和四年(830年)分蒲江、臨溪兩縣隸屬嶲州(州治今西昌)。唐乾符元年(874年)還蒲江、臨溪兩縣仍屬邛州。唐文德元年(888年)劃邛、蜀、黎、雅4州置永平軍,蒲江、臨溪縣屬永平軍邛州。唐大順二年(891年)廢永平軍,蒲江、臨溪縣屬劍南道西川邛州。
五代十國時期,蒲江、臨溪隨邛州先後歸屬前蜀、後唐、後蜀政權。
北宋改“道”為“路”,推行路,府(州、軍、監)、縣三級建制。宋乾德三年(965年)蒲江、臨溪屬西川路邛州臨邛郡。宋淳化五年至至道元年(994至995年),李順起兵攻占成都建立“大蜀”政權,蒲江、臨溪隨邛州臨邛郡屬之。宋鹹平四年(1001年),今四川地區劃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蒲江、臨溪屬益州路邛州臨邛郡。同年,置惠民監(鑄鐵錢,直屬州郡領)於蒲江西部。宋嘉祐四年(1059年)改益州路為成都府路,蒲江、惠民監屬成都府路邛州臨邛郡。宋熙寧五年(1072年)省臨溪縣為鎮,入臨邛縣;其領地併入蒲江、火井、依政3縣。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罷惠民監,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復置惠民監,鑄鐵錢,直至宋末
元至元十二年(南宋德祐元年、即1275年),元軍攻占嘉定(今樂山),在川南建立地方政權。元至元十四年(南宋景炎二年、即1277年)蒲江屬嘉定府路邛州。至元十八年(1281年),置四川行省,蒲江屬四川行省嘉定府路邛州。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省蒲江縣入邛州。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明玉珍於重慶建立“大夏國”,蒲江境域隨邛州歸屬明玉珍大夏政權。
明洪武六年(1373年)十二月十八日復置蒲江縣,隸嘉定府。明洪武九年(1376年),嘉定府降為州,蒲江縣仍屬之。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二月,蒲江縣屬四川省邛州。
順治元年(1644年)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部據成都,建立大西政權,蒲江屬之。清順治三年(1646年)十二月,張獻忠犧牲,大西政權亡。順治九年(1652年),蒲江屬四川省邛州(直隸州)。清嘉慶七年(1802年)於府、州、廳、縣之上增置“道”一級建制,全川增設五道,蒲江屬建昌道(道治雅州)邛州。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改建昌道為上川南道,領邛州,州領蒲江、大邑兩縣。
民國元年(1912年),廢“道”制,改為省、府(廳、州)、縣三級建制,蒲江屬四川省邛州。民國2年(1913年),又改為省、道、縣三級建制,劃四川為7道,以道領縣,蒲江屬四川省上川南道。民國3年(1914年),劃四川為5道,蒲江屬四川省建昌道。民國7年(1918年),四川軍閥開始各據一方,互不相屬,形成防區制局面。民國17年(1928年)撤銷“道”制,省直轄縣。民國24年(1935年)軍閥割據防區制結束,四川劃為18個行政督察區和西康行政督察區。第四行政督察區(治眉山縣城)領眉山、邛崍、蒲江等10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蒲江縣於1949年12月19日解放。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決定,將四川劃為川西、川東、川南、川北4個行署區,行署區下分置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蒲江縣屬川西行署眉山分區(通稱專區)。1952年9月1日撤銷全川4個行署區,恢復四川省建制;同年10月,改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為區專員公署,蒲江縣屬四川省眉山專區。
1953年3月10日,撤銷眉山專區,邛崍蒲江、新津、名山4縣劃歸溫江專區。
1960年4月29日撤銷蒲江縣,所屬行政區劃歸邛崍縣。
1962年10月20日國務院批准,復置蒲江縣,蒲江縣仍屬溫江專區。
1968年9月,“專區”改為“地區”,蒲江縣屬溫江地區
1983年,撤銷溫江地區,其所轄溫江等10縣劃歸成都市管轄,蒲江從此歸成都市管轄。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97年,蒲江縣面積582.9平方千米,人口25.2萬,轄9鎮10鄉。縣政府駐鶴山鎮。
1999年,蒲江縣轄10個鎮、9個鄉:鶴山鎮壽安鎮大塘鎮天華鎮西來鎮大興鎮、甘溪鎮五星鎮、朝陽湖鎮、成佳鎮;復興鄉、西南鄉、光明鄉白雲鄉、壽民鄉、長秋鄉、松華鄉、敦厚鄉、高橋鄉。
2004年8月26日,撤銷天華、五星2鎮和松華、敦厚、壽民、西南、高橋5鄉。將原天華鎮、西南鄉和原高橋鄉的獅子樹、大林、潘溝3個村所屬行政區域併入鶴山鎮。將原五星鎮、松華鄉、壽民鄉所屬行政區域併入壽安鎮。將原敦厚鄉和原高橋鄉的桂花、陡岩、育才、大田4個村所屬行政區域併入西來鎮。將原大興鎮的沙樓村所屬行政區域併入成佳鎮。將原高橋鄉的玉龍、橋墩2個村所屬行政區域併入大興鎮。
2004年,19個社區委員會、192個村委會;面積579平方千米,人口密度443人/平方千米。
2012年蒲江縣有12個鄉鎮、107個行政村、25個社區。

區劃詳情

2013年,省政府批覆同意撤銷鶴山鎮,設立鶴山街道。
蒲江縣管轄1個街道、7個鎮、4個鄉:鶴山街道大塘鎮壽安鎮朝陽湖鎮西來鎮大興鎮甘溪鎮成佳鎮復興鄉光明鄉白雲鄉長秋鄉。有107個村、25個社區、1392個村民小組、89個居民小組。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蒲江縣位於成都平原西南緣,介於東經103度19分~103度41分、北緯30度5分~30度21分之間。東西最長37公里,南北最寬27.5公里,總面積582.86平方公里。2005年,全縣人口25.75萬人,耕地22.37萬畝。縣城鶴山鎮距成都市區75公里。縣域東鄰眉山市東坡區、彭山區,西靠名山區,南接丹稜縣,北接邛崍市,東緣與彭山區接界,界長1.8公里;東南緣以長秋山一線與眉山市東坡區接界,界長37.5公里;南緣以界牌灣、月南山一線與丹稜縣接界,界長31.4公里;西南緣以陡岩山、兩合水、龍潭水庫一線與名山區接界,界長31.25公里,北、西北、東北緣以汪染房、余大沖、劉石橋、法明寺、劉碼頭、石牯牛一線與邛崍市接界,界長59.3公里。蒲江縣疆界全長161.25公里。
蒲江縣地理位置

地質地貌

蒲江縣地質構造形跡由成都凹陷、大興隆起(隱伏背斜)和熊坡背斜組成。成都凹陷位於成都平原,北起安縣,南達名山,西抵灌縣(都江堰市),東至金堂縣。第四系沉積中心,大體循大邑安仁,經崇慶(崇州市)附近一線北出此段。東西兩緣皆有斷裂控制,西緣稱邛崍至彭縣(彭州市)斷裂;東緣稱成都至蒲江斷裂。蒲江縣境跨成都凹陷西南段之南部,所跨面積占全境五分之四。
縣域東西長,南北窄,全縣平均海拔534米。地勢西南高,最高處白雲鄉月南山海拔1022米;東北低,最低處壽安鎮夏河壩海拔465米。地貌類型以淺丘為主,兼有深丘、山地、平壩。淺丘遍及縣境北部和中部,面積352.05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60.40%;深丘綿延於縣境西南部,面積40.50平方公里,占6.95%;山地分布於縣境南部和西南部邊緣一線,面積72.27平方公里,占12.40%。平壩沿西北至北東流向的蒲江河、臨溪河展布,呈帶狀平川,在縣域東部與成都平原主體銜接,面積118.04平方公里,占20.05%。縣境山丘屬邛崍山脈東延余脈,有大、小五面山及長秋山。大五面山連綿於縣境北和東北部,海拔520米以上的山峰有大定、玉龍、銅鼓、棋盤、福果、金雞洞等山峰,最高處金雞洞山海拔607米。小五面山從縣境西南部向東北部鋪陳,橫臥縣境中部,海拔535米以上山峰有九仙、紅岩、金鵝、獅子、來龍、雙鳳、白鶴、龍頭、黃鶴、鐘鶴等山峰,最高處九仙山海拔630米。長秋山峙立於縣境西南和南部邊緣,海拔658米以上山峰有月南、長秋、看燈、尖山寺、擦耳岩、官帽、玉芝、佛兒岩、太清觀、靈鷲等山峰,最高處月南山海拔1022米。

氣候

蒲江縣年平均氣溫16.3℃,平壩、丘陵、山地隨地勢升高,夏季逐漸縮短,冬季逐漸增長;“兩河”下游的壽安地區為夏季最長地區,長秋山區為冬季最長地區。縣境屬暖水區,“兩河”平壩區水溫平均比氣溫高2.0℃;耕作層5~20厘米處,年平均地溫在17.9~18.2℃之間,高於年平均氣溫1.6~1.9℃。縣境內日照時數,春夏足而秋冬短;降雪少,年平均降雨量1196.8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為85%,除5月份最低為79%外,其餘月份均在80%以上;風向以東北風、西南風為主。

水文

蒲江縣主要河流有蒲江河和臨溪河。蒲江河屬岷江水系,發源於總崗山—丹稜縣王場土地坳之楊山,縣境內流程44公里,流域面積287.5平方公里。臨溪河又名鐵溪河,屬岷江水系,古以溪旁山中有鐵礦而得名,縣境內穿越大、小五面山,接納兩山溪流,於五星鎮上場口匯入蒲江河,流程38.2公里,流域面積147.8平方公里。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1986年,蒲江縣農業用地2.04萬公頃、林業用地1.87萬公頃、水域4773.33公頃、居民點及工礦用地5240公頃、交通用地1800公頃、未利用土地7406.67公頃,土地總面積5.83萬公頃。農業用地中,耕地2.03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34.82%;按總人口23.89萬人計算,人平耕地0.09公頃(1.28畝)。2005年,全縣耕地1.49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25.56%,比1986年減少5400公頃;按總人口25.75萬人計算,人平耕地0.06公頃(0.87畝),比1986年減少0.03公頃(0.41畝)。耕地減少原因主要為退耕還林、城鎮建設和交通等用地增加。

水資源

蒲江河理論蘊藏水能6002.2千瓦,可開發量2732.5千瓦,占理論蘊藏量的45.5%。臨溪河理論蘊藏水能5710千瓦,可開發量2881千瓦,占理論蘊藏量的50.5%。縣境內地表水天然資源4.65億立方米,主要由降水產生,年平均降水總量7.56億立方米。地下水總儲量2.84億立方米,可開採總量5522.8萬立方米,占19.37%。2005年,全縣地表水資源開發利用達1.6億立方米,占地表水資源的34.4%。有29家單位取用地下水,年開採量310萬立方米,占可開採量的5.6%。

礦產資源

縣境內蘊藏有煤、鐵、鹽滷耐火石天然氣礦泉水等地下礦產資源,天然氣和礦泉水實現工業化開採,其餘未作開採。

人口

2017 年全縣有 1 個街道辦事處、11 個鄉鎮、104 個行政村、30 個社區。年末全縣戶籍總戶數 119969 戶,總人口267781 人,其中城鎮人口 85564 人,占 32.0%,鄉村人口182217 人,占 68.0%;男性 133258 人,占 49.8%.;男女性別比為 99.1(以女性人口為 100)。全年出生 3300 人,死亡 3554人,人口自然減少 254 人。年末全縣常住人口 25.62 萬人,城鎮化率達 42.65%。

經濟

綜述

2017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 1359525 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 10.4%。其中:第一產業完成 194273 萬元,增長 4.7%;二產業完成701873 萬元,增長 12.3%;三產業完成 463379 萬元,增長10.0%。人均地區生產總值 53273 元,增長 9.8%。三次產業結構為 14.3:51.6:34.1;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分別為 7.0%、60.3%和 32.7%,拉動經濟成長 0.73、6.27 和 3.40 個百分點。單位 GDP 能耗下降 6.23%。民營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完成民營經濟增加值 767454萬元,增長 10.5%;民營經濟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 56.5%;其中民營經濟中:工業增加值完成 444333 萬元,增長 14.0%。

第一產業

2017 年,實現農業總產值 332748 萬元,增長 4.3%,實現增加值 194273 萬元,增長 4.7%;全縣糧食總產量 50742噸,下降 4.6%,其中:水稻總產量 14332 噸,下降 51.5%,油菜籽總產量 14679 噸,下降 6.3%,水果總產量 347941 噸,增長 8.2%;茶葉總產量 10205 噸,下降 3.4%;蔬菜總產量 191424噸,下降 4.5%;農產品品牌優勢明顯。畜牧業穩定發展。生豬出欄 65.79 萬頭,下降 0.8%;家禽出欄 380.84 萬隻,下降 0.2%。肉類總產量 56851 噸,下降 2.1%。水產品產量 8795 噸,增長 8.0%。農業生產條件繼續改善。全縣共有中、小型水庫 20 座,蓄水量 3237.22 萬立方米;農業機械總動力 16.37 萬千瓦。積極實施天然生態林保護工程,森林覆蓋率2017 年為53.1%。

第二產業

2017年,全縣工業經濟保持了快速增長勢頭,壽安新城、縣城工業區、成雅工業園建設順利推進,工業運行質量和效益得到進一步改善,規模工業增長勢頭良好。實現全口徑工業增加值 632050 萬元,增長 13.0%,對 GDP 的貢獻率達 56.8%,拉動我縣經濟成長 5.91 個百分點;工業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達 46.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戶數達97戶,實現增加值增長15.2%;實現主營業務收入 1051318 萬元,增長 19.2%;實現利潤33652 萬元,下降 9.8%;實現利稅 51554 萬元,下降 1.2%;入庫稅金 26001 萬元,增長 59.7%。
建築業腳踏實地,穩步發展,重大建設項目和工業區基礎設施建設乘勢而上,全年實現建築業增加值 69823 萬元,增長 6.9%,總產值達 19.8 億,同比增長 36.3%。
全縣新引進工業項目取得明顯成效,工業總投資達107.07 億元,增長 27.6%。工業園區基礎設施投資 15.0 億元。工業園區建設速度明顯加快。

第三產業

2017 年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316204 萬元,增長 13.9%。全縣旅遊市場熱點頻現,軟硬體設施不斷完善,進一步成熟,接待能力不斷提高。全縣 A 級景區 5 個,星級飯店 3個,備案床位 3642 個,全年接待遊客 443.77 萬人,增長 6.9%;過夜遊客 84 萬人,旅遊收入 13.97 億元,增長 8.2%。
全縣完成固定資產投資 1750788 萬元,增長 9.7%,其中工業投資 1070694 萬元,增長 27.6%,占總投資的 61.2%。
完成投資總額中:房地產建設投資完成 112222 萬元,占投資總額的 3.8%。
2017 年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 1801948 萬元,增長2.9%,其中住戶存款 1158554 萬元,增長 12.7%;各項貸款餘額 896312 萬元,增長 15.1%。2017 年,地方財政收入完成 203243 萬元,同比增長 12%。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 70899 萬元,同比增長 21.2%。其中,稅收收入 49086 萬元,同比增長 21.3%;非稅收入 21813 萬元,同比增長 21.0%。地方財政支出 325050 萬元,同比增長0.5%。,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完成 23742 萬元,同比增長23.3%;教育支出完成 32851 萬元,同比增長 5.5%;科學技術支出完成 2746 萬元,同比下降 9.5%。

社會

科技

2017 年,全縣有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1 家,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5 家,市級產學研聯合實驗室 5 家,市級科普示範基地 3 個,有效高新技術企業 9家,創新型企業 10 家,智慧財產權試點(示範)企業 12 家,全年專利申請量 560 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 279 件,專利授權數 165 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數 30 件。教育衛生事業繼續發展。

教育

2017 年,全縣有普通中國小校 23 所,專任教師 1900人,在校學生總數 20777 人。其中,單設國小 10 所,九年一貫制學校 8 所,單設國中 3 所,普通高中 2 所;國小在校生 11474 人,國中在校生 4681 人,高中在校生 3287 人;國小專任教師 797 人,國中專任教師 580 人,高中專任教師 354人。中等職業教育學校 1 所,專任教師 96 人,在校學生 1345人。

醫療

2017 年,全縣擁有醫療衛生機構數 181 個,有床位 1734 張,技術人員 1874 人。

郵電

2017 年,全縣郵電業務總量 61741 萬元。行動電話用戶 286971 戶。

人民生活

2017 年,全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0902 元,增長 8.9%;其中:工資性收入17765 元,增長 9.8%;經營淨收入 4014 元,增長 11.2%;財產性收入 3201 元,增長 7.6%;轉移性淨收入 5922 元,增長5.4%。人均消費性支出 19419 元,其中食品支出 7155 元。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 36.27 平方米。
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9768 元,增長 9.1%;其中:工資性收入 9456 元,增長 9.4%;經營淨收入 6536 元,增長 10.1%;財產性收入 1874 元,增長 8.1%;轉移性淨收入 1902 元,增長 5.3%。人均生活消費支出 13171 元,其中食品支出 4920 元。農村人均住房面積 58.14 平方米。

社會保障

2017 年,全縣城鎮職工養老、醫療、工傷、失業和生育“五險”參保人數分別達 6.29 萬人、6.61 萬人、2.08 萬人、2.00 萬人、2.34 萬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累計參保 10.99 萬人,參保覆蓋率保持在 90%以上;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數 18.37 人,參保率達 99%以上。

就業

2017 年,全縣新增就業人數 2100 人,失業人員再就業人數 458 人,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就業新增人數 3260 人,新增吸納大學生就業創業人數 1108 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 4%以內。

資源環境

2017 年,全縣森林面積 58.13 萬畝,縣域環境空氣品質優良天數 247 天,其中,優級 61 天,良級 186 天,輕度污染 75天,中度污染 17 天,重度污染 18 天。全年,我縣 PM10、PM2.5濃度分別為 78 微克/立方米、54 微克/立方米,較 2016 年同期分別下降 15.2%、8.5%。2017 年城區布設 10 個格線化空氣自動監測點位。

交通

國道108線(成雅高速公路)、318線(川藏路)和省道川西旅遊環線貫穿全境,全縣村村通水泥路或油路,形成了以高速公路為骨架,縣鄉村道為支撐的快速通暢的交通格局。
蒲丹井高速公路即將動工興建,屆時蒲江前往樂山川南將更為便利。
2017 年,蒲江縣公路總里程 1542.95 公里,其中國道 90.32 公里,省道 24.71 公里,縣道 112.53 公里,鄉道 399.37 公 里,村道 916.02 公里。公路密度 2.647 公里/平方公里。全 縣客運總發班 42093 班次、總座位數 1416955 位,運送旅客 46.76 萬人,全年旅客運輸收入 1081.98 萬元。我縣共有出 租車 70 輛、公車 22 輛。

特產

四川省成都市蒲江縣位於北緯30度,是世界公認的獼猴桃最佳種植區,生態條件優越,品種資源豐富,市場基礎良好。在聯想投資公司的帶領下,在資源潛力和上市時間上,蒲江獼猴桃都可在世界上形成競爭力,發展前景廣闊。縣委、縣政府將獼猴桃產業作為本縣特色優勢農業產業重點推進,堅持走高端產業之路,發展“GAP、GGAP雙認證”基地、推進品牌化經營,獼猴桃產業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品牌化生產和經營水平不斷提升,蒲江獼猴桃產業正向“全國一流”的目標和國際化道路邁進。

歷史名人

高稼(1171~1235),字南叔,號縮齋,南宋抗蒙殉國官員,諡號“忠”,《宋史》有傳。
高定子(1177~1247),字瞻叔,官至端明殿學士參知政事,卒贈少保,《宋史》有傳。
高斯得(1200~1276),字不妄,官至簽書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宋史》有傳。

考古

2016年9月,蒲江縣發現戰國晚期高等級大型船棺墓葬群。
2017年2月8日,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外公布了這一考古成果。據介紹,此次考古共發現60座墓葬。在已經發掘的43座墓室中,共出土了300多件銅器、漆木器、陶器等珍貴文物。專家推測,這批墓葬極可能是蜀地最高權力機構派駐蒲江控制鹽礦的高級官員們的家族墓地或聚落公共墓地。出土的11枚刻有神秘圖案符號的“巴蜀印章”,將為解答古代蜀國是否擁有文字提供研究實物。此外,出土的“蜻蜓眼”飾品,也再度證明四川早已對外展開經貿和文化交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