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粟鎮

金粟鎮

金粟鎮位於五通橋區的南大門,東經103°50′30″—103°55′00″,北緯29°18′10″—29°22′00″之間。海拔高度:331米。東與犍為縣壽保鄉、定文鄉接界,南與犍為舞雲鄉、岷東鄉接壤,西臨岷江,與犍為縣石溪鄉隔江相望,北與橋溝鎮、輝山鎮相接。全鎮幅員面積27.6平方公里,轄7個村、(村民小組48個)、2個社區(居民小組21個),共有7718戶、24792人(其中農村3582戶、10519人,社區4136戶、14273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粟鎮
  • 位於五通橋區的南大門
  • 海拔高度:331米
  • 共有:7718戶
  • 方言:樂山話
鄉鎮概況,歷史沿革,鄉鎮經濟,學校,人口數據,

鄉鎮概況

金粟鎮距離五通橋區10.3公里。213國道、岷江主河道分別穿、依鎮而過,鎮域內水陸交通便利,公路已全面實現網路化,河道長年通航,建有500噸級碼頭1個。有中國小校4所、醫院(衛生站)10個、工商所、派出所、郵政所、信用社,鎮人民政府駐姜市街社區1組,機關內設黨政辦公室、經濟發展辦公室、社會事務辦公室、農業技術服務中心、社會事業服務中心、宣傳文化服務中心等六大辦公室(中心)。

歷史沿革

金粟宋朝時名“三聖驛”,後稱“三聖站”,又名磨子場,據傳,在觀音岩下岷江中有一巨大岩石,形似磨子,冬春枯水季節顯現於水中,因而取名磨子場。另考金粟得名,因附近山上遍植桂花,河灘叢布蘆荻,秋時桂花如粟,蘆花白如雪,故曰“金粟秋芳”,為犍為八景之一。解放前,金粟鎮隸屬犍為縣第四區。1952年重建金粟鎮,為五通橋市第五區駐地。1954年改屬第二區管轄。1950年,金粟鎮與隔渡、坪橋小鄉合併為金粟鄉。1958年,改為金粟公社。1962年,建立金粟鎮和金粟公社。1984年,改金粟公社為金粟鄉。1987年,撤消鄉建制,併入金粟鎮,實行鎮管村體制。
金粟鎮

鄉鎮經濟

全鎮耕地面積9100畝,山林面積9464畝,農業方面主要以種養殖業為主,其中劉家山村的優質茶葉、枇杷、成品魚,雙漩村的優質蔬菜遠銷省內外,新農村建設初具規模,森林覆蓋率28%,人居環境良好。工業主要以能源、化工、稀土、機械為主,規模以上工業企業7戶。 2007年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385元,達到4188元;工業總值實現6.93億元,銷售收入實現4.68億元,利潤總額實現0.33億元。鎮域經濟相對發達,區位優勢較明顯。全鎮經濟持續發展,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
金粟鎮土地肥沃、通風爽水,適宜糧食、蔬菜、瓜果等的生長。年平均氣溫17.4℃,最高達37.6℃,最低為4.6℃,有霜期短,僅有3.4天,河流、水庫不封凍,有利於水產養殖。年平均降雨量為1390.6毫米,空氣濕度為83.2%,岷江河流經金粟鎮,最大流量為5410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為300立方米/秒,平均流量為24800立方米/秒,最大流速6.43米/秒。
金粟鎮周邊臨鎮商貿集散中心,農副產品種類繁多,物美價廉,主要生產水稻、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盛產油菜籽、蔬菜、水果、茶葉等經濟作物,有一定森林資源。現已成立茶葉、冬瓜、枇杷和名特優水果等多個協會,並已形成初步規模。截止2001年年底,全鎮共栽植名優茶1000畝,冬瓜2500畝,玉環柚1000畝,其它優質小水果650畝,成片造巨桉林3050畝。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473元。 鎮境內煤炭等礦產資源豐富,並有天燃氣站一個,10千伏高壓線已延伸到全鎮七個村,程控電話容量1萬門,城鎮日供水量1.5萬立方米。  境內有和邦樂天化、和邦吉祥煤業、和邦坑口電站、科爾精細化工、盛和稀土、金江煤礦、川康毛紡廠、海諾爾垃圾處理廠等規模企業8個;鄉鎮企業和個體私營企業443家。1999年被五通橋區定為小城鎮建設試點鎮,2000年又被定為省級小城鎮建設試點鎮。

學校

金粟國小
金粟鎮初級中學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22516

11415

11101
家庭戶戶數
7521
家庭戶總人口(總)
22445
家庭戶男
11368
家庭戶女
11077
0-14歲(總)
3702
0-14歲男
1940
0-14歲女
1762
15-64歲(總)
16778
15-64歲男
8511
15-64歲女
8267
65歲及以上(總)
2036
65歲及以上男
964
65歲及以上女
1072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2147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