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人物事跡,
人物生平
張仲銘,原名張志芳,清光緒十八(1892)年出生於犍為磨子場雙全壩(今五通橋區金張志芳粟鎮雙旋村)。民國元 (1912) 年春,入重慶軍政府將弁學堂*,劉伯承也同期考入。張劉二位同窗,交情很深。二人畢業後分道揚鑣。……張後來任劉文輝部第五混成旅旅長。因排行第二,人稱“張二旅長”。
人物事跡
民國十二(1923)年,四川“討賊之役”,劉伯承時任四川第一軍第二混成旅團長。是年八月,在大足縣觀音坡一帶與吳佩孚屬王天培部激戰中大腿受傷,即送成都就醫,經吳玉章介紹與楊諳公相識。……次年,四川形勢急轉直下,劉伯承深知楊森決並不容他在成都,經摯友們多次計議,張仲銘執意邀劉秘密赴其家調養。並親自護送劉抵五通橋,與家人交代數日後返蓉。經半年多調養和鍛鍊,傷腿完全康復,臨行,張派人趕回,提供盤費500元,並叮囑再三護送,劉便與吳玉章一起從五通橋赴上海。
民國十五(1926)年,中共四川軍委楊闇公、朱德、劉伯承等領導順慶(南充)、瀘州武裝起義,次年4月11日,四川軍閥劉湘拼湊的川黔聯軍圍困駐瀘州的劉伯承部。張被劉的大義凜然所感動,毅然派軍需處長袁俊德帶兵潛入瀘州,將劉伯承接出,護送至富順,重兵保護。次日(5月24日)以押送糧草為名,將劉送走。六脫險後,取道赴上海,再轉南昌參加舉世聞名的南昌起義。
民國二十一(1932)年“二劉之戰”*後,劉文輝潰退西康,張被委為教導師師長,到職三天,不堪其苦,宣告脫離軍界。民二十三(1934)年攜家赴北平過寓公生活。次年遷往蘇州。民二十六(1937)年抗戰爆發,遷回成都,投資興辦實業,先後開辦五通橋“吉祥煤礦”、“還浦”“雙全”二鹽灶及成都“啟明電燈公司”,入股樂山“嘉裕鹼廠”、“嘉樂紙廠”等。並與其兄張富安仲權)捐資光華大學(即成華大學,西南財經大學前身)建“富銘堂”。
解放之初,應劉伯承之邀,赴渝重逢。1951年被委為川南行署財政廳副廳長,因不克其職,僅4月即辭職返五通橋。1956年被增補為五通橋市政協委員。1976年2月9日病逝,終年84歲。
摘錄於《五通橋區志》1992年版 p.962~964
張公館:位於五通橋區金粟鎮雙漩壩中心點。劉伯承元帥曾在1923年四川境內的南北戰爭中,與黔軍王天培部激戰大足縣,不幸右腿受傷,後嚴重感染,幾乎截肢,後接受老同學張仲銘的建議到五通橋養傷。1924年,張仲銘親自護送劉伯承來到此處。
劉伯承小住五通橋
歲月悠悠,往事如煙。1924~1925年間一位史上叱吒風雲者曾來此養傷,他就是無產階 級革命家、軍事家劉伯承元帥。在五通橋,劉帥留下了兩處垂釣的地方,一個是西壩沫溪河 畔曾店兒,一個是茫溪河畔的白鶴林,都是風景優美的好去處。
劉伯承曾在1923年四川境內的南北戰爭中,與黔軍王天培部激戰大足縣,不幸右腿受傷 ,後嚴重感染,幾乎截肢,後接受老同學張仲銘的建議到五通橋養傷。1924年1月24日,張 二旅長親自護送劉伯承來五通橋的雙漩壩張公館。此期間,閒中無聊的劉伯承,多次乘船逆 水而上至沫溪河畔的曾店兒,飲茶垂釣,並做有詩一首:
蒼山透迤盡天涯,綠野郊原覆菜花;
溪船盪破山花影,且置香茗換浮槎。
後傷事好轉即到茫溪河畔的梅子壩張公館小住。5月初,吳玉章來五通橋與劉伯承去上海找 尋前途,7月初劉伯承再回五通橋,他被五通橋天堂般的美景和純樸的民俗所吸引,愛上了 這有山有水有靈氣的地方。這次他自己租了兩河口臨茫溪河的一個何二爺的宅院居住。閒暇 之時寫詩讚嘆:
園林暮色滿,仕女踏青時;
誠恐名花落,匡扶不上枝。
峨眉沉香里,欲往滯犍為;
君自家山間,琅琅回有詩。
在此期間,劉帥一邊深入五通橋的勞苦階層調查研究,一邊抽時間隨吳玉章去上海考察 ,於1925年依依不捨地離開了五通橋。據說,解放以後,還托人來西壩打過米酒呢。
現在劉伯承元帥釣垂處已是五通橋重要的人文景觀之一,來五通橋的遊人都會到此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