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流概況
郪江,長江支流涪江的支流。發源於中江縣白象鄉胡家瓦窯。向東南流經中江縣、三台縣、大英縣,在大英縣郪口匯入涪江。全長110.8千米(一說全長145千米)。郪江上游,在中江縣馬安鄉以上稱玉江,下游稱郪江。
郪江在中江縣廣福鎮以上,有兩支。中江縣、三台縣資料認為是:河源為南支清水河,源頭在
中江縣白象鄉胡家瓦窯。下游的大英縣資料認為是北支繼光河,源頭在中江縣
龍台鎮大田灣。以清水河為河源,郪江向東南流經中江縣的石筍、三洞、甘柏、玉桂、鐵佛、廣福、馬安、金水等鄉,沿中(江)三(台)縣界至普興鄉小坦溝出境,出境,入大英縣。境內長83.8千米。郪江上游,在馬安鄉以上稱玉江,長42千米,天然落差146米,平均坡降千分之3。下游稱郪江,長41.8千米,天然落差28米,平均坡降千分之0.7。
郪江在三台縣為邊界河,流經中江縣菊河鎮、
郪江鎮、建中鎮與三台縣的交界。旅遊小鎮郪江鎮在郪江東岸。
郪江幹流,至象山鎮無神村入
大英縣境,經象山、永樂、團結、火井、太吉、蓬萊、紅旗、石門、隆盛、民主、郪口等地。在郪口魏家角注入涪江,大英縣境內流長65千米。此段原屬蓬溪縣,1997年析出大英縣,歸大英縣地。
大英縣境內流域面積達588平方千米,落差24米,河道平均比降千分之0.3。郪江河道多為沙土台地,河床寬約5-8米。河身曲折,河床低凹,岸邊芭茅叢生,間有岩石,山嘴伸出河岸。廣福至蓬萊段,河底系石底或泥沙,灘沱分明。枯水期河寬15-20米,最小曲半徑12米,有灘105處,石盤起伏,灘槽水淺。枯水期時河寬僅0.1-0.2米。蓬萊至郪口段35千米,河面寬闊,枯水期河寬35-45米,比降9-1.2,最小曲半徑為40米,灘沱有彭家沱、雞公灘、老鸛灘等處。
水文特徵
據胡家壩水文站記載,郪江多年平均流量14.68/秒(入縣境處平均流量7.6/秒)。最大流量為697立方米/秒(1978年),最小流量0.3/秒(1957年9月1日)。最大流速為2.74米/秒(1957年7月14日)。最小流速為0.03/秒(1957年9月2日),年平均流速為0.07米/秒。輸沙率最大36.4%,最小為0.053%。
根據蓬溪胡家水文站1957年至1972年實測記載:多年平均徑流量為3.627億立方米,最大徑流量是1963年(8.11億立方米),最小徑流量是1977年(0.96億立方米),偏豐年(1961年)5.23億立方米,平水年(1964年)2.98億立方米,枯水年(1959年)1.7億立方米。多年汛期(5月至1月)平均徑流量為2.842億立方米。年輸砂量和懸移物質為268149立方米。
主要支流
繼光河,發源於
中江縣高店鄉黑竹灣。上游原名龍台河,幹流已為繼光水庫所淹沒。從西北流向東南,經龍台、高店、興發、繼光、通山、馬安等鄉,在廣福鄉的斑竹山附近注入郪江。全長37千米,夭然落差141米,平均坡降千分之3.8。
通山河,發源於中江縣永安區高店鄉張家溝,從東北流向西南,經高店、長安、左會、柏樹、通山、馬安等鄉匯入郪江。全長25千米,天然落差91米,平均坡降千分之3.6。
倉山河,發源於樂至縣紅泉鄉白家山下。由北東方向流經中江縣境內倉山鎮、寶塔、清涼、普興等鄉,在小坦溝匯入郪江。倉山河在倉山以下又稱飛烏江,縣內長38.5千米,天然落差59米,平均坡降千分之1.5。其支流有:①太安河。發源於馮店區積金鄉靈活村,向南經保全入馮店境,折向東流到太安、華實鄉,至倉山鎮三江村入倉山河。全長35.4千米,天然落差73米,平均坡降千分之2.1。②會龍河。發源於馮店區積金鄉的傅家溝。由西向東南流,經積金、黃金、梓潼、崗石、聯虹、馬祖等鄉,在清涼鄉魚介灘入倉山河。全長40.5千米,天然落差77米,平均坡降千分之1.9。
永豐河,發源於樂至縣中和鄉附近。由西南流向北東,經中江縣永豐、騎龍、清涼等鄉,在清涼鄉的海洋溝流入蓬溪縣境,再匯入郪江。縣內長22千米,天然落差25米,平均坡降千分之1.1。
錦江,郪江支流,河長3.5千米,在郪江鎮街口注入郪江。
大英縣,郪江水系有龍溪(永興河)、馬力河、寸塘口河(河邊河)、古柏溪、通仙溪、黃臘溪、小蒜溪、瑰溪等河流注入,構成典型的格狀水系,因此,水利資源豐富。
龍溪,發源於三台縣寶泉鄉,從象山鎮黃蓮辦事處入縣境,至象山橋頭村注入郪江,龍溪河幹流長8千米,流域面積199平方千米,其中縣內占9平方千米。龍溪的主要支流一線溪(又名古陳溪),發源於射洪古陳鄉,從射洪涪西鄉至小河壩人大英縣象山鎮黃蓮辦事處境內注入龍溪。
馬力河,發源於樂至縣中河鄉,流至河邊鎮臥龍村人大英縣。經福祿、智水到玉峰梁家壩村,為大英、中江兩縣的界河。又經團結、象山,流至永樂、馬蹄埡注入郪江。幹流長32千米,流域面積167平方千米,其中縣內占67平方千米。
寸塘口河(河邊河),發源於樂至縣盛池鄉,流至星花高灘子村入縣境,注入星花水庫。北向經流星花、河邊、馬頭、寸塘口等地,又注入寸塘口水庫。再經紅林,於太吉小溪村流入郪江。幹流長39千米,流域面積167平方千米,其中縣內占160平方千米。
古柏溪,發源於卓筒井鎮土地井村,由西南向東北,流經古柏、紅旗兩地,至尚家壩注入郪江。幹流長17千米,流域面積63平方千米。
通仙溪,發源於射洪縣涪西鄉,經通仙、火井至石門景家壩注入郪江。境內幹流長14千米,流域面積46平方千米,縣內占25平方千米。
黃臘溪,一源於遂寧市中區橫山鄉,於大英縣隆盛鎮雙界村入縣境,隨即東西向流,稱倒流溪;一源於金元鄉龍馬山的麻油溪,流至金山橋,有源於江平的蛤蟆溪匯入,再東北向流至雙合口,有源於乾明山的乾明溪和源於天王寺的海定溪在忠泉寺合流後,匯入麻油溪。該麻油溪再北向流至大橋與倒流溪匯合後稱黃臘溪,至隆盛街村注入郪江。幹流長7千米,流域面積94平方千米,縣內占52平方千米。
小蒜溪,又名同心河,發源於射洪縣伏龍鄉,至大英縣井灣村入境,流經高峰、通仙、同心,至隆盛長灘寺村匯入郪江。幹流長18千米,流域面積79平方千米。
瑰溪,南宋《輿地紀勝》載:“瑰溪自通泉縣界西流至長江縣,山如劈開,水從高注下為龍湫,出峽,合郪水。”此溪在射洪縣稱萬安溪、太乙河,源於射洪縣文聚鄉碑子溝,流至回馬鎮金竹村入縣境,至隆盛鎮飛鐘寺匯入郪江。縣內幹流長9千米,流域面積148平方千米,縣境占18平方千米,在射洪、大英縣交界處附近,建有龍洞子發電站。附近岩壁上,保留有宋代長江縣的碑文。
治理開發
水庫
元興水庫,位於中江縣元興鄉水庫村趙家灣,壩址屬郪江支流飛烏江,集水面積40.8平方千米。1958年2月縣農水科設計,9月由倉山區委組織修建。1959年4月,完成壩高23.6米後停工(原計畫壩高32.4米),壩長165米,左右輸水乾渠35.88千米。總庫容1175萬立方米,由人民渠補充水源,控灌1.7l萬畝。倉山區6個鄉和樂至縣1個鄉受益。
繼光水庫,位於中江縣中部龍台區境內,壩址鄰近特級戰鬥英雄黃繼光烈士家鄉,故名。該水庫是人民渠七期工程的骨幹囤蓄水庫,亦屬縣內最大水庫。總庫容8920萬立方米,集水面積60平方千米,灌溉縣南部7區39鄉289個村的35.84萬畝田土。由水電部四川勘整個工程由廣福、永安、永太3區承建。1977年7月1日動工,1979年10月建成。壩高45米,頂長277米,頂寬5.1米,有放空底洞1個,灌溉放水隧洞2個。同時,由永興、龍台、馮店、倉山、永安、廣福、萬福7區挖通左右乾渠126千米和支渠10條215千米。水庫建成後,灌區內農業連續四年獲得大增產。建庫前數年平均種水稻11.9萬餘畝。1976年畝產233公斤。1980年,面積擴大13.8%,畝產522公斤。1985年512公斤,比建庫前提高一倍以上。灌區內全部糧食作物畝產平均增加250公斤以上,畝產突破水稻5000公斤、小麥20公斤和玉米400公斤的大關,創造出農作物大面積高產穩收新紀錄。
寸塘口水庫樞紐工程,位於遂寧市大英縣河邊河中游,距大英縣城13.0千米。水庫壩址以上集雨面積108平方千米,主河道長25.9千米。設計正常蓄水位351.95米,相應庫容1288萬立方米,興利庫容1080萬立方米,總庫容2180萬立方米,年供水2820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6.43萬畝,同時擔負著向大英縣城近10萬人的生活供水和向五五水庫和四五水庫補充水源的任務。
水電站
響灘子水庫是一座以
灌溉為主兼顧
發電任務的中型水庫,它位於
中江縣白果鄉腰店村與
民主鄉響灘村之間;它是
廣福鎮區域及場鎮上游由中江縣永興站管轄的一座中型水庫,是中江縣五座中型水庫之一。水庫於
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工修建,一九七三年完工,壩型為塑性心牆堆石壩,主體樞紐為大壩、溢洪隧洞、放水設施三大件構成。
集雨面積81.2
平方千米,
總庫容2165萬
立方米,可控灌5萬畝農田。
飛來石電站,位於中江縣廣福場西飛來石,故名。1956年冬動工興建,次年冬竣工,是郪江河築壩引水的第一座電站。連拱壩長32.5米,引水渠長500米,設計流量0.8立方米/秒,最大流量1.2立方米/秒,裝設臥式水輪機組1台。1963年與中江電廠合併,更名為中江電廠廣福發電車間.1974年,因沖沙孔堵塞,堤前沉沙淤積,幾次清淘未能徹底除掉,發電引用流量逐年降低,1980年3月停止使用。
五星電站,位於中江縣萬福區文明(原文星)鄉一村郪江右岸。1968年8月,由萬福、文星、普興和三台縣郪江、建中總計5個公社聯合修建,遂名“五星電站”。1970年10月竣工。築攔河壩長55.3米,壩高7米,引水渠長0.7千米,引水流量1.8立方米/秒。1979年1月,擴建機組,並擴寬引水渠,流量增為2.9立方米/秒,增設200千瓦立式發電機組1台。1982年7月,擴建竣工,安裝200千瓦機組1台和100乾瓦機組2台,容量共400千瓦。1984年,五星電站與會龍變電站併網。年發電量約45萬千瓦小時。
繼光電站,位於中江縣繼光鄉葫蘆堰。1958年7月始建,設計水頭高17米,流量0.35立方米/秒,裝機容量40乾瓦。1976年,由縣水電局設計隊幫助擴建,加高攔河壩,擴寬引水渠道,設計水頭增為28.5米,引用流量0.7立方米/秒,裝機1台125千瓦,工程投資9萬元。攔流壩為條石單拱壩,高13米,長86米,引水渠長2.6千米,電站占地面積1.5畝。1980年2月擴建竣工。因上流建成繼光水庫,電站無水源,不能正式運行投產,1985年報廢。
航道航運
大英縣段,可通航河道35千米(蓬萊至郪口),這段河道建有船閘4處,可以常年通航。
流域概況
郪江上游中江縣,是全國“雙百人物”、特級英雄黃繼光的故鄉。位於川中丘陵地帶。全縣總人口141.8萬人。中江周屬蜀國,秦屬蜀郡,漢為郪縣地,三國時蜀置伍城縣,隋改縣名為玄武,宋改玄武為中江,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1月4日建立中江縣人民政府。2016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311.2億元,第一產業增加值79.5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32.2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99.5億元,人均GDP 28818元。中江名優特產有手工掛麵、八寶油糕、中江柚等,風景名勝有中國芍藥谷、玉江石刻、禹王宮、中江文廟、南塔、北塔、黃繼光紀念館等。
三台縣郪江古鎮,南臨郪江,東濱錦江,建於兩江匯合處,曾是春秋戰國時期郪王國的都城,也曾作為秦漢以來郪地的縣治和三國蜀漢時期的郡治所在,隋以後亦為縣治,凡700餘年,繁盛一時。三台縣菊河鎮、郪江鎮境內郪江河沿線及其支流兩側山崖,沿郪江河岸分布有多處崖墓,為研究漢代歷史文化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主要有蘇家磨崖墓、郪江鎮崖墓。
下游大英縣歷史悠久,古蜀國轄地曾名巴興縣、長江縣。1997年12月28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大英縣,縣人民政府駐蓬萊鎮,因縣境內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大英卓筒井”和大英場,大英縣由此得名。大英區位優越,物產豐富。縣內方山丘陵廣布,平地曠闊,溝谷河流縱橫,水利基礎條件優越。境內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無霜期天,日照小時,年平均降雨量毫米。是川中地區著名的糧食和經濟作物產區。主產水稻、小麥、玉米、棉花、油菜、水果、生豬等,是四川重要的棉花、水果基地。魁山牌高級烹調油、郪口青苹、天保柚子和蓬萊鍋巴鹽也享譽蜀中。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石油、天然氣、鹽囪等,豐富的鹽、石油、天然氣等礦產資源,為化工工業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有川中最大的鹽化綜合利用生產企業。蓬萊桂花油田閉合面積達多平方千米,已鑽採油氣井多口。縣內水能、電力資源富有,已建成萬伏輸變電站和寸塘口蓄能電站。大英區位優勢明顯,縣城地理位置適中,地域方圓,水陸交通便利。著名水利工程人民渠自都江堰流經縣內,為大英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提供水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