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陝蘇區是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1932年12月戰略轉移到四川、陝西邊界地區,在川陝邊區黨組織和廣大勞動民眾的配合支持下建立的一塊蘇維埃區域。“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第二個大區域。”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李先念、徐向前、廖承志、許世友等在創建川陝革命根據地的艱苦歲月中立下了卓越的不朽的功勳,為中國革命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川陝蘇區
- 外文名:The sichuan-shaanxi Soviet area
- 性質: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
- 時間:1932年12月
簡介,北上抗日,
簡介
1933年8月中旬,川陝省第二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後,紅軍乘四川軍閥劉湘組織新的"圍剿"尚未就緒之際,迅速開展了儀南、營渠、宣漢三次進攻戰役,攻占了儀隴、營山、達縣、宣漢、萬源5座縣城。相繼建立了儀隴、閬南、嘉陵、英安、營山、長勝、渠北、達縣、宣漢、紅勝(羅文壩)、城口(萬源大竹河)等蘇維埃政府。根據地擴大到42000多平方公里,人口600萬。有綏定、巴中兩道級蘇維埃、23個縣和1個特別市蘇維埃政權。紅軍主力與川東遊擊隊勝利會師,改為紅33軍。紅四方面軍由入川時的15000多人擴大到5個軍,80000餘人。游擊隊、赤衛軍、少先隊、童子團、婦女獨立團等地方武裝,發展到10餘萬人。蘇區擁有自己的兵工廠、被服廠、造幣廠、造紙廠、印刷廠等軍需及經濟設施。同時,建黨建政、土地革命、發展經濟、擁軍支前、文化宣傳教育等工作熱火朝天,革命形勢迅猛發展,成為川陝根據地的鼎盛時期。
北上抗日
1935年1月22日,為了北上抗日,中央電令紅四方面軍:“……以民眾武裝與獨立團,向東線積極活動,鉗制劉敵,應集中紅軍主力向西進攻,……宜迅速集結部隊,完成進攻準備。於最近時間實行向嘉陵江以西進攻。”紅四方面軍為執行中央命令,發動了陝南戰役,調動敵人北移,隨即回師川北,成功的取得強渡嘉陵江的勝利,並乘勝向西進攻,解放了涪江與嘉陵之間的大片土地,有力地策應了中央紅軍北進入川的作戰戰略,為爭取與中央紅軍會師共同北上抗日,紅四方面軍踏上了艱苦曲折的長征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