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歷任職務,人物生平,歷史評價,生平故事,志願軍乾糧,強渡大渡河,歷險事記,
歷任職務
李聚奎,湖南省安化縣(今漣源市龍塘鎮新石橋村)人。一九二八年參加平江起義,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排長、中隊長、大隊長,紅三軍第三縱隊支隊長,第九師二十七團團長、師長,紅一軍團第一師師長,紅四方面軍第三十一軍參謀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第一二九師三八六旅參謀長,抗日先遣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決死第一縱隊副司令員、旅長兼太岳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解放戰爭時期,任冀熱遼軍區參謀長,駐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中共代表團執行處副處長,西滿軍區參謀長,東北軍區後勤部參謀長兼西線後勤司令員、政治委員,第四野戰軍後勤部第二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東北軍區後勤部部長兼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勤學院院長,中華人民共和國石油工業部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政治委員,高等軍事學院院長,後勤學院政治委員,中共中央軍委顧問。一九五八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是第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四、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人物生平
李聚奎,1904年12月31日出生於湖南安化蘭田(今屬漣源)西坪村一個農民家庭,7歲就開始讀書,在開國上將中算得上小知識分子。1926年9月,他參加了國民革命軍第8軍工兵營(後編入湖南獨立第5師),在唐生智部任士兵、班長,參加了波瀾壯闊的北伐戰爭。
1928年7月,當中國革命處於低潮時期,李聚奎在湖南獨立第5師1團團長彭德懷等許多共產黨人的影響下,毅然參加了彭德懷領導的平江起義。在他參加的第一次黨小組會上,就堅定地表示:“我這一輩子跟黨是跟定了,黨讓我乾什麼,我就乾什麼!”從此,無論多么艱難困苦,他都以自己的行動實踐著對黨的誓言。從紅5軍班長、排長、中隊長(連長)到大隊長(營長),他一直在彭德懷帳下聽令,參加了攻打文家市、長沙、演陂橋等戰鬥。1928年 12月,在軍長彭德懷、黨代表滕代遠統一指揮下,紅5軍進軍井岡山,與毛澤東、朱德領導的紅4軍在寧岡會師。初上井岡山,朱德給紅5軍官兵訓話:“當紅軍要有三條,一不要錢,二不要命,三不要家,有這三條才能當好紅軍。”朱德講話的中心意思,是幹革命要犧牲個人的一切,包括生命在內,赤條條槍林彈雨來去無牽掛。李聚奎始終牢記著朱德的訓話。
1929年1月中旬,紅4軍前委、中共湘贛邊特委以及紅4軍、紅5軍軍委在寧岡柏露村召開聯席會議,決定紅5軍和王佐部隊留守井岡山,擔負鉗制湘贛敵軍的艱巨任務;紅4軍主力向贛南、閩西進軍,跳出外線作戰。李聚奎參加了井岡山保衛戰戰鬥,率部與敵激戰4晝夜,終因兵力眾寡懸殊,彭德懷決定撤離井岡山,轉戰湘鄂贛。
1930年1月,黃公略任軍長、陳毅任政委的紅6軍成立,下轄第1、第2、第3三個縱隊,李聚奎調任第3縱隊縱隊長,期間“身先士卒,衝鋒陷陣,以襲擊、阻擊、游擊戰法打擊敵人”,是黃公略、陳毅的愛將。
1930年6月,紅6軍歸紅一軍團建制並改稱紅3軍,不久下轄各縱隊也改稱紅7師、紅8師、紅9師,李聚奎歷任紅9師27團團長、紅8師師長、紅7師師長,參加了中央蘇區的前三次反“圍剿”。在多次戰鬥中,身先士卒,立下赫赫戰功。
1933年2月,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作戰正熾,在江西宜黃南部的大龍坪,李聚奎挾江西金溪西南黃獅渡、滸灣戰役大勝之威,果斷指揮組織全師穿插包抄,以傷亡46人的較小代價,消滅了敵人一個師部及一個旅3000餘人,生俘敵師長李明。戰後,紅一軍團政委聶榮臻高興地將他抱了起來,高呼“紅軍萬歲!”1933年8月1日,他受到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的表彰,榮獲二等紅星獎章。按照規定,紅星獎章分為三等:一等發給“領導全部或一部革命戰爭之進展而有特殊功績的”人員;二等發給“在某一戰役當中曾經轉移戰局而獲得偉大勝利的”人員。由此可見,李聚奎在第四次反“圍剿”中“曾經轉移戰局而獲得偉大勝利”。
李聚奎剛上任,蔣介石即對中央蘇區發動第五次“圍剿”。國共兩軍重燃戰火,三甲嶂(又名山岬嶂)陣地防禦戰讓李聚奎名垂軍史,連國民黨將領陳誠都對他刮目相看。
1934年2月,李聚奎指揮紅1師第1團(團長楊得志),冒雨疾奔福建建寧西北的三甲嶂,先敵搶占制高點,苦戰一晝夜,以1個團頂住了敵3個師(陳誠部)在飛機大炮掩護下的猛烈進攻,使陣地巋然不動。戰後,紅一軍團政委聶榮臻為總政治部的《紅星報》撰寫了《把第1團頑強作戰的精神發揚光大起來》的社論,號召學習紅1團敢打敢拼的戰鬥作風。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被迫長征,李聚奎被中央軍委點將,由後衛變為前鋒,出瀟水、戰湘江,搶渡烏江、攻占遵義城、四渡赤水河。他組織部隊強渡大渡河,為掩護中央和紅軍主力擺脫險境、打開北上通道建立了奇功。其中,搶渡烏江、強渡大渡河,使他名震全軍。
1935年1月,中央紅軍長徵到達烏江西岸的時候,洶湧澎湃的烏江擋住了去路,前有敵軍把守,後有數十萬追兵緊逼,當此危急關頭,李聚奎奉命指揮楊得志的紅1團擔任突破烏江、為全軍開路的任務。在既無工兵架橋,船隻又全被敵人奪走的情況下,他命令楊得志用竹排渡江,並親冒矢石,組織部隊奪占敵陣,勝利完成了突破烏江的任務。
1935年5月,紅軍進至大渡河時,蔣介石調集大軍圍追堵截,妄圖使紅軍成為“石達開第二”。在全軍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李聚奎命令楊得志組織了由17勇士組成的渡河奮勇隊。17勇士僅憑著一隻小船,在火力掩護下,強渡成功,為全軍奪占了生死攸關的渡河立足點。對紅1團在長征中完成中央軍委賦予任務所立下的戰功,毛澤東高度評價:“紅1團在這次大轉移中是立了功的,你們一直走在我的前面。”在總結長征歷程時,周恩來盛讚:紅1團是“天下第一團”。對於盛譽,楊得志說:“強將手下無弱兵!都是李師長領導有方!”
1935年6月,紅一、四方面軍會師,為加強兩軍聯繫和交流,李聚奎先後調任紅四方面軍紅31軍、紅9軍參謀長,對張國燾在紅四方面軍搞分裂活動進行了堅決抵制。由於張國燾錯誤領導,紅四方面軍一度南下,損兵折將後再度北上。北上途中,李聚奎指揮攻占通渭城,為紅軍三大主力會師開闢通路。1936年10月,中央軍委決定由紅四方面軍執行寧夏戰役計畫,執行建立河西根據地和“打通遠方”(指蘇聯)的任務;11月中旬,中央軍委決定,渡河部隊組成西路軍。李聚奎率紅9軍(軍長王樹聲)和紅5軍、紅30軍一起西渡黃河,遭遇到駐守甘肅、青海的馬步青和馬步芳以騎兵為主力的“馬家軍”3萬餘人和10萬“民團”的瘋狂圍追堵截。李聚奎參與指揮紅9軍攻占甘肅土城、永昌等戰鬥,予敵以重大殺傷。這些戰鬥對配合河東紅軍的戰略行動,推動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起了重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在甘肅黎元口反包圍戰鬥中,他率部殊死抵抗,並協助王樹聲將官兵帶出了絕境。
1937年1月,西路軍全軍覆沒,在整個河西走廊,驕橫兇悍的馬家軍騎兵撒開了一張張密密實實的大網,圍追捕殺打散的紅軍,許多同志慘遭殺害。李聚奎只剩下孤身一人,躲藏在荒無人煙的祁連山。作為西路軍的高級指揮員,他心上就像壓了座大山,透不過氣。但他心中只有一個念頭,找到黨中央,東山再起。他和老鄉換了衣服,把空槍拆散,把一枚紅星獎章藏起來,打扮成一個叫花子。白天藏匿於山溝、草叢,晚上沿著無人處潛行,累了就地一滾露宿荒野,餓了就著雪水吃口向百姓討來的乾糧。就這樣,在近兩個月的逃亡中,他帶著一隻乾糧袋、一根討飯棍、一個指北針,行乞千里,機智地躲過了敵人的三次搜捕,最後終於回到了紅軍的行列。見到毛澤東,他欲哭無淚,毛澤東大手一擺:“你是雖敗猶榮!”
1937年8月,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北上抗日,李聚奎出任129師386旅參謀長,是旅長陳賡的得意助手。1938年3月,山西境內神頭嶺一戰,是劉伯承、陳賡、李聚奎共同追求強勢縮節、“以石投卵”的典型戰例之一,而且,設伏地點就是李聚奎提出的。戰鬥中,他們以一個營的兵力作鉗制部隊(輔助集團),奇襲日軍的重要補給線——邯(鄲)長(治)大道上兵站集結地黎城,吸引潞城日軍越黎城、潞城間的神頭嶺前來支援;與此同時,他們卻以三個團的兵力作主攻部隊(主要集團),在神頭嶺三面設伏,對援敵形成較大數量優勢(強勢),而其中一個營埋伏在廢棄工事內,距敵行進道路只有25米,攻擊距離之近出乎想像(縮節)。在我軍對敵“以石投卵”式的攻擊下,敵108師團、16師團各一部共1500人,在不意、不備中只支持了兩個小時就全部被殲。劉伯承、陳賡、李聚奎這一強勢縮節、“以石投卵”的殲滅戰,被侵華日軍稱之為“支那第一流的游擊戰術。”
神頭嶺戰鬥後,日軍長驅直進的勢頭不減,很快進占臨汾。一時間,從邯鄲到長治及從長治到臨汾的公路,成為侵華日軍為南犯部隊提供後方支援的重要交通線,運輸十分繁忙。根據掌握的敵情,129師首長決心以主力於東陽關與涉縣之間的響堂鋪,伏擊敵往返的運輸部隊,斷敵前方補給。李聚奎根據師首長指示,具體部署本旅任務:3月31日9時許,日軍輜重部隊汽車180輛及其掩護部隊進入伏擊圈,386旅和兄弟部隊第769團痛殲日軍少佐以下400餘人,毀敵汽車180輛,繳獲長短槍130餘支、迫擊炮4門,以及大量軍用物資,以較小的代價換取了重大的勝利。
從1938年春到1939年春,李聚奎率領所屬部隊,從晉東南到冀南再到魯西北,馬不停蹄地奮戰在抗日前線。1941年春,華北敵後抗日戰爭進入最艱苦的時期:一方面,日寇集中主要兵力瘋狂地向我根據地掃蕩,所使用的兵力一次比一次大,所採取的形式不斷變化,什麼“分進合擊”、“鐵壁合圍”、“梳篦戰術”、“抉剔掃蕩”等等,對我根據地實行“三光政策”,製造“無人區”,妄圖徹底摧毀我太岳抗日根據地;另一方面,國民黨反動派也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反共高潮,勾結日寇進攻我根據地,摧毀我抗日民主政府、人民團體,殺害我革命幹部和革命民眾,作為他們投降的資本。加以連年災荒,糧食欠收,抗日根據地的面積日益縮小。這時,已調任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第1縱隊副司令員的李聚奎,成為決死隊第1縱隊司令員兼政委薄一波軍事上的好幫手。同年8月,決死隊第1縱隊改稱太岳縱隊兼太岳軍區(司令員陳賡,政委薄一波)第1旅,李聚奎擔任旅長兼太岳軍區岳北軍分區(也稱第一軍分區)司令員。在薄一波領導下,他領導岳北軍分區軍民進行了開闢太岳抗日根據地的鬥爭,組織部隊和地方民兵開展游擊戰爭。
為了克服經濟困難,減輕人民負擔,李聚奎領導軍分區堅決執行精兵簡政的原則,把分區機關多餘的人員精簡下去,這樣既提高了機關的工作效率,充實了連隊,又減輕了人民的負擔。他還同軍分區政治部劉有光組織部隊開展大生產運動,號召部隊向陝甘寧邊區軍民學習,開荒、種糧、種菜、紡紗織布。經過一年努力,有的部隊的糧食能自給4個月,蔬菜充足,穿衣問題也得到解決,加上進行整風學習,調動了大家練兵的積極性。
1942年冬,日軍為建立華北剿共“實驗區”,分14路進攻太岳區,侵占岳北軍分區中心沁源縣城,妄圖消滅軍分區領導機關和主力部隊。由於李聚奎部署軍民進行了徹底的空室清野,日軍得到的卻是空無一人的一座空城。敵占沁源後,一面分區清剿,一面安據點,修碉堡,築公路,企圖長期占領。根據太岳軍區陳賡、薄一波首長的指示,李聚奎首先成立沁源圍困指揮部,以第38團為主,還有第25團、54團、洪趙支隊等為骨幹。結合全縣民兵和基幹隊,組成13個游擊兵團,開展民眾性的伏擊戰、麻雀戰、冷槍戰、地雷戰,使敵人一舉一動都遭到打擊。為孤立敵人,在軍隊和縣委領導下,廣泛開展了人民戰爭,實行空室清野,埋雷破路,把沁源城以及沁源到沁縣的公路控制起來,使沁源敵人所需一切物資,既從內部找不到,也無法從外面運入。1945年3月,我軍對沁源城發動最後進攻,敵人的衣食、彈藥、水源全斷了來源,陷於絕境,最後被迫撤走。圍困沁源的勝利,得到黨中央的表揚,延安《解放日報》曾為此發表《向沁源軍民致敬》的社論,稱讚參戰軍民:“模範的沁源,堅強不屈的沁源,是太岳抗日根據地的一面旗幟。”
1946年12月,為經營東北,李聚奎和一大批軍政幹部遠赴東北。1947年初,西滿軍區成立,李聚奎擔任參謀長,協助司令員黃克誠、政委李富春工作,率部參加“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和東北民主聯軍發起的夏季、秋季攻勢作戰,“使西滿軍區在東北野戰軍司令員林彪那裡掛了號”。 後來,成為共和國大將的黃克誠談到李聚奎,曾經說過:他是位老同志,指揮打仗很有一套,是個稱職的參謀長。
1948年4月,李聚奎擔任東北軍區後勤部參謀長兼西線後勤司令員、政委,在負責中長路以西部隊的後勤保障中,他依靠地方政府籌集物資、合理組織儲運,為我軍“取之於敵的傳統後勤保障,轉向依賴於組織良好的後勤”打下堅實的基礎。同年11月,東北野戰軍大舉入關,李聚奎組織後勤部門運糧運彈,為平津戰役的後勤保障工作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1949年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李聚奎擔任第四野戰軍司令部副參謀長。1950年6月,韓戰爆發時,他又調任東北軍區後勤部部長,受命組建東北軍區後勤部,重點擔負戰爭後方勤務工作。針對現代化戰爭的後勤保障特點,他積極調整了後勤組織和運輸線的兵站,將作戰物資沿兵站線梯次儲備,這些做法得到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的支持,保證了作戰物資源源不斷運往前線,為抗美援朝戰爭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也為我軍後勤保障方式向現代化後勤保障方式的轉變作了貢獻。1951年10月,他榮獲朝鮮政府頒發的自由獨立一級勳章。
1952年9月,李聚奎出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勤學院院長,籌備和創建我軍第一所培養後勤專業幹部的學府,並提出院校“以教學為中心”的辦學思想,為我軍後勤建設的現代化培養了一大批骨幹和專門人才。
1955年李聚奎被授予上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7月,我國成立石油工業部,周恩來任命李聚奎為部長。在石油部工作期間,他堅決落實毛澤東親自面授的用“革命加拚命”的精神抓石油工業的指示,在組建部機關的同時,帶領幹部、專家、工程技術人員奔赴大西北,風餐露宿,艱苦奮鬥,創建了克拉瑪依油田,並先後籌備、組建了松遼石油勘探局、華東石油勘探局和華北石油勘探處等,全面加強石油勘探和生產建設工作,為中國石油工業在更大規模上展開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礎。
1958年2月,李聚奎重回軍隊工作,擔任總後勤部政委。期間,他參與制定軍隊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的方針尤其是後勤建設藍圖。在擔任總後勤部政委後期,他在參與規劃後勤建設藍圖的過程中,針對林彪、邱會作一夥在後勤建設上盲目鋪攤子、嚴重鋪張浪費的問題,針鋒相對地強調要認真貫徹勤儉辦後勤的方針。他主張從實際出發,確定後方基地的建設規模。堅持節儉的原則,嚴格財務開支,同時發展軍辦工業和農副業生產,補助部隊供應。就在此時,他和有野心的林彪產生了分歧。
1966年4月,他出任高等軍事學院院長,在我軍的軍事教育戰線上,他大力強調我軍建設科學化、專業化的發展思路。“文化大革命”中,由於不理會老領導林彪的拉攏,邱會作一夥給他強加了種種莫須有的罪名,對他進行誣衊、陷害、非法關押。
1977年12月,李聚奎重新落實工作,擔任復建的後勤學院政委。他認真落實鄧小平“要把教育訓練提高到戰略地位”等指示,不顧年事已高,深入教學第一線,開展教學改革,從實戰出發,從嚴治校,加強對政治工作的領導,充分發揮政治思想工作的作用。在制定學院教學規劃時,有的同志提出“一年就要出人才”。李聚奎一方面肯定了這種積極性,同時在分析了現有師資力量、教學設施設備、人才培養周期等情況後,提出了按教學規律辦事,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加快人才培養步伐的教學規劃,為早出人才、出優秀合格人才奠定了基礎。
1981年7月,身體欠佳的李聚奎從領導崗位退下來,擔任中央軍委顧問。期間,他積極參與軍隊建設和國防建設的方針、政策和規劃的制定工作,“不當不顧不問的‘虛名顧問’”。在86歲高齡時,他仍就軍隊建設的一些重大問題,親自向中央軍委領導直抒己見,體現了一個共產黨員對黨、對軍隊高度負責的態度。1988年7月,一枚沉甸甸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掛在了他的胸前。
1995年6月25日逝世。
歷史評價
李聚奎具有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和堅強的無產階級黨性,對黨對人民無限忠誠,在近70年的革命生涯中,堅貞不渝,百折不撓。1930年在“左”傾路線的影響下,他被誣衊為“AB”團,在殘酷的“審查”中,始終不改變革命意志;在大躍進年代,他敢於直言,實事求是,勇于堅持真理;“文化大革命”中,他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強加種種莫須有的罪名,非法關押、殘酷迫害。對此,他不僅進行堅決鬥爭,還盡全力保護幹部和民眾,表現了一個徹底的共產主義者對黨、對人民的赤子之心。他堅決擁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擁護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在思想上、政治上同黨中央、中央軍委保持高度一致。他努力學習和套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場堅定,旗幟鮮明,堅持真理,愛憎分明。他橫戈馬上數十年,善於學習、運用和宣傳毛澤東軍事思想,虛心學習和鑽研現代軍事科學,組織指揮過許多重要戰鬥,參與了許多中外聞名的戰役後勤組織工作,有卓越的軍事才能和高超的戰略運籌藝術,是我軍逐級成長起來的著名戰將、優秀的政治工作領導者和後勤工作領導人,在全黨、全軍、全國人民中享有很高的聲望。
李聚奎同志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將軍,但從不居功驕傲。他一生襟懷坦白,豁達大度,光明磊落,節操高尚。他時時處處以大局為重,勇於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團結同志,不計功名。他自覺執行黨內政治生活制度,廉潔自律,艱苦樸素,保持了勞動人民的本色。他嚴格要求子女,教育後代繼承和發揚紅軍的優良傳統,做革命接班人。他有高度的革命事業心和責任感,深入實際,勤勤懇懇,一絲不苟,對工作極端負責。他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有開創新局面的氣魄和勇於創新的精神。他關心民眾生活,把自己節省下來的錢捐贈給災區人民。他壯心不已,發揮餘熱,帶病寫下了戰爭回憶錄,為黨和軍隊留下了寶貴財富。他在病重期間,仍孜孜不倦地學習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著作和鄧小平同志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對黨的事業和軍隊建設極為關注,對社會主義祖國的發展前途充滿信心。他把畢生精力獻給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人民解放事業,獻給了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獻給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事業,實踐了為共產主義奮鬥終生的誓言。他的崇高品德和卓越功勳,將永載史冊。
生平故事
志願軍乾糧
志願軍過江作戰初期,經歷了第一次、第二次戰役後,對於朝鮮戰地的實際情況有了全面了解,對出國作戰的困難也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就後勤供應而言,過去在國內打仗,作戰物資是就地籌措,可以取之於民、取之於敵,可這次全部作戰物資都要從國內運過去,要做到這一點,在敵人完全掌握著制空權的情況下,其難度是可想而知的。
在前兩次戰役中,由於敵軍狂轟濫炸、晝夜封鎖,破壞我方的後勤供應,使志願軍的口糧及副食供應難以及時得到保證。即便後勤供應保障跟上了,部隊白天也不能生火做飯,因為敵機隨時可能來搜尋目標,加之戰事緊張,指戰員們日夜與敵人作戰,常常沒有時間做飯。那么,在天寒地凍的戰場,怎樣才能有效解決指戰員的飲食問題呢?什麼樣的食品才能既便於保存攜帶,又隨時能夠方便食用呢?於是,志願軍指戰員的乾糧問題就成了牽動戰、勤各位首長的一個大問題。
時任東北軍區後勤部部長兼第一政委、負責志願軍後勤供應工作的李聚奎將軍也在關注這一問題。這位參加過平江起義和長征的“糧草官”陷入了沉思。突然,一件往事浮現在他的眼前。那是在1936年底,他所在的西路軍受挫祁連山,部隊被打散了,他不得不只身東返,沿途乞討,尋找黨中央。途中,他曾吃過老百姓給的一種炒麵,這炒麵的特點是食用方便,易於保存,這正符合目前志願軍作戰的需要,於是他建議志願軍彭德懷司令員和總後勤部楊立三部長,用炒麵來做志願軍指戰員的野戰方便食品。
李聚奎首先指示東北軍區後勤部按照70%小麥,30%大豆、玉米或高粱的成份生產加工一批樣品,這些混合的糧食經炒熟、磨碎後,再加入0.5%的食鹽,就成了易於保存、運輸和食用的野戰方便食品——炒麵了。這批樣品運到前線後,因其既可避免做飯的炊煙暴露目標,且又食用方便,頗受指戰員的歡迎。
彭德懷司令員和志願軍總部的其他首長看過樣品後也都十分高興,炒麵樣品在前線部隊試用後效果很好。彭總專門讓洪學智副司令員給東北軍區後勤部發了電報,告訴他們:“送來乾糧樣子,磨成面放鹽,炒時要先洗一下,要大量前送。”並要求在每月為志願軍準備的口糧中,要供應三分之一的炒麵。
李聚奎迅速將前線試用炒麵的情況和志願軍首長的指示電告總後勤部,並指出,根據概算,志願軍每月需要炒麵900萬斤,東北地區可解決500萬斤,還存在較大的缺口,需要關內加以解決。這件事很快報告了政務院周恩來總理,他對此非常重視,立即指示政務院向東北、華北和中南各省市布置任務。同時,他還在百忙之中,親自與機關的同志一起動手炒麵。東北人民政府還專門發出了《關於執行炒麵任務的幾項規定》,專題研究部署任務。於是,很快出現了後方“男女老少齊動手,家家戶戶炒炒麵”,前方“一把炒麵一把雪,奪取戰鬥新勝利”的動人場面。
當時,前後方機關的工作效率都很高,僅僅20多天,首批400萬斤炒麵就送到了前線,送到了志願軍指戰員的手中。炒麵伴隨著將士們浴血奮戰,打了許多勝仗,在炒麵前送的過程中,我志願軍後方人員冒著敵機轟炸、封鎖交通線的困難,拚命保護志願軍的口糧,亦留下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
當時分管後勤工作的洪學智副司令員曾動情地說:“如果沒有炒麵,就解決不了部隊最低限度的生活保障。”
強渡大渡河
大渡河是長江的一個支流,水急浪高,旋渦密布,特別是安順場這一段,河寬百餘米,暗流涌動,沒有舟楫難以過河。當年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率數萬人西徵到此,北渡未成,以致全軍覆沒。蔣介石因此叫嚷要讓紅軍成為“石達開第二”。他一面命令周渾元、薛岳、吳奇偉等10萬大軍追趕,一面令四川軍閥劉湘、劉文輝扼守大渡河所有渡口。
大渡河成為紅軍的生死河。
天無絕人之路,這可是兩條救命船啊!
真是喜出望外。李聚奎忙叫楊得志把一營營長孫繼先等人叫過來,讓他們用望遠鏡看準小船停泊的位置,晚上分幾路直奔河邊,一定要萬無一失地拿下這兩條小船。
事後才知道,原來安順場守敵早已撤走了全部渡船,並準備放火燒村子,只是估計紅軍離安順場還遠,守敵營長賴執中仍帶著十幾個人乘船過來,飲酒作樂。
敵人做夢也沒有想到紅一師如神兵從天而降。當天晚上,天一黑,幾聲槍響後,傳來了捷報。但此時李聚奎卻笑不起來,因為,如何用好這兩條船,緊緊地揪著他的心。如果渡河不成功,後果不堪構想。他把自己的想法向劉伯承、聶榮臻作了匯報。他們最後決定,不能讓敵人加強防守力量,當晚做好一切準備,明天一早就渡河。當晚紅一師派出人員分頭去找船夫。因民眾早對軍閥仇恨在心,加之敵人又要燒他們的房子,真是新仇舊恨涌心頭。不到一小時,就有20多名船夫自告奮勇幫紅軍擺渡。
作戰任務層層作了下達,楊團長把任務交給英勇善戰的一營,一營交給二連。要組織奮勇隊的訊息傳開後,大家爭先恐後報名,最後竟爭吵得難以定下人員。李聚奎又高興又焦急,高興的是紅軍戰士的無畏精神,焦急的是爭來爭去拖延時間。楊團長問他怎么辦,他說讓營長下命令宣布名單。就這樣產生了著名的強渡大渡河十七勇士。
次日清晨,摩拳擦掌的奮勇隊在連長熊尚林的帶領下,登上第一船。“同志們,千萬紅軍的希望,就在你們身上。堅決地渡過河去,消滅對岸的敵人!”李聚奎向勇士們作了熱情的動員。
“出發!”李聚奎一聲令下,渡船離開了南岸。驚慌失措的敵人向渡船開火了。“打!”李聚奎向楊得志下達了命令。神炮手趙章成的炮口早已瞄準了對岸的工事,“轟轟”兩聲,敵人的碉堡飛上了半空。紅軍的六挺重機槍也發揮了威力。渡船隨著洶湧的波浪顛簸前進,四周滿是子彈打起的浪花。岸上李聚奎一直堅守在火力點指揮,眼睛死死盯在渡船上。突然,一發炮彈落在船邊,掀起一個巨浪,打得小船劇烈地晃蕩起來。李聚奎的心揪緊了,好在渡船隻是起伏了幾下,仍在向對岸前進。漸漸只有五六米了,勇士們不顧敵人瘋狂的射擊,一齊站了起來。準備跳上岸去。突然,村子裡衝出一股敵人,湧向渡口。“給我轟!”李聚奎大聲命令炮手。“轟轟!”隨著兩聲巨響,趙章成射出的迫擊炮彈,不偏不倚在敵群中開了花。由於火力又準又猛,把敵人打得抬不起頭來,減輕了渡船的壓力,為奮勇隊強渡爭取了時機。奮勇隊員不顧子彈在船前船後亂飛,奮力向前衝去。
敵人沒有就此罷休。他們又一次向十七勇士發起了反撲,企圖趁勇士們立足未穩,把他們趕下河去。紅軍的炮彈、子彈又一齊飛向對岸的敵人。煙幕中,敵人紛紛倒下。十七勇士趁此機會猛撲敵群。勇士們占領了對岸的工事。從此,擺在紅軍面前的又一道“鬼門關”打開了。整個戰鬥,李聚奎一直守在岸邊,當部隊開始渡河時,他才長長舒了一口氣。
多少年來,人們對強渡大渡河紅軍十七勇士的英雄壯舉耳熟能詳,但對這場驚心動魄戰鬥的直接指揮者李聚奎師長,卻知之甚少。有人勸李聚奎寫一篇文章把這事回憶回憶,他畢竟是直接指揮者。每每聽到這些話,李聚奎總是笑而不語。說的人多了,他語重心長地講出這樣一席話:“那場戰鬥,體現的是紅軍的戰鬥精神。多少年以後,也許我們許多人的名字都會被遺忘,而紅軍百折不撓敢於勝利的精神卻必將流芳千古!”
歷險事記
開國上將李聚奎在幾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出生入死,歷盡艱險,功勳卓著。這裡簡單記述的將軍遇險,足可推知他充滿傳奇色彩的壯麗人生。
1929年秋,當紅五軍由湖南的平江、瀏陽轉移到江西的蓮花、永新、吉安一帶時,任八大隊長的李聚奎因日夜行軍、忘我工作而身患重病。平時沒毛病,一病不得了。他的病來得凶,整日高燒,昏迷不醒,用盡隊中藥品也不見效。真是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部隊經常要轉移作戰,戰友們勸他休息,他倔強地硬撐著。過了好幾天,病情越來越重。大隊黨代表王如痴勸導他就地留下來。留得青山在,莫愁沒柴燒。李聚奎也明白這樣抱病隨軍行動,反而加重戰友們的負擔,也就依從了。王代表向軍部請示後又與地方黨組織聯繫,把李聚奎安排在蓮花縣九堡的一戶老百姓家,同時派了一個勤務兵陪伴他。
那戶人家有四口人,夫婦加上兩個孩子,思想覺悟比較高。知道紅軍是幫窮人打天下的,就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對待李聚奎,每天給他備水做飯,千方百計保護他。
有一次,地主的民團下鄉活動,被老百姓家的孩子發現了,他豬草也沒打,急急地跑回家報信。他們趕忙把李聚奎倆送到後山上的茅草叢裡藏起來。確信沒有危險,才暗地接回家來。這樣折騰了好幾次,李聚奎稍有好轉的病就更重了。男主人找來了村裡的土郎中給他看病,可是一連服了幾副草藥後,病情又加重了,大家都慌起來了。李聚奎自忖病好不太可能,就把自己長期積攢下來的十幾塊錢掏給勤務兵轉交老百姓家。勤務兵一時無計可施,只是摸著李聚奎的手流淚。還是主人家穩得住,一面安慰病人,一面到處尋訪醫師。他們打聽到萍鄉有位老中醫,常常妙手回春,就是有個習慣:無轎不出門。要是送病人去,又不安全。而在當時,那個地方轎子也十分難找。把情況報告當地黨組織,費盡周折才找到一頂不太像樣的轎子,總算把老大夫請來了。蒼天不負有心人。李聚奎吃了他的幾副藥,病就奇蹟般地日漸好轉,大家緊張的心才鬆了下來。加上李聚奎堅持鍛鍊,身體復原得很快。
他急於要上前線,就告別住了一個多月的老百姓家和地方黨組織。臨行時,他想把身上的錢全部留下,但他們說什麼也不肯收。事後,李聚奎深深體會到,沒有高度覺悟的人民民眾,沒有黨的領導,革命事業就不可能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