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埡鄉

柏埡鄉

劍閣縣柏埡鄉位於縣境東部,距老縣城普安鎮21公里,距縣城下寺鎮67公里,與木馬、江口、田家、店子四鄉鎮接壤。全鄉幅員面積32.4平方公里,耕地8000畝,人口2624戶6856人。縣道劍閣至蒼溪公路、普安至江口公路以及柏(埡)店(子)公路在鄉場鎮交匯。1953年設鄉,1955年併入木馬鄉,1961年析改柏埡公社,1984年復置柏埡鄉,1992年併入木馬鎮,1995年析復鄉。現轄雲頂、柳青、新廟、青坪、程山、井泉、紅梁、共同8個村委會,50個村民小組,是典型的農業小鄉。

農業主產水稻、玉米、小麥、油菜籽、烤菸,兼養生豬、土雞。

境內有明朝兵部尚書趙炳然幼年讀書所在地青雲觀,還有雲頂寺等正式開放的宗教場所,柏埡子是鄉場鎮所在地,集鎮總長度2公里,有老街、青雲街、劍蒼街、柏江街、柏店街、槐樹街、青雲后街和衛生巷等街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柏埡鄉
  • 農業主產:水稻、玉米、小麥、油菜籽等
  • 人口:6967人
  • 幅員面積:32.4平方公里
  • 車牌代碼:川H
  • 電話區號:0839
2013年經濟社會發展概況,柏埡鄉人口數據,

2013年經濟社會發展概況

2013年,柏埡鄉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圍繞“抓基礎、興產業、富民生、強黨建、構和諧”思路攻堅克難,促進經濟社會穩中向好、穩中有進,政治、文化、生態全面發展。
一、著力促進農民增收,產業結構明顯最佳化。以300畝農業園區為重點抓好產業培育發展。發展菸葉800畝,實現產量2037擔產值276萬元,均價23.23元居全縣第一,菸葉實現提質增效良性發展。著力增強發展後勁,成片發展優質核桃示範帶400畝。抓土雞和生豬大戶培育,最佳化畜牧業產業。新培育年出欄生豬500頭大戶4戶,投資50萬元新建標準雞舍2200m2,發展出欄土雞1000隻以上大戶40戶、出欄5000隻以上大戶 4 戶。瞄準市場抓蔬菜發展,落實土地流轉,以點帶面發展蔬菜1000餘畝。
二、著力做實民生,基礎建設明顯加快。整合項目抓好以公路為重點的基礎建設。道路建設投入1800萬元,路況實現質的飛躍。柏店路5.8公里攤鋪瀝青路順利通車;新建水泥路7.4公里;整治鄉道6公里、村組泥碎路22.2公里。水利建設投入120萬元,整治山坪塘11口、渠道8公里。煙基建設投資60萬元,新建密集式烤房15間,改造電力設施設備4公里。移民安置分別獲市、縣三等獎。
三、著力建設美麗柏埡,集鎮環境明顯改善。投入55萬元整治集鎮2公里,鋪地磚5000多m2,整治下水道200米;投入10萬元實施集鎮綠化;投入14萬元整治民居環境20戶。深入貫徹《國土法》、《城鄉規劃法》,大力清理整治亂修亂建,集鎮建設秩序明顯好轉。
四、著力抓解困建保障,社會事業全面進步。認真落實惠民政策,關愛扶持弱勢群體708人。新農合參保6394人達98%;組織小額團體意外險3200人;參加新農保3212人;政策性農業保險保8800畝。民生資金及時兌現到位。努力提高醫療服務水平,改善辦學環境提高教學質量,衛生、文教全面發展。組織“幸福柏埡”文藝匯演,發展壩壩舞,發展地面數字300戶,民眾文化生活豐富多彩。
五、著力轉作風重廉政,黨的建設全面加強。大力開展“中國夢”主題教育活動,開展領導班子創“五好”活動,推進服務型黨委建設,建立“一辦三中心”並規範運行,村“兩委”換屆嚴格按程式順利推進。建立學習型黨組織,組織近學郭興利遠學蘭輝活動,黨員示範作用發揮好。改進作風厲行節約,落實“掛包幫”,全體鄉幹部掛聯困難民眾23戶,開展民眾路線教育活動,積極開展“走基層、解難題、辦實事、惠民生”活動,“三本台賬”全覆蓋,“四風問題”查找到位,辦實事效果好。抓廉政教育和廉勤委建設,搞好行風評議,抓典型案例懲處,及時通報薄熙來違紀違法案件,實現社會風清氣正,民眾滿意度增強。
六、著力抓調解重整治,社會和諧穩定。落實“五覆蓋一暢通”工程,突出信訪大排查、大調解和信訪環境大整治,重點化解積案要案,著力解決老訪、纏訪。全面落實“全覆蓋、零容忍、嚴執法、重實效”要求,抓安全宣傳、隱患排查和整改,抓打非治違,安全事故明顯減少,人民生命財產得到全面保障,社會和諧穩定。

柏埡鄉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6967
3572
3395
家庭戶戶數
1941
家庭戶總人口(總)
6918
家庭戶男
3545
家庭戶女
3373
0-14歲(總)
1710
0-14歲男
849
0-14歲女
861
15-64歲(總)
4771
15-64歲男
2497
15-64歲女
2274
65歲及以上(總)
486
65歲及以上男
226
65歲及以上女
260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6764
青雲寺
雲頂水庫
楊家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