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峽路】北宋初期地理區域名,非行政區。即“川峽兩路”、“川峽四路”之簡稱。【《宋史》疑將“峽路”誤作“峽西路”】
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宋軍滅掉後蜀政權之後設西川路,治益州(治今四川成都);開寶六年 (973年),分西川路,置峽路(治今重慶奉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川峽路
- 行政區劃:北宋初期
- 名稱意義:西川路、峽(西)路合稱
- 別稱:“川峽兩路”、“川峽四路”
【川峽路】北宋初期地理區域名,非行政區。即“川峽兩路”、“川峽四路”之簡稱。【《宋史》疑將“峽路”誤作“峽西路”】
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宋軍滅掉後蜀政權之後設西川路,治益州(治今四川成都);開寶六年 (973年),分西川路,置峽路(治今重慶奉節)。
【川峽路】北宋初期地理區域名,非行政區。即“川峽兩路”、“川峽四路”之簡稱。【《宋史》疑將“峽路”誤作“峽西路”】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宋軍滅掉...
北宋鹹平四年(1001年),將地處今四川盆地一帶的川峽路分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稱為“川峽四路”或“四川路”。其間設四川制置使、四川宣撫使...
北宋初期,南浦縣仍歸屬萬州,萬州先隸川峽路,後屬峽西路; 鹹平四年(1001年),峽西路劃分為利州路、夔州路兩路,萬州改隸夔州路; 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省...
1936年修建從寶雞經褒城、寧強到四川廣元的川峽公路,在寶雞到褒城這一段,有...在今四川劍閣東北的大劍山、小劍山一帶,峰巒連綿,峽谷幽深,下有隘路稱為劍閣...
四川地區原意指川峽四路 ,同指四川行省、四川省、四川盆地等。作為區域地理概念,還指以四川盆地為主的巴蜀地區,包括四川省和重慶市等。 “四川”的得名,根據...
鹹平四年(公元1001年)分川峽路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總稱四川路。嘉祜四年(公元1059年)改益州路為成都府路,後又恢復成都府劍南西川節度,溫江屬...
北宋鹹平四年(1001年),今四川地區分為益州(今成都)、梓州(今三台)、利州(今廣元)、夔州(今重慶奉節)四路,合稱“川峽四路”。四川由此得名。...
開寶六年(973年)屬峽西路,太平興國六年(981年)屬川峽路,鹹平四年(1001年)後,屬利州路。景德二年(1005年),劍門縣隸屬於劍門關都監。景德三年,劍門關直隸...
元朝在各地設定行中書省,川峽四路全並成四川行中書省,“四川省”名自此問世。明、清時期,四川省建制未變,疆域已達川西高原和涼山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