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蜀水

巴山蜀水

巴山蜀水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是bā shān shǔ shuǐ,意思是指巴、蜀指四川盆地一帶。也就是四川一帶的山山水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巴山蜀水
  • 外文名:South Legend Sichuan Restaurant
  • 出處:蕭白《晚禱》
  • 發音:bā shān shǔ shuǐ
成語解釋,詞語辨析,示 例,作品,氣候,典故,歷史,疆域,未來發展,

成語解釋

巴、蜀指四川盆地一帶。也就是四川一帶的山山水水。
巴山蜀水

詞語辨析

示 例

多少思懷在這圓圓月中,一次偶然的月下促膝,常成一生追念,於是巴山蜀水......(蕭白《晚禱》)
英語
  • chuanyu;
  • milpitas;
  • Szechwan

作品

藝術家:王易
名稱:王易 巴山蜀水 鏡片材質、形制:設色紙本尺寸:137×69cm
巴山蜀水巴山蜀水
王易(現代)原名朝綜,字曉湘,南昌人。香如子。清末入京師大學堂肄業。多才博學, 工宋詩,意境酷儗陳簡齋(與義)。書法學靈飛經,後改習鐘、王,兼擅褚楷。
李白在《蜀道難》里很好的敘述了巴蜀的地理,其巴山亦曰大巴山,又曰巴嶺,在陝西西鄉縣西南,支峰綿互數百里,跨南鄭、鎮巴及四川之南江、通江諸縣,冬夏積雪,中包孤雲、兩角、小巴、米倉諸山,旁臨漢江,東接三同峽,山南即古巴國,今地學家稱漢水長江之間諸山為巴嶺山脈,又小巴山,亦名小巴嶺,在巴嶺東南。巴山夜雨(夜雨是指晚八時以後,到第二天早晨八時以前下的雨)。“巴山”是指大巴山脈,“巴山夜雨”其實是泛指多夜雨的我國西南山地(包括四川盆地地區)。這些地方的夜雨量一般都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例如,峨眉山占67%,貴州高原上的遵義、貴陽分別占58%和67%。我國其他地方也有多夜雨的,但夜雨次數、夜雨量及影響範圍都不如大巴山和四川盆地。

氣候

夜雨主要在我國西南山地(包括四川盆地地區)。其蜀水確實是指四川,四川是中國西南地區的一個內陸大省,地處長江上游。全省面積48.5萬平方公里,在全國各省、市、區中名列第5位(僅次於新疆、西藏、內蒙、青海),人口8500萬,僅次於河南、山東,是中國第三人口大省。主要民族有漢、藏、彝、羌、回、苗等53種,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少數民族有13種,是中國第二大藏族聚居區,最大的彝族聚居區。

典故

蕭白《晚禱》:“多少思懷在這圓圓月中,一次偶然的月下促膝,常成一生追念,於是巴山蜀水近來,洞庭湘河近來,揚子江鐘山也近來……”

歷史

天府之國歷史悠久
在遠古時代,四川為巴、蜀兩個國家統治著,過去一般認為是在商周時期(即公元前11世紀至前5世紀)建立的國家。現根據廣漢三星堆出土的文物推斷,早在4000年前,蜀人就已經在川西平原建立起了奴隸制國家。《華陽國志》說:“蜀之為國,肇於人皇,至黃帝,為其子昌意蜀山氏之女,生子帝嚳,封其支庶於蜀,世為侯伯歷夏、商、周,武王伐封,蜀與焉”。
九寨溝九寨溝
巴族的記載最早見於殷墟甲骨文,叫“巴方”,大約生活在今陝西省漢水流域,以後逐漸向東南方向遷移,進入今湖北清江流域和四川東部等地。關於“巴”名稱的來歷說法不一:有說是因川東兩條河流的形狀而得名;有說是川東盛產的一種植物“巴茅”而得名;還有以蟲、蛇之屬來解釋的。另有一種說法是:古代巴人居石穴,川東人稱石為巴,因此得名。巴國建國的時間不詳,春秋戰國時期經常與楚國發生戰爭。後被秦國所滅。
以前認為,這一記載多根據傳說,不一定可信。三星堆文物的出土,人們才相信,蜀國的歷史至少應向前推1000年。“蜀”的名稱最早見於商代的甲骨文。蜀的祖先據說是生活在黃河中上游的古代羌族的一支,他們沿岷江流域南遷進人四川盆地,被稱為“氐族”,並在成都平原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傳說中最早稱王的是蠶叢魚鳧,以後是柏灌。到了杜宇王朝,正是中國的西周時期;開明王朝則是中原的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316年,秦國趁蜀國和巴國發生戰爭之機,派大將司馬錯率軍南下,一舉滅掉了蜀國和巴國,使四川地區統一於中華帝國的版圖之內,古代蜀國的歷史就此結束。此後,又因歷代帝王都將統治巴蜀的最高治所設在成都,而成都為古蜀都,“蜀”也就成了四川地區的地簡稱。因此,三國時,劉備占據四川稱帝,史稱“蜀漢”;五代時,王建和孟知祥先後占據四川稱帝,史稱“前蜀”和“後蜀”。
三星堆三星堆
關於“蜀”名稱的來歷,史書記載中有兩種說法:一說蜀就是蠶,是因古蜀王蠶叢教民栽桑養蠶,使四川成為中國最早養蠶的地方,因而得名。另一種說法是,蜀是一種形態象蠶、但能螫人的毒蟲,因此“蜀”很可能是商朝統治者對蜀人的一種賤稱。

疆域

秦滅巴、蜀後,在四川推行郡縣制,在原巴蜀地區設定了巴郡蜀郡。漢初增設了廣漢郡,·漢武帝元封5年(前106年),在全國設13刺史部,四川地區益州部。三國末年,魏滅蜀後,分割益州,另置梁州兩晉和南北朝時期一直沿用梁、益二州建制。
唐太宗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廢除州、郡制,改益州為劍南道,梁州為山南道。唐玄宗開元23年(公元735年),劍南道又分為劍南西川節度和劍南東川節度,“川”字開始在四川地區區劃名稱中出現。
宋朝為加強中央集權,對州縣大加減並,宋軍滅掉後蜀政權後設定西川路,開寶6年(公元973年),又分設峽西路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年),又將西川路和峽西路合併為川峽路;宋真宗鹹平4年(公元l001年),將川峽路一分為四,目p益州路(後改成都府路),梓州路(後改潼川路)、利州路(州治廣元)、夔州路(州治奉節),合稱為川峽四路,簡稱“四川”路,這就是“四川”一名的由來。
元朝在各地設定行中書省,川峽四路全並成四川行中書省,“四川省”名自此問世。
明、清時期,四川省建制未變,疆域已達川西高原和涼山地區。
民國時期,四川形成軍閥割據局面,行政建制極不統一。1935年,蔣介石勢力進人四川後,把四川劃分為18個行政督察專員區及西康行政督察區;1939年,又將西康督察區和四川的17、18督察區合併為西康省,實行川、康分治,直到1955年撤銷西康省,將金沙江以東地區劃歸四川,四川省的西部省界最後確定下來。1997年3月,重慶市升格為中央直轄市,並將涪陵、萬縣二市和黔江地區劃歸重慶。至此,四川省共有21個地區(市、州)轄縣(縣級市、區)128個。
巴山蜀水也就是現在的四川重慶一帶的山水。

未來發展

建設美麗四川,推動綠色四川行動,實現綠色發展方式變革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多個方面,是一項全面而系統的工程,也是一場全方位、系統性的綠色變革。可以說,進一步用綠色裝點巴山蜀水,需要每一個川人都是澆灌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