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峽路】北宋初期地理區域名,非行政區。即“川峽兩路”、“川峽四路”之簡稱。【《宋史》疑將“峽路”誤作“峽西路”】
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宋軍滅掉後蜀政權之後設西川路,治益州(治今四川成都);開寶六年 (973年),分西川路,置峽路(治今重慶奉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川峽路
- 行政區劃:北宋初期
- 名稱意義:西川路、峽(西)路合稱
- 別稱:“川峽兩路”、“川峽四路”
【川峽路】北宋初期地理區域名,非行政區。即“川峽兩路”、“川峽四路”之簡稱。【《宋史》疑將“峽路”誤作“峽西路”】
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宋軍滅掉後蜀政權之後設西川路,治益州(治今四川成都);開寶六年 (973年),分西川路,置峽路(治今重慶奉節)。
【川峽路】北宋初期地理區域名,非行政區。即“川峽兩路”、“川峽四路”之簡稱。【《宋史》疑將“峽路”誤作“峽西路”】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宋軍滅掉...
元朝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合併川峽四路,設“四川等處行中書省”,簡稱“四川行省”,“四川省”之名自此問世,是為“四川”建省之始,行省衙門駐成都府路。 ...
開寶六年(973年)劍州普安軍屬峽西路,太平興國六年屬川峽路,鹹平四年(1001年)後,屬利州路。景德二年(1005年),劍門縣隸屬於劍門關都監。景德三年,劍門關...
宋太宗隨即任命自己寵信的宦官王繼恩為劍南兩川招安使,作為總統帥,率軍討伐。以雷有終、裴莊並為峽路隨軍轉運使,分兵兩路,一路以馬步軍都軍頭王杲統領攻劍門,...
將劍南東西兩川合併,設西川路,為四川設路之始。梓潼、陰平二縣皆隸屬於西川路劍州普安軍(軍治今劍閣普安鎮)。太平興國六年(981年),又將西川、峽西二路合併,...
1936年修建從寶雞經褒城、寧強到四川廣元的川峽公路,在寶雞到褒城這一段,有...在今四川劍閣東北的大劍山、小劍山一帶,峰巒連綿,峽谷幽深,下有隘路稱為劍閣...
開寶六年(973年)屬峽西路,太平興國六年(981年)屬川峽路,鹹平四年(1001年)後,屬利州路。景德二年(1005年),劍門縣隸屬於劍門關都監。景德三年,劍門關直隸...
四川地區原意指川峽四路 ,同指四川行省、四川省、四川盆地等。作為區域地理概念,還指以四川盆地為主的巴蜀地區,包括四川省和重慶市等。 “四川”的得名,根據...
元朝在各地設定行中書省,川峽四路全並成四川行中書省,“四川省”名自此問世。明、清時期,四川省建制未變,疆域已達川西高原和涼山地區。...
鹹平四年(公元1001年)分川峽路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總稱四川路。嘉祜四年(公元1059年)改益州路為成都府路,後又恢復成都府劍南西川節度,溫江屬...
公元960—1279年(宋代),西充隨果州先後隸西川路、川峽路、潼川府路、潼川路順慶府。公元1260年(中統元年),西充隨順慶府隸陝西四川行中書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