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廣義的翠雲廊,分為西段、北段、南段,是指以
劍閣為中心,西至
梓潼,北到
昭化,南下閬中的三條路,在這三條蜿蜒三百里的道路兩旁,全是修長挺拔的
古柏林,號稱“三百長程十萬樹”。
據統計,劍門
蜀道有
古柏12351株,有規律地分布在344里的驛道兩旁,其中劍閣境內7886株,梓潼496株,昭化144株,閬中17株,
南江3808株,可見,主體還是在劍閣境內。
三百里翠雲廊,精華在北距
劍門關7公里的大柏樹灣。狹義的翠雲廊指的就是這裡的翠雲廊景區。翠雲廊景區是國家首批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劍門蜀道的核心景區之一,也是
國家森林公園。三百里翠雲廊最大、最有名氣的幾棵樹都在這裡。
名稱由來
清康熙三年(1664),劍州知州喬缽在一首詩中寫道:“劍門路,崎嶇凹凸石頭路。兩行古柏植何人?三百里程十萬樹。翠雲廊,蒼煙護,苔花蔭雨濕衣裳,回柯垂葉涼風度。無石不可眠,處處堪留句。龍蛇蜿蜒山纏互,傳是昔年李白夫,奇人怪事教人妒。休稱蜀道難,莫錯劍門路。”從此,“翠雲廊”這個充滿詩情畫意的名字便成了這段金牛古道的雅名。
其實在此之前,這條道還有一個氣派的名字,叫做“皇柏大道”。那是因為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下令以鹹陽為中心,修築通達全國的馳道,在道兩旁種上成排的松柏,用以顯示天子的威儀,因此人們把秦朝所植的樹稱為“皇柏”,所以這條道又名“皇柏大道”。
植樹歷史
翠雲廊的形成,歷經2000餘年。隨著古蜀道的開拓和驛道整修,路旁留有自然生長的樹木,也有大量的人工栽植的行道樹,逐漸形成數百里的林蔭大道。歷史上翠雲廊上有過七次大規模的植樹活動。
秦朝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下令以鹹陽為中心,修築通達全國的
馳道,在道兩旁種上成排的松柏,用以顯示天子的威儀,“道寬五十步,三丈而樹”。還有一種說法是秦始皇修築
阿房宮時曾在蜀中大量伐木,
杜牧在其《阿房宮賦》中就有“蜀山兀,阿房出”的描寫。蜀中百姓怨聲載道,秦始皇為平民憤,倡導在驛道旁植樹。人們把秦朝所植的樹稱為“皇柏”,所以這條道又名“皇柏大道”。據林業專家考證,現翠雲廊沿線胸徑2米以上、樹齡兩千多年的古柏,應為秦朝所植,這是迄今所知這條路最早的植樹記錄。
蜀漢
第二次對翠雲廊大規模植樹的是
張飛。相傳張飛當年為巴西(今
閬中縣)太守,軍政往來頻繁。當時的劍州(今劍閣)又是蜀都至中原的必經要地,為適應政治、軍事上的需要,張飛令士兵及百姓沿驛道種樹,軍民同心協力,完成了植樹義務。今天民間還流傳著張飛當年“上午栽樹,下午乘涼”的故事和神奇的傳說。據考,翠雲廊上胸徑1.8米以上的古柏當是“
張飛柏”了。
東晉
第三次是東晉時期。因道教興起,人們重視風水之術,而劍閣又是道教的發源地,於是大量栽植“風脈”樹,尚書郎
郭璞為此寫了《種松記》刻於石碑。這碑到了宋代,由於風雨剝蝕,當地人又請大文人
蘇軾重書碑文,今碑刻仍存武連
覺苑寺內。估計翠雲廊上胸徑一米七八左右的古柏就是這時所植。
北周
第四次是北周時期,時人為計里程,曾在道旁每一里壘一土堆作標記,但這種方法容易被風雨沖毀,後來改為每一里種樹一株,以一里一樹計算里程。但當時以什麼樹計里,史無記載。
唐代
第五次是唐代。相傳唐天寶年間(公元742—756年),
楊貴妃喜歡吃川南荔枝,玄宗皇帝命人快馬加鞭,連夜運送。為保持荔枝鮮味,令百姓沿途種植柏樹,劍閣人民又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了栽補,使翠雲廊初具規模。這一時間的翠雲廊又被稱為“愛情大道”。
北宋
第六次是北宋時期。據《宋會要輯稿·方域·道路》記載:
宋仁宗天聖三年(1025),宋仁宗詔令:“自鳳州(今陝西
寶雞陝西
鳳縣)至利州(今
廣元),劍門關直入
益州(成都)道路,沿
官道兩旁,每年栽種土地所宜林木。”這又是一次大規模植樹,並且延伸到了整個蜀道。
明朝
第七次是明朝。明正德十三年(1518),廣西人
李璧任劍閣知州,對南至閬中、西至梓潼、北至昭化的官道進行了整治,並沿路大量補植柏樹。因而同治《劍州志》所載清人喬缽《翠雲廊》詩序云:“明正德時知州李璧,以石砌路,兩旁植柏數十萬,今昔合抱,如蒼龍蜿蜒,夏不見日。”翠雲廊從此形成了宏偉規模。
其實,以上所講七次植樹只是歷史上規模較大、影響深遠的植樹活動而已,劍門蜀道上差不多每個朝代均有植樹,只是缺乏記錄罷了。
植柏原因
古人為什麼要植這么多古柏呢?首先是植樹表道,起路標作用;二是以樹計里,有里程碑的作用;三是保護道路,防止雨水沖刷路基;四是便於修棧道就近伐木取材;五是為行人提供行路方便,遮陰避暑。
歷代保護
翠雲廊古柏能存至今日,與歷代嚴令保護有很大關係。自有驛道和行道樹以來,老百姓便以護路愛樹為己任。這種優良傳統沿襲到現在。山區人民把修橋補路、栽
桑植柏看成一種美德,看成是為後人造福,因而也自有愛路護樹的良好習慣。
歷代統治者也都很重視對驛路驛樹的保護。
秦漢至唐就設有專人管理,到了北宋又頒布了管理行道樹條例,據《宋史》記,南宋時還發布了“禁四川採伐邊境林木”的詔令。明代又有“官民相禁剪伐”的政令。史載明正德年間,劍州州官在交接任時,相互要清點行道樹,把植樹護路的情況作為一項政績來考核,作為升遷的重要標準之一。清代官府還常派差役沿路巡察護樹情況。
1935年,由於川陝公路的修築,古柏損壞慘重,民眾甚為痛憤,後來
蔣介石知道後,也下令在古柏上懸掛木牌,發出了“砍伐皇柏者槍斃”的禁令。建國後,政府十分重視對翠雲廊古柏的保護,採取果斷措施,禁止任何人砍伐,頒布了古柏管理條例,還先後三次清理登記、掛牌編號;對枯萎和處於危險環境的古柏進行了加固維護;每年都要進行民眾性防病、治蟲、補植幼柏等工作。
正是歷代官民的保護,“三百里程十萬樹”的景致才得以形成,也正是歷代保護措施的實行,才使翠雲廊古柏延年益壽,更加生機盎然,茂盛蒼翠。
景區看點
翠雲廊景區不僅是國家首批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劍門蜀道的核心景區之一,也是國家森林公園,還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
進入景區,靠108國道邊,密集的古柏形態萬千,風姿各異,翠碧連雲。人們根據其長勢、外貌和歷史傳說取了許多美好的名字。如以長勢命名的“鴛鴦樹”、“姊妹樹”、“羅漢樹”、“觀音樹”、“白象吞石”等;以粗壯命名的“狀元柏”、“帥大柏”、“壽星樹”等;以
史典命名的“阿斗柏”、“望鄉柏”、“石牛樹”、“仙女樹”等,真是“千姿萬態羞雷同”。
古柏王
七曲山大廟北行不多遠,就見道旁一棵巨柏,高24米,乾粗6.7米,樹冠覆蓋45平方米,樹齡2300多歲,蒼勁挺拔,鬱鬱蔥蔥,這株古柏被譽為翠雲廊上“古柏王”。
鴛鴦柏
鴛鴦柏,高18米,胸徑1米,材積11立方米,兩根粗壯的枝椏從同一樹頭上分出,形成一對鴛鴦交頸而眠,故名鴛鴦柏。傳說此柏是劍門山區的一對鴛鴦鳥投胎轉世,情人們來此祈禱,會更加恩愛。
天橋柏
天橋柏,高18米,胸徑1米,材積10立方米,因巨型枝椏騰空橫伸,猶如架在空中的橋樑而得名,相傳是古時神仙上天的通道。
松柏長青樹
松柏長青樹,樹高27米,胸徑1.16米,材積10.9立方米。據專家考證,該樹大約植於
秦惠王時期,樹齡已有2300多年。它樹幹似松,枝葉似柏,果實大於柏果,小於松果,既像松又似柏。1963年3月21日,
朱德委員長視察翠雲廊時指示,“要好好保護這棵松柏長青樹”,“松柏長青”一名由此而來。據說
鄧小平、
楊尚昆、
郭沫若等也先後來此視察。1987年,經林科所植物分類專家鑑定,該樹為瀕臨絕滅的古老樹種,世界僅此一株,將其命名為“劍閣柏”,並公布為一級保護樹種。
阿斗柏
三國蜀漢263年夏天,蜀後主
劉禪(乳名阿斗)降魏,被押解洛陽路過此地時,大雨傾盆,便在此樹下躲雨。到洛陽後,傳出阿斗不思亡國之恥,樂不思蜀的訊息,百姓聞後非常氣憤,發怨於此樹,便火燒刀削,天長日久,南側的半邊樹幹全部乾枯了。民間以此樹喻不思進取、難以成才之人,稱之為“阿斗柏”,亦稱“歪脖子樹”。
夫妻柏
夫妻柏,高27米,胸徑1.2米,材積17立方米。此樹枝椏覆蓋,虬枝交錯,相擁而立,彷佛像一對情侶在攜手並肩竊竊私語,互通情愫,人們稱之為“夫妻柏”。據說,當地新婚和已婚夫婦都常來此祈禱,願夫妻感情像此柏一樣與世長青,白頭偕老。
帥大柏
帥大柏。1963年3月21日,朱德委員長視察翠雲廊,在松柏長青樹前,一隨行人員感嘆地說,“這樹真大!”一農民用當地方言介紹說:“前邊還有一棵帥大的樹!”工作人員問:“什麼是帥大的樹?”朱德委員長幽默地說:“帥大的樹就是很大的樹,像元帥那么大的樹。”朱德委員長在當地黨政領導的陪同下興致勃勃地參觀了這棵蔭天蔽日的巨型柏樹,帥大樹由此而得名。帥大柏高29米,胸徑2.24米,材積33.9立方米,樹齡2500多年,是翠雲廊大柏樹灣中的特大柏樹之一。
張飛井
柏樹林中,有一口水井叫張飛井。相傳,蜀漢大將軍張飛奉命北伐,至此烈日當空,兵士饑渴難受,戰馬嘴吐白沫,張飛命士卒四處找水,未有水源,心情煩躁,舉拳猛喝一聲:“渴煞我也!”拳頭砸地,只見一股清泉從拳印中冒出來,緩解了饑渴。張飛又命兵士將拳頭砸出的圓坑鑿成一口深井,以供當地鄉民飲用。百姓為了感謝張飛,將這口井稱之為“張飛井”。
翠雲廊石碑
在翠雲廊南向門口,立有兩塊石碑,分別是1983年原國防部長、儒將
張愛萍將軍題寫的“翠雲廊”和1984年中國著名書法家
沙孟海先生題寫的“翠雲廊”碑刻。
張飛石像
順著小路向山樑上行,首先看到的是一尊石像,旁有一碑刻,記載為張飛次子
張紹,其官至
尚書,因植樹護路有功,被後人刻像紀念。
也有人說,這尊石像就是張飛。蜀漢時,張飛擔任巴西(閬中)太守,軍情政務,羽書出川頻繁,往往因劍門山勢險峻,不識路徑而耽誤。張飛便命令士兵自閬中至昭化鑿石開山,將羊腸小道擴建成一丈多寬的石板大路,在兩旁栽植柏樹,並嚴加保護。柏道不僅有利於行軍,還方便了商賈和當地百姓的行走,後來百姓為感謝他植柏護柏的功勞,在此勒石塑像以示紀念。
李璧祠
翠雲廊山樑上,有明代官員、學者李璧的祠堂——
李璧祠,祠內有李璧塑像。
李璧(?~1525),字
白夫,號琢齋。武緣(今
廣西壯族自治區武鳴縣)人,壯族。他弘治八年(1495)中舉,曾任浙江蘭溪縣、仁和縣教諭,也曾隨
章懋在南京講學。正德十年(1515),他出任四川劍州(今劍閣)知州後,築劍閣道,倡修學校書院,增設貿易市場。正德十六年(1521)升雲南臨安府同知。嘉靖四年(1525)調任南京
戶部員外郎,病逝於赴任途中。著有《劍門新志》、《名儒錄》、《皇明樂譜》、《劍閣集》等書。
李璧就任劍州知州時,戰事剛平,劍州城垣破敗,民生塗炭,百業待興。他勞以身先,教以身率,為老百姓辦了很多實事,尤其是倡導整修劍至保寧府(閬中)的三百里官道,組織民工在道路兩旁補植柏樹,頒布“官民相禁剪伐”禁令,功不可沒。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州人
朱彩撰寫的《重修文廟記》中記載:“劍道植柏,蓋武緣李公遺蔭。”清雍正《劍州志》載喬缽《翠雲廊》詩云:“兩行古柏植何人?……傳是昔年李白夫。”同治《劍州志》載:“古柏樹萬株,為璧所植。”李璧植柏、補柏、護柏的舉動,對翠雲廊的形成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劍州人民為了懷念先後擔任知州的李璧和楊如震兩位德政卓著的父母官,
於明萬曆八年(1580)在古城
普安(劍閣縣
普安鎮)修建二賢祠,並鑄二公銅像供奉。後祠毀於火災,清光緒十一年(1883)重建於古城小玲瓏(普安鎮小玲瓏社區)內。後當地政府在此新建一祠,專祀李璧,以頌揚他植柏、護柏的功績。
翠雲樓
山頂上還有翠雲樓。翠雲樓是在古代烽火台遺址上興建的有民間特色的樓閣。秦漢三國時期,曾為軍事起到過重要的作用。為保護烽火台遺址,1992年,
劍門關國家森林公園修建此樓,供遊人登高,它同時還是劍門林場觀測火險的瞭望台。
登上翠雲樓,可以眺望劍門七十二峰和翠雲長廊的壯美風光。放眼望去,成片的古柏林枝葉茂盛,氣勢磅礴,鬱鬱蔥蔥,象一條翡翠飄帶,纏繞著群山峻岭;又似莽莽蒼龍,與劍門群峰交相相映,色勒出蜀道古樸雄壯的風貌。
社會評價
翠雲廊,是舉世無雙的古老行道樹,是蜀道上的一顆明珠,是我國歷代勞動人民汗水澆灌的藝術品,是中華民族偉大創造力的象徵。她不僅是規模宏大、歷史悠久、保護完好的中國藝術珍品,而且是全世界的瑰寶。“蟠根驚竄蟒,弱乾識棲鳳”,“老柏參天合,人行翠幄中”,“翠雲墜蹬道,尤愛柏參天”。蒼勁的身軀,留存了古樸風韻;翡翠的情懷,染綠了人們的胸襟。漫遊在翠雲長廊中,踏著古老的石板蜀道,想秦關漢月,吟唐風宋韻,懷歷史之蒼茫,感歲月之悠長。
翠雲廊蘊藏著豐富的旅遊資源、自然資源和生物資源。科學家稱古柏為“森林化石”,文物專家則視為“蜀道靈魂”、“國之珍寶”,文人墨客比之為“綠色長城”。外國專家贊為“舉世無雙的奇觀”,“古代陸上交通的活化石”、“比歐洲
羅馬大道優美”、是“
世界文化遺產”等。
的確,無論如何讚美“翠雲廊”都不過份,她不僅給人帶來愉悅的視覺享受、清新的空氣、優美的環境,更給以古蜀道無微不至的呵護,才使古蜀道有了良好的行駛環境及平整的路面。
翠雲廊——當之無愧的蜀道明珠!
景區購物指南
蜀中奇品:劍門貢茶
劍門手杖:做工精美 選材考究
中國四川廣元購物:特產一覽
景區交通指南
飛機
廣元盤龍機場位於廣元市區西南方向的
盤龍鎮,距離廣元市區僅14公里。
鐵路
寶成線由北至南穿越廣元轄區,廣元火車站在廣元市區西北部的嘉陵江西岸,你可乘坐任意一趟沿寶成線行駛的列車都可抵達廣元市,出站後乘1、2、6路公交可抵廣元市區的各繁華地段。
公路
國道108線(川陝公路)和212線(川甘公路)在廣元轄區內交叉而行,形成了一個“H”型結構,這兩條國道也就構成了廣元的公路交通的主格局,人們可沿這兩條國道北上南下。廣元市區內有大小四個汽車客運站,你需要根據你的目的地選擇乘車站點。
線路:成都、德陽、綿陽、江油、遂寧、三台、
鹽亭、
旺蒼、
蒼溪、元壩、三堆、昭化、市中區主要鄉鎮、
元壩區部分鄉鎮。
上西長途汽車客運站
地址:上西壩火車站廣場旁
嘉陵長途汽車客運站
美食指南
清香純正的劍門火腿被劉備御封為“皇豆腐”的劍門豆腐乾。中國四川廣元特色菜:劍門豆腐;中國四川廣元餐飲介紹;中國四川廣元小吃:女皇蒸涼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