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
蒼溪縣轄鎮,縣府駐地。元、明、清為
桂花鄉。1935年分屬東北、西南兩鄉,後屬
城廂鎮,1951年為城關街,1953年為
城關鎮,1981年更名為陵江鎮,1986年
城關鄉併入。
轄個65個村(居)委會(包括東關、西關、正西、北門、紅軍路、西江路6個居委會),264個村(居)民組,42000戶,113160人(其中:農業人口51915人),耕地面積48624畝,幅員面積175.35平方公里,是市、縣人口大鎮、經濟強鎮。鄉鎮企業有麻紡、絲綢、建材等廠。農業主產水稻、小麥、油菜籽,特產
雪梨。名勝古蹟有白塔、
臨江寺。
地理環境
蒼溪縣陵江鎮,位於縣境西南部,地處蒼溪縣城及近郊,轄65個村(居)委會,264個村(居)民組,42000戶,113160人(其中:農業人口51915人),
耕地面積48624畝,幅員面積175.35平方公里,是市、縣人口大鎮、經濟強鎮。
社會事業
鎮屬有3個公安
派出所,1個
人民法庭,2個工商所,7個
衛生院,2所
中學,33所
國小(其中:22所村小),16所
幼稚園(其中:公辦幼稚園3所),15個農村信用社,2個農行營業所。
交通
國道212線、省道蒼劍線、蒼巴線在此交匯,
嘉陵江至西向東逢中穿流而過。
風景名勝
經濟概況
“十一五”時期經濟發展建設
全鎮有民營經濟經營戶6311戶(其中:工業企業702戶),
民營經濟總產值占全鎮工農業
總產值80%。農村經濟主要以勞務、畜牧、蠶桑、水果、蔬菜、水產等產業為支撐。2006年,全鎮國民生產總產值5.14億元(其中:城鎮經濟產值3.707億元),財政收入15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720元。
從2006年到2010年,該鎮國民生產總值由4.52億元增加到8.35億元,增長85 %;財稅收入由1300萬元增加到2913萬元,增長12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4.5億元增加到10.5億元,增長133%;固定資產投資由2.9億元增加到6.7億元,增長130%;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由6650元提高到10860元,增長63%;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520元提高到4230元,增長68%。“十一五”時期成為該鎮經濟社會發展增長最快的時期之一。
“十一五”時期,陵江鎮累計投入1.85億元用於改善以交通、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整治病險水庫42處,新建山坪塘21口,標改塘堰146口,新建蓄水池310口、硬化渠系86千米,技改電灌站13處,打深水井780眼,建集中供水站7處,解決了3.4萬多人的安全飲水問題。新建村組公路47公里,改造村組碎石結石路29公里,硬化53個村村道158公里,全鎮通村公路硬化率達98%。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針的總體要求,深化“六個一+三配套”的戶辦工程模式,狠抓以農房打造、環境美化、改廚改廁和園、池、路、氣、井配套為重點的新農村建設,打造出了紅旗橋、江南、玉女、孫坪、鳳凰等示範新村。累計美化農居2780戶,建沼氣6000口,改廚4850戶、改廁4560戶、改圈舍4160戶,修建農戶入戶路240公里,新增電話用戶3900戶,建村級衛生室26個。實施土地整理1.8萬畝,為產業富民奠定了堅實基礎。
鄉鎮建設
陵江鎮黨委政府面對新時期、新形勢、新特點,積極調整思路,以“堅持科學發展,構建和諧陵江”為主題,不斷創新農村思想政治工作內容、形式和方法,緊密聯繫本鎮實際,積極開拓,大膽創新,著力提高執政能力,深入實施“產業立鎮、工業強鎮、商貿富鎮、項目活鎮、科教興鎮”的工作思路,務實創新、攻堅破難,有力地促進了鎮域經濟迅猛發展。
所獲榮譽
該鎮連續多年榮獲全縣綜合目標考核第一名,各類單項工作連年名列全縣乃至全市前茅。先後獲得全國服務基層服務農民文化先進集體、四川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全國環境優美鎮等諸多殊榮。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 68803 |
男 | 35229 |
女 | 33574 |
家庭戶戶數 | 18815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58605 |
家庭戶男 | 29239 |
家庭戶女 | 29366 |
0-14歲(總) | 13577 |
0-14歲男 | 7005 |
0-14歲女 | 6572 |
15-64歲(總) | 52153 |
15-64歲男 | 26694 |
15-64歲女 | 25459 |
65歲及以上(總) | 3073 |
65歲及以上男 | 1530 |
65歲及以上女 | 1543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621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