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特徵,水文概況,自然資源,人口民族,經濟概述,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教育事業,醫療衛生,體育事業,交通運輸,歷史文化,文物勝跡,方言,宗教,城市榮譽,
歷史沿革
古城廂地區於五六千年前,是一條瀕臨大海的岡身,一個人煙稀少的小村落。直至秦漢時始有建置,為婁縣惠安鄉地。
梁武帝天監六年(公元507年),分婁縣置信義縣,惠安鄉隨之屬信義縣。
大同二年(536年),又析信義縣置崑山縣,惠安鄉屬崑山縣。
南宋淳祐年間(1241—1251年),太倉城(按:是時為木柵城)及其附郭為惠安鄉27保,隸屬崑山縣。
元延祐元年(1314年),崑山州移治太倉,城廂為州治地,隸屬崑山州。
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崑山州治遷回馬鞍山。崑山州治於城廂共43年。
吳元年(1367年),立太倉衛。
明洪武十二年又立鎮海衛。兩衛治地均設於城廂。鎮地仍隸屬崑山州惠安鄉。
洪武二年(1369年)降崑山為縣,改昆為昆,隸屬不變。
明弘治十年(1497年)建太倉州,崑山惠安鄉割為州轄,城廂為州治地,治地始建鋪制,隸屬州署。
清雍正二年(1724年),太倉州升江蘇直隸州,州地析鎮洋縣,以城內致和塘為界,塘南為鎮洋縣境,塘北為太倉州境。州縣同城而治。鎮洋縣衙設於塘北州境飛雲橋,而太倉州儒學署設於塘南縣境(孔廟所在地),兩者作為互易地。鋪制仍襲前明,只是由原24鋪減少至14鋪,其中4鋪實行州縣共轄。
清宣統二年(1910年)八月,建立城廂自治公所,隸屬太(太倉州)鎮(鎮洋縣)自治公所。
民國元年(1912年),太倉州,鎮洋縣合併為太倉縣。改城廂為太倉市,隸屬太倉縣。
民國十八年(1929年),貫徹《縣組織法》,改街為鎮,改村為鄉,全縣設50鎮,358鄉。是年,廢太倉市,分設泰昌、筆峰、海寧、鼓樓4鎮,隸屬第一區。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撤併4鎮,改設弇東、弇中、弇西3個鎮,隸屬第一區署。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1月,日本侵略軍侵占縣城,12月,3鎮改稱城區,隸屬太倉縣偽維持會。27年,恢復戰前弇東、弇中、弇西3鎮鎮制,隸屬偽第一區。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8月,3鎮合併為城廂鎮,直屬太倉縣。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7月,再次恢復弇東、弇中、弇西3鎮制,隸屬偽城廂區署。
民國三十年(1941年)1月,隸屬偽第一區署。35年4月,在原建3鎮的基礎上,廢弇中鎮,存弇東、弇西兩鎮,隸屬城廂區署。
民國三六年(1947年)3月,將弇東、弇西兩鎮,合併為城廂鎮,隸縣直屬。
1949年5月,太倉解放,仍稱城廂鎮,隸屬城區。
行政區劃
截至2014年,城廂鎮轄6個行政村,2個村改社區,14個城市社區。鎮政府駐太倉市城廂鎮太平南路76號。
代碼 | 城鄉分類 | 名稱 |
320585100001 | 111 | |
320585100002 | 111 | 東區社區 |
320585100003 | 111 | |
320585100004 | 111 | 縣府社區 |
320585100005 | 111 | 南園社區 |
320585100006 | 111 | 桃園社區 |
320585100007 | 111 | 弇山社區 |
320585100008 | 111 | 梅園社區 |
320585100009 | 111 | |
320585100010 | 111 | 康樂社區 |
320585100012 | 111 | 西區社區 |
320585100013 | 111 | 德興社區 |
320585100014 | 111 | |
320585100017 | 111 | |
320585100019 | 112 | 太豐社區 |
320585100027 | 111 | 新毛社區 |
320585100200 | 112 | 新農村 |
320585100201 | 112 | 勝涇村 |
320585100202 | 112 | 永豐村 |
320585100203 | 112 | 電站村 |
320585100204 | 220 | 萬豐村 |
320585100205 | 111 | |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城廂鎮屬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鎮地位於縣境西南邊緣,南鄰上海市
嘉定區,西鄰
崑山市總面積52.95平方公里。鎮中心處為北緯31°25′,東經121°05′。
地形地貌
地貌根據鹽鐵塘西側的“岡身”(古海岸線)原址發現貝殼以及河湖相沉積與淺海相沉積交替生成等情況表明,城廂地區曾經滄桑巨變。這段古海岸線在經過多次海浸海退後,終於變成地勢平坦的陸地,年代至少已有5000年。按農業區劃,鎮境屬長江三角洲,自東北向西南略呈傾斜。地面高程2.1~3.9米(1956年黃海高程系統)。
地質屬典型的長江口沖積平原,基底為侏羅繫上統火山岩,上部為第四系沉積層,厚度大於97米,主要由粘性土、粉土、粉砂和淤泥質土構成。15米以內主要分成四層,自下而上分別為:湖泊、沼澤堆積層形成時代屬上更新世(Q3)。該土層上部為暗綠色粉質粘土,下部為黃褐色粉質粘土或粘土組成。一般埋深7~9米,含水量為24%~26%。湖泊、沼澤堆積層承載力標準值fk為200~240kPa(kPa為千牛頓每平方米)。淺海相沉積層由淤泥、淤泥質粘土組成,間夾薄層粉砂,分布於全鎮。層位穩定,厚1~14米以上,含水量一般為40%~46%。
淺海相沉積層承載力fk為70~80kPa。河口相衝積層由粉砂、粉土等組成,黃色或灰色。分布於北門街至南門街一線以東,東城河以西,新瀏河以北,呈帶狀。厚3~5米。河口相衝積層承載力fk為140~180kPa。硬殼層(表土層)由粘土、粉質粘土組成,褐黃色,厚2~4米,含水量為30%~40%,硬殼層承載力fk為90~120kPa。上述三層,為全新世(Q4),是較近形成沉積的地層。15米以下,由黃色粉土組成的河流相沉積物。其下臥層為灰色粘土與粉砂互層或間夾層組成的巨厚狀濱海相沉積物。
城廂鎮境內的斷裂構造,有北東東向的湖蘇斷裂(湖州~蘇州),形成年代較早。並有北西向斷裂,東南延伸至嘉定、上海;西北延伸至支塘、福山,形成年代較晚。歷史上除受周邊地區地震影響外,尚未發現震中發生在城廂地區的記載。
氣候特徵
城廂鎮地處北亞熱帶南部濕潤氣候區。受季風環流支配。冬季受北方冷空氣控制,以少雨寒冷天氣為主;夏季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天氣炎熱;春、秋兩季是季風交替時期,天氣涼暖多變,乾濕相間。據太倉氣象站歷年氣候資料顯示:城廂鎮年平均氣溫15.3℃,降水量1070.3毫米,雨日129.5天,日照1977.1小時,相對濕度81%,霜期135天,霜日49.6天。
水文概況
城廂鎮境內河流稠密、縱橫交叉。現有大小河流10條,總面積247766平方米,總長度17445米。東西向的有致和塘、北長春河、南長春河、東長春河、向陽河;南北向的有鹽鐵塘、樊村涇、團結河、小北河;環老城垣的有城河。
一、鹽鐵塘又名內河。相傳在西漢初期(公元前196年)為運鹽鐵而沿“岡身”開挖的一條運河,故名“鹽鐵塘”。鹽鐵塘是太倉南北向的骨幹河道,既是主要航道,又起引排調節作用。據志載,疏導頻繁。現在境內的鹽鐵塘,南自瀏河入境,穿越致和塘、北城河,至鹽鐵塘橋,水域全長2230米,面積68238平方米,河面寬25米(一說30.6米),底高(吳淞零點)0米,底寬15米,流速每秒0.8米,南段東岸與東長春河通。
二、致和塘據《考桑志》引沈括《筆談》;至和塘乃崑山塘之別名,因於宋至和二年修治而易名。後於元致和年間疏浚,故再次易名致和塘。元末張士誠(張司績)塞至和塘之尾,故又曾稱太倉塘。至清,致和塘自昆界流入,一支入州(州治所在)大西門,穿城而過,東流入劉家河;一支繞城西北而入鹽鐵塘。兩頭通城河,自西水關至東水關,全長2530米,面積23529平方米,河寬9.3米,底高1.5~2.5米。與鹽鐵塘呈交叉“十”字形。東段南岸與團結河通。
三、城河原城河緊繞老城垣四周。於元至正十七年開挖。工竣,周長一十五里百七十步,計二千八百七十五丈。廣八丈六尺,深一丈五尺。現城河全長7560米,面積154200平方米,河面寬20米,底高1.0~1.5米,通航之北城河段流速為每秒0.3米。除穿鹽鐵塘、團結河外,還通致和塘、北長春河、南長春河、樊村涇、向陽河、小北河。
自然資源
1985年前測量資料表明,城廂鎮地下含水量並不太富裕,單井日出水量為600~1440噸。據太倉自來水公司1992年調查資料,城廂鎮地處長江古河道之泓線南緣,地下水富水性中等。
城廂鎮境域內的地下含水層可分五層。第一層量小質差,無利用價值。第二、三承壓水層,受海侵影響,為微鹹水,礦化度每升大於1克,埋深60~120米左右,含水層總厚度約30~56米,富水性良好,單井日出水量2400~2800噸,可作工業用水。第四、五層為淡水,尤其第四層富質優,是飲用水的主要開採層。其埋深分別為160~190米、250~280米,單井日出水量1400~2000噸,地質結構分析,自西往東、向南,含水層逐漸見厚。西郊以西,單井日出水量為100~1000噸,縣城往東、向南,單井日出水量為1000~3000噸。
1974年2月,太倉自來水廠始開鑿深井,開採地下水。1975年~1984年,計開鑿深井15眼,累計供應地下水1860.77萬噸。地下水的開採,導致地下水位下降了23.5米,靜水位降至30.5米。目前,第四層地下水的年開採量約500萬噸,日平均1.1萬噸以上。
人口民族
截至2011年11月,城廂鎮戶籍人口10.18萬人,全鎮以漢族為主。常住人口超過38萬人。
經濟概述
綜述
2011年完成國內生產總值107.6億元,是2007年的近2倍,年均遞增17%;全口徑財政收入18.2億元,比2007年翻了一番;其中一般預算收入10.4億元,年均增長1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1.1億元,是2007年的2.2倍,四年來累計全社會固定資產投入突破96億元。2014年城廂鎮GDP達129.7億元(不包括新區),加上新區GDP或超過500億元,財政總收入超過20億元(不包括新區),地方
一般預算收入超過8.86億元(不包括新區)。
2014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9.7億元,增長7.2%;公共財政預算收入8.86億元,增長12.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8億元,增長24.7%。
第一產業
城廂鎮地處太倉市城區中心腹地,暫無第一產業。
第二產業
2011年全鎮完成工業總產值 161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占全部工業比重提高到71%。年產值超億元、超5億元、超20億元的企業分別達到24家、2家和1家。2011年某公司銷售突破28億元;2家公司納稅分別突破3000萬元和1000萬元。新興產業產值增幅高於規模工業10%,占規模企業比重提高到42%。
第三產業
2007-2011年四年來累計引進外資企業88家,完成註冊資本4.8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2億美元;新增內資企業586家,累計註冊資金35.3億元。依託光機電產業園等新型載體,重點引進服務外包、生命科學、電子信息、光電光伏、機電製造等新興產業項目,成功引進超千萬美元項目12隻,超1億美元項目1隻,超5億元人民幣項目5隻。上海連成水泵、新中聯物流設備、佳電飛球電機、百格機械以及賽業生物等一批龍頭型、科技型產業項目紛紛落戶。
累計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18.7億美元,年均遞增11.6%,其中出口12.6億美元,年均遞增12.5%。四年來服務業完成投入46億元,年均遞增25%,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65 %,占比比2007年提高9%。以204國道為軸心, 已初步形成五洋商城、之江國際等十大綜合市場集聚區,年成交額突破34億元,利稅3000餘萬元。月星家居廣場、義烏國際商貿城、景尚翡翠灣等一批項目成功落戶。四年來累計完成新建商貿、住宅總面積123萬平方米,銷售90萬平方米,稅收貢獻額7.4億元。服務外包園建成啟用,引進創思維力、日本IES軟體、迅踏電子商務、愛格軟體等17家服務外包企業。
2011年服務外包接包契約額、離岸執行額分別比2010年增長125%和42%,園區實現開票收入2000萬元。累計實現旅遊總收入738萬元,接待遊客88萬人次。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城廂鎮從
幼稚園至職業高等學院一應俱全,共有學校 21所。2015年新建弇山國小(原城廂鎮第三國小),2015年下半年開工建設新毛安置小區二期工程。
醫療衛生
城廂鎮歷屬州、縣治所在地。中醫中藥歷史源遠流長,西醫西藥傳入甚早。尤以民醫眾多,醫著頗富,醫療防疫成績顯著稱道。元末明初,醫學家王履著有《醫經溯洄集》;清代王子接著有《絳雪園古方選注》三卷;時世瑞著有《瘍科捷徑》三卷。民國初年,俞鳳賓自費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進修,獲公共衛生博士學位,著有《衛生叢話》五集。周潤民畢業於江蘇公立醫學專門學校,後又赴日本深造,回國後,於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在城內自辦福婁診所。民國24年,城廂鎮首創綜合性醫療機構縣立醫院。此後,惠泉醫院、縣戒菸示範所、縣衛生院、縣公醫院、平民產院相繼開業。與此同時,還出現個體開業和私人診所。民國三十一年,朱佩民外科醫生在東門紫河街乾康恆號,專治咽喉疔瘡。西醫徐芝文,在城內火弄橋堍開設婦產科門診。王桂章在大橋河南開設中醫外科門診部。
截至2016年3月,鎮域內有三級甲等等大小醫院14家。
體育事業
民國五年(1916年),太倉縣教育局在城廂鎮公園(今人民公園)內,開辦通俗教育館和公共體育場,當時的青年俱樂部和甲子俱樂部的體育愛好者,都到此打網球、桌球,下圍棋、象棋。民國十八年吳錫麟、潘人龍等40多人建立清晨體育會。民國二十年,聞宗元、曾景滌、陳福圻等成立婁新體育會。淪陷期間有青光體育會等體育組織。抗戰勝利後,清晨體育會重振旗鼓恢復活動。民國三十五年6月,施曉、王永林等人發起建立青年體育會,但民國時期,民眾性體育組織甚少,設施簡陋,體育活動發展緩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學校和許多基層單位、冬學民校中都開展了多樣化的體育活動。1956年自江蘇省《企業、機關、學校、農村的基層體育協會組織條例(草案)》公布以後,城廂鎮開始建立體育協會。80年代起,又建立單項性體育協會,先後建立了城廂地區保健推廣站、橋牌協會、棋類協會、太極氣功推廣站、信鴿協會、氣功學會、武術協會(氣功推廣站併入)。1985年7月城廂鎮建立體育運動委員會(簡稱鎮體委),翌年成立了老年體協、桌球、籃球、橋牌、中國象棋和城廂地區裁判等6個單項性協會,組織開展各項體育活動。
1987年鎮體委配備了一名專職體育幹事,工作更加落實。1991年成立鎮武術協會。1992年成立鎮門球協會。自此,活動更加多樣化、經常化了。
交通運輸
歷史文化
文物勝跡
城廂鎮人文薈萃,文物勝跡甚多。但歷經戰火,破壞損失不少。存在的文物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州橋、周涇橋、皋橋3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有:張溥故居、太師第門樓、鐵釜、雀舌松(兩棵)、望海峰、通海泉等6處。
位於府南街南端,跨致和塘,建於元天曆二年(1329年),原名安福橋,又名三洞橋,因橋對州署衙門,故又稱州橋。橋長16.2米,三孔石拱橋,南北兩孔已淤塞,中孔高4.27米,跨寬8.05米。拱石上有浮雕,並刻有“大元天曆二年”字樣。正中地幅石一側刻有“安福”二字,橋面已改建,欄板和部分條石也已損缺,但仍不失古橋風貌。
位於東門街邊濠弄口,跨致和塘上,建於元至順元年(1330年),原名海門第一橋,又稱南周涇橋,為三孔石拱橋,長17.26米,寬4.7米,高5.18米,北孔已淤寒,橋身概用青石建成。拱石上刻有資助修橋人名單和造橋年代,正中地幅石上刻有“海門第一橋”5個大字,全橋4塊條石和兩側石欄板上均雕刻各種圖案。橋面中央一塊3米長的龍門大石上,刻有八卦圖案,建橋至今已有650餘年,仍較完好。
位於城廂鎮西門街張家弄口,跨致和塘,建於元統二年(1334年),原名興福橋,又名高橋,單孔石拱橋,橋長15.05米,寬4.27米,高4.4米,拱石上刻有花卉,正中地幅石一側刻有八卦圖案,兩旁刻有“興福”二字,橋上存有殘斷青石雕花欄板3塊,橋身有若干處破損。
在西門街8號,為明崇禎進士、復社領袖張溥的住宅。張溥於崇禎元年(1628年)選貢人太學,曾以“興復古學,務使有用”為宗旨,創立復社,後為宦官魏忠賢奸黨誣陷,崇禎十四年病卒,年僅40歲。張溥故居原為其伯父、工部尚書張輔之的宅第,建於天啟、崇禎年間,正門和後園均已久廢,僅存三埭組合式的通轉走馬樓房屋,崇脊飛檐、粗梁大柱,雕刻細膩,雄偉壯麗,具有明代建築風格。為此,省、縣人民政府撥專款進行修繕,前兩埭已修葺一新,1987年以內附設縣博物館。
方言
城廂鎮方言屬
吳語太湖片的蘇滬嘉次方言區。因鎮域原屬崑山縣惠安鄉,因此語音系統接近崑山。把城廂鎮語音和部分有地方特色的辭彙記錄如下。標音使用國際音標。
宗教
城廂地區的宗教主要有:一、佛教,出現在梁天監時。二、道教,出現在北宋時。三、伊斯蘭教,元明時因海運發達,有回民徒來而傳入。四、基督教,清末傳入。民國時期,由縣政府民政科(社會科),管理宗教事務。解放後,有中共太倉縣委統戰部兼管,鎮政府亦確定專人兼管。但由於受極“左”路線影響,宗教活動不夠正常。“文化大革命”中,宗教活動停止。許多寺廟、教堂被拆毀改作他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落實黨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鎮區內的基督教堂、清真寺已經修復。教徒的正常宗教活動也得到了保障。
城市榮譽
2011年榮獲第三批全國文明村鎮、中國幸福鄉鎮、全國民眾體育先進單位、
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江蘇省文明鎮、蘇州市科學發展十佳鎮、蘇州市城鄉一體化改革發展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被確認為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先行試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