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廂鎮(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區下轄鎮)

城廂鎮(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區下轄鎮)

城廂,一座擁有1400年縣治歷史的千年古城。距成都市區約31公里,屬於成都市中心城區管轄範圍,是市委東進、北改及中優戰略交匯點,是成德綿一體化最重要的節點,是“中歐班列—蓉歐快鐵”始發站所在地,是四川省歷史文化名鎮四川省首批省級特色小鎮成都市2017年重點支持發展小城鎮成都國際鐵路港(四川貿區)、亞洲大的鐵路貨櫃中心站均位於鎮域範圍內,區位優勢明顯。(圖為城廂鎮家珍公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城廂鎮
  • 外文名稱:Chengxiang town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區
  • 下轄地區:11個行政村,6個社區居委會
  • 政府駐地:城廂鎮大南街70號
  • 電話區號:028
  • 郵政區碼:610306
  • 面積:45.69平方千米 
  • 人口:55100人(2017年) 
  • 方言:四川話
  • 氣候條件:溫和宜人
  • 著名景點:彭家珍專祠、文廟、武廟、西街、陳家祠堂、三清觀、流沙河舊居
  • 機場:成都雙流國際機場
  • 火車站:青白江東站
  • 車牌代碼:川A
  • 高鐵線路:青白江東(成都-青白江東-西安)
  • 行政代碼:510113
  • 汽車客運站:青白江區客運站、城廂鎮客運站
  • 獲得榮譽:四川省安全社區
簡介,行政區劃,地理位置,氣候特徵,人口民族,基礎設施,建制沿革,經濟發展,概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特色產業,文化事業,教育事業,醫療衛生,特色美食,風景名勝,著名人物,地圖信息,

簡介

城廂鎮位於四川成都平原東北部,距成都市31公里,成都市總體規劃的都市區範圍內,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大鎮,歷史文化底蘊十分深厚,東南西北四周分別與金堂縣、本區姚渡鎮、本區大同鎮、廣漢市接壤,緊臨城南、成綿高速公路,成金(青)快速通道、唐巴公路、清泉大道、成都第二繞城高速、青白江大道北延線(旌江幹道)和達成鐵路從境內穿過,交通便利,水電氣等基礎設施配套,通訊發達,環境優美,歷史文化和自然資源豐富,區位優勢明顯。

行政區劃

人民政府所在地設在:青白江區城廂鎮大南街70號。全鎮幅員面積45.69平方千米,其中城區面積2.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3483畝,水田面積25455畝,其中雨季田25219畝,冬水田215畝;旱地面積8028畝;全鎮轄6個社區、11個行政村,258個村民小組。

地理位置

城廂鎮位於北緯3051’17”,東經10419’9”。鎮境東西相距9.2千米,南北相距9.6千米。東臨金堂縣趙鎮,南接姚渡鎮、祥福鎮,西連大同鎮,北靠金堂縣清江鎮和廣漢市三水鎮。緊臨城南、成綿高速公路,成都第二繞城、成金(青)快速通道、成德大道、唐巴公路、清泉大道和達成鐵路穿境而過,捷運34號線(規劃)、35號線(規劃)穿境而過,構建起五高五快四軌的交通網路,交通十分便利。

氣候特徵

城廂鎮屬內陸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較充沛,日照偏少,無霜期長。據相關資料資料,轄區氣溫在14.9℃—16.7℃之間,降水量911.8毫米;日照時數1239.1小時,日照率28%,太陽總幅射值90. 94千卡/平方厘米,大於0℃的年積溫4912℃,無霜期279天。
城廂鎮平均降水量925.4毫米,降水多集中在6—9月,尤以7-8兩月最集中,從年際上看,洪澇一般一兩年發一次。洪澇的成因,一是上游下暴雨造成江河水猛漲、泛濫;二是區間突降暴雨溝渠排不出去,導致河渠橫溢。以上兩種如單獨出現,影響不大;如同時出現,危害就大。

人口民族

城廂鎮戶籍總人數55100人(2017年)。全鎮以漢族為主,還有部分回族和其他散居的少數民族。

基礎設施

城廂鎮轄區內有變電站2座(35千伏城廂變電站、容量4萬千伏安;110千伏天馬軸承專用變電站、容量4萬千伏安);高壓10千伏供電線路4條,總長93.76公里;配電變壓器205台,容量49857千伏安;低壓線路總長430公里。
城廂有汽車站1座,建築面積912平米。截止2016年底,已開通青白江2路、4路、6路、11路公交,鏡內汽車站點十餘個。成都第二繞城、成金(青)快速通道、唐巴公路、清泉大道和達成鐵路穿境而過,交通便利。截止2016年底,全鎮公路總里程數138.7公里,各村社區主要道路已全部“村村通”。

建制沿革

公元前285年設蜀郡,城廂隸之。漢、晉時期,為廣漢郡新都縣、雒縣及犍為郡牛鞞縣地。東晉安帝義熙九年(413),朱齡石率軍討平占據蜀地的譙縱後,乃於此建置金淵戍,戍所在今縣治東南同興鄉州城村。此為縣境有建置之始。南北朝時期,縣境仍主要為新都、雒、牛鞞三縣之地。
南北朝西魏廢帝二年(553年),於金淵戍所置金淵郡,割牛鞞縣西部分地區置金淵縣,割新都縣東部分地區置白牟縣,以金淵、白牟二縣隸屬金淵郡,白牟縣即設治所於今城廂北門古城橋附近。至北周(557—581年),廢金淵郡及白牟縣入金淵縣,城廂由白牟縣治廢為鎮。隋代因之。
唐武德元年(618),為避高祖李淵諱改金淵縣為金水縣;唐代鹹亨二年(671年)割雒縣、新都、金水三縣部分地建置金堂縣,縣治所在趙鎮舊城北(今金堂縣龍威鄉新生村舊城址),白牟縣治始稱古城鎮,宋初亦然。宋嘉祐二年(1056),金堂縣治所為避沱江水患,由舊城址遷至古城鎮。
歷經宋、元、明、清、中華民國、新中國成立之初約1400年間,城廂一直是金堂縣治所,是金堂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民國二十四年(1935)設定城區聯保,民國二十七年(1937)更名為城廂聯保,民國二十九年(1940)實行新縣制,改城廂聯保為城廂鎮,此即為“城廂”一名之由來並一直沿用。
1949年12月27日金堂縣和平解放,城廂鎮為縣人民政府所在地。1950年8月,金堂縣劃分為十個區,城廂為第一區,管轄三鄉一鎮(繡水、大同、祥福鄉和城廂鎮)。
1950年10月,金堂縣人民政府遷址趙鎮, 城廂鎮遂成為區公所和鎮人民政府駐地。
1953年1月,正式建立了各區委會。1954年9月,第二區委(姚渡)撤銷,所轄姚渡、日新、龍王3個鄉劃歸第一區委(城廂)管轄。1956年初,將玉虹鄉劃歸城廂管轄。1954年9月城廂為由金堂縣第一區委改名為第二區委。1957年底原屬新都縣的華嚴鄉劃歸城廂管轄。1959年11月城廂隸屬城趙聯社,1961年12月城趙聯社撤銷,分建城廂區和趙鎮區。1962年1月中共城廂區委建立,管轄繡水、祥福、日新、姚渡、玉虹、龍王6個公社和城廂鎮。“文化大革命”中區委工作癱瘓,1971年12月城廂、太平兩區委重新建立。
1950年,劃全川為四個行政公署區,金堂縣隸屬於川西行政公署綿陽專區。1952年9月,恢復四川省建制,金堂縣仍隸屬於綿陽專區。1953年7月隸於溫江專區。1968年9月,溫江專區改為溫江地區,金堂仍為屬縣。1976年1月,金堂縣劃入成都市。
1981年1月,金堂縣城廂區轄的6個公社1個鎮(繡水、祥福、日新、姚渡、玉虹、龍王和城廂鎮),與1960年1月建區時規劃的華嚴鄉、大同鄉(原屬金堂)、彌牟鄉(原屬新都)並為青白江區管轄。
1998年4月繡水鄉併入城廂鎮,面積擴大到18. 46平方千米。2002年10月,成立槐樹街、朝陽路社區居民委員會。2004年6月玉虹鄉併入城廂鎮,增掛街道辦事處牌子,面積擴大到45. 68平方千米,轄茶花、永久、繡川、板橋、馬鞍、星星、和平、金川、龍潭、前鋒、沿沱、桂花、永樂、雙龍、壁峰、雙福、楊柳、萬壽、月明、五泉、玉隆、同心、萬安、聯興、泉龍、十五里、白貫、筒渡28個村,槐樹街、朝陽路2個社區居民委員會,229個村(居)民小組。
2005年農村村組管理體制改革,城廂鎮轄金河、龍潭、十八灣、萬柳、五泉、玉龍、聯興、十五里、白貫、前鋒、沿沱11個村,茶花、馬鞍、繡川河、槐樹街、朝陽路、壁峰6個社區,總人口 59292人,其中農業人口35393人。
2017年被列為四川第一批省級特色小鎮。

經濟發展

概述

2016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GDP)50億元,完成全口徑財政收入9225.86萬元,地方財政收入2840.07萬元,進出口總額340萬元;農業總產值63030萬元,農業增加值18119萬元;工業總產值275625萬元,工業增加值241407萬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87800萬元,固定投資35354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84868萬元,服務業增加值104170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55元,同比增長8.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93元,同比增長8%。

第一產業

糧食作物有水稻、小麥等,經濟作物有食用菌、玉米、油菜、紅薯等,耕作制度是一年兩熟。2016年城廂鎮農業企業30戶,其中龍頭企業6戶;30戶家庭農場,其中2戶市級家庭農場;33戶合作社,其中國家級1戶,省級1戶,市級3戶。城廂鎮牧業主要是豬、牛、羊、家禽的飼養。

第二產業

截止2016年,城廂工業總產值達37.77億元,同比增長13.21%;從業人員數4306人,有個體工商戶數2244個,其中工業89個,從業人員5407人。有各類企業312家,法人單位271家,產業活動單位41家。有工業企業65家,主要以機械加工製造、農副產品加工及食品生產為主,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5家。

第三產業

全鎮三產業企業176家,主要以批發、零售、住宿、餐飲及物流等服務型企業為主,其中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1家,限上商業單位9家。城廂正依託國際鐵路港和五金機電市場輻射帶動優勢,發展以古城旅遊、都市休閒觀光為重點的商貿服務業。

特色產業

城廂鎮現代農業基本形成以有機蔬菜種植、特色食用菌、稻漁綜合種養和蓮藕為特色的都市現代農業發展格局。以貴和高科、玉虹橋蔬菜基地等為代表的有機蔬菜種植面積已達5000餘畝;特色食用菌園區加工企業數量達8家,種植企業3家,園區年產值達3億多元,解決周邊勞動力就業2000餘人;以玉虹水產、旺泉等合作社為代表的稻漁綜合種養現已推廣面積達1700餘畝。
未來,園區將繼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園區配套,在菌渣處理利用和栽培水平提檔升級下功夫,利用“蓉歐+”、電子商務等優勢努力為廣大客商提供成就事業的沃土,為廣大創客搭建施展才華的平台。

文化事業

千年古城城廂,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民間文化源遠流長,至今仍保存著漢代以來唐、宋、元、明、清至現代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和燦爛的文化積澱,現有家珍專祠、繡川書院、陳氏宗祠等為代表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省市區級各級文物保護處130餘處,省級6處,市級1處,區級100餘處;截止2016年底,城廂鎮獲得2010市級“文化活動示範基地”,2011年市級“一級文化站”,2017年省農業廳、省體育局、省農民體育協會“億萬農民健身鄉鎮”榮譽稱號。
城廂鎮已全面完成綜合文化站和17個村(社區)綜合文化活動室標準化建設,現已接納民眾5.9萬人次,站外公益活動受益12.6萬人次。全鎮有綜合文體站1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中心服務站18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點18個;村級文化中心17個,讀書室17個,有圖書冊3.5萬冊。

教育事業

2016年,城廂鎮有中國小校2所,其中,九年制義務教育學校1所(含原國小、國中各一所)、完全高中學校1所;公辦幼稚園和私人幼稚園共9所。有在校學生5800人,其中在園幼兒1438人;在校小學生2224人,國中學生893人,高中學生1245人;教職工總數842人(含退休教職工302人),其中在職教職工540人;全鎮義務教育入學率100 %,鞏固率100%,15周歲初等義務教育完成率100%,國中升學率97.5%,高中升學率96.15%;全鎮學校建有讀書閱覽室7個,學習輔導室34個,娛樂活動室8個。

醫療衛生

2016年底,城廂鎮有公立醫院2個,民辦醫院1個,村級衛生室17個,個體門診3個,藥店9個,從業人員500餘人。僅就城廂鎮兩個公立醫院的統計,醫院占地面積37.25畝,建築面積13351平方米,職工總數355人。衛技人員169人,其中高級職稱3人,中級職稱63人,初級及其以下203人;執業醫師84人,執業助理醫師13人,執業護士93人;開放床位214張,設醫務科、護理部等14個職能科室,設中西醫、內外科、骨科、婦產科、肛腸科等28個臨床科室,設放射科等9個醫技科室。
2014年城廂鎮榮獲省級衛生鄉鎮。
2017年城廂鎮龍潭村、馬鞍社區、壁峰社區榮獲省級衛生村。

特色美食

古城回民館 古城回民館座落在小東街,始於上世紀30年代,其菜品別具一格,保證肉類的新鮮和質量,深受消費者喜愛。
曾氏豆花飯店 位於城廂鎮西門口,主要菜品是麻婆豆腐、油炸貓貓魚、正宗蒜苗回鍋肉。
彭老大酸辣粉70年代在上北街經營醃鹵、白酒、涼粉、涼麵等小吃;1983年開始主營酸辣粉,時任區長謝述鈞親自為其題寫店名“彭老大酸辣粉”,名氣大增,逞嘈極一時,成為城廂鎮乃至青白江區名小吃。
田喔味抄手 店主田發貴,解放前在城廂鎮下北街經營水餃、蕎面、抄手、渣渣面等小吃。現為城廂名小吃。
古城酥鍋盔 選料:精製麵粉、紅糖、上等菜油,焦炭。
黃糖麻餅 城廂鎮本土名小吃。選料:黃糖、芝麻、麵粉。

風景名勝

彭家珍大將軍專祠紀念館 。座落在成都市青白江區城廂鎮公園路34號家珍公園內,為一座崇祀辛亥革命著名英烈彭家珍的專祠。紀念館現占地10250平方米,平面略呈四方形,正門與家珍公園相通,坐南朝北,為傳統四合院布局。大門設在北端,除正中的紀念碑和西側的陳列室外,依次為新建的大門、紀念堂、碑廊和西側的萬祺亭、接待室。
專祠專祠
彭家珍烈士塑像彭家珍烈士塑像
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1938年,國民政府為了彪炳紀念為國捐軀的先烈,在城廂鎮家珍公園中心地帶,修建了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紀念碑為三稜柱狀石碑,通高5.2米,由基座、碑身、碑頂三部分構成。碑身三面均刻有蒼勁、端莊的楷體大字;正面為“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左側面為“易營長明道抗倭死事紀念碑”(易明道營長1907年生於金堂縣,1937年抗戰爆發,在上海南口戰役為國捐軀。四川省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右側面為“耿營長明抗倭死事紀念碑”(耿明營長城廂人,1898年生,1937年12月在南京保衛戰時遭日機轟炸壯烈犧牲。四川省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的碑體和題字渾然一體,歷經風雨依舊庄嚴屹立。
抗日將士紀念碑抗日將士紀念碑
繡川書院。座落在成都市青白江區城廂鎮大東街125號,原名“金堂書院”,始建於宋代。繡川書院坐北朝南,粉牆黛瓦,花格門窗,石道通幽,其庭院結構甬深,院前栽種松柏,濃蔭滿庭,建造布局為四進四合院,穿斗式木質結構,小青瓦懸山屋面,占地5085平方米,建築面積1969平方米。繡川書院曾是四川省成都地區最大的書院,也是晚清川西地區最活躍的書院,歷任院長皆為博學之士,其遺址是全省唯一保留完好的縣級書院遺址。  
書院書院

  
三清觀。雍正年間,道士姚來亨建。解放初期毀神像。經有關部門將原靈官廟改“三清觀”。2006年4月28日開放。有道士5人,道長王至明。分前後兩殿,前殿正中靈官菩薩,左祀呂洞賓,右祀邱祖、財神、藥王共5尊神像,後殿正中觀音(慈航),左祀地母,右祀王母,觀音對面為斗母,共4尊菩薩。2007年,維修了齋房、飯堂,可容納200之眾吃住。
三清觀三清觀
陳氏宗祠。原名旭高祠,位於青白江區城廂鎮西街135號。始建於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坐西南向東北,占地面積約1800平方米,占地面積約1260平方米。呈長方形平面布局,兩進四合院結構,穿斗式梁架,懸山頂,小青瓦屋面;現存門廳、前廳、後廳,天井;門廳面闊一間。
陳氏宗祠陳氏宗祠
文廟城廂文廟始建於宋嘉祐二年(1057年),後隨金堂縣治所遷移至古城鎮。宋、元、明、清四代、屢毀屢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多次修補擴建,最後一次大規模重修是在清代嘉慶十四至十五年(1809-1810年),由當時縣令謝惟傑主持其事。古城文廟坐南面北,位於鎮東北隅(今城廂糧站內),屬大型建築群落。解放後,文廟改為倉庫。現存大成殿、後殿、崇聖祠、前廳和廂房,為層疊式布局,占地2500多平方米。其中以大成殿最雄偉,為重檐歇山式和琉璃瓦面,黃瓦朱欞,金碧輝煌,莊嚴雄偉,是青白江區重要文化遺產之一。
武廟。武廟原在城廂鎮東北文昌宮後,嘉慶十三年(1808年)從文昌宮後遷今址(原城廂中學西南隅),坐北面南。廟制為正殿三楹,東西廊各十楹。正殿內,中塑關公像,左關平,右周倉,威風凜凜。武廟高度為12米,超過高度為11.1米的文廟,雖然相差不到1米,但這種武廟超過文廟的現象全國罕見。武廟現存正殿三間,為重檐歇山式。1981年,武廟被列為成都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西街。西街是古鎮唯一保留最完整的一條古街,全長320米,街後側有幾處大院緊貼。街上有三清觀、當鋪、陳家祠、原金堂縣衙署等。連線西街有4條小巷,北側為西城邊街、槐樹街、堅強巷,南側有上壽巷。西街兩側大部份保留老街原有的清時代和民國時期民居和街房建築。
城廂西街城廂西街

著名人物

彭家珍(1888-1912),字席儒,四川金堂(今青白江區城廂鎮)人。1906年畢業於四川武備學堂,後赴日本考察軍事,在日本加入中國同盟會,接受了大總統孫中山先生所倡導的民族革命思想,並擔任同盟會之京、津、保支部軍事部長。武昌起義後,為掃清革命障礙,彭家珍欣然赴死,於1912年1月26日暗藏炸彈炸死清末大臣、宗社黨首領良弼,但不幸彈片飛傷後腦,當場壯烈犧牲。孫中山高度評價彭家珍的功績,稱讚他的行動為“我老彭收功彈丸”,並追贈他為“陸軍大將軍”。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主席亦對其家屬簽發了彭家珍革命烈士光榮紀念證書。
謝湜、謝潛兄弟,城廂鎮西門外人,分別於1085年,1088年先後考中進士。四川名儒,官至國子監博士,著有《易義》十卷, 《春秋義》二十四卷,《總義》三卷。謝湜墓在今城廂鎮馬鞍三組。謝湜被收入《中國人名大辭典》。
杜銘,城廂南門外杜家橋人,正統六年(1444年)舉人,十年進士,授刑部河南主事。景泰年間巡視南直隸,河南,山東等。天順四年甘肅告急,為兵部尚書馬公昂參議幕府,後為雲南按察司副使,按察使,貴州真拜按察使,湖廣左布政使,成化八年( 1472年),任戶部右侍郎,工部左侍郎,轉刑部。十一年,蒙古南侵,受命出代州,學習攻守之法,召募士兵,於要害處設土堡警惕防禦。加正二品銜,工部尚書,掌大理寺,次年改任刑部尚書,慎重刑獄。據《貴州通志》,杜銘齋心仁恕,平反冤案,秉性直朴,遵守倫紀。
李佶,城廂鎮泉龍村人,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舉人,十五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嘉靖初,拜御史巡按浙江,風節凜然,因剛直忤逆太監離職歸鄉。
魏長生(1734-1802年).原名朝貴,字宛卿,因於家中排行老三,人稱魏三,城廂鎮人(原繡水鄉),清代中國花部代表人物。清代乾嘉年間名旦,名震北京。魏被乾隆皇后認為干女,人稱皇姑。清代著名小說家李斗在《揚州畫舫》中有記載。魏長生是清朝著名的漢劇表演藝術家,川劇創始人之一,《滾樓》是其代表作。

地圖信息

地址:成都市青白江區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