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門關(劍門關隘口)

劍門關(劍門關隘口)

劍門關,劍閣縣城南15公里處,大劍山和小劍山之間。劍門關形成於白堊紀,是世界罕見的城牆式礫岩斷崖丹霞景觀,,底部最窄處僅50米的天然隘口,是自然天成的天下第一關隘。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在此壘石為關,稱劍閣或劍閣關,唐以後多稱劍門關,1700多年以來關樓屢毀屢建,現在的關樓。現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劍門關旅遊景區的主要景點,也是標誌性景點。通常為了與劍門關風景區、劍門關鎮相區別,而多別稱為劍門關關口或劍門關關樓。

劍門關因其險峻,享有“劍門天下雄,劍門天下險”、“天下第一關”、“西蜀門戶”等稱號。唐代詩人李白的《蜀道難》里“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讚譽,更讓劍門關名揚天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劍門關
  • 地理位置: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
  • 建成時間:2010年
  • 垂直高度:近300米
  • 氣候類型:亞熱帶濕潤氣候
  • 占地面積:6平方千米
  • 景區等級:AAAAA
歷史,地位,評價,關樓,劍門關旅遊,

歷史

根據史料記載,諸葛亮任蜀漢丞相時,見大小劍山之間有閣道三十里,又見大劍山中斷處壁高千刃,天開一線,便在此壘石為關,以為屏障,稱劍閣,又稱劍閣關。後來諸葛亮五出祁山,姜維十一次北伐中原,都曾經過此地。
劍門關是入蜀咽喉、軍事重鎮,歷史上成為兵家必爭之地。1700多年以來劍門關樓屢建屢敗,又屢毀屢建。
劍門關
唐朝以後,開始改稱為劍門關。
原古關城樓是三層翹角式箭樓,閣樓正中懸一橫匾,書“天下雄關”,頂樓正中的匾額題有“雄關天塹”。這座歷經千餘年的雄偉古關樓,在1935年修築川陝公路時被全部拆毀。
1992年在關口川陝公路東側崖底修建了關樓。2006年2月,關樓被大火燒成灰燼。
2009年9月至2010年4月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的關樓,是由上海同濟大學設計。

地位

劍門關是川北重要門戶。四川與北方主要通過三條棧道相連(金牛、米倉、陰平),其中金牛道建成最早,相對好走,再加上金牛道直通四川盆地中心——成都,由金牛道進攻成都最為便捷,故在川北防禦中金牛道尤為重要。而劍門關,正是扼守金牛道的門戶。
歷代經營四川的人都會尤為注重劍門關,當局的重視再加上地勢的險要,使得在冷兵器時期,劍門關是中國少有的不曾被從正面完全攻破的關口。
用“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來形容劍門關絕無誇張。三國鐘會後周王景北宋王全斌,都曾與四川地方部隊對峙於劍門,無一從正面突破劍門關(其中王全斌通過派部隊繞過劍門後兩面夾擊最終攻破)。而明初時,傅友德入川,更是不走金牛道,而是借陰平道繞過劍門,直逼成都。
到了近代,紅軍和解放軍也是藉助火炮才攻克劍門。

評價

劉禪有此地(劍門關),而面縛於人,豈非庸才耶!”——李特

關樓

樓高19.34米,基座長19.16米,寬13.6米。依據冷兵器時代作戰特點,以青石座基,石拱劵門,獸吞銜環,金釘固門。關樓採取三層歇山式屋頂的構造,四面軒窗、環廊通透、檐下使用斗拱,檐柱、角柱採用側腳,角柱採用“生起”等明代傳統手法營造成“敵樓高踞、堞垛森嚴”的明代建築風格。充分展示古關樓那種“一石臨空天府狀,兩山如壁劍門雄”和“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雄渾而壯觀的本色。
劍門關

劍門關旅遊

劍門關是國務院1982年公布的首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全國紅色經典旅遊景區,四川省自然保護區,四川省地質公園,並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國家大遺址保護十二五專項規劃》,《中國國家地理》四川最美100個拍攝點。
劍門關旅遊景區現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核心區面積6平方公里。景區交通極其便捷,京(北京)昆(昆明)高速公路、寶(寶雞)成(成都)鐵路、西(西安)成(成都)高鐵穿境而過,蘭(蘭州)海(海南)高速公路和蘭(蘭州)渝(重慶)鐵路擦肩而過,距廣元飛機場僅21公里。向北距古都西安約480公里,向南距古城閬中150公里、重慶400公里,西南至成都約250公里,西北到九寨溝約350公里,是四川大九寨環線的重要節點和蜀道三國文化精品旅遊線路的支撐中心,區位優勢得天獨厚。
劍門關旅遊區圍繞蜀道文化、三國文化、關隘文化、郵驛文化等主題,打造特色旅遊產品。依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奇特的丹霞地貌、優美的生態環境、豐富的民俗文化,對古關、古道、古驛站、古寺廟、古碑刻、古戰場、古詩詞等進行了保護和利用,先後投資 6.9 億元,建成了蜀道三國文化線、絕壁觀光線、生態文化旅遊線。獨特的旅遊資源,讓劍門關成為眾多遊客選擇的重要去處。
劍門關(劍門關隘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