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紅軍攻克劍門關紀念館
- 地址: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關
- 意義:紀念1935年紅軍血戰劍門關
- 開放時間:2009年12月22日
歷史回顧,館情介紹,周邊看點,
歷史回顧
四川省劍閣縣屬川陝革命老區境內的劍門關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打下劍門關,猶如得四川”之說。 在紅軍突破嘉陵江之前,劍門山區就已經燃起了革命烽火,1932年11月25日,劍閣縣近400位游擊戰士前往毗鄰南部縣參加了震驚四川的升鐘起義,隨後不久,游擊隊員遭到了反動政府的瘋狂追剿,解放後,在劍閣縣的長嶺鄉還修建了“升鐘起義死難烈士陵園”;在1935年紅軍渡江前夕,又發生了“一·九”兵變,“一·九”兵變肢解了川軍兩個連,極大地動搖了沿江守敵軍心,為紅軍強渡嘉陵江奠定了基礎。
紅四方面軍強渡嘉陵江後,副總指揮王樹聲率部對劍門關守敵實施東、西、南三面包圍,1935年4月2日,從拂曉到黃昏,經過冒雨血戰,殲滅敵軍3個團,敵軍主力團團長楊倬雲在營盤嘴墜崖而亡,自古歷經上百次戰鬥未曾有失的劍門雄關,如今被英勇的紅軍攻克。整個戰鬥殲滅三千多敵人。直到現在,當年曾在劍門關戰鬥過的、至今仍健在的老紅軍都還能唱出當時的一些歌謠“風吹雨淋雷打閃,紅軍攻克劍門關。各路軍閥如山崩,我送紅軍出四川”,這些樸實的話語表現出紅軍戰士和劍閣人民的深情厚誼。
為進一步弘揚、傳承紅軍精神,挖掘紅色文化,促進災後重建,劍閣縣多方籌資600多萬元,於2008年7月啟動紅軍攻克劍門關紀念碑、紀念館建設。2009年12月22日,紅星廣場落成,包括紅軍攻克劍門關紀念碑、紅軍攻克劍門關紀念館、將帥雕塑和石刻標語。
館情介紹
紀念館為長26米,寬8米的長方形館,分為多媒體室,大廳、展廳三部分,採用聲、光、電等現代科技手段,向人們展示紅四方面軍血戰劍門時的戰鬥史實。
紀念館大門右側,展示的是劍門戰鬥大捷的藝術牆,藝術牆前面是紅四方面軍長征路線圖。
紅軍攻克劍門關紀念館四壁為劍門七十二峰,千仞絕壁,地下為下沉式沙盤。
紀念館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展示紅軍在劍閣發生的一些革命鬥爭和所留下的革命文物。第二部分是觀看紅軍攻克劍門關的戰鬥場景,該館採用國際上先進的玻璃螢幕背投和投影儀多屏融合技術,通過多媒體生動地模擬出紅軍浴血劍門關的歷史場景:1935年4月2日的劍門雄關,英勇的紅軍戰士前赴後繼,用鮮血和生命將鮮紅的軍旗插上了雄偉的劍門關。
周邊看點
紅軍攻克劍門關紀念館位於劍門關紅星廣場上,廣場上除紀念館外,還有紅軍攻克劍門關紀念碑、將帥雕塑和石刻標語。
紅軍攻克劍門關紀念碑造型呈四面體,碑高19.35米,碑座高4.2米;主碑正前面鐫刻著徐向前元帥的題詞“紅軍攻克劍門關紀念碑”;題詞下方有一組形象逼真、士氣高昂的紅軍戰士主雕銅像;碑座四周嵌有紅軍來劍門山區的主要戰鬥、政權建設等八面浮雕。在八面浮雕下,刻有為創建劍閣蘇區、犧牲疆場的紅軍英烈1200多人的名字。
在紀念館旁,有一座鮑政委墓。鮑政委(?—1935),時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31軍91師274團2營政委,1935年4月2日,在血戰劍門關戰鬥中與通訊員一起壯烈犧牲,合葬於此。原墓只是一座土冢,2010年9月,劍閣縣將原土冢砌石修整成今天的模樣。鮑政委沒有留下完整的姓名,犧牲時年僅大約18歲,那位通訊員更是連姓什麼、來自何方都不知道。
紀念館開館,將成為革命傳統教育基地,更好地激勵劍閣兒女發揚紅軍精神,建設美好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