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武帝征和年間,元城委粟里新從東平陵遷來一個大口之家——王賀一家。王賀正是齊王室嫡裔田安的四世孫。西漢初,田安失去封國,其子孫淪為庶民。因其先人貴為王族,時人稱之為“王家”,久而久之,因此演變為王氏。
王賀攜家抵達魏郡元城時,受到當地民眾的熱情歡迎,將沙鹿山旁傳說中最佳的福地讓王氏一家居住。後來王賀被推任為鄉三老,這是封建社會前期最基層的官吏,由於他辦事公道,在魏郡人民中頗有好名聲,元城縣的一位耆老建公將“聖女將興”的故事告之王賀,王賀如前所說,確實是齊國田氏後裔,聽後非常高興,亦說:“我聽說救活千人者,其子孫可以發達封侯,我所救活者,不下萬餘人。”王賀安享了晚年,其子孫後代遂在元城安居下來。自此,元城王氏便開始繁衍生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元城王氏
- 外文名:The wang yuan city
- 實質:五鹿,故沙鹿
- 地位:有沙亭
起源,崛起,世系,支脈,郡望,名人,
起源
《郡國志》啟:五鹿,故沙鹿,有沙亭,周穆王喪盛姬,東征舍於五鹿,其女叔,屆此思哭,是曰女之丘,為沙鹿之異名也。《春秋左傳》僖公十四年,沙鹿崩。晉史卜之曰:陰為陽雄,土火相乘,故有沙鹿崩。後六百四十五年,宜有聖女興,其齊田乎?後王翁孺自濟南徙元城,正直其地,日月當之。王氏為舜後,土也,漢火也。王禁生政君,其母夢見月入懷,年十八,詔入太子宮,生成帝,為元後。漢祚道污,四世稱制,故曰火土相乘而為雄也。及崩,大夫揚雄作諱曰:太陰之精,沙鹿之靈,作合於漢,配元生成者也。
事情還得從頭道來——早在春秋時期的魯僖公十四年(前643年)八月,位於今河北大名縣城東北四十華里的沙鹿山在秋雨連綿中崩塌了,臨河山體墮入黃河之中(時黃河流經今大名境內)。晉國的史官為此占卜詞曰:“陰為陽雄,土火相乘,故有沙鹿崩。後六百四十五年,宜有聖女興。其齊田乎!”意思是陰陽相激,土火相攻,造成了沙鹿山的崩塌,這是陰盛陽衰的結果,“沙鹿崩”預示著600多年後,將有一位出自齊國王室田氏的偉大女姓興起於沙鹿山之地。這是春秋時期一件震驚諸國的大事,各國史官紛紛將它記入《春秋經》、《公羊傳》、《春秋傳》等史書之中。
幾百年後,西漢武帝征和年間,元城委粟里新從東平陵遷來一個大口之家——王賀一家。而王賀正是齊王室嫡裔田安的四世孫,這支王氏族人起源於姓,先後演變為陳、田二氏,戰國後期,田和奪取了齊國群權,三代稱王,田建時為秦國所滅。秦末,項羽起兵時,封田建孫田安為濟北王。至西漢初田安失去封國,其子孫淪為庶民。因其先人貴為王族,時人稱之為“王家”,久而久之,因此演變為王氏。漢景帝時,王氏之後裔王遂,字伯紀,遷居東平陵。他只是一般地主,並未入仕,其子王賀,字翁儒。王賀舉家遷徙是他因仕途不順,又得罪了當地的大豪強終氏【終軍(約前133~前112) 字子云】,為避免災禍,舉家便遷出西去。為什麼遷到元城?這是因為前些年他與元城的一段緣淵。此前五年,即漢武帝天漢四年,由於朝廷連年征戰和窮奢極欲,導致天下虛耗,人口減半,百姓流離失所,盜賊蜂起,大股至千餘人,破城奪邑,殺死守尉,小股亦有數百人,攻掠鄉聚,數量不可勝計。漢武帝先派御史中丞、丞相長史督率地方官鎮壓,盜賊反而欲剿欲多。武帝見狀,又派出繡衣直指使到各地剿滅,這些使者手持象徵皇權的節杖和利斧,大肆屠殺暴動的民眾,也處死鎮壓盜賊不力的官吏。與王賀同時為繡衣使者的暴勝之等人,所到之處誅殺二千石官吏以下及連坐者,“多至萬餘人”。以繡衣直指使銜監督魏郡的王賀卻不然,冒著極大的風險,不枉殺無辜,將那些無辜的地方官和因生計鋌而走險的當地子弟全部釋放,近萬名魏郡民眾的生命保住了,可王賀本人卻以“奉使不稱”的罪名被撤職查辦。
因此,當王賀攜家抵達魏郡元城時,受到當地民眾的熱情歡迎,將沙鹿山旁傳說中最佳的福地讓王氏一家居住。後來王賀被推任為鄉三老,這是封建社會前期最基層的官吏,由於他辦事公道,在魏郡人民中頗有好名聲,元城縣的一位耆老建公將“聖女將興”的故事告之王賀,王賀如前所說,確實是齊國田氏後裔,聽後非常高興,亦說:“我聽說救活千人者,其子孫可以發達封侯,我所救活者,不下萬餘人,我的後世不應當更興盛?”王賀安享了晚年,最後逝世於元城,其子孫後代遂在元城安居下來。
崛起
王賀之子王禁,是一位不甚得志的小吏,年青時在西漢京都長安學習法律,曾擔任過遷尉史的官職。《漢書.元後傳》說:“禁有大志,不修廉隅,好酒色,多娶傍妻,凡有四女八男”。其長女王君俠,次女王政君,第三女王君力,第四女王君弟,長子王鳳,字孝卿。次子王曼,字元卿,第三子王潭,字子元。第四子王崇,字少子。第五子王商,字子夏。第六子王立,字子叔。第七子王根,字稚卿。第八子王逢時(一作王逢),字季卿。其中王鳳、王政君和王崇等人系同母所生,母親李氏,魏郡人,是王禁的正妻。由於王禁娶妻很多,她頗妒忌,不時和王禁鬧家庭糾紛,後來倆人關係完全破裂,她被以“嫉妒”的罪名逐出王家,更嫁為河內苟賓為妻,生子苟參。後來,直至女兒王政君位至權傾天下的皇太后,王禁和李氏才在女兒的命令下重歸於好。王政君的異父同母弟苟參後來也分享到王氏家庭的榮耀,獲得了侍中、水衡都尉的肥缺。
王禁次女王政君生於漢宣帝本始三年,據說:“李任政君在身,夢月入其懷”。日為陽,月為陰,男為陽,女為陰,故可稱王政君為“月亮女兒”。王政君幼年在家溫順孝順,很有人緣,長大後婚姻總是不幸,她第一次許配的丈夫尚未完婚就暴病身亡,有意聘她為妾的東平王爺也是吉期未到便一命嗚呼!為此,王禁不安起來,直至卜者斷言“為大貴,不可言”,王禁方才安心。王禁用重金聘請老師教王政君學習禮儀、鼓琴和讀書識字,刻意培養。18歲時,王政君以良家處子被選入皇宮。
入宮後,王政君開始級位較低,入宮不足一年後,得到了待寢太子劉奭的機會。原來太子劉奭雖有幾十名陪待七、八年之久的姬妾,但劉奭的愛情專一於司馬良娣。而司馬良娣紅顏薄命,撒手而逝,臨終前,告訴劉奭:“妾死非天命,乃諸娣妾、良人更祝詛殺我”。劉奭為此不再接觸其他女人,即使無有後嗣也全然不顧。他的母后在漢宣帝的親自授意下,挑選了幾個剛剛入宮並與司馬良娣毫無利害衝突的宮女,供太子挑選。太子對如花似玉、容光煥發的姑娘並不感興趣,只是對身著絳紫裙裝、薄施粉黛、儀態端莊的王政君略微注意了一下,當皇后詢問誰是意中人時,不忍指駁母親厚意的劉奭順手指著王政君說:“就是這位姑娘吧”。
王政君與太子春風一度,卻幸運地有了身孕,並於漢宣帝甘露三年,在甲館畫堂生下了西漢王室的世嫡皇孫。漢宣帝欣喜萬分,親自為其取名。這實際上已明確了日後王政君的皇后地位。漢宣帝在宮庭里擺下了歡慶盛宴,孫兒被他“常置左右”。另一場喜宴也在元城王氏家中開場。不久漢宣帝駕崩,太子劉奭繼承皇位,漢元帝初元年三月,王政君由婕妤被冊封為皇后。
漢元帝、王皇后夫妻感情極為淡漠。漢元帝崇尚節儉,而後來漸大的太子卻表現出了喜好酒樂的習氣,加上皇妃傅昭儀和其子定陶共王較得寵愛,漢元帝有意廢太子位而立定陶共王為太子。漢元帝竟寧元年,漢元帝進入人生的彌留之際,改易太子的決心更加堅定。他下詔不許王皇后及太子進見,還數次催促尚書提供漢景帝廢太子而立膠東王的檔案,擬依樣行事。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曾奉詔監護太子家的元老重臣、也是與漢元帝情同手足的史丹,闖入漢元帝的病榻前,勸道:“皇太子以嫡長子被冊立已十餘年,如今流言傳說陛下將改立定陶王,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公卿大臣們一定不會奉詔。請陛下先賜臣一死”,言畢放聲大哭。忠厚的漢元帝不忍心看到史丹的老淚縱橫,加以念起父親漢宣帝對“太孫”的疼愛,終於無奈地打消了廢立的念頭兒。
王政君自幼精通詩書,受儒家思想影響較深,成為皇太后後,她仍然十分謹慎謙恭,對以前的情敵兼政敵傅太后格外寬容,又“遇共王甚厚,賞賜十倍他王,不以往事為纖介”。以後還立傅太后的孫子為皇帝,表現得相當仁慈。她在漢哀帝建平三年,曾下詔將王氏家族余田分給貧民,臨朝稱制後還因為發生水災而厲行節約,減損膳食。她也經常巡視四郊,賑貸貧民,親事農桑。這些雖驗證免有造作的成分,但也能反映出王政君是一個心地善良、遇事謹慎、比較節儉的執政者。
王政君具有相當的政治才能,這突出表現於在漢哀帝死後,她果斷地接管權力,罷黜了董賢等佞臣,使朝政為之一振。做為后妃的她,也注定了要在殘酷的宮廷鬥爭中不得不依賴自己的父兄子侄。漢元帝初元二年,王政君的父親王禁以皇后父的身份得封為陽平侯,王政君的叔父王弘一步登天,擔任了長樂衛尉。以王政君封后為轉折點,元城王氏終於由默默無聞的小官僚家庭,擠進了外戚世家的行列。漢元帝永光二年,王政君弟王鳳被封為衛尉、侍中,進入了漢帝國的決策圈,掌握了保衛皇帝、皇后安全的警衛大權。漢成帝河平二年,王鳳以皇帝的名義同日封自己的五個弟弟為侯。其他王氏兄弟的子弟,都提拔重用,任用為各部門的官吏,占據朝中有權有勢的職位。
由於以上王政君對王氏家族的眷顧,所以王政君在主觀上使元城王氏家族成為西漢歷史上最悠久、勢力最大的外戚官僚集團,以至後來在客觀上將元城王氏的代表人物王莽推向新朝皇帝的寶座。史學家班彪在《漢書.元後傳》的《贊經》中說得明白:“及王莽之興,由孝元後歷漢四世為天下母,享國六十餘載,群弟世權,更持國柄,五將十侯,卒成新都。”王政君卒於新朝始建國五年二月,享年達當時較為罕見的84歲,同漢元帝合葬於渭陵。著名的宮廷文學家揚雄替她作了輓詞:“太陰之精,沙麓之靈。作合於漢,配元生成。”
世系
……
媯針生媯炆。
陳厲公生三子:長子陳莊公;次子媯完,即田完,又稱陳完,諡號“敬仲”,史稱“田敬仲”,為田氏家族的第一代首領,其八世孫田和取代了姜齊,建立了田齊國;第三子陳宣公。陳宣公生四子:長子媯寇,史稱太子禦寇,雖立為太子,但未及即位就死了;次子陳穆公;第三子媯西,史稱少西;第四子媯宗,史稱宗氏。陳穆公生陳共公。陳共公生陳靈公。陳靈公生陳成公。媯西生媯御。媯御,史稱“御叔”“夏御叔”,他娶的就是春秋時代的大美女夏姬(鄭穆公之女)。媯御與夏姬所生的兒子就是媯征舒,史稱“夏征舒”,媯征舒殺死其母的情人陳靈公之後,成為陳國國君。陳成公生四子:長子陳哀公、次子媯黃、第三子媯招、第四子媯過。陳哀公生四子:長子媯偃師,雖立為太子,但未及即位就死了,史稱悼太子;次子媯留,史稱“陳君留”,承襲陳哀公擔任陳國君主,在位期間為公元前534年三月至四月,楚軍來,棄國奔逃到鄭國,十一月,楚國滅陳,楚靈王立其弟熊棄疾為陳國君主;第三子媯勝;第四子媯貞。悼太子媯偃師生陳惠公。陳惠公生陳懷公。陳懷公生陳湣公。媯貞生一子:媯摯。
子亶,生子獻。
子獻,生諸御鞅。
王禁生四女八男:長女王君俠,封廣恩君,是漢朝定陵侯淳于長的生母;次女王政君,乃西漢孝元皇后,,是漢成帝劉驁的生母;第三女王君力,封廣惠君;第四女王君弟,封廣施君;長子王鳳,封陽平敬侯;次子王曼,追謚為新都哀侯,新朝建立後,追謚為“新都顯王”;第三子王譚,封平阿安侯;第四子王崇,封安成共侯;第五子王商,封成都景侯;第六子王立,封紅陽荒侯;第七子王根,封直道讓侯,後來改封為“直道讓公”;第八子王逢時(也作王逢),封高平戴侯。
新帝王莽,生六子三女:長子王宇,為隱太子;次子王獲,為戾太子;第三子王安,封新遷王;第四子王臨,封統義陽繆王,後來立為新朝太子;第五子王興,封功脩公;第六子王匡,封功建公;長女王嬿,即漢朝孝平皇后,後來改封為黃皇室主;次女王曄,封睦脩任,下嫁新朝大將軍武漢(一作吳漢),戲劇“吳漢殺妻”的主人翁之一,京劇中稱為“南寧公主”;第三女王捷,封睦逮任。
隱太子王宇,生六子二女:長子功隆公王千,次子功明公王壽,第三子功成公王吉,第四子功崇公王宗(即王會宗),第五子功昭公王世,第六子功著公王利;長女王妨,嫁西漢城門令史王興(京兆王氏,非大名王氏,新朝“四將”之一,被王莽封為奉新公);次女王夫人,嫁漢孺子(漢末主)劉嬰。
3.安成共侯王崇之子為安成靖侯王奉世;王奉世之子為安成侯王持弓。
5.高平戴侯王逢時之子為高平侯王直。
8.直道讓公(直道讓侯)王根之子為直道公(直道侯)王涉。
支脈
河平二年(前27年),漢成帝詔封王鳳之弟王譚為平阿侯,王商為成都侯,王立為紅陽侯,王根為曲陽侯,王逢為高平侯,世人稱之為“一日五侯”。這五侯之間互不和睦,其門客之間也不敢互相往來。漢成帝以大舅舅王鳳為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大權獨攬,黨同伐異,凡是以正義為立場而不附和王鳳的,輕則被逐,重則被殺,外朝諸臣,唯王鳳之馬首是瞻。中央政府既是王鳳的勢力圈,地方政府的人事,也逐漸布滿了他的黨羽,郡國的守相,各州的刺史,都出王鳳之門。這樣,便奠定了王氏在漢家政府下的實際權力的基礎。王鳳在職十一年而卒“骨肉大臣,有申伯之忠”,接替而為大司馬、車騎將軍而輔政者,為其從弟王音。王音在職七年,王鳳之弟王商接替輔政,為大司馬衛將軍,三年而卒。由王鳳之弟王根為大司馬驍騎將軍輔政,在職四年而病免。
王鳳一支:【陽平侯王鳳——世子王襄——王岑——王莫】王鳳,字孝卿,是王政君的同母弟弟,王禁的長子,嗣父爵為陽平侯。漢元帝竟寧元年,漢元帝卒後,漢成帝即位伊始,就封舅父陽平侯王鳳為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輔政,還增加了5000戶的封邑。大司馬、大將軍是漢帝國軍隊的最指揮官,領尚書事則握有處理日常事務的行政大權,軍權、政權集於一身的王鳳在秉政的過程中,先後罷免了丞相王商,強迫定陶王回歸藩國,處死王章。漢成帝陽朔三年八月,王鳳病逝,他的長子王襄襲陽平侯爵,並擔任衛尉。至更始元年,上邽人楊廣斬殺王襄,王鳳這個“嫡枝”家庭泯然無聞。
王曼一支:【王曼—世子王永、新太祖建興帝王莽】。隨著王鳯的飛黃騰達,王氏家族成為炙手可熱的京城第一豪門,就連與王鳯毫無血緣關係的兄弟苟參都當上了侍中、水衡都尉。唯獨有一家例外,這就與王鳯同父異母的兄弟王曼一門。由於王曼與王鳳並非嫡親兄弟,兩家關係並不是很親近,來往不太多。王曼的身體一直不大好,也沒有得到出來做官的機會,全靠著其父王禁分給他的那一份遺產度日。世子王永年紀輕輕,就憑著恩蔭以及自身的才能做了諸曹尚書,進入了朝廷任職。王永突然得病亡故,留下一個遺孤王光。王莽當權後王光被封為衍功侯。始初元年(戊辰,公元8年)司威陳崇奏報:王莽哥哥的兒子、衍功侯王光私下告知執金吾竇況,讓竇況替他殺人。竇況替他拘禁了那個人,用法律把那個人處死了。王莽大怒,嚴厲地責備了王光。王光的母親對王光說:“你看自己和長孫、仲孫相比怎么樣?”長孫、仲孫是王莽長子王宇、次子王獲的表字。王光母子便自殺了,連竇況也被處死。令王光的兒子王嘉繼承爵位為侯。
王音一支:京兆尹王章曾被堂兄王鳳舉薦,但是王章十分不滿王鳳專權,密陳成帝劉驁,請求誅殺王鳳,任用賢良。劉驁不忍殺舅。但是王音偷聽到這個訊息,趕忙報告王鳳,王鳳誣陷王章。王音因此得到王鳳信任,擢升御史大夫。成帝陽朔三年(前22年),王鳳病逝,死前薦王音代替自己的職位。王音於是接任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輔政八年後去逝。《漢書·元後傳》讚揚他說:“王氏爵位日盛,唯音為修整,數諫正,有忠節”。其子王舜嗣侯。王莽建立新朝後,王舜被封為太師、安新公,居四輔首位。
王舜有三個兒子:世子王匡、王林、王延。其中王匡繼任為太師、褒新公,王莽地皇三年,曾和廉丹一起率兵攻打青、徐一帶的赤眉軍。由於他治軍無方,軍紀敗壞,當地民眾紛紛編唱歌謠。結果兵敗成昌,僅王匡單人獨騎逃回。等到王莽敗亡時,被漢軍殺死。王林位居說德侯、衛將軍,王林、王延兄弟二人在長安被漢兵攻陷後,缺陷了劉玄,後都被亂兵所殺。
王譚一支:王譚與王商都是王鳳的弟弟,擔任特進、領城門屯兵職務。王譚的四個兒子:世子王仁【王仁子王術】、王去疾、王閎、王向,都與王莽不睦。漢平帝元始三年,王莽用太皇太后王政君的名義,襲爵為平阿侯,他只是消極應付王莽,暗地裡與劉氏皇族交好,故當劉玄、劉秀大軍攻入長安時,沒有受到太大衝擊,直到東漢光帝建武二年才病逝,王向在新朝時被王莽排擠到邊郡安定任太尹,後來新朝末年的群雄之一、起於天水的隗囂率兵侵入安定時,王向死難,王閎在新朝時遠離長安,擔任東郡郡守,當劉玄的綠林軍迫近東郡時,王閎便主動率領全郡30餘萬戶吏民歸附,受封為琅邪太守。東漢光武帝建武五年冬,王閎投奔劉秀,從而保住了性命和家族的地位。此後,史書對王閎及其家族的事跡失去了記載。
平阿侯王仁(?~ 公元3年),素剛直。世子王磐字子石( ? ~ 47年),是馬援的侄婿,王莽堂兄王仁之子。王莽事敗,王磐仍住在原地,擁有巨額資財。他為人任俠尚氣,愛士好施,在江淮間大有聲望。後來,又遊歷京都,與衛尉陰興、大司空朱浮、齊王劉章結為朋友,日與往來。馬援對外甥曹訓說:“王氏,廢姓也。子石當屏居自守,而反游京師長者,用氣自行,多所陵折,其敗必也”(《後漢書·馬援列傳》)。不出所料,過了一年多,王磐果然受司隸校尉蘇鄴、丁鴻一案的牽連,死在洛陽獄中。王磐的兒子王肅不知檢束,又出入北宮和王侯府第。馬援對呂種說:“建武之元,名為天下重開。自今以往,海內日當安耳。但憂國家諸子並壯,而舊防未立,若多通賓客,則大獄起矣。卿曹戒慎之”(《後漢書·馬援列傳》)!後來,郭皇后去世,有人上書,認為王肅等人出於被廢黜的人家,恐怕借事生亂,引起像貫高、任章那樣的變故。皇帝大怒,下詔命令郡縣收捕各位王子的賓客,互相牽引,誅死千人以上。呂種也在處死之列。(《後漢書·馬援列傳》)!
他在政治上沒太大作為,於漢成帝元延元年因病去世。王莽地皇四,王邑同王尋一起率號稱百萬的大軍討伐昆陽的漢軍,因指揮不當而慘敗,後來與王莽一起在漢兵攻入長安時,死於亂軍之中,王邑之子王睦亦死於此時。王商這一支也斷絕了。
王立一支:【王立——世子王融——王柱——王丹——王泓】王立是王根的哥哥,他與元城五兄弟同日封侯。漢成帝綏和元年,淳于長被王莽抓住把柄,上告到王政君、王鳳那裡,不僅推動了即將到手的大司馬職位,連原有的衛尉的官職也丟掉了,最後落得個斃死獄中的下場。淳于長的母親王君俠也被遣返魏郡元城故居。為這件事,王立受到牽連,其長子王融被逼自殺,他本人被趕回封地閉門思過。以後雖然在姐姐王政君的幫助下得返京城,但好景不長,王莽執政後,再次將王立逐出長安,元始三年(公元3年)王莽晉爵安漢公,怕有朝一日姑母起用叔父王立,而使自己失寵,就派人到紅陽,逼迫王立自殺。王立作紅陽侯30年,死後其子王柱襲紅陽侯位。《功臣表》:“紅陽侯王泓,以與諸劉結恩,父丹降為將軍,戰死。”建武元年,封王泓為紅陽侯,治今五河縣雙廟鄉董嘴村西南。
王根一支:王根是王政君的異母兄弟,與同是王政君的異母兄弟王譚、王商、王立、王逢時於漢成帝河平二年六月,同日被封為列侯。王根在決定皇位繼承人選上鑄成大錯,但他推薦侄兒王莽繼任大司馬輔政,對家族來說,卻成為一著好棋,正因為如此,王莽執政後,追謚王根為直道讓公,又讓王根的世子王涉嗣受為直道侯、衛將軍。不過王涉在王莽兵敗昆陽後,跟大司馬董忠、國師劉歆等人合謀,準備王莽以同劉氏和解,謀泄被殺。
元城王氏中的極頂人物——王莽
漢元帝初元四年,王莽出生於元城委粟里,這時,他的姑母王政群已經當了四年的皇后。不過,王莽很小的時候,他的父親王曼去世了。王莽13歲時,隨著漢成帝的繼位,王政君成為皇太后,王莽的伯父王鳳也取得了大將軍的顯赫官位。他為人恭儉,勤身博學,尊長愛幼,漢成帝陽朔三年,當王鳳臥床不起時,王氏子侄中唯有王莽一人始終在病塌前侍候。王鳳臨終前,向王政君和成帝推薦王莽,由是王先後做了黃門郎、射場校尉。同時擔任騎者尉、光祿大夫、侍官,開始參預軍政大事。到這時,“王氏親屬,侯者凡十人”,政治勢力進一步加強。在這種情況下,他“爵位益尊,節操愈謙”。並利用各種條件結交名士、賓客乃至將相、卿大夫。
王莽擔任執政大臣後,仍然過著非常儉樸的生活,將皇帝的賞賜和封地的收入,全部送給貧寒的儒士。他的妻子身著粗布短衣。不到一年,漢成帝綏和二年(前7年)三月,對元城王氏呵護有加的漢成帝暴病身亡,漢哀帝劉欣即位。劉欣的祖母是傅太后,母親是定陶共王妃丁姬,這些人對元城王氏勢力逐漸給予限制和削弱。當年秋天,漢哀帝抓住王根和王況叔侄的過錯,將他們逐出京城。當年七月,準予王莽“止疏乞骸骨”的要求,免了王莽的大司馬職務,以特進、給事中的虛銜閒居家中,直至回到封地南陽。從此,王莽開始了長達6年的蟄居生活。此後由於朝廷政局日益混亂,朝臣昏貴荒唐,人們不禁懷念起元城王氏家族輔政時那種上下相安的小康局面,於是要求漢哀帝重新啟用王莽的上書不斷投向朝廷。第二年六月,漢哀帝死去,傅太后、丁姬都先他而死,王政君當日駕臨未央宮,收了皇帝璽綏,急如王莽入宮,連夜召開御前會議,第三天,正式重新任命王莽為大司馬。
王莽對政敵們進行了大規模的清洗,就連王莽的叔父王立和堂兄王仁,也因為與王莽有過節而被攆出長安。王莽在劉氏宗室中選了一個年僅9年的劉衎kàn當皇帝。後來,在吏民的支持下,王莽立女兒為帝後,繼而當上了宰衡。王政君也將自己的部分湯沐邑,奉獻給國家,將當地收穫的糧食,做為濟貧的儲備。在抗災救災上,也取得了人人交口稱讚的成績。
西漢末期,劉氏讓位、易命受命思潮在社會上非常流行,王莽在數年內由“安漢公”而“宰衡”、“居攝”、“假皇帝”,直到公元9年,王莽正式宣布廢除“漢朝”,建立新朝,成為“新朝皇帝”,這就是所謂的“王莽代漢”。
當時最主要的社會問題有三個:(1)土地問題:隨著地方豪強大族勢力的發民和自耕小農的大批破產,土地兼併,農民流亡,愈演愈烈;(2)奴婢問題:社會中存在著相當大數量由失掉土地的自耕小農而形成的奴隸,他們的存在和增多,既激化了社會矛盾,又減少了以自耕小農為基礎的帝國的收入和實力;(3)貨幣問題:這個問題實際上是商人勢力膨脹盤剝小農的問題,商人依靠金屬貨幣兼併小農,卻又不承擔租賦徭役,“貧民雖賜之田猶賤賣以賈,究則起為盜賊”。
面對這種社會現實,儒生出身的王莽依據儒學的經典如《詩》、《書》、《禮》、《易》、《春秋》、《孝經》、《論語》、《孟子》等書中所描畫的大同世界來“托古改制”,以爭取人心。他的改制首先從貨幣開始,隨後,推出新的土地、奴婢政策,然後實行“五均”、“賒貨”和“六管”等等。程式過繁,方式過時,封賞過濫,變化過快,步幅過大,法禁過急,樹敵過多,在充滿矛盾的社會中,採用了不合進宜的政策措施,再加上連年災荒和異族入侵,流民發難、豪強反叛等因素,造成了社會的混亂和動盪,在各地的武裝反抗期間,漢更始元年(23年),新朝在起義軍的打擊下崩潰,王莽的祖父、父親、妻子和兒子的陵墓也被亂民所毀,他在綠林軍攻入長安時的漸台被亂民所殺,落了眾叛親離、身敗名裂的下場。
王莽一支:王莽嫡妻王氏,於地皇二年正月病逝,所生的四個兒子皆未得善終——王獲知早在漢哀帝時因私殺奴婢而為王莽逼令自殺;王宇則牽連逼王莽讓權,於漢平帝元始三年被逼自殺於獄中;王臨在新朝地皇二年(公元21年)被王莽處死;僅存的王安也在這年因病去世;王宇子王宗因罪自殺。王莽的女兒漢平帝後在綠林軍進攻長安時蹈火而死。另外,據說王莽在新都時,與三個侍女有染,侍女懷能有子王興,增秩生有兒子王匡和女兒王曄,開明生下女兒王捷,但都留在了封地。直到24年後,王莽的嫡妻和嫡子都死完後,時已66歲的王莽才宣布了這些子女繼嗣的合法權利。
王莽對西漢王朝的貢獻與背叛,他的革新與復古,他的教學和迂執,他的光榮與夢想,既給元城王氏帶來了波峰浪底的巨變,更為歷史留下了永久的文化思索。元城王氏的興衰榮辱,演繹了西漢末期至東漢被期近百年間非同尋常的一段歷史,為中華名門望族史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至新朝末年,王莽政權被東漢光武帝劉秀推翻,元城王氏地位一落千丈。但也並未從此銷聲匿跡,如東漢東郡太守王閎和著名思想家王充,都是出自元城王氏。近代遍布海內外的王姓人中,也有一些人是當年元城王氏的後裔。曲陽侯王根封國在淮南(今鳳陽縣龍壩鄉),此為王姓之源。王姓是淮南人數最多的姓。1990年僅18周歲以上的人,王姓就有43200人;加上陳、劉、李三姓,為淮南市五大姓氏。
郡望
關於“五鹿”。春秋時大名為著名的五鹿城,“五鹿”體現著大名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明,同時“五鹿”又有“祿壽吉祥”之意,與大名的含義珠聯璧合,相得益彰。其次,我國南方的大都市廣州稱“五羊城”,“五鹿城”和“五羊城”單就字義相比,“五鹿城”應在“五羊城”之上,人們說起廣州“五羊城”,很容易聯想到大名“五鹿城”。
春秋時代,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是中華民族燦爛的一頁,也是儒家思想形成的重要時期。“春秋”代表四季:“春”象徵生機和耕耘,“秋”代表成熟和收穫。“五鹿春秋寫天下”,既體現了大名悠久的歷史,豐厚的文化,也體現了今天大名人民站在新起點,邁向新征程,建設新大名的堅定信心和決心。
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大名在後唐、宋和金三朝時,曾做過國都或陪都,這三朝是大名歷史輝煌的篇章,歷史記載清楚,事件影響深遠,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五鹿城”,“大名鼎鼎”,“漳衛之濱”,“三朝國都”是宣傳大名和“宋府名城”的重點和切入點。“五鹿城”使大名更形象,“大名鼎鼎”使大名更顯厚重,“漳衛之濱”使大名更有靈性,“三朝國都”使大名更具輝煌。
名人
1:王詡:即鬼谷子,又名王禪。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謀略家,兵家、教育家,是縱橫家的鼻祖,被譽為千古奇人,長於持身養性,精於心理揣摩,深明剛柔之勢,通曉縱橫捭闔之術,獨具通天之智。他的弟子有兵家:孫臏、龐涓、尉繚子;縱橫家:蘇秦、張儀、毛遂、被譽為商聖的范蠡等。鬼谷子是戰國時期人物,田姓改姓王是漢初的事,所以其不可能是元城王氏。而鬼谷子思想與尉繚子一脈,跟王敖,王翦親緣性更近。
2:王良:春秋時代著名的善御(駕駛馬車)者。一說王良即伯樂,字子良。“昔者王良、造父之御也,上車攝轡,馬為整齊而斂諧,投足調均,勞逸若一。”傳說他死後為神,並被天帝挑選為車夫,後來成為星官名。“漢中四星,曰天駟。旁一星曰王良。王良策馬,車騎滿野。”
3:王翦:秦代傑出的軍事家。頻陽東鄉人,王翦少年時期就喜愛兵法,事奉秦始皇征戰。是繼白起之後秦國的又一位名將。王翦領兵先後攻破趙國、燕國、魏國,翦滅楚國的第二年,王翦軍繼續南征百越。平定了江南,降服越君,江南地置為會稽郡。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王賁攻入齊都臨淄,虜齊王建,六國中最後的齊國也滅亡。這是琅琊王氏。
6:王昭君:(公元前~世紀中葉) :名嬙,字昭君,乳名皓月,漢族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晉朝時為避司馬昭諱,又稱“明妃”,漢元帝時期宮女,西漢南郡秭歸(今湖北省興山縣)人。匈奴呼韓邪單于閼氏。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傳。
8:王符:位元組信(公元85~162年),安定臨涇(今甘肅鎮原縣)人,東漢政論家、文學家、進步思想家,無神論者。王符一生隱居著書,崇儉戒奢、譏評時政得失。因“不欲章顯其名”,故將所著書名之為《潛夫論》。王符思想深刻、觀點鮮明、文筆犀利,至今讀其作仍給人一種淋漓暢快的感覺。9:王充:字仲任(公元27~96年),會稽上虞人。王充是東漢時期傑出的思想家, 唯物主義哲學家。整個東漢二百年間,稱得上思想家的,僅有三位:王充、王符、仲長統。范曄《後漢書》將三人立為合傳,後世學者更譽之為漢世三傑。三家中,王充的年輩最長,著作最早,在許多觀點上,王充對後二家的影響是十分明顯的,王充是三家中最傑出,也最有影響的思想家。著《論衡》等。
10:王允:字子師(137~192年),太原祁人。東漢大臣 。漢獻帝初年任司徒等要職。他是貂蟬的義父,貂蟬是造成呂布和董卓反目,以致於呂布最終刺殺了董卓的主要原因。在討論三十六計中的美人計和連環計時經常引用此事件。
11:王粲:字仲宣(177~217年),山陽郡高平(今山東微山)人。東漢末年著名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由於其文才出眾,被稱為“七子之冠冕”。
14:王叔和:名熙(210~280年),晉朝高平(今山西高平人)人。魏晉之際的著名醫學家、醫書編纂家。在中醫學發展史上,他做出了兩大重要貢獻,一是整理《傷寒論》,一是著述《脈經》。
16:王羲之:字逸少(321~379年或303~361年)。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東晉書法家。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自幼學習書法,曾師從衛鑠,後遍學眾家,在漢魏質樸淳厚書風的基礎上,博採眾長,創造出一種妍美流便、雄逸俊雅的新書風。對後世具有深遠的影響,被譽為“書聖”。真跡無存,唯有唐人雙鉤廓填的行書《姨母》、《奉橘》、《喪亂》、《孔侍中》及草書《初月帖》等。王羲之亦長於文學,原有文集10卷,已佚,明人輯有《王右軍集》2卷,見於《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17:王獻之:字子敬(344~386年)。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第七子。曾任中書令,為新安公主駙馬。自幼隨父學習書法,後又師法張芝草書,形成自己獨特書風。擅長各種書體,尤精於行草書,書風筆跡流澤,婉轉妍媚,為世人所重,與其父並稱二王。書法墨跡傳至今日的有行草書《鴨頭丸帖》、《中秋帖》、行楷書《廿九日帖》及小楷刻本《十三行》等。
18:王珣:字元琳(349~400年),小字法護,祖籍琅琊臨沂,晉代書法家。王珣真跡《伯遠帖》是三希之一。董其昌評:“王珣瀟灑古澹,東晉風流,宛然在眼”。19:王猛:字景略(325~375年),東晉北海郡劇縣(今山東濰坊壽光東南)人,後移家魏郡,前秦丞相、大將軍,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輔佐苻堅掃平群雄,統一北方,被稱作“功蓋諸葛第一人”。在東晉十六國時期出現了兩個名臣賢相的身影,“關中良相惟王猛,天下蒼生望謝安”。
21:王勃:字子安(649~676年),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唐文學家。麟德初應舉及第。“初唐四傑”之一。其詩風格較為清新,其文以《滕王閣序》較為有名。原有集,已佚,明人輯有《王子安集》。
22:王之渙:字季凌(688~742年),祖籍太原晉陽,唐代詩人,是盛唐時期的詩人,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等。如“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更是千古絕唱。
23:王維:字摩詰(701~761年) 。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縣),唐詩人、畫家。其父遷家蒲州(今山西永濟)。開元進士,累官至給事中,以尚書右丞終,世稱王右丞。王維詩多山水田園之作,在描繪自然美景的同時,流露出閒居生活中閒逸蕭散的情趣。或靜謐恬淡,或氣象蕭索,或幽寂冷清,表現了詩人對現實漠不關心甚至禪學寂滅的思想情緒。加之藝術技巧很高,頗為後人所推崇。王維精於繪畫,能將詩歌與繪畫相互溝通,被蘇軾譽之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能作人物、佛像,尤以水墨山水為人稱許。王維生前及後世均享有盛名,有“天下文宗”、“詩佛”的美稱。歷代編注其集很多,明顧起經《類箋唐王右丞詩集》10卷(後附文集4卷)是現存最早注本。清趙殿成《王右丞集箋注》是迄今較好的注本。
24:王昌齡:字少伯(698~756年),祖籍太原。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官至秘書省校書郎,代表作有《出塞》、《芙蓉樓送辛漸》等。存詩一百七十餘首。名句:“秦時明月漢時關”。
25:王建:字仲初(約767~約830年),潁川(今河南許昌)人。唐詩人。出身微寒。大曆進士。擅長樂府詩,與張籍齊名。著有《宮詞》一百首。有《王司馬集》。
26:王忠嗣:初名訓(706~750年),祖籍山西太原祁縣,大唐名將,一生屢立戰功。
27:王冰:(710~804年)號啟玄子。曾任唐代太僕令,醫學家。王冰年輕時篤好養生之術,留心醫學,潛心研究《素問》達12年之久。他著成《補註黃帝內經素問》24卷,81篇,為整理保存古醫籍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28:王孝通:中國唐代算曆博士,數學家,武德九年(626)時曾任通直郎太史丞,並參加修改曆法工作。王孝通的主要貢獻在數學方面,他的專著是《緝古算經》。唐顯慶元年(656)國子監設“算學”,以“十部算書”為教科書,列《緝古算經》為十書之一,並規定此書學習年限長達三年。
28:王彥章:字賢明(863~923年) 一作子明。鄆州壽張(今山東梁山西北)人。中國五代時後梁名將。朱溫建後梁時,彥章以功為親軍將領,歷遷刺史、防禦使至節度使。他驍勇有力,每戰常為先鋒,持鐵槍馳突,奮疾如飛,軍中號為王鐵槍。
29、王建:(公元847~918年),字光圖,無賴出身。唐朝時壁州刺史,後稱帝。在位16年,病死,終年72歲,葬於永陵(今四川省成都市老西門外)。30:王審知:字信通(862~925年),又字詳卿,軍中號白馬三郎,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縣分水亭鄉王堂村)人,五代閩國創建者。唐末政治腐敗,農民紛紛起義。王審知兄弟三人投奔王緒起義軍,隨之入閩。由於王緒濫殺將士,引起了兵變,將士們推舉王審知兄王潮為帥。後來,王審知接受唐朝廷任命,為威武軍節度使。梁開平三年(909年),封王審知為閩王。他治閩的29年間,實行保境安民、發展生產的政策,使人民安居樂業,經濟和文化都有很大發展。王審知“寧為開門節度,不作閉門天子”,實行保境安民政策,向朱全忠稱臣納貢,並與南漢、吳越的地方割據勢力締姻結好。
33:王曾:字孝先(978~1038年) ,青州益都(今山東益都)人,宋真宗鹹平五年壬寅科狀元。取解試、省試、殿試皆第一,成為科舉史上“連中三元”的狀元之一。官至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封沂國公。卒謚“文正”。著《王文正公筆錄》。
34:王惟一:名惟德(987~1067年),宋代傑出的針灸學家和醫學教育家。宋仁宗時當過尚藥御,對針灸學很有研究,集宋以前針灸學之大成,著《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36:王實甫:名德信(1260~1336年) 。大都(今北京市)人。元雜劇作家。創作活動大致在元成宗元貞、大德年間。編撰雜劇13種,只有代表作《西廂記》與《麗春堂》傳世,《販茶船》、《芙蓉亭》各傳曲文一折,余則散佚。
39:王禎:字伯善(1271~1368年),元代東平(今山東東平)人。中國古代農學、農業機械學家。著作《王禎農書》。《王禎農書》是我國古代五大農書之一。
40:王冕:字元章(1287~1359年) ,浙江諸暨人。元代著名畫家、詩人、書法家,號煮石山農、放牛翁、梅花屋主等。出身農家。最愛的是梅,其次竹,存世畫跡有《三君子圖》《墨梅圖》。
43:王鏊:字濟之(1450~1524年) ,號守溪,晚號拙叟,學者稱震澤先生,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明代名臣、文學家。王鏊自幼隨父讀書,聰穎異常,寫得一手好文章。官至戶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少傅兼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學士。王鏊一生為人正直,時稱“天下窮閣老”。
44:王守仁:初名雲,字伯安(1472~1528年) 。因築室於故鄉陽明洞中,世稱陽明先生。浙江餘姚人。明思想家。弘治進士,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封新建侯,諡文成。在哲學方面,他是心學發展的集大成者,形成陽明學派,在明代影響極大,並流傳到日本。著有《傳習錄》、《大學問》、《陽明先生文錄》等,後人輯成《王文成公全書》38卷傳世。
45:王廷相:字子衡(1474~1544年) ,號浚川。明朝潞州(今長治市)人,明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
47:王錫爵:字元馭(1534~1614年) ,號荊石,南直隸太倉(今屬江蘇)人,明代內閣首輔,太倉歷史上官位最高的一品大員。任文淵閣大學士、又任武英殿、建極殿大學士。王錫爵與獨子王衡都是榜眼,人稱“父子榜眼”。任職以大局為重,勤政廉潔,敢於建言,勇於直諫。
48:王夫之:字而農(1619~1692年),號姜齋,學者稱船山先生。湖南衡陽人。明清之際思想家。曾積極組織抗清鬥爭,失敗後到南明桂王的政權中任職,南明亡後,更名隱居,潛心著述。學術成就很大,對天文、數學、地理、曆法都有所研究,尤精於經學、史學、文學,在中國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中國近代產生了很大影響。遺著總稱為《船山遺書》,有100多種,主要有《張子正蒙注》、《讀四書大全說》、《周易外傳》、《尚書引義》、《讀通鑑論》等。
49:王時敏:字遜之(1592~1680年) ,號煙客、西廬老人等。江蘇太倉人。清初畫家。王錫爵孫,翰林王衡獨子。並曾得到董其昌等人的指點。擅山水,專師黃公望,筆墨含蓄,蒼潤松秀,渾厚清逸,然構圖較少變化。其畫在清代影響極大,“清六家”之一。開創了山水畫的“婁東派”,居清初畫家“四王”之首。
50:王錫朋:字樵墉(1780~1841年) 。直隸寧海(今天津)人。抗英將領。武舉人出身。道光十八年(1838),任安徽壽春鎮總兵。二十一年,率兵千餘人由吳淞增兵援定海,與葛雲飛、鄭國鴻協力抗擊英軍,扼守曉峰嶺,血戰六晝夜,英勇戰死。
51:王引之:字伯申(1766~1834年),號曼卿。江蘇高郵人,祖王安國為吏部尚書,父王念孫為直隸永定河兵備道,皆以治名物訓詁著稱。曾奉旨勘訂《康熙字典》訛誤,撰成《字典考證》。後人輯有《王文簡公文集》。
54:王若飛:(1896~1946年),是我黨早期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
55:王盡美:(1898~1925年),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 。
56:王荷波:中國工人運動的先驅,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之一 。
57:王亞南:(1901~1969年),著名現代經濟學家。
58:王樹聲(1905~1974年),原名王宏信,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擔任多個地方軍區司令員。英勇善戰,戰功顯赫,為創建鄂豫皖、川陝革命根據地和紅四方面軍建立了不朽的功勳。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是中國共產黨第八、第九、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央委員。
59:王大珩:(1915─2011),光學專家,我國光學界公認的學術奠基人、開拓者和組織領導者。
60:王希季:(1921~ ),中國著名的航天技術專家。
62:王棟:草原學家,國家一級作家。
63:王蒙:著名作家、文化部原部長、中國作協原副主席。
64:王鼎昌:(1936~2002年),新加坡首任民選總統,華裔。
65:王選:(1937~2006年),曾任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漢字雷射照排系統的創始人。
66:王立君:金牌製片人、資深姓氏文化學者、中國紅色傳媒領軍人物。具有跨行業行銷經驗,曾實現多領域的完美轉身,在影視文化發展上見識非凡,一度占據文化產業制高點,是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排頭兵,是中國最具發展潛力的具備國際眼光的優秀製片人之一,始終代表並引領著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67:王晶: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著名導演。
68:王家衛:香港著名導演,曾獲得了坎城電影節的最佳導演獎。
70:王菲:北京籍香港中年女歌手。